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

2017-09-21 50页 doc 168KB 1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 人 参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朝鲜半岛等地,而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因而称吉林参(产朝鲜者称朝鲜参或别直参)。野生或栽培。野生者称野山参,人工栽培者称园参,均须生长5,7年后方可采用。 【采集】野山参,7,9月间采挖,用骨针拔开泥土,小心挖取,尽可能保持支根和须根的完整,去净泥土、茎叶,即称“野山参水子”;园参,9,...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 人 参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朝鲜半岛等地,而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因而称吉林参(产朝鲜者称朝鲜参或别直参)。野生或栽培。野生者称野山参,人工栽培者称园参,均须生长5,7年后方可采用。 【采集】野山参,7,9月间采挖,用骨针拔开泥土,小心挖取,尽可能保持支根和须根的完整,去净泥土、茎叶,即称“野山参水子”;园参,9,10月间采挖,用镐细心刨起,防止断根或伤根,去掉泥土,即称“园参水子”。 【药材性状】均以根粗、体丰、纹细、芦头长、坚韧不断、气香、味微苦者为佳。 【炮制】洗净晒干者称为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取出晒干者称为糖参;蒸熟晒干或烘干者称为红参;支根和须根蒸熟并干燥者为参须。野山参,一般不去支根,极为精细地将整体晒干,即为“生晒山参”,用时直接粉碎或捣烂入药。 【历史】 人参,古本作“人瞊”。《本草纲目》云:“瞊字从瞋„„瞋即浸字”。浸,渐近之意。人参,根如人形,5,7年逐渐长成,因此得名。 本品的异名有:人衔、鬼瞏(《神农本草经》),人微、土精、血参(《名医别录》),地精(《广雅》),百尺杵(《图经本草》),金井玉阑、孩儿参(《本草纲目》),棒槌(《辽宁主要药材》)等。若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长成的人参,称“移山参”;产于吉林者习称吉林参,产于朝鲜者习称朝鲜参、高丽参或别直参,产于日本者习称东洋参。 人参入药历史悠久,在公元前36,32年西汉元帝时代黄门令史游所撰的《急就章》记事里已有记载。在出土的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作为常用中药使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谓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唐?《药性论》言其“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安神”,“消胸中痰,主肺萎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海药本草》增入“主腹腰,消食,„„止烦躁,变酸水。”《日华子本草》谓其“调中治气,消食开胃。”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谓“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增入“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本草纲目》言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并引张元素“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 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的综述。缪希雍《本草经疏》谓人参治“真阳衰少,肾气亏绝,阳道不举,完谷不化,下利清水,中风失音,产后气喘,小儿慢惊,吐泻不止,痘后气虚,溃疡长肉”等证。清?汪昂《本草备要》言其“大补肺中之气,泻火益土,生金明目。”吴仪洛《本草从新》言其治“虚咳喘,心腹寒痛,伤寒,瘟疫”,“痘科险证,外科阴毒”。明清以来本草学著作,逐渐总结出本品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益气生血,益肾助阳,强身延年,扶正以祛邪的功效。 【性能】甘、微苦,微温。主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益气生血,益肾助阳,强身延年,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 一、脱证 人参味甘性微温,大补元气,挽救虚脱。“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神农本草经疏》),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本草正》)。凡大汗、大吐泻、大失血,以至一切疾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之证,均可以本品为主,益气固脱。 1.气虚欲脱证:单用本品即效,如《十药神》独参汤。 2.气虚亡阳证:配以附子回阳救逆,如《校注妇人良方》参附汤。若亡阳虚脱,危在顷刻,配伍制附子、炙甘草、炮姜,益气回阳救脱,即《景岳全书》四味回阳饮。现制成参附注射液,用于中医急救。 3.气虚亡阴证:配以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养阴固脱,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现已配制成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 4.血虚气脱证:配以熟地,补血养阴,如《景岳全书》两仪膏, 二、脾虚证 人参甘温入脾,能“调中益气”(《汤液本草》),“和中健脾”(《本草汇言》),为补脾要药。凡饮食劳倦,湿邪困脾,思虑过度,所致脾虚之证,均可用本品加味应用。 1.脾气虚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此方为健脾益气的基础方。 2.中气下陷证: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举元煎。 3.脾不统血证:如《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归脾汤。 4.脾阳虚证:《伤寒论》理中丸,《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5.脾阴虚证:人参“性禀中和,不寒不燥”(《本草求真》),既能益气,又能生津,用于脾阴虚证,配伍山药、莲子等药,健脾养阴,如《不居集》理脾阴正方。 三、肺虚证 人参“专入肺”(《本草求真》),“能补肺中之气”(《本草纲目》),“定喘咳”(《本草蒙筌》),“消胸中痰”(《药性论》),为补肺要药。凡久咳伤肺,燥热伤阴,所致肺虚或肺肾两虚者,均可用本品配伍应用。 1.肺气虚证:如《千金要方》补肺汤。 2.气阴两虚证:如《类证活人书》五味子汤,《医门法律》清燥 救肺汤。 3.肺肾两虚证:《济生方》人参胡桃汤,《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景岳全书》人参固本丸。 四、不寐健忘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智”。人参大补元气,元气充则心气得养,心神得宁,心智得聪,而具安神益智之功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定志丸,《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济生方》归脾汤,《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 五、津亏证、消渴证、血虚证 人参大补元气,气足则津液充盈而口不渴,故人参能生津止渴,用于津亏证、消渴证。《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内外伤辨惑论》生脉饮,《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人参“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正》),“补气生血,助精安神”(《本草汇言》)。用于血虚证,气血双亏证。如《正体类要》八珍汤,《伤寒论》炙甘草汤。 六、阳萎证、虚损证 人参大补元气,益肾助阳,用治肾虚阳萎,单用本品泡酒服用,即可显效。常与鹿茸、熟地等药配伍,效力更强,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茸卫生丸、人参鹿茸丸。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以养先天,又能健脾益气以培后天,强身延年。小儿禀赋不足,肾元亏虚者,《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者,《幼科发挥》万氏肥儿丸。 七、邪实正虚证 人参能固护正气,与祛邪药物配伍,有扶正祛邪之妙。若气虚外感风寒,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参苏饮。若内热里结,气血虚弱,如《伤寒六书》黄龙汤。若疮疡溃后,正虚不敛,如《外科正宗》保元大成汤。 【用法用量】 3,9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兑入其它药汤内服。若挽救虚脱,当用大剂,15,30g,煎汁分数次灌服,或使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液,以挽救虚脱。亦可研末吞服,每次2g,每日2次。亦可切薄片含化,每次3,4片,最后细嚼咽下。亦可泡茶饮用,每次3,7片,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10分钟后饮用。亦可泡酒服用,取人参1支,浸入2000ml白酒中,半月后即可饮用,每次30ml,每日1,2次。亦可作菜肴进食,或切片,或研粉,合鸡、鸭、鸽子等食物炖食。 人参由产地、加工、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不同。野山参补力较大,以生长年代久远者,功效最佳,但产量小、价格贵,非症情严重者不用;园参较野山参补力稍弱,但药源广,以产于吉林、辽宁及朝鲜者较优;参须力量较弱。红参偏温,适用于气弱阳虚者,生晒参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糖参药力较弱,肺气虚者宜用。 【使用注意】 一、反藜芦,畏五灵脂。 二、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三、人参毒性很低,口服3%人参酊剂100ml,仅有轻度不适;如果服用200ml,或大量的人参根粉,可致中毒,出现玫瑰糠疹,瘙痒、头痛、眩晕、体温升高、出血等。国外曾有1例内服人参酊500ml而致死亡的报道;国内亦有1例成人内服40g人参煎剂和1例婴儿内服大量人参煎剂致死的报道。长期服用人参(1月,2年),可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10%),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欣快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晨泻、水肿,少数病人表现为性情抑郁。 【讨论】 一、关于人参药性的讨论 考人参药性,《神农本草经》谓人参性“微寒”,《名医别录》谓人参性“微温”,从此后世众说纷纭。有言其性“微寒”、“小寒”者,如《吴普本草》、《太平御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读》;有言其性“微温”、“温”者,如《海药本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中药大辞典》、《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将“微寒微温”四字并列者,如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有言其性“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者,如李闻言《月池人参传》、汪昂《本草备要》、沈金鳖《要药分剂》、严西亭《得配本草》等;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第一次言其性“平”,《中药辞海》,亦用此义;张山雷《本草正义》认为“辽参„„微寒”,“高丽参„„微温”。 二、关于人参扶正祛邪治疗虚实夹杂证的讨论 人参与祛邪药配伍,能扶助正气,祛邪外出。自仲景以来,历代 医家,无不用人参与它药配伍,灵活应用,治疗多种虚实夹杂病证。然时医不知此理,或不辨虚实寒热,单用人参造成弊端,或不敢用参,以为杀人。故应对此进行讨论。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人参者,就有17个方剂,自此以来,历代医家,应用人参与它药配伍,扶正祛邪,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方剂上千首,病证上百个。对其归纳,配伍特点有九个方面。 1.人参与解表药配伍,扶正解表:外感风寒未解,正气已虚的病证,运用人参配伍发汗解表药,能扶正解表,如人参败毒饮、参苏饮等方剂。诚如喻嘉言所说:“若元气虚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半不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必须用人参入表药中,使用得力,一涌而出。” 2.人参与泻下药配伍,扶正泻下:里实内结而兼正气内虚证候,人参配伍大黄等泻下药,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如黄龙汤、新加黄龙汤等。 3.人参与清热药配伍,扶正清热:热盛津伤,正虚邪实者,人参与清热药配伍,清热生津,益气祛邪。如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近人将人参用于热盛伤津,正虚邪实的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等,有清热生津,益气强心,扶正祛邪的作用。 4.人参与温里药配伍,扶正散寒:中焦虚寒者,人参配伍干姜等温里药,补中散寒,健脾温胃,如理中丸、大建中汤等。 5.人参与消食药配伍,扶正消食: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者,人参与消食药配伍,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如资生健脾丸、健脾丸、万氏 肥儿丸、失笑丸等。 6.人参与降逆药配伍,扶正降逆:中气虚弱、痰湿内阻、胃失和降者,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者,胃气虚寒、气逆不降者,肺气虚弱、气逆不降者,人参与降逆药配伍,扶正降逆,如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参赭镇气汤等。 7.人参与消积药配伍,扶正消结: 瘕积聚日久,正气渐衰者,人参与消积药配伍,扶正散结,寓消于补,如鳖甲煎丸、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等。现代用此配伍治疗肿瘤,确有疗效。 8.人参与生肌药配伍,扶正敛疮:疮疡溃后,正虚不敛者,人参配伍生肌药,扶正敛疮生肌,如保元大成汤、归芍六君煎、生肌散等。 9.人参与和解少阳药配伍,扶正和中:邪在少阳者,人参与柴胡、黄芩配伍,既能和解少阳,驱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和中养正,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诚如《本经逢原》所言“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 人参通过配伍,能广泛应用于多种虚实夹杂证候,然而实证、热证应当忌用,亦不可过量过长服用,不然,轻者造成人参滥用综合征,重者致死,不可不慎。 【化学成分】 人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甙、人参多糖、挥发油,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有机酸、酯类、甾醇、生物碱、维生素、多肽等多种成分。其中人参皂甙、人参多糖为主要有效成分。 人参皂苷主要有齐墩果酸类、原人参二醇类、原人参三醇类。人 参多糖主要为38. 3% 的水溶性多糖和 7. 8%, 10. 0% 的碱性多糖,其中80%左右为人参淀粉,20%人参果胶,少量糖蛋白。人参挥发性成分中已经鉴定出90余种化合物,其中榄香烯,金合欢烯等8-9个化合物是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人参或人参皂甙,小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人参皂甙Rb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兴奋作用。人参皂苷Rb1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能作为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保护剂。 2、促进学习记忆 人参皂普Rg1和Rb1,是人参益智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的Rg1效果更好。主要途径是通过促进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神经递质的传递,增强动物的抗缺氧能力来实现。人参皂昔Rgl、Rb;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作用与其剂量有关。若人参皂普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则不但对记忆功能无益,甚至还会产生抑制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 ++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这与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及提高心肌cAMP/cGMP的比值有一定关系。 人参对血管,小量收缩,大量扩张,或先收缩后扩张。人参对血 压有双向反应,多数动物血压先降而后微升,少数动物先升后降,这是人参总甙对不同血管作用不同所致。 人参总皂甙对心肌梗塞和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对血管新生有双向作用,其中Rg1可引起血管新生,Rb1可抑制血管新生。 4、降血糖的作用 人参皂苷Rb2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G-6-磷酸酶活性,同时增强葡萄糖激酶的活性使糖酵解途径得以顺利进行来实现的。Rb2对链脉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高脂血症也有改善作用。人参皂苷Re能增强胰岛功能,起到类胰岛素作用。人参皂苷Rb1有类似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人参多糖和人参多肽对试验性糖尿病也有降血糖功效。 5、调节免疫功能 参皂甙和人参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升高血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人参皂甙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促进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6、抗衰老作用 人参的抗衰老作用是通过增强物质代谢、提高抗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形式来实现的。人参皂苷和一些酚酸化合物是人参抗衰老主要活性成分;不同人参皂苷抗衰老作用强弱不同;人参皂苷Rbl和Rg1,在抗衰老方面是最有希望的先导化合物。 7、抗肿瘤增效作用 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烯醇类、人参炔三醇和挥发油类物质, 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具有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作用。 8、对内分泌的作用 人参无性激素样作用,而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或使性已成熟的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延长,摘除卵巢后此作用消失。人参皂苷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可明显地抑制小鼠肾上腺、胸腺、脾、甲状腺等器官在应激反应中质量的变化。人参短时大量服用,可增强兔甲状腺功能,长期应用则抑制大鼠甲状腺功能。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对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参皂苷,其中Rb1、Rg1、Re为主要研究成分。有通过磷酯酰肌醇3酶(PI3K)(即IRS/PI-3K途径)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两个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研究者。 2.通过观察胶原交联程度,来反映持续高血糖引起机体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及由此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体内的蓄积情况。可反映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3.人参皂苷Rg3,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此外其还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阻滞钙通道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可观察其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并发症的作用。 黄 芪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branceus(Fisch.)Bge.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产地】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新疆等地。膜荚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等地。栽培或野生。 【采集】春秋两季挖根。 【药材性状】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地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炮制】去根泥土,切去根头及须根,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历史】 黄芪之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黄芪大多为褐黄色、浅黄色、淡黄白色,然亦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褐色或黑色之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本品的异名有:戴糁(《神农本草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羊肉(《日华子本草》),绵黄耆、白水耆、赤白耆、木耆(《图经本草》),箭芪(《医学集成》),口芪(《药材手册》)等。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朴实地记载了本品的主治范围。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疗“妇人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扶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 气。”唐?《药性论》增入“治发背”,“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 瘕”,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继后,金元医家加以发扬,张元素指出本品,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王好古曰:“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李杲道:“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朱震亨曰:“黄耆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引自《本草纲目》)。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增入“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谓:“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甘温能除大热,为治劳倦发热之要剂”。清?张璐《本经逢原》认为黄芪“能调血脉”,“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张秉臣《本草便读》说黄芪炙用能治“阳虚血脱”。清以前对黄芪功用的认识趋于完善。现代对该药的功效应用,认识更为深入。 【性能】甘,微温。主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 【临床应用】 一、脾虚证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正义》)。黄芪又能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用于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 1.脾气虚证:单用本品熬膏服即效,若与党参(或人参)合用,补气健脾之力更强,如《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参芪膏。 2.中气下陷证:《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升麻黄芪汤。司听失聪,如《脾胃论》调中益气汤。眼睑无力,常欲垂闭,眼昏不明,如《审视瑶函》助阳活血汤。 3.气不摄血证:《校注妇人良方》归脾汤,《景岳全书》举元煎。 4.气虚发热证:《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二、汗证 黄芪能“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凡阳气虚衰之自汗,阴虚内热之盗汗,营卫壅闭之黄汗,均可用本品补脾肺,温分肉,固表止汗。 1.自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盗汗:《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小儿药证直诀》黄芪散。 3.黄汗:《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三、气血两虚证。《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证治准绳?类 方》养心汤。 四、疮疡 黄芪甘温升补,又能托毒生肌,《神农本草经》首言“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本草备要》称为“疮痈圣药”,善治疮疡日久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亦可用于体虚阴疽,流注、瘿疬等阴证。《医学心悟》透脓散,《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黄芪内托散,《外科正宗》保元大成汤。 五、水肿 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利水,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单用即效。若与健脾利水之品同用,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六、血痹证 黄芪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而运行有力,可用于血痹之证。正如《本草汇言》所言“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气虚血亏,血行不畅致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者,《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者,如《百一选方》蠲痹汤。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瘀阻,体失濡养,而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者,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七、消渴证 黄芪既能补气,还能生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单用熬膏服用即效。若气虚水精不布,胃燥耗津,而见口渴引饮,小便频数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若气津两伤,《千金要方》黄芪汤。若消渴 并发疮疡久不愈合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滋瞕汤。 【用法用量】 9,3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对其它方面宜生用。亦入丸、散剂,熬膏服,或切片,合鸡、鸭、鸽子、猪蹄等食物炖服。 【使用注意】 一、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二、临床报道,黄芪过量,引起头晕、胸闷、失眠等症,或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讨论】 一、关于黄芪“发汗”和“止汗”作用 张元素谓黄芪有“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的功效,明清本草著作,多照录此说。清?《本草求真》还加以解释,认为黄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清?《得配本草》认为“使升柴,发汗。”明清以来,认为黄芪为发汗止汗的专药。 二、关于黄芪用量与不良反应 《本草害利》谓黄芪有“极滞胃口”的副作用。耿鉴庭谓黄芪服用过量,则“胸满气闷,不思饮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29〕。临床报道,黄芪诱发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头痛〔中医杂志, 1986,(9)?68〕;黄芪用量过大,引起头昏、潮热〔新中医,1986,(9)?49〕,身感气往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不适,血压上升〔湖南中医杂志,1988,(5)?45〕等副作用;以及黄芪引起过敏性药疹〔中药通报,1984,(1)?34〕和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2)?108〕。 所以,黄芪的用量不在大,而在精,只要能切中病机,防病治病即可。不要以为黄芪为大补剂之品,多多益善,反生弊端,造成不良后果。 三、关于黄芪减肥作用 黄芪既能益气,又能利水,治疗气虚肥胖症多为要药。中医认为,肥胖症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水湿。黄芪为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之品,且具降血脂作用。故气虚肥胖症每多选用。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现代用黄芪与防己、白术等药配伍,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现代用于脾虚不运,聚湿而成肥胖者。如现代临床研究报道,郑州市管城红十字会医院用黄芪、五味子、泽泻等配伍;益气健脾、利水减肥,治疗肥胖病393例,治疗5天,体重减轻0.5kg以上者占95.85%;北京积水潭医院用黄芪与茯苓、山楂、草决明等配伍,健脾利水,降脂减肥,治疗单纯性肥胖51例,体重减轻1.5kg以上;401医院用黄芪与首乌、川军、泽泻等配伍,治疗肥胖病70例,30天为1疗程,有效率为77.17%;海军总医院用黄芪与防己、生大黄、荷叶等配伍,治疗单纯性肥胖40例,平均体重减轻3.7kg,总有效率为75%〔中医杂志,1995,36(5)?303〕。 【化学成分】 黄芪主要含甙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膜荚黄芪含黄芪皂甙甲和皂甙乙,胡萝卜甙,β 谷甾醇等。蒙古黄芪含黄芪皂甙?、?、?,大豆皂甙和胡萝卜甙。蒙古黄芪含多糖?、?、?。膜荚黄芪含多糖2.53%,梭果黄芪含多糖1.58%,多花黄芪含多糖1.32%。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含多种黄酮类物质。膜荚黄芪含25种游离氨基酸,金翼黄芪含22种游离氨基酸,梭果黄芪、多花黄芪含19种游离氨基酸。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多花黄芪含人体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黄芪能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E 玫瑰花环率,促进T细胞分化和成熟,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生干扰素。黄芪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小鼠和组织内环核苷酸的含量,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黄芪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芪皂甙对离体鼠心有正性肌力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贫血动物血象,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减少血栓形成。黄芪具利尿、消除蛋白尿的作用,能治疗动物增值性肾炎,肾毒血清性肾炎肾病。黄芪具镇静作用,能加强小鼠学习记忆和记忆的巩固,黄芪甙具镇静、镇痛作用。黄芪、黄芪多糖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辐射、耐低温和耐高温作用。黄芪能延长动物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寿命,明显降低老龄大鼠主动脉和肺中胶原的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的活力,降低血清脂褐质的含量。黄芪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 溶血链 球菌、β 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抗菌作用,黄芪多糖对结核菌感染有明显对抗作用。黄芪对流感病毒、腺病毒、滤泡性口腔炎病毒、DNN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黄芪还具有保肝、兴奋呼吸,促雌激素样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冠心病:黄芪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4g)24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天。治疗冠心病45例,对照22例。结果: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钠泵活性,降低红细胞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51〕。 2.治疗血管炎:黄芪40,50g,水煎服,治疗结节性血管炎,服药15,20剂后痊愈〔实用医学杂志,1988,(2)?43〕。 3.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黄芪注射液3,4ml肌内注射,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0例,对照6例。结果:黄芪注射液能明显升高NK细胞的活性〔上海医学,1989,12(6)?332〕。 4.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黄芪注射液(含生药1g/ml),每次肌内注射2ml,每天2次,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73例。结果:溃疡愈合者分别为22.2%和64%,好转者48.1%和18%,无效者29.7%和18%〔江苏医药,1977,(1)?20〕。 5.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芪注射液(含生药1g/ml),每次肌内注射2ml,每天2次。治疗萎缩性胃炎50例,连用3,6个月。结果:显 效11例,好转35例。〔新疆中医药,1992,(4)?49〕 6.治疗慢性肝炎:参黄注射液(每1ml含黄芪2g,用参1g),肌内注射4ml,每天1次。治疗慢性肝炎114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7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8例。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率为89.5%,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效率为69.4%〔中草药,1980,(12)?551〕。 7.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黄芪3,5g,水煎服,每天1次,干扰素2万u,肌内注射,每天1次。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5例。结果:痊愈5例(20%),显效14例(56%),有效4例(16%),无效2例(8%)〔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9)?564〕。 8.治疗慢性肾炎:黄芪注射液(每1ml含生药1.5g),肌内注射2ml,每天1次,30天为1疗程。治疗慢性肾炎47例,其中慢性肾炎肾病者12例,慢性肾炎普通型25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者10例。结果:慢性肾炎肾病,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慢性肾炎普通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显效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1.7%〔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403〕。 9.治疗前列腺肥大:生黄芪100g,滑石30g,水煎2次,琥珀3g研粉兑入,空腹分服。治疗前列腺肥大症52例。结果:显效3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新中医,1987,(10)?84〕。 1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30,90g,水煎服,每天1剂,疗程2,12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7例。结果:显效6例,有效11例〔临床医学杂志,1983,(2)?34〕。 11.治疗视网膜剥离术后视力减弱:黄芪注射液(每1ml含生药2g),每天肌内注射2ml,30次为1疗程。治疗视网膜剥离术后视力减弱32例,对照组15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中草药,1981,(3)?23〕。 12.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各1支(每支10ml,含生药10g),混合后,作痛点深部注射,3天1次,3,4次为1疗程。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结果:痊愈23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江苏中医,1988,(2)?27〕。 黄 精 【出处】《名医别录》 【来源】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贵州、湖南、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按药材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采集】春、秋二季采挖。 【药材性状】以块大,肥润,色黄,断面透明者为佳。 【炮制】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晒干或烘干,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历史】 本品又名:黄芝(《灵芝瑞草经》),菟竹、鹿竹(《名医别录》),米脯、野生姜(《本草蒙筌》),玉竹黄精(《本草从新》)。李时珍在其“释名”项下说:“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本草蒙筌》云:“洗净九蒸九曝代粮,可过凶年。因其味甘甜,故又名米脯。” 黄精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谓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即首先认识了本品“补中益气”的重要功效。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记载:其“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其后的《图经本草》、《食疗本草》均有关于服食黄精的记载,说明本品当时作为补益脾胃之品,已广为人们所药用和食用。至宋代《日华子本草》对其功效略加补充,谓其“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润心肺”,“单服久蒸久暴食之,驻颜断谷”。同时代的方书之中,仍以之作滋补脾胃,益寿延年之用,未能超出《名医别录》之言。明代《滇南本草》言其“补虚添精”,《本草纲目》又谓其“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由此明确了本品补肾填精的功用特点。清代对本品补阴的认识有所深入,《本草便读》云“此药味甘如饴,性质平润,为补养脾阴之正品”,《本经逢原》则进一步指出:“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后世关于黄精补阴的认识,主要即源于此。近代中药学总结其气阴双补之功为:补脾益气,滋肾润肺。现代对本品功效认识亦大致如此,但对其临床应用研究颇多,其剂型也有一定发展。 【性能】甘,平。主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应用】 一、肺虚证 本品甘润性平,既能滋阴润肺,又兼能益气,为治疗肺虚之证的佳品。可用治阴伤燥咳、肺虚劳嗽及肺虚喘咳之证。 二、脾虚证 《名医别录》言黄精能“补中益气”,《本草便读》谓“此药味甘如饴,性质平润,为补养脾阴之正品。”,本品主入脾经,其味甘甜,既能滋养脾阴,又善补益脾气,故为治疗脾虚之证的良药。 三、肾虚证 本品入肾经,长于滋阴,又兼益气,通过平补肺脾肾而能填精生髓,强壮固本,而治肾虚诸症。 1.肾精亏虚:《滇南本草》言本品“补虚添精”,《本草纲目》亦谓其“填精髓”,黄精历来被前人用作补肾填精、延年益寿之佳品,临床用治肾虚精亏所致腰酸足软,头晕耳鸣,须发早白及眼花等症,可单用,亦常与其它补肝肾、益精血之品同用,如《奇效良方》黄精膏。若用之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单用即效,如《太平圣惠方》载:若治肝肾不足、视物不清者,可以之与蔓菁子同用,为散服,如《太平圣惠方》蔓菁子散。 2.肾(气)虚:本品味甘性平,能益肾气,常与海马、鹿茸、锁阳等补肾壮阳之品配伍,用于肾气虚寒、阳事萎弱,梦遗滑精等证,如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海马保肾丸。 3.阴虚消渴:消渴一证,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黄精味甘质润,入肺、脾、肾三经,功善滋阴,为治疗阴虚消渴之佳品。单用大量服即有效;亦常与生地、麦冬、石斛、石膏、天花粉等养阴清热之品同用,以增强药力。 四、气血双亏证 《本草从新》言本品“平补气血而润”,本品历代常用于气血两虚,面黄肌瘦、饮食减少、精神倦怠之证的治疗,多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九转黄精丸,以之与当归各等份,研细末,以黄酒调糊为丸,主治气血两亏诸证 此外,现代临床,常以本品治疗高脂血症和手足癣。 【用法用量】 9,15g;亦可熬膏,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以酒、醋泡涂。 【使用注意】 本品质滋粘腻,易助湿滞气,故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中寒便溏及痞满气滞者不宜服。 【讨论】 一、关于古今黄精炮制的讨论 关于古代对本品的炮制,历代的主要方法有清蒸、九蒸九晒、酒蒸、煮制和黑豆制等,其中尤其强调黄精“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且前人还有关于生用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的记载,如《食疗本草》 谓“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本草求真》言:“此未经火煅,食则喉舌皆痹”。现代研究则证实,黄精若未经炮制,大量的粘液质未被破坏,将会刺激咽喉。由此可见,古人的这一认识是合理的。此外,传统经验认为,酒蒸黄精能助其药势,使其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尤多用于气血两亏,肾气虚寒之证。 现代对黄精炮制方法的研究较多,见解亦有所不同,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以下二方面:其一,对黄精生品与炮制品对比研究。有实验证实,黄精蒸制后,水、醇浸出物大量增加,总糖量稍有减少,还原糖则增加82%,游离氨基酸由4个增至10个。由此,黄精炮制后使用比生用更为合理。其二,黄精不同方法炮制品的对比研究。有人研究认为,蒸烘一次的黄精,不但外观性状达到传统质量要求,成品率高,且浸出物、总糖及还原糖的含量亦高,而蒸烘次数增加;反之则影响外观性状,成品率下降,且浸出物,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均呈递减趋势。因此建议以蒸、烘一次为宜。而另有则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黄精需按“九蒸九晒”法炮制,方能消除麻味,若蒸晒不足,则大量粘液质未被破坏而刺激咽喉。此外,有人对黄精的清蒸、酒蒸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炮制时间相同的清蒸、酒蒸品,浸出物含量十分接近,外观性状相同,故可以考虑用清蒸代替酒蒸,但尚需从多方面深入研究证实。 现代对黄精的炮制使用,主要有生用,单蒸、酒蒸或酒炖等方法。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生黄精和酒黄精(酒蒸或酒炖)。从上述黄精的炮制方法的实验研究来看,蒸制黄精优于生黄精, 是众人公认的。至于蒸烘次数和酒蒸与否,均尚无准切定论,现有较多人认为本品以蒸、烘一次为好,但还需药理研究为佐证,方具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发现,目前一些地区(如四川地区)临床使用的黄精,有相当部分未经过适当炮制处理,即以生黄精入药使用,此不利于其药效发挥,应予纠正。 二、关于黄精品种的讨论 黄精的来源较多,除上述滇黄精、黄精、多花黄精外,各地尚以同属多种植物作黄精入药,主要有: 1.热河黄精Polygonatum macropodium Turcz.,分布于东北、河北等地,又名多花玉竹。 2.卷叶黄精P.cirrhifolium(wall.)Royle,多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又名老虎姜、钩叶黄精。 3.长叶黄精P.multhflorum L.var.longifolium Merr.的根,多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4.甘肃黄精P.verticillatum(L.)All.,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又名羊角参。 5.玫瑰红黄精P.roseum(Ledeb.)Kunth,多分布于新疆、河北、山西等地,又名紫花黄精。 此外,同属植物弯花柱黄精P.curvistylum Hua、红果黄精P.erythrocarpum Hua、长梗黄精P.filipes、深山黄精P.lasianthum Maxim.等等,均作黄精入药。 另,同科植物假万寿竹Disporopsis fuso picta Hance和薄 叶假万寿竹D.leptophylla Hayata在广西个别地区误作黄精入药,应予纠正。 【化学成分】 含黄精多糖,低聚糖,粘液质,淀粉及多种氨基酸。囊丝黄精还含多种蒽醌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黄精的醇浸液和水浸液有增加冠脉流量及降压作用,并能降低血脂,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黄精浸膏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呈显著抑制作用,黄精煎剂具有显著的抗结核杆菌作用;2%黄精醇提水沉溶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黄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其多糖类提取物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能降低血浆cAMP含量。此外,黄精还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冠心病:以黄精、赤芍制剂治疗本病100例,其中心绞痛者17例,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心电图多数有所改善(心血管资料选编.1977.50);有报道,用黄精、丹参、生首乌、葛根,制成心脉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250ml,20天为1疗程,临床观察42例,对心绞痛有效率为86.7%,对心电图有效率为64.3%。〔新中医,1982,(6)?20〕;还有报道,将黄精、黄芪、党参、丹参、赤芍、郁金制成益气活血合剂和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5例,疗效满意〔中医杂志,1984,(12)?22〕。 2.治疗低血压:以黄精30g、党参30g,炙甘草10g,水煎顿服,每日1剂,治疗贫血性、感染性、直立性、原因不明性低血压10例,均获近期治愈。但远期疗效欠佳〔中级医刊,1981,(12)?31〕。另有报道,由黄精、黄芪和甘草配伍组成的升压汤,用于感染性休克及低血压症,有明显升压效果,由黄精、栀子、石膏、生大黄、枳实、丹参、玄参、桂枝组成的解毒升压汤,治疗热邪耗阴诸证有一定疗效(抗衰老中药学.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106)。 3.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黄精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本病肝肾阴虚型多选用之。有用丹鸡黄精汤(黄精、丹参、鸡血藤、田基黄、生地、女贞子、沙参、川楝子、当归、郁金)治疗80例,痊愈72例,好转3例〔广西中医药,1980,(2)?7〕;亦有用丹参黄精汤(黄精、丹参、当归、泽泻、茯苓、黄柏、郁金、白术、虎杖、甘草)治疗本病112例,有效率89.3%〔新中医,1978,(1)?28〕。 4.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以100%黄精注射液2,4ml(相当于2,4g生药),每日肌内注射,同时每日肌内注射维生素B1 100mg;口服维生素A 25000u,日3次,连续用药,或每日口服相当生药10g的黄精片。共治100例,治愈9例,有效22例,有效率34%〔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1)?19〕。 5.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用黄芪、黄精各30g,白茅根30,125g,白术15g,制成黄白煎剂,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治疗46例,用药后平均少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有19.4%病情跳过多尿期,血压大多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尿蛋白平均6.3天消失。作 者认为,黄精能提高机体免疫,促进抗体形成提前,从而阻断了病情的发展〔中医杂志,1979,(8)?49〕。 6.治疗蛲虫病:用黄精、冰糖各60g(小儿减半),将黄精水煎2次,各得药液约100ml,2次药液混合后加冰糖搅溶化,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2天,治疗百余例均有显效〔基层医刊,1982,(6)?32〕。 7.治疗头痛:有报道以黄精为主药,配伍生龙骨、生牡蛎、炒党参、当归、山药、细辛、白芷、淮牛膝、麦冬、桑叶,组合成方,随证加减,治疗内伤头痛,不论新久,均获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82,(7)?315〕。 8.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报道,以黄精、紫草根、旱莲草各50g,生地、黄芪各25g,丹皮、知母、泽泻、萆 、鸡内金各15g,治疗尿中红细胞多的阴虚型14例,完全、基本、部分缓解各3例;以黄精、紫草根、黄芪、旱莲草各50g,生地25g,附子、肉桂、丹皮、泽泻各15g,茯苓20g,治疗无水肿的阴阳两虚型10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中级医刊,1978,(9)?22〕。 9.治疗病窦综合征:以通阳复脉汤(黄精50g,黄芪、仙灵脾、麦冬、五味子各20g,人参、甘草、麻黄、附子、鹿胶、升麻各10g,细辛5g)为基本方,治疗本病20例,心室率平均恢复至60,70次/分钟以上,临床症状改善〔吉林中医药,1986,(3)?20〕。 枸杞子 【出处】《神经本草经》 【来源】茄科植物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产地】主产于宁夏、甘肃、河北等地。野生或栽培。 【采集】夏至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枸杞子以产于宁夏的质量最好,历代作为传统的道地药材。 【药材性状】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枸杞子以产于宁夏的质量最好,历代作为传统的道地药材。 【炮制】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曝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生用。 【历史】 枸、杞乃二树名,由于本品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名枸杞。本品的异名众多,其较为常用的有:苟起子(《本草经集注》),羊乳(《名医别录》),甜菜子(《救荒本草》),杞子(《藏府药式补正》),血枸子(《药材学》)。产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如河南地区称为山枸杞、红青椒,广西地区称为甘杞,江苏地区称为地骨子,山东地区称为羊奶子。 本品入药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对其原植物有所记载,称为“杞”。《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为上品,且对其主要的主治范围记载准确,谓其“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尔后唐代《药性论》对其功效加以补充,言其“能补益精诸不足„„明目,安神”。金元时期王好古认为能“主心病嗌干,心痛”。明代《本草经疏》谓其“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 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以后逐渐总结出本品补肝肾,益精血,明目,安神,生津等诸功效。 【性能】甘,平。主归肝、肾经。 【功效】滋肝肾,益精血,明目,安神,生津。 【应用】 一、精血亏损诸证 1.肝肾精血亏损:症见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耳鸣如蝉,早衰发白,劳伤虚损等证。枸杞子长于滋肾,补肝,《本草经疏》言其“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本品长入肝肾二经,既益肾精,又补肝血,为养血补精之要药。故凡见肝肾精血亏损之证,均宜选用本品。本品单用即能显效,入复方效果更佳。如《延年方》、《普济方》的枸杞子酒,《饮膳正要》枸杞酒,均单用枸杞子浸于白酒中,密封置放于阴凉干燥处,隔日摇动数下,经数天后即可取而饮之。《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博济方》枸杞煎及《寿世保元》枸杞膏均单用本品以补虚羸,治虚劳,壮元气,驻颜,润悦肌肤,延缓衰老。入复方则常与其它补肝肾、益精血之品同用。如《千金翼方》五精酒。 2.肝肾阴血亏虚而致视力模糊或减退:肝开窍于目,视力的正常需要肝血的濡养,若肝肾阴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临床上多见视物昏花,视力减退。本品长于补肝肾、益精血,且对视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故凡视物不清之症,均可考虑使用。单用本品一味即有效果。 如《遵生八笺》枸杞茶,《眼科阐微》枸杞膏。本品若入复方使用则效果更佳,如《审视瑶函》枸杞子酒,用本品泡酒饮时可将猪肝煮熟切片,蘸花椒盐同食治目疾。《审视瑶函》明目地黄汤,以本品与六味地黄丸、石决明、菊花、白蒺藜同用,治疗肝肾阴虚之目疾。 3.肾精虚损,精滑不固及不育、不孕:《普济方》枸杞子丸,《医学入门》枸杞汤,《丹溪心法》五子衍宗丸 4.精血亏虚而致失眠健忘、烦躁不安:神赖精血为养,精血不足则神无所依,而见失眠健忘,惕惕易惊。本品长于补精血,精血充足,则神明自安,故《药性论》曰本品能“安神”。在临床上本品常与其它养心安神之品同用,如《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摄生秘剖》杞圆膏。 5.肝肾精血亏虚,筋脉失养而见筋脉舒缓,四肢屈伸不利等:如《太平圣惠方》枸杞子散。 二、阴虚燥热证 1.肾虚消渴:肾藏精,主藏元阴元阳,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滋润诸脏,若肾阴不足,阴液不能上存于口,则见口渴口燥,消渴欲饮,本品长于补肾、生津,故对此证常常用之。如《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枸杞膏,用本品制膏用于糖尿病属肝肾虚亏者。 2.肝肾阴虚有热:《柳州医话》一贯煎,《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枸杞糖浆。 【用法用量】 9,15g;也可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一、脾虚便溏、寒痰冷癖者慎用或忌服。 二、据临床报道,曾有用枸杞子而引起过敏反应的,在临床上使用时,予以注意。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甜菜碱、多糖、粗脂肪、粗蛋白、硫胺素、核黄素、菸酸、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尼克酸及钙、磷、铁、锌等元素,尚分离出β 谷甾醇、亚油酸。 【药理作用】 本品对实验动物能显著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增强细胞与体液免疫的作用,且能显著提高正常健康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能提高因放疗或恶性肿瘤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巨噬细胞吞噬率,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对实验动物有生长刺激作用。还能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降血脂、保肝及抗脂肪肝,降血糖,降血压。枸杞的提取物能促进乳酸杆菌之生长,并刺激其产酸。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高脂血症:据报道用本品与女贞子、红糖制成降脂冲剂,于饭后30分钟口服,日2次,4,6周为1疗程,治疗高脂血症406例,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者,可同时服用原治疗药物。服药后血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下降,20mg%、β 脂蛋白下降,50mg% 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表明:本品对各种高脂血症均有极显著疗效(P,0.001),其降甘油三酯及β 脂蛋白疗效与安妥明相似,降胆固醇的疗效优于安妥明,且无安妥明的诸多副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1,16(6)?372〕。 2.治疗肥胖症:用枸杞子30g,当茶冲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用药期间无禁忌。治疗肥胖症6例,用药1个月后,3例男性的体重下降2.6,2.8kg;3例女性的体重分别下降3kg、2.9kg、2.7kg。连用4个月后6例患者的体重均降至正常范围。又继续服用7周,仍保持正常,身体各组织器官良好〔新中医,1988,20(7)?37〕。 3.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选宁夏枸杞子适量,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日20g,分为2次,空腹嚼服,2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经2,4个月观察,显效15例,有效5例。经胃镜检查6例原胃粘膜炎区明显缩小,肠腺化生消失,或粘膜颗粒状增生基本消失,或粘膜下血管透见不清〔中医杂志,1987,(2)?12〕。 4.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用枸杞子的有效成分枸橼酸甜菜碱治疗131例各种慢性肝脏疾患(肝硬化、慢性肝炎、中毒性或代谢性肝病以及胆道疾患引起的肝功能障碍),观察了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中性脂肪、胆固醇及总脂质、蛋白总量、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血清胆红素及血清铁等项指标的变化,认为是有效的〔Dameris W.Excerpta Medica.Sec 30,1974,30?2785〕。 5.治疗原发性肝癌:采用本品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延长存活期:存活1,3个月3例,4,6个月6例,7,9个月1例, 10,12个月4例,16,18个月1例,22,24个月2例,平均存活11个月。?减少化疗对造血系统的抑制等毒副作用。?增强抗癌免疫监视系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38〕。 6.治疗糖尿病:用本品与生地、玄参、丹参、黄芪等药同用治疗糖尿病患者24例,其中获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新中医,1986,(11)?38〕。 7.治疗乳腺癌:《一味中药巧治病》用枸杞子果,每日20g,常服治乳腺癌。 8.治疗疮疖痈疽:据报道,用枸杞子15g,烘脆研细末,凡士林50g,加热熔化,倒入枸杞粉拌匀成软膏,分3次摊于不透水纸上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3日而愈〔江苏中医,1958,(7)?44〕。又有报道,治疗口疮用枸杞子30g,热水润透;鲜精猪肉3两均切碎,再混合捣成泥状。摊于患处,包扎固定,每4,6小时更换1次药泥。1小时后疼痛大减,敷药3次后脓水流出甚多,嘱再敷时留小孔以便脓液流出。连服3日,脓肿消退,7日而愈〔中医杂志,1985,(5)?9〕。还有报道用枸杞子50g,烘脆研细末,麻油200g熬沸,待冷倒入枸杞粉加冰片0.5g,拌匀浸入消毒纱布数小块。清洁创面后敷上药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褥疮1例,17日痊愈〔中医杂志,1985,(5)?69〕。 9.治疗冻疮:用枸杞子20g,白芷5g,吴茱萸5g,分别烘脆研末,加入香脂适量,调成膏状,涂于患处。每隔4,6小时换药1次,治疗冻疮1例连用5次痊愈〔中医杂志,1985,(5)?69〕。 10.治疗烫伤:用枸杞子40g,烘干研细末,麻油120g加至沸,离火倒入枸杞粉拌匀,以消毒棉蘸浸药油涂于患处,局部包扎,隔6小时换药1次,治?度烧伤5天痊愈〔中医杂志,1985,(5)?69〕。 11.治疗妊娠恶阻:用枸杞子50g,黄芩50g,上药置于杯中,沸水冲之,汁水温时频频饮用,以愈为度,共治疗妊娠恶阻200余例,有效95%〔吉林中医药,1981,(3)?20〕。 12.治疗脑震荡后遗症。据报道用四子汤(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菟丝子、党参等药)益肾健脑、补气活血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福建中医药,1984,(1)?19〕。 13.治疗蚊虫咬伤:据报道春、夏季节采集野生枸杞或宁夏枸杞嫩茎叶,绞汁装瓶备用。用棉签蘸药汁涂于患处,每日2,3次即可。治疗300例蚊虫咬伤者,结果痊愈150例,显效13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陕西中医,1988,9(7)?320〕。 五味子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 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产地】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野生或栽培。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药材性状】均以粒大、肉质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炮制】除去果枝,晒干。捣碎生用,或醋蒸用。 【历史】 五味子首载于《尔雅》,云“瞛,瞜瞝。注:五味也。”唐?《新修本草》谓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则为果实,故名五味子。其异名还有:会及、玄及(《名医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等。 《神农本草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名医别录》增入“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药性论》补入“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日华子本草》谓其“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豚,冷气,消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金元时期的医家,则明确提出本品有敛肺、补肾、生津之功效。如李杲提出本品“收肺气”,“治嗽以之为君”,“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见《本草纲目》)。汪机则明确提出本品“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引自《本草纲目》)。《本草备要》总结五味子“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气散大。”至此,五味子的功用认识趋于完善。现代对五味子的研究更为深入,应用更为广泛。 【性能】酸、甘,温。主归肺、肾、心经。 【功效】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收敛固涩。 【应用】 一、气虚津伤 五味子酸甘,既能益气,又能生津。气津两虚,而见倦怠乏力,短气心悸,口渴自汗等症,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二、虚喘久咳 五味子既能补气益肺肾,又能敛肺止嗽定喘。如《永类钤方》补肺汤,《张氏医通》七味都气丸,《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论》小青龙汤。 三、汗证 五味子味酸甘,既能益气生津,又能收敛止汗。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配伍应用。 四、遗精 五味子善于补肾涩精,常用于肾虚遗精、滑精,单用同蜜熬膏服用即效。若肾气不足,肾精不固,梦遗滑精,尿液浑浊者,《医学入门》五子衍宗丸。若肾阴亏虚,遗精者,《吉林省药品标准》五子地黄丸。若肾阴不足,肾阳不固,梦遗滑精,腰腿酸软者,《北京市药品标准》人参鹿茸丸。 五、久泻不止 五味子既能补益脾肾,又能涩肠止泻。若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校注妇人良方》四神丸。若中气虚衰,久泻脱肛者,《百病良方》益气升提汤。若脾胃虚寒,泻血不止者,《百病百验效方集》治肠风方。 六、心悸 五味子能养心阴而宁心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失眠多梦者,常常选用。单用五味子,制成酊剂、片剂、冲剂、糖浆,均有养心安神之效,如《黑龙江省药品标准》五味子片、五味子冲剂、五味子糖浆。若配伍应用,效果更好,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荣汤。 此外,五味子还具有止涎、缩尿、敛瞳的作用,可用于流涎、遗尿、瞳散的症状。 【用法用量】 2,6g。研末吞服,1,3g。亦入丸、散剂,也可作成酊剂、冲剂、片剂、糖浆剂服用。 【使用注意】 一、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忌服。 二、五味子服用过量或使用不当,出现腹部不适,胃部烧灼、冷酸、胃痛,或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应停用。亦有用五味子而见眼睑、手背及胸腰等皮肤出现过敏性丘疹性荨麻疹的报道。若用五味子而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用抗过敏药治疗。 【讨论】 一、关于五味子品种的讨论 五味子首载于《尔雅》、《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图经本草》均对其植物形态、产地进行了描述。汤固华等对其作了考证,认为均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oill. 的果实〔中药材,1989,(4)?45〕。现代临床,亦有用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et Wils. 的成熟果实作为五味子使用,习称“南五味子”。 2010版药典已将“北五味子”作为正品使用。 李时珍明确提出五味子有南北之分,《本草纲目》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同时代医家汪机则提出“五味治喘咳,须分南北,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现代研究,南五味子的镇咳作用,确高于北五味子。所以,临床选用,应分南北。 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外枝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性,果肉柔软,内含种子1,2粒,呈肾形。果肉气弱,味酸,种子研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南五味子药材与北五味子相似,唯果实较小,直径约3,6mm,外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肉薄,应注意辨别。 二、关于五味子炮制品的讨论 五味子的炮制品,历代记载,有生品、炒制品、酒制品、醋制品等。生用,入咳嗽药,用作敛肺止咳;炒熟用,滋阴补虚;酒制益肾固精,多用于肾虚遗精;醋制增强酸涩收敛之性,多用于咳嗽、遗精、泄泻。现代研究,五味子炒制品的祛痰作用和镇咳作用减弱,酒制、醋制品的补益作用增强,醋制后,酸收作用增加。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炮制品种。 三、关于五味子作为补气药的讨论 五味子具明显的酸味,一般视为酸温收涩药。但本品的补气作用明显,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明确提出本品“主益气”、“补不足”。《名医别录》谓本品“养五脏”,《药性论》谓其“补诸虚劳”,《本草纲目》则进一步总结本品“酸咸入肝而补肝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故五味子无疑具有良好的补气作用,益肺气、补肾气的同时,还能养心气、益脾气,且五味子的生津止渴、养心安神作用亦佳。因此,五味子作为补气前较收涩药更能体现其功效。 四、关于五味子补元气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益气”,张山雷《本草正义》释义认为,“《本经》以益气为主治之纲领者,是收摄涣散,以为补益元气之用,亦阴长阳生而气自充之义。”李东垣《用药法象》则明确提出五味子能“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可见,五味子补元气的记载,古已有之。 临床上,元气耗伤,元气虚脱者,均可用五味子补益元气,或收摄耗散之元气。如《千金方》用生脉散治夏暑热伤元气者,与人参、麦冬配伍,益气养阴生津;又如《伤寒六书》用回阳救逆汤治真阳衰微、元气虚脱者,与附子、肉桂等药配伍,回阳救逆,益气生脉;再如《类证活人书》用五味子治元气不足、肺虚气弱者,与人参、杏仁等药配伍,益气生津,敛肺止咳。现代临床常用五味子与人参、麦冬配伍,制成注射液或口服液,抢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病证;或五味子与人参、附子等药配伍,制成抗休克合剂(中国中医研究院方),主治血压过低或休克。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五味子具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升高循环衰竭血压的作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1993.153)。 综上,五味子具有补益元气的作用。 五、关于五味子合理煎服法的讨论 早在《雷公炮炙论》中就载有五味子“凡用,以铜刀劈成两片。”《千金要方》谓“五味子,打碎。”《本草蒙筌》指出“五味子宜预捣碎,方投煎。”可见,五味子捣碎入煎由来以久。 五味子因其具五味而得名。《新修本草》谓“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者五味具也。”五味皆具,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而五味子核质地坚韧,紧裹于果肉之中,倘若完整入煎,种核的滋味无法煎出,故入药宜捣碎。 现代研究,五味子果肉富含有机酸、维生素、糖类等,种子主要含挥发油、木脂素类物质等成分。五味子种核醇提取物有镇静、抗惊厥、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五味子种核所含挥发油、五味子素具镇咳作用;五味子素还有滋补强壮作用。可见,临床应用,捣碎入煎,才能充分发挥疗效。 【化学成分】 五味子主要含有挥发油,木脂素类,有机酸类,柠檬醛,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 【药理作用】 五味子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并促使两过程 趋于平衡,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五味子醇提物、醚提物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其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丙素均有镇静作用。五味子对血压有调节作用,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能使麻醉犬冠脉血流增加,但水醇提取物对犬、猫、兔等有降压作用。五味子对血管有扩张作用,五味醇提物能使人手指血管扩张,五味子素、五味子素丙和前戈粒等木脂素成分对PGE,α和CaCl2、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有缓解作用。五味子水提物、醇提物,对兔、犬有明显的呼吸兴奋作用,其中五味子素5,10mg,就呈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性。五味子醚提物具有镇咳、祛痰作用,五味子挥发油和五味子素具有明显地镇咳作用。五味子及种仁乙醇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大鼠、家兔肝脏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中五味子醇乙还对扑热息痛引起的损伤有保护作用,五味子戈粒对半乳糖胺肝损害具强的抑制作用,五味子木素酚A对小鼠免疫性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五味子果实挥发油能显著增加肝细胞色素P 450含量,五味子甲素、乙素、丙素、醇乙,五味子酚及联苯双酯对肝微粒体药酶有诱导作用。五味子具抗氧化作用,五味子乙素、丙素、醇乙、酯甲、酯乙,及五味子酚对氧自由基引起的损害有保护作用。五味子能促进肝糖原异生,又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使脑、肝、肌肉中果糖和葡萄糖的磷酸化过程加强,使血糖和血乳酸增加。五味子能促进胆汁分泌,有抗溃疡作用。其中五味子素有利胆、抑制胃液分泌,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五味子能明显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五味子醇提物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 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A和B,肺炎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氏菌等皆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抗病毒作用。五味子体外具杀蛔虫作用。脱氧五味子素、戈粒A具有抗肾病变的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神经官能症:五味子制成40%,100%的酊剂,口服,每次2.5ml,每天2,3次,2周,1月为1疗程。治疗神经官能症患者73例。结果:痊愈43例,好转13例,无效1例,中断治疗1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3)?21〕。 2.治疗急性菌痢:五味子制成糖浆,日服2次,重者日服3次,每次50ml,小儿酌减。治疗急性菌痢33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3例,无效死亡1例(中药新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50)。 3.治疗重度哮喘:五味子30,50g,地龙9,12g,鱼腥草30,80g,先用水浸泡2,4小时,再用文火煎15,20分钟,共提两次,余药液,约250ml,于下午4时、8时各服一半。治疗重度哮喘50例。经7月,2年观察。结果:痊愈1例,临床控制47例,有效2例〔中医杂志,1988,(9)?47〕。 4.治疗慢性肝炎:五味子、灵芝、丹参、柴胡制成蜜丸,每次1丸,饭后30分钟顿服,30天为1疗程,共服3个疗程。治疗慢性肝炎34例。结果:有效33例,总有效率37%〔陕西中医,1988,(3)?106〕。 5.治疗潜在型克山病:取五味子750g,加水20kg,煮沸,待凉后浸泡鲜红松枝4000g,1周后滤过,滤液20kg加糖精10g,分装。日服2,3次,每次25,50ml,儿童酌减,连服15天。治疗潜在型克山病45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吉林中医药,1985,(4)?21〕。 葛 根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 【产地】全国各地广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采集】一般春秋二季采挖。 【药材性状】均以块大、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炮制】由于根多粗大,不易干燥,故产地多乘鲜品纵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生用、煨用或磨粉用。 【历史】 葛根既可鲜品入药(古方称生葛根),又可鲜品切片干燥后入药。为示区别,唐代《药性论》称后者为干葛。干葛之名,宋以后医方多用之。至明又将葛根称甘葛,《滇南本草》谓“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苦葛乃为野葛的同属植物云南葛根Pueraria peduncularia Grah.,其根味苦而不甘,有毒,一般不作药用。 葛根入药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中品,谓“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对后世医家应用葛根 影响颇大。其后,《名医别录》据《伤寒论》等医方使用葛根的经验,补入“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之重要功用。并谓可“疗金疮”。此应用一度为晋唐五代医家青睐。如《本草经集注》“取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为要药”;唐代《药性论》称“熬屑治金疮”;《本草拾遗》言其“破血、合疮”;五代《日华子本草》认为其可“排脓破血,傅蛇虫啮,解 箭”。唐代,《药性论》提出本品可“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尤其“主解酒毒”为其后临床医家所重视。金《医学启源》称其“通行足阳明之经”,并可“发散小儿疮疹难出”;《珍珠囊》又谓本品能“升阳生津”,李杲言其“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虽葛根功能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除烦,透疹,升阳止泻,止呕,活血疗疮,解酒毒等,然金元尤强调“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明代,《本草纲目》增入了“散郁火”功效。至此,本草对葛根功用认识基本趋于完善。现代对葛根的应用,除继承前人经验外,通过研究和实践,又扩大了葛根原有功效和主治范围。尤其在对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呈现出较好前景,值得临床重视。 【性能】甘、辛,凉。主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活血通络,疗疮,解酒毒。 【应用】 一、表证 葛根为辛散之品,既能发散表邪,又善清退肌热。《本草汇言》称“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尤多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风寒表证:葛根虽为辛凉之品,然临床尤多用治风寒表证。《本草纲目》引《伤寒类要》以葛根、豆豉煎服治伤寒。尤善治兼有项背强痛者,若证属风寒表实无汗者,《伤寒论》葛根汤;若证属风寒表虚汗出恶风者,《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既可外散表寒,又可内清里热,常为主药,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 2.风热表证:因葛根发散表邪,“解肌热”,且性凉而兼能清热止渴,故现代临床亦有将之用治风热表证者。如《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银柴散,《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复方银葛芷汤。 二、麻疹 葛根升散外达,于痘疹斑痧等颇为常用。《医学启源》谓其“发散小儿疮疹难出”。明《药品化义》曰:“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无论斑疹等已透未透,均可使用。如《证治汇补》升麻玄参汤,《种痘新书》百一快斑汤。 葛根亦常用于痘疹的中后期,可外散邪毒,解肌退热。《医宗金鉴》加味升麻葛根汤,《麻科活人全书》化毒清表汤。 三、烦渴 葛根治渴,《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谓能“主消渴”,唐?《药性论》谓其“止烦渴”,无论虚实均可使用。如虚者,《珍珠囊》谓:“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而实者,《本草正》曰:“热而兼渴,此为最良”。其生津止渴除烦,单用即效,如《太平圣惠方》 以葛粉煮粥或葛根煎水服,治烦躁热渴。亦有《寿世保元》千里梅花丸,以之与乌梅肉、腊梅花、百药煎等为丸噙化用于夏月长途,津少口渴者。 因葛根味甘而善生津止渴,故古今亦多用治消渴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治消渴病,气不布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者。《仁斋直指方》天花散,治消渴属阴津不足者。对气阴两虚消渴,如《杂病源流犀烛》之玉泉丸。 四、泻痢 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之效。于泻痢,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实证;既可用治热证,又可用治寒证。如《临证实践》藿香汤,治因湿所致腹泻、暑泻。《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刘氏止泻汤,治小儿湿热型腹泻。若湿热泻痢,热重于湿,可用《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热利有无表邪者用之皆可。 对虚证,临床常以葛根煨用,且尤强调治脾虚腹泻。李杲曰葛根为“治脾虚腹泻圣药”。如《小儿药证直诀》之七味白术散,治小儿脾虚腹泻效佳。《吴少怀医案》葛术汤,治属中焦虚寒之腹泻。 五、头面诸疾 葛根轻扬发散,上行头面,《本草经疏》“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于头面疾患,实者可散邪,虚者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正义》)以充养头面。又因其乃“阳明经药”(《本草纲目》),“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本草正》)。故临床尤多用治足阳明经相关之头面疾患。 1.头痛:前人有“高巅之上,唯风可达”之语,对外邪风邪之头痛,葛根可入头面而散风。如《伤寒大白》二白干葛汤,治阳明表邪头痛,额前痛连及目眶者。《审视瑶函》升麻芷葛汤,治阳明经头风头痛。 此外,因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头痛眩晕,如《证治准绳》益气聪明汤。 2.鼻渊:葛根散邪排脓,以宣利肺气,又为阳明经药。鼻虽属肺,然“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本草纲目?辛夷》),葛根能升阳明清气,以充养上窍,可以消除鼻渊之因。如《证治准绳》温肺汤,治因肺气虚弱所致鼻塞或鼻流浊涕。《中医精方荟萃》桔葛苍耳煎,以之与桔梗、苍耳子、辛夷、连翘等配伍,亦用治鼻渊偏热者。 3.面部疮肿:葛根能入头面散邪消肿,活血疗疮。《外科正宗》柴胡葛根汤,治颐毒表散未尽,身热不退,面颊红肿坚硬作痛者。《医宗金鉴》升阳散火汤,治颊疡(生于耳下颊车骨之疮疡,始发如粟,色红渐大如榴)失治或过敷寒凉,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 此外,《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治阳明经中风,口眼歪斜,恶风,四肢拘急。《中医精方荟萃》止痉汤,治面肌痉挛者。 六、酒醉 葛根在唐代已用来“解酒毒”,如《千金要方》以鲜葛根捣汁饮治酒醉不醒者。宋代《本草衍义》以葛根取粉治酒醉者,并曰:“病酒及渴者,行之甚良”。饮酒过度者多烦渴,损伤脾胃者又可出现纳差、呕吐等症。葛根能“主呕吐”(《神农本草经》)、“开胃下食„„ 止烦渴”(《药性论》),故对醉酒者,有对症之效。临床亦可配入健脾开胃止呕之品,《药品化义》称葛根“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如《普济方》葛花丸,治饮酒太过,呕吐者。《儒门事亲》葛根散,治饮酒过度,酒毒内蕴者。 葛根也可用于非酒引起的脾胃不和。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散,治脾胃不和,昏困多睡,乳食减少者。《保幼新编》消胀散,治小儿腹胀,并称“此方治儿胀之圣剂,累试辄效”。 【用法用量】 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升阳止泻用于脾虚腹泻宜煨用,清热生津以鲜葛根为优,若用鲜品,剂量可适当增大。 【使用注意】 本品毒副作用不明显,古代还以葛根“蒸食”(《本草经集注》)。或“切入煮茶中以待宾”(《本草衍义》)。然亦有医家认为用之当慎。如明代《本草正》云:“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清代《本草从新》言:“夏月表虚汗多尤忌”。临证亦当注意。 【讨论】 一、粉葛根与药材质量的讨论 葛根入药,亦有使用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者。其质地纤维少,粉性足,处方专以“粉葛”为名,有认为其质量较好。然考诸文献,却非如此。如梁代《本草经集注》即云:“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南康、庐陵(江西境)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所谓多肉 而少筋甘美者,应指甘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和食用葛Pueraria edulis Pamp.而言。虽食用较优,然药用却次。从现代化学成分结果看,葛根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含量以纤维重、粉性差的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为最高。故临床不应片面强调粉性足之“粉葛”入药。 此外,还当注意“粉葛”不同于“葛粉”。葛粉首见于《开宝本草》,即葛根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嘉佑本草》称“中品上卷葛根条,功用与此(即葛粉)相通”,现代临床多用葛根而少用葛粉。 二、野葛与葛根名实问题的讨论 葛根古今药用不止一种,而且野生品和家种品均供药用。《本草纲目》“葛有野生,有家种”。由于古人早以葛根蒸食,故有栽培。然从食用者“多肉少筋,甘美”推之,当主指甘葛和食用葛而言。相对来说,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以野生为多。故植物学又称此种为野葛(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但应注意,中药野葛与植物学野葛同名而异物。中药“野葛”一名苜,见于《神农本草经》,谓“钩吻,味辛,温,主金疮„„一名野葛”。《名医别录》称其“有大毒„„(主)恶疮疥虫”。《岭表录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从植物上看,古人所称野葛,为马钱科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 Benth.的全草。药理研究表明,其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故临床不内服,《名医别录》言“不入汤”。对痈肿疮毒、疥癞、瘰疬等,常捣敷或研末调敷或制膏外用。由于葛根与野葛名相近而性大异,临证切忌混淆,《本草纲目》亦强调“钩吻,虽名野葛,非葛 根之也者”。 此外,在对古方挖掘整理中,对这类名实问题亦应有相当警惕。如《太平圣惠方》有野葛膏,以野葛同乌头、巴豆、雄黄等制膏外用,治江南风毒,脚气肿满及筋脉拘急疼痛。《圣济总录》野葛膏,以之同附子、牛李子并根制膏外涂摩患处,治风瘙隐疹肿痒,状如 或如茧粟。方中野葛当然非豆科药用之葛根,而实为钩吻。 三、葛根所治阳明表证的讨论 葛根自明代以来临证多用治阳明表证。阳明表证源于朱肱《类证活人书》。其曰:“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长,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可表而已”。继之,明?陶华《伤寒六书》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制柴葛解肌汤以补朱氏用方之不足。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及《类证活人书》的论述,提出了阳明表证一说。其目的在于与阳明经证的白虎汤区分开来。故表证有太阳表证、阳明表证。太阳表证即伤寒与中风;阳明表证即上述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等症。王泰林《退思集类方歌注》云:“阳明表证初起微恶寒,及至壮热则寒不复恶矣。” 从前人对阳明表证的论述及其代表方柴葛解肌汤解表药与清热药同用的事实看,阳明表证实际上就是外感风寒,寒郁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的病证(可兼见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寐,眼眶痛等症)。因其表寒未解,里热已起,故治疗上当解表清里。葛根既“清风寒,净表邪”,又善清里热,“散郁火”。且“善达诸阳经, 而阳明为最”。故每为阳明表证主药。与功擅解表清里之羌活、柴胡、黄芩、石膏等组成的柴葛解肌汤对外感属寒郁化热,表邪未解者,常用屡效。 四、对葛根活血功用的讨论 葛根活血作用认定始于唐代。《本草拾遗》云:“葛根生者破血,合疮,堕胎”。《日华子本草》亦言其能“排脓破血”。然古人以葛根活血,其应用主要与疗疮联系在一起。现代临床拓展了葛根活血功效的适应证,将之用治多种与瘀血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临床疗效。更有医家从葛根之活血,现代研究其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量这一实验结果出发,将之与鸡血藤、半夏、夏枯草组成葛藤二夏汤治顽固性失眠者,据作者称,通过其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顽固性失眠,大部分伴有颈椎病,并认为颈椎病是本,失眠是标。葛根之扩张脑血管,与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经络作用可促使椎间孔周围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压迫,改善脑部供血。临床以该方用治顽固性失眠近70例,效果良好(《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 五、葛根的品种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定为葛根的正品,但部分地区除了用甘葛外,尚以下列同属植物作葛根入药,一般质量较次: 1.食用葛Pueraria edulis Pamp. 2.峨眉葛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 3.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 (Roxb.) Benth. 4.山葛藤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5.华葛Pueraria chinensis Ohwi 此外,少数地区以粉性较次的天花粉(栝楼根)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充葛根应用。两者作用不同,不可混用。 【化学成分】 葛根中含黄酮类化合物达12%。其中主要有大豆甙、大豆甙元及葛根素。其次为大豆甙元4†,7 二葡萄糖甙,芒柄素 7 葡萄糖甙,4†,6‡ 二乙酰基葛根素,5,7,4‡ 三羟基异黄酮,7 羟基 4† 甲氧基异黄酮,葛根素木糖甙,4† 甲氧基葛根素等。其它成分有尿囊素、β 谷甾醇、胡萝卜甙、6,7 二甲氧基香豆素及其糖甙、氨基酸、淀粉等。 【药理作用】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状血管扩张。总黄酮还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并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对梗塞心肌代谢有良好影响。葛根醇浸膏、黄豆甙元和葛根素均有明显预防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煎剂、浸剂和总黄酮均有一定降压作用,并可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实验还证明葛根有较为广泛的β 受体阻滞作用。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人和动物血小板聚集。葛根煎剂有轻微降血糖作用。煎剂和醇浸剂有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作用不及醇浸剂。此外,葛根含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成分,黄酮甙元对肠管有解痉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冠心病:葛根素4,5mg/kg,用注射用水稀释至50ml静脉注射,约4小时后再按4,5mg/k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日间12小时维持静脉滴注,共6天,临床观察30例,表明用药后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对限制心肌梗死范围有效〔中华心血管杂志,1985,(3)?175〕。 2.治疗心律失常:首剂以葛根素200mg加入50%葡萄糖液200ml内,于5,10分钟内静脉推注,第1,7天(第一天在静推后4小时开始)以葛根素500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日1次,治疗32例,有效率60%〔山东中医杂志,1985,(6)?26〕。 3.治疗高血压病:(1)用葛根片治疗伴有颈项强痛的高血压病222例,改善症状有效率为78%,90%〔中草药通讯,1975,(2)?34〕。(2)用葛根槐茺汤(葛根30g,槐米15g,茺蔚子15g,煎汤500ml),早晚各服250ml或泡水当茶饮,1月为1疗程。治高血压50例,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症状改善一年以上者9例,维持半年以上者6例,维持3月以上者8例,血压下降,症状缓解者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湖北中医杂志,1985,(1)?27〕。 4.治疗脑血栓形成:用葛根30,50g,红花15,25g(后入),地龙25,40g。水煎,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或隔日一剂,10剂为1疗程。治疗脑血栓形成86例,临床治愈44例(51.5%),显效者26例(30.3%),好转10例(11.7%),无效者6例(6.9%),总有效率为93.1%〔云南中医杂志,1982,(5)?27〕。 5.治疗视网膜支脉阻塞:用葛根及葛根素针剂肌内注射治疗视网 膜动脉阻塞14例,取得明显疗效。可改善视网膜血管末梢部位的阻塞状态,从而提高视功能〔实用眼科杂志,1986,(4)?252〕。 6.治疗高脂血症:用桑葛丹(由桑寄生、葛根、丹参制成的水丸),治疗高脂血症150例,降血脂显效率60%以上,总有效率81%以上。药理表明,对造模高脂血家兔疗效高于安妥明;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4)?42〕。 7.治疗突发性耳聋:以葛根片(每片相当生药1.5g)日3次,每次1,3片口服,或针剂日2次肌内注射,每次注射葛根黄酮100mg,一般用药1,2个月,治疗100例,总有效率为76%〔中华医学杂志,1973,(10)?59〕。 8.治疗跌打损伤:将葛根水煎取浓汁,先热熏后浸泡跌打损伤部位,配合内服葛根汤,共治18例,均获良效〔新中医,1984,(5)?50〕。 9.治疗颈项强痛或颈椎病:用葛根40g,厚朴15g煎汤,每日分2次服,连服3天至2周。治颈项强痛129例,治愈率达87%〔山东中医杂志,1990,9(6)?48〕。另有以葛根二藤汤(葛根30,60g,鸡血藤30,60g,钩藤10,30g)每日1剂,煎2次混匀,早晚分服。15天为1疗程,症状消失后继续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治颈椎病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37,78岁;病程1个月,17年。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半年以上未复发者)22例,显效(主要症状显著减轻,肢体功能明显好转)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山东中医杂志,1991,10(1)?18〕。 10.治疗急性腹泻:葛根6g、黄连6g、生甘草3g用沸水过滤,将汤液弃掉后,再加生茶叶少许,开水浸泡代茶饮,每日1剂,重者加倍,一般连服3,7日,治急性腹泻50例,大便常规检查为细菌性痢疾14例,急性肠炎36例。治愈:治疗时间3,5天,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完全消失,热退,大便化验正常共42例,占84%。好转:腹痛、腹泻基本消失,热退,大便检查好转8例,占16%〔山东中医杂志,1993,12(3)?42〕。 11.治疗泌尿系结石:用葛根、制玄胡、生白芍各30g为主解除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同时配合通淋、利尿、排石中药,再在辨证基础上佐入清热、活血、破气、滋阴、益气、强肾药物,治疗泌尿结石4例,均获得满意疗效〔中医杂志,1996,37(3)?183〕。 12.治疗青光眼:用1%葛根素溶液点眼,对80例143只青光眼进行临床试用,发现该药对未手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均有降低眼内压作用,对残余性青光眼及各型用其它降眼压药物效果不满意者,加用1%葛根素溶液点眼,亦有一定降眼压效果。共治143只青光眼,总有效率为70.6%〔中华眼科杂志,1993,29(6)?336〕。 大 黄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 和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 【采集】于秋末茎叶枯黄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药材性状】《图经本草》认为:“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炮制】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或直接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历史】 本品的异名有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药录》),锦文大黄(《千金要方》),川军(《中药材手册》)等。 大黄入药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准确地阐述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其后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能“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使本品的主治症候更具体。唐?《药性论》加以补充,谓其“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增加了贴热毒肿,主 小儿寒热时疾,蚀脓。《日华子本草》增入疗“利关节”、“并敷一切疮疖痈毒。”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治黄疸。”明清以来本草,进一步总结了本品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诸功效。 【性能】苦,寒。主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利湿退黄。 【应用】 一、积滞便秘证 “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本草经疏》)“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本草正义》)“凡蕴热之症,脏腑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初发,热毒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本草切要》) 大黄有良好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凡实积便秘,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者,每用为主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如《伤寒论》大承气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黄牵牛丸。若大黄用量较轻,则泻下力缓和,方如《伤寒论》麻子仁丸。若既有大便秘结,又有正气虚之症,使用大黄时应配伍扶正之品,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阳明腑实证见气血不足者,《伤寒六书》黄龙汤;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千金要方》温脾汤。 大黄常用于治疗急腹症,如用治肠梗阻、中毒性肠麻痹、胆道蛔虫、胆石症、阑尾炎等等。 二、血证 大黄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金匮要略》泻心汤。 大黄有较好活血祛瘀作用,其特点:一是能下瘀血,使离经之瘀血,从下排出;二是清瘀热(即因瘀发热者)。可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多种病证。“下瘀血,血闭。”(《神农本草经》)。“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名医别录》)。“治妇女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医林集要》)。“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千金要方》)。如《金匮要略》下瘀血汤,《伤寒论》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 三、疮疡、烧烫伤证 本品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外用能清火消肿,凉血解毒,治热毒痈肿疔疖烧烫伤。“贴热肿毒,„„蚀脓,破留血。”(唐?《药性论》)。“敷一切疮疖痈毒。”(《日华子本草》)。主治“诸火疮。”(《本草纲目》)。如《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妇人良方》金黄散,《卫生宝鉴》如神散。 四、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用于痢疾积滞未尽者。痢疾初起,虽泻下频繁,而湿热积滞阻于肠腑,故泻而不 畅,里急后重。运用大黄泻下清热,使肠道湿热积滞有下泄之路,治疗较彻底,不致转成慢性。是目前治疗中毒性菌痢的要药。如《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即单用一味大黄,用酒煎服,治疗泻痢湿热症。 大黄苦寒降泄,亦能利小便,清导湿热,治疗湿热黄疸及淋证。如茵陈蒿汤,八正散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本草纲目》)。 【用法用量】 3,15g。外用适量。入汤剂不宜久煎,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大黄生用泻下力强,制用泻下力缓,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炒炭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讨论】 大黄泻下有效成分是蒽醌甙,其中主要是番泻甙,但本品因含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又具有收敛作用,故大剂量使用大黄时会导致先泻后便秘。若煎药时间过长,则蒽醌类化合物及结合性大黄酸和其类似物破坏较多,鞣酸等成分大量煎出,故仅有致便秘作用,而无泻下作用。 大黄用量,内服常用量为5,15g,但亦有报道大黄内服用量每 次30,60g,如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等单位,用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100例。除重症外均不用胃肠降压,不禁食,部分病例酌情给予输液或加用抗菌素。用法:生大黄入汤煎,每次30,60g,1,2小时服1次,直至腹痛等症状减轻、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与白细胞下降后逐渐减量。又报道:治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以生大黄煎汤,配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4例。成人每次用生大黄24,30g,每日2,3次。除2例效果不好外,其余均获效〔福建中医药,1985,1?36〕。使用大剂量大黄,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患者体质状况。 【化学成分】 主要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大部分为结合状态,是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甙和双蒽醌甙。双蒽醌甙中有番泻甙A、B、C、D、E、F;游离型的甙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等。 【药理作用】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用大黄片每次3,4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每日3次,饭后服,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40例,用药1月,治愈24例,有效3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91,(5)?25〕。 2.治疗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以精制大黄片每次3片,每日3次,饭前服用。疗程:慢性胃炎及球部溃疡4周,胃溃疡6周,治疗患者50例(慢性胃炎28例,溃疡22例),症状缓解率78.3%,慢性胃炎好转率68.0%,溃疡愈合率67.8%〔上海医学,1992,(4)?218〕。 3.治疗肠梗阻:生大黄研末,成人每次9g,老幼减半,用开水冲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共治疗麻痹性肠梗阻25例,单纯性肠梗阻11例,粪块性肠梗阻8例,一般服药1,3次,24小时内病人可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陕西中医,1984,(8)?33〕。 4.治疗中毒性肠麻痹: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取大黄(,1岁5,10g,1,3岁10,15g,4,6岁15,20g,7,10岁20,30g)用开水50,100ml浸泡,待水温约37?时行直肠灌注,保留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50例中毒性肠麻痹,痊愈12例,好转6例。多数在0.5,2小时见效,1,3日大便通畅〔四川中医,1989,(4)?13〕。 5.治疗肠伤寒:大黄3份,白及2份研末。大便隐血(+)用1g,隐血(++,+++)、少量柏油样便用2g,隐血(++++)、大量柏油样便用 3g,均日3次口服,其中配合西药4例,输血1例。治疗肠伤寒出血78例,显效6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9%〔四川中医,1986,(8)?43〕。 6.治疗外科手术后的腹胀:生大黄洗净,晒干后研成粉末备用。一般成人取大黄粉30g,用300ml温开水调和后保留灌肠。一般病例1次即可,重症病人可酌情增加每日1次或2次,至临床体征好转为止。治疗90例,结果显效(用药1次,在1,3小时内排气、排便,体温下降1,2?,肠鸣音恢复,腹胀痛消失)79例,好转(腹胀减轻者)17例,无效(用药1次在5小时内症状不减)4例〔河南中医,1991,11(4)?35〕。 7.治疗肛门疾病:肛裂、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混合痔术后、肛门湿疹,取大黄15,30g冲开水3kg,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内痔出血、溃疡、感染,用适量生大黄粉外敷局部,每日1次直至痊愈;肛瘘术后则先熏洗后外敷,每次排便后换药。结果均有效,用药时间1,21日〔浙江中医杂志,1991,(3)?116〕。 8.治疗胆绞痛:生大黄10,20g,木香10g,加开水300ml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用。结果治疗15例胆绞痛,显效(服药1小时内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者)21例,占46.7%;有效(胆绞痛在服药后1小时减轻,患者能忍受)计20例,占44.4%;无效(服药后胆绞痛未减轻或虽有减轻但患者仍不能忍受)计4例,占8.9%。总有效率91.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83〕。 9.治疗胆石症:首先服金胆片每次8片,每日3次,连服5日。 症状缓解后改服生大黄煎液,首次500ml(含生药20g)口服。第2次300ml(含生药10g),间日服1次,连服5次。药量可随病情和体质酌情增减。治疗泥沙样结石29例,混合型结石8例,痊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2%〔四川中医,1989,(7)?29〕。 10.治疗胆道蛔虫:大黄600g,分3次煎服,分次为300g、200g、100g,每天1剂,待水沸后投入大黄煎约5分钟即可。服完后做B超复查,然后给予噻嘧啶0.1g(1片)12片,当晚和第二天早晨各服6片,低热患者在服用大黄的同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8万u,每天2次。结果治疗胆道蛔虫患者40例,服完3剂并配合上述疗法。痊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8)?464〕。 11.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黄煎剂30,60g(或冲剂25g,糖浆12ml,片剂10片)1次,1,2小时1次,每日5,8次,严重者加用大黄煎剂灌肠,针灸或用阿托品、杜冷丁肌注,发热加抗生素。待症状、体征消失后用大黄片3片1次,每日2次口服。治疗急性胰腺炎266例,痊愈25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平均2日,腹痛消失3日,发热消退5日〔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 12.治疗高脂血症:(1)大黄浸膏片0.5g(每片),每次4片,每日3次(相当于生药15g)饭后服,连用1个月为1疗程。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83例,结果:血清胆固醇高者44例,下降幅度为19,174mg%,降至正常者8例〔陕西中医,1984,(2)?11〕。(2)口服大黄醇提片,每晨3片(每片0.25g),连服3周。临床观察47例,结果表明,对 高胆固醇的有效率为52%,对高甘油三酯与β 脂蛋白有效率为76%〔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8)?2〕。 13.治疗肥胖症:本症指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但未达肥胖症标准。用大黄片每次4,10片,每日1,3次饭前30分钟服,使大便每日保持3次。同时控制主食。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96%,腹围减少率61.5%,89%〔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6)?32〕。 14.治疗急性淋病:熟大黄片(新消宁片)(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验药厂产品),每片0.3g,含蒽醌衍生物不低于7mg;大黄醇浸膏片每片0.3g,含蒽醌衍生物8.9mg。每日口服大黄浸膏片3次,每次8片(少数病例15片)共服4天,治疗后第10天复查。结果,用大黄浸膏片治疗124例,痊愈(淋菌培养阴性)16%,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但淋菌培养阳性)21%,总有效率31%;用熟大黄片治疗36例,总有效率72%〔上海药科大学学报,1991,22(5)?292〕。 15.治疗冻伤:大黄、甘草各50g,加入水4000ml,煎30分钟,取出药渣,待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每晚1次,治疗冻疮100例,效果满意,每剂药液可使用1周〔中国农村医学,1987,(12)?23〕。 16.治疗暑疖(汗腺炎)?取生大黄15g,浸于75%酒精50ml内1,2日,提取浸出液约30ml,再将冰片3g溶入,最后将鲜芙蓉叶30g捣烂取汁30ml,加入大黄酒精浸出液后备用。用法:以3%过氧化氢液(或肥皂水)清洗患部,去除脓痂,再用棉签蘸芙黄酊搽,每日3,4次,一般3,5日即愈〔四川中医,1989,(1)?12〕。 17.治疗外阴溃疡:将生大黄研成极细面,过120筛备用,外阴 用适量高锰酸钾水或干净水清洗,将大黄粉涂撒在溃疡面上,每日上药量不限,随脱随上,近期治愈率100%,远期疗效尚在观察中〔山西中医,1991,7(2)?18〕。 18.治疗排卵功能失调:大黄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次服1g,每日2次,于月经后开始服药,连服3,6个月,治排卵功能失调70例,结果:排卵5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90,(4)?34〕。 19.治疗闭经:将生大黄120g用白酒浸泡1夜,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长流水、米醋各25ml煮沸后加入大黄末;搅拌冷稠起大泡,泡破冒青烟色如老酱油为佳,待凉后团如蛋黄大,重15g,每次1丸,每日2,3次,治疗瘀阻型闭经25例。结果:治疗1,10日均获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27〕。 20.治疗银屑病:生大黄3,15g,熟大黄6,20g,制成煎剂(生大黄后下),日1剂,分早晚2次服。外用:生大黄、熟大黄各30g,用30%酒精100ml浸泡1周,取汁外搽患部,每日1,2次。搽药后用手在患部摩擦5,10分钟,使局部有微微发热感。结果治疗银屑病45例,痊愈(皮损全部消退)28例,好转(皮损消失50%以上)12例,无效(治疗1个月无明显变化)5例〔陕西中医,1990,11(11)?514〕。 21.治疗脂溢性皮炎:(1)生大黄100g、冰片20g,食醋250g,共置密封瓶中浸泡7天后,涂本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9)?34〕。(2)先用温水洗湿头发,然后用大黄、硫黄各等份末搓头发上,2,3分钟用温水洗去药粉,每隔3,4天用1次〔新中医,1986,(11)? 29〕。 22.治疗带状疱疹:(1)生大黄30g、冰片5g、蜈蚣5条,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每日早晚1次〔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6)?16〕。(2)大黄15g、虎杖15g、冰片15g,浸入300ml95%酒精24小时后,取清液涂布于患处,每日数次〔中医药学报,1991,(4)?35〕。 赤 芍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e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 【产地】芍药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川赤芍产于山西、甘肃、青海东部和四川、西藏等地省区。 【采集】春、秋二季采收,以秋季产者佳,除去根状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晾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足干。 【药材性状】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炮制】切片生用或炒用。 【历史】 赤芍,如《中华药海》所言:“本品形似芍药,花红色,大而美丽,根亦红色,故名。”本品释名有: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等。 赤芍收载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又补充曰:“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物,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较为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 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本草》又补充其功效,言其:“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开宝本草》又言其:“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至此,本草对赤芍功用的认识基本趋于完善。 【性能】苦,微寒。主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利水通淋。 【应用】 一、热入营血证 赤芍味苦,性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适用于温邪入营,发热舌绛,斑疹紫暗等症。如《张氏医通》紫草快斑汤。 二、血热出血证 赤芍苦寒,能凉散血分实热,用治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肠风下血等症。 1.血热吐衄:《药品化义》曰:“赤芍,„„清吐衄血。”本品苦寒,入肝经,尤能泻肝火,清血分之热,凉血止血。如《事林广记》“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 2.肠风下血:《本草经疏》曰:“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风自止矣。”用治血痢腹痛,如《圣济总录》芍药汤。 3.崩漏下血:《本草经疏》:“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用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如《太平圣惠方》如神散。 三、瘀血证 《本经逢原》:“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绩耳。”用治血热瘀滞所致之经闭 瘕,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症。 1.经闭癥瘕:本品苦寒,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行滞止痛的功效。用治血瘀癥瘕,瘀血留结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症,《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用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 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甚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2.跌打损伤 3.痈肿疮毒 四、肝热目赤 《药品化义》言:“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用治肝火上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五、小便不利 《药品化义》言:“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用治小便五淋,常与槟榔为末服。 此外,还用治急性乳腺炎,如《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以赤芍30,60g,生甘草6g。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 【用法用量】 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经闭者不宜用。反藜芦。 【讨论】 关于赤芍加工时是否去皮的讨论 在赤芍加工中,对去皮好,还是不去好,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不去皮好,因赤芍的成分主要为芍药甙,皮中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去皮及水烫后,芍药甙及白芍药甙比带皮者少,而白芍药甙 仅为带皮的一半,四川阿坝商品条芍,原皮赤芍药甙含量(2.01%),比刮皮赤芍(1.01%)高25%。另外,具有降低血中尿素氮作用的活性成分1,2,3,4,6 五 O 没食子酰葡萄糖也富含于皮中,去皮者含量低。故不去皮者有效成分高,且利于保存药性。另外,古今文献中未见不去皮有副作用或影响疗效的记载。〔四川中医,1989,7(2)?50〕。 【化学成分】 赤芍中已鉴定的化合物大都是单萜成分,这些成分有芍药甙、芍药内酯甙、氧化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芍药吉酮、芍药新甙、(z) (1S,5R) β 蒎烯 10 基 β 巢菜糖甙。川赤芍中亦含芍药甙。此外,赤芍中还分离出苯甲醛,并含有没食子鞣质等鞣质成分。 【药理作用】 赤芍能增加动物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赤芍煎剂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芍药甙有较弱的抗炎作用。赤芍的正丁醇提取物对S180实体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赤芍和芍药甙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痉挛。赤芍0.7,3.3mg/ml对肝细胞DNA的合成有明显增强作用,能显著促进3H 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肝细胞内。赤芍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芍药甙对应激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冠心病:赤芍煎汤内服,每次用量相当生药40g,每日3 次,治疗冠心病125例,取得较好效果〔中级医刊,1984,(9)?49〕。 2.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用180mg赤芍801(赤芍成分之一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丙酯)加入5%或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观察期间一般不用其它有关中西药。结果:治疗263例,基本治愈106例,显效98例,好转3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2.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9)?561〕。 3.治疗肺心病:(1)赤芍没膏片6片(每片0.5g,含生药5g),每日口服3次,3个月为1疗程。治疗肺心病代偿期患者30例,结果以铟—MAA肺灌注γ照相显示血运明显改善,心电图、心阻抗血流图显著改善,肺动脉平均压(PPA)和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下降,心阻抗微分图和血液流变指标均有显著好转〔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60〕。 (2)100%赤芍注射液(同济医科大学提供)和0.9%氯化钠5ml、5%碳酸氢钠适量,调pH值至7.35。无创组32例作静注,有创组10例通过右心导管注入肺动脉。均每日1次并于3分钟内注射完毕,5次为1疗程。用于治疗肺心病失代偿期。结果表明:本品能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右心功能和血液流变性,提高氧分压,使临床瘀血体征明显改善〔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199〕。 4.治疗肝曲综合征:赤芍30g,川朴25g,丹参20g。每日1剂,常规水煎服分3次,连服7日为1疗程。结果治疗肝曲综合征12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91.6%〔辽宁中医杂志,1987, 11(8)?18〕。 5.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赤芍100g,丹参30g,水煎至200ml,1日口服两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5例,3个疗程内治愈〔铁道医学,1989,17(3)?183〕。 6.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每日用赤芍注射液4ml(含生药8g)肌注,治疗13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及好转各2例〔中医杂志,1985,(6)?47〕。 黄 连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产地】味连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雅连主产于四川,云连主产云南、西藏昌都地区。雅连多系栽培,野生种已不多见。四川、云南黄连产量较大,其中四川东部所产者品质较佳,为川连之通用正品,云连功用与川连相同,但效力略逊。 【采集】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苗叶、须根,干燥。 【药材性状】均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本草纲目》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 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 【炮制】生用或姜炙用,也有酒炙用者。 【历史】 《本草纲目》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因黄连味苦色黄,根连珠,质坚实、断面黄、无残茎及须根,而得此名。 本品的异名有王连(《神农本草经》),支连(《药性论》)。黄连又称味连、川连、鸡爪黄连;三角叶黄连又称雅连、峨嵋连、峨嵋家连(四川);云南黄连又称云连。短萼黄连又称土黄连,与黄连十分相似。其他作黄连入药的品种,一般称土黄连。处方中之“黄连”,系指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峨嵋野连、短萼黄连或五裂黄连的根茎。药用以前三种为主。 黄连入药的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较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其后《本草经集注》曰:“解巴豆毒。”《名医别录》又加以补充,言其能:“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药性论》又曰:“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本草拾遗》又说:“主羸瘦气急。”《日华子本草》增补:“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王好古认为:“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李时珍称其 又能:“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本草备要》:“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明清以来本草著作逐渐总结了本品泻火,燥湿,解毒,杀虫诸功效。 【性能】苦,寒。主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疳安蛔。 【应用】 一、湿热诸证 黄连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且尤其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故临床可用于治疗湿热中阻,湿热泻痢,湿热疮毒等湿热证。 1.湿热中阻:黄连入胃与大肠经,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用治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2.湿热泻痢: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为治湿热泻痢要药。用治湿热泻痢,轻者单用即效;若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若泻痢身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即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所致热痢,如《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若痢疾实证兼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而无表证者,如《河间六书》芍药汤。 3.湿热疮毒:黄连苦燥除湿。用治湿浊浸蕴肌肤之湿毒症,多见 小腿足踝等处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疱,瘙痒,破后黄水淋漓等。如《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以本品与松香、海螵蛸同用,共研细末制成软膏涂敷患处。 二、火热病证 黄连为大苦大寒之品,其性清降,有清热泻火之功,又入心、肝、胃等经,而尤善清心、胃二经的火热。故适用于心经实火,胃火上炎,肝火犯胃,血热妄行等实热病证。 1.心经实火:黄连入心经,以泻心经实火见长。用治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如《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若心火亢盛、烦躁不眠及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诚如《本草新编》所言:“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 2.胃火上炎:黄连入胃经,善清胃火,故可用治胃火上炎诸症。用治胃火上攻致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牙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如《脾胃论》清胃散。用治小儿胃热吐乳,如《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以黄连、清半夏各6g。共为细末,分100等份,每日3次,每次1份。 3.肝火犯胃:黄连苦寒,又入肝经,兼清肝火,若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苦咽干者,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4.心肾不交:《本草新编》曰:“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 而入心尤专任也。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实热而不可治虚热也。盖虚火宜补,而实火宜泻,以黄连泻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从治也,故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分,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用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如《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5.血热妄行:《本草正义》言:“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用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便血,如《金匮要略》泻心汤。 6.胃火消渴: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的中消证。 三、热毒病证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火盛成毒之发疹发斑,痈肿疮毒,发颐喉痹,热毒下血,耳目肿痛诸症。 1.痈肿疮毒:如《外科正宗》黄连解毒汤。近年来用于败血症,也有较好效果。外敷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 2.耳目肿痛:《图经本草》云:“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细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 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效。”用治眼目红肿,亦可用黄连煎汁,或用人乳浸汁点眼;用治耳道疖肿、耳道流脓,可用黄连浸汁涂患处,或配枯矾、冰片,研粉外用;用治口舌生疮,如《肘后备急方》,以黄连煎酒,时含呷之;近代用治火烫伤,以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四、疳积蛔虫 《本草备要》载:“除疳,杀蛔。”《药性论》:“杀小儿疳虫。”故黄连又有除疳杀蛔作用,又可用治疳积、蛔虫病。 1.疳积: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戊己丸。用治妇人热劳羸瘦,如《太平圣惠方》黄连猪肚丸。 2.蛔虫病:蛔虫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大苦,可以安蛔。用治蛔虫,如《伤寒论》乌梅丸,重用黄连。 【用法用量】 2,5g。研末吞服1,1.5g,日三次。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 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 【药理作用】 黄连中小檗碱对实验动物有很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滴虫、流感病毒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又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镇痛、抗利尿、局部麻醉等作用。此外,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子宫、膀胱、肠胃道平滑肌都呈兴奋作用。小檗碱及其一些衍生物有抗癌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细菌性痢疾:单味黄连各种制剂(粉剂、干浸膏、糖浆、煎剂、小檗碱)口服及/或用其浸液、混悬液灌肠或用以黄连为主的各种复方如香连丸、黄连丸等口服治疗千余例菌痢患者表明,黄连制剂有显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优点。黄连制剂与氯霉素、合霉素及ST SG替接疗法相比,疗效相近。重症脱水患者比磺胺安全,无副作用。住院日期也比磺胺或氯霉素组为短。合成小檗碱并用甲氧苄氨嘧啶治疗急性菌痢257例,治愈250例,比四环素并用痢特灵组130例,治愈47例,显著优越,且耐药性减少(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74)。 2.治疗烧伤:黄连250g,菜子油500g,先将黄连切成片状,放入容器内,再将食油放入洗净的铁锅内,加温至冒清烟,立即将油倒 入盛黄连的容器内,待油烟散后,再以灭菌纱布滤过,沉淀,取上清液,装入灭菌瓶中备用。使用时,以1?新洁尔灭冲洗清洁创面,然后,涂以黄连油,不包扎,每日5,6次,结果治疗6例烧伤患者,全部有效〔中级医刊,1988,23(10)?54〕。 3.治疗慢性腹泻:以黄连250g,山栀子125g,白矾125g,将上药加水8000ml,煎成5000ml;留渣再加水约8000ml,煎成约5000ml,两次煎液混合置瓦缸中令其生长霉菌备用,使用时,加万分之五的冰片搅匀,并用碳酸氢钠调整pH值达6.8即可应用,早晚从肛门灌入100,200ml,持续至腹泻停止。共观察50例慢性腹泻病人,经用黄连霉液灌肠治疗15天至15个月,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复查,局部病变消失至正常或接近正常)30例;好转(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未作内窥镜复查,或内窥镜复查仍有病灶)15例,无效(与治疗前相同,无改善)15例,有效率占75%,治愈率占60%〔新中医,1989,(9)?36〕。 4.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黄连3g,明矾2g,马勃5g,鸡子黄1枚。每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约100ml,以甘油灌肠器保留灌肠。灌肠后卧床休息约2小时,卧床体位一般以药液尽可能浸渍创面为好,便后给药尤佳。经治10,30天,痊愈18例,好转2例〔江苏中医,1988,9(5)?11〕。 5.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共18例,治愈15例。治法:喷粉法——洗净患者肠内容物,凡使用乙状结肠镜可窥视到的溃疡及其他炎症病变,均可用带有长金属管的喷粉器,将黄连粉直接喷到溃疡或病变部 位,每次用药2,2.5g,隔日1次,9次为一个疗程,以后视病情需要可每隔1周进行第2或第3个疗程。定位灌肠法——病变如系高位,按X线检查测知的病变部位,算好自肛门到病变区的距离插入胶管(使用洗胃管,硬度合适),待胶管头部抵达目的地,然后将生黄连粉混于150ml温水中灌入。注药后根据病变部位,采用左侧、右侧、平卧和臂部高位等体位,同时嘱病人用双手压迫肠段病变的两端安静休息,一般1,2小时后可随意活动。隔日灌1次,9次为1疗程〔哈尔滨中医,1960,3(9)?36,41〕。 6.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取黄连素33.3g,铁苋菜1667g,甘草222.2g,共研细末,分装1000个胶囊,每粒重1.92g。婴儿1,2粒/次,1日3次,幼儿3粒/次,1日3次,同时予“口服补液盐”溶液(ORS),必要时静滴林格氏乳酸钠溶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13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0.9%〔中医杂志,1986,27(6)?29〕。 7.治疗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由于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所引起的结肠炎,严重者可因衰竭而危及生命。治疗药物虽不下数10种,尚无疗效比较满意的。曾有1例用黄连粉0.5g/次,每日口服2次,治疗7天便次减少,腹痛减轻;第9天剂量增至1g/次,每日4次,用药4天后大便减为每日2次,腹痛消失;治疗18天大便成形,镜检未发现结肠小袋纤毛虫,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月,体力恢复,参加劳动〔河南医学院学报,1958,(3)?22〕。 8.治疗霍乱:小檗碱对轻、中度霍乱患者控制腹泻有效。实验治疗证明小檗碱能显著延长霍乱毒素诱发的腹泻潜伏期,抑制肠液形 成,因此建议作为治疗霍乱的辅助药。并能对抗局部注射霍乱毒素引起的实验性炎症。有报道,霍乱初期服黄连疗效特别好(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74)。 9.治疗伤寒:口服黄连粉胶囊,每次2g,每4小时1次,治疗15例伤寒患者,服药至完全退烧后3,5日,治疗13例,平均56天完全退烧。大量小檗碱3.6,9g/日,分4,6次服,治疗伤寒,疗效肯定;但另有人用香连丸或小檗碱长期治疗伤寒带菌者11例无效(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74) 10.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连500g,食醋500ml(瓶装醋为优),白糖500g,山楂片1000g,加开水4000ml,混合浸泡7日,即可服用。每日3次,每次50ml,饭后服〔中医杂志,1986,(9)?401〕。 11.治疗白喉:黄连粉0.6g,每日4,6次,及1%黄连溶液漱口,治疗轻症白喉11例,1,3天退烧,2,8天喉拭子转阴,伪膜平均2.6天消退〔四川医学院学报,1959,(1)?102〕。 12.治疗百日咳:用100%黄连煎剂治百日咳57例,治愈率为32.6%,显效率27%,平均用药1.7天显效,疗效与链霉素组或氯霉素组相似〔中华医学杂志,1955,41(10)?918〕。 13.治疗肺结核:小檗碱治疗30例,每次口服0.3g,每日3次,3月为1疗程,有一定疗效。一般早期浸润者,一月即开始吸收,浸润进展期也有一定好转〔中药通报,1958,4(11)?384〕。小檗碱对初治患者与长期化疗病灶未吸收病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四川医学院学报,1959,(1)?102〕。 14.治疗指骨骨髓炎:取黄连粉65g,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其溶液呈深黄暗色,澄清透明,约1800ml左右。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度,每日1次,每次1,3小时,浸泡毕,按常规换药至疮愈。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22,32天,其中有死骨者26,41天,无死骨者10,30天,另有3例无窦道者(未统计内)亦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41〕。 15.治疗萎缩性鼻炎:用0.1%小檗碱葡萄糖溶液作双下鼻甲注射,或用浸有10%黄连液的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治疗萎缩性鼻炎,每日一次,7,10日为1疗程,用后嗅觉恢复,结痂,分泌物减少〔医学研究,1976,(2)?30?32〕。 16.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用0.1%小檗碱葡萄糖溶液作扁桃体内注射,每次3,5ml,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慢性扁桃体炎102例,有效率达88.2%〔医学研究,1976,(2)?30,32〕。小檗碱口服或喷雾治疗急性扁桃体炎4例,疗效快速〔中华内科杂志,1959,7(9)?900〕。 17.防治急性结膜炎:黄连末5g,春茶叶20g,加开水200ml煮沸10分钟,纱布滤过备用,配制1次有效期3日。用法:点眼每次2滴每日4次,预防用本品每次1滴每日4次,连用3日。结果:治疗组340例,治愈312例(92%),显效13例(3.8%),进步11例(3%),无效4例(1.2%)。预防组300例,结果未发病者294例(98%)〔福建中医药,1989,20(4)?17〕。 18.治疗宫颈糜烂:用不带糖衣的黄连素片、海螵蛸各等量,分别研成细末,混匀备用。在非月经和非妊娠期,用窥阴器扩开阴道、宫颈,然后用0.1%新洁尔灭液严格消毒,拭净宫颈和阴道分泌物,用“药物喷雾器将上述药粉喷在宫颈糜烂部位。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用药期间禁房事,月经和妊娠期间不得用药。结果治疗298例,总有效率98%。停药6个月后复查,维持疗效者295人,1年后复查,维持疗效者293人〔北京中医,1991,(6)?33〕。 19.治疗心律失常:口服黄连素0.3,0.5g,日3,4次,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50例(其中多数为难治性的)。结果有效率为60%,显效率40%〔中华内科杂志,1959,7(6)?514〕。 20.治疗高血压病:小檗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炎及先兆子痫的高血压症共19例,剂量为0.74,4.0g/日,疗效迅速,安全,对早期及二期患者较好,三期及重症较差,对急性肾炎及伴有心绞痛、冠脉循环功能不全或支气管炎的高血压患者有双重疗效。另报道单用小檗碱治高血压88例,每日剂量0.6,1.8g,有效率为70%,93.3%,配伍心安平治疗,疗效更好〔中华内科杂志,1959,7(6)?514〕。 21.治疗糖尿病:除严格饮食控制外,口服黄连素每次0.4g,每日3次,1,3个月为1疗程,治疗?型糖尿病30例,用药后血糖下降时间:1周4例,2周7例,3周14例,5例效果不显著。25例“三多一少”症状消失,体力增强,8例合并高血压者基本恢复正常,与血糖下降时间大致相同;25例治疗后血清胰岛素较治前显著上升(P,0.01)〔河北中医,1990,12(3)?10〕。 黄 柏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野生或栽培。 【采集】3,6月间采收,选10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 【药材性状】均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炮制】将剥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燥。生用或盐水炙、酒炙、炒炭用。 【历史】 本品的异名有檗木(《神农本草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 黄柏入药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谓:“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较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能:“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药性论》又曰:“主男子阴萎。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本草拾遗》又曰:“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 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李东垣称其:“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李时珍用其:“敷小儿头疮。”明清以来本草,逐渐总结了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坚阴治痿诸功效。现代对其炮制研究较多,影响化学成分含量较大。 【性能】苦,寒。主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一、湿热病证 黄柏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又入肾与膀胱经,尤长于清泄下焦及膀胱湿热。故能治疗湿热带下,湿热下痢,湿热淋证,湿热脚气,以及湿热黄疸等湿热为患的诸多病证。 1.湿热带下:《本草经疏》曰:“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乘阴虚流客下部而成”。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浊秽臭,如《傅青主女科》易黄汤。 2.湿热下痢:用治痢疾功效类似黄连。用治热痢下重,大便脓血,如《伤寒论》白头翁汤。 3.湿热淋证 4.湿热脚气:用治湿热下注经络,郁而化热所致脚膝浮肿的脚气病,症见足胫肿大,麻木重着,筋骨疼痛,软弱无力,小便不利,如 《丹溪心法》二妙散。 5.湿热黄疸:黄柏苦寒善清湿热,用于治疗湿热郁蒸肝胆所致的阳黄证。正如《丹溪心法?疸》所云:“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表现为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食后善饥,或小便热痛赤涩,或大便秘结,脉洪滑有力,但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素问?玉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6.湿热遗精:明?方隅石《医林绳墨?梦遗精滑》言:“梦遗精滑,湿热所乘。”湿热所致梦遗滑精,多伴尿色热赤浑浊,溺涩不爽,余沥不净,口苦咽干,茎中作痛,苔浊腻,脉濡数。 二、火热病证 《药品化义》云:“黄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顶至踵,沦肤彻髓,无不周到。”故可用治火热毒盛所致痈疡肿毒,目赤疮疾,口舌生疮,及湿热毒邪所致湿疹湿疮、阴肿阴痒等证。 1.痈肿疮毒:黄柏为疡科要药之一。如《外科精要》所言:“黄檗主疮肿神良,每用去粗皮,涂蜜炙,锉。诸方用作汤,洗阴疮良。捣末蜜水调敷。” 2.目赤疮疾:《银海精微?风弦赤眼》曰:“因脾土蕴积湿热,脾土衰不能化湿,故湿热之气相攻,传发于胞睑之间,致羞明泪出,含在胞睑之内,此泪热毒,以致眼弦赤烂。”用治时行赤目,如《眼科龙木论》五行汤 3.口舌生疮:《医学入门》曰:“黄檗,治眼赤、鼻渣、喉痹及痈疽发背,乳痈脐疮亦用。”朱丹溪又曰:“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 4.湿疹湿疮:《重庆堂随笔》曰:“盖黄檗治下焦湿热诸证,正与蛇床子治下焦寒湿诸证为对待。” 三、阴虚内热 黄柏有制相火、退虚热的功效。如《本草纲目》云:“古书言知母佐黄檗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檗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檗能治膀胱命门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面所未言也。”《景岳全书?火证》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故常用治阴虚发热,阴虚盗汗等阴虚内热的病证。 1.阴虚发热:《本草求真》:“黄檗,昔人同知母用于六味丸中,名为知檗八味丸,又用知、檗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名为滋肾丸,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讵知黄檗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用治阴虚火旺,盗汗遗精,腰腿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如《丹溪心法》大补阴丸,《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 2.盗汗遗精:用治阴亏内热所致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失眠多梦,盗汗遗精。多以盐制知母、一起同用。 四、痿证 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又能坚阴治痿。如李杲所说:“黄柏、苍术, 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 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用治肺热津 伤,湿热浸淫或肝肾亏虚所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等症。黄柏能 清利湿热,热去津伤可复,湿去痿废得起;水旺则内热自戢。故用黄 柏治疗痿证。 【用法用量】 3,12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下 焦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讨论】 黄柏的品种 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芸香科植物黄皮树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定为正品。黄檗P.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亦常常当做黄柏使用,习称“关黄柏”。此 外,在产地也供药用的还有: 1.秃叶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var.glabriusculum Schneid. 2.峨嵋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var.omeiense Huang. 3.云南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var.yunnanense Huang. 4.镰刀叶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var.falcatum Huang. 5.毛叶黄檗P.amurense Rupr.f.molle(Nakai)Y.C.Chu. 【化学成分】 川黄柏主含小檗碱,并含木兰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内酯、甾醇、粘液质等。关黄柏主含小檗碱及少量药根碱、木兰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及白栝楼碱等生物碱。另含柠檬苦素、黄柏内酯、黄柏酮、白鲜交酯、黄柏酮酸等。 【药理作用】 黄柏生物碱,抗菌谱和抗菌效力与黄连相似,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对钩端螺旋体、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外用可促使皮下渗血的吸收;另外,还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但其作用不如黄连。黄柏还有降血糖及促进小鼠抗体生成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肠炎:黄柏、马齿苋、白头翁各50g,水煎成100ml,加2%普鲁卡因20ml备用,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令病人左侧卧位,臀部抬高,药液加热至40,45?左右,吸入注射器,连接导尿管,插入直肠12,15cm左右7,10分钟,15天为1疗程,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结果近期完全治愈者46例,占76.6%;好转者12例,占20%;无效者2例,占3.3%,总有效率达96.7%〔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78〕。 2.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嘱患者排尽大小便,取坐位,用上海电子器材厂EGL 1型电流感应电疗机,作用极铅板6×10cm,外套以温 水浸湿衬垫,用50%黄柏液10ml浸透纸放衬垫上,置会阴部,接直流电阳极。辅电极铅板8×12cm,置耻骨联合上缘,接直流电阴极,电流输出强度为作用极0.01,0.02mA/cm2,20分钟/隔日,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0例,1,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7%〔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14(3)?217〕。 3.治疗痔疮合并感染:黄柏、博落回、红藤各60g,加水2000ml,煎取1000ml,滤过去渣,趁热薰洗患部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治疗痔疮合并感染患者30例,经治2,5天后,痊愈125例,显效4例,无效1例〔云南中医杂志,1988,9(3)?18〕。 4.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宁(每胶囊含黄柏果挥发油100mg,苦参浸膏150mg)每次2粒每日2次,10天为1疗程,3个疗程结束,判定疗效。观察期间不改变劳动、生活条件,停用其它止咳、平喘、消炎类药物。结果:300例中,临床控制104例(34.7%),显效93例(31%),好转94例(31.3%),无效9例(3%),总有效率97%。其中喘息型疗效高于单纯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22〕。 5.治疗肺结核:用0.2%黄柏碱注射液3,6ml,肌内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1疗程。治疗30例(其中浸润型26例,血行播散型4例;有空洞者17例),治后病灶吸收好转24例,无变化者6例,8例空洞缩小。血沉增高的23例,治后均见减低。副作用有轻微腹泻,注射局部的疼痛,经调整注射液的pH至6.5左右即仅有酸胀感〔浙江医学,1960,(4)?165,166〕。 6.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用黄柏小檗碱注射液治疗肝硬化40 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死亡3例;慢性肝炎19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未见副作用〔浙江省?科技简报,1972,1?34〕。 7.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剂1枚(每枚重7g,含黄柏碱0.5g),4次为一疗程;对阴道宫颈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治疗滴虫性阴道炎14例,13例转为阴性;单纯宫颈炎6人,全部治愈。本药对妊娠及未婚者,均可使用〔江西中医药,1958,(1)?24,26〕。 8.治疗其它感染性疾病:黄柏及其复方对多种感染性疾病也多认为有较好疗效。如报告用黄柏流浸膏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例全部治愈〔中华内科杂志,1960,8(1)?70〕。以黄柏配甘草保留灌肠疗效也佳〔浙江中医杂志,1960,1?30〕。用50%黄柏水煎剂作喉头喷雾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有良效,118例带菌者经1次喷雾转阴92例〔中医杂志,1960,6?20〕。此外,据报道黄柏及其复方对急性结膜炎〔新中医,1975,(4)?8〕、慢性上颌窦炎〔辽宁医学杂志,1960,(4)?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60,(3)?193〕、黄水疮〔中草药通讯,1970,3?43〕、急性尿路感染〔新医药杂志,1977,2?32〕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三 七 【出处】《本草纲目》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干燥 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野生或栽培(较多)。 【采集】夏末秋初开花前采收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收。 【药材性状】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炮制】挖取其根,拣尽杂质,捣碎研末或晒干。生用。 【历史】 本品正名出自《本草纲目》,以其形态而命名,如曰:“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最早以田三七为名,因其主产于广西田州的瑶峒;后又写作滇三七,滇七,以云南所产本品质优效佳,故名;李时珍因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释其名为山漆。又名:金不换(《本草纲目》),血参(《医林纂要》),参三七(《本草便读》),田漆(《伪药条辨》)。 本品入药始于明朝,《本草纲目》对本品的功效、应用认识颇为全面,载其“止血、散血、定痛”,可以用治外伤出血,咯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等出血病证,亦可用于痈肿、虎咬蛇伤等外科诸证;《玉楸药解》载本品可以“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散瘀可治产后、经期、跌打、痈肿等;止血则用治吐衄、崩漏、刀伤、箭射等。至此,医家对三七的功效认识基本趋于全面。现代医家对其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的应用更为广泛。 【性能】甘、微苦,温。主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 一、各种出血证 三七甘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善止血散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证,尤以有瘀者为宜。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的特点,实为血证良药,如用于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等。单味内服外用即可奏效。 1.咳血、吐血、衄血:《本草纲目》曰:“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可以单用,如《濒湖集简方》单用本品,米汤调下,治疗吐血、衄血;亦可配合他药同用,《同寿方》以本品与藕汁、陈酒同炖蛋食,治疗吐血。 2.尿血、便血:《本草新编》云其“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如《濒湖集简方》即单用本品研末,淡白酒调服,治疗大肠下血,或用米泔水调服,可治疗血痢。《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丹,以本品配伍花蕊石,血余共研细末,开水送服,可治疗咳血、吐衄、二便下血等多种出血病证。 3.崩漏、子宫出血:《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本品“兼治女子血崩”;尤善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崩漏、子宫出血等。可以单用,如《濒湖集简方》以本品研末,米汤调服,治疗产后血多;临床多配伍当归、川芎等同用,使瘀血去而出血止。 4.创伤出血:《本草纲目》云:“金刃箭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疗伤止血的著名成药“云南白药”即以三七为其主要成分。治疗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或与他药同用,如《回生集》军门止血方。 二、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1.跌打损伤: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可单味内服或外敷,或配活血行气药同用。 2.心腹瘀痛:本品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善治心腹瘀痛诸症。现代临床将本品广泛用于心血管病证等。 三、中风头痛等 本品功善活血止血,可治疗风中经络、脏腑、络脉瘀阻所致的头痛,半身不遂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后遗症等,以其为主药,每获良效。亦可用于单纯性头痛。 【用法用量】 多研末服,每次1,3g;亦可入煎剂,3,9g;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 一、孕妇忌用。 二、个别患者服用本品可引起恶心,频繁呕吐,出血倾向,一般可在继续服药过程中减轻或消失;大剂量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少数人服用三七粉、三七片可引起过敏性药疹。 【讨论】 关于三七补虚强壮功效的讨论 三七和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民间有以三七滋补的习惯。考察历代本草著作,对其止血化瘀的功效认识颇多,而载其能补虚者寥寥,如《本草新编》载其“止血之神药也„„加入补血补气药中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意,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体也”;冉氏《大同药 物学》曰:“人参补中有攻,三七攻中有补,非其他峻厉暴悍者可比”;但经研究表明三七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加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体质;并可拮抗樟柳碱造成的记忆障碍及改善亚硝酸钠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增加脑力和记忆力;据报道,三七尚有明显的抗血栓、防止脑血管衰老的功能。不难看出,三七补虚强壮之功与传统的补气血阴阳虚弱不同,它是由其化瘀止血的功效所决定的。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三七皂甙、五加皂甙、槲皮甙、槲皮素、β 谷甾醇。止血活性成分β N Z二酸酰素 L α,β 二氨基丙酸。 【药理作用】 有止血作用,能缩短家兔凝血时间;有显著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并使全血粘度下降;能增加麻醉动物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冠脉梗塞区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心输出量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抗炎及镇痛,镇静作用;此外,还有增强“有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及抗肿瘤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高脂血症:每日用三七粉1.8g,分3次食前服,连服1月;对降低血脂有一定效果〔医学研究通讯,1982,(12)?17〕;生三七片、三七冠心宁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云南医药,1980,(1)?29〕。 2.治疗脑震荡引起的呕吐:以三七粗粉水煎液治疗有效,但对其它原因所致呕吐无效〔中医杂志,1994,(4)?135〕。 3.治疗高血压:三七粉每日3次,每次1g口服,零星观察,有 一定疗效〔中草药,1984,(11)?35〕。 4.治疗肝病:(1)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三七配合茵陈蒿汤治疗明显优于单用茵陈蒿汤有效〔中医杂志,1994,(2)?71〕;(2)治疗慢性肝炎,重症肝炎,以参三七注射液静脉滴注〔中医杂志,1980,(5)?225;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0)?19〕;(3)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三七粉1.5g口服,同时可服复方益肝灵片4片,每日3次,对回缩肝脾、降低总胆红素有效〔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2)?37〕;(4)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病毒性肝炎,市售三七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4)?11〕。 5.治疗结石病:三七粉加三金汤(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治疗胆、尿路结石有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4)?251〕。 6.治疗急性肾炎:三七甲醇提取物,20mg/2ml,加入50%葡萄糖液50ml静脉注射,2,4周1疗程〔中药药理与应用,1982,(1)?45〕。 7.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三七、琥珀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4g,日2次,温开水冲服〔中医杂志,1994,(4)?199〕。 8.治疗急性溃疡病穿孔:三七粉6g,白及粉20g,调糊状,服前先进行胃肠减压,将胃内容物抽出,然后口服药入胃,将胃管闭紧,停止胃肠减压4小时,取得满意效果〔中医杂志,1994,(3)?135〕。 9.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三七粉末,每次1g,日3次(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 10.治疗肠瘘:口服三七、白及糊剂,治疗14例阑尾切除术后盲肠肠瘘,比常规治疗疗效好〔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4)?30〕。 11.治疗肺心病:用抗炎、强心、利尿法配合三七粉治疗喘息不得卧,口唇发绀,症状改善明显,治疗67例,有效率达94.8%〔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4,(3)?95〕。 12.治疗腹膜炎术后腹痛:三七1g研末,水冲服,每日3次,连用3,5天,3,6年后随访,出院后无腹痛者达85%,饮食或劳累后腹痛15%,远低于常规治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371〕。 13.治疗静脉曲张型外痔:1?新洁尔灭消毒后,复方三七注射液,用2%利多卡因稀释后在内外痔区缓慢均匀注入,结果有效率100%,治愈率为87.5%〔内蒙古中医药,1994,(2)?28〕。 14.治疗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每日三七粉6g吞服,红参10g、鹿角胶10g煎服或烊化服,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升至正常30例;血小板减少症19例,升至正常1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3,(5)?240〕。 15.治疗子宫脱垂:用复方三七注射液对人的离体子宫平滑肌及圆韧带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2)?25〕。 16.治疗前列腺肥大:三七粉、西洋参各15g,每日1g,温开水冲服,治疗26例,痊愈12例,好转11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94,(4)?199〕。 17.退奶:三七粉4g,食醋30ml调服,1日3次〔四川中医,1984,(5)?19〕。 18.小儿营养保健:脾健灵,即以猪脾水解物,三七、黄芪煎膏而成,可增进食欲,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并对营养性贫血、增进睡眠,防止夜哭和多汗,有效〔中成药,1989,(4)?23〕。 19.治疗颈椎病:三七、当归、红花等7味有效中药制成颈椎活血片,治疗该病,可改善临床症状〔中国骨伤,1993,(2)?28〕。 20.治疗骨质增生:针刺患处后贴上增生散,即田七、白花蛇、自然铜、灵仙根、乳没为主,研末白酒调用,治愈50例,即临床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90,(3)?44〕。 21.治疗寻常疣:口服三七粉,治疗14例确有良效〔江西中医药,1982,(3)?47〕。 22.治疗扁平苔藓:三七制成薄膜,贴于患处,每日3,5次,治疗50例,治愈30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昆明医学院学报,1992,(4)?36〕。 23 .治疗皲裂症:三七粉30g,麻油适量,调至糊状,热水浸泡患处后,搽药,每日3,4次,治68例,痊愈45例,好转23例〔江西中医药,1992,(1)?35〕。 24.治疗水肿:三七粉3,4g,每日口服,治疗肾源性、心源性、不明原因引起的水肿均有效,尤适用于久病水肿〔中医杂志,1994,(5)?133〕。 25.治疗急性咽喉炎:三七适量,开水泡当茶饮,效果较佳〔云南中草药选,1970,(3)?12〕。 26.治疗复发性口疮:用复方田七药膜治疗80例,有效75例, 无效5例〔广西医学报,1984,(4)?55〕。 27.治疗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血栓通(三七提取液)2支,加10%葡萄糖液20ml注射,日1次,10天1疗程〔山西医药杂志,1991,(3)?160〕。 28.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征:三七酊剂,贴放在疼痛最明显处,结果关节运动明显改善〔浙江医学,1984,(6)?27〕。 丹 参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河北、山西等地。多为栽培。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干燥。 【药材性状】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炮制】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炒用。 【历史】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因其味苦色赤入心经血分,故取名“丹”。《本草纲目》谓“其根皮丹而肉紫”,又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又因其有益养之功,与参相类,故以参名之。如《神农本草经》谓其能“益气”,《名医别录》称其能“养血”,古人历来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参见《妇人明理论》)。可见丹参以其外观、性状、功用而得名。此外,本品还有诸多异名:如盵蝉草(《神农本草经》),奔马草(《四声本 草》),木羊乳(《吴普本草》),红根(《中国药用植物志》)等等,但都较少用。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上品,谓其能“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 除瘕,止烦满,益气”,初步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病证。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提出本品还能“养血”、“久服利人”,去“腰脊强,脚痹”等功用。其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加以补充,言其能“疗风痹”。《日华子本草》还增补了其妇科和外科方面的病证,并较全面地记载了本品的功用与主治:“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本草纲目》谓其能“通心包络,治疝痛”,至此,古代对本品的认识基本趋于完善。 【性能】苦,微寒。主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应用】 一、血瘀证 丹参功擅活血祛瘀,而性较平和;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本草正义》曰:“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 瘕破,外之利关节而通经络,则腰膝健而痹著行。”故古今临床广泛用于瘀血所致的各种病证。 1.经带胎产诸证:本品能活血调经,畅行血脉,祛除恶血。其功能以下行为顺,以通为补为特点。主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恶血不下,胎不安或死胎等。因其性偏寒凉,对血热瘀滞之妇科病证用之尤为相宜。《重庆堂随笔》云:“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之要药。”《妇人明理论》用丹参散,即单用本品为末,陈酒送服,用于上述诸证。常与香附、当归、红花、益母草配伍应用,如宁坤至宝丹(《卫生鸿宝》)。 2.痹证、跌打损伤:丹参味轻清,能畅行血脉,通利关节,主治风湿痹痛,腰脊强,脚弱,四肢不遂,活动不利,麻木酸胀及伤筋动骨。如《药品化义》云丹参“气味轻清,故能走窍,以此通利关节,调养血脉。”《政和本草》载用酒浸本品治疗风脚软,疗效“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有效。” 3.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脱疽等证:丹参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性味平和,入心经,通心包经,能活血通脉,古今广泛用于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1)治胸痹心痛:《医方简义》丹参蠲痛丹,治厥心痛;又如《时方歌括》丹参饮,以丹参配檀香、砂仁,治心痛,胃脘诸痛。 二、诸痛证 本品有活血止痛作用,常用于瘀血所致的多种疼痛病证。可单用,但多配伍应用。治心腹痛,可配砂仁、檀香,即丹参饮(《时方歌括》);近年来,丹参被制成各种制剂、复方制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如丹参片(《上海市药品标准》)、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 冰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丹参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治胁痛:与郁金为伍,如《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载“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15g,郁金、丹参、板蓝根各9g。水煎服。”治腰痛:配杜仲、牛膝、川断,如丹参丸(《千金要方》)。治阴痛:与槟榔、青橘皮、茴香合用,即丹参散(《太平圣惠方》)。治疝痛:单用即可,如《肘后备急方》载“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半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一钱匕。”治头痛足痛:丹参“能升能降”(《药品化义》),故能上行头目,下达腿足以止痛。 三、心神不宁证 丹参能安神定志,因其味苦微寒,入心经而清心火,兼有养血之功。“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大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重庆堂随笔》)又“心血不足以养神,神不安则虚火动者,丹参补之”。故本品的安神定志作用,系因有补泻两个方面的功效。临床对癫狂、惊痫、心悸怔忡、失眠等神志不宁等证,不论虚实均可配伍应用。 1.癫狂惊痫:古人用单味丹参治发狂症,《本草汇言》引杨石林方“治妇人卒然风狂,妄言妄动,不避亲疏,不畏羞耻,用丹参八两。醋拌炒,研极细末。每早晚各服三钱,淡盐汤调灌,三日即愈。”《千金要方》用小儿摩膏(由丹参、雷丸、猪膏制成)涂摩患儿身上治疗惊痫发热。 2.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滇南本草》谓其能“补心定志,安神 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一般与生地、柏子仁、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丹参为主配合五味子,水煎服可治神经衰弱(《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四、温热病 丹参入心经,既可清热凉血,又活血散瘀、安神,可用于热入营血之温热病,症见高热,时有谵语,烦躁不安,斑疹隐隐,舌红绛等,如清营汤(《温病条辨》)。 五、疮疡痈肿及皮肤病 该药能凉血活血,消肿散瘀,主治热毒瘀阻所致的多种疮疡痈肿及皮肤疾患。《日华子本草》谓本品有“排脓止痛,生肌长肉”之功,能治“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常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应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用法用量】 10,15g,或入丸、散、膏剂。或制成注射剂,肌内或静脉注射。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一、无瘀血者慎服。 二、与藜芦相反,不宜同用。 三、本品为活血化瘀之品,孕妇慎用。《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又《药性切用》:“血虚无瘀者勿用。” 四、《重庆堂随笔》:“行血宜全用,入心宜去梢用。”现代炮制学研究,酒炒可增活血之功。 五、不良反应: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仅少数病例有口干、头晕、乏力、手胀麻、气短、胸闷,稍有心慌、心前区痛、心跳加快、呕吐、恶心、胃肠道症状等,但不影响治疗,继续用药可自行缓解或消失。曾有使用丹参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皮肤过敏和肝损害各1例,休克2例的报道。另有报道,口服、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制剂偶可引起头痛。 【讨论】 一、关于丹参药性的讨论 考丹参之寒温药性,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说丹参味苦,微寒;一说丹参味苦,微温。前者如《神农本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后者以《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为代表。 持丹参性温者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一是根据服药后的反应,如陶弘景记载“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二是认为其功效有补养作用,如《神农本草经》谓其能“益气”,《名医别录》言其能“养血”。三是丹参能主治阴寒病证,如《本草正义》云:“丹参气味,《本经》、《别录》皆谓微寒,而所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痼疾结气,无一非寒邪为病,当无用寒药主治之理”。“徵之《别录》之主脊强脚痹,弘景之治风痹足软,《圣惠方》之主寒疝,验之临证功用,无不灼然可信,则寒字之误,无可疑者。” 但主寒者认为:一、丹参虽能致眼赤,但也能治赤眼,如《日华子本草》载其能治“丹毒、头痛,赤眼”。杨亭华指出“按陶氏云服之眼红,或亦有之,然非性热之剂也。”(《药物图考》)。二、丹参的所谓补益作用,实则其清润之功使然,其主治病证亦多为血热为患。 《药品化义》认为“丹参原名赤参,色赤味苦,与心相合,专入心经。盖心恶热,如有邪热,则脉浊不宁,以此清润之,使心神常清,心清则气顺,气顺则冲和,而血气皆旺也。取其微苦,故能益阴。气味轻清,故能走窜,以此通利关节,调养血脉,主治心腹邪气,寒热痼疾,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经水不调,血崩胎漏,丹毒凝聚,暴赤眼痛,此皆血热为患,用之清养其正,而邪自祛也。” 孰是孰非?根据目前临床应用情况,丹参能治疗多种温热性疾病,从这一点来看,当属寒凉之品。临床报道,丹参还能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流行性出血热、肾炎尿血、紫癜等;《云南中草药选》载其能治吐血,这些也是其寒凉药性的一个佐证。但《中药大辞典》收载治疗1例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患者,服用丹参(每日30g),至第9天即发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有人认为凡有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紫癜等出血倾向者忌用丹参。 丹参实质上是一味以活血作用见长的平和之品,寒温药性并不明显,属寒属热,徒争无益。诚如李时珍所云:“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心包络血分药也。”概括了丹参的性能特点,实为平允之论。临床应用应以血瘀病证为主,用于血热或寒证,单用力薄,须与清热药或温通药相配伍运用。 二、“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辨 自古以来,一直认为丹参具有良好的补益作用。《神农本草经》谓其能“益气”,《名医别录》言其能“养血”,《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皆引《妇人明理论》之说,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活血 化瘀,又能补血养心。如《本草汇言》认为丹参“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血生新,性倍芎 ,妇人诸病胎前产后,皆可常用。”对此历代有不同看法,如汪绂曰:“昔人谓丹参一味,可当四物,此亦不然,丹参自是丹参之用,四物自有四物之用。”(《医林纂要》);陈修园指出:“今人谓一味丹参,功兼四物汤,共认为补血行血之品,为女科之专药,而丹参之真功掩矣。”(《本草经读》);张秉成云:“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本草便读》)。从临床看,丹参所适应之病证,大多为瘀血内阻之证,且其性凉,又能凉血,虽可用于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但非为主要之品。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外周循环障碍,有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肝脏纤维化,软缩肝脾等药理作用,常用于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患,主要也取其丹参之活血化瘀、消癥除积之功效,而非补养之用。那为何古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呢?究其原因可能是:丹参之活血祛瘀作用,性较为平和,祛瘀而不伤正,生化之机未损,则新血自生,从而起到间接的补益作用。如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丹参“走窜有余,必非补养之品,即《本经》所谓益气,《别录》所谓养血,皆言其积滞既去,而正气自伸之意,亦以通为补耳。”综上所述,丹参功擅活血祛瘀,为治瘀血阻滞之要药,至于其补血之力则较弱(为其间接作用),不能担当重任。 【化学成分】 主要含丹参酮?、丹参酮?A、丹参酮?B、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新酮、铁锈酮、丹参酸、丹参新醌甲与乙、丹参新醌丁,又报道含丹参酚、维生素E等。 【药理作用】 丹参煎剂或注射液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加速心肌缺血或损伤的恢复,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 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流粘稠度,抑制凝血,激活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对抗血栓形成。 丹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真菌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治疗妊娠胆汁郁积症:以丹参配合茵陈、郁金、黄芩等治疗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之皮肤瘙痒、黄疸等,获显效。有报道此法治疗本病共58例,结果痊愈15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3.1%,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新中医,1996,(9)?25〕。 2.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用丹参片(每片含生药1g),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防治支气管哮喘101例,6个月为1疗程,哮喘发作时加用氨茶碱等不影响观察结果的平喘药,结果临床治愈5例,显效34例,有效5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江苏中医,1990,(9)?40〕。治疗迁延性肺炎13例,年龄?2,10岁,病程平均43.9 天,经西医治疗无效,在原治法不变的情况下,加用丹参素40,60mg静脉滴注日2次,疗程5,9天,结果好转6例〔中医杂志,1982,(12)?27〕。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用丹参注射液(2ml含生药3g),少数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含丹参、降香各2g),每次2ml,每日1,2次,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天以上,一般连用5,7天,少数8,12天。治疗组50例,对照组34例,用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抗感染、吸氧、强心、平喘、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痊愈47例,对照组痊愈31例,从呼吸困难缓解、退热、 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肺炎较对照组优(P,0.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9)?566〕。 3.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丹参注射液(每2ml含生药3g)16,20ml加入500ml15%的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8例,显效8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72.9%。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含丹参、降香生药各30g)加入5%葡萄糖液200,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为1疗程,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治疗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尿素氮明显下降,其中19例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者,治疗后明显下降。在传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支链氨基酸溶液250ml,丹参注射液10支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治疗尿毒症20例,显效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0%〔河北医学院学报,1987,8(6)?339〕。 4.治疗糖尿病:用丹参注射液10,14ml(每1ml相当于原生药 1.5g),加入50%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日1次,2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其间用复方丹参片1日3次口服,结果优7例,良22例,中3例,差5例〔新中医,1989,(2)?23〕。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8,12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体瘦者可加入ATP80mg、辅酶A100u,体胖血脂高者加入维生素C 2g,维生素B6 100mg,用药期间,停用一切中西药,治疗120例糖尿病,结果显效50例占41.6%,好转55例占45.8%,无变化15例占12.6%,总有效率为87.6%〔北京中医,1991,(6)?26〕。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加入0.9%氯化钠液500ml中静脉滴注,疗程20天,治疗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325例,结果可使其症状明显改善,疗效达81.8%〔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504〕。 5.治疗幼儿秋冬季腹泻:用丹参注射液(每支2ml含丹参、降香各2g),每次2ml,双侧足三里常规消毒后作穴位注射,每次1ml,针刺入1.5,2cm,每日1次。有脱水者应根据脱水性质和程度给予口服ORS液或静脉补液,并辅以酵母片等。结果治疗小儿腹泻30例,均治愈(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84〕。 6.治疗耳聋:取20,30ml丹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100例神经性耳聋患者,痊愈(听力完全恢复,即电测听检查听力在35分贝)28例,占28%;好转(治疗后听力在40,60分贝)45例,占45%;无效(听力在60分贝以上)27例,占27%,总有效率73%〔中医杂志,1991,32(12)? 28〕。以丹参注射液8ml加入6%的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卒聋16例,痊愈2例,显效9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3.8%〔福建中医药,1984,4(2)?19〕。 7.治疗鼻炎:在每侧下鼻甲粘膜下缓慢注入丹参注射液1,2ml,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萎缩性鼻炎81例,显效好转率达85.2%〔广西医学,1987,9(5)?261〕。用丹参液作鼻甲粘膜下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显效33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中医杂志,1985,(7)?43〕。 8.治疗口腔粘膜白斑:局部麻醉后将丹参注射液2,4ml注射于患处粘膜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一般3次见效〔河南医药,1982,(4)?19〕。 9.治疗青光眼:用丹参制剂肌内注射治疗中期及晚期青光眼94人116只眼,治疗后58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9只眼无变化,9只眼视力下降〔中草药,1980,(12)?553〕。 10.治疗点状角膜炎:丹参注射液(每1ml含生药1g),结膜下注射0.2ml,每5,7天1次,治疗过程中同时以该注射液滴眼,每日4次,治疗点状角膜炎24例,治愈7例,基本治愈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83.3%〔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13〕。 11.治疗休克: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心源性休克及心搏骤停2例,症状迅速好转。认为丹参注射液在抢救突发性危重患者如加酚妥拉明、多巴酚酊胺、阿拉明等药物同用,可奏奇效〔中西医结合 杂志,1986,6(6)?368〕。 12.治疗宫颈糜烂:用丹参酮(膜剂)治疗111例宫颈糜烂,结果轻度糜烂的治愈率为57.66%,显效率为33.33%,中度糜烂的显效率为33.33%。其优点是容易接受,无毒性、刺激性及过敏反应和副作用〔陕西新医药,1984,(3)?61〕。 1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丹参注射液(每支2ml,相当于原生药4g),每天1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7例,观察22个月经周期,除1例外,余6例均有效,有4例出现结节或肿块缩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4〕。 14.治疗急慢性肝炎:用丹参静脉滴注治急性病毒性肝炎104例,痊愈率为81.7%,总有效率达97%,经临床及实验发现,丹参除对肝有回缩作用,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外,尚具有抗病毒与解毒作用〔陕西中医,1980,(6)?15〕。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血瘀型或血瘀为主兼有其他证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并设立对照组;丹参组每日4ml,肌内注射,对照组每日口服肝泰乐250mg,日3次,加中医辨证用汤剂,日2次,以1个疗程(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提示,丹参组11例在2个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治疗3个月,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者仅6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86〕。复方丹参注射液(每1ml含生药丹参、降香各1g),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给药,2,5岁每天上午用25%葡萄糖液40ml加复方丹参6ml静脉缓慢推注,下午肌内注射复方丹参2ml;5岁以上每天上午用10% 葡萄糖液500ml加复方丹参12,20ml静脉滴注1次,治疗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50例,治愈24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82%〔广东医药,1988,9(2)?31〕。 15.治疗急慢性肾炎:复方丹参注射液(每1ml含丹参、降香生药各1g),轻症每次2ml,每日2次,肌内注射,较重症每日用20,30ml,加入10%葡萄糖液200,300ml中静脉滴注,结果一般用药当天尿量即显著增加,第3天达高峰,平均5.79天浮肿消退,7.9天血压降至正常,血尿转阴平均7.05天,蛋白尿转阴9.08天,随利尿消肿而代谢性酸中毒自行纠正,临床治愈22例,治愈率为91.73%,平均住院95天,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四川中医,1988,(8)?9〕。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日0.5,1ml/kg,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同时辨证施药,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24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0,(4)?14〕。丹参片剂每日口服3次,每次2片(每片含生药1g)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剂每日9,15g,每日1次,同时口服雷公藤多甙,每日每公斤体重1mg,分2,3次口服,结果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13例浮肿和高血压均消除,15例血尿均转阴性,10例蛋白尿均转阴性〔江苏中医,1991,12(11)?6〕。
/
本文档为【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