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谢有顺

谢有顺

2018-02-11 5页 doc 16KB 2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谢有顺谢有顺 谢有顺——国内最年轻文学评论家的传奇 2001年中国文坛最红的人是谁,不是莫言,不是苏童,不是余华,而是29岁的谢有顺。这一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冯牧文学奖得主;他主编的《爱情档案》(四册)别具慧眼;今年7月,他的新著《活在真实中》出版。2001年,谢有顺以“当代中国最年轻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独领风骚,实乃当今文坛一大奇迹。 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 《活在真实中》是谢有顺的文学评论专集,分为“心灵细节”、“理性批判”、“阅读现场”、“请求慰籍”等四部分。 谢有顺告诉记者,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
谢有顺
谢有顺 谢有顺——国内最年轻文学评论家的传奇 2001年中国文坛最红的人是谁,不是莫言,不是苏童,不是余华,而是29岁的谢有顺。这一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冯牧文学奖得主;他主编的《爱情档案》(四册)别具慧眼;今年7月,他的新著《活在真实中》出版。2001年,谢有顺以“当代中国最年轻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独领风骚,实乃当今文坛一大奇迹。 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 《活在真实中》是谢有顺的文学评论专集,分为“心灵细节”、“理性批判”、“阅读现场”、“请求慰籍”等四部分。 谢有顺告诉记者,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而真正有力量的语言,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到达心灵和事物的本身,而非远离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有顺的导师孙绍振说:“他以小小二十几的年纪,为什么就有了对中国当代文学条分缕析、挥斥方遒的气魄,只有从这本书里找到。他的出发点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那个精神彼岸,是那样纯洁、崇高、风烟俱净。” 孙绍振指出:“正是因为这个精神向度的存在,谢有顺的文章中,才有我们所缺少的对于精神救赎的追求。他的诚惶诚恐、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正是他的信念的真诚而自然的流泻。也正是因为自然、真诚,他的文章中才有了理论文章难能可贵的激情,或者叫作情彩。他那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他纷纭的思绪,像不择而出的奔流,绝不随物赋形,而是充满浩然之气,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行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来不及作学院式的引经据典,好像他自己汹涌的思路已经流布了他整个篇幅,舍不得把有限的空间再让给那些死去了的权威哲人。” 一句话,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谢有顺“活在真实中”。 最年轻的冯牧文学奖得主 今年的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得主中,29岁的谢有顺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和谢有顺共同获奖的有莫言、乔良等著名作家。 1 冯牧文学奖的授奖词是这样评价谢有顺的:“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介入纷繁的文学现状,表现了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勇气。他以犀利的思想评论见长,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以批判的立场探讨当下复杂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矛盾,使批评呈现为一种激越、敏捷、具有冲击力的思想交锋。但同时,他也相对忽视了深入、细致的文本感受和艺术。” 谢有顺获奖的感受是:“谈不上意外,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信心。此前有一两个理论杂志的主编对我说,由于你还太年轻,你得奖的时间有可能还会再往后推,我就反问他们:我年轻也成一种罪过了吗,他们就笑。你知道,中国的很多事情都与年龄有微妙的关系,评奖大概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很感激冯牧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我还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给了我如此重要的肯定。说出来也许你不会相信,我不认识评委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多是文学前辈,也从来没有见过我,却对我并不成熟的文字有罕见的宽容。我想,他们是一帮真心想把评奖做好的人。” 多次为老师“捉刀” 在《活在真实中》的序言里,文学评论家孙绍振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谢有顺多次为他“捉刀”。 第一次是谢有顺完全“捉刀”,署名为“孙绍振、谢有顺”。孙绍振说:“有一次,《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老师约我写一篇文章,写了亲笔信来。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一时有些生疏。不得以请他(谢有顺——记者注)试试,用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合作一篇文章。他交来的稿子,不管我如何以挑剔的眼光去推敲,也只改动了两个字。稿子寄出的时候,本来是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的。但是编者张德林先生来信,出于某种不成文的规格,必须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很为难,他却爽快地同意了。” 第二次依然是谢有顺完全“捉刀”,而且一写就是10多篇,署名是“孙绍振 ”。孙绍振透露说:“《小说评论》的王愚先生又约请我为他们写评论专栏。由于连续出访,我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熟悉程度已经远不如前了。我又一次请他代笔。这一次由于是连续性的专栏,而他当时大学本科还未毕业,用两个人合作的名义,怕在编辑部很难通过,暂时就用了我的名字。” 2 文章一发出来,立即引起各方面的热烈反响。在学校的高层会议上,孙绍振坦率地说:“有这样一个学生,用我的名字写作连续性的文学评论文章,不但没有给我丢脸,反而为我争光。” 在当代文坛的某些领域里,谢有顺的名气甚至比他的导师孙绍振还要大。 曾是失学儿童 一位经常称“我的朋友谢有顺”的朋友告诉记者,谢有顺有私人飞机,这私人飞机是他的妻子的,他的妻子非常漂亮,也很有钱,却爱上了家中贫困却才华横溢的谢有顺云云。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求证谢有顺时,谢有顺哈哈大笑:“根本没这么回事,我妻子是个普通职工。” 但谢有顺家贫却是个事实,他还曾经是个失学儿童。谢有顺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因为祖母去世等家庭变故而辍学了近一年,跟随父母到了外地。 谢有顺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不可能再有读书的机会了,于是,小小年纪便开始自暴自弃。后来是我的语文老师和我的大伯坚持要我回去读书,我才回到老家,重新坐在教室里。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刚去世的祖母简陋的墓地就在我教室背后的山坡上,黄土是新的,很抢眼,连上课时我也忍不住往那里张望。每次目光与祖母的墓地相遇,我孤单的心便会被恐惧和悲伤深深地攫住。我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读完小学最后一年的,这样的记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谢有顺失学时年方11岁,他跟一个乡村老中医当学徒,背了一大堆的“汤头口诀”。 谢有顺至今还问自己:“假如我成了一个乡村中医,又何尝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呢,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肉体,而写作更多的是面对人的精神,显然,后者要比前者艰险和痛苦得多。” 文学名家:他改变了新生代批评家现状 在“文人相轻”的今天,年轻的谢有顺受到了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普遍好评。 贾平凹认为:“北方的评论家如下象棋,南方的评论家如下围棋,谢有顺的文章似有综合的味道,真好~” 著名评论家、澳大利亚《澳华日报》总编朱大可认为,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文学批评,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他的努力改变了新生代批评家的现状。 3 著名作家、青岛市作协主席尤凤伟认为,谢有顺总能一针见血地道出一些真言。 著名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在同时代的青年人中,谢有顺的智慧和学识几乎无人可攀。 著名作家格非说,谢有顺为人的诚挚、文章的才华、道德上的勇气都令人钦佩。“能够成为他的朋友,我颇感到荣耀”。 著名作家叶兆言认为,印象中,福建人天生适合批评。功成名就又身居要位的,大有人在。然而年轻人中,除了谢有顺,不知道还有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谢有顺与他的前辈们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大家要关注他的缘故。 〖谢有顺简历〗谢有顺,男,1972年8月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起,在《文学评论》、《花城》、《作家》、《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刊发表当代文学批评及思想随笔近百万字,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文学评论集)、《活在真实中》(思想随笔集)、《我们并不孤单》(文学评论集)等。主编有《文学新人类》、《爱情档案》、《新媒体女性》等丛书。2001年2月获“冯牧文学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千龙新闻网 2001年7月19日 4
/
本文档为【谢有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