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2017-10-27 14页 doc 32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2仪)2年4月 第23卷第2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LRNALOFZHANJ认入GNORMALCOLLEGE Apr. Vol.23 ,2田2 NO.2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 —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冯文坤 (湛江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湛江52粼拜8) 摘要:《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笔记式散文。透过书中的言说主体,可以感受到女性 在历史生活中的坎坷际遇以及女性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沈复虽然无意把芸表现为一个女性 的 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2仪)2年4月 第23卷第2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LRNALOFZHANJ认入GNORMALCOLLEGE Apr. Vol.23 ,2田2 NO.2 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 —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 冯文坤 (湛江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湛江52粼拜8) 摘要:《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笔记式散文。透过中的言说主体,可以感受到女性 在历史生活中的坎坷际遇以及女性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沈复虽然无意把芸表现为一个女性 的 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征以及她对自我身份逾越的欲望,却显示了她作为女性存在于二元 对立 处境中的“他性”特质。从女性主义解读的角度入手,祈求对沈复《浮生六记》的话语和话语 所蕴含 的意识形态有所认识。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女性主体;主体途越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仪万一4702(2(X理)02一仪)52一05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1763一?)的自传体笔记 式散文。全书由6卷构成,其中前3卷《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述与妻子陈芸的感情生 活和悲惨遭遇,文字细腻,不假雕饰,自有一股感人魅 力。陈寅倍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 敢多言男女之间关系,而于正是男女关系如夫妇者, 尤少涉及”,“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 例外创作。”〔’只P ? 翅)《浮生六记》辞句简洁流畅,不拖泥 带水,作者撰写该书是缅怀往事,但是全书却浑然天 成。俞平伯先生在其《重刊<浮生六记)序》中亦给予 该书以极赏,称它为“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 得”。仁2〕(p ? 445) 一、双重言说主体 《浮生六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人称自传体 散文。根据文学解释学,文本可以分为言说主体(又 称“陈述主体”)和作者主体。“言说主体就是作为内 在存在的作者的语言,而不是解释者的话语。这个作 者的语言界定了文本能再现其含义可能性的范围”, “ 决定文字含义的最终而且最广泛的意识层 面”。[z](P16,)然而,作者的主体性是在实际的历史的个 人中呈现出来的,它与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发生 广泛的联系并借助个人的经验呈现出来。而言说主 体则是指整个作者在主体性的某个特定的、专门的方 面。在某种意义上,言说主体就是指作者的那些规定 文字含义的部分。也就是说,作者的主体是与特定的 人和物发生关联的主体经验,它具有较强的主观意愿 与目的性。图(P’6)易言之,我们在说明和证明文字或 文本含义时,唯有言说主体在起作用。这就是说,被 解释的文本的作者,不是“传记的人”,而是一个更大 范围的语言及其含义的建构者。 本文引出这两个概念,原因有二:首先,作者的主 体与言说主体,是一种言说与被言说的关系;作者的 主体与言说主体,虽然是一种言说与被言说的关系, 但是言说主体的话语出场,却是在公共语言的共享 “ 场”中发生,它能被人所分享,同时又具有区别性:它 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系列中发生,同时又在性别、阶级、 意识形态等层面上,给自己留下让人阐释的空间;作 者的主体性,包括他的情感体验、爱、恨等等,却是要 收稿日期二2(X)1一的一05 作者简介:冯文冲(1965一),男,四川阂中人,湛江师范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博士生,从 事英美文学与比较 文学研究。第2期冯文坤: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53 在“实际的历史的个人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作者 主体与言说主体在话语上的呈现和被呈现方面,两者 中,以自传体的第一 是不等值的。沈复在《浮生六记》 人称方式“我”(即言说主体)来记“闺房之乐”、记“闲 情之趣”、记“坎坷之愁”,描写他与妻子芸的共同生活 境遇,表述他心灵深处的感受,描写之坦率,抒情之纯 厚、浓烈,读来让人颤栗、惊异,但是在作者主体呈现 的层面上来看,却与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语境 发生关联,从而给阐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由《浮生六记》各章的标题亦可知,作者是在用自 己的情感写世界和其中的人。言说主体的情感宣泄, 化解了同与异、我与他以及世界与经验的二重对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沈复与芸共同构成了《浮生 六记》的“双重作者的主体性”,从而消解了我和他之 间、主体与客体之间、欲望与被欲望之间的界线,使人 物喜则写莺鸟鸣唱,乐则青蛙放声而歌,“布衣菜饭可 乐终身”,愁则“阴云如晦”。[3](P ? 27) 其二,在自传体文本中,作者或传主往往把以往 的人生岁月,作为自己表现或反思的对象。他在回忆 时,面对的是双重主体在言语中的出场。一是他所缅 怀的过去,和在过去活动中的人。这其中有他自己, 即作为“作者的主体”。二是作为陈述主体或言说主 体的作者。言说主体要在公设的话语“场”中,来陈述 自己的生活与往事。这样,作者主体就会受到言说主 体的校正和抑制,当然这种抑制只是针对作者主体的 个人经验来说,而就言说主体与公设语言场的关系来 讲,正是言说主体将作者主体融人了世界,并与文化、 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发生了难以割舍的关系。在此 意义上讲,罗兰?巴特等人所主张的“现实也同样是文 本”,无疑跟文学阐释学取得了一致。自然这里是有 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动摇作者所赋予文本的 特定意指或作者真理,以便给予文本以足够的阐释空 间。由此看来,作为在“实际的历史的个人中呈现出 来”的作者的主体,在向“言说主体”转变后,其指涉意 义不是减小,而是增大,更具有反映文化整体背景的 效果。 由此来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我们就该从作为作 者主体(抒情主体)的层面上升到言说主体的层面上 来。在《浮生六记》中,我们感受不到其文与其时代在 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直接描述。作者自称所记述的, 是他与芸之间的乐、趣以及对乐、趣易逝所生的哀怨, 亦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所说,人生有四取:“慷慨豪爽, 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s](P ? 44)但是在言说 主体的层面上,在那浓浓的抒情笔墨下面,在那淡淡 的哀怨声中,在那夫妻融情而息宁世间不平的心怀 ,在这个网络里,男性与 中,却是一个男权世界的网络 女性,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轩较分明。 二、芸的美:神韵与旷达知命 《浮生六记》中流传下来的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都是围绕着沈 复与芸 的家庭生活而写的。沈复笔下芸的形象是刻画得极 其真切、极其生动的。 论家世,芸出身于贫穷的知识分子之家,4岁就失 去父亲。她从小学过刺绣,年稍长后就做女红来帮助 母亲贴补家用,并且帮助弟弟跟随师塾学习。论教 育,在当时的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芸自然与读 书无缘。但她天资聪颖,牙牙学语时,就能背诵《琵琶 行》,后来居然能写点诗,“可惜断句多,全篇少”。论 相貌,芸不过中上之姿,但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 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她的美在于神韵, 让沈复赞美的是她那种“令人之意也消”的“缠绵之 态”。她的性情于拘谨之中略存疏放,于胸襟的开阔 之中又存细腻绵长的柔情。她的衣着“通体素淡”。 沈复在书中不惜笔墨着力渲染的,更是芸所具有的那 种于平凡生活中创造美的情趣以及她那近乎旷达知 命,顺乎自然的隐逸者观生体物的生活哲学。 书中写了几件小事,虽然极为平凡,但经过沈复 的妙笔点染,却表现出了芸在淡泊生活中所表现出的 种种匪夷所思的雅趣。这些雅趣只有沈复才注意到, 欣赏到,所以只有他才称得上是芸的知己。卢梭说 过:“这种离奇的需要是这样的:肉体上最紧密的结合 还不够,我恨不得把两个灵魂放在同一个身体里,否 则我就要感到空虚。”川(P ? ”l2)“两个灵魂放在同一个身 体里”,这种境界在沈复夫妇的情爱关系里是实现了 的。 芸自幼就懂得如何体贴关心别人。如沈复随母 归宁到舅家,夜里送堂姐出嫁,归来腹饥,仆人给他果 脯,他嫌甜腻,表姐芸早已准备了“暖粥并小菜”,正合 他的口味。哪知芸藏粥是专为他吃的,因为事前她表 兄曾问她要粥吃,她回答没有了。她的细腻含蓄的感 情于兹可见。当沈复与朋友要去城外南园北园游玩, 可惜那里没有酒菜店铺,带饭盒去,又怕吃冷的。芸 出一主意,由大家出钱,去雇一卖馄饨的,挑着担子跟 随他们出城。芸在家里整治好饭菜,到那边就在馄钝 担子一头的炉灶上一一热好。她还带了沙锅去烹茶, 热酒煮肴,还拉了卖馄纯的人一起饮酒作乐。朋友都 称赞芸计划周全,增添游兴。芸对钱物的价值观念也 与一般人两样。她对珠宝首饰,不甚在意。如沈复弟 娶妇“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就把自己订婚时母亲给的54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 23卷 珍珠赠给他,毫不吝惜。可是对于“破书残画,反极珍 理成册,叫“断简残 惜”。她把残缺不全的书分类整 编”;她把破画着意粘补成幅,叫“弃徐集赏”,“于女红 中馈之暇,终日琐琐,不惮烦倦”,故邻人常把乱卷卖 给她。芸在家行为拘谨,上孝下和,但对外面的世界 却一样心向往之。只恨身为女子不得自由。一日沈 复艳称祭祀洞庭君节的日子,芸非常向往亲眼看见神 过生日的热闹景况,于是沈复就怂恿她乔装男子前往 游赏。芸果然“易髻为辫,添扫蛾眉”,买了双蝴蝶履, 学男子拱手阔步,真的去庙里参拜,看到花光灯影,宝 鼎香绕,有如龙宫夜宴,引为至乐。自此芸更不愿如 鸟雀之在笼,时思畅游山水林野。她背着公婆,托言 回娘家,与沈复相约到青江渡口相会,在那里登舟游 览太湖的风帆沙鸟,浩瀚的风光水色。她感到心旷神 怡,慨叹多少深闺妇女,“终身不能见此者”。她的心 胸旷达如此! 在书中,芸对生活的美的鉴赏与感受,几乎无所 不在。他们爱养花,兰花、杜鹃花、菊花,无不精心培 植,而花叶一经他们的手便呈殊异的姿态。沈复喜在 盆景中点缀花石,“小景可以人画,大景可以人神。”芸 则找来蝗螂、蝴蝶等昆虫,制成标本,使它们在盆景中 或蹋叶或抱树梗,虫死色不变,在树叶中宛然如生。 不出户外,犹觉神游山水。夏天荷花初开,芸用小纱 囊盛少许茶水,夜里放在荷花心中,早上荷花开时取 出,再用泉水烹泡,茶带荷香,其味尤甚。芸之慧心、 爱美之情趣、观生体物之“接万物以别有”的生活哲理 使她无愧于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女性画廊中占有一席 之地。 三、芸:女性特征的授予性 然而在芸追求和感受“慷慨豪爽,风流蕴藉”的生 活美的过程中,即在言说主体的层面上,我们感受到 作为女性的芸与男权世界的对立。芸的行动和话语, 在这个层面上,与男权意识形态发生着广泛的联系。 在这种关系里,芸无疑是被动的,边缘性的,是一个 “ 他者”,而其“自我”不过是为了凸现与男性的差异性 而已。“芸既长,娴女红,其绣制精巧”。“娴女红”,传 统女性必修之功课也。芸生而颖慧,慧心于笔墨,“渐 通吟咏”,即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芸乃 才女,才女配才人旷古习传,才人不遇才女,才人则有 终身不遇之感,才女佳人乃成就才人。沈复年13,心 注于芸而不能释,即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 娶”,其母当即“脱金约指缔姻缘”,芸之被动,如兹可 见。芸作新妇,行事“若腐儒,迂拘多礼,偶为披衣整 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而 “ 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这种行为举止上的不同,决非 男性与女性性别上的自然特征,乃是礼制下之必然。 连沈复也说“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 芸举止若是,是对“被形成的女性角色”的认同。 在《浮生六记》里,芸“四龄失Jr6”,家有母和弟克 昌,三口之家“全仰其十指供给”;作妻后,“事上以敬, 处下以和”。“每见朝墩上窗,即被衣急起”。后与启 堂(沈复之弟)发生矛盾,叔嫂不睦。又因芸循沈复之 父的意愿,瞒着婆母为其物色一妾,遂与婆母交恶,加 之叔兄挑拨离间,芸被逐出家门,别处而居。继而,芸 的弟兄克昌、母亲金氏相继而没。“芸素有血疾”,哀 怨和悲伤终于让“芸血疾大发”,无钱医治而死。 然而,沈复对芸的命运似乎早在预料之中。自古 红颜多薄命,才女命运亦多外,而这在沈复看来,正是 芸生命陨落的原因。如作者“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 福泽不深”,“索观(芸)诗稿,(其)多未成篇者”,于是 乃发议论说“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只P’2)将芸的 “ 才思隽秀”及她的未成篇的诗句,同她的夭寿联系了 起来。 更有甚者,沈复将芸的直接死亡,与一女子憨园 联系在一起。芸欲为沈复纳一妾,而憨园“美而有 韵”,深为芸所喜欢。憨园先是同意,后为“有力者夺 去”。诚如沈复所说:“自识憨园,年余未发,余方得其 良药。而憨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其许养其母, 佳人已属沙叱利矣”,“而终因以受愚为恨”。芸临死 前的梦中吃语直呼“憨何负我!”芸痴情于憨,乃是痴 情于为其夫纳一妾(当然芸以一“衣冠之家”的知识分 子,却对名妓温冷香之女憨园以平等地位相交,其中 也蕴含了一种为当时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淳朴自然的 民主主义精神)。自古女子多情,更何况芸是一位慧 心隽秀的才女。正如芸在死前对其女青君所说:“汝 母命苦,兼亦多情,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 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汝至汝家,须 尽妇道,勿似汝母,,。[3j(P . 5) 由此可知,多才、情痴与妇道是不相容的。连芸 自己也认为她未尽妇道,于是嘱其女青君“须尽妇道, 勿似汝母”。沈复在悲叹芸之死时说道“芸一女流,具 男子之襟怀才识”,接着却“奉劝世间夫妇,不可过于 情笃。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川(P“,)淞北玉鱿生 王韬在《浮生六记》的序中把女子才色与其命运之间 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到:“妇之有才有色者, 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 合,苟合矣,即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益深; 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o) 其实,通览《浮生六记》全书的结构,“妇之有才有第2期冯文坤: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55 色者,非寡即夭”,与全书的结构也形成了有机的统 一。全书由“记乐、记趣、记愁”到第4章“记快”,在结 构上显然体现了乐极生悲,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于 山水林木”这一并非辩证的二元论的人生悲观主义主 ? 题。作者不仅在全篇结构上有如此安排,就是在具体 的叙述上,也力求充分地加以表现。如书中写到沈复 与芸在鬼节之夜(“七月望”),在沧浪亭畔“邀月畅 饮”,觅句联吟。这时,一轮明月涌出,夫妻大喜,可是 突然河滩有哄然之声,芸即惊魂未定,当夜寒热大发。 沈复感叹:“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芸“能笔墨”,沈复与其父在外,往来书信皆由芸 代笔,于是“渐抬同室之讥”,芸的婆母“疑其叙事不 当,乃不令代笔”,而其父却疑她“不屑代笔”,对父不 恭。于是,芸既失欢于婆母、姑,又失欢于翁公,芸可 谓左右难做人。沈复乃叹曰:“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 古至言也!”又,芸喜水石林树,尤善盆景。她所塑造 的盆景,“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若胸中丘 壑”,身处室内,不失畅游山水之趣。不料,“一夕,猫 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两人不禁泪 落。 四、芸:对女性身份的逾越 沈复在《浮生六记》的开端处写道:“‘事如春梦了 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他 写下了他与芸之间那一段你情我爱温馨的往事。我 们可以感受到,他是怀着一个仁者之心来写人与物 的。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使他对 自己与芸的人生坎坷和芸的湮没,所流露出的感情, 虽浓烈却不轻艳,虽深层却不失于乐趣。但是,在这 种浓烈而深层的情感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对人生坎坷 的不平,尤其是对芸或以芸为代表的女性命运的哀伤 和怨忍。我们不能不说,沈复是有意识地把芸作为女 性群体中的一员代表来写的,《浮生六记》中就作者主 体性的层面上来讲,作者超意识形态的心态无疑证明 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认 识到女性在历史文化境遇中的处境和命运。 在《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有三处描述读来饶 有趣味,却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女性的活动领域”的质 疑。其一,一日,沈复对其妻说道:“‘惜卿雌而伏,苟 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邀游天下,不亦快 哉!’芸曰:‘此何难。埃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 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并可偕 游。’余日:‘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世不 能,期以来世。’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作女子相 从。”’[3](P25)女子远游难,鬓斑之后,不亦更难乎,除 非“化女为男”,才能成就远游的愿望,男女活动的界 限,于兹可见一斑。 暇,终日琐琐,不惮烦 其二,芸“于女红中馈之 倦”。[3J(I,川一日,沈复与友人游“洞庭君祠”,“归家向 芸艳称之。答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 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于是易髻为辫,添扫 蛾眉,加余冠,微露两鬓,尚可掩饰。服余衣长一寸叉 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装束既毕,效男子 拱手阔步者良久。芸揽镜自照,狂笑不已。川3」(P28) 其三,沈复在昊江的老师病故,要前往凭吊,途径 太湖。芸“欲偕往一宽眼界”。两人是日天未晓,乘船 至太湖。芸见太湖“风帆沙鸟,水天一色,”不禁感叹 道:“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 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执”28)沈复登岸 拜奠毕后返回舟中,竟不见芸。原来芸“恐钱家人到 舟,故暂避之”。 自古女子规避闺中,其活动范围以家为囿,远游 揽胜,行山水之乐,觅取山石林木之野趣,几乎与她们 无缘,而是男人们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女扮男装,在 古今中外的现实生活中和文学作品里,并不鲜见。中 国的木兰女化男,为父充军;莎士比亚笔下的鲍西亚 化男扮律师救她的未婚夫,等等。她们化男的目的,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只有男人才能 完成的具体任务,或暂时进人男性世界,从而体验男 人的经历。然而从深层上来看,女化男却反应了女人 在历史存在中的边缘性和悲剧性遭遇。在以男权为 中心的世界里,女人自身反应不了“自我”,也就是说, 女人不是完整的“自我”。“女人仅仅是同男人相对照 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5j(「气朋)这一位置注 定了女人对男人的依附,从而处于附属地位。这种附 属地位使她们产生了对男人世界的窥视与向往的愿 望。女化男的方式能使她们暂时感受男人的生活世 界。但是这种逾越女性界限的方式,却又使女性角色 发生了模糊性。 在此以芸为例。芸女化男,以一种临时的方式, 认同了男性世界,从而实现了远游揽胜,行山水之乐, 见取山石林木之野趣的愿望。但却是以否定女性特 征为其前提的。这种伴随着否定自身特征的临时性 的认同,既突出了男性世界的中心地位,又显示出了 认同者的“他性”。而当认同者活动于男性世界而以 女性的方式来对待世界时,巨大的反弹就会发生。 所以,当身着男装的芸不经意把手按在一少妇的 肩上时,芸的行为和对方的反应都使彼此大为吃惊。 少妇的女仆“怒而起曰:‘何处狂生,不法乃尔!’芸见 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找P别“我56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 亦女子耳”意味着我们是同类。芸立即承认自己是女 子,无疑是为了马上逃避身份上的模糊性给自己带来 的危险。在这里,芸通过对男性经验的体验加深了对 自己女性存在的意识。她对自己身份上的暂时模糊 性的逃避使她重新回到了男女二分对立的“他性”位 置上。 五、结语 沈复的《浮生六记》自然是无意在意识形态上来 检查女性的命运及其在历史生活中的境遇,但我们通 过芸的经历,或透过言说主体的话语,却看到了女性 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同样,沈复也无意把芸表现 为一个女性的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征以及她对 自我身份逾越的欲望,却显示了自己作为女性存在于 二元对立处境中的“他性”特质。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表现的是对芸的深挚恋情, 对他们坎坷的命运和芸之早死的憾恨之情,可以说全 篇就是一首充满了感伤情调的“风情”诗。抒情与叙 事相间,而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全篇,为情而作,非为事 而作,因而全篇读来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 染力。但是在这种抒情浓热的暗流下,并没有消解女 性与男性存在的并非辩证的二分对立。正如女性主 义批评家鲁思文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引论》中所指 出的那样,“检查一部文学作品,从中找出构成它的意 识形态的蛛丝马迹,看它的作者对此是否有所了解, 进而指出作品字面上讲出的东西与通过精读而揭示 出来的东西有何矛盾。”[z](P ? 期) 其实,无论是消弥男性中心,还是重构女性自身 话语权威,女性主义批评家都摆脱不了自己在既定的 话语场来生发具有他性和边缘性的处境和命运。在 我们看来,女性主义批评从根本上来讲不是一种建构 J 性行为,而更是一种意识形态行为。诚如费特莉所 说,“是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解释这个世 界,而且也是改变读者的意识和读者与他们所读东西 之间的关系去改变这个世界”。[z](P期)同样,我们从女 性主义视野去观照沈复的《浮生六记》,其目的不是为 了重新建构芸这一女性人物,而是为了在言说者的话 语场中以及这种话语场中所内涵的意识形态语境里 去认识女性命运和人生处境。由此出发,本文就《浮 生六记》所采取的阅读态度抑或对我们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哭旧. 【2〕王先需,王又平 . 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望〕 . 【3」(清)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l望汉1. 【4〕卢梭.忏悔录:第2部【M〕.黎星,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卯6. TheFe而ulneSubjectandtheSubjectiveTransgression —Afe而nistapproaehtoShenFu’55奴以即tersofFIOati鳍乙诉 FENGWen一kun English压paltn祀nt,ZhanjiangNom回Coll哪,zhan」i印lgGu田1群Iong52粼只8,China A加松act:旅以即把rsof户为ati嗒Z承,written场ShenFu,肠nlin1763,15anautobio脚pllieal- di呵prose.1thinkthatth二ghthes哪aki飞subj,tofthish刃kweeantasteYun’5fate,herfrustrations 明dharmal咨nalnessinsociallife.仆。ughShenFuhirnseifhadnointentiontouseYuntoeml洲x」ythe 汕。lewomen’5foriuneofChinainhistory,Yun’5femalech姗cterandherdesi此totranseendheraceePtedidentityshowasignofothemessOfwomenwhowerelocatedinadualistiePlight.ThisPaperwillgivean11-IUminational刀utthefemaleideolo群demonstratedinShenFu’s旅以即化rsofF肠ati咭乙诉,伽mthean- gleoffeministeriticism? K盯研.n如:ShenFu;SixChapteoofFloatingUfe;FemaleSubject;SubjeetiveTmns脚ssion
/
本文档为【女性主体与主体逾越沈复浮生六记的女性主义释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