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

2017-12-03 47页 doc 125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 推拿按摩调节小儿脾胃 添加日期:2011-02-11 阅读数:53 按摩治胃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能坚持对宝宝进行推拿按摩,可健体强身,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里介绍一种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家庭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具体手法如下: 1(按揉推四横纹、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
[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
[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 推拿按摩调节小儿脾胃 添加日期:2011-02-11 阅读数:53 按摩治胃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能坚持对宝宝进行推拿按摩,可健体强身,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里介绍一种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家庭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具体手法如下: 1(按揉推四横纹、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3(推脾经穴。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4(按摩掌心,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5(腹部按摩,操作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6(足底按摩(揉涌泉穴),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操作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具有止吐泻,调脾胃的作用。 注意事项: 一(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二(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三个月以上,效果较好。 三(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四(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 育兒知識 2010-11-22 16:58:48 阅读3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小儿感冒的居家推拿和养护 冬季是小儿感冒高发季节,除了合理用药外,常用的推拿手法和家庭防护,对感冒的预防和治疗也很有帮助。 常见推拿法 推攒竹:用两拇指自下而上推两眉中间至发际,30~50次,主治发热头痛。 推坎宫:用两拇指沿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 清天河水:用食指和中指指面自腕部推向肘部,100~300次,主治发热。 揉迎香: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主治鼻塞流涕。 揉膻中:用中指端揉两乳头中间点,50~100次,主治胸闷咳喘。 自我防护 1. 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 2. 每晚用较热的生姜水泡脚直至皮肤发红。 3. 每晚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 4.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 5. 每日用醋在室内熏蒸1次,每次20分钟,能去除居室内的病毒。 最后要强调,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多饮水、多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二、6种推拿方法轻松为宝宝退烧 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推50,100次。 功用:醒脑、镇惊、安神。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100次。 功用:疏散解表、提精神。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100次。 功用:开窍、醒神。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 清肺经200次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此处选用清肺经,推100,300次。 功用: 用清法能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补法补肺益气。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 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家长一定要看仔细。 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 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用: 此穴性温凉平和,能清热解表、泄火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 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退六腑200次 位置:在前臂尺侧(小指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推100,200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 三、推拿手法治小儿“拉稀 小儿腹泻,多因消化不良引起,表现为大便次数较多,每日五六次,甚则十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便,或水样便,或溏稀便,或夹黏液。小儿腹泻严重者,常因大量水样便而出现脱水,治疗不及时,亦可出现死亡。 下面简单介绍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操作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操作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操作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作圆圈运动。 揉脐:脐即肚脐,操作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操作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作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作按揉。 捏积疗法:捏积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操作者以双手食指 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作捏提手法。六遍 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儿在腹泻较重时,尤其是水样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 四、推拿治疗小儿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小儿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辛辣、香燥、炙烤之品或食物过于精细, 导致燥热内结,肠腑传导失常,从而引起便秘。也可因先天不足,大肠传送无力或病后耗伤津液,大便秘结。由于排便困难,部分小儿可发生食欲不振、睡眠不安, 或可由于便时用力太过,引起肛裂或痔疮。 推拿治疗便秘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主要因饮食而起。证见大便干结,便质干硬,形似颗粒,面赤身热,口臭,唇赤,小便黄,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腹部胀,苔黄厚,指纹色紫。治疗应顺气行滞,清润通便。手法主要有: 1、清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操作时由虎口推向指尖,100~300次。能治疗湿热、饮食、痰饮等停积肠道、气机受阻之便秘、腹中灼痛、黄疸等。 2、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神门穴至抖肘成一直线。操作时,以中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100,500次。能通腑泻热,滑肠泻下,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坚。 3、补肾水:位于小指螺纹面。操作时,自小指根推至小指尖100次。有补肾固本,清热利尿之功效。 4、摩腹:用掌或四指轻贴腹部,缓缓顺时针移行。有调和脾胃,降逆消导,补脾健胃之功效,能直接顺应肠道走向,促进肠蠕动。 5、下推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时,由上往下,擦至皮肤发红为度。具有升降脾胃,调理二便之功效。适用于一切热证、实证如烦躁不眠、便秘等。 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恍白无华,形疲乏力,大便努挣难下,便质不干,舌淡苔薄,指纹色 淡。治疗应益气养血,开塞通便。手法有: 1、补脾:脾土位于拇指桡侧缘。操作时,由指根尖推向指根300次。能调理脾胃,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2、 推三关:位于前臂桡侧,太渊穴至曲池穴成一直线。操作时,自下向上推100,500次。具有温里散寒,温补气血之功效。适用于各种虚证,如身体虚弱,神疲气怯,面色无华等。 3、 捏脊:为第一胸椎至尾椎成一直线。由下往上30遍。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凡脾胃虚弱之证,均可用之。 4、 另外也可加用清大肠,揉肾俞以滋阴润燥,理肠通便。 注意事项:便秘患儿应每天进行定时排便的训练,合理膳食结构,增加活动。应多食粗纤维食品和杂粮、蔬菜。 五、小儿支气管炎的按摩方法 为本病主要属中医“风温”病的范围。发病原因为肺卫不固,风热从肌表口鼻犯肺,以致热郁肺气,蒸液成痰,若病邪进一步内侵,即可发生热入营血和正虚邪陷的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或气急、鼻煽、咯痰、呛奶、呕吐、呼吸困难等。 清“肺经”、 清“天河水”、 推“三关”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扶抱或仰卧,家长固定患儿上肢,清肺经、推(退)六腑各300次,推三关100次。 (2)患儿俯卧位,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肺俞、大椎各1分钟。 (3)按揉膻中、丰隆穴各2分钟。 2.随证加减 (1)风热犯肺型: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胁隐痛,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 ?推太阳30次,推三关300次。 ?拿风池、肩井穴各10次。 (2)痰热壅肺型:高热面赤,倾渴欲饮,咳嗽痰黄而粘,或夹血丝,或为铁锈色痰,胸闷气粗,胸痛,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 ?退六腑300次,清心经100次。 ?加揉丰隆50次,揉中脘3分钟。 (3)热入心营型:发热不退,夜间加重,烦躁不安,时而谵语,甚至神志不清,气急,喉中痰呜,痰中带血,手足抽动,口唇干燥,舌苔焦黄。常用手法: ?推六腑、清天河水各500次,清心经、清肝经各300次。 ?按揉曲池1分钟,推涌泉30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按揉掌小横纹200次,清肺经300次。 (2)清肝经300次,逆运内八卦100次。 (3)点揉天突、膻中、丰隆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1)头痛、鼻塞加揉膊阳池50次。 (2)高热不退,挤捏天突至剑突及两侧和大椎至第1腰椎及两侧,至皮下轻度瘀血为止。 生活调理 (1)按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本法对轻症患儿有一定疗效。 (2)对重症肺炎患儿必须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出现危险。 (3)患儿所住房间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六、小儿哮喘可试试按摩治疗 小儿哮喘治疗比较棘手。除了服药、打针、功能锻炼、调节饮食等措施之外,经常按摩也是较好的方法。按摩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哮喘发作。 按揉丰隆:此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膝盖外下方凹陷处)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按摩此穴能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治疗咳嗽、眩晕、腹痛、下肢痛、咽喉肿痛等症。 点按少商:此穴在拇指末节桡侧(即手背朝上远离食指的一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约0.1cm)。用拇指指腹先后点按两侧少商穴各1,2分钟。按摩此穴能通经气、苏厥逆、清肺逆、利咽喉,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呼吸衰竭、卒中昏迷等症。 按揉鱼际:此穴在第1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肉际处(即手背与手掌皮肤相交接处)。用拇指指腹先后按揉两侧鱼际穴各1,2分钟。按摩此穴能散风化痰、清肺利咽,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咽喉肿痛等症。 按揉列缺:两手虎**叉,一手食指尖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处即为此穴。用食指按揉两侧列缺穴各1,2分钟。按摩此穴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咽痛等症。 按揉膻中:此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处。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膻中穴3,5分钟。按摩此穴能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利膈,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等症。 点按天突:此穴位于胸骨切迹上方正中凹陷处。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慢慢地点按天突穴1,2分钟。按摩此穴能宣肺化痰、利咽开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点压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凹陷)下3寸(相当于自己除拇指外其他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处。经常点按此穴,有助于健脾益气,强壮体质,预防哮喘复发。 七、推拿按摩能调节小儿脾胃 推拿按摩,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能坚持对宝宝进行推拿按摩,可健体强身,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里介绍一种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家庭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具体手法如下: 1.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 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具有调中行气,和气 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3.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4.按摩掌心: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5.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操作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 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6.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操作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具有止吐泻,调脾胃的作用。 注意事项: 一.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二.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三个月以上,效果较好。 三.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四.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按摩可提高幼儿免疫力 自学按摩护养中医学特别注重“治未病”,即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注意保健,增强幼儿体质,一旦有外邪侵袭人体,可以不得病或得病易愈,病情轻浅。对体质较弱的小儿来说,小寒时节,妈妈们的自学按摩对小儿养护显得至关重要了。 中医学认为,冬季为幼儿进补之佳季,但并非只有药食两法,按摩推拿也是进补方法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幼儿常脾土不足,由于生长发育快,冬季进补食 品药品较多,所以脾胃的调护至关重要。古人主张手法调补脾胃,才能使幼儿运化健旺,元气充足,抗病能力强,不易为外邪所犯。临床已证实,按摩“补”法可明 显提高幼儿的免疫能力。 幼儿自学按摩操作步骤 处方:按脾土200次,掐揉足三里100次,摩腹5分钟,捏脊5遍。 1 幼儿取抱坐势,妈妈固定其左手,先按摩脾土200次,次掐揉足三里100次。 2 幼儿取仰卧势,顺时针摩腹300次。 3 幼儿空腹取俯卧后,先用食、中两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按摩3遍。接着暴露脊背常规在脊柱两侧按摩3遍,第4和5遍时,在肾腧穴区,胃腧穴区,肺腧穴区各按一下,最后用双手拇指按揉以上各腧穴区3次结束。 注意事项:一般在清晨或饭前进行,每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急性传染病期间暂停,病愈后再进行。 原文地址:小儿感冒的推拿按摩法治疗作者:静修小僧 小儿在生病时不容易喂药,也有很多家长担心药对小儿的身体会有副作用,那么推拿按摩的方法相对来讲就是经济实用,被家长和孩子普遍欢迎的方法,实践也证明了其非常有效。 对感冒有如下按摩法,可根据症状适当加减。 清天河水: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定惊 150-300次 推天河水示意图 天河,穴位名。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这正好是心包经的位置,逆推心包经,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肝火得泻,心里自然清凉,脾经得补,胃口必会大开(所以对于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烧不退,烦燥难眠,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 推:天河水:方法简单:爸爸妈妈用拇指,从孩子左手心沿小臂中线一直推到肘窝的曲泽穴为一次(每次要推至少,,,次(推时要在宝宝的小臂上抹些润肤乳,或者滑石粉,防止擦伤皮肤(睡前给孩子推一推效果最好(比如说可边讲故事边给他们推,即增进了亲子感情,又帮孩子调理了身体。 这条经脉,对肝火较旺的成年人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平时工作烦累了,坐在办公室自己推,静下心来也能渐渐体会到肝火舒解,内心清凉的感觉。 润肤乳推荐: 1. 强生的薰衣草润肤乳,是薰衣草和甘菊的香气,有平和宁神的作用,而且配方安全,宝宝和大人用都很好。 2. 欧舒丹L'Occitane的薰衣草润肤乳,基底是乳木果油,加入了葡萄籽油、维他命E及迷迭香,十分地滋润,用后散发着令人快乐宁和的香味。 推三关(与清天河水同方向):补脏腑之气,补虚 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 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100,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临床应用:?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退六腑(与清天河水方向相反):退六腑实火,退高烧 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图234),或退下六腑。 次数:100,300次。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清脾:清利脾胃食火,助消化(50-300次) 清脾经:在患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掌根直推 补脾:补脾胃虚弱(大拇指手指弯曲到约成60-90度角,沿角的底部切过直推为补法) 泻心:中指螺纹面往指尖方向推,清泻心火,治疗舌尖红,烦躁,小便黄 泻肺:无名指螺纹面往指尖方向推,清泻肺火,治疗咳嗽 补肾:小指螺纹面从指尖向手掌方向直推,补肾水,肾气,助生长发育 泻小肠:小指外侧面往指尖方向推,同泻心火 掐山根,人中,承浆,提耳朵治疗惊吓,强肾 掐脊(捏脊):从七节开始往上直到大椎穴;消食,化痰,强健脏腑,提高免疫力(三次) 上推七节骨:止泻,治疗久泻不止50-100次 下推七节骨:治疗便秘 揉肚脐:顺时针,泻,助消化;反之(逆时针)补 儿科按摩学应试指南 (本资料由广州博朗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杭州办事处整理校对,感谢各级领导和广大用户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在山东、江苏、浙江、广州等地设有办事处,力争为盲人朋友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 第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小儿按摩发展简史 【要点】小儿按摩独特体系的形成及其代表 【要点解析】 1. 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已经逐渐发展到治疗儿科疾病,《千金方》中首次记载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按摩。 2、 明代是小儿按摩发展兴旺时期,正式形成了小儿按摩的独特体系,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3. 小儿按摩的重要著作有明代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鉴的《厘正按摩要术》,夏禹铸的《幼科铁镜))。4. 新中国成立后,儿科按摩得到了新的发展。细目二: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要点一】小儿生理特点 【要点解析】 1.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2.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气血、功能均不够完善。3. “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而阴阳物质的需求量常不足。 【要点二】小儿病理特点 【要点解析】 1. 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2. 小儿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居多,易惊恐。 3. 小儿病悄变化迅速,若调治不当,易轻病 变重,及时治疗则易痊愈。 【要点三】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要点解析】 1、小儿生长发育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新生儿期指从出生到28天,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 3、婴儿期是指从28天到1周岁,此时应注意小儿消化功能、运动功能的锻炼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4,幼儿期指从1岁到3岁,小儿逐渐开始行走,过度到成人饮食。5. 学龄前期指从3,7用岁,此阶段小儿发育特点为体格发育减缓、智力发育增快。6. 学龄期指从 7,14 刷岁,此期小儿各系统器 官发育日趋完善,体格和智力发育旺盛,开始进入青春期。 细目三:小儿四诊特点 【要点一】望诊的临床意义 【要点解析】 1. 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更容易反映到体表,望诊在儿科诊法中占重要地位。 2. 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望二便、察指纹。 3、望神色指望神和望色。望神是观察精神状态,健康表现为有神,有病则表现为无神。望色指望面部气色,润泽为佳,枯槁无华为不良。4. 望形态指望形态和望动态。其中望形态包括望全身形态和望局部,如头、颅囟、项、躯干、四肢、肌肤、毛发、爪甲等部位的形态。小儿的各种异常动态可为一些疾病的特殊表现。5. 审苗窍包括查目、鼻、口、舌、耳、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脏腑有病往往可以反映于苗窍。 6. 望二便包括望大使和望小便。7. 察指纹是对 3 岁以内小儿的一种诊法?指纹是指虎口到食指桡侧所显示的脉络,由食指近端到指尖方向依次为风关、气关和命关,其临床意义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要点二】闻诊的临床意义 【要点解析】 1. 闻诊指运用听觉听小儿的啼哭、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和运用嗅觉嗅小儿的气味 (口气、大小便)。 2. 小儿病时的哭声,洪大的多属实证,微弱的多属虚证。3. 小儿语言清晰响亮为正常,低弱无力多为病重气虚,高声尖呼多因剧烈疼痛所致。4. 咳声欠爽,痰涎清稀,鼻塞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气粗,痰稠色黄,多属风热;咳声阵发并有鸡鸣样回声. 多为顿咳。5、小儿口气臭秽,多为肺胃实热;大小便臭秽多为热证,腥而清长多为寒证。 [要点三】问诊的临床意义 【要点解析】 1. 儿科问诊,主要是向亲属或保育人员了解患儿的年柃、病情和有关病史,对较大儿凿可直接询问进行补充。2. 问诊主要包括问年龄、问病情、问个人史。3. 儿科疾病与华龄密切相关,年龄问诊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 问病情应围绕主证进行询问。5. 问个儿史应询问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及预防接种史。 【要点四】切诊的临床意义 【要点解析】 1.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2. 小儿切脉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小儿病脉分为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6 种基本脉象,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证,无力主虚证。3.触诊又称按诊,是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颅囟、颈腋皮肤、胸背、胁腹、四肢等部位,协助诊病的方法。 细目四: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要点一】适应证 【要点解析】小儿推拿的适应证主变:包括t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婴幼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积、避尿、癃闭、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肌性斜颈等。 【要点二】禁忌证 【要点解析】小儿推拿的禁忌证包括急性传染病、肿瘤、骨折、结核、皮肤病、烧伤、烫伤、化脓性疾病、血液病等。 【要点三】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 患儿过饥、过饱、过度紧张时不宜接受按摩治疗。2、 医者要随时注意患儿表情,调整手法强度。3. 接触小儿皮肤时需使用介质。4. 手法操作可按部位顺序为头面部、胸腹、上肢、腰背、下肢,也可先主穴后配穴,刺激量大的手法最后操作。5. 医者手宜温暖清洁,修剪指甲,避免损伤患儿皮肤。6. 医者应态度和蔼,取得患儿配合。 【要点四】基本 【要点解析】 1. 小儿推拿手法要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以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2. 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要求。3. 补泻分明,一般以顺时针、向心、轻柔、缓慢的手法为补法,以逆时针、离心、较重、急速的手法为泻法。 【要点五】处方原则及表示方法 要点解析 1、 小儿推拿处方原则是选定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手法和穴位,再加上协助主穴起辅助治疗作用的手法和穴位组合而 成。 2. 小儿推拿处方的表示方法是将手法、穴位、手法的补泻、操作 的次数和时间结合在一起。 【要点六】小儿推拿的常用介质 【要点解析】1. 介质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疗效,还可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2. 小儿推拿常用介质有滑石粉、凉水、葱姜水、麻油、蛋清等。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第二单元 手法 细目一:常用手法 【耍点一】推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一定都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椎动,称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 2. 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有节律,频率200次/分左右。3. 作用: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要点二】拿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或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或穴位,称拿法。可分为三指拿法和多指拿法。2. 要求:用力由轻到重,刚柔结合。3. 作用:发汗解表,止惊定搐,舒筋通络。 【要点三】按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指面或掌面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按压,称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2. 要求:垂直向下,徐徐用力,稳而持续。3.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要点四】摩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穴位上,做环形摩擦移动,称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要求:用力均匀、手法轻柔,频率 120 次/分左右。3. 作用:宽胸理气,消2 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要点五】揉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手指螺纹面或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揉动,称揉法。可分为指揉、鱼际揉、掌根揉。2. 要求:用力均匀,动作柔和,频率 l20~l6O次/分3. 作用: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要点六】运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穴弧形或环形移动,称运法。2. 要求:动作轻缓,频率80~l2O 次/分。3. 作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要点七】掐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甲垂直用力,重刺穴位,称掐法。2、要求:用力适宜,不 能掐破皮胱。每次掐 3,5 次3. 作用:醒神开窍。 【要点八】捏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在肌肤上做对称性挤捏动作,称捏法。捏法沿脊柱进行操作,称捏脊法,可分为两指捏和三指捏法。2、要求:用力均匀柔和, 动作连贯持续,不可拧转。3.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培补元气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第三单元 常用穴位 细目一:上肢部穴位 【要点一】脾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在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 、补脾经:使患儿微屈拇指,循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螺纹面)。 (2)清脾经:使患儿拇指伸直,沿拇指桡侧缘,自指根推向指尖(或在拇指正面自指根推向指尖)。3、主治与临床应用:补脾经可健脾胃、益气血,用于脾胃虚弱症;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证;脾经宜朴不宜潸,清则泻后加补;因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过,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可用清法;当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斑疹不遇者,可摧补脾经,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使斑疹易透。 【要点二】肝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清肝经:离心直推食指螺纹面。 (2)补肝经;旋推或向心直推食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肝经可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镇惊,用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惊风抽搐等;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则补后加清,或补肾水,为滋肾养肝法。 【要点三】心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2、操作 (1)清心经:离心直推中指螺纹面。 (2)补心经:旋推或向心直推中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用于心火旺盛症;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若气血不足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用补脾经代之。 【要点四】肺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清肺经:离心直推无名指螺纹面。 (2)补肺经:旋推或向心直推无名指螺纹面。3、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肺经能清肺泻热、化痰止咳,用于肺实热证;补肺经可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弱证、肺经虚寒证。 【要点五】肾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补肾经:旋推或向心直推小指螺纹面。 (2)清肾经:离心直推小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补肾经能补肾健脑、温 养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等;本穴宜补不宜清,如膀胱湿热,需清利下焦湿热时,可用清小肠代替。 【要点六】大肠 【要点解析】 1. 位置:食指挠侧缘,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2、操作 (1)清大肠: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虎口摧向指尖。 (2)补大肠: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二指指面,自指尖推向虎口。3、主治与临床应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子虚寒腹痛等症;清大肠能清利肠腑、祛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留滞肠道所致的食积、便秘、痢下赤白等症。 【要点七】小肠 【要点解析】 1.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2、操作 (1)清小肠:用推法自指根推向指尖。 (2)补小肠:用推法自指尖推向指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小肠可清热利尿、泌别清浊,用于下焦湿热证;补小肠可滋阴补肾,用于阴虚水亏所致小便短赤。 【要点八】肾顶 【要点解析】 1. 位置:小指顶端。2. 操作:揉肾顶。3、主治与临床应用:揉肾顶可收敛元气、图表止汗,是止汗要穴,对自汗、盗汗、大汗淋漓者,均有良效。 【要点九】肾纹 【要点解析】 1.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2. 操作:揉肾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肾纹可祛风明目、散瘀结,用于目赤肿瘤或热毒内陷、郁热不散所致高热等症。 【要点十】四横纹 【要点解析】 1. 位置:手掌面,第 2,5 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2. 操作 (1)掐四横纹:以拇指甲依次掐揉。 (2)推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横向推向小指横纹处。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掐四横纹可退热除烦、散结;推横纹可调和气血、消胀,常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等证。 【要点十一】掌小横纹 【要点 解析】 1.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2. 操作:揉掌小横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诞剧烈者,亦有良效。 【要点十二】胃经 【要点解析】 1. 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掌根至拇指根部。2. 操作:清胃经,用拇指或中指从掌根推至拇指根部.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胃经可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要点十三】板门 【要点解析】1.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2、操作 (1)揉板门:用拇指揉大鱼际平面。 (2)板门推向横纹: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 (S)横纹推向板门:以拇指桡侧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应上下之气;板门推向横纹专功止泻,横纹推向板门专功止呕。 【要点十四】内劳宫 【要点解析】 1. 位置:掌心中,握拳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2. 操作:揉内劳宫。3、 主抬与临床应用:揉内劳宫,可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所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躁等。 【要点十五】内八卦 【要点解析】1.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掌中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 2/3 和外 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上。2. 操作:运内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宫至兑宫,做周而复始的推运。3. 主治与临床应用:运八卦可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常用于痰喘、乳食内伤、胸闷、呕吐、腹泻等症。 【要点十六】小天心 【要点解析】 1,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凹陷中。2. 操作:操小天心,掐小天心,捣小天心。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掐、揉小天心能清热、明目、利尿,常用于心经有热所致诸症;掐、捣小天心能镇静安神,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 【要点十七】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要点解析】 1. 位置:在手掌面,从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的一条弧形曲线。2. 操作 (1)运土入水: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 (2)运水入土: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拇指根。3. 主治与临床应用: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如湿热内蕴诸证;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脾胃虚弱证。 【要点十八】大横纹 【要点解析】 1. 位置:仰掌,掌后横纹即为大横纹。近拇指踹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2. 操作 (1)分阴阳:两手拇指,从事后横纹中点向两旁分推。 (2)合阴阳:两手拇指, 自两旁向横纹中点合推。3、主治与临床应用: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寒热往来证,食积所致腹胀、泄泻等。其中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合阴阳,能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 【要点十九】二扇门 【要点解析】 1.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旁凹陷中。2、操作:揉二扇门:即用拇、食指或食、中二指同时揉。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揉时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外感风寒、身热无汗。 【要点二十】二人上马 (二马、上马) 【要点解析】 1. 位置:手背第 4、5 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2. 操作:揉二人上马:拇指或中指对揉。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二马为补肾滋阴的要法,用于阴虚阳亢所致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等症。 【要点二十一】外劳宫 【要点解析】 1、位置、手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 2.操作:揉外劳宫。 3. 主治与临床应用:外劳宫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的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证以及脏腑积寒等症皆宜,且可升阳举陷,用于脱肛、遗尿等症。 【要点二十二】一窝风 【要点解析】 1. 位且:手背腕横纹中央凹陷中。 2、操作:揉一窝风。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一窝风可温中行气,止痹痛,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所致的腹痛;亦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治疗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外感风寒等证。 【要点二十三】膊阳池 要点解析 1. 位量:前臂背侧,一窝风上 3 寸。 2. 操作:揉膊阳池。 3. 主治与临沫位用:揉膊阳池,可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治疗小儿便秘、腹胀腰痛、头痛、小便不利等症。 【要点二十四】三关 【要点解析】 1.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与曲池成一直线。 2. 操作:推三关:用食、中二指并拢,或用拇指桡侧面,自桡侧腕横纹起推向肘横纹处。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温,能补气行气、温补下元,温阳散寒,用于一切虚寒证;益气活血、发汗解表,用于感冒、疹出不畅。 【要点二十五】天河水 【要点解析】 1.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2、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微凉,能清热解表、泻热除烦,用于一切热证;清热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千、唇舌生疮等症。 【要点二十六】六腑 【要点解析】 1. 位置:前臂尺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2. 操作:退六腑,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寒凉,清热、凉血、解碡,用于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痄腮、肿毒等实热证。(注:精灵、威灵、十室、老龙、外八卦、端正、五指节、洪池、总筋等穴略。)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二;头面颈项部穴位 【要点一】攒竹 【要点解析】 1.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 操作:开天门,又称推攒竹,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摧。 3、主治与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惕不安、烦躁不宁。 【要点二】坎宫 【要点解析】 1. 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 2、操作:推坎宫,又称分头阴阳,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摧。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推坎宫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等。 【要点三】太阳 【要点解析】 1.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后约 1 寸凹陷处。 2. 操作 (1)推太阳:用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 (2)揉太阳或运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向耳方向揉运为泻,向眼方向揉运为补。 3. 主治与临床应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要点四】耳后高骨 【要点解析】 1. 位置:耳后人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2. 操作:揉耳后高骨。 3. 主治与临床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用于外感头痛、神昏烦躁等症。 【要点五】风池 【要点解析】 1. 位置:项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2. 操作:拿风池。 3. 主治与临床应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常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 【要点六】天柱骨 【要点解析】 1. 位置: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2、操作 (1)摧天柱骨: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 (2)刮天柱骨:用酒盅或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3、主治与临床应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常用于治疗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 【要点七】桥弓 【要点解析】 1.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一线。 2. 操作:揉桥弓,拿桥弓,抹桥弓。 3、主治与临床应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 (注:囟门、百会、人中、迎香、山根等略。)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三:胸腹部穴位 【要点一】胁肋 【要点解析】 1. 位置~两侧胁肋部,从腋下至天枢。 2、操作: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医者以两手掌从患儿两腋下搓摩至天枢处。 3、主治与临床应用: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由于食积、痰涎壅盛、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气喘等症有效。 【要点二】璇玑 【要点解析】 1. 位置:天突下 1 寸。 2. 操作:开璇玑,先沿胸肋间隙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分推后再从鸠尾穴处向下直推脐部,然后在脐腹处左右摩挪,最后再从脐中推下小腹。 3、主治与临床应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阻痰壅或胃气上逆引起的痰喘、呕吐、腹泻有效。 【要点三】腹 【要点解析】 1. 位置:腹部。 、操作 2 (1)摩腹: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 (2)分推腹阴阳: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消食理气、健脾和胃,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要点四】肚角 【要点解析】 1. 位置:脐下 2寸,旁开 2寸大筋。 2. 操作:拿肚角,用拇、食、中 3指做拿法。 3、主治与临床应用:止腹痛要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 (注:天突、膻中、中脘、脐、天枢、丹田、乳旁等略。) 细目四;腰背部穴位 【要点一】脊柱 【要点解析】 1. 位置: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2、操作 (1)推脊: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2)捏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 3下将背脊提 1下,为捏三提一法。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捏脊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健身体,可用于小儿保健;推脊可清热,用于各种实热证,亦可用于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 【要点二】七节骨 【要点解析】 1. 位置:第 4 腰椎至尾椎骨踹 (长强穴)成一直线。. 404 . 2. 操作 (1)推上七节骨: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而上作直推。 (2)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3、主治与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或久痢;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要点三】龟尾 【要点解析】 1. 位置:尾椎骨端。 2、操作:揉龟尾。 3. 主治与临床应用: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常用于泄泻、便秘等。 注:大椎、肩井、肺俞、脾俞、肾俞等略。) (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五:下肢部穴位 【要点】箕门 【要点解析】 1.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2?操作:推箕门,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 3、主治与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尿闭、水泻、小便赤涩不利等症。 (注: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百虫、膝眼、委中、涌泉解溪、大敦等略。)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第四单元 常见病证的治疗 细目一:感冒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感冒常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时邪所引起,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为特征。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感冒主要为外感时邪所致。 2、风邪自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卫表调节失司,肺气失宣,太阳经脉不利,出现各症。 3. 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容易夹滞。 4. 小儿神气怯弱,肝常有余,容易夹惊。 5. 小儿肺脏娇嫩,或为脾虚痰湿体质,容易夹痰。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感冒可辨证为风寒、风热、感冒夹滞、感冒夹惊和感冒夹痰。 1.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发热重、微恶寒或恶风、微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感冒夹滞: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泄泻,苔厚腻。 4. 感冒央惊: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惊惕啼叫,脉弦。 5. 感冒夹痰: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咳嗽较剧、喉间痰鸣,甚则呼吸急促、苔腻、脉滑。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风寒感冒:治则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三关、拿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发汗解表,辛温散寒;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肺俞、黄蜂入洞疏风解表、止头痈。 2、 风热感冒:治则为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肺俞能疏风解表;清肺经、清天河水、掐总筋宣肺清热。 3. 夹滞:需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加清补脾经、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 4. 夹惊:需平肝清心、宁神,加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掐五指节。 5. 夹痰:需宣肺化痰,加揉膻中、分推肺俞、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根、按揉乳旁。 【要点五】感冒的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提高抗病能力。 2、 及时增减衣物。 3?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 4. 多饮水,食清淡食物。 细目二:发热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发热指体温异常升高。按摩治疗以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某些急性发热和部分功能性发热为主。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 2、病机:阴虚内热或肺胃实热。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发热可辨证为阴虚内热和肺胃实热。 1. 阴虚内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2、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欲饮、舌红苔 燥、指纹深紫。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阴虚内热:治则为滋阴清热,补肺经。 揉上马可滋肾养肺、滋补阴液;清天河水、运内劳宫清虚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增进饮食;推涌泉可引热下行。 2. 肺胃实热:治则为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清肺经、清胃经可清肺胃两经实热;清大肠、揉天柩通便 泻火;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潸热除烦;揉板门、运内八卦理气 消食。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避免冷风直吹。 2、饮食清淡,多饮水。 3. 严重高热小儿,给予静脉补液等治疗。 细目三:咳嗽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咳嗽以咳嗽有痰或无痰为临床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可为外感和内伤,其中外感可因风寒、风热或燥邪外侵,内伤可因体虚、肺阴虚损或脾胃虚寒所致。 2、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咳嗽可辨证为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 1. 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头痛、苔薄、脉根据感受风寒、风热邪气不同,症状有所不同。 2. 内伤咳嗽:久咳、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黏白、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外感咳嗽:治则为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疏风解表,摧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根据风寒风热不同可辨证加减。 2、内伤咳嗽:治则为润肺健脾、止咳化痰。 补脾经、补肺经润肺健脾,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助运。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预防感冒。 2. 避免刺激咽喉部的食物和其他因素。 3. 注意饮食和休息,多饮水。 细目四:厌食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厌食又称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乳食、拒食的一种病证。厌食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证,而是常常发生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或疾病后。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主要为乳食不节、痰湿滋生和感染诸虫。 2. 病机: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受损。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厌食可辨证为乳食不节和痰湿滋生。 1. 乳食不节:食欲减退,不思乳食,甚或拒食,多食即吐,腹满胀痛拒按,大便酸臭,苔厚腻,脉弦滑。 2、痰湿滋生:食欲减退,不思乳食,甚或拒食,形体虚胖或瘦弱,面色黄白,呕吐痰涎,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滑。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乳食不节:治则为健脾消食。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健脾;揉板门、推四横纹消食;摩腹、揉天枢调理肠胃。 2、 痰湿滋生:治则为健脾化湿。 补脾经、摩腹、揉中院、按揉足三里、按揉丰隆、按揉脾俞、按揉胃俞、捏脊可健脾助运、增进饮食;推三关、揉外劳宫、按揉丰隆可温阳化湿。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科学育儿,合理喂养。 2、不在饭前或吃饭中大量饮水。 3. 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细目五:疳证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烦躁不安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禀赋不足及病后失调等。 2、病机:脾胃损伤,受纳转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疳证可辨证为疳气、疳积、干疳。 1. 疳气: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 2. 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3、干疳: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呈老人貌,大肉脱,皮包骨,精神萎靡,毛发干枯,腹凹如舟。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疳气:治则为和胃健脾。 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可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2、疳积:治则为消食化积。 摩腹、揉中脘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可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推四横纹、清大肠,为治疳专用穴;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3、干疳:治则为滋阴益气。 摩腹、操中脘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操胃俞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揉丹田、补肾经、按探肾俞、擦命门,可补肾壮阳,培补元气;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疳证应早防早抬。 2、合理喂养。 3. 常带小儿到户外晒太阳,增强体质。 细目六:呕吐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证候。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外感六淫、饮食过多、饥饱不节、恣食生冷油腻食物等。 2、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呕吐可辨证为寒吐、热吐、伤食吐。 1. 寒吐: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完谷不化。 、热吐: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使臭稀或秘结。 2 3. 伤食吐:呕吐酸馊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 胀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寒吐:治则为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推天柱骨和胃降逆,砝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2. 热吐:治则为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清脾经、清胃经,配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可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3、伤食吐:治则为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阵逆止呕。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呕吐校重时应暂禁食 4,6 小时或 6~8 小时,可适当饮生姜水或米汤,必要时静脉输液。 2、禁食过后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宜少食,种类不宜过多。 3. 保持安静,注意体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4. 乳婴儿注意喂养,包括乳汁量、浓度、喂养姿势等。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七:婴幼儿腹泻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外感时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 2、病机: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水湿停聚。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婴幼儿腹泻可辨证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 1. 寒 ,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 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 2. 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口臭纳呆。 4. 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 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寒湿:泻治则为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治则为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清脾经、清胃经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泻热导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2. 伤食:泻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可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可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 脾虚:泻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补脾经、补大肠,可锻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 温阳止泻;肾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满者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注意饮食卫生。 、泄泻期间,控制饮食,禁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 3. 避免腹部着凉。 细目八:便秘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便秘是指大便不能按时排出或大便质地坚硬干燥,艰涩难排者。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素体阳盛、过食辛热之品、热病后耗伤津液、先天不足、病后体虚、气血亏损等。 2. 病机: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气虚,大肠传送无力,血虚津少. 不能滋润肠道。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便秘可辨证为实秘和虚秘。 1. 实秘:大便干结,身热面赤,烦渴口臭,胸胁痞满,饮食减少,腹部胀满作痛. 2. 虚秘:面色苍白无华,身体消瘦,神疲气怯,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难下。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实秘:治则为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清大肠、揉天枢荡涤肠腑之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退六腑清热通便。 2. 虚秘:治则为益气养血,滋阴涧燥。 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中,补养气血,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理肠通便;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推涌泉滋阴润燥。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调整饮食。 2. 按时排便。 3. 适当锻炼,加快肠蠕动。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九:遗尿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遗尿俗称尿床,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病因:下元虚冷、脾肺气虚、习惯性遗尿。 2.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水道失约;脾肺虚损,上虚不能制下;小儿没有按时排尿的习惯,晚间不能自行起床排尿。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遗尿可辨证为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 1. 下元虚冷型:经常遗尿,甚至一夜数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四肢不温,喜暖畏寒。 2. 脾肺气虚型: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黄,食欲不佳。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下元虚冷:治则为温肾固摄。 补肾经、揉肾俞、揉丹田、揉命门、擦腰骶部,可温补肾气以壮命门之火,固摄下元;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可加强补肾壮阳之力,温固下元之功。 2、 脾肺气虚:治则为益气固摄。 补脾经、补肺经补脾肺而益气;揉外劳宫、按揉百会温阳升提;揉中极、按揉膀胱俞,以调膀胱气化,固涩水道;大便溏者加补大肠、揉脾俞;食欲不振者加运内八卦;自汗加揉肾顶。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培养按时排尿的习惯。 2. 睡前不给饮水和其他流食。 3. 耐心教导,不可打骂,以免增加精神负担。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十:夜啼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白天如常。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病因:脾寒、心热、惊恐、食积。 2. 病机:脾胃受寒,寒邪凝滞,不通则痛而卧不安;心经积热,心神不宁,惊惕心悸而卧不安;惊恐神志受扰而卧不安;乳食积滞,胃脘胀痛不舒而卧不安。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夜啼可辨证为脾寒、心热、惊恐和食积。 1。脾寒型:睡喜俯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弱。 2. 心热型:睡喜仰卧,哭声洪亮,烦躁不安,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 3. 惊恐型:睡梦中作惊惕,突然啼哭,呈恐惧状,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 4、 食积型:腹痛胀满,睡卧不安。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 脾寒:治则为温中健脾,养心宁神。 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温中健脾;揉外劳宫、揉-窝风,可温中散寒,止腹痛;掐揉小天心、揉百会养心安神。 2. 心热:治则为清心降火,宁心安神。 清心经、清天河水清心除烦;清肝经、掐探小天心、掐五指节,可清热镇静,安神除烦;揉内劳宫、揉总筋清心经积热。 3. 惊恐:治则为镇静安神。 清心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可镇静安神;清肝经清肺经安魂定魄;补脾经、运内八卦调中健脾。 4. 食积:治则为消食导滞。 补脾经、摩腹调补脾胃,消食和中;清胃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热通便;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消食导滞。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小儿不宜吃过凉食物,不能过饥过饱,寒温适宜。 2?婴儿气弱应避免异声、异物。 3. 孕妇要少吃辛辣香燥之品,以防胎儿内热。 4. 治疗夜啼前,必须排除生理、调护、习惯等因素。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细目十一:肌性斜颈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疾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 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良,头偏向一侧,使胸锁乳突肌受压 2. 产伤引起肌肉撕裂,造成血肿。 3. 临产时使胸锁乳突肌某段的动脉受阻而引起肌肉部分缺血。 4. 一侧的胸锁乳突肌感染所造成的肌炎所致。 5. 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 患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部族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摸到肿块,底部稍可移动,当患儿颈部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如勉强转动,可引起患儿疼痛、哭闹。 2. 病期较长者,可影响到患侧颜面的发育,而健侧颜面也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致使颜面都大小不对称。 3. 晚期还会产生继发性的代偿性胸椎侧凸畸形。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肌性斜颈治则为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推揉、拿捏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痛消散;牵引拔伸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 功能。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要点解析】 1. 按摩手法要轻柔,时间不易过长。2.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随时注意纠正头位,采用与斜颈相反的方向,以纠正斜颈。3、产后注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资料整理:博朗电子杭州办事处)
/
本文档为【[试题]宝宝生病了有效的推拿按摩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