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福建大型海藻

2017-11-15 45页 doc 884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福建大型海藻福建大型海藻 二、大型海藻 大型海藻是一群肉眼能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多细胞的丝状体、膜状体、管状体或叶状体植物。它们是无胚的、具叶绿素的、自养的、无真正根、茎、叶分化的孢子植物。 大型海藻自古以来就被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广泛利用。在历代本草和沿海地方府县志中,早有不少记载。除食用的外,还有许多可作为药用、饲料、肥料、制胶和其他工业原料的种类。例如: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文献《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海藻的记述;南齐陶弘景(452,546年)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也分别载有“海藻“、“昆布“、“纶布“、“干苔”、“柔苔”等的形...
福建大型海藻
福建大型海藻 二、大型海藻 大型海藻是一群肉眼能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多细胞的丝状体、膜状体、管状体或叶状体植物。它们是无胚的、具叶绿素的、自养的、无真正根、茎、叶分化的孢子植物。 大型海藻自古以来就被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广泛利用。在历代本草和沿海地方府县志中,早有不少记载。除食用的外,还有许多可作为药用、饲料、肥料、制胶和其他工业原料的种类。例如: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文献《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海藻的记述;南齐陶弘景(452,546年)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也分别载有“海藻“、“昆布“、“纶布“、“干苔”、“柔苔”等的形态、产地、药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明朝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重新考订了十多种海藻,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又如: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懂得利用海萝的胶质作为丝绸纺织品的浆料,并会用简单的水煮法从石花菜中提取琼胶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藻类学家开始对中国沿海的海藻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工作日新月异,有关、调查报告不断见于各种刊物,曾呈奎等人编著的《中国经济海藻志》(科学出版社,1962)和《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科学出版社,1983),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有关海藻的人工养殖、综合利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藻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也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海岸线曲折,海岛众多,岩石岸滩分布广,是大型海藻生长的良好场所。迄今,已有记载的大型海藻共达249种,隶属于蓝藻门37种,红藻门129种,褐藻门40种,绿藻门43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温性和亚热带性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0%和42.4%。冷温性和热带性种类仅分别占5.4%和2.2%。下面着重记述一些经济价值较高和在生态学上具代性的种类。 (一)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门的藻类是一群无固定细胞核和色素体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分有色和无色两个部分,有色部分通常分布于细胞外缘,含有叶绿素和辅助色素(藻蓝素和蓝藻红素等),无色部分称为“中央体”,含有核物质,可称原型细胞核。有些分类学家将其归入原核生物界,称其为“蓝菌”。 1.螺旋藻属(Spirulina) 图4-23 螺旋藻 1.盐泽螺旋藻 2.钝顶螺旋藻 藻体为单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弯曲成螺旋状,径宽和长度因种而差别很大,可营浮游生活和底栖生活。 福建自然海区记录2种,较常见的是盐泽螺旋藻(Spirulina subsalsa)。20世纪80年代末还从国外引进—养殖品种——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 根据分析,钝顶螺旋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纯培养的可高达70%。富含人体和动物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干粉精制的营养保健品可用于治疗溃疡、贫血、糖尿、肝炎、肥胖、视觉不良等疾病,是运动员、老年人、伤病员的高级营养食品。粗放培养的螺旋藻,是鱼、虾、贝类养殖的优良饵料。宁德、福清、厦门等地,已建立了工厂化的生产基地。 2.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 藻体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通常以束状群体出现。丝状体外部无发达的胶质鞘,顶端细胞钝圆,呈半球状或冠状。 福建沿海记录了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汉氏束毛藻(T.hildebrandtii)和铁氏束毛藻(T.thiebautii)等3种。 这3种藻类均为赤潮生物,在福建沿海常混杂在一起,多次发生赤潮,对水产养殖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图4-24 束毛藻 1.红海束毛藻 2.汉氏束毛藻 3.铁氏束毛藻 3.眉藻属(Calothrix) 藻体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两端异形,外有胶质鞘。有的在一个鞘内只有一条藻丝;有的是几条藻丝基部相连,被包在同一鞘内;有的还可经鞘的侧壁伸出假分枝。 福建已报道的有丝状眉藻(Calothrix confervicola)、苔垢菜(C.crustacea)、粗眉藻(C.robusta)、岩生眉藻(C.scopulorum)和胎生眉藻(C.vivipara)等5种。它们大多生于中潮区岩石上。以前两种最为常见。 苔垢菜是一种食用海藻,南日岛群众采集该种做成苔菜饼,晒干后在市场上出售。 4.鞘丝藻属(Lyngbya) 藻体为单列细胞丝状体,外有明显的胶质鞘,丝体上下等宽,顶端细胞钝圆或半球形,单生 或簇生。 福建沿海记录了丝状鞘丝藻(Lyngbya confervoides)附生鞘丝藻(L.epiphytica)、巨大鞘丝藻(L.majuscula)和半丰满鞘丝藻(L.semiplena)等4种。 这些种类在中国沿岸广分布,大多附生于潮间带高潮区至中潮区的岩石上,而附生鞘丝藻则常附生缠绕于其他藻体上。它们可使岩面成一片蓝绿色,人行走其上,极易打滑,野外工作需特别小心。 图4-25 眉 藻 1.丝状眉藻 2.苔垢菜 图4-26 鞘丝藻 1.巨大鞘丝藻 2.丝状鞘丝藻 3.附生鞘丝藻 图4-27 海雹菜 1.藻体外形 2.内部构造(纵切面) 5.海雹菜属(Brachytrichia) 该属在福建省仅记录了海雹菜(Brachytrichia quoyi)一种,藻体呈不规则球形或半球形,幼时中实,逐渐长成中空,蓝绿或亮蓝色。体内由许多具胶质鞘的丝体组成。藻丝下部交织,上部多直立,分枝常为“V”字形,末端尖细。 该种生于中潮区岩石上。是一种食用海藻,可与肉或鱼共烧,也可和糖制成甜食。 (二)红藻门(Rhodophyta) 红藻门的藻类形态多样,除极少数是单细胞的外,绝大多数是多细胞体。有简单的丝状体,但多数为圆柱体或膜状体。细胞中具真核和色素体。色素体含叶绿素A、叶绿素D、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辅助色素——红藻红素、红藻蓝素。藻体因含辅助色素的比例不同,颜色变化相当大,可有红色、紫红色、褐红色等等。细胞核可有1个或多个。其繁殖方式可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时,雄配子体产生无鞭毛的不动精子,雌配子体形成果胞(生殖器官),受精后果胞经复杂变化形成产孢丝,产孢丝成熟后产生果胞子,果胞子聚集生长为果胞子体(即囊果)。囊果成熟后放散出果孢子。附着于基质上长成新的藻体。 1.红毛菜属(Bangia) 图4-28 红毛菜 1.藻体基部表面观 2,5.基部到上部的横切面 6.紧靠基部上面藻丝 7.稍离基部上面的藻丝 8.果孢子囊 9.精子囊 藻体直立,线形,单条不分枝,除基部是单列细胞外,上部为多列细胞。福建沿海记录了红毛菜(Bangia atropurpurea)(异名:B.fusco-purpurea)和山田红毛菜(B.yamadai)2种。以前种最为常见,颜色紫红,高一般为3,10厘米,可达15厘米,径宽40,70微米,横切面细胞呈辐射状排列,每细胞有一中位的星状色素体。 红毛菜生长于中、高潮区的岩礁、竹枝、木头或其他藻体上。属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季节较紫菜略早,盛产于9月底至12月。 红毛菜是一种鲜美的食用海藻。福建莆田县渔民常卷采搓成长约10余厘米的绳索状,以鲜品或晒干在市场上出售,可煮汤或剪碎油酥沾酱油食。该种已有许多地方进行人工养殖,其干品在市场上出售,有的商家将其冒充为发菜。 2.紫菜属(Porphyra) 藻体薄膜状,除个别外,均由单层细胞组成。通常呈紫红色。福建沿海现有记录7种,它们是:长紫菜(Porphyra dentata)、坛紫菜(P.haitanensis)、绉紫菜(P.crispata)、圆紫菜(P.suborbiculata)、福建紫菜(P.fujianensis)、广东紫菜(P.guangdongensis)和单孢紫菜(P.monosporangia)。不同种类的紫菜的边缘形态和精子囊、果胞子囊的分裂方式和数目不同,它们是分类的主要依据。长紫菜和坛紫菜是福建的最主要种类,绉紫菜也较常见。 上述主要的3种紫菜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其中,坛紫菜为中国所特有。它们大多生长于风浪较大的潮间带中潮区上层至潮上带浪花可以打到的岩礁上或贝壳上。 紫菜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味美而营养丰富的食用海藻,其末水菜还可用作提取琼胶原料。福建沿海广泛养殖的是长紫菜和坛紫菜。它们外观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体较薄,单层细胞,色紫红;后者体较厚,局部有两层细胞,色暗绿紫而带褐。 图4-29 紫菜 1.长紫菜 2.坛紫菜 3.绉紫菜 3.皮丝藻属(Dermonema) 福建仅记录了一种垫形皮丝藻(Dermonema pulvinata)。其藻体浅水红色至黄褐色,质粘滑稍硬,具较密的不规则叉状分枝,整体呈半球状,高约1,3厘米,枝圆柱状或扁圆,枝腋广开,枝端钝头。 该种为亚热带性海藻,在福建仅分布于厦门至东山沿岸,生长于中潮区风浪稍大的岩石或贝壳上。是一种食用海藻。 图4-30 垫形皮丝藻 1.藻体外形 2.横切面 3.皮层部分藻丝放大 4.石花菜属(Gelidium) 藻体软骨质,直立或匍匐。紫红色至暗紫色。主枝圆形至扁压,两侧具羽状或对生分枝。顶端生长。福建沿海有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小石花菜(G.divaricatum)、大石花菜(G.pacificum)、细毛石花菜(G.crinale)、匍匐石花菜(G.pusillum)、中肋石花菜(G.japonicum)和钝顶石花菜(G.kintaroi)等7种。主要种类的形态和生态特征如下: (1)石花菜 藻体直立,一般10,20厘米,有的可达30厘米,固着器假根状,枝和分枝扁压,互生或对生,长短交错。分枝末端急尖。该种属暖温带性海藻。生于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数米深处岩石上,产区一般都是受淡水影响很小的外海区。 (2)小石花菜 藻体错综密集,矮小匍匐,高一般不超过2厘米,体软骨质,线形或略扁压的圆柱状,不规则羽状分枝,其上有较密的对生或互生小枝,小枝与分枝常呈直角,顶端尖。生殖枝钝头。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广泛生长于中潮区的岩石、藤壶、牡蛎和其他贝壳上,常形成较大的群落,成为中潮区具代表性的生物带。 (3)大石花菜 藻体直立,大小与石花菜相近。线形,但两缘薄。分枝3,4次,复羽状互生或对生。枝较长,略左右弯曲。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外海岛屿的潮间带深水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数米深处的岩石上。 图4-31 石花菜 1.石花菜外形 2.石花菜横切面一部分 3.囊果枝侧面(示两面开孔) 4,6.小石花菜 7.大石花菜 8.细毛石花菜 9.中肋石花菜 (4)细毛石花菜 藻体有卧生部和直立部,卧生部匍匐蔓延于基质上,直立部是次生枝,不规则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有时同一节上有2,4个分枝,小枝较稀疏。藻体一般只有2,4厘米高。 该种为暖温带性广分布的海藻。通常生长于中潮区有细沙复盖的岩石上。 (5)中肋石花菜 藻体直立,高6,12厘米,宽线形,幅2,6毫米,两缘薄,有中肋样隆起,不规则羽状分枝或分裂。叶缘和表面常生长有密集的副枝,副枝很短,羽状分枝2,3次。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低潮区至潮下带数米深处的岩石上。 石花菜类体内含有大量胶质,是制制琼胶最优良的原料。据测定,100公斤干品可制取26,28公斤的琼胶。而琼胶在医药、食品、酿造、细菌培养和其他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用途。中国的琼胶工业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石花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5.鸡毛菜属(Pterocladia)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省沿海仅记录了鸡毛菜(Pterocladia tenuis)一种。其藻体紫红色,高 5,15厘米,扁压或扁平,规则地羽状分枝2,3次,对生或互生,整体往往呈金字塔形。枚宽1,2毫米,基部骤缩,枝末端钝头。分枝与主枝间近直角。囊果位于小枝上,与石花菜不同的是囊果仅有一面膨胀突起,并且只一面开孔。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在中潮区的石沼中也常见到。 该种也是琼胶工业的原料,人们常将其混在石花菜中,出售给琼胶工厂。也可自行煮成冻食用。 图4-32 鸡毛菜 1.藻体外形 2.横切面 3.囊果枝侧面观(示一面开孔) 图4-33 小珊瑚 1,2.藻体外形 3.丝状变型 4.姐妹变型 6.珊瑚藻属(Corallina) 藻体固着器壳状,上生直立枝,主枝上长有2,3回的羽状分枝,枝上具有明显关节,节间钙化。福建沿海记录了5种(包括2种变型),它们是:美丽珊瑚藻(Corallina gracilis)、无柄珊瑚藻(C.sessilis)、小珊瑚藻(C.pilulifera)、小珊瑚藻丝状变型 (C.piluliferaf.filiformis)和小珊瑚藻姐妹变型(C.piluliferaf.sororia)。其中,后3种广泛分布于福建沿岸。 上述珊瑚藻类是亚热带性海藻。通常分布于低潮区,在浪击度较强的地方,可分布至中潮区下层、甚至中层。并且常成为亚热带海区低潮区生物带(群落)的主要代表种。 图4-34 海 萝 1.海萝 2.鹿角海萝 7.海萝属(Gloiopeltis) 藻体直立,紫红色,具不规则叉状分枝,圆柱状或扁压,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具中轴细胞,由中轴细胞向外放射式分枝,分枝末端小细胞念珠状,组成皮层。福建沿岸记录了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内部组织疏松,成熟时中空,分枝基部常缢缩,枝端伸直、钝形;后者内部组织近中实,自始至终中轴可见,分枝常弯曲呈鹿角状,枝端尖细。 两种海萝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前者是北太平洋两岸种类,后者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它们多生长在中潮区岩石、藤壶甲壳和牡蛎贝壳上。在风浪较大的地方可分布至高潮区下层。 海萝在福建沿海,群众称为红菜、赤菜,常采集食用。据称,将其与鲷共煮,对风湿病和关 节炎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海萝的主要用途是提取海萝胶作为浆料,用于纺织印染工业,是配 制印花浆的优良胶质。闻名广东的雄云纱就是用海萝胶浆的。 图4-35 蜈蚣藻 1.蜈蚣藻外形 2.横切面 3.舌状蜈蚣藻 8.蜈蚣藻属(Grateloupia) 藻体直立,固着器圆盘状,常具短柄。不同种类,外形变化很大,可有叶状、羽状、掌状和 二叉式分枝等形态。内部构造可分为皮层和髓部,皮层由排列成行、与表面垂直的小细胞组成,髓部有无色的星形细胞和由皮层内部生出的假根丝组成。福建沿海共报道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舌状蜈蚣藻(G.livida)、覆瓦蜈蚣藻(G.imbricata)和宽叶蜈蚣藻(G.latissima)等4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在于前一种藻体线形,不规则羽状分枝,后一种叶片状,有时可长出副枝。 这两种蜈蚣藻均为暖温性海藻。前者在世界各地暖温水域均可见到,生长于中、低潮区的石沼中,有时长在泥砂滩流水处的碎石上;后者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生长于低潮区石沼中或大干潮线附近岩石上。 它们均可食用或作浆料。有的地方,还将舌状蜈蚣藻用作驱蛔虫药。 9.海柏属(Polyopes) 图4-36 海 柏 1.外形 2.横切面 该属种类在中国只记录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一种,并且只分布在福建的平潭、莆田、厦门等地,以平潭产量最多。该种藻体丛生,深紫红色,老时淡黄色,高5,15厘米,固着器盘状。枝二叉式分枝。下部圆柱状,色深,较硬;上部略扁压,色浅,稍软。枝端钝头,藻体常有轻微缢缩处,并偶有小育枝。 该种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低潮区的岩礁上,在中潮区较隐蔽的石沼中也可见到。 该种在产区过去用作猪饲料,现被用作制造琼胶的辅助原料。 10.沙菜属(Hypnea) 藻体直立,丛生,或错综缠结,多圆柱状;向各方向分枝,枝上被有疏密不等的刺状小枝。内部构造单轴型,中轴一般相当明显。福建已记录了鹿角沙菜(Hypnea cervicornis)、长枝沙菜(H.charoides)、密毛沙菜(H.boergesenii)和冻沙菜(H.japonica)等4种。最常见的是前两种,后两种仅见于东山岛和外海的兄弟屿。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鹿角沙菜藻体错综缠结,分枝广开,腋角圆,有时垂直于主干,藻体上部枝逐渐变细,末枝短小尖锐,形似鹿角;长枝沙菜藻体仅基部稍缠结,有一及顶主干,互生分枝,腋较狭,末枝细长;密毛沙菜藻体直立,分枝较少,粗状,枝上密被单条或叉分的刺状小枝;冻沙菜的最显著特点是其小枝顶端常形成弯曲的钩状膨大部分。 鹿角沙菜和长枝沙菜属泛亚热带性海藻,而密毛沙菜和冻沙菜则分别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热带性和亚热带性海藻。它们大多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缠绕于其他藻体上。 沙菜属的种类可作饲料、浆料,也可用作制造琼胶的配合原料。 图4-37 沙 菜 1.鹿角沙菜 2.长枝沙菜 3.密毛沙菜 4.冻沙菜 11.江蓠属(Gracilaria) 图4-38 江 蓠 1.真江蓠外形 2.真江蓠横切面 3.囊果(球形或半球形) 4.脆江蓠外形 5.脆江蓠囊果(锥形) 6.芋根江蓠外形 7.扁江蓠外形 藻体直立,丛生,圆柱状或扁平叶状。色暗红或略带绿,软骨质,互生或二叉分枝。固着器盘状。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皮层由较小的含有色素体的细胞组成,髓部由大的薄壁细胞组成。四分孢子囊长在皮层内,十字形分裂。囊果球形或圆锥形,突出体表,果被与产孢丝之间有滋养 丝。福建沿海共记录了8种,即: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异名:G.verrucosa)、真江蓠郑氏变种(G.asiaticav.Zhengii)、脆江蓠(G.chouae)(异名:G.bursa-pastoris)、芋根江蓠(G.blodgettii)、扁江蓠(G.textorii)、舌江蓠(G.lingula)、巨孢江蓠(G.megaspora)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ripitatav.liui)等。较常见的如:真江蓠、脆江蓠、芋根江蓠、扁江蓠等。 (1)真江蓠 藻体紫褐色,有的略带绿色或黄绿色。分枝互生或偏生,分枝基部略有缢缩。细胞自皮层向内逐渐增大。囊果球形或半球形。 该种是世界性暖温带性海藻,多生长在有河水注入、肥沃、平静的内湾泥砂滩的石砾、贝壳上,分布潮区广,从高潮区至低潮区均可见到。 (2)脆江蓠 藻体紫红色。体质柔软而脆,易折断。分枝互生、偏生或二叉式分枝,分枝基部较宽,不缢缩。细胞自表层向内突然增大。囊果圆锥形或半球状,顶端略尖或呈喙状突起。 该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一般生长在低潮区的碎石块、贝壳上,也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的深水石沼中。 (3)芋根江蓠 藻体暗红至暗绿色。体质很脆,易折断。分枝互生、偏生或叉状,分枝基部骤然收缩,常形成一个极细的尖点。囊果圆锥形。 该种为亚热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内湾有淡水注入的沙滩上,主要分布于中、低潮区。 (4)扁江蓠 藻体紫红至暗紫红色。扁平叶状,革质,大多呈不规则叉状分枝。细胞自表层向内突然增大。囊果球形或半球形。 该种为太平洋区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于较平静海湾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江蓠属的种类有较高经济价值,是当前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南方鲍鱼养殖的主要饵料。许多地方有开展江蓠人工养殖或半人工养殖。福建省江蓠养殖有广阔的前途,养殖品种主要考虑真江蓠、脆江蓠、芋根江蓠和细基江蓠。 图4-39 绳状龙须菜 1.外形 2.囊果枝 3,4.横切面 5.四分孢子 6.囊果纵切面 12.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福建省记录了绳状龙须菜(Gracilariopsis chorda)一种,因其外形与江蓠非常相似,故曾 被鉴定为绳江蓠(Gracilaria chorda)(异名)。现根据其囊果内部的产孢丝与果被之间无滋养丝相连,而归入龙须菜属。该种的其他一些特征是:有较明显的主枝,分枝往往单条,与主枝相似。内部构造皮层由3,4层稍厚的小细胞组成,最外层细胞呈方形。 该种是亚热带或热带性海藻。多生于中、低潮区的沙石上,有的还可部分埋于沙中。在风浪较小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生长尤为茂盛。 该种也是提取琼胶的原料。是台湾省的养殖品种之一。 13.叉枝藻属(Gymnogongrus) 图4-40 扇形叉枝藻 1.藻体外形 2.横切面 该属在福建沿海只记录了一种扇形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藻体紫红色。软骨质至角质,丛生,高4,10厘米。固着器小盘状,向上生出窄线形二叉分枝,枝扁压,幅1.5,2毫米,分枝间距离很近,分枝整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有如扇形。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皮层细胞很小,髓部为大的多角形细胞。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潮区石沼周围和低潮区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作浆料,也可作为琼胶工业的配合原料。 14.角叉菜属(Chondrus) 该属在福建省沿岸也只记录了一种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藻体紫红色,顶端常变绿。软骨质或革质,丛生于壳状固着器上。基部亚圆柱形,稍上扁压成楔形,上部叉状分枝数次,高5,10厘米,扁平坚韧,整体亦近扇形,腋角宽圆,顶端舌状、钝形,二裂或有浅凹。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髓部由细长藻丝组成。 图4-41 角叉菜 1.藻体外形 2.横切面一部分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低潮区风浪较平静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作浆料。角叉菜胶(即:卡拉胶)最早是从该种藻体提取。 15.杉藻属(Gigartina) 藻体暗红色。直立或倾卧,单条或分枝,圆柱状、扁压或叶状。体表可生出乳头状或舌状突起。髓部由无色藻丝组成,皮层由辐射状排列紧密的数层小细胞组成。福建记录了小杉藻(Gigartina intermedia)、线形杉藻(G.tenella)、太平洋杉藻(G.pacifica)等3种,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藻体伏卧,密密重叠成团块状,蔓延在岩石上,接触岩石的匍匐部分常长出瘤状固着器,以增加附着力量,枝稍有分枝,扁压,强烈反曲;后者直立、线形,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 图4-42 杉 藻 1.小杉藻外形 2.小杉藻囊果小枝 3.小杉藻横切面一部分 4.线形杉藻外形 5.线形杉藻横切面一部分 上述两种杉藻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风浪较大的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的岩石上。其中,小杉藻在有些地方的中潮区下层常可成片生长,成为群落的代表种之一。 杉藻可食用,食用方法可与肉共烧,也可煮成凝胶冻。 16.鹧鸪菜属(Caloglossa)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沿海有两种: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和川石鹧鸪菜 (C.chuanshiensis)。其中,鹧鸪菜有着广泛分布。其藻体暗紫色,丛生,高只有1,4厘米,薄叶状,不规则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成节和节间部。叶片中央部分有长细胞连绵延伸至顶端,似中肋,中肋的分枝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或毛状根。 该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主要生长的河口区高、中潮区的岩石上、红树林树干上或防波堤岸边。 鹧鸪菜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劳动人民用以驱除蛔虫的药用海藻。远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出版的《漳浦县志》上就记载有“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漳浦一带居民每年3、4月间仍有采集、制成菜饼状晒干出售。 图4-43 鹧鸪菜 1.藻体外形 2.枝上部的四分孢子囊 17.软骨藻属(Chondria) 图4-44 粗枝软骨藻 1.外形 2.横切面一部分 3.生长点及毛丝体 福建记录有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丛枝软骨藻(C.dasyphylla)、琉球软骨藻(C.ryukyuensis)等3种,其中,粗枝软骨藻分布较为广泛。该种藻体浅紫红色至黄色,有时可呈淡绿色。多肉、软骨质。圆柱状,老时扁圆,下部细,中间粗,不规则地向各方生出小枝,分枝基部略收缩,顶端钝圆,正在生长的枝顶端生有分枝毛丝体。内部构造,中间有一个中轴细 胞,周围有5个围轴细胞。 该种为暖温带海藻。主要生长在低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日本还将该属的有些种类用作驱蛔虫药。建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是否可利用。 三)褐藻门(Phaeophyta) ( 褐藻门的藻类都是多细胞体,没有单细胞和群体的种类。色素体含叶绿素A、叶绿素C、叶黄素、胡萝卜素,还含有一种藻褐素,故藻体通常呈棕褐色、黄褐色或暗褐色。其光合作用产物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褐藻可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或不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配子,配子梨形,侧生两条不等长的鞭毛,可有同配、似配和卵配等三种生殖形式。 1.水云属(Ectocarpus) 图4-45 水 云 1.水云外形 2.水云多室孢子囊 3.长囊水云 4.长囊水云多 室孢子囊 藻体为异丝体,由单列细胞组成并生分枝。细胞单核。色素体侧生、带状或盘状。大多数种类由主轴基部生出假根固着于基质上,有的可伸入其他藻体内生长。孢子体可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囊,即:单室孢子囊和多室孢子囊。单室孢子囊产生游孢子时经减数分裂,萌发成配子体;多室孢子囊产生的游孢子不经减数分裂,直接萌发成新的孢子体。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沿海记录了水云(Ectocar pusarctus),异名:E.confervoides,、长囊水云(E.siliculosus)和简单水云(E.simplex)等3种。以前两种较为常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多室孢子囊的形态,水云的多室孢子囊短锥形至梨形,末端无毛;长囊水云的多室孢子囊细长,末端有一长的无色毛。 上述两种水云是冷温性海藻,生于潮间带岩石上或石沼中,也常附生于其他藻体上,是海藻人工栽培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害藻。 2.铁钉菜属(Ishige) 图4-46 铁钉菜 1.铁钉菜外形 2.叶状铁钉菜外形 藻体圆柱状或扁平叶状,复叉状分枝。暗褐色。固着器小盘状,有一短柄。内部构造分内外两层,内层为错综繁密的藻丝组成。福建沿海有铁钉菜(Ishige okamurai)和叶状铁钉菜(I.sinicola)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藻体圆柱状或略扁压,稍有棱角;后者叶状、扁平,有时在枝的上部(顶端稍下方)可膨起,内部中空,类似气囊。 这两种铁钉菜均为亚热带性海藻。前者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生长于风浪冲击较大的中、高潮区岩石上;后者是太平洋两岸性的种类,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低潮区岩石上或石沼中。 两种铁钉菜均可食用,食法多种多样,可捣碎加调味品拌食,也可蒸煮后沾酱油食。 3.萱藻属(Scytosiphon) 图4-47 萱 藻 1.外形 2.横切面 3.横切面放大一部分 4.多室孢子囊 福建省沿岸只有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一种。藻体褐至深褐色,单条、丛生、直立、管状(幼时中实,稍后中空),有时扁压或扭曲,常缢缩成节。内部构造分髓部和内外皮层,细胞由内向外逐渐变小。成熟的藻体表面形成单列的多室孢子囊。 该种是泛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时在高潮区的石沼中或低潮区岩石上也可见到。一般而言,生长在高潮区的比较细小,常无缢缩的节;生长在中潮区以下的则较粗长,并且多缢缩成节。 该种是食用海藻。可直接炒吃或与肉作成馅包饺子。还可沾酱油烘干作下酒料。 4.囊藻属(Colpomenia) 图4-48 囊 藻 1.外形(附于其他藻体上) 2.横切面并示多室孢子囊 福建省沿岸也只有囊藻(Colpomenia sinuosa)一种。其藻体黄褐色至暗褐色。成体囊状中空,球形至不规则形状,老时常破裂。内部构造分髓部和皮层。髓部由2,5层大的近似圆形的细胞组成;皮层由2,3层方形或多角形小的细胞组成。多室孢子囊可单列或两列,孢子囊间还常杂有棍棒状隔丝。 该种为暖温性种类,大多生长在低潮区岩石上,或附生于其他藻体上。是一常见种,是养殖 害藻之一。 图4-49 鹅肠菜 1.外形 2.横切面并示孢子囊 5.鹅肠菜属(Endarachne) 福建沿岸有鹅肠菜(Endarachne binghamiae)一种。藻体黄褐至暗褐色。丛生、扁平叶状,高10,30厘米,幅宽2,4厘米。固着器小盘状,上有一短柄,叶片全缘而皱褶。内部构造分三层:外皮层细胞近方形,细胞内含有色素体;内皮层细胞近圆形,细胞壁较厚;髓部是由分枝丝状体交织而成。繁殖时由表面细胞形成多室孢子囊,孢子囊间没有隔丝,成熟时叶片出现许多褐 色斑点。 该种是太平洋两岸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风浪不太大的中、低潮区的岩石上。全省各地几乎都可见到。 鹅肠菜是一种相当受人们欢迎、营养丰富的食用海藻,可与鱼、肉共烧,也可蒸煮取出沾酱油食用。 图4-50 海 带 1.外形 2.横切面并示孢子囊和隔丝 6.海带属(Laminaria) 中国只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一种。在福建沿海没有自然生长的个体。它是1957年开展海带南移人工养殖而引入的一个品种。其藻体暗褐色,革质,叶片单条、带状,不分枝,明显地分为固着器、柄部、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数回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柄部粗短,下部圆柱形,向上略扁压;叶片狭长、全缘、具有波状褶皱。生长点位于柄与叶片交界处,属居间生长。内部构造分表皮、皮层和髓部三层组织,表皮由1,2层方形小细胞组成,内含色素体;皮层由大的薄壁细胞组成,由外向内逐渐增大;髓部则由许多无色的髓丝组成。 海带是一种冷温带性海藻。人工养殖采用筏式养殖,在水深、透明度高、水质肥沃的海区生长较好。生长适温5,15?,超过20?时则停止发育。 海带营养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菜肴食品。而且还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上记载:“海带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结气、瘘疮”;“对项下臃肿,其囊渐大欲成瘿者”,也用海带治之(指的是可治甲状腺肿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从海带中提取‘藻酸双酯钠’,用以防治缺血性心脑疾病。此外,海带还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料,综合利用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氯化钾、褐藻淀粉、粘质等产品。 7.昆布属(Ecklonia) 图4-51 昆 布 福建省沿海有昆布(Ecklonia kurome)一种。藻体深褐色,革质。高30,100厘米,外形明显地区分为固着器、柄部、叶片三部分。固着器粗壮,由树枝状二叉式分枝组成;柄下部圆柱状,近叶片处扁平;叶片中部稍厚,自两侧羽状分枝或复羽状分枝,叶片边缘有稀疏的齿状突起,表面略有皱褶。整体略呈掌状,故俗称“鹅掌菜”。其内部构造与海带相似。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水深流急、水质较肥沃的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7,8米深处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药用。其营养价值不亚于海带。据产地居民称,此藻可治热症、泻肚、便血和妇女产后营养。其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的含量也很高,可考虑综合利用。虽然野生资源有限,但由于它是一种暖温带多年生海藻,在福建沿海开展人工栽培,更有其优越的环境条件。 8.马尾藻属(Sargassum) 藻体分为“固着器”、“茎”、“叶”三部分。固着器形态多种多样,有盘状、圆锥状、瘤状、假根状等等;‘茎’(主干)通常圆柱状至扁压,可向四周辐射分枝或两侧分枝;“叶”扁平至棍棒状。藻体还有各种形状的气囊,以使藻体浮起直立,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繁殖时产生生殖托。该属的种类在福建已记载有: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半叶马尾藻(S.hemiphyllum)、铜藻(S.horneri)、海忝子(S.miyabei)、裂叶马尾藻(S.siliquastrum)、鼠尾藻(S.thunbergii)、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展枝马尾藻(S.patens)和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等9种。现将前7种作简单记述。 (1)羊栖菜 图4-52 马尾藻 1.羊栖菜外形 2.羊栖菜幼体 3.羊栖菜基部叶 4.半叶马尾藻外形 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固着器假根状。主干直立圆柱状。叶的变异很大,长短不一,形状也多,呈细匙形、棍形、线形,匙形叶两缘常有粗锯齿或波状缺刻。气囊形状也多,有球形、纺锤形或梨形等。生殖托圆柱状或长椭圆形,钝头,单条或偶有分枝。雌雄异株。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浪冲击较大的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的岩石上。 羊栖菜是人们普遍喜欢的食用海藻。福鼎县居民都在妇女分娩时食用;宁德、福安一带居民常将其与鱼同煮,冷却成冻,切成碎块食用;平潭居民将其煮后切碎做馅蒸包子。羊栖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上记载,有主治“瘿瘤结气”、“利小便”、“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中药铺中的“海藻”一味,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洞头一带开展该种的人工栽培养殖,产品大多销往日本,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福建省沿海大多海区也很适宜于该种生长,应考虑人工养殖。 (2)半叶马尾藻 藻体黄褐至暗褐色,高30,100厘米以上。固着器假根状有匍匐枝。自上生出主枝,枝互生,线状。叶片除基部的外,大部分叶子左右不对称,一侧向外弧形弯曲,无中肋,叶缘有粗齿。气囊在体下部的为倒卵形,顶圆;上部的常为纺锤形或椭圆形,顶端尖,边缘和顶端有翼状突起。生殖托圆柱状,单条或排列成总状。(见图4-52之4)。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风浪较大的低潮区至潮下带1米左右深的 岩石上。 该种过去只被用作肥料,现在成为褐藻胶工业的原料。在南方中药铺中出售的“海藻”中常有数量较多的半叶马尾藻。 藻 (3)铜 藻体黄褐色,高一般为0.5,2米,可达8米。体质较纤细。固着器裂瓣状。主干圆柱状,一般单生,基部常有刺状突起。枝上有纵向的浅沟。叶具中肋,中肋至叶尖处逐渐消失,叶缘向中肋处羽状深裂。气囊圆柱状,顶端冠一小裂叶。生殖托圆柱状,顶生或腋生。 图4-53 马尾藻 1.铜藻外形 2.海忝子外形 铜藻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深水沼中至潮下带数米深处的岩石上。 东南沿海居民多以该种作肥料和代替《本草纲目》中的“海藻”作药用。由于其褐藻胶的品质好,且较易提取,应是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褐藻胶工业最有希望的原料。 (4)海忝子 藻体暗褐色,0.5,1米高,可达2,3米。固着器盘状。上生一圆柱状主干,主干约2,3厘米。主枝多条,从主干顶端螺旋状地紧密生出,形成假丛生。主枝呈圆柱状,光滑无突起,但有3,5条纵沟,轻度扭转。叶片形状变化很大,可有披针形、倒卵形、亚楔形、亚匙形等,还有少数斜楔形叶,边缘有粗齿,两边不甚对称。叶片无中肋,但叶下部略为膨起。气囊也多变化,幼时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成熟时为亚球形或倒梨形,顶端一般圆滑,少数有微小突起或具有线形冠叶。生殖托一般单条,偶有分枝,总状排列。雌雄同株且同托(见图4-53之2)。 海忝子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数米深的岩石上。用途与上述马尾藻相同。 图4-54 马尾藻 1.裂叶马尾藻外形 2.鼠尾藻外形 (5)裂叶马尾藻 藻体暗褐色,一般为0.5,1米高,可达2米。体质粗硬。固着器圆锥状或盘状。主干圆柱状,2,3厘米,其上生出数条粗壮而扁压的初生枝。近基部枝为三棱形、扭曲,上部枝近圆柱形。藻体上、中、下的叶片形态不同,下部的叶长而宽,近全缘,向下强烈反曲;中部的叶呈锯齿或重锯齿形;上部的叶狭细,有深裂,可裂至中肋。气囊通常椭圆形,有冠叶。生殖托单条,总状排列,生叶腋间。 裂叶马尾藻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潮下带1,5米深处的岩石上,有时在低潮区深水石沼中也可见到。 该种在广东一带作为中药“海藻”的代用品。也可用作牲畜饲料和肥料。 (6)鼠尾藻 藻体暗褐色,高一般为10,50厘米,可达1米以上,固着器扁平盘状,常有裂缝。上生一主干,主干较短,只有3,7毫米,圆柱状,上面有鳞状叶痕,顶端长出数条初生枝,初生枝幼期密密覆盖着螺旋排列的小鳞片叶,形似鼠尾,其后由鳞片叶腋间长出次生枝,枝上有纵沟纹。叶片丝状、披针形、斜楔形或匙形。气囊小,纺锤形或倒卵形,顶端尖。生殖托长椭圆形或圆柱状,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间,雌雄异株。(见图4-54之2) 鼠尾藻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低潮区岩石上,有时在高潮区的 石沼中也可见到。 鼠尾藻可用作制造褐藻胶的配合原料。有的地方将其烧灰提取氯化钾。 图4-55 亨氏马尾藻 (7)亨氏马尾藻 藻体深黄褐色,高50厘米至1米以上。固着器圆盘状。主干较短,1,2厘米,自上生出数条主枝,主枝线状、扁压,侧枝同型。叶片在藻体下部的较宽,偶有分叉现象;上部的叶狭细披针形,有浅而锐的锯齿。中肋十分明显,直达叶尖,毛窝各一列散布于中肋两侧。气囊通常近球形,顶圆。生殖托圆柱状,顶端略细,单条或稍分枝,总状或复总状排列。 亨氏马尾藻是亚热带性海藻,为中国特有的种类。生长于低潮带至潮下带的岩石上。在福建主要产于东山及其附近岛屿。 其用途与其他马尾藻类似,可作药用、肥料、饲料,也同样是褐藻胶工业的原料。 (四)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的藻类形态复杂多样,有单细胞、不定群体、球状体、丝状体、膜状体、异丝体、管状体等等。藻体草绿色,其色素体所含的色素与高等维管束植物相似,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绿体内有1至多个造粉核,光合作用产物为淀粉。细胞壁含有纤维素。繁殖时产生的浮动细胞(游孢子或配子)前端有2条或4条等长的鞭毛。繁殖方式可进行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在有性繁殖中可有同配、似配和卵配三种形式。 1.丝藻属(Ulothrix) 福建沿岸记录了软丝藻(Ulothrix flacca)和缠绕丝藻(U.implexa)两种。以软丝藻最为常见,其藻体鲜绿至暗绿色,质柔软,为单列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短圆筒形,宽10,25微米,长为宽的1/4,3/4。体下部的细胞较长,近基部的细胞向下延伸成固着器附着于基质上。细胞单核,色素体环状,环绕于细胞内壁四周,有造粉核1,3个。孢子囊由藻体成熟细胞直接形成,游动孢子具4条鞭毛,顶生。 软丝藻是世界性的温带种类。生长在中潮区上层潮水激荡处的岩石上。常成片生长成绿绒毛状。 该种是福建沿海产地人民群众的一种优美的副食品,以南日岛、乌丘屿产量最大,据称,乌丘屿年产约3000斤。群众一般用卷采法将其推滚成卷,每卷长约5厘米,径约1厘米。在莆田市场上所见到的一种绿色绳状物即为此藻。食法是将卷剪碎,于锅内用麻油酥干沾酱油食用。 图4-56 软丝藻 1.藻体基部 2.藻体下部 3.藻体上部 4.孢子囊 5.环状色素体 6.游孢子的形成与逸出 图4-57 礁膜 1.藻体外形 2.细胞表面观 3.藻体横切片观 2.礁膜属(Monostroma) 福建沿岸只报道礁膜(Monostroma nitidum)一种。藻体亮绿色至黄绿色。是单层细胞组成的膜状体。体质柔软而具有光泽。大小一般只有2,6厘米,可达15厘米。厚度只有24,30微米。幼体时呈囊状,但很快就破裂成为不规则的膜状体,其边缘有许多皱褶。藻体表面观细胞略近圆形,有两两成对现象。 礁膜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高潮区下层至中潮区上层的岩石上,在泥砂滩的碎石块上也常可见到。其盛产期在3、4月间。 礁膜是绿藻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有绿色紫菜之称。其体软味美,常用作调味品。在《海澄县志》中就有“青菜(指礁膜)冒生海石上,色绿,状似紫菜而质薄,味也滑美”的记载。沿海居民于初春大量采集晒干,除在当地销售外,在抗日战争前还部分销往南洋。在绿色食品盛行的今天,可考虑开展该种的人工养殖。 图4-58 石 莼 1.石莼外形 2.石莼横切面的一部分 3.花石莼外形 4.孔石莼外形 5.裂片石莼外形 3.石莼属(Ulva) 藻体浅绿至青绿色,为多细胞膜状体,具有两层细胞。基部的固着器由营养细胞向下延伸的 假根丝组成。其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外形上无法区别。无性繁殖产生的游孢子梨形,前端有鞭毛4 条。有性繁殖产生配子,其外形与游孢子相似,但前端只有2条鞭毛。配子体有时可进行孤雌生 殖。福建沿岸有该属的种类4种,它们是:石莼(Ulva lactuca)、花石莼(U.conglobata)、裂片石莼(U.fasciata)和孔石莼(U.pertusa)。其中,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在于:石莼藻体长宽略相等,边缘有波状绉褶,切面观细胞亚方形;孔石莼藻体表面有孔,切面观细胞长方形; )外形重叠呈花朵状;裂片石莼则藻体呈不规则的二叉式分裂。 花石莼(蛎菜 石莼是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中潮区至低潮区岩石上;花石莼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中潮区被有细沙的岩石上;裂片石莼是亚热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或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孔石莼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低潮线附近岩石上。 石莼类幼时可食用。成熟藻体可作饲料。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下水,利小便”功效。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常用作清凉剂,用以冲泡凉茶。东山县的中医,还将其与铜藻合用,治疗热毒、生疮等症。 4.浒苔属(Enteromorpha) 藻体绿色,管状、中空或边缘分离中空,体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单条或分枝。从基部细胞向下延伸出许多假根丝组成盘状固着器固着于基质上。繁殖方式与石莼类同。该属的种类很多。 图4-59 浒 苔 1.浒苔的一部分 2.条浒苔的一部分 3.扁浒苔外形 4.肠浒 苔外形 5.缘管浒苔外形 福建沿岸共记录了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条浒苔(E.clathrata)、扁浒苔(E.compressa)、肠浒苔(E.intestinalis)、缘管浒苔(E.linza)、管浒苔(E.tubulosa)和直立浒 苔(E.erecta)等7种。其中,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是浒苔和条浒苔,此外,扁浒苔、肠浒苔、缘管浒苔也较常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浒苔藻体具有明显的主枝,分枝较多,较主枝为细。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藻体基部或至少在分枝基部细胞排成纵列;条浒苔分枝有单列枝和多 ,12个单列的细胞,藻体细胞表面观方形至长方形,列枝之分,即使是多列枝,顶端也往往有1 自基部至顶端细胞排成纵列;扁浒苔藻体基部分枝较密,上部分枝较疏,分枝基部略有缢缩,上部较膨大,分枝与主干形状相似,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除基部外,细胞皆不排列成纵列;肠浒苔藻体只在基部有少许分枝,单条或丛生,藻体表面有许多皱褶或扭曲,上部膨胀成肠形,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不纵列,藻体切面观细胞位于单层藻体外侧;缘管浒苔藻体单条、丛生、带状,常螺旋状扭曲,其最大特点是藻体中间两层细胞相连,只有在叶缘部分两层细胞分离成中空。 上述浒苔种类,大多是泛暖温带性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中潮区的岩石上,石沼中,在内湾泥砂滩的碎石、贝壳上往往生长更旺盛。 浒苔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用,但民间利用最多的是浒苔和条浒苔。福建主要将其洗净晒干,油酥作为春饼的调味品,也有盐渍做早菜的。浙江省除鲜吃外,主要将其晒干制成苔条粉储存,并用此粉制作各类苔条饼。由于福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应该进一步考虑其他方面用途,如:制作蔬菜饼干辅助配料、方便面等。 5.羽藻属(Bryopsis) 图4-60 羽 藻 福建沿岸只记录了羽藻(Bryopsis plumosa)一种,其藻体是一个无横隔壁的多核细胞体,高5,10厘米。深绿色、有光泽,直立、丛生。藻体分化成根状枝和直立枝,直立枝羽状分枝如羽毛状,下部的分枝长,上部的分枝短,整体呈塔形。 羽藻是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或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是常见种。经济价值不明。 6.蕨藻属(Caulerpa) 藻体是一管状多分枝的多核细胞体。由假根枝、匍匐枝和直立枝三部分组成。福建沿岸记录了3种:冈村蕨藻(Caulerpa okamurae)、总状蕨藻棒状变种(C.racemosav.clavifera)和绒毛蕨藻(C.webbiana)。三者的主要区别是,冈村蕨藻的匍匐枝裸露,直立枝单条或分枝,上面的小 枝长椭圆形或棍棒状,对生、互生或轮生;总状蕨藻棒状变种的匍匐枝裸露,直立枝单条,直立枝上向各方面长出小枝,小枝球形或茄子形,上部膨大,顶端圆;绒毛蕨藻藻体小,匍匐枝密被绒毛,直立枝不规则分枝,上面密集轮生小枝,小枝数回叉状分枝,顶端钝或微突。 上述三种蕨藻均为热带性海藻,在福建属稀有种,只见于东山及附近岛屿。通常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至潮下带岩石上。也见于低潮区的细沙滩上。 图4-61 蕨 藻 1.冈村蕨藻的一部分 2.冈村蕨藻直立枝放大 3.总状蕨藻棒状变种的直立枝放大 4.绒毛蕨藻外形 5.绒毛蕨藻直立枝的一部分放大 蕨藻可食用,据称将其洗净沥干,用猪油或花生油煎炸,味道极美。 图4-62 松 藻 1.刺松藻外形 2.刺松藻横切面的一部分 3.刺松藻的棒状胞及雄孢子囊 4.刺松藻的棒状胞及雌孢子囊 5.长松藻的一部分 7.松藻属(Codium) 藻体深绿色,海绵质。外形变化很大。由多方错综分枝的管状丝组成。髓部丝较松弛,表皮 为排列紧密的棒状胞。所有的管状丝中无真正的隔壁,故整个藻体实际上也是一个多分枝的多核细胞体。福建沿岸共记录了刺松藻(Codium fragile)、长松藻(C.cylindricum)和叉开松藻(C.divaricatum)等3种。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区别在于:刺松藻体小,一般高10,30厘米,正叉状分枝,越向上分枝越密,分枝腋间狭窄,枝顶端钝圆,表层的棒状胞圆柱状或棍棒状,长为宽的4,7倍,顶端尖锐,膜厚,还常有毛状突起;长松藻体高,一般有1,1.5米,有的可达数米,不甚规则的叉状分枝,下部分枝的距离长,上部分枝的距离较短,分枝处通常扁压,有的可扩大成三角形、楔形、甚至方形,其表层棒状胞多为椭圆形或倒卵形,长为宽的5,6倍,顶端圆,膜薄。 刺松藻是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中、低潮区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长松藻是亚热带性海藻。生长在外海较静隐内湾的潮下带岩石上,有时在潮间带泥砂滩涂积水的碎石块上也可见到。 刺松藻可食用,但不普遍。在历代医书上称为水松。在《名医别录》、《本草拾遗》、《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水松叶如松,丰茸,食之,主水肿”、“气味甘”、“咸寒无毒”。长松藻可作饲料和肥料。
/
本文档为【福建大型海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