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财务理论研究》教案

2019-05-18 9页 doc 32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财务理论研究》教案丽水学院教案课程名称:财务理论研究课程代码:授课专业班级:财务管理授课教师:赵洁院别:商学院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财务基础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务目标的多种不同观点,及各种不同观点的利弊,了解财务管理假设,了解财务与会计、财务与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财务目标五、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章财务基础理论关于财务(一)财务与会计会计管帐,财务管钱什么是钱?钱是什么?1000万税前利润=330万所得税+6...
《财务理论研究》教案
丽水学院课程名称:财务理论研究课程代码:授课专业班级:财务管理授课教师:赵洁院别:商学院一、授课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财务基础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务目标的多种不同观点,及各种不同观点的利弊,了解财务管理假设,了解财务与会计、财务与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财务目标五、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章财务基础理论关于财务(一)财务与会计会计管帐,财务管钱什么是钱?钱是什么?1000万税前利润=330万所得税+670万净利润现金优于利润CASHISKING(现金至上)决策着眼点:尽量提前收回现金,尽量少用现金企业考核:以现金为1、对象不同会计: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对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进行规划2、目标不同会计: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对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进行规划3、手段不同会计:记帐、算帐、报帐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4、服务范围不同会计:对内对外财务:对内(二)财务与财务管理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其属性是经济基础。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主观的经济管理范畴;其属性是上层建筑。“财务”解字财:所有能用货币单位量化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务:消耗资源和创造价值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业务财务研究范畴:一切与钱有关的活动都纳入财务研究的范围。——财务管理的“价值观”与钱有关的活动背后都是人在操作的,关于管钱人的行为控制也在财务研究的范畴之内。——财务管理的“行为观”“一个企业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财务上的含义,而任何一个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决定就是该企业的财务决策。因此,从广义上讲,一个企业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属于公司理财的范畴。”——阿斯瓦斯.达摩达兰【美】财务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财务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财务属性是经济基础。企业财务活动包括: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关系包括:1、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4、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5、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选择和规划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花费多大代价筹集资金可使风险最小;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按多大数额使用资金可使收益最大;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按何种结构配置资金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而耗费最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按多大比例分配资金才有利于其改善财务状况,增强财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正确处理财务关系:企业与政府———税收——强制与无偿的关系企业与投资者——分配利润——受资与投资关系企业与债务人——收回本息——债权与债务关系企业与受资者——分享利润——投资与受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偿还本息——债务与债权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提供商品和劳务——结算关系企业与职工——支付报酬——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模式:以“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为主体”的财务运作以“金融市场为场所且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财务运作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的财务运作以“财务预算为中心环节”的财务运作以“财务决策为主要财务职能”的财务运作以“收益和成本与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相对称为主要内容”的财务运作以“独立部门为组织机构”的财务运作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性组织参与”的财务运作第一节财务目标财务目标,如果从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角度分别讨论,前者应该追求效率,即为股东创造最多的财富;后者则应追求和谐,要兼顾股东之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财富、利益)最大化。李心合教授认为,传统的财务目标定位于“资本雇佣劳动”逻辑,所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白华认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一观点也有许多弊端,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目标多重化等于没有目标。其二,投经理人所好,增加代理成本。其三,导致控制权市场的约束失败。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到二十年,很多上市公司财务理念还不正确,一些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差,在财务目标上把筹资最大化(尤其偏好股权融资)、财务风险最小化不恰当地当成财务目标,导致公司资金闲置、效率下降、资金周转速度慢。而在美国,股东至上主义盛行,很多企业都旗帜鲜明地将股东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第二节财务本质应该说,相对于会计学,财务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很稚嫩,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财务的本质是其中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学术界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货币收支活动论这一观点在20世纪40年代的苏联比较流行,在当前财务学术界也有赞同者。其主要看法是,“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收支运动)”(杜英斌,1988)。确实,从现象上看,财务工作就是收钱付钱的代名词。然而,从本质上看,企业付钱并非纯粹消费,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垫支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投资行为,是要追求价值增值的。2、货币关系论这一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流行于苏联,后来在我国有很多追随者,至今仍有部分学者坚持这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中的货币关系体系”(李儒训,1989)。当前,在财务研究中,仍然要把握好财务的两个领域,即财务活动管理和财务关系管理,不宜有所偏废。财务活动的管理事关直接提高资本生产力水平,是主题;财务关系的管理也间接影响资本生产力的解放,是前提。3、资金运动论这一观点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我国财务学术界占据主流,是在上述两种观点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性观点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财务,就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体现了工业企业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实现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而发生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邢宗江,1964)。这一观点关键是受时代局限未能明确企业的资金究竟是什么。企业的资金是资本,必须用于价值增值,不能含糊。四、财权流论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伍中信教授。他认为,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而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前者体现价值,后者体现权能。理论上讲,不仅资本需要合理配置,财务关系也需要合理安排。财务的双重性需要兼顾,不可偏废。五、本金投入收益论这一观点提出者是郭复初教授。他认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郭复初,1997)。郭教授所言的本金,用国际商业语言来说就是资本;收益即利润,是资本的回报或者产出;投入收益关系就是投入产出关系,即生产力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六、资本生产力论这一观点来自于刘博、干胜道《财务本质新探:资本生产力论》。他们认为,财务的核心要素是资本,资本具有二重性,财务也有二重性:财务管理体现技术性,财务关系体现社会性。技术性与社会性都服务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即资本要产生生产力。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资本生产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从股东角度看,反映其投入资本的产出效果——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越高,说明投资者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净资产×100%(二)从经理人角度看,反映其掌控的全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果——总资产报酬率(ROA)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说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杆杠,进行负债经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水平越好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三)从项目经理角度看,反映单个项目的资本投入的产出效果——内含报酬率(IRR)内含报酬率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则方案可行,且越高方案越优。第三节财务管理假设像会计学一样,在财务学界,也有一些学者对财务管理假设进行过探讨。王化成教授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分为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和具体假设。王广明、刘贵生(1989)认为,财务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资金市场健全假设、连续经营假设。陆建桥(1995)认为,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假设是: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财务预期假设、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西方学者很少专门研究财务假设问题。在资本结构理论中,著名的MM不相关理论具有这样一些假设:资本市场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证券买者与卖者众多,无人能够操纵价格;任何投资者都可以无偿取得市场信息;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时,不需要支付交易费;公司和个人都能以同一无风险利率借入资金;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即处于同类风险级;投资者对每一个公司的未来的息税前利润以及其风险概率分布估计相同;没有所得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投资者都追求单期最终财富的效用最大化,他们根据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来选择优化投资组合;所有投资者都能以给定的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金,其数额不受任何限制,市场上对任何卖空行为无任何约束;所有投资者对每一项资产收益的均值、方差的估计相同,即投资者对未来的期望相同;所有资产都可完全细分,并可完全变现,没有交易费用;没有任何税收;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套利定价理论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影响证券收益率的因素不止一个,而是N个因素;资本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实行多元化组合投资;在市场均衡时,投资组合的套利收益为0;投资者属于风险规避类型。第四节财务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一、财务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学科界限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一)大会计论(二)大财务论(三)等同论(四)平行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在大公司财务与会计工作会“分家”。财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涉及筹措资本;投资及与投资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协助股利分配;信用和收款;保险等。会计工作主要涉及编制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进行与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等。应该说,会计更关注利润指标,财务更关注现金流量指标。那究竟是利润重要还是现金流量重要?美国学者Bernard和Stober(1989)、Dechow(1994)、Sloan(1996)等经过实证研究,认为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与发展阶段来判断,没有绝对的标准。他们提供的观察结果是:1、就短期而言,利润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比现金流量更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二者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趋于相同。2、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两者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有所不同。3、利润组成内容不同,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就不同。二、财务学与金融学、财政学、理财学的关系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学发展迅速。一些学者试图把企业财务学纳入所谓“微观金融学”范畴。金融学想把财务学完全包括在内是不符合学科基本规律的。如果真有“公司金融”概念,应该仅仅限于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权证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以及将闲置资金在资本市场进行各种金融工具投资方面,它无法容纳营运资本管理、财务分析、无形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等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由于我国长期的历史原因,财政决定财务,国营企业没有独立的财权,完全成为财政的“钱柜子”,形成企业财务附属于国家财政的特点鲜明。随着国营企业向国有企业转变,国有企业的财权有了独立性,财政与财务的区划日益清晰,财政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与企业财务发生直接关系(比如财政部与国资委对上海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的注资),而国有企业向国资委股东上缴利润时只间接地与财政发生联系。理财在我国古已有之,是一个泛指概念。个人、组织、国家等都有理财活动,通常将闲置资金进行储蓄、购买固定收益证券等称为理财。理财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用语,人们更多的是在生活中使用它。在企业财务中,理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将绝大多数资本投入到核心能力强的主业上去为股东赚取最大的利润,暂时闲置的资金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委托理财等理财活动。七、思考题及作业教材P19思考题3八、主要参考书目1、《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化成,20112、《制度财务学研究》,大连出版社,李心合,2012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资本结构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MM理论(八个理论),及各种不同理论的利弊,了解国内财务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MM理论五、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二章资本结构理论第一节经典理论综述及主要理论模型一、资本结构理论概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起点是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的MM理论,它在理想的资本市场假设条件下得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虽然这个理想市场的假设与现实市场条件并不吻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照体系,使得后来的学者可以通过放宽MM理论中的部分假设条件,进一步推动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二、MM理论MM理论的前提条件是理想的资本市场假设,这些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和公司在金融市场中无交易成本,个人和公司申请借贷的利率相同。(资本市场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证券买者与卖者众多,无人能够操纵价格;任何投资者都可以无偿取得市场信息;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时,不需要支付交易费;公司和个人都能以同一无风险利率借入资金;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即处于同类风险级;投资者对每一个公司的未来的息税前利润以及其风险概率分布估计相同;没有所得税。)在理想资本市场的假设前提下,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理论,分别是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和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1、MM定理1——无所得税的MM理论无所得税MM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没有所得税的理想资本市场下,假定企业在确定的投资政策下,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无所得税的MM理论证明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利用投资者套利行为和反证法;二是利用投资者自制财务杠杆。2.MM定理2——有所得税的MM理论有所得税的MM定理2的结论是:负债会因利息的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的价值,负债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即:Vn=Vm+T×BnVm:无任何借款的规模相同企业价值;Bn:企业债务的市场均衡价值;T:企业所得税税率;Vn:有负债的企业价值。MM定理2的结论表明,企业价值与企业举债量成线性关系,举债越多,企业价值越高。3.对MM定理的评论MM定理在财务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引发后续众多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后续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实际数据对MM定理进行实证验证;二是对MM定理所依赖的完美资本市场假设进行评价。三、税差学派论税差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税收差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税收种类的不同而产生税收差异,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之间在税率上的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二是指在累进所得税制下,投资者因为个人所适用的税收等级的不同而造成的税负差异。四、Farrar和Selwyn(1967)将美国税收制度结构分为四类,并解释每一类型制度结构下税收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第一类:无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第二类;存在企业所得税,而不存在个人所得税。第三类;不存在企业所得税,而只存在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第四类;既存在企业所得税,也存在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这是最接近于现实的一种情况。Farrar和Selwyn(1967)的研究直接导致Miller(1977)提出经典的米勒市场均衡模型。Miller(1977)给出了考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情况下有债公司和无债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只要个人在权益收入上的所得税税率等于个人债务收入上的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引入就不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Miller(1977)得出了三个结论:(1)公司将发行适量的债务,以使得具有等于或低于公司所得税税率T的税收等级的个人持有债务,而税收等级较高的个人将持有股票。(2)债务的收益率要高于可比风险的股票的收益率。(3)因为处于与公司税率相等的税收等级上的个人持有债务,因此公司的财务杠杆不会改变企业的价值,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五、财务困境成本论财务困境理论主要考虑负债所带来的风险,而有税的MM理论则主要考虑负债所带来的税收抵免作用,一个倡导对负债的限制使用,一个倡导对负债的着重使用。后来强调对财务困境成本和债务的税收抵免作用的权衡,以期达到最佳的平衡点。财务困境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破产时进行清算或重组所发生的法律费用和管理费用。财务困境的间接成本,一般是指财务困境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的影响。同时,当财务困境发生时,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被放大,这给公司增加了代理成本。六、权衡理论权衡理论(trade-offtheory)就是强调对财务困境成本和债务的税收抵免利益进行的权衡,以期达到最佳的平衡点。权衡理论最早由梅耶斯(Myers)提出。在梅耶斯和罗比切克合作的论文(Robichek和Myers,1966)中指出由于税收原因,利息可以从企业收益中扣减的,所以财务杠杆有助于给现有投资者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破产和重组是可能发生的或有成本,那么带给现有投资者的企业价值会变少,所以债务结构的最优水平处于在同财务杠杆边际递增关系的税盾现值和同财务杠杆不利的边际成本现值相等的点上。、权衡破产风险的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模型解决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性问题,它对我国企业界进行的资本结构优化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权衡理论关于公司存在最佳负债比率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行业其资本结构不同。七、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当公司存在融资需求时,首先,与外部融资相比,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比如通过收益的积累;其次,当内部融资不能支撑其所需资金,即外部融资势在必行时,公司偏好于债务发行;再次,如果债务发行过量而外部筹资又必须进行时,公司会倾向于发行可转换债券;最后,公司才会发行普通股。因此,在融资顺序理论下,公司应该遵循内部融资、债权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这个顺序进行融资,并安排其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有一些重要的实证推断: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企业的融资决策不按照融资优序理论模式进行。第二,代理人偏好更多保留利润,会形成较多的代理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会加大代理成本。第三,不对称信息问题越严重,公司的优序融资倾向越强烈。八、资本结构信号论信号理论强调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由于内部人拥有外界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因此公司的任何理财行为,诸如投资、筹资和分配都被视作一种信号,这种信号会引导投资者改变对公司未来收益、市场价值的估计。最早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研究的是Leland和Pyle(1977)。他们认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使得投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借贷双方必须交流信息,而这种信息的交流就可以通过信号的传递来进行。他们同时认为,融资决策问题就是在预期价值给定的条件下使企业家对投资项目结束后的预期效用最大化,要是市场能够正确地确认投资项目的价值,那么融资决策就是企业家和投资者博弈的一个均衡过程。通过对这个均衡过程的分析,Leland和Pyle(1977)得出了如下的结论:(1)只有当投资项目的真实市场价值超过其成本时,投资项目才会进行。(2)无论投资项目的信号价值有多大,投资项目本身风险的增加或企业家对风险厌恶的增加都会减少均衡状态下企业家在投资项目中的权益比例。(3)在任何有关投资项目的信号水平上,风险的增加会提高企业家的预期效用。(4)给定投资项目下,项目的风险越大,债务的最优水平越低。九、代理成本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代理成本模型(modelsbasedonagencycost)主要考虑企业中的代理关系,分析两类主要的利益冲突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一是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二是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前者构成企业治理结构学派的核心,后者则是财务契约论的中心内容。Jensen和Meckling(1976)在研究中定义了两种冲突,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第一、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是因为股东并不是完全控制剩余收益,所以他们不能从企业的经营者行为中获得全部的利润,但是却要为这些行为负担所有的费用。第二,债权人和股东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债务契约会刺激股东做出次优的投资决策。第二、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最优资本结构是债务代理成本恰好等于债务的税收抵免收益时的企业资本结构,并给出了如下结论:其一,人们希望债券契约条款能够防止资产替代之类的问题。其二,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发生资产替代的机会越有限的行业,拥有的负债水平越高。其三,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且经营活动又可产生大量现金流入的企业应该拥有更多的债务。十、机会窗口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机会窗口理论关注的是市场效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该理论要求公司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时机的选择要随着资本市场上权益和债权相对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机会窗口理论(WindowsOpportunity)关注的就是市场效率是如何影响资本结构的。十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探讨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在产品市场竞争时所采用的战略之间的关系;另一类研究公司资本结构与其产品或投入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国内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一、国内研究现状关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研究资本结构的经济效果,诸如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二是分析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一部分,即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一)资本结构的经济效果胡援成(2002)以1998—2000年这3年为研究区间,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资本结构与经济效益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陈小悦、李晨(1995)以沪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股票收益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张兆国、陈华东、唐丽(2001)分析了资本结构的两种效应:财务杠杆效应和治理效应。(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对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资本结构问题。唐建新和李青原(2002)认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资本结构的制度安排,肖作平(2005)利用多个公司治理变量实证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类型的影响,赵冬青和朱武祥(2006)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本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其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角度是比较全面的,研究的结果也能够解释现实情况。根据李善民、刘智(2003)的研究结果,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融资成本、公司经营特征、内部治理环境和外部治理环境。(三)最优资本结构研究从国内的实证研究看,多数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郭鹏飞等(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行业差异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最优资本结构,行业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陆正飞等(2005)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资本结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88%的样本公司认为应该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资本结构。屈耀辉(2006)研究发现,年度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很小,趋向或背离目标水平调整资本结构均是公司常见的行为。(四)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黄少安、张岗(2001)研究股权融资偏好成因时发现,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是由于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比重过大而内生的,再加上上市公司党委、董事会、公司经理层的职责不分,董事会中的内部董事占大多数,内部人不仅不受股东控制,而且不受市场约束。杨兴全(2002)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较低,其年度报酬与企业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五)公司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张兆国、陈华东、唐丽(2001),晏艳阳、陈共荣(2001)的研究指出,由于国家股与法人股不流通,大股东和代理人不在乎企业配股造成的价值损失,而且占有绝对控股权的国有股代表在许多上市公司都能占到董事会中的大部分席位,因此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由少数大股东控制并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力。二、未来研究方向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资本结构的动态平衡(二)产业特征、公司战略与资本结构(三)资本结构与行为金融理论(四)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五)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七、思考题及作业教材P43思考题3八、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效应研究》,肖作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问题研究》,杨兴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股利政策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股利政策理论(八个理论),及各种不同理论的利弊,了解股利政策选择在中国的实践、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股利政策理论五、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三章股利政策理论第一节股利政策的概念一、股利的概念股利是指股东从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分到的相应报酬,以股东投资额为分配标准。实际工作当中,人们常常将股利、股息和红利混用,严格来讲它们是有区别的。股息是指优先股股东依照事先约定的比率定期提取的公司经营收益;红利则指普通股股股东在分派股息之后从公司提取的不定期的收益。股息和红利都是股东投资的收益,统称为股利。股利从外在的形式看有资产式股利、股权式股利和负债式股利三种。其一,资产式股利(或称实际收益式股利)。是指将企业的资产分配给股东,作为股东的投资回报。它又有两种主要形式:(1)现金股利,(2)财产股利。其二,股权式股利。是指以企业的股权份额作为股东投资的报酬。股权式股利的基本形式是股票股利。其三,负债式股利。此外,有的学者将股票回购和股票分割也作为股利的一种类型。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股票分割又称股票拆细,即将一张较大面值的股票拆成几张较小面值的股票。严格地讲,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都不应属于股利的范畴,而只能说是股利的延伸范畴。二、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即确定每股实际分配盈余与可分配盈余的比率的高低;(2)股利支付具体形式的选择。即确定合适的分红形式: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等;(3)股利支付率增长政策。即确定公司股利未来增长的速度,它将制约着某一时期股利支付率的高低;(4)选择什么样的股利发放政策。是采取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还是剩余股利政策;是采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还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5)股利发放程序的策划。如发放频率、股利宣布日、登记日、除息日和发放日的确定等。第二节股利政策理论一、“一鸟在手”理论(一)“一鸟在手”理论的含义“一鸟在手”(bird-in-the-handtheory)理论源于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该理论认为,由于股票价格变动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由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又由于投资者一般均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金额较多的股利,故投资者将偏好股利而非资本利得。(2)对“一鸟在手”理论的评价(三)“一鸟在手”理论虽然流行时间最久,也广泛地被财务实际工作者所采纳,但它很难解释投资者在收到现金股利后又购买公司新发行的普通股现象,实际上混淆了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二、MM股利无关论(一)MM股利无关论的结论及基本前提MM股利无关论是由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两位教授于1961年创立的。该理论建立在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1)完全资本市场假设。(2)理性行为假设。(3)充分肯定假设。(二)对MM股利无关论的评价MM理论成功地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的正确关系,但其由于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脱离现实,以致使其结论与现实情况不相吻合。、1、不确定性。2、税率无差异。3、信息的对称性。4、发行交易成本为零。5、投融资决策相互独立。三、税差理论(一)税差理论的基本结论法拉(Farrar)和塞尔文(Selwyn)在1967年提出了税差理论,又称所得税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对不同类型收益征收的所得税是不同的,即资本利得所得税与现金股利所得税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现金股利的所得税率比资本利得所得税率高,投资者会对高股利收益率股票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根据许多西方国家的资本利得税率低于股利收入税率的实际情况,税差理论得出两点结论:(1)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2)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按照税差理论,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采取低股利支付率政策,才能使股东收益最大化。(二)对税差理论的批判税差理论成立的前提是资本利得所得税率低于股利所得税率,投资者可以通过延迟实现资本利得而延迟缴纳资本利得所得税,然而,实际生活并不一定完全如此。四、追随者效应追随者效应(clienteleeffect),该理论从股东的边际所得税率出发,认为每个投资者所处的税收等级不同,有的边际税率高,有的边际税率低,由此导致他们对所持股利的偏好不同。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股东会投资于股利政策符合他们偏好的公司,这种股东聚集在满足各自股利偏好的公司的现象就叫做“追随者效应”。在具体的研究中,“追随者效应”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静态客户模型和动态客户模型。五、信号假说(一)信号假说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当局与公司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未来前景的内部信息,股利是管理当局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股利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上升;反之,公司的股价则会下降。股利政策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其功能的实现需以会计信息尤其是股利分派信息的真实性为前提。为此:(1)公司要披露真实的信息,即使其对公司的形象可能是不利的;(2)成功企业的信号不能被欠成功企业轻而易举地模仿;(3)公司发送的信号必须与可观察事件具有相关性(如较高的股利支付伴随着未来更多的经营现金净流入量);(4)不存在传递同样信号的成本更低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管理当局用于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幕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一是利润宣告;二是股利宣告;三是融资宣告。(二)关于股利信号的实证研究Bhattacharya(1979)运用一个两阶段模型来证实现金股利政策的信号效应。Miller和Rock(1985)同样也构建了一个两阶段模型。John和William(1985)提出的模型中将税收作为额外成本,研究指出,如果现金股利成本非常高,那么只有业绩真正好的企业才有实力负担这种现金股利的额外成本。Ambarish等(1987)构建了现金股利、投资和股票回购的单期间模型。Williams(1988)建立了这些因素的多期间模型。Constantinides和Grundy(1989)研究了信号均衡状态下投资决策和回购股票、筹资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3)股利信号理论的缺陷股利信号理论研究尚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市场对股利增加作正面反应,对股利减少作负面反应,这种现象不仅信号理论可以解释,其他理论如代理成本理论也可以解释。(2)信号理论很难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股利的差别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3)信号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公司不采用其它效果相当而成本更低的手段传递信息。(4)在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但信息手段大大提高的同时,支付股利为什么作为恒定的信号手段?(5)更重要的是,在高速成长的行业、企业,股利支付率一般都很低,按照信号理论恰恰会做出相反的解释和预测。六、代理理论(一)代理成本说代理成本说(agencycosthypothesis)认为,股利的支付能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特别是大额股利的发放,减少了管理层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管理层只有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这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面临来自资本市场和新资本提供者的更多的监督与检查。这使得股利支付成了一种间接约束经理人的监管机制,大大降低了股东的监督成本,增加了股东的利益。(2)代理成本与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约瑟夫(Rozeff,1982)是最先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的学者。他认为,股利的支付一方面能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增加交易成本。公司股利发放率的确定是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总成本最小。此外,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也是决定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相对较高,则公司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较强。凯利(Kalay,1982)通过对150家美国上市公司1956—1975年间的债券合约条款进行分析,探讨了债权人和股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k,1984)用两种代理成本来解释股利政策。一种是股东对经理的监督成本。帕塔等学者(Porta等,2000)则将代理理论与股东权益保护结合起来分析股利政策。他们建立了两个股利代理模型:结果模型(Outcomemodel)和替代模型(substitutemodel)。七、考虑交易成本的股利政策理论MM理论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然而交易成本是市场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者如果希望从股票投资中得到稳定的现金流量,他们可以选择定期进行股票交易并从中稳定套现。然而由于股票交易中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交易成本,因此发放现金股利就可能成为达成此目的的成本最低也是最方便、有效的手段。但是,有关交易成本的经验证据并不支持这个论述。其一,按照交易成本的股利理论,在交易成本高、发展不成熟的市场,股利应当高于交易成本低且发展成熟的市场。但是现实世界却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这些股票具有高度流动性、交易成本很低的国家发放的股利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市场(Bhide,1993)。其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交易成本很高,所以按照这一观点,中小投资者应该不会持有太多股份,并且会逐渐退出市场。然而这显然也是得不到现实数据支持的。其三,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市场上股利的总体水平会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但是,Black和Scholes(1974)提到,企业会依据股东的愿望来调整现金股利政策,那么在均衡状态下,任何企业的现金股利政策都不重要了,这显然与现实不相符。其四,将股利政策和企业筹资政策联系起来,因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新股的费用很高,那么当企业有大量高收益的投资机会时,而且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其履行股利承诺后剩余的内部资金,那么企业应当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将所有现金留于企业而避免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从而节省发行成本。但是在实务中,很少有公司是这样做的。八、行为理论下的股利政策理论(一)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的概念最初是由米勒和穆特(Muth,J.E.)提出的,1981年米勒将其用于分析股利政策。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无论何种决策,无论市场对管理层行为做出何种反应,都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更取决于投资者对管理层决策的未来绩效的预期。(二)自我控制说自我控制说认为,人类的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些事情即使会带来不良后果,人们还是不能自我控制。当他们在对未来的长远规划目标和对实现当前需要的渴求发生矛盾时,往往希望借助外在的规则来限制其对某种短期行为诱惑屈服的机会,以实现其长期发展需要,股利政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外在约束机制。自我控制理论可以解释市场整体范围内的积极股利政策,但无法解释单个企业的最优股利政策。自我控制理论也不能解释现金股利增加的积极价格反应和现金股利减少的消极价格反应,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个人投资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的基础上,所以也无法解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三)后悔厌恶理论后悔厌恶理论(regretaversion)是塞勒在1980年首先提出的,以卢姆斯和萨格登(Loomes和Sugden,1982)、凯内曼和特维斯盖(Kahneman和Tversky,1982)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心内容是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要把现时情形和他们过去遇到过的做出不同选择的情形进行对比,如果个体认识到这样一种不同的选择会使他们处于更好的境地,他就会感到后悔;相反,如果从现时选择中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他就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该理论的核心是以下三个定理:定理1:胁迫情形下采取行为所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要轻微。定理2:没有做(failuretoact)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failureaction)引起的后悔要轻微。定理3:个体需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要强烈。九、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西方对股利政策的研究多围绕以下几个角度展开。(1)股利与利润的关系。(2)股利与投资、筹资的关系。(3)债务契约的限制与股利。(4)公司规模与股利的关系。(5)行业因素。(6)内部持股比例与股利。(7)综合调查结果。第三节股利政策选择在中国的实践、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一、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李常青(2001)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总结为:股利支付率不高、不分配的公司逐年增多[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立法和监管的加强,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家数逐年增加,且比例稳中有升。]、股利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股利政策波动多变、缺乏连续性、股利分配行为极度不规范。他将这些现象归结为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股票长期供不应求、大股东股权滥用、中小股东缺乏股东意识和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黄娟娟(2009)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现金股利“群聚”现象。首先,从横截面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水平相当集中。其次,从时间序列上看,分年度统计的税后每股现金股利的累积百分比频数表明,各年度股利支付水平的分布也都呈现集中态势。最后,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群聚现象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表现。二、股利政策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一)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检验(二)信号理论的检验(三)代理理论的检验三、国外主流股利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限制(一)代理理论的应用限制1、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利于解决代理问题2、市场力量不足以监督代理问题3、解决代理问题补充措施的缺失(二)信号理论的应用限制由于会计收益容易受到经理人员的操纵,而现金股利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故在理论上,现金股利比收益更能包含企业发展的信息。但现金股利有效传递信号必须满足4个条件(Ross,1977):(1)公司经理层总有传递真实信号的积极性;(2)成功企业的信号不能被不成功的企业模仿;(3)信号必须与可观察事件紧密相连;(4)不存在成本更低的传递同样信息的方法。下面就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逐一进行分析。首先,要使经理层总有传递真实信号的积极性,那必须有一定的制约其传递虚假信息的条件。其次,如果股利确实能够传递信号,未来收益应当按照相同的方向增长,这种收益的增长就是和股利信号相联系的可观察事件。再次,从剩余股利政策的角度讲,当企业存在未来增长的机会,并且只存在内部筹资的条件下,股票股利也可以成为传递信号的手段。综上所述,中国上市公司的运行机制、市场特点、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外信号理论对国内股利政策解释的适用性与有限性。四、未来研究展望(一)行为财务理论、政治动机与股利政策行为财务理论是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市场中诸多异常现象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的经济行为是社会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客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于经济刺激的主观反应。行为财务理论吸收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财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二)公司治理机制、股改与股利政策公司治理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包括股权结构安排、董事会治理与经理层激励等途径;公司外部治理包括资本市场监督、经理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等途径。代理理论对其中部分问题已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关于公司治理机制和股利政策内在的很多关系还有待继续明确和深入研究,特别是我国股改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方面。七、思考题及作业教材P75思考题3、4八、主要参考书目1、《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研究》,罗宏,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原红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企业投资行为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企业投资的有关概念,掌握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法律环境,了解国内外的不同理论观点。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投资行为五、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实例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第四章企业投资行为理论第一节企业投资的有关定义一、投资的定义一般认为,投资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两类。前者从广义上说是企业为获得经营性长期资产所从事的一切投资活动,如购建厂房、设备和存货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并购,研究开发等方面;从狭义上说,投资主要指企业为获得、建造和更新固定资产及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后者则主要指间接投资,即对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资产的购买。我国学者在企业投资相关研究中主要使用两类替代变量:一类是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的增加值作为当年的企业投资,另一类是使用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作为投资的替代变量。尽管有些学者,如胡国柳(2006)等认为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容易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但目前国内有关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常用这一指标作为投资的替代变量。二、投资效率的定义目前企业投资效率的衡量主要是以非效率投资作为企业投资效率的替代变量。一般情况下,非效率投资主要包括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而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投资不足行为以及企业进行的净现值为负的过度投资行为。与企业投资效率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资本配置效率。它主要涉及资本能在何种程度上配置于正确的投资项目。影响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引起的代理问题(Stein,2003)。第二节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法律环境一、《决定》中有关投资体制的规定《决定》明确指出: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二、《公司法》有关公司投资行为的一般规定《公司法》对公司的投资规模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上市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对外投资比例等问题的审核指引》(2002)进一步强调了几项规定:发行人累计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对外投资额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应要求其在本次发行前纠正;发行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若预计项目实施后累计对外投资额超过其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发行人应调整对外投资。《公司法》(2006)对公司的投资行为规定主要包括: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法》(2006)同时对公司权力机构关于投资决策的职权做了如下规定:股东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的职权包括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的职权包括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三、有关公司投资内部控制和核准的法规为了加强单位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提高对外投资效益,财政部专门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2004)。为了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活动,国家发改委2004年9月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为了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的投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7月,制定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6)中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6)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和重大投资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规定。四、有关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和信息披露的法规为了改变证券市场重筹资轻使用的现状,同时也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内部的信息非对称情况,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投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我国现行法规体系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由于公司投资行为属于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相对于其他企业法律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对其涉及并不多,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改善,更多地需要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挪用资金等行为,虽然证监会规定将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将追究上市公司和相关人员责任,但是对于损失的确认、责任的认定以及具体的罚则并无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这给上市公司滥用募集资金提供了潜在的漏洞。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的研究(一)传统的企业投资理论传统的企业投资理论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包括Clark的加速器投资理论,Jorgensen的新古典投资理论和托宾比率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Jorgensen(1963,1966,1967,1971)将新古典生产函数引入企业投资函数中,承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间替代的可能性,运用连续时间的动态最优模型来描述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新古典投资理论。此后,Tobin(1969)提出了著名的托宾比率理论。(2)代理冲突与企业投资行为1.股东、管理者代理冲突与企业投资行为2.股东、债权人代理冲突与企业投资行为3.大小股东代理冲突与企业投资行为4.现金流与企业投资行为(三)资本结构、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行为关于资本结构、融资方式和
/
本文档为【《财务理论研究》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