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

2017-09-19 13页 doc 30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 三年前的一篇词类研究的学期论文,看了之后才觉得刚上研时自己是多么的稚嫩,不过巧合的是,今年本院考研居然有它。但是仔细审视自己所写之后,却发现此文远不足以应对考研。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 (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04硕 ) 摘要:汉语中的副词到底能否修饰名词历来是语法学界较有争论的一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争论还在继续。本文希望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述以及通过对该结构产生的原因和功能的考察来对该结构的是否“合法”以及该结构的前途作一个论述。本文认为,该结构是汉语中不断发展的一...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 三年前的一篇词类研究的学期论文,看了之后才觉得刚上研时自己是多么的稚嫩,不过巧合的是,今年本院考研居然有它。但是仔细审视自己所写之后,却发现此文远不足以应对考研。 小议副词修饰名词 (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04硕 ) 摘要:汉语中的副词到底能否修饰名词历来是语法学界较有争论的一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争论还在继续。本文希望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述以及通过对该结构产生的原因和功能的考察来对该结构的是否“合法”以及该结构的前途作一个论述。本文认为,该结构是汉语中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构,至少目前看来有着广阔的前途,应该加以肯定;但是,目前对于该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该结构的研究应该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 关键词: “副名”结构 研究状况 原因 功能 走向 一 引言 本文对名词的分类采取郭锐老师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一书中的观点“(〈主〉?〈宾〉?〈定〉~?~(里?以南))?*(〈谓词〉?〈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量词〉))[1]”,因此,本文的名词不包括方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郭老师在划分名词的这一章节还提到,名词一般不受状语修饰,但在下面四种情况中可受状语修饰: A(时间副词+非初始项顺序义的名词+了。如“都大学生了、已经大人了”。 B(“也”+体态特征名词。如“(他)也双眼皮、(他)也高个儿”。 C(“也”+身份名词。如“(他)也大学生、(我)也团长”。 D(表限制的范围副词+名词。如“就苹果好吃、光飞机就有一百架。”这种情况中的“状语+名词”用在主语位置上。 其中,A、B、C三种情况的名词占1.6%。[2] 考察一下郭老师的用例,发现上述四种情况中作状语的成分实际上都是副词,其实郭老师这里谈论的也是副词修饰名词(下文简称“副名”结构)的问题。 郭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副词修饰名词的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也是目前语法学界一般都承认和接受的。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副词修饰名词的情况已经超出这四种,并有一种泛滥的趋势,比如我们常听到“很女人”、“很阿Q”、“很中国”、“很小儿科”、“很现代”,等等,虽然这种格式目前并不能令所有的语法学家接受,但其却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因此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副名”结构进行一个全面的考察,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儿看法,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 对当前研究状况的简单评述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学术界关于“副名”结构研究的状况。 刘景秀在《80年来“副,名”的研究综述》(2005)一文中回顾了从1924年到2003年的“副,名”的研究状况,本文在这里不作详述,这里仅参考该文对“副名”结构的研究略作介绍并做出相应的评 价。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副词能否修饰名词有以下两派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副词不能修饰名词。 许多语法学家都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而且一般的语法教科书都把名词不受副词修饰看做是名词的主要语法特点之一,也把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当作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因此,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学者,对于实际语言中的“副名”组合都作了另外的分析和解释,这里简要介绍几种解释,并略作评价。 ,(动词省略说。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一书中认为,严格的副词都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像“光北京就有两千人参加”、“就厂长没走”等,应当看做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后来的很多学者如方华(,,,,)、张国安(,,,,)、林君峰(,,,,)也采用了此说法。 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山上净树”和“山上净是树”(方华,,,,,)可以发现,无论“是”出现与否,“就”都只与“树”的数量、范围有关,使用来修饰限定“树”的,为什么非要解释成省略,说“净”是修饰的“是”的呢,其次,省略是一种变式,变式是对常式而言的,而有些“副名”结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不省略的形式,也就是说从来不存在常式,变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且,汉语中名词谓语句是大量存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可说这类句子都是省略了动词造成的,也就说汉语中根本没有名词谓语句;这种说法在目前看来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不仅与现行的语法体系不相符,也违背了语言事实。不过这种说法在“副名”结构研究早期 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实际价值,是不能简单的否定的。 ,(名词活用说。 胡裕树先生(1981)认为,“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他把“确是十分堂吉诃德了”中的“堂吉诃德”看做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所以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黄伯荣、廖序东,他们(1991)把“比阿Q还阿Q”中的后一个“阿Q”也看做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邵敬敏(2001)把“别太近视眼了”中的“近视眼”看做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又把“比女人还女人”中的第二个“女人”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我们知道,词类活用一般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偶尔把甲类词当作乙类词用一下,以产生较好的修辞效果。但是,副词修饰名词,包括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当前已经再不是“偶尔”的了,而是屡见不鲜的语言现象了。对于这一现象,如果还用词类活用去解释,恐怕是行不通了。 ,(修辞说。 于根元(,,,,)认为:一部分“副+名”是“临时的修辞用法”,如“最感情”、“太瘪三”,“临时的修辞用法用多了,就容易固定,人们会以为是普通的用法”。山述兰(,,,,)认为这个结构是“一种突破语法规范的修辞现象”,属于转类的修辞方法。林君峰(,,,,)也认为,诸如“挺阴阳”的说法可以认为是修辞语境造成的。 文学修辞固然会造成“副名”运用的产生,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和运用可能与文学语言修辞的影响有关,但是当其大规模的运用,成为一 种语言突出的语言现象时,单靠修辞说是不能清楚地解释的,其已经牵涉到新的语法形式的产生,后文对点还会有所论述。 其他解释还有变换分析说、修饰主谓短语说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二)副词能修饰名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副词能够修饰名词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分为三类(这里分类采取与上文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因为本文是赞同副词修饰名词的,具体的解释说明会在后文中论述): ,(一般现象说。 张静(1960)认为,副词修饰名词,这绝不是特殊现象,也和修饰动词、形容词一样是一般的现象。她还举了26个例子来作证,以说明副词修饰名词的普遍性。 但是,在这26个例子中的“也许老王去”,“突然事件”,“太娇气”,“很理智”等,根本不是副词修饰名词。这可能与当时的词类划分还不清楚有关,其例子有问题,结论也就会打折扣,一般现象说是有一定问题的,而且“副名”结构在当时确实还不是一种一般现象。 ,(特殊现象说。 邢福义先生(1962)与张静先生的看法截然不同。他认为“虽然副词可以修饰名词,但是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比较起来,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特殊现象。”邢先生虽然肯定了副词能够修饰名词,但他又 不承认程度副词能修饰一般名词,像“最营养”,“很模范”,“很情绪”,“非常兴趣”等,他认为这都是“有毛病,站不住的说法。” 这种观点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因为当时的“副名”语言现象毕竟还很少见,不像今天这么泛滥,即使在今天,副词修饰名词也不是一种普遍现象,该结构是受着各种条件限制的,这在后文中会有介绍。 ,(不断发展说。 这应该说是当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祁淑玲、劳丽蕊(,,,,)认为“程度副词十名词”结构的出现是语言运动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目前副词修饰名词正在逐步显性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潜性语言到显性化语言的过程。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问题的,副词修饰名词虽然已经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说是这时一种语言现象的逐步显性化过程,因为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无法定论,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根据目前的趋势,这种现象已经决不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另外,我们如果查看不同年代的词典也会发现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是不断发展的,这点留在后文再叙。 三 “副名”结构产生的原因 既然副词修饰名词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一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副词修饰名词产生的原因。 首先,这种结构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古代汉语中,“副 名”结构就已经时有出现,比如: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多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实所谓活用只是后人为了便于解释而已,从在当时的人的角度来看是无所谓活用的。 现代汉语中,也有几个副词经常在名词前面出现并修饰名词的,但多数不能单用,例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作谓语。“不人”、“不山”也不能单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的”、“什么山不山的”等句子里成对用或连着说。可见,“副名”结构的存在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我们从词典释义中也会对这种“副名”结构的发展脉络有所发现。我通过翻阅手头的两部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发现了以下两词的释义的变动。 《现代汉语词典》(198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 关键 1门闩或功能类似门闩的东西。2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门闩;比喻紧要的部分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2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 气派 指人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显示出来的气势。 1人的言行举止所表现显示的作风、风度。2某些事物显示出来的气势。3神气;派头大。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两词在前者均只有名词释义,而在后者却多出一个形容词的意思(这里和下文所说的新词性义项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指该词成了兼类词)。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提出自己关于这种变化的一点设想。我认为,以上各词的形容词词义的产生是由于“副名”结构的使用造成的。 名词一旦进入“副名”结构受副词修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其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李康澄(2003)将名词的语义分为两个部分: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名词在形成概念意义的时候很多细节性的特征给概括掉了;性质意义又可以分为附加性质意义和内在性质意义两类,名词的性质意义是副词修饰名词的产生的基础。在“副名”结构中,副词修饰的名词的性质意义,凸现了原来在概括中失去的这种细节性的意义,但是当名词的这种性质意义经常出现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名词产生出了新的形容词性的意义,于是给这个词在字典中立了一个形容词的义项。比如,“气派”最初就是一个名词,但是由于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们把它用在“副名”结构中(很~,非常~,十分~,太~了,„„),而且这种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至于人们会认为“气派”是一个形容词,于是在编修词典的时候,就给其立了一个形容词的义项。我们依照同样的理由可以在若干年后也给“淑女”也立一个形容词的义项。 其次,“副名”结构有着特殊的语用价值。 “事实上有很多语言现象是很难从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等形式的或规则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的,这时就不但需要甚至只能通过深入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知基础,才可能得到比较合理准确的解释,也才可能得到比较概括、抽象的规律”(陆俭明,沈阳,2003)。“副名”结构的泛滥也是如此。尽管很多“副名”结构不符合目前所确立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规则,但是在动态的语用平面 上,这种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价值,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可以有限度类推,不是很难理解。一种语言现象如果有广泛的使用范围,能够进行有限类推,能够在交际中表达明确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就具有特殊语用价值,就应该重视,即使和语法规则相抵触。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某种语言现象对交际无碍,这种语言现象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有特殊语用价值,这种存在便是合理的。 “副名”可使表达言约意丰,补偿语义。如前所说,名词的性质细节义在概括中简约掉了,而名词本身往往具有丰富的性质意义,运用“副名”结构就可以补偿被概括简约的名词的细节义,从而增加信息量。比如“很传统”可理解为“一种美德、很勤劳、很善良、能吃苦耐劳的”等等,如“我家祖上的女人包括我的母亲都是很传统的”(李红《往事回声》,《北京文学》1996年第5期),“很传统”如果用形容词词组来表达,可能就会很麻烦,比如“很安分、很勤劳、很委曲求全的”。 有时候“副名”可使表达具体、生动、形象。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小孩”或“很女人”,明显比描述这个人的言行举止怎么样像小孩或女人要生动形象得多,同时也给听话人留下的更大的想象空间。 正因为如此,“副名”结构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再次,“副名”结构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具有特定文化素养的人及其对事物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副名”结构的文化背景。人们对特异感受的表达,是建立在特定文化素养之上的,如果对没有读过鲁迅作品的人说“很阿Q”,他就会感到莫明其妙。因此说“副名”结构是一种语言艺术,反映了说汉语的人的特定的“知识涵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副名”结构可以说是一种社 会方言,是属于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开放的社会群体的言语活动。可以想象,随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这种现象很可能会继续扩大。 第四,“副名”结构的出现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对人们的语言运用有所影响,香港作家喜欢使用“副名”结构,他们笔下的“副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香港独特文化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港台作品不断地涌入大陆,港台作家笔下的“副名”结构对现代汉语“副名”结构的大量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副名”结构的出现与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 汉语是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这在形式上就表现为:(1)词类的多功能性(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为开放类,它们的语法功能丰富);(2)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副词之所以能够修饰名词,是因为那些被修饰的名词一般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比如,林君峰(,,,,)认为,“副名”结构里的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一般名词及专有名词次之,且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名词能否参与构成“副名”组合,与人们对名词所指事物的性质细节的认识程度有关;而在性质细节是否为人所知方面,多数专有名词及一般名词不如抽象名词。 四 “副名”结构的功能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副名”结构可以在句中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比如: (一)谓语 1(你太雷锋了。 2(那个人的思想特别现代。 (二)定语 1(他是一个非常家庭的男人。2(十分淑女的长发女郎。 (三)补语 1(他已经变得很中国了。 2(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 其实,从上文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副名”结构的功能相当于“副形”结构的基本功能,“副形”结构是一种状中结构,其基本功能和中心语形容词一致,也就是说,“副名”结构的基本功能相当于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可见,该结构表达的语法功能是汉语中早已有之的。 上文也提到了,汉语中的一种语法功能可以由多种语法成分来表达,比如,谓语可由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来充当;同一种语法成分可以表达多种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等。可见,“副名”结构并没有使汉语表达功能更加复杂化,只是提供了为汉语的一些表达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汉语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五 “副名”结构的走向 本文在上面已经初步肯定了这种结构的生命力,并认为这种结构的运用至少在目前情况下会继续发展下去。 目前很多人都在做“副名”结构研究,角度也是多方面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给这种结构以及其走向一个公允的论述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基本上是对这种结构的继续发展看好的,下面举出仅我认为值得关注的两个观点。 (一)邵桂珍(2000)提出应注意区分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认为二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这种区分是否合理何必要呢, 这种区分实际上是上文所提到的修辞说和特殊现象说的综合反映。其承认“副名”结构的存在但又认为其是特殊现象(如“今天才星期三”、“他的桌子净书本”),而对于日渐增多的其他“副名”现象(主要是程度副词+名词)又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解释(如:“他很浙江人”、“他长得很中国”)。这种解释固然有其实际意义(比如,符合今天的主流语法观点、便于语法的归纳和教学等);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在这种所谓“修辞”的“副+名”日渐增多并广泛应用的时候,这种区分势必会与语言现象不合。 (二)周阿根(2002)提出的“副名”结构中名词释义问题。他认为“副名”结构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他提出,对“副名”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现状、形成原因、形成条件以及“副名”结构中名词的释义等问题的研究,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新任务。他也认为在“副名”结构,副词修饰的不是名词的本质义,而是修饰的名词的细节义;同时列举了词典对这类名词的释义的几种处理方式。他认为,在词典编纂过程当中,不要把所有能够进入“副名”结 构的名词都标注成名词和形容词两类,只有那些组合面比较宽、词义变化较大、而且表示的细节义已经可以独立加以使用的,可以为之分立义项;同时还指出,当前编写词典的工作中对义项的建立过“细”的问题。 周先生的这个观点值得重视。如果我们肯定“副名”结构的合理性(或者说是合乎语法),由这个结构带给名词的意义就应该是语法意义,应在语法中以语法规则的形式解决,而不能在词典释义的过程中增加名词的义项,增加义项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词典释义的繁琐。 六 小结 “副名”结构在今天的广泛应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且其应用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于这种结构的研究,语法学界早已展开,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并不断深入,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更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局限,这是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家对该结构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对该结构的前途还不能完全确定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受传统的语法格局的束缚不无关系。 随着这个结构前途的不断明朗、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外新的语法理论的不断引入,这个结构的研究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个结构尽可能的全面把握和研究,以正确全面的认识这种语法现象。我们相信,对这个语法现象的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也将对开启汉语语法尤其是汉语词类研究的新局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方华《副词能否修饰体词刍议》,《南京大学学报》,1986,(3)。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李康澄《“副+名”流行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基础》,《怀化学院学报》, 2003,(6)。 李敏《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林君峰《副名组合的新发展及其实用意义》,《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蔺璜《副名组合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刘景秀《80年来“副+名”的研究方法综述》,《天中学刊》2005,(,)。 祁淑玲,劳丽蕊《也谈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4,(,)。 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接触及表达效果》,《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5)。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1962,(5)。 于根元《副+名》,《语文建设》,1991,(1)。 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国语文》,1961,(8)。 张谊生《副名结构新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 周阿根《现代汉语的“副名”结构及其名词释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1]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2002)第210页。 [2]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2002)第213页。
/
本文档为【小议副词修饰名词[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