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

2017-09-20 10页 doc 25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
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
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亚里斯塔克)。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司马迁等)。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希帕克)。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34年,中国 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落下闳、邓平等)。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中国落下闳)。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 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2006-6-27 22:19回复复杂系统,详细阐述" [图]伊水寒兮5位粉丝2楼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沈括)。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的专著(中国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公元1500年~1800年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波兰哥白尼)。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哥白尼)。1572 。1582年,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第谷?布拉赫)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布鲁诺)。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法布里许斯)。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刻卜勒)。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刻卜勒)。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伽里略)。2006-6-27 22:19回复[图]伊水寒兮5位粉丝3楼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刻卜勒)。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加桑迪)。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伽里略)。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霍罗克斯)。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徐光启)。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徐光启)。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赫维留)。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惠更斯)。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 (荷兰惠更斯)。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卡西尼)。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卡西尼)。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卡西尼)。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卡西尼)。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哈雷)。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卡西尼)。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哈雷)。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哈雷)。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弗兰斯提德)。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哈雷)。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哈雷)。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英国布拉德雷)。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布盖)。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布丰)。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布拉德雷)。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达朗贝尔)。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赖脱)。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拉?卡伊、拉朗德)。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欧拉)。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康德)。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约?迈耶尔)。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康德)。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布盖)。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兰伯特)。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德国波德)。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弗?赫歇尔)。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梅西耶)。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弗?赫歇尔)。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古德利克)。1783年,发现太阳系整体在空间的运动,并首次定出向点和速度,证实太阳也有自行(英国弗?赫歇尔)。1785年,用统计方法研究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等,得到第一个银河系结构的图形,产生了恒星天文学(英 国弗?赫歇尔)。2006-6-27 22:19回复[图]伊水寒兮5位粉丝4楼1787年,从力学提出太阳系稳定性理论(法国拉格朗日)。1787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三,卫四和第一个行星状星云(英国弗?赫歇尔)。1789年,发现土星的两个卫星--土卫一和土卫二(英国弗?赫歇尔)。1796年,《宇宙体系解说》一书出版,提出有力学和物理学上依据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法国拉普拉斯)。1797年,提出计算彗星轨道的新方法(德国奥耳勃斯)。1799年,《天体力学》一书出版,建立了行星运动的摄动理论和行星的形状理论(法国拉普拉斯)。1800年,首次发现太阳光谱中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英国弗?赫歇尔)。公元1801~1899年1801年,发现第一个小行星"谷神星"(意大利皮亚齐)。1802年,发现双星有互相绕转的周期运动(英国弗?赫歇尔)。1809年,《天体按照圆锥曲线运动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德国高斯)。1815 天文分光学",并年,创用直光管、三棱镜、望远镜组成的分光镜,从此产生" 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吸收线(德国夫琅和费)。1823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光度佯谬"(德国奥尔勃斯)。1833-1847年,发现了3,347对双星和825个星云(英国约?赫歇尔)。1837年,利用游丝测微计精密测量双星的位置,并发现许多新双星(俄国瓦?斯特鲁维)。1837年,首次测量了太阳的辐射热量(法国普耶,英国约?赫歇尔)。 1838-1839年,初次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为地球公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德国贝塞尔,俄国瓦?斯特鲁维,英国亨德森)。1843年,发现太阳黑子数以约11年为周期的变化(德国施瓦布)。1844年,发现观测变星的亮度等级法,促使变星研究迅速发展(德国阿格兰德尔)。1844年,根据天狼星和南河三运动的不规则变化,预见它们都有暗伴星(德国贝塞尔)。1845年,首次拍摄到可供研究日面活动的太阳照片(法国斐索,傅科)。1845年,根据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到有一个新行星存在(英国约?亚当斯,法国勒维烈)。1846年,根据行星轨道摄动理论计算的预示,发现海王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德国加勒)。1846年,发现海王星的第一个卫星--海王卫一(英国拉塞耳)。1847-1877年,考虑各大行星间的相互摄动,重编大行星运动表,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现象(法国勒维烈)。184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七(美国邦德)。1849年,提出卫星的稳定性理论,由此证明土星的光环不是一个连续固体,而是无数小质点组成(法国罗什)。1850年,发现一些星云具有旋涡结构(英国威?罗斯)。1851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 王卫一和天王卫二(英国拉塞耳)。1851年,发现地磁和磁暴也有同太阳黑子数变化完全相对应的11年周期变化(德国拉芒特,英国萨比恩)。1852年,编制波恩星表(德国阿格兰德尔)。1854年,提出太阳能源的引力收缩假说,认为太阳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逐渐收缩,位能转化为热能,维持了它向外辐射的能量(俄国赫尔姆霍兹)。1857年,第一次成功拍出恒星的照片,开始了恒星照相术(美国邦德)。1857-1859年,首次拍到细节清晰的月球照相(英国德拉吕)。建立天体的光度和星等之间的基本关系式(英国泡格森)。1858年,从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转动,发现太阳不是固体般自旋,而是象流体那样在作"较差自旋"(英国卡林顿)。1858年,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纬度分布的周期变化(德国斯波勒尔,英国卡林顿)。1859年,发现太阳耀斑,耀斑出现的同时发生地磁扰动、磁暴、极光等现象(英国卡林顿)。1859年,发明光度计,经改进使用至今(德 。1861年,刊布了包含226颗亮星的第一个光度星表(德国泽尔纳)。国泽尔纳) 1862年,根据贝塞耳的预测,发现了天狼星的暗伴星。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研究太阳系外的天体运动(美国阿?克拉克)。1863-1864年,由恒星和星云的光谱分析,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而证实天体在化学上的同一性(意大利赛奇,英国哈金斯)。1863年,编制第一个基本星表AGK(德国奥魏尔斯主持,国际合作)。1864年,用分光镜研究星云,揭示了它们的气体结构,并发现行星状星云所发出的两条特殊的绿色谱线。(英国哈根斯)。1865年,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一些亮星含有钠、铁、钙、镁、铋等元素(英国哈根斯)。1866-1881年,从彗星光谱发现彗星含有碳氢化合物,并证实彗星不只是反射太阳光,本身也发光。又从流星的气体光谱与彗星相似,说明两种天体有联系(英国哈根斯)。1868年发现太阳的中层大气--色球层,并发现太阳上的氦元素,以后也在地球上发现氦(英国洛基尔)。使用分光镜,第一次在不是日食时候观测到日珥(法国詹森)。提出第一个恒星光谱的目视光谱分类法,把恒星分为白色星、黄色星、橙色星和红色、暗红色星四类(意大利赛奇)。第一次测定恒星的视向速度(英国哈金斯)。1869年,刊布太阳光谱里一千条谱线的波长,并用新单位埃表示(瑞典埃格斯特朗)。1870年,发现太阳的闪光光谱和日冕所发出的一条特殊的绿色谱线,曾以为是一种新元素,后到1941年才被证实是铁、镍、钙的禁线(美国查?杨)。1871年,由太阳东西两边光谱线的位移,测定太阳的自转的速度(德国沃格耳)。1874年,发现到4等为止的亮星集中在与银道成17度交角的大园上(美国古尔德)。1876年,提出小行星带空隙区和土星光环狭缝形成的动力学理论(美国刻克伍德)。1877年提出火星表面上有"人工运河"的看法 (意大利斯基帕雷利)。发现火星的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美国阿?霍尔)。发现(晶体)硒和金属接触处在光照射下产生电动势的光生伏打效应,后美国人弗里兹于1883年用此制成光伏打电池(英国沃?亚当斯)。《声的理论》出版,基本上完成声音的数学理论(英国瑞利)。1878年,根据太阳辐射的斥力作用,建立彗星形状理论,把彗尾分成三种(俄国勃列基兴)。1879年建立潮汐摩擦理论,由此提出月球起源的学说,认为地球因受太阳的起潮力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质被拉出而形成月球(英国乔?达尔文)。应用黑体的辐射与温度间的经验公式,求得太阳表面温度为摄氏六千度(奥地利斯忒藩)。1879-1882年,使用偏振光度计,编制成4,260颗恒星的实测星等的大光度星表(美国爱?皮克林)。1880年,提出变星分类法(美国爱?皮克林)。1881年,应用电阻测热辐射计精确测定在地表热辐射的太阳常数值,开始了太阳辐射的研究(美国兰格 。1881年,第一次摄到彗星的照片(法国詹森,美国德拉帕尔)。1882年,莱) 观测证实水星近日点的长期进动有超差,并精确测算出其数据。(美国纽康)。1885-1886年,建立恒星的光谱分类法(美国爱?皮克林、安?莫里)。1887年,开始编制照相天图星表(法国巴黎天文台亨利兄弟负责,国际协作)。1887年,根据恒星光谱不同,提出恒星演化的理论,用以说明恒星是变的(英国洛基尔)。1888年刊布"新总星表"(N.G.C)(英国德雷耶尔)。发现大陵五变星的视向速度呈周期变化,从而证实了它是颗食变星(德国沃格耳)。由照相观测发现仙女座大星云旋涡结构(英国罗伯茨)。1889年,发现第一个分光双星(美国爱?皮克林、安,莫里)。1890年,研究土星和木星间的相互摄动,建立木、土两行星运动的精确理论(美国乔?希耳)。1891年,发明太阳分光照相仪,并获得太阳光谱图(美国赫耳,法国德朗达尔)。1892年,发现木星的第五个卫星--木卫五(美国巴纳德)。1892年,根据贝塞耳的预测,发现南河三的暗伴星(美国舍伯尔)。1894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引力佯谬"(德国塞利格尔)。1895年,应用光谱分析证实土星光环的陨星结构(美国基勒)。189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九(美国维?皮克林)。1898年,发现爱神星,这颗小行星和地球最近时不到2,400万公里,因此被用来测定太阳视差(德国威特)。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天文地理】天文年谱公元前 公元元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