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2017-09-18 12页 doc 27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第十六封信 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第十六封信 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 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和认知。 第十七封信 现实的舞台 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P52下, 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下, ,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 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P53下,与回环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 第十八封信 美便是一种“中间状态”,P54下, “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P55上, 重视感觉或者知性的哲学家都不能真正找到美,对于自由和性他们在认识上具有局限。 第十九封信 思想的美,美在思想上的体现。 “无规定性的状态——空虚的无限性”(P57上) 精神便是一种无规定性的自由。 实在通过限制来达成,现实的确定要通过否定或者排除,可规定性要通过扬弃自由,P57中, 思想——“假如不存在某种可以排除的东西,假如不是通过精神的绝对活动把否定同某种肯定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从不确定之中产生对立,那么,从单纯的排除之中永远不会产生实在,从单纯的感官感觉之中永远不会产生表象,这种心灵的活动叫做判断或思维,而这种活动的结果叫做思想。”(P57下) 思想是一种纯粹的绝对活动。 “美为思维提供了动力,使思维力能按照自己的法则来表现自己”。,P58, 意志就是在抑制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力量,意志伴随着感觉和自我的形成而形成。当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都慢慢觉醒,存在之后,人性便建立起来。“这样两种对立的基本冲动在人身上活动起来,那么这两者就失去了它们的强制,而两种必然性的对立就成了自由的根源。”,P61上, “从感觉的受动状态过渡到思维和意志的主动状态,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实现。”,P70下,第二十三封信, 第二十封信 自由,从感觉过渡到思维 规定——打破——重塑的轮回 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作用,人的两种基本冲突建立之后,自由才开始形成。 “审美状态”——可规定性状态,P63上, 感性冲动具有优先权,人们最先开始都是通过感觉来认识社会,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然性,而之后理性冲动的力量会伴随着逻辑道德的认知逐渐加强。从感觉过渡到思维首先需要到无序的状态,对以前的规则进行扬 弃,“把各种规定相互对立起来”,P62,,即首先冲破审美状态。然后心灵上达到一种既不受“自然状态”,又不受“逻辑的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束缚,P63,,即自由的状态,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审美状态。,这里就应征了关于美在现实状态中不断打破和平衡,重组的观点, 第二十一封信 双重的可规定性状态和双重的规定性状态,P64, 心灵的两种状态, 当它处于感觉时,它是被规定的,完全仅仅只是受到限制,“内在无限力量的限制”P64中,,当它处于思维时,它是从自己的绝对能力出发自己限制自己,“来自内在无限丰富的一种否定”P64中, 现实中的美的双重性,美“排除任何被规定的存在”,P64下,,美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是按照人的本性,从自己本身出发来创造他所愿望的东西,是一种自由的皈依,这便是“人性的馈赠”,P65下,。 审美心境是要脱离开感性和理性的束缚,如何达到这样的审美心境,两种冲动的平衡就需要意志的力量。 ,心灵的审美境界——1、只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和确定的作用上,就必须被视为零。2、倘若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不受任何限制,同一个心灵中共同起作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就必须认为审美心境是一种最高实在性的状态P66中, 第二十二封信 艺术作品的审美 艺术作品是审美的媒介,达到的“是精神上的高度宁静和自由,”P67下,——心灵上的审美境界,而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人性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P67上。 每一种艺术的完美风格表现——“消除这种艺术特有的局限性,而又不把这种艺术独有的长处一起抛弃,并通过聪明地运用这种艺术的特点而使这种艺术具有更为普遍的性质。”,P69上, 艺术家的智慧——正确运用形式和质料,“通过形式消灭质料——内容不论多么高尚和广泛,它对精神随时都起限制作用,而只有从形式中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审美自由”,P69上,,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让部分消失在整体之中,从而达到一种审美上的自由。 第二十三封信 审美的人 感性的人缺乏思维的自主和自由,感性的人已经被规定了,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审美的人,不仅仅遵从自然,慢慢运用理性、精神自由来实现自然规定,超脱自然。但是同时他又不能仅仅丧失被动的规定,因为那样的话,他同时也丧失了被重塑的可能性,形式总是在质料的基础之上才有实在性。 按照美的法则,人要不受感性和理性的束缚,达到一种审美自由,不受到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制约,达到一种绝对状态。 第二十四封信 , 三种状态的过渡 “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仅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P75上, “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置身于自身之外或观赏世界时,他的人格性才与世界分开,对他来说才出现了世界,因为他不再与世界有同一关系。”,第二十五封信P80下, , 欲望——动物性,理性——人性 自然与理性的结合 人在动物性的追逐下会毫无节制地追求自己的欲望,在理性世界里面会感到“忧虑和畏惧”,P78上,,他还没有运用知性,理性在这个时候是带有枷锁感的。“他预感不到自己身上立法者的尊严,而仅仅感到臣仆式的强制和无力反抗”,P79中,,此时他的理性还没有展示出来,道德是为自然服务的,自然地盲目性统治着他。可是当他过渡到理性,人性状态时,自然不再单独支配,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时候,他开始独立于自然和理性。 第二十五封信 审美状态——从世界中分离,美到真理的过程,感性依赖到道德自由。 分离的过程——内心反思,“自然的必然性,在纯粹感觉的状态中会以整个威力支配着人,而在反思的时候,却离开了人,在感官中就出现了瞬息的平静,时间本身,即永恒的变化停止不动了,这时分散的意识的光线汇集在一起,而形式——对无限的东西的模仿,就反射在短暂的基质上。,”P81中, 分离的结果——“只要人仅仅在感觉自然,他就是自然的奴隶,而一旦他思考自然,他就从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立法者。”,P81下,人开始将自然作为一个对象审视。 经历的过程,“人把形式赋予质料。”,P81下,“自然中任何令人惊恐的东西,只要人能懂得把形式赋予它,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对象,人就能胜过它。一旦人开始面对作为现象的自然维护他的独立自主性,那他也就开始面对作为力量的自然维护他的尊严,并以高尚的自由去反对他的众神。”,P82上, 美的观赏——“真理是抽象的纯粹产物把一切质料的东西和偶然的东西都分离出去了,真理是纯粹的客体,其中不能保留主体的任何限制,真理是纯粹的自主性,不混杂任何手动性。”,P82下, “美同时是我们的状态和活动”(P83中),反思是获得美的条件,形式和质料均不可少,美是形式和生命的统一体。——人的道德自由决不会被他的必然的自然依赖性所取消。 真理只能证明感觉可能随着思想而来,并不能认为二者具有统一性-共同存在。 在享受美之中二者却可能相伴而生,在“美中道德自由和感性依赖可以共同存在”,P84上,。 我们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切不可理所当然地认为感觉与理性道德是同生的,真理是纯粹性的,感情与思想在真 理的范畴上要严格区分开来。但是在美的范畴之中,除了要将自然性从本身上分离开来,进行审视外,又不能完全分离,因为理性和思考也不能完全离开感觉以及它的表现质料,所以在审美过程之中,道德和感觉、情感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二者是不能分割开来的。 从美到真理的追寻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追求,因为在理性和思考之时就必须排除情感,追求的是一种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从日常美到审美,从纯粹的自然到生命形式的过程,而这我以为就是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教育的任务。 第二十六封信 审美外观——人开始的走向人性 “审美心境必定是自然的赠品,只有偶然的恩惠才能打开自然状态的束缚,引导野蛮人走向美。”,P84上, 人开始摆脱野蛮状态——以美的发展为象征,“对外观的喜爱,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P85上,“对实在的冷漠与对外观的兴趣就是人性的真正扩展和走向文化的决定性步骤”,P85中, 与自身的对话,发现自己内心的人性,不再对质料盲从,形式开始使自然高尚——“幸运的均衡就是美的灵魂和人性的条件”,P85上, 人性过程,触觉感官,野蛮人的状态,——视觉感官,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自由,,开始游戏冲动——模仿的造型冲动,形式的能力,——注重外观上的艺术,将外观与实在分割开来, 外观上的不能赋予存在,或者企图用外观去得到某种存在,这也是想象和实在的矛盾,只有在想象的世界才具有无上高的权利。追求审美外观就必须将自己留在想象的世界,不能将实在掺杂进来,然而这正是现世的矛盾,诗人不能将存在赋予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将自己的理想以存在为目的,它是纯粹的,这是审美外观的追求,这却正是人性的完整建立之标致。 “只要外观是坦诚的,公开放弃对实在的一切,,而且只要它是自主的,不需要实在的任何帮助,,外观就是审美的。一旦外观是虚假的,并伪装成实在,一旦它是不纯粹的,并需要实在的帮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外观就只不过是达到质料目的的一个低劣工具,并且丝毫证明不了精神的自由。”,P88上, “不论在哪个人身上或者整个民族那里,人们只要找得到坦诚和自主的外观,也就可以判断出那里有精神和审美趣味以及任何与此同源的优点——在那里,人们将会看到支配现实生活的理想,看到荣誉战胜财产,思想战 胜享乐,不朽的梦想战胜存在。在那里,公众的呼声是唯一令人畏惧的东西,橄榄花环比紫色锦袍更受尊敬。只有软弱无力和乖戾反常才把虚假和贫乏的外观当做它们的避难所,而且不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只要他们或者‘通过外观来帮助实在,或者通过实在来帮助,审美的外观,’——两者很喜欢结合在一起——就同时证明了他们道德上的无价值和他们审美上的无能力。”,P88下, 思考, , 同学说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自己想 要去干自己兴趣盎然的事情,一方面自己又背负着 家庭的责任和重担不得不去干曲意逢迎,争得利益 的事情。 这里是审美外观和实在的矛盾,我们无法永远活在审美上,人类只有不断靠近的权利。而做到这样就需要不断自我批评与解析,在注重审美外观的人眼里,人类是龌龊不堪的,可是他们依然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出于内心的审视,希望自己能做到纯粹的审美外观,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却无法真正做到。因为物质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从本能和欲望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物质性,但是又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性。从这一方面 来说,我们是为审美外观所不耻的,然而审美外观不是让我们从此对世事厌恶,它是让我们不断解剖自己,以寻求审美上的自由,在美的自由世界里面尽量减少实在的干扰。 先生存,再生活。审美外观是纯粹的,不带功利目的的,在审美的世界更不要企图审美外观能给实在以利益和存在的回报。 , 一切语言都是虚伪的掩饰。 这正是现在人们常常认为的文科生的无病呻吟,其实语言正是可耻行为的遮羞布。然而很少有人去探讨为什么可耻行为要用优美的语言来充当遮羞布这一角色呢, 譬如我们说话,如果过于直白,过于生硬便会遭来厌恶,同样的事情在言语表述上的差异最后就会导致事情结果效果的截然不同。因为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我们在慢慢的发展之中,人性建立起来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要求。当然这种语言的审美看似纯粹实际上还是具有功利性和实在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爱去用语言掩饰的原因。从审美层面上来说,这恰巧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我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要求,我们需要审美外观, 尽管语言是一切可耻行为的掩饰,然而它并没有将野蛮赤裸裸表现出来,这恰恰是对野蛮行为的一种愧疚。 第二十七封信 审美国家——概念上的,无以寻求的 “人要追求独立自主的外观,比起他不得不把自己限制在实在之内,要求有更大的抽象力,更多的意志力,而且要想达到独立自主的外观,人就必须先经过实在。”,P90下, “如果说在权利的动力国家里,人与人以力量相遇,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在义务的伦理国家里,人与人以法则的威严相对立,人的意愿受到束缚,那么,在美的交际范围之内,在审美国家里,人与人就只能作为形象来相互显现,人与人就只能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面面相对。通过自由来给予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法则。 动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的,因为它是通过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道德上,必然的,因为它使个别的意志服从于普遍的意志,唯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的,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本性来实行整体的意志。”,P95下, 总结,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阐述的是关于人怎样认知美和在现实中寻找美的问题,其中重点讨论了美的中间状态在现实中的调和问题。 审美状态是我们的内心需要达到的状态,审美的心灵更是人需要达到审美状态的一个必要介质。 席勒在书中引出了审美的教育任务,审美的教育任务便是让人们开始认知美,让自己不仅仅停留在一瞬间的生活的美的状态或者是混混沌沌的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去系统认知美的问题。笔者认为审美的教育任务便是将一种狭隘的,只是留念于心中的,关于感性的体会或者理性道德的束缚上升到一种纯粹的,不受质料或者形式制约的,不受审美状态或者感性理性冲动的制约的,脱离依附的真理境界。 在这其中,意志和人性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性在本书中得到了相当丰富的讨论。人的感性冲动,人的欲望本能是原始性的,具有优先存在于人自身的优势,因为人的本性便是一种欲望性。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即人的两种本能,一是性,二便是攻击性。所以人的本 能,人的自然状态就是不受束缚的。人从自然动物性过渡到理性和审美的人的重要标志便是人开始注意自己的审美外观,这种注重不是出于任何功利性目的的,是将外观与实在相分离的。但是可能最初这种注意外表形式是用来取悦于人或者是出于某种目的,但是随着人性的不断完整,审美外观逐步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外观的美,而非实在性。但是这种观念意义上的审美只能是人们不断追寻的目标,要达到审美外观,首先便是要有所实在。 随着人的社会性逐渐随着认知的增长开始占上风,人受到理性的克制也会愈来愈多,理性冲动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这便是自我的对于本我的压抑作用,在这个时候,人开始受到道德和理性的束缚,自然状态受到抑制。而这两种状态都非审美状态,审美状态是不受到这两种冲动的束缚。 人要达到审美状态首先却要将这两种冲动建立起来,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建立之后,美便是调和这两种冲动的中间状态。而力量便来自于意志,而只有自己的意志能够足够控制自己,并能够使自己达到一种不受两种状态束缚的纯粹状态,自由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审美状态便开始在人性建立的基础上开始使人在 自由状态下带领着人们开始内心的审视和思考,慢慢地与感性质料脱离,但并非是完全脱离关系,因为审美的状态首先是建立在质料的基础之上的。审美的状态开始使人用形式把质料解放,让人们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得到一种最纯粹的,不受束缚的状态。 当人们开始在不断地打破自己以前的认知,又接受着,建立着新的认知的过程之中,人的心灵的审美便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开始摆脱顽固与偏见。人们开始把自然作为一个对象开始审视,人们开始自然而然的审视着以前的被动接受的道德,开始寻求着道德带给人们的审美的作用,这种主动的去探究和发现为人们的道德状态拉开了序幕。 人们在道德状态中开始支配着自己的自然性,理性或者感性,达到了一种支配着自己的状态。他会慢慢体味到进入到一种纯粹状态的美妙,他做每一件事情不是为着别人的眼光或者是道德的规定,而是来自一种超我,或者说是一种自觉舒服的主动性。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他开始寻求一种真理。 这个时候,他开始寻求思维的帮助,美不会为思维提供什么实质性的便利,美更不是思维的附属品。美只是为 思维提供一种动力,人们开始知道认知美,成为一个审美意义上的人要动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求真理。 真理并不具有唯一性,笔者认为真理具有美的特征,它是需要不断打破与建立的,是认知的不断追寻的过程。观念上的真理是永远无法达成的,只有相对的真理。而对真理的寻求过程正是审美的人不断成熟的过程,一个审美的人会抛弃偏执和对真理的狭隘认知。 人们在不断追寻世界的美,外在的美,内心的美的同时,也会不断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美。在这里,就产生了审美的国家的概念,人们的关系纽带不是靠强制的义务和惩罚,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于美的体验,譬如相互之间的信任等。这里带有一些柏拉图理想国的成分,例如在理想国中写道, 国如个体,那就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比方说,一个人的手指受伤了,整个身心都能感受到那一小部分的痛,这 就是说,在心灵的指挥下,整个人是有机的整体,牵一 发而动全身。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就像这样的有机体, 各部分的痛痒快乐息息相关。无论公民遭到怎样的事 情,国家都能视其为自己的一个部分,有福同享,有难同 ,选自《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著 于是?编译—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7页, 国家的整体意志就是通过个体之间互相的尊重对方的自由实现的,所以在审国家中,人的审美心灵塑造了一个自由的,不受感性和理性束缚的,秩序维护不是靠着逻辑和道德力量制约的国度。
/
本文档为【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