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2012-11-07 4页 pdf 217KB 1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4930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 东传中原综述 p钱建华 西 域乐舞艺术的悠久和神秘, 主要从它的自然地理位置说起。西域在汉代的记载中有广、狭两种含 义。广义的西域包括的范围很广, 指我国新 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狭 义上, 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 疆地区 ¹ ( P147)。这种地理上的交叉导致文化 上的交融与汇合, 从而形成西方基督教、印 度佛教、阿拉伯伊斯兰教三教汇合, 及萨满 教、摩尼教等的发祥地, 也是欧洲与亚洲文 化互相吸收影响之地。本文仅涉及狭义西域 的乐舞艺术, 即 / 丝绸之路0 中...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 东传中原综述 p钱建华 西 域乐舞艺术的悠久和神秘, 主要从它的自然地理位置说起。西域在汉代的记载中有广、狭两种含 义。广义的西域包括的范围很广, 指我国新 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狭 义上, 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 疆地区 ¹ ( P147)。这种地理上的交叉导致文化 上的交融与汇合, 从而形成西方基督教、印 度佛教、阿拉伯伊斯兰教三教汇合, 及萨满 教、摩尼教等的发祥地, 也是欧洲与亚洲文 化互相吸收影响之地。本文仅涉及狭义西域 的乐舞艺术, 即 / 丝绸之路0 中段的古代乐 舞艺术与中原艺术的交流与影响作一简要 介绍。 一、乐 (一) 乐器 1、竖箜篌 汉代由西域传入。 5隋书# 音乐志6 载: /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 并出西域。非华夏旧器。0 唐杜佑 5通典6 载: / 竖箜篌, 胡乐也, 汉武帝好之。体曲 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 奏, 俗谓之擘箜篌。0 º( P753)这是唐代杜佑所 见的箜篌的形制与弹奏方式。 2、凤首箜篌 唐代自印度和缅甸传入。 据元马端临 5文献通考6 载: / 凤首箜篌出 于天竺伎也。其制作曲颈凤形焉。扶娄、高 昌等国凤首箜篌其上颇奇巧也。0 »( P1219)扶娄 在古代越南, 高昌在我国新疆。从汉代时越 南与新疆诸民族与汉族就有交往, 到 5通 典6 载: / 凤首箜篌, 篌颈有轸。0 ¼ ( P753)可见 其在唐代也很流行了。至今缅甸 ( 古骠国) 仍流行这种乐器。 我们知道隋代时整理汉、魏、两晋及南 北朝盛行的汉族传统乐舞 ) ) ) 5清商乐6 , 南北朝时期又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 舞, 制定了七部乐 (即国伎、清商伎、天竺 伎、龟兹伎、安国伎和文康伎)。隋代大业 年间, 隋炀帝把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 礼毕, 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 和九部乐。 至唐代武德初年重定九部乐, 去掉礼毕部, 增设燕乐部。贞观时又加高昌部, 成为十部乐。这些乐部中, 用到竖箜篌的就有西凉、龟兹、 疏勒及高丽, 用曲颈箜篌的有天竺伎。 据常任侠先生考述: 竖箜篌, 源出于波斯, 更上朝则滥觞于亚述。波斯即在亚述曾经繁荣过的地方建立起大 帝国, 继承了前代的乐器, 箜篌便是传下来的东西。波斯后被亚历山大所征服, 不久就建立 了安息与大夏两个帝国。大夏被大月氏吞并, 却由此接受了希腊文化, 又混合了印度文化而 创建出健陀罗文化。在健陀罗的雕刻艺术里, 只有见到印度艺术式的弓形竖琴, 即凤首箜篌, 而无亚述、波斯式的竖琴, 即竖箜篌, 但波斯萨珊尼亚王朝 224年建国以来, 继续使用波斯 式竖箜篌, 这在喀斯卢二世 ( 590- 627) 的狩猎、宴游浮雕中所见的竖琴即可为证。½ (P6) 西安曾出土过喀斯卢二世的银币, 可以想见, 波斯的竖箜篌也可以伴随着商人或艺人传 入中原, 而且自张骞出使西域, 正是安息王朝 (前 248- 公元 227) 时, 5后汉书#五行一6 载: /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笔、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 京都贵戚皆竞为 之。0 ¾ ( P3272)另外须提及的是, 中原有一中卧箜篌, 它是似于瑟的形制, 与中国古乐器筝、筑、 琴、瑟, 平放双手弹奏一样, 所以它属中原乐器。 3、曲颈琵琶 西汉通西域后代传入中原。曲颈、共鸣箱呈梨形, 四弦。据金文达先生考 述: / 可能来源于古波斯, 原名叫 barbat。约 346 ) 353年, 前凉张重华据有凉州时, 随天竺乐 传入我国北方, 后于梁大宝二年 ( 551) 传入我国南方。0 ¿( P153)它后来成为我国南戏的主奏乐 器。 在晚汉的古墓中有曲颈琵琶, 它不同于秦琵琶 ( 中原故有的, 又叫阮咸, 是古月乐弦鼗 的演变)。曲颈琵琶盛行于北朝在北魏的敦煌壁画或云冈石刻中均有此乐器。 4、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也是西域传来, 盛行于北朝, 体制比曲颈琵琶小, 亦呈梨形, 多 为直颈, 五弦。5通典 (卷一四二) 历代沿革 (下)6 载: / 后魏自宣武以后, 始爱胡声, 洎于 迁都, 屈茨 (即龟兹) 琵琶, 五弦 (即五弦琵琶)、箜篌, ,洪心骇目。0 À(P738) 5、龟兹琵琶 始见于 5通典6 : / 后魏平中原, 复获之 (龟兹乐) , 有曹婆罗门, 受龟兹 琵琶于商人, 代传其业, 至孙妙达, 尤为北齐文宣所重。0 Á ( P763)龟兹琵琶也叫胡琵琶。古代周 武帝时, 有龟兹人叫苏祗婆, 跟从突劂皇后入国, 善长弹的就是此琵琶。由于在后代发展中 此琵琶对唐代音乐影响重大, 故一般称琵琶即是指此类琵琶。 在隋唐部乐中, 以上三种琵琶发挥了很大功能。如龟兹琵琶用于西凉、龟兹、疏勒, 安 国、天竺、高丽及唐代高昌。五弦琵琶用于西凉、龟兹、疏勒, 安国, 天竺, 高丽及唐代高 昌。 6、羯鼓 据 5通典6 载: / 羯鼓, 正如漆桶, 两俱具击, 以出羯中, 故号羯鼓, 亦谓之 两杖鼓。0 Â( P752)羯鼓在北朝时颇为流行, 5隋书#音乐志下6 载: / 北魏流行的 5龟兹乐6、5疏 勒乐6、中均有羯鼓。唐代时由于李隆基特别好之, 故又盛。0 (它在隋唐部乐中的龟兹、疏勒 多用)。唐南卓曾撰 5羯鼓录6 , 流传至今, 保存了不少关于羯鼓的轶事, 可阅读之。 7、筚篥 古代吹奏乐器, 初传入时, 写作 / 必栗0 , 后才有悲篥等称呼。 5通典6 载: / 筚篥, 本名悲篥, 出于胡中, 声悲。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 一名笳管。以芦为首, 竹为管。0 lv( P752)据唐段安节 5乐府杂录6 载: / 篥者, 本龟兹国乐也。亦云悲篥, 有类于 笳。0 在隋唐部乐中唐代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唐代天竺多用此乐器。 8、胡笳 古代吹奏乐器。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其 形制据 5太平御览6 引 5蔡琰别传6 载: / 笳者, 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 故谓曰胡 笳。0 lw( P581)这是较为原始的笳。它的形制似 篥但无孔。此外还有用羊角制作管身的。5晋书# #74# SCD茂林修竹 刘琨传6 载: / 刘琨在并州晋阳城, 为胡骑围数重, 域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 ,中夜奏 胡笳, 贼又流涕嘘唏, 有怀土之切。向晓, 复吹之, 贼并弃围而走。0 lx( P380)可见胡笳在魏晋南 北朝时就是匈奴人所熟悉的乐器, 晋阳城即今天的山西汾水中游一带。 (二) 乐曲 自西汉开通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 促进了中原同各族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我国北方与西方某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中原音乐结合, 产生了鼓吹乐的雏形。与西域胡乐的 交往则出现了古琴曲 5胡笳十八拍6 , 它突出了胡笳这一西域乐器的凄凉音调。另外, 在民间 还以排萧和笳为主要乐器, 进行演奏, 这种鼓吹的形式后来被吸收到军队边防中作为军乐。 在宫廷音乐中鼓吹乐也很盛行。5晋书#乐志6 载: / 横吹有双角, 即胡乐也, 张薄望入西域, 传其法于西京, 惟得 5摩诃兜勒6 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乘舆以为武 乐。0 ly(P715)文中所说的 / 摩诃兜勒0 显然是西域语, 兜勒是张骞通西域路过的一个小国名称。 可见在汉武帝时政府军队已有军乐的鼓吹曲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公元 316年, 西晋灭之后, 我国北方出现了大小王朝十六国并存、 南北对峙的局面。其间各族音乐也在夹缝中交流并生存着。当时西凉地区及西域成了西北地 区少数民族、汉族以及外国的音乐文化相会的中心地带。下面是 5隋书#音乐志6 lz (P376- 380)中 所载的西域乐, 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 1) 天竺者, 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泽来贡男妓。天竺即其乐焉。歌曲有沙存疆, 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管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 九 种为一部, 工十二人。(公元 346年传入中国)。 天竺, 一名史见 5后汉书#西域传6 , 即指印度。今新疆库车一带。印度之名, 起源于梵 文 sindu一词, 此字本义为河流, 后又专指今之印度河。后成为外民族对整个次大陆地区的总 称。l{ (P162) ( 2) 龟兹者, 起自吕光灭龟兹 ( 384) , 因得其声。, ,后魏平中原, 复获之。其后声多 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 , ,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笙、筚 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蜡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拨、贝等, 十五种为一部, 工二十 人。(公元 384年传入中原) 龟兹国, 也称屈支、丘兹、屈茨、丘慈, 是古代龟兹语的不同译法。玄奘曾屈支国 的地理位置及物产, 并说: / 管弦伎乐, 特善诸国。0 季羡林在校注中对这个词以完满的解释: 新疆库车地区的音乐、歌舞自古以来就有盛名。历史上库车音乐曾给内地汉族音乐以很 大的影响。在凉州, 库车乐与内地汉族固有的音乐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相混, 产生了西凉乐。 在北魏和北齐时这种音乐不论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流行, 到处可以听到胡乐的演奏, 看到胡 舞的表演。六世纪库车音乐大师苏柢婆的七调也对我国的音乐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所谓西龟兹应指西魏或北周时传入的库车乐, 龟兹指北齐时传入的库车乐, 而土龟兹则应指 当时直接从新疆传入的库车乐。l|( P55- 56) ( 3) 西凉者, 起苻氏之末, 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 变龟兹声为, 号为秦汉伎。魏 太武既平河西, 得之。谓之西凉乐, 至魏周之际, 遂谓之国伎。歌曲有永世乐, 解曲有万世 丰, 舞曲有于 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卧管篌、竖管篌、琵琶、五弦、大筚篥, 等十九种 为一部。工二十七人。(公元 386年传入中原)。 西凉, 即今甘肃省武威县。是汉时在西域置四郡之一, 其它三即是酒泉、张掖、敦煌。 ( 4) 疏勒歌曲有 5元利死让乐6 , 舞曲有 5远服6 解曲有 5盐曲6 称快报为 / 盐0 如 5音 昔盐6。乐器有竖箜篌, 琵琶、五弦、筚篥、管腊鼓、腰鼓、羯鼓, 鸡鸣鼓等, 十种为一部。 十二人 (公元 436年传入中原) 疏勒, 即今新疆喀什。 ( 5) 安国 歌曲有 5附萨单时6, 舞曲有 5末奚6 , 解曲有 5居和柢6。乐器有箜篌、琵琶五 弦、笛、萧、筚篥、正鼓、和鼓、铜拨等十种为一部, 十二人。(公元 436年传入中原) 安国, 源于西域安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一带。 ( 6) 唐国 起自周武帝娉北狄为后, 得其所获西戎伎, 因其声。歌曲有 5 殿农和正6、舞 曲有 5贺兰钵鼻始6 5未奚波地6、5农惠钵鼻始6 5前拨地惠地6 , 解曲有 5居和祗6。乐器有 笛、正鼓、和鼓、铜拨等四种为一部 , 七人。(公元 586年传入中国) 唐国, 唐时西域国名, 为昭武久性之一。其地为今中亚撒马尔罕北。 注: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 (即北魏) 平冯氏 (北燕 407 ) 436) , 及通西域, 应得 其伎。 由上可知, 以上六部乐均在晋到南北朝 (约 420 ) 589 ) 就传入了中原, 到了隋唐时期, 多被吸收进入七部乐、九部乐及十部乐, 由前所述。关于其各部所用乐器情况可参考文后附 表。 ( 7) 高昌乐 源于西域高昌 (今新疆吐 鲁番) , 约 520年传入中原。乐器用琵琶二、 五弦、萧二、横笛二、筚篥二、羯鼓一等十 六件、十一种。采用古音阶商调式, 旋律风 格与今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相似。l} 二、舞 古代西域舞蹈最早传入中原据 5西京杂 记6 载是西汉初年在宫中演的 5于阗乐6。 但一般认为是后来张骞通西域后传来的 5摩 诃兜勒6 舞后, 西域乐舞才正式进入中原。 于阗, 又名 / 于阗0 , 西域汉代域国名。今 新疆和田县一带。李白曾写 5于阗 花6 乐 府。胡舞是西域的名舞, 汉灵帝好胡舞, 5魏志#王粲传6 注引 5魏略6 : / 植初得 (邯 郸) 淳, 甚喜, ,逐科头拍袒 (科头, 不戴 冠; 拍袒, 裸露肩脾) , 胡舞。0 常任侠先生 认为: 唐代胡舞多出自昭武九姓之地, 如胡 旋、胡腾 (以腾跳为主) , 柘枝皆是胡舞。l~ 所谓昭武九姓, 是指隋唐时政权名, 在今中 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的康、安、曹、石、 米、何、火寻、戎地、史九姓。它们都是康 居之后。先王曾居祁连山北昭武城, 被匈奴 所破, 向西到葱岭、两河流域, 子孙繁衍, 分为九国。以昭武为姓, 以示不忘本。隋唐 时, 传入中原的更多的是胡旋舞。它由康国 传入。唐代叛乱的安禄山, 善为胡旋舞, 安 本姓康, 到长安后改姓安。胡旋的舞姿以转 动为主, 两足不离毯子, 很妙! 1、胡旋舞 是西北少数民族著名的舞 蹈, 曾流行于西域的康国、史国、米国, 这 个舞蹈的特征是以鼓伴奏, 急速旋转, 舞姿 急促多变, 千旋万转如同奔跑的车轮, 多由 女子表演。盛唐时, 它风靡长安, 杨贵妃、 安禄山均擅长此舞。 2、胡腾舞 此舞来自西域的石国 ( 今 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 和唐代边 境凉州, 多由男子表演, 腾踏旋转, 以跳跃 见长。多是腾空旋转, 幅度大, 节奏快, 腰 间佩戴的饰品发出响声, 反手叉腰, 仰身下 腰, 形如弯月。唐代士大夫的夜宴上, 经常 表演这一舞蹈。 3、柘枝舞 这是来自南诏国的舞蹈, 包跪、闪、回旋、偃卧等动作, 充分展示了 舞蹈者的柔美腰肢。表现了西域地区民族舞 奔放、健朗的民族性格。它曾风行全国, 晚 唐时候的 5解红舞6 便是受它的影响而编制 的。 另外在唐代民间还有来自西域的 5刮骨 盐6、源于波斯打马球的 5抛球乐6。还有唐 代的赛神歌舞中, 还可以看到 5穆护砂6 这 一支随西域祆教传入中原的舞曲。还有 5达 摩支6 则是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国地区的一种 锻炼身体的舞蹈。5大渭州6、5阿辽6、5杨 #75# SCD茂林修竹 柳枝6 都具有浓郁的我国西北、北方豪放粗 犷的特色敦煌是内地通往西域交通孔道, 各 民族杂居较早, 受西域乐舞的影响最多, 在 敦煌壁画中, 保存了很多这方面的保贵图 像。2000年夏季, 在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 炕底寨村龙首原发掘的北周安伽墓, 有一个 上半部为 / 奏乐合唱图0 , 下半部为 / 舞蹈 图0 的乐舞图, 其中有抱琵琶及箜篌的乐 工, 有波斯胡人在观赏胡旋舞, 这些都是中 西乐舞文化交流和佛教传入的见证。 三、歌舞戏 舞蹈, 随着不断发展, 由原先无故事情 节, 发展到有故事情节, 歌舞戏就产生了。 歌舞戏是在汉代 / 百戏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是戏曲艺术合 / 歌舞以演一事0 的重要 戏剧因素之一。现就古代从西域传来或描写 西域歌舞戏的情况作一简单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战争频繁的时代, 又 是我国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自从晋统一 魏蜀吴后, 西域与西部的少数民族大量的向 中原迁移, 同时带来歌舞艺术的大融合。 1、5代面6 崔令钦 5教坊记6 称 / 大 面0 , 又称 5兰陵王入阵曲6。表演北齐兰陵 王高长恭勇敢善战的故事。5乐府杂录6 载: /始自北齐, 神武弟, 有胆勇, 善斗战, 以 其颜貌无威, 每入阵即著面具, 后乃百战百 胜。战者衣紫, 腰金, 执鞭也。0 mu( P45) 代面 在南北朝及隋唐很流行, 现在在日本还可以 看到相关演出。此戏的来历学者不一, 但受胡乐影响是必然的。 2、5拨头6 又称拔头, 钵头, 拔豆。 5旧唐书#音乐志6 载: / 5拔头6 出西域胡 人, 为猛兽所噬, 其子求兽杀之, 为此舞以 象之也。0 5乐府杂录6 中载: / 5钵头6 昔有 人父为虎所伤, 遂上山寻其父兄, 山有八 折, 故曲有八叠, 戏者被发素衣而作啼, 盖 遭丧之状也。0 mv( P187) 此剧有歌 (曲有八叠) , 有舞 ( 杀虎) , 有戏 (作啼, 遭丧之状) , 生动反映了一个 父为虎伤, 子为之报仇的悲伤故事。王国维 先生和刘大白先生考证它出处于西域的拔豆 国。 3、5踏摇娘6 此歌舞戏起于北齐, 兴 于隋唐。 (唐#崔令钦 5教坊记6 中有详细记 录, 此不多述 )。近来学者们多认为 5踏摇 娘6 也是中原与西域戏剧文化交流的产物。 李强老师在对比中分析了 5教坊记6 中的 5踏摇娘6 与 5乐府杂录6 中的 5苏中郎6 男主角的特征后, 认为他的戏妆应是涂面, 而非面具。 / 据南朝梁人宗懔在 5荆楚岁时 记6 中记载南北朝之风俗, 每至逢年过节, -村民打细腰鼓, 戴胡公关, 及作金钢力. 。 经相互比较其异同, 此时输入之西域 -胡公 头. 很可能对苏葩 -假面. 或 -赤面. 产生 过影响。如果再进一步亦可论证西学东渐的希腊戏剧装饰与所崇拜酒神 -狄俄倪索斯. 的喜 剧意识, 确与东方苏中郎嗜酒醉归的喜剧表演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0 mw(P410) 关于 5代面6 和 5踏摇娘6 (唐# 5乐府杂录6 称其为 5苏中郎6 , 讲的是后周士人苏葩, 嗜酒落魄, 自号 /中郎0 , 每有歌场, 辄入独舞。今为戏者, 著绯, 戴帽; 面正赤, 盖状其醉 也。即有踏摇娘) 皆出北齐 ( 550- 577) , 虽不属西域, 但它反映了胡汉文化下, 乐曲中多西 凉乐, 统治者也更好龟兹乐, 这在此两个歌舞戏中很好体现了其特色。 4、5柘枝舞6 从石国传入中原, 是一种和 5绿腰6 等软舞相对的健舞, 中间亦可穿插 / 谐优0 , 即做些滑稽表演的变化较多的舞蹈。也就是介于纯舞与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之间的 一种舞蹈。据李强老师分析: / 5柘枝6 为 5教坊记6 中所记载西域传入中原的大曲之一, 杂 曲又有 5柘枝引6。此乐舞形式主要有 5单柘枝6 和 5双柘枝6。而过渡到 5柘枝大曲6 或 5柘枝队6 已与后世戏曲很接近了。0 mx(P531) 柘枝舞的故事情节很难推断了, 5教访记6 中载: / 凡欲出戏, 所司先进曲名。, , 5回 波乐6、5兰陵王6、5春莺啭6 , ,谓之 / 软舞0 , 5柘枝6、5阿迈6、5拂林6、5大渭州6、5达 摩6 之属, 谓之 / 健舞0。my(P12)可知这种歌舞戏舞的成分更多一点。 5、5苏慕遮6 唐代教坊曲名, 唐代自西域传入, / 慕0 也写作 / 幕0、 / 莫0、 / 0、 /摩0。释慧琳 5一切经音义6 中载: / 苏莫遮, 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龟兹国, 至今犹有此曲。此国 5浑脱6、5大面6、5拔头6 之类也。0 5宋史#高昌传6 中载: / 妇人戴油 帽, 谓之苏幕遮。用开元七年以三月九日为寒食, , ,或以水交泼为戏, 谓之压阴气去 病。0 mz( P14111)这与 /泼寒胡戏0 联系到了一起。泼寒胡戏是从西域传入的一种乐舞, 又名乞寒 泼胡, 简称乞寒、泼寒、泼胡。5旧唐书#中宗纪6 中也曾有记载。 6、5上云乐6 描写了一个以仙人老胡带头为皇帝祝寿的歌舞队的活动。 5乐府诗集6 载: / 西方老胡, 厥名文康, , ,技无不佳, 舞最所长。 , ,0 此歌舞戏中所演出的戏很热 闹, 有老者、有凤凰、狮子、孔雀等, 都来为帝祝寿, 形象逼真, 有歌有舞。 古代的西域是世界各种文化汇流的地方, 它是希腊、印度、中国三大文明汇全之地, 也 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汇流的地方, 同时又是世界各种艺术汇流的地方。它对 中原的影响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 就处于开放的状态, 不仅在汉唐当时, 在宋金元乃至 明清仍能看到它生生不息的魅力。最精美的西域乐器图是在成都王建墓汉白玉棺床上的龟兹 乐舞浮雕, 其中乐人所用的乐器有: 羯鼓、铜钹、贝、笙、吹叶、和鼓、横笛、鸡娄鼓、答 腊鼓、毛员鼓。 五代时名画 5韩熙载夜宴图6 , 也有胡琵琶、筚篥等胡乐器。在我国的大曲壁画中也有西 域的乐舞艺术, 如白沙宋墓大曲壁画中有曲项琵琶 ( 1 ) , 横笛 ( 1) , 筚篥 ( 3) , 宣化辽墓大 曲壁画中有筚篥 (2)、横笛 ( 2) , 胡琵琶 ( 1)。稷山金代马村墓杂剧砖雕中也有大量西域乐 器, 如筚篥、横笛、它们已加入到戏剧演出的队伍了, 元代的在运城西里庄墓杂剧壁画中也 有例子, 第三人背立, 为女子垂双辫, 着红裙, 双手弹奏曲项琵琶。还有吹横笛两人。 以上实物说明古代从西汉到唐宋金元仍至明清, 西域的乐器乐舞与中原艺术交融发展。 苏祗婆的琵琶七调, 有学者考证与印度音乐北宗的斯坦尼派相似 (参见向达 5唐代长安与西 域文明6 北京三联出版社, 1979年版)。跟七调有关的唐宋宴乐二十八调, 也对我们的戏曲曲 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陈 在 5乐书6 卷 159 专立佛曲一节就有如: 婆陀调、乞食调、 越调、双调、商调、徵调、羽调、般涉调等。它尤其对我国集诗、乐、舞为一体的戏曲发生 很大的影响。任半塘先生曾认为 / 旦之肇始, 至迟在汉。0 m{( P781)而这个 / 旦0 就来自 / 胡妲0。 建国初有学者在讨论我国戏曲发源时曾认为它来自西域, 虽有争议, 但至少可以说明西域艺 术对中原的影响之深远。1907- 1908年, 由俄国人在黑水城遗址 ( 靠近敦煌) 发掘出的平水 版 5刘知远诸宫调6 就是中原与西域戏曲文化交流的见证。还有宋代戏剧中出现的杂剧有好 多是佛教题材的, 也是受从印度传入中原的佛教所影响。如目连救母的故事从宋代 5东京梦 华录6 就有记载, 到现在也是各地受欢迎和关注的早期戏剧形态。六朝时中土佛僧尝试用赞 咏的形式讲说佛教故事, 这种形式即是梵呗说唱。廖奔先生考证: 俗讲向诸宫调的变化, 是 从使用 / 梵呗0 旧音向改用当时民间流行的曲调来演唱,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m|( P61)可见西 域的各种曲艺形式对中原的影响之大。唐代史书中多载有幻术出西域, 颜师古给 5汉书6 作 注说: / -眩. , 读与幻同, 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 ,本从西 域来。0 m}( P2696)这些幻术至今仍可以在杂技中看到, 吐火还在个别戏曲的人物塑造中运用。如, 昆曲 5嫁妹6 的钟馗, 秦腔 5游西湖6 的李慧娘, 京剧 5青石山6 的周仓, 都有口中喷火的 特技表演。由此还演变出了吃火, 如京剧 5时迁偷鸡6 中时迁吃鸡时有吃火的表演, 都为戏 曲艺术增了不少看点。 综上所述, 没有文化是独步发展的, 不论是现在过去, 还是将来。中国戏剧是原始艺术 #76# SCD茂林修竹 和民间艺术中由歌、舞、乐相结合而成的, 而且有集体创作、多方交融的特点, 中国戏剧也 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西域艺术对我国戏剧的孕育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¹ 高敏、安作璋. 中国通史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卷) . 第 147页. º¼ mv杜佑. 通典#乐卷 (四) [ M ] . 江苏: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 753页. »马端临. 文献通考#乐十卷 ( 137) , 江苏: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 1219页. ½ l~常任侠. 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 [ J] , 音乐研究, 1980年, 第 2期. 第 6页. ¾ 晋#司马彪. 后汉书 ( 11册)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年. 第 3272页 ¿金文达. 中国古代音乐史 [ M ]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第 153页. À杜佑. 通典#乐二 (卷 142) [ M ] . 江苏: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 738页. Á 杜佑. 通典#乐六 (卷 146) [ M ] , 江苏: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 763页.  lv杜佑. 通典#乐四 (卷 144) [ M ] . 江苏: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 752页. lw太平御览#乐部 19 (三) 卷 581,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0年. 第 2620页。 lx唐#房玄龄等. 隋书#音乐志 ( 下) ( 志二)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 第 380 页. ly晋书#乐志 (下)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年. 第 715页. lz唐#魏征等. 隋书#音乐志 (卷 15)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年. 第 376 ) 380页. l{ l|季羡林. 大唐西域记校注.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 第 162页、第 55- 56页。 l}金建民. 隋唐时期的燕乐与大曲 [ J] . 中国音乐, 1993年, 第 2期. 第 38页. mu唐段安节. 乐符杂录 [ A] , 中国古典 戏曲论著集成 ( 一) [ C] . 北京: 中国戏剧 出版社, 1959年. 第 45页. mw李强. 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 [ M ]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 2002年. 第 410页. mx李强、柯林. 民族戏剧学 [ M ] . 北 京: 民族出版社, 2003年, 第 531页. my唐#崔令钦. 教访记 [ A] , 中国古典 论著集成 (一) [ C]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 社, 1959年, 第 12页. mz元#脱脱. 宋史#高昌传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年. 第 14111页. m{任半塘. 唐戏弄 ( 下) [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第 781页. m|廖奔. 西域乐舞与梵呗说唱对中原戏 曲的影响 [ J ] . 艺术百家, 1999 年, 第三 期. 61页. m}班固著颜师古注. 汉书 (传) 19. 北 京: 中华书局, 第 2696页. 1962年.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析盛唐 5霓裳羽衣舞6 的 艺术创作及成就 p卢志顺 盛 唐时期, 我国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统一稳定, 各民族相互融合,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达, 大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造就了中国舞蹈艺术的 / 黄金时代0。唐代舞蹈在前朝舞蹈发展的基础上, 达到成熟和完美。唐代舞蹈种类齐全, 形式多 样, 分工精细, 由典礼晏享舞蹈向娱乐欣赏舞蹈的转化, 是唐代舞蹈走向成熟的标志。 / 其 中, 影响最大, 最著名的是 5霓裳羽衣舞60。/ 5霓裳羽衣舞6 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有 较高欣赏价值的宫廷舞蹈, 流传数百年之久, 为我国古代舞蹈史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0 ¹ 5霓裳羽衣舞6 是代表作品, 无论在音乐创作、舞蹈构思、编舞表演, 还是在舞美设计、场景 布置等方面, 都是唐代舞蹈最高水平, 成为经典之作。 当我们提到 5霓裳羽衣舞6, 就自然要谈到它的乐曲 ) ) ) 5霓裳羽衣曲6。5霓裳羽衣曲6 是唐明皇玄宗的一大力作, 是唐代 / 法曲0 , 也是 /大曲0 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格局严 谨, 变化丰富。据说唐明皇玄宗到东都洛阳西郊的三乡驿巡游时, 看到了女儿山, 忽有所感, 按自己的创作意图和音乐构思所成。有史料记载: / 5霓裳羽衣曲6 者, 是元宗三乡驿望女儿 山所作也。0 º刘禹锡诗 5伏睹元宗皇帝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6 写道: / 开元天子万事足, 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0 玄宗皇帝先编出了乐曲的一部分, 此 后又吸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印度佛曲 5婆罗门6 , 完成了全曲, 遂取名 5霓裳羽衣曲6。 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 据史记载表演者: / 卒皆执幡节, 被羽衣, 飘然有翔云飞鹤之 势。0 »另有 / 执幡节, 被羽服, 态度凝澹飘飘然0 的记载 ¼ 。后人每读 / 羽衣0 二字, 便油然 想到 / 羽化登仙0 , 与道教联系起来。据说 李唐追认老子为宗祖, 老子之教 ) ) ) 道教, 也就被提升为 / 本朝家教0 的显赫地位。唐 玄宗又尊老子为 / 大圣祖玄元皇帝0。他对 道教的推崇, 也反映出唐代太平盛世、歌舞 升平的社会状况。 5霓裳羽衣曲6 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唐 明皇的人生理想。作为一个皇帝, 唐玄宗也 和历代统治者一样, 希望永享富贵, 长生不 老。他在崇仙的同时, 又尊儒佞佛。一方 面, 他将老子的著作尊为真经。设 / 道举0 , 习老、庄、文、列; 另一方面, 他又接受西 域僧人不空的灌顶仪式。因此, 儒释道三种 宗教意识并存于唐玄宗的脑海里, 继而又落 实在他的音乐创作活动之中。这可以从他改 编佛曲 5婆罗门6 为道调法曲 5霓裳羽衣 曲6 的声腔中, 见其一斑。佛曲与道调的交 融, 必然使 5霓裳羽衣曲6 带上释道色彩。 佛教的理想寄托在西方极乐世界, 道教的修 炼却着眼于此生此世的长生不老或羽化升 仙。5霓裳羽衣舞6 根据 5霓裳羽衣曲6 所 编, 舞蹈表现出作曲者的构想和观念。 5霓裳羽衣曲6 在音乐上采用了兼收并 存、以我为主的手法, 使印度佛曲与含蓄婉 转、清丽悠扬的中原清商乐融为一体, 是将 外族音乐华化的杰作; 舞蹈上运用了诸如 / 小垂手0 这样典型的汉族舞姿又借鉴西域 舞蹈的动态, 使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 域舞风俏丽、明朗、水乳相交, 形成既保持 #77# SCD茂林修竹
/
本文档为【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