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舒筋活络胶囊抗炎实验研究-药学论文

2017-11-15 5页 doc 19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舒筋活络胶囊抗炎实验研究-药学论文本文摘之《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 本文摘之《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   怎么为孩子念英文故事书? 「念英文故事书」这几个字,简直就像一颗手榴弹。每次我一提出来,总觉得听到的父母们,就会直觉地马上往后跳了三步远,好像它会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却不会马上逃走,而是存着戒心地远远望着我,问道:「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帮孩子念?」 「我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可以念吗?」 如果您以为那些英文还不错、明明可以胜任的父母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认识一对夫妇好友,两人都有美国硕士学历,要不是我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劝说,外加故...
舒筋活络胶囊抗炎实验研究-药学论文
本文摘之《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 本文摘之《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   怎么为孩子念英文故事书? 「念英文故事书」这几个字,简直就像一颗手榴弹。每次我一提出来,总觉得听到的父母们,就会直觉地马上往后跳了三步远,好像它会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却不会马上逃走,而是存着戒心地远远望着我,问道:「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帮孩子念?」 「我的发音不是很,可以念吗?」 如果您以为那些英文还不错、明明可以胜任的父母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认识一对夫妇好友,两人都有美国硕士学历,要不是我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劝说,外加故事书都提到了他们家门口,另一个爱听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会出现。 「孩子听得懂英文吗?」通常是妈妈们先被说服,一旦回家开始实行,爸爸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劝劝爸爸们:「不能帮忙也就算了,但总该在旁边打打气吧,怎么光说些惹人厌的话呢。」如果您是英文能力比妈妈好的爸爸,请试试:妈妈念中文故事书,英文的就由您来念。保证王子和公主、国王和皇后,从此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英文故事书,我是怎么念给孩子听的呢?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英文完全照书念 英文部分照书念,维持原汁原味。当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错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字翻译 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您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字的逐字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国语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字或少翻译了一个字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国语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就有妈妈问到「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国语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还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后面呢?我会说当然是放在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国语的样子啊。 如果连翻译的国语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国语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生成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三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翻译次数可以视孩子的反应增减 至于所谓的「三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四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三次,每次间距时间都较长,超过三天或四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五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您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我猜想,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语言重复地念两次,即使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婆婆妈妈的事。所以,孩子对故事翻译的需求,其实是没有父母想像中来得大的。根据我的经验,大约只有在初阶故事书需要做三次翻译;之后,随着孩子英文听力慢慢提升,就渐渐减为两次、一次;最后则是新的英文故事书一来,连一次翻译也不用,直接就念英文了。我大略记得,本书102页所列「我的私房英文书单」中,前三个阶段的书,在我第一次念给孩子听时,至少都有一次的中文翻译。 其实,起步阶段的书都很简单,一页只有两、三句,经过前三次的翻译,孩子光看图,也知道故事的内容了,父母发声念出来的英文,会不会被孩子当成看故事书时的配乐呢?而歌听久了就会唱,不是吗? 也可以先试试不用翻译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适用前三次」,没有任何学理根据,是我自己发明的简易方法。 当我开始帮第一个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其实她已经是略能听懂国语的八个月大娃儿。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中文翻译的动作,会不会是翻译给自己听的?-是因为「妈妈怕」,妈妈怕孩子听不懂,好像翻译过后,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妈妈就能比较理直气壮地继续念英文。 所以我会建议父母:对婴儿念英文故事书,根本不需要翻译-中文或是英文对他们有差别吗?倒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先试试不要翻译,直接念英文就好。说不定光是这种不常在生活里听到的外国声韵,就能让孩子被吸引了呢。还记得曾经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汪老师您好:神奇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其实之前就有您的私房英文书单,但是一直不敢力行。上星期听过您的课「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后,还是有点怕。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故事书(不是您书单内的),自己先大概读了一遍后,就在睡前把女儿拉来说:「妈妈今天念一本特别的故事书给妳听。」 我一边念(并没有做中文翻译),她就看着图,后来我忍不住问她:「听不听得懂妈妈念的故事?」 她竟然说:「这是鬼故事哦!」没错,这是一本不会很恐怖的鬼故事。 我没翻译中文,她只看图和听我念的音调,就知道那是一个鬼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实在迫不及待,想赶快多买些英文故事书念给女儿听呢。老师您说的没错,念故事书的重点不在于「方法」,而在于父母的「信心」。 这位妈妈的女儿已经-五岁了。 高级之后,翻译要力求清楚有趣 第一个孩子,在我全心陪伴两年半之后,弟弟也来报到了。由于第二个孩子一开始就有更多机会,跟着姊姊一起听妈妈念故事书,所以他的一切学习总好像超出该有的年龄。102页「私房英文书单」上第一阶段的二十多本书,他在一岁左右就已经听得滚瓜烂熟,而且从一开始就只念英文,没有中文翻译-因为配合姊姊的程度,每本书都早已过了前三次的中文翻译阶段。 说实在的,第一阶段的书因为文字少,父母翻页的速度也快,孩子光看图就目不暇给,因此书本很容易被接受。 可是,当故事书进入文字较多、内容较复杂的阶段时(书单第二阶段),每当我准备开始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都还是抱着戒慎恐惧的态度来观察孩子的反应。因为故事加深、加难之后,如果翻译工作没做好,可能会让孩子因为听不懂而失去兴趣。一开始就让孩子对书本有先入为主的排斥感,之后必定要花父母更大的力气,来鼓励孩子接受它。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都会尽力将中文翻译的部分说得清楚而有趣,就好像不让孩子有一点机会,跟妈妈说:「我不想听这本故事书。」而我有一种直觉:「每本英文故事书只要能顺利地念完第一次,以后再念它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也果真如此。 每本念熟了,再加下一本 孩子的英文启蒙书之一《Happy Birthday, Danny and the Dinosaur》,反覆被我念着的时间,就长达一年。当然,不是一整年只读这本书的意思。大约三个月后,我就发现同一位作者Syd Hoff的其他作品,于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书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后,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当时,我还是个早出晚归、认真投入工作的职业妇女,从未想过会有离开职场、回家专心带孩子的一天,可想而知当时的我,帮孩子买新故事书的进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可能一整年,就是中、英文故事书加起来不到三十本的反覆念着。或许,就是这样「缓慢」的进度,打下了日后孩子习惯听英文故事书的基础。 如何决定念的频率和时数? 这是我在演讲中曾经被问到的问题,乍听之下,一时间还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发问的是老师,或许我还能义正辞严地说说「早上十点念三十分钟,下午两点念三十分钟」之类的理论。然而,如果是父母呢? 「孩子上小学前,我大约每天念四十分钟,而这四十分钟并不包括中文故事书的部分。」我只能据实以告自己的情况。每个家庭的环境都不相同,旁人是很难有具体建议的。 至于什么时候念呢?我是有空就念、高兴就念、没事做就念,每次念多久也是顺其自然。印象中,没有一次帮孩子念故事书,不是我先喊停,就好像我如果是一部能被孩子操控的随身听,一定会被孩子听到没电才肯罢休似的。 「我是职业妇女,没办法照三餐讲故事给孩子听,但睡前故事一直没断过。不过每天只有念一次,效果会不会打折扣?」我很想撒个善意的谎言来抚平这位家长的忧虑,但我必须说实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效果当然不会一样。 但是,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着如何和别人一样,而是要先帮孩子立定「对的方向」。至于目标何时达到,可能只是早一点或晚一点的问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无论如何,父母为孩子念的「睡前床边故事」,或许是千古不变的有效法则吧。 念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先查字典,确认发音 书单上的每一本书,在第一次念给孩子听之前,我都会像在准备大学联考一样,逐字念过,不懂的字再查字典确认。甚至有些很简单的字,一直以来都是被含混地念着,现在可不能再「误人子弟」了,一定要先查字典确认发音。 真人发音的电子字典应该是不错的工具,虽然我没用过,但是对英文发音较没信心的父母来说,绝对是个有效率的好帮手。 所以,不论是第一阶段的娃娃书、或是最后阶段的章节故事,每一本我都会先逐字看过,确认每一个字的发音。初阶书多半没几个生字,两三下就能解决;但是到了后面的阶段,有些绘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读过加上查字典,少说也要花掉四十分钟。唉!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自己先大声念几次,练习一下 虽然我的英文听说能力不具水平,但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英文,我还颇具信心。所以查完字典之后,我就直接念给孩子听了。 如果您对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够,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声念几次吧。初阶的故事书文字都不多,三两下就好,并不会花太多力气。 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如果遇到了无法一口气念出来的字,我会先停下来,然后在心里默念到对的发音之后,再一口气将它念出来。千万别在孩子面前练习英文发音,咿咿啊啊、吞吞吐吐地一个字试了好几种不同的念法,这样叫孩子要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对的呢? 不要忽略尾音、气音 这是我自己的「痛」,相信也是我这一代所接受的英文教育上的盲点-说英文时没有尾音和气音。语文教育不重视孩子「听」的机会,只是在黑板上讲解语音的结构,要孩子如何在日后有自信地开口说话呢? t、d、k、m对我来说,即使到现在,遇到说英文的场合,能够「辞要达意」就不容易了,根本无暇顾及说话时尾音有没有发出来。常常英文字只说了一半,另外一半的音都藏在嘴巴里,好像怕被人听到似的。 孩子的耳朵灵敏得可怕,如果我们念英文字时就常常没有发出尾音,以后孩子开口说话,也不会有尾音。为了不让我这个坏习惯「遗传」下去,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我会特别提醒自己,尾音要记得发出来。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英文学得如何,听听孩子说英文的尾音还在不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英文名字好难念,怎么办? 刚开始选故事书的时候,常常被故事主人翁的名字吓着。不是那么常见的一些外国名字,有时好长一串,根本不知道怎么发音。甚至有些书名,就大剌剌地放着一些顿时令父母不知所措的字眼,例如:Rumpelstiltskin、The Josefina Story Quilt、Grizzwold、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 「这些名字怎么念呢?」父母别就此裹足不前,因为一整本故事书,往往就是那个名字最难,其他都不是问题。后来我针对吓人的名字,想出了一个临危不乱的对应方法-如果字典查得到的字,当然不成问题;要是字典查不着呢?我就照着字面上的字母尽力拼音,再维持每次都念得一样,不要变来变去就好。 其实,很多外国名字都并非墨守成规,不是只有Mary和John。后来看到孩子国际学校里那些印度、日本、苏俄、韩国同学的名字,才更是吓人。每次有人自我介绍时念起这些名字,我的耳朵就会自动关起来,好像早就知道听了也是白听,根本记不住。 就拿《Tikki Tikki Tembo》,如果因为这怪怪的书名而错过这本书,那真是太可惜了。你相信吗?这个书名就是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其实接下来还有九个音节长,书名只列了前三个音节而已。全书重心就围绕在小小主人翁掉进一口井里,弟弟帮忙求救时,因为哥哥名字太长而耽误救援时间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那份潜藏而深刻的幽默感。在整本书里,这个名字一共出现过十二次,花这么多时间念名字,还来得及救人吗?如果连做父母的大人都很想知道结果,更何况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的孩子呢?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件事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就是-父母能持之以恒地先念完本书102页「私房英文书单」上的前二十本故事书。 其实我认为,父母念的不是我书单上推荐的书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有没有恒心,持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只要跨过这一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刚开始用爬的,再来用走的,最后一定会飞快地跑起来,为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的道理也是一样。 当我通过前面爬行的「缓慢」阶段,就会慢慢地发觉:孩子对英文书的接受度愈来愈高,对新书的渴求也愈来愈大。此时,我就像被什么东西逼着似的,不得不加紧买故事书、念故事书的速度。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吸收、在进步,怎能不督促我也跟着快点前进呢! 当时,常常白天买了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等到晚上孩子都入睡后,我就点着小灯、泡杯茶,钻进暖暖的被窝里,一边查字典、一边确认每个英文字的念法-这是我的工作,我爱的工作,我心甘情愿做的工作。 其实,十年前,当我一本一本故事书念着时,我哪能预料到后来的结果?或许,上帝给了我养育孩子的天赋、或是信心,才让我能这么有毅力地一步一步往下走。而这日积月累的亲子活动,看似简单无物,却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美好的收获。这是一个没有日程表的工作,端看父母想不想这么试试看罢了。 很多妈妈可能已经在想:「我好累哦,我只想睡觉,没有力气查字典。」爸爸呢?也是一样:「我工作好辛苦哦,我想看电视休息。」所以啰,我一开始就说过,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并不轻松,不会比我们白天上班容易,真的需要父母一起同心协力,才能成功。 动机和兴趣,才是学习的根基 「母亲通常都是为了哄我入睡才念,所以,我都是窝在被窝里看的。虽然身为商家老板娘的母亲并没有很会念,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个很好的说书人,怎么说呢?因为她会照着我的要求去念我所指定的段落。她绝不会擅自主张。对母亲而言,只要能让我早早入睡就好了,至于要念哪里都没关系。她一定是想,只要读读我喜欢的段落,我就会早点睡着,结果,她同一个地方通常一读就要读好几遍。四遍也好五遍也好,总之,她会为我读我最喜欢的部分。结果,最先睡着的都是母亲,至于我,则没那么快睡着。平常,我很难和母亲有类似这样的共处时光,所以那称得上是我仅有的可以独占母亲的时段,也因此,我总是睁大眼睛瞧、竖直耳朵听。」 「用耳朵听应该比用眼睛读更能逼近语言的本质。很幸运的,我在幼儿时期,就藉由耳朵,充分享受到聆听语言的乐趣。」 这是《绘本之力》(远流出版)中,作者松居直以近八十岁的高龄,回想小时候听母亲念故事书的感受。 我虽然帮孩子念了十年的故事书,却无法得知他们对于「父母念故事书给他们听」这件事的内心感受,只能暗自猜想、揣测。主动问孩子吗?我没想过这么做。我总觉得,有些事情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人生的美好滋味才会自然地发酵浮现。所以,看到松居直的这段描述,就像是看到了我的孩子道出他们未来的感受,而心有戚戚焉。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看似以英文学习为出发点,其实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学习,我总会小心翼翼地检视他们的「动机和兴趣」在哪里,因为这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要素,不论成功的定义是快乐人生、还是飞黄腾达,或是两者兼备。 「英文耳朵」是目标,可是促成目标的动机和兴趣,却与英文一点关系也没有。真正引发孩子听英文故事书的动机和兴趣-是故事,不是英文。 如果您很少有机会接触童书绘本,或许很难体会我的话。所以,接下来我要介绍七本兴味盎然的故事书,先让父母感同身受故事的美妙,才能激发父母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的「动机和兴趣」-就如我所说的,有了动机和兴趣,做事情才容易成功,大人小孩都一样。 孩子听的是故事,不是英文 第一个故事:《Stanley》 作者:Syd Hoff(书单第一阶段) 这是我选给孩子的英文启蒙书之一。"A long time ago there were no houses and people live in caves."(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房子,人是住在山洞里的。)可是有一个山顶洞人叫Stanley,他不喜欢山洞,因为山洞好冷,睡在石头上好硬(这时书上画的就是Stanley将头枕在石块上,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有一天Stanley问其他的山顶洞人︰"Why can't we find a better way to live?"(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过更好的生活呢?)可是其他人却说山洞已经够好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每个山顶洞人都拿着狼牙棒,一副不友善的样子。Stanley却与众不同,他喜欢种花、画画,不只对人有礼貌,连对动物也很友善(这时插图画到他轻拍着一种动物的头-那竟是一只红色大恐龙)。 其他山顶洞人很看不惯Stanley的举止,就对他说︰"Can't you act more like a caveman?"(你不能更像个山顶洞人一点吗?)好像Stanley丢了山顶洞人的脸似的。结果,择善固执的Stanley就被同伴丢石头赶走了……一直找不到新家的他,最后开始盖起了房子,直到一切都就绪,书上那一页写着的是:"He loved his house. But he was lonesome. 'I wonder how my friends are,' he said."(他喜欢他的房子,但是他很寂寞。Stanley说着:「不知道我的朋友还好吗?」)原先盖好房子的骄傲表情,顿时一扫而空。 结局呢?有时候孩子们的故事,结局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再简单不过的文字、每页不超过三句话,却都包含无限的人生智慧在其中。所以我才会说-是故事,不是英文。 第二个故事:《Winnie in Winter》 作者:Korky Paul and Valerie Thomas(书单第二阶段) 好冷好冷的冬天,女巫Winnie住在一栋黑色的大房子里。一切都令人不舒服的冬天,使Winnie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查了查魔法书,用魔棒一指,开始大喊奇怪的咒语(只见故事书的跨页出现大大的「ABRACADABRA」这个字,当时为一两岁的孩子念到这里,我总是夸张地「啊八嘎搭拔」乱喊一阵,让孩子目瞪口呆、兴奋不已)。 "And something magical happened!"(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结果,冬天变成了夏天,Winnie马上脱掉她的毛外衣,而且还拿出了夏天用的海滩椅,很享受地躺在院子里喝鸡尾酒。 可是,紧接着竟有一大群人蜂涌而至,把Winnie的家当成渡假圣地,玩水的玩水、看书的看书、唱歌的唱歌。只见Winnie一脸无奈地抱着大家脱下来堆成一个小山的衣服,当她的忍耐终于快到极限时,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卖东西的叮当铃声,竟然有人在她的院子里卖起冰淇淋来了,而且还大排长龙…… 结果呢?你很想知道结果吗?孩子也是,那就是故事的力量。 为什么一本故事书,孩子可以听三十遍也不厌倦?这本书的绘图丰富而仔细,但一页的文字不到三十秒就念完,孩子往往还没把图看个够就翻页了,所以每每再念一次时,孩子都会指指点点从绘图中找出之前没注意到的新发现。这也是孩子喜欢听父母念绘本的另一乐趣所在。 先会听、说,再学读、写 学习母语,是从听和说开始 「我们是怎么学会母语的?」如果能静下来想想其中的过程,就应该不难理解,在学英文或是第二种语言时,「先听、再说,再读、后写」,才是最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 当孩子呱呱落地到会开口说话,少则一年半、多则两年;而真正能够表达无碍,总要到三岁、甚至四岁了。所以这之间的静默期,也就是什么也不说、光是「听」的时间,就长达两年。 再来看看,「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读字呢?」如果撇开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喜欢偷跑的习性,孩子真正开始读字,应该算是七岁上小学了。我个人很不赞成七早八早就让孩子学认字,中文英文都一样。父母为孩子念故事绘本,让孩子在一旁只用耳朵听、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赏绘图的时间没有多少年,大人何苦赶着孩子早早离开这个艺术欣赏的美妙境地呢? 一听二说三读四写,是人类学母语的次序,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连我们最亲密、最常接触的母语,都是在酝酿了七年之后,孩子才开始有「读」的动作;如果有其他学习方式可以选择,父母何苦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英文时,就把他们推入一个违反自然常态的境界,要他们从读和写学起呢? 别急着让孩子读字、认字 书店的一隅,约莫五岁的孩子,逐字念着一本字数不算少的英文故事书,坐在旁边的母亲一副仔细聆听的专注模样,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为荣。咦,说错了?是「自己」的成就,还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惊胆战的是,那孩子明明念的是英文,怎么乍听之下,却像是在说国语呢?因为认字认得有些吃力,所以字与字之间彷佛隔了三里路远,而且语调、发音……听得我冷汗直流。 朗读,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绝对是值得鼓励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时机呢?对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妈妈想必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头(或是花钱请别人花时间也行),但孩子只是接受命运的被动者,没有选择的空间。 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英文学习的前后次序被错置了。这样的阅读成就,勾勒出两个问题点: .应该要先听再说:如果让孩子暴露于足够的英文环境中,让他们先「听」个够,听多了再开口说话,就不会有这样吓人的朗读结果。因为人类「说」的能力,是奠基在「听」之上。就像先天就耳聋的人,是很难学会说话的。 .可能造成时间排挤效应: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当我们花这么多力气「训练」孩子读字,相对地,「听」的机会就被排挤掉了。 让孩子快速认字、读字,甚至写字,有时真的可以抚慰一些「担心孩子未来竞争力」的父母,也是补教业者向父母展现成果的最有利证据。但是,循序渐进才是教养的正确方向,也是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最自然方法。虽然,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让孩子听英文故事,一时之间、甚至是两三年内,都可能看不到具体成果,然而「听」是语言学习上很重要的基础期,孩子还没走稳就想着要他跑,有时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偿失。 语言关键期重要吗? 失衡的英文学习风气,让孩子成为牺牲者 如果要讨论语言学习的理论和研究,可能十本书都写不够,的确有许多专家、学者、博士、教授,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纵使研究和实验结果堆积如山,我则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发现:生活在一个非英文的环境中,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孩子就能习得这种语言-虽然只有「听」的能力。可别小看这「听」的能力,在语言学家的眼里,光是「听得懂」一种语言,就是上帝造物的神秘所在。 我所凭藉的,只是那小小的故事书。它甚至是一个不能和孩子交互、也无法让孩子看见嘴型的死东西。我在有限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这个教孩子第二种语言的方法,或许有待语言专家来解答它的奥秘。 很多人都相信「语言关键期」的说法,也就是在某个年龄之前接触一种语言,可以学得又快又好。如今有太多父母都忧心孩子的「英文能力会影响将来的竞争力」,又不相信现有的教育,加上补教业者为了商业利益而推波助澜,于是,整个社会的英文学习风气,已经被推向一个父母需要警惕的失衡状态。 「竟然有父母拿英-文-圣-经,要我教六岁的孩子。」「我要主动推掉星期五下午的家教,那个已经一整天待在全美语幼稚园的孩子,下了课以后,家长竟然还要我一对一帮他补英文。」我认识的一位外籍英文教师,不禁为这些被我们错爱的孩子感到忧心忡忡。 因为家长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合适的,在毫无头绪、又不想输人的比较压力下,孩子往往就成了头号牺牲者。 语言的关键期,就在于听和说 然而,当社会现象偏颇至一定程度,另一种声音就会出现:「人的一生中,并没有某个特定时间不适合学语言。我们生活周围也不乏过了关键期才学英文,也很成功的例证。」这种论调总让我脑门充血,何不干脆直接告诉我「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算了。我们不要少数成功的例证,我们要的是整体社会英文能力的提升。 或许,多早开始学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启蒙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当,绝对是关键的所在。 无论如何,我是相信语言关键期的。端看那些随父母移民的孩子就知道,年纪愈小的孩子,似乎不必花什么力气就能将当地的语言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呢?却怎么也无法达到那个境界。 为什么说「听、说、读、写,请照顺序」?因为,语言的关键期真正说起来,就是指「听和说」。就好比这一代国语、闽南语双声带的父母,两种语言都可以应用自如,而我们都是在关键期之前就同时接触国语和闽南语了。 至于我们的英文教育,则是接触时间太晚而且方向不对,以致说英文时,我总觉得脑子里像是在做中翻英考题,有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既然「听、说」是有关键期的,当然应该放在「读、写」前面。   父母可以怎么做? 「听」的能力,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佳学习礼物 我只管不间断地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给孩子一副除了听国语之外、也能听英文的耳朵,这个「听」英文的能力,是我可以给孩子的一辈子的礼物。它也是许多父母无需仰赖太多金钱,只要肯花费时间和力气,就能把梦寐以求的英文听力教给孩子的方法。 "Today I am as old as all the numbers on the clock added together."放学后边走边聊天,小一女儿的口里突然蹦出这句英文,吓了我一跳。「妳-妳是从哪里听来的?」妈妈连大学联考都写不出这样的英文句型。 「《外婆万岁》啊!最后那个外婆不是说,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 「这不是我们家的国语故事书吗?」孩子,妳不可能会自己中翻英吧? 「妳忘了我们上次去美国玩,有买《外婆万岁》这本书的英文录音带啊!」哦,好险,原来是故事录音带的功劳。 听是说的基础,无庸置疑。或许孩子比较大了才开始学英文,不需要小婴儿这么长的语言静默期;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听」、没有那些听来的广大语汇基础,我们能期待孩子「说」出些什么呢? 不过,我也不用高兴得太早,事隔三年,我把女儿叫到跟前:「大乖,妳记不记得?《外婆万岁》里面有句话:『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妳知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她想了三秒钟,「不知道。」答得果断而直接,然后一溜烟跑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别说是三年,三个月不接触可能就忘了。这也是父母送孩子上全美语或双语幼稚园,应该要注意的盲点。但是,我不会因为孩子会忘记就不教他。因为我知道,运用故事书给孩子英文听力的方法,绝不会马上看到成果,甚至会让一些心急的父母觉得永远也看不到成果。然而父母对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是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坚强后盾。 别忘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只有英文,还有那滋润心灵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读、写的技巧,就交给学校来负责 至于英文的「读、写」呢?我将这些工作视为「学校的事」。其实,在我的教育字典里,学校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学校学习有关的事,孩子必须自己扛起责任完成;除非孩子发出求救信号,不然,我尽量不插手。 所以,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和写的方法,我不干涉、甚至不参与;做妈妈的我,只要确定那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就好。可是,父母们别忽略了一个重要观念: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却无法保证能给孩子对书本的热忱和兴趣。 我虽然不插手学校的功课,但是妈妈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这项工作,却从未间断过。因为我知道,这项工作是维系孩子与书本之间感情的最简单方法,也是帮孩子创建起一生阅读兴趣,最直接而有影响力的根基。 只念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着,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语言的学习是我们大脑中预先设置的一个特别控制。语言是孩子自然发展出来的一项复杂技能,没有刻意的教导、不是因特意的学习而来的。……『本能』这个名词,它意含着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就好像蜘蛛知道如何结网一样。蜘蛛的结网不是哪个天才蜘蛛发明的,也跟牠所受的教育无关。蜘蛛会结网是因为蜘蛛有个脑,它的脑给予牠结网的冲动与完成的能力。」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复杂性是我们天生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导我们,更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一个学前儿童的内隐的文法知识,比最厚的计算机操作手册或最好的计算机语言系统还要高水平。」 帮孩子念了八年的英文故事书之后,我才看到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它或许为我、也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 现在回头想想,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在家中没有一个人是说英文的情况下,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让我的两个孩子听懂了英文。 「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这是作者提出的论点,他举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例:实验者在一个月大婴儿的橡皮奶头中放了一个开关,并把这个开关连到录音机上,当婴儿一吸吮时,录音机就开动,放出ba ba ba的声音,当婴儿感到厌倦时,吸吮频率就降低了;然而当录音带的声音换成pa pa pa时,婴儿又开始有力地吸吮起来,想听到更多的音节。 五百多页的这本书,不是我帮孩子一路念英文故事书的理论凭藉,却给了我一种相知相惜的温暖感受。我凭藉的,只有对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而您呢?除了我一路走来的事实之外,现在还多了语言学家的背书呢。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 快跑!不要用走的!快去找些英文故事书来念给孩子听吧! 补习班是不可避免的路? 是的,对很多家庭而言是如此;是的,在现今的英文教育体制下是如此。不然,即使现今的英文教育已向下延伸至小学,但光靠学校的义务教育,孩子小学毕业时就能具备基本的英文听说能力吗? 即使我的孩子靠着我念故事书的力量,有了「听」英文的能力,但语文学习不可中断,所以接下来的读、写呢?在孩子读小学一、二年级这两年,我还是送他们上了英文补习班。不然,读字、认字也要妈妈自己教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做。不是因为没能力、没时间,而是我喜欢做妈妈,不喜欢当老师。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是没有压力、没有进度的,孩子和父母都可以处在一种放松的情绪状态中,那是一种享受。至于教读字、写字呢?这是一种技巧性的工作,什么字母要配什么发音、什么情况要用什么时态……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工作没兴趣。既然有专业的人在教,我当然假手他人。 然而,即使是补习英文这件事,也有几个重点和方向要考量: 补习班的听说读写课程如何分配比例? 如果「听说读写」是一趟旅程,孩子年纪愈小时,愈应该在旅程的前段多做停留,不要时间未到,就急着要把孩子赶向后段的道路。而这个时间点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当孩子有一天必须面对升学考试、面对这个逃避不了的大环境,只有选择正面迎战的时候。到时用功地读、拚命地写、学好考高分的技巧,是无可避免的一条路。课业的好坏只能靠孩子自己成就,父母是帮不了忙的。 到底该花多少时间补习英文? 当然是愈少愈好。但是补太少又怕比不上别人,怎么办?当我的孩子已经把念英文故事书当成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我就停了他们的英文补习。英文故事书可以一本接着一本看的孩子;章节故事也读得津津有味的孩子,还需要补英文吗? 当然,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能把英文故事书当兴趣来看,想必之前扎下的基础相当厚实。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基础呢?补习基础?当然不是。补习班可以教孩子读字的技巧,但孩子喜欢阅读的兴趣,不是靠补习可以创建起来的。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 孩子小学二年级之后,当英文故事书之于孩子,就像报纸之于大人时,我就不再让孩子去英文补习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周一小时的外籍英文家教。一小时当然不够用,练练说话、保持口语能力,是唯一的目的。 至于拼字、句型、文法、时态……怎么办?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刚移民香港没多久,十岁女儿不懂广东话,读的是说英文的国际学校,一天,她把不会写的英文功课拿来问我:「妈妈,这几题我不会,妳帮我看一下。」只看了一眼,我就吓得差点把她的作业摔落在地上。 「这些是妳自己写的吗?为什么『不会的』这么少?」二十几个英文介系词,whatever、whenever、if、till、until、unless……,要孩子一一填进句型的空格中。哇!这不是我大学联考都还要想半天的东西吗?「孩子,妳从来没上过所谓的文法课,怎么会写呢?」 我当下对女儿佩服得五体投地,女儿一定觉得她这个妈妈怪怪的,孩子功课不会写,还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即使她一时不会的题目,我再对着她念一两遍,她似乎也就知道答案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猜想,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 孩子升学考试在即,该怎么办? 只要在学习阶段,都该依循正规方向 「我的孩子已经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还要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来学英文吗?」当初这本书是准备写给怀孕的准妈妈和准爸爸看的,我总觉得父母如果能在孩子呱呱落地前,就先具备一些养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然后边做边修正,一定比事后再来补救,要事半功倍许多。育儿路上多轻松一点,父母也就有更多空间,可以享受育儿的乐趣。 所以,这本书不是针对英文考试而写,对临时抱佛脚的帮助不大。但即使孩子已经要面临升学考试的考验,难道学英文的正确方向就可以弃之不顾吗?语文学习上的听、说、读、写是一个基本的大方向,只要是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都一样适用。 英文故事书和录音带,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文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文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我说过,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Bill Peet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您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Bill Peet的作品不只书名吓人,有一次对着他的书查字典时,更是让我惊呼:「哇!这些是什么字啊,打死我也不可能认得!」甚至查过字典后,仍会让人觉得这真是三百年也遇不到的英文字。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强烈推荐这些书,给准备升学考试的国中、高中孩子们。每天读三页也好,边看故事、边查字典-如果还是附有录音带的版本更好,这些故事书都有意思极了。让孩子看故事、查字典,最后还有录音带可以欣赏,一方面能栽下孩子习惯阅读英文书的种子,另一方面也能纾解某种程度的考试压力。一想到如果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这片刻的心灵满足,我的心都在微笑。 纵使许多学者专家对全美语幼稚园疑虑重重,还是有一大票的父母,勇往直前地把孩子往里面送。每当演讲中有人问到:「该不该让孩子读全美语幼稚园?」我总会反问家长:「那孩子的中文呢?」 很多父母一定认为,我们的环境里都是中文,自然就会了,不用太在意。我可一点也不这么认为。 所以,我的孩子就是读纯中文的幼稚园啰?哈哈!没有,我也是那些勇往直前的家长,孩子从中班入学,两年都是念全美语幼稚园。 这下可能又要惹得您满腹疑惑了-不是英文故事无所不听吗?不是有副「英文耳朵」吗?为什么到头来还是送全美语幼稚园? 全美语幼稚园能给孩子什么? 在家里说英文自然吗? 光靠念故事书,给了孩子一副能听英文的耳朵。那英文嘴巴呢? 据统计数字显示,高学历父母中,有百分之四十几的比例,会在家里跟孩子说些英文。这不外乎是希望从小给孩子一个英文环境,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语文效果。可是我没办法这样做,因为: 第一、我不喜欢在家里跟孩子说英文。要我用非母语跟最亲密的人对话,对我来说是极不自然的事;这也是我虽然有机会,却排斥在孩子小时候就移民美国的原因之一。这么小就移民的孩子,后来多半都是用英文跟父母对话,而我极度不能忍受那种无法将母语传给自己孩子的感受。 第二、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内容有哪些?「来吃饭」、「去洗手」、「快睡觉」……,能练习英文的范畴太狭隘,而太狭隘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口语能力不足。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问题,如果父母英文都能说得吓吓叫,社会上还需要那么多英文补习班吗? 全美语学校让孩子有说英文的环境 所以,这是我帮孩子找了一所全美语幼稚园的最主要原因:让孩子有一个说英文的环境。第一个孩子在上全美语幼稚园之前,在家里没人跟她说英文,即使我刻意用英文问她,得到的回应也只有「yes」和「no」是英文,其余全是国语。但是入学后的一个月-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是一个月,她开始说出英文句子,然后自然而然地,英文就变成了学校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家也说吗?」这一定是很多送孩子上全美语幼稚园的家长想发出的疑问。「没有!」我的原则还是一样,不喜欢跟孩子说英文,在家只说国语。 不过,各位父母千万别误会,以为找个全美语学校就万事如意。孩子的英文口语能力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衔接上去,我觉得是在入学前五年听了大量英文故事所打下的基础。而且,在孩子身上也完全见不着坊间似是而非的疑虑:「将孩子放在一个只能用有限语言沟通的环境里,一定会影响心智能力的发展。」看着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快快乐乐地放学、健健康康地长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美语无法保证孩子的英文能力 孩子很难学到纯正的语调和发音 如果有机会仔细听听全美语幼稚园里孩子的对话,可能就会发现:除非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占多数,不然念哪一所全美语幼稚园都一样,孩子的英文语调、发音都和纯正英文的腔调差距颇大。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同一个班级里,如果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只有老师是说英文的外国人,孩子的英文腔调不可能纯正,只要能用英文表达无碍就属难得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真正能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是「听」。试着想想,一个老师要面对一、二十个学生,您的孩子和老师一对一说话的时间能有多少? 所以,孩子的口语能力有百分之七十,是跟同学互相学习的。「皮卡丘」、「哆啦A梦」、「甲虫王者」……上、下课时,孩子有孩子自己喜欢讨论的话题,这是外籍老师、甚至父母都打不进的世界,那才是口语能力的训练场所,也是我后来才从孩子的幼稚园里学到的事实。 虽然孩子的英文不能说得字正腔圆,我并不介意,其实也无从介意起。语言是要有环境配合的,没有完美的环境时,也只能接受事实。 美式教育理念,才是全美语学校最大的优点 当初会选择全美语幼稚园,除了英文之外,隐藏在其背后的美式教育理念-「从玩中学习」,更是我关心的重点。对孩子来说,学习就是玩,玩就是学习,因此学习理应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不是的话,问题通常不在孩子,而是在大人身上。 全美语幼稚园都有美式的教育理念吗?后来我才慢慢知道,没有。当然没有。 「听说某某全美语幼稚园,孩子的读字、拼字能力棒得不得了,才三个月就比我们这个学校一年还有用,我下学期准备转学,妳要不要去看看?」不只一次听到校门口的妈妈这样讨论着,「那个学校叫什么名字?」我急急追问。快把名字默记起来-千万别让孩子不小心进入这种「有成就」的学校。 或许,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父母真的能见着孩子「一时的成就」。但是,背后有多少孩子的学习热忱就因此被扼杀了?热忱如果不见了,就算能背得了《韦氏英文大辞典》又如何? 学前教育比英文学习更重要 好的全美语学校,英文只是沟通的工具 学前教育比英文学习更重要-这是许多幼教专家对选择全美语幼稚园的家长提出警告的原因,我当然举双手赞成。 「学前教育是孩子塑造人格、培养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重要阶段,过多的美语学习,可能会排挤或忽略幼儿应该被重视的其他教育方向。」其实,把这样的说法和全美语幼稚园绑在一起是不公平的。以上的观念,适用于全部的幼儿学校,不论学校用的是哪一种语言。全中文、双语、全美语或是任何幼稚园,都可能出现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当父母的心态是想快点见着孩子的「学习成果」时,自然就会朝「功利导向」的学校靠拢。而这样的学校也真的会为了让家长赶快见着成果,于是使尽力气训练、甚至逼迫孩子,使教学方向和眼光变得短浅而功利。所以,孩子真正该有的学前教育,当然会被排挤掉。 反之,当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时,自然会选择快乐学习、让孩子慢慢茁壮的教育理念。所以全美语的幼稚园,也分成「你喜欢的」和「你不喜欢的」两种不同教育理念。一昧责怪外在环境无济于事,其实那常常只是反映整个社会价值走向的结果。 好的全美语学校,英文只是沟通的工具,其他该有的教育一样都不会少;不好的非全美语学校,虽然没有英文教学,只要教育理念不正确,一样会用三十年前的填鸭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所以父母要睁亮眼睛,注意自己该用什么标准来检视学校。  
/
本文档为【舒筋活络胶囊抗炎实验研究-药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