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时下,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17-09-05 50页 doc 83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时下,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 们所接受,而教师则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由于时代的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出现的新 现象,因此,重视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土壤即 是学习型组织. 1. 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变化,不断创新, 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
时下,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 们所接受,而教师则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由于时代的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出现的新 现象,因此,重视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土壤即 是学习型组织. 1. 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变化,不断创新, 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担当起科教兴国的重任。如果教师“ 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只能是误人子弟。所以学习才是提升与完善教师自身修养,提高教师发展动力的唯 一途径。这就要求教师明确“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意识。教师须明确地认识到(1)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 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3)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2. 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必先由教师主体本身充实专业知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 事业。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专深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知识。教师的成长 离不开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伴随其教育教学专业生涯的始终。教师要想取得深厚的学 养、扎实的专业、渊博的学识,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才 能使自身专业得以发展。 3. 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一个刻苦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发 生。只有不懈学习,才能构建创造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创造 性教师的知识应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结构需要 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其稳定有序状态,若没有能量的更新与补给, 这种有序结构就会被破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持续调整自身、改变自我,完成知 识的吐故纳新;才能以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激发、重塑自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 1.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 我超越是对一个人真正心之所向的“ 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是我们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自我超越可以使人不断前进并以更高的目标、更勤奋的学习、更深 的责任感、更主动的工作对待人生,不仅能成就个人幸福,而且能强化组织,这在任何时 候都是重要的。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 命。 2. 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 象、假设和故事。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 认识周边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既要求组织检查和修正以 往以局部或静态思考的方式为主的心智模式,向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思考方式为主 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同时员工必须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对改进工作的设想;必须学会开 放心灵,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3. 建立共同愿景即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和观念,共同愿景能创造出人 们是一体的感觉,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的作用在于为组织学习 提供 焦点和能量,并激发组织成员形成不断向前超越的力量。 0. 5. 系统思考使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 成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和思维模式,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 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 “ ” 1. 陶行知总结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有的老师教了几年书就厌倦了,原因固然很多,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位老师不好学,不求进取,教学没有新意,变成了枯燥的重复劳动, 当然就会越教越厌倦。相反,如果当老师的人能够锐意求进,必然“ 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他恳切地告诫教师们:“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 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2. 教师固有的心智模式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容易把教学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外,如认 为是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学校领导不重视该科教学,而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要改善心 智模式,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建构“天下皆为吾 师”的理念,打破孤立主义的藩篱,增强合作意识;再次,要以系统思维代替传统的片面的 思维方式,对已经积累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力求推陈出新。学习型组织要求 教师一方面要向内看,凡求诸己,以挑战自己的思考为起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 教学行为。教师的这种个体反思,对于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 面也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心态,通过“ 深度汇谈”,使每个人的想法自由交流和碰撞,觉察彼此思维中不一致的地方。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检视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规范自己、提升自己,不断进入一个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 界。 3.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从事于杰出团体的研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有共 同愿景和目的。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共同愿景是自我超越原理的延伸,可以为学习提供 焦点和能量,杰出团体的经验表明:伟大的共同愿景可以明确方向,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激发成员的勇气,激发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去创造明天,一步步接近目标。所以,要改 变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各打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的涣散局面,就要把教师的个人愿景同学 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一个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像一块高能量 的“ 磁铁”,能够改变教师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来自不同方面的人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具 有趋同一致的价值观和工作目标,从而激发广大教师的使命感,达到教师合力的最大化。 4.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基础,彼得•圣吉认为:“ 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 “ 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只有团体学习才能保持组织“ 在变 动的环境中持续调运和发展”;只有团体学习才能走出“ 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体 智商却只有62”的局面;只有团体学习才能增强“ 整体搭配行动”,使“ 大伙儿心手相连”和 “ 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团队,可以增强教师与所在组织的一体感,使自己 成为真正伟大团体的一分子,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更高的自我。 5. 系统思考给人们思维的方法指出了一条新路,即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互动的思维 方式来代替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可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 体、由片面到全面在整个系统中掌握事物的协调和平衡。这就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方式重 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看到自身的行动与外部力量之间越来越多的新连结,而逐渐扩 大与周边的一体感。通过系统思考可以使教师超越狭隘的学科观念,消除派别主义文化, 从而具有开阔而前瞻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这样,教师才能协调自身的教育活动,与其 他教师协同作战,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齐心协力地培养学 生。 时下,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敢妄自定 论。好课的标准,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观的确立,其倡导的课堂教学三 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广为推崇,因此好课的标准也在发生改 变。其实,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可按自己 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至于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教学技术、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对的要求 也不必苛求篇幅和字数,好用、实用、有新意就好。对于一堂好课的现实追问,我是这样理 解的。 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有所发展,又要让教师有所享受, 使师生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师生生命、个性在课堂中飞扬。备课时,我们强调要备大纲、 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才是问题的关键。当今课堂教学实践中,人本性是最容易被 忽视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不少的“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 只重科学性、艺术性,惟独忽略了“人本性”,师生之间只是配合,教师眼中惟见目标,师 生交往流于形式。因此,好课要富于人本性,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 师生关系,少点理性,多点感性,真正让富于人本化的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特 点、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不清晰那是一个课堂教学的致命伤,这样的问题发生在 新教师身上是可以理解,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相当的职业成熟期,才能对专业的工作特征 具有感悟和理解。但是这类事情若发生在老教师身上,那是不可原谅的。由于个别教师知识 论、方法论基础不够,无法准确理解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发展不 够敏感,无法深切感受、理解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因而往往偏离目标和方向。 好课的设计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能根据具 体教学内容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能突出伴随学习过程与 学习内容本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现代教学——2006 师训读本》,P5)。一堂好课,应做到知识目标扎实,能力目标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完整 富有层次性,教与学的方法恰当,师生情感饱满,学习氛围浓厚,态度积极,思维活跃,并 适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尤其是当有人听课时,我们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课 前教师很辛苦,上课学生很兴奋,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基本上是预设 的再现。但在兴奋的背后不能不进行冷静地思考: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这些元素 之间又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可悲的现实:由于对 课堂教学形式的热情乃至痴迷,使我们到了“变态”的地步! 公开课无疑很精彩,但是上课老师倾注时间太多,而且许多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普 通老师想要借鉴有难度。课堂教学的“常态”,虽不能准确地给以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常态指的是非常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换言之,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习以为常 具有自己特色的授课方式就是“常态课”,而为了迎合某种特定需要刻意追求的机械模仿的 授课方式则是“变态课”,这里的“态”是指教师授课的方式和状态,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人 格。以听课为例,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教育局长、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 为学生上课,不是为听课的人唱戏,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就是扎实上好每一堂常 态课。 文化的多元、思想的包容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课堂教学。这里的“开放”,一 是指思想的开放,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上 时代前行的步伐,;二是指教材的开放,要加强课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而实 现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三是指形式的开放,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合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 界,要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而不是专做“传教士”,教师不能谋求“言语的霸权”而 充当“教霸”。 现实的课堂教学大多以“预设”为主,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学习。名师的高超之处就是让人误以为其课堂变化完全是根据学生的 反应做出的,其预设像迷宫,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每当学生走到一个岔口的时候, 他们总是有不同的可能选择等着学生,并根据课堂的变化选择采取哪一种方法最恰当,换句 话说,预设到位,几乎蕴含了大部分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样的强化程序式教学,按传统教学 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学生是涌动的生命体,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知 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尤其是高中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攻击性,他出于进攻的本能,依据自己经验和认知方式,对教 材以及教材所反映的自然、社会现象按自己的方式,因而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好课。 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新。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整齐划一、面面 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课是否是一堂好课,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 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理念和教 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个教师对教材会有不同的解 读,都有强烈的个人烙印和感***彩,教师的素质、思想乃至性格爱好与自己的课融入一体, 这便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所谓“满堂灌”,也常常是一般范围里面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的 出现,实际上只是给学生的理解和领悟提供了一种可能,并没有完全取代学生的思维,因此 不能全盘否定。我坚决反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霸权主义”,以一种放之四海而皆真的方法 来替代教师的教学个性,一堂好课要充分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 课必须守住的底线。好课的最终衡量标准应该是有效率(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数量和质 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 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一堂好课, 内容是充实的,容量是适中的,大家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实践能力、态度情感方面都有所提高。 好课应该是一堂有“遗憾”的课。如果一堂课十全十美、滴水不漏,那么其作假的可能 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课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我们通常讲,“要把有 问题的学生上成没问题,要把没问题的学生不成有问题”,这才是好课,因为它留给了学生 理解的思考和探索。公开课往往是恰到好处,连时间也计算得很准,一堂课下来一点点问题 都没有,那么这堂课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课会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 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 提高,其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 乐和智慧的体验! 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思想、才能涌现出更多 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 标准。 教育叙事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 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反思性等特 点,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叙 事活动,帮助每一个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教育叙事“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实际问题。因为存在的事实 与从观念形态上揭示这一事实,并不是同一回事;也就是说,把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 教育教学事件写成教育叙事,决不是“照猫画虎”,简单白描。根据我们的实践,以下两个 方面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的切人口。 “”“”“” 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纷繁复杂的,其生活世界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经 过缜密构思、万无一失的预设,也会在实践中生成许多预先未曾考虑到的东西。教师要能 够适时意识并能准确地判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关注课堂行为的成效,学会观察和描绘课堂行为,对当下状态 中的自我进行询问和理性的反思或评析,是教育叙事的主要素材来源。 以下是我校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故事: 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课,学生正在认真地画着4厘米长的线段。我发现 班上的“调皮大王”S在抓耳挠腮,看起来很苦恼,就快步来到他面前,盯着他 手里的尺,我也明白了一切。 “我早上不小心把尺弄断了。”确实很机灵,赶紧把理由说了出来,当然 说这话时他的脸已胀得通红。 望着他手里这把“0”愈度早已消失的断尺,看着他那局促不安的神情,我 摸了摸他的头,轻声说:“昨天刚买的尺到今天却断了,太可惜了。” 听了这话,发现他自在了许多,也许是没挨批评的缘故。 “但是,教师要考考你,能用你手里的尺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吗?”我趁机追问。 他使劲地.点了点头。不满一分钟,就画好了。 过后的学生交流汇报中,我发现只有他的方法是特殊的,而其它学生都 是统一的从“0”刻度开始画起。…… 很庆幸,对于S的错误,我没有用训斥的方法对待,也意想不到,学生一次偶然的犯 错,却成了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布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住的”。只有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看待错 误,并辅之以策略的处理,错误,也能美丽起来。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到,教师对教学“实然”所提出的“为什么”,对教师教学事件进行的追忆评析,是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的体现。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实践反思持续改进的过程。 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能够随机应变,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是教师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教育 叙事的“立足点”是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那么此事件应当达成的目的和标准,则成 为教育叙事的“着眼点”;而“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趾离,恰恰是教师新思想和才能的“生长 点”。教师叙事正是这一生长点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 思想指导行为,人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任何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受他所信奉观念的 左右,特别在新一轮课改步步深化的今天,教学时空更为开放,资源形态超越了文本,任 何传统的、现在的或未来的观念,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接受,能否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 以来赖以生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信念,是区别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我校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 师: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看第115页上的插图,蝈蝈们会说些什么? 生1:蝈蝈看着饿死的伙伴说,如果我们早一点像蚂蚁那样就不会饿死 了。 生2:说,我们不应该笑蚂蚁,我们才是傻瓜! 生3:我知道错了,可是后悔来不及了。 师:是啊,夏天只知道享乐的蝈蝈现在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后悔得哭了 起来。那你们想想,明年夏天蝈蝈们会怎样做呢? 生1:明年夏天蝈蝈就早一点跟在玛蚁后面去搬粮食了。 生2:明年夏天蝈蝈就不会再贪玩了,要不然又要挨饿了! 生3:明年夏天蝈蝈肯定会接受痛苦的教训,知错就改的。 师:说得太棒了。那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 生2:我们应该勤劳! 生3:我们不能像蝈蝈一样。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在学习上应该怎样呢? 生一片茫然。 师:上课时,如果我们也像蝈蝈一样,会怎样呢? 生:会(抓耳挠腮) 师:会不会像蝈蝈一样,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时就后悔来不及了? (几个人点头) 《蚂蚁和姻烟》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我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想象练说中明白了这一遭理。但我看到有些学生 还在做小动作,便情不自禁地想让学生在这个童话中还能悟出不认真学习, 也会后悔来不及这个道理,却忽略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想要人为地拔 高他们的认识。抛出这个问题后,看到学生的茫然神态,才知道又一次犯了 认识上的错误: 又在用成人的思维模子浇铸学生的思维,总时不时想抓住一切可以进行思想 教育的时机,甚至有些不看场合、不看时象。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 我却总要拔苗助长,想要他们的认识再深刻一些,再理性一些,甚至能够触 类旁通,而且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的认知特点就是“知行脱节”。我呢,希望 他们有较强的自制力,一味地用自己的要求去套,去约束,甚至造成了一些“小 老头”“小老太婆”。 正确认识施教对象,并能因材施教,也算是这堂失败的课给我的一点启发吧。 这位教师从教学过程遇到的尴尬局面中进行自我诊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 主动揭示教学中的谜团,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产生新的思想,这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和进步。我们相信对观念形态问题的思考,会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令人兴奋,使教师有了 更多的期待,期待着下一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并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积极心态, 去准备和上好每一堂课。这正是教育叙事从中充当了教师的得力助手。 从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我们体会到: 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反思;要真诚关爱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勇于发现,有一双 敏锐的眼睛;要有开放的思想,善于叙事交流,相互启迪。我校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为题旨的教育叙事,就像一条白手帕从容不迫地拭去镜子上的污迹,让教师更清楚地看到 了自我一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富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我们愿随着实践的脚 步,不断开拓和丰富教育叙事的理论根基和实践之花。 — 以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是基于一个点的整合,那么从一门课程、一 个学段来考虑整合方案则是基于一条线的整合,总体考虑某一学段的所有课程的整合 则是基于面的整合。 基于课堂的课程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的直接教学,使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 得到强化: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计算机支持匀质分组学习, 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差别;利用自动化练习手段,提供及时的反馈;利 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课题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在“整合”如何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现代化、如何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化、如何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和如何有利于教学的 民主化等方面对现有课例进行改进,使之更符合整合理念的本意,而不是为了整合而 整合。 同时,基于学段的整合也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 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以及研发工具。 不同的学科、各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知识点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考虑到学科的多样性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多元化,整体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十 分有意义的。这里的整体考虑,是指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对象,全 面考虑在教学中是否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 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整合的最高目标。 本篇文章共2页,此页为首页 下一页课程整合普及化的实践研究 有时候,一堂优秀的整合课或一种优秀的整合思想,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准备一堂整合课的时间和精力开销过大。这里有教师能力的因素、 资源丰富与否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导向问题。课程整合不仅仅是理念,还需要实践, 只有被广大一线教师熟练运用,课程整合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因此,课程整合 的普及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从案例研究出发,课程整合的普及化也就是案例推广的过程,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案例推广的可能性。一个优秀的整合案例,其整合方法具有普遍性,是容易掌 握、容易实现的。其二,案例推广的必要性。一个优秀的整合案例,有必要加以推广、 示范。通过示范,发现问题,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质量;通过示范,让更多的学校 和教师从中获益。 基于课程整合普及化的重要性,本课题把推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研究。通过实 践研究,我们认为: ?案例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是推广过程。一个优秀课例的产生过程,必定经历了方案设 计、实施、修改优化和再实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课例得到了锤炼,教师得 到了培训,整合工作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了实施。 ?组织优秀课例的展示、观摩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推广形式。 ? 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整合推广的基础。通过优秀课例的展示来模仿只是推广的 初级阶段,只有教师能力真正提高了,才有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课例。基于物理教学 资源网的教师备课、说课活动就是本课题对课程整合推广途径的一种探索,这一活动 要求学科教师当场备课、当场说课,而不是经长时间、多人准备之后的表演性公开课。 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对教师整合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一种 促进,对课程整合的普及化具有现实意义。 出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王荣良 热 作者:佚名 来自:本站原创 点击:2860 时间:2004-9-6 文章录入:jiaoxue ——作文教学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探索相应的作文教学教改模 式。初一片断写作,初二文体写作,初三话题作文写作,初四综合 写作训练 计算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在教科室和信息办的指导下,经过全组教师精诚合作,上学年语文教研组,顺利完成了语文教学 任务,并取得多项可喜成绩。 薛丽老师经过答卷、评课两轮的选拔,代表学校参加教培中 心的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荣获壹等奖;刘小红老师在中心举 办的多媒体与班会整合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谢丽娜老师在校青年教 师北极星大赛中荣获壹等奖;范文灿老师在中心抽查课时获得优 秀;王曙光老师成功地完成了中心汇报课。 在2003——2004学年中心联考中初一和初二各一次,初三两 次语文均超市平均分。 常规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教学指标,及时上缴各项材 料。完成了各备课组科研课题的方案、并初步实施。 初一到初三各语文备课组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北极星”和“小作家”阵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半年多来, 已有近十篇学生佳作发表在《小作家》刊物上。学生的作文主动性、 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以教育“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市教研室和中心语文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内 容为纲。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 1、继续组织组内老师认真学习、讨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做到吃透精神,抓住重点。让课改 精神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以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即将在全国铺开的 语文教改。 2、认真对待“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初一到初三的教研 课题加强信息指导。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该 课程的教学经验,逐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学法,并力求做 好与语文常规教学的整合工作。 3、确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教学置于一个现代信息社会的 大背景中,努力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组是一个很具战斗力的高素质的群体,教师 具有相当强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12名成员中,有六名党员,其中两人担任学校的中层干部工作(校团总支书—张健、年级组长—王曙光),省教学能手一人,市骨干教师两人。这是一个教学成 绩一向在全市占有超前位置的学科教研组。 人际关系和谐:全组教师团结进取,彼此鼓励,互相补台, 不图名不争利。每当有教师要参赛或出课,同组教师都会竭尽全力 出谋划策,层层把关,把每个环节细化又细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工 作,彼此有浓厚的亲切感、依靠感和安全感。 各备课组长精于策划,善于组织,组内成员在常规教学中分工细密, 通力合作。通常按授课阶段、教材板块,进行分工负责。教学工作 进行得井然有序,环环相扣。 多媒体教学手段 应用普及,技术娴熟。在信息教学方面各语 文备课组都拥有自己的实力和特色。初一和初四备课组在这方面起 到了带头作用。教师们利用寒暑假下载和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为 新学期教学储备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共享,各年组交叉使用。 首先个人资源共享,每位教师讲的公开课、观摩课、参加赛 课 的材料都及时保存,以便组内其他教师借鉴、运用,把个人智 慧转化为集体智慧 。 其次是教辅、学辅材料及试题共享。每个备课组所用的教学 资料和试题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及时传给下个年级的同学科备课 组。 网络资源共享。这是语文教研组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彼此合 作,使同组每个教师都节省了很多上网查资料的时间。极大地提高 了网络使用率和教学效率。每个备课组都有资源归类 整理和共享使用的专门负责人,她们既是备课组又是教研组运用信 息技术教学的骨干。初一到初四分别是顾莉敏、南海波、刘晓红、 范文灿。 语文组的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特 色。如有的教师课堂热情、激昂;有的深情、含蓄;有的稳重、 条理性强。有的精通诗词,课堂神采飞扬;有的情系小说,讲起来 荡气回肠;有的专享说明、议论,娓娓道来,清晰流畅。 人说语文课是一种享受,的确,每个语文教师都能以特别的教学方 式,展现人生多姿多彩的大舞台。课前点缀方式更是异彩纷呈。有 三分钟演讲,有的是诗词或精彩片断背诵;有的是三分钟心情道白; 有的是条款式测试。还有很多细化环节的精彩也是让人入情入画的 一道道风景。 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前沿的名校、名师、名文章、名 点子纷纷登台亮相。面对这股浪潮,我们显得过于沉默,我们只是 默默地自己欣赏成果,却没有及时地推向市场。教学中虽有很多夺 目的亮点,却没能编织成耀眼的光环。局部的环节需要梳理、总结, 链接起来形成体系,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课题。从而使自己成为专 家型的教师,我们很多教师有这个能力,也具形成文字材料的实力, 但是太缺少行动,这是困扰语文教研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最大 的遗憾。 教改区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展的轰轰烈烈,苏教版、上海版等 语文教改教材已深入到各省,教材改革很快将在全国铺开,而我们 却还未曾谋面,怎样迎接这次教改,以怎样的速度进行这次教改, 都将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 写作和阅读教学在中高考中占的大比例已经定位。而我们在 这方面的教学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摸索出成型的模 式。这将是我们中考的一个重点、难点。 根据我们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初步制定了本学期的 :本学期重点是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内容以巩固当天的知识为主,同时要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作用。不留重复性的作业, 不留杂乱无章的作业。作业量要以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科特点为标 准,同时要关注学生各学科的全面发展,不能以过量的语文作业冲 击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三备课组提出分层作业、分层辅导的措 施。 强化平时的测试,测试要采用多种题型、多样方式,培养学 生的时间观念,训练学生对题型的适应能力和对待考试成绩的心理 调节能力。初四备课组提出坚持课前小考,一月一次综合试卷大考 的策略。 对于高层次班的教学,在稳固基础底线之上要有所跨越,尤 其在中考两大板块—阅读和写作方面要加强训练,并尽快形成自己 的教学思路。 转变复习的观念,不搞随意复习和题海战术的复习。把总结 复习作为常规教学的环节,边学习边总结复习,以便为最后的总复 习铺平道路,同时形成自己成型的复习经验。 继续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语文学习的形象性、人文情感性 很强,离不开生活化的手段。但要注意的是,计算机技术只能作为 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主导教学,占据讲台。学生学习有距 离产生的亲近感的情感因素,而网络无论怎样精彩都是远程遥控, 一定程度上,它能把师生的距离拉得很远,这样我们努力走进学生、 贴近学生就又多了一层障碍。因此,要把网络教学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只能作为教学中适时适度的一个亮点。正像有的学生说,愿意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觉得真实 , 投影片总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不太当回事。 与年级组的管理工作协调一致,配合年级组的管理搞好语文 的课外活动。形成年组管理和教学的有机互动,整体前行。 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学行为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 计划,使教学的每一步都有据可依。不能盲目教学,随波逐流。同 时要加强与其他学校间的横向联系,多出去听课和进行试卷交流。 多与教研员沟通,力争获得第一手信息材料。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自己。利用好 每一堂公开课,每一个成功的细节,每一个得心应手的案例,以此 为端点,辐射出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不错过每一个机会,不浪费 每一个亮点。以免使自己的汗水成为昙花一现。 抓住契机,主动发展自己。不坐等领导的安排、部署,“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机会到来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准备好 的”,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要充实能量,拥有实力, 不失时机。 “„ ‟” 教学交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洋里中学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 有的发展时机,新课改理念正深入人心,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有线广播,图书 馆、阅览室、阅读中心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作为一个洋里 中学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条件,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积极投身于 改革的洪流,,群策群力,把握时机,争取有所作为。 本学期,语文组拟从两个方面入手,阅读和写作双管齐下,加大改革力度,为每一 个 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进行“大阅读计划”,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实验的提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农村的广大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 象。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只看重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更不 重视子女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的大转盘上惯性运转而疏于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影视等信息媒体传送渠道的多而广,内容的杂而乱,严 重地冲淡了学生进行课 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审视我国现行的教育,只会做习题 而不知或不会读书,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低下,乃是目前中小学教学的一种通病;对其 作有的放矢的改革,就应从加强阅读入手,弥补现行教材量少、陈旧的不足,加大阅 读量,拓宽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为培养 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语文教研组准备在我校初一初二年段实施“大阅读计划”,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读书意识、读书兴趣、读书方法、读书能力 和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积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 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大 阅读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1)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 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 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 益严重。 (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 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3)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的目标 “大阅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大阅读计划”的实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信念是:学习再忙也要读书,手头 再紧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学识再浅也要谈书。 [情感态度]养成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树立终生读书学习的信念。 [阅读方法]强化默读,提高默读 效率,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内容体验]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 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 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 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章,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 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 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 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 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阅读数量]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特点所谓“大阅读”,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为目的,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相伴终生的开放式阅读活动。“大阅读”之“大”涵义有四: 一曰理念之“大”。“大阅读”不主张为语文而阅读,尽管读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很有益 处,但是,阅读的意义本应大于语文。更不主张为作文而阅读,尽管阅读对提高学生 的作文水平的确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但是,阅读如果仅仅成为作文的附庸,的确是 一件可怜的事情。我们的口号是,为人生而读书! 二曰内容之“大”。“大阅读”不主张只读文学,尽管文学是“大阅读”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只读文学便不会再有文学。 “大阅读”的内容应是广泛的: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时文要读,科普要读,连 外文也要读(可由教务处协调,让组也介入)。 三曰形式之“大”。“大阅读”不仅重视书面阅读,并且要与时俱进,开发利用音像阅读、网络阅读。 四曰时间之“大”。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 泉。 (四)、内容与形式 1、阅读内容 (1)、古诗文阅读古典诗文是我国民 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 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 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 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本学期除继续落实好《三字经》的背诵与讲解外,语 文教师要多推荐古诗文,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要背诵一首(篇)古诗文。 (2)、名 著阅读世纪老人、文学大师巴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名著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展现的是伟大的精神境界;能帮助人们抵抗丑恶、远离虚无、改造贫乏。人类最 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 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3)、时文阅读大阅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提倡学生经典阅读的同时,必须安排一定量的时文阅读。 所谓时文是指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阅读中的厚古薄今,重经典,轻 时文,已经成为一种时弊。尽管经典是历史精华的积淀,在大阅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 视,但是,必须明白,我们学生的脚毕竟踏在时代的土地上,如果不能够把握现在, 就不能够拥有未来。 (4)、科普阅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 妹。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把握时代的科技进展,关注科普阅读是学生科学意识 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然要求。 (五)、实验的途径 1、强化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规定一三五早读课为古诗文诵读;二四六为音像阅读或英语阅读。间周每班安排 两节连堂大阅读课(可安排在周末“培优补差”时进行)。各班都要根据新课标推荐阅 读篇目,并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分年级“大阅读”篇目。提倡学生自选课外阅读篇目进行 课外自主阅读。 2、以听促读。利用课前课外时间,老师讲读诗文佳作或精彩片断。学校广播站也可 开辟“读书时光”栏 目推荐好书。但无论何种方式,均须把握尺度,点到为止,以激 发学生产生先读为快的兴趣。 3、以读引读。利用班队活动或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或摘录精彩片断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激发朗读兴致,提高表达能力。 4、以编激读。利用出版黑板 报、文学社社刊、自编读书手抄报等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六)、实验的措施为确保实验的有序进行,落实好五项措施: (1)学生个人要制定阅读计划,并认真加以落实。 (2)班级要建立“大阅读”个人档案。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每学期的阅读 内容和成效。(3)教师要率先垂范,带头背诵和阅读,提倡教师建立读书笔记。 (4)认真落实“周月季计划”,即每周背诵一首(篇)古诗文;每月读一期期刊杂志 (或报纸);每季度读一本课外书。 (5)对学生的“大阅读”成绩评价,采用学分制。按照“周月季”计划划分学分,具体规定为:每周背诵一首古诗1分;每月读一份刊物(或全月报纸)4分;每季度阅读一部作品10分。每生每学年需修完60学分。 (六)、推荐阅读篇目: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 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 冰心《繁星?春水》等;科普:《十万个为什么》、《儿童趣味科学》、《中国科普 佳作精选》等;外文:通俗英文卡通读物、中英文对照童话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 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 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 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二、加强评改指导,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一)、实验的提出 通常,我们评改作文的一般程序是:先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或重点批阅,然后在课 堂上对作文中的优点和缺陷,加以讲评。实践证明,这样作收效甚微。因为对于评语大部分学生粗略地看一下,就将作文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对于老师的评讲,除非 例文本身写得足够精彩以至具有“轰动”效应,否则大部分学生或恹恹思睡;或顾左右 而言他;或专心致志于课堂“第二职业”,全无兴趣听老师的评讲。究其原因,我认为 主要是: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充当了配角,没有将每一位学生调动起 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的作文教师改,跟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 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 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从而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基于此,语文组准备进行这样的尝试,推广本人的 “作文六步评改法”的课改实验,让学生学会自批互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课题的价值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本人认为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有下列收获: 1、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文一向由教师评改,教师累了大半天,学生拿回去大多只是 看一眼分数便塞进抽屉;而现在让学生自己评改,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极大 的热情。 2、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评改作文,学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 学的方法、技能,活学活用,多了几次亲身实践的机会。 3、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自己评改作文,学生懂得文章的立意和篇章结构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写 作中会自觉注意,提高作文的水平层次。 4、能够提高“双基”能力,巩固语法知识和语文知识。 5、还能培养虚心求学的好学风。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实际上是 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三)前期准备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 主动去接近、了解和研究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学习和爱好的持久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我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意义。通过讲述古今中外著名文学家的修改文章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 并让学生明白世上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2、方法指导 通过教师入手、入眼、入理的评改示范,克服学生自改的畏难情绪,学会运用常用 的修改符号,并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自改兴趣。 (四)具体步骤 第一步:初读初改。 每位同学习作(草稿)完成以后,自己出声朗读,边读边改,将文中错别字、用词 不当和不畅通的地方初步改正过来,并用“增”、“删”、“改”的方法。 增——根据中心需要,增加必要情节,补充一些必要的,以及增加一些修饰词, 这样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删——去掉与作文中心无关的情节,舍弃重复的词句,使文章表达更简洁。 改——改动不合理的结构、顺序、写法、词句等等。 第二步,互评互改。 同学自改后,将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改, 教师先进行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对照作文修改表。(表附后面) 1、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每组由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出任小组长,由组长负责。 2、每组由六位同学组成,每人一篇作文。 3、小组每位同学修改作文的内容步骤可 参考“作文修改表”。 4、每位同学先朗读自己的文章,再请大家评议,而后每位同学互改一篇习作,可用 眉批,讨论后由小组长执笔写上总评,打上分数。 5、每篇作文最后都要评分, 得分要取组里每位同学所评分数的平均分,禁止自己给分,避免评分的盲目性。 6、同学开始修改作文,老师来回巡视。 第三步:细读细改。 在征求别人的意见后,同学自改。改的过程中,可参阅相关的作文或相邻的同学的 习作,从中比照自己的作文。借鉴别人文章长处,对自己的文章再作进一步的修改、润饰,然后反复读。自己认为满意了,上交给老师批阅。 第四步:教师批改。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一方面锻炼培养学生,一方面也相对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这样 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或把一切推给学生。教师还必须从总体上评点学生作文, 有了新问题还要及时解决。老师将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收上来,重点要放在学生的评语 上,针对作文文本,看批改作文的同学评语下得是否准确、合理,然后,老师再加以 评点。这样,学生不仅从同学作文中汲取了经验,也很快走近了老师的角色。一个能 够辩识别人作文水平高低的学生,他已经向写好作文迈出了一大步。 第五步:在教师批改后学生修改自作。 这是学生自改作文的延伸,学生根据前面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修改作文,使文章 在立意、词语锤炼等多方面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这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进一步体 现。 第六步:展示成果。 每学期,我总是在班上开辟《习作园地》专栏,由小组长自行组织组员再次共阅, 各组选出一篇最佳作品交给学习委员进行评比。学习委员负责评出等级,再张贴出来 供大家观摩学习。也常常将部分学生作文的原稿和修改稿一起展览出来。经过交流、 讨论,学生不但明白了“好文不厌改”的道理,而且学会了“精心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学生自改作文,教师重在指导,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练,挖掘他们自身 的潜能。即使学生有失误之处,也不宜指责,须加以引导。 当然,学生自改作文, 所需时间较多,也不是一日可就的,只要我们注意到它的序列性,并与其他的作文评 改方法结合使用,长期坚持下去,其作用是很显著的。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的组员都是中青年教师,年 富力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新经验能力强,语文教研组要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弄潮儿! (五)附作文修改表如下: 修改人 作者题目 文章中心成语(歇后语等) 优美句子(包括名言等)结构是否合理 你的建议: 字数是否符合要求 你的 建议: 前后照应(应举例) 错别字、病句文章的优点文章的不足之处你的评语得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 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克服了种种困难,每一位 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 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 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 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 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 量。 在一学期工作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教研组的教师对 照了本学期所制定的教研计划,回顾了一学期所开 展的工作和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大家深深感 到:我们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所以我们教研 组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教研组的作用 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一、 在开学初,我们组内老师在制定计划时,针对我们的教学现状,就提出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 实践”的务实的教研主题。我们深知一个高素质的教 师应该把学习当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 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学习不单单是一个一般增长知识 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观念的更新。所以一开学,我 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了解了 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多种方式来学习新 课程,在教研活动时还进行了的探讨,把握新课程, 从而使我们逐渐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 课堂观和质量观。因此,我们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 出的命题,都尽量能体现《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构建民主的教学和开放的命题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自身的知识结构调 整,就像一位专家曾比喻说:知识就像鲜牛奶,纸盒上印着有效期,如果到时间你的知识还不更新,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语文知识、难题困扰着我们,而且越是深入教材,越是发现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学生懂得更多了,质疑能力也更强了,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本学期只要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聚在一起,大家就进行教学的探讨,把各自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我们把在校内外听到的课与组内老师共享,我们还借助录像共同观看特级教师上的课,观摩名师精湛的课堂艺术,聆听教学专家的学术报告等,我们懂得唯有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我们持续发展。 本学期,我们所运用的教材是S版老教材,那如何 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达成新课标的目标?在教研活动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课标的理念是全新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要付诸实施更是艰难的。我们感到: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 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兴趣,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要能合理使用教材,加大使用教材的弹性,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 们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教学。 在教研活动时,我们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发 挥集体的智慧,发现教材的新的生长点,实现创造性地教学。我们结合张校长新学期提出的三次备课,二次反思,一次突破的要求,每单元选择一篇课文或作文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和反思。我们一起分析教材,思考如何使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思考如何进行学力点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努力尝试在自己的课上去体现这样的新观 念,为了能使这种思想更好地落实到教学上,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我们感到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做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如:本学期,我们对家长学校开放时上的一堂《黄山怪石》,大家先自己独立备课,然后在教研组活动时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交流,我们对教学这样的阅读课文怎样的才能体现新课标, 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再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并 进行修改,因此,我们上的课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由此,我们认识到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 一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愈透彻,掌握得愈纯熟,课 堂教学就愈好,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我们每位老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我们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 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 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 的场所,而且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老师行 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老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示的 场所。 反思、创新、追求专业发展,是校领导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升每一位教 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本学期,我们在认真学习了新 课程的理论,特别是学习了《新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书以后,我们教研组的每位老师根据各自的教学情 况,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新的科研课题, 并制订新一轮的课题计划。课题计划的制订,使我们 本学期的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但教学的研究是不会一蹴而就的,必须落实到具体 的课堂教学中去,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教研组在本学期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讨活动。如:洪蕾老师本学期研究的课题是《四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这是非常符合当今改革热潮的一个命题。通过对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了解负担的来源、负担的种类和负担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孙荷筠老师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研究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问题伴着 学生学习,伴着学生成长。 谈捷老师的《潜心品读,深入品味,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感》的课题研究,将从课文的品读、品味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课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目的。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都能带着问题去听, 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评课,共同进行反思,对每一节课都能讲出成功之处,也找到问题的所在,执教老师 把教学与自己的课题的结合度对教案进行修改后,再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切实做到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一次突破。我们感到这样教学研究活动,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思路得以开阔,课题的研究水平有所提 高,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 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经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和共同研究,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各自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首先,作为教研组长要夯实底蕴,发挥引领作用。, 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所以,在平时我要多学理论,多内化,多领悟,在教学上发挥引领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研组发挥作用,带领教研组更好地发展。其次,发挥教研组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形成研究的氛围和特色,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各展所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每位老师要把我自己的研究课题的内容、侧重点等,在备课和教学中能体现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思想,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我们的教学 服务。 我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 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 做文章,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合作 研究,互动提高。 教学资源共享,各年组交叉使用。 首先个人资源共享,每位教师讲的公开课、观摩课、参加赛课 的材料都及时保存,以便组内其他教师 借鉴、运用,把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智慧 。 其次是教辅、学辅材料及试题共享。每个备课组所用的教学资料和试题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及时传 给下个年级的同学科备课组。 网络资源共享。这是语文教研组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彼此合作,使同组每个教师都节省了很多上网查 资料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使用率和教学效率。每个备课组都有资源归类 整理和共享使用的专门负责人 语文组的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特色。如有的教师课堂热情、激昂;有的深情、含 蓄;有的稳重、 条理性强。有的精通诗词,课堂神采飞扬;有的情系小说,讲起来荡气回肠;有的专享说明、议论,娓娓 道来,清晰流畅。 人说语文课是一种享受,的确,每个语文教师都能以特别的教学方式,展现人生多姿多彩的大舞台。课前 点缀方式更是异彩纷呈。有三分钟演讲,有的是诗词或精彩片断背诵;有的是三分钟心情道白;有的是条 款式测试。还有很多细化环节的精彩也是让人入情入画的一道道风景。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自己。利用好每一堂公开课,每一个成功的细节,每一个得心应手的案 例,以此为端点,辐射出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不错过每一个机会,不浪费每一个亮点。以免使自己的汗 水成为昙花一现。 抓住契机,主动发展自己。不坐等领导的安排、部署,“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机会到来的时候, 不是每个人都能准备好的”,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要充实能量,拥有实力, 不失时机。 时间过 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克服了种种困难,每一位成员工作 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 全面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 首先,作为教研组长要夯实底蕴,发挥引领作用。,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还要不断提高教学 能力。所以,在平时我要多学理论,多内化,多领悟,在教学上发挥引领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研 组发挥作用,带领教研组更好地发展。其次,发挥教研组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形成研究的氛围和特色,为 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各展所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每位老师要把 我自己的研究课题的内容、侧重点等,在备课和教学中能体现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思想,具体的操作过程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我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 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做文章,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活动中共同学习, 合作研究,互动提高。 确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教学置于一个现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中,努力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市教研室和中心语文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 校教导处教学工作内容为纲。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4.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基础,彼得•圣吉认为:“ 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 在现代组 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只有团体学习才能保持组织“ 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调运和发展”;只有团体学习才能走出“ 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的局面;只有团体学习才能增强“ 整体搭配行动”,使“ 大伙儿心手相连”和“ 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团队,可以增强教师与所在组织的一体感,使自己成为真正伟大团体的一分子,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更高的 自我。 。
/
本文档为【时下,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