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2017-12-04 11页 doc 3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连年的硝烟战火将整个神州大地染成了一片灰色,唐初的自然灾害更是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正是在这时,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李世民站了出来,他将如何带领整个国家走上复兴之路,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今波: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各位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今波。咱们继续来说《贞观天子李世民》,贞观二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亲临田间,视察禾苗的情况。这一看,蝗虫遍野,禾苗被暴食,经不住,他就抓起几只蝗虫,在那儿伤心地咒骂着,粮食啊,这是老百姓的...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连年的硝烟战火将整个神州大地染成了一片灰色,唐初的自然灾害更是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正是在这时,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李世民站了出来,他将如何带领整个国家走上复兴之路, 《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 今波: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各位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今波。咱们继续来说《贞观天子李世民》,贞观二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亲临田间,视察禾苗的情况。这一看,蝗虫遍野,禾苗被暴食,经不住,他就抓起几只蝗虫,在那儿伤心地咒骂着,粮食啊,这是老百姓的命啊,却被你们给吃了,害了百姓,假如百姓有什么过错,你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如果真的有灵,干脆就来咬我的心吧,不要害百姓了。说完就要把这蝗虫给生吞了,左右官员一看,这还了得,皇上,这会得病的,不干净,不能吃啊~李世民回答说,我所希望的,正式能够移灾我自己,我还怕什么呢,说完一口把蝗虫就生吞了。这个故事很感人,但就是李世民吞蝗虫,却是“贞观之治”的一个开端。今天咱们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后滨教授,教授您好。 刘后滨:今波你好。 今波:你说现在,我们有些人要换换口味,吃点虫子什么的,好像不足为奇。可是那个时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自己把虫子生吞下去了,有作用么, 刘后滨:不一定他吃了虫子,蝗虫就真的没了,旱灾就没有了,唐太宗这样的表态,说,国家有什么过失,应该我一个人来承担。你把我的身体咬掉,把我的心吃掉算了,你不要去害我的百姓啊,你看这多感动百姓啊,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个表演呢,实际上当时的旱灾确实太严重了,就是从他继位以来,“贞观”是从一个自然灾害的年份开始,老百姓都纷纷地逃离家乡去逃荒,而且米价极贵,一匹绢才能够买一斗米,物价昂贵啊,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李世民这个表态很及时啊,是鼓舞士气啊。 今波:做是做了,但做的得有效果,当然头年看不出来,后面怎么样, 刘后滨:其实也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收成就好转了。他那个表态的效果就出来了,因为这个表态使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高涨啊~尽管由于自然灾害百姓都逃荒去了,但是年成一好转这些人又都回来了。史上记载说,“竟无一人逃散”。 今波:很多人回了家乡,那么不光是那么多人回到了家乡,我们再从粮食的价格来看看,这个生活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刘后滨:你看从贞观三年、四年以后,米价就下降了很多,当时的历史记载是这样的,三、四个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米。 今波:那么这一匹绢和三、四个钱这个价值概念是什么样的, 刘后滨:基本的绢价大概在两百文钱左右一匹绢,过去一匹绢才一斗米,就是说要两百文钱才能买到一斗米,现在是三、四个钱一斗米,这个相差多少倍, 今波: 物价稳定了,老百姓的生活现在水平提高了,接下来李世民要做的还有什么, 刘后滨:他关注人口的问题,因为在古代社会里面,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劳动力,有了人口,国家爱掌握了人口,就能够收税,能够征兵役等等这些,还能够干很多大的。所以唐朝初年人口,在政府登记的数量是少的可怜,隋炀帝的时候,九百万户,现在才两、三百万户,就少了那么多人,所以唐太宗要想办法增加人口,他有几个办法,一个是要向隋末,逃散到周边少数民族的这些人给招回来;另外一个,就是鼓励人口要增殖,要鼓励大家生孩子。 今波:除了那些通常的,比如奖励英雄母亲啊,鼓励多生多育啊等等这些,他还有其他什么措施, 刘后滨:他给地方官下命令说,他今后考核你这个地方官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你这个地方官所在的地方,人口有没有增长,人口增加了我给你记功。 今波:增加人口变成了“政绩工程”。 刘后滨:对,很重要的政绩,唐太宗同时给全国发布一道命令规定,凡是男的年纪在二十岁以上,女的在十五岁以上,现在是寡居鳏居的,就是你结了婚以后丧偶的人,应该要去再娶、再嫁,如果家里没钱娶亲,嫁女儿嫁不起的,邻居们有钱的应该要去资助他们,要地方官也去配合他们,号召他们重新组建家庭,来生孩子。 今波:你说这个古代,都要求女子在丧偶之后要守节,这里还鼓励她去再婚,这个有点不一样。 刘后滨:这个就是唐朝啊,放在明朝、宋朝那是不可想象的事,唐朝很现实,再嫁有利于人口增殖这就可以。其实人口增殖了以后,你还要有医疗保障,唐朝特别重视这方面。 今波:这是全民健康问题,“医疗保障体系”,李世民建立得如何呢, 刘后滨:唐朝的法令里面,专门有一章叫《医疾令》,它规定每个州县都要设立“医官”,而在州一级则要设立“医博士”来教授这个“医学生”,而且每个州要配备适当的医药人员,给药,给老百姓治病;同时在军队里面,也要设立随军的医生;在国家工程建设的工地上,如果达到五百人以上也要配置医生。 今波: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人口的问题、健康的问题,还应该有治安的问题。社会治安李世民怎么解决, 刘后滨:李世民从隋末走过来,知道天下群盗很多啊,社会很不安定,那么真正要解决的治安问题呢,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起来,这是一方面。同时也要建立严密的、基层社会的控制系统,“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大家都互相有一种监督,有一种这样的组织体系,所以到了贞观初年,三、四年以后,你知道那个状况有多好吗,“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山东村落,路由馈慰”,就是你出差的时候呢,都不用带干粮,这“古昔所未有也”。是一派社会安定的局面。 今波:这个社会安定,祥和。真正叫和谐社会和富足社会,这就是“贞观之治”。那么我们想问你一下,我们知道“贞观”这两个字取自《周易》,“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观”这两个字,作为唐太宗的年号,李世民用这两个字的用意何在, 刘后滨:按照我的理解,这个“贞观”的意思就是要“示天下以正”,“贞”就是正,“观”就是示,我要广告天下人,我是一个以“正”来治天下的皇帝。那个“正”是什么呢,其实李世民治国的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就在这里,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安民之道”,在“安民之道”的基础上,再上升为“为君之道”。他把这个“安民之道”和“为君之道”作为他追求“示天下以正”的一个最高目标。 今波:李世民自己现在看到社会一片安定祥和,有了这个“贞观之治”了,那么他做何评价, 刘后滨:李世民他有几次感慨,最初的一次感慨,他是说“成我今日功业者,唯魏徵而已”,就想起这是魏徵当初帮助他制定了这样一个“与民休息”“修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第二个感慨,就是灭了东突厥以后,这个四方君长都来朝拜他,封他为“天可汗”,他很得意,在城楼上搞了一个宴会,又找李渊来弹琵琶,自己来跳舞,那也是一次感慨。那么过了几年之后,李世民自己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他说了三句话:我在“武功”方面是胜过古人的,在“文治”方面胜过古人的,我在“怀柔远人”方面也是胜过古人的。、 今波:对。咱们来一句一句来印证好不好,首先,在“武功”方面, 刘后滨:我在“武功”方面是超过古人的,因为自古以来,“拨乱之主”就是开创天下,开国的这样的君主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要经过很多挫折的,他呢,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四岁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了天子,而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登基时也三十多岁了,那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个那么年轻的皇帝。他自己很得意,就是说用武力平定天下,实现国家统一,在这方面,他是非常自信的。 今波:好,这就叫“武功”超过古人。那么“文治”方面呢, 刘后滨:李世民也很得意,李世民自己总结,说他尽管是贵族子弟出身,可是继位当皇帝以后,他是苦苦地在补课,读了很多的书,而且转变了思想,要把治理天下的方略转移到“文治”方面来,要实行“教化”,就是要搞很多文化建 设,比如修学校、兴教育。 今波: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个时候有很多文化工程,“二十四史”当中,是不是有很多史是在唐朝修订的, 刘后滨:贞观年间修的“八史”,“二十四史”当中有“八史”。 今波:三分之一啊。 刘后滨:那也是很可观的呀,而且那个时候是真正的中国历史上官修史学的开始,就是国家设立史馆,来替前朝修史,最早他修他的近代史,就是五朝史,北方的北齐、北周,南方的梁和陈,还有他前面的隋朝,把五朝史都修下来了。 今波:如果说修史,是有利于统治阶层的,他们能够从前朝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接下来还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全民素质的提高,全民“教化”。 刘后滨:你知道李世民自己都说,我这点文化水平是后来当太子的时候补课,秦王的时候也找了一些学士帮助他补了课,不要说全民素质没有提高了,整个官僚当中,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不高的。所以李世民下令要兴修学校,首先是在门下省设立了一个“贵族”学校,叫做“弘文馆”,命令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要到那里去入学。 今波:那么普通老百姓的教育呢, 刘后滨: 中下级官吏、普通老百姓,他就要兴修国学,在国子监扩建校舍,说那时候校舍扩建了几千间啊,李世民亲自去视察,盖宿舍、盖教室。而且很多的少数民族也派来这里学,那个时候比如说新罗的、百济的、高昌的、吐蕃的,这些贵族都派了子弟来长安学习,就是不仅有国内的学生,还有大量的“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所以史书上说,这个“官学之盛”“古昔所未有也”。 今波:那么要兴教育,他们到底要让这些人学什么, 刘后滨: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比较衰落了,李世民要振兴儒学,就是要中国治国传统的那套理念呢要教育这些贵族官僚的子弟,包括中下级官吏的子弟,所以他干了一件在中国学术史上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下令让孔颖达、颜师古这些饱学之士来修订一部书叫《五经正义》。 今波:您说到这个可太重要了,所谓“五经”就是“四书五经”的“五经”对不对, 刘后滨:《诗》、《书》、《礼》、《易》、《春秋》。 今波:可是那么多年下来了,每一版本的注释,每一朝的注释、解释都不太一样。“正义”就代表着一个最权威的解释。 刘后滨:对,因为南北分裂的时候,南方人的版本跟北方人的版本不一样,解释也不一样,流传过程中连字都不一样了,那么,真的是要做一个官定的“教材”,颁行中央官学和天下州县学校,作为推行儒学教育的一个“官定教材”,这个对中国学术史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今波: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另外就是文化艺术也得提升,这当中什么音乐、美术,都在贞观年间就已经开始兴盛了。 刘后滨:唐朝给后人的印象啊,就是一个礼乐文明的时代了,那么实际上从贞观年间开始,“治礼”“作乐”的工作就进展的很好。而且那个时候的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天下大乱之后迎来天下大治的那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有某种政治化的倾向。 今波:这音乐比如有《秦王破阵乐》,名画里有《步辇图》,还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像》。 刘后滨:包括《出使图》、《外国使节朝见》等等这些。当然是为唐太宗歌功颂德的,但是那个时候心态好在哪里呢,他们是真心真意地来歌颂唐太宗,也是借歌颂唐太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这两者结合的比较好。 今波:另外还有一些书法的杰作,比如说《九成宫醴泉铭》还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等等,那都是传世经典。 刘后滨:对。唐初的那些碑刻都是非常有名的,《九成宫醴泉铭》你知道是魏徵写的稿子,欧阳询的书法,那都是名家啊。《大唐三藏圣教序》,那是太宗自己写的,褚遂良的手笔。包括现在昭陵的那些石碑、碑刻,唐初书法家的作品都在那里了。 今波:所以我们说了这么多,真的在“文治”方面,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是超越了古人。那么再看第三条“怀柔远人”,这一点方面他怎么样, 刘后滨:唐太宗自己说,自古以来,北方民族对中原王朝都是威胁,你看汉朝就是这样的,那么唐朝建国,一个很特殊的背景,隋朝末年,突厥服猎了那么多地方政权,唐也曾经被迫向突厥称臣。那么他继位没几年,就在两位李将军的率领下把东突厥灭了,曾经跟我们作对的那些首领,现在都是我身边带着刀的警卫员,“带刀宿卫”,你看,他在“怀柔远人”方面,古人也比不上他吧, 今波:说完这三点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大唐气象,在李世民的时代就这样展现开来了。不过要说到大唐气象呢,其实是有一个词是必定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开放”两个字。“走进来”看来不用多说,强盛的地方自然有人愿意主动跟你交流。那么关于“走出去”这一块,有没有一些特别的例子, 刘后滨:有啊,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玄奘“西天取经”就发生在贞观年间。那是唐初“走出去”的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玄奘在贞观初年其实是偷渡出境的, 可是等到贞观十九年,玄奘在印度十几年取得真经回来以后,李世民是非常高兴的,他就给房玄龄下令,一定要隆重地迎接玄奘法师回来。 今波:既然是偷渡,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回来以后就不追究了呢, 刘后滨:我想唐太宗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唐太宗想掌握佛教舆论的话语权,就是在那个年代,佛脚对国家政治生活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佛教经典歧义百出,这南北朝以来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释,现在有一个高僧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回来,而且我皇上、朝廷把他控制以后,实际上有利于他掌握解释佛教理论的一些话语权,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玄奘的这种精神,不畏艰险的这个精神,其实和李世民的这个趣味这个取向是暗合的。李世民也很欣赏这样的人,再说李世民在这个时候也很自信,也很包容。 今波:我觉得玄奘这次出去,其的作用可能还不仅仅是这些。关键一点的原因,你说这玄奘这一路出去,不等于给大唐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么, 刘后滨:玄奘是很懂得这一套的。他没有一路上说是逃跑出来的,皇帝在追我,请求避难之类的东西,他一路上在宣扬大唐的国威,宣扬大唐有一个英明的天子,一路上不管受到各种磨难,他都信仰很坚定,在宣扬唐太宗的圣德,甚至他到了印度以后,印度的国王还问他,你是从大唐东土来的,那么你听说你们那里有一个秦王,我们听说有一首《秦王破阵乐》。玄奘一听,就乘机给他解释,确实有《秦王破阵乐》,不过那个秦王现在是大唐天子了,所以我们那个天子如何如何英明神武,把这个印度的国王说的很心动,说,原来是一个这么好的国王一个皇帝,那我一定要派人去那里出使,要建立关系。其实在玄奘回来以前,四五年的时间,印度的那个使节已经来到的长安,唐太宗也派人回访了印度,玄奘等于给他打通了一条国际交往的渠道。 今波:所以我们把玄奘这次出行的意义完了之后,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玄奘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到长安的时候,迎接他的是那么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这么多真经是取回来了,但是一定要把它翻译过来才行。 刘后滨: 玄奘那十几年学习梵文,成为梵文高手,所以他决定要去翻译这批佛经,但是,翻译佛经必须取得皇帝的支持。 今波:那是说白了,您得给我一个身份,然后您再给我点什么房产,最起码我要放那些书。我还要有个地方去从事这项工作,等等等等。 刘后滨:翻译这些佛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所以要唐太宗给他在佛教界一个很高的身份,同时要确实保证他身边有人员。 今波:这样的一个支持政策落实得怎么样, 刘后滨:刚开始他安定下来以后,等到贞观二十二年,就有一个更大的机会,那个时候皇太子为了给他去世的妈妈,就是李治为了给长孙皇后祈福就建立了一 个寺庙,叫“大慈恩寺”,他请示太宗,安排玄奘来做这个“大慈恩寺”的住持,上座。来这里主持大慈恩寺,同时来这里翻译佛经。 今波:这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栖身之所了。 刘后滨:玄奘呢就继续从事佛经翻译事业,而且他请太宗给他翻译的佛经作序,又请太子,给他翻译的佛经做个序记。这就有了后来的那个《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个碑。这两个碑现在还在西安的大雁塔。 今波:当然这里呢我们也不能忘记掉玄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 刘后滨:对,他在这本书里面,把他一路西行再从西边回来所经历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等都记载下来了,《大唐西域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研究那个时期这个印度和中国之间历史、地理、文化的一个重要史料。他带回来的佛经也是,你知道那些佛经在印度很多后来都失传了,只有玄奘带回来的还在中国保留下来。 今波:其实他对世界文化保留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刘后滨:对,玄奘在译经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那些佛经是梵文写的,他要翻译成当时唐朝的语言,翻译成中原的汉语,那中国语里面很多词怎么说,实际上就受佛教翻译的影响。比如说,佛教里面有讲时间概念的词“刹那”,我们现代汉语“刹那间”那都是玄奘翻译定下来的,所以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我想这些方方面面,其实都可以说是贞观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就从玄奘的这个经历就可以折射出来了。 今波:今天我们给大家展示了“贞观之治”开大唐气象的这么样一种盛况,听来让人激动不已啊。正如唐太宗自己写的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刘后滨:从那以后,唐朝的文化就逐渐影响到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所以形成了所谓的整个东亚世界的一个新的政治格局。比如唐朝的,唐朝的技术,包括医疗、包括佛教等等,从此以后逐渐逐渐地发挥世界性的影响。 今波:现在还有人作歌叫《梦回唐朝》。确实,贞观时期真的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个“黄金时代”。今天呢,非常感谢您,谢谢。 【结束语】:隋末连年的硝烟战火将整个神州大地染成了一片灰色,唐初的自然灾害更是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此时,李世民站了出来,带领着整个国家从农业的复兴开始托起了经济的繁荣,进行了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文化的兴盛,后世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成为“贞观之治”。明天开始,我们将为您讲述隋唐英雄们的故事。再见。
/
本文档为【贞观天子李世民18 走向“贞观之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