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

2017-09-02 16页 doc 34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中 南 大 学 公共艺术研究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易小珊 指导老师 黄智宇 学 院 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 设计艺术学101311026 完成时间 2010年11月 【摘要】 在概念上,罗马式、哥特式都很模糊,但是它们的提出便于研究中世纪的两种建筑风格。从它们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前者与后者不是简单的前后关系;其次,前者持续的时间比后者短但比后者在地方性的变化上更丰富。从建筑结构的特点来看,首先,拱顶减轻的关键是:拱顶材料(填料)的减轻;其次,前者更多地体现了男人的美;后者...
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
中 南 大 学 公共艺术研究课程论文 论文目 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易小珊 指导老师 黄智宇 学 院 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 设计艺术学101311026 完成时间 2010年11月 【摘要】 在概念上,罗马式、哥特式都很模糊,但是它们的提出便于研究中世纪的两种建筑风格。从它们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前者与后者不是简单的前后关系;其次,前者持续的时间比后者短但比后者在地方性的变化上更丰富。从建筑结构的特点来看,首先,拱顶减轻的关键是:拱顶材料(填料)的减轻;其次,前者更多地体现了男人的美;后者更多地体现了女人的美;最后,二者都体现了各自的胆量。从建筑艺术中的情感来看,从前者的“神性”走向后者的“人性”,就像一个人从远处走到你跟前,人物从模糊到清晰;其次,.前者侧重于理解;后者侧重于感受。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前者也有创造性;后者也有继承性。 【关键词】罗马式 哥特式 关系 侧重 1、概述 1.1、定义 1.1.1、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定义 罗马式(Romanesque)这个名称是19世纪发明的,意为“类罗马的”。这个术语最初用来谈论建筑,指的是在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之间,典型的欧洲建筑采用了类似古罗马时期的厚石墙和有拱顶的建筑风格。 后来在建筑方面提到罗马式时,艺术家们都侧重于建筑的结构。“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 “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样式而被称为‘罗马式’建筑”。 1.1.2、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定义 12世纪,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与罗马式同时发展。这种风格首先在法国巴黎周边出现,所以被称为“法国式”。只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试图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贬低中世纪“蛮族”统治时代的艺术成就,就把这时期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当然,今天这个词已经不带有任何贬义了,特别是法国、英国、德国这些由日耳曼民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更是将哥特风格视为他们真正的民族风格。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对两种相邻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从那一时代的背景、地域人文、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去了解产生这种设计风格的内在原因和发展方向,从中寻找一种规律,从一种设计风格过渡到另一种设计风格的规律。 2、罗马建筑风格分析 2.1、内在因素分析 罗马式建筑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其实,在罗马式有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经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名的“前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 风格。 2.1.1、政治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的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的拱劵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型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的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了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一咱神的召唤呢,狭小而少的窗户总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2.1.2、宗教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劵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觉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享,于是我们看到,古来的基督教地窟内部的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天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2.1.3、人的因素 罗马式教堂的建造,是寻基督信仰的表现,但是虔诚并不是人们的唯一动机,另一个动机是为他们的严重的恶劣行为进行忏悔。更深层的动机是想拥有一座教堂,可定期在其中为他们的家族的幸福和灵魂祈祷,这是人们对地狱恐惧的表现。 2.2、外在表象分析 2.2.1、建筑平面 教堂的建筑平面一般都是拉丁十字形,象征着教会的权力。 2.2.2、建筑外部结构 墙壁 罗马式建筑的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并相对较小,因此显得沉重封闭。它们通常为双层壁体、填以碎石。在欧洲各处其建造材料差异很大,取决于当地的石材和建造传统。在意大利、波兰、德国的大部分以及荷兰的一部分地区通常会使用砖块。其他地区可见大量的石灰石,花岗岩和燧石。用于砌筑的石头常常相对较小并且呈不规则的块状,置于厚厚的灰浆中。平整的方石墙并非是这一风格区别性的特色,特别是在早期,但是会主要出现在那些可以获得宜于加工的石灰岩的地区。 扶壁 罗曼式建筑以扶壁增加对墙体的支撑力,由于其墙体庞大的性质,扶壁并未像在哥特式建筑中那样成为一种非常显著的特色。罗曼式建筑的扶壁通常断面呈浅的方形,突出墙体并不多。在那些有侧廊的教堂例子中,覆盖侧廊的筒形拱顶或者半个筒形拱顶协助支撑中厅(如果设有拱顶)在那些采用半个筒形拱顶的例子中,它们实际上开始类似于飞扶壁。为了更好的支撑设拱顶的中厅重量,侧廊常常扩大到两个楼层,而不是在哥特式建筑中那样通常为一个。在达勒姆主教座堂中采用了飞扶壁,但是被隐藏在高拱廊层中 塔楼 塔楼(或称塔形钟楼)是罗曼式教堂的一个重要特色,为数众多的塔楼挺立至今。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正方形、圆形和八边形,尖顶和平顶,在不同的国家它们与教堂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在法国北部,两座大型的塔楼成为任何大规模的修道院或主教座堂的正面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在卡昂那样。在法国中部和南部则更加多变,大型教堂可能只有一座塔楼或者一座中心塔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型教堂通常会有两座。 门窗 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 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 2.2.3、建筑内部结构 筒形拱顶 拱顶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是筒形拱顶(或称筒拱),单一的、拱起的表面从一面墙延伸另一面墙,直到所要覆盖的空间的长度,例如一个教堂的中厅。这是一种具有良好声学特性的建筑式样,有利于教堂圣咏的效果。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建于12世纪早期、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画作的法国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的拱顶。然而,筒形拱顶通常需要坚固的墙体支撑,或者是墙体上所开设的窗洞极小 肋架拱顶 在肋架拱顶中,不仅有横跨拱顶范围内的肋架,而且每个拱顶区域内的对角线上也有肋架,肋架即为结构组成,它们之间的空间可填以轻质的非结构材料,后来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法国卡昂的圣艾蒂安教堂、修道院和修女院出现了六分拱顶。 柱子 柱子是罗曼式建筑结构上一个重要的特色,细长柱和附柱也会应用在结构和装饰上。在意大利经常使用由单块石料凿成的整体柱,就像在罗马和早期基督教建筑中那样。它们也会,特别是在德国,于更巨大的墩柱间交替使用。由多个单块石料凿成的拱廊柱也常用于不需要承受较大砖石重量的结构,例如在回廊中,并有时采用双柱 2.2.4、装饰 在罗曼式建筑中,连拱饰是唯一的意义最为重要的装饰特色。它呈现有不同的形式,从称为伦巴带的看上去像是支撑屋顶线或者某一层的一列小拱,到常常作为英国建筑特色、在伊利主教座堂上所见的种类繁多的浅盲连拱饰,再到在施派尔主教座堂中所创、并在意大利广泛采用的开敞的矮楼廊(就像同在比萨主教座堂和它著名的斜塔中那样)。无论是内和外,拱廊的使用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在阿雷佐的圣玛利亚教堂作为例证。位于坎特伯雷主教座堂窗下的盲连拱由重叠的拱形成点状,这在英格兰的罗曼式建筑中为普遍的装饰特色 雕刻 由于前几个世紀雕刻艺术的贫乏,罗马式时期的雕刻家只好从古罗马的雕刻和金器作品中找灵感,同时也从手卷绘画的人物受到不少启示,于是发展出一種独有的罗马式雕刻风格來。這种风格有二个重要特特: 第一、非写实性:將寓意、象征、夸张、变形形等多种艺术手法隨心所欲地兼取並用,常违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实空间序列, 將各种物象任意地进行組合。第二、框架法則:雕刻為了和建築物的各部位取得调和,任意將形象拉長、縮短、扭弯、变形。使得雕刻具有生動活泼、幼稚天真的特点。 绘画 在罗马式时期,大块的墙面和简单的曲线形拱顶适合于壁画装饰。罗马式的绘画並无特別革命性的发展,大致在延续中世紀初期卡洛林王朝或奧圖王朝的艺术风格。目前我们所能夠看到的绘画作品多是在教堂裡的壁画与鑲嵌画或是圣经中的手绘插画;主題都在陈述当时的道德伦理以及圣经里的故事。一般來說,罗马式绘画的风格特色在于注重效果甚于美感,因此十分强调画面的象征性与裝饰性。其表現手法是用明显的线条轮阔,鮮明的色彩,採用平塗的作画方式,而不注意光线、远近和质感的问题。 3、哥特式建筑风格分析 3.1、内在因素分析 3.1.1、政治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3.1.2、宗教 柏拉图主义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期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特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3.1.3、经济 12世纪以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类手工业者协会也纷纷建立起来,城市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流通,与东方阿拉伯人的通商不仅带来了财富,还让人们见识了7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里的尖顶券。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工匠又把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够把建 筑师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财富在城市积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动摇着教会的固有美学观点。城市管理者把半数以上的财政开支用于建造值得骄傲的大教堂,还给予参加协会的石匠等手工业者免除其它劳役和赋税等优惠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发挥工匠智慧的环境中,当时的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们将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和骨架券,以及阿拉伯的尖顶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堂造型和支撑结构体系。 3.1.4、科学技术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以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旨在制造出一咱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有三項特徵:尖拱、拱肋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发展了尖頂肋骨交錯拱頂,pointed cross rib vault,的技術。這种拱顶有一個很大的优点:它結实、有弹性,而且轻巧,因為拱帆的重量会被疏导到拱肋上,然后再传到四个支撐重量的柱子上。但是,只有尖頂肋骨交错拱顶,建筑还是不夠平稳,因為它是弯角颇大的弓形,垂直度又高,所以會产生强大的侧推力,这时就需要加上飞扶壁來缓解这压力。 3.1.5、人的因素 当时教堂已成市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市民意识觉醒,政府把教堂作为一咱政治手段,希望建造大的教堂为城市争取更高的地位。同时,人们信仰圣母,向往天堂。 3.2、外在表象分析 3.2.1.、建筑平面 教堂的建筑平面一般都是拉丁十字形,象征着教会的权力。 3.2.2、建筑外部结构 矢状券 改变了过去罗马式的半圆形的拱券,产生了骨架的曲肋拱,尖拱的跨度可以自由延伸。并使屋顶重量会聚于立柱上,减轻墙体所承之力,造型轻盈,充满动感。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状尖塔与券肋,象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直线上升。大门就是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飞扶壁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消。而飞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尖塔 教堂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它把人的视线引向空中,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 玫瑰花窗 在教堂的正面,高大的中央大门上方总有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大圆窗,叫玫瑰窗。玫瑰芬芳、美丽、高洁,是圣母的象征。玫瑰窗之上有一排雕像龛,横贯整个立面,龛里一般放置圣徒像。它的作用主要是填补拱柱之间的装饰空缺,减轻墙体重量,增加建筑的美感,同时解决了教堂内部的采光。一般用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3.2.3 内部结构 拱柱结构 由于哥特教堂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这么高大的建筑必须借助独特的力学结构才能支撑庞大的重量,同时为了使教堂的中厅高耸,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米,所以大量使用了尖拱柱结合的结构,除了解决承重的力学问题外,还能形成一个竖高的空间,内部的扶壁与矢拱,给人以轻盈、灵巧和宽敞的感觉,只要走进教堂,举目仰望,就会产生与建筑本身一起向上的腾空感,非常适合渲染上帝的崇高和人的渺小,这正符合天主教所要求造成的,人们进入教堂似入天国一般的神秘性。它与过去罗马式那种教堂建筑绝然不同,后者给人以一种阴暗与沉重感,人的精神力量易受到压抑。 玫瑰花窗 当阳光透过左右两侧那些用红、紫、蓝、黄等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图案窗子时,室内光影交错,环境更显得变幻莫测,缥缈虚无,俨然身临超尘脱世的太虚幻境。玻璃彩色镶嵌窗上的图案都是宗教内容,其形象比一般祭坛画更富于幻想性。对于不识字的教徒来说,玻璃窗画成了“不识字人的圣经”,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光就是上帝的隐喻和象征,上帝作为真光驱散黑暗,照亮光明,所以表现光就是表现上帝。 3.2.4、装饰 雕刻 哥德式雕刻首先出現于法国的圣德尼修道院,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這些雕刻几乎完全被毀坏,但是這种雕刻风格卻散播到其他教堂上。 当所有的事物被視为神性的昭显,造形艺术便朝向自然主义发展,尤其是雕刻艺术。在沙特尔大教堂西側大门,依附在雕饰着几何图形的圆柱上面,成长条圆柱狀的旧约圣经中的国王与王后雕刻,开始与建筑背景分离。 这些刻在门柱上的雕像除了几乎摆脱浮雕的面貌,尤其显著的是衣袍褶皱,不再像罗马式雕刻那樣只是以线条形式刻画出來。在這裡,每一條褶皱都拥有自己的空间,而且很自然地垂了下來,可見当时的雕刻家已經不再以人像画為临摹对象,而改以真人來当模特。因为這个緣故,哥德式雕像的容貌更像真人,不像罗马式的雕像,臉上似乎帶了面具。 绘画 哥德式平面艺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教堂的镶嵌玻璃窗,stained glass window,,不但具有抽象意义的裝饰作用,更因为它能散发出缤纷的光线,使教堂更加显得壯丽与神秘。平面艺术除了彩色玻璃外,在個人用的圣经、诗篇集、和教会使用的圣经裡也能看到彩绘的手抄本插畫。 虽然镶嵌玻璃窗与手抄本插画因为是平面艺术而可被视为是绘画的一种,但一般來说,真正的哥德式绘画应该是湿壁画、版画与祭壇画等。它們起源于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然后蔓延到欧洲其他地区,其內容多样,想像力丰富,逐渐演变成国际哥德式风格,並且形成十五世紀之前欧洲绘画的主要风格。 4、罗马式建筑风格和哥特式建筑风格之比较 4.1、内在因素之比较 从政治上局势来说,罗马式建筑产生时,政治局势裂,战事不断,且城市生活迅速的發展,工商业日趋繁荣;加上当时西欧缺乏一個有力中央政权,于是發展出一套封建式的城邦, 而哥特式建筑则是在政治局势稳定,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从宗教方面来说,罗马时期和以前的中世纪基督教使人恐惧,哥特时期的基督教给人们尊严,使人充满了希望而向往天堂。市民的从信仰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基督变为崇拜圣母,耶稣是严厉的裁判者而圣母是最仁爱的母亲。教会本身也世俗化了,僧侣们熬不住禁欲主义的冷清,追求人间的财富和享乐,他们不再把爱美当作罪恶,接受了 艺术。 从经济方面来说,罗马式建筑产生时期,经济不是很发达,而哥特式建筑则在相对比较发达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从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罗马式建筑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出现了十字交叉拱,后来发展成为軣肋分拱。它更多的是继承古罗马建筑。而哥特式建筑则做出了很多的科技创新,如尖拱、拱肋和飞扶壁,这些技术创新才让哥特式建筑形式得以实现。 从人的因素来说,罗马式建筑产生时,人们是因为对地狱的恐惧,信仰耶稣。对自己的恶行进行忏悔,为自己的亲人祈祷。而哥特式建筑产生时期,人们不再对地狱恐惧,转而向往天堂,开始信仰圣母,所以哥特式建筑为塑造天堂的感觉而设计。 一种设计风格的产生跟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虽然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都是宗教建筑,但是这些内在因素使得建筑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4.2、发展过程之比较 4.2.1、从产生的时间来看,罗马式与哥特式不是简单的前后关系 罗马式艺术于十一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诞生于法国,罗马式艺术已经脱离出试验性阶段,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建筑,在十二世纪,它经历了惊人的发展,这一发展反映在许多地方性的变化之中。十二世纪末叶,罗马式受到哥特式的排挤逐渐消亡。此外, 从哥特式艺术的发展来看,哥特式艺术与一一二五年左右出现在伊尔德法兰西(圣德尼教堂St-Denis和桑教堂Sens)首先在该省流行,而其他地区尚在追随罗马式。哥特式艺术与十三世纪进入成熟阶段;很快地传至英国,十三和十四世纪中传遍全欧洲。意大利仅受到一些表面的影响,十五世纪初叶佛罗伦萨在发展文艺复兴美学起带头作用时,意大利第一个放弃哥特式。在其过时的火焰式阶段中哥特式牢牢地控制着十五世纪的北欧。在法国,哥特式在宗教建筑中一直持续到一五三0年左右;在英国和德国处于减色中的哥特式持续到十七世纪。” 罗马式受到哥特式的排挤逐渐消亡,哥特式是在与罗马式的竞争中建立起来的,因而罗马式与哥特式在时间的发展轨道上是交叉的。 4.2.2、比哥特式持续的时间短的多 罗马式从十一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发展到十二世纪末大约是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哥特式从一一二五年持续到十七世纪共用了四、五个世纪的时间,可见,哥特式比罗马式多“活”了两个半到三个半世纪。 4.2.3、从空间上来看,罗马式比哥特式的地方性变化更丰富 一方面由于罗马式的地方性变化确实丰富。罗马式建筑流派很多:朴素简洁的诺曼底派、比例十分和谐并且爱好小型建筑的普罗旺斯派、“粗线条壮观的奥弗涅诸教堂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哥特式在地方性变化的“贫乏”可能是出于反作用,地方性的观点同时创造出一种单一的大面积中殿教堂类型。 从一种设计风格过渡到另一种建筑风格并不是一种风格突然消失另一种风格突然产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有一个共存的时期,它们会互相影响。 4.3、外在表现比较 4.3.1、建筑结构比较 罗马式建筑体现了男人的美;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女人的美。我们通常说男人的美是壮美;女人的美是柔美,那么,罗马式建筑体现了男人的壮美;哥特式建筑则体现了女人的柔美。罗马式建筑厚而沉重的拱顶和粗壮的石柱以及厚厚的石墙无不散发着男人的力量和和粗暴的激情,它俨然是一个强壮的罗马统帅。难怪贡布里希说它像是在“战斗”(当然还有宗教因素)。同时,女人的柔美在哥特式建筑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轻而薄的交叉尖拱顶和细细的石柱或石柱束还有薄薄的墙壁以及宽大的彩色玻璃窗户都体现了女人的轻柔和纤细。此外哥特式教堂体现了女人的韧性,这韧性是力学在哥特式建筑中的运用。交叉穹隆战胜了半圆肋拱,战胜了把殿堂压垮的纵向重力。一切都从尖形拱肋中辐射而出,腾空而起的石柱上面是呈对角线对称下垂的肋条,石柱把教堂分成三个长殿。整个穹隆就内接在它们之间。拱扶垛把穹顶压在它上面的力沿斜线方向传到地面。这就是骨骼的原理:一切压力都得到平衡和转移。绝对图象被导入终将消失的排列中。在这种布局里散发着生活的各个因子。在拱扶垛和穹隆之间,建筑物像具鲸的骨架,被铁制巨钩悬挂在空中。 在建筑结构上罗马式建筑主要是继承了古罗马建筑,而哥特式建筑的建筑结构是自己创造的,没有这些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就不可能实现其形式。 4.3.2、建筑装饰比较 从罗马式的“动作”发展到哥特式的“表情”,就像一个人从远处走到你跟前,人物从模糊到清晰。 在《西蒙之宴》中,我们看到的是上面有13个“人”他们后面都有一个圆盘这个神的。他们的前面是长桌,桌上有食物,应该是面包或许还有鱼吧。很明显这个雕刻家在表现“最后的晚餐”。他在制作该作品时投入了感情。如果我们忽略他们的长相,看一看他们的手和身子的动态和动作,他们有的面面相觑、有的同向而视,可见, 在这浮雕中的“人“的情感是通过动作表达出来的。这些形象很模糊像是我们看到的远处的人的那种感觉。 在哥特式雕刻中,首先从形象上看,除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外还出现了世俗人的形象。在法国的瑙姆堡教堂,还出现了最早的供养人形象,雕刻中还出现了凡人俗子善男信女。如果说,罗马式雕刻中体现的是神之间的情感或远离我们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那么,哥特式雕刻体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罗马式雕刻中的那个离我们很远以至于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动作和外形的人走到了我们跟前和我们面对面地交谈,他的感情的表达集中到了面部表情,他的五官不在模糊而是清楚的。 前者侧重于理解;后者侧重于感受。罗马式雕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比如我们在看到的那样:狮子、老鹰、公牛和天使分别代表四个使徒。整座教堂无处不将生与死、善与恶、崇敬与畏惧、信仰与激情进行强烈对比。教徒们就是在这些象征性的和强烈对比的形象中来理解基督教教义的——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哥特式艺术中尤其是以巴黎圣母院等为代表的一批教堂中,高耸入云的塔尖,细细的石柱形成不断上升的直线,彩色玻璃散发出连绵不断的彩光,在夏尔特尔教堂,从玻璃窗的天蓝、深蓝、桔黄、橙黄、酒红、朱红和深绿色透出的光,穿过教堂长厅留下红色光影如基督之血,留下蓝光如天空之蔚蓝,留下秋葡萄之橙红,留下遥远的海岸和附近牧场的翡翠绿。教徒们就是在这上帝在人间的住所里感受教义的。 4.4、艺术规律之比较 前者也有创造性;后者也有继承性。罗马式、哥特式建筑不是建筑师们的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在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中,罗马式的继承性和哥特式的创造性是主要的,但同时罗马式建筑也有它的创造性,哥特式建筑也有它的继承性。 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建筑的思想和目标上。首先在思想上,哥特式建筑继承了基督教的教义和教规,虽然是从《旧约全书》变成《新约全书》。但它仍然属于天主教的思想。其次,在将教堂建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小宇宙这个目标上,哥特式建筑不但追随该目标而且将它实现了。哥特式建筑除去了罗马式建筑的层楼,用纤细的石柱代替了粗壮的石柱,把塔尖建得更高,从而使建筑的空间变得更开阔、更整体,使体积更大,使外观更壮观、更统一。 5、总结 从以上的比较中得知,从罗马式建筑风格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过渡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发展,使得这些建筑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显现。从古希腊开始,到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直到中古时代晚期,西方建筑一直经历着变革,否定之否定。这种文化的变革最清晰地显现干建筑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普通的文化生活一定是建筑艺术发展的根基所在,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空谈建筑。建筑史不仅是建筑史, 更是一部文化史、社会史。
/
本文档为【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