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

2017-11-26 4页 doc 25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 摘要:针刺的主要作用是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穴内,根据得气的不同状况,随机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和兼用补泻手法的繁简。笔者根据针感的有无或强弱程度,和病人的精神状态,将留针手法大致分为候气,泄气,辨气,调气四个方面,实践表明,疗效可靠。 关键词:针刺;留针;点滴;体会 针刺的主要作用是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穴内,根据得气的不同状况,随机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和兼用补泻手法的繁简。杨继...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 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 摘要:针刺的主要作用是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穴内,根据得气的不同状况,随机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和兼用补泻手法的繁简。笔者根据针感的有无或强弱程度,和病人的精神状态,将留针手法大致分为候气,泄气,辨气,调气四个方面,实践明,疗效可靠。 关键词:针刺;留针;点滴;体会 针刺的主要作用是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穴内,根据得气的不同状况,随机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和兼用补泻手法的繁简。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针若得气来速,则病见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得气即针感,是病人和医生感觉的总和。病人常见的感觉是局部酸、麻、重、或凉、热感、和沿循经路线向远端传导或扩大的触电感。医生的主要感觉是:针下沉紧和局部肌肉或远端肢节的跳动感。笔者根据针感的有无或强弱程度,和病人的精神状态,将留针手法大致分为候气,泄气,辨气,调气四个方面,实践表明,疗效可靠。 一、闭门候气,使得针感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年老体衰,产后体弱,大病未复等虚症病人。他们大多正气衰惫,皮宽肉松,经气虚弱,进针后病人毫无感觉,医生针下虚滑无物,如针豆腐。此时不可强求得气,瞎针瞎捣,必须留针 候气,静待气至,并同时施灸,静中求动,或间歇催气,使得气来速。即使一次候不得气,可待下次再候,千万不可留针过久反伤元气。出针时,速度宜快,且要急闭针眼。起初,虽然经气姗姗来迟,一旦气至,针感将逐日提前。随着每次针感的提前出现,疗效亦可逐日见佳。纵然重症痼疾,也可速取卓效。 安徽农村陶氏女,4岁,患儿因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虽经多方抢救脱险,但后遗症严重,经治两月无显效,辗转来我门诊针灸治疗时,神志痴呆,四肢瘫,肌张力增高,二便不能自主,脉虚数,舌淡红少苔,血凝溶试验:阴性。先针刺强壮穴:足三里、大椎、曲池。患儿不哭,针下绵绵,毫无针感。施闭门候气法两天后,病儿哭叫,针下略紧,始得针感。随着得气的来速,随机逐日加针风池、哑门、承泣、金津、玉液、涌泉、外关、阳陵泉、肝俞、肾俞等,每日2次。疗效亦逐日增加。先是肌张力略降低,继而头能直立,卧床能自动翻身,针刺时能呼叫妈妈,进而上肢能抬举,下肢能扶物站立。针至45天时,病儿康复,称谢而归。 二、开门泄气、逐减针感 与虚弱者相反,一些正气盛而邪实的患者,其得气易甚,针感强烈,医生每感针下气满紧涩,甚至出针困难(并非畏针)。此时。宜久留针,并不时摇大针孔,或一穴双针,缓慢出针,敞开针孔,以引邪外出。针刺全过程中,手法都宜轻,以免发生滞针弯针等意外。对疟疾等发作有时的病人,也可在邪正激争之前施针,不但可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意外,而且对提高疗效大有帮助。对跌打损伤,胸闷、腰背岔气,不能动弹等病人,运用开门泄气,更是立竿见影之效。 某年轻工人,工厂大修时,不慎失足,从高空坠下,中途巧被树枝拦挡,落地时骨肉无损,但两天内始终腰背强疼,卧床不能动弹,成天呻吟。外科转我科就诊,予针刺人中穴,针尖向上斜刺1寸余,用开门泄气法,留针半小时。针感使患者涕泪俱下,但竟一次而愈,步行笑归。 三、留针辨气,区别针感 临床上有不少畏针的病人,尤其是初次针灸的小儿和外国人。他们胆小惧针,加之言语不通,任凭怎样解释,肌肉总是不能放松。甚至咬牙忍气,一进针就遇到阻力。虽然病人都感局部酸胀痛,途生也觉针下紧涩,但终究难辨邪正。此时也应留针,并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待到肌肉紧张减轻后再行针,以便得到真正的针戚,若强行行针,常可导致滞针、折针、晕针。但凡晕针者,疗效反佳。 某外籍学生,因初来南京,十分怕热,睡觉时整夜开着空调,没几天就患了肩关节周围炎。病者对针灸好奇,主动要求针灸治疗。首针条口透承山时,针下紧涩,无法进针,当留针辨气两分钟后,再行手法,病者突感头晕、心慌、汗出。立即出针。稍事休息并饮糖水即止。第二天,笑来复诊,并攀抓门头引体向上,以示效佳。再诊后痛止,关节活动自如。 四、留针调气,强化针感 文革期间推行新针疗法:只要针下得气,不分虚实,就施以强刺激,并立即出针。这对身强力壮的男士,固可取效;对一般人,尚可忍受;但对体质稍差的慢性病患者,常体力不支,晕针常见;对一些顽痰痼疾,或痉挛性疼痛等大实之证,也往往少效,甚至因肌张力加剧,强行入针,而误致气胸等意外。所以除了前面说的三种情况,分别使用候气、泄气、辨气 之外,对一般常见病者,我们可使用调气法,即进针得气后,随机使用补泻,调节经气,且留针和补泻间断交替并用,不断强化针感,以增强疗效。此法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奏效之时。 丁某,女,47岁,因家庭琐事,一日痛哭两场。日暮即感眉棱骨疼痛。头不自主地前后点动,伴少寐,多梦,心悸。并胸闷、纳呆、肢凉、体麻。脉沉细,薄白苔。确诊为癔症。患者苦思:三年前,因家庭不和,有类似发病史,今再发,唯恐终身难痊。除良言宽慰外,逐针大椎、印堂、内关(双侧同时进针)。得气后,先数日行泻法,屡见病者深叹、噫气频频。继数日得气后用平补平泻,病者常困欲眠。终数日得气后施补法,病人精袂渐佳,饮食倍增。半月后病愈,至今未见复发。 总之,留针中的候气、泄气、辨气、调气在临床上的应用,皆为获得良好的针感,取得满意的疗效。候气是候正气,应用干正气虚而针不得气的虚证,加灸以温补元气,留针时短,出针闭孔,免伤正气,气至后再用补法,大补元气。泄气是泄邪矢,适应于正气不虚而邪偏盛的实证,久留针,摇卜针孔以驱泄邪气。辨气适用干因畏针而致气乱者,留针待气静,以区别正气虚还是邪气甚,而后再施补泄。调气是常用手法,适于并非大虚大实之证,也可使用于候气、泄气、辨气之后,以协调阴阳、气血,协调人体生理功能,故四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临证时应随机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原理,何扬子.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2,18(03):36-37. [2] 何扬子.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C].第六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2006年. [3] 何扬子,韩冰,郑仕富,等.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 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05):338-341.
/
本文档为【针刺留针调节针感点滴体会.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