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2017-11-14 12页 doc 27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董永遇仙传说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传说,但是与其相关留存下来的文献十分稀少,从20世纪开始,对董永传说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董永历史身份的研究和对这个传说的发展脉络梳理的层面。就董永故里而言,存在山西运城万荣、山东青州(千乘)、江苏东台、湖北孝感的纷争等;在最早记载董永传说的可靠文献方面,有三国曹植《灵芝篇》、晋干宝《搜神记》、西汉刘向《孝子传》、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等说法。本文将对目前学术界对董永传说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董永传说的研究提供一点线...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董永遇仙传说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传说,但是与其相关留存下来的文献十分稀少,从20世纪开始,对董永传说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董永历史身份的研究和对这个传说的发展脉络梳理的层面。就董永故里而言,存在山西运城万荣、山东青州(千乘)、江苏东台、湖北孝感的纷争等;在最早记载董永传说的可靠文献方面,有三国曹植《灵芝篇》、晋干宝《搜神记》、西汉刘向《孝子传》、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等说法。本文将对目前学术界对董永传说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董永传说的研究提供一点线索和思考。 关键词:董永传说 董永历史身份 传说流变 研究述评 流传至今的“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天仙女下凡婚配的传说,是中国古代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汉族民间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1 质文化遗产》。其情节大体是:董永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为葬父董永只好卖身为奴。在守孝三年去债主家为奴还债的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债主就要求他妻子织一百匹缣来偿还借给董永葬父的钱。董永妻只用十天就完成了。在回家的路上,那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合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遇仙传说因流传广泛,还有多种异文,但对这个传说留存下来的文献却十分单薄,自20世纪初以来,对这个传说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所以在几大民间传说的研究中,董永传说的研究成果最少。根据钟敬文、苑利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卷》一书附录《传说故事研究索引》的专题研究,收录白蛇传说研究论文索引20篇,梁祝传说31篇,孟姜女传说28篇,牛郎织女传说15篇,昭君传说10篇,董永传说只收了7篇。这个传说的主人公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在现在的研究中还是不能确定。文献倾向于董永为历史人物,但是又苦无依据。所以,关于董永的历史身份与传说的演变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能统一。 一.董永故里 董永“原生地”的考察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热门话 2 题。对于董永故里有不同说法:认为在山西运城万荣县,有认为在山东青州(千乘),有认为在江苏东台县,也有认为在湖北孝感县。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孟繁仁在《“董永故里”新探源》中认同此说法。他从“董”姓的起源和遗迹产生的时间上分析认为董永故里不可能发生在其他三个地方,他说在今山东青州、江苏东台和湖北孝感等地的“董”姓都是从外地搬迁而来,有关“董永”所谓遗迹都是出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甚至是宋、元、明、清以后,所以这几个地方说是董永故里都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接着他从自己对山西万荣县的实地调查出发论述了董永故里发生在山西万荣县小淮村的合理性,直到战争动乱人们才将“董永故事”传播到其他地方,然后被广泛流传。 扆晓红通过实地调查撰文证明山西万荣县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其证据是:一,万荣县稷王山一带是中国董姓的发源地。二,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现存《董氏家乘》、董永墓、董公祠、“董永故里”石匾等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迹、遗物。三,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的“小淮十八坡”,人们传承着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董永故事,并由传说故事生成了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这是该地为董永故里的铁证。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认同这种说法的学者在大多数。程蔷在她的论文《从 3 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中虽然只是以董永传说为例,来谈民间叙事的复合性问题,但她也认为董永传说早已在东汉形成,是千乘(西汉所置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人。车锡伦也同意董永故里在山东高青县,并认为大致在北宋以后传入东台地区,并附会了当地两则故事丰富了董永传说的情节。但他认为董永传说绝不是历史,各地有关董永的遗迹和墓地都只是后人的附会和伪托。赵志毅同车锡伦一样撰文对汪国璠的“董永传说起源东台说”发质疑,但与车锡伦不同的是他认为董永传说起源于山东青州府,是从那里传向其他地方的。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一文中提到董永祖籍是西汉千乘县,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属青州,现为山东省博兴县,而《博兴县志》又详细记载了董永的故里,即该县陈户镇董家村,或者说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或高宛县。王雪珂认为董永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故里是在山东千乘(今山东博兴县),并详细指出是在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她认为在东晋时期由于战乱才将董永的传说带到了南方,传播的路径是由北到南,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董永传说的流传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利用董永之“孝”来推广的。马光俭和王金霞也认为董永是山东博兴人。纪永贵认为董永虽是千乘郡人,但不一定就是千乘县人,还认为“董永遇仙故事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后 4 来又吸收了道家与佛家的因素,内容不断丰富”,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很多学者都比较赞同此观点。接着他谈到董永的籍贯也在唐以后从山东千乘,逐渐转移到了蔡州(唐)、丹阳(宋)、孝感(明)等地。何昌林在《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中也赞成董永祖籍是山东高青县人,到了“唐代成了湖北人,宋代以后就成了江苏人、河北人、河南人了”,并指出湖北立孝感县名,是宋朝时孝昌县为避讳武宗会昌才改为孝感县,实在与孝子董永无关。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持这一看法的有汪国璠,他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影响》来介绍江苏东台县流传的董永传说及有关遗迹,并认为董永卖身葬父是确有其事,还认为东台县西溪镇是“董永生此葬此”的地方。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持这一说法的有宋焕文,他在《关于江苏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传说》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地县志,认为“东台县的董永传说,基本上在清代流传起来的”,还据《泰州志》的记载认定董永事迹“在孝感,而不是在泰州(东台),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接着又分析说“董永故里在广饶县是没根据的,这是把汉千乘和隋千乘搞混淆所致”,而河南省的新蔡县的董永墓实是“仙女墓”,而真正的董永墓在孝 5 感。同时他也承认董永流徙南来。 吴崇恕,李守义也认为“孝感是董永故里”。他们列举了与“董永和七仙女”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并从孝感是楚剧的发源地和剪纸之乡两方面论证认为在同一地域内,同时产生和流传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孝感是董永故里”的有力印证。 二.最早记载董永遇仙传说的可靠文献 董永遇仙传说不仅在中国民间长期口头流传,还被镌刻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的东汉时刻画像上面。对于这则传说,记载的文献还有东晋干宝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以佛教“变文”形式载入《敦煌变文集》,宋元年间又演变成小说《董永遇仙传》收入《清平山堂话本》,也被记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图”,后面还被编为戏曲作品等等。对于最早记录董永传说的文献,学术界还颇有争议。 (一)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 纪永贵在《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中认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记载是出自曹植的笔下的《陈思王集》卷二“乐府”《鼙舞歌》五首之二《灵芝篇》。王雪珂也持同样意见,并认为董永是真有其人。程蔷在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也持同样看法。纪永贵认为这篇作品对于考察董永故事的渊源非常重要,它已经具备了后来董永遇仙故事的五个关键要素和基本叙事结构,即:(一)董永家贫,(二)董永至孝,(三)董永佣作,(四) 6 感动天灵,(五)神女助织。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孝”。从此断定董永遇仙是汉代的产物,但是是在曹植之前就流行的。到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董永遇仙故事才初具本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说“董永遇仙传说发生在东汉中叶”,认为董永为汉代人。 朱瑶认为董永故事最初见于汉代画像石,而文学文献的最早记录是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但她认为《孝子传》可能为后人假托所作,所以赞同董永故事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三国时期魏国陈思王曹植的《灵芝篇》。 班友书以《天仙配》这部黄梅戏曲为基础分析了董永遇仙传说的演变,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最早见于刘向《孝子传》,但“不能算是最早和可靠的文字记载,可能是句道兴与李昉的改作”,而干宝的《搜神记》也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曹植的《灵芝篇》才是最早的可靠文字资料。 (二)晋干宝《搜神记》 而孟繁仁却说“在诸多记载中,以晋人干宝《搜神记》的记载时间最早、最为简洁”,从文献记载中他认为“董永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董永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而并非是汉代时期。由于战国末期的动乱造成了百姓逃亡,这是造成“董永故事”向外地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宋焕文在《董永故事发生想西汉晚期》认为董永故事 7 发生在西汉晚期的汉成帝年间,他分析董永南来的时间在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17年)前后,根据是:1.刘向所撰的《孝子传》上载有董永的事迹,因为刘向为西汉晚期(公元前77一前6年)人,所以董永故事不会晚于刘向生活的时代,且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唐高僧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宋李昉所撰的《太平御览》三书均引用了《孝子传》的文字,他以此证明刘向撰《孝子传》一书之可信。2.他以山东武宅山发现武氏墓石室画像为依据,进一步证明董永不是东汉末年人。3.董永南徙孝感的原因是水患,而不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韦民认为最早见于汉代的古文献,从《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引刘向《孝子传》:“董永者,少偏孤。与父文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文随。父终,自卖身富公以供丧事。”他认为这是故事的雏形,现今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芳明则认为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王金霞也赞同此说。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中也说“对董永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的著述”,认为董永是汉代人这一事实无从争议,他也同纪永贵一样赞同董永遇仙传说有可能是以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为原型的。何昌林也认为董永故事源出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扆晓红经过在山西万荣实地考察认为董永是“生活在西汉晚期的真实人物,现在所见最早谈到董永传说的是三国 8 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但是她认为刘向著有《孝子传》是可信的,所以董永传说最早是记载在《孝子传》上的。 (四)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 另外,车锡伦为反驳汪国璠在《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中认为有关这一传说的最早记录见于今存的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中的武梁祠石刻画像,并认为这个故事起源在东汉初年。马光俭也认同最早记录在山东嘉祥的武梁祠石刻上,并认为董永真有其人,大约生活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黄震云从汉乐府和汉画像石方面考证董永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认为“孝子董永传说产生在东汉,在汉末和牵牛织女神话融合……董永的神话传说在三国后期形成,一直到晋朝才完整”,并认为“董永是生活中的人”。刘献忠在《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变分合探析》一文中分析了牛郎织女故事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变与影响,其中也提到董永的事迹最早见于西汉末刘向的《孝子传》,但对这书是否成书于西汉且出自刘向之手持怀疑态度,因此他认为对董永故事的可靠记载,最早应见于东汉嘉祥县的武梁祠石刻。 三.董永传说的流变 董永传说发生在汉代是学界一直公认的。最早在刘向的《孝子传》中所见,后代文献引用董永故事多称引自此书。但此书被人推断可能为后人假托刘向所撰。这时董永传说的 9 情节平淡无味。汉代石刻画面是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并有羽衣女(仙女)凌空飞舞。汉末魏曹植《钟舞歌?灵芝篇》诗中也记述了这一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则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织机。”这时还尚无“卖身葬父”的情节。南北朝时期,晋干宝的《搜神记》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有的增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有的记录则删除了“鹿车载父”的情节,还加入董永路逢仙女,仙女自嫁为永妻的情节。故事中董永“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 唐代变文中,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敦煌写本《董永变文》中出现了天仙织女与董永生子董仲、董仲到阿褥池边“寻母”的母题。众仙女到阿褥池边澡浴,董仲的母亲也在其中,孙宾善卜指示董永儿子其中穿紫衣的便是他生母,这一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神话色彩也愈加浓烈。 到了宋元话本中,董永故事的情节有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遇仙女的地方已变成了槐树底下,为后来演变为《槐荫记》作了铺排,后面的寻母情节也由变文的三个仙女扩为七个,穿紫衣改为了穿黄衣,并将阿褥池也改为太白山,卜者也改成了道家的严君平。 明清以来董永故事的戏曲、曲艺广泛流传,个别情节有所丰富和发展,其基本情节沿袭宋元话本故事。 到了建国以后,删去了董仲寻母的情节,加强了夫妻 10 二人生活的描写。戏曲高潮在“槐荫之别”,故事发展到此发生重大转折,由孝子故事正式转变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到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永传说的面貌。 唐芳明分析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为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从政治、道德、审美的需要出发,董永传说从一个平淡直白的传说变成了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其模式从“孝感——遇仙——分别”变成了“情感(思凡)——遇仙——分别”的全新模式二是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故事中的七仙女和傅员外的形象随着时代发生了变转,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作者对两个改变的原因都作了分析。而纪永贵则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有三个转变,即: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一些学者还对董永传说的其他人物形象作了分析。丁柏林和纪永贵对次要人物傅员外的形象做了叙事学的分析,他们认为这个人物同样寄寓了叙事者深刻的社会理想。首先他们将傅员外的形象演变分为两个阶段分析了这个人物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乐善好施、慷慨大方”的形象,接着第二部分分析了塑造成这样形象的三个原因,即为(1)叙事者身份的局限,(2)对董永孝行的正面衬托,(3)满足戏曲接受者的心理。最后总结从文学的叙事角度可以“体现时代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政治、文学和人们的共同心态”。 11 纪永贵对董永的原型和籍贯的衍变作了系统详细的分析,前文已经提到,这里不赘述。韦民还将董永七仙女故事同布依族的民间故事《九羽衫》进行对比,分析了两个作品的异同,从而从两者的关系中得出我国不同民族具有相似或相同经历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影响、交流的关系。 余欢还从董永七仙女与牛郎织女的关系探讨董永故事和牛女传说在戏曲中的流变,冯和一、胡杰也从牛郎织女神话与董永的关系整合了文化意义,刘献忠也分别从董永传说的流变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流变分析了这两个传说的异同分合,最后总结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神话故事。 四.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在董永传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之前,对它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董永故里、董永事迹发生时间的探讨上,虽然论述比较丰富了,但都各持己见。之后学者们另辟蹊径开始从不同角度来解析董永传说,加入了对董永遗迹文献的考察和戏曲等作品方面来研究董永故事的文化意义,这也是现代研究在各学科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借鉴而来的不同视角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知道,董永传说在时代的变迁中融合了时代的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或许还会因为时代的变迁中根据政治或审美需要添加进其他的元素,而现代的爱情观念和经济欲望会否终结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及传统价值还是个疑问。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如何 12 做好董永传说这种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去深思并执行。 董永传说中所包涵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今天还值得我们传承,它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孝”,孝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思虑孝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孝”岁包含着“善事父母”的内涵,但是尽“孝”又不能绝对“顺”。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作品精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90 [2]程蔷.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民间文化.2001(1) [3]车锡伦.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4]赵志毅.董永传说起源于东台说质疑.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5]王雪珂.《天仙配》的起源及流传.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4) [6]纪永贵.董永考.池州师专学报.2002(2) [7]纪永贵.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民族艺术.2000(12) [8]纪永贵.董永的原型与衍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 13 学版).2004(1) [9]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博士论文,2004年 [10]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中华艺术论丛.2006(10) [11]朱瑶.董永故事文物文献考述.孝感学院学报.2007(1) [12]班友书.有关演变史二三事考.黄梅戏艺术.1988(7) [13]孟繁仁.“董永故里”新探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4]韦民.与的关系初探.布依学研究.1988(12) [15]唐芳明.原型与改编本比较.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1) [16]安焕文.关于江苏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传说.孝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 [17]黄震云.汉乐府和汉画像石中牛郎织女及董永神话传说通考.乐府学.2009(12) [18]丁柏林,纪永贵.“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中傅员外形象的叙事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 [19]余欢.董郎何故变牛郎——从董永故事和牛女传说在戏曲中的流变看二者的关系.2011(3) [20]王玉德.董永事迹献疑.孝感学院学报.2009(4) 14 [21]冯和一,胡杰.牛郎织女神话与孝子董永的整合文化意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2]刘献忠.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变分合探析.新余学院学报.2011(1) [23]高中尧.质疑.孝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3) [24]王金霞.董永故事:从孝亲典范到爱情传奇.文史知识.2009(04) [25]马光俭.董永的传说与博兴.发展论坛.1997(1) [26]王兆乾.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黄梅戏探析之一.黄梅戏艺术.1981(7) [27]王建伟.汉画“董永故事”源流.四川文物.1995(10) [28]何昌林.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黄梅戏艺术.1984年9月 [29]扆晓红.万荣董永传说的实地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0]吴崇恕,李守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孝感学院学报.2003(1) 黄霜,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5 16
/
本文档为【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