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

2012-11-09 6页 doc 31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6922

暂无简介

举报
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破解外来工子女教育难题?    杨其川   第一个难题:   外来工子弟学校;遭受多重夹击   另类学校人满为患   今年新学期开学之初,晋江陈埭霞村小学门口狭窄的操场挤满了学龄孩童和家长们,他们是为争取到该校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   “报名的外来民工子女太多了,以今年的情况来看,至少可以招到1500名学生,可是,我们哪有那么多校舍呀?现在我们招742个学生,就已经挤得只剩下一个办公室了,所有教职工只能挤在一块。”霞山村小学董事长、校长涂斌告诉记者。   霞山小学是泉州地区最早办的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002年5月,当涂...
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
谁来破解外来工子女教育难题?    杨其川   第一个难题:   外来工子弟学校;遭受多重夹击   另类学校人满为患   今年新学期开学之初,晋江陈埭霞村小学门口狭窄的操场挤满了学龄孩童和家长们,他们是为争取到该校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   “报名的外来民工子女太多了,以今年的情况来看,至少可以招到1500名学生,可是,我们哪有那么多校舍呀?现在我们招742个学生,就已经挤得只剩下一个办公室了,所有教职工只能挤在一块。”霞山村小学董事长、校长涂斌告诉记者。   霞山小学是泉州地区最早办的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002年5月,当涂斌带着除州县政府的“跟踪办学”文件,前往晋江市教育局明要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时,当即得到了晋江市教育局领导的首肯和支持。4个多月后,即2002年9月,原来只有一百余人的村办小学便在晋江市教育局和当地村镇领导的协调下,改办成“霞村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办的第一年,就招到了300名学生,第二年400多个,现在是第三个年头了。“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钱,就可多建些校舍和有更多更好的教学设备,我们的招生数额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数。这里的外来民工有近10万,而达到就学年龄的民工子女少说也有万把人。”涂斌说。   湖南人蒲华与丈夫都在陈埭溪边一家鞋底厂做工,带在身边的女儿已经8岁,今年她本想让孩子到附近的学校就学的,但是均被拒绝了,后来听说有一所叫霞村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可是开学没几天过来报名,却被告知,学生已招满了。现在,她只好等下学期开学再让女儿读书了。      教育质量谁来保证?   由于这是首家主要为外来民工子女解决就学问题的小学,它的开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和单位纷纷解囊捐资捐物,累计共36000元、45台电脑和700个书包。但尽管如此,没有财政拨款的霞村的小学,不论是在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如公办学校。   涂斌说,该校目前有32名教职工,他们既要教授数学、语文,也要教授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纯粹的专业老师比较少,每个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要保证教育质量相对比较难。同时,该校校舍和场地局限,学生要开展实验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运动场地也有限。受到资金的限制,该校的教学设备和体育设备也很欠缺。   但是,“尽管办学很艰辛,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不够完善,但学校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涂斌说,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外来工子弟在学习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些学生长时间跟随到处打工的父母在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学机会,学习上比较刻苦。从该校提供的数据,记者看到,该校上学期期末测评中,全校的全科及格率达到了88%,其中语文单科及格率为92%,数学单科及格率为91%。体育、音乐、美术、科技活动等素质教育课程也逐步走向正轨,三至六年级还开设了英语课。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人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意。一位来自江西的摩的师傅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12岁了,就在西坂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但是,“孩子学到的知识不多,有好几回,我发现明明做错的数学题,老师却说做对了。”为此,他还曾专门找过孩子的班主任和校领导,但是反映过后,这种现象还是照样发生了好几回。   晋江市教育局教育科张科长告诉记者,他也曾在一些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检查工作时发现有这种现象。“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我们是鼓励创办的,但是,首先要能保证教学质量,误人子弟的学校我们坚决停办。”   第二个难题:   公办学校:在良心与利益之间摇摆      公办学校门槛过高   陈埭镇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外来民工子女除了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外,如具备条件的,还可以就近到公办小学就读。但尽管如此,仍然有相当大部分的外来工子弟不能上学。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一些外来工表示,就读外来工学校收费较为便宜,入学手续简便,家长只要提供学生的学籍卡等证件就可以就读,而如果没有提供较为完整的手续,想进本地公办学校比较难。另外,当地公办学校大多人满为患,一般优先照顾本地人子女入学,外来工子弟要想进当地公办学校并非易事。除了费用方面的负担过大,入学手续上的种种障碍和人际关系上的欠缺也是一大因素。因此,大部分外来工认为,公办学校门槛过高,学校数量有限,“僧多粥少”的情况难以满足众多外来工子弟的就学需求。   在涂斌创办了霞村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以后,陈埭的西坂小学和英林的一户民房里也改办成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是晋江市教育局定的,小学各年级的费用一样,都是400元,中午如须留校吃饭,则再交50元,需要接送的学生则还得多收30元。    尽管是这样的收费标准,许多民工仍然不堪承受。      自由摄影师的无奈   “我家两个小孩读书的学费、借读费加起来,可供不须借读费的家庭5个人读书。”自由摄影师魏献仁谈起孩子读书问题,显得非常无奈。   魏的老家在洛江区的河市镇,由于他在双阳镇开了一家摄影店,便把孩子接到双阳某小学就读。可是,尽管他的老家与双阳镇的地盘紧紧相连,但他的孩子要在双阳读书,一样要交纳借读费,每人每学期要多交500多块借读费。    “哎,没办法呀,我们这是花钱买方便啊。” 由于摄影店生意红火,加上夫妻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如果把孩子留在河市读书,根本没有时间再照顾。   如今,魏的大女儿已经上六年级,眼看就要上中学了,如果要让孩子在双阳就读中学,那么,光借读费,他每学期就得多交1300元。“我的月收入每月起码也有个四五千,并且得保证不发生意外。像我这种有一门手艺的人还可以勉强应付,但是,像那些在工厂做普通工的人怎么承受得起?”      公办学校似乎很无奈   泉州市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来务工的子女多,学校就利用这些借读生收取每年借读费的现象也极其普遍。   关于收费的理由,一些校长反映,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学校自身经费困难,只有向借读生收取才合理。一位市区小学校长说,上级除了工资,发给我们的教育经费是每学期几乎没有,快10年了,几乎没增加过,还不够交水电费的。城市尚且如此,偏远的乡村更可想而知。一位农村小学校长说,他在教育战线工作战多年,从没见过发放教育经费,学校维持运转就靠杂费。   第二,教育资金被有关部门截留、挪用,某些学校主管部门充当了“盘剥者”的角色。一位中学校长向记者坦言,在教育投入上,教师工资、学校运转以及必需的建设,都需要资金支持。但这些钱常常在某些方面卡了壳。杂费是农村中小学惟一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这点钱全部用在学校身上都捉襟见肘,但此类专项收入也被有些单位和部门挤占挪用了。一些校长对记者透露说,上级每年“强卖”给学校簿籍差不多用完了八元,那么要求各学校征订的学生单元试卷、学期试卷这些钱只能全从这些杂费中扣。   校长们的理由似乎很充足,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市场经济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不少人把教育当做经济产业,一些学校逐渐演变成营利性机构,一些单位专门在教育和学生身上打主意,利用教育资源谋取私利,一些学校也变着花样从学生身上捞钱。学校受利益驱动,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事实上,每年去各所学校检查收费情况的部门并不少,但最后往往都流于形式。很多执法人员把检查当成了和学校处好关系的一种途径。上至领导,下至百姓,谁家没有孩子上学?谁给学校脸色看,学校保不准就会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平头百姓担心的,也是执法人员担心的。   学校经费是不是真正缺乏?这些所谓的难处转嫁给外来工是否理所当然?依记者言,作为都市弱势群体的外来工,要得到都是主流人群的重视和关怀,现在似乎为时尚早。      第三个难题:   外来工:生计和孩子未来的两难选择      水果摊旁的闲小孩   记者在陈埭函口村采访时,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孩童,满身泥污,跪爬在村口的一个水果摊旁的泥地板上,独个儿弹着玻璃珠。记者走到孩子跟前,轻声问:“小朋友,你今天不要上学吗?”孩童抬起头来,露出一张沾满尘土的小脸,木瞪瞪地直望着记者。“我们哪有钱让孩子读书呀?!”站在一旁卖水果的青年男子搭话道。   他们来自江西上饶,姓刘。这孩童今年已经9岁了,可是由于他的父母都没固定工作,每天以卖水果维持生计,各各摆一个摊位,但一天到晚下来,也只能赚到三四十块钱,扣除房租和日常开支,所剩无几,“我们何曾不想让孩子上学堂,学点知识呀!可是不论到哪所学校上学,都要交借读费,就是霞村小学,每学期也要四百多块。”   记者与刘交谈期间,曾试图与孩童聊聊,但孩子脸露羞涩状,歪着头,就是不发一言,把玻璃珠捏在指间,反复划着身旁的地面。“这孩子不爱说话,性子也很强。”为了生计,刘与妻子都是起早贪黑的忙呼,由于没有别的亲人在晋江,孩子整天不是跟在父亲去卖水果,就是跟在母亲身旁,接触的除了来买水果的人,就是父母亲了。因此,孩子至今还认不了一个字,甚至普通话也讲不了几句。   刘说,他认识的一些人中,也还有许多人因交不起就读费,而把孩子闲散在身边。   “我们出外的打工人苦呀,没钱给孩子上学,将来又像我们一样做苦力。可是,那时的时代又不同了,他们还能有钱吃饭吗?”一个在就近等待乘客的摩的师傅搭腔道。他的孩子也已经10周岁了,本该是上小学二三年级的,然而,他除了每天到街上搭载客人外,没有别的固定工作,妻子虽说在一家鞋厂做鞋底工,可是往往到了年终,才能领到工钱,平时只能支取一小部分的生活费。因此,这位师傅似乎理所当然地得出结论,“我们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读书?”      我的女儿跟人跑了   “我的女儿跟人跑了,” 老杜得知记者是采访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对记者格外热情,但他的言语里却透着无奈,“哎,这都怪我与她妈,我们有两年没回老家了。那时侯,她还小,却很懂事的,可是,才两年,才16岁的姑娘,就……,哎!”    4月2日,记者在石狮宝盖镇采访时,途中遇到四川籍的老杜,他在石狮已经有5个年头了,展转换了6家工厂,现在平时在石狮宝盖镇的一家服装厂仍做车工,生意淡时,就出来用摩托车载客贴补生活。   由于这两年,他与妻子在两年中一连换了3个工厂,但所遇上的服装厂老板生意都比较淡,没赚到什么钱,因此,为了节省往返的车票,而有更多的钱寄回老家父母亲和3个儿女用,他与妻子已经整整两年多没回家了。可是,他与妻子只想到了赚更多的钱,却忽视了儿女的教育。   “当初,我也曾想把孩子接到石狮来上学,可是一打听,光借读费每学期就要一千多块!我有3个孩子,加起来就要近四千块。我们一年到头,吃住一扣除,就剩不到几块钱了,往往一年到头,我们能寄回老家的钱也不会超过2千元,因此想,干脆把钱寄回用更实际些。”   但是,由于他的父母亲年事都已高,女儿上初中后在镇上中学就读是寄宿的,一星期才回家一趟,平时便疏于管教了,不曾想,才上初二的女孩子便与社会上的青年谈起了恋爱,现在只知道女儿已经跟着男友去了广州。      谁来破题   何时真正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据了解,目前泉州市的外来工有100多万人,其中许多是拖儿带女来到泉州务工的,因此,外来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突出。资料显示,2002年,在泉州市小学、初中、高中就读的非户籍流动人口子女分别为2.6万人、2300多人和600多人,今年还呈现增长的趋势。作为泉州市外来工重镇的陈埭镇,该镇1.4万多的中小学生中,就有2000多名的外来工子女。   关于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泉州市去年就出台《规定》明确提出,凡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泉州有固定居住条件、合法职业及经济来源,与企业签定、履行劳动二年以上,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经所在企业申报,可在其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已在泉州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按固定居住地就近入学原则,入学条件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生活特别困难的可申请酌情减免费用。但是,事实上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中,学龄少年儿童有200多万人,这些人无疑也是义务教育的对象。教育部日前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其中就特别提到,外来工子女的就学应该完全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要落到实处,似乎还有很多事等待人们去理顺。       民办教育人士谈外来工子女上学难症结何在? 2011年08月29日 10:06 来源: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 字号:T|T 0人参与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0条评论打印 HYPERLINK "mailto:"转发 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给少数优质学校、名校,帮助富人,忽略了其他普通学校,人为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又到了小学招生报名的时候了。从21世纪初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开始年复一年地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然而,外来工子弟想在城里上公立学校,却还是那么难。 在广州,有报道称:“一些学校的择校学位变得‘万金难求’。同时,好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学位也日益紧缺。广州白云区某民办小学门外上百家长冒雨熬夜苦候十多小时。一位家长说:‘我凌晨5点就来排队了,以为够早了,但前面却有120位。’”今年年初,广州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市教育局提出将外来子女入学问题下放到各区县,由各区县出台政策解决,但收效并不明显。 不仅仅是在广州,全国范围内,外来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公立学校仍是“香饽饽”都是普遍现象。这自然引发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质疑。症结何在?本刊就此采访广州知名民办教育人士信力建。 1年初广州下发文件,规定来穗外来务工者居住半年其子女可申请公办学校义务教育,你怎么看? 信力建:年年都做,但雷声大,雨点没落下来。谁请客谁买单,现在是中央请吃饭不买单。 2广州的外来工子女入学现状如何? 信力建:目前,广州约有50万外来工子女,主要在老城区;其中有20万在公立学校,30万在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大致有300家。 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公平:公立学校得到了政府资助,广州的户籍市民每个学生每学年得到的款项大概4000到6000块钱,而非户籍居民一分钱都没有。 3一方面是巨大的外来工子女入学需求,一方面是所谓学位缺口很大,如何缓解二者矛盾? 信力建:其实学位本身是不缺的,民办学校的学位就很空,而是所谓的优质学位紧缺。 4为何会出现优质学位紧缺? 信力建:政府错位造成的。本来教育资源应该投向办国民学校,不这么办,还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给少数优质学校(名校),帮助富人,忽略了其他普通学校,人为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5那该怎么改革? 信力建:关键是公立学校要回到公共服务的框架下,政府的责任,是按照均等发展的原则,用纳税人的钱去帮助普天下国民入学,确立教育公平,打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状况。 6刚才谈了城市本地户籍子弟的入学问题,那在外来工子女教育方面,世界其他国家有可资借鉴的吗? 信力建:按照美国的观点,你在哪里出生就是哪里人,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美国和日本的9年义务教育是以法定划定学区,即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学区归属哪个学校。不像我们现在所谓的学区(地段生),地段划分不清,甚至是黑箱操作。 第二,学区的学生经费基本一致,不按学校按学生人数来划拨教育经费。 7平等均分教育资源,这样做确实可以抹平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那如果想上更优质的学校呢? 信力建:你可以进私立学校啊。在国外,所有的名校都是私立的,所有的私立学校都帮助有钱人,所有的公办学校都帮助穷人,劫富济贫。但在中国完全颠倒过来——越有钱的人越想送子女到公立学校;农村孩子、外来工子弟,根本没人管。 8如何让民众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 信力建:增加供给,如果政府把基础的保障性教育做好了,就不会存在太大问题;鼓励各种富人或慈善部门去办教育基金,富人、NGO机构都可以办学。 9中国教育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与不足? 信力建:奴化教育,教育跟不上时代。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10如何改善中国教育水平? 信力建:打破垄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西方的教育业有很多NGO和慈善基金会支持,关键要放开办学限制,拓展民办或公益学校,办学质量要靠竞争来提高,好的学校会从竞争中产生。
/
本文档为【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