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

2017-11-07 34页 doc 155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815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 豆丁主页: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1) 内容摘要 :在师范美术课程中,装饰画的教学占了很高的比例,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是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装饰画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强调四个方面:装饰画的内涵定位、装饰画的形式和内容、装饰画的构图、装饰画的色彩。 关 键 词 :装饰 装饰画 自然 形式 一、装饰画的内涵定位 要学习装饰画必须了解装饰的含义。“装饰”一词包含多方面的范畴,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的本质就是“...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 豆丁主页: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1) 内容摘要 :在师范美术课程中,装饰画的教学占了很高的比例,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是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装饰画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强调四个方面:装饰画的内涵定位、装饰画的形式和内容、装饰画的构图、装饰画的色彩。 关 键 词 :装饰 装饰画 自然 形式 一、装饰画的内涵定位 要学习装饰画必须了解装饰的含义。“装饰”一词包含多方面的范畴,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的本质就是“美化”,但从本质到现象还需要若干“中介”加以限定。一切艺术皆源自装饰,装饰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家本身也是手工艺人,这种状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欧洲文艺复兴,而后来美术家与工匠的分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社会观念的发展日益变为现实。装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所承认。法国装饰派艺术同德国包豪斯倡导的新功能主义,恰恰说明了工业也是工艺。现代主义设计不能否定装饰,如同它注重几何形态而排斥了具有生命的有机形态,就使得其设计失去了表现人类情感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失去了本可以给几何形注入情感的一种方式。从包豪斯学院首任院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宣言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包豪斯的早期比后期更注重手工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手艺娴熟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 豆丁主页: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源泉之所在。我们今日的设计应重新看待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画装饰、秦汉画像砖、唐代的唐三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着无数艺人工艺装饰创作活动的盛衰史。所以,从根本上说,现代装饰艺术是诞生于我国的工艺美术创作中,是美术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装饰画也就是对一切具有装饰性的绘画而言,因此,不论是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漆画、镶嵌画等,甚至是单色的线条和块面,只要按照形式规律而不单是按自然规律作画,并具有一定装饰效果,都可被看作装饰画。 二、装饰画的形式和内容 在介绍装饰画概念时,我们强调的是按照形式规律而非自然规律,若单纯从装饰艺术的功用来讲,只要满足了装饰功用,形式上达到审美需求就可以了。然而单纯从形式上只能有构造的差异,该如何界定美与丑呢,这就牵涉到审美习惯上去了。然而审美习惯却是因人而异并受教育、文化习惯、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涉及内容。有人提出,装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维活动与体力劳动的结果,怎么会缺乏内容呢,必须澄清一点,从广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皆反映其思想,是有“内容”的,所以一切艺术作品无论抽象具象皆是有容之物。笔者所指的“内容”是相对于“形式”而言。所谓“形式至上”,是指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严重脱节,把两者割裂开来,给人的印象只有抽象的形式,而内容则毫无头绪。不少抽象 豆丁主页:作品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观众很难从作品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目前,在装饰艺术领域,对于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存在着几种相当普遍的片面认识。一是把艺术创作中采用的民间表现手法看作为界定作品具有传统性的标准;二是认为现代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纯形式”的艺术,其任务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鲜”形式感,至于内容则位居其次或可有可无。对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清楚,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装饰艺术是一种阻碍。笔者提倡现代装饰艺术中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反映美感的同时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让作品去说明问题”应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座右铭。所以装饰画既是审美文化的形象表现,又受到装饰对象、环境、功能、材料适应性与内蕴性的影响,结果就是其形式表现为审美创造的极大自由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如今,国画家吸收了西画法的养料,西画家借鉴了国画法的手段。宣纸上可以绘出油画的色彩、厚度、调子,画布上出现了线条、墨色、韵律,五花八门又兼容并蓄。装饰画在技法、内容、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三、装饰画的构图 装饰画常用“饱满型构图”。饱满,顾名思义,即丰满、丰富、充实。饱满型构图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方法,其画面的构成其实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作密集、丰满的处理,即描绘的画面物象丰满而充实。饱满型绘画是当下众多中国画家为区别于传统中国画构图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绘画构图形式,其画面丰满、丰富、充实,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标准。当这种饱满式的构图一出现,即引起了画家 豆丁主页: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争相尝试。所以这种“饱满式”的绘画构图形式,一直成为当今中国绘画的新传统,这种形式还会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画家所采用的一种绘画形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2) 装饰画也惯用“构成型构图”,以形态或材料等为素材,按照视觉效果、力学或精神力学原理进行组合就称为构成。任何一种绘画构图形式,都离不开构成,构成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不同的画面构成形式,代表了一个画家的风格面貌。画家们已不满足于只将画面画满和画得丰富,更加侧重于对画面形式感的探索。“构成型”构图是将传统绘画的笔墨和画面的物象打破,作现代构成的分割处理,使之更具有现代感。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画面的构图形式才是决定命运的真正因素,画家有意无意地将设计中的平面构成语言应用到其作品中,画面大段的横线、直线、大块的横竖色块,无不加强了画面的现代感。画家或将人物竖向排列,或将背景作直线式的处理,放大了的点成片的排列,都组成了构成型构图的基本原素,看似简单的画面形式变化实则是画家进行画面形式探索的一种成功的例证,包括画面使用的民间绘画的色彩的散点排列,无不打上了构成式的现代装饰艺术的烙印。构成型构图的一大特点是画面同样构图饱满,只不过画面更加有意识地加强现代绘画的构成因素,或者说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某类作品,如将物象平面处理或重叠、大小随意排列等来构成画面。构成型构图是从饱满型构图派生出来的一种绘画形式,但我们也很难将其与饱满型构图严格地区分开来。有时两种画面形式相互渗透,相 豆丁主页:互影响。如果说“饱满型”构图是当下中国画画家从传统到现代的一次尝试和对传统绘画的局部分解,并保持传统绘画的笔墨因素,对画面物象作满处理,那么,“构成型”构图则是画家从饱满型构图过渡到现代画面形式感而追求的一种升华。构成型构图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被许多装饰艺术家广泛运用。纵观全国第九、第十届美展获奖和入选作品,饱满型和构成型构图不乏其数,代表性画家更是不胜枚举,如:田黎明、王赞、陈平、张复兴、王晋元、江文湛、卓鹤君、丁绍光、蒋铁峰等。 四、装饰画的色彩 装饰艺术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又从民间美术中吸纳了强烈明快的色彩,突破了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写意画。为了表现士大夫的清雅而有意减弱乃至取消色彩的戒规,大胆使用大红、彩红、粉绿,甚至把重墨与粉紫色配在一起,十分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蕴。装饰艺术作品中,“形”与“色”是人们通过视觉去感知作品最直接的手段。作为装饰语言表现的色彩,它在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中的意义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而是依照造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色彩配置。作为装饰艺术,物象设色从表现对象的固有色出发,追求不同物象类别产生的不同色彩,不注重光源色和环境色,不追求自然色调的逼真,而是调动色彩的各种因素,在色彩的构成、搭配上做文章。常常把对象色彩加以想象变化,将色彩平涂画面,使之对比调和,单纯明快,达到“彩绘有泽”。 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随类赋彩”一法,用顾恺 豆丁主页:之“迁想妙得”的审美心理体现出来的色彩观念不是再现的、物理的,而是心理的、联想的。“随”本有顺从、依附之义,但当所“随”者是意、情、色的综合分类,是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时,“随”就包含了主观的选择取向,即审美心理的控制,具有了绝对的主动性。“类”远远超出了视觉色彩的范围,决不能简单解释为物象固有色或类似于固有色。大千世界万物各归其类,物的各种属性以类来加以区别。另外,类还包含了心理分类,总的来说,“类”表现为色与意、色与情、色与物、色与时等的归合。“赋彩”无论是淡彩还是重彩,其最终目的是赋情、赋意,其色相选择有了很大的宽泛性,可随画家的审美心理或追求来任意配置色彩。譬如中国的京剧脸谱,以夸张的色彩改变演员的面目,通过大面积主色的区别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红色象征忠义,黑色象征刚直勇敢,白色象征善用心机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装饰艺术,崇尚人性味。我们只有了解和熟悉装饰画,才能创造出理想的装饰画作品。 参考文献 : [1]刘益之.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指导和运用.广西美术出版社 [2]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 [3]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湖南美术出版社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共2页: 豆丁主页:上一页 [1] 2 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与实现过程的合理性(1) 在教学目标问题上,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需要突出地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常熟悉和自觉的。许多教师认为,给我一个教学目标,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这个目标,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我就是优秀教师。如果站在教学技术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教学观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来看,仅仅从技术层面来探讨有效教学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确认教学是否为有效教学,必须首先关心和回答的是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本身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很可能只是一种低效教学或者无效教学,有时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效教学,是一种有害的教学! 比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热衷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把小学五年级的目标提前在小学二年级实现,然后作为有效教学的成果加以宣示。事实上,如果只是站在单项、单科的教学立场来考虑和实施,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实是能够实现的。可是,它忽视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所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教学目标究竟合不合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如 豆丁主页:果对这样的问题不关心或认为不需要关心,不集思广益地去认真探讨和研究,甚至想也不想一下就只顾着去从技术上着手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那么就至少回避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层面的问题了。 如果关注教学价值问题,就会首先去思考、论证和回答“这样的目标究竟合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这样的认识成果和价值判断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问题是从价值层面上探讨有效教学问题的重要议题,是有效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 从价值层面关注有效教学的问题,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应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确认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相反,它很可能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甚至可能是负效教学或有害教学。 比如,有教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某个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应该讲,这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直接让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统一组词、统一造句,每个字统一组两个词,每个词统一造两个句子,抄下来,有错别字的统一订正,然后再记熟,背下来。考试时,学生既能组词,又能造句,也没有错别字。 共2页: 1 [2] 下一页 豆丁主页: 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与实现过程的合理性(2) 事实上,一方面,教学目标实现了;另一方面,这个目标本身也是合理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教学过程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用“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本身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是封闭性的,是收缩性的,它会不断地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把教学引入一个怪圈:教师越强调“统一组词、统一造句”,学生就越依赖教师,就越不会自己“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学生越不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教师就越要代替学生而去“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而且,这个圈会越划越小:学生最初是没有机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没有能力“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再后来就可能是麻木了,连“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意愿和冲动都没有了,甚至把教师替学生“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视为当然,更不要说享受“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成功和快乐了。 长此以往,教学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变得越来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会一些知识的同时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越来越不会自主地学习,越来越把学习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包袱了。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蜕变成教师直接授予结论性知识,而学生直接记住结论性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之后,它的危害性就会逐渐显露,而且影响深远,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习惯、能力和快乐逐渐萎缩和丧失,学生的发展会越来越没有后劲,教学过 豆丁主页:程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还是学不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的考试成绩似乎不错的学生或班级时,却发现很难教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否则,只会死记硬背一堆僵化的书本知识,这样的教育系统及其所培养出来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和迎接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和挑战了。 所以,从价值层面上来考察有效教学的问题,既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更要关注教学目标本身及其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自觉地去钻研和思考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的有效教学观念就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走出教育的误区(1) 一 素质教育实践及其思考 综观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目前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研究部门以及广大的中小学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开展工作: 1(通过督政、督学,使地方政府部门,至全社会,更多地关 豆丁主页:注基础教育。不少地方,由于市长、镇长亲自抓教育,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办学条件得以不断改善,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外部环境。特别是通过改造薄弱校,取消小学升初中的选拔考试制度,中考指标按比例拨到乡镇等途径,使得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学校建设中有盲目攀比的现象,以及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规范,缺少科学论证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地方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问。自80年代中期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1993年国家教委颁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了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之后,全国各地在探讨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势和师资力员,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特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活跃了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一段时期内,“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口号此起彼伏,“合格+特长”的学生观,“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迄今为止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出现的以“活动课”、“选修课”、“特长生”来全面反映素质教育成果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中低年级,过多地强调“特长”的发展、“技巧”的训练,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的。 3(通过改进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措施,特别是取消百 豆丁主页:分制,彻底改革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师生的心理压力,带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为还给少年儿童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涯创造了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以等级制(优、良、合格、不合格)取代百分制还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本质上仍然保留了等级制,仍然要把一个学习群体分成三六九等。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我们没有理由,而且也不应该以某几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把他们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无论是百分制还是五分制,亦或等级制。尤其对于一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正处于发展初期,自尊心、自信心还只在朦胧状态中的小学生,“等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天长日久,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失落和对学习的恐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闭。实际上,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临教师公布考试成绩时,其心理感受总是紧张和恐惧。 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更为合理的手段来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状况,”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手段”来自于对“发展状况”的理解。首先,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侧面性质不同,不具有可加性,具体到学习者在某一门课程上的学习状况也不例外,混淆各个侧面,以单一的分数来反映学习者的水平是错误的;其次,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动态的、过程式的,每个学年只对一、两个时间点上的 豆丁主页:性状做分析,不仅不足以反映对象的全貌,而且会以偏概全。 因此,在对儿童的学习状况的评估中,应在取消等级制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l)评估项目多元化。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对其语言发展状况作出描述;而数学学科,则应从数与计算、量与测量、方程与关系、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等角度加以考察。还可以在学生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是一个好的合作者,能否虚心听取同伴意见,能否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2)评估时间过程化。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人类长期实践所公认的命题:除非教师存在某种偏见,事实上,教育者通过日常观察,对学习者的评价结果,要比一、两次考试更能反映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因此,新的评估制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日常学习行为。 如果每一个课程实施者能在上述框架上,去全面地、客观地描述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师生关系将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4(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近一二年来,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和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了一种观点,以为只要在“改 豆丁主页:善办学条件,消灭薄弱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开好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取消百分制,改进评价手段”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好工作,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而对于学科课程中内容陈旧、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视而不见。其实,上述一些改进措施,相对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来说,还只是触及了一些外部因素,只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最为艰巨的工作则是探索如何建立一整套与义务教育性质相一致的、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二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1(我国现行课程面临挑战 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课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纵观本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为一部活生生的课程演变史。无论是用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或者是哪一家教育学流派,都是在借助课程的改革而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自50年代的新数学、新科学运动,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课程改革运动,直至行将影响下个世纪的《2061计划》,无不折射出课程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之举足轻重。 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九年的学校教育,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这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过程中,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的降临,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豆丁主页: 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就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的影响,作了如下六点慨括: (l)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 (3)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 (4)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活动能力; (5)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6)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费教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 我们对此应该形成看法。 2(课程与社会进步 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悄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升学、就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等模式,变得具有越来越强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需要减少依赖,增强自主,在许多方面需要平民百姓运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对于习惯丁按照别人的意志做指令性工作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突。在这众多的选择面前,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无所适从。事实上,不论你习惯与否,类似“降水概率”预报在向各个领域拓展。有人设想,不久的将来,新闻报道中,每一条消息旁会注明“真实概率”; 豆丁主页:电视节目预告中,每一个节目旁会写上“可视度概率”;另外,还有西瓜成熟概率、火车正点概率、药方疗效概率、广告可靠概率„„。总之世间万物本来如此,人们只是回复其本来面目。在国外,人们体会员深的是机会与选择,申请助学金要选择类别;申请住房要选择房问大小;听课要选择教师、教室和时间,看病要选择医生,甚至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用什么语言„„都得由你选择。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机会,风险大小来源于你的决策分析。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今后几十年我国人民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特别是今后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沿海开放地带,还是内陆不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生产者同时都必须是合格的经营者,产品质量、将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因而,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得最为频繁的词汇。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几乎每天都会碰到。 所有这一切,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地作出决策的能力;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回想今日的课程实践,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一条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头,船长几岁,”时,居然不少同学得到“60-25=45(岁)” 豆丁主页:或“60+25=85(岁)”两种答案。我们应作何感想,素质教育的实践又该从何处人手, 3(课程与科学发展 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如人们所描绘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方面表现为新概念、新学科、新领域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古老的,也许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学科,突然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需要重新来界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们心日中最为精确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世人公认的数学科学也概莫能外。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走出教育的误区(2) 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设计一个建筑物”仅靠单纯的“建筑设计技术”已难免捉襟见肘。多学科的,诸如数学、力学、光学、空气动力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建筑美学、建筑人类学、建筑社会学等方面专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现代物理学前沿出现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农业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使得物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失去了许多人为的鸿沟。 无庸置疑,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学,信息时代的物理学,纳米技术下的化学,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资源与环境科 豆丁主页:学„„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开这些问题不谈,很难想象,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公民。 4(课程与学生学习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着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无论是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论及学习者时,对以下几点均给予了关注。 (l)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豆丁主页: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习和探索。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与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热爱学习。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成人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儿童世界为核心,是从概念、规则出发去呈现知识还是从儿童所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是课程设计者所面临的挑战。 能否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下,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素质的进步。基于此,就必然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其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 三 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与其叫综合课程还不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东北、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 豆丁主页:综合课程的试验。9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综合课程的课程试验,浙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综合课程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验中止了,有些试验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前文已经论及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其实“综合化”不仅仅来自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哲学(人学、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等学科的支持。 实际上,从对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水平上讲,区别于独立学科课程的有相关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所谓相关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某一国家的文学作品,要结合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讲授;而某个物理学原理,则要以数学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所谓跨学科课程,则期望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程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如“能”可以从物理学、化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去学习。 所谓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综合课程中分学科的独立性基本消失,但还有不同的 豆丁主页:形态:一种是完全的综合形态,如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或常识课;一种是分文理科的综合,即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再一种是二、三个学科的综合,如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种种课程形态,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程的社会化等流派相结合,则可以设计出更为灵活的课程形式。如以交通、饮食等儿童经验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能源、环保、吸烟等社会性问题为线索的跨学科课程,它们只是在分学科课程的大框架下,分阶段设立几个单元,这样也许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若象浙江的综合课程那样,一下子就进入了课程综合化的最高形态,不仅老师因知识准备不足无法适应要求,而且在教师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2(还活动于儿童的整个学习生涯 没有活动,就无所渭学习;没有活动,学生品德、心智上的发展就不复存在;进而,没有活动,就无所谓教育。 然而,这些年来,特别是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活动课程以独立的形式进入国家课程计划,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开发、开设活动课程”的浪潮,一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提出活动课程、并加以宣传、提倡,直至法律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负面效应将日益突出, 豆丁主页:久而久之,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活动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训练特长;而学科课程,则以教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成为主要的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改革将是一块良好的“敲门砖”。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艺术职业教育 共话特色办学之路(1) 近几年,关注中国艺术教育的人们都不难发现,艺术教育界的一个“新军”正在逐渐崛起,他们大多数脱胎于传统的中等艺术教育,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他们在胡锦涛同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的号召下,在文化部的领导下,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着各种有益的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将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自然转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变为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们与市场结合最紧密,与社会联系最广泛,与文化交融最深入。多年以来,他们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完善,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并且正在构建着独特的理论体系。 豆丁主页: 他们就是遍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多所艺术职业院校。 为了总结办学经验,为艺术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2008年7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艺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山西省文化厅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各自领域堪称“最高学府”的40多所艺术职业院校的代表齐聚论坛,就艺术职业院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坚持特色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特色发展”无疑是大家广泛达成的共识,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探索着自己的特色。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传统话题是:对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来讲,究竟什么才是特色,所谓的特色,究竟应当反映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或者说,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种种问题,在此次论坛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谈了他对“如何坚持特色发展”这个话题的看法和做法。“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详见《艺术教育》2008.09.P8)。通过“道路建设”完成“基地建设”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独特做法,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此次论坛举办的时间适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0年校庆,在校庆举办期间,与会专家欣赏到了学院近几年所取得的“特色发展成果”:大型民族 豆丁主页:交响乐《华夏之根》曾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金唱片”奖的四个奖项,是本届“金唱片”奖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大型精品旅游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现已被确定为太原市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不必言。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介南以其在办学理念方面的十六字方针为切入点,让大家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着眼于传承与吸收,集中于创新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性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两重性,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专业化舞台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级文化人才。学院既要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文艺精英,同时也要培养面向文艺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都以这两个面向为基准,因才而异,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谋生之道、创业之道。”从易院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个方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他们首先确立了戏剧专业的基础地位,重点建设了民歌民乐、民族舞蹈及舞台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们注重打造名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了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依托文化资源 依托学院所在地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学院的特色发展提供智 豆丁主页:力支持,并进而打造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此次论坛形成的另一共识。广大艺术职业院校的院长都认识到:中国是文化大国,而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而艺术职业学院要想脚踏实地地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而依托的形式和深耕的程度,则决定了学院能否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如山西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以“大院文化”和“寻根文化”为标志的山西传统文化冲击波让人们对这个盛产文化艺术名人的地域充满了崇敬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就了山西各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成为本次论坛代表学习的经验。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就这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介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打造一部戏,五年打造五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了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的特色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 精品剧目战略的实施,不同于传统教学剧目演出,它要推向社会、面向观众,“真刀真枪”,而非“仿真彩排”。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 豆丁主页: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产品,繁荣了山西的文艺舞台;同时,通过参与这些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而谈到“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独特做法,不得不提到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闻名大江南北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如今的《一把酸枣》在经过了国内外500余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不仅创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凝聚力,证明了高层次艺术人才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把酸枣》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独创的“团代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剧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舞剧《一把酸枣》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安排演出实训。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学、练、创、演”紧密结合,该院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与实训场所的界限,把学业与就业、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由《一把酸枣》创立起来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已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3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文化、教育、旅游战略合作。《一把酸枣》落户平遥,展示了精品、宣传了学院、吸引了游客,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古城、走进大院的同时,走近了晋商,走近了晋商文化,亲身感受一番隐藏在无数晋商背后的人性化的世界。 事实上,得益于“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的艺术职 豆丁主页:业院校又何止以上两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易介南在谈到该院的办学特色时说,“湘剧、花鼓戏是湖南的特色,也是我们学院的基础和灵魂。虽然这些专业的办学经济效益不一定好,但它们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过重点建设,今年,我们的戏剧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专业。我们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湘剧、花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些学校在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经验。如苏州评弹学校的评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黄梅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越剧、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蒙古四胡等等,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艺术职业教育 共话特色办学之路(2) 三、构筑理论体系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我们国家正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二是经过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而且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各个院校各有特色,立足当地,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论坛的总结讲话中,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进提出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构筑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增加了“职业”的因 豆丁主页:素,两字之差,但“理论体系”应当是独立的。尽管很多艺术职业学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成绩大都与实践教学有关,艺术实践大多落脚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而理论发展则着眼于学科发展的长远。一个学科走向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围绕这个问题,论坛代表也相继发表了看法。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高德峰在其题为《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判断与内涵体现》的发言中,阐述了对特色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的关系。“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与理念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同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办学特色的有效保证”。进而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法与教学形式创新、课时分配等进行通盘考虑,这一切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优劣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该院在研讨和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提出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并重、三个体系、四项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面向全省文化艺术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两个并重”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三个体系”即:基础理论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四个优化”即: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做法在理论体系的构筑上前进了一大 豆丁主页:步。 而大连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综合性民办高职院校,在大众化艺术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当该院在本科教学层次的“独立学院”完成教育部的“转设”评估之后,学院便开始了加强内涵式建设阶段,其中包括大力倡导以实践与就业能力为中心的系列教学改革,不断地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加强课堂教学内容、考试方法、实践实习方面的改革,通过不断的质量建设,面对部分专业的艺术学习者“无岗”实习的问题,学院对学习者的教学及实践提出了明确指令: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必须与职业岗位技能做到“零距离”即无缝对接的教学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把职业需求、技能需求与生存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性、综合性、职业性培育,要真诚培育、打造“大众艺术职业人”。 “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没有特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质量;没有特色,更不会赢得学校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声誉。”与会专家及院长都充分认识到“特色”对于一所艺术院校的作用。但特色发展的具体方式将会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共2页: 上一页 [1] 2 广东高校教师师德现状调查与思考(1)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高校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提出具体建议:应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应让高校青年教师参与师德建设。 豆丁主页: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豆丁主页: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 豆丁主页: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 豆丁主页: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 14.0% 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 豆丁主页:,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 0.9%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 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30.1% 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 4.8%(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5.2%, (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 豆丁主页: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共2页: 1 [2] 下一页 广东高校教师师德现状调查与思考(2)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 豆丁主页: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着”的占4.7%,选择“较显着”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26.4% 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 豆丁主页: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 8.3% 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16.2%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 豆丁主页: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 豆丁主页: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 豆丁主页: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道德与 豆丁主页:文明,2006,(1):76-78( ,2,周济(爱之责任——师德之魂,,,(人民教育,2005,(8):2-3( ,3,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9-90( 共2页: 上一页 [1] 2
/
本文档为【关于装饰画教学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