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普通遗传学试验

普通遗传学试验

2023-05-24 10页 pdf 831KB 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722725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遗传学试验普通遗传学实验实验一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永久制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及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掌握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行为特征,并能掌握两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能准确地复制,并能有规律地均匀分配到每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从而可以准确地推断生物性状的遗传与染色体的准确复制和均等分配有关,支配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
普通遗传学试验
普通遗传学实验实验一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永久制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及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掌握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行为特征,并能掌握两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能准确地复制,并能有规律地均匀分配到每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从而可以准确地推断生物性状的遗传与染色体的准确复制和均等分配有关,支配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在整个细胞周期中约占10%的时间,而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征:前期:核内染色质逐渐浓缩为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每一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核仁和核膜逐渐模糊不明显。中期:核仁、核膜逐渐消失,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从两极出现纺锤丝,分别与各自染色体的着丝点相连,形成纺锤体,在中期染色体呈分散状态,便于鉴别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在正常情况下,中期分裂相所占比例很小。(10—30min)后期: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二,其每条染色单体也相应地分开,并各自随着纺锤丝的收缩而移向两极,每极有一组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原来的染色体数目相同。1末期:分开在两极的染色体各自组成新的细胞核,在细胞质中央赤道板处形成新的细胞壁,使细胞分裂为二,形成二个子细胞。这时细胞进入分裂间期。间期:细胞分裂末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前期之间的一段时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染色体,只看到均匀一致的细胞核及其中许多的染色质。实质上间期的核是处于高度活跃的生理生化的代谢阶段,为细胞分裂准备条件。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生长点、幼叶等部位的分生组织。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方便,故一般采用根尖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减数分裂:是生物在性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它包括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阶段:第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等数分裂.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体变化的特点分为:前、中、后、末期,由于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较长,染色体变化比较复杂,故其前期又可分为五个时期。在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交换、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最终分裂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的四个子细胞。从而发育为雌性或雄性配子(n),雌雄配子通过受精又结合成为合子,发育为新的个体,这样又恢复了原有的染色体数目(2n)。由于不同雌雄配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和进化。生物的性母细胞成熟时,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征简述如下:第一次分裂:前期Ⅰ: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细线期:核内染色体呈细长线状,互相缠绕,难以辨别成双的染色体。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相互纵向靠拢配对,称为联会。这样联会了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偶线期所表现的这一特征的时间很短,一般难以观察2到。3)粗线期:配对后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这样一个二价体包含了四条染色单体,故又称为四合体。在此期间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片段交换。4)双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由于在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因而同源染色体在一定区段间出现交叉,此期可清楚地观察到交叉现象。5)终变期:染色体更为浓缩粗短,交叉结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核仁和核膜开始消失。此时各二价体分散在核内,适于计数染色体的数目。中期Ⅰ:核仁和核膜消失,所有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每个二价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别趋向纺锤体的两极,此时最适于计数染色体的数目和观察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后期Ⅰ:二价体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在纺锤体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移动,完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半过程。此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必然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间的各个成员以同等机会随机结合,分别移向两极。注意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尚未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末期Ⅰ:染色体移到两极,松开变细,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核。细胞质分裂,在赤道板处形成细胞板,成为二价体。第二次分裂:前期Ⅱ:染色体又开始明显缩短,而其包含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得很开,只是着丝点仍然没有分裂。中期Ⅱ: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出现纺锤体。后期Ⅱ: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3分别移向两极。末期Ⅱ:染色体分别到两极后,又重新出现核仁和核膜,同时细胞质分裂为二,从而使一个母细胞分裂为四个子细胞,称为四分体(四分孢子),每个子细胞内只含有原来母细胞的半数的染色体(n)。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生物的遗传变异密切相关。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因此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对遗传物质的分配和重组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植物的性母细胞(2n)在形成雌雄配子(n)过程中必须通过减数分裂。由于植物花药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比较方便,故一般都采用花粉母细胞作为制片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三、实验材料玉米花粉母细胞(2n=20)永久制片蚕豆根尖细胞(2n=12)永久制片四、作业绘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最具区别特征的分裂相,并简述两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4实验二植物有丝分裂临时制片(压片法)一、实验目的:学习醋酸洋红染色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植物根尖的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及特征。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过程同实验一)三、实验材料蚕豆根尖(2n=12)四、实验步骤1、取材:蚕豆根尖先将种子浸泡1天,待吸水膨胀后移到铺有几层吸水纸的培养皿内,上面盖两层湿纱布加不少许,置于18-20℃(黑暗)培养40-50小时。待根长至1-2cm时,于上午10时左右剪取。2、预处理:为了获得中期分裂相较多的细胞,使染色体缩短,分散,便于压片观察,对剪下的根尖可采下列一系列方法压片方法进行预处理。(温度:低温,一般10—20℃。预处理的机理:阻止或破坏纺纺锤体微管的形成。由于不能形成纺锤体,因此有丝分裂过程被抑制在分裂中期阶段,这样便可以累积较多的处于分裂中期的分裂相,预处理的另一作用:可以导致染色体高度浓缩,使染色体变短,从而有利于染色体的分散)。1)冷冻处理根尖放入盛蒸馏水的指形管中,置于冰水共存的冰瓶中,然后把冰瓶放到0—3℃的冰箱中处理24小时。染色体数较多的实验材料可适延长时间(20—40小时),但需注意勿使材料结冰。2)药剂处理a.0.01-0.2%秋水仙素溶液处理2-4h5b.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处理3-4hc.100ml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加1-2滴α-溴萘处理3-4hd.0.002M8-羟基喹啉处理3-4h药剂处理时温度不能过高,以10-15℃为宜。3、固定冲洗干净处理的材料卡诺氏液(冰乙酸:无水乙醇=1:3或冰乙酸:氯仿:无水乙醇=1;3:6)固定24h可立即使用不立即使用,置于95%酒精30min后置入80%酒精中30min酒精。70%4℃下保存,若保存时间较长需要重新固定后再用。4、解离1)从从培养皿里取出4-5条根置于塑料量杯内,并用蒸馏水冲洗几次,冲洗干净。2)将干净的根放入表面皿内,加入数滴1N盐酸,以浸泡住根为准。3)用镊子夹住表面皿边缘(注意用力适度,不宜过大)在酒精灯上间接式加热2-4分钟(即发现盐酸溶液有气泡冒出时,立即远离火焰),用镊子尖夹根是否已经变软,若变软,则说明已解离好,否则继续解离。(乳白色,经解离,变化为透明状)。5、染色1)将解离好的根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在表面皿内加入几滴醋酸洋红溶液,在灯上加热,同样注意来回快速往返或加热的同时,注意洋红染料最好不要加热到沸腾状态,若沸腾马上停止加热。(增加根染色程度)2)取一根已染过色的根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夹取根尖1.5mm长度处,加6一滴醋酸洋红染料,在火焰上来回烤几下。3)再加一滴1%的醋酸洋红溶液,盖上盖玻片用解剖针的反头垂直轻敲盖玻片,使根尖压成一薄层。(多余的染料用纸吸干)。压片时注意不要再移盖片,否则会造成更多细胞生重叠。6、镜检先在10X,找到分裂相后再换40倍X观察,并绘图。五、分析结果、制出几张好片子,并对自己观察到的各个分裂相进行绘图,加以文字说1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27实验三减数分裂临时制片一、实验目的学习醋酸洋红染色技术,通过操作掌握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临时制片的关键步骤及方法。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过程(同实验一)三、实验材料(玉米花粉母细胞)玉米雄花序(2n=2X=20)四、实验步骤1、从玉米雄花序上取一枚雄花,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及镊子挑去小花的颖壳,获得几枚花药。2、取一枚花药放在另一张载玻片上,并加一滴醋酸洋红溶液(1%),进行染色。在此过程中,可用解剖针将花药夹碎,染色时间为数分钟(2—5分钟)。3、盖上盖玻片,用解剖针的反头轻敲盖玻片,使材料成为均匀薄层,之后可烤几下片子(增加染色程度;使花粉母细胞膨大)。4、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明显的分裂相后,再用高倍镜观察。(注意对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五、结果分析、制1出几张好片子,并绘出自己观察到的分裂相。、2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分析。8实验四玉米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玉米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及独立分配规律。二、实验原理、1分离规律:指具有完全显隐性作用的一单位性状,在其遗传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基因型纯合的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其F1代全部表现为一个亲本的性状,而该一对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得到F2,会同时出现双亲表现型的个体,其比例显性:隐性=3:1。PAA×aaF1AaF21AA2Aa1aa表现型3A:1a分离规律的实质:杂合的等位基因分离形成等比例配子,不同的配子自由组合,F2代形成3:1的显性:隐性表型比例。2、独立分配规律:具有完全显隐性作用的两个独立遗传的单位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在其遗传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基因型纯合的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其F1代全部表现为一种表现型,而该两对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得到F2代,同时表现2种双亲类型及2种重组类型比例为9:3:3:1P×aaBBAAbbF1AaBb○XF29A_B_3A_b_3aaB_1aabb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9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每对等位基因既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的重组而自由组合,形成四种等比例的配子。因而两对基因的杂合体在完全显隐性的条件下,其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分离比例为9:3:3;1,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分离比例为1:1:1:1。、基因互作用:不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Cc控制有色(C)控制无色c抑制作用:I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C表现为无色c存在时,C表现有色,c表现无色iP有色)╳Ccii(ccII(无色)F1CcIi○XF29C_I_3C_ii3ccI_1ccii无色:3有色13三、实验材料玉米果穗1、非甜:甜=3:1胚乳的甜与非甜这对相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非甜对甜为显性)。从外形上表现胚乳甜性的籽粒是凹陷皱缩,而非甜性的则饱满。(分离规律)、无色:有色2=13:3(基因互作抑制作用)、有色非甜:有色甜:无色非甜:无色甜3=9:3:3:1验证独立分配规律。注意:甜性玉米颜色本身就比非甜性颜色深,故对皱缩形籽粒(甜)来说黑10红色为有色,浅灰红色为无色。四、实验步骤(内容)、确定自己桌面上的新鲜试验材料属于何种材料1、分别数出(按各材料要求)2非甜:甜=3:1无色:有色=13:3有色非甜:有色甜:无色非甜:无色甜=9:3:3:1、给自己所确定的材料挂上标签,注明:分离比例,验证年、月、日等。3五、作业、观察上述各杂交实验的性状分离的表现型,并写出它们的基因型、实验结1果,分别按下表填写和分析。一对性状的的遗传分析表现型非甜(无色)甜(有色)观察数(o)预期数(e)偏差(d=o-e)差方d2=(o-e)2SS=(o-e)2/e=d2/e1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表现型无色非甜无色甜有色非甜有色甜观察数(o)预期数(e)偏差(d=o-e)方差[d2=(o-e)2](o-e)2/e=2/ed2、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X2测验,从而对各对性状的的遗传表现作出解释。1)分离规律2)独立分配规律X2测验时:D.f=N-1(N所观察到的表现型的组数)2=∑X(d2/e)„„与=X2(0.05,1)2(0.01,1),值相比得出统计统计结论,证X明观察到的结果与理论值是否不符合(差异显著)12实验五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3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当构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三、实验材料芍药(PaeoniaLaetiflora)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片(放大2000倍)2n=2X=10。四、染色体照生的测量分析工作经显微摄影、冲洗放大的染色体照片,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测1量依次测量染色体长度,长臂和短臂的长度(分别量到着丝点中部),13计算臂比时,长臂长度为分子,短臂长度为分母,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臂比=长臂花/短臂染色体长度表示方法有两种:放大的染色体长度(mm)1)绝对长度(μm)=×1000放大倍数单个染色体长度2)相对长度(%)=×100%单套染色体组全长2、配对将放大照片上剪下的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配对的根据是随体的有无及大小、臂比是否相等。3、排列:将配对好的同源染色体按下列原则进行排列,并正式编上序号。1)染色体长的在前,具随体染色体、性染色体排在最后2)若有二对以上具随体染色体,则大随体染色体在前,小随体染色体在后3)异源的染色体要分别排列(如小麦的A、B、D染色体组)4、剪贴:把上述已经排列的同源染色体按先后顺序粘贴在绘图纸上。粘贴时,应使着丝点处于同一水平上,并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所得组型图。5、分类:臂比是反应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此可确定染色体所属的形态类型。染色体形态类型臂比(长臂/短臂)形态类型1~1.7m中着丝粒染色体1.71~3.0sm近中着丝粒染色体3.01~7.0st近端着丝粒染色体>7.01t端着丝粒染色体sat随体染色体146、填表:将上述结果整理成“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表”染色绝对长相对长长臂长短臂长臂比染色体体序度(um)度%度(um)度(um)(长/类型号短)117.523.99.757.751.26m215.521.18.507.001.21m314.2418.98.755.501.59m(sat)413.518.49.54.002.375sm51317.776.001.67m总长度73.75单倍的染色体实际总长um()7、综合描述说明供试材料的染色体总数,染色体组型的公式,如蚕豆的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2m(SAT)+10t;染色体的大小,染色体组型的分类。1)染色体大小描述:规定1um以下为极小染色体;1—4um为小染色体;4—12um为中染色体;长12um以上的为大染色体。2)染色体组型的分类:即核型的分类、同一核型中染色体相对大小不一,一般可根据核型中染色体体臂比及其比值大小,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数目比例而划分,由m染色体组成的,称为对称型的;大多数由m染色体组成的叫基本对称型;大多数由Sm和st组成的称为基本不对称组型;由St组成的称为不对称组型。核型类型为最对称型1A为最不对称型4C最长chr/最臂比>2:1的染色体的百分比短chr0.000.01-0.500.50-0.991.00<2:11A2A3A4A2:1~4:11B2B3B4B>4:11C2C3C4C芍药:2n=2x=10=8m(2sat)+2Sm=6m+2Sat+2Sm基本对称型8、翻拍和绘图:将剪贴排列好的染色体组型图进行翻拍,用坐标纸或绘图纸绘成染色体模式图。15151050-5-10-151234523.9%21.1%18.9%18.7%17.9%五、简要描述实验观测到的染色体组型结果注1)染色体组型图:一般是将与模式照片同一细胞的染色体逐个剪下,参照染色体长度和臂比值,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按表格中的染色体序号排列到为该细胞的核型图,一般仅代表5个细胞染色体的组型如何。)染色体模式图则代表该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情况。216实验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实验目的观察和鉴别植物染色体数目各种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及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般均为二倍体(12n),其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类①凡按整套的染色体基数(X)为变化,称为整倍体变异,如一倍体(X),二倍体(2X),三倍体(3X),四倍体(4X)等,对于三倍体的整倍体叫多倍体[按.其来源分,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②凡正常的二倍体的染色体(2n)减少可增加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的,称为非整倍体变异,如单体(2n-1=(n-1)Ⅱ+Ⅰ),双单体(2n-1-1=(n-2)Ⅱ+2Ⅰ),缺体(2n-2)=(n-1)Ⅱ,三体(2n+1=(n-1)Ⅱ+Ⅲ),双三体(2n+1+1=(n-1)Ⅱ+2Ⅲ),四体(2n+2=(n-1)Ⅱ+Ⅳ)等,其中染色体数少于2n者,称为亚倍体;其中染色体数多于2n者,称为超倍体。2、植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对于缺失杂合体及重复杂合体,及倒位杂合体来说均可在偶线期联会后,在粗线期可观察到环状结构:缺失环、重复环、倒位环、,这三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前两者的仅由一条染色体构成,而后者由2条染色体构成,而且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分裂后期出现染色体桥;易位杂合体可见到十字形联会,或在其终变期出现四体环或四体链等特殊的细胞学特征。总之,染色体结构变异其发生过程一般是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在断裂后重接时发生差错的结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杂合体常表现出不正常的细胞学行为,从而导致特殊的细胞学特征。3、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一般可导致花粉粒的半不育或部分不育,胚珠的育性降低,产生性状改变,严重的可造成个体死亡。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同时结合植株育性的异常表现,可以鉴定和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细胞学行为,进一步影响雌雄配子的正常发育和受精,对其后代个体也将产生不同的遗传效应。因此对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植株,除根据形态变异进行间接鉴别外,最17可靠方法,就是通过根尖细胞或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观察,根据染色体的行为直接鉴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三、实验材料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幻灯片(玉米、蚕豆等)2、染色体数目变异及结构变异幻灯片(玉米、蚕豆等)四、实验步骤观看幻灯片后,了解各种染色体数目变异及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特征。18实验七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统计分析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几种基本方法,通过估算其遗传率和杂种优势表现的程度,进一步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二、实验原理生物界遗传性状的变异表现为连续的称之为数量性状。由于生物类型,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多种多样,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不能沿用独立遗传性状分析的同样方法,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考查分离世代的分离类型和比例对数量性状几乎是无能力的,研究数量遗传性状是采用数学统计的手段。对整个群体进行综合考查,以揭示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的性质,特点及遗传规律。控制数量性状发育的多个基因,有时每个基因对性状发育的贡献(作用)是相等的,有时则是有大有小的。而且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有时存在着相互作用,彼此间有着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归纳起来:多基因作用有二种,一种是多基因作用累加起来的加性效应;另一类是不能简单累加的非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包括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即显性作用及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即上位效应。多基因的作用形式仍可表达如下:纯合型(AA和aa),其加性效应值分别为d和-d加性效应等位基因间无显性(h=0)基因基部分显性(-dd或h<-d)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据此,可作出一对基因的2的模式如下,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时,以此一对基因的模式为基础,提出若干假定,推广到多对基因hAaaa-dcAA+d19d为纯合型,AA、aa的加性效应值,一正一负,平均为0。h为杂合型Aa的显性效应值,是加性效应基础上偏离平均值的增量,其值可正可负也可等于0,主要依显性作用的大小,方向而定。当无显性时,杂合型为加性效应(h=0)在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时,一般常用方差(V)来度量群体内的差异长度。由于性状的发育不仅由基因型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故表现型方差(Vp)是由遗传方差或称为基因型方差(Vg)和环境方差(Ve)所组成。假定基因型与环境之间没有相关和互作,则群体的表现型方差(Vp)为基因型方差(V)环境方差(V)之和;GEV=V+VPGE又因为基因型方差是加性方差Vd,显性方差Vh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性方差Vi所组成,故上式可进一步列为:VP=Vd+Vh+Vi+V(1)E|根据F、B(F×P)、B(F×P)群体的方差组成分析为:1111212=1D+1H+2VV(2)F224E(1)-(2)得+VV==1D+1H+2VB1B224EF2的基因加性方差为:Vd=1D=2V-(V+V)2F2B1B2式中D=∑d2,是各基因加性效应方差的总和;H=∑h2是各基因显性偏差方差的总和。根据上述群体方差的组成分析,要统计分析数量性状遗传试验的数据,并按公式分别估算遗传率、杂种优势、优势指数、势能比值、平均显性度及控制所测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三、实验材料水稻不同穗长品种间杂交组合的亲本P与P,F,F回交子代B和(F×P)1212111和B(F×P)的试验考种资料(数据附后)(水稻穗长这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数212量性状。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点常常通过考查基因的显性程度,控制该数量性状的最小基因数以及遗传率等指标来描述。20四、实验用具电子计算器五、实验步骤分析数量性状遗传重点常常通过考查基因的显性程度、控制该数量性状的最小基因数以及遗传率等指标来描述。、基本参数的计算1(1)计算各世代的平均数(X)、方差(V)及标准差(S)„+XnX1+X2+X=∑X/N①=NX为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样本容量)V∑=(X-X2/(N-1))∑X2-∑=(X)2(N-1)②=∑fx2-(∑fx)2/NN-1或S=V(X为平均数,N为总个体数,∑(X-X)2为各个小区个体值与该小区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f指分组的各组次数)(2)计算环境方差(V)EF的环境言差一般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下列估算2V=1/3(V+V+V)(水稻自花授粉作物)③EP1P2F1=1/2(V+V)(适用于无F的数据)P1P21=V(适用于异花授粉作物)F12、遗传率的估算遗传率是指一个群体内某数量性状由于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比值。广义遗传率(h2)指基因型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狭义遗传B率(h2)指加性方差表现型方差的比值。N①广义遗传率(h2)Bh2=/VV×100%(V=-V)/V×100%④BGPF2EF2=[V-1(V+V+V)]/×V100%F23P1P2F1F2②狭义遗传率(h2)N21h2=/VV×100%=-(V[2V+V)]/×V100%⑤NDPF2B1B2F23、杂种优势和显性程度的估算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一代(F)在产量、生活力、生长势、抗逆性及适应性等方1面优于双亲的现象,一般用杂种优势率(RH),即平均优势、超亲优势、或杂种优势指数(IH)进行度量,并可用势能比值和平均显性程度表示杂种一代与亲本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1)优势率(RH)F平均值同双亲的平均值比较,用百分比表示.1F1--1/2+P).(P12平均优势=×100%⑥+)P1/2.(P12超亲优势:F1平均值同较好的一个亲本(HP)平均值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超亲优势=(F-HP)/HP×100%⑦1(2)优势指数(IH)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之比为优势指数,用下式估F1算:F1IH=×100%⑧+P)1/2.(P12(3)势能比值:在多基因系统下,假定①基因均朝同一方向(d或-d)分布,且作用相等;②所有h增量均有同等符号,且效应相等,而且双亲均为纯合体,具有k对基因,则中亲值离F1的差数为:-1/2F+P.(P)∑=h(性效应总和)112两亲本的差数平均为:1/2+P)=.(P∑d(加性效应)1222由于上述两个假定不能证实,所以一般将F1离中亲值的差数与其两亲本差数平均的比值,称为势能比例比值,用下式估算:-1/2(PF+P)112势能比值(hp)=-)P1/2.(P12=∑h∑/d⑨—hp=±0.05无显性hp=±0.06—±0.95正向(负向)部分显性hp=±0.96—±1.05正向(负向)完全显性hp>+1.05时或<-1.05时正向(或负向)超亲优势(4)平均显性度因为D=∑d2,∑H=h2,故D和H值不受基因相联度的影响,也不受显性方向的影响.平均显性度就是对显性度的直接估算,公式如下:平均显性度=3h2/2d2=H/D⑩式中H=4(V+V-V-V)B1B2F2E-2(VD=4V+V)F2B1B2平均显性度=0,为无显性>0或<1,为部分显性=1为完全显性>1为超显性4、最少基因数目的估算假定某数量性状受K对基因控制,双亲均为极端类型,一个亲本中全为正向基因,另一个亲本中全为负向基因;各个基因效应大小相同;无显隐性关系和上位性作用;所有基因都无连锁关系,则:230P-P=kd-(-)kd=2kd-P)/2kd=(P1212D=∑d2=2kd2k=D/d故k=2D/d=2d4k2/24kd=(∑d)22/∑d42=(P-P)2/4D1(P=-P)][2/D12212因此,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k)可用下式估算:1(P-P)]k=[2/D⑾212式中D=4V-2(V+V)F2B1B25、1)三人为一组,统计计算所给资料各世代的穗长平均数(X),表现型方差(DP),环境方差,利用公式①②③2)将所求得的有关各值a.代入④⑤式分别求出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b.代入⑥⑦⑧⑨式中分别求出平均优势、超亲优势、势能比值c.代入⑩求平均显性度d.代入⑾求控制水稻果穗长度的这一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六、实验作业根据实验统计分析结果写成报告,说明水稻穗长这一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各世代的表型特点。24
/
本文档为【普通遗传学试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