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金庸小说鉴赏

2017-09-25 20页 doc 41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金庸小说鉴赏金庸小说鉴赏 鉴赏论文《萧峰(乔峰)是金庸笔下的悲剧英雄》 金庸的武侠精神,宣扬的是一种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设定在民族冲突比较强烈的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宋,元,明,清四朝.金庸书中的男主角,除了背负江湖恩怨,儿女情长之外,还要在民族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萧峰。我知道乔峰、乔帮主、乔大侠是很多朋友心目中的英雄~萧峰活跃的江湖年代是约略于北宋中期,大辽末期,比杨家将晚比岳飞要早的多。 萧峰的一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一丐帮帮主乔峰阶段、二江湖公敌萧峰阶段三辽国南院大王萧峰阶段。一、丐帮...
金庸小说鉴赏
金庸小说鉴赏 鉴赏论文《萧峰(乔峰)是金庸笔下的悲剧英雄》 金庸的武侠精神,宣扬的是一种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设定在民族冲突比较强烈的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宋,元,明,清四朝.金庸书中的男主角,除了背负江湖恩怨,儿女情长之外,还要在民族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萧峰。我知道乔峰、乔帮主、乔大侠是很多朋友心目中的英雄~萧峰活跃的江湖年代是约略于北宋中期,大辽末期,比杨家将晚比岳飞要早的多。 萧峰的一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一丐帮帮主乔峰阶段、二江湖公敌萧峰阶段三辽国南院大王萧峰阶段。一、丐帮帮主时代的乔峰是个民族英雄似的人物,他率领着丐帮活跃在宋对辽和西夏国防刺探及瓦解对方军事情报组织的最前沿,江湖人言当代武林:“南慕容,北乔峰”,可见他在中原武林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后书线的发展,乔峰和慕容复有几次重要的碰面,慕容复的表现,逐渐暴露出外强中干,志大才疏的本质,从而更加的突显出乔峰的优秀和厚沉.这样的大人物,大英雄也~ 二、 江湖公敌及辽国南院大王时代的萧峰也是个真男人、伟丈夫,燕门关外,乔峰月下坦开胸口的狼头,仰天长啸,仿佛在向世人宣布,我,萧峰就是契丹人~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个真男人,伟丈夫的胸襟;勇于面于现实,勇于承担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难。 活在当下,同样对于萧峰来说是恩怨分明的,书中也刻划得淋漓尽至,书中有两处印象深刻;一是他在聚贤庄受中原武林人士围攻时他如是说的:“乔峰自踏入江湖以来,只有为友所敬、为敌所惧,哪有像这几日中如此受人轻贱卑视”,寥寥几句,王者气势跃然纸上。直至,后来喝绝交酒,血染聚贤庄,直读得人热血沸腾~二是少林寺群雄聚首,萧峰本意想对师父玄苦,养父母乔三通夫妇及谭公谭婆等人的死找出真凶并向群雄讨个说法,不料,这时萧远山赶到,亲口承认杀了这些人。此时萧峰说:“父子同体,既然我父杀的,就等于我杀的,一口把罪责都承担了下来。” 萧峰是个悲剧英雄,然而这个悲剧英雄却具有符合一些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独特美感——豪壮而深沉;这种悲剧的直接来源不仅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冲突,而且也是民族精神很强的作者---金庸,他赋予萧峰的。首先是一种民族大义.然后,又彻底粉碎了萧峰的世界观---原来自己一直所仇对的竟然是自己的祖国。这个人物的悲剧恰恰也是民族予盾的悲剧,也是英雄完善人格的悲剧。萧峰救耶律洪基,出任辽南院大王,更加剧了予盾。假如潇洒如令狐冲,从此归于山林,不问世事,他就不会死~他为了弥合辽与宋之间的民族予盾成了他的责任和使命,于是在政治上,他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知的侠者气象,却也注定了他最后的必死结局。在萧峰这个人物身上,金庸赋予了他中国传统所讲求的仁,义,礼,智,信,勇诸般优点.同时为他了忠与义,义与义之间的予盾。完美至此,萧峰哪敢不死? 萧峰(乔峰)在金庸的笔下必是一个悲剧雄~不仅金庸就连梁羽生等港台作家都是这种精神的,也就注定了他们不能写现代革命战争体裁的武侠小说。而金庸、梁羽生等港台作家的精神、思想却表现在各网站的军情论坛的某些人身上,他们如金庸、梁羽生等港台作家一样把被人民抛弃的国民党政权看成是大宋王朝,无比的留恋、极力的赞美。甚至于没有共产党整个中国就跟台湾一样会是亚洲的巨龙~因此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上极力诬蔑、攻击中国共产党。妄想着再改朝换代。可中国共产党不是大辽、不是蒙元也不是满清~不是入侵中原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外族异邦~在《三难》中也揭露了很多中国共产党的错误,揭露也是爱护~并尽一切努力而弥补~替中国共产党还情还债~还探索新的道路,决非要改朝换代。试想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什么样,而国民党政权不过是美国的奴才~其大国政治地位都在英国、法国之后~ 1937年12月放弃南京,蒋介石等国民党政权的高官先行逃跑,让倭寇屠杀南京军民三十万;还有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死日军1000多人,赢得3个月的抗战时间。但是使黄河改道7年, 决堤使黄河从花园口东南泛流入贾鲁河和颍河,淹没豫、皖、苏三省 44 个县市, 5.4 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沼泽, 89 万人溺死,造成 1000 多万百姓流离失所等等。试问蒋介石和这样的国民党政权能让中国人民过好日子吗,金庸、梁羽生等港台作家的某种精神、思想是不正确的~他们写不出真正的民族英雄~也写不出民族英雄的美好结局,只能写萧峰(乔峰)是个悲剧英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完全也应该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顶点~我们都要敢于面对现代我国社会的现实社会,把这个时代的资本力量、灵魂的统治者——权力加金钱,作为伟大史诗的主人公,全方位的展示我们的这个时代。事非功过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让后代子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评价。现实主义作品的现实意义依然是鲜活的反映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的最好方法,不能说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没有了巨大功能。 金庸小说赏析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而“他”指的就是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只怕仍嫌不太够。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固然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在东亚、西欧、南洋、北美莫不如此。正如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的外国人知道金庸,并且乐意谈论金庸。二十年前的“南越”国会中居然有人以金庸的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特有的形象类型来互相进行指责,说某某是岳不群(伪君子)、某某是左冷禅(企图建立霸权主义者)……便是一例。 中国大陆是中国人的根本之地,所以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南北,“金迷”(金庸爱好者)不分男女老少、高雅风俗,这一切应是不足为奇。 如果要说奇怪的话,那就是,仍有不少人并不看金庸——不看金庸这并不稀奇——对金庸表示“不屑一顾”,而有些人对金庸作品“顾”了一顾,甚至三顾四顾、五顾六顾,却仍然还是不置可否,叫人莫测高深。——整个大陆文学评论界及文化研究界,对金庸作品风靡大陆这一明显而又值研究的文学现象仍下保持着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谨慎地沉默着,叫人莫测高深。 好在毕竟不少的“金迷”已开始打破这种奇也怪的沉默,置种种“不屑”、“不值”“不便”、“不顾”于一旁,开始讲评金庸,谈论金庸。国内报刊,偶有文章发表,虽依旧不多且万不够与“读金庸”及“金庸热”相适应,然而毕竟“有了”至于坊间宅下乃至深更半夜彻夜不眠的谈论金庸者,已经不胜枚举。这也不必多说。 至于笔午本人,则首先是一个“金迷”。其次是坚信金庸小说值得一读,值得一论,值得专门地研究——相信“金学”将会像当年“红学”一样,由“俗”而“雅”,由“私”而“公”,由“少”而“多”,由“浅”而“深”,以至于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文学研究及文化研究的课。再次是笔者即是“金迷”又是“金学”,因而愿文化研究的课题。再次为大陆“金学”鸣锣开道,愿意撰文著书以为金庸小说及其“金学”正名,并愿以此与广大的金学爱好者相互砌磋。 一 笔者曾在《文艺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俗及而雅,奇而致真—金、梁古武小说漫评》的文章,而后又在《百花洲》杂志1989年第6期上发表一篇4万余字的长篇论文。在这几篇文章中,我都坚持一个信念 ,即“雅俗”是“名”,从而同样“名可名”,非常名;文学有“道”,自必“道可道,非常道”。 “俗极而雅”是我对金庸等武侠小说的一种看法,同时也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及其规 律的一种看法。 依我看来,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形式之演变,无不经历了一个,由“俗”到“雅”,由民间到朝廷,由“街谈巷语”、“俚曲闲书”到“大雅天堂”……这样一个过程。 《诗经》之“采风”本来就是向“民间”搜求艺术,乃至成为“经典”。 其后词、曲、话本、传奇……等等文学形式无一不是“出身微贱”,来自民间,“从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歌唱,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峰巅之作”《红楼梦》,如今看来当然是金学闪闪的大雅堂中的供奉,而其当年恰似做亭长里正时的间邦。 小说这种形式原本就是“街谈巷语”、“君子不为”而“引车卖浆者流”为之的俗文学,直至近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因梁起超提出“俗新一国之民,必俗新一国之小说……”而身价百倍。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近代小说,尤其是“新民牌”小说,却恰恰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而在此之前的小说,无论是如今怎样推崇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今古奇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当年无一不是“闲书”。而如今则无一不是“大雅”。——其中源流因果,不知文人雅士们有否考证思辩、探所研究。 再说武侠小说这种形式,这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长流——也正是因为源远长流,才会有金庸,才会有“金庸热”——它的“远祖”甚至可以推为司马迁《史记》中的《侠游列传》。当然,或有人说,司马迁的《史记?侠游列传》毕竟是“史学”而非“艺术”,是“严肃文学”,而非“通俗传奇”,从而将司马迁当做武侠小说的“远祖”未免有些“自欺欺人”。——这大概可以算作一个悬而不可决的问题,由读者与学者自己去认定或“公论”。 即使《史记?游侠列传》不能算是武侠小说的远祖,而唐人传奇中的相当多的篇什则无肄可以认为是汉今武侠小说的先河,其中著名的有《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 到了明朝,“说话”盛行。演述武侠故事的“话本”也就应运而生,如《李,公穷途逢侠客》、《杨谦之客舫遇侠僧》等等,虽其武其次是玉昆根据评话底本整理的《三侠五义》,再则《七剑十三侠》、《英雄大八义》……等等,这些小说,“意在叙穷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其后,《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等等“公案小说”亦相继出 出笼。 这些可以看作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变种。当时民间流传,十分广泛。 民元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二十年代 至三十 年代,武侠小说更是泛滥,《江湖奇侠传》。 《蜀山剑侠传》《青城十八侠》《大刀王五》《草莽英雄传 》《铁骑银瓶》《七杀碑》?????? ,不胜枚举。 武侠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而相对完善和文学形式。 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些,并不是要“拉大旗作虎皮”,只不过是想说明“雅”或“俗”这种见 如果简单地从表面化地根据这或俗的名目去小看某些文学作品以至于整个的文学形式,这未免是一种“傲慢与偏见。” 《红楼梦》及“红学”的遭遇与经历,大是值得我们介鉴与研究。 而《忠义水浒传》如今郝然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但要说它是一部武侠小说,只怕没有人会反对吧,它本来就是。“傲慢与偏见”是一种很恶的习惯。而我们的民族,则是只认“庙堂之高”而不认“江湖之远”。虽然说起来如今已无什么“庙堂”与“江湖”之别,且每一个人都谈不上谁是“正宗”谁又是“旁系”,然而中国人认“正统”的信念却是一成不变。——只要是“俗”的,便是“一屑”于“不顾”。至于说“俗极而雅”,那简直是“海外奇谈”。——这其中,恐怕多半也是由于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吧。 好在这种状况已逐渐在变,而且也确实是非变不可。 二 改变或破除“雅俗之念”,并不等于了武侠小说或俗文学与雅文学(又称“纯文学或严肃文学”等)就商有区别了,更不是说俗文学才是真正好的,雅文学反而倒全部“不值一谈”了。——现在确实有不少的“低层读者”是不大读“纯”文学作品了,这不仅是从上述冬烘之正统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素质的问题。——而是说,名可名,非常名,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便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至少,“武侠小说热”与“金庸热”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对待与研究。——需要的是弄虚作假正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评价乃至于“宣判”,更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金庸热”及其“武侠小说热”确有直得我们注意与研究之处,比如说,有以下几方面“热”的原因。 首先,对大陆的读者而言,是一种消费文化心理的多少有些畸形的表现。 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地区虽然从五十年代初期就已经蔚然成风,影响极大,然而那时的大陆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封闭与禁锢之中。人们所能见到的“文艺”,大多是“认识作用”及其“教育作用”的不产物,“审美作用”已是等而下之,不甚受到重视,而“娱乐作用”虽非大逆不道,至少有些“不登大雅之堂”。因而一量“文革”结束,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人们的审美需要及其消遗、娱乐的需要便也“应运而生”,自然而然地“迎合”了冒然“闯入”了台湾的琼瑶(言情代表作家)与香港的金庸(武侠代表作家)。之所以说这种消遗、娱乐等“消费文化心理”多少有那么一点“畸形”,那是因为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禁锢、压制乃至消而来灭之,从而在新时期死而复燃之后,就不免有些邪乎,有些矫枉过正,有些目不遐接,正象饿久了的汉子上饭铺,为了止饿不免分不出啥滋味的好歹来,正如富人怕什么“胆固醇”而不敢吃肉。而穷人仍道肉好吃,肥肉更好,饿极则更是恨不得生吃猪油。 其次,是故事与传奇自身的魁力使然。 如果仅仅是“消费文化心理”及其多少有些畸型的膨胀,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进一步探索下去。 合会碰上喜欢听的故事、更喜欢听传奇故事这第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人们总是喜欢——象儿童一样——听故事,喜欢问“以后怎第样了”;喜欢“奇闻”,更喜欢“曲折离奇”。而武侠小说则象其它类型的小说职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一样对这种心理是“投其所好”,所以大受欢迎。 再次,武功与侠义的“文化特产”。 上面我们曾说到过,中国的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因此才会有金庸及“金庸热”。金庸武侠小说对于是中国人来说“熟悉的陌生者”。熟悉的是其中“武功”与“侠义”,陌生的是其中的新的情节、故事、人物。“武功”是“中国功夫”,对中国人来说固是美妙非常。而“侠义”对于具有数千年的封建传统及“非法统治”——“人治”而非“法治”——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倾心不已。一方面每一个中国人都默认了“强者为尊”这一“无法无天”的世界中“无法之法”;另一方面,每一个虚弱无助而又郫贱怯懦、毫无安全感的人,则无一不在自己的幻想中盼望“侠义”的“大救星”,以便“扶危济困”、“均贫富”。这对于今天海内处的中国人来说也不能解释,即一方面是一种文化遗产及其审美定势;另一方面,更深的一层次上则是中国人的骨子里的怯。自我的一种本能的幻想与希望的“基因”繁衍。 其四,是中国形式、中国作派的魅力。 对于海外的中国侨民来说,武侠小说——无论是新派还是老派——是一种亲切的民族形式及其中国作派的锡征。读之除了故事与传奇,武功与侠义等等一般的吸引力之外,不有一种特殊亲切感,即把它视为民族文学形式的象征。 而对于“海内”的读者来说,虽情形要稍为复杂一些,但大致也差不了多少。同样地,武侠小说多其章回、说话等形式,其叙事方法与语言,到其中的内容与人物,其生存的环境,及其生活和价值观念与内心的痛苦与愿望……等等,亦无不是“民族文化形式”的亲切的象征。——虽然我偿今天的“新文学”或“纯文学”也并不是什么“外国文学”名“外民族形式”,但其中受到外国文学及其形式、观念、价值乃至趣味等等影响则是无疑的。“五四”新文学是“非占”又是“洋占”,是一种特列的“新形式”。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他”是指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只怕仍嫌不太够。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固然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在东亚、西欧、南洋、北美莫不如此。正如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的外国人知道金庸,并且乐意谈论金庸。二十年前的“南越”国会中居然有人以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特有的形象类型来互相进行指责,说某某是岳不群(伪君子)、某某是左冷禅(企图建立霸权者)?……便是一例。 中国大陆原是中国人的根本之地,所以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南北,“金迷”(金庸爱好者)不分男女老少、高雅风俗,这一切应是不足为奇。 如果要说奇怪的话,那就是,仍有不少人并不看金庸——不看金庸这并不稀奇——却对金庸表示“不屑一顾”,而有些人对金庸的作品“顾”了一顾,甚至三顾四顾、五顾六顾,却仍然还是不置可否,叫人莫测高深。——整个大陆文学评论界及文化研究界,对金庸作品风靡大陆这一明显而又 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及文化现象仍旧保持着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谨慎地沉默着,叫人莫测高深。 好在,毕竟有不少的“金迷”已开始打破这种奇也怪哉的沉默,置种种“不屑”、“不值”、“不便”、“不顾”于一旁,开始讲评金庸,谈论金庸。国内报刊,偶有文章发表,虽依旧不多且万不够与“读金庸”及“金庸热”相适应,然而毕竟“有了”,至于坊间宅下乃至公共场合,茶余酒后,早起会前乃至深更半夜彻夜不眠地谈论金庸者,已是不胜枚举。这也不必多说。 至于笔者本人,则首先是一个“金迷”。其次是坚信金庸小说值得一读,值得一论,值得专门地研究——相信“金学”将会像当年“红学”一样,由“俗”而“雅”,由“私”而“公”,由“少”而“多”,由“浅”而“深”,以至于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文学研究及文化研究的课题。再次是笔者既是“金迷”又爱“金学”,因而愿为大陆“金学”鸣锣开道,愿意撰文著书以为金庸小说及其“金学”正名。并愿以此为广大的金学爱好者相互切磋。 一 笔者曾在《文艺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俗极而雅,奇而致真——金、梁、古武侠小说漫评》的文章,而后又在《百花洲》杂志1989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余字的长篇论文。在这几篇文章中,我都坚持一个信念,即“雅俗”是“名”,从而同样“名可名,非常名”;文学有“道”,自必“道可道,非常道”。 “俗极而雅”是我对金庸等武侠小说的一种看法,同时也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一种看法。 依我看来,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形式之演变,无不经历了一个由“俗”到“雅”,由民间到朝廷庙堂,由“街谈巷语99~66俚曲闲书”到“大雅之堂”……这样一个过程。 《诗经》之“采风”本来就是向“民间”搜求“艺术”,乃至成为“经典”。 共后词、曲、话本、传奇……等等文学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出身微贱”,来自民间,从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歌唱,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峰巅之作”《红楼梦》,如今看来当然是金光闪闪的大雅堂中的供奉,而其当年恰正似做亭长里正时的刘邦。 金庸于1955年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9月23日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结束,共花了十七年时间完成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金庸曾把自己的小说名字第一个字连起来写过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一部小的只能算短篇的小说《越女剑》正好十五部。按写作时间来排分别是: 一《书剑恩仇录》人物有陈家洛,无尘,赵半山,文泰来,骆冰,常氏双侠,余鱼同,章进等红花会群雄,袁士霄,天山双鹰,陆菲青,阿凡提,周仲英等武林前辈,香香公主,霍青桐,李沅芷,周绮等女性,乾隆,李可秀,张召重,关东六魔,白振等反面角色。 这部小说并没有特别突出陈家洛个人的能力,而是象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一样,描写的是群雄演义. 二《碧血剑》主要人物有袁承志,温青青,何惕守,阿九,安小彗,穆人清,木桑道人,哑巴,玉真子,温家五老,梅剑和,孙仲君等.其实小说有两个主人公,另一个是早已故去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夏雪宜在小说中给人的印象要比袁承志深刻的多,袁承志似乎只是个引线,把这个小说的所有人物情节衔接了起来,可以说袁承志是所有金庸小说里最没有魅力的男主角.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的很糟糕,只是最后写李岩和红娘子自杀的一段很触动人心,依旧记得那两句歌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呜呼,中国的历史不正是这样吗. “空负安邦志 遂吟去国行 ”更多的是宁愿化做一缕英魂也要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 三《雪山飞狐》主要人物有胡斐,苗人凤,苗若兰,田归农,宝树和尚,范帮主,平阿四以及未直接出场的胡一刀夫妇等等。 本小说只有十五万字,然而却头绪纷繁,主要人物众多,让人不知从何说起。作者在书中采用倒叙形式,让十多个人用讲故事办法把“胡苗范田”四个家族一百年来的恩怨交代了个清楚,然后又引申到讲故事的人身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贪婪,无耻,卑鄙。幸而有苗若兰和平阿四在,才让我们大家看到人间真情犹在。 小说最后给读者留了个悬念,到底胡斐能不能平安回来和苗若兰团聚,他这一刀到底劈还是不劈? 四《射雕英雄传》的主要人物有郭靖,黄蓉,穆念慈,黄药师,一灯大师,洪七公,周伯通,全真七子,江南七侠,杨铁心,包惜弱,郭啸天,李萍,成吉思汗,拖雷,华筝,哲别,----欧阳峰,完颜洪烈,杨康,裘千仞,黑风双煞,欧阳克等。 此部小说是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宗师地位的作品,可以说是金庸小说里最正统的武侠小说,文笔精美达到了金庸小说的顶峰。 五《神雕侠侣》主要人物有杨过,小龙女,郭靖,黄蓉,李莫愁.武三思,郭芙,郭襄,陆无双,完颜萍,公孙绿萼,程英,耶律齐,尹志平,欧阳峰,洪七公,周伯通,金轮法王,公孙止,裘千尺,霍都等.还有两个早已死去的人物:王重阳和林朝英. 本小说可谓一本情书,专门写情的书.书中描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亲情,写尽了因爱生恨,因爱生悲的故事. 六《飞狐外传》据金庸本人说是为了弥补《雪山飞狐》没能塑造好胡斐才创作的,算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可它又独成一体,与《雪山飞狐》很多情节没有关联,大概是写的比较精彩,读者们也没有顾上太去较真。 小说中主要人物有胡斐,苗人凤,程灵素,袁紫衣,红花会诸侠,马春花,田归农,南兰,凤天南,慕容景岳,姜铁山,薛鹊,商宝震,徐铮等。 七〈连城诀〉如果说《神雕侠侣》是部情书,这部小说就是部坏书,它里面写尽了人性的丑恶,为了自己的利益,小说中的人物用尽了卑鄙手段,最后狄云带着对人世江湖的绝望回到了藏边雪谷,水笙远远向他奔来:“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 \ 《鹿鼎记》于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开始在《明报》连载,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刊完。一共连载了两年另十一个月。我撰写连载的习惯向来是每天写一续,次日刊出,所以这部小说也是连续写了两年另十一个月。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觉,这与我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实这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很感谢读者们对我的宠爱和纵容,当他们不喜欢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段落时,就断定:“这是别人代写的。”将好评 代笔人”。 保留给我自己,将不满推给某一位心目中的“ 《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的尝试一些新的创造。 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 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 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 但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罗亭能说不能行,《红字》中的牧师与人通奸,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作者只是描写有那样的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水浒》的读者最好不要像李逵那样,赌输了就抢钱,也不要像宋江那样,将不断勒索的情妇一刀杀了。林黛玉显然不是现代妇女读者模仿的对象。韦小宝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并没有贾宝玉那么多,至少,韦小宝不像贾宝玉那样搞同性恋,既有秦钟,又有蒋玉函。鲁迅写阿Q,并不是鼓吹精神胜利。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不过读我小说的人有很多是少年少女,那么应当向这些天真的小朋友们提醒一句: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 我写的武侠小说长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后一个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最早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于一九五五年,最后的《越女剑》作于一九七?年一月。十五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修订的工作开始于一九七?年三号,到一九八?年年中结束,一些是十年。当然,这中间还做了其他许多事,主要是办《明报》和写《明报》的社评。 遇到初会的读者时,最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这个问题很难答复,所以常常不答。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 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过许多读者并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 金庸曾说过:“一个作者不应该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的尝试一些新的创造”。于是乎,他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天地。现在就言归正传来谈一谈金庸开辟新纪元的代表作——《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它的构架就与众不同,开头写郭嚷于江湖上寻找杨过的故事,让人觉得是续《神雕侠路》无疑,以完成“三部曲”并满足部分读者“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理,但郭嚷并未如愿,而是引出了少林觉远及其笛弟子张三丰,从而将主线移至武当山,但主人公又不是张三丰,也不是弟子张翠山,而是他的儿子张无忌。张无忌出现与第八回。前七回可说是“引子”,期间差了近百年,作为“引子”太长了,而交待百年时光中的故事,又嫌太短,但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故事与结构,金庸的功力便在于此,这可是险着哟~ 本书的背景是在元末明初,正是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从而表现出古代英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探索与表现历史,政治文化,人生及其深层本质的最好时期,而所有这些是无法也不能用简单的哲学公式去圈去套的。 张无忌个性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一生总是受他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 冰火配,无法解脱束缚。他一生轻信而随和,只因他从小生长在远离人生的北极岛,身边只有父母,义父三位对他之人,这些人的话,他总是十分相信的,如此,他对于人世间其他人的相信就未免成了轻信,对他人的“遵从”,则成了没主意的拖泥带水了。在爱情上,他就始终犹豫不决,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与小昭这四为位姑娘,似乎对赵敏用情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究竟如何却难预料,他的个性已是这样,一切发展全得凭性格而定,连作者也无法干预了。他原先难下抉择,依他心愿,是要同娶四美,只是后来,连遭变故,才使他认定了赵敏这位异族的红颜知己,其余三人结局实是可悲可叹,赵敏身为兵马大元帅之子,统帅江湖,却对“反贼”一见倾心,最终粪土诸侯,浪迹江河。 这也是金庸笔下第一对异族之间的爱情,它超出了民族仇恨,此安排表现了作者的非凡气概。金庸前期作品中汉人为天下的思想太浓,于此,民族平等观念崛起,他观念转变也由此开始。 张无忌其父是武当弟子,母亲为“魔教”中人,再加上义父谢逊,“邪气”占的比重稍重,而他又当了江湖中人人痛恨的魔教教主,又于蒙古君主-民族之敌相知,而围在身边的四人又各有各的“歇气”:赵敏自不必说;殷离魔教,师从紫衫龙王,练邪门武功:周芷若虽出身名门,但依从师父,速成九阴真经,加之为血洗新婚之耻,弄得也带了三分邪气;小昭虽最为纯洁善良,然而身份最为诡秘,竟是波斯明教之女,张无忌既不似郭靖得刚正守礼,刚毅果断,大气磅礴;也不似杨过的至性至情,慷慨激昂,冲动灭裂,他为人处世一点也不邪,所以他大业未成,便颓然旧隐,他虽“邪气”倒并未涨多少,侠气却真的消退不少。 张无忌注定失败。因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不能做政治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教主,勉强做了,结果就是必定失败。中国3000年的政治史,早就有了定论,中国成功的领袖,一是“忍”,克已之忍,客人之忍还有对敌人之 残忍;二是决断英明;三是有极强的权力欲,可他连半个条件也没有。张无忌不如周芷若、赵敏,更不如部下朱元璋、陈友谅,简直是望尘莫及;当然可说是他“不想干”,可他又“干”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苦涩之事,等待他的不仅是失败,更有随之而来的茫然,以至最后选择归隐,屈己从人。 中无忌一生轻信,但他重入中原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英雄本色,少年时,受人之托奉送杨不悔万里奔波寻找其父杨逍,力经风霜,生死之难,终于实现诺言,可见其英雄气概、本色、本性。至于以后率领百万之众,成为中原无林领袖,其英雄形象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金庸关注人性重于侠义之神性,关注个性重于侠义之共性,关注内向性重于外向性,从而使其思想境界及艺术修养转为更深层次。笔下人物也不是简单的观念演绎;正邪善恶并非壁垒分明,而是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存在于人生经历、人世、人性之中。金庸小说的精髓正如老子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读金庸小说,有一种矛盾。 凭直觉,感到它是一种高品位的东西。它能够产生文学理论中所讲的几大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娱乐。那是一种与读经典名著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感受,它给人美、给人净化、给人力量。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腿部摔伤之后,读金庸的小说,获得了重新站起的力量。有的大学生失恋后,读金庸小说,恢复了对人生的信念。托尔斯泰说,区分真假艺术的标志是感染性。康德说,纯粹鉴赏判断不依于刺激和情感。金庸小说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得出它属于高雅艺术的鉴赏判断。但是,就因为它是武侠小说,内中有打斗、有武功,“出身不好”,所以人们不敢给之过高评价,生怕失了身份。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就颇不被某些人理解,这些人大多是出于好心,对“乱了雅俗名分”颇有一种叹惋。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一部都被改编成过影视作品,并且非常的卖座。我们都是看金庸武侠长大的孩子,对大部分作品的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但是还是一直非常想仔细阅读一下原著小说文本,我想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必然大有不同。 《倚天屠龙记》是我一直都想要看的一部长篇小说,看过很多不不同版本的电影电视剧,感觉里面塑造的角色各异但是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有让人很喜欢的也有让人极其厌恶的角色。想着能塑造出这样让人一批悲喜的角色,原著应该是更精彩吧?怀着满腔的期望去看小说,在此想结合这本书谈谈对于金庸小说的看法。 金庸小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在大段大段的武术或者描写武打场面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他们的激烈的动作场面,非常的生动,我想这也是他的小说适合改成剧本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就是剧情发生的重要场景很集中有戏剧冲突的特点。比如在《倚天屠龙记》中不管是屠狮大会还是大战光明顶,情节发展的高潮或者重要的场景都是非常集中,并且所有的主角和相关人物都聚集出现,我想这是金庸小说适合改编成剧本的重要原因。情节的生动曲折,如果你之前没看过关于这本小说的任何请改编影视或者游戏什么的的会发现金庸的小说情节是不落俗套的并且总是能抓住读者的胃口要一直看下去看出结果为止。而现在我们把金庸小说的情节都了然于心了,就会发现其他的武侠都落入俗套了,后来出现的武侠都是不停的模仿抄袭前人所以永远没办法超越。 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前就存在卧龙生等人的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但是其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不都不太高。金庸武侠小说的横空出世极大的丰富了武侠的内容和题材,金庸成为了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从我看的《倚天屠龙记》来说吧,金庸的小说中融入了很多的元素,比如中国哲学。就仅仅这一本中我能看出来的就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又比如一些传统元素,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义气观念,对于中国功夫和传承和知识更不在话下,这本书中有关于中医的内容,各种医书和中医知识在书的前半部分频频出现。金庸把虚幻的武侠故事和古代历史相结合,也参杂了很过传统文化文化,等等,这些元素极大的丰富了金庸的小说,也成为为武侠小说的特色,为其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文化制造。也使得金庸的小说内涵眼界和质量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小说,展示了作者涉猎的传统知识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广阔的文化视野,虽然金庸在把这些元素带进书里来的时候都挖掘的不深,只是蜻蜓点水的提到了而已,说已被学者王朔批判的体无完肤,但是对于一般的大众读者来说就已经显得非常的新奇和丰富了,看的时候也感叹查良镛先生想象力的丰富,把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此神秘新奇的小说。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有对武当派武功的描写,中国传统的毛笔也成了武器,书法也和武术结合在一起,武当的武功思想精髓更是结合了道家老子的思想,有以柔克刚的特点。这种组合前所未来不得不让读者眼前一亮。 上文提到的王朔对于金庸的批判,他曾写过引起轩然大波的随笔《我看金庸》,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次,对于当酷爱金庸武侠电视剧的我感到非常的愤怒,想他怎么能如此毫无道理的辱骂金庸先生呢,先不论王朔的言论是不是过于偏激,今时今日在我看来他对于金庸的一些批评还是很中肯的,金庸的作品也的确存在一些不可否认缺点。比如有些地方的情节的确是拖沓,有一些情节的发展的确是不必要不和情理等。 如果说到文字功底和文采我想这不是这篇小说的优点,比如形容女性外形。哪个女主角出场都是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四方面入手,嗅觉永远都是芳香,视觉是美的身材肯定是好的,声音一定是动人的,身体碰上去肯定是柔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永远都是这么几个形容词。而且这些都是感官上的感觉,带有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带有欲望的观察和窥视。不过这个几乎是是所有武侠的特点,大部分的武侠小说更艳情更粗俗,女性角色的塑造作为武侠男性世界的点缀,就像是大侠手里的一柄宝剑,是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除了女性外形,金庸小说对于女性的形象的塑造就好很多,金庸的武侠的作品中女主角都是拥有鲜明的个性,对男女恋情大部分都是要求都是一男一女,爱情的塑造也不仅仅为了显示大侠的风范或者仅仅是情欲的驱使,金庸大部分的武侠小说的爱情都是非常动人。金庸用比较平等的思想去看待男女之间的情感和女性的地位,所以他笔下塑造的女子形象都是非常有自己的个性让人喜爱。虽然文字朴也无华丽可言但是在感情描写上也能感人,真情流露,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义父谢逊之间的父子之情或者武当七侠之间的手足深情,都感人至深,是全书亮点之一。 不论人们褒贬如何,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现当代文学上拥有的价值。
/
本文档为【金庸小说鉴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