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2012-08-22 7页 pdf 318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2426

暂无简介

举报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编者按 :独生子女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 ,30 多年过去了 ,独生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 体。这一特殊人口的成长与发展 ,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 ,一直是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常 常认为独生子女有热情、思进取 ,张扬个性 ,但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人合作能力差且婚姻不稳定。独生子女的 行为模式究竟如何 ? 本期发表的三篇论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与我们的直觉不太相同的 结论。风笑天的论文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为基础 ,得出已婚独生子女与未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居住方式上存在 巨大差别的结论 ;吴瑞...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编者按 :独生子女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 ,30 多年过去了 ,独生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 体。这一特殊人口的成长与发展 ,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 ,一直是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常 常认为独生子女有热情、思进取 ,张扬个性 ,但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人合作能力差且婚姻不稳定。独生子女的 行为模式究竟如何 ? 本期发表的三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与我们的直觉不太相同的 结论。风笑天的论文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为基础 ,得出已婚独生子女与未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居住方式上存在 巨大差别的结论 ;吴瑞君等基于 2000 年全国 0. 95 ‰人口普查数据和 2005 年上海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就我 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认为独生子女总体的婚姻较为稳定 ,但与非独生子女群体 相比 ,独生子女尤其是第一代低龄独生女性婚姻不稳定的比例较高 ,独生子女的婚姻稳定程度与就业状况、受 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密切相关 ,与父母婚姻的稳定性等家庭背景也有一定的联系 ;关颖的论文运用全国范围 的调查数据 ,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参照对象 ,有力地证实了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年 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 ,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我们相 信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这一特殊群体乃至中国现实 ,具有学术意义。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Ξ 风笑天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 2008 年对全国五大城市 1216 对已婚青年夫妻的调查数据 ,对子女性别、子女婚姻类 型与父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高于同龄非 独生子女父母 25 % ;同时 ,已婚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已婚子女的性别以及子女婚配的对象是不是独生子女 等因素同样对父母的居住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 键 词 独生子女  居住方式  婚姻类型 问题与背景 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养老保障、特别是与其采取 家庭养老的方式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 ,子女与父母之 间的居住安排对子女在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给予父母 经济支持以及给予父母情感支持三个方面提供赡养的可 能性有显著的影响 (鄢盛明等 ,2001) 。“无论是老年父母 的日常生活照料、社会交往 ,还是情感慰藉以及生病、残 疾等特殊情况的料理 ,都与老人与子女的居住形式密切 相关。”(风笑天 ,1993) 对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来 说 ,当他们进入老年的时候 ,由于其受到的子女数目的特 定限制 ,他们的养老保障与居住方式之间的这种相关性 42 Ξ 本文系 2006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项目号 :06JZD0027)的中期成果之一。笔 者感谢负责五个城市调查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孙龙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徐连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郝玉章副 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保障系乐章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方长春博士、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许传新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管 理系方纲博士。也感谢我的博士生王晓焘在数据处理和统计方面给予的支持。 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文献回顾表明 ,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大体可 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研究主要集中探讨的是普通城 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如 郭志刚 ,2002 ;陆杰华等 ,2008 ;韦璞 ,2009) ;另一部分研究 则集中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养老方式、养 老支持、养老观念以及养老意愿等问题 (如王树新等 , 2008 ;原新 ,2004 ;张戈 ,2008 ;风笑天 ,2006B) 。而将这两方 面内容结合起来 ,集中探讨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 养老密切相关的居住方式问题的研究却只有以下四项。 王树新等以 2006 年对北京市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 保障的调查为基础 ,主要描述和分析了具有不同人口特 征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意愿分布 状况。虽然其调查表明 ,“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占 78. 9 %”,但该研究同时也指出 :“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 比例如此之高是因为有 76. 7 %的独生子女是未婚的”(王 树新等 ,2007) 。这即是说 ,一方面 ,该研究样本中 75 %以 上是未婚独生子女的父母 ,另一方面该研究的样本规模 又非常小 (仅 270 人) ,因此 ,该研究结果对于反映目前第 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特别是反映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 的居住方式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尹志刚同样对北京市两个区 1789 户第一代独生子女 家庭进行了调查 ,但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描述独生 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自理情景养老方式的选择情 况 ,而不是去探讨独生子女父母目前的居住状况。文中 所提供的唯一有关的数据是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 (包括 与未婚子女或者与已婚子女) 居住的比例为 65. 9 %。(尹 志刚 ,2008)由于该研究只是把居住方式作为自变量来分 析 ,并且同样没有区分出父母与未婚子女居住以及与已 婚子女居住的比例 ,也没有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的居 住状况进行比较 ,因而其结果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第一 代独生子女父母目前实际的居住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帮 助也不大。 笔者曾利用 2004 年全国 12 城市在职青年的调查数 据 ,从子女的角度探讨了独生子女婚后的居住方式问题。 但其立足点是子女 ,回答的是“已婚独生子女”如何居住 的问题 ,而没有从父母角度来探讨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 状态。即没有回答“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是如何居住 的问题 (风笑天 ,2006A) 。同时 ,在该调查样本中 ,已婚独 生子女的比例很小 (仅占样本的 6. 7 %) ,因而对于反映已 婚独生子女的父母总体居住方式来说 ,偏差相对较大。 笔者 2008 年对全国五大城市 48 - 60 岁中年人的抽 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的不足。该研究对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其相关 因素、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的年龄等问题进行了探 讨。结果表明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目前的家 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即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中的大 部分人目前是与他们的未婚子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 同时 ,该研究又表明 ,子女的婚姻状况与父母的家庭结构 密切相关。“独生子女在结婚后大约会有超过 50 %的人 离开父母家庭”,导致父母家庭的结构成为二老单独居住 的空巢家庭 (风笑天 ,2009) 。这是该研究最为重要的发 现。然而 ,与前述王树新等人的研究相似的是 ,该研究样 本中 67. 1 %的独生子女父母是与未婚子女居住在一起 的。这也构成了该研究对于分析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的 居住状况来说的最主要不足。 笔者上述研究所得到的“独生子女结婚是影响父母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主要原因”的结论 ,成为本研究得以开 展的主要动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 ,只有当独生子 女结婚后 ,父母才会形成老年生活中相对稳定、也相对长 期的居住方式。本文正是根据这一研究发现 ,将研究的 注意力集中在了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居住方式上。具体 来说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既然子女结婚是导致独生 子女父母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那么 ,对于那些子女 已经结婚的独生子女父母们来说 ,他们目前在居住方式 (单独居住或是与子女居住) 上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呢 ? 他 们的这种居住分布状况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 分布状况之间有没有什么差异 ?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每 一对独生子女父母都只有一种性别的子女 ,而我国长期 以来以男系为主的传统文化往往倾向于子女婚后与男方 父母居住。因此 ,会不会出现已婚独生子的父母更多地 与子女小家居住 ,而已婚独生女的父母则相对较少地与 子女小家居住的状况呢 ? 再进一步考虑到独生子女的婚 配对象既可能是独生子女 ,也可能是非独生子女 ,那么这 种子女婚姻的不同类型与他们父母的居住方式之间是否 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如果存在 ,这种关系的特点又是 什么呢 ? 本文希望利用笔者 2008 年对京、沪、宁、汉、蓉五 大城市已婚青年夫妻的专题调查所得的数据 ,对上述问 题进行初步探讨。 研究设计 1. 基本概念 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本文中的第一代并非人口学 意义上的一代 ,而主要是指我国社会中由生育政策 52 2009. 5 所产生的第一批已婚独生子女。根据第一批独生子女的 出生年代 ,本研究中将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界定为“1975 年及其以后出生的已婚独生子女”。 子女婚姻类型。本文中的子女婚姻类型指的是青年 夫妻双方是否具有独生子女身份。之所以探讨子女婚姻 类型 ,是因为独生子女婚配对象的身份不同 ,导致父母在 居住方式的选择上所面临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条件有较大 的不同。作为独生子女父母 ,其子女结婚后配偶的身份 有两种可能 :一是独生子女 ,此时其子女的婚姻类型我们 称作“双独婚姻”(即青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二是 非独生子女 ,此时其子女的婚姻类型我们称作“单独婚 姻”(即青年夫妻只有一方是独生子女) 。同时 ,由于独生 子女父母只有一个孩子 (独生子或者独生女) ,因而“单独 婚姻”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独生子与非独 生女的婚姻 ,我们称作“男独女非婚姻”;另一种是独生女 与非独生子的婚姻 ,我们称为“男非女独婚姻”。此外 ,为 更好地揭示独生子女婚姻类型与父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 系特征 ,我们还将两个非独生子女的婚姻 ,即“双非婚姻” 作为参照与比较的对象。这样 ,本文中子女的婚姻类型 一共有四种 ,即双独婚姻、男独女非婚姻、男非女独婚姻、 以及双非婚姻。 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居住方式只有两种 ,即单独 居住以及与子女小家居住。而已婚非独生子女的父母的 居住方式则有多种情况。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分为以下六 种 : (1)单独居住 ; (2) 与被调查的子女小家居住 ; (3) 与其 他已婚儿子居住 ; (4) 与未婚儿子居住 ; (5) 与其他已婚女 儿居住 ; (6)与未婚女儿居住。但统计中根据需要有时会 将上述六种合并为两种 ,即 (1) 父母单独居住 ; (2) 与 子女居住。以便与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情况一并进行统 计分析和比较。 2. 样本设计 首先 ,考虑到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的比例在中 心大城市中相对较高 ,而在普通中小城市相对较低的现 实 ,为保证实际抽样中有足够符合要求的抽样对象 ,本研 究选取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五大中心城市作为 调查地点。 其次 ,根据本研究的目标 ,兼顾到第一代独生子女的 出生年代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界定为“夫妻双方至少一方 是在 1975 年及其以后出生”的青年夫妇。 第三 ,由于本研究的关注点是子女婚姻的不同类型 与双方父母的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 ,因而样本的设计采 用的是多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具体抽样程序是 :在每一 城市中 ,简单随机抽取两个城区 ;每个城区简单随机抽取 一个街道 ;每个街道简单随机两个社区 ;每个社区中根据 社区和计生部门的相关登记资料 ,按照青年夫妻身份的 构成 ,分层抽取“双独婚姻”、“男独女非婚姻”、“男非女独 婚姻”、以及“双非婚姻”的个案各 20 个 (每类实际调查 15 个 ,多抽取 5 个作为备用) ;这样 ,每个城市总计抽取 320 个个案 ,五城市总计抽取 1600 个个案。 调查采用自填方式进行 ,每对抽中的青年夫妻中 ,采 用轮换抽取丈夫和妻子进行调查的方法 ,即若前一对夫 妻中调查的是丈夫的话 ,下一对夫妻中尽量调查妻子。 调查实际成功完成已婚青年的有效问卷 1216 份 ,有效回 答率为 76 %。已婚青年样本的基本情况见下列表 1 : 表 1  已婚青年样本基本情况 (n = 1216) % 性别 男 45. 8 女 54. 2 身份 独生子女 57. 3 非独生子女 42. 7 婚姻类型 双独 26. 8 男独女非 22. 9 男非女独 24. 9 双非 25. 4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8. 1 高中或中专 26. 6 大专 33. 2 本科及以上 32. 2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情 况 ,在问卷中 ,我们不仅询问了被调查对象的父母情况 , 同时也询问了其配偶的父母情况。这样 ,从本研究所调 查的 1216 对已婚青年夫妇的问卷中我们共获得了 2272 位双方父母的资料 (由于有些调查对象没有填答、还有少 数调查对象的父母去世等原因 ,父母样本的规模略少于 2432 人) ,其中 ,独生子女父母 1146 对 ,同龄非独生子女父 母 1126 对 ,男方父母 1135 对 ,女方父母 1137 对。这 2272 位父母就构成本研究中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同 龄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样本。 结果与分析 1. 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居住方式及其与同龄非独生 子女父母的比较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在 居住方式上的总体分布状况 ,及其他们与同龄非独生子 女的父母之间在居住方式分布上的差别。下列表 2 是样 本统计结果。 表 2  两类父母的居住方式比较 % 居住方式 独生子女父母 非独生子女父母 总体 单独居住 64. 7 39. 4 52. 2 与子女居住 35. 3 60. 6 47. 8 (n) (1146) (1126) (2272) Chi2square 检验 : P < . 000 62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表 2 的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看 ,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 们单独居住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明显高于同龄非独生 子女父母的比例 ,二者之间的差距达到 25 %。由于样本 中两类父母的总体比例是基本相当的 ,因此这是一个很大 的差别。造成这种明显差别的客观原因应该说主要是两类 父母所拥有的子女数目的不同所致。这一统计结果也从经 验上支持了笔者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养老不具备多 子女父母那样的客观基础的论述 (风笑天 ,2006B) 。当然 , 除了子女数目的因素以外 ,或许还会有其它因素的影响。 2. 已婚子女的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 由于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的父母更多地与已婚儿子 居住的取向 ,因而已婚子女的性别也可能会是影响到父 母居住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之 前 ,我们先将被调查的 2272 位父母的居住方式按其已婚 子女的性别进行交互分类 ,以了解父母居住方式与已婚 子女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详见下列表 3。 表 3  已婚子女的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交互统计 % 父母居住方式 男方 女方 总体 单独居住 47. 8 56. 6 52. 2 与该青年小家居住 37. 2 17. 4 27. 3 与其他已婚儿子居住 7. 1 12. 9 10. 0 与未婚儿子居住 2. 2 5. 8 4. 0 与其他已婚女儿居住 4. 1 4. 2 4. 1 与未婚女儿居住 1. 6 3. 1 2. 3 (N) (1135) (1137) (2272) Chi2square 检验 : P < . 000   表 3 的结果表明 ,总体上看 ,2272 位父母中 ,男女双 方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都在 50 %左右 ,都是最主要的居 住方式 ,表现出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其同龄非 独生子女父母在居住方式上的突出特点。但尽管如此 , 男方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依旧比女方父母低约 10 %。同 时 ,男方父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46. 5 %)明显高于女方父 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18. 7 %) ,二者相差近 30 % ;而女方 父母与女儿居住的比例则明显高于男方父母与女儿居住 的比例 ,二者相差近 20 %。将上表中的居住方式归类成下 列表 4 ,二者的差别就更为清楚。 表 4  已婚子女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交互统计 % 父母居住方式 男方 女方 总体 单独居住 47. 8 56. 6 52. 2 与儿子居住 46. 5 18. 7 32. 6 与女儿居住 5. 6 24. 7 15. 2 (n) (1135) (1137) (2272) Chi2square 检验 : P < . 000   3. 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 上述两表的结果说明 ,总体上看 ,当已婚子女的性别 不同时 ,父母的居住方式也有所不同。或者说 ,已婚子女 的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相关。但我们更希望了解的 是 ,这种子女性别不同导致父母居住方式也不同的关系 在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表现相同吗 ? 特 别是在只有一个子女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会因为子女性 别不同而导致父母居住方式有明显不同吗 ? 我们先看看 两类不同身份青年的父母居住分布的交互统计 ,结果见 下列表 5 : 表 5 的结果说明 ,非独生子女父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明显地高于与女儿居住的比例 (二者比例相差超过 25 %) 。而相比较而言 ,独生子女父母在居住方式上因子 女性别所产生的差异虽然同样存在 ,但却要小得多 (相差 不到 10 %)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独生子 女父母更多地单独居住 (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 25 %) ,另 一方面或许也是由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具有更大的与儿 子居住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条件的缘故。 表 5  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与父母的居住方式交互统计 % 父母居住方式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单独居住 64. 7 39. 4 与儿子居住 22. 1 43. 3 与女儿居住 13. 2 17. 2 (n) (1146) (1126) Chi2square 检验 : P < . 000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 ,将已婚子女的 独生子女身份以及他们的性别因素都考虑进来 ,看看父 母的居住方式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下列表 6 是交 互统计的结果 : 表 6  子女的身份、性别与父母的居住方式的交互统计 % 父母居住方式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单独居住 55. 5 73. 9 40. 2 38. 6 与子女居住 44. 5 26. 1 59. 8 61. 4 (n) (568) (578) (567) (559) Chi2square 检验 : P独 < . 000 P非 > . 05   表 6 的结果表明 ,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们随着子女性 别的不同其居住方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的特 征是 :已婚独生子 (即男方) 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只是 略高于与子女小家居住的比例 (仅相差 10 %左右) ;而已 72 2009. 5 婚独生女 (即女方)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则远高于与子 女小家居住的比例 (相差接近 50 %) ;而与独生子女父母 的这种差别有所不同的是 ,已婚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们的 居住方式却并不与子女的性别相关。即无论是男方的父 母 ,还是女方的父母 ,他们单独居住的比例基本相同 ,与 子女共同居住的比例也基本相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独生子女父母所面临的不同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分 布现状及其特点。 4.子女婚姻类型与双方父母居住方式比较分析 子女不同的婚姻类型 (双独婚姻、男独女非婚姻、男 非女独婚姻、双非婚姻) 反映的不仅是子女婚姻的构成特 点 ,它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及其父母的 居住安排。因此 ,我们进一步依据已婚子女的婚姻类型 以及子女的性别这两个维度 ,将这 2272 对老年父母目前 的居住状况进行分类比较 ,并进行差异的统计显著性检 验 ,以深入探讨子女婚姻类型与父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 系。交互分类结果如下表 7 : 表 7  控制子女不同婚姻类型后子女性别与 父母居住方式的交互统计 % 父母的居住方式 双独 男独女非 男非女独 双非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单独居住 63. 1 79. 5 46. 3 39. 2 44. 1 67. 8 36. 4 38. 1 与子女居住 36. 9 20. 5 53. 7 60. 8 55. 9 32. 2 63. 6 61. 9 总计 (n) (309) (302) (259) (268) (281) (276) (286) (291) Chi2square 检验 P < . 000 P > . 05 P < . 000 P > . 05   首先从表 7 中四类婚姻类型的家庭比较来看 ,双独家 庭中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最高 ,且男女双方父母差异明 显 ;双非家庭中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最低 (大约只有双独 家庭比例的一半) ,且男女双方差异不显著 ;男独女非家 庭中双方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40 %左右) ,也 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非女独家庭中 ,男方父母单独居住的 比例也在 45 %左右 ,但女方父母 (独生女父母)单独居住的 比例却接近 70 % ,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双独家庭的父母居住方式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与 子女小家分开、老两口单独居住明显是主流趋势 ,总的比 例超过 70 % ,说明双独家庭中 ,双方父母处于空巢状态的 比例相当高。二是相对而言 ,独生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 比例更高 ,比例接近 80 % ,比独生子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 例高出近 20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一代独生子 女的父母中 ,与已婚儿子居住者依然多于与已婚女儿居 住者。这一状况启示我们 ,从夫居的传统依然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 男非女独家庭中双方父母居住方式分布上的显著差 异 ,主要是由于独生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高比例所造成 的。这也即是说 ,虽然是与非独生子女的男青年结婚 ,独 生女的父母中三分之二的人还是采取了单独居住的方 式 ,而采取与女儿一家居住方式的只有三分之一。其单 独居住的比例虽然相对于双独家庭来说降低了大约 10 % ,但依然没有下降到双非家庭、或者男独女非家庭中 40 %左右的水平。看来只有一个女儿的因素并没有明显 抵御住传统文化中从夫居习俗的影响。 对于男独女非家庭和双非家庭的双方父母居住方式 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需要略作解释。如果仅就 统计检验的结果来看 ,似乎双方父母居住方式不存在差 别。但是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即表中的“与子女居住” 在不同的婚姻类型中对于双方父母来说 ,实际上包含着 不同的含义 :在双独家庭中 ,它实际上意味着男方父母与 独生儿子一起居住的比例 ,以及女方父母与独生女儿居 住的比例 ;在男独女非家庭中 ,它意味着男方父母与儿子 居住的比例 ,以及女方父母与儿子或女儿居住的比例 ;在 男非女独家庭中 ,则相反 ,它意味着男方父母与儿子或女 儿居住的比例 ,以及女方父母与女儿居住的比例 ;只有在 双非家庭中 ,无论是男方父母还是女方父母 ,他们与子女 居住才具有其本来的含义 ———与儿子或女儿居住。当我 们将这些不同的含义进行区别对待时 ,其结果或许就会 有所不同了。从下列原始的 (没有合并不同答案类别的) 交互统计表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详见表 8) 。 从表 8 中可以看出 ,男独女非家庭中 ,女方父母与子 女居住的高比例并非是与女儿居住的比例 (18. 3 %) 造成 的 ,而是与其他儿子居住的高比例 (42. 6 %) 造成的。即使 在双非家庭中 ,男方父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53. 5 %) 也明 显高于女方父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34. 1 %) 。 综合这些结果 ,可以认为 ,不仅已婚子女是否独生子 女 ,对父母居住方式的影响非常大 ,而且已婚子女的性 别、以及子女婚配的对象是不是独生子女 ,同样对父母的 居住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82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表 8  控制子女不同婚姻类型后子女性别与父母居住方式的交互统计 % 父母居住方式 双独 男独女非 男非女独 双非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男方 女方 单独居住 63. 1 79. 5 46. 2 39. 2 44. 1 67. 8 36. 4 38. 1 与被调查青年小家居住 36. 9 20. 5 53. 8 5. 2 23. 5 32. 2 36. 0 11. 3 与其他已婚儿子居住 ——— ——— ——— 29. 5 13. 9 ——— 14. 7 23. 4 与未婚儿子居住 ——— ——— ——— 13. 1 6. 0 ——— 2. 8 10. 7 与其他已婚女儿居住 ——— ——— ——— 6. 0 8. 2 ——— 8. 0 11. 0 与未婚女儿居住 ——— ——— ——— 7. 1 4. 3 ——— 2. 1 5. 5 总计 (n) (309) (302) (259) (268) (281) (276) (286) (291) Chi2square 检验 P < . 000 ——— ——— P < . 001 主要结论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本研究得到下列 主要结果 :首先 ,目前已婚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居住方式 的总体分布上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明显不同。独生子 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大约在 65 %左右 ,高于同龄非 独生子女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 25 % ;其次 ,已婚子女的性 别不同时 ,其父母的居住方式也有所不同。男方父母单 独居住的比例比女方父母低约 10 %。同时 ,男方父母与 儿子居住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方父母与儿子居住的比例 , 二者相差近 30 % ;女方父母与女儿居住的比例则明显高 于男方父母与女儿居住的比例 ,二者相差近 20 % ;第三 , 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与子女的性别对父母的居住方式具 有综合影响。已婚独生子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略高于 与子女居住的比例 ,而已婚独生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 例则远高于与子女居住的比例 ;与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 这种差别有所不同的是 ,已婚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们的居 住方式却并不与子女的性别相关 ;第四 ,子女婚配对象的 不同对父母的居住方式也有显著的影响。双独家庭中父 母单独居住的比例最高 ,且男女双方父母居住状况差异 明显 ;双非家庭中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最低 (大约只有双 独家庭比例的一半) ,且男女双方父母之间的差异不显 著 ;男独女非家庭中双方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也相对较 低 ,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非女独家庭中 ,男方父母单独 居住的比例也在 45 %左右 ,但女方父母 (独生女父母) 单 独居住的比例却接近 70 %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分析结 果说明 ,不仅已婚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对父母居住方式的 影响非常大 ,而且已婚子女的性别、以及子女婚配的对象 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因素同样对父母的居住方式有着显著 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与子女居住的比例 大约在 35 %左右 ,它与前述现有研究的结果有较大差别。 如果用王树新等人关于“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占 78. 9 %”的结果、或者尹志刚等人“比例为 65. 9 %”的结果 来反映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居住状况的话 ,就会明显高 估这一现实。所以 ,王树新等对结果所作的分析和说明 (样本中有 76. 7 %的独生子女是未婚的) 是十分中肯和重 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已婚独生子女与未婚独生 子女的父母在居住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同时也再次体 现了本研究所具有的认识意义。 笔者在 20 年前 (1988 年)曾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 及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做过一项有关子女教育和家庭生 活的调查 ,其中询问过“将来当孩子结婚成家后 ,你们希 望怎样居住”的问题。当时他们的孩子正在上小学 ,他们 自己的年龄也只有三四十岁。如果可以把那时的愿望看 作是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将目前他 们实际的居住现状作为现实与其进行比较。当时调查的 结果表明 ,“与子女同住是广大父母的最集中意愿。特别 是在独生子女父母中 ,希望未来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 接近半数”(49. 7 %) (风笑天 ,1993) 。而目前他们与子女 居住的比例只有 35 %左右 ,其中独生子的父母与子女共 同居住的比例 (44. 5 %)比较接近当时的愿望 ,而独生女的 父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比例则只有当时愿望的一半 (26. 1 %) 。当然 ,由于两次调查样本所覆盖的范围、样本本身 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因而这种比较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笔者 2006 年的研究曾从子女的角度 ,探讨他们婚后 与哪方父母居住的问题。结果表明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 后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比例和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比例基本 相当 ,显示出一种在婚后居住方式上的‘男女平等’现象 , 或‘从夫居和从妻居相对平衡’的现象”(风笑天 ,2006A) 。 92 2009. 5 本次研究通过区分子女婚姻类型和子女性别 ,从父母如 何居住的角度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在双独家庭中 ,男方 父母与子女居住的比例高于女方父母与子女居住的比例 15 %左右 ;在单独家庭中 ,独生子的父母与子女小家一起 居住的比例高于独生女的父母与孩子小家一起居住比例 20 %左右。这一结果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青年子 女而言的从夫居或者相对于老年父母而言的从子居现 象 ,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依然是主要的 ,依然相对多 于从妻居或从女居的倾向。 本研究虽然已经关注到已婚子女 ,并注意区分已婚 子女的性别、子女婚配对象的独生子女身份等因素与父 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 ,但是 ,对于已婚子女中实际存在 着的是否生育了孩子、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等不同情况 本研究却未能涉及。笔者认为 ,既然第一代独生子女是 否结婚会对他们父母的居住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 ,对 于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来说 ,他们目前已经生育了或者 尚未生育孩子、或者他们的孩子目前处于 0 - 3 岁、3 - 6 岁、或者 6 岁以上等不同年龄段 ,是否也会对他们父母的 居住方式产生影响 ? 这同样值得进一步探讨 ,也是本研 究中尚未涉及的因素 ,今后需要进一步用经验数据来回 答。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 :《共处与分离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 《人口与经济》1993 年第 2 期。  2. 风笑天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 :一项 12 城市的调 查分析》,《人口研究》2006 年第 5 期。  3. 风笑天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老年观 念的重要转变》,《河北学刊》2006 年第 3 期。  4. 风笑天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 :全国五大城市的 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 年第 2 期。  5. 尹志刚 :《北京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 战略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 2 期。  6. 王树新等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 究》,《人口与经济》2007 年第 4 期。  7. 王树新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研 究》,《人口研究》2008 年第 4 期。  8. 鄢盛明等 :《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 学》2001 年第 1 期。  9. 郭志刚 :《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 究》2002 年第 1 期。  10. 陆杰华等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 津、上海、重庆为例》,《人口学刊》2008 年第 1 期。  11. 韦璞 :《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阳市为 例》,《人口与发展》2009 年第 1 期。  12. 原新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 析》,《人口研究》2004 年第 5 期。  13. 张戈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焦虑》,《人口 与经济》2008 年增刊。 作者简介 :风笑天 ,社会学博士 ,南京大学社 会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 〔责任编辑 :毕素华〕 03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
本文档为【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