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物质和意识-

2017-12-09 37页 doc 70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物质和意识-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所理解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因此,认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理论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科学地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反作用,从而正确全面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科学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一切唯心主义都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 例: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物质的本原“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或感...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所理解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因此,认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理论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科学地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反作用,从而正确全面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科学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一切唯心主义都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 例: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物质的本原“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或感觉”。 例:客观唯心主义采用把人的思想、观念“客观化”手法,断言某种客观的精神实体是世界的本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古代朴素唯心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维护了唯物主义,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只是一种没有的猜测;它把万物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 作为物质观发展的早期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据对物质世界笼统的、直观的、自发的客观性把握,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古印度的“四大”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或“水、气、火、土”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多元论倾向。然而哲学朔本追源的性质必然要使多元论归为一元,所以德谟克利持的“原子伦”成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一元论”说明。“原子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都是由“原子”这种物质粒子构成的,正是“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基本颗粒在“虚空”中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万物,“原子”是世界的共同物质基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向,在本质上是正确和进步的,但它却存在以下缺陷和弊病: (1)这种物质观对世界的说明只是一种实证科学根据的猜测,没有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 (2)这种物质观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界限,从而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了,无法解释和说明客观事物或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及其内在的差别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 中世纪以后,随着实证科学的确立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背景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同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这种物质观认为世界上的具体事物都是由所谓物质“元素”来组成的,而“元素”又可分解为“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它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入性,广延性以及不可转化性等特性,并得出“原子”就是世界的本原,它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的结论。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无疑是一大进步。由于它以当时自然科学成就作为论证的材料,对物质的“原子”模型做出了结构性的说明,从而为科学的自然观奠定了理论前提,并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由于这种物质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缺乏辩证性的思考, 因此存在以下几大缺陷: ?与朴素唯我主义一样犯了抓住简单,忘记复杂的形而上学错误。 这种物质观对原子的说明具有机械性和绝对性。形而上学物质观由于把“原子”的特性归结为不可改变的“几大属性”,因此也就否定了原子本身存在的无限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从而把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当成了对物质层次的最终认识。 ?混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把原子的个性当成了物质的共性。没有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哲学概括。 这种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与哲学物质观混为一谈,不懂得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从而不能最终对物质作出哲学性的概括。因此,这种物质观最终不能经受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割裂了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 这种物质观由于无法对社会历史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旧唯物主义物质观越来越不能经受考验,从而陷入了“理论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了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物质”范畴从哲学上做出了最高的概括。 列宁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写下了光辉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定义。 (二)列宁的物质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认为对世界本原的阐述,决不能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从某个具体的物质实体中去寻找,而应当是对万物普遍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思维方式不仅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无疑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非常重要。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面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进攻,在对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第一次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卷第556页)按照恩格斯的看法,“物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这一概念与具体存在的感性“物体”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个是哲学抽象,一个是具体事物。所以恩格斯指出:“因此,物质本身与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认识物理特性方面取得了巨大了的进步。1895年,伦琴发现了具有穿透性的X射线;1896年,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的放射性和衰变性特征;1900年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电子;1905年,相对论更是指出电子的质量是可变的。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突破了传统经典对事物的看法,物质的物理特性一下子变得“不可捉摸”了。在这样的情形下,甚至一些有名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也开始叫嚷“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他们由于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性都开始怀疑动摇,因此纷纷倒向了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则公然宣称“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面对这场所谓物理学“危机”引起的唯物主义的“危机”,列宁在继承唯物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在批判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同时,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物质? (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 卷第266页, 之外。?,《列宁选集》第2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与恩格斯对“物质”的理解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把物质作为哲学范畴来看待的。但列宁的定义其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从而更具代表性。列宁对物质所下的定义文字虽短,但言简意骸,具有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来进行的。这就是说,物质作为世界的唯一本原,同精神相比,它只能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在说明世界的本原,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不能给物质再附加任何其它的特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具有根源性和绝对性。而作为其反映的意识则只是具有派生性和相对性。这就不仅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各 种形形色色的论调,如用“感觉”,“心里要素”、“经验的整合”等来偷换物质的所谓“经验批判主义”。而且也同把物质和意识看作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二个本原的错误理论划清了界限。 (2)肯定、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还指出,作为第一性的物质是可以被作为第二性的“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虽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并不像黑格尔的“客观存在”一样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而是“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从具体物质的个性中概括了物质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以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由于列宁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物质范畴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区别开来了。这就是说,列宁是把物质共性和物质个性作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矛盾对立面来看待的。作为无限复杂和多样化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而它们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则是不可改变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断深入的认识,对一切物理属性所下的经典定义也许都会被推翻,但作为物质共性的客观实在性结论却永远不会被推翻,而只能为科学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证实。 列宁的物质定义标志着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石。 (三)物质和物质形态、结构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所反映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又能被人们反映的客观实在。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目前人们已认识到的物质形态,主要有实物形态(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场的形态(如引力场、核力场、电磁场等),还有各种物质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证实了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近几十年,科学发现的新的物质形态有星体、脉冲星、X射线源和红外源等宇观新天体,而微观方面已发现有350种基本粒子,并且,还不断发展人工合成的物质形态,大约每年出现30多万种人工合成的新物质形态。这些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又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等基本存在形态。 ,(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而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因此是可变的、相对的。二者的联系是: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成果基础上概括产生出来的。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又不断证明和丰富了哲学物质范畴。而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又需要哲学范畴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正确指导下,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分析概括。 ,(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 (参见:上海版,25-26„„教学略) (1)物质具有结构,结构有自己的特征。 ?整体性 ?相关性 ?变异性 (2)物质还有功能,功能有其特征 ?结构决定功能 ?事物的整体功能不等于构成事物各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功能制约和改变结构 (3)物质还具有层次,和层次互为异质,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命题: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 ,(一元论、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要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的叫作一元论哲学,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具有多个的叫多元论哲学。其中,二元论则是多元论的典型代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以他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派生物,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精神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2)唯物主义一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3)二元论是一种折衷,游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哲学派别。 这种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互相独立,并行不悖的本原构成的。这种哲学反对世界具有统一性,认为由精神和物质构成的两个世界之间要么是具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要么就是只有超自 然的力量——上帝,才能把两者统一起来。所以,二元论哲学最终不是滑向唯心主义,就是滑向宗教神秘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不是说世界统一于某种物质形态,而是说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它是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不但认为世界是统一的,而且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不可分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针锋相对,而且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具有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虽然也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但由于他们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所以他们描述的世界必然是僵死和呆板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是包含多样性的统一。 它具有三层含义: ?物质是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多么纷繁复杂,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都只能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是世界多样性的唯一原因和本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以无限多样的属性和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物质只是对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表现形式的总的概括。 物质是其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能量、结构、功能、层次、关系、信息等属性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都无法独立存在,依赖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人类社会)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根源于物质,依赖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但无限多样,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统一于物质。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而是统一于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复杂图景就是通过物质的无限多样性表现出来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深刻地揭示了“一”与“多”的辩证统一。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植根于科学和哲学发展之上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 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3页) (1)从实践经验证明来看: 在人的主观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客观世界,而这个客观世界是人们或以真实感到的现实。在这个客观世界里,并没有神秘的“生命力”。“客观精神”存在。 (2)从自然科学证明来看: 不论是天体宇宙,还是基本粒子,也不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还是现实人类社会,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都是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对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进行了测定,发现它和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是相同的。根据光谱分析,构成宇宙间其它天体的元素和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也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成分有氢、氧、氮、碳、磷、钙、铁等七种化学元素。这表明:从人体到地球和宇宙空间,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反映了世界的真正本质,是人类实践经验和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总结和概括。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证明,早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就客观地存在着。根据对宇宙射线的光谱分析以及对陨石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对月球岩石取样的分析,证明其它天体同地球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和系统层次。现代物理学还证明,充满宇宙太空的实物粒子和“场”在物理特性上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是客观实在的。所以,大至星系,小至微观粒子,都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 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神的世界。 ,(物理学对原子研究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证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都是物质世界。 ,,生命科学的发展,丰富和证实了恩格斯关于“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的论断,揭示了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 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细胞)是蛋白体,而蛋白体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其中蛋白质是由二十多种氨基酸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盐酸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由于这些基本结构单位的数量不同,以及它们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生物群。这就表明生物体也是一种物质形态。生物的基础是物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以及各种生物体之间的统一,在于它们的物质性。质量守恒定律排除了任何强加给自然界的神秘力量。 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理论证明,一切生命现象也是物质现象。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大分子的蛋白体。由复杂的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的基本材料。生命最神秘的部分核酸也是由许多叫核苷酸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的。正是核酸分子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进行储存并传给后代,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体的化学成分,是由无机物组成的。因此,生命有机体与无机界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类及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一个 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一般生命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着物质统一性。把社会现象看成是神支配或是由精神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也是错误的。 D、当代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解。它们揭示了无机界与有机界,物理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心理现象、物理、化学现象存在着紧密联系。人脑活动的特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物理现象加以模拟和说明。所以,精神现象也并不神秘,它与生理的、物理的现象具有相似性或同一性。这就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总之,大量的科学事实已经证明,世界是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而存在的物质统一体。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 ?只有坚定地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史表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机械地、静止地统一于具体物质形态,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这就从反面和侧面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因为只有运用辩证法,才能从多样性的差别中概括出它们的统一的共性,从局部看到整体,从有限推出无限,从特殊看出普遍,从个别上升为一般,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推出绝对,才能科学阐明世界的多样性统一。而旧唯物主义恰恰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了解客观辩证法,因而不能进行科学地辩证思维,也就不能进行正确的哲学概括,无法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 ?只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能科学地证明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世界统一于客观世界,从而科学地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于物质统一性原理将随着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无限发展、不断地、无限地认识、证实下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世界的无限性的认识,因此,对它的科学和哲学的证明,必须是持续的,而且是无限地持续的。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点。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想问题和办事情的过程中,不应该从主观的想象出发,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物质及其具体形态和属性的全部总和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的实际运用。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是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世界是怎样就应怎样去认识,而不应附 加以任何主观成份。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物质出发,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实事求是~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 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努力去掌握事物的规律。这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究它的内在规律,并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点和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事实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什么时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获得成功;反之,就遭受挫折和失败。 ?、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既不能只讲统一性否认多样性~搞‚一刀切?、‚单一化?,也不能只讲多样性~否认和抹煞统一性~搞‚绝对独立?和‚绝对自由?。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实际”?在考虑国家大事时,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这个“实际”、 “实事”,最根本的就是本国的具体国情。在这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表现为一切从国情出发;所谓实事求是就表现为准确地把握国情,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正确行动的向导。 当然,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要求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既然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以其无限多样的形态和属性表现出来的,物质只是对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表现形式的总的概括,因此,当我们在坚持了世界物质本质这一前提下,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辩证多样论的结合。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从具体的事物、现象出发,从具体的事物属性和存在形式出发,才能真正认识物质世界的特殊性,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原理既是我们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一切实际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决反动说假话,办假事,用主观臆造代替客观实际。 ?既然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既然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坚持基本原则上的集中统一和方式方法上的灵活多样,反对一刀切的唯心主义。 ?既然运动和静止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那么就既要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又要注意事物的相对稳定。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既然物质世界具有自己固有规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光凭主观热情,一意孤行。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物质对立物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然科学已经证明,世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死”的世界。至少在我们现今所能观察到的世界范围内,曾长期没有生命物质,没有高等生命,更谈不上人类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说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进化过程。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间里,没有意识。地球上最初只有无机物。无机物经过长期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生命现象,生物又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类人猿。类人猿进一步进化,才产生了人,随着人类的产生才有了意识。 ,、意识是同人脑联系在一起的 意识这种人脑机能的属性,是由无机物所具有的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发展而来的。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过程或环节:从一般物质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发展到动物心理,经历了自然界的漫长发展过程,这是一次重要的飞跃,然而它还只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前史。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经历一次更具决定性意义的飞跃。 ?意识产生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的发展。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四十多亿年前就开始形成,它曾长期没有生命存在,只有一般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及其相互联系和作用,这就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如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的位置移动;受到磁场作用而发生的电运动;受到热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运动等等。这些物质的反应特性虽然不同于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但已包含了感觉的萌牙。这是因为,一切物质都处在同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有相互作用就有相互的反应。所以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只不过一般物质的反映特性具有机械性和消极性,与生命物质具有的选择性相比,还处于低等的反映状态。无生命物质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到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最终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发展和转化,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物质才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就产生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的出现是物质反映特性向意识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这种刺激感应性的反映形式是一切植物和低等生物所共有的反映形式,它是生命有机体为维持其自身生存和新陈代谢,适应周围环境而作出的一种有选择的反映形式,即通常所说的趋利避害的能力。所以,刺激反应性虽然简单,但已经包含了某种“目的性”,从而使生命物质更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物质运动表现为,物体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过程。如,陨石撞击地面,地面的反应则是给陨石一个反作用力,而后出现地面的凹陷、岩石的风化。无机界非生命的物质形态普遍的具有这种类似感觉的“反映的特性”,是意识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自然界的根据。 在原始海洋中,无机物的化合分解过程,在地球形成过程中的热运动、太阳射线、放电以及宇宙线,地球内部放射性蜕变、陨石撞击等外部条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而后,组成多分子体系(编者注:这一步已由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模似上述条件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创造出了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证实了生命的起源是一个自然过程)。当出现了单细胞的时候,就产生了生命,产生了刺激感应性。 低等动物由于具备了自我更新、自我繁殖、自动调节的机能,所以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非生物的反应特性都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者转化为其它事物表现出来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恰恰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为特征的。 ,、非生物的反应特性没有选择性,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任何主动性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是为了维持其生存,在同环境发生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非生物的反应形式相对地比较简单而且确定;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是一个远为复杂的发展过程。 ?意识产生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发展。 随着外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生物同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因此只有刺激感应性是不能维持生命物质的生存的。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刺激感应性发展到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感觉是比刺激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形式。感觉同刺激感应性一样是外界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但是感觉对外部世界反映的范围已大大地扩展了,并且可以对外部世界的刺激作出相对应的回答。随着有机体的发展,它们的感觉越来越丰富多样,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日益增强,与此相联系,它们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获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已能获取客观事物的丰富信息。当这些感觉器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时,动物心理就开始形成。这时,动物对外界的反映就不再是简单、直接的了,而是能对客观环境作出统一综合的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头部越来越发达,动物的心理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对外界的刺激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动物心理对外界刺激的对答已越来越间接化了。因此,动物心里已包含了意识的萌芽。动物的心理越是发展,其活动能力就越强。随着动物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动物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对动物的作用也 越来越重要,大脑已成为了动物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正是这种越来越复杂完善的动物大脑的形成,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这个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物机体要依赖于环境,从中摄取养料。因此,随着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的发展,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求生存,也就引起了生物反映特性由低级的刺激感应性向比较高级的动物感觉和心理的飞跃。 另一方面,环境不断变化,迫使生物机体逐渐地产生了组织上的变化。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某些生物机体逐渐地产生的专门的神经、反映器官以至大脑,形成了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反映外界和自身内部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就是感觉。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又能将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因而产生了高等动物的心理。 ?意识产生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发展。 这是伴随着从猿到人这个伟大飞跃而来的,是生物反映特性发展中的一次最伟大的飞跃。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与人类意识是具有本质的区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反映特性。前者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后者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及规律。一般动物只是消极的适应环境,而人类却要改变环境,要改造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生活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心理活动,这就是意识。 反应(映)物理化学反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 意识 特性的发应 心理 展 反应(映)无专门反映神 经 大 脑 人脑 器 器 的发展 物质形态 非 生 物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类 的分化发 展 ,、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由低级到高级合乎规律的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人和人脑都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这说明: 第一,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物质,它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神秘的东西。 第二,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任何物质都能产生意识,只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人脑,才产生了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现象是人类特有的,只有出现了人,才会有意识。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在劳动中发展的。因此,论证意识的产生,必然追朔到劳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人类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能通过制造并使用工具来改变客观环境。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劳动是动物转化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劳动,猿类才取得了人的形态。直立姿势,高昂的头部,不但使手的动作越来越精细,而且使头部的感觉越来越发达。开阔的视野也使反映到大脑中的“映象”越来越复杂丰富,促使了大脑重量的增加和脑结构的完善。 ,(劳动产生的语言,使思维有了物质“外壳”。 作为思维的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劳动离开了集体就无法进行。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原始人为了协调动作,加强联系,越来越需要交流思想,并且已经达到了彼此间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猿的不发达的喉头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了改造,最后终于学会发出一个一个的音节,思维的工具语言就产生了。语言的产生,使人们能交流思想,积 累经验,进而用词概括感性材料,建立第二信号系统,贮备信息,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推进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正是由于劳动过程中彼此协调交流的需要,才产生了语言。语言的 够借助词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产生使人类能 本质和规律。人类在语言工具的作用下,思维越来越复杂,从而形成了越来越丰富的意识。 ,(劳动和语言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器官 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人脑日趋完善,意识、思维也随之完善。这说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在劳动中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劳动使人类四肢分化,手足分工,直立行走,活动和视野范围也随之扩大,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增多,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加之语言的产生,促进了脑髓的发展和功能的分工,食物的改善也为人类的结构完善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样从猿脑变成人脑,人具备了抽象概括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能力,即有了思维、意识。 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于是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人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只有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脑,才有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映的意识现象。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意识的丰富内容是在劳动中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中取得的。 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事物,适应自身需要的过程,劳动改变了主体同环境的关系,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变成对环境的改造。为了改造环境,就要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就使思维、意识的产生成为必要。人们与客观事物不断接触,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逐渐暴露,这样就为人类提供了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可能性。思维、意识正是在这种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且还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在社会活动中,日益丰富和发展了意识的内容。 ,(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人的意识是通过劳动,由动物心理转化而来的;但意识绝不是由纯粹的生物学过程所形成的。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之所以是社会的产物,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劳动对意识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人的意识是一种全新的反映形式,它与动物的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1)动物心理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人的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动物的反映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服从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的需要,而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 (2)动物的反映是以具体形象的感觉及感性形式出现的,人的意识则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没有语言也能进行,而以抽象概括的形式为主要特征的意识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虽然有许多动物也会用声音来传递信息,但是这种能力是先天的本能,而且极为简单,同人类的极为复杂丰富的语言是无法比拟的。 (3)虽然感性反映形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是,人的感觉同抽象思维密切联系着,无论是深度或潜力方面都比动物的感觉优越得多。“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辩识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刚刚有一点最粗糙的萌芽),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2页) (4)动物的反映和人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动物大脑等物质器官的属性,意识则是人脑的属性。现代科学证实了人脑皮层中有专门管理语言的部位,有视语言中枢、听语言中枢、运用语言中枢等;而猿类大脑皮层上只有少数与发音有关的点。这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物质基础。 总之,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意识,同动物心理相比具有全新的特征。理解这一区别的关键是意识的社会性。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离开社会,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唯物辩证的科学解释。 意识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是科学和哲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各派唯心主义经常利用这个困难,来宣扬意识的独立自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因而也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着本质区别:(见下表) 可比项 动物心理 人的意识 基 础 生物本能活动 社会劳动的产物 反映能力 由天赋器官提供 由后天训练反映本领 个体差异性小 个体差异大 反映对象 缺乏主动选择性, 能选择反映对象,自觉注意 自发注意 反映过程 反映过程与被反映 能主动掌握控制过 程 对象并存,被动反映 创造性反映 反映形式 感性直观、直接性反映 理性思维、间接反映(包括 (包括再现的综合)无语言 想象综合)、语言起巨大作用 反映内容 贫乏、肤浅、很少预见性 丰富、深刻、预见性强 进 化 靠生物的自然选择进化、 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 反映能力进步缓慢、反映 能力进步迅速,认识成果可 的成果难以传授、积累 以世代积累和继承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指出正是由于作为“物质的本性”的反应形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才导致意识这一高级形式产生,从而证明了意识是从属于物质的,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这既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意识独立自在性的错误观点,也从意识产生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从而与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就与旧唯物主义的意识起源说有着根本的区别。旧唯物主义从机械运动和直观的反映论来论证意识的产生。他们不理解意识是劳动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因而,在意识问题上不能贯彻彻底的一元论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揭示出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这就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总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人类社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既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外的实体,也不是先于物质的。必须纠正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种种错误。 其一,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否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违反科学和历史的。 其二,旧唯物主义虽然摆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也未能科学的解决意识起源问题。例如:“物活论”认为一切物质甚至石头也有意识,这就抹煞了无机物反映特性和 人类意识的质的差别。 其三,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和物质混为一谈,认为意识是头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正如肝脏分泌出胆汁一样。 其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脱离社会谈论意识的起源,认为意识单纯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产物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应当认识到意识从其起源来说,既是一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即: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上对意识的本质作了一个质的规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马克思哲学在对意识本质进行规定时,首先是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指出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只是物质的表现属性。当然,意识并不是一切物质都能表现的属性,而只是人脑这种具有高度组织结构的特殊物质的属性或机能。那么,为什么只有人脑才会产生意识呢?人脑是怎样产生意识的呢?意识活动与人脑本身复杂的结构以及它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现代神经学和脑科学已经证明,人脑是由高度复杂和严密 完善的神经系统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人的大脑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结,并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一起形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分工合作,形成等级式结构。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负责简单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而大脑皮层则是意识活动的中心,控制,指挥并执行各种复杂的生物功能。信息传递的方式,不仅有电的、而且有化学的。神经细胞所产生的并沿着“轴突”传递的是电脉冲,而信息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则靠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或分子。通常一个神经细胞能把几百或几千个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又输送给其它几百或几千个神经细胞。而大脑的记忆、情绪等过程,则与脑肽物质有关。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由神经元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功能区,由此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间电和化学的复杂反应,形成意识活动过程。 所以,意识的发生过程是与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系统分不开的。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巴甫洛夫反射学说也说明,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意识活动是经过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而实现的。人的意识活动要借助于外部刺激物的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即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同时还要大量腊助于语言作为信号引导起的条件反射,即第二信号系统,这一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是许多同类刺激物的概括的标志。在第一信号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感性的。在第二信号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理性的。人类 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神经反射活动,这就是意识。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现代脑科学证明,人脑在脑量、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和动物大脑有本质的区别;科学实验证实了: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是沿着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心理、意识过程。假如,由于伤病损害了大脑及其中枢神经的某一部分,这一部分所指挥的身体的那一部位即失去了功能,这些均表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测定脑电图证明,意识活动是脑神经元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 脑电波有四种类型: 一是正常人在清醒、安静、无思维的情况下,脑电图主要呈现α波; 二是当思考问题,进行数学计算等紧张意识活动时,则出现β波; 三是当人困倦、打盹时,逐渐入睡以至熟睡时,则脑电图的频率愈来愈慢,出现δ(delta)波以及θ(theat)波等大振幅的慢波。 ,、意识及人的心理过程是以生理过程为基础的 意识的活动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巴甫洛夫关于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证明了:人脑在两个信号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意识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的大脑及其神经系统, 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是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可以这样说,意识是人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对意识活动的生理的了解,已从反射过程深入到神经细胞水平。脑电科学证明,脑是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来进行意识活动的,并且神经细胞只对具有一定强度的电脉冲发生反应,同时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还有化学的方式。 (二)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以上我们从意识与物质器官关系的一个方面来说明了什么是意识,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人脑还不会产生意识。意识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而且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 只有客观物质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神经,把刺激信息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才会产生出意识。 人的意识、观念有其反映原形,即都有客观内容,不论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例如,宗教、梦 鲁迅对此问题曾经有过这样精避的论述:“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 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全集,,,,,) 人脑作为意识的物质器官,好比一个加工厂,如果不从客观世界取 ,加工厂就不会有产品产出。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得原材料 客观世界打交道,使人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反映者不能脱离被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意识,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其内容都是客观的,即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现象”。(《列宁选集》第2卷第117页)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都是从意识和意识客体的关系上对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它说明: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它们还受到人 的主观状态(感情、兴趣、知识基础、思想方法等)的影响。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主观性。 (3)意识的创造性。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可以创造性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本质中,还可能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并没有否认意识源泉和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尽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尽管个体意识之间有着差别性,但这种差别性原因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的差异所形成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中得到说明。所以,个体意识的差别虽然是主观的,但其产生的根源却是客观的。 (3)意识任何创造性的反映,即使是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也毕竟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荒唐的宗教观念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其客观的基础,它不过是把自然界和自然力神化,使人间的力量具有超人间的 威力罢了。人的意识不管主观的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外衣,它归根到底有着自己的客观“原型”。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对思维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在现代得到了更充分的证明。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的新技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类智能的相当部分可为电脑所 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超大规模集成取代, 块不断更新出现,使计算机技术不到二年就会出现换代。今天,人工智能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向哲学提出了这样带挑战性的问题:机器是否能独立思维?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脑?将来的世界会被机器人统治吗?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摸拟。对于人的思维的摸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摸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试图制造出“类人脑”机器;二是功能摸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由于人脑系统的极端复杂性,从结构上摸拟人脑是现代科学暂时还做不到的,因而只能走功能摸拟的途径。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摸拟,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对思维的模拟大体由这样几个部分来完成:(1)信息的输入或接收;(2)信息的存储或记忆;(3)信息的运算或分析;(4)信息的控 信息的输出。它实际上是用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等感官,制;(5) 接受外界的信息;用存储器摸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运算器摸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控制器摸拟人脑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各项指令正常进行;用输出器代替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电脑又以机器装置摸拟人的神经细胞运动;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对信息接受或不接受是由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进行的,电脑相应具有接通或断开的两种状态;人脑的信息传递利用神经脉冲,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人脑的神经脉冲传递按“有”和“无”的规律进行,电脑则采取“1”和“0”的二进制加以摸拟。所有这些机制都表明,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只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它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二)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机器思维”,与人的意识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智能机器毕竟是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摸拟物,它是由电子元件等组成的机械、物理装置。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由人类的感情、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第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的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可以依据社会变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和行动,并从一开始就顾及自己行动的社会后果。而人工智能只会执行程序规定的有关指令而不顾后果。第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虽然有很强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但是它在没有人预先编制程序的情况下,不能主动提出问题,不能总结出新规律,不能作出预见,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总之,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决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甚至认为它可以超过人脑思维。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更不可能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断言机器完全取代人的思维,甚至认为思维的机器将统治人类的悲观估计是没有根据的。 人工智能虽然根本区别于人的思维,但它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第一,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揭示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为客观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开拓了新的途径。 第二,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说明了意识不是什么独立于物质以外的神秘的东西,而是人脑这种物质器官的机能,这种机能完全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加以摸拟。 第三,人工智能以科学技术的精确方法进一步揭示了意识的本质,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宗教神学和各种唯心主义的谬论。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但是,意识一经产生出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物质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科学地肯定物质决定性的原则,就意味着同时也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一)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意识的能动性,它是指意识对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指导作用(或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毛泽东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7页)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含义:第一,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 第二,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事物。 唯心主义夸大歪曲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从否认物质的决定性的基本立场出发,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精神万能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坚持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但把意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否认意识的能动性,看不到意识 的能动方面,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复杂的意识现象。这就把唯物主义应当占领的地盘让给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能动的 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它克服了上述两种片面性,首先坚反作用, 持物质决定论,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意识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物质及其规律的制约作用。离开这个基本前提来讲意识能动作用,就会滑向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坚持意识的能动论。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坚持辩证法,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只有把物质决定性与意识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二)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按人的活动过程分为两种 ?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性。 意识反映世界是有目的的、有选择、有创造性的反映,能通过抽象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些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 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是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 202页)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意识有预见作用。即: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预见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物质运动过程的趋势和结局,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在认识和预见的基础上,意识能够规定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向。 ,、在确定目的、任务和方向的基础上,意识又起着制定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路线、计划,选择最优和行动方法的作用。 上述,和,为第一层次,它判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为第二层是确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为第三层,是筹划“应该怎样做”。 ?更重要的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地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 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人们依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实践的目的,制定实践的“行动蓝图”,并凭借意识物化出的工具等物质手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确定的目的和“行动蓝图”实现于客观的对象之中。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人们活动所及的范围内到处可以看到“人的意志的印记”,自然界不断在“人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意识的反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将日益扩大。 ,、在实现目标的实践活动中,意识通过意志、信念和情感等形式对人们起着指导与控制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意识还的和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动的作用。这主要是指意识在形成道德规范和法律观点方面的作用。 ,、按意识的性质分为五种 (略讲) ?意识活动本身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这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形式的特殊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的认识性和创造性 意识借助于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形成科学的抽象,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这就是意识的认识性。意识还能够幻想和创造。意识能够追溯人类以前的历史,传奇式地描述那时的景象和活动,还能够推测遥远的未来,形象逼真地想象那时美好生活。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意识的认识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意识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 意识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意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世界上打下自己意识的印记。意识指导实践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能卓有成效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加速社会发展; ,、错误的意识能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可能会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延缓社会发展。 ?意识控制人体生理功能 意识的状态,直接控制并影响机体的机能和状况。 例:乐观与悲观,“气功”等。 ,(注意两种相反的能动作用 在认识意识的能动性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意识对客观世界可以起两种截然相反的反作用,其表现为,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不但要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特定条件下,一定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事物的发展速度及人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实践必须具备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二是正确的思想指导。 (三)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 (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呢?,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夸大这个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恰当的估计。只有估计恰当,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才能发挥得充分。过与不及都不利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的能动作用,它不论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根本上改变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因此,离开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来谈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只能导致唯心论。 ,、正确认识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成败的关键。不遵循规律会导致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这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出发点)。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决定了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限度及其结果的成败。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关键,也是唯一途径)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离不开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物 、意识转化为物质的桥梁的途径,是由客观引入主观并使质转化为意识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人们不论是认识事物,还是将一定的意识转化为现实,即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都必须通过实践。从根本上说,物质性实践活动,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离开实践,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反作用于事物。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手段)。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认识世界是这样,改造世界更是这样。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认识宏观天体,就需要天文望远镜等观察设施。要认识微观世界,就需要有基本粒子探测器等技术装备。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同物质的认识工具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至于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现实的原材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可供改造的物质资料,还必须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如工具、机器等,才能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总之,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忽视甚至抹煞意识的能动作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或者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盲目蛮干,都是错误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特别要坚持和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坚持和发扬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同唯心主义和机械宿命论划清界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推向21世纪。
/
本文档为【物质和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