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2018-01-12 33页 doc 62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2011-10-19 11:10:48 标签: 现代教育 分类:发表博文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21 世纪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 21 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根据这种理念,在儿童教育中,我认为,以下十二个...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 2011-10-19 11:10:48 标签: 现代教育 分类:发表博文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21 世纪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 21 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根据这种理念,在儿童教育中,我认为,以下十二个字是至关重要的。 一、 让孩子善用一个“问”字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罢了。 ――爱因斯坦 孩子们在学习中能不能及时提出问题,在 1998 年 10 月对 3737 名 10~18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显示了这样的结果: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题的学生小学为 13.8% ,初中为 5.7% ,高中为 2.9% 。 以上结果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年龄越大,越不敢或不愿提问题呢, 1 (孩子生来爱提问 孩子出生后时时都在探索着五彩缤纷的世界,不会说话时婴儿就会用眼、用手去寻找新的刺激,寻找一种新的感觉:活动能力稍强一点儿后,他可以用小手指着各种物体,嘴里发出“唔、唔”的单音,让成人拿给他或带他过去:到1 岁半、 2 岁开始能说话时,他便追着大人问这问那。 父母如何保护孩子的这份天赋呢,一要学会欣赏孩子的问题。当孩子给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加以赞扬,说一声“宝宝真会动脑筋”、“宝宝真能干,你提出的问题妈妈都没想到过”。二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绝对不能漫不经心,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懂~”“你有完没完,累不累,”真诚面对孩子的问题,才能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三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头脑没有框框,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会发问,让人很难回答,这时家长一定不能不懂装懂,而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你对他说:“嘿,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咱们一起查查大百科怎么样”或“这个问题你将来学了化学课也许能弄明白”,孩子一定会向往着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 2 (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在前面提出,原本爱问“为什么”、“怎么办”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了。为 什么呢, 我认为,这首先是教育者观念的错位。我们做父母的往往更注意学习的表面结果:“作业做完没有,”、“考了多少分,” „„ 其次,目前有些孩子在家同父母、在校和教师的交往不但缺乏安全感,更没有一定的自由度(没有选择性)。例如,一位孩子对老师所画的太阳公公的画提出:“不应该给太阳公公画胡子和画毛,因为太阳里的温度太高了。”这位教师竟建议孩子的父母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认为孩子提出这样的“怪”问题是心理不正常。这类例子提醒我们注意,当今的孩子缺乏敢于提出问题的大环境,缺乏善于提出问题的技能,缺乏愿意和乐于提出问题的情感。而不能在思考中学习是无从提出任何问题的。 3 (问号和句号的辩证性 问题用一个问号(,)来表示,一旦得到解决,则画上一个小圆圈(。)句号。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总是从这样那样的问号开始的。一个有出息的人不仅能画句号;而且在画句号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问号,甚至更多的问号,于是再进行探索研究。社会和人类也就在这种探索活动中得以发展。父母要指导孩子善于用一个“问”字。具体建议是: (1) 欣赏“傻”问题。 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大家都熟悉爱迪生小时候曾用自己的身体去孵小鸡的故事。正是这种探索的热情和行为促使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大人要给孩子提供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2) 培养敢问的勇气。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交际,这种孩子一般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即训练时要从小环境到大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全到完全逐步进行。让孩子在成功的实践中产生一种想提出问题的愿望,从被动到主动地提问,从而逐步使孩子能把提问题当做一种自我需要。 (3) 增长会问和善问的本领。 提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如缩小问题空间的搜索式提问技能,使孩子从“会问”到“乐问”。 (4) 形成独立思考的本领。 孩子的独立思考是促使其思维得以发展的保证。爱因斯坦曾提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自小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如自小学会自我评价,培养自我收集、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多角度或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等。当然,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彼此能经常处于互问互答的情境之中,以及父母自己善于、乐于思考的言行,都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二、 让孩子勤于一个“思”字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赞可夫 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只有学会思考,孩子才能迎接新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挑战。因此,父母让孩子勤于一个“思”字,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1 (疑是“思”的开始 从心理过程来讲,“思”也是思维。思维是人之本性、大脑之功能。孩子生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总爱向成人问这问那,这就是“思”的开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产生疑问,也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父母要让孩子自小就养成质疑的习惯。我认为,父母要从关注孩子的答转化为关注孩子的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精辟地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科学家的很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已有结论结开始的。例如:1905 年爱因斯坦发现,当速度很市制时候,牛顿 1687年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就要改进,他对前人权威性产生了怀疑,并敢于提出挑战,结果产生了相对论。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家的事例,教育孩子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要富有挑战性;其次,指导孩子如何质疑;最后,要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孩子在质疑的实践中学会质疑。 2 (勤是“思”的保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有一部分孩子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想思考。我曾遇到过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我让他做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她不吭声。我很耐心地对她说:“你做错了也没关系。如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但她还是默不作声。在我再三要求下,她说:“老师,这道题我想想是会的,不过我不想想。”这个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和担忧。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来智力并不低,但就是不愿动脑,那就不好了。要知道脑是越动越灵的,有脑而不用,就如同刀不用要生绣一样,脑也会变得迟钝。思考上的懒惰是个非智力因素问题。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勤于动脑、追 究问题的习惯呢,我的建议是: (1) 不要直接给答案。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一方面要热情地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直接做出回答,而应该以引导的方式把孩子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让孩子能够思考的简单问题,启发帮助孩子自己来回答。如果父母总是直接地回答,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的定势,遇到问题就马上向成人求答案,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依赖性,不想独立思考,不想动脑筋, 结果只有越来越不会动脑。 (2) 从表面特征到内在关系。 对年幼的孩子来讲,可以先从表面特征上比较事物的异同开始,让孩子学会动脑筋,然后逐步转化向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包含关系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一些推理训练。 (3) 让成功成为动力。 在为孩子创设思考的情境的同时,父母要考虑到让孩子能成功。成功所产生的愉悦的情况体验能激起孩子再次思考的欲望。猜谜语是很受孩子喜欢的一种思考活动。当孩子在猜谜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作一些具体的引导或形象的比喻,把难度降低。这样孩子就会高兴地让你再给他出一个谜语。孩子越勤于动脑,就越会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解是“思”的结果 任何一种思考总会产生一个结果。而是否善于思考又会直接影响解的质量。因此,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善问、勤思的习惯,还要教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策略。首先,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初步懂得求解问题的一般步骤;其次,要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要培养孩子从多种问题解答的策略中学会比较,从而学会选择较优策略的能力。从问题到解答的过程,是一个结果的产生,也可以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能从结果中发现新问题,是在更高的水平上的善于思考。 让我们父母同孩子一起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 让孩子尝试一个“创”字 唤起创造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爱因斯坦 2000年元旦献词《创造一个新世纪》一文指出:“在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一个青年不创新,个人的生活就没有前途;一代青年不创新,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今天的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张开想象的翅膀 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力是人创新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素质。几乎每个两三岁的孩子都喜欢用笔乱画乱涂,孩子画笔下那些奇形怪状的图案,那些乱七八糟的线条和无规则的图形,是孩子独特心灵的独特表现。他们画的画,尽管是些不符合比例、歪歪扭扭,在成人看来莫名其妙的东西,但的确表达了孩子自己的心情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及愿望。在“实话实说”以(畅谈未来)为题的那期节目中,儿童先用画画来表示自己的想象和愿望,然后节目主持人请专家根据儿童的画面来推测其画的含义,几乎没有一位专家能完全说对儿 童这些画的含义。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远远超出成人,甚至是专家的想象空间。 如何利用“涂鸦”活动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呢,首先,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涂鸦”,并提供画笔和纸;其次,在孩子涂涂画画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过多地指指点点,而要让孩子自由想象,自由表现;最后,要真诚地欣赏孩子的“作品”,并问问他们画的是什么,是怎么想的,我想,从孩子的“作品”中,从孩子天真的描述中,你也会由衷地佩服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大部分四五岁的儿童都可以自由作画。如一个孩子画了许多小孩睡在荷花叶上。她说,地上太脏,人应该睡在干净清澈的水面上。有一位小朋友画的房屋下面有4 个轮子,他说:“搬家太麻烦了,房子上有轮子,想到哪里就开到哪里,多方便呀~”可见,此时孩子的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 2( 在“破坏”中探索 不少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惜东西,刚买来的小汽车,不到两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有的孩子见到电视节目中的小白兔等可爱小动物,一定要爸爸打开电视机的后盖把小白兔抓出来。孩子在这种探索活动中求得知识,满足愿望,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探索性需要,适时地向孩子提供材料(如已坏的闹钟、机械玩具等物品),对孩子这种探索性“破坏”给以鼓励和指导,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和行为就会是创新行动的萌芽。据有关创造发明者的调查表明,这些成功者里有40% 在童年时有过这种“破坏”行为。眼前孩子“破坏”的损失,换来的可能是他们精神和智慧的财富。 3( 问出来的智慧 孩子爱提问题,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但孩子的问题,在大人看来,几乎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此他们会说:“傻孩子,这算是什么问题,~”但孩子的“问”表明了他在思考,如果能得到巧妙的“答”,就会进一步激发他的求知欲望,点燃他智慧的火花。任何一项创新活动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耐心地、热情地倾听;其次,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急着回答,而要给双方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给出答案,则要简明,易于理解;最后,如果家长能在回答孩子问题后顺着孩子的问题再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就会更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4(玩出新花样 孩子个个爱做游戏。孩子的年龄、性别不同,所喜爱的游戏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很多游戏是在模仿成人生活或工作的情境。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实践 活动。在这种孩子自己创造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既要长知识,又能长智慧,而且会感到很开心。父母这时候应该做的有: 一是为孩子寻找伙伴,提供场地和孩子所需物品。如小凳子、毛巾、玩具等。 二是要欣赏孩子的游戏,甚至在孩子欢迎的前提下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三是要听从孩子的,不要把孩子的游戏纳入父母的设想。因为孩子设计的游戏既有对生活的模仿,也有孩子自己特有的想象,这中间就包含着创新意识的萌芽。如孩子会把两只板凳当做两间房子,中间空隙处作为超市。 四要引导孩子作发散性思考。如孩子在游戏中总要把一件物品当做什么,他的假设仅仅作为单一用途,这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单一性。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用途。这就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我国现代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说过:“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他还有一首很有名的《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小孩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四、 让孩子体会一个“变”字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谓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小明清晨起床,见到阳台上的五星红花绽开了,兴奋地叫了起来,“妈妈,快来看呀,五星花开了,好漂亮~”又问:“妈妈,好奇怪,昨天花苞还包得紧紧的,怎么那么快就开了,”小刚起床时穿长裤,发现了问题:“妈妈,裤子变短了。”妈妈说:“不是裤子变短了,是你长高了。” 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有个变和不变的问题。如果能就日常生活中孩子周围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这无疑将有利于孩子今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1( 太阳东升西落 孩子出生后就生活在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世界中,孩子的自身在变化着,他周围的人和事也都在变化着。 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到孩子自身的变化,让孩子不仅初步体会到一个“变”字,而且体会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能“行”。比如,宝宝会笑了,妈妈可以说:“宝宝长大了,笑得多甜呀~”边说边亲一亲脸,宝宝会笑得更欢。宝宝会走两三步了,这可是很大的发展,父母可以大大地夸一夸:“宝宝真能干, 都能自己走了。”“勇敢点,你能爬起来~”父母的赞扬和鼓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周围人和事的变化,父母可以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爸爸不刮胡子就会扎人等现象中,从小让孩子去观察体会 身边那些无处不在的“变”。 2(虾是被烧红的 任何一种变化都是有条件的。认识引起变化的条件,是认识上的深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多给孩子提供这方面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你买了虾,可以先让孩子看一下鲜虾的颜色,“是青灰色的”。孩子确认之后,你可以对孩子说:“现在我把这些虾放到锅里炒一炒。你看看,这虾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呀~虾一点一点变红了。”孩子对这一发现会很惊喜。“对了,可这虾是怎么变红的呢,”“要放在锅里烧。”孩子又有了新的发现。 “对,虾遇到热就会变颜色。” 你还可以买两枝鲜花,一枝插在有清水的瓶子中,一枝插在无水的瓶子中,让孩子天天观察。孩子就会告诉你,插在有水的瓶子中的那枝花开的时间长,而另一枝很快就枯萎了。你可以借机向孩子强调:水是使鲜花开放的重要条件。 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的启蒙,让孩子产生一点感觉就可以了,但父母如果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能够敏感地觉察和深刻地认识,时常给孩子举一些这类小例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有好处的。 3( 水是变成汽还是变成冰 事物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生动的演示中体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各种变化的趣味性。 玩七巧板时,孩子可以用几个几何形状摆成不同的图案――这是简单的外形的改变;孩子玩水时,父母可以让孩子试着把水放在冰箱里冻成冰――冰放在锅里烧化成了水――水烧开了变成蒸汽――蒸汽遇到凉锅盖又凝结成水――这是一系列水的物理形态变化,父母还可以把几粒绿豆泡在水里,让孩子天天观察,孩子就会发现绿豆会变胖、出芽、长成绿豆苗――这是植物生命形态的转变。此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讲“蚕宝宝”、“小蝌蚪找妈妈”等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变”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4( 两排扣子怎么才能相等呢, 发现变化中的很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中的相对稳定性,是对“变”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就存在着互补性,长增加 1 厘米 ,宽就要减少 1 厘米。怎样才能让孩子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呢, 父母可以让孩子摆两排扣子(或小硬纸片),上排为 6 粒扣子,下排为 4粒扣子。问:“这两排扣子数相等吗,”孩子会说:“不相等。”再问“你有什么办法使两排扣子的数量相等呢,”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5 岁左右的孩子会从 6 粒扣子中拿走 2 粒,使之变为 4=4 ,或另拿 2 粒扣子摆在 4 粒扣子的那一行上,使之变为6=6 。到了 7 岁左右,孩子就开始能用以多补少的策略了:从 6 粒扣子的那一排上移动 1 粒到另一排,使之变为 5=5。在使不相等变为相等的实际操作中,孩子会慢慢感觉到变化中的不变。 最后,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来比赛。 材料: 16 根等长的小棒(如去了头的火柴棒或牙签) 时间: 10 分钟。 规则:每个长方形都用 16 根小棒来摆,尽可能多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看谁摆的数量多。 对父母的要求:观察孩子在摆拼时思维的有序性和可逆性,让孩子在具体操作中体会形变而周长不变的道理。 五、让孩子学会一个“用”字 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陶行知 3 岁多的东东早晨起来总要自己学穿衣,嘴里还反复地说:“先伸出一个手,穿上一个袖,再 „„”穿衣的全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但过了一个多星期,还是不会自己穿衣服。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从头到尾给他反 复讲如何穿衣服,但孩子有一点儿错~(如袖子穿错,扣子对不齐等),她就马上板起脸,大声地说:“又错了,真是笨。得啦,我给你穿吧。”妈妈的“穿衣经”孩子总没有得到一次完整的实践。 小学三年级的小萌在班里学习成绩还不错。在学习平均分应用题时,他把什么叫平均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上的题也全会做。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路上有一个水池,平均深为1 米 ,现有一位身高 1.5 米 的人不小心摔到水池中,这个人会不会淹死,小萌马上站起来说:“老师,绝对不会淹死。”“为什么,”“因为他身高 1.5 米,水池深 1 米,他摔下去脖子还在外面,死不了。”对这种答案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下,为什么书本上的定义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学现象之间对不上呢, 看来,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还是在学校里的学习,都应该和“用”字结合起来。 1( 为孩子的第一步喝彩 2 岁之后,孩子经常要显示自身的本领,什么事情总想自己做。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找伙伴玩耍,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时,常常因不随自己心愿而哭着跑来找妈妈;他们力争要自己吃饭,却可能有一半饭掉到外面,有时甚至把碗掉在地上;他们争着要自己穿裤子,可两只小脚会伸到一个裤腿里 „„ 总之,孩子认为自己已长大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但在实践中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这时,父母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独立性及自信心。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这第一步。要为孩子迈出的第一步喝彩:“东东真是长大了,要自己穿衣服了,真能干„„” 这会让他更自信,更独立地去做事。 孩子的第一步不是完美的,却是灿烂的。 2( 创设多彩的 舞台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慧”的理论表明,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智慧,但个体之间会有差异,其差异不仅表现在每个人的智慧的组合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智慧水平及其显现的时间等方面。家庭中以说是最为个性化的学校,完全有条件适应孩子自己的发展特点,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舞台,使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在应用中体现自身的力量,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伤心与遗憾,在应用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应用知识的广阔天地。首先,父母要抓住生活中的实践的机会。炒菜做饭时,孩子学习到的加减法(如取几个土豆,拿几个鸡蛋)用有关食品、植物的知识,能帮你做出适量的、搭配合理的饭菜;孩子会认数字了,让他多帮你看一看今天是几号、星期几。父母有了这种“实践”的意识,就会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很多很多实践的机会。其次,父母要加强对孩子实践的指导,指导不是代替,而是诚恳地给他指出如何做更好,而且要用孩子能懂的话来表达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最后,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加以引导、启发,以促使孩子从被动的实践转为主动的需要。譬如,你提供了一个欣赏优美韵中的舞台,但孩子不喜欢,那么,父母首先要以自己的欣赏、自己的愉悦去感染孩子。耳濡目染中,孩子也可能会学着去欣赏,在多次欣赏中会产生喜欢,有了喜欢就会产生自己主动去寻找的行为。 孩子与伙伴之间有时会吵架,吵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会用他们自己的进行交流。孩子之间吵架、打闹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实践。在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一般来说,父母不要对孩子之间的事作过多的干涉,尤其不能私心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一定要尊重孩子。 3( 加深实践后的体验 体验是一种情感,它可以成为激发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驱支力。父母能重视引导和启发孩子体验实践的结果,对他下一次积极的实践更为重要。孩子有了成功的实践,父母就应让孩子体验到愉悦感,体验到成功得来的不易,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以增强下一次实践的自信心。孩子在实践失败后,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体验一下失败的难受,更要让孩子从失败的实践中总结教训,鼓起再一次实践的勇气。 父母首先要意识到情感体验对孩子行为的作用;其次,在孩子每次实践后要留出让孩子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最后父母要充分表露自己的体验,如“妈妈为你高兴,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 或“真遗憾~我也感到难受”等等,都会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4( 注意知识的完全性 一个完整的知识一定包含着“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做”的知识。 父母不能满足孩子仅仅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而一定要引导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在问为什么的 过程中学会思考;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舞台,即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此时此刻知识的如何应用。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为此,希望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孩子知识的应用;不仅要关心孩子知识应用的结果,更要关心孩子获取结果的过程;不仅要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更应倡导他们在创造中学习。 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超市时,同类商品性能价格比的讨论,同种商品每包数量与价格的比较,商品的重量、体积与自己承受能力(拿得动吗,)之间的权衡,都会使孩子发现,不仅已学到的知识被有效地运用着,而且还从商品的和父母的经验中学到不少新东西。“学”与“用”在生活领域中的结合,使书本中“死”的知识,变成了孩子头脑中“活”和智慧。 六、 让孩子珍惜一个“爱”字 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雨果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尽管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得到父母真诚之爱的孩子又不是都能珍惜这份爱。 一位母亲曾流着泪说:“我很爱我的女儿,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也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学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 。” 出于爱心的关怀,未必带给孩子真正的爱,出于爱的帮助,未必是给孩子真正的帮助。爱的沐浴未心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的滋润;爱的浇灌并不必然结出爱的果实。 1( 理解是最大的爱 有这样一首小诗《一个孩子的心声》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小说,我的诗集 我的歌本,我的画笔 一要再把它们锁进抽屉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那半个世界―― 歌和舞的权利 诗和梦的交替 „„ 这首诗代表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现在不少父母爱的目标都集中到让孩子考高分上,也有父母硬把自己的愿望和爱好 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是好心的大人剥夺了孩子欢乐的童年,使孩子难以理解你这份爱。因此,要让孩子珍惜父母的这份爱。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孩子一种理解的爱。 2( 尊重是爱的表现 新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劳动、对方的爱好、对方的性格、对方的需要等等。缺少尊重的爱是一种形式上的不牢固的爱。在家庭中,要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少一点统一的要求,让孩子在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别人。 3( 交流是爱的需要 爱既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行为表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爱的需求和满足爱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例如, 0 ― 2 岁的孩子更多地依恋母亲, 2 ― 5 岁的幼儿开始关注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力量与安全感, 6― 10 岁的儿童要在友情中注重性别角色的培养;对 11 ― 15岁的孩子,更应给他们留出情感的空间,让孩子在集体中得到更多朋友的爱、集体的爱。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和解答孩子的困惑,倾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应适时主动地把自己的欢乐和烦恼告诉孩子。只有这种互相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让双方体验到真正的爱;使孩子从行动上学会珍惜父母的爱。我还记得有一次半夜里我从“五七干校” 回家,下了车,我不认道了,焦急中我身边那5岁的小女儿竟对我说:“妈妈,别着急,我认得路。”孩子虽小,也是体谅大人的心情,问题是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孩子敞开,平等交流。 4( 分享是爱的成分 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开始。 例如,妈妈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卧床,妈妈可以让孩子给递水、送药;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报纸或其他较小的东西掉在地上,让孩子帮助拾起。孩子的行动往往带有情感色彩,父母在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地,也应从情感启发入手。 5( 宽容是爱的深化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包含着人们对事对人的宽大的胸怀。宽容的前提是应该容忍别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有所不同,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每个孩子学走路,总是从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而逐渐走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谅人之过比帮人之难要难得多,但这确实是一个成熟父母的标志。让孩子在你的宽容之下学会宽容他人,这是更深刻的爱。 6( 自爱是爱的基础 不自爱的人,很难相信他能爱别人。要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首先要让孩子学 会欣赏自己。那么父母要先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总把别的孩子的优点和你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是最伤孩子的心的。也有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有一位刚上任的中队长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别高兴,回家就跟妈妈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我妈多不知足呀~” 爱,像火种,能点燃孩子心灵的希望;爱,像雨露,滋润着久旱的禾苗。而让孩子在得到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这份爱,用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因报父母的爱。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能吸取爱,而且能付出爱,这才是更高境界的爱。 七、 让孩子理解一个“宽”字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宽”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的宽容精神。这包括你能否尊重不同意见,能否帮助你讨厌的人,能否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能否谦让,能否分享,能否赞扬。这些品质无疑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让孩子理解一个“宽”字,父母首先要具有“宽容”精神。 1( 要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 孩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想尝试做大人的事,以表现自己的能干。但孩子的成长总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其知识也都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父母不满意的行为,甚至犯错误。对于孩子这个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犯错误是他的权利。父母应该理智地对待这个现实,多想一想在这次错误之后孩子有没有长进,是否学到了一些东西。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时,父母要注意承担责任,如孩子虚报了他的学习成绩,父母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不是对孩子学习成绩过分苛求,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是否训斥过他„„ 这些行为都会促使孩子不敢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你。你的反思会让你更宽容,也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2(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我曾经读过一个“双赢”的故事。男孩鲁卡斯和妈妈约好一起去买运动鞋。在商店里,母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鲁斯卡一进店就盯着最贵的鞋,坚决地说:“要买就买这样的,要么就不买。”而母亲在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之后,对儿子解释说:“在质量相近的产品中,XY 牌的价格便宜得多 „„”冷静下来后,双方又一次心平气和地表明了各自的态度。母亲能够体会鲁斯卡觉得那双鞋好的道理,但因为价格的缘故,她觉得还是应该买那双便宜的。然后,两人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几番商讨之后,鲁斯卡说:“多的那部分钱让我自己来积攒 吧。”妈妈说:“等上几周,在大拍卖的时候这双鞋也许会降价。”后来,鲁斯卡把在旧货市场卖掉了 他的拼图游戏,还攒了几周的零用钱,在大拍卖的时候那双鞋果然降价了,这样,钱就够了。鲁斯卡如愿以偿,妈妈也只付了她认为合适的那部分钱。没有赢家和输家,双方都是胜利者。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宽容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试着去理解对方的立场,态度平静而友好。 3( 相关的语言的训练 语言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小孩子,有时会一边说一边做,用语言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使用相关的语言,对培养孩子的宽容精神会有促进作用。如当遇到别的孩子不小心碰了 2岁多的佳佳一下时,她的父母对她说:“小朋友不是有意的,应该说‘没关系’。”一次,家中吃苹果,姐姐拿了一个大的,佳佳很自然地说:“没关系,我吃小的。”这种宽容的启蒙是通过语言慢慢渗透的。 4( 模仿与训练 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的态度,都会被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中,并反映在行动中。如果父母不仅看到自己对人对事的宽容行为,而且还有选择地加以解释,让孩子清楚地了解父母的态度,这将有利于孩子在自然事件中形成宽容的品质。 当然,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安慰、学会赞扬、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时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和反复的行为训练,使之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 八、 让孩子正确认识一个“我”字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特别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这时,别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父母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的起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 1(学会欣赏自己 自我欣赏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行为表现, 2000 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少年儿童蓝皮书指出:调查表明,当今的少年儿童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如对自己的长相表示满意的占76.8%; 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表示满意的占 80.5%; 对自己的性格表示满意的占 71.3%;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 70.0%; 认为自己在各处都能起作用的占 66.0%。显然,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给予了肯定。这项调查还表明,当今少年儿童有 76.2%表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尤其对学历的期望水平较高,希 望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十研究生教育的分别占到 10.2% 和 40.9%。 让孩子自我欣赏的关键是父母首先要欣赏自己的孩子。如何欣赏自己的孩子,具体建议如下: (1) 让孩子感觉到“我重要”。 这种感觉也是孩子今后确立自尊心的先决条件之一。如 2 岁多的孩子已很愿意表现自己,当孩子帮你拿一张报纸,扔一纺废纸时,父母满意的微笑和一声“谢谢”,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有意识地帮助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洗手帕,擦擦桌子,并形成习惯,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家庭的一员,他在家中应尽一点义务,另一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的自我观念只含有自我需求的成分,不包括自我评价的成。所以让孩子感到到自己的重要性,也仅仅是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最初具有良好的感觉而已,但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益的。 (2) 让孩子感觉到“我能干”。 在生活中,简单的命令式“这不能动”、“那个你不行”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即使有些物品孩子不能随便动,父母也得很耐心地告诉他:“现在你年龄小,还不懂如何开关(如煤气灶等),而且有危险,等你长大后就会了。”应该创造一些能让孩子做的事,当他通过努力完成了,父母就夸夸他“真能干”。如他能设法搬一个小凳子,然后自己站在小凳子上去够原来拿不到的东西时,一句“宝宝真会动脑筋”,就有助于孩子今后信心的确立。 (3) 让孩子知道“我也俏”。 每个孩子在父母有心目中都是美的。如有女孩皮肤比较黑,父母会说:“这是黑哩俏”。孩子没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有一种文静的美”。父母的这种心态很好,最好要溢于言表,对所谓不足之处也要善于用转化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一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2岁多的佳佳穿了一件新衣服,总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还得问:“外婆,你说好看吗,”让孩子产生这种美滋滋的感觉,很有必要。让孩子自小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接纳,有利于孩子产生自己按纳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感觉,这是人生最初的一种自爱情感和行为。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会使他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如已学会走路的孩子是很喜欢自己走路的。孩子走了一段路后,父母可以说:“宝宝长大了,真不简单,自己能走到商店去了”。孩子到公园去自己爬山,自己滑滑梯时,父母也就适当地鼓励,让孩子自小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孩 子在生活中经常从大人的眼神,微笑及口头评价中得到一种肯定,就会产生一种重要感、成功感及有力感。这三种感觉是孩子产生自尊心理的先决条件。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相比,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 倍。 2( 学会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当然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如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多重,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一个人只有能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对儿童来说,认识自己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生的婴儿,对自己与别人、自己与事物都混为一体不能区分开的。 1岁左右开始学说话的孩子会用“我”字来表达他的意思,可以说是最初分“我”与“我以外的事物”。但儿童的最初世界基本上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这是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 因此,对幼儿来说,要让他们认识自己,道德要以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感觉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龟兔赛跑是孩子很熟悉的故事,父母就要给孩子讲为什么乌龟在和兔子赛跑时,能如此认真,不敢松懈,坚持到底呢,在比赛过程中,当兔子睡觉时,难道乌龟不想休息一下吗,但是,乌龟不敢休息。因为它知道自己本来比兔子跑得慢,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坚持不懈,是不可能羸的。从这个故事中让孩子感觉到, 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弱点,才能确定目标和行为方式。 其次,父母和孩子应该经常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说说自己,说说别人,这种交流对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感觉中的“我”和别人眼光中的“我”,从而更完整地认识自我。当然,与孩子的这种交流不能在理论和概念的水平上进行,而应以具体的、形象的实例来说明,否则双方的交往会无效。 最后,当孩子在生活中犯了一些“小错误”时,如把纸任意丢在地面上、玩了玩具不自己收拾、硬抢别的孩子的玩具等等,父母不能心太软,不分是非地护着孩子。父母应每时出其行为的不对之处,同时要针对性给以惩罚。惩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更深刻的爱。惩罚不等于体罚,可以是停止他最向住的活动,给他一个思考的时间,让他感受到难受。 3( 学会跳出一个“我”字 孩子从“我”到“我们”,从“自我”到“他我”、从“个人”到“集体”的这个适应过程,也是孩子的发展过程,即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父母既要让孩子认识自我,更应让孩子认识别人,学会在群体中活动。要自小培养孩子有合群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具体实例 让他感觉到小伙伴身上的优点,让孩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树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概念,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均是一个良好的启蒙。给孩子讲“拔萝卜”的故事,可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齐心协力力量大。 总之,要让孩子从“我”中跳出来,初步认识到“我们”,认识到别人,认识到“我”的局限性,这将有助于孩子以恰当的姿态走入社会。 九、 让孩子懂得一个“合”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996 年 8 月,在香港举行亚洲城市小学数学邀请赛。比赛分两场进行,一场是团体赛,每队派 5人参加, 按个人比赛成绩的总分排列团体名次;一场是队际赛,每队派 3 人,靠集体的力量完成 8道题目,成绩最好、花时最少的为优胜者。比赛结果是:团体赛成绩,中国大陆队遥遥领先;而队际赛成绩却是中国香港地区队和日本队领先。也就是说,在团体赛中取胜的中国大陆队3 位个人成绩优秀的学生,合作起来完成 8 道题目时,却失败了。 1( 失败的原因何在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队际赛不仅仅是凭个人的努力,还需要 3 个人的合作精神,尤其是合作策略。事实上,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 8道题是有很多策略的。如分工做题,遇到困难再集体讨论;大家先审题,然后按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题等等。所以不仅要有合作的愿望,还要有合作的策略。选择策略的过程裨上就是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这里会涉及到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水平等诸多因素。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或学习情境,让孩子明白任何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合作策略。 例如要用最快速度完成家庭清洁工作,如果妈妈一个人做,要花1个多小时;如果爸爸、妈妈和儿子分工合作,则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妈妈也可以同时提出几个合作分工(每个人要做的事),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教育孩子明白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大,则合作的有效性也就高。 2( 1+1+1 等于几 三个和尚会没水喝,三个臭皮匠也会赛过一个诸葛亮。能正确认识这个道理,是人们合作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 21世纪,一个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合作。父母要利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中的有关情境,让孩子从具体事实中初步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做完所有的事。有些事需要众多人的同心协力来做。人与人只有彼此尊重和理解,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才能产生1+1+1 大于 3 的功能。如果互相都不信任,甚至相互攻击,那么 1+1+1 就小于 3 。 3( 愿望为 何没有实现 在一个小学组织春游活动,午餐时同学们纷纷打开包里自带的好吃的,高高兴兴、说说笑笑地吃起来。这时,班长发现少了一位同学,结果在假山背后的树丛中找到了他。这位同学正吃着自备的面饼。原来,这位同学母亲长期病休在家,父亲又下岗,家里经济十分困难。这位同学本来不想参加这次春游活动,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又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就躺避大家。班长听后很感动,飞快地跑到同学中间,小喇叭似的广播开来,并请求同这们伸出援助之手。当班长捧着一大包精美的食品送给该同学时,这位同学不但不接受,反而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这位班长的好心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帮助别人是对的,但是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带着良好的愿望与人交往,但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了有是是双方缺乏真诚合作的需要和有效的效策略之外,在交往中人们缺乏认知的换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认知的换位,也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经常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对对方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富有同情心是与人共处的基本素质,但同情不等于施舍,当你同情人,帮助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维护被帮助者的尊严。 让孩子懂得一个“合”字,也就是要培养孩子有与人合作的愿望,有合作的能力和行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有关调查表明,在六种儿童人格需要中,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最强,孩子盼望能和同辈交往。大约有20%的独生子女感到孤独,认为“孤单寂寞”是最大的苦恼。但儿童还有另一种人格倾向就是攻击性,这是儿童向外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的一种方式,但却使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不懂交往、不会交往,甚至毁坏交往的情形。这两种人格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本身就是一种无声教育。如果家中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些,互相帮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新生别人,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学会做人。 十、 让孩子做到一个“实”字 真实与朴实是天生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做实在人,说实在话,办实在事,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谋求发展的基础。相反, 一个做人虚伪、办事浮华的人,也许暂行能得到一些欲望的满足,但他会像一朵浮云,也许终生不能把脚踏在地上。这里,我想把“实”分为三个层次。 1( 给孩子说实话创设氛围 人们常说:“童心出真言。”这表明孩子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所说的 是他真实看见的和感觉到的。孩子说话前不会左思右想、反复琢磨,经常是出言无忌的。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孩子不讲真情或编一些话来骗父母的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面对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的、不会的、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他需要探索,他渴望知道,他希望自己能干。在孩子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由于无知而形成的一些错误,这本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些父母对孩子缺少了解,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评价孩子的行为,或者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或说了谎时,父母又不能以民主、平等、友好的态度去体谅自己的孩子,更不能耐心地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而往往采取训斥、甚至打骂的方式。孩子而对可能招不的训斥或打骂,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编造一些假话,以求得蒙混过关。因此,要让孩子说实话,父母要创设一个让孩子说实话的愿望。 首先,要真正了解成长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父母的责任是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一旦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一定要理智地加以处理,坚持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只是简单训斥或打骂,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感,而不能使孩子从错误中学到该学到的东西。一旦孩子有了恐惧感,就会不会说实话了。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给孩子得出过高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才能不看到你那张失望的脸。 2( 给孩子认识实效寻找一种感觉 我们经常会遇到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的,除了兴趣和个性因素外,是否与孩子的时间观念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有关。 孩子最初的时间观念是很模糊有,更谈不上提高效率。因此,成人要利用日常生活情景,让孩子逐渐产生效率的意识。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我们是用钟点来表示时间的。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几点钟有动画片 „„坚持每天形成规律。孩子会对时间有一个初步的模糊的概念。你可以在大闹钟的相应位置上贴一些小图标,表示到某一时刻该做什么事。很快你就会看到,当孩子看到时针指向巧克力时,会大声向你报告:“吃午饭的时间到了~” 其次,要让孩子感觉到一件事的时间可长也可短。如同样一段话,跑过去用的时间短,走过去用的时间长。同样的一个手工,有的小朋友做得快,用的时间短,有的小朋友做得慢,用的时间 就长。 最后,要让孩子明白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外边玩的时间太长,在家看动画片的时间就没有了;写作业慢,花的时间太多,出去玩滑板的时间就没有了。要想几件事都干,每件事就要做得快一些。这就是最初的效率意识。 3( 给孩子提供一个言行务实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妈妈,身后可能会跟着一个顺手牵羊的孩子;一个经常言不由衷的父亲,会发现自己孩子说话有时也闪烁其词。下面这段母子对话,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些品质是从哪里来的。 母亲:“你不是跟我说,小明学习不努力,还经常和同学争吵吗,刚才你为什么对他说同学们都喜欢他呢,” 儿子:“我对你讲的话当着他的面当然不能说了,要不然,他就不跟我好了。” 母亲:“你是小明的好朋友,应该把同学的意见如实告诉他才对呀。” 儿子:“上次李叔叔来咱们家,你也不是当面说欢迎,他一走你就说你最讨厌他。我还说妈妈真虚伪,可你说这是灵活 „„” 我并不想评价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否恰当,但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孩子在看着我们的行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棱说得好:“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十一、让孩子感受一个“难”字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2岁半的佳佳见到妈妈在剥毛豆,出于好奇,她也要剥。妈妈说:“好吧,佳佳会帮妈妈做事了,真能干。”可没剥一会铁,佳佳就嚷嚷:“手指甲疼。”跑开不再剥了。3 岁的东东上楼梯,还没上到二层就向爸爸求救:“爸爸,我累了,抱抱。”6岁的楠楠学游戏,由于害虫,第一天下水总是用手臂扒着游泳池边。因此训练结束时右手臂的内侧皮肤磨得红红的,有些疼。后来再让她下水游泳,她总是不太愿意。皮肉之苦使她想退缩了。8 岁的明明只要在学校受了批评,回家后准大哭一场。 „„ 这是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面对天真的孩子,我们成人有责任思考:孩子今后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独自在社会上闯荡时,能坚强地面对挫折, 1( 起步于习惯。 孩子出生以后,起居饮食、游泳交往都会逐渐形成习惯。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和孩子特点有关,更和成人的引导有关。孩子的好奇心强、易受新剞的事物吸引,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行为中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例如,有的孩子在照着图搭积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地、完整地搭完一个图形,经常是摆了几块,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图形, 就推倒重来,再搭一个新图案。孩子爱看彩色童书,但往往缺乏有序性,前面翻两页,后面翻两页。这些都是孩子心理特点的自然反映。父母在理解他们的同时还要给孩子提出适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看书、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让孩子渐渐知道书要一页一页翻,饭要一口一口吃。有了好习惯,“坚持到底”就不是很大的困难了。 2( 认识于生活 让孩子懂得人生之路上的艰难和挫折,不是凭成人对他们的说教,而是靠生活本身给孩子的体验。这就要让孩子生活在现实之中,父母给孩子创设的生活条件,要和家庭的经济水平相适应。 经历过困难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因此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往往是倾出自己的全力。父母每日上下班都是挤公共汽车,而带孩子出行都是乘出租车;父母自己舍不得吃冰棍,而给孩子买的冷饮却是最高级的;父母身着地摊上买来的廉价衣服,而孩子的名牌服装塞满了衣柜„„ 这种惜子之情固然体现着父爱母爱的伟大,但一切来得太容易了,孩子根本无法由此产生亲情的关注和对他人劳动的珍惜。 在生活中,要通过让孩子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逐渐懂得,任何一种获得都是有代价的,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父母早出晚归地工作,十分的辛苦;建筑工人无论酷暑严寒,都在辛勤地建房;交通警察一年四季,都得坚持岗位,才能保持道路的畅通,农民不失时机地抢种抢收,我们才有粮食和蔬菜吃;商场的营业员按时上班,大家才能买到需要的东西;清洁工每天都按时清扫垃圾,我们才能有整洁的环境„„生活中这些平常小事,只要你经常细心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渐渐感受到,每一样美好的享受,都要付出体力或智力的代价。天上掉不下来馅饼。 3( 体验于行为 一心一意做某事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孩子的能力和兴趣都在发展中,当能力不及或兴趣不稳时,做事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遇难而退。这时,父母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事情的难度来保护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总结失败有经验,试一试,再试一试,坚持到底。 我们楼有个小姑娘,经常可以看到她提一些空易拉罐或废报纸到楼口去卖废品。她妈妈说:“卖废品,不在乎一两块钱,而是要让她自小懂得节约。每次她都得把卖得的钱存放在一个盒子里,到年底时用来买她喜欢的书。虽然一年下来攒的钱只够买一两本书,但她会知道这是辛辛苦苦卖了十几次废品的所得,休会到了辛苦,也就学会了珍惜。 这种让孩子在实际行为中获得体验的方法,是要从不同方面多次实践和强化的 。但孩子毕竟年龄小,有时也会经常反复,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所具有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并不一定能迁移到其他事情上,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和帮助,不能放弃对孩子的主动引导。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是最生动的教材。一项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占66.2% )。 4( 巩固于成功 要培养一个孩子赢得起输得起,就要让孩子有输后再羸的机会,让孩子有克服了困难后取得成功的体验。如孩子在做手工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技巧没有掌握而气馁,这就需要成人在更细致的指导的同时,鼓励孩子坚持做下去。当孩子看到自己成功时,一定要对孩子强调:“看,只要小明一努力,做得还是挺棒的~”“看,丽丽的小手不怕累,终于夹起花生豆了~”对于孩子努力过程的强化,有利于孩子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新事物的性格。 家庭是孩子的加油站,关注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只有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才能确信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更大的勇气去克服新的困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志力的培养。 要让孩子有成功感,父母首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创设适当的任务情景,并提出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努力目标。其次,父母要欣赏孩子的每一点成功,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三是父母要进行具体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说父母凡事都撒手不管。如孩子学骑自行车,开始时父母需要扶一扶,根据孩子的问题讲一讲要领,逐步放手,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才能有安全感。四是父母要不断给孩子提出新目标。任何一个目标都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说是说要达到目标,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 还是贝多芬说得好:“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获得快乐。” 十二、让孩子欣赏一个“美”字 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自小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将使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善于发现美 虽然美是客观存在,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官,但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善于发现美,才能欣赏美。而美的发现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及情绪状态都有密切的关系。善于发现美的品质是需要自小培养的。 首先,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孩子喜欢的活动,如游园、看彩色故事书、看动画片、搭积木等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生动的感性世界,使他们在感知这个客观世界时,不仅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加工,也有受理性指导的主 动探索和发现,使所感知的客体富有动态性和情感性。 其次,父母平日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玩中学,保护孩子对这五彩缤纷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让孩子用丰富的词汇去表达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最后,父母应主动地为孩子创设发现美的情境,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美。骆宾王 7岁时候就能写出生动的诗《咏鹅》,和他对自然美的观察有关,而这种观察与父母平日对他的熏陶,他自己对生活和诗词的热爱不无关系。 2( 懂得欣赏美 孩子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因此,要让孩子懂得欣赏美,道德要从孩子在生活中接触的物体开始。孩子每天穿着衣服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用语言来描述:“这红毛衣上还有两只小白兔,多美呀~”让孩子在被欣赏中学习欣赏。 要培养孩子欣赏美的品质,父母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在孩子面前揭示你发现的美:花草之多彩、山峰之巍峨、海涛之汹涌、草原之宽阔„„ 父母在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时,还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步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内心之美,这可以使孩子在更高的层面上欣赏美。 我曾读过一篇题为“因丑而美”的散文,感触很深。作品中的“我”是个独自赴美求学的女孩,因才貌出众而深得师长和同学的喜爱。一次,她慈爱的母亲千里迢探望病中的“我”,竟在校园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我”有一个奇丑的妈妈~于是,“我”匆匆打发走母亲,并警告她不要再来„„ 几天后,“我”收到一封信,内有一张旧照片―― 一位清丽脱俗的少女,“我”觉得她比自己美十倍。信中描述了一段令“我”揪心的往事:一天夜里,父亲做粽子不慎引起火灾,母亲保护着“我”冲出火海,而她自己 „„ 可见,对内在美的欣赏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产生的能力,教育我们的孩子全面地欣赏美,是多么的现实和重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小事的将心比心,通过一些生动的童话故事,完全能让孩子明白,欣赏一个人的美,不能全凭其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3( 主动感受美 让孩子主动感受美,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主动感受美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和孩子一起赏画、观景时,听取孩子的评说,并加以欣赏和补充,这种平等友好的情感交流,也是一种感受美的过程。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去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他所感受的美,或给孩子一个作画的主题(如“夏夜 ”),让孩子去自由发挥。孩子在作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种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如果你们共同来欣赏孩子的作品,认同孩子的得意之处,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更会加深孩子对美的印象。 4( 学会创造美 人们要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更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要让孩子学会创造美,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父母的感受强加于孩子。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少年的卧室真是富童趣和省略。房内的墙上挂着是该少年喜欢的物品:小提琴、小草帽、长筒靴,四周墙涂的是天蓝、奶酪、浅粉和淡紫四种不同的颜色,其中两面墙上印了不同方向的该少年的手印、脚印和唇印,可以让你做任意的想象。这位少年津津有味地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沉醉于自己的创造之中。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去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逐渐理解自己怎样的行为才能给别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学会创造一种和谐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美。 总之,只要你去寻找美,你就会得到美。
/
本文档为【“十二字”儿童教育新理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