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与环保局长谈环保

2017-12-02 50页 doc 135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与环保局长谈环保与环保局长谈环保 (2000年10月) 环保局在为人类造福,因此,一个简单的话题是如何当好人:比如,要给旅游局、林业局等赠环保标志性礼品;给全国性卫生城市或旅游城市赠送环保天使之类的标志性礼品;给全国著名风景风赠环保局的公益性实用性标志用品;给全国著名的有环保成绩企业或海尔等颁环保荣誉标志;帮助几个大城市垃圾处理,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鼓励我们社会各方面重视环保,以环保为荣。 这里我想提出十个本人关心的问题,供国家环保局领导与研究人员参考: 一是环保产业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二是环保的群众基础分析; 三是环保的法律...
与环保局长谈环保
与环保局长谈环保 (2000年10月) 环保局在为人类造福,因此,一个简单的话题是如何当好人:比如,要给旅游局、林业局等赠环保标志性礼品;给全国性卫生城市或旅游城市赠送环保天使之类的标志性礼品;给全国著名风景风赠环保局的公益性实用性标志用品;给全国著名的有环保成绩企业或海尔等颁环保荣誉标志;帮助几个大城市垃圾处理,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鼓励我们社会各方面重视环保,以环保为荣。 这里我想提出十个本人关心的问题,供国家环保局领导与研究人员参考: 一是环保产业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二是环保的群众基础分析; 三是环保的法律环境分析; 四是环保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力量; 五是环保部门与各部门关系中的协调与冲突分析; 六是环保系统如何加强对中央决策形成中的影响力; 七是环保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关系; 八是如何使地方政府更主动地搞好环保, 九是如何进一步借用国外力量(如资金、技术、人才)搞好我国环保,应成立环保协会会。当然,也包括加入WTO后对环保的影响研究。 十也是最重要一个问题,即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其中尤其要注意区别,我国环保来自两种不同压力,一是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发达国家过分自私的要求;区分两种不同理论,一是与国外有共性的,一是中国自己特色的。 推动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 ——访著名经济学家李晓西教授 本刊记者 石油工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产业之一,总是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作为石油子弟,李晓西无论是在国务院研究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潜心于经济和资源管理研究,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近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对中国石油工业的体制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记者:您曾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于1993年就提出石油管理体制改革大思路,即“大市场、大石油、大托拉斯”。近8年来,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很大调整,您认为目前的格局与您当初的设想有什么变化, 李晓西:我当初主张在中国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等国家级总公司现有产权基础上,让这些公司互相自愿等地交换资源,比如用“中国石化”的石油化工企业与“中国石油”的下属油田进行互换,通过资源在交换中的重组,形成几家石油资源上下游一体化的特大公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从事从勘探找油到所有石油产品以及进出贸易的全部活动,彼此间进行有限度的竞争。1998年国务院对石油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中石油”、“中石化”基础上组建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两大集团公司。这与我当初提出的设想是类似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公司是地域为大体界限,在国家行政规定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重组的。而我的设想是,不以地域为界,承认原有产权基础,实现比较自愿的、相对等价的交换重组。 不过,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如今正趋于改善,政企分开有了很大进展,石油业的地域分割正在逐步打破,几大石油公司寡头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记者:石油管理体制近年经过一些大调整,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 李晓西: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消后,目前政府对石油石化的管理较为分散,产业长远规划和大项目审批以及价格管理在国家计委,运行管理在国家经贸委,油气矿权管理在国土资源部,国有资产管理归口在财政部,人事管理在中央大型企业工委„„这种格局下管理石油,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考虑两种进一步改进的思路:一是基于目前的政府部门架构,以一定的法规明确各政府部门对石油管理的职能,各家的政府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应基本平等,上下左右的关系要界定好,各方依法行权。另一种思路可考虑由其中一些关联程度较大的部门牵头,相对集中管理。如国家计委、经贸委可以联合牵头,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协调制订 行业长期规划,只管大框架和大方向,对企业的管理不宜过细,尤其是油气年产量应该由还权于企业,不要指令性。国土资源部应该加强对油气资源的管理职能,从勘探开发到资源配置、使用要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考虑。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能源尤其是石油需求量增长较快。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资源战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石油,这是难以为继的。”如今,中国的石油问题引起了从上到下,国内国外的关注,您认为,中国的石油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李晓西: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建议的报告中认为是供需矛盾,供不应求,大量进口,难以为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但我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这个问题本身还要重要的问题。 石油的问题,应分两个大层次来考虑,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存在什么问题,二层次是石油企业面临什么问题。石油的供求问题,石油的供求尤其是长期供求问题,哪些是属于国家层次的,哪些是企业层次的,一定要明确界定,才好对症下药。 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两个原则,第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一个国家的长期石油供求平衡、战略安全、石油储备,以及通过油气资源开发实现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等等,这都是国家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应尽之职。而且我们的大中型石油企业几乎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行使好所有者权力,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主导能力。 第二是要按政企分开。由于石油企业原来是部门管理转化而来的,因此,企业对国家一层次的问题考虑得也不少;而政府对石油企业的工作考虑也不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石油的未来发展,就总是大家都在忙,但责任不清,权利不清,想干的不敢干,不该干的又逼着要干,政府与企业在操作中都难免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况。 具体分析一下,我们看到,石油相关部门或企业对石油问题的考虑,主要还是集中在供求关系上。石油接替资源量不足,管线不足,油气消费中有浪费现象,开发秩序混乱,技术水平较低,国家管理跟不上形势变化。 政府考虑得很细,但再细也比不过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把工作做细;而企业没有行政权力,却又很多时代替政府考虑,在石油管理和市场竞争中的政企不分仍然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这形成一个悖论,即我们力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结果总是合不上拍子,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记者:您认为在解决石油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如何各自定位, 李晓西:解决石油问题,基本方法是政府和企业界定好责权,再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责权落实到位,同时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达成相互协调。 我认为,政府主要管这几方面:一是开发国家的油气资源方面,该给国家交什么回报,以税或利的形式上交;同时做好区域资源配置的整体规划,形成油气产业的合理布局;同时还要管好生态保护。二是政府应该管好市场秩序,提倡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包括寡头竞争也有规则限制。第三,推动人大建立健全石油立法,目前石油方面仍有较多的法律新空白区。当前,可抓紧制定一些专门法规,明确石油勘探开发、国家石油储备、石油税收、石油企业的权责等重大法规。政府应该和石油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讨论石油方面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问题,推动人大的石油立法工作,最好把各方充分讨论的立法过程变成一个政府分开、使各自职能清晰化的过程。 政府不宜管得过细,像采用何种新技术之类就该放手让企业自己去考虑,应该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使石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企业就是职能就是在国家法规的许可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利润,对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负责。 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的确需要政府和企业联手。比如建立石油储备,大家都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共识,但说了多年,却未见实质性动作,国家应该建立战略储备,包括资源储备,而企业应该建立商业储备,但这都应该以相应的法规为基础的。在缺乏法规、政企职能不明的情况下,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很难启动,因为政府不能直接强令企业建立储备。 记者: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战略举措, 李晓西:对石油问题,国家应有三大战略:一是石油资源的管理战略,重点是如何管好石油资源,解决好国家的资源与采油的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税费关系。这一职责应由国土资源部行使管理权。其次,承担政府对石油工业重要管理任务。主要是解决政府对石油供求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界定,对石油勘探开采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边界进行界定。 二是石油安全战略。实际上是如何保障长远的石油需求,如果保障紧急条件下的石油需求。诸如通过石油储量(成品油的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储备、国际合作等等进行解决。建议国家计委、经贸委牵头进行长期规划,拿出一套指导中长期发展的石油战略规划。 三是石油行业管理战略,完成石油生产、销售由行政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解决政企分开问题、石油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协调解决石油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基础还是应在企业,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记者:国外有些评论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会影响亚洲甚至世界的石油供求格局,影响国际油价,比如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毛原郁生就公开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急剧增加,对亚洲安全造成巨大影响。您对国外这类有关中国石油问题的评论有何看法, 李晓西:把中国的石油需求当成威胁是令人可笑的,如果中国是石油需求大国,这对石油出口国是个大好消息,意味着他们丰富的石油又有了潜在的买主。世界石油产量是受产油大国限制的,即使新增一些需求,产油国也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增产来满足需求,不至于造成国际油价动荡,这一点石油消费国用不着担心。因为国家石油贸易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产油国也意识到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石油供求平衡,保持买卖双方都容易接受的油价,这才是双赢的结果,否则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说,中国国内的石油产量相当可观,仍有较大资源潜力,中国花美元进口石油也有较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过于依赖国际石油市场,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保持国内较高的石油自给量仍然不会改变。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国家,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对待中国的石油问题要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要正视它,积极想办法解决,既不要低估,也不要夸大严重性。 记者:石油天然气属于自然资源。您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经济和资源管理研究所,对中国资源的配置进入深入研究。您认为,国家把石油资源列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如何理解战略资源, 李晓西:我们这个研究所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源科学。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 自然资源的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 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把石油和粮食、水并称中国三大战略资源,把这三类资源放到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对待,这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石油工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呢, 李晓西:要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自身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你自身难保,半途而废,谈何保障国家长远发展,很多资源性产业,由于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产品紧销、日子好过时无忧无虑,花钱大手大脚,既没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又没有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作好应对措施,或是不注重环境保护,结果资源一采完,甚至还没有采完,就出现效益滑坡、事故频发,走向衰败。这在西方石油开发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也有同样惨痛的教训,煤炭业最近频繁出现的伤亡问题就是一记记警钟。中国石油工业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避免“油尽企衰”、“油尽城衰”的老路。 西方一些石油公司是“百年老店”,他们可以说是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像壳牌、埃克森美孚公司这样的公司,他们的经验值得中国的石油同行借鉴。我认为,这些老字号的跨国石油公司之所以持续发展,历经风雨而不倒,主要是做到了上述四点。他们占有大量的优质的油气资源,生产出各种高质量的油品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建立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体系,塑造环境友好形象,而且还能时刻紧跟未来能源业的趋势,参与包括燃料电池等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他们的成功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足以证明,这些公司都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像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BP公司提出“源于石油、高于石油”,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能源公司,但在石油业有效益的时候就占据石油业优势,这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记者:您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看, 李晓西: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如保,到底有多少资源,我不是地质专家,对石油资源不敢妄言。我查阅过一些石油专业资料,发现石油专家的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悲有认为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相当令人鼓舞。国土资源部田凤山部长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经过近年的勘查和评价,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估计中国石油总资源量110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可能达到53万亿立方米,有石油可采储源量135亿吨,天然气可采储资源量8.83万亿立方米。截止到目前,我国陆上探明程度28%,远低于世界石油45.6%的探明率。总之,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还是巨大的。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石油工业仍然大有可为,根据权威部门的分析,世界油气资源是充足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能源可以大规模地替代石油。 至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我的看法是事在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地下的资源状况,更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能否落实。我们既然能够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创建健全的石油工业体系,发展成为年产原油1.6亿吨的石油大国,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也一定有办法解决好当前的石油问题,缓解供需矛盾,在石油工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李晓西论资源管理 关键是管理好土地 (1995年11月) 在国土局研讨会上,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想法,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是土地管理在政策体系中的定位特点。宏观调控政策总的讲是短期政策,应该是需求调控,也就是总量控制。而土地的供给往往要考虑中长期利益,土地管理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它应该是执法的。所以,土地管理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可以从长期观点调控土地。因此,仅从短期观点来配置土地,肯定会出事。 第二点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土地是国家最大的资产,3万亿的国有资产也赶不上土地价值。土地世世代代都存在,效益是无尽的。发挥土地效益是土地管理的关键问题,这可以成为下一步改革巨大的推动器,起码是二级推动力。 与此相关的就是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在土地上收益的钱该怎么拿?归谁所有?是征土地税呢还是和房地产税一起走?中央和地方怎么来分?这都应该明确。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市(市比县小)收房地产税。中央收周转税,地方收附加税。改革中这一块财富流失巨大。 三是要考虑耕地保护问题,耕地保护问题十分重要。种地的是什么人?是农民。但现在有个麻烦,农民对耕地是部分所有权,他们对耕地有使用权、有收益,但若要转让,则要通过批准。我觉得这一方面还要想点办法,使农民对耕地的爱惜之情和我们保护耕地的政策能一致起来,建立在农民对耕的的爱护基础上,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第四个问题是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问题。中西部地区的荒山荒地很多,怎样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值得研究的。像美国阿拉斯加州,把一些土地出让给爱期基摩人,让他们来开发。如果我们土地局也在这方面动一些脑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中西部地区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中国石油寄语千禧年 (1999年12月) 千禧之年,要歌颂世界石油人为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石油走上历史舞台不过100多年,但它却催生和成就了人类最辉煌的工业社会。 千禧之年,要祝贺中国石油人对新中国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那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创业之歌,为中国人自立于世界之林带来巨大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000年即将来临,新世纪的曙光已露出,中国石油工业需要腾飞。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脱胎换骨的真正改革,需要用新意识、新眼光、新战略来重塑自已,需要从最具纪律性的军事化企业转向最具市场意识的现代化企业,从国内最优秀、最勤劳的模范生企业变成叱咤世界风云的竞争巨锷,从国内最大企 业变成世界最强的企业。没有比这更壮观的企业改革和创新,没有比这更令世人瞩目的惊险一跃。 石油之有价值,是因其新功能被不断发掘而增值;石油人之有价值,是因其在时代变迁之际新潜力不断涌现而保持领衔前军。让我们预祝中国石油的再一次飞跃??跨越世纪、跨越全球的新腾飞。 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的状况和对策 ,2000年12月, 前言 本世纪的100年中,用来形容我们国家特色最多的三个成语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对这三个成语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悠久固然令人自豪,但不能因此背上“光荣的历史包袱”;“人口众多”早在20年前就被社会各界共认为不能再作为自以为好的指标,计划生育工作则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地大物博”的喜悦,近年来也因很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理性质疑,蒙上一层忧患的外纱,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了。在即将走进新世纪的时刻,我们共聚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对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世纪性反思,令我,相信也使在座各位,倍增一种历史责任感。 下面,我借助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对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状况和对策作简要分析。 首先须回顾一下,资源科学对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即明确一下,战略性资源这道题目在资源科学中,应归于哪一部分。 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这方面的资源,今天各位专家发言已涉及或将要涉及。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 根据会议安排,我今天主要对自然资源中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分析,这接近于部门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 那么,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 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基于我对战略资源的三个特点的理解,又借古人的智慧,加之发言时间有限,在此我仅想就其中三种资源简要进行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这三种资源是:石油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石油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对石油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有认为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理由何在呢, 先看看石油储采的基本情况。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其中74,为陆上,26,为海上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吨,陆上占78,,海域占22,。1999年我国生产原油1.6亿吨,而当年消费原油为1.9亿吨。设以后每年用油为2亿吨。940亿吨可用470年。粗略地讲,我国石油理论上可用400,500年。但若按最终可采储量算,有 专家估计在160亿吨。设今后若干年产量平均为2亿吨,再设石油储量新发现和石油消费新增长大致平衡,则可能采80年(有的石油专家过细的预测是到2063年止)。 从消费角度看。我们看到,现在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加大。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原油和成品油出口2000多万吨,进口3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近1000万吨。到1999年,我国出口1000多万吨,进口5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也就是说,净进口是越来越多。显然,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国内石油难以满足需求的矛盾将趋严重。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国21世纪石油资源的供求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在探索,我在这里归纳了8种办法。一是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在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近30年来,世界石油通过已知油田再评价而增加的储量远超过了新发现的储量,中国老油田也在储量减少情况下通过努力保持了产量。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11月发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这种判断,对中国也适用。二是石油勘探进程仍是乐观的,新的油藏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石油天燃气资源勘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1999年有12项重要油气发现,控明石油储量4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发现5个油田,其中渤海湾的一个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据科学家估计,中国各类沉积盆地500多个,进行过油气勘探和评估的仅1,3。因此,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油气,仍有相当空间。三是需要在扩大利用天燃气资源上下功夫。我国天燃气可采储量令人比较乐观。按最终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年产量为700亿立方米(今年年产量预计在300亿立方米之内)计算,可采300年。四是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大有作为。比如,今年石油涨价对中国煤炭出口带来巨大机会,使煤炭出口翻了几番。现在各方正在研究煤电、煤油的转化,研究风力利用,太阳能利用,核电利用前景等,这些资源替代思路和办法,对保护和延长单一资源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五是开拓海外石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1999年我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产量达250万吨。其中,1998年投产并出口的我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油田苏丹油田,使我石油集团获得167万吨,占苏丹油田产量的20,。这对缓解国内石油供给 压力起了作用。今后,开拓海外石油供给的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是重要的。七是用各种办法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年限。八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重组改制的成果。近两年,两大公司改制并在海外成功上市,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新办法出台,都是石油工业以及石油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我相信,体制改革将是增加石油生产和满足需求的可贵动力。 总之,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水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表明,占全球人口40,的80个国家水资源严重不足。美国《时代》杂志曾发表一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 我国占有世界22,的人口,而淡水资源只占世界8,,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缺短的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在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也极不均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入8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断流,这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始缺乏的标识性的象征。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40,,50,,落后美国、日本30年,农业用水损失率高达60,,生活用水中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 如何办,首先是节约用水。工农业用水要节约,社会一切用水要节约。二要治污,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可用水量。三要养水,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四要合理配置水资源,搞好余水区向缺水区的调配工程。同时,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今年7月,我收到西安交大霍有光教授寄给我一本书,名为《策解中国水问题》,他在书中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水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几大调水工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问题是两大类,一是水荒,即缺水;二是水害,即水分布不均引发的洪水和干旱。他提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把水害治理 好,二是把水资源利用好,三是把生态建设好。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三要保护。我不认识这位教授,但他在信中误认为我是研究中国水问题的专家,使我很惭愧。在此,我要向关心中国水问题的真正的专家们(我个人不是水问题的专家)包括霍教授,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 生态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有一个观点不论人们是否能够接受,也不论准确与否,都将是极为重要和发人深省的。今年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斯坦.戴维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一种经济形态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消亡阶段。生物经济阶段是从1953年发现DNA开始的。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这一阶段完成,进入了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因特网的出现,则表明信息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的25年里,将发生一件事,就是处于成长期的生物经济时代将取代已进入成熟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他认为,最早被生物经济时代改造的4个行业是制药业、保健业、农业和食品行业(我要加一个环境工程行业)。生物技术在今后20年里将把得病治疗为主变成无病预防为主,将把农场变成为超级生物工程的制造工厂。他还预言,2025年以后,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会全面改变非生物行业。当然,他也不否认生物经济会带来负作用。他说:工业时代是污染和环境恶化,住处信息时代是隐私权难保护,生物经济时代则是论理受到冲击。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不仅认识生命,而且将操纵生命。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等,只是这场冲击的一小部分。 认为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最重要领域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很多。事实上,现欧美大制药公司开发的新药品中40,是以基因组全为基础的。1999年底,已有47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投入市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生物蕊片。基因抢夺战也已经开始了。基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体共有10,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说,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将来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小。科学家已提出了可能运用生物技术的种种领域和关于商业机会的长长名单。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也称:下一个创造更大 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容怀疑了。当然,生物经济只是生态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仅粗浅地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两类生态资源。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过度利用,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会造成植物资源的枯竭,1984年我国政府首次将38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专家认为,我国需要用50年时间,才能使森林复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用50年时间恢复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有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金。动物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世界上的动物经科学描述的有109万种,中国约为世界种类数的10,。但动物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不少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仅哺乳动物中就有30,40,种类,约有150,200种,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包括高等和低等濒危动物的《红色目录》。总之,保护生态资源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199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700多处,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1994年,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并开始实施了三个类别的自然保护区,即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这对生态资源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据我国科学家估计,由于多年努力,中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领先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则有5,10年的差距。近2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制度在逐步形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从1981年到199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开始了较大规模投资,投资额达3600亿元。从年度情况看,其占GDP比重处于逐步增加态势,但还没达到占GDP1,。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看,还应增加这方面投资。 党中央前不久公布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三个力争”:要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电子材料、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蕊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 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里,在技术、工程和研究三方面,都强调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据有关报道,新加坡正在全力推进生命科学。它成立了生命科学部长级委员会,邀请了国际科学专家参加国际咨询理事会,引进了180家国际生命科学公司在新设立总部。新还在大中小学全面推开生命科学的教育,设立了生命科学的专项奖学金;政府还投资17亿新元,成立研究与开发基金,并支持和参于私人生命科学公司。这仅是发生在我们邻居中的一例。放眼世界,我们在应对新世纪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将面临重大而严峻的挑战。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珍爱她,保护她。 最后,我想概括几点简短的结论: 1、 战略性资源的利用也需要战略。其含义是:要从全局、长远、内部联系 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进行的方略。这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社会科学与自然资源科学结合是重要的。这里可举出一个典型例证:经济学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第一条件:即资源品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加影子价格,这里影子价格指要从未开采此资源的机会成本角度来理解。经济学家从经济科学角度,为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用速度和条件提出了根据,其意义是巨大的。 3、政府在高效利用战略性资源方面有特别关键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已制定了多关于资源保持和开发方面的法律,这些需要人们尊重并认真执行。 4、辩证法的认识论是不可少的。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不可生资源相对人类利用的速度是有限的,认为“增长的极限”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发生,这被称为悲观派;美国未来学者西蒙在其《最后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资源是没有尽头的,这被称为乐观派。中国人可能要从悲观派那里学会如何高度警惕资源被破坏的后果,进而保持好资源,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可能还要从乐观派那里学会如何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努力争取下世纪乃至永续发展的前景。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阅资料: 1、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2、任纪舜《中国油气勘探和开发战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 研究所,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 3、翟光明《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 会交流论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咨询中心。 4、赵政章《中国陆上油气勘探进展与面临的挑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 论文 5、《中国石油》2000年各期 6、斯坦.戴维斯《什么将取代技术经济》,美国《时代周刊》5月期 7、崇松《基因战:新的圈战运动》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6月2日 8、张忠法《我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与战略思考》2000年6月29,30日 9、霍有光:《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0、雷家驌:《国家经济安全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成本分析及中国 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聚集,由此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气候的持续变暖,将引起极地和 高原地区的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降水以及水圈循环异常,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沧海桑田的改变。这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为遏制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自1990年正式启动以来,经历了一场异常艰苦而漫长的过程。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公约提出“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的减排目标缺乏法律约束力。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 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附件一国家(UNFCCC附件一所列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排目标,即到2008年—2012年,附件一国家整体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排温室气体5.2%。尽管《议定书》能否批准生效前景尚不明朗,其涉及的许多有待明确和细化的具体问题仍在谈判之中,但《议定书》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然对国际气候谈判,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氟力昂(CFCS)、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其中又以二氧化碳为主,比重占到55%左右。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能源消费所产生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须对能源战略进行调整。 第三章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一、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剧上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矿物燃料中碳的氧化,约占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70%以上,中国约占80%以上。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化石燃料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大。中国的电力构成是以火电为主,每年有大量的煤炭用于发电、供热、炼焦等中间消费。由于我国煤炭燃烧效率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虽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但在全球范围来看,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是较低的(见表7、表8)。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表7:主要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和区域及其排放量(单位:MtC) 日本:300 美国:1457 欧盟:874 其他OECD国家:322 前苏联:980 东欧:284 中国:662 其他:1100 表8:199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 菲律宾:0.8 津巴布韦:0.8 印度0.9 巴西1.4 中国:2.2 加拿大:13.8 日本:7.8 英国:8.3 德国:9.2 美国:20.1 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是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酸雨是由于工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致酸物质引起的。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的87%来自煤的燃烧。在1996年统计的317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也将继续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由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酸雨污染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中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气候公约履约进程中面临的形势将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履行,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趋势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则仍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也将会有一定的增加,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排放大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以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预计将在2025年左右, 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全球平均排放水平,虽然这个水平离发达国家的平均值还相差较远,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履约活动中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优势。 表9、我国经济增长、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 1990 2010 2030 2050 人口(亿人) 11.43 13.86 15.60 15.75 GDP(亿元) 17681 99036 317522 729953 一次能源消费(Mtce) 987.0 2113.3 3241.5 4209.3 电力总消费(TWh) 623.0 2587.4 4988.4 7150.5 CO排放量(Mt-c) 621.4 1267.3 1826.6 2291.6 2 GDP能源强度(kgce/元) 0.558 0.213 0.102 0.058 GDP电耗强度(KWh/元) 0.352 0.261 0.157 0.098 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0.630 0.604 0.571 0.554 2 (kg-c/kgce) GDP的CO排放强度(kg-c/0.351 0.128 0.058 0.031 2 元) 人均能源消费(kgce/人) 864 1525 2078 2673 人均电力消费(kWh/人) 545 1867 3198 4540 人均排放(kg-c/人) 544 914 1171 1455 GDP增长率(%) 9.0 6.0 4.25 能源消费弹性 0.43 0.36 0.31 年节能率(%) 4.70 3.62 2.82 三、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浅析 根据世界银行项目研究结果,从我国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效益看,即使在不计温室气体减排自身带来的效益的前提下,21世纪初,我国也还有机会实施一些效果较好的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研究》曾对中国钢铁、建材、化工及电力工业四个主要耗能部门的25个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能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高,投资回收期短,从企业财务的角度看多数是可行的;从四个部门的分析看,形成单位节能能力的投资(使用1990年价):钢铁工业平均为1220元,水泥工业为730元,合成氨工业为5O9元,25个案例中多数在500—2000元之间,少数超过3000元。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选择研究”,对主要工业部门减排二氧化碳潜力以及减排二气化碳的附加投资与成 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冶金工业通过高炉煤气发电、高炉富氧喷煤粉、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连铸、节电技术、改造低效锅炉以及回收利用放散煤气及各种余热等节能技术措施,从l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843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1396元;水泥工业通过机立窑综合改造、湿法改干法、湿法改湿磨干烧、混法窑综合改造、中空窑改选、立筒余热器窑改造、立波尔窑改造以及磨机改造等措施,从1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1140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729元;造纸工业通过调整原料结构、改造低效锅炉、降低制浆能耗、造纸机综合节能改造、纸浆黑液回收以及利用废渣回收能源等措施,从1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300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2266元;合成氨工业若对系统综合改造,吨氨能耗可由目前的150Gca1降至12—12.5Gca1,节能投资折算成每节约1吨标准媒,投资需1200元。 从实际数据来看,节约能源的成本较低,而替代能源的成本较高。八十年代我国节约吨标准煤平均投资629.11元,其中“六五” 357.84元,“七五” 652.77元。从1991年到1995年,我国节能基建及技术改造项目节约吨标煤的平均投资上升为2618元,这既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又有单位节能投资增强的因素。对于替代能源,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看,我国今后2O年可开发的多数替代能源的成本仍高于煤炭,除非替代能源的价格水平达到可以同煤价相比较的程度,否则在采用替代能源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将是较高的。 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大规模植树造林,也是减少二氧化碳聚集的一项重要措施。植树造林的费用随造林地点、条件和树种等变化很大,参照制定“八五”计划时对全国造林绿化规划投资的估算,每公顷造林平均需投资700元左右。如按每公顷长成的森林能固碳100—200吨计,其成本是很低的。如果考虑到从森林得到的经济效益,通过造林来固碳的附加成本就更低了,甚至在有些地区于一定时期内不需要附加成本。因此,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策中,应充分考虑和发挥植树造林的巨大作用和效益。 第四章 中国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完善法律体系 《节约能源法》的制定。为了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共计六章五十条。本法规定,国家将节能看作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同时国家也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1995年8月29日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定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计六章五十条,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内容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有关。 二、实际措施 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价格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1990年到1995年,一次能源年均增长率为4.2%,发电量年均增长率为10.16%,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6%,一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487和0.831,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煤炭生产和消费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比重有所上升,太阳能、风能等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能源需求结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广东省为例,该省1990年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47.7%,石油占38.5%,电力占13.8%,而1995年煤炭占39.4%,石油占42.1%,电力占18.5%,石油首次代替煤炭而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均收入迅速提高,人们对优质高效能源更加青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己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扩展。 淘汰了大量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近几年,中国压缩了1000万锭棉纺锭,取缔了36000多处小煤矿,关闭了5700多个土炼油和小炼油,关闭了100多户小钢厂和150多户小制糖,淘汰了一大批小水泥、小玻璃等。 提高交通能源效率。加强了铁道电气化改造,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和城市公路网,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强制淘汰超役汽车,在部分大城市用天然气替换柴油、汽油作为公共汽车、出租车的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增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开展了长江、黄河源头天然林的保护工程,准备并已经着手在中西部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城市广泛开展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注:原文摘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其它国家 履约的作法和趋势分析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李晓西 陈志理, ,执笔:陈祖新 高庆先 陈文辉 李令军 任阵海, 2000年11月 成果汇编 成果编号:壹 总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其它国家履约的作法和趋势分析 成果编号:贰 分报告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背景及有关重要条款简介 成果编号:叁 分报告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对全球能源政策的影响及有关国家的做法 成果编号:肆 附件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成果编号:伍 附件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成果编号:陆 附件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技术的开发与转让”机制协商工作的现状 成果编号:柒 附件四:共同执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进一步谈判的原则、方式、规则和指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能源资源、消费和生产状况 一、能源资源状况 二、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能源问题 第三章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 排成本分析 一、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二、中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 三、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第四章 中国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完善法律体系 二、实际措施 第五章中国中长期能源政策战略和防止气候变暖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国安全 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三、减少甲烷排放 四、减少臭氧层耗损物质 第六章 各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上的态度 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 1、 欧盟积极 2、 美国强硬 3、 日本犹豫 4、 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二、主要缔约方对《京都议定书》下排放交易的 基本认识 1、美、加、日等JUSSCANNZ国家 2、欧盟等集团 3、七十七国集团 4、中国 第七章 我方气候变化谈判的对策及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一、承担限排或减排义务后可能面临的国家安全 挑战 二、我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三、中国在《京都议定书》上的立场 四、中国在排放交易上的立场 试论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卫生资源角度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研究,这是卫生管理研究的很大进步,同时也为经济学分析与 卫生学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对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 提出一些看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和批评。 一、卫生资源的含义及内容 传统资源观仅把自然资源认为是资源,现代资源观则把一切创造财富的要素都认为是资源,即“资源”者,就是能创造财富的要素。能创造财富的要素就很多了。现在,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本资源,科教文资源,政策资源等。把卫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分析,显然是现代资源观的延伸。其实,这种观点在卫生领域并不陌生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提出了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同类的杂志和论文,也不少了。一些省已提出了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卫生资源进行配置。显然,“卫生资源”已是登堂入室,成为卫生领域使用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概念了。 卫生资源,顾名思义,就是能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的要素。这个定义是广义的,颇现代的。因为这里 把卫生视为一种健康产业,而不仅仅是治病的产业。换言之,卫生不仅是为病人服务,也 要为所有要求健 康的人包括健康人服务。 卫生资源包括什么呢,我想主要包括四大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有的省提出了卫生资源指机构、床位、人员、设备这四方面,这是一种更具体的分类。如果抽象一些,床位和设备,都可归为物力资源了。医疗、预防以及保健人员如医生、护士等,都可以归为卫生的人力资源中。比如北京市1999年年底职工共16万余人,卫生技术人员占72%,全市每千人口医生5人,护士3个半人。这就是北京的卫生人力资源。医院房产、病床、设备等,就属于物力资源了。据有关资料反映1980-1997年,各级政府共拨款590亿元建设卫生用房。这些作为医院房产是物力资源;而医院的设施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当然也是卫生物力资源。有文章提到,自1997年以来,80%以上部属医院都购置了CT、肾透析仪等。有些城市的卫生设备拥有量,可能超过卫生部门制定的人口设备密度标准了。卫生的财力资源主要是资金形态存在的。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总量增长非常快,经济总量按GDP排已在世界第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因此,人均财富量还排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与此相应,我国人均卫生财力资源的占有量也是低水平的。,,,,年农民人均得到的卫生支出大概是,,,元,而城市居民大概是,,,元,水平很低。当然,卫生的总财力资源是提高很快的。正如卫生部经济研究所资料显示,1978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为3,多一点,而1998年比例提高到近5,,比例提高还是很有限的,但绝对金额提高还是大的,从370亿元提高到3770亿元,10倍多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是卫生 管理资源。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制度就是资源,组织就是资源,管理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资源。近年来,卫生部门正在力求通过改进组织和,挖掘卫生的管理资源。卫生整体的制度理顺了,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组合作用。在卫生管理资源方面,一个重要内容是管理人才。当务之急是提高各级各类卫生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形成良好的管理人才制度和队伍。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医院管理也需要“职业经理人”。现在我国普遍存在“专业做医生,业务当院长”的情况,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院长主要来自医务技术人员,对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是先天短缺的。西部地区卫生管理人才这个问题更突出。据调查,西部医院管理人员中,无学历者和中专学历者占到半数,院长中学管理的仅占5%。医院管理中包括领导艺术、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这些是需要培训的。 二、什么是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多种方式在配置各种资源。我们大家最熟悉的是两种配置方式,即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传统计划经济下,各种资源,主要是由政府来进行安排的,这曾被认为是最公平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忽视了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人们需求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忽视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使社会产品供给越来越紧,使社会生活越来越单调。为克服计划经济的不足,我们在1992年选择了市场经济,即选择了由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形成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市场经济的六条规则,这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可能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是产权明晰化。简单讲,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在市场经济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产权。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产权明晰,这是交换行为合法化、秩序化的保证。你交换的要是你的,不能说不清谁的拿来交换。 第二是交易的自由化。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实现不同使用价值的自由交换,企业可以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自由进行商贸活动。交易自由化,首先是参与交易的自愿原则,我愿意用我的商品或劳务与你的商品或劳务进行交换,而你也愿意用你的商品和劳务与我商品、劳务进行交换,这时,交换才能发生并实现。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参加这种交换活动,与他相关的交换活动就不能发生和实现。任何第三方也无理由来强迫彼此双方或其中一方参与交易,这是交易自由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次,交易的条件也是双方共同议定的, 是双方自由地无强迫地达成的,交易什么是由交易双方来确定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出售或购买的自由,交易条件体现着自由的精神。如果一方价格(或数量或成交地点等)不被另一方所接受,交易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 第三要市场主体平等化。指所有市场主体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政府给予的外部经济条件是平等的。在一个国家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产品应一视同仁;国内外产品一视同仁、平等相等,即国民待遇问题;对个人来讲,作为生产者,平等化最主要的含义是机会均等。 第四是经济运行市场化。这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以市场供求自由调节为基础,解决供求矛盾,达到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中又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经济参数形成的市场化。利率、价格、汇率、工资率等等,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参数,其形成主要是靠市场供求自由调节,而不是主要靠政府干预。为此,各国政府都在减少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二是市场主体的自由决策和平等竞争。市场主体能完全以市场参数的变化来进行决策,而不是从非市场因素出发来进行经营决策。在战争或政治动乱中,经营决策不能不从非市场因素出发,但这意味着经济运行非市场化因素的增加。三是各种分类市场是以经济因素和市场规则为联系的纽带,各种经济参数由此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例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资金市场上的利息,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土地市场上的租金或转让费,证券市场上的各种指数等,均形成了规律的、互相联动的关系。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参数变动,会规律性地影响其参数的变动。这种现象,是证明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政府干预适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政府干预要大大减少,对经济的影响要有分寸。这表现在:一是干预要适度,重点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就是在宏观调控中,减少政府的直接调控,要多采用经济的办法来调节经济活动。这里尤其是指对企业经济活动,一般不应干预;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也应减少,且以经济手段为主,一般不要用行政命令干预企业管理。二是还要有所干预,在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的一些范围或领域,或市场调节失灵的地方,政府应适度地进行有助于市场运行的调节活动。比如在分配中,市场调节下往往会使一部分人生活陷于困境,政府应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在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问题。 第六是管理法制化。就是指市场及其运行按法规进行管理,不以领导者个人意志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尤其重要的是,按所有权法则和平等原则,进行市场交易的监督。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市场运行中的各个方面,要靠法律来保护。这是因为法律具有规范性,对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普遍的约束力,人人必须遵守;法律具有公平性和公开性,不分等级贵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法规对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极重要的。当前,重要的是提高法制观念,完善经济法规,培养执法人才,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法规体系。 三、从医疗市场供求关系看卫生资源的配置现状 卫生领域范围较大,为便于分析,这里主要是分析医疗市场的供求,即卫生系统的核心部分的供求。 从需求方面看,基本情况是:病人对看病的需求很大,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看病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根据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家庭询问调查统计(1997):全国全年患病人次数为51亿,城市19亿,农村32亿。平均每人每年患病天数为32天,城市42天,农村29天。全国年就诊人次数为57亿,城市为18亿,农村为39亿。全国有30亿人次在基层单位和个体医处、12亿人次在乡镇(街道)卫生院、15亿人次在县以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调查还发现,有50%的城市患者和1/3的农村患者未就诊。由于经济困难,未就诊也未自我医疗的患者中,城市占32%,农村占38%。 医疗的潜在需求将是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仍在较快发展,到,,,,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要再翻一个番,人民的支付能力的医疗需求也会增加。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今后人口仍是增长的态势,需要卫生医疗的老年人和幼童人口也要增加。所以说,我国民众对医疗服务、健康产业的要求将增加,能支付在卫生上面的资金也会增长。 从供给方面看,基本情况是:现阶段医疗资源增长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据统计,2000年全国有医院和卫生院、门诊部(所)、专科防治站所疗养院所、卫生防疫、妇 保健以及科学研究等卫生机构,共32万所,人数达55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共318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共449万人。2000年医院和卫生院合计治疗21亿人次,入院5300万人次,就诊率下降,病床使用率为也有较大下降(从85年的83%下降为61%),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更低。总之,较普遍的现象是,医生每天担负的工作量下降。另一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医疗供给是有增有减。原来普通职工就诊率较高,现在是较低;而高收入阶层就诊率在上升。 医疗的潜在供给能力也不应忽视。近年来人类基因工程图谱绘出,是不亚于人类登月的历史性伟大创举。基因革命的意义引起各方面关注,国际上很多大企业都开始介入这一行业。这表明,医疗理论新突破和医疗新技术,将成为医疗潜在的供给能力。 四、如何判断卫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由于卫生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着卫生供求的多层次,由于卫生产品价格确定的多因素影响,因此,判断卫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一些省正在区域规划中探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这对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这里拟对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提出几点的: 第一、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这一条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对如何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即要把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与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水平的服务结合起来,使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现实中,如何把握这两方面结合的度,是一种水平,一种领导艺术。这种定性的尺度,肯定是相对的,有弹性的,反映的是相关利益主体达成协议的一种现实。 第二、要实现卫生服务产品的总供求基本均衡。 卫生资源供给与对卫生资源需求的基本均衡,是从定量方面,帮助我们判断卫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这里只想提出一个指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个指标是:未就诊也未自我医疗的患者比例要接近于零。为什么要提这个指标,因为这是卫生资源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最现实也最传统的一部分。让有病的人都能看病,或能自已医疗,就很不简单。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使全年生病的人与看病和自我看病的人数能大致相等。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指标,是努力的方向。如果要有操作性的话,是否可提出一个年度的动态指标,即将现在未就诊也未自我医疗的30-40%的比例,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达此目标就可视同年度内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平衡的一个重要尺度。达此后,就可以进一步提出第二阶段的目标,即让每个病人在需要看病的时候都能看病或都能自我医疗,即全年生病的人次与看病、自我治病的人次基本相等。第三步,就使每一患病者都能得到医生、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年就诊总人次,接近于全年患病总人次。之所以说是“接近”,就是允许存在自我治疗的人次,因为自我治疗基本种程度上也属于得到了卫生资源,因此,也属于卫生资源总供求平衡的内容中。当然,真正实现这三阶段目标后,会有更高的目标,比如,把人对健康的需求与卫生资源利用联系起来,而不仅是把人对医疗的需求与卫生资源利用联系起来。 第三、要实现卫生服务产品的结构性平衡。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不同,各收入不同层次的卫生供求情况不同,具体每一种卫生资源供求也不同。因此,把总供求基本平衡作为一种衡量指标的同时,还应提出若干辅助性指标,或具体化指标,以便对卫生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是各层次的卫生需求能否达到满足,比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如何,城乡急救卫生服务如何,老年保健如何,城镇职工卫生服务如何,社会弱势(残疾、低收入等)救助体系做得如何,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到什么程度,预防工作如何,对流行病、慢性病、传染病等分别解决情况如何,这些分类型的服务中都有供求平衡与否的问题,相应产生了评价问题。其次,具体每种卫生资源上也有供求是否平衡问题,比如,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如何,不少省反映,医疗设备和病床利用,都需求不足。山东省反映,全省床位过剩5%;北京反映,拥有的几种大型设备,超过卫生部门的密度标准的规定。又比如,卫生的人力资源利用率又如何,山东省卫生部门就认为与规划期末人员配置总量比,全省医生过剩11%,医技人员过剩8%,护理人员缺口为12%,妇幼保健人员缺口34%,防疫人员过剩1%。显然在人力资源供求上也平衡了。 五、卫生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计划配置与与市场调节配置的结合 卫生资源配置过程,是如何处理好国家计划配置与市场调节配置的关系。卫生领域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医院也不等同于一般的企业,是具有特殊性的产业和企业。准确讲,卫生是事业与产业的结合。卫生既具有事业的属性,也具有产业的属性。卫生和医疗,作为人类必需品,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政府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卫生和医疗服务。我们的卫生机构,现在也要治病救人,实行人道主义的宗旨,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必要的情况看病也可以不要钱,而重大的社会性疾病的预防服务就是免费向社会提供的,这些体现的是其事业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卫生医疗服务还是要收钱的,也是应该收钱的。医院、卫生院要有盈利目标,要有成本核算,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去开拓市场,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卫生机构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又体现出卫生具有的产业性质的一面。卫生的这种双重性质,不仅在中国是这样,我想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欧洲所谓福利国家就是卫生非经济化因素比较大,事业性特征比较突出。卫生的收费,在西方更是正常的企业行为,没有人感到不理解或不接受。但这两者也要结合。非经济化成份太大,就会影响社会资源向卫生领域的投入,影响卫生机构自已的积累能力和发展后劲,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后劲。长此以往,就会自然而然的要求缩小卫生的非经济的福利的成份。反之,没有一定的福利,政府没有对卫生的支出,只靠卫生机构盈利来发展卫生,也会使卫生的公共类产品消失,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增长,进而影响那些选票的取向。因此,这二者间,经常处在要求形成均衡态的过程之中。 实践告诉我们,只靠国家计划配置卫生资源不行。我们在传统体制下,看到卫生资源是如何由政府根据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进行安排和配置的。卫生资源的配置怎么样合理,网点怎么样设置这些都是按政府来考虑的。这种配置初期有很大合理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不能跟上形势变化的需要。卫生机构不考虑社会需求及其变化,不重视成本核算,不计盈亏,不考虑卫生人力资源的价值及报酬支付标准,只要求政府拨款,只要求卫生资源按计划供给,因此,卫生机构就开始萎缩了,卫生供不应求的矛盾就突出了。为解决这一矛盾,卫生体制改革中增加了市场调节这一关键要素。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10年来,卫生体制通过改革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卫生部门由不创造价值的纯事业部门变成了也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尤其医药工业,医用器材工业等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成为主流。卫生产业的改革成果,对其它相关产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卫生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也归入了经济产业的分类之中。,,年代初挂号难、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经过市场调节医疗服务供给的努力,问题大大缓解了。 实践还告诉我们,只有市场调节配置卫生资源也不行。什么叫只有市场调节呢,就是说卫生资源只根据利润来配置。利润越多的地方,卫生资源配置就上去,反之就下来。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到已产生新问题,比如,只求盈利的虚高药价和强制性高收费;服务态度只认金钱而使卫生产品的供求双方矛盾趋于激化等。我们还看到,公共类卫生产品供给弱化了,比如,妇幼保健和防疫等,就供不应求了。进一步推论,卫生资源完全按照这样的配置方式走,是否有一天会集中到富人区,会越来越从农村走向城市,会越来越脱离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的需要呢,因此,要对市场调节的过于重利益的倾向,有所限制和调整;要使国家政府仍然承担提供卫生公共产品的责任。 六、卫生资源配置具体方法的探讨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些具体的配置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来自卫生领导机构和各地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实践。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把卫生机构分为盈利和非盈利两大部分。下面,就卫生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提出8条建议: 第一、依法管理,全面覆盖 卫生管理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已出现了多种体系的并存: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则要把公费、劳保、统筹、保险、合作等多种保障形式协调起来,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则要依法履行卫生服务和产品的许可、准入、质量和行为监督等,并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从发展趋势看,卫生管理部门,管理的是社会卫生,不是部门卫生;卫生管理部门是各种所有制的卫生总监,不单是公有制的卫生领班;是卫生体系全面发展和与各方面的协调的管理人,不是 全国医院的“总院长”。为此,需要在法规上下大力气。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卫生资源配置是难以真正实现。比如,在同一个地区有两家医院,政府规定其中一家医院负责某些单位医疗报销,另一家医院不许与政府单位有看病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就是病人就没有看病选择医院的权利,两家医院就不是平等竞争关系.了。卫生管理机构要支持医院平等竞争,就应把这种以前保存下的规章制度改一改,使之真正有利于竞争。概括地讲,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公平竞争,需要政府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种种限制取消,制定一套新规则,促进竞争环境的形成,给消费者以选择权,这就是政府应当做的事。还有一件大事需要政府来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属于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这方面近年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但远远没有完成,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计划配置,讲究科学 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并进一步做好需要计划配置卫生资源的部分。政府以及通过卫生管理部门,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科研等给予财政支持;对卫生领域的国有资产存量,对财政拨款的资产流量,卫生领导部门,进行监管。如何提高这种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呢,仍然要进行探讨。比如,一些省卫生管理部门在卫生资源管理上,提出合理配置资源标准,据此进行科学管理,我认为是有益的、必要的。如吉林卫生厅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农业人口比例,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比例6项指标,将全省分为4类,根据这个分类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山东省在卫生物力资源上,提出资源共享,等级相配,功能相配,人口相配等思路;四川省卫生经济学会提出“卫生资源密度标准”;这些对卫生资源计划配置科学化都是很有价值的。 第三、公共卫生,借助市场 在卫生管理部门计划配置资源的领域中,还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如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使公有制借用价值规律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对政府卫生部门继续管理的医院或卫生机构,在其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通过借用市场调节的信息,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意识。具体讲,医院可以借鉴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控制人员增长,控制医院床位和设备的增加,调降医院服务和药品收费标准,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报酬标准;可运用企业化管理方式,促进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等一套财务制度的形成等。 第四、产权明晰,资源重组 不少卫生机构将面向社会,离开政府财力支持,独立生存和发展。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自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非公有制卫生机构合法化并守法经营。现在,少数城市的一些基层的卫生机构,开始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试点、探索,少数地区还出现中外合资的一些医疗机构,企业医院中相当部分正在向医院的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变。总之,越来越多的卫生机构产权在向非公有方向发展,这是正常的。我认为,那些利用市场调节效果最好,负面影响最小的医疗机构,不妨率先让其走入市场,自负盈亏。发达国家中,最典型的是牙医,私人小诊所特别普遍,这是与牙医本身的特点相关的。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这类卫生机构的发展,将由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决定了。 第五、价格升降,实现平衡。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均衡,只能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才能实现。比如,价格过高时,需求受到抑制,供给过剩;价格偏低时,需求很大,供给就不足了。因此,供求平衡,一定是某种价格水平上的均衡。据有的专家研究:居民收入增长一倍,医疗服务需求量增长30%;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提高一倍,需求减少近50%。可见,收入和价格变动,对卫生资源的供求有很大影响。要解决看病费用上升和就诊人数下降的矛盾,价格就是调节的最有利杠杆。可通过专家(包括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来确定降价程度;反之,当就诊人数上升,设备供不应求时,也可以并应当适度提高价格。 第六、活化资源,动态配置。 多年来,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已形成了基本格局。我们在研究配置时,既要研究资源的重新配置,也需要研究在资源在一定配置格局下,如何使供给满足需求。这里归纳一种做法,叫流动性配置资源。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市场办法,有计划地把卫生资源盘活,让其流动起来,让城乡的卫生资源接上头,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中央属和市属医疗机构外地病人数占全部病人数1/3。另一方面,城市医生到县乡村去看病,也是多年来形成的深受百姓欢迎的做法。这些都是流动式配置资源的方法。或让医生流动,或让病人流动,具体什么为好,就要看效果,看社会成本了。 第七、合力驱动,改进布局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在经济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卫生资源分布上也有较大差距。我们看到现象是:东部医院大,西部医院条件差。1998年东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个,西部是3个半。据统计,1998年西部12省、市、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11省市的49%。而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1998年平均第一门诊人次医疗费用和平均每一出院人次医疗费用为40元和1700元,低于东部地区75元和2900元的水平。一个西部农村四口之家,如果有一个患病住院,交1700元,就占了全家纯收入的27%。显然,中西部是需要增加更多的卫生资源的。但是,卫生网点布局,单靠市场力量难以达到合理分布。我们很难想象北京一家医院,通过全国范围的竞争,要搬到穷乡僻壤的西部去。同样,在当前条件下,也很难想象,用行政命令就能使东部医院迁到西部去。卫生资源的区域布局改进,即使每万人资源密度有所接近,需要市场调节和计划配置的结合。政府出面,可用其名、用职称职务以及政治等资源来支持;市场介入,则以利益即经济上的益处来支持。因此,计划与市场结合,是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化的基本条件。 第八、农村需求,重点解决 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对卫生资源的需求很大,而得到的卫生资源很少。卫生资源大部分在城市,,,,的人口享受的着,,,以上的卫生费,城市居民卫生资源占有为农民,倍。这种情况还在恶化,据辽宁省调查,全省1280家乡镇卫生院只有1/3在维持运营。显然,我们面临着卫生资源在城乡配置上的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农民占中国占70-,,,的人口,因此,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就根本谈不上完成了。现在考虑的问题,应是如何在个体家庭基础上,重建农村的卫生服务体系。此外,还要考虑,农村要走城市化道路,要进行产业化经营,那么,农村的医疗体制怎么样来适应这个变化,总之,形势发展将要求进一步通过资源两结合的配置方式,缓解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上的矛盾,真正打下一个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基础。 作者:李晓西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导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原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 参考资料: 李晓西:“经济发展、改革与我国的卫生事业”卫生部办公厅《200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资料汇编》 饶克勤 陈育德“当前卫生服务供需基本状况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第6期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及其利用简况”《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9年第1期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西部医疗管理支持”扶贫项目调查报告 2001年1月 北京卫生经济学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适应首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第五次卫生经济学会材 杨明信等“吉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出处同上 山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出处同上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出处同上 四川省卫生经济学会“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同上。 申奥一年话奥运 在申奥成功一年后,回顾一年后走过的路,看看一年中大家围绕奥运经济说过的话,很有意思,也有必要。 一、 答:如何看待奥运经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总的讲,我以为 奥运经济是浓香啤酒,泡沫再多,酒还是好酒。一年来,讲奥运是好酒的人 不少,尤其是申奥刚成功的时候;讲奥运经济防止泡沫的则越来越多,尤其 是近来。但如果仔细看具体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认真对比研究1984年以来 的奥运经验,必须承认奥运对经济的意义。对奥运经济正面的评价应成为主 流,绝不能把奥运经济当成了一件不好的事。2008年奥运会交将拉动经济尤 其是北京经济,应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看这个问题真还需要辩证法,既要 看到奥运经济对促进中国经济尤其北京经济发展肯定是相当有力的动力源, 但也不要忽视存在着偏离奥运规章的经济诉求的问题。但是,综合分析一年来写奥运经济的公开文章中,如果多数讲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发展经济,少数讲如何防止泡沫,这就比较反映了事物的真实,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主导方面,这就成为伟大的协奏曲和交响乐了。这样才能既振奋人们的工作精神,也防止可能产生的种种偏差了。总之,一年前的喜悦,确实喜得有理;一年前的庆贺,也确实贺得正当。 二、 答:所谓很少有人考虑奥运投资的收益,这可能是误解,是表面现象。在奥运中投资的企业,都会关注收益,这是其本性决定的。政府也有一定投资,主要是提供公共品的,这里更多体现着社会的公益,当然,也会考虑经济的收益,尤其如果投资资金是需要偿还的商用资金时。但是,考虑收益的文章或报告,公开发表得会很少,这是完全可以判断出其中原因的。而讲投资与GDP关系的,多是政府内外的学者,多是写文章的,因此,表面上看到的是大家只关心奥运与GDP,不关心奥运投资入的收益,其实不然。这点我们可以提醒,但不必担心。 三、 答:奥运会主办城市责任重,光环也多,这是正常的。在奥运建设阶段,奥运是全国的,主要体现在参与奥运项目的广泛性上,是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招标的,还体现在向全国人民甚至世界各界征集办好奥运的各种方案上。这一点,北京市政府和奥委会,完全做到了。他们让我们看到,北京如何畅开胸怀,以泱泱大国首都的姿态,让全国、全世界来投资招标,向五湖四海的贤达先进求教的。我去年在接受贵报采访时,曾专门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现在我感到非常满意。希望能在以后行动中,做得更好。现在问题可能转向另一面,全国如何更好地主动地参与。其实,这一方面,全国的企业一直在关注和进行中。 四、答: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现在有研究机构专门接受市奥委会 委托,在对比分析各种融资办法的利弊。比如,提出奥运筹资可能运用项目融资、 发行长期债券、组建企业上市、资产证券化、筹集风险资金等融资手段,并有自 己全面的分析。因此,对奥运会具体什么方式融资,我想需要决策部门和有关领导,多关注一下这些专门的研究报告及其结论,多与专家和企业交流,使奥运融资成本和风险尽量低,而收益尽量高。 五、答:北京奥运会对提高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肯定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但对推动全国服务业发展,作用还是有限的。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可能只靠奥运会就能实现。比如,加入WTO后,在服务业方面的竞争在加剧,尤其是金融保险方面,这就是一种推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很多的大国,服务业的全面提升不是短期能实现的,要靠我们经济的全面发展。 六、对解决就业问题肯定有帮助,但200万可能估计高了。这里,我想似乎应把奥运经济的短期就业与奥运经济转向体育产业后的长期就业,分别估计和计算。围绕2008年的奥运会,将会需要有很多人,很多产业来服务,这当然有助于扩大就业面。但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间接扩大了就业,比如,企业有了奥运项目,就能保持住队伍,甚至扩大一些人。但直接为奥运会服务的就业部分,相对是少的。在举办期间,可能会剧增,但其中相当部分是临时的志愿人员。在奥运结束后,部分直接就业于奥运会工作的人,也有一个再转业的问题,有一个从短期工作转向长期工作的问题。至于你介绍有同志提出的“埋钞票、挖钞票”说法,我并不赞同。这种比喻过份了,给人一种将为奥运的种种服务视为无效劳动的感觉,似乎仅仅是为了扩大需求而滥开项目。其实,奥运会的巨大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它引发的劳动是非常有效的,它引发的项目是有极有价值的,这里完全不是凯恩斯说的那种情况。 经济体制转轨为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Health reform posed by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李晓西 Xiaoxi LI 2000年6月 北京 June 2000 Beijing 演讲提纲 Outline •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 Basic feature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 卫生改革发生的变化 Changes in health reform • 卫生改革面临的挑战 Challenges faced by health reform • 卫生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faced by health reform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addressed 中国经济改革的三个基本特点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 总量增长很快,但人均经济量仍很低 Economic aggregate have been increasing very fast,yet per capita number remain very low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仍未完成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yet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one has not been completed •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真正与国际接轨尚须时日 Opening up layout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yet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be completely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卫生体制发生的五大变化 Five major changes in health reform • 卫生领域由非经济化向事业化与经济化结合的方面转变Health sector:from non-economic sector to one that combines both public services and market • • 资源配置由单一政府安排向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化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uniform government allocation to a joint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 direction and market • • 卫生机构由单一国有制向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 Health institutions:from uniform state ownership to multi-ownership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its main body • • 卫生管理由行政化向按经济分类进行依法行政管理转化 Health management:from p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classifie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aw • • 经费来源由国家包干的供给制向多方共同出资模式转化 Source of funding:from single government funding to multi-channel financing 卫生改革面对三大挑战 Three challenges faced by health reform • 如何妥善利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问题How to best us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 卫生费用快速上涨问题 Fast escalating medical costs • 解决农村卫生服务问题 Rural health services provision 卫生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faced by health reform • 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卫生服务需求 Economic development creates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 加入WTO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因素影响 Impact from China’s imminent accession to WTO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社会保障改革与社会关注 Social security reform and public concern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addressed • 发展健康产业 Developing health industry • 迎接医学科技革命 Embracing medical technology revolution • 调整卫生服务结构 restructuring health care services • 促进中医中药现代化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TCM • 西部开发 Developing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经济体制转轨为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谢谢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 我非常荣幸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作为经济学家要对卫生体制改革提些看法,新兵开枪,难免脱靶,可能会像今天开会的这家新宾馆,通讯设备上频频出错一样。请大家多予指教。 经济学和卫生政策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研究公平与效率关系。经济资源和卫生资源,怎样使大家平等享受,如何公平分配卫生产品,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比如财富多的人得到的卫生资源多,财富少的人得到的相应少,这算不算一种公平,或者,另一种情况是,不管财富多寡,均只能得到同等的卫生资料,这是否才算公平,肯定会有不同答案。在经济学上有两个名词,一是横向公平,比如所有人都有交税义务,同等条件交同等的税;二是不同收入人交不同税率的税,有累进所得税来计征,这被称之为纵向公平。仅举此例,足以说明公平问题很复杂,公平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就更复杂。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不断引出争论。社会主义国家都特别强调公平,但后来发现,一味强调公平也不行,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益关系才行,否则效益就越来越不行了,大锅饭就把人吃懒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效率问题上感到了动力不足,促使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出现很多问题都与公平问题相关,与公平和效率相关。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公平和效率的制度性的安排,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卫生体制的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解决。刚才世界银行黄先生讲,一方面我们要叫穷困人口得到卫生保障,另一方面要保证投入医疗的资源有持续的来源,讲得很对。这二者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总之,公平与效益关系,就是经济学和卫生政策之间一个紧密相通的主要纽带。 我今天一共想谈五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二是想谈谈从我的眼中看到的卫生改革发生的变化,主要是谈谈经济体制改革对卫生产生的影响。第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挑战。第四是卫生发展的机遇。第五是想谈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我要感谢尹力博士,对上面几个问题他提供了不少思路和材料。 第一个大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限于时间关系,仅想特别指出以下三点。一个是我们经济发展方面总量增长非常快,但人均量还是很低。总量发展很快,我举几个数字来说一下:,,,,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亿元了,而,,,,年的时候只有,,,,亿,1998年GNP为1978年GNP的6.28倍。从,,,,亿元到,,,,,亿元花了,,年时间,按可比价格算,,,,年均增长是,.,,的速度。在,,,,年的时候,人均,,,只有,,,元,,,,,年人均达到,,,,元,按可比价格算,1998年人均GDP为1978年的4.9倍,年均是按,.,,的速度在增长。,,年来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也是按,.,,的速度增长。如果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的话,即观察食品占消费的比重,那么,,,年来从大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城乡当前有些不同。农村可能是五十多一点,城市四十多一点,表明城里人消费中食品消费比重更低一些,当然别的东西消费就会高一些了。这是一个大概的概念。我们这样一种状况,在全世界排名会怎么样呢,世界银行最有资格作回答,因为他们每年的《世界发展报告》都要做一次国别(地区)排名。每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数据是统一用两年前的。,,,,年的排名反映的是,,,,年的情况。,,,,年中国(大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289亿美元,排全世界第七位,总量的排名不差,但我们人均,,,排名为世界第,,,位,因为我们人均只有,,,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核算,我国人均GNP为3220美元,可排在世界第,,,位。所谓购买力平价,是,,,年前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理论,就是在国与国经济比较时,不管汇率因素,看等值货币(或一个月收入)实际上购买多少实物。按这样推算,我们就排前一些了。总之,我国经济总量确实比较大,但人均经济量很低,在,,,个国家和地区以后,很落后。这就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国情和背景。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一方面,相对应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用于中国卫生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总量上必然有大的增长。正如卫生部经济研究所资料显示,1978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为3,多一点,而1998年比例提高到近5,,比例提高还是很有限的,但绝对金额提高还是大的,从370亿元提高到3770亿元,10倍多点。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人均卫生资源的占有量将仍是低水平的。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是在人均卫生资源低水平上进行公平和效益双兼顾的一场改革。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长袖善舞”,说袖子长了好跳舞。现在我们袖子太短,这个舞跳起来总是比较难。因此,要有长期思想准备,要有与经济事业共度艰难、共同发展的思想准备。 我想讲的第二点,就是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仍未完成。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机构和职能正在改革与转变,正在从无所不管的大政府向有所管、有所不管的中政府或小政府转变。在计划体制下,政府是一个大政府,什么都管,什么都包。每个人的消费,你这个月吃几两油,吃多少大米,吃多少面,全都定指标管起来。全国企业从产到销、到财务,也是全管。现在政府职能正在发生大的转变,对社会管理从统包全揽走向只做政府应做的事,有进有退,要变成一个“中政府”,或者说“小政府”。社会能做的事要让社会做,企业能做的事要让企业做。政府组织全社会经济发展,不等于政府要直接办企业、抓经济。现在政府对经济、对企业发展花的精力和时间太多,对城市建设、社会治安、各种阶层的协调等公共事务,做的还不能令人民满意。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透明行政、高效行政的能力,实现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还要花时间。东部沿海有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全国多数地方还问题不少。 在政府职能转变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政府和企业是什么关系,中央政府已决定从对国有企业全面直接干预,到分类干预。即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干预程度要有区别。“抓大放小”,国民经济战略调整,有进有退。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政府继续从产到销管企业,政府太累,企业也没有活力了。当然,政企分开也非常难,如果说前一段政企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舍不得放弃利益的话;那现阶段政企不分,一定程度上则是企业困难太多,历史包袱太重,担心政企分开后企业困难政府不管了,因此,是企业 不积极了。政企不分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政府、企业都被拖住,变得政府不象政府,企业不象企业,改革就没法进展了。 改革的第二方面,我想谈谈所有制调整问题。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公有制不光是国有制,还包括集体的,甚至股份制的公司。,,年来,我国所有制关系不断调整,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力推进了经济发展。在,,,,年的时候我们非公有制是多大比重呢,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了,,,到了,,,,年占多大比重呢,占到了,,,。也就是说,,,是非公有制创造的。从工业产值的结构看,1993年国有工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1998年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而非公有制经济(城乡个体和其它经济类型)由1993年的不足19%,上升到1998年的近40%,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完成,非国有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良性循环、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这正是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要做的事。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和经济改革进程完全一致,也涉及到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发展一个过程。经济改革中对所有制讨论,公平性也好,效率性也好,对卫生企业尤其是对医院和其它卫生机构,完全是道理相通的。因此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还有一块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应当说,这些年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但远远没有完成。比如养老尤其医疗保障这一块,现在有了法规,但真正建设好还有很长路要走。这方面具体情况在有专家讲解,我就不介绍了。 第三块我想讲一下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真正与国际接轨尚须时日。可以简单的说这么几个数字,一是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从,,,,年到1998年,进出口贸易由206亿美元上升到3200亿美元,由全球第27位上升为第11位。(出口为第9位)外贸是通过商品和国际间形成的经济联系了。二是通过资本与国际的联系,主要看看外资吧。从1979年以来到199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2万多个,协议金额5700多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600多亿美元。吸收外资总额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是相当大的数量,相当大的成绩了。三是地区开放,少不了讲广东、福建。从,,,,年开始,广东、福建对外开放,此后一大批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开放,建立特区,开发区等,内地的城市基本上也全部开放了,现在已形成了全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四是加入WTO将促进中国进一步开放,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尤其是贸易规则方面。虽然 不同领域还有过渡期,但少则2,3年,多则5,7年,按有关协议要求,要达到基本上全面接轨。 改革开放,对卫生体制有一个什么直接的影响呢,从经济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们得出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卫生体制的改革,走上了不可回头之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会改变了。经济改革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卫生体制改革相应也会这样走下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卫生体制改革也会如此,也将会是艰巨的,有进有退并受大环境制约的。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谈卫生体制发生的五大变化或说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体制发生的五大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卫生领域由非经济化向事业化与经济化结合的方面转变。非经济化表现就是:,、不是以盈利为目标,只以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为目标,就是说,在原来的认识上,卫生不是为了挣钱的,而是奉行人道主义的,有钱、没钱都要治病救人。,、不重视成本核算,价格只是记账单位而已;不考虑开拓市场问题,卫生医疗提供的服务,不是产品,也就不考虑市场需求问题;,、生存和发展问题,主要由主管部门来安排,来拨款,我尽社会责任,政府你拨资金。经过,,年的改革,卫生体制出现了事业化与经济化的结合,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在经济转轨中,卫生由不创造价值的事业部门向既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转化,其中医药工业,医用器材工业等,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成为主流,而这作为经济各产业中的上游工业,对整个经济其它产业带动作用在增大。二是卫生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有公共产品服务也有私人服务,根本性是服务业,因此,归入了经济产业的分类之中。三是卫生机构既要治病救人,也要有成本核算和盈利目标;既考虑市场需求,开拓市场,也要考虑社会责任。体现了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微观组织上的自然结合。 我们的卫生机构,现在既要治病救人,实行人道主义的宗旨,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必要的情况也可以不要钱。但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还是要收钱的,要有成本核算,要有盈利目标,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去开拓市场。我想这一种结合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所谓福利国家就是卫生的非经济化因素比较大,但这会影响社会资源向经济的投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了,又反过来会影响卫生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所需的后续资金。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经常在讨论,西方国家也讨论了很长时间了,争论很激烈。 第二、就是资源配置由单一政府安排向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化。传统体制下,卫生资源由政府根据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进行安排和配置。卫生资源的配置怎么样合理,网点怎么样设置这些都是按政府来考虑的。这种配置初期有很大合理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不能跟上形势变化的需要,造成卫生资源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的并存而难以调整。于是现在就要了市场调节。什么叫市场调节呢,就是说利润越多的地方,可能资源配置会相应跟上去。这种盈利好 象一个标尺,指示卫生资料分配。一些民营的卫生机构,自主性强,主动性大,可能对这个标尺反应就快。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卫生资源完全按照这样的配置方式走,是否会集中到富人区了,这个问题是怎么办呢,就需要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里的意思是说,在需要卫生和医疗并按法规付出服务报酬的地方,将自然有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投入;同类卫生服务所获报酬越高,卫生资源配置就会越多,这就是市场调节。但是,卫生和医疗,作为人类必需品,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政府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卫生和医疗服务,因此,要对市场调节的过于重利益产生的分布,有所限制和调整。 第三个变化,是卫生机构由单一国有制向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就是要探讨,在卫生事业中,如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体制下,全是公家医院,大家也不知道什么叫私营医院。一听私人医生就好象是江湖“郎中”,不太可靠。现在观念上变化很大了。大家都知道,西方国家牙医一般都是私人开的,这很普遍也很正常。现在我国已发生着种种变化,一方面就是公立医疗机构在管理和运行上活力不足,需要改革。二是一些基层的卫生机构,少数的城市开始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试点、探索,少数地区还出现中外合资的一些医疗机构。三是在企业医院中,正在向医院的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变。我国国有企业的医院,大约有,,,,家,在医院总数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国有企业要把社会化的机构交给社会,其中就有医院。企业将面向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而不是继续依靠企业解决经费。这种转变涉及多方面问题,相当多企业医院在经营中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最后一点,是政府还要继续举办一些作为政府行为的卫生事业,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重要的卫生科研等给予财政支持。这些不能放弃,是政府的责任。 第四个变化,就是卫生管理由行政化向按经济分类进行依法行政管理转化。这是什么含义呢,指卫生体制由过去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走向中央宏观指导下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大类。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体系基本框架雏型,现在已出现了。它包括:一是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在公共卫生。进一步发展将要求调整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发展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互相分工、密切配合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机构本身的管理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了成本管理,提高了竞争意识。实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管理目标的确定,管理手段的健全,以及加强对人才的管理等。具体有什么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等的一套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二是医疗保障体系:公费、劳保、统筹、保险、合作、等多种保障形式的配合与协调。即要回答:公费医疗这一块怎么改,“劳保”这块怎么改, “统筹”怎么办,“医疗保险”怎么办,“合作医疗”怎么搞,各块之间应形成一个什么比例才算合理,等等。改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体制,重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包括搞“统筹”等,最大困难还是在资金来源上。三是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更为重要的一块。现在的卫生行政部门越来越不行使总医院院长的职能了,而管医院的部门了。要依法的监督医疗机构怎么去治病,而不是直接去治病。监督就要求有一套规则,要执行法规,有大量工作要做。有行话说,卫生部门要依法履行卫生服务和产品的许可、准入、质量和行为监督、复议、应诉等,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管理和发布卫生服务信息;监管卫生服务机构的国有资产。卫生行政部门这个转变,与我国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全一致的。政府要退出一些领域,要加强某一些领域,卫生行政管理也是这样。卫生行政部门有各项法规,有管理医院的条例,有整个卫生行业的发展规划。比如,医生资格审查,就要有政策,不是谁想当医生都可以的,不是谁开药都可以的,这里面要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我们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事情。 卫生部门在管理职能转化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经济管理部门联系多了,联系加强了。比如,与财政、物价和社保部门要协调关系,包括逐步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包括完善医院现阶段药品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等。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相适应,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分类管理也在进行中。以前,卫生条规就是卫生部门搞,现在多个部门要协作。比如,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深化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原是卫生部搞,后来成了8个部门联合起草,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可见卫生部门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更多了,更深了。 第五个转变,是经费的来源由国家包干的供给制向多方共同出资模式转化。设卫生总费用支出为,,,,,在,,,,年的时候,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支出大概为,,,的比重。到了,,,,年的时候,下降了,,点,占,,,的比重;到,,,,年下降为,,,,又下降了,,个点。也就是说,,,年时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一年平均下降,个点。反过来,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越来越上升。在,,,,年占到,,,,到了,,,,年占到了,,,,基本上是一年一个点速度在提升。这个过程,是以政府主动地调低政府支出,个人被迫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实现的。还有一块社会卫生,是社会团体的支出。这里就不再分析了。总之,卫生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和我们国民 经济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原来国民收入主要是政府收入大,相应支出也大,政府对社会实行统包统支。现在个人收入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存款中,城乡居民存款是,万个亿,银行里大部分的钱已经是私人的了,不是政府的了。即使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家银行,资本金是国家的,但它大部分的钱也是老百姓的了。与这个格局变化相关的,我们卫生总经费支出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大大提高了。换言之,卫生费用筹资方式已由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由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多方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就现在医疗机构费用补偿看,现主要来自三方面:政府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差价收入。 我想讲第三个大的问题,就是卫生改革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如何妥善处理政府管理与利用市场机制问题,如何在卫生领域引入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经济机制,有些领域,利用市场调节效果最好,负面影响最小,那就让市场来做。通过市场选择,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合理的配置,促进先进,淘汰后进,实现卫生服务的现代化,促使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比如,,,年代挂号难,看病难,住院更难,后来放开让市场调节医疗服务的供给,确实起了很好作用,看病难问题大大缓解了。但反过来产生一个新问题,就是虚高药价和高收费。服务态度跟着金钱走的现象也出现了。相信市场竞争和职业的培训,会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紧接着的问题是政府应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比如,在同一个地区有两家医院,政府规定其中一家医院管某些单位医疗报销,另一家医院不许与政府单位有看病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就是病人就没有看病选择医院的权利,两家医院就不是平等竞争关系.了。卫生管理机构要支持医院平等竞争,就应把这种以前保存下的规章制度改一改,使之真正有利于竞争。概括地讲,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公平竞争,需要政府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种种限制取消,制定一套新规则,促进竞争环境的形成,给消费者以选择权,这就是政府应当做的事。卫生管理机构还要做什么呢,还应解决市场调节不足的问题。比如,卫生网点单靠市场力量难以达到合理的分布,必须要有政府的管理和指导。我们很难想象北京一家医院,通过全国范围的竞争,要搬到穷乡僻壤的西部去。即使那个地方更需要医生,更需要药,因此,给你很高的医疗费用,这个迁院之举也行不通。竞争是个综合因素,北京的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得,那是西部地区没法比的。所以政 府就是要把除了钱以外的好多因素摆平,才会使竞争真正开展。这相当不容易。否则有些竞争也是很难开展的。 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矛盾统一,其核心或本质,还是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卫生服务还是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何把握这两方面结合的度,是一种水平,一种领导艺术。结合两种情况,既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服务,同时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最起码的服务,这应是一个大原则。前者大部分靠市场承担,后者大部分要靠政府承担。 卫生改革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卫生费用快速上涨问题。这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条是放开经营后,单纯追求盈利目标导致的。费用上涨超过其提供服务的价值,就带有欺骗性质。至于费用上涨来自成本和工作人生活费上升的抵偿,则有其合理成分。具体情况很复杂,要具体分析。但两种情况现在是明确的,一是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已明确是不合理的。二是强制性销售,加大药量,不必要的设备使用使高收费,这也是消费者极为反感的,需要纠正。这个问题有不少专家将专门论述,我就不细述了。 卫生改革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如何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现在,卫生资源大部分在城市,,,,的人口享受的着,,,以上的卫生费。,,,,年农民人均得到的卫生支出大概是,,,元,而城市居民大概是,,,元,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卫生资源占有为农民,倍。显然,这面临着一个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原来搞的农村合作医疗也好,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也好,经过前一轮经济改革,确实被弱化了。有专家认为,文化革命中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很好,现在不如那时,是倒退。这种说法似乎简单了一点。你拥护农村联产承包,支持调动农民家庭生产积极性,但不承认这种改革对合作医疗的基础极大冲击,这样看问题就不客观了。现在考虑的问题,应是如何在个体家庭基础上,重建农村的卫生服务体系,不论是否是合作医疗,都应不设框子的进行探索。农村医疗服务还将面临更多新问题,比如,农村还要走城市化道路,要进行产业化经营,那么,农村的医疗体制怎么样来适应这个变化,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农民有中国占,,,的人口,非同小可,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或者是起码的卫生医疗服务,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就根本谈不上完成了。 下面我想谈第四个大问题,就是卫生发展的机遇。卫生发展的机遇我想谈三点内容,一个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卫生越来越大的需求。从现在开始到,,,,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要再翻一个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计划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一国经济越发达,人们对医疗服务、健康产业的要求就更多,能支付在卫生上面的资金也就越多。,,,,年的时候,卫生总经费支出为,,,多亿,现在是,,,,多亿,增长了,,倍,但在我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不到,,。只有我国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同样的人去分这块蛋糕,每个人的份额才会大一点。人民生活水平高一点,更富裕一点,对健康的需要才会更多一点了。 二是加入,,,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卫生发展是重要机遇。根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美方在瑞士公布的内容)第十八款是:“医疗、牙科:根据中国需要,外国服务供应商可与中国伙伴设立合资医院或诊所,限制数量。持有母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中国卫生部领取牌照后可在中国服务半年至一年。合资医院、诊所中半数以上医生、医疗人员应为中国籍。”我理解,就是双方同意,要对外国医生实行有限开放。这种有限开放是有益的,实际上,中国多年来与外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一直没有中断。北京最有名的协和医院,就是外国医生来办的。国际间商业交往越来越频繁,来华商人对国内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增多的,要求也提高了,这对中国医疗人员和设备,是一个挑战,也是机会。对外的开放和合作、合资,或者国外的独资做的好,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相信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持积极的态度。 全球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国际资本的全球流通。医生是服 务业的一个流量,其流动是与金钱流相关的,要有金钱的支持才能流过 来。如何支持,现在有很多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提供了越来越细化的 服务,也会给我们的国际交流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比如租赁的发展, 可能租赁一些医疗设备来用,也是一种对外开放进行合作的方式。全球 化中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使人和人、国家和国 家联系的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被刷新,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医疗的网上 服务,药品的网上交易,都在变为现实。当然药品会和其它商品有不一 样的地方,但利用互联网毕竟多了一种机会,一种手段。一、两年前, 北京大学一个学生得了一种少见的病,在网上求助,全世界的专家都给 他看病,结果很好。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对经济全球化 持积极态度。 第三点是关于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现在不讲了,希望有时间专门探讨。 最后讲第五个大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想提到这样几点供大家讨论,一是关于发展健康产业的问题。以前卫生体制是治病为主,现在是否要向新体制下预防、保健为主转化,看病、医疗服务不过是人类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健康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健康产业在全世界发展很快,我们也不能落后。 第二、要迎接医学科技革命,迎接当代世界医学科技大发展潮流,要积极跟上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发展的潮流。最近人类基因工程图谱绘出,是不亚于人类登月的历史性伟大创举。新世纪最前沿、最震撼世界的就是基因引来的革命。国际上很多大老板都开始介入这一行业,包括微软公司也都在关注生命科学。中国怎么样跟上这种研究的潮流,早日达到实用的程度,值得研究。 第三、如何进一步调整卫生服务结构,医疗保险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医院怎么办,1999年全国企业医院7000多所,占医院总数40,。但现在业务工作量下降,设备落后,人员留不住,资源利用率下降,怎么办,在经济转轨中,对不同阶层的卫生政策如何从有差别向统一平等对待转化,尤其是城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第四、关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中医是不可小看的,我现在特别要呼吁一下,要特别重视中医。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就鼓吹中医。因为中药材符合世界绿色化潮流,符合世界主张人回到自然的最新潮流。人吃中药,是吃上帝直接给你提供的东西。这种动植物的药材吃了以后,对人体有正面作用,很少副作用。中医中药,在世界上没有特别的影响,可能与我们对中医解释和宣传不够有关。这种东西能帮助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成世界人口最多民族,总有其深奥的药理和哲理。中医中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包括西藏藏医中也有很多精深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我国地域辽阔,地带类型和气候分区多,有相当多样性的动植物,可提供各种需求的中草药原料。如何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将是新世纪我们要认真考虑的。 卫生事业和经济学的结合,不仅给卫生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投资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人力资本分析等等,同时,也为经济学发展提供限广阔天地。作为一个转轨的国家,,中国,其卫生经济学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值得研究,值得考虑。这也就是世界上正在兴起的公共政策学所研究的领域。 有幸参加这样本次国际研讨会,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 国务院研究室 李晓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特点与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在《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特点: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结合。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实为带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谓扩张性,就是指在财政收支上,更强调多支些。要突破收支平衡的限制,要适当搞一些财政赤字。这种思路最早是英国学者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总供求平衡条件下,有效需求也是不足的,要扩大有效需求,是正常要求,不是特殊性政策。当然,我们是转轨中扩大需求,与他的时代不同。他那时私营经济已发展到高度,没有什么好再投。我们现在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经济,而不是单纯靠我们政府的投资。为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多支点,资金从哪来,我们可以先从未来的收入中透支点,这就是要发国债。1998年我们发行国债1000亿,各种债券5900亿,1999年要继续扩大发行国债,计划数在1500亿,可能还会再大一些。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央行希望多发点短期国债,以作为货币供给量吞吐操作的工作,保险公司希望财政多发点中长期国债,以便保险公司购买。这些都为财政发国债提供了条件。扩大财政支出,不仅 是对已铺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后续投入,还要一个对军队、政法、武警经费上支持加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企业脱钩后,经费来源更要靠国家财政支持。 今年货币政策有五大要点: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防范金融风险并存的一年,既要保持对经济增长必要的支持,货币供应增长将与1998年差不多,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提高资本市场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一方面这反映了对资本市场作用的肯定,另一方面将会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压力。三是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把国有商业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并防范风险。具体办法是:固定资产贷款权上收总行,以防风险;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办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为不良贷款;现在对逾期货款划为不良贷款的时间标准不同,我国原来是二年,去年改为一年,国外一般是三个月或六个月。通过试点,逐步成立银行自己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理原有不良资产。四是积极化解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地方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资产质量大有问题,还有不少违规操作,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这已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下一步要解决这个问题。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要整顿金融秩序,严禁非法金融活动,加大清理非法集资的力度。总之,要防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稳定、发展,要逐步建立新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机构体系。 2、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结合。 如何看世界经济形势,我在去年底曾预计99年世界经济形势略好于98年。当时提出两条理由,一是国际金融形势会稳定一点,二是世界上多数经济实体的经济,还是不会出大问题的。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能成立的。但是,不论世界经济形势好坏,对我国内经济的压力都是很大的。 1999年实行的是支持外贸发展和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1999年出口形势严峻。要具体支持。一是利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经济技术合作等手段,扩大机电设备、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出口;二是扩大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自营出口,加快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改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免、抵、退” 税办法。三是做好非公有制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试 点。四是实现外贸出口方式的多元化,如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搞好在外的三来一补;如利用外资企业国际网络扩大出口;扩大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资试点,现在上海和深圳有试点;把外贸出口与劳务出口、工程承包结合起来等等。五是继续积极慎重地尤其是有效地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外资质量、水平。六是加强外汇管理,对外贸出口企业考核,要从考核出口值为主转向考核出口收汇额为主,严格结售汇制度。 3、当前形势运行基本正常,但需求不足问题严重。 从今年前五个月的基本经济统计数据和有关部门数据中,从4、 5月份与前一季度的比较中,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1至5月经济形势从平均数上看,尚可算正常。1—5月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相比情况如下,全国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6%,若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8-9%;1-5月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3.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6%;1-5月国内财政收入增长24.9%,情况还比较好;1-5月金融机构存款多增5857亿元,同比增长17.8%;贷款多增622亿元,同比增长15.1%;1-5月出口总额增长负5.3%,进口总额增长15.3%。这些成绩是在国外经济动荡不定、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条件下取得的,表明去年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是来之不易的。 第二、 4、5月份各项指标反映出经济发展又开始下降的苗头。4、5月 份各项指标如下: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一季度回落了一个百分点,5月份又比4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率比4月份又下降了0.4% ;4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月下降1%,5月份与4月份持平;4月份出口同比下降7.3%,比一季度下降7.9%略有好转,5月份出口同比上升了4.2%,比4月份出口形势有了转暖迹象;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比一季度回落11.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回落15.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回落9个百分点,5月份情况略有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但仍然低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7个百分点左右。投资4、5月两个月连续这样的幅度下降,表明去年8月份开始的国债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能已尽尾声。 第三、去年我国经济中已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多种迹象,从今年经济走势看, 已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判断是不时是通货紧缩,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从价格是否全面持续下降为判断标准,我们称之为单因素论,那么,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7年10月以来,已连续18个月同比为负值,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14个月同比为负值,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38个月呈负值。今年1至4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1%,全国商品零售价格4月份比3月份又下降1%。二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同时发生的,这称为双因素论。即使如此,货币供给的指标看,表面上供给增长还正常,实际上信贷已出现全面萎缩现象,流动性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亏损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价格、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指标均持续下降,才算通货紧缩。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从1993年算起,已持续6年时间了。总之,不论从什么角度看,现在已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 现在,有关方面,正在考虑用较大力度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及政策对体育产业化的影响及机遇。简介当前宏观经济特点,是为了使体育界的朋友们了解一下当前经济情况。另一方面,从这些情况中,能引申出与今天会议主题有关的什么结论呢,我想是否有这样几条:一是经济发展有起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会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影响。经济发展快一些时,体育产业化也容易一些,市场机会多一些,资金筹措容易一些;反之,经济发展下降时,体育产业化也困难多一些,体育市场也出现疲软,体育消费拉动也弱一些。二是宏观政策是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主的,主要是短期的,调节起伏周期的,宏观政策变动对体育经济政策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很大。因为,体育经济政策严格讲,是属于宏观管理部分,不是宏观调控部分。体育经济政策相对具有长期性,不是每年更不是每季度都要根据形势调整的;体育经济政策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特性,这是与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相关的。三是在宏观经济偏冷时,虽然对体育产业化有不利的影响,也带来的机遇。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对启动消费和投资拉动的关注和支持上,这是体育产业化可以得到某些政策支持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对物质商品普遍供过于求,不少体育商品相对还供不应求。人们正越来越多地兴趣转向健身、观赏体育比赛上或体育旅游上。人们对体育产品需求的增大, 正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拉动消费方面:体育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将成为人们消费的最 重要的领域。比如,我们看到棋王与电脑下棋,IBM深蓝,使体育与高科技联手,人脑与电脑竞争与促进,扩大了人们消费的领域。 2、 促进投资方面:体育产业对投资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现在,有相当多的 企业把眼光放在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上,相当多的企业家与体育界的名星们交朋友。大家看到,组织一场重要比赛的收入,就相当于若干企业一年的利润;一个重要体育名星,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企业,比如,世界拳王一个人,一出场就上千万,简直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 3、引进外资方面:利用外资赞助办运动会,引进运动员,利用外资出口参加体育项目等。这也是一种引进外商投资,一种有价值的外资。 4、 解决就业方面:新的健身中心和健身设备生产方面,需要有大量的专业 人员、辅助人员就业。比如,李宁等一批世界冠军下海办公司,发展了体育产业,还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李宁说,“市场不相信冠军”。我理解,冠军无形资产是增值还是掉价,还要靠正确的经营。 5、体育能提高人的素质,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更合格人才。体育精神是一种敢于竞争、不怕困难、不断前进、探索求新的精神,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种种好的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具有一种体育精神。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人,精力更充沣,意志更坚强,身心更健康,是社会所欢迎的。 以上种种,具有长远的意义,而且对当前发展经济,也有更直接的意义。 如 果说,需求就是机会,那么,现在,对体育产业化的需求是非常之强烈的。 这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为体育发展提供的机遇。 (二)经济改革与发展,对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1、 向市场经济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体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化 提供了理论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为体育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比如,产权的理论,投资者主体的理论,自负盈亏的概念,企业式经营体育俱乐部的做法。很多在以 前根本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可以做,可以试,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更大的容量,有了市场化操作的一套说法和环境。 2、对外开放,尤其是国外体育产业商业化发展为国内体育产业化进展提供了宝贵借鉴。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通过商业化办法成功举办,给人巨大启示。以前办运动会要花钱,现在办运动会要赚钱,这才出现了争办运动会的场面。这方面,确实国外商业化经验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也使我们体育事业发展越来越有实力了。比如,我参加上海举办八运会开幕式,非常感慨,这么大的运动会没要国家投钱,全靠商业运作,而且非常成功,是高明的商业管理与体育的结合,是体育为人民造福的典型例子。 3、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对发展体育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育事业,越来越多的吸收了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比如,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合运用,体育市场化与计划化的关系,体育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等等,都成为体育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说明了体育与经济工作者结合确实是有其必然性的。 4、国家经济发展和国人消费水平整体提高是体育产业化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位下海的体育名星的话,很有道理。 三、体育与经济结合要区别对待,分类把握 1、 国家投资与社会投资办体育要结合,有的项目,不为钱,就是为了国 家 争光的,国家不论其是否有经济效益,都应投资。比如,观赏性不强,商业开发潜力小,但是在奥运会上有份量的项目,国家支持比例就会更高一些,这是很必要的。体育不论用产业化否定计划国家支持。这是应当明确的。 2、 体育社会公益性与商业性关系。经济与体育结合要有个度,要有分寸, 否则,会引来麻烦。一句通俗的话讲,没有钱是不行的,但一切为了钱也是不行的。各自要定位,不是完全合二而一的,体育家与企业家是两类职业,其成功标准还是不同的。虽然,这两类职业是可以转换的,有时还可以结合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要特别谨慎。企业家是要让体育为盈利服务的,体育家是要金钱为体育服务的,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没有商业化,体育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力量来发展; 但一切围绕金钱走,体育就失去了超凡脱俗的气质,就变成了工具。我们看到,为金钱而吹哨,为金钱而决定是否进球,奥委会有的委员为金钱而决定是否投票,这些都是把商业化走向极端,或说,是歪曲了体育的产业化。 3、 少数体育专业人才的成长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相结合;提高人民体质 和盈利目标要处理好。这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是体育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也是有助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 4、 不同体育项目有不同的产业化方式,不能一个模式套。体育也分为企业 式经营的,事业式经营的,有完全公益性的。体育产业起码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广告、门票收入、体育中介经纪等;二是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保险、运动旅游,体育彩票等。体育产业有本体的,也有为体育服务的。还会有很多具体的分类。不同情况,体育产业化程度就不一样,方式就不一样。作为国家体育管理,就有一个协调各种体育,使之全面发展的任务。 5、物质利益与弘扬人类克服困难的体育精神、鼓励民族志气的民族精神是 需要的。有人说,不要把体育与为国家争光联在一起,一场比赛输赢没关系。诚然,不要把体育比赛的输赢与国家的盛衰等同起来,但是,不能否认体育比赛确是具有振奋民族精神、为国增光的实际效果。现在正在美国参加比赛的中国女足,她们的不怕强手、克服困难,将与美国队争冠军,引起国人和海外华人多大的自豪和喜悦,这是金钱换不来的一种最激动人心的感情。体育产业化,不是每一个细胞都是商业化细胞,还有事业的一面,有为国增光的一面,有精神追求的一面,否则,就会断送了体育运动的精神。 (1999年) 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上谈体育产业化及奥运会 一、我对体育经济政策的理解: 1、体育经济政策的三大关键: 一是承认体育是产业,有盈利性,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 二是承认多种产权形式的体育组织的合法性,发展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体育产业。允许实行职业的体育俱乐部制度,鼓励产权明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 俱乐部制和协会制;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有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运动项目,要积极探索职业化道路。 三是承认体育是产业与事业的混合,坚持体育作为事业属性,因此,政府应当在财力及其它方面继续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条,核心问题是明确在发展体育产业和事业上,政府和社会的各自责任。 2、体育经济政策的五大政策工具: 拨款杠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关于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支持的规定;改进与完善财政投入的方式。 税收杠杆: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如对接受境外捐赠的体育器材、装备等物资,免征关税;国内企业和个人捐赠,可抵部分所得税;明确企业对体育训练、竞赛和大型体育活动的广告性赞助资金,可在企业广告宣传项目中列支;体育机构、社会团体开展体育业务活动取得收入可列为事业收入,免征所得税;对服务于重大比赛的进口体育器材等,财政给予退税或专款补助等。 土地杠杆:对政府批准和支持的公用体育设施建设,政府用行政划拨土地等优惠方式,给予支持。 信贷杠杆:鼓励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投资、向体育项目上的投资给予信贷支持;允许并增加体育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目前只有2家体育上市公司,远远不够);必要时,将允许体育行业的一些效益高、有发展潜力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等。 筹资政策: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允许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如设立培养后备力量专项资金;成立中华体育基金会;发行体育彩票;提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多种经营;鼓励各类体育机构通过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筹集资金;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 3、体育经济政策应具有的五个特点 五个字: 即“准”、“引”、“明”、“让”、“补” 准:国家投钱要投准,重点要选好,社会效益甚至经济效益要大。因此,要管好国家投入的钱,用好国家投入的钱;要有一套评估效益的制度;投资要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结合。 引:国家投入对社会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要大,要带动社会投资。比如,公共体育设施中,公共服务性高的,无法收费但又必须的投资,政府要承担,同时,允许并鼓励民间参与投资。 明:财政支持的资金,在使用于体育项目时,其中相当的部分要有透明度,比如运用招标方式,要鼓励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各方参与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让:对商业利益大的体育项目投入,政府也可投社会可可投的,政府应让民间搞,让利于民,扶植一批体育企业成长起来; 补:要对市场调节体育产业中的不足,比如非竞技项目、群众参与的项目,某些十分必要发展但商业性低的项目,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比如,可搞定向财政资金补助,使体育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4、建议逐步将“体育产业政策”提法改为“体育经济政策” 体育经济政策比体育产业政策提法更宽泛,包括的关系更复杂。 体育从事业走向产业化,是一大进步,因此,产业化及产业政策是改革和进步的提法。但从工商各产业发展情况看,产业政策的提法实际上在弱化,这是随着政企分开进程必然出现的结果。 体育产业政策,容易使人认为是体育主管当局对各种体育组织在产业化发展上的指导性政策,而体育经济政策,则容易使人理解为国家对体育主管当局的关系,国家财政对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产业承担的税费规定。主要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体育主管当局与各种体育组织关系。因此,表述更全面一些。 二、奥运会对完善体育经济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1、进一步按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现代奥运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规定和惯例,我们必须照此办理。比如关于举办奥运会的资金筹措、分配,北京市和国际奥委会签定了协议,就要按协议办。国际通行规则将体现在各个方面:筹资要按规则,花钱要按规则,分利也要按规则。我国体育界既要遵守国际奥委会在筹资、分配和支出方面的要求,也要主动吸取国际奥委会在制定规则方面的成功经验,完善体育经济政策。 2、寻找利用市场规则巨额筹资的办法。举办奥运会需要相当大的资金。自1984年洛杉基奥运会后,这已成为举办奥运会的重要运作模式。我国原有的“奥运会专项基金”是为支持在奥运会取得好成绩的而设的,对承担举办奥运会是远远不足的。支持举办好奥运会的资金,其数额将有若干倍的增加,由于筹资规模很大,如何开拓筹资渠道,如何学会巨额资金的筹措,学习大规模的体育资本市场操作的经验,是一个新课题。这对我们以前各项筹资政策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如何依照国际惯例,合理分享体育电视传播资源,保障体育活动组织者在转播权上的必要和正当利益,以增加奥运收入,就值得研究了。 3、对巨额体育资金的管理制度要求尽快完善。举办奥运会将涉及到巨额资金的管理,既有中央政府的大量投资,也有地方政府都的巨额投资,体育主管和专门的奥运主管单位,如何管理和运用好这批资金,如何监督和协助运用好相关的资金,是关系重大问题。在举办奥运中将引入多方的社会投资,如何协调与配合,成为奥运会有机的组成部分,也需要有成功的投资管理。借这个东风,今年对如何鼓励境内外企业投资和社会集资兴建体育设施,并允许其合理合法的受益政策,要更加完善,更加有操作性。。 4、奥运会将促进体育政策配套。我国体育经济政策是探索和成长中的政策,但举办奥运会则是巨大的考验。要求各项政策的配套,要求方方面面的协调,因此,是有利于体育经济政策的加快成熟和走向实用阶段。比如,在推进我国体育组织的产权明晰,在尊重企业自主权条件下来组织奥运会方面;在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支持体育经济分工方面;„„ 5、奥运会对环保的高要求,对科技的高要求,对人文关注的高要求,均将大大丰富我国体育经济政策。比如,如何在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条件下来举办奥运会。 6、奥运会带来了体育服务业的各种信息和操作方式,这是我国体育产业中薄弱的环节,也是体育经济政策需要跟上来的部分。相信这次在举力奥运会过程中,将会有力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将会丰富我国体育经济政策。 三、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商业服务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体育管理咨询公司和体育俱乐部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之机,一方面学习国外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力争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人一争高低。有助于中国企业包括体育企业借奥运会快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2、有助于体育产业规范化管理和企业制度完善。比如,有助于加快调放结合发展体育产业的步伐。奥运会,将对政府做什么、支持什么的效果进行检验。这对我们调放结合发展体育产业有很大好处。比如是否要重点支持竞技体育,放开其他体育办的产业;是否应从产业政策上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特别是一些便于市场化运营的项目。如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是否应对从事为主体产业服务和为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服务的项目和单位,国家应给予适当支持,如减免税、优惠贷款等。 而国内企业要在奥运经济中找到商机,就要与外商企业进行竞争,制度健全与科学,是进行竞争的基础。因此,奥运会将促进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这可能会使一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加快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加快体育产业中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构筑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之相应,体育经济政策要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体育组织的权益,鼓励体育产业中形成多种所有制的竞争格局,要利用股份制等形式来吸引和组织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 3、为体育产业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企业营销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举办奥运会的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受益的产业和间接受益的产业,前者主要包括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交通业 电信业、攴饮业、房地产业等,后者涉及的面更广一些。但综合起来看,举办奥运会主要还是对新兴产业特别是包括体育在内的服务业的影响最大。企业可利用奥运会树立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加快企业发展。奥运会是企业品牌推销的最佳时机。有助于促进我国内企业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进程。奥运会将有助于我国体育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体育企业。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奥运下,加快提高企业科技进步,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面对的竞争是一种科技竞争。体育产业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借助高科技。有助于将体育产业与社区建设结合 4、为体育产业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了最好的成长空间。比如,如何努力发挥协会、体育博览会、体育基金会的作用,如何做到积极地发行彩票,精心地经营门票,稳妥地试行股票,如何提高水平,这是最好机会。比如,具创意的体育投资将有巨大回报率但也有风险;又比如:体育无形资产开发,针对体育的特点,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大力开发无形资产。 5、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和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奥运会带来了对体育的兴趣,对健身的重视,对各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的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是培养体育消费群体,从经济角度讲,是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培育体育市场的主体,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传统体育和新运动项目开拓。 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她将借助奥运东风,扶摇直上。让我们支持她,祝福她~
/
本文档为【与环保局长谈环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