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

2018-04-27 50页 doc 118KB 1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 前言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不好写。在医学院教过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把一 件小事情彻底讲明白,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啰嗦半天,人家还不一 定听得懂。这也是医学院校课程多、学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医学上的很 多问题都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 的东西。写给专业人士看,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 收”,不大可能照本宣科地做出什么傻事来,可老百姓不干咱这行儿,对...
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
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 前言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不好写。在医学院教过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把一 件小事情彻底讲明白,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啰嗦半天,人家还不一 定听得懂。这也是医学院校课程多、学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医学上的很 多问题都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 的东西。写给专业人士看,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 收”,不大可能照本宣科地做出什么傻事来,可老百姓不干咱这行儿,对医生信 任得不得了,只要是大夫说的话,几乎什么都信。这就很麻烦。此外,医学上的 很多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要把它们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语言,又不丧失应 有的精确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写科普的东西有时候比写博士还难。 有的大牌专家,著作等身,可是要让他做科普的东西,反而会连连摇头,敬谢不 敏。简单说,医学科普有三难:清楚难,准确难,通俗难,三者兼顾则难上加难。 二是回报低。不管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医院的大夫,晋升职称的时候,拿科普 著作、科普文章去参评,评委们基本上是不认的。人家要看你的学术论文、学术 专著,科普的不算数。撇开这个不说,要是老百姓爱看,咱不图别的,就图多卖 点书、挣点稿费养家,行不?也不行。因为医学科普的书,这些年已经出得很多, 卖不动了。 难度大、风险大、投入多、回报少,这就是很多学医的人不爱写科普书的原因。 不但不爱写,而且很少看。为什么呢?搞专业的人,读普及版的书学不到什么东 西,要是让同行知道了,还觉得有点掉价儿。 曲黎敏老师讲养生的几部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从 头到脚说健康》出版后,再加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虽然不 是养生专著,但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引发了一阵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少见的热 潮。圈子里的人,不管是佩服、嫉妒还是假装不在乎,大都得承认:把中医科普 的东西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而且,这对普及中医、唤起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 是件好事。 即便这样,我们这些懒惰的人仍然没有拿出时间来好好看看这些书,或者好好看 看电视上曲老师的讲座。直到最近,家人、朋友、门诊的患者、课堂上听讲的学 生„„身边许多人不断问起这些书中涉及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为了留住老师、 医生那一点可怜的面子,不想在学生、病人面前表现得太无知,只好老老老实实 把这些书搜罗来,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学习。 出人意料的是,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错误。其错误之多,错误之严重, 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按理说,“书无完书”。无论是谁,写几大本东西,都难免出点错儿。但是,医 学书跟其他书不一样,人命关天的事,最好别有错。错误很多,更是不得了。如 果,万众追捧、洛阳纸贵、“销量超《新华字典》”、全国销量“一直位列非虚 构类图书的第一名”(《北京晚报》2008年9月18日第27版)的医学科普畅 销书,错成这个样子,再加上电视台、互联网风靡一时的立体传播,结果会怎么 样呢?如果,普通读者不能分辨这些错误(而这是非常可能的),老老实实照书 上说的去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不堪设想! 要是我们压根儿没看过这些书,压根儿不知道里面的错儿,也就罢了。不管发生 什么,都可以说事不关己。看过了,知道了,却不告诉大家,身为学医的人,心 里实在过不去。 或许,公开挑同行著作的毛病,会被圈里的人鄙视,以后不好混了;或许,公开 挑“名人著作”的毛病,会被网友讥讽为“自己没本事,就想靠骂名人出名”。 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可事到如今,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些话不说出来,寝食难安! 毋庸讳言,这是一本批评性的书。不过,一行儿有一行儿的规矩,经商的人讲究 “亲兄弟,明算账”,学术圈里讲究“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观点,争论的是 学术,不管意见多么尖锐、说话多么不客气,对任何个人都没有任何恶意。别人 批评我们,同理。这一点,相信读者诸君都是明白人,都能理解。 本书共罗列135个专题,根据问题涉及的领域,做了大致的分类。分类不追求学 究式的严谨,只求为读者提供检索上的方便。 如果读者并无很多时间或兴趣阅读全书的话,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重要的专题浏 览。所谓重要,意思是这些专题中指出的错误比较严重、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负面 影响,如: 问题1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错在以令人惊讶的方式错解中医里常识性的基本概念,与中医科普的宗旨背道而 驰。 问题8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 “当令”是无稽之谈。 错在臆造出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理论,由此引出的养生方法因而漏洞百出,贻 笑大方,可能大大降低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方法在社会上的公信度。 问题16 降压药 +“生一口大气”= 脑溢血?——高血压降不得吗? 错在反对控制高血压,如果患者照做,可能大大增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问题50 肺癌“治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吗? 错在误解中医脏腑相关理论,违背医学常识,可能严重误导患者,延误癌症治疗。 问题54 囫囵吞枣——万万使不得! 错在道听途说,违背中医常识,提倡“囫囵吞枣”,可能危及人命。 问题57 糖尿病初期应该“随便吃”吗? 错在违背糖尿病治疗常识,触犯治疗大忌,可能使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本书据以展开讨论的主要原始资料,来自以下四部书: 1.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鹭江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6次印刷。 3.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4.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为节省篇幅计,书中引用上述著作时一般使用简称:《中医与传统文化》简称为 《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简称为《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简 称为《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简称为《从头到脚》,引用时标明出处及 页码以方便读者对照。书中引用的其他文献,均随文作注,不另附参考文献。 本书末尾抄录了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两篇医学评论,其中谈到的问题和观点,可 供现代人借鉴。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书上曾引用一句民间的老话儿,叫“万恶淫为首”,帮助大家理解养生的道理。 而在讲到“人为什么生病”这个话题的时候,书上非常专业地指出,在病因学上, 这个“淫”不是*,而是“过度”的意思,并且给出了现代中医关于“六淫”的 概念。 请看《从头到脚》第4~5页的说法: “现代中医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六淫就是六种过度的行为。”它们分 别是: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不管是从古代中医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个“六淫”的概 念都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 咱们中国古人花了几千年琢磨“人为什么生病”这个事儿,曾经提出过很多种不 同的观点。在汉代至宋代这段时间里,有一种叫“三因说”的理论慢慢被大家广 泛地接受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叫做: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是“内伤七情”,外因是“外感六淫”,不内外因就是这 两者之外的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如饮食、劳倦、外伤等等)。这种病因分类法一 直沿用到今天。所以,“现代中医”并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将人生病的原因 归为六淫”,而是归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这三大类,六淫只是其中的一类。 那么,“六淫”到底是什么呢?这要先从“六气”说起。 古人把一年四季的气候环境变化归纳为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 这些气候环境因素本来都是自然界里的正常现象,春去秋来,风花雪月,本来对 人没有什么危害,所以古人管它们叫“六气”。 然而,一旦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太过剧烈,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灾害性的东 西了,就可能让人生病。气候环境方面这种超出正常限度的变化,古人称之为 “淫”。 所以,“六淫”就是超出正常限度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 才是中医讲的“六淫”。 书上提到的“七情”,在中医里被归于“内因”;“饮食劳逸”和“外伤”,被 归于“不内外因”。在“三因说”里,这些东西恰恰是要与“六淫”区别开来的 东西。“疫疠”,古代指的是传染病,是一类疾病的名字,根本不是病因的概念。 至于“痰饮”和“瘀血”,通常把它们归为病理产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病因。 也就是说,书上关于“六淫”的讲法,与中医学的六淫概念,一点边儿都不沾。 而且,就算咱不去理会“现代中医”到底是怎么认为的,书上的说法本身也不能 自圆其说。为什么呢?因为,它一上来就说六淫是六种过度的“行为”,但是看 看下面讲的具体内容:疫疠、外伤、痰饮、瘀血这些东西,能叫做行为吗?这些 事情,怎么才算是“过度”呢?有“不过度”的疫疠、“不过度”的外伤吗?所 以,即使没有正规的中医概念作参照,这种说法自己也是站不住脚的。 “百善孝为先”——年轻人吃新粮、老人吃旧粮是中医主张的“孝道”吗?(1) 这是一个跟粮食有关的问题。 《从头到脚》第86~87页说: “古代人不懂得什么叫维生素,但是那时的人知道米和面有一个特性,它是种子, 种子就是只要种在地下,就能够生根发芽,生长出来。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强调的是要吃种子,要吃这种能够继续生发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要点。” “说到吃种子的问题,我要特别说一点养生之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粮食丰 收的季节,这个时候年轻人可以去吃新打下来的粮食,新的种子,可是恰恰老人 就不可以吃新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新打下来的粮食的生发之机太旺,如果老 人吃了的话,容易引发他的宿疾,意思就是老病根儿容易被勾出来,所以老人到 了秋天在饮食上还是要偏于以旧粮为主,不要过度地吃新粮,这是养生的一个很 重要的原则。我们中国人讲究行孝道,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但我们首先要 懂得如何行孝道,是否能吃新粮这点事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多学中医,多长知 识,更好地行孝道。” 从医理上看,老人不能吃新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第一,平日饮食中的粮食,从药性的角度看,是非常平和的,偏性很小。如果能 轻易引发宿疾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适合做食物,不管它是新打下来的, 还是放置了很长时间的。 第二,假如脱了壳甚至磨成粉的稻子、麦子都是“生机太旺”的东西的话,那么 能孵出小鸡的新鲜鸡蛋、秋天捞起来的满是蟹黄的活螃蟹、能喂羊羔牛犊的新鲜 奶和连皮带肉、连枝带籽、丢在土里能长成果树的新鲜水果,是不是生机更加“太 旺”呢?为了“孝道”,为了不至于引发老人的宿疾,是不是连这些东西也应该 先在仓库里存它几年,再给老人们吃呢? 第三,如果说新粮能引发宿疾,那么到底能引发哪些宿疾呢?人可能生各种各样 的病,只要是慢性的、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都可以叫做宿疾。难道一切宿 疾都会因为吃了新打的大米白面而引起发作吗?难道这新鲜的大米白面,害起人 来竟然比砒霜还管用吗?如果不是这样,是否应该对所谓宿疾作一个区分,给哪 怕是一部分有病的老人一个吃新鲜粮食的机会呢? 第四,假设新粮有引发所有宿疾的能力,但有宿疾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吧?中年 人、青年人甚至小孩子,就不可能有宿疾吗?那些有宿疾并且还不老的人,看了 书上的说法,放心大胆地去大吃新粮,因此而宿疾大发,该由谁来负责呢?再者, 老人也不都是有宿疾的人吧?现在,老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很多老人身体倍儿 棒,什么宿疾都没有,是不是也不能吃新粮呢?连这些健康的老人我们也不给他 们新粮吃,能不能算是一种“孝道”呢? 第五,中医调理人体的基本准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有余而补不 足”。既然年轻人生机旺盛,就不应该再去强化这种生机。而生机不那么旺盛的 老年人,刚好需要生机旺盛的东西去扶助。假如真的如书上所说,新粮生机旺盛 的话,那么,年轻人吃新粮,是让有余者更加有余;老年人不吃新粮,是让不足 者更加不足。这恰恰与中医治疗的基本准则背道而驰,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 第六,即使对中医一无所知,大家总会多少有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吧。陈年的 粮食,为了保鲜防虫,总会采取些什么吧?万一采取的那些措施有些什么不 够周到或者发生一些什么意外情况的话,我们会不会把一些本来给细菌、虫子们 吃的东西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呢?如果这些措施没有奏效,或者干脆没有什么措 施,那么,陈年的粮食会不会有些霉变呢?霉变的粮食里会不会有黄曲霉素之类 让人得癌症的东西呢?吃下给细菌、虫子吃的东西,或者得癌症,跟所谓的“引 发宿疾”相比,哪个更危险一些呢?如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家都吃不到新粮 食,那也没有办法,但是,在有新粮的时候,年轻人自己吃新的,并且以避免“引 发宿疾”的名义,单单让年迈的父母亲去承担那样的风险,这算是哪家的“孝 道”呢? 综上,老人不宜吃新粮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管民间是否有过这类说法, 不管过去是否曾经有人在书里写过这样的话,当代的主流的中医学界是不会认同 这种观点的,更不会认同它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认同了这样一 种漏洞百出的所谓“原则”、所谓“孝道”,那么,这样的中医学到底该不该继 续存在下去,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3 讲“遗传”就是“不孝顺”吗? 《养生智慧》第75页说: “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现在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得 病是遗传的,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遗传是什么概念?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 遗传这个词,中国文化还怕你是“不肖子孙”呢。所以,不要轻易地谈什么遗传 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你要说你是遗传的话,首先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 的一个大忌——不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 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十二说》第75页讲: “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 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父母的生活方 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 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以后还是按 父母的形象找‘老伴儿’,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 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 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 先说说“遗传”这个事儿。 “遗传是什么概念”?教科书上的说法是:遗传是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现象。那么遗传病又是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人体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或者 说,遗传病是指某种疾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 定的方式传给后代。 要准确地理解遗传病的概念,必须把它和另外两种病区分开来: 一种是先天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将婴儿出生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先天畸形或者出生缺陷。虽然大多数遗传病在婴儿出生时就显示出症 状或缺陷,比如多指(趾)症、白化病、先天愚型等,但是,先天性疾病并非都 是遗传病,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以使婴儿出生时就患有先天 性心脏病或者先天性白内障,还有药物引起的畸形、产伤等等,属于先天性疾病, 但是不属于遗传病。 另一种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就是一个家 庭中有两个以上的成员罹患同一种病。尽管大多数遗传病表现有家族性,但是家 族性疾病并非都是遗传病。同一个家族的成员,由于生活条件相似,可以引起一 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患有某种疾病,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可以使一个家族中 多个成员都患上夜盲症。这不是遗传病。许多遗传病并没有家族史,而是散发的, 如大多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病等。 《养生智慧》和《十二说》的那种说法,显然是把某些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混淆 起来了。由于两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方式太像了”,所以才“得一样的 病”,这只能叫家族性疾病,或者叫某些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不叫遗传病。 好多搞医学科普的人写文章、写书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公众能理解这种区别。 咱就算帮不上他们,也别给人家添乱,是吧? 再说说“孝顺”这个事儿。 “不肖子孙”这个词里面那个“肖”字,有一种解释是“相像、相似”的意思。 看上下文,《养生智慧》里用的应该就是这个解释。把这个解释跟遗传的概念对 比一下,就会发现,遗传这个概念的核心,恰恰也是相似、相像。也就是说,虽 然古代的“中国文化”里还没有遗传这个词(注意,仅仅是古代的中国文化,现 代的中国文化里有这个词),但是,中国文化里这“肖”,以及跟“肖”有关的 那个“孝”,恰恰跟遗传这个东西有不谋而合的地方。这还意味着,在中国文化 里,不讲遗传,甚至武断地禁止别人讲遗传,那才叫真的“不肖”,才是真的“犯 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里的医生,如果诊断某患者得的是遗传病,是不是 就等于在往这个人的“爹妈身上推诿病因”呢?不是。因为遗传病是基因、染色 体异常造成的,这种异常,爹妈不一定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心智正常的爹 妈,谁愿意生一个有遗传缺陷的孩子呢?没有哪个人,应该为自己全然不知道并 且无能为力的事情,承担任何责任。正确地判断“遗传病”,恰恰表明爹妈对孩 子得这个病没有责任。 相反,《养生智慧》说的那种所谓“习性造病”的讲法,才是名副其实地往爹妈 身上推诿病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方式不好,是自己知道并且有能力改 变的。爹妈的生活习性如果不好,弄得自己的身体不好了,这是他们自己知道的, 不像基因异常那样没办法了解。既然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为什么不改一改?就算 不改,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跟着自己延续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呢?自己知道,也有 改变的能力,而不去改变,对这样的事情,才真的该承担责任。再说孩子,人生 的道路难道不是自己走出来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延续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呢? 难道爹妈犯过罪,你也要跟着去犯罪吗?自己不能建立好习惯,弄得生了病,还 把病因归咎于跟爹妈生活太久了,生活习惯太像了。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一面鄙视“不肖子孙”,一面不许讲“遗传”;一面不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 一面又说得病都是因为跟爹妈学来不良习惯。这是哪家的道理?这是哪家的孝 顺?世界上有这样是非颠倒、乱成一锅粥的“中国古代文化吗”?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 无稽之谈(1)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书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养生智慧》一共十章,有整整 一章说这个;《十二说》一共十二讲,有整整“一讲”说这个;《从头到脚》虽 然没有拿出专门的章节讲这个,但是好多地方都提到这个。讲了这么多遍,说明 这个方法一定特重要,咱可得好好学。学会了这个,就知道一天到晚该怎么活着 了,到什么钟点儿干什么事儿,自自然然就养生了,何乐而不为呢?既然要好好 学,就得从根儿上学起,咱得先问问: 这套“十二时辰养生法”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得有点儿耐性,一步一步来。 “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前提是经络脏腑“分时当令” 经络脏腑 “分时当令” 是什么意思呢?用那几本书上的话说, 就是: 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 十二条经络、 五脏六腑轮流 “上岗值班”, 每 “人” 两个钟头。在这两个钟头内,谁值班,谁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副手。每个值班员 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特殊要求。在他值班的时候,咱得顺着他的意思,干那些 他喜欢咱干的事儿,否则,就不“养生”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可能是怕大家记错了时间、做错了事,《从头到脚》第138页特意给出了下面这张表格。 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子时 23:00~1:00 胆经当令 午时 11:00~13:00 心经当令 丑时 1:00~3:00 肝经当令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寅时 3:00~5:00 肺经当令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当令 卯时 5:00~7:00 大肠经当令 酉时 17:00~19:00 肾经当令 辰时 7:00~9:00 胃经当令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巳时 9:00~11:00 脾经当令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现在明白了吧?就因为有这张“值班表”管着呢,所以我们得照着五脏六腑、十 二经络“值班”的规矩,定时定点地做该做的事儿。 但是,这张“值班表”是谁排出来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 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曲老师的书里没找到,在《黄帝内经》里没找到,在《伤寒 论》里没找到,在《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所有那些平时容易想起来的医书里都没找到。 看起来,这不是大面儿上的学问,得往犄角旮旯里找。终于,在一个平时很少注 意的地方,找到了一个东西,看起来跟这张“值班表”有莫大的渊源,这东西叫 做——“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老的针法。一般认为,其基本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所体现,后经过《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的阐发,至五代时期在徐文伯父 子的著作中明确提出。金代,一个叫何若愚的人写出了《子午流注针经》。明清 时期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如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都收录 了有关子午流注的文献资料。古代对“子午流注”最有研究的专家可能要算是明 朝的徐凤了,他写了一本《针灸大全》,里面有不少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理念是把经络气血看作一种实体物质在经络中流动,在每天 24小时、环周不休的循环流动过程中,各脏腑的经络气血都有固定的到达时间, 如寅时到达肺、丑时到达肝,甲日到达胆、癸日到达心包等等。穴位的经络气血 也有一定的到达时间,如甲日戌时到达胆经的窍阴穴、乙日酉时到达肝经的大敦 穴等等。在具体应用中,子午流注针法又分为时支子午流注(又叫纳子法、纳支 法)、日干子午流注(又叫纳甲法、纳干法)两种。前者以时辰为单位,用地支 表示,以12时辰为一个周期;后者以日为单位,用天干表示,以10天为一个周 期。 说得简单点,子午流注就是一种“分时取穴”的针刺方法。它认为,气血就像一 列火车,有固定的到站、出站时间,几点几分走到哪条经络、哪个穴位,都是有 定数的。要扎针,就要选对时间,在气血刚好经过的地方扎下去。当然了,这里 面还有“补母泻子”、“迎随补泻”等等许多门道,咱不去说它,让专业人士去 劳神好了。 这套方法到底怎么样呢?在针灸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很推崇,认为这 是古人传下来的东西,得好好保存,好好应用,好好研究,如针灸名家承淡安先 生就是这样主张的,他还写了《子午流注针法》这样的专著。也有人对子午流注 很不以为然,认为它不过是古代少数医家想当然的东西,没什么价值。比如,蔺 云桂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在《针法灸法图解》这本书里,指出了子午流注理论 中无法解释的几个问题,包括:经络气血应该是循环不休的,但子午流注却说它 可以在某些穴位上自动停留;纳地支法规定的时辰和纳天干法规定的日期相互矛 盾;在开穴时间和治疗应用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等等。最后,他很不客气地说: “‘子午流注’运用‘天干’、‘地支’、‘经络循行’、‘阴阳’、‘五行’、 ‘夫妻’、‘母子’、‘主客’等理论来解释五输穴的作用,并无法摆脱其中的 基本矛盾。后人应用‘八卦’、‘九宫’、‘八脉’、‘阴阳’、‘五行’、‘父 母’、‘夫妻’、‘男女’等来说明肢体上重要穴位的作用,也不符合中医的基 本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并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说,上述各法的出现,是根据当时 理论的推测。„„上述方法自1958年以来曾有不少人应用于临床,但均未收到 超出平时配穴法和补泻法的疗效,也未见有特殊的效果。”(蔺云桂.针法灸法 图解.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8.) 您想必已经看出来了,“子午流注”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而且这争议还不小。 争议大的东西,公认度肯定不高。所以,好多中医书里不讲这个。即使偶尔讲一 下,往往也就是当作一家之言,一笔带过而已。 可是,只有在这样一种有点“偏门儿”的“子午流注”理论中,我们才能找到经 络脏腑“分时当令”的源头。在子午流注的纳支法中,古人按照气血在十二经流 注的次序,编了一首“十二经纳地支歌”,歌诀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 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这歌诀里的内容,要是画成表 格,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时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这张表是从郑魁山先生《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这本书里抄下来的。(郑魁山.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修订本).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拿这 张表和《从头到脚》里那张“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对比一下,会发现两 张表格非常相似,特别是讲到“十二时辰”和“十二经”的对应关系,两张表一 模一样。看来,我们终于给“十二时辰养生法”找到根据了,敢情它是从“子午 流注”来的呀! 但是,先别忙高兴。再仔细看看,又会发现两张表格很不一样,区别就在:“流 注”被替换成了“当令”。 “交通流量图”变成“交警值班表”——走了样儿的“子午流注” 先解释一下“当令”这个词。在中医理论中,“当令”这个词出现在五运六气学 说里,意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比如年、月)里,自然界的气候通常都有 一个基调、一种主导性的气候(比如风、寒、湿、燥、火)。如果某年某月气候 特别潮湿,我们就说是“湿气当令”;如果某年某月气候特别干燥,我们就说是 “燥气当令”。依此类推。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规律性、周期性的,所以 风、火、湿、燥、寒这些个“气”就会周期性地“当令”,真就跟“轮流上岗值 班”的意思差不多。 弄清了“当令”的意思,咱再回到前面那两张表格上来,看看它们的差别究竟在 哪里。 子午流注那张表,说的是人体气血在不同时间流经不同经脉的情况,就像交通台 每天发布的交通流量示意图,告诉您在什么时间、哪条路车多、怎么走比较合适。 是警察,您可以往车多的地方去。是司机,您最好挑车少的路段走。 《从头到脚》那张表,说的是在不同时间、哪条经络或哪个脏腑“说了算”,就 像是告诉咱几点到几点、哪位交警上岗、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如何、 该怎样讨他欢心才能不被开罚单。别看就是把“流注”换成了“当令”,这个词 儿一变,两张表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要么是对 子午流注的一种误解或曲解,要么是跟子午流注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东西——一 个中医理论里压根儿就没有的东西,一个在医理上完全没有根据的东西。 “分时当令”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问题还不仅仅是找不到根据,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本身就不能 成立。 在《从头到脚》等书里,出来“值班”的到底是脏腑还是经络,分得不太清楚, 一会儿说是某一个脏腑(如肝、胆)“值班”,一会儿说是某一条经络(如肝经、 胆经)“值班”。为什么这样,我们姑且不去计较,因为无论是脏腑轮流“当令”, 还是经络轮流“当令”,都一样是说不通的。 经络“分时当令”,有两点说不通。 首先,聪明的中国古人很早就说,人的气血是循环运行、周流不休的,就像一个 闭合的圆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要人还活着,气血就不会停止运转。只 要气血在运转,每条经络都不会闲着,每时每刻都有气血通过。换句话说,经络 根本没有“下班”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上岗”、“值班”这一说。 其次,经络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分布人体各处、沟通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肢节、 运行气血的通道。说白了,经络就是一条一条的路。大家都知道,路是固定静止 的。您想啊:要是路“运动”起来,今天在这儿呆会儿,明天到那儿转转,今天 您从这条路回家,明早开门一看,路没了,变成一座山,那可咋办?所以,路的 功能就是好好待在那儿让人走,除了这个,它没有主动做什么事情的功能,根本 没有能力“值班”、“主事儿”。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说今天几点到几点是交管 局的张警官、李警官、赵警官值班,但是谁也没听交通台说过:今天几点到几点 是东二环路、西三环路、北四环路值班吧? 所以,经络“分时当令”是说不通的。 那么,咱不说是经络了,改说脏腑“分时当令”,行不行呢?还是不行。 首先,要是说脏腑“分时当令”,跟“子午流注”就离得更远了,连点相似的影 子都找不出来了,因为子午流注讲的是经络,而脏腑和经络完全是两回事:心不 是心经,肝不是肝经,膀胱不是膀胱经,依此类推。 其次,虽然脏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功能,有“主事儿”的能力,不像经络那样 主要起通道的作用,但是照样不能“轮流”主事儿,一定得同时“在岗”、互相 配合才行。您要是不信,咱就把那几本书上教给咱的“十二时辰养生法”串在一 块儿,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儿: 子时(23~1点,胆值班):让那个力气不大、胆子不小、像“子鼠”一样的“胆” 自个儿生发去吧,咱得睡觉了。唉!从*点钟就开始犯困,到现在刚刚来了点儿精神,就得去睡了,保命要紧哪!这可不是俺瞎编的,《养生智慧》第31页说 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点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11点的时候,我们恰恰就清醒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阳气 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丑时(1~3点,肝值班):躺下半天了,到这个时候才闭上眼睛。因为书上说 了,丑时肝当令,要养肝血。《从头到脚》第56页又说了:“肝主藏血,肝有一个过滤和藏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闭眼睛和睡眠来完成的。肝就像我们人 体的一个阀门,要想让这个血的工作量变少我们把眼皮一闭就可以了。” 寅时(3~5点,肺值班):往死里睡!书上不是说了吗:这个时候应该是健康 人睡得最死的时候,连小偷都知道。如果你这个时候不“睡死”,甚至还醒了, 那也一样是个死,因为书上又说了:寅时“肺当令”,肺主“肃降”(不像平时 说的,还主“宣发”)。这时候要是醒了,说明咱“肃降”的功能已经特别不行 了,是很严重的问题,比一二点钟醒了还要糟糕。(见《十二说》第22~23页) 可咱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睡到一二点是小毛病,能多睡两小时的人反而有大 毛病呢?不过,既然书上这么说了,咱还是小心为妙——如果家里有失眠的人, 最好在后半夜一两点钟就把他叫醒,免得万一他在三五点钟自己醒了,得更大的 病。 卯时(5~7点,大肠值班):排大便——记住啊,这两个钟头里,没有比这更 重要的事儿了。大肠一天就值这么一次班儿,过时不候,千万别耽误喽!更何况 书上还说了,天一亮,“天门”就开了,咱怎么也得给老天一个面子,配合着把 “地户”打开吧。可就有一点不明白:外面“天门开”,咱干嘛不能跟它一样开 自己的“天门”、非要跟老天反着、去开咱底下那个“地户”呢?难不成真像卡 通里巫婆说的那样——“天门开,地门开,妖魔鬼怪快离开”? 辰时(7~9点,胃值班):吃早饭。早饭重要啊!不过记住喽,一定得先解大 便,后吃早饭,这个次序是绝对不能乱的。为什么呢?您想啊,大肠和胃前后脚 儿来,前面值班的那个只管“排”,后面值班的这个只管“吃”,您要是把次序 弄错了,那还不得把该“吃”的东西给“排”出去,把该“排”的东西给“吃” 进来呀!还有,时间一定要抓紧。比如,您6点59分的时候“如厕”,过了一分钟刚有点进展,恰好这个时候,胃“接班”了,见什么吃什么,那还了得? 巳时(9~11点,脾值班):消化早饭。注意,这段时间只管消化,不管吸收, 因为管吸收的小肠得下午才上班呢。别看脾的脑袋上顶着个“后天之本”的高帽 子,是消化部门的首长,其实是个偷奸耍滑的主儿,一天三顿饭,他就管消化早 晨这一顿。那午饭和晚饭谁消化呀?他不管,反正到点下班。就冲这条儿,脾这 个当大官儿的,还真比不上整天在地缝里钻的“长虫”呢。书上说了,“巳”, 在十二生肖里属蛇。人家蛇看在跟脾一起“值班”的份儿上,放下“小龙”的架 子,宁愿变成“大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把土都疏松了,这个土在人体上 就应在脾胃上”(《十二说》第2*页),可脾呢,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只干三 分之一。——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午时(11~13点,心值班):小睡片刻。真不愧为“君主之官”哪!就是聪明。 给别人派的活儿都是又脏又累,轮到他自己值班的时候,除了睡觉(而且是大白 天睡觉,而且一睡就是两个钟头,而且还说是小睡),没别的事儿。可俺又有点 不明白了,书上不是说白天不能睡觉,就算晚上熬了夜,白天补觉也没用,否则 就是阴阳颠倒、“不法天道”了吗?(见《十二说》第162页)那干嘛还叫咱们午睡呢?难道中午不算白天? 未时(13~15点,小肠值班):吸收精华。注意,只吸收午饭的精华。书上说 了:“吃完了午饭,由小肠来吸收精华是非常合理的。”(《十二说》第25页) 这个很自然:既然他脾可以只管消化早饭,我小肠当然也可以只管吸收午饭,这 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否则就不公平了。这下可好,咱这一日三餐,要么只消 化不吸收,要么没消化就吸收,要么既不消化、也不吸收(晚饭的时候,脾和小 肠都下班了,难怪书上说“过午不食”),没一顿吃全乎的。 申时(15~17点,膀胱当令):书上说,这个时候要“好好学习”。要说也是: 大半天过去了,不是吃就是睡,要不就是忙着消化、吸收什么的,到快下班的时 候,总该办点儿公事儿了。别看咱平时一到下午3~5点钟,都觉得人困马乏、心浮气躁,大人惦着下班,小孩儿盼着放学,可是书上说了,这个时候因为“膀 胱主时,全身气化能力强,精力旺盛”,是“头脑最清楚、效率最高的时候”(《十 二说》第27页),所以“申时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如果企业在 这个时候开董事会的话,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养生智慧》第53 页)过去,咱老以为,临下班的时候办公效率高,是因为谁也不愿意加班、都想 赶紧散会回家,看来是想错了。没办法,谁让咱不懂医来着。可咱又有点不明白 了:大肠和膀胱都是管排泄的,大肠值班的时候,应该排大便,那膀胱值班的时 候,不就应该排小便吗?要真是那样,在最该好好学习的时候、最适合开董事会 的时候,大家排着队上厕所,这效率还高得起来吗? 酉时(17~19点,肾值班):肾可不一般,虽然人家都说心是“君主”,可书 上说肾才是“老大”。老大多牛啊,县官不如现管哪!可是,大哥值班,带着兄 弟们干点什么好呢?书上没说,只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发低烧就特别的不好。 这也简单,多买几个体温计,晚上新闻联播开始前,一家老小都测测体温,只要 不发低烧,这要人命的两个小时就算挺过去了。每天测测,挺一天算一天吧。 戌时(19~21点,心包值班):天黑下来了,从腋窝下面抽出体温计,饿着肚 子(真对不住,值班表上忘了安排晚饭时间。或许不是忘了,因为书上说“中国 古代文化”让咱“过午不食”),关掉电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摸黑唠嗑。(关 灯是跟老祖宗学的,因为书上说了,点灯费油。那可是油啊!现在还这么贵,要 在古时候,得贵成什么样啊!)虽然饿着,虽然黑着,但一定得笑着,因为书上 说了:“要快乐啊!”就这么越唠越高兴,手脚就开始不老实了。这也就是咱老 百姓的说法,书上用的是雅词儿,管那叫“前戏”。 亥时(21~23点,三焦值班):天完全黑下来,终于可以进入主题了。可是也 别太猴急,为安全起见,最好再忍一会儿,因为书上说了,西方人认为22点才 是“最佳时间”,咱“中西医结合”一下,岂不是双保险?当22点的钟声庄严 响起的时候,让我们以人类健康的名义,*去吧!然后,就像《说文解字》说的“亥”字那样,一个男人抱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伟大的“阴阳”庇护之下,在 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子时)来临之际,投身到生命的下一个轮回中去吧! 别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可是用三大本书、苦口婆心地传授给我们的养生秘籍。 这就是风靡一时的“十二时辰养生法”描绘出来的——咱中国老百姓的健康生 活! 从纯医学的角度看,什么时候开董事会、什么时候跟爱人唠嗑、点灯不点灯、费 油不费油这些事儿,我们都可以不管,但有件事情,非问清楚不可,那就是: 一个脏腑,在“当令”和不“当令”的时候,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如果不一样,那就是说,“当令”的心,其功能不同于不“当令”的心,除了“主 血脉”、“主神明”等等这些之外,还管些别的事情,比如呼吸、消化、排泄之 类。肝、脾、肺、肾等等,也是一样。这可能吗? 如果“当令”和不“当令”,脏腑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当令”这个说 法还有什么意义呢?不是跟没说一样吗? 所以,脏腑“分时当令”,照样是说不通的。 绕了这么大个弯子,终于可以总结一下了: “十二时辰养生法”建立在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前提下。经络脏腑“分时当 令”来源于一种大有争议的古代针灸理论——“子午流注”,并且经过概念的 “置换”变得面目全非。经络或者脏腑“分时当令”,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违背, 不合乎逻辑,也不合乎常识。 因此,我们不得不非常遗憾地指出,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根据词典上的解释,“毫无根据的言论”就叫做“无稽之谈”。在这个无稽之谈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十二时辰养生法”,同样是无稽之谈! 救护车是如何“害死”中风病人的(1) 针对脑溢血,《从头到脚》第30页教给咱们一个简便易行的“急救”方法,叫“十宣放血”。具体是这么说的: “平时若家里有人突然出现脑溢血的时候,可以采取十宣放血的方法进行急救。 十宣放血法就是在十个指尖放血,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止住脑溢血。原理是头部和 指尖都属于末梢,头部的压力太大了,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 压力宣泄出去。” “这里讲个案例:有个人家,家里的老人脑溢血昏倒了,然后采取十宣放血,老 人很快就苏醒了,但是家里同时还叫了救护车,而救护车这时候已经到楼下,然 后老人醒了就不想去医院了,可是听说不去医院也要掏救护车的费用,老人一下 子又昏过去了。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再次昏过去的话,十宣放血也不灵了,任 何中风最怕再度复发。那么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呢?只能在几个手指缝中间去放 血试一试,有的时候会有效。” 这段话涉及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怎么知道病人是不是脑溢血? 突然昏倒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在没有掌握确切的证据之前,别说是病人家属, 就算是很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也不敢随便下结论。那么,确切的证据从哪里来 呢?除了询问病史,观察病人的体征之外,还必须到医院进行有关的检查,才能 确诊到底是不是脑溢血。像书上说的“当家里有人突然出现脑溢血的时候”就可 以如何如何,是根本没办法操作的;说“有个人家,家里的老人脑溢血昏倒了” 然后如何如何,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因为大家会问:刚刚昏倒的时候,你怎么知 道是脑溢血?没做任何检查,凭什么断定病人是脑溢血而不是脑血栓、脑栓塞、 脑瘤或者其他什么病呢?如果不能确诊是脑溢血,那么书上讲的这一大篇话,有 什么根据、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个,十宣放血法为何如此怪异? 书上对十宣放血法的介绍,有三点让人想不通: 一是根据什么说十宣放血“可以很快止住脑溢血”?且不说您在放血之前是如 何知道病人是“脑溢血”的,就算真是脑溢血,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出血性的 疾病。而放血也是让人出血。用让人出血的方法,去让人停止出血,而且“可以 很快”,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莫非是从一个地方把血“放干”,让人没有血可以 出了,其他地方的出血就止住了? 二是对“原理”的解释,几乎每一句话都读不通。第一句话是“头部和指尖都是 末梢”——指尖是末梢,但头部是中枢神经系统所在的地方,什么时候成了末梢 了?再说,就算都是末梢,在一个“末梢”放血,就能治疗另一个“末梢”的病 吗?干嘛不直接在那个有病的末梢放血呢?第二句话说“头部的压力太大了”, 看来十宣放血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颅压了,可是,这跟前面说的“止住脑溢血”根 本不是一回事啊。说止住脑溢血,是止血;说降低颅压,是缓解脑水肿,根本就 没有解释止血的原理嘛!最后两句话说“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 的压力宣泄出去”,这也说不通,因为脑溢血病人颅压增高可能有至少两种原因: 一个是出血造成压迫,一个是脑水肿。脑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已经渗透到脑组 织中了。想把这些流出来的血清除掉,要么开颅,要么等它自己被吸收。指尖放 血不可能把脑子这些已经流出来的血排出去。而脑水肿是脑部细胞的水肿,也不 可能因为放血而得到缓解,就算把全身的血都放光了,也不是解决细胞水肿的办 法。 三是为什么这种方法只能治第一次脑溢血、第二次就不管用了?这一点,书上说 得很明白,老人第二次昏过去,十宣放血就不灵了嘛。可问题在于:那个老人第 一次昏倒的时候,就一定是第一次发病吗?怎么知道他以前从来没有发作过呢? 换句话说,您看到的“第一次”可能根本不是“第一次”。还有,第二次昏倒, 就一定是中风复发吗?脑溢血,有可能是在发作几分钟之内就痊愈了,几分钟后 立刻再得另外一次吗?即使真是中风复发,如果“十宣放血”肯定不管用,“八 邪(就是书上说的指缝间的穴位)放血”就有可能管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十宣放血虽然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一种很不错的针灸方法, 但是也有它的适应症,不能随便用。 “十宣”在针灸学上被列为经外奇穴,早在唐代的《千金方》里就有记载。穴位 的位置在十个手指的尖端,取穴的时候距离手指甲的游离缘约寸,左右一共10 个穴位。一般认为,十宣穴的功能是开窍醒神,泻热镇痉。手法可以是用毫针直 刺,也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常用来治疗高热神昏、中暑、晕厥、小儿惊风等 病症。 对于中风昏迷的病人,十宣放血的方法是可以用的,但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使用。 在中医看来,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栓、脑出血等)可以分为两个大 的类型:一类叫“闭证”,特点是患者平素身体比较壮实、面红、脖子粗壮,发 作时双手紧握、牙关紧闭、肢体拘挛、便秘、口臭、有时还伴有发热等。这属于 中风的实证。大方向应该是用泻法治疗。另一类叫“脱证”,患者可能有口角流 涎、四肢冰冷、肢体软瘫、大小便失禁(古人说“手撒遗尿”)、意识丧失等表 现,病情十分危重。这属于中风的脱证。大方向应该是回阳救逆。类似十宣放血 之类的方法,对闭证可能是适用的,但是对脱证就不合适。元气暴脱的病人,再 去放血,可能会出现咱中医讲的“气随血脱”,恐怕要出更大的问题。 从西医的角度讲,在搞清楚脑出血的病因之前,贸然使用放血疗法也是有危险的。 因为出血的病人,有时可能会有凝血功能障碍,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因为凝血功能 障碍才引起脑出血。这种病人本身出了血就很难止住。如果给他放血,后果可想 而知。 所以,在针灸教科书上,介绍昏迷的针灸治疗方法之后,还会提醒读者:“昏迷 是大病,应查明病因,采取综合的积极措施抢救。”(靳士英,金完成.经络穴 位与针灸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7.) 至于“八邪”,也是经外奇穴,位置在1~5指指蹼的后方“赤白肉际”(也就 是手背上颜色比较深的皮肤和手掌上比较白的皮肤的交界处),左右一共8个穴 位,功能是祛风止痉,通常用于手指麻木、手臂拘挛、手背肿痛、末梢神经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在中风昏迷的抢救中,不是很常用的穴位。即使去用,与 十宣放血相比,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长之处。再者说,在书上讲的那个“案例” 中,病人再次昏迷,还不赶紧送医院,而是换几个地方再放血“试一试”——谁 敢这么干?这种事情,您说让“试一试”,万一“试”了不行,抢救的时间也耽 误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因此,对于昏迷病人(包括脑出血病人),十宣放血法不是不可以用,但要在明 确诊断、对症的前提下用,而且不能因为用了这个方法,就把抢救时应该做的其 他事情统统放到一边。 第三个,该不该叫救护车? 书上讲的那个“案例”,疑点颇多。先是家属“未卜先知”地判断病人是脑溢血, 然后是家里刚好有会针灸的人,或者,有个针灸大夫碰巧在家里“等”着病人发 病。然后是十宣放血无比灵验,让昏迷病人迅速恢复意识。这些都没什么,针灸 的效果有时就是很神奇,而且“无巧不成书”,巧合的事情总是有的。但是,如 果真是一个脑溢血的病人,即使用了高招儿、迅速恢复意识,因为出血压迫神经 组织的缘故,总会有些躯体方面的异常,比如口眼歪斜、失语、手脚不听使唤、 甚至大小便失禁。如果有急性脑水肿,颅压增高,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样呕 吐等。压迫不解除,这些症状不会缓解。这样一个病人,刚一“醒”来,就拒绝 去医院,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至于一听说要钱就再次昏倒,倒没什么难以想象的, 无非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舍什么不舍什么”呗。 尽管这件事怎么看都更像一个“段子”,但作者是很严肃地介绍出来的,我们只 能相信它是有凭有据的真实病例。毕竟,病例不是“三国”,谁敢随便“演义” 呀!照书上的描述,不管有没有“主观故意”、是不是“只认钱而不顾人命”, 反正从最后的结果看,那个老人是因为救护车而再次昏倒、陷入几乎无法挽救的 危险中的。书上没说“后事如何”,不知道病人是不是没救过来,也不知道急救 中心有没有因为这个事惹上官司。这些我们都可以不管,只想问问:书上讲这个 事情,到底是什么意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我们遇到类似情况,到底该不 该叫救护车呢? 回答是:该叫,一定要叫,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叫!理由有很多:家里没有呼吸机、 除颤机、心电监护仪,可能让本来能救活的病人丧命;家里没有CT、没有核磁 共振仪、没有X光机,不能及时确诊,无法找到最对症的抢救和治疗方法;危重病人瞬息万变,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即使家里有个针灸博士24 小时值班,救护车也还是要叫的。至于收费的事情,如果担心老人醒过来以后、 心疼钱不肯去医院,或者因为怕交车钱而再次晕过去,可以跟急救中心的医生或 司机师傅私下交流,别像书上讲的那家人似的,当着危重病人的面儿讨价还价就 是了。21 “拨浪鼓”治小儿“脾弱”、“昏昏欲睡”——是“吵”醒的还是“克”醒的? 《从头到脚》第21页本着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细微之处发现“道”、从传 统文化中发掘生命智慧的一贯精神,传授了一种治疗小儿因为脾弱而昏昏欲睡的 奇妙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庙会上,我们做家长的都喜欢给小孩子买个拨浪鼓玩,可是这个 传统的缘由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实鼓是主生发的。古代打仗前,一定要先敲鼓, 鼓能振奋士气。等要收兵的时候要鸣金,就是敲击金属物,叫鸣金收兵,因为金 是主肃降之气。战事要停,就要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对于小孩子来讲,如果脾 弱的话,就会经常昏昏欲睡,这时其实不用吃药,就用拨浪鼓在孩子身边常摇晃 摇晃,就能慢慢地使孩子体内的气机生发起来。这也属于音乐养神的一个方面。” 听起来,这真是一种又省钱、又没有痛苦的好办法。唯一有点费解的,就是它的 原理。“鼓是主生发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像还不够明白。咱再查查参考 书,帮助理解。 《养生智慧》第22页在“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这个题目下,讲过这样 一段话: “古人是非常重视生发之机的,就连打仗也是这样。因为鼓属木,鼓声是主生发 的,所以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敲鼓,以此来振奋士气。让士兵的肝气上来, 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往前冲。那么收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大家都 知道一个成语叫‘鸣金收兵’。金属于收敛之象,鸣金就是要收敛了,也就是收 兵。” 这下明白了,原来“鼓主生发”是从五行学说来的。因为鼓属木,主生发,能让 士兵的肝气起来,所以能振奋士气。捎带着,咱还多明白了一个道理:鸣金收兵 的道理。因为金主收敛,所以战斗也该收场了。 可是,鼓为什么属木呢?鼓的共鸣箱固然一般是木头做的,但是还得看看鼓面 吧?如果照书上说的,“马是属于火性的,而驴属于水土之性”(《养生智慧》 第49页),那么马皮做的鼓就该属火,驴皮做的鼓就该属水土才对嘛!假如只 要沾上木头的边儿就算属木的话,那么鸣金用的小锤、小棍什么的不也是木头做 的吗?(顺便提一句,“鸣金”的金字,指的可不是一般的金属物,而是金属之 器,在这里指铜锣、铙钹之类打击乐器。)就算鼓属木、“金”属金,跟开战、 收兵、士气高低真的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是那样,当指挥官举着木头旗杆、上面 挂着用棉花纺出来的布制作的白旗,颤颤巍巍地走到阵地前的时候,他的部下会 不会因为看见这些“属木”的东西而士气大振呢?当八路军、新四军的号手,举 起铜铁做的小喇叭,吹响冲锋号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会不会因为“金主收敛”而 掉头就跑呢? 军事咱不懂,且不去说它。我们姑且相信书上的讲法——拨浪鼓是属木的,主生 发,能让“肝气上来”。可这样一来,拨浪鼓不仅不能够治疗小儿“脾弱”造成 的昏昏欲睡,而且恰恰相反,拨浪鼓应该列为治疗禁忌,一定要告诫这样的孩子 的家长——让孩子远离拨浪鼓!为什么呢?因为按五行生克的道理,肝木克犯脾 土。对于脾虚的病人,万万不可以再“让肝气上来”,否则就会越治越虚,恰恰 触犯了中医里“虚虚实实”的大忌! 从常识看,假如小孩子总是昏昏欲睡、没有精神的话,玩玩拨浪鼓,应该能让他 精神一些,不过,那只不过是因为鼓声的刺激而已。——耳朵边上有那么个东西 不停地摇晃着,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不管脾虚还是不虚,恐怕都睡不着。书上传 授的那个办法,如果管用,大概也是用鼓声把孩子“吵”醒的,而不是通过鼓舞 肝的生发之气、去克犯那本来就很虚弱的脾气,把孩子给“克”醒的。 实际上,孩子的玩具是很有讲究的。拨浪鼓的确是个不错的玩具。对于一定年龄 段的婴幼儿来说,像拨浪鼓这样能发出声响、有鲜艳颜色、不停晃动的玩具,很 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兴奋他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 官,吸引他用手去触摸,亲自去摆弄,从而促进孩子感觉、智能、动作、平衡能 力的发展。除拨浪鼓之外,小喇叭、小风车、万花筒、音乐玩偶、风铃等等,都 是这类的玩具。咱中国人多聪明啊,早在现代医学对上面说的这些事情有明确认 识之前,就发明了好多适合孩子玩的东西,现在看来,都特别符合科学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玩具不能有太尖锐的棱角,以免伤着孩子;玩具不能太小, 也不能有容易脱落的小部件,免得孩子误吞进嘴里,造成危险。现在的家长选玩 具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只看价钱、图便宜,一定要注意制作玩具的材料是不 是符合环保要求,含不含有毒有害的物质,最好到正规商场、正规柜台,购买正 规厂家、正规品牌的产品。实际上,儿童玩具的环保是远远高于其他许多产 品的。据说一些国外知名品牌的儿童玩具,甚至会要求全部材料都可以让孩子放 到嘴里去舔,而不会有任何毒害。当然,这些只是泛泛而谈。想了解更多、更专 业的有关知识,不妨向婴幼儿教育、玩具制造方面的专家请教。 在中医看来,脾虚的孩子有时是会出现精神不振、贪睡的现象的,因为脾主升清, 脾气虚弱,清阳之气不能升举,头脑五官都可能处在一种低迷的功能状态,可能 会出现倦怠思睡的症状。假如症状轻微,身体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异常,不妨通过 改进养育方法、调整孩子的饮食和生活规律等方法,在家里自己解决问题。但是, 假如孩子在倦怠思睡的同时,还出现经常性的腹泻或便秘,食欲不佳或厌食,腹 胀,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干黄,烦躁,夜间哭闹不止,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 最好还是及时到医院做些检查,该吃药的时候就吃药,千万不要因为某些书上说 过“其实不用吃药”而耽误治疗。至于拨浪鼓,这样的孩子可不可以玩呢?可以 玩,也可以不玩。因为不管是木头做的拨浪鼓,还是金属做的铙钹,跟孩子脾虚 的事情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兵家大忌”。 爱脸红的女孩子就“容易流产”吗? 《养生智慧》第96页说: “女子的任脉是主胞胎的,孩子要养大就要靠女子充足的血液供给。而我们现在 看到一些女孩子,她的脸动不动就红,眼睛也总是水汪汪的,看上去很迷人,而 实际上这种女孩子肾精不敛不固,她的收敛的气机不足,比较容易流产。” 《十二说》第183页讲道: “当你的脸出现粉或红的时候是很危险的一个状态,这叫虚阳外越。女孩子动不 动就脸红,一下子突然就红了就是很不好的现象,这是虚阳外越的表现,是因为 阳气固摄不住,忽地一下就飘出来了。” 这里混淆了两个概念。中医讲的“虚阳外越”的脸红,和平时的脸红完全不是一 回事。 所谓“虚阳外越”的面色,指的是久病、重病的患者,本来面色苍白,却时而泛 起一阵红色,那种红不是一般的“红润”,而是一种像化了妆一样、看起来有点 不真实、不是长在脸上而是后贴上去的红色,而且这种红色游移不定。这才是虚 阳外越的面色,行话有时候说“颧红如妆”,属于“戴阳证”的一个表现。注意, 虚阳外越的脸红,一定是发生在久病或重病的病人身上,本来的面色很差,没有 明显的诱因就突然出现一阵一阵、游移不定的红色,而且看起来怪怪的、像化了 妆一样。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出现这样面色的人,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平常的人,因为运动、环境温度高、激动、羞涩等等原因出现的脸红,就算是突 然一下子就红了,也不能说是虚阳外越。每个人的体质、性格、表情特征都不一 样,有的人比较容易脸红,有的人不大爱脸红,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女孩子 一般更容易害羞,所以更容易脸红,同样是正常现象。 至于说爱脸红就“比较容易流产”,更是毫无根据。既然刚刚说过“孩子要养大 就要靠女子充足的血液供给”,那么,爱脸红的女孩子不是“血液供给”更充足 吗?青春洋溢、身体健壮的女孩子,脸色不是格外红润有光泽吗?凭什么说这样 的女孩子就“容易流产”呢?要是大家,特别是男士们都相信了这种说法,会有 多少美丽健康的女孩子无端遭遇爱情、婚姻的挫折呢? 如果,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学,连害羞引起的脸红和垂危病人的“戴阳证”都分 不清楚,见到“眼睛水汪汪的”、“脸动不动就红”的青春少女,就说人家不久 于人世,或者说人家怀不住孩子,那么,在女孩儿的父母或男朋友做出非理性的 举动之前,我们所有中医界的人士,是不是应该立刻、集体、自觉地“虚阳外越” 一下呢? “鼻祖”究竟是怎么来的? 又是一个有趣的题目,而且跟医学有点关系。《从头到脚》第52页是这样讲的: “‘鼻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道教养生学认为,人在胚胎期受母血腥气的刺 激,最先生出的器官是鼻子,由鼻子的功能而生肺气,从太阴肺开始,人的气机 在体内周转,循环不息。由于古人认为五官里最先生成的是鼻子,所以中国人称 祖先为‘鼻祖’。” 人在胚胎期“最先生出的器官是鼻子”吗?那鼻子搁在哪里呢?至少也应该等 脑袋有了之后再长上面的东西,或者同时长出来吧?否则,“头之不存,鼻将焉 附”呢?在鼻子长出来之前,肯定闻不到气味,又怎么能“受母血腥气的刺激” 呢?到底是先有了鼻子,后闻到气味,还是先闻到气味,后长出鼻子呢? 古人虽然对胚胎发育的过程不是很了解,有过许多猜测,不见得对,但是真的无 知到这个程度吗?真的有过这么离奇的看法吗?古人真的是因为“认为五官里 最先生成的是鼻子”,所以才把祖先称为“鼻祖”吗? 别猜了,还是听听古人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汉代扬雄在《方言》一书里这样写道:“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 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书的注释中写道:“鼻、祖皆始之 别名也。” 这话的意思是,鼻,本来就有“初始”、“开始”的意思。动物出生的时候,最 先露出来的部分是鼻子;人出生的时候,最先露出来的是“首”——也就是脑袋。 所以,鼻、首都有最先、最早的意思。古时候,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把鼻叫做 “初”或者“祖”。因此,“鼻”和“祖”都是“始”的另外一种说法。 也就是说,因为动物离开娘胎的时候先露出鼻子,而不是因为人待在娘胎里的时 候先长出鼻子(古人知道“人之初生谓之首”,跟动物不一样),所以才把最先、 最早的东西,比如祖先,称为“鼻祖”。 古人到底是怎么“认为”的,谁知道得更清楚些?——是我们,还是古人自己 呢? 流鼻血能降“脑压”吗? 《从头到脚》第57页说: “(流鼻血)还有一种情况是脑病造成的,如果脑压太大,人的自救功能发挥作 用,让血往外流一些,来减轻脑的压力,这会导致流鼻血。” 先说一句,在医学上,不说“脑压”这个词,而说“颅压”或者“颅内压”。 颅压增高是很危急的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水肿。从产生的机理看,脑水肿主 要有三种: 一是血管源性脑水肿。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水肿,我们平常说的中风病,比如 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以及脑肿瘤、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等,都可以引起脑 水肿。其主要原因是脑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结合部通透性增高, 造成含蛋白的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增多。 二是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这类脑水肿的特点是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以及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增多,细胞肿胀。脑缺氧就可以造成这种类型的 脑水肿。 三是脑积水,又叫间质性脑水肿。这是因为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室积水。最 常见于脑室孔道或者大脑导水管阻塞,比如肿瘤压迫或炎症等情况下。 脑水肿的时候,由于脑体积增大,而颅腔又不能扩大,所以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 征,如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甚至昏迷。 上面这些都是医学教科书上的说法,大家听起来可能感到很难懂。我们也可以尽 量说得通俗点:脑水肿引起颅压高,实际上是因为脑子变“胖”了,或者咱俗话 说的“脑子进水了”。这些水,有的在脑细胞里,有的在脑细胞之间的空隙里, 但是,都不在血管里。脑水肿的那个水,跟流在血管里的血,属于两个系统。所 以,不管是鼻子出血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出血,都不能让脑子里的水随着血放出来, 所以也就不能降低颅压。打个比方,咱家下水道堵了,满屋子都是水。这个时候, 您不去想法子疏通下水道,而是把天然气阀门给打开了,拼命地往外排天然气, 那么,水给咱家造成的压力会因此而减小吗? 所以,说“流鼻血”能“降脑压”,就好像说打开天然气阀门能降低水压一样, 是非常荒谬的。 假如“流鼻血”真的是能降“脑压”的一种“自救功能”,就好像喝水呛着了就 会咳嗽一样,那么应该有很多脑水肿病人自然出现流鼻血的症状,但实际上完全 不是这么一回事。假如《从头到脚》说的是真的,那么在抢救颅压增高病人的操 作规程上,至少应该加上这么一条,就是:只要见到颅压增高的病人,要做的第 一件事就是——迎面一拳,打得他鼻血狂喷。疼是疼点,也有点吓人,但是只要 能救命,顾不了那么多了。是这样吗? 肺癌“治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吗? 《养生智慧》第176~177页谈到了癌症问题。原话是这么说的: “假如一个人患了肺癌,在治疗的过程中,慢慢转成大肠癌了。这是怎么回事 呢?„„如果一个中医把肺癌治成了大肠癌,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肠主表,肺 为里,大肠为阳,肺为阴。肺癌成了大肠癌,病即从里症变成了表症,从阴症变 成了阳症,所以这是病情转好的表现,而不要觉得这个癌治好了又出现其他的癌 了。任何病症的康复都有一个过程,是有理、有次第可讲的。” 这话讲得对不对呢? 先说一种癌症能不能“转”成另外一种癌症。 照说是可以“转”的。医学上把这叫做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扩散转移的 方式有四种: 一是直接蔓延:肿瘤细胞自原发灶向周围的组织扩散生长,如胆囊癌侵及肝脏; 二是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一般首先为局部淋巴结转移,如 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在某些肿瘤也可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 三是血行转移:如大肠肿瘤可经门脉系统转移到肝,肺癌可随动脉系统转移到骨、 脑; 四是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表面继续生长,如胃癌 破坏浆膜后种植到卵巢。 上面说的这些扩散转移方式可以出现在各种癌症病例中。对于肺癌来说,还可能 有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叫做气道播散。在少数肺癌病例中,脱落的癌细胞可经 气管扩散植入同侧或对侧其他肺段或肺叶,形成新的癌灶。细支气管肺泡癌较常 发生气道播散。因为肺组织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所以肺癌是最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不好,这也让医生们非常头疼。 那么,肺癌能不能转移到大肠,形成大肠癌呢?回答是:不是不能,但非常少见。 肺癌晚期最容易发生的转移有四种,按发生概率排列依次是:骨转移、肝转移、 肾和肾上腺转移、脑转移。在很少见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皮肤、皮下组织、肌 肉、腹腔内、心脏等部位的转移。 肺癌转移到胃肠道的情况极其罕见,而且通常只会发生在癌症末期的病人身上。 《胸腔医学》杂志2005年发表的一篇报道说,在英文文献里,过去五十年来大 约只有五十几个病例被发表过,肺癌合并胃肠道转移以小肠为最多,其中空肠的 发生率多于回肠,至于十二指肠、食道、胃、大肠与肛门转移则极为少见。(陈 煌麒等.原发性肺癌之症状性胃肠道转移-两个病例.胸腔医学杂志.2005年 8月,第20卷第4期) 看了这些资料,我们就知道,就肺癌的临床实际来看,转移到大肠的情况很少出 现。不过,很少不等于没有。说肺癌“在治疗过程中慢慢转成大肠癌了”,不是 没有可能的,所以不能算是说错了。 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养生智慧》说的把肺癌“治成”大肠癌,究竟是不 是转移呢?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从字面上看,不是转移的可能性大。因为,所谓肺癌“治 成”大肠癌,应该是指经过治疗,肺癌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了大肠癌。也就是说, 大肠癌是原发的、新得的病,不是原来的肺癌转移过去的。 可书上偏偏不这么说,它说“不要觉得是这个癌治好了又出现其他的癌了”。这 咱就搞不懂了——既不是转移来的,也不是新发的,那这个大肠癌到底是从哪里 来的呢?是不是医生会“乾坤大挪移”,一下子把癌细胞从肺移到大肠去了?可 就算这样,跟大肠的原发癌有什么两样呢?不也是肺癌没有了,多了个大肠癌出 来吗? 不管怎么说,有一个问题是清楚的:转移也罢,新发也罢,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为什么呢?转移是晚期表现,那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肯定不是好事;新 发,那叫“才出虎穴,又如狼窝”,也不是好事。 把肺癌之后出现大肠癌这类现象看成是“病情好转”的表现,其实出自对中医理 论的一种很大的误解,是因为没有把中医里面“表里”、“阴阳”这些基本概念 搞明白。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都是在讲脏和腑之间的 关系。也就是说,拿一个脏和一个腑去比,脏属阴,腑属阳,而不是说“凡是脏 的病都是阴证,凡是腑的病都是阳证”。同样道理,一对儿脏腑之间的“表里” 关系,说的是这对脏腑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常常互相影响, 而不是说“凡是脏的病都是里证,凡是腑的病都是表证”。阴证、阳证、表证、 里证这些概念,在中医里都有特定的含义,跟讲脏腑关系时说的那个“阴阳”、 “表里”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咱中医的理论不是那么糊涂的理论。如果原原本本地按中医理论去问 题,应该不会得出“肺癌转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这样荒唐的结论。 屁股泡在盐水里腹泻不止的高烧小婴儿!!! 《十二说》第89~90页有一段,讲的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原理的临床应用: “再说说‘肺跟大肠相表里’的问题。比如说孩子发烧,我一般不关心别的,就 只看大便,只要孩子的大便能下来,退烧的药根本用不上。因为孩子发烧就是身 体在祛肺寒,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不拉大便,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对那些小婴儿, 有一个办法,就是弄一盆盐水,泡他的屁股,让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来。大肠通 了,肺的功能才能启用,下一步再用药治肺寒都可以。如果不把大肠先通了,单 纯就上退烧药,孩子会越吃越虚,还会有很多遗留问题。现在去医院看病都会花 很多钱,要是能把中医理论弄通了,很多问题可以在家里解决。” 这是一个惊人的错误! 如果您家里真的有高烧不退的小婴儿,千万不能照着书上说的办法去做。为什么 呢? 第一,发烧的孩子要避免受凉,光着屁股泡在水里,能不受凉吗?很可能导致病 情的加重。 第二,发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不一定就是肺或者呼吸道的问题,在查明病因 之前不能乱治。如果孩子发烧本来就是因为肠道感染造成的,我们又想尽办法让 孩子拉稀,岂不是助纣为虐吗?只看大便,“不关心别的”,那可不行啊! 第三,“让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来”这个话,是非常危险的。什么叫全拉出来? 是不是一直拉到没有东西可拉为止?发烧本来就容易造成脱水,小婴儿高烧、脱 水还很容易出现惊厥抽搐,如果我们照书上说的,让孩子腹泻不止,水和电解质 大量丢失,这种危险就会成倍地增加,会出大事的! 相比之下,到底什么叫“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类的问题,都显得无足轻重了。我 们只想大声疾呼: 书上说的这个方法万万用不得! 因为“现在去医院看病都会花很多钱”,就用这样的“中医理论”,“在家里解 决”,万万使不得! 那些小婴儿可能还不会抗议,不会呼救,我们只能替他们喊几声:爸妈饶命!救 救我!54 囫囵吞枣——万万使不得! 《养生智慧》第123页说: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囫囵吞枣’。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中医认为土克水, 土为脾,水为肾。枣是甘类的东西,它入脾胃。牙是肾的外现,如果枣吃多了的 话,那么就等于‘土’侵蚀牙齿,牙齿就会坏。别看牙齿是非常密固的,但它很 怕甘类的东西。因为甘类的东西主散,而最密固、最具收敛气机的东西就怕散。 所以,吃枣时要囫囵吞枣,不要经过牙齿,这是吃枣子的一个秘诀。” 错! 第一,成语不等于医理。关于“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出处,说法不一,有的说 出自南宋朱熹的文集,也有的说跟宋元时期的话本有关,好像话本里还有“梨益 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之类的话,不知道是不是书上说的“枣伤牙齿”的出 处。但是,成语不都是讲医理的,即使涉及医理,在经过缜密的研究、诠释和临 床验证之前,也不能把它当作医理看待。如果成语里有个“囫囵吞枣”,我们就 得照做,那么,成语里跟吃有关的词儿还多着呢,什么“生吞活剥”、“茹毛饮 血”、“食肉寝皮”甚至“易子而食”,难道个个是医理,都要照做不成? 第二,甘类的东西不是主散的。在中药学的四气五味理论中,甘味主缓,作用是 和里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散的是辛味。这是中医里的“ABC”,最最初级 的常识。要是学生说错了,老师会急眼的。这样看来,如果照书上说的那样,用 五行生克去推的话,最毁牙齿的东西不是甜味的东西,而是辛味的东西,比如生 姜、胡椒之类。从常识看,大家似乎都认为甘味的东西的确对牙齿不好,但这里 有个误会:虫牙(龋齿)这类病,其实并不是甜食直接造成的,而是因为吃过甜 食之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使侵蚀牙齿的细菌得到了大肆繁殖的机会,或者残留 在口腔内的糖类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了牙齿。所以,龋齿这个病,说到底,罪 不在甜食,而在没有及时漱口,口腔卫生保持得不好,跟什么“甘主散”、“土 克水”之类的事情,毫不相干。这个事情,早在西汉的时候,著名医学家淳于意 就已经发现了,他在给齐中大夫治疗龋齿的时候,很明确地指出这个病的原因之 一就是“食而不漱”。 第三,把古人用来挖苦人的一句玩笑话,当成医理,以至于当真要把枣子整个吞 下去,还说这是“吃枣子的一个秘诀”——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枣这样的果品, “不要经过牙齿”,也就是说一下都不嚼,连皮带核“囫囵个儿”地吞下去,可 能造成窒息或食道梗阻。枣子越小,越容易误入气管;枣子越大,越容易阻塞食 道。别说孩子,就算是成人,也可能有生命危险。 说实在话,这样的事情,照理说,是用不着任何人提醒的。连猴子都知道,吃果 子的时候,该剥皮的时候剥皮,该吐核的时候吐核。但是,既然书上认认真真地 这样说了,为了防止有同样认认真真的读者照着去做,我们就不得不认认真真地 大声疾呼: 人命关天,非同儿戏!囫囵吞枣,万万不可! “后天之本”是怎么变成“小丫鬟”的? 《从头到脚》第150页说: “‘脾’字很有意思,左边是个月肉旁,右边是个婢女的卑字,脾就像五脏六腑 这个大宅门中的丫鬟一样,但是它对人体来说至关重要。„„五脏六腑这个大宅 门里最怕脾生病,脾这个丫鬟一旦生病,没人给烧柴,没人给做饭了,也没人伺 候主子们了,整个大宅门就瘫痪了。所以脾病是大病,又被称为‘富贵病’。” 《养生智慧》第47页里也谈过这个事情,说: “脾字从肉从卑,在五脏这个家族中它就像个小丫鬟,这个小丫鬟要是不干活了, 我们的身体就会出大问题。比如糖尿病就是脾病,让我们很没有办法。”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在于,从“脾”的字形分析出来所谓“小丫鬟”的意思,是不 能成立的。 《说文解字》上说:“脾,土藏也。从肉,卑声。”“脾”是形声字,“卑”是 声符。这是辞书对脾字的通常解释。假如不同意这种解释,想把“卑”解释成义 符或者声符兼义符的话,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看到“卑”字就说它是“婢 女”之义,显然是毫无道理的。书上说“右边是个婢女的卑字”,这话根本是不 通的,“婢女”二字里哪有什么“卑”字呢?是不是想说“婢女的婢字右边那个 卑”呀?卑字为什么非得说成是婢女之婢的一半呢?难道就不可以按它的本义 来用,解释为“低下”之类意思吗?再者,婢女就是小丫鬟吗?古时候地位很低 的侍妾不也有时候称婢吗?把脾解释成“小老婆”可以不可以呢?从训诂的角 度看,书上对“脾”字的解读是全然站不住脚的。 从医理上看,古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而土居中央,古语里说起 “皇天后土”来是何等恭敬啊!——这种种特征都跟“小丫鬟”这种拟人式的比 方格格不入。虽说打个比方、增加点趣味性,本来是一件无可无不可的事情,但 是为了说得有趣而把脏腑概念搞乱,恐怕就得不偿失了吧。 总之,经过一种在训诂学上无法成立的对“脾”字的解读,把“后天之本”变身 为“小丫鬟”,是对脾的概念的混淆。 第二个问题在于,说脾病“又被称为‘富贵病’”,是错误的概念。 为什么呢?首先,“富贵病”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俗称,而不是医学上的术语。 老百姓们说“富贵病”,一般指的是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舒适、优裕,食物过于精 细或油腻,营养过剩或营养结构失衡,缺乏户外活动、缺乏体力劳动以致抗病能 力下降等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疾病。“富贵病”没有明确的内涵,外延也非常 宽泛,涉及很多病种。从中医的角度看,“富贵病”可能跟每一个脏腑都有关系。 说“脾病”又叫“富贵病”,意味着它们只是同一种病的两个不同的名字,这个 概念完全是错误的。是不是因为把脾说成是“大宅门”里的“小丫鬟”,把这个 比喻当成真事儿了,又从大宅门联想到“富贵”,所以才产生这样的说法呢?不 得而知。 看见“脾”字右边有个“卑”字,就想起了“婢”;想起了“婢”,就想起了“小 丫鬟”;想起了“小丫鬟”,就想起了“大宅门”;想起了“大宅门”,就想起 了“富贵”;想起了“富贵”,就想起了“富贵病”。就这么左一想,右一想, “脾病”就等于“富贵病”了?难道医学都是这么盯着一个字儿使劲想,一点一 点想出来的吗? 糖尿病初期应该“随便吃”吗?(1) 关于糖尿病人的饮食问题,《从头到脚》第153页是这样说的: “凡是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正常的人,一定要注意正常吃饭,因为本来脾胃功 能就弱,再不好好吃饭,会越发地没劲。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规律,锻炼身体, 很快就会好转。” 为了证明这种观点,同书第153~154页接着给出了一个作者“治愈”的糖尿病病例: “我曾遇见一个糖尿病病人,因为医生规定他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他已经 快把自己饿死了,看着别人吃水果、吃蛋糕,馋得不行。这个糖尿病患者只是初 期,我就特纳闷,你干吗不吃呀,于是告诉他随便吃,但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 每天晚上爬趟香山。登过一段山后,他的指标全正常了,但他觉得不对头,自己 琢磨如果这么简单就能治好糖尿病,那怎么都把糖尿病描绘得那么恐怖。于是他 又去找气功大师,让气功大师给他治。我开玩笑说,这就是中医里的‘信巫不信 医’。说句实在话,这种人是不可救药的,你明明都好了,按照正常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就挺好吗,偏去折腾。” 紧接着,《从头到脚》第154页又给出了一个据称能短期治愈糖尿病的方子: “糖尿病中期的治疗有一个方子:每顿饭都以黄豆为主食,多吃黄豆饭、蔬菜和 豆制品,只吃少量的瘦肉。一般人两三个月就可以痊愈,而且连药都不用服。但 是每天要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重要。” 这里有几个错误: 第一,把“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正常”与“糖尿病初期”混淆起来了。很多已 经患有糖尿病的人,因为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能及时发现。好多人是在例行 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所以,“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 正常”,不等于刚刚患病,不等于是糖尿病初期。 第二,把“控制饮食”和“限制饮食”、“节食”混淆起来了。书上在讲的那个 “病例”中说:“医生规定他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他已经快把自己饿死 了”。如果此事属实,那么只能说明患者本人没有理解医生的要求,或者没有完 全按照医生的指导去安排饮食。因为,糖尿病人的饮食,是根据病人日常生活所 需要的热量和各种基本的营养成分计算出来的。按照这种计算出来的结果安排自 己的饮食,这叫做“控制饮食”。控制饮食的目的是在不妨碍患者正常生活、保 证基本的营养摄入的前提下,让摄入的热量和消耗的热量达到平衡,避免因为饮 食不当导致血糖增高。这跟“限制饮食”、“节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病 人觉得“快把自己饿死了”,这绝对不是医生要求或希望出现的情况,而是他的 饮食安排出了问题,摄入的热量过少造成的。饥饿造成的低血糖状态对糖尿病人 的伤害是很大的,这绝不是“控制饮食”的目的。 第三,也是最为严重、最为可怕的错误,就是主张糖尿病人“随便吃”。 《从头到脚》说“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正常”或者“糖尿病初期”的病人, “一定要正常吃饭”,还说病人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对蛋糕、水果之类东西“随便 吃”。从医学的角度看,这是大错特错! 糖尿病人必须控制饮食!为什么呢?正常人吃饭以后,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经代谢转变成葡萄糖,在血液中使血糖升高。这个时 候,身体内的胰岛素会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分泌增多,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一 般饭后2小时即恢复到正常。但是糖尿病病人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体内胰岛素 分泌的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如果像正常人一样进食,而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去维 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血糖就会异常增高,糖尿病就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 您可能要问,不控制饮食,血糖高一些,后果会有多严重呢?可以负责地告诉您, 后果很严重。怎么个严重法呢?就是出现致残、致死的并发症。例如: (1)感染:可出现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如体癣、指甲癣、足癣、疖子、痈疽 等等,严重者可以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早在唐朝的时候,王焘在《外台秘要》 里就已经指出,很多消渴病人最终死于严重的痈疽。还可感染结核菌,糖尿病人 一旦得了肺结核,多属于渗出性甚至干酪样病变,很容易形成空洞。此外,还可 出现肾盂肾炎、膀胱炎、胆囊炎、鼻窦炎、牙周炎等等。 (2)心脑血管病:由于大、中动脉病变,糖尿病人常常并发高血压及高血压性 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等。近年来发现,血管病变 还可以导致心肌损害,病人可能骤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死亡。 (3)肾脏病:由于糖尿病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常常危及肾脏,引发毛细血管间 肾小球硬化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肾炎类似,最后发生肾功能衰竭(严重时,就是 我们平时常说的尿毒症)。病程超过10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肾功能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4)眼底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渗出、出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等。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严重的 代谢紊乱造成的。早期,多饮、多尿、疲倦症状可能加重。酸中毒出现后,会有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增多,呼吸加深加快,呼出的气体有烂苹 果味。到了后期,患者会出现尿少、失水、血压下降,终致昏迷。处理不及时的 话,会直接危及生命。 此外,还有神经病变等其他一些并发症。 上面提到的这些并发症,只要糖尿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就有可能发生。其中 最后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及糖尿病人生命的杀 手。内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对这个病都会保持高度警惕。一些糖尿病人因为缺乏 有关知识或者难以承受控制饮食造成的心理压力,“随便吃”,或者擅自停药、 减药,导致血糖长期处在高水平,代谢紊乱逐步加重,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前期症 状后也浑然不觉,直到昏迷了才送到医院,稍有差池就可能性命不保。这样的教 训不胜枚举。 因此,糖尿病病人必须合理控制饮食——不管是“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正 常”,还是已经发现了很久;不管是书上讲的“只是初期”,还是已经进入了以 后的什么期;不管病情轻还是重,不管是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还是没有用药 的病人,都必须控制饮食。只有这样,才能使病情稳定并趋向好转,否则,病情 恶化直至出现并发症,将是无法避免的后果。在说到糖尿病的治疗措施时,教科 书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 “饮食治疗是另一项基础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 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陈灏珠.内科学(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5.) 糖尿病人要控制饮食,绝不仅仅是西医的看法。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比西 方人更早发现了这个问题。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一卷“消渴”篇中就说过:消渴病 “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 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 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这 话的大意是:消渴病治疗效果怎么样,跟患者自己的行为有莫大关系。患者自己 必须按照医生的要求去节制自己的生活。最需要节制的有三件事:一是饮酒,二 是*,而第三个要节制的,就是咸食和面食。否则,纵然有金丹在手,也救不了 那种不肯节制的病人。药王他老人家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甚至说 出“不自爱惜,死不旋踵”这样的话,良苦用心溢于言表。 金元四大家之一、金代医学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里也说,消渴病人“不减滋 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意思是,得了消渴的人如果不能节制 饮食、戒除不良嗜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话,即使治好了也会复发。 总之,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看来,糖尿病人必须控制饮食——这是糖尿病治疗的 一条铁律。像书上说的那样,“随便吃”,甚至说“一定要正常吃饭”等等,其 危险性是巨大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病人自己决定这样做,我们只能说“后 果自负”。如果有医生纵容甚至要求病人这样做,又该说什么呢? 最后,要附带地说一说书上给出的那个以黄豆为主的、能够在“两三个月内”让 糖尿病“痊愈”的方子。在拿到经过严格检验的研究结论之前,我们无法对这种 方法的有效性作出任何评判。但有两件事需要提醒读者注意: 第一,糖尿病人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需要根据本人的情况、医生的建议, “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情况的食谱。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病人已经出现 了肾脏的合并症,出现了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千万不能照这张食谱吃饭。因为, 对于肾功能不全(不管是氮质血症还是尿毒症)病人,必须给予低蛋白饮食,严 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而且蛋白质要以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的动物蛋白为主 (如牛奶、鸡蛋、瘦肉和鱼),植物蛋白要减到最低量。可是书上那张食谱里, 有大量的植物蛋白,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是万万吃不得的! 第二,“连药都不用服”这个话,无论是谁,说出来的时候都要慎之又慎。大家 都知道,有的病人属于胰岛素依赖型,不用胰岛素,血糖就降不下来,谁敢让这 种病人停药?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病人,有时候也是必须靠药物来控制病情的,绝 不可擅自停药、减量。这个由黄豆“领衔”的方子吃下去之后,是不是真的“一 般人两三个月就可以痊愈”,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但是,只要有黄豆在手,加上 坚持锻炼身体,就敢说“连药都不用服”,实在让人感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 深池”一般的恐惧。千万要小心哪! 胰腺炎“仅仅是很疼”吗? 关于胰腺炎,《从头到脚》第155页首先列举了四种主要原因,包括“暴饮暴食”、“吃得很好但缺乏运动”、“心情郁闷”和“*过度”,然后说:“以上四种原 因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胰腺炎。胰腺炎仅仅是很疼痛,如果再不注意,继续发展 下去,就导致癌症。” 胰腺炎“仅仅是”很疼痛吗? 不是。绝没有那么简单! 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两类。下面分别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消化系统疾病中 常见的急症之一。从病理组织学上,又可以把急性胰腺炎分成两类,即:急性水 肿型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前者最多见,预后比较好。后者虽然少见, 但是病情十分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相当高。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腺泡、胰管慢性进行性炎症、破坏和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常 伴有钙化、假性囊肿及胰岛细胞减少和萎缩。临床上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和慢性 持续性胰腺炎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消瘦、腹泻或脂肪泻,后期可以出现 腹部包块、黄疸和糖尿病等。慢性胰腺炎常见的并发症有:因为弥漫性胰腺纤维 化和假性囊肿,可以累及邻近器官或者压迫血管,导致幽门梗阻、横结肠梗阻或 门静脉受压。如果脾静脉受压,可以造成脾脏肿大和脾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肝前 性门静脉高压症;由于胰腺分泌的碳酸氢盐减少,有10%~15%的患者并发消化 性溃疡;常常会出现胰源性腹水。此外,还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 成、骨髓脂肪坏死或皮下脂肪坏死。 上面这段话里,可能有很多名词术语,不学医的人弄不大懂,但是只要看看“压 迫血管”、“幽门梗阻”、“肠梗阻”、“黄疸”、“血栓”、“腹水”、“坏 死”这些字眼,就应该能大体明白,这不是个小病。慢性胰腺炎很不容易根治, 晚期多死于并发症,如脏器衰竭、糖尿病、胆道化脓*染等。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胰腺炎绝不“仅仅是很疼痛”那么简单。急性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死亡率很高。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也是非常要命的。如果出 现类似症状,或者经过医生确诊为胰腺炎,千万不要以为“仅仅是很疼痛”,扛 过去了事。大意不得! 肝癌“通常转移成胃癌”吗? 《十二说》第85页说: “肝在五行中属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转移的话,通常是转移成胃癌,因 为脾胃属土啊。” 这话不对。肝癌的转移情况不是这样的。 肝癌是很容易发生转移的癌症,最常见的是肝内转移。由于肝内有丰富的血窦, 多数病人早期即可有肝内转移,肝癌细胞极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癌栓阻 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及顽固性腹水。 肝外转移最常累及那些器官呢?最常见的是肺转移,其次是骨、肾上腺、横膈、 腹膜、胃、肾、脑、脾以及纵隔。曾有报道240例肝癌尸检发现:肝内播散、血行播散、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局部直接蔓延、肝静脉癌栓、侵犯胆管以及 周围播散的发生率分别为、、、、、、以及。肺转移发生率占转移总数的。一组 660例肝癌尸检报道,有肝外转移者达,伴肝硬化者肝外转移发生率()略低于 无硬化者(7);血行转移()多于淋巴结转移(2)。血行转移中,肺转移,肾上腺转移,骨转移,胃肠道转移、胆管转移、胰腺转移。淋巴结转移中最常见的 是肝门淋巴结(),其次是胰腺周围淋巴结、胃周围淋巴结、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汤钊猷.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51~53.) 这些数据表明,“肝癌要是转移的话”,“通常”首先在肝内转移;肝外转移“通 常”是转移成肺癌。肝癌转移成胃癌的情况,不是最少见的,但也是比较少见的 几种情况之一。书上根据所谓“木克土”的原理,说肝癌“通常是转移成胃癌”, 不过是想当然而已。 子宫肌瘤不“太大”就能排掉吗?“边缘清晰”是“等”来的吗? 谈到痛经和子宫肌瘤的时候,《从头到脚》第205页说: “如果肌瘤太大排不掉,也要等肌瘤边缘清晰了,再做手术才好。” 这段话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子宫肌瘤“排”不掉,无论大小都“排”不掉。为什么呢?因为子宫肌瘤 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中含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根据 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又可以分为肌壁间瘤、浆膜下瘤、黏膜下瘤及阔韧带内肌瘤。 不管在哪个部位,它都是子宫自身的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不可能随着月经什么的 排出来。说白了,肌瘤不是结石,它可能“消”掉,可以“切”掉,但是“排” 不掉。 第二,书上说的所谓子宫肌瘤的“边缘清晰”,不是等来的。不用等,它本来就 是边缘清晰的。子宫肌瘤是实性肿瘤,多为球形,可以是单个的,也可能有多个, 小的直径仅有几毫米,大的重量可以达到几十千克。“肌瘤与周围的肌组织有明 显的界限,虽无包膜,但肌瘤周围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长期受压,形成假包膜。 肌瘤与包膜的连结比较疏松,行肌瘤挖除术时很易将肌瘤从包膜中剥出。”(孙 海燕.子宫肌瘤.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2~13.)所以,子宫肌瘤的 边缘本来就清晰。边缘不清晰通常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但子宫肌瘤是良性肿 瘤。如果是本来边缘不清晰的恶性肿瘤,咱再“等”,它也“清晰”不了,等来 的很可能是转移。 膝盖有“二十四块骨头”吗? 《十二说》第113页说: “膝盖是由二十四块骨头组成,二十四块骨头跟什么有关?二十四节气呀!所以 早走伤的是肺气,因为正常的节气转化与肺气有关。二十四个骨头就是由一年的 十二节和十二气组成的,所以小孩子一岁左右学走路才不伤气。” 节气的事情、天人相应的事情,都是天大的学问,咱一时学不明白。为什么走路 只跟膝盖有关?走路会不会用到脚上的骨头、胯骨上的骨头?为什么一块骨头非 对应一个节气不可?对应一天行不行、对应一个月行不行、对应一年行不行?等 等这些问题,都太深奥了。我们搞不懂。不过,要说自己身上这点七零八碎的东 西,弄明白应该没那么难吧? 照解剖学教科书上的说法,膝关节是由股骨的内、外侧髁,胫骨的内、外侧髁及 髌骨的关节面构成。咱可以掰着手指头数一数,这膝盖里一共有多少块骨头呢? 股骨、胫骨、髌骨——3块。就3块。不信,您可以自己摸摸,如果没有“粉碎性骨折”的话,能数出“二十四块骨头”吗? 如果书上只是写错了骨头的数目,其他的话都没错的话,小孩子开始学走路的年 龄应该是3个节气,即一年的八分之一,也就是一个半月。真好! 《易经》和《易传》是同一本书吗? 《养生智慧》第156页说: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错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不是《易经》说的,而是出自《易传》里 面的《象》传,是在讲乾卦的时候说的。 《易经》和《易传》是不同的书,《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这件事属于常识 之列,学中医的好多大学生都知道,即使不请教“易学专家”,也能知道。 庄子和荀子是同一个人吗? 《养生智慧》第159页说: “荀子曾说过:‘其生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矣。’” 错了。 说这个话的人不是荀子,是庄子。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顺便提一下,《养生智慧》引用这个话的时候,不但弄错了作者,而且还错了几 个字。不多,总共18个字里面,才错了4、5个,而且除了个别字有点关键之外,大多无关紧要。
/
本文档为【挑出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从头到脚有毛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