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是大才子自风流

2017-10-23 4页 doc 14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是大才子自风流是大才子自风流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 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雅舍”就是梁实秋那时在重庆北碚时的居所。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
是大才子自风流
是大才子自风流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 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雅舍”就是梁实秋那时在重庆北碚时的居所。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业雅(龚业雅)、景超(吴景超)便在江苏省立医院斜对面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新建的房子。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位,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烽火连天之时有此亦可栖迟。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因此我们商量,要给房屋起个名字,我建议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雅舍命名之由来不过如此,后来我写的《雅舍小品》颇有一些读者,或以为我是自命风雅,那就不是事实了。”(《白猫王子及其它?北碚旧游》) 虽名为“雅舍”,但从客观情况来看,其物质条件实为寒碜、破旧、粗陋,名之为“陋室”也不为过。请看文中首段对“雅舍”的具体描述: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此屋不仅结构简陋,下文中更是分条列举了它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地点荒凉、行走不便,“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老鼠肆虐,“使得人不得安枕”,蚊子猖獗,“聚蚊成雷”,“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对于这样一所“最是经济”、居住条件极差的房子,作者最初的要求也是“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但实际情况却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居住两个月之后,对“能避风雨”这唯一的最低的要求都无法满足的“雅舍”,却是“好感油然而生”、“久而安之”,岂不怪哉, 原来,“雅舍”之“雅”,并不在于其物质丰富而在于其精神丰厚,身居简陋的“雅舍”,作者却享受到了精神层面的高雅、愉悦和自由,来自精神世界的温暖,化解了它物质层面的弱点和不足。这样的精神享受和愉悦,可以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著名诗句来感受。请看文中描述的作者沉醉之“雅”:一是出入交游之文人学者的风流儒雅。“雅舍”筑在半山腰,“地点荒凉”,但“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梁实秋入住之后,曾 经的陋室一时间宾客盈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偃仰啸歌、热闹非凡,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二是生活志趣高雅。尽管“雅舍”条件简朴,但却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任意陈设物件,“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的作者,在这块小小的空间里可以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月明之夜,作者又可以在此“得月较先”,闲适地欣赏自然美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此刻壮观之景与超脱之感,可与苏轼比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而“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的意境,又酷似归有光项脊轩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颇具“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清淡神韵。三是学术和文学之所业清雅。“雅舍”地处偏僻,却正好可以躲避尘世之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最大程度地获得自由写作之趣,梁实秋在“雅舍”寓居了七年,期间精心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一座房子一旦成为人的精神外现,那她就会充满性格和灵性。正因为以上所述之“三雅”,梁实秋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释然、达观的态度,面对逆境依然保持从容、平和的心 态,生活艰难依然保持旷达超脱、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虽是陋室却称“雅舍”,其意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梁实秋在《雅舍》中所传达出来的洒脱的人生观和超脱的苦乐观,是他在苦难生活中的精神支撑,这种能够让苦涩如饴的坚强支撑,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底气,是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氤氲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雅舍”之名取自于友人之名,倒不如说是梁实秋潜意识中的文人传统品性使然,正如其文章末段所言:“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这里的“因缘”,正是别有况味的雅人情致和旷达超然的文人胸襟。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又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样的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和精神信仰,支撑起梁实秋在风雨中的风趣幽默、乐观豁达,激发出他困苦中的人生智慧和博雅知见。或许,陶渊明《五柳先生》中的文字,可映衬梁实秋创作本文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本文档为【是大才子自风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