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2017-10-12 8页 doc 4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2012-04-23 15:53:51) 转载? 标签: 分类: 家庭教育 杂谈 旅美学者薛涌推出了新书《一岁就上常青藤》。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我之前经常读薛涌谈中美文化教育比较方面的文章,所以拿到他的新作自然不会放过。“一岁就上常青藤”并非介绍哈佛耶鲁幼儿园的意思,而是谈如何运用常青藤理念来教育尚未进入大学的孩子。 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薛涌的宝贝女儿。这个才1...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2012-04-23 15:53:51) 转载? 标签: 分类: 家庭教育 杂谈 旅美学者薛涌推出了新书《一岁就上常青藤》。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我之前经常读薛涌谈中美文化教育比较方面的文章,所以拿到他的新作自然不会放过。“一岁就上常青藤”并非介绍哈佛耶鲁幼儿园的意思,而是谈如何运用常青藤理念来教育尚未进入大学的孩子。 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薛涌的宝贝女儿。这个才10岁的小姑娘幸运的从出生起就得到了两位高学历父母的悉心栽培,而这其中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本书所要谈及的“育女心经”。 我就简单挑几点说说吧。首先是要确立“与孩子平等”的理念,简单的平等包括给孩子买玩具、买衣服时听听他们的意见,更高级的平等则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家长希望孩子不要挑食,那么 希望孩子早睡,自己就不能抱着电视机熬夜。自己得先做出榜样; 这种平等看起来很轻松,但中国人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儒家理念是要求尊父、尊亲、为长者讳的。小孩要听大人的话,不犟嘴才算好。对此薛涌表示,从小被勒令听话的孩子容易守纪律,但缺乏创造力;而从小就获得“平等”的孩子敢想敢为,思维更活跃。 有关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日本和美国获得。日本文化深受儒学影响,讲究服从和论资排辈。所以尽管这个民族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但在科技创造发明上却不及美国,比如他们拿到的诺贝尔奖数目就远比美国少。 前阶段的锵锵三人行也谈到,这世界上大概只有美国高校能接受外国人当院长和系主任,在日本和德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比如你能想象大山来播报新闻联播吗?这就是不同平等理念下的文化差异。 由平等牵涉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体罚孩子,这显然又包含着东西方观点的冲突。电影《刮痧》中就有这样的经典情节: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打架,中国父亲(梁家辉饰)就给了儿子一耳光,哪知一旁的外国父亲马上以虐待为名打电话报警。除开文化差异因素,薛涌从心理学角度指出了体罚的负面影响:第一,孩子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第二,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其自信心。 第二点是“早教未必就好”。薛涌发现女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就是唱歌跳舞听故事,就去问园长为何不教些文化课。那园长解释说: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学习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自然导致了厌倦。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稳定,社会技巧的缺乏,则使孩子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 现在中国的幼儿园情况恰好相反,基本已经变成了小学的提前班,再发展下去讲授微积分、相对论也不无可能。对此薛涌说,很多家长表 提前班”实出无奈,因为别人都学,自己孩子不学不就落后了示挤入“ 吗。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被送入了“提前班”,那么“提前”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势必要引发新一轮的“提前”。中国的家长要么是看不到这种恶性循环,要么是明知道如此也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第三点是“父母必须做孩子的精神导师”。薛涌说,现在很多中国年轻父母都把孩子留给老人领养,长大些就转交幼儿园和学校,这对于 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老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学校则由于扩招、产业化等原因,已经和“柏拉图学院”相去甚远。所以父母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必须承担起精神导师的责任来。 也许薛涌没有想到,现在中国很多即便是年轻的父母,也未必有能力担任孩子的精神导师——像他夫妻这样都是常青藤名校博士的父母能有多少呢。在中学任教的米兰老师就谈起,很多父母更倾向于把学校当成浑浊社会里的诺亚方舟,恨不得老师把孩子带回家去教,这样他们打麻将玩包分可以更加集中精神——在这样的条件下,精神导师从何谈起。 常青藤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基于平等背景、顺应人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没有单向的灌输,只有充分的交流、讨论、辩难,推崇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街头讲学模式——如斯坦佛、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这样的一流名校,由于采用的是几百人大班教学法,就不被薛涌看好——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重要的不是领悟,而是质疑;重要的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而是发掘未知的领域。到此你可以了解为何一个中国父亲在发现留美儿子的小学作业竟是“你觉得《独立宣言》有哪些不足”时要目瞪口呆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首先要让中国父母感觉危机的书。现在有很多孩子,从小被双亲和四个老人宠坏;带着“小皇帝”、“小公主”的世界观走进幼儿园和学校,迎面而来的却不是精神礼仪素养的,而是奥数、钢琴、芭蕾、“提前班”。他们被塞入了过多本可以简单存储在书架或硬盘上的信息,却一直缺乏“成长为一个人”的感情和社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在“以体罚保证顺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了反叛或畏惧心理——无论哪一种,他们首先愿意保障与成人群体的分裂,这在他们初步脱离孩提时代后表现的尤为明显,即所谓“青春期叛逆”。 这种“叛逆”本可以通过“感情和社会技能培训”加以扭转,不幸的是这样的培训本身已经名存实亡,因此“叛逆”得以加剧,再加上网络科技文化的放大,出现“非主流”也就极为正常了。 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呢?也许有帮助,但不能指望。就我身边看到的例子,不少爷娘无非是花钱买回了一个方鸿渐而已。常青藤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并非其本身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 量,而是能考进来的学生早已打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正如书中所言:哈佛的教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哈佛怎么选学生。你把哈佛选出来的学生送到一个野鸡大学读4年,日后主宰美国的照样还是这些人! 在此,摘录其中的部分段落。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我们在教育女儿时,并非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告诉她我们都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女儿对了,我们就及时向她致谢,帮助她看到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级是如何教育了父母。这样,她从小面对世界就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勇于表达),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常青藤式的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为社会服务,帮助别人,并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技能。他们知道,一个只想自己的人很难在社会上成功。 ?个人成功是社会对这个人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的报偿。孩子们必须懂得:你的成功是由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界定的,并不是由你为自己做了什么所决定的。 ?常青藤原则,特别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和老师尽可能吧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在5岁以前,孩子基本可以不读书,但这几年却是孩子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 ?20年以后的今天,没有在乎你十八九岁时在哪里读书。人们看的,是你究竟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如果那时你所能谈的仅仅是年轻时候在一个名校读书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一事无成。 ?美国的一些名校经常委托中介公司寻找有才能的贫困学生,以便提供资助使他们享受一流的高等教育。其中的一个选择就是看看这些人在从事社会服务方面的业绩。一所名校的录取办公室官员曾说过:你穷并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在穷困中还能想到别人、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那就说明你能够超越自己、感受到对他人的责任。而这恰恰是成功的种子。可见,生于穷困而能时时刻刻想着别人的人,一般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奥巴马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孩子从小的教育中没有这些“利他主义”的价值,孩子日后获得成功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都会减少。 ?许多聪明人一生的成就比不上似乎比他们笨的人,除了运气之外,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有智商而无品格。这些成功的品格包括:诚信无 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规划未来、审慎地冒险等。这些素质比考试成绩要重要的多。 ?家庭教育是常青藤式的(对话、提问、交流为主),还是满堂灌式的(说教、体罚、命令为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近十几年,美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许多劳动阶层的子弟也纷纷进入大学读书,但是他们进入大学后,许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表现明显不如父母是大学生的中高产阶层子弟,日后的事业也不甚成功。对此,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知道具体的行为。 ?劳动阶层的家长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干那个。简单明了,规矩严格。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很懂礼貌,行为有一定之规。但习惯于服从,不善争辩。到了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长对孩子要宠得多,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孩子如果要干一件家长不容许的事,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放弃,有时甚至不得不“谈判”从而达成协议。这样,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非常平等。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食物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物的能力,购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从3、4岁开始,孩子和父母有分歧,大家就开始磋商甚至讨价还价,从表面上看,父母毫无权威,不过,这样养大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去据理力争,习惯于提问题、独立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平等的童年,是人为因素,还是客观原因,读了这一章节,发觉“造成不平等的童年的根源在——家长”。 ?家庭教育是常青藤式的(对话、提问、交流为主),还是满堂灌式的(说教、体罚、命令为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近十几年,美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许多劳动阶层的子弟也纷纷进入大学读书,但是他们进入大学后,许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表现明显不如父母是大学生的中高产阶层子弟,日后的事业也不甚成功。对此,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知道具体的行为。 ?劳动阶层的家长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干那个。简单明了,规矩严格。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很懂礼貌,行为有一定之规。但习惯于服从,不善争辩。到了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长对孩子要宠得多,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孩子如果要干一件家长不容许的事,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放弃,有时甚至不得不“谈判”从而达成协议。这样,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非常平等。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食物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物的能力,购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从3、4岁开始,孩子和父母有分歧,大家就开始磋商甚至讨价还价,从表面上看,父母毫无权威,不过,这样养大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去据理力争,习惯于提问题、独立思考。
/
本文档为【《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