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感受经典的感受

2017-11-10 10页 doc 24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感受经典的感受感受经典的感受 葛兆光 《感受经典》是这学期我给学生出的考题之一,没有权力像陈寅恪先生一样 用"对对子"来测量学生的语文程度,也不太愿意用"梦游清华园"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放开胆子随意挥洒,我只好将就着《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这一课程内容,出一 个比较容易自由发挥的题目。"感受经典",说实在的,出这一题目,只是不想用 刻板的考试让大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教条,而想激励学生个人的、自由的和真实的 写作,我希望他们来帮助我理解现在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经典"的知识和感觉。 对这门课,一开始就有误会,我要讲的是《周易》、《论语》、...
感受经典的感受
感受经典的感受 葛兆光 《感受经典》是这学期我给学生出的考之一,没有权力像陈寅恪先生一样 用"对对子"来测量学生的语文程度,也不太愿意用"梦游清华园"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放开胆子随意挥洒,我只好将就着《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这一课程内容,出一 个比较容易自由发挥的题目。"感受经典",说实在的,出这一题目,只是不想用 刻板的考试让大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教条,而想激励学生个人的、自由的和真实的 写作,我希望他们来帮助我理解现在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经典"的知识和感觉。 对这门课,一开始就有误会,我要讲的是《周易》、《论语》、《老子》、 三礼、《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 可是,很多学生期待着在我的课上,听到的是比较有趣的东西。事后他们承 认?quot;提到经典,好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会是《巴黎圣母院》,是《三国演义》, 还有别的好多","印象里,称得上经典的似乎总是那些挺流行的或者曾经红极一 时的东西,比如电影业中的《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小说中的《红楼梦》 等等","看到经典二字,我想到的是莫札特、贝多芬、达芬奇等",于是在试卷中,好些学生反复提到了《三国》、《红楼》、提到了《魂断蓝桥》、提到了《泰 坦尼克》,甚至好几个学生还提到了《my heart will go on》,按照他们的想象,"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文笔流畅,内容生动",这种无意识的流露,在他 们的心里,最初,经典是看的懂又好看的小说、电影或歌曲。于是,当他们听到我讲的是古代中国文化经典并不是这些好看的书的时候,也许一开始有些失望,"经典,听得太滥的一个名词",有的学生坦率地写道,"经典为何物?打开以前记忆 的仓库,似乎翻不出什么,……一见到这两个字??经典,似乎有些令人眩晕",也有的学生在回忆中寻找"经典","中学时,尚有一点名著的概念,知道有关金 庸、古龙的'传奇'经典,却对古代中国的经典置若罔闻,上了大学之后,仍有一 丝概念,脑子里还留着金庸、古龙的影子"。一个学生回忆起来的经典,第一本 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二本是巴金的《家》,一个学生的直接反应是好莱 坞大片《泰坦尼克》,这是一部"经典",他振振有词地批评道,有的人不了解其 内涵,其实它的经典性"不在上亿美元的制片投入,逼真的舰艇造型,(而)男 女主角的演艺,而在于导演将富家女爱上穷小子这一中外普遍的艺术题材,通过 世纪沉船(连)联系起来,达到一种脱俗经典的效果"。还有一个学生更绝,干脆拒绝在试卷上按照课程的内?quot;感受经典",自作主张把考题改成了"浅议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谁会否认通俗读物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 会使人变成了机器,年轻时是学习的机器,成人以后是工作的机器,要想有一些消闲,就只有忙里偷闲,读两眼周末版小报,看一会儿虽然无聊但无需思索的电 视剧,最有心情的则看一看"成人的童话",在虚拟的刀光剑影中圆一个英雄大梦, 在幻化的缠绵悱恻中做一个白马王子,漫画、电视剧和小说,在这个时代成了相当多人关于思想、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来源。据说,有的学生关于《庄子》、《论语》 和《坛经》,缘?quot;以一种猎奇的心情看的蔡志忠漫画",还有学生知道一点《周 易》的"亢龙有悔"、"飞龙在天",知道一点《易传》的"太极生两仪",还是从《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掌和《倚天屠龙记》的张三丰传太极剑中来的,也有人知 道一点儒家伦理的知识,是从黄药师讽刺忠臣孝子,作诗挖苦古书对圣贤的描写 的失实中来的,于是在武侠小说的消闲性阅读中,无意中接受了五四以来对理教 束缚最严肃的批判。还有一个学生更有趣,虽然他说他最喜欢《老子》,但原因 只是因为《射雕英雄传》里有全真教,而他最喜欢老顽童周伯通,理由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只有他才真正做到",全不管他的话由与思路,已经从老子转到 了全真教,从周伯通连扯到了庄子。 当然,也有的学生很宽容,他们承认这些古代中国经典的意义,只是觉得应 该有古典与今典,今典如好莱坞大片、流行歌曲、世俗精品,古典则是那些艰深的著述,一个学生说,"前者通俗热情,后者清高雅致,前者为白菜豆腐等家常 菜肴,后者则是燕窝鱼翅了",我明白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的魅力,也明白那些 流行的东西的意义,我讲的这些东西虽然是经典,但离他们太远。不过,尽管我 绝不算一个保守和固执的人,但面对一些于古代中国文化经典只有一知半解的学 生那种无所谓的神情,看着一些试卷里对经典似是而非的诠释,我还是很伤心。 确实,正如一个学生讲?quot;经典与通俗之别,犹如《魂断蓝桥》与《Titanic》,并不是初次碰面就能品味其差别,需要时间的烹饪,加以各种评论的佐料",同样,古代中国的经典也需要时间去感受,需要透辟而又通俗的评论来说明,他的 道理很对,虽然他提到的经典,仍然是《魂断蓝桥》。 可是,这没法指责学生。自从本世纪全面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成了主流,并且 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下进入教育以来,至少在中学教育中,已经不大有古代中 国的《论语》、《孟子》、《礼记》,在现在大学理工科甚至文科的主干课程中, 也没有《周易》、《老子》、《庄子》,于是学生不必阅读经典,他们也不想学 习古代的经典,因为"古代的经典,远不如计算机、金融、外语来得实际,也比 不上《红楼》、《西游》还可以闲时解闷,那就干脆把它搁一边儿去吧",虽然有的学生也明白,"科学史上,经典这两个字意味着一种过时的落后于潮流的思 想,而在文学史上,经典的含义则截然相反"。虽然有的学生也说道,"在所谓后现代的无所依附中,飘浮自由像一片神经质的柳絮,总是觉得不相信便没有偏执 的危险,于是在虚妄的自由与安全中放弃选择的权力,然而,不管看过了多少盗版光盘,GRE考了多少分,夕阳西沉依旧感到孤独"。其实,他们也常常反省,"自己现在的生活与目标是否太狭隘了?期末时得分评定的分数与名次究竟能说 明什么问题?大家都很累很颓究竟是为什么?"他们也对现实感到困惑,"在眼花缭乱的声光电转换中,人们拥有的是一颗颗日益浮燥的心,忙忙忙,盲盲盲",在这种忙与盲中,也感觉到了经典与生活的冲突,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但是,他 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课程太重,考试太多,而课程和考试背后,是他们的前途与 命运,谁也不敢拿前途和命运来交换阅读经典的精神享受,因为对他们来说,这 种享受太奢侈。 慢慢地翻阅试卷,我仍然感到苦恼和困惑,这是因为一些大学生们试卷上用 来表述感受经典的语言。毫无疑问,清华大学的学生很优秀,过五关斩六将,经 过重重考试进入这个门槛,已经表明他的智力超群。确实,在我看的这些卷子中, 也有写得流畅有趣的,但是,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面对经典,想到这份试卷将 面对教师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要收起自己个人的思路、语言和情感,使用一种 类似于"社论"、"文件"和"教科书"式的语言,以凝重沉稳、四平八稳、不偏不倚 的语调来叙述对经典的理解。 一个学生经典,连用了几个词语,说古代名著有三大特点,一是广泛性, 二是连续性,三是系统性。分析方法气势宏大,但仿佛悬在半空,虚晃一枪?quot;每一本巨著都凝聚着千千万万古代人民的智慧才干",说得高屋建瓴,用在那一家报纸的社论中都不会出问题,问题是,他真的觉得这些经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或劳动人民的创造?还是照本宣科地接受了一个,把官样文章的话语移到了 自己嘴里? 对于经典,不少学生都说,我们应当"读其精华,弃其糟粕","汲取其中有利的东西,为我所用,同时抛弃那些落伍的东西",他们写道,"经典中也包含着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杂质" ,"《论语》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quot;, 老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的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有的说是 "成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手段,甚至其中还渗透着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至于《周易》,"充满迷信色彩,古代文化糟粕",而"儒家的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用以驾驭人民的有力武器",似乎很一分为二的话语似乎并不是出自个 人的,而是出自某个代表了集体意志的写作班子。问题是,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从那里接受了这种似乎很"辩证法"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写法?为什么他们在还没有真正阅读经典的时候,就可以给予这种划阶级成分式的的评价? 空气污染之外,还有语言污染,在各种报纸、电视、报告、演说加上教科书 的语言牢笼中,每天人们都在接受种种出自权威的话语的熏染,这些充满了原则、 理论、真理和权力的语言其实是有很强烈的风格的,公允的抽象理论包装下的不 负责任,威严的公文格式支撑起来的居高临下,圆滑的外交辞令一样的闪烁其辞, 庄重、客观却冷漠,它不是个人对感受的描述,却是表达集体意志的官样文章。 可是,我们,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话语中生活,久在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渐渐自己也学会了这种语言。这些年来,为了躲避这种语言的笼罩和折磨,很多 年轻人只能逃到流行歌曲、言情小说、通俗电视剧中,用这些呢喃缠绵、重复纠 结或者阴柔妩媚的言语,表达着一些私下里个人的情感,这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 生活中的语言风格。 倒不是说一定不可以用这些"社论"与"教材"式的语言,只是说这种语言的使 用者不应当是大学生,这种语言的使用也不应当在描述感受。更重要的是,语言 不止是语言,在这些用来描述和评价的词语背后,其实有相当深刻的观念在支持。 说经典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背后有二元论的哲学为基础,但是把中国思 想用西方二元哲学切分的是否合理,用这两个词语的人却不追问,于是当你用这 个词的时候,就把二元论的预设当作了自己的起点;说经?quot;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常常就把本来是一个文本的经典切成了有用的一半和有害的一半,但是 真的经典可以这样清楚地切开吗,当人们使用这样的词语时,他已经把切分经典的想法,和以有利无利为原则地对待经典的思想,当成了自己的思想。至于"麻痹劳动人民,有利于统治"之类的话语,当然背后的支持理论就是阶级斗争史观,经 典究竟在什么语境中,撰述者是否真的是在维护统治,这些都不重要,反正古代经典肯定是上层精英的作品,上层精英一定是统治阶层,统治阶层一定就要麻痹 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当然,不属于人民的经营和经 典就一?quot;麻痹劳动人民,有利于统治"。正是在这种不再追问、不假思索中, 集体话语取代了个人话语,官样的评价取代了个人的感受。 阅读试卷,有愉快也有烦恼,看到机智的譬喻,幽默的语句,惬意的评论, 让人愉快地感受着这一代大学生的聪明,但也有很让人恼火的,"融合"的"融"字,"虫"被挪到了左边,"朴素"被写成了"普素","匪夷所思"被改造成了"匪人所思","魅力"被写成了"昧力","类型"写成"类形",一个自称已经不需要经典启 蒙,并建议开深层次课程的大学生,在试卷中接连把"大路货"写成"大陆货",把"古籍"写成"古迹",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真的像一个学生说的,"整天忙着考托福,考GRE,(大学生)英语可以出口成章,本科中却错字连篇"。这究竟是怎么了? 我也明白,在庸俗的实用思想已经席卷了世界的时候,人们无法抵抗一种教 育的堕落。"在这经典不过的教育体制和经典不过的思维方法上,我们又不可避 免地忽视了经典,我们只能通过上几堂课,感受感受经典的泽被,把'人文带读课'权当了'人文代读课'",这个学生批评得很对,老师也无言以答。我一直想知 道,有多少学生愿意化时间在这种将来百无一用的经典知识中?其实还是有的, 但是他们不能不从实用的角度,用价值或者价格的天平校量这种时间支出与知识 回馈,于是他们不敢奢侈。一个学生很坦率,?quot;我选修《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因为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 门B2类的课程",另一个学生说,课程太重, "学生学了课不能消化,甚至连看 一点相关书的时间付出,都要好好斟酌一番",那么又怎么有暇来阅读经典,于是他的结论是,人文没法日新,当现实的实用成了唯一价值尺度,人们怎么会关心 经典上那些遥远的文字?于是,"作为清华的学生,被托福、GRE挤占掉原本应留给思索的时间空间,或许是无奈"。 是无奈,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在人人都高谈阔论'后现代'、'后殖民'这样一个post成风的年代中,谈论经典常常会落到被斥为顽固守旧或是附庸风雅自 命清高的尴尬境地"。可是,我的课却偏偏要给他们讲那些与计算机以及工作、 汽车还有房子、英语以及出国,统统八杆子扯不上边的经典,而且考试还要迫使 他们去感受经典,还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我知道有些强人所难,大多数人没有真 的读过它们,来听我的课,也有一些是为了分数,一个学校要求必选的文科课程 分数。还有一些是为了感受,但是这种对经典的感受却使他们体会了生活的无奈。 一个学生写道?quot;感受经典是一件颇为痛苦的事,因为经典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内涵与学术底蕴与生活较大的距离构成的张力,时常使人面对无所适从的境地, 而生活两个字所代表的更多是现实的追求与欲望的圆满"。 无论如何,我真的很感谢一个学期以来听我讲课的大学生,在十几次,每次 仅仅一个半小时的讲授中,我能够感到彼此的交流,也能够体验到大多数学生对 于经典与思想的渴求,就在这些试卷中,我还感受到了他们的苦恼。但是,我也 有苦恼,当我用心地讲每一次课时,我都会发现一些学生满脸烦躁和无奈的神情, 也会察觉一些学生想方设法的逃课,也许,正像一个学生写的?quot;另外的课程压在身上,只好拿这门课的时间去填空"。也许,正像另一个学生所写的,"听先生讲文化经典,让我轻松,可生活,却让我流泪",那么我理解了。可我还想追 问的是,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上,我们,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时代,还需要这些 古代的经典么? 1999年1月15日于清华园北 摘自:《东方文化》1999年3期
/
本文档为【感受经典的感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