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边际效益

2017-09-23 50页 doc 158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 第一章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边际成本 , 2 其他的成本的定义 , 3 边际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4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 , 5 MC、AC、AVC曲线关系 [编辑] 什么是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简写为MC),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TC /?Q),也就是MC=?TC/?Q。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 第一章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边际成本 , 2 其他的成本的定义 , 3 边际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4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 , 5 MC、AC、AVC曲线关系 [编辑] 什么是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简写为MC),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TC /?Q),也就是MC=?TC/?Q。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和单位平均成本不一样,单位平均成本考虑了全部的产品,而边际成本忽略了最后一个产品之前的。例如,每辆汽车的平均成本包括生产第一辆车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辆车上进行分配)。而边际成本根本不考虑固定成本。 在数学上,边际成本(MC,marginal cost)用总成本(TC,total cost)和数量(Q,quantity)的偏导数来表示: 边际成本定价是销售商品时使用的经营战略。其思想就是边际成本是商品可以销售的最低价,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困难时期维持下去。因为固定成本几乎沉没,理论上边际成本可以使企业无损失的继续运转。 [编辑] 其他的成本的定义 1、固定成本指不随着产出变化的成本,长期来看,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看成变量。 2、变动成本指营业成本、最初成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等。这些都随着产出而直接变化,例如劳动力,燃料,能源和原材料成本。 3、平均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总成本。 4、平均固定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固定成本。 5、平均变动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变动成本。 [编辑] 边际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运用边际成本法取得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点,避免操纵短期利润,有利于短期产量决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计算产量和劳务成本的方法是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直接成本上计入合理部分的生产间接费用(即间接成本)得出单位完全成本和总成本,非生产间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完全成本法有赖于对产量的估计,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水平而不是销售水平。如果产量大于销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会推延到下一会计期抵减利润,固定成本的性质被歪曲了。例如: 某企业生产一种零部件产品,其生产性费用为: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变动制造费用(能源)7元/件,固定制造费(折旧)4000元。其非生产性费用为:管理费用(保险)400元,销售费用:其中变动费用3元/件(买一送一),固定费用(广告费)600元。期初库存为0,本月生产1000件,销售600件,售价40元/件。 1、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如下: 单位生产成本: 10 + 5 + 7 + 4000 ? 1000(件)= 26元 销售收入: 600件 × 40 = 24000元 减:销售成本: 600件 × 26 = 15600元 毛利: 8400元 减:期间成本: 600 件 × 3 + 400 + 600 = 2800元 净利: 56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400件库存中有固定费用(折旧)1600元(4000 ? 1000件 ×400件) 作为存货,虚增了资产和当期利润。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很难正确作出是否应该增产或减产的决策,因为产品或劳务的吸收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要素,而固定成本与企业的产量无关。 2、用边际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如下: 单位生产成本: 10 + 5 + 7 = 22元 销售收入: 600 件 × 40 = 24000元 减:销售成本(全部变动): 600件× (22 + 3)= 15000元 贡献毛益: 9000元 减:全部固定: 4000 + 400 + 600 = 5000元 净利: 4000元 由此可见,在边际成本法下,利润与销售量直接相关,而与产量无关。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差额正好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产品中所含的固定费用数。所以,用边际成本法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利润。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与产量增减无关,在短期增减产量决策时,不必考虑固定成本因素,因此,边际成本法对企业管理者短期产量决策是非常有用的。 [编辑]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1、总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 总成本TC是产量的函数,由于没有考虑固定成本这一因素,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表明产品产量为零时,TC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也相应增加,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边际成本率。 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品的成本,等于总成本与产品产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几何意义上AC是TC曲线上的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AC曲线形状为U型,表明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先递减后递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的结果。在图中,AC曲线的最低点与6单位的产量水平相对应。 2、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一般来说,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增,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最后,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虑最初的短暂情况,那么,它的变动规律主要表现就是:边际成本先是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编辑] MC、AC、AVC曲线关系 上图:TC、TVC、TFC 下图:MC、AC、AVC、AFC 特别提示:下图曲线的相对位置 ? MC、AC、AVC三条曲线是U形且MC交AC于最低点;MC交AVC于最低点 ?AFC是反函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 一、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由 可知,TC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别表现递减、最小值、递增 ?总成本与平均成本 由 ,TC曲线上任一点和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是AC,当AC达到期最大时,TC和原点的连线正好也是TC的切线。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MC>AC时,AC递减增;MC方案
影响的、单耗相对稳定的外购零部件成本,在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流水作业生产岗位上的工人其工资和福利费等都属于这类成本。 变动成本按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细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两类。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 技术性变动成本概述这类成本的实质是利用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它通常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以直接材料成本最为典型。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定型 (包括诸如外形、大小、色彩、重量、品质等方面)以后,上述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性。这类成本的改变往往也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改型了。如企业生产组装某计算机需用的部件,在外购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其成本属于受设计技术影响的与电脑产量成正比例的技术性变动成本。再如某热电厂的锅炉必须使用燃烧值在一定千卡以上的专用精煤,在这种情况下,燃烧成本就属于随发电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技术性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酌量性变动成本主要包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按销售收人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销售佣金等。这些支出比例或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当然企业管理当局在做上述决策时不能脱离当时的市场环境。例如,在确定计件工资时就必须考虑当时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在确定销售佣金时必须考虑所销产品的市场情况,并由经理决定销售佣金计提的百分数,因此,这部分支出也属于酌量性变动成本。这类成本的显著特点是其单位成本的发生额可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决定。又例如,在质量能保证并且单耗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原材料可通过不同的采购渠道和不同供货单位的选择,则原材料成本的消耗属于酌量性变动成本。 第三章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 [编辑] 固定成本定义 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它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维持不变,但是,相对于单位业务量而言,单位业务量所分摊(负担)的固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向变动。 固定成本总额只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才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固定成本的固定性是有条件的。这里所说的一定范围叫做相关范围。如业务量的变动超过这个范围,固定成本就会发生变动。 [编辑] 固定成本分类 固定成本通常可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财产税、房屋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由于这类成本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联,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capacity Cost)。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加以改变,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性。 酌量性固定成本: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如新产品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由于这类成本的预算数只在预算期内有效,企业领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确定不同预算期的预算数,所以,也称为自定性固定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不具有约束性,可以斟酌不同的情况加以确定。 [编辑] 固定成本战略管理的认识 一、 传统成本管理 VS 战略成本管理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减少各种服务项目或内容、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减少各项显性支出等短期行为来达到节约开支、控制成本的目的。它实质上采用“增加价值”的方法,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并没有把成本管理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 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挖掘企业的隐性成本,将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为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自始至终取得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领先于对手。战略成本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揭示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并寻求成本持续降低的途径。也可以说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得在持续发展中增长和回报这两个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向管理要效益”。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替代传统的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二、 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价值链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等等。 价值链分析法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以各种价值活动为基础确定成本与效益,考虑单个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权衡和取舍,从而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当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 竞争对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优劣势、反应模式、竞争战略、乃至核心竞争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与证据,考虑其在竞争中的态势,采用的行动和反应,从而为企业决策的制定和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是分析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包括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和企业整体层次上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固定成本战略管理和变动成本战略管理。前者普遍被理解为是固定的,没有管理的余地,更谈不上从战略的高度去进行,因而不被管理者重视。但事实上,从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供应商到轻资产结构;从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摊销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从扩大产量、提高设备利用率、超产到增加固定费用的摊销、降低单位成本等,都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建立企业成本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固定成本战略管理具有新的价值。 三、 科学地进行固定成本战略管理 不同的行业资产投资比例不同,收益率也不同。例如,航空、邮电通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远远高于相应的流动资产投入;而采矿、化工类行业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要求都很高;流动资产投入大的行业多集中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而零售业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入普遍没有较高要求。同时,股本收益率告诉我们:不同行业之间,投资与收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同一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收益率普遍相关。事实可以证明,我们也可以预见:固定资产投入越大,单位产品所摊销的固定成本就越多,单位产品的总成本越高,利润就越少,投资收益率就越低。其中,衡量的标准就是固定资产周转率。对企业而言,弥补固定资产投资大却带来低收益的方法是生产附加值高(价格高)的产品和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的行业(比如星级宾馆、航空业)竞争非常激烈,提高价格是不可行的,因此要提高回报、获得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人的潜力是主要的经营途径,而科学设计、合理减少固定资产投入是关键的战略途径。 (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采用轻资产结构,有效管理固定成本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不盲目求大求先进,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把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控制在最少的范围内,降低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增加对利润的贡献比例。实现投资规模的成本驱动,获取成本优势。例如: (1)对新投资要考虑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每投资一个同等规模的新的汽车生产厂,至少要比上一个汽车厂的投资额少 10%,所以2002年丰田汽车公司的毛利率是全球汽车行业最高的,达到了8.5%;而通用只有1.5%。在设计新工厂时,丰田公司全面考虑了需要'花钱 '的每个环节,包括厂房、设备、生产工艺、布置等。尤其是物流,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科学设计,做到省时节效。据统计,丰田某一汽车厂的一个螺丝钉从采购进厂到装配后产品出厂,在厂区里被搬运了25公里。 (2)在设备投资方面,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名声,只要合适,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比如:某民营油漆公司的设备从国内采购一套花费了200万元,而一家上市公司从国外采购一套同样规模的设备却花了1100万元。这不是拿股东的钱开玩笑吗, (3)设备功能以适用为准,不追求富余功能和豪华性。比如:水泥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应该以能够适应高温粉尘环境、故障率低、易操作为主要功能。同样是日产1000吨水泥的生产线,甘肃某企业投资7000万元购买设备,而陕西某企业却投资了13000万元,电气控制系 统部分采用的是运用于美国航天飞机上的技术。试想一下,在一个水泥生产企业,有用到航天控制那么尖端技术的必要吗, (4)进口设备以成熟且易于掌握操作为主,与企业自身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的实际操控水平相结合,不宜选择最先进的、尚未普及的新型设备。这方面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某饮料企业购买国外最先进的设备,由于操作技术难度大,企业花了近二年的时间进行调试,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其设计产能。 (5)厂房是选择钢混砖结构,还是钢结构,甚至是钢结构中的轻钢结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经过可行性论证,采用最合适的用钢比例结构,减少钢材用量,从而降低投资金额。 (6)合理利用固定资产租赁业务。不管是短期使用还是长期使用,厂房、设备都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特别是使用效率不高的设备。比如:大型工程建设用设备就普遍采用租赁的方式。港台商人在台湾高速铁路和香港机场的建设完成后,就将大量使用过的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到大陆和泰国使用。这在较发达地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7)及时处理企业闲置资产也是很必要的。这虽然会造成当前的一次性损失,但却可以为企业带来现金的回收,增加营运现金流,并减少未来的折旧。 (8)另外,投资设立大型工厂可以根据需要将资金逐步到位,没有一次投入完毕的必要。因为投资项目容易形成沉没成本,一旦项目确立并且投资完成,就没有任何的回头反复。而分期分批进行资金的投入,还有定期review的可能,保证不发生可能的损失或将已经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诸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汽车零部件自制率只有35%,其余均为大众配套(OEM)。 国内的蒙牛乳业就是采用轻资产结构的典型例子。蒙牛公司从零开始,经过4年时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关键设备上;而为其配套需要的500多辆车则全部由配套商自己投资,农民养牛需要的全部资产也由农民自己投入;企业没有较大的包袱,从而获得比同行业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业务与规模的关系、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学习带来的成本降低指标、地理位置选择指标、供应商管理指标等。 (二)从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的角度,增加对固定成本管理的贡献 众所周知,在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大,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单位制造成本的影响就越大。例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为10:90;钢铁、水泥、园林机械、番茄食品、糖等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20:80;果汁饮料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52:48;而自来水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98:2。固定资产使用率越高,周转的越快,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 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小型钢铁企业虽然设备落后,但盈利能力非常强。经过研究发现,该企业的实际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2.2倍,也就是说这家企业一套设备的产量比其他钢铁企业二套设备的产量还多,这样就等于是节约了一套设备的投资。钢铁企业平均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 约为20:80,而这家企业却达到11:89,单位制造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90元/吨,而这个贡献主要来自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又比如:番茄酱、糖类等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很强,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生产期,在其他时间设备都是闲置的。然而,通过研究开发,培育早熟或晚熟的番茄品种,提前10天开始或延长10天结束生产,就能增加番茄酱产量约1.4万吨,每吨番茄酱因固定资产折旧而降低的成本约为10元,那么30万吨的产量就可以降低成本约300万元。除了闲置设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再利用,依靠生产设备的柔性化也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轿车组装生产线就是柔性化的,别克君威系列、赛欧系列、GL8商务车系列、以及新车凯越系列都是可以在同样一条流水线上组装出来的。 再比如说,通过对某小型汽车零配件企业的模拟,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利润的增长率会更快。 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生产能力运用模式指标、企业内部组织效率指标、产品开发指标等。 (三)从生产环节的角度,管理和分析固定成本 事实上,从战略管理方面对固定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是比较困难的。传统的固定成本大多采用本量利、盈亏平衡等分析方法,而且数据不准确,这也是管理会计方法在实际中应用比较少的原因。 固定成本(费用)不仅仅指折旧,由于固定成本在国内是包含在间接成本科目里的,进行传统成本核算时,往往按照产量被分摊计算了。有些设备即使没有使用,其折旧也被摊销在产品成本里,这恰恰掩盖了产品实际成本的真相,因而容易被忽视,使管理者疏于管理。如果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按照设备的机时、人工将实际成本分配给实际行为或作业上,就能够弥补这一缺点。 例如,某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严重亏损。按照传统会计分析,就像大多数企业亏损的理由一样:市场不景气、竞争太激烈、原材料涨价、911事件、非典型肺炎、伊拉克战争等。但是用作业成本法对制造成本的属性进行重新核定后,就会发现事实真相。 原来这家企业的根本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设备利用率太低,生产更换太频繁,生产准备时间长,单件产品产量小,而产品产值又低,劳动生产率过低而不能弥补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 其产品实质就是发达国家首先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的产品。 从生产环节固定成本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产出率指标、计划外停工的指标、机时占用率指标、生产准备时间和人力、产品合格率指标、采购质量合格率和供应及时率指标等。 固定成本通常可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还可进一步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随意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用于形成和维护经营能力、对生产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经营能力固定成本。例如,厂房及机器设备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等,均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的最低固定成本,其支出的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质量,因而具有很大的约束性,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不能改变其数额。正由于约束性固定成本与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因而又被称作“经营能力成本”,又由于企业的经营能力一旦形成,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经营暂时中断,该项固定成本仍将维持不变,因而也被称为“能量成本”。 [编辑] [1]约束性固定成本的特点 1、该项成本的预算期通常比较长,如果说酌量性固定成本预算着眼于总量上进行控制的话,约束性固定成本预算则只能着眼于更为经济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2、约束性固定成本支出额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无法改变,即不能轻易削减此项成本。因此,约束性固定成本具有很大的约束性,要想降低约事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利用经营能力入手。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可调整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例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技术开发费等。 这些成本的支出是可以随企业经营方针的变化而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其绝对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做出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酌量性固定成本可有可无、可以拒绝,因为从性质上讲酌量性固定成本仍是企业的一种“存在成本”。 [编辑] [1]酌量性固定成本的特点 酌量性固定成本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在每一会计年度开始前,制定年度开支预算,决定每一项开支的多寡,以及新增或取消某项开支。因而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以下特点: 1、由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具有前述隐蔽性,管理当局的判断力高低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故其支出额的大小由企业当局根据生产经营方针确定。 2、酌量性固定成本的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企业要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就要在预算时精打细算,合理确定这部分成本的数额。 第四章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产量、作业量或销量)的变动而变动,如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 变动成本法也称直线成本法是变动成本计算的简称,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要求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以作为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依据,传统的全部成本核算法无法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第二世界大战后,对会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变动成本法开始在西方企业诞生,时至今日,普及地应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 变动成本法是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其中变动成本又分为变动生产成本和变动非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 在变动成本法下,只是变动成本生产又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别负担。因此变动成本法下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估价必然低于全部成本法下的存货估价。 [编辑] [1]变动成本法的特征与作用 (一)变动成本法主要特征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有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制造费用才被分为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进而生产成本才可以被划分为变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生产成本(即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有所不同。 (二)变动成本法作用 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是管理会计要提供的重要管理信息之一。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贡献毛益”来综合表现。所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而产品贡献的确定又有赖于变动成本的计算。 2、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以及进行成本的计划和控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以贡献毛益分析为基础,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揭示产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并 用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如规划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及编制弹性预算等)。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这就使得短期经营决策常常借助于贡献毛益的信息来进行。 3、变动成本计算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具有不同的成本形态,对于变动成本可通过指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编辑] 变动成本习性的模型 [编辑] 计算变动成本法盈亏的步骤 变动成本法计算盈亏的步骤如下: 销售收入 减:销货成本(已售产品负担的变动生产成本) =生产边际贡献 减:变动非生产成本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包括生产的和非生产的) =营业利润 [编辑]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营业利润随销售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升降,这是企业经理人员所想要的会计信息。 2(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有利于和销售预测。变动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揭示了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 3(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4(有利于短期经营决策。 5(有利于编制弹性预算。弹性预算实际上是根据变动成本法的原理编制的,在企业采取以销定产,可以随业务量的变化而机动地调整,具有弹性。 6(有利于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 7(有利于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 由于变动成本具有以上优点,因而美国会计人员联合会(NAA)、美国会计学会(AAA)等会计人员认为变动成本不仅使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也适合于对外报表(但实际不能作为对外报表,请继续读下面内容)。 [编辑] 变动成本的缺点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AAA的成本概念和准则委员会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以货币计量的牺牲”。依照这个传统观点,不论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要记入产品成本。 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变动成本法对短期经营决策有明显的作用,但不适合长期决策。 3(影响征税部门的收益和投资者及时取得的收益。变动成本法,一般会降低期末存货估价,降低了营业利润额,在某种程度上会暂时降低所得税和股利。 4(成本分解不够精确。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不是一种精确的计算。 由于具有上述的局限性,美国权威机构—成本会计标准局(CAS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学会都明文规定按全部成本法进行存货估价、计算税前利润和编制对外财务报表 [编辑] [2]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尽管变动成本法提供了制造成本法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但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不足。 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美国会计学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依照这个传统观点,不论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要记入产品成本。 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变动成本法对短期经营决策有明显的作用,但不适合长期决策。因为变动成本法只是为企业提供的成本资料只包括变动成本部分,不能为企业提供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需要使用包括全部支出在内的成本资料,这样它就不能用于判断某种产品的盈利潜在能 力。 影响征税部门的收益和投资者及时取得的收益。变动成本法,一般会降低期末存货估价,降低营业利润额,在某种程度上会暂时降低所得税和股利。 成本分解不够精确。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不是一种精确的计算。 [编辑] [2]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重在对外提供数据,变动成本法重在对内提供信息,二者在多方面存着差异,具体如下: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应用变动成本法时,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应用制造成本法则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全部固定成本和全部变动性非生产成本之和构成;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则仅包括全部非生产成本。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在制造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末存货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被销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 4.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这是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变动成本法主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一定规律性联系;制造成本法主要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联系缺乏规律性。 [编辑] [1]变动成本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1、准确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与固定是相对数量变化而言的,判断变动与固定与否,依据其单位成本是否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若划分不准确,应用该数据进行生产决策,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当然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时,也要遵循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影响不大的细项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分析其与产量间线性关系。 2、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一定的环境可能转换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相对而言,与是相对于产量在某一范围而确定的。但当产量超过这一范围时,原划分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能发生了变化。故我们重新对其成本性态进行测试划分。 总之,不论变动成本法有何局限性,但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以便管理层能及时地、准确地做出经营决策,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企业时刻面临很多的经营决策,虽然变动成本法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也是值得的。 [编辑] 变动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编辑] [1]案例一:变动成本法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将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中与产品数量变化密切相关的某些费用项目也划分到变动成本中,如与产品销售成线性关系的运费、保险、销售佣金等。这进一步扩大了变动成本的范围,其核算范围不仅仅指变动生产成本,也包括了变动的营业费用和变动的管理费用,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若直接人工是计时工资,与生产量多少无关,应将列为固定性生产成本,不作为变动成本核算内容,这样变动成本就成为了完全意义的变动成本。 下面以某化工企业为例,核算其变动成本,并以此进行生产经营决策。X公司主要生产化工产品,其中一种产品Z的用途广泛,但用量很少,故市场容量很小,并且由于过去该产品的单位利润很丰厚,近几年国内产能不断扩大,已经过剩20%。加上自去年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游客户的产品出口萎缩,市场对Z产品需求量剧减,价格也剧烈下滑,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困境。X公司也不例外,生产负荷为30%,该公司辞退员工的成本很高,而且辞退后在经济复苏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招回原来的高素质的技术熟练员工。 根据X公司的实际情况,其Z产品直接人工不具有变动性,与生产负荷无关,将其列为固定生产成本,而X公司Z产品主要销售到华东地区,并与该地区某经销商签订了代理,故将其运费、佣金、运输保险划分到变动成本中。该公司Z产品制造费用不具有与产量线性相关的变动制造费用,全部为固定性制造费用。同时将固定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付现成本和固定性非付现成本。固定性非付现成本主要是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 该公司Z产品变动成本数据如下(2009年3月数据): X公司Z产品2009年3月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表 销售收入 15,178,429.91 变动生产成本 14,392,954.70 变动储运费 500,567.90 变动成本合计 14,893,522.60 边际贡献 284,907.31 固定现金成本 管理费用-付现 362,336.20 营业费用-付现 129,832.84 制造费用-付现 218,555.37 直接人工 115,826.39 财务费用 121,853.65 固定现金成本合计 948,404.45 固定非现金成本 折旧及摊销 1,284,912.05 固定成本合计 2,233,316.50 其他业务利润 - 营业利润 -1,948,409.18 补贴收入 - 营业外收支 - 所得税 净利润 -1,948,409.18 生产量-吨 3205.16 销量-吨 3,350.71 单位贡献 85.03 单位售价 4,529.91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4,295.49 单位运费 149.39 单位固定现金成本 283.05 单位固定成本 666.52 该公司的该化工产品的生产设备月折旧额为760000元,根据表中数据该产品的单位完全生产成本为:(760000+218,555.37+115,826.39)/3205.16+14,392,954.70/3350.71=4636.94元/吨。单位变动成本=4295.49+149.39=4444.88元/吨,该产品的3月不含税单价为4529.91元,若以完全成本法数据进行决策,该公司该产品无销售毛利,应停止生产。但以变动成本法数据决策时,该公司不但应继续生产该产品,而且在市场销量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满负荷生产,因为该产品的售价不单能带走其变动成本,而且还有边际贡献,可进一步弥补固定成本。这体现了变动成本法比传统成本法在经营决策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第五章 全部成本法 吸收式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亦称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吸收式成本法 , 2 固定生产成本应该被包括在库存里 吗, , 3 运用吸收式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后果 , 4 吸收式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编辑] 什么是吸收式成本法 吸收式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包括在内,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方法。是一种用以对存货进行估价以及计算全部生产成本的会计模型: , 直接原料。 直接原料在制成品中占主要部分,并极易 从制成品中追溯出来。 , 直接人工。 是指能够从单位产品中追溯出来的人工成 本。 亦称“可触摸人工(touch labor)”。 , 变动及固定制造费用。 吸收式成本法按单位产品来计算计算成本, 据此,只有在产品出售之后,固定制造费用才被纳入成本计算。 吸收式成本法也被指认为全部成本计算法。 [编辑] 固定生产成本应该被包括在库存里吗, 吸收式成本法的提倡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所需的各项生产成本都是为了该产品的生产制造, 只不过,固定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体现在“未来”罢了。 变动成本法的支持者则认为,固定生产成本作为一项资产,必须符合未来费用规避原则(Future Cost Avoidance Criterion), 好比预付的保险费用。 然而,固定生产成本并不符合这一原则,因为生产线每次运转的时候,它们都被卷了进来。 所以,它们应该被视作可变费用,纳入每一具体时期的库存计算。 吸收式成本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这样一个风险,就是生产经理不顾实际销售水平,一味提高产量。 为了获取红利和奖金,高额的生产利润就在报表上反映了出来,而实际生产成本则被顺延到了下一年。 [编辑] 运用吸收式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后果 如果期初存货与期末存货水平不一致的话,这个差距对利润计算影响很大: , 如果期初存货与期末存货量相等, 吸收式成本法与变 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利润值相等; , 如果期末存货量下降, 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利润值要 高于吸收式成本法利润值; , 如果期末存货量上升, 吸收式成本法计算出的利润值 要高于变动成本法利润值。 [编辑] 吸收式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吸收式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有区别。 (2)变动成本法的数据有利于管理,便于理解。而吸收式成本法的资料不便于管理:易引起盲目生产,积压资金。 (3)变动成本法的利润与销售相联系,销售越大,利润也越大,反之,销售越小,利润也越小。吸收式成本法的利润与产量相联系,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大,利润也越大;反之,产量越小,利润也越小。 (4)在吸收式成本法下,其他情况不变,仅仅增加存货,利润就上升,易造成盲目生产和积压资金。 第六章 边际效益 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也称边际效益,有时也称边际贡献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边际效 应 , 2 边际贡献分析 , 3 边际效应举例 分析 , 4 边际效应的应 用 , 5 相关条目 [编辑] 什么是边际效应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是指经济上在最小的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指的是物品或劳务的最后一单位比起前一单位的效用。如果后一单位的效用比起前一单位的效用大则是边际效用递增,反之则为边际效用递减。 在会计学中边际效应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通常,边际贡献又称为“边际利润”或“贡献毛益”等。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编辑] 边际贡献分析 边际贡献分析就是在对成本进行习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相对不变的特性,在决策分析时对这部分成本不予考虑,而只对产品所创造的边际贡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方案的边际贡献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1.开发新产品的决策分析 前面叙述的只是利用企业剩余生产能力分析研究究竟开发哪种新产品比较合适。至于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能力以发展新产品的决策,则属于长期投资决策范围。 2.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这方面的决策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也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原则上只要对方客户的开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成本,即可接受。 3.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 工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某些产品质量较次、款式陈旧等原因造成市场滞销,仓库积压,发生亏损,这就引起了亏损产品是否要停产或转产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决策,通常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加以解决。 [编辑] 边际效应举例分析 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 就是说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来越多的时候,那最后一个对你的价值就越来越小;比方说:你饿了,吃第一碗面条特香,第二碗面条很香,第三碗面条还可以,第四碗面条饱了,第五碗面条吃不下,第六碗面条看见就烦~也就是说第六碗面条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就是这个边际效应,物质消费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状况的消费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编辑] 边际效应的应用 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甚至比给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还大,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对同一个人更是明显,例如他拿3K时候增加1K所带来的激励效果,一般情况下远远比他拿6K月薪时候增加2K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大。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 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当薪水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这时候他关注的重点已经发生了转移,所以激励方式方法都应该随之变化。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在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在薪水涨到一定程度后,采用红包的形式更加富有激励和引导效果。当然,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第七章 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Profit Margin) 贡献毛益 边际收益 [编辑] 什么是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是反映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能为企业增加的收益。销售单价扣除边际成本即为边际利润,边际利润是指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利润。企业的经营收益减去会计成本,所得到的就是会计利润。按照我国的财会,有销售利润、利润总额及税后利润等概念。销售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费后的余额;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盈亏的总额;税后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利润。 [编辑] 边际利润的计算公式 边际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边际利润(M)=销售收入(S)-变动成本(V) 边际利润率是指边际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即 U=M/S=(S-V)/S=1-V/S 销售利润 = 产品销售净额 — 产品销售成本 —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其中:产品销售净额 = 产品销售总额 —(销货退回 + 销货折扣与折让) 利润总额 = 销售利润 + 投资净收益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税后利润 = 利润总额 — 应交所得税 综上所述,边际利润首先用来补偿固定费用,补偿固定费用后若有余额,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否则,企业就无收益或亏损。 [编辑] 边际利润的运用 产品的边际利润就是企业的实现利润。因此,边际利润的概念有以下几个用途: A、决定企业生产的某一产品是否应该停产。只要亏损产品存在边际利润(即它的销售收入大于其变动成本),就应应该继续生产。 B、判断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均有边际利润,则说明企业的产品结构基本上合理。 C、停止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要以其他产品增产所带来的边际利润大于停产产品的边际利润为前提。 边际利润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边际利润=边际收入一边际成本式中的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是指在原产销量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销量所引起的收入变动额和成本变动额。 第八章 边际收益递增 际收益递增 边际收益递增(increasing marginal revenue),也称边际效用递增(increasing marginal utility)、边际报酬递增、边际贡献递增 边际收益递增是指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随着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越多,生产者的收益呈递增趋势明显。这一规律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生产要素简化成知识性投入和其它物质性投入 目录 [隐藏] , 1 知识经济中边际递增产生的原 因[1] , 2 收益递增引起的竞争分析 , 3 相关条目 , 4 参考文献 [编辑] [1]知识经济中边际递增产生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改变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与技术的投入。而其它物质性要素已成为次要要素,物质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硅和电力,只占总成本的1%——2%。那么这些要素已不再构成约束,这时连续增加知识和技术要素,产出不会因为其它要素不变而受到约束,从而产出递增。 知识资源的积累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均是物质资源依赖型经济,物质资源具有明显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价值在某一时刻只能被一个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时物质资源是稀缺的,使用时必须消耗它,随着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生产者收益的递减。知识性资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识可以被多个人同时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使用时还是一种积累和开发的过程,在重复使用过程中成本递减。从而会带来递增的收益。 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的学习效应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主要投入要素是知识和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又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积累产出的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生产者往往由于开发一种产品而积累经验,这种经验可以用于生产或开发相关或相似的新产品。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基础上,增加研发的投入,使收益递增。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边际收益递增 首先,这些产品有一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呈递增性质。这种特性被称之为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导致同类产品的市场扩大,从而使领先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递增。其次,产品深度的顾客适应性。知识产品通常在使用时,用户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训才能掌握它的使用技巧,一旦用户 选择了某种产品并在培训上花了大量的投入时,由于这种适应性,用户不会轻易地更换产品。未来的消费者受现在消费者的影响,强化了领先生产者的市场优势,边际收益递增。再次就是注意力与锁定现象在高科技产品中的大量存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与他的最先注意有关,一般消费者都会注意到同类产品的顶尖竞争者上,因而领先生产者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形成强的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为领先生产者赢得进一步的优势,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的生产者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锁定了顾客,从而使收益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不是完全递减,而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在知识依赖型生产中的出现也不排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不同类型的生产这两者所产生的主导作用不同而已,收益的递增不是无限的递增,它将会受到市场的有限性的约束,同样也会出现递减,只是递减出现的时间推迟。 [编辑] 收益递增引起的竞争分析 知识依赖型经济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所以竞争上较传统的物质依赖型生产有了新特点,从竞争的范围来看,物质资源的竞争地位下降,人力资源、顾客竞争和产品的技术标准是其竞争的主要内容。竞争的目标表现在技术开发的领先性,前期顾客和知识资源抢占。 技术标准的竞争 收益递增具有放大作用,这种正的反馈机制在市场的作用下,产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的技术兼容性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各国政府和企业把技术标准作为竞争手段,实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和专利法规来促进技术开发的领先性。含新技术标准的新产品开发在技术标准的竞争中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手段。 客户与服务的竞争 “忠诚顾客战略”是激烈的客户竞争中的营销战略:企业为激励顾客重复购买或是为了拉动顾客需求,对顾客采取购买达到一定数额给与折扣或附加服务。同时对顾客资源进行管理,根据积累购买数提供额外服务。忠诚顾客战略实际上实行的是竞争对策是通过额外服务与优惠待遇增加顾客的转移成本,从而锁定顾客。另外潜在顾客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人力资源和知识性资源的竞争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核心要素已从物质性资源转向知识和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竞争也就转变为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竞争,竞争的战略重点是无形资产和人才。英特尔的未来教育计划目标是:“今天的教师和学生要为明天做好准备”。高科技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人才和知识资源的争夺。知识资源是通过人才为载体,所以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资源的竞争。 在信息产业领域中移动通讯关于技术标准与市场客户的竞争说明了知识依赖型经济的竞争特点。移动通讯技术从第一代模拟移动技术到第二代数字移动技术以及当前向第三代以码分多址 宽带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系统技术的标准与市场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第一代移动电话技术上分三种互不兼容制式:AMPS、TACS和NMT,这一发展阶段的市场比较分散,主要在欧美国家,并且兼性要求不高,三种制式平分当时的市场。第二代数字技术移动电话主要三种技术标准:PDC、DAMPS和GSM,其中欧洲国家通过协调,使欧洲开发和生产的GSM成为统一的欧洲标准,这样GSM用户在欧洲市场出现了惊人快速的增长,同时许多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欧洲市场的影响相应采用GSM,特别是中国移动采用了这一标准对GSM成为第二代的主流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标准竞争的结果第二代移动通讯使欧洲生产商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欧洲公司迅速发展,而美国由于三种标准并存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美国公司业绩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一竞争格局还使美国的其后推出的IS95在向世界市场推广中面临极大困难,原因就是欧洲和中国市场已被锁定在GSM的技术标准上。美国公司动员各种力量,突破锁定,向中国推广IS95CDMA(被称之为第二代半技术),1999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允许中国联通采用IS95CDMA标准开展移动通讯业务,这一举动不仅使美国生产商生机重现,而且将会深刻地影响到第三代移动通讯的发展和竞争格局。 第九章 边际效益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重定向自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 则 , 2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 理 , 3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 4 关于边际效用 , 5 边际效用递减与需求法 则 , 6 案例:马尔萨斯和食品 危机 , 7 边际效用会不会为负 值, , 8 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 , 9 相关条目 [编辑]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數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數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數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惡(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狀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數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 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编辑] 关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或者边际收益,指的是消费者从一单位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满意度或收益)。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单位消费量所能增加的效用单位,亦即多消费该商品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感幅度。这个概念是从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价格的基本经济意义发展而来。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定义了这个术语。 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尔根?冯?庞巴维克对于边际价值理论给了一个很精彩的描述,经常被经济学教科书所引用,简单地翻译为: 一个农民开拓者拥有五大袋的谷物,不能卖掉,也买不来更多。他有五个可能的用途:做主食,长力气,喂养小鸡来改善伙食,酿造威士忌和喂养鹦鹉娱乐。然而他丢了一袋谷物,他不会减少每一个用途的量,而是让鹦鹉少吃点,因为它相比其他的用途带来的效用小,换句话说,这就是边际。正是基于边际,人们做出经济决策,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美妙东西。 边际效用递减指每一新增的货物的边际效用要低于其一个的。例如每一块新增面包的效用给拥有很少面包的人来说很大,当他拥有的面包很多时,效用就小了。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但并不总是要这么假设,这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凸度。 MU =ΔU/ΔQ = dU/dQ =效用变动量/消费变动量 边际效用是每一单位消费量的效用变动幅度,而总效用为每一单位边际效用之总和。因此,在图形上,边际效用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效用函数为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一次微分)。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与需求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主张,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降低,形成随消费量增加而商品价格降低的需求法则,亦即降价可使MUX / PX上升,消费者才愿意再增加消费商品X。如此由边际效用递减曲线导出负斜率的需求线,线上每一点代表每一需求量,对应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当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P*低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亦即消费(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大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因此,产生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CS)。 [编辑] 案例:马尔萨斯和食品危机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年)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19.6%上升至22.4%,西欧46.3%下降至43.7%,北美26.1%下降至25.5%。 所以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编辑] 边际效用会不会为负值,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则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还是有可能呈现负值,以吃饭的数量为例,当吃饭超过某一数量时,消费者会吃不消,此时再多吃饭反而成为类似处罚的效果,消费者再多吃的结果将导致负的边际效用。 但是实际上当假设有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总效用最大的行为时,当边际效用降低到0的时候,消费者将不再增加消费量。 另外,以消费者所能获得的货币为例,金钱是多多益善的,亦即当货数量持续增加时,边际效用有可能递减,但并不会下降到「负值」,而是当递减到某一效用水平之后,其再递减的程度几近于0,故使货币的边际效用呈现类似不变的常数,故在简化分析的考虑下,亦可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枚不胜举。 在生活中,比如谈对象,当谈第一个对象的时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一此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再比如,有一个地方很好玩,是旅游的好去处,如果你第一次去,就觉得很新鲜新奇,玩得很痛快,觉得收获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新奇好玩了。由此我们还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会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因为你看见它的次数多了,对它的注意力就减弱了,最后就目中无物,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其实也是你的注意力在随着在所见次数的增加而在衰减。 在生产中,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当你向一亩农田里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 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在科学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发现遗忘率是随着人记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记忆的次数越多,遗忘的可能性就很少,非常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社会管理中,一个政策出台以后,刚开始往往管理或者规范效应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政策的功能就越来越小了,越来越不适宜社会管理的需要了,也就是说政策的管理规范制约或者引导效应在不断减弱,这就是为什么宪法法规法规部门章程等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调整和更新的主要原因。总之,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其中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但外部都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边际效应在递减。掌握这个规律,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第十章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也称规模效益 目录 [隐藏] , 1 规模经济定义 , 2 规模经济的分类 , 3 规模经济的原因 , 4 规模经济的主要 类型 , 5 制约规模经济的 因素 , 6 规模经济的确定 方法 , 7 规模不经济 [编辑] 规模经济定义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编辑] 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规模经济。其中,聚集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规模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效益。 关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编辑] 规模经济的原因 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但是根据杨小凯所述,亚当斯密强调的是分工而非规模,规模经济来自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相互矛盾的论述。同时,并没有说规模越大,分工越详细的道理。阿林?杨格(Allyn Young)争辩道,”如果只观察一个个别企业或一个特定行业规模变化的效果,则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就不能被充分了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是递增报酬实现过程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 4、运输、等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 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编辑] 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3种类型: 1、内部规模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 收益增加; 2、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3、结构规模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编辑]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主要有: 1、自然条件,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 2、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 3、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4、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等。 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递减,就是规模不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总是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追求规模经济、研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和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相互联系和配比,揭示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寻求建立最佳规模结构的主要原则和对策,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 规模经济的确定方法 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规模来表现的,经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应通过对企业规模的分析,确定它的最佳经济规模,按照这个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获得济效益的生产能力。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时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就规模经济。确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日常的方法。 1、会计分析计算法 会计法是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成本、或不同规模企业同一时期的成本、利润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企业规模经济的方法。会计法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l)短期成本法 短期成本法是指在现有企业扩建前的短期内,只调整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的投人量(而不调整固定资产的投人量),与其各种产出量相对应的成本。短期成本法实际上是以盈亏平衡分析法为基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短期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定为起始规模,利润最大时所对应的产量称为最佳经济规模。 (2)最小总费用法 最小总费用法是指通过制定各种可行的年产量方案,并分析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总费用,然后对各方案总费用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总费用最小的年产量方案,就是最佳的经济规模。这种方法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F(Q)=C(Q)+S(Q)+I(Q)*E(d) 式中F(Q):年产量为Q的总费用; C(Q):年产量为Q的生产成本; S(Q):全部产品运到消费者手中的费用 I(Q):新建、改扩建企业所 需的全部投资; E(d):投资效果系数。 上述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达到年产量为Q的经济规模所需支付的年总费用,它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支付、在标准投资回收期内每年应分摊的基本建设投资和贷款利息。 (3)最小费用函数法 最小费用函数法是依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关连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客观规律,而建立的数学表达式: F(Q)=V(Q)+D(Q)+G(Q) 式中F(Q):单位产品总费用函数; V(Q):单位产品企业内部费用函数; D(Q):单位产品企业外部费用函数; G(Q):单位产品企业内部与外部关连费用函数。 运用规划论方法对上式求解得到变量Q,从而得到优化后的企业年产量Q值,即 获得企业最佳经济效益所对应的经济规模(企业的规模经济)。求解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具体方法是,当费用函数方程参数量已知的条件下,求最优解有两种情况: ?费用函数为无约束条件时,对费用函数求导,并令F„(Q)=0,即求出企业的最佳规模Q值。 ?总费用函数为有约束条件时,即在一定条件下求极小值,这时要运用规划论来解,通常情况是建立表达式F(Q)结构关系的三个函数与一组约束不等式,便可运用规划论方法求解出变量Q值。通常情况下,上述函数和不等式具有非线性,需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求解。 (4)成本函数法 成本函数法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对投人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将会实现生产成本最小的目标。它的数学表达式: minC(Q)=PK?K+PL?L 式中C(Q):成本函数; K:投人的资金; L:投人的劳动; PK:投入资金K的价格; PL:投入劳动L的价; 利用数学优化方法,在满足一定生产函数关系的产出水平上可以找到成本函数C(Q)的极小点;把不同产出水平上许多这样的优化点连接起来得到长期成本曲线;利用曲线拟合技术,选用适当的函数对曲线拟合,得到了既描述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又反映了产出与成本相互关系的长期成本函数。这种方法能最近似地反映理论成本曲线,由此得出的企业经济规模具有适用价值。 2、工程法 工程法是依据生产技术及工艺特点,在生产能力平衡的前提条件下,综合考虑成本、运输、投资三项费用来确定企业的起始规模和最佳规模。具体操作时需列出若干可行方案。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三项费用,从中选出计算费用最小的方案为合理方案,该方案所对应的生产能力则称为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 上述各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适用价值,由于经济规模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其中短期成本法,它是一种静态分析法,而且只能适用于短期经济活动分析,所以适用性较差;最小总费用法和最小费用函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客观上找到稳定而准确的数据是很困难的,所以建立准确费用函数同样是困难的,因此由它确定的经济规模也不会十分准确,只能作为参考,提供一种定量方法,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经济规模可能更准确;成本函数法也是应用数学模型,描素企业中各项经济活动及其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规律,从数学关系式的角度是科学的、有价值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数学模型是不可能准确描素复杂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因此成本函数法也是为决 策者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工程法是从生产能力平衡的角度出发,以设备负荷率(或设备利用率)为依据来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这种方法是根据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技术工人素质、设备技术素质、管理工作素质状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确定的经济规模,这个规模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状,而它不一定是效益最佳经济规模,即不一定是规模经济。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会计法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即企业的规模经济。 [编辑] 规模不经济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如工厂员工过多会产生强大的工会,将会使劳工成本上升,而且规模大时管理费用也要增加。在一些行业,如高档时装,因为稀缺才贵,规模就不经济了。 所以并非规模大成本就低了。
/
本文档为【边际效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