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海的养老金问题

2017-12-28 12页 doc 29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的养老金问题上海的养老金问题 一个吝啬的城市——上海 一、几个统计数字: 北京: 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人均210元的标准进行调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将从目前的2058 元/月提高到2268元/月。 深圳: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上涨245元,月人均养老金将可以达到2678元。 厦门:2011厦企退休人员养老金涨200元,厦门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就将达到每月2014元。 上海:2011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85元,退休工人每月1800元(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作者按:...
上海的养老金问题
上海的养老金问 一个吝啬的城市——上海 一、几个统计数字: 北京: 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人均210元的进行调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将从目前的2058 元/月提高到2268元/月。 深圳: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上涨245元,月人均养老金将可以达到2678元。 厦门:2011厦企退休人员养老金涨200元,厦门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就将达到每月2014元。 上海:2011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85元,退休工人每月1800元(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作者按:上述几个城市中,北京、深圳、厦门三市都明确说的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而上海市俞正声说的是企事业单位退休员工的平均养老金,他将养老金较高的事业单位与明显偏低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平均,显然在统计上是不合理的,因为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显著低于1800元。) 二、上海企业职工对国家GDP的贡献与其退休后 的待遇很不相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工农业总产值几乎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工农业产值都大幅增加,而上海2010的GDP为16872.42亿元,占全国GDP的4.24%。 在上海的GDP中,主要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上海企业人员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 在上海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供的一份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8月,占上海市退休人员89.12%的302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低于全国社会保障的平均水平。这对于上海这一高消费的城市来说,令人无法理解。以广州为例,企业平均养老金2008年为1547元/月,比上海高46元,2009年三次调整后,广州企业平均养老金达2057元/月,比上海高386元。 现在的退休大军中,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退休的人员,那时的上海工资水平相当低,所以退休金也相应较低,而他们正是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的建设者,每当他们提起退休后的养老金,多数人表现为无奈和叹息。 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相差悬殊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最近一份调研显示,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双轨制”养老,企业退休养老金与在职收入差距明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往往是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1/2到1/3。 一个凤凰网友说:“近几年政府已连续三次给退休公务员退休事业职工大幅增加津贴补贴,2010年又第四次给退休公务员退休事业职工大幅增加津贴补贴最低者七百元,退休公务员退休事业职工平均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增长了两倍。企业退休职工增加了六次养老金还没有退休公务员退休事业职工增加一次津贴补贴多。” 如果退休人员都能在网络上发表意见,那么网络也许会热闹非凡,可惜能上网交流的企业退休人员实在太少了。关于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差距如此巨大,早已引起全社会企业退休人员的对分配不公的呐喊: 清华专家称公务员退休金成制造矛盾众矢之的 退休双轨制是制度腐败的一种表现 企业的高工不如机关里的清洁工 事业单位加薪四五百元静悄悄,企业退休工人加100元大放大鸣 企业退休涨一百锣鼓喧天,报纸头条;公务员涨 一千没有报道 企业养老金七连涨仍“跑不赢”公务员 你看,大小报刊头版头条,所有喉舌都用上了。多关心企事业的小民啊~可又获悉,公务员包括退休的公务员,是几百近千元的加,静悄悄地加、狠狠地兑现。却不登报,也不广播。小民才又一次地感到又被愚弄了~ 千名“拓荒牛”怒吼退休待遇不公 四、养老金分配制度的长期不公是既得利益者造成的 养老金双轨制或多轨制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分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对养老金的分配,可我国的一些既得利益者总是抱着不肯改革。凤凰网上的一篇文章:“两会调查:超九成网民希望废除养老双轨制。”就清楚地说明了老百姓的呼声。而那些占10%的不赞成的人,也许就是一小群既得利益者~ 由于养老金分配的不公,2009年1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为5个试点省市。二年多过去了,有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改革杳无音讯,很可能是不了了之。 2009年2月1日,新华网撰文“养老金改革只改事业单位为何不动公务员?”,在该文中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原来所谓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事业单位(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的退休养老金改革,并最终与企业基本一致,而政府公务员则不在改革之列。该文指出:“公平正义乃是和谐社会题内之义。判断公平与否不但要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进行横向比较。” 仅仅改革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四千多万事业单位的职工会愿意吗, 如果改革触动600多万机关工作人员会愿意吗,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的核心,而且是政策的制定者~ 所以,尽管有四、五亿的产业大军对目前的养老金分配很有意见,但他们不是政策制定者,所以即使他们强烈呼吁,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五、上海在增加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办法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与事业一起加。中央发文对企业退休人员连续七年增加养老金,目的是提高这类人群的养老金水平,并缩小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中央的文件明明明白白写着给企业退休员工加工资,但这几年上海市曾经多次给公务员和事业单 位的退休人员加工资(其他省市也有此现象),其增加的幅度大于企业退休人员。每次增加养老金,总是在各种媒体上高调发布给企业退休人员加工资,前几次给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或是悄悄的,或是不登报,只在本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会议上由领导讲一下,可见局外人一般是无法知道的,而今年上海就直截了当发文对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起增加养老金。所以虽然经过连续七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加工资,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是实实在在扩大了。 2、悄悄大幅增加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许多网友一致反映,对退休公务员大幅增加养老金几乎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有网友指出:机关的科级干部,退休时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经连续二次加工资,一下子超过5000元。当今社会上都在提倡政府的政策要公平、公正、透明,可现实正好与此相反~ 3、一律按工龄增加。在多次增加养老金的方案中,总是先设定一个基数,然后加上每人的工龄。如果每个人的学历一样,按工龄增加养老金是比较公平的(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们在工作年限时对国家的贡献不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许多单位里,工程师的工资、住房都小于文化程度低的职 工,因为当时也是按工龄计算,客观上造成了“读书越多,待遇越低”、“知识不值钱”的怪现象。如今给退休人员加工资,谁读的书越少,工龄越长,谁加的工资就越多。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按24岁工作。到60岁退休,男性的工龄为36年,女性为31年(如果大学读6年、8年、11年的则其工龄更少),而仅毕业或没有读书的职工。如果18岁参加工作,他们的工龄就比大学毕业生至少多6年,所以单按工龄增加养老金也陷入了“读书越多,待遇越低”、“知识不值钱”的怪圈 4、向少数人倾斜仅停留在文件上。中央的给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每次提出对少数人要予以倾斜,在《上海市2011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办法》的文件中指出:在普遍增加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向高龄人员,以及具有高级职称企业退休人员等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退休人员再实施特殊增加养老金。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今年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许多老人说他们根本没有增加一分钱,原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沪人社养发(2011)5号)的文件中规定:月基本养老金最高不超过2000元。即退休人员的年龄虽然超过70岁,但其养老金 已超过2000元,所以对他们不再增加有关年龄的养老金。(但这一规定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发布的“本市出台2011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办法”一文中并未指出2000元这个界限。)另外,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倾斜更是子虚乌有,因为几乎没有听说哪位高级职称企业退休人员另外增加养老金(或许是极少!),也没有看见政府文件中有关为什么不增加的原因。作为上海市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竟然也有缺斤短两~竟然也存在着如此猫腻~ 5、增加养老金与原来的工资挂钩。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调研中发现,从1993年—2003年,上海市养老金调整增加额度按“本人养老金数额乘以相同的调整比例”计算。这一结果直接造成养老待遇越高的人加得越多,养老待遇越低的人加得越少。双轨制退休制度所造成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六、上海对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理应做得更好。 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市老年基金协会副秘书长卢威向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建议,上海在提高退休职工收入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但俞正声坦言:“社保是上海可持续发展 中最头疼的一个大问题,现在不敢涨得太猛,请你们理解,是咬着牙往上涨。” “当然这有历史原因,我们的退休金是现收现支,退休金的收入来源不够,是亏损的,财政每年要拿100多亿往里填。北京的退休结构,收大于支,不动用财政。” 现在的问题是:上海的退休人员年年在增加,而退休金的来源严重不足,究竟如何可以让上海的几百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大幅增加,让他们在晚年能活得尊严,是市政府决策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认为,上海市政府应该考虑在多方面增收节支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 1、立即对在职公务员收缴养老金。既往对公务员不交养老金而在退休后领取高额养老金是社会极大的不公,老百姓对此意见极大~ 2、调整各种岗位员工在工作年限时的退休金比例,可在不影响在职员工的生活前提下,适当提高缴纳养老金比例。应该强调的是不能仅按基本工资缴纳养老金,应该按全年的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奖金或其他收入)缴纳,特别是在公务员和国有垄断企业的在职人员,有网友讲出事实真相:有一个进入岗位不久的工务员,其基本工资才一千几百元,可她一年的总收入竟高达八、九万元; 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公务员的人平均年薪近30万,最高年薪68万,最低25万,这还不包括其它发放的实物以及现金等,但他们的基本工资仅为一千多元,可见按基本工资缴纳养老金是多么不合理~ 3、大幅减少上海市的三公费用。上海市究竟有多少三公费用,也许只有有关市领导知道,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上海市必需拿出勇气,大力削减三公的支出, 4、努力避免决策失误,减少浪费。多年前上海建造的悬磁浮铁路,网络上批评甚多,看看当初的巨额投资和现在的收入不多之间的差距让上海市背上了甩不掉的包袱。上海市的决策失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多年前用50亿财政资金建造F1赛车场,七年来一直在烧钱,而且今后还将继续烧钱,因为观众在年年减少,更可笑的是上海购买的举办权费是各站中最高的,每年高达3000万美元,而巴林是1800万、日本950万、马来西亚1500万、欧美地区F1分站赛该项费用约为1000万(以上均为美元)。F1赛车是烧钱的运动,场地建设和维护费用高昂,承办费用惊人,赛车的耗油量极大,噪音巨大,所以对政府财力、社会资源和环境都是不利的,而上海市 的前任决策者表现得财大气粗,大笔一挥,这个巨型吞噬财政的怪物今后还将继续。 5、为了限制上海的车辆,上海市好多年前就开始拍卖车牌,这是一笔笔不小的收入,市民对拍卖所得的车牌费的去处一直存在疑虑,为什么不透明透明呢,上海的道路建设费用应该用燃油附加费中列支,而车辆牌照费可以用作养老金的补充。 6、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两会上表示:公务员工资增长应控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务员确实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革命”的精神,他们的平均工资显著低于熟练工人,但他们却毫无怨言。我的一个长辈在袜厂里做工(计件工资),每月收入达100多元,因为她工作积极,被区人民法院调去,第二个月的工资就降至50多元。几年后,她原先的袜厂里需要一个能干的工会干部(那时私营企业尚未公私合营),于是区法院又将她调往袜厂里,那时她的工资涨到70多元,而原先她的同事的工资都高于120元。(等她退休后,她的工资一直低于原先在厂里的同事,因为她退休时属于企业单位,所以现在她的养老金还不到她工作过的法院同事的三分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务员的工资经过几次较大 幅度的调整。如果你只看他们的基本工资并不很高,但他们的各种补贴、奖金、优惠,真是名目繁多。所以他们的实际收入已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难怪近几年来由几百、几千个人争一个公务员位子已不足为奇。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这样一个收入较高的群体,现阶段控制加工资是理所应当的。 7、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及,“促进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国资、财政和土地收益等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有房地产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上海市把土地收益作为社保基金重要来源并建立长效机制的话,政府就不会让土地价格下跌。为了促进社保基金的发展,探索多元投入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土地收益作为社保资金的来源,则是有害而无益。中国在本世纪初的房产政策,事实证明是重大的决策错误(本人已在多篇博客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以致目前的房价、地价飞涨,贫富悬殊突出,社会矛盾加剧,希望决策者们千万不要再在地价上面做文章。应该考虑国企收益、国企上市、学习北京等城市养老金来源的经验、暂停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或加工资等多方面做好功课。 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几千年,历代对官员的权益(包括退休后)大大高于庶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人们的思想上习惯用封建社会的思维去进行社会管理,我国现有的养老金分配就是如此。在一些决策者们的心目中,公务员就是官员,可以享有特权,例如:1、在职时不交养老费,而在退休后可以领取高额养老金;2、退休人员死亡后,企业单位的职工是补发2个月平均工资,而事业单位的职工则补发20个月工资再外加600元补助费;3、更使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个别殡仪馆的墙上写着存放骨灰的位置:科长二层楼,局长三层楼,处长四层楼,一般老百姓,只能放在底楼或四楼以上(所谓第几楼,是指放置骨灰盒架子上的第几层)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为了减少社会的矛盾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养老金的双轨制必需尽快改革,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必需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为朱自清的散文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 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 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 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 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 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载自《匆匆》 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我们却只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载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 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 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
本文档为【上海的养老金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