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2017-09-03 25页 doc 122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有“诗仙”之誉。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738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公元742年),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直到乾元二年(...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有“诗仙”之誉。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738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公元742年),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直到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已在东鲁寄家长达23年之久。 李白居东鲁何处, 对于李白曾寄家东鲁这一点,学术界是无太大争议的,因为对此李白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述,如《寄东鲁二稚子》《送杨燕之东鲁》《赠武十七谔并序》。至于李白在东鲁的具体寄家地,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寓家任城,今济宁,”。如清人朱骏声的《唐李白小传》一中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亦曰:“太白,之齐鲁,寓家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谱与论著中涉及此问的亦均袭此说。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李白在东鲁的居家地点是兖州。西北大学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的注释中即指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这种说法的根据还是李白自己的诗文。李白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1993年泗河枯水季节,人们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内出土一石碑,碑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等文字,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兖州在北齐时就有沙丘城之称,从而揭开了沙丘的具体地点之谜,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 了最有力的证据。1994年8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兖州召开“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一致认定兖州是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迁家东鲁、而且一寄就是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当时李白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李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之芳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李白到东鲁是投奔亲友~这一点看来不用怀疑。 李白齐鲁游踪 李白将家人安置在兖州后的16年(公元736-751年)间,他或为访友,或为揽胜,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相当于我省现在的四十余县。李白在齐鲁大地的游踪,从他的诗文中就可理出个大概。 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在来东鲁的途中,第一次行经汶上,并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一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此外,李白还作了《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 旅见赠》一诗:“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此外,李白过兰陵(今枣庄),留下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过,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还要归功于前些年被兰陵酒厂用在兰陵酒的广告中。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作《游泰山六首》,为泰山增添了一道奇逸迷人的景外之景。 在济南游历期间,李白曾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一);“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二);“水入北湖去,舟从 )。据专家考证,在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其三 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从李白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李白的这三首诗是描写鹊山湖现存的最早的诗篇。 结交杜甫 杜甫 天宝三年的初春,李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的美名放逐出宫,途经洛阳时,巧遇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二人一见如故。是年秋天,二人再次相遇于梁宋,而后在商丘一带又遇到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彼时三人皆处怀才不遇之境,甚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三人一起漫游梁宋,他们同登单父(今菏泽单县,当时属于宋州)古琴台怀古、走马孟渚泽射猎,把酒。杜甫后来在《昔游》、《遣怀》等诗中分别述及了这次交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第二年秋天,李白、杜甫同游曲阜、 邹县,李白在曲阜作《大庭库》:“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二人还一同到鲁城北访范居士,留下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中写道:“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杜甫赋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郡后,还曾在饭颗山头有过一次偶遇,为此李白曾作《戏赠杜甫》相戏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亦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年深秋,杜甫要西入长安,李白在鲁郡东尧祠亭上为杜甫设宴饯行,二人最终在石门分手。为此李白曾有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东石门送杜二 甫》二首。前诗曰:“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飚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后诗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以后,二人再未能重逢,但二人在此期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使二人难以忘怀。在分别八年之后,李白曾作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之情:“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圣杜甫曾留下了这样两句诗:“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好多史料与个人的表态也符合杜甫的诗句。《旧唐书》“白传”中称李为山东人。但《新唐书》就被称为陇西成纪人。李白自己也写过:“我家寄东鲁”等类似的一些句子。同代的元稹在作杜甫墓志时亦称“与山东人李白”如何如何。还有一些人,如宋代的马瑞临、吴增兵、元代辛文房等诸名家,皆沿袭杜甫之说。当然也有人认为李白是蜀人的。 李白的诗出现率最高的是《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李白思忆的故乡、忆起的故园,到底是哪里呢,杜甫的说法虽然并不十分明朗,你说最了解李白的是谁呢,那是非杜甫莫属啊~ 李白与杜甫虽然年龄相差11岁,可像是亲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并发出不灭的光辉。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北京世纪坛展示的中华五千年四十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李、杜占了两个牌位。去年国家在江苏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恰好碰到了在世纪坛工作的一位专家,曾冒昧地问及四十人的入选。回答的意思是,每个学科只能进一位代表人物,也就是今天说的学科带头人。比如写小说的,只进了曹雪芹,另外如蒲松龄、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等均被搁置门外。只有李白与杜甫是例外,谁也代表不了谁,谁也不能被挡在门外,因为他们是天上的双子星座。同一个年代、同一个环境、同一种形式孕育出的同样的大天才。那是一个由盛而衰的年代,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因看透了宫廷内政治的黑暗,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和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成了朝廷中很不和谐的因素,早生去意。恰在这时,出乎他意料的是,朝廷对他实行了“赐金放还”。于是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一带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各地,赋诗、作文、亲同手足。两人的亲密关系从相互的诗歌中即能看出。 杜甫:“余亦东濛客,怜君如弟兄。醉眼秋共被,携手 日同行。”他还写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和《梦李白》等。李白那时虽已名满全国,具有相当于现在“院士”的水平;而杜甫考场失败,还未取到任何功名,但李白对他仍是情谊至深。他曾写出了《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思友之情如同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两人除了正常的对诗,有时对诗竟超出底线,开起大玩笑来了。李白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经郭沫若等好几位专家鉴定,此两诗为原创作品,非假冒伪劣。 当然,李白的家乡在那里并不那么简单明了,现在国家认定的是青莲。但资料上至少还出现了下面这样的地名:成纪、碎叶、安陆和济宁。鉴于李白与杜甫这种兄弟般的情谊,日夜不分,相携同游半年多,杜甫直说他是山东人,也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确凿的证据。而且历史上有那么多名流学士跟着他说,也不会是盲从吧。更有说服力的是,这些诗都到过李白的手中,他看了后,也没有提出异议。 说这些话,只是想说明李白与山东的关系,这位诗仙对齐鲁的感情。少时李白在四川住了二十年,可后来他和他 的家人前前后后在山东住了也不下二十年。而这二十年,恰好又是与杜甫相识、往来和同游的那段历史,所以,杜甫觉得李白就是山东人,这话也无可厚非。从家庭关系讲,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第一次是经人撮合在湖北安陆结的婚~不久夫人就去世了。一年后又结了第二位~此太太瞧不起这样的浪荡文人~使李白愤然而去。后在任城,济宁,结识了一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这位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为他置办了一些田产。这是李白一生中唯一一次拥有地亩田产。杜甫见此~当然会认为李白为山东人。直到公元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才托人将子女接到了南方~这时那位十分关心他的妻子已在任城去世了。关于对李白的故乡之说,就不再向深处探讨了。 要说李白,应是我们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到学校课本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还一一清晰地记在脑子里,让我们自小就对这位诗人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在人们的感觉中,李白是带着一身仙风道骨的,其人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立不拘,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悟发展至顶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他的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蒼穹。李白酷爱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船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海,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 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或者绝句,都能感受到他那精湛绝伦的艺术功力。 前后去过三次济宁,第一次是在24年前,那是专为看太白楼而去的。后两次是今年,则是为了京杭大运河,但每次皆从楼下走过。仰头看着那古式雄伟的建筑,敬慕之心油然而生。 古老的运河就从济宁的市中心穿过,太白楼位于古运河北岸,太白楼路中段路北。太白楼即原来的“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李白于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从736年到755年从这里再迁南方,李白在山东安家整整20年,与在江油的时间持平,所以有人说李白是山东人也无大碍。 待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建酒楼时为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宋、金、元代都对该酒楼进行了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济宁左卫指挥史狄崇重建 ”的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太白楼,以“谪仙 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 白楼”,留传至今。太白楼建在三掌八尺高的城墙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观。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楼门向西,环以围墙。600多年来,由于长年失修和历次战争,建筑受到了破坏。解放初在原地上重建。如今太白楼仍坐北朝南,面宽七间,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占地4000多平米,二层檐下,高悬一楷书匾额,上书“太白楼”三字。四周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古朴典雅。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人所书:“诗酒英豪”四个大字石刻。字体丰硕遒劲豪放,下崁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隐线镌刻的“三公画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左,知章右,线条流畅,体态浪漫,风流典雅。 如果说李白与杜甫是无可比拟的双子星座,那对于地处鲁西南的济宁来说,大运河与太白楼那是任何其他什么都不能替代的。时代不可能再造就一条贯通济宁的运河,历史也很难孕育出一个诗仙李白。有人唱“千年等一回”,大运河是千古之河,不是一千年能等到的;有人说:“各领风骚数百年”,我看李白就不只领数百年,而会没有期限地长时间引领下去。 曾去青莲写过文章,认可了那是李白的故乡;但杜甫说的:“汝与山东李白好”,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留诗百首 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的诗文。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等诗也是作 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雁过留声 在齐鲁大地上,那些早已闻名遐迩的自然名胜因为李白而愈发有名,而诗仙李白足迹所至也皆成景观。 兖州青莲阁 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泗河西岸金口坝(旧尧祠遗址、今铁路医院院内),是为纪念诗仙李白在兖州寓家二十余载而修建的。阁为砖木结构,三间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 内设木质楼梯地板。初建年代已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圮。清道光年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阁内奉祀除李白外,还配祀有李白的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此事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古迹》有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以祀谪仙。” 青莲阁于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茬苒,风雨侵蚀,青莲阁渐呈颓败趋势,阁顶部分塌落,椽檐朽损。1996年,兖州市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并立碑纪念,使这座纪念诗人的古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 太白楼原名“太白酒楼”,其前身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贺兰氏酒楼。据史料记载,李白来东鲁后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的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在诗人去世99年后的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人沈光过济 “太白酒楼”匾额、作宁,慕名登贺兰氏酒楼,并为该楼篆书 《李翰林酒楼记》,其文末云:“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有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益,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太白楼是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建筑在高约4.5米的台基上,连同台基,通高20余米,共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诗仙自唐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始至乾元二年迁家楚地止,他在山东寓家长达23年,他自己也先后在齐鲁大地漫游十六载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儿子伯禽在此出生~女儿平阳在此长大~夫人许氏在此去世~后妻在此续娶~留传千古的诸多辉煌诗作在此创作~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在此建立……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一生与山东紧密相连,东鲁堪称他的第二故乡。而李白对东鲁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并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他对东鲁的这种深厚故地之感。天宝八年,诗人在漫游金陵时,曾写过一首题为《寄东鲁二稚子》的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并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也正是由于李白与山东的这种亲密感情,《旧唐书?李白传》、《南部新书》、《谚周诗话》等历史典籍中才误将其称为山东人了。 李白客居任城(山东济宁)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于西域碎叶,5岁时迁居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定居。在四川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 岁时,开始了他在全国的漫游生活。 在漫游生活中~李白对山东情有独钟~山东成为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同夫人及女儿绕道太原移家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李白寄家山东任城~时间长达23年之久,公元736年至759年,~直到公元759年~将儿女迁往楚国~他本人也在山东周游16年之多~遗留下大量诗文。 李白长时间将家定居任城,有种种现实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家族的许多成员在任城及附近地区任职当差。李白来任城时,他的六叔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当主簿,从祖在济南当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今兖州)当都督,这都使李白感到居有所依,寄有所靠,使他可以放心地将家庭安置于此,也可以放心地离家出游。 李白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我家寄东鲁”的深厚感情,为此人们还称任城是李白的第二故乡。以至于像《旧唐书》、《南部新书》、《谚周诗话》等一些历史典籍,竟把他误认为山东任城人。 李白到山东之时,已是36岁,正是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丰富的社会阅历,远大的志向抱负,飞扬的文采,都让李白充满美好的向往,并全力去追求人生的辉煌。 他在山东游览各处,领略了山东秀丽的自然风光,广泛 地了解了山东的风土人情。以济宁为中心,他遍游山东各地,涉及范围,相当现在的山东40余县。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差不多都有他的游迹。他每到一处观览必留诗,交友必留诗,感遇必留诗,乃至私人生活的喜悲也必留诗。山东的风土人情,壮丽山河,时政更迭,以及他自身的坎坷经历,无不在他的笔下,痛快淋漓地抒发开来。诸如泰山的神秀、崂山的奇幻、泗水的秋波、兰陵的美酒等,他都给予了生动的描绘,热情的讴歌,倾注了浓郁的感情。 李白在山东,不仅仅是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书写寄情山水的诗章,他还有自己更大的追求,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成长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李白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富有文学才华。史称他5岁能诵释《六甲书》,10岁能观百家之书,15岁观奇书,作赋比司马相如。开元八年李白20岁时,礼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今成都)长史,相见时曾夸赞他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30岁时他初游长安,受到秘书监贺知章的赏识,知章称赞他的诗文“可以泣鬼神矣”,并说他非人世之人,是上天下凡的神仙,因而呼他为“谪仙人”。其文学才学,名动京师。李白早就立志:“卷其丹书,挟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幻想当一名卿相, 干一番治国治邦的大事业。他初到任城时,曾自信地说:“明主倘见收,霄路非赊”。李白在山东的一大愿望就是隐居求仕。李白一生曾有三次隐居,除在岷山及庐山两次外,在山东的徂徕山隐居,对他一生来讲相当重要。李白从开元二十六年到天宝元年的5年中,曾先后三次去徂徕山隐居。当时和他同隐的还有孔巢父、韩淮、裴政、淘沔、张叔明五人。他们的隐居带有政治目的。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知识分子要求取功名,隐居是一条重要快捷方式。徂徕山虽不是什么既大又深的名山,但它的地理位置处在曲阜和泰山之间,是历代帝王朝拜孔子、祭祀泰山的必经之路。在这种地方隐居,最易于接触社会上层人物,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李白是功名欲望很强的人,他想进入朝廷,实现“愿为辅弼”的大志。他又不想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只想依靠地方官的推荐,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所以,他选择了这个有利的隐居地点。经过5年的隐居活动,确实有了成效。天宝元年的秋天,他正在此山隐居,朝廷终被他“名动京师”的文才打动,宣他进京侍君。他接到诏书后,喜出望外,辞别隐友,返家任城,“呼儿烹鸡酌白酒,落日起舞争光辉”。他安顿好子女后,“仰天大笑”,跨马扬鞭奔赴长安宫阙去了。他进入朝廷的初期,确实受到了优宠。“承恩出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然而他终于发现,这时的李唐王朝,政治已经腐败,所赐给他的“翰林待诏”的角色,无非是个御用文人而已,这与他的理 想相距实在太远了,而且他还时时地遭到奸相佞臣的谗毁。 李白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一点一点地破灭了。苦闷的李白不得不另外寻找自己的寄托。天宝三年的春天,李白在宫中被玄宗以“赐金放还”的美名排挤出来后,在他的族叔陈留采访大使李彦允的陪同下,北游德州,结识了安陵道士盖寰,并叫盖寰给他写好“道篆(道教的秘密文篆)。” 他带上道篆,去了北海(今潍县),请著名道家、北海天师高如贵在济南老子庙为他举行了入道仪式,这样,李白就成了堂堂正正的道教徒了。 李白在山东入道,是他一生人世与出世,矛盾冲突的一个顶峰。理想的幻灭,前途的渺茫,促成了他愤世疾俗、飘然远隐的出世入道思想。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李白的人道是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的一种反抗。他的诗歌一转而为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及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真正反映出诗人自身人生观的诗,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东武吟》、《将进酒》、《行路难》、《梁父吟》等,都写在济南入道之后。李白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济南入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抒发自身感慨,具有社会意义和强烈政治内容的诗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梁父吟》等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占有极其显著的位置。他在山东留下近百首诗篇,对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研究我国传统诗歌的艺术 创作,以及研究诗人的生平思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李白一生云游四海,遍游域内,忘情山水。但他对家人的关怀和挂念却始终没有割断。他的乡愁别绪还是很浓郁的。家乡的人与事,儿女的天真活泼,一直萦绕于他心头。李白的原配夫人许氏~是个安娴雅静、素有教养的大家闺秀~他和李白相处琴瑟友好~鸾凤谐鸣。他的女儿平阳~更是天真可爱。迁到任城的第二年~又生了儿子伯禽。一家四口欢声笑语。李白醉余诗后~经常带领妻子儿女~在自家酒楼下栽桃种花~玩耍嬉戏~尽享人生天伦之乐。然而~在伯禽不足3岁时~许氏突然病逝~这对李白的生活是个沉重的打击。 天宝元年至十四年,李白南游吴、越、楚地近10年,写下了不少怀念山东及儿女的诗。天宝八年,他漫游金陵时,写了一首《寄东鲁二稚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宋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并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列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在李白的心中,山东任城的一切,都和他亲生骨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揉成一团缠绵的情思。尽管他的心胸旷达不拘,也难免受到这团情思的折磨。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山东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 系,山东大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这里,他经历了思想的重大变化;在这里,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展示。 李白山东居住地的诗文考辨 摘 要:李白寓家兖州城东门外的这一观点在兖州国际李白研讨会上曾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认同,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诗文中有“鲁”、“东鲁”、“邹鲁”、“鲁城”、“鲁门”、“鲁门东”、“东鲁门”等称谓。笔者仔细了李白的其它诗文,发现这个观点并不准确。 关键词:李白 山东居住地 诗文考辨 1999年笔者到济宁工作,怀着对诗仙的崇敬,节假日常去登太白楼。由于传统的说法和太白楼及李白洗砚池为证,笔者毫不怀疑地认为李白在山东就安家在济宁。2001年笔者调到兖州工作,发现市里有个青莲祠,问一下缘由,得知李白在山东时安家于兖州。这便引起了我的兴趣和疑问,李白到底安家济宁还是兖州,亦或先居济宁后居兖州、先居兖州后居济宁,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先后访问学者、查资料、进行实地考察。首先得到的答案是李白居家济宁因无确凿证据已被学术界否定。然后查兖州县志和新编兖州市志,在新编《兖州市志》中发现1994年曾在兖州举办过国际李白研讨会,市志还附有王伯奇同志的《李白到山东家居在兖州》、徐叶 翎同志的《李白居家东鲁考辨》、武秀同志的《从近年出土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异口同声地认为李白山东寓家在兖州。随后又在《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中看到李白研究专家安旗的《李白东鲁寓家地考》一文,其观点是李白寓家兖州城东门外。这一观点在兖州国际李白研讨会上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认同,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述四文之所以确定李白寓家在兖州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诗文中有“鲁”、“东鲁”、“邹鲁”、“鲁城”、“鲁门”、“鲁门东”、“东鲁门”等称谓。唐朝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兖州改为鲁郡。四文的作者就此便大做文章,说“由于鲁郡兖州地处天下之东方或唐王朝国之疆域的远东地区”,因而李白诗中的“东鲁”指的就是“鲁郡”(兖州)。由此而推,“东鲁门”就是兖州的城门。“鲁门东”就是兖州城东门外,进而论定李白居山东时寓家兖州城东门外。这种说法看起来顺理成章,实际上牵强附会,张冠李戴,不得不为之一辨。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无不了解西周初分封诸候时,将中国分为众多个诸候国,山东境内最大的是齐国和鲁国。此后“鲁”便成为鲁国的简称。例如,在《春秋左传正义》的“经文”、“传文”中就把鲁国简称为“鲁”,并把鲁国的都城曲阜简称为“鲁城”。“东鲁”是因为鲁国地处成周王城(今洛阳市)的“大东”、“极东”而得名(参见《毛诗正义?鲁颂》)。“邹鲁”是因 孟子生于鲁国邹邑,孔子居家鲁都而得名。所以“鲁”、“东鲁”、“邹鲁”都代指鲁国或鲁国之地。这些称谓在兖州改“鲁郡”之前就已存在,早成历史事实,怎能等同于兖州呢,再看“鲁门”、“鲁门东”、“东鲁门”。既然“鲁”是鲁国的简称而非“鲁郡”的简称,那就不证自明,这几个“门”都是指的鲁国之门,绝对不会是鲁郡(兖州)之城门。当时的鲁国包括泰安以南的汶、泗、沂、沭水之流域,即鲁南和鲁西南的许多县(市)。而鲁郡兖州虽也管辖几个县,但地域面积比鲁国的地域面积小得多,怎能偷梁换柱,将鲁国之门当成鲁郡兖州之门呢,让我们以“鲁东门”为例来考辨一下。初封的鲁国境域东至沂、沭,南至徐淮,西至济水,北至泰山。当时称沂沭二水以东临海地区的人为夷,称徐州以南的人为戎,都被认为是未受教化的蛮人。而戎夷时常侵扰鲁国,鲁国为了防止戎夷蛮人的入侵抢夺,便在费城(今山东费县)东的边防线上设有防门,这就是鲁国的东大门,简称“鲁东门”。史籍有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对《尚书正义?周书?费誓》,汉朝古文经学家孔安国注:“费鲁东郊之地名。”)可见,“鲁东门”在费县东勿用置疑。而硬说“鲁东门”在距离费县约300华里西边的兖州,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总之,从地理位置考察,“鲁”、“东鲁”、“邹鲁”不会是“鲁郡”兖州,“鲁门”不会是鲁郡兖州之门,李白也不曾在鲁郡兖州城东门外安过家。 从另一方面看,李白的不少诗篇描绘了他家居环境的山水之美,他经常泛舟出入这美丽的山水之中。例如,《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一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诗选集,常常对这两首诗作题解云:“这两首诗描绘了在兖州城东郊月下泛舟的优美景色和豪迈情兴。”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只要对其中的诗句作简要的分析,就不难判断。诗句中有“水萦回”、“轻舟泛月”、“水作青龙”、“乘舟去”、“桃花夹岸”等词语,写的都是有关水的。“石动”、“山阴”、“盘石”等词语,都是写山写石的。而兖州却是一片无山的大平原,何谈“波摇石动水萦回”,兖州城东虽然有一条泗河,但比较宽直,又何谈“轻舟泛月寻溪转”,可见,上述题解与诗的描绘根本对不上号。据此判断李白山东居家在兖州城东门外,更是无稽之谈。 既然李白既没有在济宁,也没有在兖州安过家,那么,他在山东究竟寓家于何地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确定李白诗中的“鲁门”所指 及其坐落在何处。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时,为防止各诸候国之间互相侵土掠地之争,规定于各国边境挖沟设界,筑门设防,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营建、管理、守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许多诸候国互相侵掠,争霸称雄,峰火硝烟,连年不断。恰如孟子所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鉴于此种情况,各诸候国更加注重边防,深挖沟,高筑墙,营建防门。这种边关战堑、防门,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的不少重大战争中都可以见到。例如,“襄公十八年,冬十月,(晋军与鲁军)会于鲁济(指流经鲁国西境的济水)……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这说明在齐国西境边界上设有防门。夷戎常在鲁国的东边境进攻侵扰鲁国,所以鲁国在东边境设了“鲁东门”作为防守之门。齐国是当时最大最强的诸候国,常怀有侵占、吞并鲁国之心,对鲁国的威胁最大。齐国跟鲁国名以泰山为界,实际上泰山南至徂徠山北,方圆30公里左右之地为“公田”。在这片公田上齐鲁两国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夺战,齐国还进而侵占鲁国之地长期不还,《春秋左传正义》仅就“齐师伐我北鄙”的记载,就有十多次。那时齐国在泰安东南约十余里之处建有防门——龙门。鲁国在徂徠山西南隅、牟汶河岸东通向泰山唯一的鲁国大道上建有阳关防门,即鲁国的北大门,简称“鲁门”。今徂徠山西南隅有南阳关村、北阳关村,查《中国历史地图集》,鲁阳关恰在当今南北两阳关村之间。 因为鲁国向来有“东鲁”之称,而且阳关防门是用坚石构筑,所以李白诗中有时也称之为“东鲁门”或“石门”。从地图上看,鲁阳关东依徂徠山,西面、南面,分别傍邻大汶河上游的支流牟汶河、柴汶河。徂徠山是泰山南面最大的山脉,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多古松桃林,西南麓临水处还有竹。主峰太平顶西南侧素为道家修真炼丹之处,自北齐以来常年吸引着道士和游客。牟汶河盘绕徂徠山北、西二麓,曲折而行,经鲁阳关西,向南流到大汶口入徂徠山南麓向西流的柴汶河,二水合流后改称大汶河,奔腾向西至梁山东南入济水(运河)。由上述看来,“鲁门”或曰“东鲁门”、“石门”的位置就在古时的鲁阳关,即现在徂徠山西南寓的北阳关村和南阳关村一带。 从史籍资料记载和实地考察,对照李白诗中所写,“鲁门”附近有山有水,古松俢竹,野花果蔬,应有尽有,还有道观、鲁酒,真真是风景如画,生活多趣。并且南有曲阜,北有泰山,浮汶水西行入大运河,可抵京杭,可谓出入旅游行事方便。选择这样的地方安家居住,颇符合李白的性格情趣,所以我们认为李白在山东时寓家徂徠山西南隅的鲁门附近是有可能的。上引《东鲁门泛舟二首》便是很好的说明。其他诗篇,如《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寄东鲁二稚子》等,也都作了类似或不同的描绘,表现出他对此地此家深沉、真挚的感情,兹不赘述。 李白曾是山东济宁的入赘女婿, 李白是个喜欢漫游的人,他从18岁到62岁,每年都要出去漫游一阵子。有很多地方他是一去再去,譬如扬州,譬如武汉,譬如太原,譬如开封,去了就住下来,住烦了再离开,隔不了几年,又故地重游。 李白还是个四海为家的人。他一生中至少成过四次家,最初招赘在湖北安陆,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生下一子一女;许氏死后,他跟一刘姓女士同居;后来又在山东济宁跟另一不姓名的女士同居(村野也传是入赘),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又跟山东那位女士分手,在河南开封再度入赘,娶了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他的家乡可能在四川绵州,也可能在吉尔吉斯斯坦,事实上他从来没有真正的家乡,或者说每一个漫游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家乡。 像李白这样的生活,肯定离不开钱,因为走陆路要雇车,走水路要雇船,即使李白武功高强,能够陆地飞腾、登萍渡水,他也得住店、打尖,而住店打尖是不能不给钱的。他又酗酒,买酒也得花钱。走路久了,鞋子磨破了,得买新的;秋去冬来,衣衫单寒,得买棉衣。常年在外,跟妻子两地分居,性生活无法解决,他得嫖妓——— 我没有不敬的意思,更没有污蔑的企图,唐朝士人过羁旅生活,洁身自好的少, 寻花问柳的多,李白更不例外。至于证据,从他诗集里就能读到。 那么,李白哪来的钱呢, 富爸爸只是传说 传说中,李白有个富爸爸。他爸爸名叫李客,是个富商,富甲巴蜀,做的是丝绸生意。其依据,是唐朝人李阳冰写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在这个序文中,李阳冰写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名与姓。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基于此,有人分析说,李白既然是凉武昭王之后,原籍又在西域碎叶城,那么必定是昭武古国的遗民。昭武古国以粟特人为主,所以李白的父亲李客也应该是粟特人。粟特人擅长做生意,所以李客也可能擅长做生意。粟特人主要做丝绸贸易,所以李客可能也做丝绸贸易。丝绸贸易利润不小,所以李客应该是富商。这个富商后来“逃归于蜀”,把家搬到了四川,所以他应该是四川首富。用肚脐眼儿都能想明白,上述分析根本不靠谱。 还有人推断,李客做的不是丝绸生意,是盐铁生意,兼营银矿。为啥呢,因为李白的故乡四川绵州是唐朝著名的盐铁产地,李客放着盐铁生意不干,干嘛去经营丝绸贸易,李白成年后,曾经多次到安徽贵池漫游,贵池当时是银矿产地, 李白到这儿来,应该不是旅游,而是在为父亲的银矿生意做考察。 ———这更不靠谱了。您知道,李白还多次到扬州漫游,扬州当时红灯区很有名,照上述逻辑,李白到扬州来恐怕也不是为了旅游,而是在帮父亲经营妓院,所以李客不光是丝绸巨人、盐铁富商、银矿老板,还涉足了类似天上人间那样的第三产业。李白有《秋浦歌》道:“秋浦津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这“人间天上”不就是“天上人间”吗,负责任地说,李白的爸爸或许是个有钱人,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条证据有说服力。 炼丹不能发财 关于李白漫游的经济来源,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李白擅长炼丹,炼成的丹药可以卖钱。李白炼丹,这是真事儿。从东汉到唐末,方术一直长盛不衰,知识分子迷信的多,不迷信的少,为了成仙得道或益寿延年,学起秦始皇,大服丹药,到魏晋,风气更盛,那帮所谓的“魏晋名士”,吃疯药,喝大酒,把钟乳石磨碎当口香糖吃,主要不是为了什么“逃避官场”,“任情率性”,也不光为了壮阳(魏晋士人迷信房中术成仙之道,壮阳可“多所交接”),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成仙,至少能够益寿。唐朝文学界的几个大腕,韩愈、贺知章、李白,中毒也不浅,韩愈吃硫黄吃 到暴毙,贺知章以八十岁高龄扯起丹炉大炼仙药,李白比韩愈和贺知章还痴迷于神仙之术。 问题是,古来方士炼丹,如果不为哄骗皇帝和高官显贵以牟取利益的话,其丹药炼成都是自己服用的。从李白诗集里,看不出他靠道术诈骗的迹象——— 真有这种迹象的话,李白就不是李白,而是李一了。炼成丹药自己服用,自然谈不上卖丹换钱,进而也谈不上李白以炼丹为经济来源。 相反,炼丹倒极可能花去李白大量钱财。因为炼丹的原料,主要是水银、朱砂、云母、硫黄、硝石、鹿茸、虎骨以及婴儿的胎盘,这些原料,无一不贵,如果一没积蓄,二没赞助,想炼丹,怕很难。古代方士炼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李白之前,炼丹界有一“白石先生”,手头儿紧张,没钱买原料,搞起畜牧业,当了十多年养猪专业户,努力节衣缩食,攒下很多钱,然后大买朱砂,炼成丹药。东汉那位有名的道士张道陵,传说成道前得到一张龙虎大丹配方,想试验试验,也买不起原料,不得已,广收弟子,用收到的学费完成了炼丹梦。 谁说李白吃软饭 还有一说法:李白两次入赘宰相府,其漫游经费应该得到过岳父家的资助。 李白两次入赘,这话不错,但并非入赘宰相府。他第一次入赘到许圉师家,许圉师做过宰相,可在李白入赘许家之 时,许圉师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他的儿孙未必也是达官显贵。即使是达官显贵,也未必有很多积蓄。南北朝时有鹿悆、孙谦、裴昭明三人,历任县令、郡守、刺史等地方长官,由于居官清廉,连房子都买不起,携家带口租房居住。唐朝官俸不比南朝优厚,假如一个官员清廉不贪,想攒下很多钱,也很困难。再退一步说,即使许圉师以及其儿孙有很多积蓄,他们也未必会拿来资助李白这个赘婿的漫游生活。 李白第二次入赘到宗楚客家,宗楚客也做过宰相,问题是,他这个宰相还不如许圉师,许某虽然几次获罪,但总算被皇帝看重,没被抄家;而宗楚客却因为在政治上站错队,依附唐玄宗的死对头安乐公主、韦皇后和武三思,最后被唐玄宗砍了脑袋,亲属遭到株连,家产也被充公。李白与宗楚客的孙女成婚时,宗家早已败落,即使宗氏想资助丈夫漫游,恐怕也有心无力。 咱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李白受许、宗两家资助的可能,只是现在看起来,这个可能性并不很大。所以如果您说李白吃软饭,花老婆的钱,我不敢苟同,因为证据不足。 李白自己的收入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曾经有过固定收入:做翰林时的薪水。 李白在天宝二年入翰林院,当时四十多岁,做的是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的月薪相当于九品京官。唐玄宗天宝年间, 九品京官每月基本工资(料钱)是1050文,餐饮补贴(食料)是250文,其他补贴(杂用)是200文,勤务补贴每月417文。把这些项目加一块儿,每月总计1917文。 这时候,长安城一斗米(当时一斗有6000毫升,斗米约重5公斤)要价10文,在长安妓院吃一席花酒,需要300文,买一斤牛肉需要50文,一枚鸡蛋则仅售0.3文。由上述物价可以估算出当时一文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角钱。李白月薪1917文,仅相当于人民币958元。这点儿钱甭说供他漫游,连喝酒都不够。 当然,除了这点儿基本工资,李白还能从唐玄宗那里得到大笔赏赐(文词之臣靠赏赐生活是唐朝惯例),他本人多次给富商写墓志铭,肯定也能得到大笔稿费(古时墓志铭润格很高)。 朋友的馈赠 除了自己有一些收入外,李白漫游时,还受过多人赞助。 赞助”这个词儿或许太大,我们换成“馈赠”。接受馈赠的人,当然是李白。馈赠者,有李白的朋友,有他的粉丝,也有欣赏他的一些官员。 例如僧人中孚,赠过李白名贵茶叶;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山东公务员,赠过李白一斗酒和两条鱼;官员,像太子詹事张镐,在李白流放夜郎途中,专门派人寄给李白两套衣服;还有一个复姓宇文的县尉,送给李白一副精致的书筒;一个 姓张的司马,送给李白一副墨锭;一个姓殷的副市长或副县长,送过李白一件皮衣。 诸如此类的馈赠,在李白诗集里能找到很多。我估计,应该也有人送过李白钱,只是提钱太俗,没有茶叶啊、书筒啊、墨锭啊这些赠品显得风雅,所以李白不愿意在诗里提罢了。
/
本文档为【诗仙李白山东亲友多 居鲁23年会杜甫留诗百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