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就业问题

2017-10-06 31页 doc 61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就业问题中国就业问题 中国就业问题:超越经济的全面挑战 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问题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府对民生问题极大关注。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而且也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密切关系。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到底有多严峻,就业问题会有怎样的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 增长率水平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
中国就业问题
中国就业问题 中国就业问题:超越经济的全面挑战 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问题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府对民生问题极大关注。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而且也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密切关系。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到底有多严峻,就业问题会有怎样的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 增长率水平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但是,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就业增长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为什么我国在1997 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劳动力市场却失衡加剧,失业率逐年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呢, 邓聿文:说起就业形势,让我想起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讲过的一句。他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 大的就业战争”。把就业视作一场战争,当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据他计算,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才不过提供4.3亿。因此,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还呈增加的趋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去年全年需要就业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00多万人,但是截止到去年7月底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40%,如果今年经济继续下行,城镇就业人员失业率还会继续增加。同时,农村劳动力供给方面,从近期看,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字,大概还有1800万农民工返乡没有工作。从长期来看,还有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就业。 在劳动力持续供给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现在看起来是减少的。去年第四季度和第三季度相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求人倍率)由0.977降到0.85,创了8年以来 的单季最大降幅。今年返乡农民工7000多万人,截止3月底有80%又返城找工作,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两会”中间的统计调查,现在认为大概有1100万人没有落实岗位工作,这也是社会上发生一些不稳定状况的重要原因。另外我们看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电器等供需差都是负数,供大于求。其中,建筑业是-24.81,机械制造是-17.71,大大下降。 柳拯: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大家有点困惑的失业率问题,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是4.7%,这几年都在4.5%左右徘徊。但如果加上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以及各种隐形失业,那么失业率显然要超过两位数。今年调查失业率估计会上升到7%,中国社科院包括农民工抽样调查在内城镇失业率现在已经达到9.4%,逼近10%的大关。 在关注中国的就业问题时,除了工人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外,我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出现了所谓“2030现象”,也就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面临的就业难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去年有100多万毕业的大学生没找到工作。本来,高等院校扩招是想舒缓这种局面,未曾想反令新失业现象出现了学历高的特色。 85.5%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其中认为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占58%。近日,这项被多家媒体引用的调查数据受到广泛 关注. 国人对就业歧视仍处于“集体无意识”。不仅是私企,甚至政府中也存在严重的歧视情况,国家机关招公务员要求长相端正,说是代表国家形象,有的地方法规规定,有多少厘米的胎记,多长了一个手指或脚趾都不能当公务员。这不但剥夺了这些人的工作权利,还剥夺了他们担任公务员的权利。有的企业招聘时,根据老板的喜好,要看生肖、星座、血型,仅仅因为一些个人的无知、偏见,把个人的基本人权都剥夺了。所以,提高全社会的尊重人的平等权利,尊重弱者的人格尊严,从每个人做起,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权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则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这也是目前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整个“十一五”及以后的若干年,中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这是一个已经超越了经 济范畴的严峻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值得严重关注和谨慎对待。 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中国就业问题复杂尖锐 主持人:显然,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是一时造成的。这里想问的是,其成因有什么特点,并应该引起我们在治理的时候,需要以怎样的智慧来小心应对呢, 邓聿文:中国的就业问题首先是经济转型的结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要提高经济效益,就需减人增效。而中国空前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又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里,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采用旧技术的传统产业领域里,不断摧毁大量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第二从结构方面来分析,从结构分析,主要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在发达国家,比如刚才我讲到在西欧考察,他们的第三产业一般都占到70%以上,我们只有40%左右, 主要靠第二产业吸引人,而第第三,技术方面的原因,这也包含了技术本身在进步过程、产业在重组过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选择,而且不会像过去那样大量吸收劳动力,技术比重不断提高,假如不能另开门路,人到哪里去呢, 与此同时,就业问题与劳动市场的分割也密切相关。目前的劳动市场不仅城乡之间是分割的,城市内部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也是分割的。由于市场的分割和工资的差异,劳动力流动的积极效应受到很大抑制,既没有全面和真正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改变进城人口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影响了当地竞争力的提高。因为当地人口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并未受到外来人口的竞争威胁,不利于当地工资成本的降低。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11月份,我在欧洲访问,欧洲的经济学家在座谈会中问我一个问题,“在我们西欧国家,年增长率只要达到2-3%,我们的就业就不会出大问题,你们11月份GDP的增长率降到了6%点几,你们就慌了,就业问题就突出了,我们不能理解啊。6%的增长率在我们这里是非常好的增长率啊。” 我回答时说,两方面的国情是不一样的,你们的工业化进行了200多年,农村劳动力都释放完了,现在你们的城乡社会保障是一样的,农民有家庭农场,有房子在农村,有土 地,生活很舒服,他不会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到城里打工的是他爷爷、曾祖父的事情。 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现在是城乡二元体制,中国现在的农村人口还占到55%,有大量的农民要出来,而且现在的农民是新生代农民工,和老的农民不一样的。 80年代出来的这批农民是壮汉,有力气的,在外干活要寄钱回家,在农村盖房子、讨老婆、生儿育女,他的根在农村。今天新生代的农民工就不一样了,他离开农村就绝不想再回农村去,我的待遇为什么跟城里人的待遇不一样,这么多年在城里打工,还是“农民工”,我孩子不能在城里上学,他心中是不服的,不仅为了收入,他还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是一个改革的问题,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会把农村城市分开来,农村户口就一辈子待在农村吧。 后来改革开放了,政策有所松动,农民工可以进城,但仍然是“农民工”,他的职业改变了,是工人,但身份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存在了,所以这是体制上的原因。农民工不断地出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从体制来分析就是这样的。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目前中国的就业问题也有一定影响。全球性的结构调整就是就业创造与就业摧毁并存的过程。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促使外国投资和出口成长,但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也将面对严酷的竞争,进口增加的同时,工作机会的丧失亦会不断增加。所以,联合国呼吁,中国在入世后面临国外竞争之际,要致力协助数以百万计的失业者寻找新的工作。 不过,话应该这样说,就业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并不是说哪个国家人口多、劳动力多就有这个问题。之所以讲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是因为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他们所有的失业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在这些国家,虽然各自产生失业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解决就业的政策也千差万别,但中国却恰恰把产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原因都占了,而且其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促进就业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 主持人:既然就业问题如此复杂,那么,失业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政府又应该负起怎样的责任,社会各方又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柳拯:很显然,不能充分就业,会造成人力资源损失。人力资源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没有把它加以充分的利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各种各样因素,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整个人口年龄结构,正好是劳动力比例最高的时候,用人口学的指标,就是劳动力人口占整个人口比例最高的时候。 劳动力人口比例高,一是说明劳动力供给充足,经济增长不会因为劳动力供给而受到制约,同时,劳动力供给充足意味着劳动力便宜,这样可以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说明这个人口结构是生产性的,而不是消费性的,整个人口负担是轻的,那么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就可以积累,好的人口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实现很高的积累率。 从好的年龄结构来看,我们获得了人口红利这个优越的条件。但是如果现在有很多人失业,就意味着没有把可以得到的红利充分加以利用,意味着放弃人口红利,放弃自己的经济增长源泉,从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失业对个人而言,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和收入的减少;对国家而言,是实际GDP的减少。所以,即使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就业对于维持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了就业促进法草案。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从你们的观察看,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应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邓聿文:面对到处找事做的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以及刚毕业的学生,我认为,仅靠一般调控措施已无济于事,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用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至少在“十一五”及以后的若干年内,国家政策选择应以就业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目标,而不能将就业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 特别是在当前,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应该由追求速度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在我看来,所谓的“好”,就应该是充分的就业。事实上,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就业本身就是发展。所以,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就业就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经验。这些国家在选择了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之后,都结合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 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止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的劳动力政策。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形势,中央和国务院在短期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补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进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内需,更多的拉动就业;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等等。另外,从财政看也大大加大了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今年达到420亿,比2008年增加了160多亿元,增幅达到66.7%,这从中央财政来说是历年增幅最高的。 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应该说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中央政策带动了地方的各种政策,像吉林、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等分别响应中央号召提出了比较实际的政策。根据最近的一个数字,到四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也有较大恢复,扭转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下滑的趋势。 比如瑞典,其就业策略是“每个人就业”或“充分就业”,这是过去40年来瑞典始终作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原则之一。瑞典设立了国家就业委员会并在全国设有360家就业办公室、 60家特殊的就业服务机构和90家职业能力测试所。就业办公室主要功能是职业咨询和安置指导。瑞典把GDP的0.9%用于消极的措施上,而把GDP的1.7%投入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措施上。这使得瑞典在1945-1991年间,所见到的最高失业率只有3.5%,其中20世纪70年代失业率一直处于1.5-2.7%间,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仅为2.5%。同时通过建立就业保障法,禁止不公平解雇来保护雇员。 国外反就业歧视法 爱尔兰:两机构受理歧视投诉 1998年爱尔兰颁布了就业平等法,规定在同劳动关系相关的任何方面禁止根据性别、婚姻状态、家庭状态、性趋向、宗教信仰、年龄、残疾、种族以及国别进行直接和间接歧视。为了确保平等劳动权的实现,爱尔兰设立了两个机构分别处理个人投诉以及开展促进平等的活动,即平等事务调查处和平等事务局,前者拥有调查权,并可以做出有约束力的裁决,其对歧视的补偿裁决可以达到两年的工资总额。而后者实际负责平权行动和起草相关法案。 美国:防止怀孕歧视 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雇佣年龄歧视法》规定,歧视40至65岁的雇员和求职者属违法行为。另外还有《公平就业机会法》、《公平工资法》、《怀孕歧视法》和《残障人士法案》等,惩治年龄、残障、国籍、种族、信仰、性别等方面的就业歧视行为。 香港:防止残疾歧视 香港1995年成立了平等机会委员会,该委员会是香港政府下设的职能部门,运用政府的有关专门法令监管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等问题。香港地区还专门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就业歧视进行约束,比如设立了《性别歧视条例》、《家庭岗位歧视条例》、《残疾歧视条例》等,这是构成了反就业歧视的法律适用条款。 英国:防止年龄歧视 目前有《就业促进法》。去年3月初,英国贸工部向议会提交了“2006年就业平等(年龄)条例”。该条例涵盖了就业与职业培训领域,禁止直接或间接的非法年龄歧视。 日本:防止性别歧视 日本女人一旦结婚就回家,女人退休比男人早,构成性别歧视。日本在1985年制定了《雇佣机会平等法》,作出了相应的反歧视规定。 柳拯:我赞同邓聿文的看法。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但是,在指导思想上,我认为,相比经济增长,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政府要在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并做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承诺,即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它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力争社会的低失业率,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构筑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对所有的求职者平等地提供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在内的必要的服务;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扶助劳动力市场上条件较差的社会成员就业,消除性别、年龄、残疾上的歧视;通过立法和监督,维护就业竞争的公平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保证失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运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总之,就业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他们获得尊严和福利的基本方式。所以,让每一个有能力的劳动者都能就业,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为自主创业充分就业打开一系列体制枷锁 从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看,只有倚靠服务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失业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蔡昉的研究,如果政府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测算,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这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国际经验也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根估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其中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是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倍至3倍。 再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我们还有很大扩充的余地,因为我们第三产业的比重才占了40%,知识产业可以吸收多少人,服务外包,最近看到一个结构很有意思,西安一个企业(做)服务外包,替美国看仓库,这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 美国的夜晚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夜晚,美国在夜晚找人看仓库工资要贵好几倍,而且美国人收入比较低的人有时候并不认真负责,工资高,又不认真负责,(于是他们)找到了中国,找到了西安一家公司替他们看仓库。怎么看,中国人不用去的,全部的电脑设备和美国仓库的探灯连在一起,一部电话(联系上了)美国当地的派出所。人家电脑会用、英文会说,再经过一些训练就行了。 因为中国人是白天上班,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夜晚,如果某号探灯下有火光,电话马上就打过去,如果探灯下有可疑人影流动,电话马上也打过去,这不是很好吗,解决了中国就业的问题,又对美国有帮助。 但实际上,中国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发布的2007《财经蓝皮书》,2005年中国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31.4%,而且大部分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那么,是什么因素妨碍了中国服务业发展,过去我们一般认为是就业者的观念问题,比如城市下岗工人不愿做那些脏苦累的活,所以强调就业者要转变观念。固然存在观念问题,但我们认为,主要不是就业者观念,而是政府管理部门 的很多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政策和具体办法等,直接阻碍了服务业和非公经济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服务业和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但在国有经济长期垄断服务部门的情况下,服务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却在大幅下降。这从新增就业总数可看出来,在“九五”期间,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八五”期间下降了一半。“十五”期间较“九五”虽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很慢。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中比重,明显高于国有经济中就业所占城镇就业比重,也大大高于制造业的就业比重。近两年国有经济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这与发达国家中诸多服务业部分都已私人化或民营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国有经济长期垄断大多数服务部门,既难以有效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也不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我们应该重申这样一个理念:创造就业的核心是发展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发展在于打破垄断和开放市场。有关研究表明,旅游业、银行和保险服务业、建筑业、教科文卫服务业和公用事业等市场一旦开放,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就业需求。 总之,中国服务业之所以会落后,这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较快及第二产业的市场化程 度较高有关,但能否打破国家垄断和政府包办,去掉种种对私人和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制度障碍,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去冒险和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为就业创造一个自由流动的宽松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应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主攻方向。 但是,鼓励投资、鼓励创业和鼓励自我就业,以及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需要政府给足政策,用更加宽松的政策、较低的税负率和更少的行政管理环节等措施来促进就业。 我们想,首先要深化改革体制,深化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必须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去的门槛不能再提高,不能限制民营经济进去。 还有,在发展中,很多都要解决,非国有经济需要落实融资难、税收也要适当照顾,这样想一想,假定我们把政策调整一下变得更宜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国几千万个个体工商户,每个个体工商户增加一到两个帮手或学徒,全国一下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只要我们让中小企业的待遇好一点、 融资难的问题解决得好一点,一个中小企业增加三到五个人,这样就能吸收上亿劳动力啊。 第二,要推进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户口问题应该随着农民工进城、在城里有稳定职业后来解决,这样农民工在城里就好了,首先有技术、又能找到职业,户口问题不成问题,将来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前景放在前面,他不会盲目、无序地拥到城里来,每家人都会有规划,准备到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谋什么样的职业,而就业的解决又跟民营经济的发展连在一起,中国75%的新增劳动力是民营经济吸收的,放宽民营经济,然后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户籍问题,这么多农民进城了,你想想看,住房就要新建、马路就要拓宽、水电煤气供暖都要解决,家属进城了、孩子进城了,医院、学校都要解决,这能吸收多少人就业,所以说,加快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解决就业的第二条路。 第三需要做到的是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现在刚刚开始,多年以来我们把企业的产权、投资的产权陆续解决了,但资源的产权没解决,就想中国最近搞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它的影响之大,最近你们可能没有去中国的林区看一看,那简直是热火朝天,我们刚从那里回来。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搞“农业承包制”搞的是农田承包制,农田都包产到户,但集体林权(没有解决),山没有动,为什 么当时没有改革,因为刚刚改革开放,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政策还不信任,你把山包给我了我就赶快砍树,如果不砍,过两天你又把山收回去不就吃亏了吗,(人们)砍树,(所以政策)紧急刹车,所以山没有动。 30年了,2008年6月8号中央公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样老百姓就不像过去那样了,集体林权,多少亩地,25亿亩(耕地是18亿亩),承包期70年不变。所以现在的山都有主了,就是因为它的林地都划分了,这个山是我的、那个山是你的,就种树了,(现在)流行一句话“爷爷种树,孙子来砍”,也就是70年以后来砍,是这样的情况。 最近我刚从那里了解了情况,贵州西北部毕节(音)地区林权制度改革,山上发生了大火,农民都抢着去山上扑火,这山是我的,烧的树都是我们的树啊,亲戚朋友大家一起上山救火,过去没有过这样的现象。林下养鸡,林间种蘑菇、种药材,资源产权明确了,将是巨大的改革。 草原呢,草原也要明确,国有林场呢,国有林场也要改革,所有这些都是增加就业的。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考察了江西、福建两省,农民都从沿海回去了,回到哪儿呢,上山了,他家里有树了,家里没树的,别的农家有树,来吧,到这儿干活,一样是干。 所以我们要看到,这里的就业潜力是很大的,这是体制的改革。 接着我们讲结构的调整,首先来看,如果结构有所变动,农村还是可以吸引人的,我们在河南省漯河、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重庆几个区都考察了,农业产业化改变了过去单纯种粮食(的模式),在确保良田不变的情况下种柑橘(重庆),重庆梁平县种西瓜,在河南有种石榴的,这样产业链就延长了,产业链延长后对农民来说,上游企业需要劳动力,下游营销、运输企业需要劳动力,当中是种植,产业链延伸后,农村本身就是需要劳动力的。农民在城里住,孩子在城里上学,工作单位是农村,每天骑摩托车下乡干活,晚上又回来。这是新的情况,农业本身还是在吸引人的。 我们再来谈,产业升级难道就一定要限制就业吗,中国要大办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 因为在广东的调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99%都就业了,抢着要。中国的熟练技工太少,技师太少。这方面跟产业升级是有关的,我们从整个近代来看,新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涌现出来的,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假定产业升级了,劳动力素质不提高、不经过职业培训,那怎么行呢,所以我们说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劳动力素质提高以后,收入也会增多了。 前不久我刚从广东回来,广东熟练一些的技工,8000元/月的工资聘不到人,为什么,因为要求是熟练技工。 这表明,解决目前中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花大力气,千方百计在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把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扩大就业更好结合起来,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多种灵活形式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税收金融、户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从以上几个分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前我们应该把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假定中国现在发生了通货膨胀那该怎么办,假定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率突破了9%,到了更高一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或者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中国物价也因此上涨,假定通货膨胀上涨怎么办,我这里提的问题是“难道仅仅只有紧缩一条路吗,” 问题要看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假定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当然是有效的,闸门一关不就行了吗,信贷闸门一关,财政闸门一关,但同时又会带来失业问 题;假定是成本推进式的通货膨胀,紧缩没有太大用处的,因为成本推进的问题需要增加供给才能解决,需要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粮食价格才能解决;假定是国际收入型的通胀紧缩更没用了,需要的东西要进口还是要进口,紧缩有用吗,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到,紧缩不是万能的,即使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成分,也不一定只靠紧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松紧搭配的,难道一定要“双紧”吗, 中国经济最怕的不是通货膨胀,除了刚才我讲的问题,中国经济最怕的是“滞胀”,经济既停止、失业增加,又有通货膨胀。而且中国的“滞胀”和外国的“滞胀”是不一样的,外国滞胀增长率到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这种情况下,滞胀的“滞”就出现了;中国不是,中国只要降到百分之六以下就滞胀了,因为降到百分之六,失业就大量出现了,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的滞胀并不是增长率下降到零,增长率到百分之六,一样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更进一步地观察形势,通货膨胀还没有来到,我们要防止它来到,但我们更应该防止的是失业问题解决不好,滞胀的发生。 中国经济好比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刹车是很灵的,一踩刹门一下就停了,可是你要启动 它,油门踩半天它也不一定能启动,为什么,因为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政府把财政闸门一关、后备闸门一关,两个闸门一关,“咔”一下,经济就刹住了。 但启动的主导权不在政府,启动的主导权在老百姓,老百姓怕下岗,有后顾之忧,他不买东西,你怎么办,他不投资,你怎么办,所以中国的问题要注意。 中国整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他花掉,别人就就业了;别人有收入,他花掉,别人的就业又扩大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失业是靠失业扩大的,一个人失业了,左右邻居就说,他们家有人失业了,回来跟老婆商量,咱们怎么办,他们的厂关门了。老婆说,行,可买可不买的就不买了,城里人五年不买衣服都有衣服穿,五年不换家用电器都有家用电器用,一可买可不买,那更多工厂(的产品)销不掉,失业不就增加了吗, 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编余 对就业问题,我们已关注许久。我们曾就此与专家做过几次对话,但从来没有象本次谈话这样,有那么强烈的焦虑 感,那么急迫,又那么事关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觉得,就业问题现在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大事。 在这之前,我们只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在经济范畴内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从人口结构的角度,从如何有效利用人口红利的视点出发,来谈论这个问题。这都没有错。但现在看来,仅仅把就业问题看作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定与富裕;就业是收入、消费、储蓄、投资整个经济链的起点,没有良好的就业状况肯定不会有好的经济质量;就业又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力得以有效配置直接体现,劳动力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其他要素配置再好又有何意义;就业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对政府工作是否到位的检验。一个社会,就业水平如果不能达到合理范围,那么它的管理效能便是可以打问号的。 就业问题事关大哉。至于人力资源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充分就业对各类市场的全方位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有鉴于此,我们对就业问题,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观察,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邓聿文:法学硕士,副编审,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本报特约供稿人。主要从事中国改革与社会转型研究,出版著作三部,发表时政、财经和社会评论数百篇。 柳拯:经济学博士,新疆民政厅副厅长,曾任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教育科技处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农村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来源:《上海证券报》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财政 税收 金融三方面促进就业 2007年03月05日 10:59投票数: 顶一下 【大 中 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促进就业将成各级政府法定责任 建财政投入机制 2007年02月27日 07:53投票数: 顶一下 【大 中 小】 促进就业将成各级政府法定责任 建财政投入机制 从2002年起实行的积极就业政策,终于在这个春天拥有了法律上的“名分”。昨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下称《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 《草案》力求从法律层面规定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提出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且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建立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 《草案》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草案》的目的是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财政投入是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司长闫宝卿表示,近三年来仅中央财政用于促进就业的投入就分别为183亿元、206亿元、251亿元,各地也相继加大了相应的投入。 “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稳定,各地方强烈要求明确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闫宝卿说。 针对这一情况,《草案》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对《草案》的审议报告称,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大投入,对于目前实施的财政扶持政策,如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支出等作为长期措施在本法中应作出规定。 作为一部事关民生的法律,《草案》的起草过程几乎涉及到了各个部门。田成平表示,《草案》先后两次征求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编办、财政部、人事部等68个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此外,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也曾多次召开协调会。 法案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 田成平表示,为了切实解决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草案》规定,国家实行有利 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经贸政策、投资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 《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在国际分工中,相当长的时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 《草案》还规定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发挥投资和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增加就业,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等。 此外,《草案》还给予了县级政府一定的自主权。《草案》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维护国家财政税收、信贷政策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作为首部专门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律,《草案》规定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具体分工为,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重大问题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 同时,《草案》还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以及考核、监督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对政府接受人大监督作出规定。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对《草案》的审议报告还建议,就业促进法出台的同时,应及时配套出台一些相应的实施办法,以保证本法的执行效果。此外,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统计体系,改变目前就业统计滞后、基础数字缺乏的状况,为国家就业政策决策和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解决就业问题四条主渠道渐成 2007年03月02日 11:26投票数: 顶一下 【大 中 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6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解决就业问题有四条主要渠道:一是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由企业吸纳就业;三是由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四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就是围绕这四条渠道,对不同的就业对象进行相应的扶持和帮助。 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的压力非常集中,迫切需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机会。因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这是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 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在2006年至2010年5年内,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记者 郑勇)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历史回顾 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共和国总理亲自负责大学生分配工作。1962年~中央决定成立由习仲勋负责的“毕业生分配委员会”。直至“文革”前~负责和参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部门先后有政务院、教育部、内务部。 1981年~“文革”后首批统一招收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国家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毕业生统一计划分配制度。这一时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个人无需为毕业分配操心~但也没有把握个人命运的自主权~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正是当时情形的写照。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其中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允许学校有一定自主分配的权力。此后~一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有偿分配的形式~但在1989年被禁止。 1987年~清华大学第一次尝试供需见面会活动~这是大学生第一次在工作前可以与“婆家”见面~受到普遍好评。1989年~国家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高校进一步改革了分配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即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 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严峻在哪里,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八成大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 就业前要有规划 2010年05月01日 09:13东南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 有评论0条 东南网—海峡导报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沈晓丽 实习生 郭毅娟 王再康/文 张向阳/图)再过一个多月,2010届大学毕业生们就将背起行囊踏入社会。每当离歌响起之时,总有一些大学毕业生陷入“抓狂”状态,因为工作仍没着落。 在找工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毕业生:到底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当下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对此,学堂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困惑 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大学毕业进入倒计时,小陈的心情一天比一天低落,因为工作仍没着落。特别是前一阵,与她同时毕业的表姐考上了研究生,家里人把所有的“关心”都集聚在她身上,她备感压力。 小陈是厦门理工学院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大四一开始,她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刚开始,还有点“挑”,不太满意的工作,她也懒得投简历,可最近,她急了,对于她来说,当下能有一份工作就好。 在家里,为她的就业问题,全家人更是讨论开了。表哥表嫂们说要先就业后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至少有个保障,能养活自己。可一旁的舅舅急了,反驳说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第一份工作关系到以后跳槽、换新工作和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宁缺毋滥。 众说纷纭,亲戚们都各执己见。小陈也越加茫然:是先就业呢,还是先择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小陈这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这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僧多粥少,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大学毕业生。 调查 8成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当下大学毕业生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记者近日在各高校大学毕业生中随机发放了100份问卷,问卷覆盖厦大、集大、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硕士毕业生,其中本科生73名,硕士生27名。 调查结果显示,8成大学毕业生赞成 “先就业、后择业”。其中,86.4%的本科生赞同这一观点,而硕士生的这一比例是62.5%。 “你是否非常看重第一份工作,宁缺毋滥,”在这一问题上,55%的受访者选择“是”,其中本科生52.3%,硕士生62.5%。而在“就业压力大,临近毕业是否觉得当下有一份工作给自己 就好,”问题上,55%的受访者选择“是”,其中本科生与硕士生的选择差别很大,本科生65.9%,硕士生仅为25%,不难看出,在就业上,硕士生显得更理性更从容。 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设想。“当发现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所爱,会辞职吗,”73.3%的受访者选择“会”。 观点 先就业,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 对于就业压力,当代的大学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就业观也越来越务实。集美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王认为,鉴于就业的压力,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更现实。刚出校园,毫无经验,应先找份工作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跳板,从一个基层岗位做起,学习与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之后,再选择到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而不应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找工作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与实践。 持小王这种观点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厦大人文学院大四学生小林认为,先就业可以先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底层学习经验,增加日后的工作筹码。特别是,刚出来的大学生都凭想象,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其实并不准确,要在不 断实践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道路,第一份工作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奠基。 而在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大二硕士生小陈看来,选择职业跟自己将来要在哪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先选择了城市,那么所受到的局限可能会比较大;其次,跟心理预期密切相关,也就是所说的心理满足感,对薪资的心理期待有多高;再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会倾向于哪种职业。 关键 是就业前对自己有个规划 采访中,集美大学本科毕业生小黄认为,不管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首先要认清自己,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再做出选择。一开始择业必然有点茫然,但也不能因此而随便选择,得慎重地找一家较正规的公司或单位从基层开始学习,慢慢积累经验,有了好的开始以后才能为将来铺路。 作为过来人,工龄8年的厦大毕业生林先生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先择业再就业,因为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林先生说,刚毕业时,都觉得应先就业再择业,因为觉得进入社会后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职业,也有更多的阅历,可以 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是,在职场打拼8年后,如今的林先生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或职业范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尽量避免从事自己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工作,因为真正工作后,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有这样的机会,往往也要下很大的决心,做出很大的牺牲。因此,在就业之前就应当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规划,不应当匆忙地为就业而就业。 讲堂 重要的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张晖怀(国家级职业指导师,集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应辩证地来看。如果简单地作答,当然是先择业后就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但这并不等于说,选择不到心仪的工作,就待业在家。 如果选择不到心仪的职位,这时就应调整定位,先找一份工作,但这里的“先就业”是有条件的。从调查数据来看,78.3%的受访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设想,看到这一数据,我很高兴,这说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懂得思考未来,这对将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好处。先就业,所找的职位应立足于刚来目标岗位的需求,根据未来设想岗位的相关素质要求,选择一相关岗位锻炼一下,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相关经验和素质,而不是盲目地随便找一份工作。 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绝对反对“啃老族”。从职业规划来看,你目前所处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第一份工作虽不是心仪的,但能锻炼目标岗位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你在做这份工作时,就能以从容、积极的心态面对。此外,就业时,还要有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心态。 文科生与工科生的就业冰火两重天(图) 2010年04月28日 10:36重庆晨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江北重庆市人才服务中心~外航招考空姐~应聘者脱了鞋量身高 记者李斌摄(图片来源:重庆时报) 春节还没过完,就业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周成的面前。在沙区高校读法学专业的他参加了上月9日、10日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本月19日一早,上网查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英语只有30多分,失去了读研的机会,找工作成了周成必须考虑的问题。 像周成一样的文科学生在就业和考研两条路上几乎都面临着拥挤的场面,而土木、电气、机械这些工科专业则是另外一番场景。只要不是太差,自己不是太挑,七成以上的毕业生都已经签到了东家,还有1成也是保送研究生。 “文科生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做什么都不会太有优势。”高中学理科的周成觉得自己当初选错了专业,应该坚持走理工科线路。而来自重庆各高校的就业情况也支持了周成的这种想法,工科专业就业率一直高居榜首。 现状 近半学生仍待东家 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数据显示,重庆高校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36%,排在全国并列第四位;签约月薪达到2012元,排在全国第15位。除开考研的部分,仍有近半重庆毕业生等待东家签约。 专家表示,3月份还会有不少企业抛出毕业生需求,在大量招聘后,企业通常会进入人才小范围调整的时期,对外人才需求量会缩小,进一步加大学生求职的难度。一旦毕业生不能在5月之前找到工作,5月后的求职效果会大打折扣,大学生们最好能赶在春季求职黄金季找好东家。 形势 工科签约热过文科 每年重庆高校理工科招生计划占了7成左右,但仍有部分理科学生进入了文科、商科专业,每年重庆文学、管理学、理学和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都达到近半,但就业形势上,工科专业的火热却和文科类专业的冷形成对比。 周成的高中同学张海在重庆交通大学学土木工程,面对记者,张海显得很轻松:“我们班基本都签完了,有些四级没过的、可能拿不到学位证的同学都签了,还有不少单位来招人。”为了抢到道路、桥梁专业的毕业生,不少单位主动降低了要求,除了铁了心考研的同学外,没签约的已所剩不多了。 同样的火热情况也在重庆科技学院出现,石油工程等工科专业毕业生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重庆理工大学的汽车工程、机械等工科专业今年就业也火热异常,国家政策拉动让单位更加积极揽才。 法学、管理等专业则显得有点冷,除了公务员、司法考试等渠道外,企业需求数量和毕业生人数完全不成正比。“文科生是排队找工作,工科专业是单位排队抢人才。”对就业形势,周成也很清楚,“如果不愿意干销售、文员的话,就只能走公务员和司考的路了。” 亮点 新兴专业热起来 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成为近几年最新兴的热门行业,重庆邮电大学的张犁、侯杰、潘尧等同寝室的4人就尝到了甜头,某国内大公司把这个游戏迷小组打包招聘到旗下,一毕业就将成为年薪6位数的职场新贵,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成为这方面的代表专业。 创意产业企业对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四川美术学院的动漫专业毕业生几年来都是供不应求,单位提供的年薪更是一年高过一年,10万年薪已成为这些企业在校园宣讲会上的常用词。 专家认为,IT信息、创意产业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后,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很大,人才需求很大,高薪招聘自然成为这个行业的必然。 考研 法学专业人数最多 “我一开始也想专心考研,几乎没有准备简历。”周成从去年暑假就开始准备考研,这让他几乎放弃了去年11月-2月的黄金双选季节。而来自市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和周成一样的2万多名重庆考研考生中,民商法学成为考生人数第一的专业,紧随其后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外科学、金融学。而随着本月19日考研成绩陆续放榜,参加考研的部分毕业生也将陆续进入职场,面对找工作的艰辛。 市教育考试院的数据表明,2010年重庆报考攻读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总计26356名,比2009年增加2968名,增幅12.69%,创我市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人数新高。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占67.08%,是考研大军中的绝对主力,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
/
本文档为【中国就业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