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

2017-09-29 7页 doc 19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括,升华而成的关于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诞生,是古代借助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并认识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时对中医学影响最深刻的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由于课时课时限制,本章重点介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1、阴阳的...
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括,升华而成的关于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诞生,是古代借助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并认识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时对中医学影响最深刻的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由于课时课时限制,本章重点介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1、阴阳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古人生活在自然界,也逐步认识了自然界。发现自然界存在着既相互关联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首先是发现日月运行,向日与背日。 这样便逐步产生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由此可见,阴阳这一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用于分析、认识多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属于古代具有属性的哲学范畴。 2、阴阳学说的形成及其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存在对立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的一种理性知识。 (二)阴阳的特征 古人是以向日与背日这一初始的含义展开的,通过取类比象进一步推演引申,把具有“向日”特征的归属于阳,把具有“背日”特征的归属于阴。从阴阳的产生及其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阴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如:日、白昼、运动、晴天、明亮、热、温、火、外、上、兴奋等 ——— 概括为阳 月、黑夜、静止、阴天、黑暗、寒、凉、水、内、下、抑制等 ——— 概括为阴 (三)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基础上的。如以一天为例,昼为阳,夜为阴;以季节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等。不相关的事物不宜分阴阳。 阴阳的普遍性: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 天与地、出与入、动与静、火与水等。 阴阳的相对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秋天较夏天属阴,但较之严冬又属阳。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例如以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分为上午(为阳中之阳)和下午(阳中之阴);夜可分前半夜(阴中之阴)和下半夜(阴中之阳)等。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具有两层含义:?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如以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为例,夏季本来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之阳,气候逐渐由热?凉(秋)?寒(冬);而冬季本来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渐复,用以制约严寒之阴,气候也逐渐由寒?温(春)?热(夏);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形成了一年四季的规律性变化(春夏秋冬),保持着自然界动态平衡,生物随其变化有生、长、化、收、藏。 阴阳对立制约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也是广泛存在,以疾病过程为例,就是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 阴阳的互根互用也具有两层含义:?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就无所谓热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的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过程。如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气的功能正常有助于血的生成与运行正常;血能载气、养气,血液充沛可滋助气发挥正常功能。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主要表现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消皆长。如人体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和生成,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等。 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关系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平衡,不易被察觉,即阴平阳秘,体现在健康人,标志着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便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体就是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转化,主要是指事物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事物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消长变化中,一旦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达到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说明阴或阳“重”了,寒或热“极”了,就有可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里的“重”和“极”,指的是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是促进转化的条件,由此可见,阴阳转化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阴阳相互转化的例子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热毒极重耗伤正气 突然体温下降 持续高热 体温恢复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转危为安 及时处理,正确治疗 实证 虚证 表证 里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阳,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和物质为例, 营养物质 机能活动 (阴) 化生 (阳) 在异常情况下,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能概括复杂多变的病理变化,并能用阴阳的相互关系来加以说明。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互为制约消长,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和偏衰,而发生疾病。 阴阳包含了人体的正气和病邪两个方面,病邪有阴阳,人体内部也有阴阳,阴阳失衡致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1、阴阳偏盛: 阳邪致病?为阳盛伤阴的实热证 阴邪致病 ?为阴盛伤阳的实寒证 2、阴阳偏衰: 虚不能制阴?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阴虚不能制阳?为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阳证 阴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1、诊法:只要分清阴阳,就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如 望诊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闻诊 声音洪亮——属阳 声音低微断续——属阴 切诊 脉浮、数、大、滑、实——属阳 脉沉、迟、小、涩、虚——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阴阳为八纲的总纲:阴阳两纲是八条辨证纲领的总纲。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损其有余: 阳盛伤阴者,损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 ;阴盛伤阳者,损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 补其不足 :阴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补不足之阴;阳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补不足之阳。总之,通过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2、归纳药物的性能 (1) 归纳药性:热、温属阳;寒、凉属阴。 (2) 分析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咸(涌泻)为阴。 (3)升降浮沉: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
本文档为【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