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

2017-11-29 2页 doc 12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 江苏宜兴新石器时期遗址 骆驼墩文化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地处宜溧山地的山麓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多年,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2001年11月,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骆驼墩遗址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是太湖西部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骆驼墩文化遗存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
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
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 江苏宜兴新石器时期遗址 骆驼墩文化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地处宜溧山地的山麓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多年,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2001年11月,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骆驼墩遗址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是太湖西部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骆驼墩文化遗存代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其中,马家浜文化的瓮棺葬在长江下游是首次发现。这一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宜兴骆驼墩遗址丝毫不比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逊色。 因此,曾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大考古发现。2003年3月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墩文化陶器 西溪遗址 西溪遗址,位于宜兴市芳庄镇溪东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该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遗址中心区域为一高出四周农田2米的长条状高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遗址的南、北、西三侧有河流呈半环状环绕,为西溪遗址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 为进一步了解西溪遗址的内涵,并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会分别于2002和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和第一阶段主动性正式发掘。通过发掘,证实了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且表现了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共发掘清理出了13座建筑遗迹、28座灰坑、150余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大量石料、陶片标本,并首次发现了类似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釜和鼎两件器物等。 证实了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且表现了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据考古专家介绍,遗址呈现生活区与公共活动区各有分工,譬如倾倒生活垃圾的巨大灰坑、用来研磨谷物的石臼、被猜测用来暂时放养活鱼的深坑、用来防潮的大面积螺蛳贝壳堆积,展现了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地区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动人场景。另外,釜和鼎是当时的生活用品。早期的釜是以平底的为主,到中期有3个小足,晚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炊器,3个足很粗大,在使用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下面用柴火可以直接加工食品。这次考古把太湖西部距今7000到4000年的历史序列建立得比较完善和丰满,从这一地区的考古材料也能发现,太湖西部的古代居民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居民发生过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
本文档为【江苏宜兴新石器遗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