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2017-09-20 4页 doc 16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简介: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日元汇率历程 战后日元汇率形成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实际处在美军司令部的占领之下,不能保有独立的对外交易权。外汇业务方面,外币、外汇交易、外汇银行都处于美军管制之下或者还未产生。就汇率来说,战败后不久,日本政府被迫接受美军制定的1美元兑„ 战后日元汇率形成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实际处在美军司令部的占领之下,不能保有独立的对外交易权。外汇业务方面,外币、外汇交易、外汇银行都处于美军管制之下或者还未产生。就汇率来说,战败后不久,日本政府被迫接受美军制定的1美元兑...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日元汇率历程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简介: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日元汇率历程 战后日元汇率形成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实际处在美军司令部的占领之下,不能保有独立的对外交易权。外汇业务方面,外币、外汇交易、外汇银行都处于美军管制之下或者还未产生。就汇率来说,战败后不久,日本政府被迫接受美军制定的1美元兑„ 战后日元汇率形成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实际处在美军司令部的占领之下,不能保有独立的对外交易权。外汇业务方面,外币、外汇交易、外汇银行都处于美军管制之下或者还未产生。就汇率来说,战败后不久,日本政府被迫接受美军制定的1美元兑换15日元的军用兑换汇率。但当时日元与外币的兑换价值是依商品的种类而定的,因而出现了多元汇率价格体系。 为了度过经济混乱和生产停滞的难关,打破原材料奇缺、工业开工不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日本政府在1947年至1948年间实行著名的倾斜式生产,集中生产力加强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生产,使国民经济进入再生产循环的轨道。 然而,本土物资匮乏导致的进出口严重逆差、为稳定物价而配给的巨额财政补贴、为保证倾斜生产的资金供给而投放的巨额财政贷款,使得认购政府公债(复金公债)主要部分的日本银行除了增发纸币外别无他法。所谓的“复金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发生的。 恶性通货膨胀,加上多元汇率价格,使得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1945-1949年这四年间,从15日元/1美元急剧攀升到270日元/1美元,飙升18 倍。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实行的还是管制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稳定期 1948年,为了稳**本经济,美国政府出台了《日本经济安定计划》,并于同年派遣杨格使节团赴日调查汇率问题。使节团在报告书中指出,多元汇率的现状是造成日本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扩大日本出口,实现经济自立,统一汇率势在必行。考虑到日元因为通货膨胀而存在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同时为了使大部分日本商品拥有更高的出口竞争力,美方占领军当局最高财政顾问道奇与日本政府商议,于1949年将汇率设定在360日元/1美元的水平(低于当时的进出口汇率330日元/1美元)。这一汇率水平维持了二十二年之久。 日元第一次升值 为了走出越南战争时期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轻美元持续贬值的危机,结束本国黄金不断外流的局面,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放弃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崩溃。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为“尼克松冲击”。同年12月,日本政府才于“史密森”中将日元与美元的汇率调整为315比1。 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带来的紧缩效应,日本政府和货币当局采取了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从1970年10月与到1972年6月,贴现率连续六次下调,从6.25%下调至4.25%,达到“二战”之后的最低水平;同时,政府增加财政预算支出以刺激经济,货币供应量年增幅达到20%。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日元升值的趋势仍没能改变,日本政府于1973年被迫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不过,这次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并不大。适当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了日元升值给其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另外,以田中角荣为首的内阁政府发布了列岛改造计划,加速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元第二次升值 1973年9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在这场危机中,日本的工业生产值下降了20%以上,物价指数的年增长率达到14%。日本政府应对日元第一次升值时,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大幅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使得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石油危机又进一步加 剧其严重性,最终导致了1973年至1974年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这也是日本政府长期着力于抑制汇率浮动的结果。 这次恶性通货膨胀到1975-1978年间才得到缓解。之后,日元升值重启,从293日元/1美元升至195日元/1美元,升值幅度高达50.25%。分析这次升值的原因,首先,是基于日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而积累的日元升值预期得到释放。日本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得到缓解,而日元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也因此升值。其次,在“史密森协议”之后,日本经济虽然结束了高增长阶段,但依旧保持着GDP年均4%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欧美各国的GDP年均增长率。日元升值也是理所应当的。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日元第三次升值 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以后,美国政府采取减税和抑制财政支出的政策。其副作用就是美元的坚挺和内需的扩大两者并存,严重影响了对外出口。而显著增加的进口贸易额和为了支持冷战而扩大的军费支出,使得美国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财政的双赤字。 而日本从70年代初期开始,便努力加快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和高开放度进程以及产品附加值提升,并因此在汽车等重要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1981年以后,美国几乎每年都会就日本“贸易自主限制”的问题与日本进行谈判。而日本为了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对美国采取“口惠而实不至”的对外贸易政策。日美贸易不平衡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继续扩大。 1985 年9 月,美、日、英、德、法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进行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兑日元和德国马克的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四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由广场协议时的7.9%降至1986年8月的6.2%。而日本和联邦德国则采取了不降低长期利率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国内长期利率的基本稳定。日美长期利差不断缩小,减轻了资金流向美国的压力,加之G5国家在外汇市场加强干预,有效促进了美元贬值。协议签订时的汇率是240日元/1 美元,这个比率到年末已经升至200日元/1 美元。 到1986年下半年,日元汇率升值到150-160日元/1美元,日本的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出口增幅下降。以日元计的出口额增长率从1985年的3.9%变为1986年的-16.8% ,GDP增长率从1985年的4.2%下滑至1986年的3.1%。 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不景气,日本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1986年9月制订了《综合经济对策》,投资规模为3 兆6 千亿日元。1987 年5月又制订了《紧急经济对策》,投资规模达6兆日元。其构成是公共投资的5亿日元和1兆日元的减税份额。在货币政策方面,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先后5次降低再贴现率,从5%降低到2.5%。这一超低水平一直持续到1989年5月。从1987年到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分别高达10.8%、10.2%和12%,造成国内资金剧增。
/
本文档为【日元汇率历程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