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益生珍言

2017-11-11 23页 doc 126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益生珍言益生珍言 《益生文化》第124、125期《益生珍言》(丹道、禅道、修身口诀,重要) 请关注《益生文化》,相关信息见置顶文 1、得本体而神化不滞者,谓之神仙。 2、以本体而变化无穷者,谓之神丹。 3、以本体而历劫不坏者,谓之大觉金仙。 4、守真一于天谷(百会),炁入玄元,即达本来。 5、能守真一,则息不往来;能守真一,则真炁自凝,阳神自聚。 6、戒慎恐惧,克念作圣。 7、虚室生白,谓之白雪;心地开花,谓之黄芽。 8、凡言修行功夫,不过是初机入门之事,若念念岁岁说功夫,何时放得超脱耶, 9、摄心住,一名为...
益生珍言
益生珍言 《益生文化》第124、125期《益生珍言》(丹道、禅道、修身口诀,重要) 请关注《益生文化》,相关信息见置顶文 1、得本体而神化不滞者,谓之神仙。 2、以本体而变化无穷者,谓之神丹。 3、以本体而历劫不坏者,谓之大觉金仙。 4、守真一于天谷(百会),炁入玄元,即达本来。 5、能守真一,则息不往来;能守真一,则真炁自凝,阳神自聚。 6、戒慎恐惧,克念作圣。 7、虚室生白,谓之白雪;心地开花,谓之黄芽。 8、凡言修行功夫,不过是初机入门之事,若念念岁岁说功夫,何时放得超脱耶, 9、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悟真心,一名为泰定。 10、 《金刚经》之“降伏其心”,《道德经》之“虚其心”,《周易》之“洗心”,其道一也。 11、 吾生有涯,灵光无尽。 12、 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寂尔少时间,无思心正住。 13、 一念不起为寂,念起即觉为照,寂照双忘为空,心华发明为慧。 14、 遍观具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15、 道性不既此是,不离此是,动静语默是性之用,非性之体。 16、 平时功夫纯熟,临时万缘放下,丝毫不挂一心,自然解脱。 17、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形死神不灭,身异性长存。 18、 静中有动动中意,渊默雷声绝顶边。四大不收浑似醉,哪知身在四禅天。 19、 虚心清静,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精积神,内意充盈。 20、 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21、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22、 镜明澄澈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入定后,觉来红日正当中。 23、 但以空寂为自己,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24、 过犹不及,世间法得“中”为妙;出世间之法,亦当如是。 25、 人之生也直,孔子云:“质直而好义”。孟子云:“直养而无害”。佛云:“直心是道场”。 26、 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 27、 如来正脉,以无相为宗,以妙有为用。 28、 屏气似不息,反闻闻自性。 29、 心凝曰神,神静曰性,三者本一,分于动静妙用间耳。 30、 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 31、 始则五蕴皆空,终则六根互用。 32、 心性,本体也,本体之寂而能照为明心。心是镜之光处。 33、 本体之照而自寂为见性。性是镜之含光处。 34、 身有生灭,而见性无生灭;声有生灭,而闻性无生灭。 35、 澄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自现前,名为初伏。 36、 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 37、 能将其息而不散乱,则命根固矣。能出其心而不藏种,则意根净矣。 38、 修行工用,离心妄念,炼神还虚,赤子之本体,六根脱黏,六通廓彻。 39、 未生以前,无相有觉为性;有生以后,息、暖、识三和合为命。 40、 《金刚经》住心、降伏其心之说,能降则妄心不起,能住则真心自存。 41、 执身不动,执心不起,内观正念,明明朗朗,如升太虚,如涉重渊,是真 定也。 42、 有禅无戒,情欲未断,汝怜我爱,难免转头。 43、 五蕴皆空,一真独露。 44、 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学,此日闲过,此身一败。 45、 修身之事,不外四字:绝欲除想。绝欲则有铅汞药材,除想则有真土和合。 46、 画蛇添足漫修身,始觉从前错用心。愆绝想除别无事,虚心实腹义俱深。 47、 人于无事时,常做病想,一切名利之心,自然扫去。 48、 学问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立者。 49、 若要临时不张煌,须在平时有主张。 50、 才涉意料,便属妄想,宜断妄也。心一系缚,即是烦恼,宜去烦恼也。 51、 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 52、 一点灵光在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伏向清虚一物无。 53、 灵台皎洁似冰壶,只需元神里面居。若向此间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虚。 54、 闭定天厨只一呼,两条精气透蓬壶。自然龙虎频交媾,付与男儿大丈夫。 55、 非呼吸为真要,乃绝呼吸为真要。 56、 日中拂榻关窗坐,夜后垂帘开眼眠。 57、 幻身四大既灭,真空四大常存。 58、 至人口无所食,圣贤言不妄发。 59、 肘后金晶次节搬,存身偃仰过三关。学人能悟玄微理,返老还童自不难。 60、 色声香味之不住,受想行识之皆空,威音以前(喻本初)法身也。 61、 意必固我之皆无,喜怒哀乐之未发,太极以前之本体也。 62、 儒教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等,顺也。 63、 玄教含眼光、抑鼻息、缄舌气等,逆也。 64、 释教不住色声相等,并逆顺俱忘也。 65、 慧而不用,实慧若愚。 66、 万物之来,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 67、 念念相续,熏修陶炼,加其定力,乃至最后一念之悟,豁然得其本心。 68、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69、 灵空为体,实物为用,目睛不瞬,邪不能动。 70、 形统于首,神统于目,气通于肾。 71、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废则气立孤危。 72、 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灭。 73、 形有大小而性无大小,人有高低而佛无高低。 74、 人有三等,有迷中迷人,有迷中悟人,有悟中迷人。 75、 一切妄念,起即照除寂定,此心常灵常明。 76、 心依于息,息依于心。 77、 变昏睡之魔而为至神,返呼吸之气而为真息。 78、 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 79、 采药元容易,烹煎亦不难。心头无一事,真火透三关。 80、 鸿蒙开窍谓之橐,真息遥来谓之籥。 81、 呼则以为橐,吸则以为籥。阴阳升降机,口鼻都是错。 82、 一气,万物之母也;一灵,天地之始也;一身皆性与天道,何待于言, 83、 不迫人于险,不陷人于危,此道人之本心也。 84、 不说是非以演道,不排异己而弘法。 85、 大修行人尘缘不染,廓然大公,神气凝结处,即是玄牝也。 86、 若非见性,玄牝虽立,不能久也。 87、 八卦中,六卦皆主动,惟坤艮地山,屹然安静。学道之人,艮卦与谦卦为第一义。 88、 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养神之道也。 89、 初习名止,成就曰定,俱名为湛。 90、 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 91、 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 92、 外若静而中胶扰者,谓之坐驰也。 93、 神心恍惚,经纬万方。 94、 心之精神谓之圣,道之灵化谓之丹。 95、 始于思,终于无思,非不思也,不待思也。 96、 吾道一以贯之,曰忠恕;吾法一以守之,曰定慧;吾宝一以炼之,曰神气。 97、积上德,行普善,心无所住;穷妙理,达玄化,命关天钧。 1、未至真空,阴神难出,阳神更难出。 2、古仙之脱胎神化,由于虚静之极,无我之至也。 3、唯真空无我,然后能脱胎神化。 4、心息俱住,神气融畅,杳不可说。 5、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唯人能全之。 6、性者属觉知,命者属形质。 7、顺时养元,而收真炁。旺时收,损时补,散时聚,合时取,元炁也。 8、存神泥丸,丹田炁升。神之所至,炁亦往之。 9、虚心以原(探究)道德,静意以期神明。 10、 因斋(戒)而息心,因息而入道。 11、 炁息于命门,如子在胎,不饮不食,绵绵长存,所谓胎息也。 12、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九窍八门都补合,休教一点有漏泄。 13、 道人要妙,不过养炁。人汩没于名利,往往消耗其炁。 14、 名利之害道,胜风雨之伤身。风雨之疾,药石可去;名利之欲,人心难离。 15、 学道者别无他事,唯至清至静、颐养神气而已。 16、 习静、无念、绝想,神自灵,丹自结。 17、 存思集神,念道至真。 18、 学经之士,纵未绝缘离世,苟能金石其志,背尘合真,至心受诵,久久不已,必阶仙品。 19、 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20、 人有生死,性无生死,出生死之外者,其惟见性乎, 21、 业报既尽,善性不灭,还生人道。 22、 造道之功,至于悟性,须当培养命基为本。 23、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觉照然,精气自固,药物自生。 24、 生而采,采而生,日积月累,腹中有宝。 25、 禅定不动处,混沌未凿时。 26、 徐徐而为,十年之后何事不立,但患志之不坚,行之不中耳。 27、 闻熏闻修,以入正定,定久则心华自开,十方圆明之境庶几矣。转识为智,道固如是也。 28、 一门深入,以至六根互用,则五蕴尽而觉体复,“六解一亦亡”矣。 29、 道之全体,具于人之一心,圣不加多,愚不减少。 30、 圣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众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圣愚之 别耳。 31、 学圣人者,固宜从事于一心矣。 32、 心本无形,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可得也。 33、 系心一缘,面壁三月。 34、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35、 真积力矣,则昏(沉)散(乱)二病,湛然自除,此则了然顿悟,豁然贯通之时矣。 36、 期年不悟,则以毕命。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37、 日夜之间,忘机寂照,理自玄会。 38、 心如朗月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39、 炼魔法(如炼睡魔)虽善,然束心太急,亦为魔摄。 40、 天之性在人甚真,即本觉也,即道体也,即未发之中、得一之一也,为真我也,为真心也。 41、 以识神为觉,而实非本觉;以见解为悟,而实非真悟。 42、 觉路不开,见惑为病。 43、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之未觉,觉今是而昨非。 44、 知止而后有定,此“知”字即是灵知,即是本觉,即是悟,即是止于至善。 45、 不迁则静,而安如止水,物来则现,物去无迹。 46、 前乎千万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皆视诸掌矣(宿命通),故曰能虑。能虑则得道矣。 47、 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块然器也,而非性也。 48、 视听言动,虽出于性,然亦非性之体也。 49、 性也者,灵明独照,与长天存,不以少而盛、老而衰,不以生而存、死而亡,故曰天命也,真我也。 50、 内视返听,此炁自充,精神自固,仙丹在腹。 51、 含光便是长生药,变骨成金上品仙。 52、 性之初见如星大,圆陀陀,光烁烁。 53、 空其室内,除诸所有,谓屏涤杂念,虚其心也。 5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5、 修行人,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56、 圣贤应世,惟欲教人复性而已。复性则天地世界如观掌中物耳。 57、 天地世界,可谓广大,吾人之性,又包乎天地世界之外,此圣人所以教人复性也。 58、 道孰为大,性为大。人之自小者,可哀也已。 59、 内典(佛经)以世界为缺陷,道藏视人身作渡船。 60、 内典语内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船。 61、 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行善道则德全,养元气则命全。 62、 置心空中,不着一物。 63、 但死时无病,便是好也。 64、 人无寿夭,禄尽乃死。 65、 每事减省奉养,皆不敢过,以惜福也。 66、 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座,只在寻常语默中。 67、 心王总是依真智,一切有无俱遗弃。身随世流心不流,夜来眼睡神不睡。 68、 寤寐恒一,则心如晴空焉。 69、 所谓岁岁说功夫,此人了不足道也。 70、 气息归根,念念还元,生无所据,造化运周于身。 71、 《道德经》云:“观其妙”;《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易经》云:“观有孚”;《心经》云:“观自在”。 72、 观之一字,仙佛所同,下手用功,第一切要。 73、 神犹君也,民犹气血也。民难养而易散,气难得而易失。 74、 默坐公堂虚隐几,心原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换取从前自家底。 75、 精生有时,时至神知。百刻之中,切忌昏迷。 76、 遇生(精气之生)则采之,毕而静养之。 77、 神者,丹也。故曰:本来真性是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 78、 元神者,真火也,昭昭灵灵,万古不灭。 79、 天谷元神,守之自真。自形中之神,以入身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 80、 神交而炁未始不交,炁交而神未始不交,神为火,炁即药。 81、 仁人事天地如事亲也。 82、 养成元神,炯然不昧,离身长往,归还于天。 83、 耳目之窍,吾身之门;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神明之舍,吾身之室也。 84、 此心未萌,道气在中;此心既萌,生意不息。 85、 不识不知而顺帝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86、 形有尽而神无尽,聚亦吾体,散亦吾体。 87、 悟遗有(有形如身)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一,忽即有而得玄。 88、 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凡同体于自然。 89、 老子冲气以为和,庄子纯气之守,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其道一也。 90、 炁是添年药,津是续命芝。 91、 安住是道,名之为忍。大丹聚三元之秀气,摄万有之英灵。 92、 腹中有宝休求道,心内无思莫问禅。 93、 导引宴息,外慎起居之调;清净恬愉,内销冰炭之结,可以尽年。 94、 一切导引,以闭息为主;一切修养,以断欲为主。息不闭则炁不聚;欲不断则精不住。 95、 体合于心,心合于炁,炁合于神,神合于无。 96、 药物抟日月精华,火候合四时寒暑。 1、心息相依,养生之妙义。此心湛然晏静,自然照见呼吸之根。 2、人我相忘,乃真独境。 3、忧喜不从境生,智慧每从内照。 4、庄周因于惠施,慧能因于神秀,道有以因为贵者。 5、心性不明,痴著用事,虽佛道不免堕落。 6、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炁从虚无中来。 7、肾间动气,金丹大药也。 8、一念色心动,百骸和气伤。 9、阴不死而顿无欲者,吾未见也。 10、脐下一寸三分,圣人下手养胎仙之处。 10、 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原,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 11、 含筋握固,以应心之真炁,使之不散。 12、 根尘已决,万虑俱泯,一炁纵横,循道上升,降入丹田,自成至宝。 13、 身心不动为采药。 14、 念不可起,意不可散,起火时人力不可干预,虚静为主,不使杂念扰之,听其自然。 15、 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16、 玉液下降,灌溉五脏,还守虚无,自会凝结。 17、 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关兼下三关者,顿法也。 18、 径行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精自化炁,炁自化神,命由我立。 19、 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 20、 玄牝以静极而见也。神凝则精气聚,而百宝结者,药物也。 21、 真息往来,而未尝少有间断者,火候也。 22、 知识不用,归乎其天,则混沌全矣。 23、 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欲。 24、 止念不起名为坐,灵台无物谓之清。 25、 洗心退藏于密,以养其神,以复其寂然之本体。 26、 复归婴儿,与不失赤子之心,其旨同焉。 27、 既谓之神,则无形矣,水安能濡,火安灼, 28、 知是性,息是命。 29、 眼观心动,耳听神移,口谈气散。 30、 善恶事都莫思量,出入息浑无拘纵,常常倾耳凝空照,默默垂帘仔细观。 31、 天谷元神,守之自真。 32、 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谓归根复命。 33、 心清意静,气和神定,真息绵绵,灵光莹莹。 34、 耳目鼻口身,精神魂魄意。攒簇在中宫,化作先天炁。 35、 气入丹田火自生,眉毛灼灼电光明。 36、 虚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生。 37、 精关气关与神关,三关一凑;天籁地籁人籁,众籁俱澄。 38、 腹中橐籥风入松,顶上箫韶泉漱石。 39、 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40、 比物取象,道不远人。 41、 换骨炼形,使阳气增长。 42、 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 43、 元神者,虚中一灵,湛湛寂寂,无来无去,不增不减,乃混成之性尔。 44、 天命既立之后,一点灵光,自虚无中来。 45、 修行之工,不过使身中元阳与游魂重来相见,聚而不散,以返未生之初耳。 46、 一真聚则众真聚。大悟若干遍,小悟不计其数。 47、 闭关十年读三教典藏,养心一室著五卷奇书。 48、 修道只为从己志,著书未尽度人心。 1、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气。 2、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度,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3、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4、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6、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7、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 8、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9、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10、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11、 人心如谷神,满腔都是生意,物欲固之而滞矣。 12、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薰之而暗矣。 13、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14、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15、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16、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17、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18、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19、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已良箴。 20、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已大病。 21、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22、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23、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24、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25、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26、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27、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28、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29、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30、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31、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32、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33、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34、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35、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36、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37、 世情冷暧,吾人忍性之地也。 38、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39、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40、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41、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42、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 43、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44、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45、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46、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47、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48、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49、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50、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1、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52、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3、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54、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55、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名利纠结处,要放得下。 56、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57、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58、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59、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60、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61、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62、 不以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 63、 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64、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 65、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66、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67、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68、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顾本来面目,在古人像个甚人, 69、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70、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71、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72、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73、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74、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75、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76、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最难得一个悔字。 77、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已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已之过。 78、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79、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80、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81、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82、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83、 花繁柳密处拔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84、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85、 能改之,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86、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87、 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长莫长于博谋,短莫短于自恃。 88、 明莫明于体物,暗莫暗于昧几。 89、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90、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91、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 92、 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93、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94、 天危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畅之。 95、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立身行已,是我主张。 96、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97、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98、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多言说,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 心术。 99、 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 益生珍言(《益生文化》2011年第三期珍言选,请关注本刊) 1、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3、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4、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5、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6、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7、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8、竭忠尽孝,治国经邦,谓之学。 9、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10、 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11、 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12、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皈依。 13、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14、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功夫。 15、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16、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17、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18、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19、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20、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21、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22、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23、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 24、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25、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26、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27、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28、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29、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30、 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31、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32、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友。 33、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助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34、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35、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时。 36、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37、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8、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39、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40、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得起,何事不可做。 41、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42、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43、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44、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45、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46、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 何时报答君亲, 47、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 48、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
本文档为【益生珍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