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 财政收入

2017-09-19 30页 doc 148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 财政收入第三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概述 一、涵义 1、概念   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     其一,公共资金         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狭义的财政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 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
第三章   财政收入
第三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概述 一、涵义 1、概念   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     其一,公共资金         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狭义的财政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 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的重要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第四,对经济主体影响重大。 二、分类 (一)按取得收入的具体方式分——财政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政府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凭借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 债务收入       也称公债或国债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信用方式有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债券、直接借款       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           与税收比:           与私债比:  3、非税收入     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公共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 (二)按收入稳定程度分 1、经常性收入     在财政年度可稳定获得的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等; 2、临时性收入     在财政年度不稳定的收入,如公债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三)按收入来源分             所有制 按企业的           产业与部门 好处:体现不同经济主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佳途径。 (四)按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             中央财政收入                           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                           市(地级市)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县财政收入                           乡镇财政收入                                                     好处:           有利于分清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有助于了解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五)按收入管理方法分 1、预算(内)收入     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如税收收入等,是国家的主导财力。 2、预算外收入     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按国家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是国家财力的补充。 3、制度外收入     又称非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之外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所形成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 1、概念     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集中的一切财政资金量。 2、判断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标准: (1)最小化的财政收入规模  (2)最能体现现有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  (3)与实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财政分配原则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  (4)实现社会投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福利等最大化目标,正确处理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关系,并处于经济社会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3、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 A、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各种财政收入的总量,主要反映政府的财力大小。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能力。  B、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 (1)最高限:     财政收入规模增长 < 国民收入增长量 (2)最低限:     财政收入数量 > 上年财政收入数量 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剩余产品率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2)财政集中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国有企业——高                          非国有企业——低     政府职能  大——高                  小——低              经济管理体制模式    体制——高                           市场体制——低     政府分配政策与制度 (3)价格因素 四、财政收入结构 1、概念     收入项目组成     各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一般分析 (1)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分析 (2)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分析 (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3、趋势分析 4、财政收入构成的发展 (1)公产收入时期 (2)特权收入时期 (3)税收收入时期 (4)国有资产收入时期 (5)公债收入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是以税收收入与公债收入为主,国有资产收入为辅的收入结构。 第二节  税收 一、税收原理 (一)税收特性 1、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特征             ①无偿性             ②强制性             ③固定性 3、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指导国家税收制度建立、发展和制定税收政策的准则或规范。 (1)主要原则     ①亚当·期密的税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 收费原则。     ②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收入原则、有利国民经济 原则、公平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③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公平、稳定原则。  ● a、效率原则           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           包括:税收经济效率                 税务行政效率 ● b、公平原则           一是经济公平: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平等的外部税收环境,以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社会公平:通过公平税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保证社会稳定。           包括: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以做出同等的效用牺牲。 ● c、稳定原则           税收的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 (2)我国的税收原则:中性、公平、简化。 ● 税收中性 1、含义 :实质是税收不直接干预经济,让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2.税收中性的相对性 (1)因为不存在对市场效率没有任何影响的税收。 (2)税收(直接税)作用倾向于或注重于减少税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3、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 不同:税收中性与市场配置相适应;     税收调控与政府干预相适应。 关系:①税收中性功能是主要的基本的,税收的调控功能是次要的、辅助性的。       ②税收中性注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税收调控是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包括:税制要素       税制结构 1、税制要素 (1)课税主体(谁?)      a、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法人和自然人)。     b、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人。     c、扣缴义务人:指按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人。          (2)课税客体(什么?) a、课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必须征税的客观对象。它是征税的依据,规定了征税的范围。 b、税目:是税法规定的同一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体现征税的广度。 c、税源:税收收入的经济来源,即税收的最终出处。 d、税基:又称计税依据,是税法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有:价值形态——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计税依据。         实物形态——以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容积、面积等作为计税依据。 (3)税率(多少?) ①税率:征税的比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度。                       应纳税额           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②我国现行税率 a、比例税率 ⅰ、概念: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税率。 ⅱ、优点:计算简便,有利征管;也有利于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ⅲ、缺点:若用于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则有违量能纳税原则。 ⅳ、适用范围:流转税类 ⅴ、类型:         统一比例税率         幅度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ⅰ、概念:对同一课税对象,按其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即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不同的征税级距,规定不同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ⅱ、优点:能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适应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 ⅲ、缺点:计算和征收上比较复杂。 ⅳ、适用范围:所得税类 ⅴ、类型:                                             全额累进税率                                            依额累进               按累进依据                    超额累进税率               不同分为                      全率累进税率                                            依率累进                                                        超率累进税率 依额累进:以课税对象绝对数量为依据的累进税率。 分为: ①全额累进税率:将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按与之相对应的级次税率计税。     优点:计算简便。     缺点:累进程度高,特别是在两个级距临界点附近,会出现税额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②超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再累加汇总。     因计算上十分复杂,实际工作中常采用速算扣除计税法。  应纳税额=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该级距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 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中对于工资和薪金的税率规定(2011、9、1)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元)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1500 3 0 2 1500--4500 10 105 3 4500--9000 20 555 4 9000--35000 25 1005 5 35000--55000 30 2755 6 55000--80000 35 5505 7 80000以上 45 13505 依率累进:以课税对象的相对数量为依据的累进税率。 分为: ①全率累进税率 ②超率累进税率 附: 土地增值税税率表 级数 增值率(Z) 税率(%) 速算扣除率(%) 1 Z≤50%   30 0 2 59%200%   60 35 c、定额税率 ⅰ、概念:又称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它以绝对数表示,是税率的特殊表现形式。 ⅱ、优点:从量定额征收的特点,一是计算简便;二是税额不受课税对象价值增减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ⅲ、缺点:税额难以反映课税对象的差别,税收收入难以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ⅳ、适用范围:从量定额征收的税类 ⅴ、类型:单一税额、地区差别税额、幅度税额、分类分级税额等 ③税率的其它形式 ● 名义税率——税率表上所列税率。 ● 实际税率——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 ● 零税率——以零表示的税率,是免税的一种方式。表明课税对象持有人负有纳税义务,但不需交纳税款。常适用所得课税和商品税中对出口商品等。 ● 负税率——指政府利用税收形式对所得额低于某一特定标准的家庭或个人予以补贴的比例,主要用于负所得税的计算; ● 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等。 (4)附加、加成和减免税                 附加:即地方附加,是地方政府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随同正税一起附加征收 a、加重纳税人        的一种款项(称副税)。   负担的措施  加成:即加成征税,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 正税:指国家正式开征并纳入预算内收入的各种税收。                                                                                           减税:减征部分税款。 b、减轻纳税人    免税:免交全部税款。   负担的措施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规定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         课税对象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就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的高低,关系到征税面的大小。确定起征点,可以将一部分收入较低的人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免征额: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对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规定免征额实际上就是免税,以照顾纳税人的最低需要。                                                                   (5)违章处理 ①概念:是国家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税法的贯彻执行。 ②违章行为:纳税人违反税法或不遵守国家有关纳税的规定而发生的行为。     包括:违法行为——偷税、抗税、欠税、骗税;            违规行为——漏税。 ③处罚措施:教育批评、补税并加收滞纳金、补税并罚款、强制执行、追究刑事责任等。 ● 偷税:是指纳税人使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 一、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 二、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三、纳税人向税务人员行贿,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按照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额五倍以下的罚金。 2、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类:       ①流转税类:也称商品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②所得税类:以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纯所得(纯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农(牧)业税等。       ③资源税类:以应税自然资源产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④财产税类:以纳税人拥有的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⑤行为税类: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 商品流转额: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货币收支金额。对买方称为商品支付金额,对卖方称为商品销售收入额。 ● 纯所得额:即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总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牧业税:     农(牧)业税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税率,2006年已全部取消。      农林特产税除烟叶外,从2004年起已取消棉、麻、油、茶等的。     (2)按计税依据分类:     ①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种,一般实行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     ②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种,一般实行定额税率。  (3)按税负易否转嫁分类:     ①直接税: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     ②间接税:指纳税人容易将税负转嫁他人负担的税种。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①价内税:税金作为商品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②价外税:税金作为商品价格以外附加的税种。 (5)按税收收入归属分类: ①中央税:属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归中央政府直接支配和使用的税种。一般税源集中,收入较大,包括关税、消费税及其他规定的税种。 ②地方税:属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归地方政府直接支配和使用的税种。一般是税源分散,与地方经济利益紧密联系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 ③共享税: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燃油税等。 3、税制结构   (1)概念 是一国政府在税收分类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财政目标而将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税收体系。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   ● 主体税种: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在税收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税种。它是税制结构的灵魂,也是区别不同税制结构的重要标志。 ● 辅助税种   (2)税制结构理论       ①单一税制结构: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组成。       ②复合税制结构:由多个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   (3)复合税制结构类型     ①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②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③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模式   (4)我国税制结构模式       目前,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       今后,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最终,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1、涵义     ①税负转嫁:通过流通过程将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目的:使纳税人在纳税前后的利润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即减轻税负。 ● 税收负担 1、微观税负           纳税人因向政府缴纳税款所承受的经济负担程度或负担水平,常用负担率来表示。                               实纳所得税额             如:所得税负担率=-----------------x100%                                 所得总额 2、宏观税负           宏观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总量的比值。                             小口径 —— 中央政府税收                                         GNP或GDP       国际上广为使用口径    中口径 —— 中央地方政府税收                                           GNP或GDP                             大口径 ——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GNP或GDP 税负转嫁的特征: a、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而且是价格升降的原因。   b、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结果:纳税人≠负税人 。  c、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 ②税收归宿: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③偷漏税:即违章行为        ● 税负转嫁与偷漏税的比较 同:对纳税人而言,少交税款,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异:a、造成的结果不同;   b、纳税人所用手段的性质不同;     c、政府的态度、措施不同。 ● 纳税筹划与避税:                 税收筹划 税务筹划                  节税筹划    狭义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  避税筹划    广义的纳税筹划                                                      转嫁筹划 税收筹划:站在税收征管的角度,以期通过筹划达到将应收的税款尽可能收上来。 纳税筹划: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以期通过筹划使纳税人尽可能少交税款,减少经济损失。 狭义的纳税筹划:纳税人通过合法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收益。 广义的纳税筹划:纳税人通过非违法的减税方法获得税收收益, 2、税负转嫁的方式 ①前转:即顺转,是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办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办法:加价。           分为:a、完全的转嫁:加价额度=税款;               b、超额转嫁款:加价额度>税款;                 c、不完全转嫁:加价额度<税款。 ②后转:即逆转,是纳税人逆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压低外购商品的进价等方式将税款转移给其他厂商负担。 ③散转:前后转并用。 ④辗转转嫁:连续几次转嫁。 ⑤消转:内部消化 3、税负转嫁的条件 ● 基本条件:税收与商品价格有关,且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 影响税负转嫁难易程度的因素:     ①课税对象(税种)。         商品税较易转嫁,所得税不易转嫁。     ②课税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④经营者的利润目标。 (四)税收的经济效应 1、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1)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对储蓄的影响       (3)对投资的影响 2、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1)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2)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3)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税收分类与管理 (一)流转税类 增值税 1、课税对象:增值额。             理论增值额: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 )。 (1)增值额                                      法定增值额:各国增值税法中规定的增值额。 (2)基本计税方法   ① 直接计算法:应纳税额=法定增值额x税率         法定增值额的计算有:加法:将构成法定增值额的内容逐项相加                           减法:从销售收入中减去法定扣除项目金额   ② 间接计算法:亦称“扣税法”,是先对销售收入的全额计税,再将上游环节的已纳税部分扣除。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3)增值税的类型     按照对固定资产已纳税金扣除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   ①生产型增值税——计税时不允许扣除购置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额。   ②收入型增值税——计税时只允许扣除购置的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的已纳税额。   ③消费型增值税——计税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 2、纳税人 按销售额的规模及财会制度是否健全分为: (1)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应纳税额=应税销售额×税率 (2)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规定标准的企业。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3、税率——对一般纳税人     (1)基本税率:17%的比例税率。     (2)低税率:13%,针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图、报纸、杂志;农用生产资料。     (3)零税率:对于出口货物的税收优惠。  (二)所得税类 (三)资源税类 (四)财产、行为税类 (五)税收征收管理 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规对征税活动所实施的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采取的一种管理、征收和检查行动。它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环节。 (六)我国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具体构想 :   1、所得税:逐步发展为企业(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并存的所得税结构。    2、流转税: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组成,并以增值税为主。 三、国际税收 (一)产生的条件     1、经济活动跨越国界;     2、税收制度的普遍建立。 (二)概念     1、国际税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行使国家权力时的税收活动,反映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 广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流转(关税)课税 狭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课税 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联系:   a、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     b、国家税收中有关跨国纳税人的征收要遵循国际税收的协定或惯例。  区别:       a、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   b、是否具体的税收制度,有无独立的税种。 (三)存在的问题 1、国际重复征税   (1)概念       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   (2)产生的主要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重叠交叉行使。 ● 税收管辖权: 1、概念   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权力及其范围,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2、原则: (1)属人原则:也称居住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人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2)属地原则:也称来源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3、类型: (1)居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其境内居住的所有居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2)公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3)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来源或存在于本国境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重叠交叉方式:   ①居民(公民)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的重叠   ②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   ③收入来源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重叠 (3)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  加重了跨国纳税人的负担 违背了税负公平合理原则 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 影响了有关国家间的财权利益分配 (4)解决的办法 ①免税法: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 ②扣除法: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款)×居住国相应税率 ③抵免法: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允许抵免的境外已纳税款 ● 允许抵免的境外已纳税款 a、境外税率<本国税率,补交税款   补交额=境外应税所得×(本国税率-境外税率) b、境外税率 = 本国税率,完全抵免 c、境外税率>本国税率, 限额抵免   可冲抵的境外最高税额 = 境外应税所得×本国税率 税收饶让——抵免法的发展   居住国(国籍国)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所享受的减免优惠,视同在国外已纳税,准予抵免居住国(国籍国)纳税义务。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包括减免额在内的境外已纳税款 2、国际避税 (1)概念     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以种种合法手段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 。 (2)产生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   ②客观原因——各国税法的差异,如:税收管辖权约束差异、税率差异、税基差异及其他差异。 (3)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①避免成为一国的纳税人   ②避免使自己的所得或财产成为一国的征税对象 (4)国际反避税的一般措施   ①单边反避税措施   ②双边或多边反避税措施——国际税收协定 第三节  国债   一、概述 (一) 涵义     国债即政府举借的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办法,有偿募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发行债券       1、筹集方式:                           其他借款                                 内债  ——狭义国债       2、按发行区域不同分为:          ——广义国债                                 外债                                                                        国家公债:又称“中央债”       3、按发行主体不同分为:                                            地方公债:也称“地方债”  (二)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三)国债产生的前提条件       1、需要       2、资金       3、信用 (四)种类 1.以发行区域分:内债和外债 2.以发行期限分:               短期国债     有期国债  中期国债               长期国债     无期国债 3.以发行的性质分: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 4.以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五)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职能 2、筹集财政资金 3、调节经济: (1)调节经济运行周期。 (2)改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3)调节货币流通量。 (六)国债的负担和规模 1、国债负担:由于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而给国民经济和各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         ①认购人即债权人的承购负担;         ②政府即债务人的偿债负担;         ③纳税人的纳税负担;         ④后代的负担;       经济的负担。 2、国债规模 (1)概念       一般指政府历年债务总额。 (2)规模       ①累积债务总规模;       ②当年发行国债总额;       ③当年还本付息额。 (3)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①认购人负担能力;       ②政府偿债能力;       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                   国债累计余额 ①国债负担率=-------------------×100%               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当年还本付息额 ②偿债能力=-------------------×100%               当年财政收入               当年发行国债总额 ③债务依存度=-------------------×100%                 当年财政支出               当年发行国债总额 ④国债借债率=-------------------×100%               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债 (一)国债的发行制度     1、发行方式               (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2)公募拍卖方式               (3)连续经销方式               (4)直接推销方式               (5)组合方式     2、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                   (2)溢价发行                       (3)折价发行     3、国债利率               利息率 = 利息额/借入额 (二)国债的偿还制度 1、还本方式         (1)买销法         (2)抽签法         (3)一次偿还法         (4)调换偿还法 2、还本资金的来源         (1)基金偿还         (2)预算盈余偿还         (3)发新债还旧债         (4)预算列支偿还 3、付息方式                      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           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 (三)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1、年度发行额管理制度 年度发行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逐年审批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的方式来管理国债筹资活动。 (1)不能准确反映国债规模及其变化。 (2)不利于合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也不利于有效防范政府国债规模风险。 (3)国债的灵活性丧失。 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国债余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 国债余额 1、中央政府历年预算赤字和盈余相互冲抵后的赤字累计额; 2、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借款统借统还部分; 3、经立法机关批准发行的特别国债累计额。 3、国债余额管理办法 (1)每年向全国人大作预算报告时,报告当年年度预算赤字和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全国人大予以审批;一般情况下,年度预算赤字即为当年年度新增国债限额。 (2)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年度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3)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4)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自行运作。 (5)每年一季度,在中央预算批准前,由财政部在该季度到期国债还本数额以内合理安排国债发行额。 4、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作用 第一,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国债余额及其变化情况。 第二,有利于改善国债期限结构,也有利于防止长期国债的膨胀。 第三,增强了财政部门对国债发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望实现短期国债发行规模的突破,展开国债的有序的滚动发行,从而提高财政调配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第四,短期国债规模的增大,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将为强化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而且可以发挥央行票据的替代作用,避免央行票据规模膨胀和成本过高的弊端。 三、 国债市场 1、国债市场的概念 (1)涵义 (2)类型 (3)功能 第一,实现国债发行和偿还。 第二,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2、国债发行市场 (1)国债发行市场的构成 政府。 投资者。 中介机构。 (2)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 3、国债流通市场 (1)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结构 场内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 (2)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完善 A、存在的问题 B、逐步完善思路 第四节    政府非税收入 一、概述 (一)涵义       政府等组织以非税方式筹集的用于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       按是否包括债务收入分为:广义的非税收入                               狭义的非税收入 (二)特征     1、灵活性       2、变动性       3、特殊性 (三)类型 1、按现行预算管理办法分: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非税收入; 2、按取得收入的依据不同分为:规费收入、使用费收入、校正性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 3、按收入的来源和构成情况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4、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强制性非税收入和产权性非税收入。 (四)取得依据 1、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补偿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 2、校正性收入——政府行使职权、校正负的外部效应的经济手段 3、国有资产、资源收入——国有产权收益 二、政府非税收入内容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1、概念   是政府行政机关或公共事业单位在依法行使其职权的过程中,按照规定对特定对象实施管理或提供服务时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 2、特征     (1)主体的分散性     (2)收费的有偿性     (3)定价的垄断性 3、类型 (1)按资金来源                               资源性收费    工本费         行政性收费(规费收入) 管理性收费                               证照性收费    特许权收费         事业性收费(使用费)         其他收费              专项收费 ● 规费收入 (1)概念 狭义 :行政规费和司法规费。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因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或实施社会管理而按规定向有关对象收取的一定费用。  广义:行政和司法规费以外,还包括教育、卫生、公园、道路等社会公共事业所提供服务的收费和提供公共设施收取的使用费。 (2)规费与税收的比较 同: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财政收入。 异:征收的对象、资金用途、方式、审批权限等不同。 ● 特许经营收入——特许权收费     政府依法给予企业、组织或个人以某种行为或营业活动的特别许可权利所征收的费用。 ● 公共工程受益费——专项收费     政府对公共设施受益区域内的受益者按所得利益大小征收的费用,用以部分或全部抵充该项公共设施的投资。 (2)按审批权限                       国家法律规定的项目         国家收费项目  国务院有关法规、文件规定设立的项目                       财政部与发改委联合下达的项目                       省级人大批准的项目       省级收费项目  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                       省级财政部门与物价部门批准的项目 (3)按收入归属       中央收费项目       地方收费项目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费项目 (4)按收费的部门或单位 4、改革思路 (1)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2)对收费项目实行分类改革。 (3)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 (4)加强收费管理的法制建设。 (二)政府性基金 1、概念   指依照法律制度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凭借行政权力或政府信誉,由政府或所属部门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2、特征 (1)收支的对应性 (2)使用的专项性 (3)设立的灵活性 (4)主体的分散性 3、类型 (1)按管理主体不同         中央政府性基金         地方政府性基金 (2)按基金用途不同         维持性基金         发展性基金 (3)按形成来源不同         一般预算基金         专项收入基金 4、管理 (1)预算内收入的政府性基金——编制基金预算,进行专项预算管理。 (2)预算外收入的政府性基金——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积极推进专户储存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3)加强财务审计和价格监督。 (三)国有资产收益 1、概念 A、国有资产 (1)广义国有资产     即国家财产和财产权利,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包括—— 经营性资产 概念:指从事产品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服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经营和使用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特征:盈利性、流动性和多样性 非经营性资产 概念: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以非盈利为目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特征:使用的非盈利性、形成的无偿性和经营的流转性 资源性资产 概念:指在人们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条件下,经过开发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主要特征:品种稀缺、数量有限、分布失衡 此外,我国的国有资产还包括为国家所有的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等。 (2)狭义国有资产     即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资源进行经营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包括——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的资产、资源性资产中投入生产经营的资产 B、国有资产收益   政府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收益。 2、国有资产收益的内容 (1)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     一是税后利润类收益 ●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一、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1、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的缴纳       2、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拨付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演进     统收统支制——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利改税制度——承包制——税利分流制度 起始  建国初        1978年      1979年      1983年第一步  1987年      1988年 时间                                        1984年第二步                                                          税利分流   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先向国家交税,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国有企业向国家缴纳: 项 目  国家的身份 依 据 标 准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 体 现 税 金 社会管理者 国家权力 税法规定 二次分配 社会利益 利 润 企业资产所有者 所有者权益 国有资产所占比例 初次分配 财产权力         二是产权转让处置类收益         三是租金类收益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 (3)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 3、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中央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原中央企业工委下的国有企业                        地方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其余国有企业   国资委(出资人,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履行出资人职责)       授权成立 国资经营公司(经营者,代表国资委经营)       所有者身份进入   国企董事会 (四)彩票公益金 1、涵义 彩票:是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而特许专门机构垄断发行,供人们自愿选择购买,并按照事前公布的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 彩票公益金:是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从彩票销售额中按规定比例提取的专项财政资金。 2、我国彩票公益金类型 (1)福利彩票公益金 (2)体育彩票公益金 3、管理 (1)彩票监管、发行、销售机构         监管部门——财政部         发行部门——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         销售机构——各级彩票管理中心 (2)彩票公益金的管理       分成比例       管理办法 (五)罚没收入 1、概念   亦称罚没和追回赃款赃物收入,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授权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实施处罚、惩戒所取得的罚没款及处理赃款赃物的变价收入。 2、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变化性 2、类型 (1)按构成项目分:罚款、罚金、没收财产、没收赃款赃物和追回赃款赃物变价收入等。 (2)按存在形态分:货币、证券和实物等收入形式。 (3)按执法部门分:政法机关罚没收入、行政执法机关罚没收入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罚没收入。 (4)按管理级次分:中央罚没收入、地方罚没收入。 4.范围 (1)生产领域 (2)流通领域 (3)财经领域 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一)现状分析 1、积极作用 (1)增加财政收入 (2)补充税收调节 (3)弥补资金缺口 2、存在问题 (1)规模失控,加重了经济主体的负担。 (2)导致财政收入结构失衡,降低了财力使用效率。 (3)管理混乱,滋长了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 (二)监督管理 1、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路 (1)调整和完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2)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2、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措施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3)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成文日期:2011-07-01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 根据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六次修正)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   四、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第四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保险赔款;   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 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第八条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都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由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三十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纳税义务人在一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十五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在年度终了后三十日内,将应纳的税款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第十条 各项所得的计算,以人民币为单位。所得为外国货币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机关规定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缴纳税款。   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第十二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十五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1500元的            3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20   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以及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15000元的 5   2 超过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20   4 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30   5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35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
本文档为【第三章 财政收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