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抗组胺类药物总结

2017-09-25 16页 doc 36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抗组胺类药物总结抗组胺类药物总结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 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
抗组胺类药物总结
抗组胺类药物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 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 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变态反应:主要是?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 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以药效学指导合理用药 抗组胺:机制—竞争性 抗H1受体 存在的问题:1、适应症不妥。用于非组胺介导的症状 2、H1受体 抗剂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过高的矛盾 注意H1受体选择性 除了 抗H1受体外,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1、膜保护作用:酮替芬、氯雷他定、咪唑斯丁等 2、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丁等 ?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1、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起效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结合率 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解离率 2、药物的代谢途径(肝脏、肾脏),代谢酶(CYP-4503A4、2D6、 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 3、药物的排泄 4、药物消除半衰期:决定投药间隔,药物蓄积,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一些抗组胺药(多数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丁)通过药物代谢(CYP-4503A4)代谢;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如辛伐他汀),可抑制上述的CYP-4503A4;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丁或阿司咪唑血药浓度上升;氯雷他定可通过CYP-4503A4、CYP-4502D6两条途径代谢;咪唑斯汀:65%通过葡萄糖醛酸代谢。 单纯抑制CYP-4503A4的药物不至以升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 ,但如果同时服用抑制CYP-4502D6的西咪替叮,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 1、与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如吡咯类抗真菌药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慎同时服用的抗组胺药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开瑞坦)、依巴斯汀(开思亭)、盐酸非素那定(莱多菲)、特非那定(敏敌) 2、与酮康唑、红霉素合用未见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的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马斯汀 3、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不能与西咪替叮联合使用,因为与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相互作用,使药物浓度波动,而且也不能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联合使用。 ?抗组胺药的心脏 不良反应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如氯苯那敏、赛赓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如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波丽玛朗)、氯马斯汀 篇二: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 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 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内容。为了设计、发现和发明新药,必须研究和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分子在生物体中作用的靶点以及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 (3) 药物合成也是药物 化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巴比妥类 1 异戊巴比妥 OH O O NH 中等实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体内代谢】巴比妥类药物多在肝脏代谢,代谢反应主要是5位取代基上氧化和丙二酰脲环的水解,然后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酯结合物排出体外。 异戊巴比妥的5位侧链上有支链,具有叔碳原子,叔碳上的氢更易被氧化成羟基,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易溶于水,从肾脏消除,故为中等时效的药物。 【临床应用】本品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阻断脑干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久用可致依赖性,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苯二氮卓类 1. 地西泮(Diazepam, 安定,苯甲二氮卓) 【结构】 N N O Cl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并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体内代谢】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途径为N-1去甲基、C-3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如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被开发成药物)。形成的3-羟基化代谢产物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出体外。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 1. 盐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结构】 S . HCl Cl N 【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代谢,体内代谢复杂,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代谢过程主要有N-氧化、硫原子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氧化产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通过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大剂量时可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和人工冬眠。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对产生光化毒反应的病人,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阳光的过度照射。 第五节 镇痛药 盐酸美沙酮(Methadone Hydrochloride) 【结构】 O . HCl 开链类氨基酮 【临床应用】本品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镇痛效果强于吗啡、杜冷丁,其左旋体的作用=右旋体的20倍。适用于各种剧痛疼痛,并有显著镇咳作用。但毒性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安全性小,成瘾性也小,临床上主要 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戒除治疗(脱瘾疗法)。 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节 抗胆碱药 1. 硫酸阿托品(Atropine Sulphate) (天然的) 【临床应用】具有外周及中枢M受体拮抗作用,但对M1和M2受体缺乏选择性。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内脏绞痛、麻醉前给药、盗汗、心动过缓及多种感染中毒性休克。眼科用于治疗睫状肌炎症及散瞳,还用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若将其做成季铵盐,则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而不能呈现中枢作用,主要用于消化道和呼吸道解痉。 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1.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结构】 【理化性质】 (1) 性状。 (2) 在矿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在氨溶液和碳酸碱溶液中不溶。在中性或碱性水溶液中不稳定,饱和水溶液显弱碱性反应。 (3) 具有邻苯二酚结构 ? + 空气中的氧或其它弱氧化剂 ? 氧化变质 ? 肾上腺素红(红色) ? 聚合 ? 多聚体(棕色)。 日光、热及微量金属离子均可催化氧化变质。甚至其水溶液暴露于空气及日光也会氧化变质。贮存时加入焦亚硫酸钠等抗氧剂,避光并避免与空气接触,可防止氧化。 (4) β-碳的绝对构型对活性有显著影响。天然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β-碳为R构型,合成品也以R构型为活性体。R构型为左旋体,活性比右构型强12倍。 左旋肾上腺素水溶液加热或室温放置 ? 消旋化? 活性降低。消旋化速度与pH有关,在pH4时,消旋化速度加快,故水溶液应控制pH。 【临床应用】本品同时具有较强的α受体和β受体兴奋作用。临床上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和支气管哮喘的急救,制止鼻粘膜和牙龈出血。与局麻药合用可减少其毒副作用,减少手术部位出血。常用剂型为其盐酸盐和酒石酸盐的注射液。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 1. 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扑尔敏) 【临床应用】为丙胺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作用强,用量少、副作用小,也适用于小儿。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黏膜的过敏、荨麻疹、 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以及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2. 盐酸西替利嗪(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Cl HN O O OH . 2HCl 【临床应用】哌嗪类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作用强而持久,对M胆碱受体和5-HT受体的作用极小,因极易离子化,属于非镇静性抗组胺药,使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代表药物之一。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大题:结构,理化性质) 1.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盐酸奴佛卡因)??? 【结构】 O H2N N . HCl 【化学名】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2-(Diethylamino)ethyl p-aminobenzoate monohydro- chloride) 【理化性质】 (1) 性状。 (2) 0.1 mol/L水溶液pH=6.0,呈中性反应。 (3) 在空气中稳定,但对光线敏感,宜避光贮存。 (4) 具有芳伯胺结构 ? + 稀盐酸 + 亚硝酸钠 ? 重氮盐 ? + 碱性β-萘酚 ? 偶氮颜料(猩红色)。 (5) 芳伯氨基易被氧化变色。pH和温度升高、紫外线、氧、重金属离子等均可加速氧化。所以制备注射剂时要控制pH和温度,通入惰性气体,加入抗氧剂及金属离子掩蔽剂等稳定剂。 (6) 含有酯键 ? 干燥结晶尚稳定,酸、碱和体内酯酶均可促其水解。pH和温度影响水解反应速度。pH3?3.5时最稳定。其水溶液 + 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 ? 普鲁卡因(油状) ? 放置 ? 结晶。 若不经放置继续加热 ? 水解 ? 二乙氨基乙醇 + 酸化后所得产 物苯甲酸。 【体内代谢】体内代谢过程主要是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催化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80%随尿排出或与葡萄糖醛酸等形成结合物排泄, 后者30%随尿排出,其余可在肝脏继续脱氨、脱羟和氧化后排出。 【临床应用】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酯类局麻药,用于局部浸润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局部封闭疗法。 盐酸利多卡因比盐酸普鲁卡因作用快而长的局麻药 第四章 循环系统药物 第一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1. 盐酸普萘洛尔(结构,性质,作用,记住化学名) 【结构】 . HCl 【化学名】1-异丙氨基-3-(1-萘氧基)-2-丙醇盐酸盐 遇光易变质;水溶液为弱酸性 普萘洛尔对热稳定,对光、酸不稳定 ? 在酸性溶液中侧链氧化分解。 用于治疗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颤动等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用于房性或室性早搏及高血压的治疗。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剂 (一) 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1. 硝苯地平(Nifedipine)(作用) 能抑制心肌对钙离子的摄取,降低心肌兴奋-收缩偶联中ATP酶的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同时能扩张外周动脉,降低血压。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绞痛,对呼吸功能无不良影响,还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 (二) 钾通道阻滞剂(作用机制,代谢特点) 1. 盐酸胺碘酮(Amiodarone Hydrochloride,乙胺碘呋酮,胺碘达隆) 【体内代谢】本品口服吸收慢,生物利用度不高,起效极慢,一般在一周左右才出现作用,半衰期长达9.33—44天,体内分布广泛,可在多种器官组织蓄积,主要代谢物为氮上脱乙基产物,该代谢物也具有相似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本品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的典型代表,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1. 卡托普利(Captopril,开博通) 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篇三:药理学总结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物效应学(PD)——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 药物代谢学(PK)——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药物:是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补充不足或有目的的调节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特殊物质。 药物仅影响机体生物功能的进行速度而不能改变现存的自然生物过程或产生新的功能。 新药(New Drugs):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处方药: 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由于患者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患者只有就诊后医生开具处方才可获得处方药,并在医务人员指导和监控下使用。 非处方药: 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即可自行判断、购买、使用。非处方药是经过长期临床使用,治疗或者减轻患者易于准确判断轻微病症的药品。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 “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 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生物技术药物: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及其成分,综合应用现代生物学和药学机制与进行加工和制造的生物活性制剂、生化药品。 细胞因子类药物:指有健康人血细胞扩增、分泌、提取纯化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多肽类或蛋白质制剂。包括干扰素、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灯的。 药物的作用机制:几种主要的途径(教材P12) 常规的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变态反应:新药是否具有过敏性反应(免疫原性) 毒性:大量或蓄积时,是否对组织器官危害(急、慢) 致癌性:长期用药是否损害遗传物质或分化发育 生殖及发育毒性:针对育龄人群生殖或生殖相关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药物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诱发遗传物质突变,结构损伤等 特异质反应:先天性遗传异常个体对某些药物特殊敏感 纳米材料安全性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P6)符合用药目的、有利改善患者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达到预期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 不良反应(P7) 副反应:药物选择性所决定 毒性反应:剂量大/时间长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 继发效应: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停药反跳 变态反应: 免疫 特异质反应:遗传学异常人群 药物依赖性:麻醉/催眠药成瘾 药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 教材药物作用模式图 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突触功能 影响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影响激素及其受体 影响载体蛋白 或离子通道 影响酶活性调节 生理生化过程补充不足、抑制过量 药物作用选择性: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 程度。不同药物其选择性不同。 药物量效关系: (量反应量效关系,质反应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是指一般成人用药可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最小剂量(阈剂量):刚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安全用药的极限) 治疗量:临床用药常规有效剂量范围(该剂量是指一般成人用药可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致死量:超过中毒剂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可以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常以效应指标命名。 半数致死量(LD50):效应以死亡为指标,常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构效关系(SAR):指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受体学说:要点 受体: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分子,从而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被受体识别结合的活性分子称为该受体的配体(Ligand,本学科中即为药物、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等)。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拮抗剂 激动药: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药:拮抗药为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受体类型 G蛋白耦联受体(cAMP通路)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GABA受体与中枢镇静药苯氮卓平作用机制) 酶活性受体(磷脂酰肌醇酶激活) 细胞内受体(核受体与基因转录调控,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其他酶类受体 心得安研发中的重要进展及其意义(药物结构修饰,受体学说,药物效应等)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及其代谢物可能经多种途径引起机体对其它药物的生物转运发生变化,在联合用药或序贯用药时出现难以预测的毒副反应 药物生物转运:吸收、分布、代谢、清除 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注射等血管内直接给药外,其它血管外给药均存在吸收过程,速度存在差异。药物吸收的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分布:指血液中的药物随血液循环、经跨膜转运到达组织脏 器的过程。 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排泄:是指血液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也是药物最后彻底消除的过程。 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道、肠粘膜或肝脏时,可被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代谢酶代谢灭活而使其进入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降低疗效。又称为首关消除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时曲线、曲线下积分面积、药物进入机体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通常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反映体内药物的相对量。 药物的半衰期:(消除参数)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h或min 生物屏障、给药途径与药效(碳酸镁) 生物膜膜电位:(外正内负) 突触与神经递质(P55) 离子通道、离子泵 神经元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动作电位形成与信号传递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分类(及依据) 肾上腺素, 有机磷农药或杀虫剂中毒机制与解救, 阿托品, 普萘洛尔(心得安)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和禁忌,(P201) 6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1 麻醉药:局-阻断动作电位产生与传导;全-CNS广泛抑制作 用 局麻药: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全麻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 6.2 镇静催眠药: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镇静药:凡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患者由激动、兴奋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 催眠药:凡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 6.3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6.4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PD、AD与神经递质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因中枢神经元退行变性、脱失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等) 6.5 抗精神失常药物 (单胺假说) 单胺: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 6.6 镇痛药 (吗啡的中枢镇痛机制,纳洛酮戒毒机理) 吗啡(阿片类药物)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激动阿片受体,通过引起膜电位的超极化,使某些神经末梢的递质(致痛物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产生镇痛效应。 纳洛酮:对各型阿片受体均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6.7 中枢兴奋药 (咖啡因) 中枢兴奋药作用时间短,需反复用药,一旦过量,易引起惊厥, 继而引发中枢抑制。 咖啡因:提高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 6.8 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风药 (阿斯匹灵作用机制) 阿斯匹灵作用机制:抑制COX,减少PG的合成 。 7章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 心脏系统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正常心肌电生理和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心肌细胞的分类:1.快反应细胞: 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 2.慢反应细胞: 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 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ERP) :当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它反应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
/
本文档为【抗组胺类药物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