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丹参的研究

2018-02-28 50页 doc 715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丹参的研究丹参的研究 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去50 年特别是近20 年我国植物化学有了快速 发展。从传统植物化学研究看, 已和国际差距较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并 做出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我国植物种类丰富, 世界上名列第三; 应用历史悠久, 且多有文字记载。由此出发, 再 , 就可能做出有特色的植物化学。青蒿素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但是不多。一个 传统植物化学是提取、分离、结构和发现新植物化学成分, 看来这一“关”我们虽未完 全度过, 但已基本解决。我们认为现代植物化学应该是研究植物有用成分特别 是生物活性成分的科学。这样和...
丹参的研究
丹参的研究 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去50 年特别是近20 年我国植物化学有了快速 发展。从传统植物化学研究看, 已和国际差距较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并 做出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我国植物种类丰富, 世界上名列第三; 应用历史悠久, 且多有文字记载。由此出发, 再 , 就可能做出有特色的植物化学。青蒿素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但是不多。一个 传统植物化学是提取、分离、结构和发现新植物化学成分, 看来这一“关”我们虽未完 全度过, 但已基本解决。我们认为现代植物化学应该是研究植物有用成分特别 是生物活性成分的科学。这样和我国植物资源特点相结合, 又和多种学科如生命科学和有机化学等渗透交叉相结合, 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应该说我国植物 化学界已开始了这种转变, 但并不普遍。 但从国际上发现的几个成分看, 大都是从民间药民族药中发现的, 而这方面我国是的。从一种植物中分离近百种化学成分已无困难, 而从三至四种中药组成的有用复方中发现 能够阐明其物质基础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在下一个世纪初可能取得突破性进 展, 而此点我国最有特色。发展我国现代植物化学要不断 1 研究领域不应局限于药物, 而应进行新天然农药、特 殊油脂、特殊精油、功能食品等, 要与植物相关学科如分类学、系统学等交叉, 这无疑是重要的。 朱大元: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活性成分能直接研发成药物;活性成分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活性成分为中药制造现代化起到物质保障作用;活性成分又是中药专利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1 中药活性成分部分可以直接成为新药: 1.1青蒿(即黄花蒿) 治疟:它的发现对世界治疗疟疾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 一个结构完全新型的抗疟新药。这个成果引起国内外医药界广泛瞩目,被称之为“神奇的中药”,数亿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神药”。2002 年3 月14 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惊叹:一种失传很久的中草药在人类最迫切需要它的时候竟然再度 被发现,并将数百万身染疟疾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之后又在青蒿素的基础 上经过结构修饰,衍生出第二代新药———蒿甲醚(artemether) 青蒿琥酯 (sodium artesunate) [1 ] 。青蒿素类药是治疗各种危重疟疾的高效、速效、 低毒的新型抗疟药,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亚非拉多个国家进行为期3年的抗疟 治疗的临床验证,证明它们是一类优良抗疟药。如蒿甲醚,1990 年WHO 出版文件 向世界各症区国家推广抗疟新药———蒿甲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目前该 药已在20 多个国家注册,1995年被载入国际药典。青蒿素类药近期又作为抗疟 药支援非洲,成为国际公认的我国创制的新药,这是我国药物研究中的一项创新 成果。 1.2 三氧化二砷(As2O3 ) 系传统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医学入门—本草》 记载“砒霜主恶疮瘰疬,腐肉”。《圣惠方》记有外用砒霜散治“恶疮久治不愈”, 2 祖国医药曾用砒霜作为攻毒类金石中药应用于肿瘤治疗。但其毒性较强,对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均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与多种酶结合,使酶活性受到抑制,致染色质畸变,严重干扰酶的生理功能、结构和代谢,因此一度作为致癌物和剧毒药 而很少在临床上应用。1971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先用癌灵一号静脉滴注(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 ,取得显著疗效[2 ] 。同时上海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先研究其作用机制[3 ] , 用APL 细胞系NB4 细胞为体外模型,以1 —2μmolPL As2O3 诱导NB4 ,并随PMLRRa 蛋白的快速调变和降解,诱导细胞凋亡,这些研究成果引起国际肿瘤学界的极大兴 趣。1996 年8 月Science 曾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光彩”作了专题报道,这是继全反式维甲酸(指王振义院士为首的以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 后,使每个人感到震惊的同一个研究组获得的又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发现。??,研究者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对中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并在相关领域形成新 的研究热。??,将中医药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纳入到现代医学科 学的主流[4 ] 。由于As2O3 具有疗效高、生存期长、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性,其耐药发生率低,并可用于巩固治疗等优点,我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 于1999 年正式批准As2O3 用于APL 治疗。随后国内外,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投入到此领域 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As2O3 的研究热。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也批准As2O3 用于治疗复发性APL 。 1.3再如川芎嗪是从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冠心?号治疗冠心病研究获得广 泛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其中有效成分,发现方中活血化瘀中药川芎?号碱—四甲 基吡嗪有可靠的抗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作用,后以此活性成分研制成治疗急性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新药—川芎嗪[5 ] 。 3 1.4传统中医认为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临床使用极为广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时,发现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以此研制成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的改善方面疗效确切。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中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大规模临床试验病例中,采用了国际公认的运动试验作为 药物疗效的评价。该药显示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控制标准。此项成果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的结晶[6 ] 。在Nature Biotechnology 撰写的评论中指出:“该药的成功研发,说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通过研究临床有效的中药制剂的化学成 分,能开发创新药物。与通过随机筛选开发新药相比,此种途径更快、更有效” [7 ] 。 1.5从降酶保肝的中药五味子得到对治疗肝炎有活性的五味子丙素 ( schizandrin C) 衍生的抗肝炎新药———联苯双脂(bifendate) 和双环醇(bicyclol) [8 ] ; 1.6从千层塔中分到治疗早老性痴呆病的石杉碱甲(huperzineA) [9] ; 1.7改善微循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山茛菪碱( anisodamine ) [10] ; 1.8镇痛作用的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matine) [11] ; 1.9人参中分得的抗肿瘤活性成分人参皂甙Rg3 (ginsenoside Rg3 ) [12] ; 1.10研制成功由麝香酮、芳活素、海可素?、海可素?等配制成的人工麝香 [13] ; 1.11治疗青光眼药———包公藤甲素( erycibealkaloid) [14] ; 1.12抗肿瘤药———斑蝥素(cantharidine) [15] ;β2榄香烯(β2elemene) [16] 和冬凌草甲素(oridonin A) [17] ; 4 1.13治疗心血管病药物———葛根素(puerarin) [18] 等。 中医药的科学性、理论价值、神奇疗效、重要地位正在不断被国际上认识和 采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70 多家公司和40 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 天然药物的新药研究开发,其中不少是我国的中药资源,并研制成很好的新药。 如红曲——他汀类药的启示: 几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红曲,1976年日本研究者从中分得洛伐他汀[19 ] ,后美国又从土曲霉菌培养基中分得同一物[20 ] ;进一步研究证明,它能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的关健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 1987 年美国FDA 批准其作为降脂药应用于临床。随后以此为先导化合物,人工半合成、全合成了一系列“他汀”同类物,与此同时带动了作用机制等生物 学研究,有人称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他汀革命”和里程碑式的研究。同时开拓出了价值250 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目前国内生产的他汀类药销售额达70 多亿元。我国北京大学从红曲开发出降脂药—血脂康[21 ] ,实际上内含洛伐他汀,同时保留多种有效成分,如麦角甾醇、氨基酸、脂肪酸,上市后也产生了很大经 济效益。假如我们早在红曲中分得洛伐他汀,发现其活性,并申请了专利,那该是另一局面了。以上的例子有的以有效成分作为西药形式或中药有效组分审批,可能有人认为不是中药,但这些新药正是我们在继承中医药坚实的临床基础上,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道路研发的。临床疗效是医学发展的硬道理,最终再回到临床验证得到确切疗效而成为新药,脱离我们老祖宗的临床基础是不可能研制成 功的,因此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2 中药活性物质研究为中药复方提供物质基础 3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对中药制造现代化起到标准化作用 4 中药专利保护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 中药产业经济效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 5 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不少沉痛的教训和问题,上面提到的青蒿素公开发表而失去专利申请权,造成惨痛的损失。现在专利更 适合于化学合成药物,而我们的传统中药古方、经典方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没有秘密可言,难以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即使对某些复方组成申请了专利,保护力度很小,别人稍作变动,就可跳出保护范围,做到仿制不侵权,当然我们要力争传统中医药作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国外很多制药公司认识到我国的中药 对研发新药有很大的潜力,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和生 物测试研究,一旦发现活性化学成分马上申请专利保护,以抢占中国市场。他们 用国际标准研究我们的中药,抢先申请了专利,目前国外公司在中国抢先申请中 草药专利已有1 000多件。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研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 韩国人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对我国这个传统方剂 生产的制剂企业带来了限制;传统中药薄荷,目前有8 项专利为美国人所拥有;银杏目前有国内外专利申请共68 件,其中外国人申请的虽然只有4 件,但几乎覆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因此我们应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吴仪曾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扩大竞争优势,促进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地创新,研究中药活性化学 成分是中药技术标准化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我们中药技术标准,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专利。如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按传统中医的方剂由三味 中药组成,如按此复方申请专利无法得到保护。他们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从该方中提取和分离鉴定了14 个有效成分,以此有效成分之间的配比关系等,形成了核心专利,并外延包括配方、有效成分、工艺、质量控制等一系列专利。中药 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光是一味中药就有数十上百个成分,复方将会有更多的成分,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将中药化学成分密切与生物学结合,利用现代新的生物学技 6 术和模式,快速、正确地确定活性,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为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源于植物鼠尾草。鼠尾草属植物隶属于唇形科(Labiatae),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占全科植物总数的20%,生长于温热带地区。鼠尾草是欧洲十分古老 的药用植物,其学名Salvia,源于拉丁文,意为“医治、拯救”,其意即是说鼠尾草可解救世人免于疾病之苦。同时,鼠尾草又作为香辛料蔬菜而受人欢迎。 我国鼠尾草属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中、藏医临床应用历来已久,大多数以 根入药作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而丹参本身也作为保健食品生产原料 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卫法监发【2002151号)。存在于鼠尾草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种类众多,其中的多酚类 化合物含量丰富,统称为Salvianolic acid。在我国,因首先在该属植物丹参 中发现而被命名“丹酚酸”。20多年的研究表明,区别于传统对其中酮类和醌类 物质的认识,丹酚酸可能是鼠尾草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之一。目前,我国医 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丹参粉针剂的药效成分正是 组成多种丹酚酸的构架单位一R-(+)一p一(3,4一二基苯基)乳酸(即丹参素,DSS)。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有“一味丹参,功同四 物”之说,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丹参归心、肝经,药性微寒,味苦、无毒,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归纳丹参的功用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说明丹参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二、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丹参的作用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几 7 十年来,经过化学家,药学及药理学家和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通力合 作,对丹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丹参的多种新制剂研制成功,用于临床治疗 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炎, II型糖尿病,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并取得了成功. (一)脂溶性部分: 30-40年代,首先日本学者中尾万三和泷浦洁等发现3个脂溶性部分(分别称为丹参酮I、?、?)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丹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资源调查、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制剂及工艺合成等。相继 发现了30个余种化合物,同时,证明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为鼠尾草属植物的特征 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 抗菌、内分泌调节等作用。这些化合物以丹参酮为代表, 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二萜醌(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等)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无论邻醌或对醌的结构都很容易被还原成二酚类的化合物, 而二酚类的化合物又可氧化成为邻醌或对醌。这种氧化还原反应与生物体内的 很多与电子传递有关的生物化学反应有关, 从而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产生一系 列的作用和影响。丹参酮可以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其中丹参酮?一A是抑制药物代谢酶的主要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A可以选择性的抑制人细胞色素P450 IA2,其抑制常数K(i)为(7.2?0.7)mnol?L- ,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丹参酮?-A和隐丹参酮对人细胞色素的抑制作用选择性较 低。这种作用可能会影响联合用药的效果,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然而 ,众所周知,丹参的传统应用方式为水煎液, 因此其有效成分应以水溶性物质为主。从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物研究人 员对丹参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80年代初报道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 (3,4一二羟基苯乳酸),为水溶性成分的基本结构以来,先后从丹参水溶性 8 部分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化合物并明确其化学结构,到目前已有近20种之多,证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主要是酚酸类化合物,多数命名为丹酚酸并分别以英文 字母区别,称为丹酚酸A 丹酚酸B 等等。结构上 七十年代起我国上海一些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工作较多,上海第九制药厂等 单位对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 用乙醚处理丹参注射液, 水层经乙酸乙醋提取, 调至pH至8.5,碱性水溶液再调pH至8.53-4, 析出物用乙酸乙醋提取, 纸层析可展出7个斑点, 初步证明含有甙类物质和酚羟基的强酸性物质。1981年杨春欣等从水溶性成分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 定名为丹参素, 并制成了注射剂。制 成注射液经22例冠心病初步应用, 12例有效, 8例心电图改善。用水从丹参中 提取, 得率为0.2-0.28%。刃邓沁, 在配制注射液时需加入抗氧剂, 其注射液2ml含丹参素20mg。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药研究室从丹参注射液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 其中个经鉴定为丹参酮-I、隐丹参酮、异阿魏酸、原儿茶醛、 琥珀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A, 另一个尚待鉴定(估计为丹酚酸B)。1 丹参酸A(丹参素):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张德成等,上海第一医学院 学报1980,384:能扩张肠系膜微动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 白降解及抗心肌缺血作用近年发现丹参素对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并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及抗脂蛋白氧化作用应用培养CHO 和纤维母细胞进行实验证明丹参素对上述培养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有抑制作用 使氧化脂蛋白 9 中MDA含量减少降低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提示丹参素可能有防治动脉粥样 硬化的作用。 2 丹参酸丙(丹参酚酸C):在丹参里含量极微。丹参素的化合物的两分子缩合 物:陈政雄等药学通报1981,16:24 3 迷迭香酸:丹参酸与一或二分子咖啡酸缩合:艾春波等,中国化学会第三届 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一,1987,烟台 4 丹酚酸A:为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池城安正等,日本药学会第 107年会讲演要旨集,1987,369 。 5 丹酚酸C: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 艾春波等,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一,1987,烟台 6 Lithospermic acid(紫草酸):Li LN et al ,Planta Medica,1984,50: 227 为丹酚酸A的同分异构体。 考证: Planta Med. 1984 Jun;50(3):227-8. Salvianolic Acid A, a New Depside from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Lian-Niang L, Rui T, Wei-Ming C.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 Xian Nong Tan Street 9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new depside of D-(+)-beta-(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and 2-(3,4-dihydroxyphenylethenyl)-caffeic acid, named salvianolic acid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dried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as defined by spectral analysis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PMID: 17340301 [PubMed - in process] 7 丹参酸乙(丹酚酸B):3分子丹参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陈政雄等药学通报 1981,16:24 8 原儿茶醛:于1975年3-6南京药学院届毕业学员姚俊严、陈占甲、邵志高,75 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时完成。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发表。 资料检索词: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酸、丹参酸镁、丹参 10 酸乙、丹参乙酸、丹参酚酸、紫草酸、丹参多酚酸、丹参多酚酸盐、丹酚酸、 总丹酚酸、丹酚酸B、丹参单体、丹参活性成分、咖啡酰缩酚酸、缩酚酸、咖啡 酸及其衍生物、鼠尾草、邻酚羟基、新木脂素骨架 (一)1986年,丹参抗氧化作用的发现: 1986,沈寅初 丹参对兔肾热缺血时超微结构保护作用的初步观察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86,9(4):26-28:丹参和肌苷对实验兔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具有 相似的保护作用。在热缺血60min和120min后,该处微绒毛和线粒体的缺血性损 害比对照组兔为轻。但用肌苷保护的肾小管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性损害 比用丹参保护的要重。缺血肾恢复血流30min后,丹参与肌苷两组的微绒毛和线粒体均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这些结构未能恢复正常。丹参的主要作用之一, 可能与提供维持近曲小管细胞的微绒毛有规则地排列,以及修复热缺血期间引起的局部损害所需的能量有关。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使红细胞瘀滞聚集,改善、 血粘度降低、微循环流速加快提高组织从微循环血管中摄氧能力或者在微循环 水平上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等作用,改善血液动力学和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等 作。通过本实验似可提示丹参的上述作用, 可提高被保护的肾组织对急性缺血 缺氧的耐受力、加速缺血肾组织结构修复, 从而在一定时限内能保护缺血肾功 能。丹参对原位热缺血肾影响的主要部位,似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器和刷 状缘,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提供修复局部因缺血引起的损害和维持微绒毛有规则 地排列所需的能量有关, 这种作用与肌苷相似, 但其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效果更明显, 有待深入研究。 1987,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生教研室赵国昌张国义王孝铭丹参对急性心肌缺 血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 1987,3(4):197-199:本实验以结扎家兔冠脉左室支造成在体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以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心 11 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探讨心肌脂质过氧化情况及其与心电图段S-T改变的关系, 并以丹参注射液为心肌保护因素, 观察胎质过氧化物、心电图S-T段的变化, 探讨丹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结扎冠脉左室支40分钟时, 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比对照组增加2.4倍(P<0.01)。缺血区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正相关(r=0.822,P<0.025).预先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 使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缺血组缺血区降低 47.9%(P<0.02)。并使冠脉左室支结扎后至分钟的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降低44.8-47%(P<0.05)。在缺血组实验中观察到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对 照组明显增高, 而非缺血区不增高, 表明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增强, 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在缺血组和丹参组还观察到, 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 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从量的方面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据文献 报道, 脂质过氧化可导致膜脂质双层表面负电荷增加, 电稳定性下降及通透性 增加。目前, 已有大量实验表明,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有损伤作用, 而膜的损伤会导致跨膜离子的异常运动, 尤其是造成Ca2+的大量内流。这势必会使膜电位 发生异常, 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在冠脉左室支结扎之前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 可明显降低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并使冠脉左室支结扎后2至5分钟时段抬高程度较缺血组明显降低, 表明丹参通过某种机制使脂质过氧化过程受到 抑制, 使心肌受脂质过氧化的损伤作用减轻。本实验室过去的研究表明, 丹参具有钙拮抗作用, 减轻钙反常及高钙负荷性心肌损伤。我们认为丹参在在体缺 血模型发挥的抗氧化作用, 使膜的损伤减轻, 钙内流受阻, 是保护心肌, 减轻异常电活动的重要机制。 1988.沈寅初 遵义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丹参对缺血—再灌流兔肾皮质过氧 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1988,11(2):5-7:家兔静脉注射丹参(2g/kg)后,左肾缺 12 血60min再灌流30min,其皮质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比注药前自身右肾的含量 下降26.68%。丹参组缺血—再灌流肾LPO含量下降的幅度也显著大于葡萄糖组、 提示丹参可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防治肾缺血—再灌流损害具有积极意 义。 1988,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 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王以群; 韩国麒;丹参的抗氧化效能及主要有效成分 中国粮油学报, 1988年 02期 【摘要】 经过筛选试验,首次发现我国特产的药用丹参对食用油脂有很好的抗氧化效能。 丹参无毒、价廉,来源充足,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但还未见国内外有关丹参在 抗氧化方面的报导。弱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效能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从溶剂提取液中分离出的中性部分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效能,在食用油脂中添加 0.1%时,有大于合成抗氧化剂BHA、BHT最大限度用量的作用。经进一步分离与 结构分析,其主要有效成分有隐丹参酮、丹参酮?-A等,一个有更强效能成分的 结构有待进一步分析。 (二)1989年提出: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良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其抗自由基成分为:丹参素 1989年,杨卫东,电子顺磁共振(ESR)直接检测心肌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 基 中华心血管杂志1989,17(3):178-180:用电子瓶磁共振(ESR)直接窥测了用冷钾停搏液停搏的离体免心在有氧再灌挂前后的氧自由基改变。研究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心肌再灌注产生的氧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停搏150分钟的离体兔心只产生少量的氧自由基, 而再灌注15秒钟却有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生;本实验中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是 一种良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加入停搏液和再灌注液中,可以有效地清除心肌 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其效果与SOD相近,优干CAT。目前认为,丹参具有话 13 血化瘀的功能,其作用原理为改变血液流变性。动物试验表明丹参能保护缺氧 心肌,减轻超微结构的改变,但作用机制不明。本实验结果表明, 复方丹参注射液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对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1989年,郑树森, 等,丹参对莨菪碱对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致肺早期 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3):158 1989年,莫筒.在自由基生物学中应加强对新设想、新方法、新试剂的研 究.第=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专题中心发言汇编1989, l7~23:中药丹参注射液中的3,4一二羟基苯甲醛和D(+)β一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是 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第一次指明丹参抗自由基的成分)。 (三) 1990年,危一松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大鼠心、肝脑、睾丸脂质过氧化的抑 制作用 赣南医学学院报1990,10(4):211-212:已经证明白由基在缺血重灌 流损伤、衰老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e+2—半胱氨酸可诱导氧自由基产生, 从而攻击不饱和脂肪酸(PUFA), 使其发生脂质过氧化。氧自 由基引起过氧化有一特点, 即氧化为链锁反应, 包括启动和蔓延两个阶段。 PUFA分子结构双键上的氢原子易受氧自由基的攻击, 夺取氢原子而形成脂自由 基(R ?), R ?自发地与氧起反应而形成脂过氧基(ROO?) 吸引一个氢原子而使另一分子PUFA过氧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脂氢过氧化物(ROOH)及一分子脂自由基(R ?)。如此不断循环, 使许多分子过氧化。这种链锁反应很难自动终 止, 除非加入氧自由基捕捉剂方可终止反应。脂氢过氧化物经过过氧化物酶分 14 解, 生成丙二醛(MDA)及戊烷等。细胞膜、线粒体、微粒体均富含PUFA, 在Fe+2 -半胱氨酸作用下, 发生明显的脂质过氧化。ESM(丹参水提物)可抑制Fe+2-半胱氨酸引起的脂质过氧化, 保护细胞膜、线粒体、微粒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其抗 氧化机理有可能包括抑制自由基链锁反应的启动和终止蔓延两个环节。本实验 结果表明, 丹参水提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可显著抑制Fe+2-半胱氨酸 引起的心、肝、脑、翠丸的组织匀浆、线粒体和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提示有 可能作为抗氧化剂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与脂过氧化过多的有关疾病。 同年(1990),安徽省立医院的杨卫东,朱鸿良,赵保路.丹参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0,6(2):118-120:用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 酶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 用H2O2-Fe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和自旋捕集技术(EPR), 研究了丹参注射液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结果表明, 丹参注针液对H2O2-Fe2+体系中的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 对黄嘌呤一黄嘌呤氧 化酶体系中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100%, 提示清除具有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可 能是丹参的重要药理机制之一。研究表明, 在衰老、休克、肿瘤、中毒、炎症 以及免疫性疾病中, 氧自由基都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氧自由基在肝、肾、脑、 肺、消化道等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 作用, 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寻找安全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将可能减轻或避免活性氧自由基所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提高各种心脏病内、外科 治疗的疗效。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地清除用冷钾停搏 液停搏的离体兔心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 其效果与SOD相近。丹参注射液主 要是丹参的水溶性成份, 包括3个水溶性酚性酸,D(+)β-3,4,二经基苯乳酸及2 分子和4分子二经基苯乳酸的缩合物。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 的治疗。其对心绞痛症状的有效率在80%以上, 心电图改善率在42.9-66.6%之 15 间, 对急性心肌梗塞也有显著的缓解效应。动物实验表明, 丹参注射液对垂体 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 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梗塞都有明显 的保护作用, 并能缩小心肌梗塞范围。但是对于丹参的药理机制目前仍不甚明 确。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清除离体兔心再灌注 产生的氧自由基, 其效果与SOD相近。本文证明, 丹参往射液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100%。上述EPR实验结果都表明心肌缺氧后再灌注产生的主要是超氧阴离子。而本实验中丹参 注射液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达100%。所以, 尽管其对经自由基的清除率仅65%, 丹参注射液仍可能是预防氧自由基所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十分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丹参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 疗效明显而机制不清。本文结果表明, 清除氧自由基可能是丹参的重要药理机制之一。 1990, 郑州粮食学院;王以群; 韩国麒;丹参的抗氧化效能及主要有效成分 中国粮油学报,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编辑部邮箱 1990年 04期 【摘要】 本文报导了从丹参中提取的抗氧化成分的研究。其有效成分提 取是以丹参粉为原料,经乙醚提取、浓缩后再按文献方法分离成碱性、强酸性、 弱酸性和中性四个组分,并分 别作 AOM 试验。从中筛出抗氧化效能的中性组分.此组分在食用油中添加0.1%时,其抗氧化效果大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BHA、BHT 在最大限制用量时的抗氧效果。中性组分经硅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进一步分离 得到4个组分.经用熔点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及质谱法测定,已鉴定出其中两个有效成分分别为隐丹酮和丹参酮?A。此外,还有一个具有更强的 抗氧化效能成分的结构尚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1990,徐理纳(29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的中科院药研所研究员,从事活血 化瘀和阿魏酸丹酚酸A的研究), 等 丹参多种水溶成份抗氧化作用, 中国中西 16 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疾研究学会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990,徐理纳等丹参多种水溶性成分抗血小板聚集和微循环障碍改善作用 见全国第三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195 199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林童俊 该论文的部分工作已于第三届全国生化 药理会上报告并获优秀青年论文评比一等奖(1990年论文答辩);五味子酚和丹酚酸A抗 氧化作用机理及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文献出处】 生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1991年 04期:<正> 阿霉素是一种广谱 有效的抗肿瘤药,它的发现曾被认为是肿瘤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长期使用阿霉 素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心脏毒性,这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降低阿霉素的 心脏毒性,保持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是国内外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已知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而其心脏毒性则是因其在心脏产 生自由基所致。鉴于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与心脏毒性是分别通过不同的机自由 基一心脏毒性理起作用, 因此完全有可能用自由基清除剂拮抗阿霉素的心脏毒 性, 而保留其抗肿瘤活性。我们已往的实验表明, 五味子和丹参的多种有效成 份均有抗氧化作用。其中五味子酚五酚和丹酚酸丹分别是五味子和丹参有效成 份中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化合物。所以我们选择了五酚和丹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 作用的机理及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五酚和丹对阿霉 素的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而对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无影响。为临床开发应 17 用五酚和丹对抗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提供必要的依据。 199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林童俊; 刘耕陶; LIN Tong-Jun; LIU Geng-Tao Institute of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丹酚酸A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脏和肝脏线粒体损伤 的保护作用(英文)Protectiv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heart and liver mitochondria injury induced by oxygen radicals in rats 【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1991年 04期 【摘要】 已往的研究表明丹酚酸A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研究了丹酚酸A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脏和肝脏线粒体损伤的保护 作用。结果表明,丹酚酸A可抑制铁一半胱氨酸引起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ATP酶活性的丧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心脏和肝脏线粒体肿胀以及肝脏线粒体膜流动 性下降均可被丹酚酸A抑制。同时丹酚酸A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 用。进一步证明丹酚酸A具有抗氧化活性。 1991,龙村; 胡小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心脏直视手术中对丹 参TXB_2和6-keto-PGF_(1α)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 1991,05期 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丹参组,每组10例。丹参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丹参 400mg/kg。体外循环(CPB)10min及30min时TXB_2两组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增高明显,丹参组增高轻微。CPB 60min及停CPB时两组TXB_2均下降,但对照组TXB_2仍高于丹参组。CPB 10min和30min时,6-keta-PCF_1。两组均增加,但丹参组增加显著。CPB 60min及停CPB时,6-keto-PCF_1下降,但丹参高于对照组。CPB中两组血小板下降,对照组比丹参组下降明显。术后胸腔引流量丹参组比对照组明显减 少。本研究说明心脏直视术时应用丹参对凝血机制有改善作用。 1992,危一松继续研究发表,丹参水溶性提取物(EMS)对Fe2+-VitC和 18 TritonX-100引起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赣南医学院学报,1992,12(1):20-23: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 线粒体正常氧代谢的生理过程, 以及缺血、再灌注、衰 老和阿霉素中毒等病理过程, 都有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富含具有不饱 和脂肪酸的膜结构, 在过多的活性氧自山墓产生时, 线粒体的膜结构将受到攻 击, 引起线粒体发生脂质过氧化, 引起线粒体肿胀、峭断裂、溶解、酶失活、 蛋白质交联以及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等。学者们考虑到向体内补充抗氧化剂, 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或终止体内自由基反应, 对保护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抑制自由基诱发的疾病或增强体质和治疗疾病都是有意义的。丹参水溶性提取 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本文研究该物质对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阐明丹参“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了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Fe2+-VitC和TritonX-100引起的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EMS可明显抑制由 Fe2+-VitC体系和TritonX-100引起的大鼠心脏、肝脏、脑和肾脏线粒体肿胀。 线粒体富含脂质, 因受氧自由基攻击而发生肿胀, 故推测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 化作用有关。 1991,中科院刘耕陶 丹参的7种酚类成分对生物膜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和毒理学杂志 1991,6(1):77:丹参为常用中药,其药理作用已有许多报道.本文首次报道从丹参提取的7种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咖啡酸及迷迭香宁酸对生物膜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式均经多种光谱确证,系纯品,溶于水. 结果表明,上述7种化合物10μg能显著抑制铁离子/半胱氯酸和维生素C/NADPH所引起的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丙二醛生成量明显减少,对H2O2引起的大鼠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亦有显著抑 制效用.其中以丹酚酸A的活性最强,抑制率达90%以上.其次为丹酚酸B>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咖啡酸>迷迭宁酸, 用分离的大鼠肝细胞进行的实验表明, 19 上述7种化合物对铁离子/半胱氨酸引起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亦有不同程度的抑 制作用,丹酚酸A的作用仍强于其他种成分.扫描电镜发现, 铁离子半胱氨酸引起肝细胞膜表面微绒毛严重损害, 出现破溃, 脱落。丹酚酸A10μg可明显防止肝细胞膜表面的上述损害。进一步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肝细胞浆膜, 丹酚酸A10μg拼能显著抑制浆膜的脂质过氧化及还原型辅酶II(NADPH)的消耗。以上结果表明, 从丹参水溶性部分分离出的上述种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丹酚酸A10μg的作用尤为显著. 19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年1991度资助自由申请科学基金 项目一览表: 黎连娘 有希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同时丹参注射液的抗氧化概念及应用已经普及到 基层县级医院。 1992,中国医科院黄诒森(分子生物化学研究员).张均田(中科院药研所 院长) 丹参中三种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期刊论文] - 中国中药杂志 1992(2):96-100:从丹参中提取的三种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和丹罗酚酸, 对由维生素C-NADPH或由Fe2+一半胱氮酸诱发的大鼠脑、肝、肾微粒体的脂 质过氧化都有很强的抑制效应, 其作用强弱依次为丹酚酸A、丹酚酸B、丹罗酚酸, 比抗氧化剂维生素的作用强百倍至千倍,机制之一是这些成分能有效地清 除超氧阴离子。丹参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中药。曾有研究指出丹 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当血小饭聚集时, 花生四烯酸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20 (MAD)增多, 推测丹参中可能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因此本文研究了从丹参中提 取的三种水溶性成分在体外对大鼠脑、肝及肾细胞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并初步探讨了这三种成分抗氧化的作用机制。由于这三种成分对黄嘌呤一黄嘌 呤氧化酶系统O2ˉ的产生有与SOD同等的效应, 这提示对O2ˉ的清除是这些成分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机理之一。三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中都有多个酚羟基, 这可能是它们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结构基础。动物和临床实践已证明丹参是治疗 心肌细胞受损的有效的药物之一, 推测其药理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丹参 对处于活性氧应激状态的细胞有保护作用。三种成分对脑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 抑制也非常显著, 甚至比对肝微粒体的作用还强, 因此, 它有希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保护脑细胞的药物, 尤其是作用最强, 油水分布系数较大的丹酚酸A.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些成分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和从整体实验来观察这些成分的效应的 研究正在进行中 1992年,江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 吴硕寿 感染性休克致多系统器官衰竭的防 治(附24例临床报告)实用外科杂志 1992,12(9):473-473:丹参注射液中的3,4一二羟基苯甲醛和D(+)β一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是较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细胞膜的保护剂。实脸研究证实, 丹参具有拮抗作用和抗氧化活性, 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并予清除,对家兔绞窄肠管再灌注损伤起了保护作用。丹参具有 抑制氧自由基等对生物膜脂层的超氧化反应, 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并加速其清除 的作用,这对防治缺血一再灌流综合征有普遍意义。丹参还能保护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和肺II型上皮细胞,可预防MOF致早期肺报害或ARDS的发生. 1992,河北省赵县计生委医院; 河北省赵县医院内科; 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 期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临床观察 新中医 1992,7:33:急性期蛛网膜下腔之出 血,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 当为离经之血, 属血瘀证范畴。因而,我们采用具有活 21 血化瘀作用之丹参注射液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丹参为常用活血化瘀药物。有 实验证明, 静注丹参注射液后, 体内血流量似有重新分布趋势。丹参具有增加 毛细血管网数目,改善微循环, 促进瘀血吸收, 降低颅内压, 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破裂, 氧合血红蛋白自行氧化, 产生大量自由基, 损伤脑细胞和血脑屏障, 引起脑水肿。丹参有显著的清除自由 基作用, 因而可明显地减轻脑水肿肿。本文丹参组明显减少了脱水剂甘露醇的 用量,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 尚可诱发脑血管痉挛, 使患者出现头痛、言语不利及半侧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因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地 清除自由基, 故加大丹参用量可使脑血管痉挛解除, 临床症状消失。丹参注射 液对纤溶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它能使低凝状态者升高, 高凝状态者降低, 并可使侧支循环开放, 毛细血管网增加,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 有利于防止再出血。因而本文中舟参组无1例发生再出血, 而对照组则发生再出血4例。证明丹参注射液有预防再出血作用。(丹参抗氧自由基的概念迅速传播到基层医 院) 1993,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张海军;咖啡酰缩酚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近况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f Pharmacy, 1993年 02期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咖啡酰缩酚酸类化合物在化学和药理学方面 的研究进展。化学研究包括这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药理学 则包括单体缩酚酸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胃溃疡、改善尿毒症和抑制腺苷 酸环化酶等方面的研究。抗脂质过氧化:丹酚酸A,B,C 和迷迭香酸对小鼠肝匀 浆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作用均比维生素强, 其抑制强度依次为丹酚酸A>丹酚酸C>丹酚酸B>迷迭香酸, 四种成分对经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甘露醇强10一100倍。对口服50%乙醇15ml/kg而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的小鼠, 用迷迭香酸 22 100mg/kg,po),治疗后, 小鼠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丹酚酸A、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对由维生素C一NADPH(烟酰胺腺嚷吟二核苷酸磷酸或由Fe+2一半胱氨酸诱发的大鼠脑、肝、肾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强弱依次为丹酚酸A 、丹酚酸B、迷迭香酸, 比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作用强100一1000倍。丹酚酸可抑制Fe2+-半脱氨酸引起的大鼠心脏和肝脏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酶 活性的丧失, 抑制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线粒体肿胀以及肝脏线粒体膜流动性下 降。 缺血再灌注损伤 1993,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郑永芳; 李俊发; 邓希贤; 徐理纳; 对缺氧鼠肺内动脉ACh舒张反应的影响 【文献出处】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93年 03期 1993,中国医学科学院;鲍光宏; Bao Guanghong; 于德洁; 屈金河; 郑永芳; 徐理纳; 氧自由基抑制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活动及丹酚酸A的作用【文献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1993年 05期 1993 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刘平, 等,丹酚酸B-镁盐抗大鼠半乳糖胺肝损伤的 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13(6):352:应用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 丹酚酸B一镁盐抗大鼠D一半乳糖胺肝损伤, 可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门冬氛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 减轻肝细胞坏死。提高肝非实质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6一酮基一前列腺素F1α(6-keto-F1α)、前列腺素D2(PDG2) 23 及前列腺素总的生成量。表明丹酚酸B一镁盐可能是丹参抗肝损伤的主要成分, 其提高肝非实质细胞前列腺素总的生成量(PGs)可能是其抗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199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雨; 张均田;丹参酚酸类对羟自由基的 捕捉作用(英文),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中国药学(英文版), 1994年 01期:【摘要】 研究了丹参酚酸类对EDTA-H2O2-F e2+和VitC-H2O2-Fe2+系统中水杨酸的羟基化作用。在后一 体系中,这类化合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羟化作用,其作用强度和抗脂质过氧化 基本一致。而在前一体系中,作用较复杂。大多数丹参酚酸类剂量依赖性地抑 制水杨酸羟化作用,但丹参酚酸A作用例外?和VitC作用相似,丹参酚酸 A在低剂量时促进水杨酸羟基化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则抑制。这类化合物能与 铁离子结合或络合,但其络合常数较EDTA-铁络合常数低二个数量级以上, 因而认为丹参酚酸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羟自由基捕捉作用。 199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 李定友.许理纳.刘小光 丹参水溶性成分抗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中国药学(英文版)1995(02):本实验显示,丹参的6种水溶性成分在10μmol/L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黄嘌呤?氧 化酶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O ̄2)。丹参7种水溶成分(100μmol/L)显著阻止过氧化氢(H2O2)所致的小鼠红细胞溶血和丙二醛(MDA) 形成,其中SalA,SalB,SalC和RosA的活性较强,在1~1 00μmol显示良好的量效关系。在离体大鼠心脏,SalA20μmol/L能显著降低缺氧45min后再给氧30min时心肌MDA含量。结果 表明,丹参中除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外,还有其它活性更强的抗氧化成分。Sa lA对心肌缺血/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氧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关。 24 3. 1995,丹酚酸里程碑式研究成果和巨著出现(长达247页)论文题目:丹酚酸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研究生姓名杜冠华(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 长) 导师姓名 张均田(中科院院长)学科专业神经药理 入学时间 1992,9 所在院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药物研究所 论著时间:一九九五•三:94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首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比第二名 199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艾春波 黎莲娘 丹酚酸的合成研究, 2一苯基二氢苯并吠喃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理学杂志,1995,4(3):164-166:摘要报导了丹酚酸B结构中2一苯基二氢苯并呋喃部分甲基化 衍生物的合成。 199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黎莲娘 徐理纳 张均田 刘耕陶 艾春波 中药丹参的新水溶性活性成份——丹酚酸类化合物中国医 25 学科学院学报,1995,06:应用各种新的层析手段建立了系统分离水容性酚酸 类化合物的方法。从丹参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缩酚酸和8个酚酸类化合物, 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丹酚酸A、B、C、D、E、F、G、H、I和异丹酚酸, 并提出这些丹酚酸可能的生源途径。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观察了一些丹酚酸 的相互转变。药理实验结果说明, 从丹参中分离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其中含量最高的2个成分丹酚酸A和B活性最强,D次之,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丹酚酸A还可保护阿霉素引起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而对其抗肿瘤活性无影响。丹酚酸A和B抗血小板活性比从丹参中分离的已知成分原儿茶醛和丹参素强。这两个化合物对肾上腺 素引起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上述结果阐明了丹酚酸类化 合物是丹参水煎剂和丹参注射剂防治心脑血管和肝脏疾病的有效成分并从分子 水平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本研究对丹参及其同属植物的活性成分提出了新的见 解, 对中药丹参及其代用品的质量评估和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提出了科学依据, 在丹参的化学与药理研究中是一个新的突破。在天然产物化学领域中增添了既 有咖啡酞缩酚酸结构又有新木脂素骨架的一类新水溶性成分。 1995,论文题目:丹酚酸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研究生姓名杜冠华 导师姓 名 张均田 学科专业神经药理 入学时间 1992,9 所在院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药物研究所 论著时间:一九九五?三:94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首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比第二名 丹参是祖国医学中应用悠久的传统药物,经中西医长期医疗实践探索,对 丹参的功效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丹参的作用及机制, 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与化学工作者合作找出有效成分,对充分发挥丹参的作用, 26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应用虽 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仍然很不全面,许多有效成分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具有重要作用的丹酚酸尤其需要加强研究.(详见本论文综述“丹参及丹酚酸的研究进展”).丹酚酸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有机酸类化合物.经过 多年的研究,已发现丹酚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一认识是众多研究人员 共同努力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丹酚酸提供了良好的线索和实验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就在于进一步探讨丹酚酸的药理作用及作用 机制.本论文研究结果证明,丹酚酸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提高钠钾ATP酶活性和钙镁ATP酶活性, 3.抑制单胺氧化酶B活性, 4.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 5.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6.对钠钾ATP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调节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丹酚酸发挥药效的基础. 如前所述,对丹酚酸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证明丹酚酸在体 外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本论文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和 手段,进一步研究了丹酚酸抗氧化作用的特点.结果表明,丹酚酸抗氧化作用有以下特点: ?对不同氧化体系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丹酚酸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与已知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相比,作用强而广泛.在某些氧化反应中达相似抗氧化效果时,丹酚酸的浓度比维生素E要低近1000倍. ?丹酚酸对经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甘露醇强,产生相似作用时丹酚酸所需 27 浓度较甘露醇低约1000倍. ?丹酚酸清除经自由基的作用强度可持续5小时无明显降低. ?丹酚酸对超氧阴离子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其清除超氧阴离子的量可超过 自身浓度的数倍至20余倍.而且丹酚酸对产生超氧阴离子的黄嗓吟氧化酶活性 影响很小,提示丹酚酸清除自由基不是由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所致. ?丹酚酸溶液在室温条件下易于发生氧化作用,但将丹酚酸水溶液室温放 置3一4周,仍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表明丹酚酸的抗氧化活性是比较稳定的. 以上结果提示,丹酚酸可能具有体内抗氧化作用.体内实验证明,丹酚酸可 以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组织(如脑和心脏)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直接证明了丹酚酸体内抗氧化作用.这一结果对于丹酚酸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为丹酚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丹酚酸抗氧化作用可能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由于丹酚酸的分子具有大量 的酚经基和很大的共扼二键,自身可作为还原性物质接受氧化性物质(如自由基)的攻击而对抗其氧化作用,或作为电子转移媒介,改变自由基的氧化反应途径 而保护机体组织免受氧化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从实验结果看,丹酚酸清除自 由基的量远远超过自身所具有的酚羟基数,而且抗氧化作用能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丹酚酸作为电子转移媒介也是其抗氧化作用的重要机制.这两者可能是丹酚酸体外抗氧化作用的基本原理.丹酚酸抗氧化作用的。 第二个途径可能与其提高钠钾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密切相 关。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在机体组织过氧化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已证明,机体组织在缺血再灌注(暂时性缺血缺氧)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同时引起 细胞内钙浓度的迅速升高,在大量钙离子的作用下,造成细胞损伤.丹酚酸一方面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 28 浓度,保护机体组织功能.这一方面作用在其体内抗氧化过程中可能占有重要地 位. 我室以前的工作证明,丹酚酸对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有一定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丹酚酸对大鼠心肌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丹酚酸可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轻度下降,对激动剂引起的细胞内游 离钙浓度升高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作用均较弱.这表明,丹酚酸可能是通过非特 异途径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也可能与其增强钠钾ATP酶活性有关.(见附录:综述“高血压与钠钾离子转运”)丹酚酸可使钠钾和钙镁ATP酶活性升高,而酶活性的增高,又可使细胞内钙离子外排增加,外钙内流减少,结果使细胞内游 离钙浓度降低.丹酚酸对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密切关系.当浓度大于lμmol?L-1时,可抑制钠钾ATP酶活性;当浓度小于1μmol?Lˉ1时,则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体内药物浓度一般处于较低水平,对丹酚酸来说,正是有效 作用浓度,能够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丹酚酸不仅在体外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在体 内也一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保护机体组织的效果.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最基本 发现和认识,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认识,本研究观察了丹 酚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取得较为 理想的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是脑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它可引起脑细胞的损伤和 死亡,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如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细胞 损伤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自由基的产生,细胞内钙超负荷,兴奋性氨基酸的释 放等是引起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丹酚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使脑组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减少,并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记忆功能 29 障碍.说明丹酚酸具有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相似的机制,但心肌的损伤 主要由于自由基的产生和细胞内钙超负荷.心肌损伤可出现心电活动异常,心肌 收缩力改变等现象.丹酚酸可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细胞内钙发挥保护心肌细胞 的作用,降低心脏在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心肌组织内过氧化反 应产物,使心肌细胞泄露酶量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过氧化作用的增强(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白内障的形成就与氧化应激有密 切关系.白内障有多种类型.对于半乳糖性白内障,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 是半乳糖的代谢异常,即醛糖还原酶活性升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反应,使晶 状体抗氧化功能降低,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白内障的形成.醛糖还原酶是搪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酶,当该酶活性增高时,糖异常代谢增强,可导致疾病如白内 障的发生或发展(见附录:综述“白内障与过氧化反应”).体外实验证明,丹酚酸对该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表明丹酚酸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抑制醛糖还 原酶活性两个途径改善白内障的病理状态.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丹酚酸对半乳糖 性白内障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是代谢性异 常的疾病,且诱发因素作用强大,在该模型中局部用药不可能完全抑制病情的 发展,只能表现为延缓作用. 在体外实验,丹酚酸对氧化应激型白内障的形成也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晶状体氧化应激型白内障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氧化对晶状体的损伤,丹 酚酸的抗氧化作用是防止氧化应激型白内障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医学文献中对丹参的功效有“宁心安神”的记载,因此本文研究了丹 酚酸对单胺氧化酶一B活性的影响.单胺氧化酶一B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主要代谢酶之一,该酶活性的变化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见本论文附录:综述“单胺 30 氧化酶及与疾病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A对大鼠脑内单胺氧化酶一B(MAO一B)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能较低,丹酚酸B对单胺氧化酶一B的活性亦有抑制的趋势.丹酚酸可使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含量降 低,这一作用是否继发于MAO一B活性的降低,以及这种变化与药物中枢作用 的关系,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而且丹酚酸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小鼠记忆功能 障碍也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其中枢作用有关,目前也不明确,有待 进一步研究前已述及,丹酚酸可影响钠钾ATP酶活性,但其作用环节尚不清楚, 应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研究表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钠钾ATP酶活性降低,但基因表达水平却较高.给予丹酚酸后,SHR心脏钠钾ATP酶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表明丹酚酸可调节钠钾ATP酶的基因表达.但这一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 接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参考附录:综述“钠钾ATP酶的分子结构与基因表达调节”) 丹酚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作用及机制可以归纳为下图表示.丹酚酸作用及作用机制示意简图 根据丹酚酸的基本作用和动物实验结果,可以认为丹酚酸具有多种临床用 途。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局部组织的缺血再灌注现象十分普遍,也是至今 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丹酚酸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疾病状态,预防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丹酚酸对白内障的治疗作用 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强大持久的抗氧化作用,而且能抑制醛糖还 原酶,从不同途径发挥抗白内障作用,正是药物研究者极力寻找和追求的药物, 在目前世界上抗白内障药物中,丹酚酸的作用是比较独特的.丹酚酸的作用特点表明该物质具有重要应用前途.由于丹酚酸有比较广泛的药理作用,还可能具有 其它方面的用途,如抗衰老等等,有待进一步开发,可以认为丹酚酸有可能成 31 为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 本论文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采用多种先进方法,从动物整体 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对丹酚酸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研究,对丹酚酸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使丹酚酸的研究达 到新的水平.并对丹酚酸的临床应用作了实验性研究,为丹酚酸的应用提供了实 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根据本论文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丹酚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特点表现为作用比较稳定,作用时间 长,体内外均可发挥作用. 2.对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与剂量有关,以丹酚酸A作用较强,高浓度抑 制,低浓度增强,丹酚酸B增强作用较弱,但也无显著抑制作用. 3.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体内外均有作用. 4.对单胺氛化酶一B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5.调节钠钾ATP酶的基因表达. 6.对脑,心脏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保护作作用,改善由于损伤导致的功 能障碍. 7.抑制糖性和氧化应激性白内障的形成. 8.对化学性记忆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以上结论除第1,2,8条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 的进一步研究,其余均为研究新发现. 32 1996,广东医学院医用生化研究所侯敢等,三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一60)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湛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16(1):49-51 1996,吴兰.祝琪峰.陈瑗 丹酚酸B对Cu2+介导的LDL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 1996(0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的研究表明,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LDL致As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和筛选有效的抑制LDL氧化修饰的抗氧化剂是当前防治As的热点。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Sa1B)是从丹参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单体,具抗氧化性。本文采用无细胞氧化 修饰系统(Cu2+)对LDL进行氧化修饰,研究Sa1B对血浆LDL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超速离心分离健康成人新鲜血中LDL,分别与终浓度为0、1、5、10、15μmol/L Sa1B温育,然后加入Cu2+(终浓度3μmol/L)氧化修饰,于37Co共同温育2、4、6、8、12 h。在每个时间点测定LDL中TBARS生成量、LDL中VitE含量变化和荧光物质扫 描。选择已知抗氧化剂VitE、VitC浓度均为5μmol/L,与Sa1B(5μmol/L)重复上述实验操作。结果:Sa1B可使LDL中TBARS和荧光物质生成量明显减少,VitE含量消失明显减缓,三项指标均与Sa1B呈良好的效量关系。比较Sa1B、VitE和的能力,当终浓度为5μmol/L时,三者抑制氧化修饰的强度依次为:Sa1B>VitE>VitC。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丹酚酸B是一种较好的 对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丹酚酸B作为防治As的新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96,广东医学院医用生化研究所;王伟; 祝其锋;过氧化氢在老化红细胞调 节T淋巴细胞分泌机制中的作用【文献出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96年 06期 【摘要】 制备老化红细胞模型,测定老化红 33 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利用丝裂原激活的小鼠脾细胞方法测定T 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并利用抗氧化剂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0.5 ×10-3mol/L、1×10-3mol/LH2O2能明显降低老化红 细胞的CAT活力(P<0.01),丹酚酸B5μg、15μg能明显提高老化红细胞的CAT活力(P<0.01)。5×105/ml、1×106 /ml、5×106/ml老化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有明 显的提高作用。经过0.5×10-3mol/LH2O2温育后的老化红细 胞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P<0.01);再经过丹酚酸 B5μg温育后的老化红细胞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IL-2的分泌水平(P< 0.01)。由此说明H2O2可能介导老化红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IL-2 的分泌活动。 【基金】 广东省重点学科资助课题 1996,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张白嘉; 刘榴; 丹参水溶部分药理研究进展【文 献出处】 中草药, 1996年 10期 【摘要】 概述丹参水溶部分具有抗氧化、抗 凝、抗血栓、抗心脑缺血及调血脂作用,对多种动物实验性心、肝、肺等组织 损伤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有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药理活性。 1997,作 者: 赵立敏 学科专业: 药物化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梁晓天 黎莲娘 学位年度: 1997鼠尾草属植物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该文选择了红根草,黄花丹参,血盆草的水溶性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并把n-BuOh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药理实验结果证明从丹参分离的缩酚酸类物丹酚酸A,B,C,迷迭香酸的抗氧化活性均比咖啡酸和 丹参素强.而丹酚酸A和B经乙酰化后在动物体内抗血栓作用比其游离酚酸强.这些结果提示酚酸类化合物的羧基酯化成缩酚酸后活性增强,而酚羟基乙酰化后可改善化合物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分配系数,从而提高了其生理活性.根据初步预 34 试验鼠尾草属植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有可能以甙的形式存在,成甙后其活性如何亦是很有趣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缩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该文以天然的缩酚酸,丹酚酸A,B,C,迷迭香酸以及一些简单的酚酸为原料合成 其乙酰化葡萄糖酯甙并观察其抗氧化活性.对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全合成 是寻找新的活性成分的有效途径,该文用全合成的方法合成酚酸类化合物以寻 找活性化合物. 199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张均田;我国神经药理学十年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年 02期 在研究成果里全面介绍丹 酚酸:清除自由基类药物丹酚酸类 1997,广东医学院医用生化研究所;周永刚; 肖鹰; 杨于嘉; 陈翔; 陶永光; 祝其锋;丹酚酸B、丹参注射液、去铁胺对大鼠脑匀浆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的影 响【文献出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7年 03期 【摘要】 研究了去铁胺(DFX)、丹酚酸B(SalB)、丹参注射液(ISM)对大鼠脑匀浆IDL PO的影响;结果发现三者均能抑制大鼠脑匀浆丙二醛的生成,且呈明显的量 效关系,SalB的抑制作用是DFX的5倍,提示中药丹参在临床上的作用 机理可能与铁螯合有关。结果提示Sal B 和ISM(丹参注射液) 可能是很好的铁螯合剂, 且无毒副作用, 因此临床上用丹参类药物治疗与铁释放有关的疾病 (如脑血栓、心肌梗塞等) 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9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中心刘平, 等丹酚酸乙对四氯化碳体外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5):303 丹参酸乙对四氯化碳体外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 直接保护作用【摘要】:四氯化碳体外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3H]胸 腺嘧啶核苷掺入量显著降低,培养液中ALT活性显著增高;丹参酸乙(SA 35 -B)能有效地阻抑细胞的这种病理变化,均以10-6mol/L浓度的S A-B的作用最佳。研究表明对SalB对从CCL4熏蒸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具有明 显的保护作用, 推测可能与其直接保护细胞膜, 影响花生四烯酸(AA)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1998,王建升;丹参中紫草酸镁B对四氯化碳或D-半乳糖胺/脂多糖所致的实验性肝炎的预防作用【文献出处】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8年 02期 【摘要】 <正> 实验材料及方法:干燥丹参根以水回流提取,提取2次(共3小时),收集提取液过滤、冻冷干燥获得棕色块状物,取部分提取物经MCI-凝胶CHP-20P柱层析,依次用10%、20%、30%、50%、80%、90%和100%甲醇洗脱。从50%的甲醇洗脱液中获得紫草酸镁B。经一系列光谱分析确定其分子组成为 C36H28O16Mg。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 1999,【作者中文名】 王洁; 【导师】 张均田;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神经药理【学位年度】 1999 【论文级别】 博士 丹酚酸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综合讨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尤其是急性中风,是人类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发生在中老年, 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中风的好发时间约为凌晨1一5时,多发于患动脉粥样硬 化,糖尿病的中老年。但具体发作时间仍无法预测。临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中风发生的诊治。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人们对于脑缺血的研究经历 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和能量代谢方面。一旦脑 血流中断,在15秒内自发脑电活动丧失,5一7分钟内ATP贮库耗竭,若超过10分钟则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第二阶段,有人提出了脑卒中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兴奋性氨基酸(EAA) 36 毒性学说”、“氧自由基(Oxygenrfeeradieals,OFR)学说”,在此基础上,各 种EAA兴奋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应运而生。脑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元损伤的机制 非常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机制是内源性谷氨酸大量释放引起的兴奋性毒性 反应和钙依赖性的迟发性细胞死亡。前者是由于谷氨酸使突触后膜神经元去极 化,诱发神经元放电,同时大量胞外钠离子通过与受体偶联的离子通道和电压 门控性钠通道内流,胞外氯离子和水随之内流,使神经细胞发生严重水肿,并 迅速溃变死亡:迟发性细胞死亡的病理机制较复杂,主要是由于EAA引起胞内钙超载造成许多由钙调节的生理学效应发生严重的不平衡,及钙触发的某些特殊 的病理生理反应。脑缺血后,继发性引起OFR增加,也是造成神经细胞损伤的重 要因素。脑缺血时(1)花生四稀酸经脂氧酶和环氧酶途径进行谢时,伴有大量OFR的产生;(2)嘌呤代谢中产生OFR;(3)NO途径产生OFR,病理情况下如脑缺血时, 细胞内NO浓度显著升高,达到能与SOD竞争超氧化物的水平,因为NO含有一个未配对电子,有超氧阴离子存在时,迅速与其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根离子(ONOOˉ)后者质子化后进一步生成过氧亚硝酸(ONOOH),并在酸性环境中分解为.OH和N02。其中,硝基过氧化物的直接氧化作用的毒性远大于?OH的毒性,因为硝基过氧化物不仅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更重要的是它对反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如过氧化亚硝基能够直接氧化脂质、DNA以及蛋白质的琉基、锌/硫中心等,上述反应的速率大约是过氧化亚硝基分解产生?OH速率的1000倍。由此可见,硝基过氧化物可能是NO途径中产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OFR:(4)脑缺血使浸润于脑血管上的白细胞激活,白细胞与血小板相互作用,代谢产生AA,进一步代谢后产生OFR。此外,在缺血期,细胞内堆积的乳酸能够解离蛋白结合的F2e+,促使更多的.OH产生。 第三阶段,除上述因素外,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NO,综合分析发现:(l)由nNOS 37 催化产生的NO能够加重缺血性脑损伤,而由eNOS催化产生的NO对脑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2)低浓度的NOS制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高浓度的NOS抑制剂抑制缺血早期产的NO,没有神经保护作用,(3)缺血后给予NOS抑制剂有保护用,而缺血前给药则无效或加重脑损伤;(4)NO供体和L一Agr缺血前或缺血后lh内给予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在阻断1一h2后给则无效。(5)NO与NMDA,钙超载及自由基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丹酚酸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出的一类水溶性化合物,以往我组工作证明其 具有抗氧化、抗白内障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但对脑缺血则尚未研究。国际上 趋向认为,抗氧剂对治疗脑缺血特别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 途径。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一这一与人类脑卒中在发生部 位上最为相似的模型,发现总丹酚酸12.5一25mg/kg及其单体丹酚酸B2.5一5mg/kg在脑缺血2小时后给药,对大鼠脑梗塞面积,脑水肿均有减轻作用,而同 等剂量的VitE则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无作用,说明丹酚酸在中风发作后给药有 效,同等剂量下作用强于VitE。 继而我们建立了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的体外模型,发现总丹酚酸能够 对抗低糖低氧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也从离体水平证明所用剂量的总丹酚酸具 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己知脑缺血时氧供减少,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使氧自由 基增加。氧自由基作用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诱导DNA、RNA和蛋白质的交联和氧化,加重脑缺血损伤。通过本次研究证实,总丹酚酸在体外有很强的清除自 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它能抑制肝、脑两种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清除黄嘌呤氧 阴离子,对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利用神经细胞原 代培养技术,发现总丹酚酸可拮抗过氧化氢所致细胞损伤,减少乳酸脱氢酶的 38 漏出,增加细胞内抗氧化物质的水平。体内实验表明,总丹酚酸可以明显减少 脑缺血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丹酚酸B 亦能提高缺血后脑组织内抗氧化性物质GSH及血中抗氧化维生素VtiE,vtiC的水 平,证明了丹酚酸的体内抗氧化作用。 丹酚酸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丹酚酸具有大量的酚羟基和很大的共 扼兀键,自身可作为还原性物质接受氧化性物质(如自由基)的攻击,而对抗其氧化作用;或作为电子转移媒介,改变自由基的氧化反应途径而保护机体免受氧 化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 脑缺血缺氧可引起谷氨酸大量释放,从而对神经元造成急性毒性反应或迟发 性细胞损伤,我们利用制备的小鼠脑突触体,用荧光检测法观察了钙依赖性或 非钙依赖性谷氨酸释放及药物的作用。发现丹酚酸明显的抑制了非钙依赖性谷 氨酸释放,这在脑缺血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因缺血过程中谷氨酸的大量释放主 要是谷氨酸灭活机制一摄取功能发生障碍的直接后果,这是一个不依赖钙的“非 囊泡性”释放,而且释放量远远超过囊泡性释放量。丹酚酸主要干扰了这一过 程,对病理状态下大量谷氨酸释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抗其兴奋毒性损伤, 同时对正常兴奋性突触活动影响较小,丹酚酸对病理状况下大量谷氨酸释放的 抑制作用,是其抗脑缺血,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基础。我们进一步在胎鼠大脑 皮层细胞原代培养中,利用谷氨酸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到酚酸可减少胞 外的乳酸脱氢酶含量,减轻谷氨酸所致的损伤。 NO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兼有保护与损伤作用,其保护机制是:缺血早期内皮释放的NO,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梗塞区脑血流等作用。脑损伤机制 是:NO作为自由基,直接损伤DNA,抑制线粒体电子转移,并与超氧阴离子相互 作用,形成毒性更强的自由基,诱发脂质过氧化,介导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 39 成细胞损伤。由于NO作用的双重性,人们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减少NO毒性的方面,因为:(1)选用血管扩张剂应极慎重,有些血管扩张剂可通过“窃血机 制”和增加颅内高压加重脑缺血。故选用这类扩张脑血管的药物可能非但没有 保护作用,相反会加重脑损伤。(2)病理条件下脑血管的舒张反应在脑缺血后己 达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想通过扩张血管减轻脑保护作用不尽合理,反而会 促进脑水肿,加重脑损伤。本研究证明,丹酚酸及其单体丹酚酸B具有抗NO毒性的作用,如抑制脑缺血后迟发性NO的升高,抑制诱导性NOS的活性。以及升高原生型NOS的作用。 花生四稀酸是脑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体液,病理情 况下,磷脂产生大量的花生四稀酸如脑缺血时,磷脂酶A:被激活仅以少量分解膜花生四稀酸经环氧酶途径产生PGI2和TXA2,同时伴有自由基的产生。经脂氧 酶途径能产生一系列的白三烯类物质。其中PGI和TxA为一对生理性拮抗剂,前 者舒血管,后者缩血管。脑缺血时,PGI2/TXA2比值大大下降,原有的生理平衡 被打破,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异常,脑组织持续低灌。本研究发现,丹酚酸不仅 可以在体内实验时抑制血栓形成,而且能改善异常的PGI2/TXA2比值,即对PGI2值无影响,而能降低高TXA2值,使PGI2/TXA2比值下降,从而改变体内凝血系统 的异常现象。这一特点优于阿司匹林。 根据丹酚酸的实验结果,可以确定丹酚酸具有明确的抗脑缺血作用,其作 用机理与抗氧化,拮抗NO的毒性,抑制谷氨酸的释放,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体 内凝血机制障碍有关,是一很有前景的抗脑缺血新药,值得进一步开发就研究。 根据本论文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丹酚酸具有很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缩小脑梗塞面积和脑水 40 在同等剂量下,作用强于viEt。 2.丹酚酸在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上具有保护脑细胞免受低糖低 过氧化氢,谷氨酸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3.丹酚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在体外能抗脂质过氧化,清除 氧阴离子及轻自由基,在体内能抑制脑缺血后高氧化水平,减 抗氧化物质的损失。 4.丹酚酸能对抗NO的毒性抑制脑缺血后迟发性NO的升高,抑 诱导性NOS的活性。 5.丹酚酸可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选择性抑制TXA2含量,从而提 PGZIT/XAZ比值,改善缺血后体内异常的凝血机制。 6.丹酚酸具有对抗大鼠脑突触体谷氨酸释放的作用,尤其是钙非赖性过程, 对减轻缺血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1999,作 者: 黄迪南 侯敢 祝其锋 Huang Dinan Hou Gan Zhu Qifeng 作者单位: 广东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湛江,524023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巨噬细胞一氧 化氮合成的影响刊 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1)观察复方丹参注射和丹 参的水溶性单体成分丹酚酸B(Sal B)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参丹注射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未激活巨噬细胞NO生的临床功效,可能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巨噬细胞NO生成有关. 1999,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王洁; 张均田;总丹酚酸抗脑缺血与抗血栓的关系【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9年 03期 【摘要】 目的研究总丹酚酸抗脑缺血与脑血栓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 型,观察总丹酚酸对脑缺血的影响;采用在体动静脉血栓法,观察总丹酚酸对 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取血测PGI2,TXA2及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发 41 现总丹酚酸12.5~25mg?kg-1可降低脑梗塞面积和水肿,减少血栓 湿重,并降低脑缺血后高水平的TXA2,但对PGI2则无影响,从而改变 PGI2/TXA2的比值,总丹酚酸亦可降低脑缺血后血中内皮素的含量, 25mg?kg-1的VitE则无上述作用。结论总丹酚酸的抗脑缺血作用 与抑制血栓形成有关。 1999,王洁.张均田 总丹酚酸的抗脑缺血和抑制谷氨酸释放作用 [期刊论文] -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9,03:采用体内,体外方法探 讨总丹酚酸对脑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理.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上,阻断 后2hip总丹酚酸12.5-25mg?kg-1可缩小阻断24h后的脑 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离体研究发现,总丹酚酸0.01-1μg?L-1可抑制小鼠脑突触体谷氨酸释放,不影响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内Ca2+浓 度.结果说明总丹酚酸有抗脑缺血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谷氨酸的释放有关. 1999,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吴俊芳; 王洁; 张均田; 总丹酚酸对小鼠脑缺氧的保护作用【文献出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1999年 04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总丹酚酸(total salvianolic acids,Sal) 对小鼠脑缺氧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小鼠断头及亚硝酸钠造成急性脑缺氧模型,观察Sal的抗脑缺氧作用,并以连二亚硫酸钠造成培养神经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初步探讨Sal的作用机制.结果Sal 10,-20mg?kg~(-1)iv能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张 口喘气时间及亚硝酸钠致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并显著降低急性脑缺氧小鼠脑 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Sal1~10μg?L~(-1)能剂量依赖地降低神经细胞缺氧 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并能明显减少MDA的生成.结论Sal能明显对抗小鼠急性脑缺氧,其机理可能与其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有 42 关. 1999, 浙江绍兴县卫生防症站马兰英 浙江绍兴第二医院 陈 伟 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中草药 1999,30(5) :392-393: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机制的平衡失调可致急、慢性疾病, 这一氧化应激病因学说已逐渐 被学者们所接受。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由血中LDL被氧化修饰成氧化LDL移至血管内皮下被巨噬细胞大量摄取而转变为泡沫细胞, 积聚在内膜下形成脂肪 条纹。泡沫细胞释放细胞刺激因子而增殖平滑肌细胞, 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吻〕。心、脑血管疾病, 巴金森氏疾病, 老年性痴呆症, 糖尿病性微血管疾病等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因此, 扩大丹参应用于氧化应激所致的疾病, 如对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等症有潜在治疗价值, 今后开发抗氧化剂亦是中药研究 的发展方向。从丹参的粗制剂进行药理研究至临床应用, 疗效肯定, 作用机制也初步肯定。再从有效水溶性部位分离出有效单体进行作用机制研究, 两者的作用机制是相吻合的, 可以认为是中药研究的成功典例之一。今后对丹参的研 究应提高药效, 提取过程以丹酚酸为监测指标, 浓集酚性酸化合物,将会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制药厂与植物化学工作者密切配合, 改变现有工艺, 可以取得新的高效制剂为临床应用。 2000,杜冠华.张均田 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的研究进展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5):丹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药物之一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 近几十年来采用现代医学方法结合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 术手段,对丹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大量新的认识和实验结果,并开发出 一系列疗效良好的临床应用药物。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特别是丹酚酸类化合物 受到医药学家的极大重视对其中的各个组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本实 验室长期研究丹酚酸的结果和有关文献对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的研究进 43 展作简单的介绍。丹酚酸类化合物虽然都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但各种丹酚酸抗 氧化作用强度不同 在各种过氧化反应实验中包括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中 以丹酚酸A B 作用最强而其它丹酚酸的作用则较A B 弱以抑制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为例几种主要丹酚酸的作用强度顺序为Sal A?Sal B>Sal AA> Ros>>Sal M 丹酚酸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但丹酚酸A 的作用与维生素C 相似在浓度低于10-6 mol/L 时表现为强抗氧化作用而在浓度高于10-6 mol/L 时则表现为促进氧化反应的进行,多数丹酚酸抗氧化作用强度高于维生 素C 维生素E 甘露醇以及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是目前已知的抗氧化作用最强 的天然产物之一。 结语 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丹参的作用中占重要地位其最突出的作用特点 是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根据近年研究结果自由基参与机体多种 疾病包括衰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是防治多种 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丹酚酸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而产生 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广泛的药理作用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状态促进受损机体组织的修复和复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认为丹酚酸有可能成为作用强疗效好具有明显特点的药物丹参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又有多 方面的药理作用 虽然我们对丹酚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丹参其它有效成分的研究 包括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研究仍然有许多需要阐明的内 容充分认识丹参有效成分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不仅有助于新药的开发研究和资源 的利用而且对深入认识丹参在传统医药学中的应用规律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进一 步对丹参这一传统药物进行深入系统科学地研究可充分发挥丹参的作用使之造 福于人类。 44 2000,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资助课 题,No G1998051109作者简介:张均田,男,69 岁,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均田;脑缺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0年 03期:摘要 葡萄糖/ 能量代谢障碍是引起缺血性脑损 伤的主要原因,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综合征之一。由于脑缺血致能量耗竭的过 程可分为3 个阶段,即缺血开始、完全性能量耗竭和能量恢复阶段。该文通过提 供大量科学研究资料,如神经化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研究资 料来证明葡萄糖/ 能量代谢障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抗脑缺血药的研究进展及其评价作了介绍。 关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由于脑缺血损伤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子机制十分 复杂,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因素甚多,加之这些机制和因素中谁主谁次 尚未阐明清楚。仅针对某一机制、某一因素施以治疗,很难取得重要进展。对有 些疾病来讲,强调药物的“选择性”是对的,但对缺血性脑损伤来说,应要求有较为广泛的药理作用,能多环节、多机制地发挥治疗作用。一个理想的抗脑缺血药 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不作用于外周血管,否则,由于全身血压下降致脑灌注压降低; ?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不增加脑代谢,以防止脑代谢增加所需的氧气和能量供应抵销了脑血流量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 ?具有扩张脑血管作用而无“窃血”现象,也即只增加损伤脑区的血流量而对正常 血液供应区的血流量没有影响。?既能增加脑血流量,又有抗小板聚集和抗血栓 形成的作用; ?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清除自由基的过量产生; ?对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能量代谢; ?能减少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粘附分 子的产生和表达; ?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有较多的积累。要全部符合上述条 件是极难的,但可根据上述标准来对药物的优劣进行评价。 45 在现有抗脑缺血药物中,市场上确有种类繁多的脑血管扩张剂,但多数对脑血管无选择性扩张作用,或对脑代谢有明显刺激作用,或作用机制单一,作用面狭窄,或脂溶性弱,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等等。值得提出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 有几个药理学特点符合上述条件:它的脂溶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与同类药相比,它进入脑内的药物浓度是硝苯吡 啶的3 倍;该药在适宜剂量下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基本上不影响外周血管故不引 起全身血压下降;该药对脑代谢影响较小,不增加脑内氧消耗量;尼莫地平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尼莫地平是钙拮抗剂,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钙通 道,减少钙内流,消除胞内钙超负荷,因此也可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中草药和天 然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些新化合物已被证明有较好的抗脑缺血作用,对多靶点有效是其特点,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如一类新药丁基苯酞治疗脑缺血 有良好的作用,作用机制已基本阐明,正在临床?期试用。再如从中药丹参提得 的丹酚酸已完成抗脑缺血的实验室研究,正在申报临床试用,研究结果表明,丹酚酸作为抗脑缺血药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大鼠MCAO 模型中已证明,于中脑动脉闭塞前0.5 h 一次静脉给药即有减少脑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缺失症 状的作用;对脑皮层缺血区有增加血流量作用,但不影响正常动物脑皮层的血流 量;丹酚酸的主要化学成分丹酚酸A 和B 均能透过血脑屏障,它们的油分布系数分别是1.15 和0.54 ;丹酚酸特别是丹酚酸A 和B 有强大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作用,它们的抗氧化作用强度比Vit E 至少强100~200 倍;丹酚酸对缺氧引起的线粒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它的保护线粒体损伤所需剂量仅为银杏制剂 EGb761 的1/ 100 ;对钙依赖性和非钙依赖性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均有明显抑制 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三氯化铁致中脑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凝血系统功能,可避免栓子脱落和出血的危险;丹酚酸 46 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了TXA2 的合成酶,而不影响PGI2 合成酶。阿斯匹林对前列腺素的代谢缺乏选择性,既抑制TXA2 合成酶也抑制PGI2 合成酶。目前的治疗策略之一是在具有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中实行以抗血小板为主的二级预 防。在这方面,丹酚酸显然优于阿斯匹林。 总之,对脑缺血的治疗策略以恢复血供和恢复能量最为重要,而且这一治疗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其次是抗凝、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只有血栓溶解或小血 管内栓子被除去之后,才能彻底恢复血液循环。在这一治疗中,脑卒中发作3 h 内,普遍采用的急性治疗是t-PA 药物的应用;恢复血供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自由基和NO 的过量产生,故在恢复血供的同时抑制自由基和NO 的产生十分必要;再者,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和NMDA 受体(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偶联) 的激动是引起钙内 流增加进而造成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只有迅速恢复细胞内钙水平,才能消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细胞内钙超载和兴奋性氨基酸也是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 重要原因,故钙通道拮抗剂和NMDA 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有其重要的治疗价值;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并存的迟发性炎症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抑制白血球的粘附可减少脑损伤的程度,如ICAM-1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有助于脑损伤的恢 复。 200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吴俊芳 王 洁 张均田 总丹酚酸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新药杂志2000,997)【摘要】 目的:观察总丹酚酸(Sal)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及抗氧化酶 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插线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 24 h 再灌注2 h 或24 h。梗塞灶面积用TTC 染色分析,脑水含量用干湿重法,神经功能缺损采用8 级评分。并分析缺血脑组织的4 种抗氧化酶活性水平。结果: Sal 5. 0 , 10. 0 mg/ kg (于MCAO 术后10min 及24 h 由舌下静脉注射给药) 可明显缩小脑梗塞面积, 47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少脑水含量。大鼠MCAO 24 h再灌注初期(2 h) 时,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和过氧化氢酶(CAT) 的活性明显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H2ST) 的活性显著下降。而在再灌注后 期(24 h) ,则SOD ,GSH-PX 及CAT 活性显著下降,GSH-ST 的活性进一步降低。 Sal 可在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进一步升高SOD , GSH-PX 及CAT 活性,但对GSH-ST 的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Sal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SOD ,GSH-PX及CAT 活性水平的升高有关。 2000,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兴军; 王逸平; 王唯; 孙伟康; 徐亚明; 宣利江;丹酚酸B镁盐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英文)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2000年 09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丹酚酸B镁盐对过氧化脂质生成的影响和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丹酚酸B镁盐与大鼠组织匀浆或自由基发生系统共浴后,比色法观察它对过氧化脂质生 成的抑制作用和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丹酚酸B镁盐抑制组织匀浆的脂质 自氧化或硫酸亚铁和维生素C激发的脂质过氧化.在肝组织匀浆,丹酚酸B镁盐10 mg/L对两者的抑制率分别是69.2%,57.7%.丹酚酸B镁盐可清除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氧阴离子和Fe(2+)-H2O2系统产生的羟自由基.结论:丹酚酸B镁盐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并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20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 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冯征; 张均田;丹酚酸B对β-淀粉样蛋白介导原代 培养皮层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文献出处】 药学学报, 2000年 1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在谷氨酸 (Glu) ,β 淀粉样蛋白 [β AP(1 40 ) ]引起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丹酚酸B(SalB)对 β-AP(1-40 )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 ,建立了硝普钠 48 (SNP) ,Glu ,β-AP(1-40 )等 3种损伤模型 ,用形态学观察、MTT比色法、Griess法分别测定神经元活力 ,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和NO释放。结果 Glu和 β-AP(1-40 )可以引起神经元NO的释放增加 ,造成神经毒性。nNOS在Glu的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iNOS可能在β-AP1-40 的毒性中起作用。SalB能显著增加细胞活力 ,降低LDH释放率 ,并剂量依赖地减少NO释放。结论 NO介导了Glu和 β-AP(1-40 )的毒性 ,SalB可以通过减少NO释放 ,改善 β-AP(1-40 )的毒性作用。 2001,【作者中文名】 陈永红; 【导师】 张均田; 杜冠华;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1 【论文级别】 博士 丹酚酸B保护线粒体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 急慢性缺血性脑损伤,Alzheimer’s病(AD)、Parkinson’s病(PD)、Hungtington’s(HD)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线粒体不仅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 源,而且是细胞内自由基的主要产生地。此外,线粒体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 与细胞凋亡过程,包括释放Caspase激活因子(细胞色素C)、改变电子传递、使 膜电位丧失、细胞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参与前凋亡或抗凋亡的Bcl-2家族蛋白的形成。因此寻找有效的保护线粒体、抑制细胞凋亡的药物,可以改善能量代谢, 降低自由基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挥治疗作用。 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是由传统中药一丹参内提取出来的有效成 分。体内外实验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 血再灌注模型和6-OHDA诱导Caspase 3高表达PC12细胞凋亡模型,应用行为学、 生化、组化、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等实验方,法,从整体、线粒体、细胞和分 子水平等诸多方面观... 结论: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实验基础上,采用脑缺血再 49 灌注模型,并建立了6一OHDA诱导的casPase3高表达PcZl细胞凋亡模型,观察了 丹酚酸B对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根据本论文实验结果,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线粒体损伤及通过线粒体途径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多 方面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丹酚酸B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脑缺血动物神经 症状评分降低,在倾斜板上停留的时间延长,同时缩小脑梗塞面积,作用机理 与其清除自由基,改善缺血区能量状况有关。 2.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 缺血区线粒体呼吸功能,使线粒体3态呼吸速率加快,4态呼吸速率减慢,线粒 体呼吸控制增加,氧化磷酸化效率加大;同时,特异性提高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 物I和IV的活性。作用机理与其抑制线粒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并增强其清除的能力 有关。 3.丹酚酸B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作用机理与其加强线粒体 膜屏障功能,抑制线粒体膜通透转运孔的开放,减少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阻止caspase3的活化;此外,它还可以抑制Caspase3的表达。 4.丹酚酸B可以保护由6一OHDA诱导的Pc12一Capsase3细胞凋亡损伤,并抑制 caspase3活性增加。作用机理与其保护线粒体膜电位,减轻自由基损伤有关。 2001,张均田 从事药理学研究四十余年的回顾 生理科学进展2001 年第32 卷第3 期 部分内容:抗氧剂的研究:自由基与衰老及老年痴呆有密切的关系。 老年痴呆的诸种病理改变如β淀粉样肽(Aβ) 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细胞凋 亡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自由基的参与,故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被认为是老年痴呆 各种病理改变的“交汇点”。已知的抗氧剂有Vit E、Vit C、甘露醇和硒等等,能否从中草药分离出比这些物质更强、更有特色的抗氧活性成分呢? 通过长达 50 十余年的筛选和研究,我们终于发现从中药丹参提取的丹酚酸有很强的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活性。被科技部列为“1035”项目。丹酚酸中的丹酚酸A和B对VitC-NADPH 和Fe-+2半胱氨酸引起的肝、脑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 用,其抗氧活性比Vit E 强100倍以上。它可清除氧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尤强。中草药中含有许多抗氧活性成分,它们究竞有什么实际用途? 能用于哪些疾病? 特别是对老年痴呆能否真正起到防治作用? 这一直是各种学术会议上 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根据各方面报道,Aβ的主要毒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引起胞内钙稳态失调,二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 但只有凝聚态和形成纤维丝状的Aβ才产生毒性。于是,我们着手研究并最终发 现丹酚酸不但能抑制Aβ1-40 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也能抑制Aβ1-40 的凝聚和纤维化。线粒体是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被称之为人体的“发电厂”。它产生 ATP 需消耗大量氧气,并约有1 %2 %的氧气形成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首先攻击 线粒体膜,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线粒体受损被认为是老年痴呆发病的 重要因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线粒体呼吸功能、复合体?和?活性降低,膜电位减低或消失,细胞色素C 释放增加。丹酚酸能拮抗上述改变。当今关于细胞 凋亡的流行观点是:Bax 基因突变?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或消失?细胞色素C 释放增加?激活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表达增加?细胞凋亡。丹酚酸恰恰是通 过对这一机制的抑制而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上述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中药中含有活性很强的抗氧化合物,它比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剂有更强的清除自由基的 作用,用于防治老年痴呆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要满足一个理想的抗 氧剂的各项标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例如,它在体内是否参加氧化还原 (redox) 循环,结合了自由基的代谢产物会不会形成原氧化物,它能否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抑制Aβ凝聚和纤维化的机制是什么? 等等。 51 2001,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张黎; 芮耀诚; 邱彦; 李铁军; 张卫东;溶血磷脂酰胆碱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 【文献出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1,9(3);202-204 【摘要】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丹酚酸B的保护作用。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培养基中加入溶血磷脂酰胆碱或溶血 磷脂酰胆碱 +丹酚酸B,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 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含量;用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培养的ECV304中未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溶血磷脂酰胆碱刺 激后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高表达 ,加入丹酚酸B后阳性反应明显低于 溶血磷脂酰胆碱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 ,溶血磷脂酰胆碱可使ECV304细胞条件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丹酚酸B可明显降低其含量。以上结果提示 ,溶血磷脂酰胆碱能诱导ECV304表达高水平的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丹酚酸B可明显降低其含量。讨 论:目前普遍认为内皮细胞损伤,使动脉壁通透性增加,脂蛋白易通过内皮,沉积在内皮下,与As 的早期发展有密切 关系。在诸多引起内皮损伤的有害刺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是引起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物质。溶血磷脂酰胆碱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主 要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酰胆碱具有细胞毒性,使内皮细胞变性、坏 死、脱落,据报道,溶血磷脂酰胆碱引起的细胞损伤与其氧化性有关,维生素E 可拮抗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溶血磷脂酰胆碱还可激活血管内 蛋白激酶C 而进一步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使其生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过程中40%磷脂酰胆碱可转变成溶血磷脂酰胆碱。此外,在喂食致As 饲料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动脉损伤处测得的溶血磷脂酰胆碱浓度明显升 高。因此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对于阐 52 明As 的形成机制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表明,溶血磷脂酰胆碱不仅增加ECV304 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而且能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高表达,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溶血磷脂酰胆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能共同发挥作用。丹酚酸B是从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中提取出来的有效单 体。应用电子自旋共振、电子顺磁共振以及高压液相-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表明,丹酚酸B在体外自由基生成系统中,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 用,其作用比维生素E、维生素C 和Egb761强。本实验发现,丹酚酸B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高表达,提示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丹酚酸B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 研究。 2001,作 者: 邱彦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导师姓名: 芮耀诚 学位年度: 2001 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蛋白通透性的调控及药物的抑制作用 我们研究了VEGF对体外培养的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主动脉内皮细胞、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牛脑微血管内皮 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对低密度脂蛋白(LDL)通透性的调控作用以及VEGF对SD大鼠脑血管通透性的调控及药物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该文结果显示,VEGF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对LDL通透性显著升高,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 赖性,表明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药物丹酚酸B(Sal-b)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的有效成分之一,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强抗氧化及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要防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药物普罗布考(Probucol)既是调血脂剂,又是一种强的抗氧化剂,可以通过阻止LDL的氧化来延缓动脉粥 样硬化的发生.同时证明丹酚酸B及普罗布考可显著抑制VEGF促进血管内皮通透性升高的作用,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 53 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1035工程项目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黎莲娘; 张均田;丹参及其同属植物的水溶性活性成分 【文献出处】 医学研究杂志, 2001年 07期 【摘要】研究表明, 丹酚酸作为抗脑缺血药, 基本符合上述标准?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中已证明, 于中脑动脉闭塞前半小时一次静脉给药即有减少脑梗死面积, 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缺失症 状的作用?对脑皮层缺血区有增加血流量作用, 但不影响正常动物脑皮层的血 流量?丹酚酸的主要成分丹酚酸和均能透过血脑屏障, 它们的油水分布系数分 别为巧和?丹酚酸特别是丹酚酸和有强大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它们的抗氧化作用强度高于维生素、维生素、甘露醇以及银杏叶提取物?丹酚酸对缺 氧引起的线粒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它的保护线粒体损伤所需剂量仅为银 杏叶提取物的1/100;?对钙依赖性和非钙依赖性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均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三氯化铁致中脑动脉内血栓的形成 有显著抑制作用, 但不影响凝血系统功能, 可避免栓子脱落和出血的危险?丹 酚酸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TXA2的合成酶,而不影响PGI2合成酶。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的代谢缺乏选择性, 既抑制TXA2合成酶也抑制PGI2合成酶。目前的治疗策略之一是在具有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中实行以抗血小板为主的二级预 防。在这方面,丹酚酸显然优于阿司匹林。目前, 丹酚酸作为治疗脑血管病的二 类新药正在研制过程,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可进人临床试验。 2001,作 者: 刘平 胡义杨 刘成 朱大元 薛惠明 许志强 徐列明 刘成海 顾宏图 张志清 作者单位: 刘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义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成 (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母体文献: 2001全国肝纤维化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2001全国肝纤维化专题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1年09月01日 会议地点: 上海 54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乙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 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酚酸乙(SA-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对象与方法:以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γ干扰素(IFN-γ)为对照药物,随机盲法、双模拟给药,分别口服SA-B片和肌注IFN-γ注射液(同时给予相应的模拟空白制剂),疗程6个月.以用药前后活检肝组织学观 察为主要依据;结合血清HA、LN、IV-C、P-?-P含量、肝脏B超探查、肝功能检测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观察.结果:1、SA-B组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逆转率36.67?,炎症改善率40.0?,IFN-γ组分别为30.0?和36.67?.2、SA-B组治疗后血清HA、IV-C含量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异常率也显著下降.以4项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下降综合分析,SA-B的改善显著优于IFN-γ;SA-B组肝脏B超影像学变化积分改善优于IFN-γ组;3、SA-B用药后肝纤维化逆转病例用药前的血清ALT、AST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低于纤维化继续加重的病例;4、IFN-γ有一定的副反应(发热和血白细胞一过性下降,发生率分别为50?和3.23?),而SA-B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SA-B可有效逆转慢乙肝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率达36.67?);(2)SA-B对血清HA含量的改善、4项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综合下降及B超积分变化优于IFN-γ.(3)肝损伤较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更适宜丹酚酸乙 的抗肝纤维化治疗;(4)SA-B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2002,天律中医学院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 作用及机制研究 专业:研究方向: 研究生: 导师: 中医内科学心血管病郭 利平张伯礼教授天津中医学院 二00二年四月 结果表明:(l)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丹酚酸B可明显提高CMEC和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SOD活性、降低LDH活性、维持正常的形态超微结构,有降低CMEC的ET分泌和NO释放趋势.(2)缺02预适应可增强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O洲复02损伤的耐受性,表现为可提高细胞存活率 55 和SOD活性,降低LDH活性,而且能明显降低CMEC因缺O夕复伍导致的ET和NO水平升高,同时明显改善其形态超微结构变化。 (3)丹酚酸B预适应具有与缺q预适应相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对于CMEC表现为早期保护和延迟保护两个时相。(4)K柳通道阻滞剂优降糖不能消除HPC的CMEC保护作用,选择性PKc抑制剂chele甲thrine消除了HPC的cMEc保护效应,丹酚酸B预适应可以使CMEC被PKC抑制剂阻断的I于C效应重现。(5)在早期预适应中,丹 酚酸B预适应可促进缺02/复02损伤CMEC的HSP70mRNA、PKCmRNA表达增强,且明显优于HPC;在晚期预适应中,月?酚酸B预适应同样促使HSP70mRNA表达增强,且与HPC具有叠加效应。(6)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或缺02损伤条件下,丹参促使CMEC增殖,三七抑制增殖,各配比组中单纯丹参组促增殖作用最强(与其他组比较均P<0.01或0.05),尤其在缺O:损伤条件下,各配比组均可显著降低CMEC的NO释放和ET分泌,在降低ET分泌方面以10:1和10:6效果最佳。(7)无论正常培养或缺02损伤条件下,丹酚酸B与丹参酮HA各配比组均可显著提高CMEC活力,降低LDH释放,降低分泌ET和NO水平,以2:8效果最佳,尤其在缺02损伤条件下,单纯丹酚 酸B和单纯丹参酮nA作用不如二者相互配伍明显。 结论: (l)丹酚酸B预适应与缺仇预适应具有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可增强细胞对 随后较长时间缺02/复02损伤的耐受力,从而激发了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在 CMEC预适应中显示出双相保护时程即早、晚期双重保护效应。 (2)K柳通道阻滞剂不能消除Hl,C的CMEC保护作用,丹酚酸B预适应可以使被PKC抑制剂chele尔而ne阻断的HPC效应重现。 (3)丹酚酸B预适应的CMEC保护作用可能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HPC的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PKC的mRNA表达以及HSP7OmRNA表达,促进PKC活化,诱导应激蛋白 56 HSP70合成,促进内源性抗氧化因子的增加等。 (4)丹参作用的主要靶点可能在CMEC,而丹参、三七对于CMEC作用的最佳配比是10:1和10:6;丹酚酸B与丹参酮HA抗CMEC缺q损伤,保护CMEC的最佳配比是2:8。 200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唐民科; 【导师】 张均田; 【学科专业名称】 神经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2 【论文级别】 博士 丹酚酸B对Aβ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综合讨论: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 高于血管性痴呆(VD),寻找和开发具有治疗和预防AD作用的新药刻不容缓。AD属于多病因疾病,如遗传因素,机体内钙代谢改变,长时间的氧化应激,神经 细胞葡萄糖转运改变,炎症反应,中风等均与A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AD病人的一个显著病理改变是以Ap沉积为的老年斑的形成。尽管目前对Ap沉积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但大量实验证实,Ap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均表 现明显神经毒性,提示Aβ仍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用Ap作为损伤剂,刺激神经细胞,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对寻找和发现具有治疗AD作用的有效药物意义重大。 SalB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单体成分,具有酚酸基本结构。我们 研究组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它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LiLN1997)。本研究结果发现,SalB份可以明显改善Ap对Pc12细胞及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且随药物剂量加大,这种保护作用更加明 显。同时我们发现,如果在Ap老化过程中加入SalB,则Ap毒性明显降低,由于Ap的毒性与其老化程度有关,老化程度越高毒性越大,我们推测SalB可能通过抑制Ap老化过程降低其细胞毒性。进一步采用电子显微镜以及ThT荧光方法研究 57 表明,SaBl的确可以显著抑制Ap老化过程(即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HensleyK(1994)认为Ap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中有轻自由基产生,并且该自由基 启动和促进了Ap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本研究表明SaBl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但我们在实验中采用两种自由基扑捉剂PBN和DMPO,在Ap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中没有扑捉到任何自由基信号,加入SalB对这一过程没有明显影响, 可以认为,Ap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自由基,SalB抑制Ap聚集和纤维形成与其自由基清除作用无关。HowlettDR(1999)的研究表明苯哇呋喃类衍生 物可以明显抑制Ap聚集和纤维形成,作者认为,在Ap分子中有苯哇呋喃类衍生 物的特定结合位点。从SalB的分子结构来看,它本身是属于酚酸类化合物,但 其分子中含苯哇吠喃的基本结构,由此我们设想,SalB可能是和Ap分子中苯哇吠喃类衍生物结合位点结合,进而抑制了Ap聚集和纤维形成。非常值得注意的 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用预先老化的Ap刺激细胞并产生细胞毒性,SalB仍然能明显改善Ap这种细胞毒作用。从我们对Ap聚集和纤维形成的研究可以判断, 经过老化处理的Ap己经聚集并且形成纤维,很显然,SalB对老化Ap的这种细胞保护作用与其抑制Ap聚集和纤维形成无关,而是另有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 明,Caspase在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其在Ap引起的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报道不一,我们将Caspase非特异性抑制基因p35导入PC12细胞并获得稳定高表达细胞株一PC12一P35.用该细胞株来观察Caspase在Ap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aspase,特别是Caspase一3参与了Ap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表明Caspase在Ap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在受 到Ap作用后PC12一p35细胞Caspase一3活性与正常PC12细胞接近,但其细胞存活 率仍然明显低于正常PC12细胞。由此推测,Caspase一3并不是引起Ap细胞损伤的唯一途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SalB10 -7-6一l0M可以显著抑制由Ap引起的 58 Caspase一3裂解活性增加同时细胞存活改善,显SalB的细胞保护作用与抑制 Caspase一3激活有关。本研究发现,在Ap刺激后,PC12细胞线粒体中CytC含量明显减少,而胞浆中CytC含量明显增加,表明Ap刺激使PC12细胞线粒体CytC明显释放,同时我们发现Caspase一3活性增加而胞浆中32Dka的Caspase一3蛋白明显减少,表明Ap刺激使Caspase一3被裂解激活。因此我们认为Ap引起的细胞损伤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引起细胞线粒体CytC释放增加,然后CytC激活Caspase一3引起细胞凋亡或细胞损伤。培养体系中加入SalB10-6M后,可以减少Ap引起的 PC12细胞线粒体CytC释放,同时使Caspase一3蛋白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结合 Caspase一3裂解活性测定结果,我们认为,SalB对老化Ap引起的细胞损伤的保 护作用与抑制CytC释放,从而抑制Caspase一3的激活有关。我们用无细胞凋亡 体系研究发现,将正常细胞核与Ap处理的PC12细胞的细胞浆共同孵育,细胞核 出现明显的片段化凋亡特征,表明胞浆中己经存在引起核裂解的下游凋亡因子。 加入SalB对这一过程没有明显影响,提示SalB不能直接对抗引起凋亡的下游因 子,其抗细胞损伤作用与抑制上游基因有关。 Par-4(porstate一apoptosis一response一gene一4)是从前列腺癌细胞中发 现的一种促凋亡基因(Sells SF 1997),目前认为Par一4是Caspase一3上游的凋 亡促进因素,氧自由基以及升高的细胞内钙可以促进Par一4的表达。Par一4主 要通过抑制bcl一2以及PKC的作用,使Bax功能相对增加,从而改变线粒体功能, 导致线粒体CytC释放,促进casPaes一3激活,导致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发现, Ap可以使PC12细胞Par一4表达明显增加,结合我们的前期发现,即Ap可以使PC12 细胞线粒体CytC释放增加,Caspase一3激活明显增加,我们推测,由par一4表 达增加引起的,,CasPase一3激活在Ap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将PC12细胞用 SalB预处理可以抑制Par一4表达增加以及Caspase一3的激活,提示抑制Par-4表 59 达可能是SalB细胞保护的重要方面。Zhou Y (1996)和Kawahara M(2001)的研究发现,将细胞暴露在Ap溶液中可以明显导致细胞内游离钙快速升高,并引起细 胞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Aβ(1一40)可以和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结合,并形 成钙通道(PollardHB1993,AiisPeN1993,肠sPeN1996,YeC1997,LinH1999),引起细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使细胞内钙明显增加,导致细胞损伤。由于这种 胞内钙增加是外钙内流引起的,因此Ap引起的钙升高的作用是外钙依赖性的。 并且由于这种胞内钙增加是通过A以1一40)自身形成的钙通道,因此常见的受体 依赖的钙通道阻断剂MK一801以及电压依赖的钙通道阻断剂尼莫地平对Ap引起的钙升高没有影响(Huang HM 12000)。Snadesrno KL(1997)进一步研究表明,可溶性的Ap蛋白并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离子通透孔道,只有当Ap聚集并纤维化后才可以形成钙孔道,引起钙离子内流增加,产生细胞毒性。这一结果恰好解释 了为什么只有聚集并纤维化后Ap才能具有明显细胞毒性,同时进一步表明,抑 制Ap聚集以及纤维形成是SaBl细胞保护的另一方面。Ekinci FJ(2000)认为,Ap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所产生的细胞损伤是自由基依赖的,用钙离子鳌合剂可 以完全阻断Ap引起的胞内自由基增加,而抗氧化剂虽然对Ap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没有影响,但可以阻止由Ap引起的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发现,将PC12细胞置于Ap环境中24小时,其胞浆中游离钙含量明显升高,同时线粒体膜电位明 显降低,而自由基明显增加。结合前期工作,我们认为,Ap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变化是引起细胞损伤的起始因素。由于钙离子增加,导致自由基损伤加剧, 同时钙离子以及自由基损伤使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ytC释放,激活CasPaes系统,导致细胞损伤,本研究发现SaBl明显抑制Ap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以及线粒 体自由基增加。结合前期研究,可以认为,抑制Ap引起的Par一4表达增加以及细胞内钙离子变化是SalB细胞保护的起始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能量代 60 谢异常在AD的发病以及病理改变中起了重要作用(Ishii K1995,Ibanezv1998,MarcusnL一997),Meier一Ruge W(1994)认为APP蛋白的剪切是一个耗能过程, 而AD病人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比正常人低50一70%,由于能量缺乏,APP蛋白不在Ap分子内剪切,从而产生Ap,使其沉积在老年斑以及血管壁,同时由于葡萄糖 代谢障碍,使乙酰胆碱的原料一乙酰辅酶A合成不足,导致了胆碱能神经功能减 退,使病人出现神经细胞退行性变以及相应的功能障碍。另外葡萄糖代谢异常 造成Ap形成增加的同时,也可以使Tau蛋白过度磷酸化(Hoyer52000)。目前认为,Ap造成的葡萄糖代谢障碍主要是由于其抑制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Keller JN 1997,Blane EM1997)。Makr RJ(1997)和Buttefield DA(1994)认为,Ap抑制葡萄糖摄取与其造成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有关。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将Ap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结果发现Ap使PC12细胞膜流动性明显降低,表明细胞膜受损, 膜状态改变,而SalB可以明显改善细胞膜流动性。我们用Fe+2造成细胞膜损伤,结果发现,细胞膜损伤后对葡萄糖的摄取明显减少,而SalB明显改善葡萄糖的摄取,这一结果也表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膜功能完整性直接相关。提示 保护细胞膜是SalB细胞保护的重要方面。我们在ESR实验中用Ap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没有观测到膜脂质过氧化现象,提示Ap导致的膜损伤以及葡 萄糖摄取障碍可能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无关。Kim HS(1995)和Bores GM(1998)研究发现,Ap对细胞膜的损伤在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摄取的同时,可以抑制细胞 Mg+2一Ca+2ATP酶和N+a-K一ATP酶活性,导致细胞内离子,特别是钙离子代谢紊 乱,损伤细胞。在我们的实验中发现,细胞膜损伤后,对葡萄糖的摄取非常明 显的减少,同时ATP酶活性明显降低,并且随时间延长这种作用越明显。SalB明显改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可以改善细胞总ATP酶活性,高剂量可以改善 Na+一K+-ATP酶活性。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Ap可以使PC12细胞内游离钙含量明 61 显升高,表明细胞钙代谢紊乱,SalB能够纠正Ap造成的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升高。 结合我们对细胞膜流动性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SalB首先保护细胞膜功能, 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改善了细胞能量代谢状况,同时提高总ATP酶以及Na+一K+一ATP酶活性,增加Na+一Ca2+交换功能,从而改善了Ap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使Par一4表达减少,线粒体功能得到保护,自由基产生减少,CytC一Caspase级联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细胞得到保护。 结语 Ap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减轻和延缓Ap神经毒性是AD治疗的重要途径,阐明 Ap细胞损伤机制一直是全球神经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Ap与自由基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有许多学者将Ap细胞损伤归咎于自由基 损伤,因此力图从抗氧化的角度对AD病人进行有效治疗。本研究通过严谨的实 验,用多种方法证实,Ap细胞膜损伤与直接的自由基损伤无关,并且Ap在聚集和纤维形成过程中并没有自由基产生和参与。这一结果纠正了长期以来对 Ap毒性的认识的误区,无疑也为Ap毒性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以及理论依 据。后基因组研究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蛋白质,特别是功能 蛋白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深入认识,从中可以寻找和 发现一些新的治疗靶点。将功能蛋白引入细胞并观察药物的作用是今后药物开 发和药物作用深入研究的趋势。本研究将Caspase广谱抑制蛋白P35通过人工重组及转染的方法导入PC12细胞,观察Ap对细胞的作用,结果发现Caspase以及Par一4上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在Ap细胞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不但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也为今后AD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SalB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多年的纯天然化合物,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其抗氧化特性以及 氧化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然而本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研究发现,SalB 62 对Ap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抑制Ap聚集、保护细胞膜功能产生,而与其直接 的抗氧化特性关系不大,这一结果无疑对传统抗氧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 本研究使我们对SalB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β 该药物在AD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200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任德成 【导师】 张均田;杜冠华 【学科专业名称】 神经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2 【论文级别】 博士 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及保护药物的筛选研究:中文摘要:目前的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多种 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 是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本实验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保 护药物的筛选及总酚酸、EGb761和硫酸多糖916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等三 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以上的研究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和氧 应激及内毒素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但损伤机理不同。第二部分:内皮细胞损伤保护药物的筛选研究:首先,本实验研究用ELISA方法建立了一个内皮细 胞CIAM一1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并用该模型筛选了近2000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LPS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增加内皮细胞CIAM一1的表达。在初筛得到 的犯个化合物中,用MTT法检测,有毒性作用的化合物有26个,且测定了剩余的6个化合物对CIAM一1抑制的ICS。,其中有5个化合物对NTFa诱导的E-scectin也有抑制作用。其次,本研究还用荧光法建立了MMPS抑制剂的筛选模型。结果显 示,同一个化合物对MMP一l,2和9的抑制作用并不相同。第三部分:药物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在这部分,我们主要观察了总丹酚酸、EGb761和硫酸多糖916对胞的保护作用。所用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表明,总丹酚酸100μg/ml著抑制100μM H2O2引起的内皮细胞存活率的降低(P<0.001),还明显降低H2O2 63 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抑制内皮细胞caspase一3的活性(P<0.01)显著降低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游离钙的升高(P<0.001)。总丹酚酸100μg/ml还可以抑制100μM chol-triol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细胞的存活率(P<0.01),降低ehol一triol引起的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chol一triol引起的MDA的产生(P<0.001)。总丹酚酸还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中性粒细胞与TNFa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100μg /ml可以显著抑制fMLP激活的中性粒细皮细胞的粘附作用(P<0.001),对TNFa诱导的粘附分子的上调作用也的抑制作用。TNFα与内皮细胞孵育24h,可以显著降低内皮细胞NO(P<0.001)。提前给予总丹酚酸30min可以增加NO的产生,10和100μg/ml的总酚酸分别增加16.9%(P<0.05)和23.2%(P<0.01)。LPS刺激平生的过量的NO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显著降低内皮细胞数(P<0.01),NOS抑制剂L一NNA和总酚酸可以对抗LPS的这种作用。另外,LPS内皮细胞后,内皮 细胞释放NO的能力降低(P<0.01),而内皮细胞PDGF-B的表达却显著升高,且LPS刺激内皮细胞后的条件培养基显著促进平滑胞的增殖(P<0.001)。总丹酚酸在体外对MMPs的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抑制TNFa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的MMPs的活性。总之,总丹酚上的作用结果提示,总丹酚酸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脂质过 氧化、细胞内的升高和acPsase一3的活性、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对抗NO的细胞毒作用、抑制PDGF一BB的合成等作用有关。 2002,作 者: 罗伟波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 导师姓名: 王逸平 学位年度: 2002 丹酚酸B镁盐改善缺氧复氧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 该文通过研究丹酚酸B镁盐对缺氧复氧离体血管收缩的影响;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损伤,胞内钙平衡,NO释放以及eNOS和iNOS mRNA表达的影响;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和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旨在阐明丹酚酸B镁盐改善缺氧复氧血管 64 内皮损伤的药理作用机制. 2002,作 者: 王杰松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导师姓名: 芮耀诚 学位年度: 2002 VEGF增加内皮细胞对脂蛋白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因子(VEGF/VPF,以下简称VEGF)能增加血管内皮对多种生物大分子的通透性.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和泡沫细胞中检测到VEGF,提示VEGF可能与AS发生发展有关,但VEGF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目前仍不清楚.该实验拟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 单层和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双层中研究VEGF对AS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LDL)通透性的影响,以探讨VEGF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内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ECM)在通透性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型胶原是内皮细胞特异性ECM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2/明胶酶A(MMP-2)是体内两种特异性?型胶原分解酶之 一,在通透性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实验还将研究VEGF对MMP-2产生和活性的影响,以探讨VEGF促通透作用与MMP-2活性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基质分解的关 系.结论:该实验在单层和双层模型上研究了VEGF增加LDL通透性的作用,并研究了VEGF增加内皮LDL通透性的作用机制.结果提示:VEGF可能通过增加血管内皮 对LDL的通透性参与了AS发生过程;抑制MMP-2的产生和活性是抑制VEGF通透作用的途径之一;欧芹素乙和丹酚酸B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作 用. 2002, 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黄双盛; 吴勇杰;丹参的抗氧化与抗炎作 用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年 01期 综上所述,丹参 的水溶性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由于氧自由基与炎 症关系密切,而以往对丹参抗炎作用的研究主要针对其脂溶性成分,因此,探讨 其水溶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将对丹参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5 2002,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G1999054403) 天津中医 学院高秀梅; 张伯礼; 宫涛; 郭利平;丹参及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 究进展 【文献出处】 天津中医, 2002年 01期 【摘要】 丹参 (Salvi amiltiorrhiza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干燥根部 , 是临床最常用活血化瘀中药。30年代初 ,日本学者中尾万山等开始对丹参的 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目前阐明结构的已有50多种 ,其有效成分有水溶性和脂 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 (二萜醌类化合物 )主要是丹参酮、丹参酮? A、隐丹参 酮等 ,其除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外 ,还具有类雌激素样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水 溶性部分 (酚性酸类化合物 )具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主要活性成分有丹 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及甲酯、丹酚酸A ,B ,C等。国内有关 丹参及提取物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报道很多 ,现将近10年的文献综述如下 :综合上述文献发现,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靶点较多,作用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通过丹参配伍而成的复方丹参制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复方制剂中利用了丹 参不同的有效成分,造成了药效学的差异。目前由于丹参脂溶性成分po吸收较差,故治疗心肌缺血多采用水溶性成分,而脂溶成分主要用于抗炎,但脂溶性 成分也有抗心肌缺血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对心肌缺血的机理认识也不 断深入,所以如何通过配伍,合理利用其有效成分,以提高临床疗效,研制高 效、速效、低毒的现代中药制剂成为今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向。 2002, 国家973 项目资助课题( G 1999054403)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郭利平; 高秀梅; 张萌; 史红;丹酚酸B预处理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延迟保 护作用研究 【文献出处】2002年 0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B通过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抗心肌缺氧损伤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缺血预适应延迟保护机制 ,通过缺氧/复氧的CMEC损伤模型 ,观察丹酚酸B预处理的CMEC 66 保护作用。结果 :丹酚酸B预处理与缺氧预处理作用相似 ,均可提高细胞存活率 和SOD活性 ,降低LDH、NO水平。结论 :丹酚酸B预处理可激活CMEC内源性延迟保护机制 ,发挥了拮抗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效应。讨论:心肌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后, 可增强对后续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称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内源性机体保护机 制,其心肌保护作用在预处理后即刻出现,持续2~4 小时消失, 而24 小时后重现, 可持续数日, 后者称为延迟保护作用。尽管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由于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强而持久,所以显得更具有临床意义[1 ] , 基于缺血预处理的药物预处理是近年兴起的心肌药物保护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较为特殊的 领域,由于中药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小等优点, 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现有关报道较多的是心肌细胞,而对于内皮细胞,尤其是中药预处理对心脏微血 管内皮细胞延迟保护作用研究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笔者以细胞存活率、LDH 作为细胞损伤指标, SOD 是抗自由基损伤的细胞保护剂, 至于NO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起保护作用抑或毒性作用目前尚有争议[2 ] , 但我们的实验结果是缺氧— 复氧, 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与NO 生成增加有关(将有另文报道) 。本文结果表明: 丹酚酸B 预处理与缺氧预处理作用相似, 通过提高细胞存活率和SOD 活性, 降低LDH 和(缺氧/ 复氧损伤导致的)NO 升高水平发挥延迟保护效应, 提示在丹酚酸B预处理过程中, CMEC 可能发生了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物化学甚至分子生 物学变化, 有效激活了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了抗持续缺氧损伤能力,对其具体保护机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 2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9870870 ? 通讯作者:芮耀诚(1941 - ) ,女,北京市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 会常务理事、全军药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军队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 67 杂志》编委《, 解放军药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Tel : (021) 2507094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9870870 。邱彦.芮耀诚.张黎.李铁军.张卫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血管通透性的 影响及丹酚酸B对其抑制作用 [期刊论文]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2 18(1) :17-19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1)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对脑血管通透性的 影响,并观察丹参水溶性成份丹酚酸B 拮抗VEGF 的作用。方法 动脉及侧脑室注射VEGF 后,再注射伊文思兰,用分光光度法测脑内伊文思兰染色程度来反映 VEGF 的血管通透作用。注射VEGF 前30min ,动脉或侧脑室给药,观察药物抑制作用。结果 动脉及侧脑室注射VEGF 剂量依赖性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升高,但两种给药方法无显著性差异。静脉注射丹酚酸B 0. 1mg?kg - 1体重可显著抑制VEGF 的通透作用,而侧脑室注射无明显作用。结论 丹酚酸B 可显著抑制VEGF 的血管通透作用,提示其对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讨论:观察VEGF 对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对阐明VEGF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用侧 脑室注射VEGF 对脑组织伊文氏兰染色的影响,来反映VEGF 引起脑血管通透性 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VEGF 可引起脑内伊文思兰染色程度增加,说明其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强,并具有较好的量效关系。侧脑室给药与动脉给药无显著差异,表明VEGF可通过血脑屏障。VEGF 的血管通透作用先于或伴随血管生长作用,但是除了VEGF外,其余细胞生长因子均不引起通透性升高。说明VEGF是一种潜在的炎性介质,可引起蛋白外渗。其炎症反应有组织特异性,PAF 拮抗剂BN-52021可抑制VEGF诱导的通透性增加,但不影响其诱导的血管增殖,显示VEGF 诱导的通透性升高及血管增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6 ] 。VEGF 引起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的通透性升高的机制可能与NO 升高、钙离子中介及PAF 合成有关[6~8 ] 。 2002,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1. 药理教研室, 2.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杨鹏 68 远.芮耀诚.张黎.李铁军.邱彦.王杰松.张卫东 U937泡沫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的表达及药物的抑制作用 [期刊论文] -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2):86-89:目的 研究U937泡沫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以及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 U937细胞与 80mg?L-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孵育 4 8h ,建立U937泡沫细胞模型。用基础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 (ELISA)检测各组培养基中VEGF蛋白分泌含量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VEGF蛋白表达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mRNA水平。给予不同浓度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观察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培养液中VEGF含量和细胞中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U937正常细胞。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加入后阳 性反应明显减弱。结论 泡沫细胞中VEGF呈高表达、含量明显增加 ,而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其含量。讨论:AS 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血管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妨碍相应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泡沫细胞的出 现是斑块病变早期的细胞学特征,其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血液单核巨噬细胞,二是血管平滑肌细胞。AS 早期单核细胞首先粘附于血管内皮,然后迁移至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者主要通过清道夫受体无节制地吞噬大量OX2LDL ,形成泡沫细胞。本实验按李全忠等方法,采用人类单核细胞株U937 与80 mg?L - 1 OX2LDL 孵育48 h ,在离体细胞水平建立了AS 的病理细胞模型,为研究泡沫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工具。培养的泡沫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表现为胞浆内脂质成份明显增多,苏木素显色可见胞浆内呈泡沫样改变。VEGF 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 ,是一个高度特异的、强烈的血管内皮促分裂因子和 血管生成因子。最初从牛垂体滤泡增殖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获得,发现VEGF 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及 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目前对于VEG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及其他生理、病理条 69 件下的表达上。最近的研究表明,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表达显著升高,以斑块中泡沫细胞的表达最为明显。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体外培养的U937 泡沫细胞,用ELISA、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证明VEGF蛋白及VEGFmRNA 的高表达,与体内试验结果相一致。VEGF 在AS 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得到广泛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Li 等认为,AS 斑块形成后,VEGF 的增加促进了斑块 内血管的生成,且由于血管形成的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等的产生增加,促进炎症细胞对血管壁的粘附,进而加重AS 并形成恶性循环。Williams B 等认为,VEGF通过旁分泌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对OX2LDL 通透性升高,促进了AS 的形成。我们从蛋白和基因水平研究了单核巨噬细胞在大量吞噬脂质的同 时表达高水平的VEGF ,对于阐明AS 的发生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Sal B 是从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中提取出的有效单体。已有研究表明, Sal B 能清除氧自由基[12 ] ,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5 ] ,降低细胞内Ca2 +的浓度[12 ] ,其抑制LDL 氧化修饰的能力强于普罗布考[5 ] 。GbE 是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药物。对其药理机制的研究发现,GbE 一方面是天然高效、专一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13 ] ;另一方面GbE 在体内能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防止过氧脂质引起的损伤,因此可显著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14 ,15 ] 。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U937 泡沫细胞模型中发现,Sal B和GbE 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泡沫细胞VEGF 的表达,为Sal B 和GbE 临床应用于AS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进一步依据。 2002,作 者: 刘成 赵俊芳 刘成海 胡义扬 徐列明 刘平 作者单位: 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丹酚酸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肝星状细胞分泌胶原的影响刊 名: 肝脏 2003 8(3)目的观察丹酚酸B(SA-B)对肝星状细胞(HSC)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TGFβ 70 1促HSC分泌胶原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培养4d的原代与传代HSC的TGFβ1分泌量;添加TGFβ1于原代HSC中温育24h后,[3H]脯氨酸掺入与胶原酶消化法观 察TGFβ1促进HSC分泌胶原的作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SC?型胶原的表达;添加SA-B,观察对上述实验的干预.结果传代HSC分泌TGFβ1的量明显高于原代HSC;添加SA-B后,对原代HSC的TGFβ1分泌量无明显影响,而传代HSC的TGFβ分泌量显著减少.TGFβ1可显著促进HSC胶原的分泌和?型胶原的表达,而SA-B可拮抗TGFβ1的效应.结论SA-B可抑制传代HSC的TGFβ1分泌与减弱TGFβ1促HSC胶原的合成,这两个环节可能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2002,作 者: 张均田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 研究所(北京)母体文献: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第十九卷第一期 会议名称: 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2年03月22日 会议地点: 杭州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 三种天然成分的抗老年痴呆作用 丹酚酸B 是从中药丹参分离出的丹酚酸类化合物之一,有较强的抗氧活性。研 究证明,它能抑制Aβ的凝聚和纤维形成,从而防止神经毒性。应用脑缺血一再 灌注损伤和Aβ及Aβ25-35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和线粒体损伤以及葡萄糖重摄取 障碍。丹酚酸B在10 -6-8-10mol/L浓度下具有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主 要是抑制Aβ纤维形成,提高线粒体膜电位,改善能量代谢,减少自由基产生, 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抑制Caspase3的活化和表达。脑缺血/葡萄摘代谢障碍被认为是急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丹酚酸整体给药,剂量为6一10mg/kg能减少脑梗塞面积、脑水肿和改善神经症状缺失。 2002,作 者: 王海南 胡义扬 洪嘉禾 刘平 朱大元 作者单位: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丹参酚酸B盐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TGFβ1信号转导的影响 刊 名: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5)本研究旨在观察丹参酚酸B盐 71 (Salvianolic-acid B,SA-B)对HS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信号转导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该成份抗肝纤维 化作用的机理. 20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No.1999054403) 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萌.杜嵘.郭利平.高秀梅.张伯礼 丹酚酸B对肿瘤坏死因子α损伤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期刊论文] 天津中医 2002 19(6)目的 :观察丹酚 酸B(SalB)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损伤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影响。 方法 :采用CMEC的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TNF_α损伤的模型 ,观察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内皮素 (ET)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以及SalB的保护作用。结 果:SalB可显著降低LDH活性及MDA含量 ,有减少ET分泌的趋势。结论 :SalB对 TNF_α损伤的CMEC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其作用可能与其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 氧化有关。讨论:TNF -α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的细胞因子, 在体内的作用广泛,包括对造血、免疫和炎症的调节; 对血管和凝 血的影响和对多种器官(心脏、肝脏、骨和其他组织) 的作用等[1 ]。血管内皮 细胞(VEC) 表面存在TNF -α受体, 为其作用的主要靶细胞之一。病理情况 下,VEC 损伤促使白细胞介素- 1 和TNF -α释放, 而TNF -α对VEC 又产生直接 细胞毒作用,再次损伤VEC ,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中发现, TNF -α与CMEC 共 同孵育后,LDH 的活性及ET 、MDA 的含量明显升高。LDH 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 细胞的细胞浆中, 病理情况下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胞浆中LDH 大量释放到细胞 外。MDA 为脂质过氧化的产物, 可严重破坏细胞膜结构, 导致细胞肿胀、坏死。 因此检测LDH 活性及MDA 的量,可反映TNF -α对CMEC 损伤的程度。研究结果表 明, TNF -α对体外培养的CMEC 有直接损伤作用。丹酚酸是由丹参的水溶性成 分提取的, 基本结构为丹参素(3 , 4 - 二羟基苯乳酸) , SalB 为3 分子丹参 72 素和1 分子咖啡酸组成, 由于含有酚羟基, 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2 ]。体外研究表明, SalB 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 - 60) 生长和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其抗氧 化性质有关[3 ] ; SalB 对谷氨酸等介导的神经元损伤均可增加细胞活力, 减少LDH 和NO 释放,提示SalB 有抗氧化和抑制NO 释放的作用[4 ] ; SalB可提高老化红细胞的过氧化氢酶活力, 增强老化红细胞提高T 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 2 的作用[5 ,6 ]。为从细胞水平阐明SalB 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从TNF - α对CMEC 的损伤入手, 观察SalB对CMEC 的影响。研究发现, TNF - α、SalB 及CMEC 共同孵育后,LDH 的释放及MDA 的含量显著降低, 提示SalB 可有效减轻TNF - α对CMEC的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ET 是强烈的缩血管物质,SalB 对损伤后ET 分泌增加有减少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有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本研究结果为SalB 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今后的有关机有关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2,作 者: 刘成海 刘平 胡义扬 朱大元 作者单位: 刘成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曙光医院(上海))刘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母体文献: 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2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贵州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盐对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胞内信号转导的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盐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及其胞内Smads蛋白信号转导的影响,研究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 2002,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3 982 5 168)上海第二医科大 73 学仁济医院;戈升荣; 俞一心; 谢更新; 丹酚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献出 处】 中药材 2002年 09期 【摘要】 丹酚酸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类水溶性成 分,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肝纤维化、 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记忆功能障碍和影响钠钾ATP酶、H~+、K~+-ATP酶活性等药理作用,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中药提取物。结语:丹参是目前临床上治 疗冠心病、慢性肝炎等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因此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成为一 项热点课题。上述报道表明丹酚酸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水溶性成分, 而丹酚酸的半合成品乙酰丹酚酸则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另外 研究还表明丹参酮是丹参中具有天然抗氧化性、心血管药理、抗菌消炎和抗肿 瘤作用的脂溶性成分之一, 由此可见丹参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中药。 2002, 作 者: 刘成海 Rebecca G.Wells 胡义扬 刘平 朱大元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市曙光医院;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 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 会议 会议时间: 2002年10月01日 会议地点: 南京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肝星状细胞TGF-β/Smads胞内信号转导特点与丹酚酸B盐干预作用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病理发生的关键细胞学基 础,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明显促进HSC活化,是促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Smads蛋白作为TGF-β受体的特异性底物,在其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TGF-β促进HSC活化及胞外基质生成 的信号转导调控机理并不清楚.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盐临床治疗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有良好作用,对实验动物肝损伤与肝纤维化也有良好效果,然而其深入的分子药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原代分离培养大鼠HSC,在不同活化状态时 74 予以TGF-β1刺激,旨在研究:1)不同活化状态HSC对TGF-β1刺激的细胞增殖与 胞外基质生成的效应.2)不同活化状态HSC胞内Smads蛋白表达、磷酸化与核转位 的特点.3)丹酚酸B盐对TGF-β1刺激HSC活化及其胞内Smads蛋白信号转导的影 响,研究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分子机理. 200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成海; 刘平; 胡义扬; 朱大元;丹酚酸B盐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与 胞内信号转导的作用 【文献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2002年 1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B盐 (SA 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肝纤维化 以肝脏胞外基质增生沉积为特征,是各种原因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特点。临床与动物实验证实, 丹参能有效改善肝脏炎症,减轻胞外基质增生与沉积,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 用。丹酚酸B盐(salvianolic acid B, SA-B)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既 往报道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我们研究发现,该成分能有效保护四氯化碳与二 甲基亚硝胺等化学中毒大鼠的肝损伤,预防与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并且通过随机双盲与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临床试验,证实SA-B能有效阻止与逆转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目前正进行二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抗肝纤维化 的二类临床新药。但是尚不清楚该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位点与细胞分子药理 机制。近年来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s tellatec ells,H 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病理关键。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是最重要的促HSC活化与肝纤维化形成细胞因子。TGF-β1通过胞内信号分子一Smads蛋白转导信号,调控细胞胶原等效应基因表达。因此,本研究 拟分离培养原代HSC,以TGF-β1刺激活化,观察SA-B对TGF-β1刺激的HSC活化表型、胞外基质成分蛋白与基因表达以及Smad2/3蛋白表达、磷酸化与核转位的 影响,探讨SA-B影响TGF-β1促HSC活化及其胞内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主要作 75 用机理。我们实验中发现,TGF-β1促进HSC胞内Smad2/3蛋白表达总量,尤其是 促进Smad2胞质与核内的磷酸化水平,与其促进HSC活化与胞外基质表达作用相 一致,进一步uE实HSC中存在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而SA-B拮抗TGF- β1刺激的HSC胞内Smad2/3蛋白表达,尤其是Smad2的磷酸化与核转位,该作用与 药物拮抗TGF-β1刺激的HSC胞外基质生成作用相平行,提示SA-B影响TGF-β1刺激HSC活化与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理在于抑制Smad2/3蛋白的表达、磷酸化与核 转位,干扰TGF-β1在HSC胞内的信号转导。 2002,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对1,1-二苯-2-苦基肼游离基的新自 由基清除剂【文献出处】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0年 04期 【摘要】 <正> 用测定自由基清除剂对1,1二苯-2-苦基肼(DPPH)的清除作用的方法,从丹参(唇形科)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强的自由基清除剂。根据光谱数据,分别被鉴定为3-(3,4-二羟苯)-(2R)-乳酸胺(1)、二甲基紫草酸酯(2)、 salviamiltamide(3)、二甲基鼠尾草酸B(4)。四种化合物(1、2、3和4)的IC(50)显示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活性,浓度分别为6.32(1.24)、1.17(0.66)、26.4(7.79)和1.98(1.48)μM(μg/ml)。这些自由基清除活性比已知的抗氧化 剂抗坏血栓(11.48)μM或2.02μg/ml)更为有效。 2003,【作者中文名】 杜嵘; 【导师】 郭利平; 张伯礼;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 中医内科学【学位年度】 2003 【论文级别】 硕士 丹酚酸B对心脏细胞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前言:缺氧损伤 是造成心脏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当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血损伤往往更为严重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其结果常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通透性升高完整性破坏大量内容物丢失这种损 伤是临床冠脉搭桥术经皮冠脉内成形术PTCA溶栓术等心脏介入治疗常见的严重 76 并发症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I/R的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对I/R损伤的认识中开始注意到炎性反应的存在发现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与血管 内皮细胞的粘附是造成I/R的主要原因之一[1]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的表达介导了心肌的炎性损伤是I/R中发生粒细胞粘附的关键环节之一 直接影响到I/R损伤的程度及预后因此有效调控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可成 为防治I/R炎性损伤的有效方法已有文献报道采用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2][3]在转基因小鼠中也发现敲除ICAM-1基因后粘附现象减少 [4][5]但上述方法只适用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实验研究所克隆的人单克隆抗体 的活性极低[6]尚无法应用于临床1986年国外学者在犬的I/R模型上首次发现缺血预适应现象[7]即短暂的I/R可提高对后期长时间I/R损伤的耐受性从而提高心肌功能减小心肌梗塞面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亚细胞结构损害随后在离 体细胞上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即缺氧预适应HPC这就为心血管疾患的治疗 开辟了一个启动内源性保护的新领域这种内源性保护作用产生的主要途径是由 蛋白激酶C PKC介导内源性触发物质使细胞膜和或线粒体膜上的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于是人们开始应用各种药物分别对各个起效环节进行干预试图用 药物性预适应模拟并替代这种预适应作用但目前所应用的药物大多为化学性药 物一种药只是针对预适应发生机制中的某一个环节起效随着回归自然的思潮涌 起采用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与之相比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 点综合调节作用和疗效显著毒副作用相对小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 药为治疗I/R及药物预适应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复方丹参方中的君药 丹参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之一在历代主要本草书中文摘要籍的记载中都明确 了丹参可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在对其化学成分60年的研究历史中近十几年发现水 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有效组分其中以丹酚酸B为主要 77 成分在有效部位基本清楚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理及途径作进一步探索以揭示活 血化瘀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药治疗学内容。前期工作已经发现丹参水溶性成 份丹酚酸B在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依此思路本课题 利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CM体外培养模型观察在缺氧/复氧损伤过程中丹酚酸B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丹酚酸B增强心肌细胞缺氧预适应作用的主要途径期望能进一步验证以前工作的结论同时为揭示 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提供药理学基础为中医药多途径 多靶点多层次整合调节的治疗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中文摘要 目的在明确复方丹参方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对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可能的作用机理做进一步探讨阐脏细胞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制。方法:通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模型根据该作用发生 机制以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内皮细胞的细胞 间粘附表达为指标应用多种检测方法观察丹酚酸B在不同传导途径。结果: 1.缺氧条件下丹酚酸B可明显增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肌细胞CM的细胞活力对细胞的作用时间以20min为佳。 2.应用酶联免疫的方法在CMEC缺氧3小时复氧6损伤后ICAM-1表达的升高。 3.缺氧预适应能降低CMEC缺氧/复氧损伤后ICAM-1酸B对CMEC进行预处理则可产生与缺氧预适应类似的保护效果。 4.PKC抑制剂却未能阻断缺氧预适应对CMEC缺ICAM-1表达上的保护作用。 5.缺氧条件下丹酚酸B可模拟HPC对CM产生保活力减少LDH的释放。 6.蛋白激酶C抑制剂chelerthrine可以阻断HPC对CM的保护,使细胞活力下降, CM损伤加重,LDH的释放增加。应用丹酚酸B作用于细胞后,可明显提高CM存活率,降低LDH的释放,重新产生HPC样作用。提示丹酚酸B有拮抗蛋白激酶抑制剂 78 作用。 7.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滞剂优降糖同样可以阻断HPC对CM的保护,使细胞活力下 降,CM损伤加重,LDH的释放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多。应用丹酚酸B作用于细胞后提高了CM存活率,降低LDH释放,SOD活性呈上升趋势,MDA含量相应下降,提示丹酚酸B有拮抗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滞剂作用。 1.丹酚酸B对CMEC CM的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 速起效。 2.丹酚酸B能有效降低缺氧/复氧后CMEC的ICAM-1的表达。 3.丹酚酸B能使被PKC抑制剂和K+ATP阻滞剂所取消的HPC效应得到重现对心肌细 胞作用靶点可能在PKC的下游即通过开放K+ATP来发挥HPC效应提示PKC-K+ATP途径参与了丹酚酸B对心脏细胞的保护作用。 2003,作 者: 张黎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导师姓名: 芮耀诚 沈茜 学位年度: 2003 药物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VEGF表达及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该研究应用人脐静脉内 皮细胞ECV304细胞模型,采用FC,ELISA,RT-PCR,免疫组化,原位杂交,Western Blot印迹,Realtime RT-PCR等技术和方法,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Ox-LDL、LPC对内皮细胞(EC)VEGF蛋白和VEGF mRNA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了解VEGF和Ox-LDL在内皮细胞损伤中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深入了解它们在S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一些抑制VEGF表达的中药有效成分,为它在防治AS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Ox-LDL、LPC可以显著增加内皮细胞 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药物普罗布考(Pro)和中药有效成分欧芹素乙 (IMP)、银杏叶提取物(GbE)、丹酚酸B(Salb)和何首乌提取物二苯乙烯苷(ST I) 79 可以抑制Ox-LDL、LPC的作用.提示在AS发展过程中Ox-LDL与VEGF可能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AS发展过程中Ox-LDL与VEGF可能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AS发生的早期;药物普罗布考和中药有效成分IMP、GbE、Lsab和ST I对ECV304中VEGF 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从另一侧了解普罗布考、丹参和银杏提取物对AS的作用机制,同时提示中药有效成分IMP和ST I在AS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Ox-LDL、LPC可以增加内皮细胞VEGF受体KDR的高表达,同时可激活ERK1/2和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加入VEGF受体抑制剂、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U0126和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SB203580后,可以抑制Ox-LDL、LPC对内皮细胞VEGF的高表达,同时可以降低细胞Raf、MEK1/2、p44/p42 MAPK、Elk-1、p38 MAPK和MAPKAPK-2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提示Ox-LDL、LPC对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受体KDR和ERK1/2途径介导的,部分是通过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介导的. 2003,作 者: 李玉娟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杜冠华 学位年度: 2003 新型血管性疾病防治药物的寻找与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每年有许多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所有的心血管疾病中,血管功能损伤起着重要的作 用.血管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血管舒张与收缩功能之间的精确平衡被破坏,导致管收缩功能增强;还表现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该实验研究了DL0108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山姜素、EGb761和总丹酚酸、复方中药消栓通络对血管平 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血管功能损伤机制研究;该部分采用测定离体 血管环张力的方法,研究了多种损伤因素对血管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药物对血管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探讨;第三部分:药物对LOX-1表达的影响;利用建立的LOX-1高表达细胞模型对消栓通络、DL0108和山姜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栓通络大部分组分及DL0108和山姜素对LOX-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80 2003,作 者: 王勇强 学科专业: 有机化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导师姓名: 朱大元 学位年度: 2003 1.碱地马蔺的化学成分研究及活性成分-马蔺子甲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2.丹参中水溶性缩酚酸类成分的分离与 结构鉴定及丹酚酸B镁盐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研究 该论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 组成,每部分又分别包含了植化研究和代谢转化两个方面.对植物碱地马蔺的种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重要活性成份-马蔺子甲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 进行了分离和结构确证;另外采用制备HPLC对丹参中水溶性缩酚酸类成份进行 了化学研究,并考察了丹参中抗肝纤维化成份-丹酚酸B镁盐的代谢转化特征. 讨论:通过 这 部 分的实验工作,我们考察了丹酚酸B镁盐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转运、建立了有效的血液中丹酚酸B镁盐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尿样和 粪样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指认确证和结构分析。现对实验结果、实验中的问题 以及进一步实验开展的建议三方面总结讨论如下: 1 丹酚酸B镁盐是一具有较强水溶性的金属盐类,口服对抗肝纤维化具有 很好的作用。经胃微量吸收后快速转运至肠道,在小肠少量药物会被代谢吸收 入血,大量会通过盲肠阀进入大肠,受到肠道菌丛的作用后发生代谢转化成多 个代谢产物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发挥作用并被排入胆汁,随胆汁 再次进入肠腔形成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分别随粪样和尿样排泄出体外。肝肠循环的存在会有利于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以及在肝脏中 发挥药理作用。 2 降 解 、脱羟基和脱羧应是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所产生的代谢产物除M-2a外,应易于与蛋白结合而难于检测,对此我们通过实验建立了有效的样品 处理和检测方法,以及代谢产物的分离方法。这一切都会对代谢产物的分离积 81 累和结构鉴定、代谢机理的阐述的进一步工作提供实践和方法学基础。 3. H P LC 的应用无论在样品检测和代谢产物的分离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运用美国Varian公司的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仪,它在制 备分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这一点在我们对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成份的 HPLC色谱指认和化合物分离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但在本实验中无论在检测和分 离中,都使用分析型色谱柱,这反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在iv给药大鼠血清样品中原药的测定时,基本没有检测到原药,从方法学上分析应是制备型HPLC对检测的最低限度造成了影响.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既便所有洗脱溶剂都经脱 气处理,但残留气泡仍会停留在紫外检测池中来回浮动,而使色谱基线不够理 想,给实验带来很大麻烦。 4. 从实验设计角度来说,对于判断胃肠道的吸收机制主要是主动吸收或 是被动扩散,最简便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低、中、高三种给药剂量的吸收情况 加以判断;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肝肠循环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接测定给药后大鼠胆 汁中的代谢产物的有无和量变,并且大鼠没有胆囊,有利于胆汁取样。这一切 将对今后实验的进一步改进有很大帮助。 5. 通过实验我们对丹酚酸B镁盐的动力学特征和代谢转化特征在全局上 都有所了认识和把握,但尚有很多实验需要进一步开展:a. 代 谢 产物的结构鉴定:给药后排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的量是很少的,存在血液中的量更要低上几 个数量级.一般要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大量制备代谢产物来实现量的积累。丹酚酸 B镁益主要为肠道菌丛代谢,所以采用合适的肠道菌丛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Bifido类绝对厌氧菌等进行培养,来制备代谢产物会是一个很好的途 径。b. 对于药理活性是所有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或是主要代谢物的活性,需 要在明确代谢产物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药理实验加以阐述。绘制主要代谢物在 82 血液中的量变时间曲线对阐明药理作用和动力学特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003,作 者: 李明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导师姓名: 王友群 学位年度: 2003 丹参改善小鼠心肌重构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心脏纤维化病变是多种常见心血管疾病 的重要病理变化,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心脏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在细胞间沉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组织纤维化的 药理作用.该研究在小鼠体内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脏重构模型和一氧化氮合 酶抑制剂L-NNA合并糖尿病致心脏重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丹参及其复方 制剂丹参黄芪合煎剂(丹芪复方)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这两 种模型诱发的心脏和肾脏重量与体重比、心脏和肾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力、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病理组织切片的影响.另外,该研究还采用小鼠离体动脉环探讨了丹酚酸、丹参及丹芪复方对乙酰胆碱诱 发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鼠主动脉在该实验条件下的 最佳静息张力约为400mg;直接在浴皿中加入L-NAME孵育10分钟后,小鼠主动脉的舒张功能完全受到抑制,而加入不同浓度的丹酚酸合用后,其舒张功能可恢复到正常小鼠的50?;L-NNA明显抑制小鼠主动脉舒张功能,而经丹参及丹参黄芪 复方治疗后,小鼠主动脉的舒张功能均恢复正常.综上所述,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心脏重构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合并糖尿病致小鼠心脏重构可能与一 氧化氮减少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 普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心肌肥大和纤维化.丹参具有良好的抗心脏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和抑制 ACE活性. 2003,作 者: 王晓柠 学科专业: 中医内科学肝病 授予学位: 硕士 83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胡义扬 刘成海 学位年度: 2003 丹酚酸B与虫草多糖抗肝纤维化的配伍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丹酚酸B与虫草多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及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的配伍意义.结论:1、DMN肝纤维化模型大鼠TGF-β1及其受体表达增加并存在TGF-β1/Smads蛋白信号转导通路.2、丹酚酸B、虫草多糖均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二种成分配伍后有协同增强作用;成分配伍与生药配伍作用相似,中药药物配伍的物质基础在 于其成分配伍.3、丹酚酸B、虫草多糖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主要在于抑制肝纤维化 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抑制TGF-β1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并干扰其信号转导.二种成分配伍后对TGF-β1及其受体蛋白表达有协同抑制作用. 2003,作 者: 古力努尔•木特列夫 学科专业: 生物无机化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大学 导师姓名: 卢景芬 李荣昌 学位年度: 2003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及应用 中草药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研究其中的天然抗氧化剂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该实验采用近代电子顺 磁共振技术,较系统、全面的对传统中药进行体内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寻找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和可行的方法.采用ESR自旋捕捉实验方法检测了200多味中国传统中药乙醇提取物对体外不同体系产生 的•OH、•O2-和L•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多种自由基,作用于多系统、多方面来 进行筛选.以中药乙醇提取物对•OH、•O2-和L•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超过 50%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出近33味具有较强清除自由基能力的中药乙醇提取物.从上述中药中选择丹参和肉苁蓉,从多个层次对其有效成分总丹酚酸和松果菊 苷进行体外清除自由基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ESR自旋捕捉方法研究总丹 酚酸和松果菊苷对体外产生的•OH、•O2-和L•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D-半乳糖衰 84 老小鼠为实验模型,采用低温(液氮)ESR技术直接检测小鼠心、肝、肾、脑组织 ROS水平;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小鼠全血GSH-Px和脑组织MAO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采用ESR自旋捕捉方法检测血清SOD活力;采用跳台法检测小鼠记忆力.结果表明总丹酚酸和松果菊苷均能较好抑制体外•OH、•O2-和L•自由基,同时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引起的ROS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能够提高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MAO活性,提高小鼠记忆力.表现出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衰老的作 用.结果提示总丹酚酸和松果菊苷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其延缓衰老的重要分 子机理之一.该研究证实该文所提出的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是可行 的. 2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丹酚酸B对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文献出处】 微循环学杂志, 2003年 01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不同浓度丹 酚酸B后检测正常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其变化。结果 :静脉注射丹酚酸B 2mg/kg、6mg/kg、18mg/kg对家兔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并对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结论 :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家兔血液流变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00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 化学教研室邱彦; 芮耀诚; 李铁军; 张黎; 张卫东;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诱导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脂蛋白通透性升高的调控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1期 目的 为了了解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作用的影响及其与动 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考察了正常和缺氧状态下VEGF对体外培养牛冠状动脉内皮 细胞 (BCEC)脂蛋白通透性的影响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方法 正常及缺氧条 85 件下 ,将VEGF及丹酚酸B加入BCEC共孵育 ,用SN 695型液闪计数器测 [12 5I]低密度脂蛋白([12 5I]LDL)通过BCEC的百分率。结果 VEGF可显著增强BCEC对 [12 5I]LDL的通透性 ,这种增加具有浓度依赖性。缺氧 3h可促进VEGF所致的的通透性增加。丹酚酸B在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均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BCEC通透性升高。结论 VEGF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丹酚酸B对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 用。本实验发现丹酚酸B 在所测浓度中可剂量依赖性抑制VEGF 增加BCEC 脂蛋白通透作用,其有效范围较宽。丹酚酸B 不仅在正常条件下而且在缺氧时也有 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强抗氧化性及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有关。本实验结果为寻 找新的预防和治疗AS 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依据。 2003,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作者中文名】 任德成; 杜冠华; 张均田; 【作者英文名】 REN De-Cheng; DU Guan-Hua *; ZHANG Jun-Tian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 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总丹酚酸对过氧化氢诱导内皮细 胞损伤的抑制作用(英文)【英文篇名】 Inhibitory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s on endothelial cells damage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03年 05期 2003,第一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第一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徐江平; 孙莉莎; 吴航宇; 杨雪梅;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 献出处】 中国药学杂志,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3年 08期 86 【摘要】 目的 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缺血 /再灌注模型。缺血同时静 脉缓慢注射给予丹酚酸B ,测定在急性缺血 /再灌注状态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活性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丹酚酸B 10 ,15mg?kg-1,静脉注射给药能明显降低血清CPK活性和缩小梗死区范围 ,丹酚酸B 3mg?kg-1静脉给药对CPK活性、心肌梗死范围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2003,天津天士力集团;李认书; 李永强;丹酚酸的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2003年 06期 总结:丹酚酸为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对心、脑、肝、肾、胃等多个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早在80 年代初期学者们就开始对其进行 研究,对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至今已进行了从器官到细胞到分子的系统、 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较多的是丹酚酸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纤 维化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我国大陆地区从事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对心脑血管病作用的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主要从事对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除此外,还有台湾的National Research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NationalYang - Ming University ; 日本的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kan – Yaku Research Center、Taisho Pharmaceutical Co. Ltd。对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虽已进行了20 余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研究多,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鲜见,只有丹酚酸B 盐1 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多不确定,多是推测得来的,文献中多冠以“可能是其作用机制”;对总丹酚酸、丹酚酸A、丹酚酸B 研究较多,其它有效单体研究少。因此需要从上述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对丹参 87 这一传统药物的系统科学地研究,以促进新药的有效开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2003,作 者: 柳丽 张洪泉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医药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1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刊 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英文刊名: 2003 22(6) 对传统中药丹参中丹参酮、丹酚酸、丹参单体IH764-3三种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近年来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2003,作 者: 张均田 杜冠华 唐民科 陈永红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母体文献: 全国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和药物 作用靶位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全国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靶 位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丹酚酸B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对脑缺血和β-淀粉样肽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文介绍了丹酚酸B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报 告.本研究重点观察了丹酚酸B的抗脑缺血、抑制Aβ聚集、改善线粒体损伤、 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 2003,作 者: 古力努尔 果德安 卢景芬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母体文献: 2003年全国中药药理与现代化暨钙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03年全国中药药理与现代化 暨钙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3年10月17日 会议地点: 安徽黄山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 总丹酚酸和松果菊苷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药物丹参和肉苁蓉提取物总丹酚酸(TSA)和松果菊苷(ECH)体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和体内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的机理。 方法:采用ESR自旋捕捉方法研究TSA和ECH对体外产生的•OH、•O2-和L.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D-半乳糖衰老 88 小鼠为实验模型,采用低温(液氮)ESR技术检测小鼠心、肝、肾、脑组织活性氧 自由基水平;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小鼠全血GSH-Px和脑组织MAO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采用ESR自旋捕捉方法检测血清SOD活力。 结果: TSA和ECH能较好抑制体外•OH、•O2-和L.自由基,同时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引起的活性氧自由基损 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能够提高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MAO活性。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衰老的作用。 结论:TSA和ECH对抗衰老各项指标的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 200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001161940 ;3017114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项目(No. 2001AA23407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 物研究所李玉娟; 杜冠华;总丹酚酸和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保护作 用的比较【文献出处】 中国药学杂志, 2003年 11期 摘要:目的 对丹参水溶液提取物总丹酚酸和银杏叶提取物EGb761 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 用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 选用培养的10~20 代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于实验 研究。细胞用H2O2 (100μmol?L - 1 ) 处理1 h 造成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 方法观察总丹酚酸和EGb761 对H2O2 损伤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同时以乳酸脱氢酶(LDH) 、丙二醛(MDA) 、一氧化氮(NO) 3 种物质变化作为指标,观察了总丹酚酸和EGb761 对H2O2 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总丹酚酸100 ,10μg?mL - 1能显著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而总丹酚酸1μg?mL - 1和EGb761 100 ,10 ,1μg?mL - 1对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总丹酚酸100μg?mL - 1 ,EGb761 100 ,10 ,1μg?mL - 1均能显著降低H2O2 损伤细胞上清液中LDH 的量,总丹酚酸10 ,1μg?mL - 1作用不显著;EGb761 100 ,10μg?mL - 1能明显降低细胞上清中MDA 的量,EGb761 1μg?mL - 1及总丹酚酸100 ,10 ,1μg?mL - 1作用不明显;总丹酚酸100 ,10 ,1μg?mL - 1和EGb761 89 100 ,10μg?mL - 1明显降低H2O2 损伤引起NO 的释放。结论 总丹酚酸和EGb761 对H2O2 损伤的血管平滑肌有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似乎有所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2004,作 者: 钱培刚 学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顾仁樾 学位年度: 2004 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内皮细胞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内皮细胞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2.方法;采用HMEC-1细胞株复氧损伤模型,以银杏提取物(天保宁)为对照,观察不同剂量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 内皮细胞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MTT法观察内皮细胞活力;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 形态变化,DNA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分析细胞周期;检测DMA、SOD观察脂质过氧化;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钙超载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个 清NO含量,半定量RT-PCR法测定检测ET-1、NOmRNA合成;检测t-PA、PAI-1观察纤容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的改变.3.结果: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复氧后内皮细胞活力;抑制复氧后内皮细胞凋亡,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 响;明显抑制MDA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能抑制内皮细胞复氧后钙超载;抑制复氧后NO分泌的减少,提高eNOSmRNA的合成,减少iNOS mRNA的合成,同时减少ET-1mRNA合成,调节ET/NO之间平衡;改善复氧后t-PA活性的下降以及PAI-1活性的上升,协调两者平衡;抑制复氧后P-Selectin表达的上升.4.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内皮细胞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细胞水平初步探讨了丹参多酚 酸盐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 2004,作 者: 王保和 学科专业: 中医内科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 导师姓名: 张伯礼 学位年度: 2004 丹酚酸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及临床药理学评价 为了研究中药丹参有效成分丹 90 酚酸B(Sal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我们基于丹参有效组分SalB及丹参制剂通脉滴丸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抗 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实验 动物模型,从细胞损伤的机理研究入手,观察了SalB对该模型的各种细胞因子的 作用,其中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肌酸磷酸激酶(CK)、血浆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管紧张素?(AT1)、血拴素2(TXB2)、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内钙离子(Ca++),此外,还观察了丹酚酸B对IR时导致的心肌组织出血、心肌纤维断裂,保护心肌细胞结构等病理组织学方面的作用.观察了SalB对急性IR的作用机理及对心肌 细胞的保护效应,探讨了SalB对IR的心肌细胞保护机制.同时设立传统中药制 剂丹参片和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作为阳性对照药,并观察比较了各组间的作用结果.SalB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是多途径、多层 次、多靶点的整体调整.其机制主要包括:SalB可上调胶原蛋白、赖氨酰氧化酶、 纤维原细胞激活蛋白,同时上调MMPs表达,从而改善心室重构,维持胶原的合成及代谢平衡,促进坏死心肌细胞的尽快修复,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可下调泛素表达,抑制蛋白的过度分解代谢.此外,通过丹参制剂通脉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观察,对该制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药理学进行了 评价.结果表明:通脉滴丸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起效时间及心绞痛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0.01,P<0.05);心电图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50%,也显示出较好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主证胸痛、胸闷疗效明显,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优于对照组(P<0.01,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两组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疗效均显示出与对照组的优势 91 (P<0.01,P<0.05).在中医证侯总积分疗效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004,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作者中文名】 熊涛; 【导师】 王逸平;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年度】 2004 【论文级别】 硕士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 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 中文摘要: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是以丹酚酸B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B,MLB或称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Radix Salvia Miltiorrhiza)的有效活性部位,其 中含80%丹酚酸B镁。丹酚酸B镁是丹参中的一种水溶性成分。本文通过研究丹 参多酚酸盐对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对Cu2+和内皮细胞(human ma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MEC)诱导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氧化的影响;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 的影响;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多酚酸盐3、30 mg/L均可显著抑制大鼠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P<0.01),丹参多酚酸盐30 mg/L对大鼠肝、肾、心、 脑组织匀浆TBARS生成抑制率分别为61.3%、57.7%、55.1%、54.0%。在Cu2+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上,丹参多酚酸盐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丹参多酚酸盐0.3、1.0、3.0 mg/L均能显著抑制CuSO4诱导LDL中的TBARS生成(P<0.01),其抑制率分别为8.14%、70.19%、97.35%。丹参多酚酸盐0.3、1.0、3.0 mg/L还能显著降低Cu2+诱导LDL氧化的相对电泳迁移率,其抑制率 分别为12.20%(P<0.05)、30.41%(P<0.01)、35.71%(P<0.01),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与Cu2+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一致,丹参多酚酸盐1.0、3.0、10.0 mg/L均能显著抑制HMEC诱导LDL中的TBARS的生成(P<0.01),使 92 TBARS生成量与相对电泳迁移率显著下降(P<0.01),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 效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显著的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 的作用。丹参多酚酸盐0.5、0.8、1.0mg/ml均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分别为25.1%、37.1%、49.5%,该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效应,这三个剂量的丹参多酚酸盐都能明显缩短到达最大聚集率的 时间Tm(P<0.01)。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 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实验中,用0.5%胆固醇饲料连续喂养实验家兔十周, 使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模的同时分组给药。丹参多酚酸盐10、50 mg/kg两个剂量组家兔血清T-CHO和LDL-C较模型组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丹参多酚酸盐10、50 mg/kg组中,心、肝、肾各组织匀浆TBARS生成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丹参多酚酸盐10 mg/kg组中,脑匀浆TBARS生成量也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但各组血管、血清的TBARS生成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兔肝脏组织中胆固醇含量和血管舒张功能实 验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两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丹参多酚酸盐50 mg/kg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胸主动脉斑块面积,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对主动脉弓斑块面积及总斑块面积作用 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 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内膜下脂质和泡沫细胞的堆积较少, 且呈局部分布。 综上所述,丹参多酚酸盐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显著抑制组织的脂质 过氧化;可抑制Cu2+和内皮细胞(HMEC)诱导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降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93 结论 1.丹参多酚酸盐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且对Cu2+、内皮细胞介导LDL 的氧化修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丹参多酚酸盐能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心、肝、肾组织匀浆TBARS的生成,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肝脏指数,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高脂饲料引起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升高没有明 显的影响。 4.丹参多酚酸盐可能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抗脂质 过氧化和抑制LDL的氧化修饰有关。 2004, 【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中文名】 杨鹏远; 【导师】 芮耀诚; 【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4 【论文级别】 博士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基因的差异表达及相关药物调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全文总结 1.巨噬源性泡沫细胞中ICAM-1及VEGF的表达及药物的调控作用 研究中首次在体外培养的泡沫细胞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泡沫细胞形成过程 中ICAM-1及VEGF表达曲线之间的关系,其中ICAM-1与VEGF在泡沫细胞形成的表达上调在不同阶段:ICAM-1主要在泡沫细胞形成初期表达上调,而VEGF表达滞后于ICAM-1;小剂量的ox-LDL主要上调ICAM-1的表达,而高剂量ox-LDL主要上调VEGF的表达。药物Sal B和GbE对于ICAM-1及VEGF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证明Sal B和GbE对于AS炎症损伤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中ICAM-1及VEGF的表达及药物的调控作用 研究中采用高脂饮食与注射VD3相结合,成功制作了AS大鼠模型,并申请了专利。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制作的AS大鼠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VEGF 94 与ICAM-1 mRNA的高表达。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高脂饮食2周后主动脉中ICAM-1表达显著上调,VEGF表达滞后于ICAM-1,6周后显著上调;冠状动脉中ICAM-1与VEGF表达均在4周后开始显著上调。药物Sal B和GbE均能够显著降低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AS病变程度,其防治作用与其对ICAM-1与VEGF的抑制作用有关。 3.巨噬源性泡沫细胞模型中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及药物的作用 研究中首次建立了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差异蛋白谱,得到一批新型 巨噬细胞泡沫化相关功能蛋白,并为Expancy蛋白质组数据库U397细胞图谱增加新蛋白数据。将巨噬细胞、泡沫细胞、药物治疗三体系蛋白进行蛋白质组比 较,研究了Sal B防治AS的药物蛋白质组。通过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得到了6个新型药效防治相关功能蛋白,其中包括 CTPB,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coproporphyrinogen oxidase代谢酶系,蛋白酶DPP III,信号转导蛋白Borg4,Nidogen2等。 4.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中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及药物的作用 研究中首次建立了AS模型中冠状血管病变组织与正常心脏组织的差异蛋白 谱,鉴定了12个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在AS大鼠心脏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变化的 蛋白质点,得到一批新型AS相关功能蛋白。将正常大鼠血清、AS疾病大鼠血清、药物治疗血清三体系蛋白进行2-DE分析蛋白差异谱,得到7个新型Sal B防治AS的药效相关蛋白。其中包括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因子,锌指蛋白ZFP287,粘附相关蛋白ladinin等。本研究对于Sal B防治AS药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新的线索。 2004,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 【作者中文名】 赵桂峰; 【导师】 范英昌; 【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位年度】 2004 【论文 95 级别】 硕士 丹参单体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NF-κB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目的: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损伤条件下,通过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探讨丹参的主要水溶性和脂溶性单体成分: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平滑肌细胞核因子NF-B和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 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TNF-a的细胞损伤模型。运用免疫细胞化学、酶联免 疫吸附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放射免疫的现代实验方法,检测核因子 NF-B、粘附因子ICAM-1、趋化因子MCP-1和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表达。 结果: l、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丹酚酸B组和PDTC组对NF-B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低剂量丹参酮IIA组无抑制作用. 2、RT一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丹酚酸B对粘附分子ICAM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月参酮IIA较弱,两者都具有剂量依赖性。 3、RT-PCR之结果显示PDTC对MCP-1的抑制作用最强,高剂量丹参酮II和丹酚酸B抑制作用要强于低剂量组。 4、放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丹参酮IIA对IL-1β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 其余中药组的抑制作用次之。 结论: 中药丹参两种单体成分对NF-κB、ICAM-1、MCP-l和IL-1β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丹参通过抑制核因子的过度激活,并影响其它相关因子的表达,防治 AS的发生发展。 2004,作 者: 张颖 学科专业: 生药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大学医学部 导师姓名: 杨秀伟 学位年度: 2004 丹参活性成分丹酚 96 酸B的药物动力学及代谢研究 我们评价了中药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当静脉注射丹酚酸B镁盐(MLB)4或20 mg/kg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符合二室模型,但在两个剂量下不呈线性.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87.8?10.9和1130?329 μg•min/ml,而清除率CLtot和稳态分布容积Wss分别为55.52?7.07,7.60?1.03和23.51?5.98 ml/min/kg,3.61?1.16 L/kg,在高剂量下表现出显著降低.灌胃给药100m/kg后,曲线下面积只有1.26?0.36 g•min/ml.与静脉注射20 mg/kg相比,灌胃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只有0.02%.在对肠道内容物的分析中发现,给药4小时后,有约65%的原形药物从胃肠道中回收.在体肠管实验中,大部分药物在20 min后仍停留在肠管中.这说明MLB在胃肠道难以吸收是其灌胃的生物利用度极低的主要原 因之一.在研究MLB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中,我们在静脉和灌胃给药大鼠的胆 汁中发现4种主要代谢产物.通过柱色谱分离,从累积胆汁中分离出了这4个主要代谢产物,运用(1)H-和(13)C-NMR、(1)H-(1)H COSY、HMQC、HMBC和FAB-MS等谱学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单甲基-LSB(M1),3,3-O-双甲基-LSB(M2),3,3-O-双甲基-LSB(M4)和3,3″,3″′-O-三甲基-LSB(M3),它们均为间位酚羟基上的质子的甲基取代物.按4mg/kg剂量静脉给药和100mg/kg剂量灌胃给药后,30小时内这四种代谢物在胆汁中的累积排泄率分别达到给药剂量的 95.5?2.4%(前两个小时的排泄率达到90%)和5.5?0.7%.体外实验中,将MLB在S-腺苷-L-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和Mg2+存在下与肝细胞胞液培 养后,在培养液中得到了与上述相同的四种代谢产物,从而确定丹酚酸B的主要代谢酶为儿茶酚甲基转移酶,并通过阶段培养推断了代谢过程.在临床试验中筛选健康和冠心病(血瘀症)志愿受试者,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MLB含量大于80%),通过检测血浆中以及尿液中MLB含量考察了MLB在人体的药代动力 97 学特征.在单次给药试验中,分别由9名健康志愿受试者组成的200、300和400 mg三个剂量组的血药浓度变化都符合二室模型.对冠心病志愿受试者单次给予200 mg剂量后,与健康志愿受试者相比, T1/2β和表观分布容积(Vd)显著减小.虽然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MLB在人体内同样表现出很短的半衰期、较大的分布容积、 很大的总清除率和很低的肾清除率.推测MLB在人体存在与大鼠体内类似的强烈 代谢过程,并且胆汁是其主要的消除途径. 2004,作 者: 杨鹏远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导师姓名: 芮耀诚 学位年度: 2004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基因的差异表达及相关药物调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主 要为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导致血管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妨碍相应组织器官的血流供应.A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R.Ross提出了著名的炎症损伤反应 学说,认为AS的发病过程是一种慢性的炎症反应.越来越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集 中于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作用途径.该研究在体外、体内A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AS炎症反应过程中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并进一步通过药物作用前后蛋白质组的差异,可得到药效相关蛋白质组,发现一些新的药效功能蛋白.该课题的研究进展主要概括为以下四 个方面:1.巨噬源性泡沫细胞中ICAM-1及VEGF的表达及药物的调控作用.2.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中ICAM-1及VEGF的表达及药物的调控作用.3.巨噬源性泡沫细胞模型中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及药物的作用.4.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中蛋白谱 的差异表达及药物的作用. 2004,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 【作者中文名】 金树梅; 【导 98 师】 范英昌; 【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位年度】 2004 【论文级别】 硕士 丹参单体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NF-κB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建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探讨丹参的主要水溶性和脂溶性单体成分 —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NF-κB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丹酚酸B和丹参酮?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 分子基础及作用靶点.方法:通过建立TNF-α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运用免疫细胞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放射免疫等现代实验方 法,检测不同浓度丹酚酸B或丹参酮?A处理培养细胞的核因子NF-κB、IκB-α及其相关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和细胞培养液中NO、ET、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1.TNF-α可使ECV304细胞NF-κB的激活及粘附分子表达升高,同时使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调,从而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抗氧化剂PDTC可抑制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的NF-κB的激活及粘附分子表达升高等 损伤,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3.丹酚酸B可通过抑制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NF-κB的激活、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血管活性物质失调,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 化作用.4.丹参酮?A可不同程度的抑制NF-κB的激活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调节 血管活性物质失调,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 用. 2004,天津中医学院;赵桂峰; 李竹庭; 范英昌;丹酚酸B对缺氧再复氧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文献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年 0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丹参水溶性单体成分丹酚酸B(SalB)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钙超载的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 99 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 4h ,复氧 2 0h ,应用荧光染料Fura - 2 /AM定量测定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结果 SalB可以减少细胞内Ca2 +的浓度。结论 SalB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的Ca2 +超载 ,是其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4,【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资助课题 ( 970 2 2 )天津中医学院病理教 研室;赵桂峰; 张红霞; 范英昌; 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用【文献出处】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 0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B ,Sal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 sioninjury ,MIRI)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心肌缺血 30min后再灌注 12 0min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测定给药前后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 (LDH)和心肌组织中超氧物 歧化酶 (SOD)的变化 ,观察SalB对MIRI的干预作用。结果 :SalB可以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提高SOD的活力。结论 :SalB可以减轻MIRI,可能是通过增加SOD的活力 ,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 ,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而实现 的。 2004,作 者: 王晓玲 崔云华 胡旭东 刘平 作者单位: 王晓玲(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教研室)崔云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胡旭东(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丹酚酸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周期的抑制作用刊 名: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1)丹酚酸B(SAB)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D-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和抗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作用,还可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胶原合成[1],对脂质过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已初步显示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 是活化的HSC.我们试图在细胞增殖的整体水平上探讨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 100 制. 2004,作 者: 李绍旦 李筠 作者单位: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北京,100039丹参活性成分对肝脏的实验药理研究进展刊 名: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4 18(1)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干燥根部,是临床最常用活血化瘀中药之一,其有效成分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脂溶性部分主要为二萜醌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等),水溶性部分主要为酚性酸类化合物 (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等).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丹参及提取物药 理作用众多,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颈肩腰腿疾患、疮疡 肿毒等的治疗,现将近几年对肝脏的实验药理研究综述如下. 2004,天津中医学院;范英昌; 赵桂峰; 张文治;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梗死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文献出处】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 0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B,SalB)治疗大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以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 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且对心肌梗死部位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进行计数,观察SalB对MI的干预作用。结果SalB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毛细血管的生长,加速梗死灶的修复。结 论SalB可以减轻MI的面积,是中药丹参起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讨论: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 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并且缺血部位的心肌组织的自由基产生增多,同时 心肌细胞内的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减少,自由基可以破坏细胞 膜结构,进一步导致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丹酚酸.B作为中药丹参的物质成分之 一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灶范围。根据前期对丹酚酸. 的 101 研究发现:其减少心肌梗死灶的可能机制为提高细胞内SOD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丹酚酸. 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另外,复方丹参 片和丹酚酸B. 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梗死灶内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加速心脏的修复 过程。丹酚酸.B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的能力要强于复方丹参片组,可能由于 复方丹参片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的物质含量较少,这可能是单体丹酚酸B更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机制之一,促进心肌缺血部位血液循环的再建,供应 缺血心肌必要的营养物质,并且带走有害的代谢产物。 2004,天津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金树梅; 赵桂峰; 范英昌;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素及TXA_2/PGI_2系统的影响【文献出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年 0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 B(Sal 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内皮素释放 (ET)及血栓素 /前列环素 (TXA2 / PGI2 )系统的影响。方法 大鼠心肌缺血 30 min后再灌注 1 2 0 min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放免法测定给药前后血浆中 ET、TXB2 及 6- Keto- PGF1α的含量 ,观察 Sal B对 MIRI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 Sal B可以减少 ET及 TXB2 的释放 ,提高 PGI2 的含量。结论 Sal B可以减轻 MIRI,可能通过减少 ET的释放 ,改善 TXA2 / PGI2 系统的平衡状态 ,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 2004, [基础项目]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No.2002-247),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 陶艳艳(1973-),女,在读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刘成海. E-mail:chenghailiu@hotmail.com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陶艳艳; 刘成海;丹参及其化学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 制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年 02期 丹酚酸B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SA-B)分子式为C36H30O16,分子量为718[30,39]。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40]通过双盲双模拟临床观察与 102 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丹酚酸B能有效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优于γ-干扰素。丹酚酸B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如下。 4.1 抗肝脂质过氧化损伤 丹酚酸B能减轻D-半乳糖胺和CCl4所致的大鼠肝细胞坏死,显著降低ALT、AST活性和提高肝非实质细胞前列腺素的生成量[18, 41]。丹酚酸B可显著降低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纤维化肝组织的丙二醛和羟脯氨 酸含量,有良好的抑制纤维化肝脏胶原合成与促进沉积胶原(?、?型)降解的作用,且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42]。丹酚酸B具有与黄酮及咖啡酸等5-脂加氧酶抑制剂相同的儿茶酚化学结构,其抑制5-脂加氧酶活性与抗氧化作用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氧化反应初期阶段花生四烯酸活性 氧的生成,从而抑制5-脂加氧酶的活性中心[43]。 4.2 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干预胞内信号转导 丹酚酸B能抑制体外传代培养的 HSC活化,抑制胶原合成,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18]。HSC活化后还大量合成分泌 层粘蛋白,增生的?型胶原与层粘蛋白组成了完整的基底膜,使狄氏间隙毛细血 管化,并进一步激活HSC。徐列明等[44]证实,丹酚酸B抑制HSC合成层粘蛋白,通过减少?型胶原与层粘蛋白合成,干扰狄氏间隙毛细血管化形成,既能减轻肝纤维化,又能抑制HSC进一步活化。TGF-β1是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可明显促进HSC活化及其胶原生成,其在HSC内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通过Smads蛋白介导[45]。我们以TGF-β1刺激的体外原代培养大鼠HSC活化,同时以丹酚酸B作用,结果发现丹酚酸B抑制细胞胶原分泌、α-SMA与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抑制因 子的蛋白表达,下调?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并且抑制细胞质与细胞核内Smad 2、3的蛋白表达,抑制Smad 2蛋白胞内磷酸化及其核转位,说明丹酚酸B抗肝纤维化、抑制HSC活化的机制在于抑制TGFβ1在HSC的信号转导[46]。c-fos和c-jun基因产物组成的AP1蛋白参与TGFβ1的胶原效应基因启动,王晓玲等[47]发 103 现,TGFβ1刺激HSC的c-fos表达增加,而丹酚酸B对这种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丹酚酸B可干预TGFβ1在HSC胞内信号转导中的转录因子表达及其生物效 应。丹参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虽然丹参及其化学 成分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 深入,如丹参及化学成分的体内过程、丹参有效成分间的相互配伍关系、有效成 分的作用靶点等。明确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开发与应用。 2004,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玲玲; 周吉源;丹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文献出处】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年 02期 2004,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系;李朝霞; 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北京中医, 2004年 03期 2004,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赵淑娟; 章国瑛; 刘涤; 胡之璧;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中草药, 2004年 03期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BASMC)增殖的影响及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 BASMC,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L PC在 2 .5× 10 - 9~ 2 .5× 10 - 6 g/ L 剂量依赖性地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1× 10 - 9~ 1× 10 - 6 mol/ L)和欧芹素乙 (1× 10 - 7~ 1× 10 - 3m ol/ 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 L PC的作用。结论 L PC可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可抑制 L PC的作用. 2004,作 者: 李琳 孙莉莎 徐江平 作者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药理教研 室,广东,广州,510515 丹酚酸B对犬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刊 名: 中成药 2004 26(3)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犬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麻醉犬冠状动脉 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梗死模型,测定犬心外膜电图(?ST、N-ST),定量组织学指 104 标和血清LDH值.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丹酚酸B 1、3、10mg•kg-1静脉注射能降低冠脉结扎犬的心肌缺血程度,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且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 性;定量组织学检测结果与心外膜电图测定结果一致,丹酚酸B显著减小犬心肌梗死范围,且可显著降低给药前后犬血清LDH比值.结论:丹酚酸B能减轻犬心肌梗死时的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减小梗死范围,可保护缺血心肌,对心肌梗死有治疗作用. 2004,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保和; 傅伟; 李竹庭;丹酚酸B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献 出处】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 03期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丹酚酸-B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实验观察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 9 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复方丹参片组、丹酚酸-B组分别给于不同处理因素。[结果]丹酚酸-B可降低./ 大鼠血浆AT1、ET、TXB2、TNF、Ca2+水平,提高PGI2、SOD水平,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组及模型组(P<0.05)。[结论]丹酚酸-B具有较好的RI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讨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常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1)再灌注后缺血区存活的 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损伤坏死,这是再灌注损伤最重要的一 种表现。内皮细胞受损,导致缺血局部舒血管因子(如NO和PGI2)减少,缩血管因子(如内皮素和血栓素A2增多,引起微循环障碍,扩大缺血和梗死面积。 2)缺血区发生无复流现象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缺血心肌无或无充分的血 流供应。3)短时间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顿抑,使局部存活心肌和舒张功能暂时 性减退或消失,导致心功能障碍。4)短暂冠状动脉缺血后,再灌注数秒至数分 钟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TNF等加速或促成心肌变性坏死。丹酚酸B 具有较好的RI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可抑制 105 RI时明显激活的RAS 系统,从而降低大鼠血浆AT-1、ET 水平。2)调节心肌细胞代谢功能,抑制Ca+2离子内流,从而达到细胞内的Ca++稳态代谢。3)调节血管舒缩因子PGI2、TXB2水平,抑制由于PGI2、TXB2降低造成的心肌缺血恶 性循环。4)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缓解因氧自由基参与缺 血再灌注后的心肌顿抑。5)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炎性细胞递质的释放。 2004,作 者: 王虹 高秀梅 张伯礼 张静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丹参不同组分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刊 名: 天津中医药 2004 21(3)[目的]探讨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总丹酚酸)和脂溶性有效成分(总丹参酮)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以寻找药物的作用靶 点. [方法]分离大鼠主动脉中层平滑肌,贴壁法培养平滑肌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后,以 5%胎牛血清(FCS)刺激VSMC增殖,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总丹参酮 或丹酚酸,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药物对 VSMC增殖的影响;以Bradford法检测细胞总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丹参酮使 VSMC增殖活性下降(P<0.05),细胞总蛋白合成降低(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 , 而丹酚酸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 果显示丹参酮使 VSMCG0/G1期比例升高, S期比例下降,而丹酚酸组与对照组相 比仍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总丹参酮具有抑制血管平滑 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丹酚酸对VSMC不具有以上作用. 2004,作 者: 王媚 吴皓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0(3) 综述了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 的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2004,作 者: 杨旭辉 朱敏恒 吴越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 106 石河子,832002植物源性天然抗氧化成分研究进展刊 名: 农垦医学2004 26(4) 自由基(Free Radical,FR)即外层轨道上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 总称.其中95%以上是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O12)、过氧化氢(H2O2)、脂质自由基(LO.,LOO.,LOOH)、氮氧自由基等.人们发现FR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如中风、肺气肿、炎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 病、白内障、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因此,研究高效低毒的抗氧化剂已成为 药物研发的热点.大多天然抗氧化成分如茶多酚、丹酚酸等,还能改善微循环和 心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抗炎,符合老年性疾病需要"全面论治"的特点.因此,近几年人们把目光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转移到从天然药物中筛选抗氧化 成分上来. 2004,天津中医学院;张艳军; 张发艳; 范英昌;丹酚酸B、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文献出处】 天津中医药, 2005年 0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靶点。[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ET浓度,增加6-keto-PGF1α浓度,丹参酮?A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6-ke-to-PGF1α、ET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在治 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作用靶点及机制不同。 2004,作 者: 郭利平 杜嵘 张萌 高秀梅 商洪才 作者单位: 郭利平(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杜嵘(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丹酚酸B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mRNA表达的影 107 响刊 名: 天津中医药 2004 21(4)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抗缺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基于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通过缺氧/复氧的CMEC损伤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蛋白激酶C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丹酚酸B预适应可促进缺氧/复氧损伤的CMEC的蛋白激酶C mRNA表达增强,且明显优于缺氧预适应(HPC).[结论]丹酚酸B预适应与HPC具有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可增强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氧/复氧损伤的耐受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蛋白激酶C mRNA表达实现的. 2004,作 者: 高小平 徐大勇 邓义龙 张燕 作者单位: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药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从丹参中筛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刊 名: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4) 目的:从丹参中筛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剂(ACEI).方法:分别提取丹参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用荧光检测法筛选抑制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的有效部位或成分.结果:丹参水溶性部分、丹参总酚 酸及丹酚酸B显著降低了大鼠肺组织的ACE活性,其IC50分别为(2.45?0.07),(0.24?0.02),(0.02?0.01)g•L-1.含丹参酮?,?的菲醌类成分或脂溶 性部分没有作用.结论:丹参具有ACEI作用,其活性成分存在水溶性部分中,主要为含丹酚酸B等酚酸类物质. 2004,作 者: 钟鸣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中草药干预肝细胞外基质代谢研究进展刊 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6)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指位于机体细胞外的非细胞性 的有形或无定形成分.ECM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糖蛋白以及蛋白聚糖.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肝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生成和异常沉积.近年的研究表明,许多单味药如丹参、桃仁、当归、冬虫夏草、黄芪、柴胡、姜黄、三七等;中草药有效成分如汉防己甲素、氧化苦参碱、牛磺酸、丹酚酸B、扁桃苷、葫芦 108 素B、齐墩果酸、甘草皂苷、甘草次酸、苍术酮、冬虫夏草多糖等;中药复方如扶正化瘀方、复方861合剂、复方鳖甲软肝片、强肝胶囊、肝平胶囊、肝纤宁 颗粒、复方利肝冲剂、软坚糖浆等;均能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肝细胞外基质的生成 和促进其降解等,显示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良好前景. 2004,作 者: 张晗 郭利平 作者单位: 张晗(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郭利平(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丹酚酸B预适应对心脏微血 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刊 名: 天津中医药 2004 21(6) [目的]研究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缺氧预适应(HPC)机制,通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体外培养技术,建立缺O2/复O2损伤的细胞模型,以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等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丹酚酸B可明显提高CMEC和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SOD活性、降低LDH活性,有降低CMEC的ET分泌和NO释放趋势.缺O2/复O2损伤情况下,丹酚酸B不仅能提高CMEC存活率和SOD活性,降低LDH活性,而且能明显降低其因缺O2/复O2导致的ET和NO水平升高.缺O2预适应可增强CMEC对随后较长时间缺O2/复O2损伤的耐受性,表现为可提高CMEC存活率和SOD活性,降低LDH活性,降低ET和NO分泌.[结论]丹酚酸B预适应具有缺O2预适应样作用,从而激发了CMEC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2004,作 者: 郭利平 张萌 杜嵘 高秀梅 张伯礼 作者单位: 郭利平(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张萌(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丹酚酸B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细胞热休克蛋白70mRNA表达的影响 刊 名: 天津中医药 2004 21(6)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 B)预适应的细胞保护机制是否 与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合成有关.[方法]在缺氧复氧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 109 内皮细胞(CMEC)后,采用RT-PCR法观察Sal B预适应对细胞HSP70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SP70 mRNA在正常的CMEC有较低表达,缺氧刺激使其表达明显增 强.Sal B预适应促进HSP70 mRNA表达增强,作用明显优于缺氧预适应(HPC).晚期预适应保护中,Sal B预适应同样促使HSP70mRNA表达明显增强,与HPC具有增强表达的叠加效应.[结论]Sal B预适应通过诱导HSP70表达升高发挥细胞保护 作用. 2004,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 医大学药学院; 药理教研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研究所; 门诊部 北京; 王杰松; 芮耀诚; 王吴军; 张俊虎; 李勉珊; 吴久鸿;丹酚酸B对溶血磷脂酰胆碱刺激内皮细胞产生MMP-2的抑制作用【文献出处】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年 06期 目的 研究抗氧化剂丹酚酸B对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诱导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BAEC)产生MMP 2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方 法 ,用LPC单独或与丹酚酸B共同作用于BAEC ,明胶酶谱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 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活性。结果 LPC显著促进BAEC产生MMP 2 ,当浓度为 0 .0 2 5 μg?L-1时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P <0 .0 5 ) ,0 .2 5 μg?L-1时作用增强 (P <0 .0 1)。丹酚酸B能抑制LPC刺激MMP 2产生的作用 ,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在浓度为 0 .0 1μmol?L-1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 ,在 0 .1μmol?L-1时抑制作用达到极显著性水平 (P <0 .0 1)。结论 LPC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MMP 2 ,抗氧化剂丹酚酸B能抑制LPC的刺激作用。而调节血管通透性。丹酚酸B 大部分药理作用是通过抗氧化途径实现的。丹酚酸B 能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作用强于维生素E、维生素C 和银杏内酯EGb761 ,丹酚酸B 是目前已知的抗氧化最强的天然产物之一[8、9 ] 。本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B 显 110 著抑制LPC 升高MMP-2 活性的作用,对LPC 介导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可能具有保 护作用。丹酚酸B 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通过对ROS 的清除,抑制受ROS 调节的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MMP-2 等功能基因的表达。 2004,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 ( 863计划 )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 项“创新药物筛选技术平台的研究和应用”(基金编号 :2 0 0 2AA2Z3 43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 :3 0 17114 8)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杜冠华; 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续前)【文献出处】 医药导报, 2004年 06期 2004,解放军第306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成都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 验所; 解放军第306医院 北京; 四川成都;王杰松; 芮耀诚; 倪震宇; 刘昌叶; 常华;丹酚酸B及欧芹素乙对溶血磷脂酰胆碱刺激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 响【文献出处】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6期 【摘要】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 PC)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BASMC)增殖的影响及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 BASMC,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L PC在 2 .5× 10 - 9~ 2 .5× 10 - 6 g/ L 剂量依赖性地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1× 10 - 9~ 1× 10 - 6 mol/ L)和欧芹素乙 (1× 10 - 7~ 1× 10 - 3m ol/ 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 L PC的作用。结论:L PC可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可抑制 L PC的作用 讨论:增殖的V SMC 是A S 早期斑块中的主要成分。损伤部位继 续发展为A S 斑块还是被抑制取决于有丝分裂原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10 ]。血清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原, 如某些血管活性激素如儿茶酚 胺, 多肽类有丝分裂原如生长因子、IL-1、内皮素(ET ) 等。本实验结果表明,L PC 在ng水平即能显著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说明L PC 是一种作用较强的BA 111 SMC 有丝分裂原, 其可能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A S 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抑制L PC 促增殖活性的药物对A S 预防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实验选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系统保护药物—— 丹酚酸B和欧芹素乙进行研究, 丹酚酸B 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欧芹素乙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 PC 的促增殖作用。由于丹酚酸B 和欧芹素乙属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药 物, 提示L PC 的促增殖作用可能是多途径的, 但L PC 及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 需进一步研究。 2004,作 者: 秦德华 陈鸿珊 彭宗根 郭志敏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丹参中的一个新化合物 及其抗HIV活性刊 名: 中草药 2004 35(7)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根的化学成分,检测抗HIV活性.方法用溶媒法、色谱法提取分离单 体,光谱法分析鉴定结构.用艾滋病毒1型整合酶(HIV-1 IN)和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HIV-1 RT)测定抗HIV活性.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别为8-{[7'-(3','4-二羟基-苯基)-9'-氧代-7'-丙烯基]氧}-3-(1"-O-β-D-葡萄糖基)-4-羟基-[R-(E)]-苯丙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紫草酸B(?).结论?为新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均具有抗HIV活性. 2004,19: Drug Metab Dispos. 2004 Jul;32(7):752-7.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is excreted rapidly into rat bile mostly as methylated metabolites, which are potent antioxidants.丹酚酸B甲基化胆汁排泄代谢产物也是 强抗氧化剂,并再次进行肝肠循环发挥药理作用。 Zhang Y, Akao T, Nakamura N, Hattori M, Yang XW, Duan CL, Liu JX. Facult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Toyama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12 Toyama 930-0194, Japan. To elucidate the in vivo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LB), an active constituent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in the rat, its metabolic fate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was investigate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evealed that four major metabolites with lower polarity were excreted into bile after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LB. The metabolites present in combined samples of bile from rats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identified as four meta-O-methylated products, namely 3-monomethyl- (M1), 3,3"'-dimethyl- (M2), 3,3"-dimethyl-, and 3,3",3"'-trimethyl-lithospermic acid B according to their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1)H, (13)C NMR, (1)H-(1)H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1)H-detected multiple quantum coherence, and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herence combined with positive ion fast atom bombardment-mass spectroscopy).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MLB at an intravenous dose of 4 mg/kg or an oral dose of 100 mg/kg, the total biliary recovery of the four metabolites after 30 h reached 95.5 +/- 2.4% (with approximately 90% recovered within 2 h) or 5.5 +/- 0.7%, respectively. The metabolic pathway was proposed to involve sequential formation of the four methylated metabolites. Incubation of MLB, M1, M2, or M4 in rat hepatic cytosol in the presence of S-adenosyl-l-methionine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all four metabolit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nzyme responsible for the biotransformation is catechol O-methyltransferase. MLB and its main metabolites M1 and M2 showed potent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ies, the activity of M1 being stronger than those of 113 caffeic acid (the monomer form of MLB) and alpha-tocopherol (a representative antioxidant) but weaker than that of MLB. The rapid and high biliary excretion levels of these metabolites suggested that they could undergo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in rats and that they might thereby b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MLB. 2004,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卢荐生;丹参总丹酚酸与三七总皂 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文献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2004年 07期 目的 :研究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比例配比 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多形核中型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 ,探讨其配伍意义及机制。方法 :通过椎动脉及颈总动脉阻断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 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配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和对血清 SOD、MDA含量的影响 ;通过化学发光法研究药物对趋化三肽激发的多形核中性粒细 胞呼吸爆发的影响。结果 :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比例配比均能 减少脑缺血梗死体积 ,降低血清 MDA水平 ,抑制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 ,且三七总皂苷及其高比例配方作用较优 ;丹参总丹酚酸不能提高血清SOD水平 ,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抗氧化功能。结论 :丹参总丹酚酸和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保 护功效上有协同作用 ,且在后者比例较高时更为显著 ;这种保护作用与增强机 体抗氧化能力及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有关。 2004,作 者: 杨鹏远 芮耀诚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 教研室,上海200433母体文献: 2004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 2004年07月19日 会议地点: 昆明 主办单位: 中国药学会 丹酚酸B对巨噬源性泡沫细胞中ICAM-1与VEGF表达的调控作用 巨噬源性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区的特征性病理细胞.根 114 据R.Ross的损伤反应学说,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于泡沫细胞形成及其介导的斑块区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丹酚酸B(SalB)是从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中提取出来的有效单体,但作用机制仍未十分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巨噬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过程中ICAM-1与VEGF的表达时效曲线,考察SalB对于泡沫细胞中ICAM-1及VEGF表达的调控作用. 2004,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 ( 863计划 )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 项“创新药物筛选技术平台的研究和应用”(基金编号 :2 0 0 2AA2Z3 43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 :3 0 17114 8)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杜冠华; 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续前)【文献出处】 医药导报, 2004年 07期 结束语:纵观丹参的应用历史和近代研究报 道,证明丹参这一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药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用于多 种疾病的治疗,是临床上重要的常用药物。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类化合物 为代表,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抗菌作用等基本作用,同时具有免疫调 节作用、激素样作用、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的作用。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丹参的 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丹酚酸为代表,最基本作用是抗氧化,同时具有多种 其他作用,这些作用的结合,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以上分 析,可以认为丹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循环、保护组织和抗氧化作用。这与中医 理论中关于丹参“行气、益气、活血、养血”和“主心腹邪气,祛痹”的作用 是相一致的;丹参还可以同时调节机体机能,促进机体受损组织功能的恢复, 发挥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丹参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又具有多 方面的药理作用,但对丹参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研究还存在着明显 的不足。对丹参有效成分治疗某些疾病的应用研究,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经过 115 系统科学的研究,可充分发挥丹参的作用,将其造福于人类。 2004,作 者: 杜冠华 任德成 张均田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 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母体文献: 200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 管病及血瘀症高级论坛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200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 血管病及血瘀症高级论坛 会议时间: 2004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乌鲁木齐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文讲述是应用丹酚酸治疗心血管疾病.从中介绍了丹酚酸对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测定数据处理数据得出丹酚酸可以保护 心脑血管功能的结果. 2004,作 者: 陶艳艳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母体文献: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 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4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对NIH/3T3细胞TGF—β1受体表达、ERK1和AP—1活性的影响 丹酚酸B(SA—B)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有较好的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作用.本研究以TGF—β1刺激NIH/3T3细胞,以SA—B干预,观察培养细胞的细 胞外基质成分蛋白与基因表达、尤其TGF—β?/?型受体蛋白表达以及ERK1/2磷酸化水平与转录因子AP—1活性变化,探讨丹参酚酸B影响TGF—β1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环节及其相关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2004, 天津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闫瑾; 崔志清;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药 理作用研究述略【文献出处】 中医药学刊, 2004年 09期 116 2004,丹酚酸B预适应对心肌细胞保护在蛋白激酶C转导途径中的作用 作 者: 杜嵘 张萌 郭利平 高秀梅 商洪才 刘洋 作者单位: 杜嵘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张萌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母体文献: 第四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四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会 会议时间: 2004年09月18日 会议地点: 天津 主办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 2004,作 者: 杜嵘 张伯礼 高秀梅 郭利平 张萌 刘洋 商洪才 王虹 作者单位: 杜嵘(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张伯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天津,300193)丹酚酸B对缺氧损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 的影响刊 名: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 23(9)目的:探讨丹参有效成分丹 酚酸B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缺氧预适应(HPC)模型并给予丹酚酸B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结果:在CMEC缺氧3 h,复氧6 h后ICAM-1表达升高;缺氧预适应和应用丹酚酸B对CMEC进行预处理则能有效降低CMEC ICAM-1的表达.结论:丹酚酸B在CMEC缺氧/复氧损伤中可产生与缺氧预适应类似的保护效果. 2005,【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 博士 【作者中文名】 丁玫; 【导师】 元英进;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工 丹参对内皮细胞功能改善中信号转导的调控作用:7.1结论:本论文以H2O2和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失调为模型,研究了传统中药丹参对内 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从细胞膜结构、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内皮细胞黏附分 子表达、核转录因子调控、内皮通透性、细胞间连接结构蛋白复合物磷酸化调 节等多方面考察了丹参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物质(丹参素、丹酚酸B和原儿茶 117 醛)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结论如下: 1.丹参提取物(ESM)在100-400μg/ml范围内显著提高2mM 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存活率,且作用效果随剂量加大而提高。考察ESM与损伤剂H2O2加入顺序不同时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发现ESM预先与细胞孵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H2O2,对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要好于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加入ESM,并且随孵育时间的 延长而提高,表明ESM对内皮细胞具有预保护作用,这种预保护作用使内皮细 胞能抵抗H2O2的损伤。 2.ESM预孵显著抑制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这与 ESM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研究ESM对黏附分子调节的信号转导途径,在TNF-α刺激前加入BSO(GSH合成抑制剂),发现BSO能阻止ESM对VCAM-1表达的抑制,而对ESM抑制ICAM-1表达无影响,表明ESM对VCAM-1的调节途径可能对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更 敏感。 3.进一步研究ESM对黏附分子调控机理发现,ESM阻止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并进入核内,从而抑制核因子启动基因调控功能。研究 还发现TNF-α诱导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15min后开始降解,120min后又开始重新合成,而ESM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κBα降解,另一方面又使IκBα重新合成提前,因为重新合成的IκBα与游离的NF-κB二聚体结合,有利于阻 止NF-κB的进一步活化,因此ESM对IκBα降解的调控可能是它抑制NF-κB活化的机制之一。 4.研究ESM及活性成分丹参素(DSS)、丹酚酸B(Sal B)和原儿茶醛对TNF-α诱89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导的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发现ESM和DSS、Sal B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通透性增加,而原儿茶醛无效。研究还发现使用单体成 118 分DSS、Sal B时,浓度要达到10倍于它们在ESM中的浓度时才可达到同样效 果。这说明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在临床上相对减少 中药使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正体现了中药的优势。另外ESM预先孵育的内皮细胞,在撤去药物后再培养24小时,抑制内皮通透性增加的效果更 加明显,说明ESM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提示中药在临床上可能具有一 定的长效性。 5.进一步研究ESM和活性成分对内皮通透性的调节机理,发现ESM、DSS和SalB抑制TNF-α诱导的VEGF表达和ERK活化;使用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能降低VEGF分泌,说明ESM、DSS和Sal B是通过阻止ERK活化,进而降低VEGF表达,最终达到抑制内皮通透性增加的。 6.研究ESM对细胞连接结构跨膜蛋白VE-cadherin复合物的影响,发现ESM 并未在转录水平上调节VE-cadherin表达,而是调节VE-cadherin复合物的磷酸化水平。ESM、DSS和Sal B抑制TNF-α诱导的细胞磷酸化水平,缓解 VE-cadherin和胞内蛋白β-catenin磷酸化程度,阻止β-catenin与细胞骨架脱离,因而有利于VE-cadherin复合物固位于细胞连接处,保证内皮细胞正常 的屏障功能。 7.ESM能提高胞内SOD含量和巯基水平,降低胞内氧化应激程度,ESM具有的这种强抗氧化能力是它保护内皮细胞使其免受H2O2过度损伤的主要原因,同时也 与它抑制NF-κB活化,提高磷酸酯酶活力密切相关。丹参对ROS损伤的内皮细胞的保护和它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以及内皮通透性 的多重调节作用与中药在临床上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相吻合。 7.2本文主要创新点 1.研究丹参提取物(ESM)对内皮细胞黏附性的影响,发现ESM显著抑制肿瘤 119 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ESM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抑制蛋白(IκB)降解、阻止NF-κB活化来调节黏附分子表达。 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丹参调节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信号转导途径。 2.研究ESM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内皮单层通透性的调节,发现ESM和活性成分丹参素(DSS)、丹酚酸B(Sal B)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单层通透90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性增加;它们通过阻止ERK活化、降低VEGF表达的途径调节内皮单层通透性。该结果为深入研究丹参调节内皮单层通透性作用机理提供了线 索。 3.研究ESM和DSS、Sal B对细胞间连接蛋白VE-cadherin复合物的影响,发现它们显著降低TNF-α诱导的VE-cadherin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上升;阻止β-catenin与细胞骨架脱离,维持正常的细胞间连接结构。这一结果有助 于阐明丹参保护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分子靶点。 2005,【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 硕士【作者中文名】 扈正桃; 【导师】 杨芳炬; 丹酚酸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丹酚 酸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一LDL)诱导的离体人脐静内皮细胞(HUVEC)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用酶消化法培养内皮细胞,以OX-LDL刺激HUVEC,分别采用MTT,流细胞分析技术(FCM),观察不同浓度的丹酚酸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细胞粘附分子(ICAM一1)表达的影响,同时测定培养 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内皮素(TE),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一AP),内皮依赖性舒张因(N0),观察丹酚酸对OX~LDL HUIVEC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OX-LDL对HUVEC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丹酚酸能逆转OX-LDL对HUVEC活性的影响;并剂量依赖胜地抑制OX-L DL对HUVEC功能的损伤。与 120 OX-LDL组比,丹酚酸组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强。N0的含量增高,t一AP活险增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ICMA-l的表达减少。 结论:丹酚酸具有抑制OX一LLD对HUVEC功能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丹酚 酸抗脂质过氧化,促进NO的分泌,减少细胞间砧附分子(ICMA-l)的表达,减少t一AP的分泌有关。 2005,作 者: 陈春光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导师姓名: 王逸平 学位年度: 2005丹酚酸B镁对微循环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丹酚酸B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MLB)是丹参(Radix SalviaMiltiorrhiza)的一种水溶性成分。本文通过研究 丹酚酸B镁对正常SD大鼠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皮质微循环及血液流变 学的影响;对离体大鼠Langendorff工作心脏停灌复灌引起的冠脉循环障碍的 影响;对高脂引起的兔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以及对氧化 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丹酚酸B镁对微循环及血管内皮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药理机制。 2005,作 者: 张艳 学科专业: 遗传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导师姓名: 左伋 刘雯 学位年度: 2005谷氨酰胺及丹酚酸B对PC12细胞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 的疾病之一。在此类疾病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了解神经细胞在体 内缺血、缺氧损伤过程中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变化将极大补充 我们对缺血损伤的病理机制的了解并为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是常用的神经生物和神经化学研究的细胞模 型。本文以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无糖培养建立缺糖损伤模 型,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PC12细胞在缺糖损伤过程中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 121 的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细胞的比率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改变, 从细胞形态到功能等多方面研究谷氨酰酰胺、丹酚酸B、“鹿1”、“鹿2”等多种药物成份对PC12细胞缺糖损伤的作用。 脑缺血也会引起热休克基因(hsp)在脑神经元中的上调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基因是hsp70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缺血时细胞内grp75上调表达是对特定应激的灵敏特异的应答方式。 本文还从grp75的表达为思路探讨谷氨酰胺、丹参组份等中药的作用机制。应 用了RT-PCR、蛋白印迹杂交、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研究grp75的表达变化,对其保护的机制进行探讨。谷氨酰胺作用组与无糖对照组相比,Grp75在蛋白质水平、mRNA表达水平检测都有明显的上调表达,而丹酚酸作用组未显 示有上调grp75表达的作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又称为细胞CT,可对细胞内部结构进行定量、定性观察,和细胞内一些离子定量检测。细胞在缺糖时,Ca2+大量内流,加剧细胞损伤。在对照组及实验组均选取一定数量的细胞,定量观 察在不同药物下,Ca2+钙离子的变化。谷氨酰胺及丹酚酸B通过抑制Ca2+内流保护缺糖损伤的细胞。 2005,作 者: 臧艳桥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导师姓名: 孙兰 杜冠华 学位年度: 2005 总丹酚酸和DL-0108对脑血管多梗死性痴呆(MI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本论文主要研究多梗死性痴呆,采用微血栓栓塞的方法制备大鼠 MID模型,考查总丹酚酸和一种单体化合物DL-0108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初步 探讨其作用机理。第一部分大鼠脑多梗死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尽管,多梗死性 血管性痴呆是血管性痴呆症研究中的热点,但可供用于进行该研究的动物模型 不多。既往文献中散在报道了一些建立的动物模型,例如,采用微血栓颗粒造 模,但是,栓子的直径和浓度的差异明显影响造模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关 122 于该模型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基于以前的研究方法,采用微血栓栓塞的方法制 备大鼠脑多梗死性痴呆模型,对造模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分别对微血栓颗粒 的大小和浓度进行了量化,找到造模成功率较高的微血栓组分,同时选择灵敏 度较高的评价指标,分别从Bederson评分标准,行为学实验,生化指标检测等 方面考查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的差异。第二部分药物对模型大鼠脑缺血的保护 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总丹酚酸是丹参水提物中的一种组分,有较强的抗氧化作 用。DL-0108是从蜂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它有较强的抗 菌、抗病毒作用,对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 2005,作 者: 陶艳艳 学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刘成海 学位年度: 2005肝纤维化中TGF-β1信号转导变化特点与中药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形成 及肝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TGF-β1信号转导特点,探讨扶正化瘀方、尤其是其 主要成份—丹酚酸B干预该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分子药理机制。 方法:本论文分为三部分。1.纤维化肝脏中TGF-β1信号转导变化特点与中药干预作用。 为体内实验部分,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 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模型组又分为染毒1d、3d、1w、2w、3w、4w及模型5w、6w、8w,共9个观察点;治疗组并在成模后第5w给予扶正化瘀方治疗,共4w。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肝组织SARA表达;Western印迹法分析肝组织TGF-β1、TGF-β受体、SARA、Smad7、Smad3与α-SMA蛋白表达。以观察整体动物纤维化肝脏TGF-β受体及其信号分子的变化,与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的作用特点。 2.丹酚酸B盐对NIH/3T3细胞TGF-β受体及其胞内信号分子活性的影响。采用培养的NIH/3T3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加100pMTGF-β1;治疗组除加入 123 100pMTGF-β1,还分别加入1μMSA-B和10μMSA-B。Western印迹法分析NIH/3T3细胞TGF-β受体、ERK/p-ERK、PAI-1和?型胶原蛋白表达;Northern印迹法观察NIH/3T3?型胶原基因表达;凝胶阻滞分析NIH/3T3转录因子AP-1活性。以观察丹酚酸B对TGF-β/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HSC活化过程中TGF-β1信号转导变化特点与SA-B干预作用。分离培养原代肝星状细胞(HSC),于培养1d,4d,7d(细胞分别处于未活化、中间活化与完全活化状态)时,加入100pMTGF-β1刺激24h,并于每个时间点设正常对照组。选择培养4d的HSC,分为正常组和TGF-β1刺激组,分别给予受体激酶抑制剂(10μMSB431542)、10-6MSA-B和10-5MSA-B。Western印迹法分析TGF-β受体、SARA、Smad7、α-SMA和FN蛋白表达;明胶酶图法测定HSCMMP-2、MMP-9活性。以观察不同活化状态HSC的基础水平与TGF-β1刺激后的信号分子变化特点,观察丹酚酸B盐对中间活化状态正常HSC与TGF-β刺激HSC功能表型、尤其是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结果1.随肝纤维化发展,TGF-β1与Tβ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TβR-?/TβR-?比值与肝组织Hyp含量呈负相关。肝窦内细胞表达SARA蛋白,随肝纤维化发展,SARA蛋白表达逐2渐减少,Smad3总量无明显变化。扶正化瘀方 明显降低肝组织TGF-β1和TβR-?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降低肝组 织Hyp含量。 2.TGF-β1明显促进NIH/3T3中TβR-?表达、ERK与转录因子AP-1活性、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生成。SA-B剂量依赖性抑制TβR-?表达、ERK磷酸化与转录因子AP-1活性,下调TGF-β/MAPK信号转导与抑制TGF-β1刺激的细胞外基质生成。 3.随HSC自活化,基础状态α-SMA与TβR-?蛋白等表达明显增加,TβR-?/TβR-?比值降低、MMP-2活性显著增强、Samd7蛋白表达增加、SARA蛋白表达减少。TGF-β1可明显促进中间活化状态HSC的α-SMA与TβR-?蛋白表达、降低TβR-?/TβR-?比值、抑制SARA表达、增强MMP-2活 124 性。丹酚酸B明显抑制HSC的α-SMA表达、提高TβR-?/TβR-?比值、促进SARA和Smad7蛋白表达,增强自活化HSCMMP-2活性。 结论1.首次发现肝组织窦内细胞表达SARA,且随肝纤维化发展和培养HSC活化,SARA蛋白表达减少。 2.随模型大鼠肝纤维化发展,肝脏TGF-β1与Tβ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TβR-?/TβR-?比值减少,Smad7表达下降。HSC自活化过程中,基础状态TβR-?蛋白表达增加、TβR-?/TβR-?比值减少,SARA蛋白表达减少;TGF-β1刺激明显促进TβR-?表达,进一步减少TβR-?/TβR-?比值。这些变化是肝纤 维化的TGF-β1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病理特点。 3.抑制纤维化肝组织TGF-β1与TβR-?蛋白表达,是扶正化瘀方干预纤维化肝脏TGF-β1信号转导而抗肝纤 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4.丹酚酸B具有抑制TGF-β1刺激的成纤维细胞与肝星 状细胞中TβR-?蛋白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中ERK磷酸化和AP-1活性,促进肝星状细胞中Smad7与SARA蛋白表达,即能下调ECM生成细胞中TGF-β/MAPK与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这些作用是丹酚酸B抗肝纤维化的重要分子药 理机制。 2005, 丹酚酸B镁对血管收缩的作用以及抑制激动剂诱导平滑肌细胞内钙 升高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作者中 文名】 田霞; 【导师】 王逸平;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 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 硕士 2005, 国家自然基金“中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研究(30271617,2003一2005)”资助国家“863”重大项目“中药复方丹参方作用的组合靶标研 究(2003AA22z042,2003一2005)”助【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125 医学科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 药物分析学【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 博士 【作者中文名】 周喆; 【导师】 王升启; 复方丹参方活性单体对TNF-α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复方丹参方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血瘀性冠心 病的中药制剂之一,具有确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 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如TNF-α)可促进其发生发展。内皮细胞在动脉粥 样硬化的早期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内皮细胞损伤为切入点,考察复 方丹参方主要活性单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AI-1,NO,粘附分子和ET-1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明确复方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分子机 制。 首先进行了复方丹参方活性单体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刺激筛选实验, 丹参酮?(0.33-3μM),丹参酮?A(1-9μM)和隐丹参酮(1-9μM)能够呈剂量依赖的刺激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因为有文献报道一氧化氮可以抑制内皮细 胞的ET-1分泌。利用ELISA法和RT-PCR法,进一步筛选了丹参酮对ET-1的抑制作用,发现隐丹参酮(1-9μM)可以呈剂量依赖抑制基础水平及TNF-α损伤情况下内皮细胞内皮素-1蛋白的分泌和mRNA的表达。以EMSA法测定转录因子活性发现隐丹参酮的抑制ET-1作用与NF-κB通路有关。 运用免疫酶联技术检测, 发现了复方丹参方中水溶性单体原儿茶醛(0.15-0.45mM)、丹酚酸B(0.017-0.15μM)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在TNF-α损伤情况下PAI-1分泌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VCAM-1,ICAM-1)的表达。细胞粘附实验表明,原儿茶醛可以 抑制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结合EMSA法和通路特异性抑制剂作用叠 加分析分子通路作用研究表明,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都与 动脉粥样硬化关键转录因子NF-κB和AP-1有关。JNK通路抑制物SP600125可以叠加丹酚酸B的抑制PAI-1活性,而NF-κB抑制物emodin和ERK通路抑制物PD98059不能叠加丹酚酸B的抑制PAI-1作用,说明丹酚酸B除抑制NF-κB 126 外,还通过ERK通路抑制转录因子AP-1活性的。 这些结果说明复方丹参方通 过多种组份作用于多个靶点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初步揭示复方丹参 方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途径和复方丹参方治疗血瘀证的“方一证”关系的科学 内涵。 2005,作 者: 王唯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导师姓名: 胡国渊 王逸平 学位年度: 2005 心血管活性化合物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心脏电药理学研究 心肌电生理特性是心脏主要生理功能(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基础。通过探讨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心肌电药理学),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药物治 疗心脏疾病的作用机制,更对评价药物引起的心脏不良反应有极大的帮助。本 论文主要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心血管活性化合物硫酸舒欣啶和丹酚酸B镁盐;以及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和他克林的心肌电药理学机制。 2005,作 者: 丁玫 学科专业: 生物化工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导师姓名: 元英进 学位年度: 2005 丹参对内皮细胞功 能改善中信号转导的调控作用 揭示现代中药的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 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传统中药丹参为例,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考察丹参对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特别是对内皮细胞功能有重要影响的黏附特性、屏障功能的调节,并对相关的信号分子进行了同步观察,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血管内 皮细胞的保护效应.采用虎红染色法研究了丹参提取物(ESM)预孵内皮细胞对肿 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利用ELISA、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ESM预孵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 附分子表达及核转录因子(NF-кB)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ESM显著抑制TNF-α诱 127 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抑制核因子抑制蛋白(IкB)降解,进而阻止NF-кB的活化,因此推测ESM抑制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与它抑制NF-кB活化有关. 采用Transwell小室内培养细胞的方法,考察了ESM和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丹参 素(DSS)、丹酚酸B(Sal B)和原儿茶醛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 影响.结果表明ESM和DSS、Sal B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通透性增加;研 究还发现使用单体成分DSS、Sal B的效果不如ESM,说明ESM中各成分之间可能 具有协同作用.这有利于临床上相对减少中药使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这正体现了中药的优势. 考察了ESM及其活性成分对内皮单层通透性调节有 关的跨膜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胞内蛋白β-catenin及相关的信号分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的调控效应,以探讨其中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ESM和活性成分DSS、Sal B显著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VEGF分泌;抑制ERK活化;降低VE-cadherin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阻止β-catenin与细胞骨架脱离,因此推测ESM及其活性成分对内皮 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是其抑制ERK活化,降低VEGF分泌,继而影响细胞间连接结 构的结果.研究还发现ESM能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缓解H<,2>O<,2>对细胞的损伤.本文研究结果对阐明中药丹参对内皮细胞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具有重要 意义,并为中药丹参的现代化研究和二次开发提供了依据. 2005,【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内科学【学位年度】 2005 【作者中文名】 孙彬; 【导师】 王笑云; 【论文级别】 博士 Notch1/Jagged1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干预的研究 2005, 【学位授予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生药学 【作者中文名】 杨建; 【导师】 热娜?卡斯木; 【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 128 硕士 新疆鼠尾草的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2005,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工【学位年度】 2005 【论文级别】硕士 研究生:向志军 导师:赵广荣复方丹参对氧 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理 中文摘要: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但复方丹参的作用 机理仍然不明确。本文首先研究了复方丹参、丹参、三七、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体外化学抗氧化能力,然后以过氧化氢诱导的损伤内皮细胞为模型,研究了 药物对氧化损伤的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从胞内活性氧、氧化还原酶体系和信 号传导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药物的保护机理。用体外自由基、还原力的反应体系, 研究了复方丹参及其主要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具有显著 的还原能力,能显著地消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轻基自由基生成;三七提取物具有鳌合亚铁离子能力,能显著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复方丹参滴丸相对于丹参和三七具有更全面的抗氧化效果。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还原力、消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轻基自由基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化学抗氧化活性。 用H20: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研究了复方及其主要组分的胞内抗氧化活性。 药物预处理细胞对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是不同的,三七提取物没有显著的保护 效应;丹参提取物、复方丹参、丹参素和丹酚酸B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其中以 丹酚酸B的保护效应最强。进一步研究表明,预处理丹酚酸B可显著提高内皮细胞抗氧化酶SOD、CAT和GSH一Px的活力,降低胞内活性氧水平。用Wsetm杂交实验研究了丹酚酸B保护细胞氧化损伤的信号过程,结果表明,丹酚酸B显著抑制了H20:诱导信号通路上游事件PCKa的激活;对于MAPK通路,显著抑制了JNK和p38的活化,但对ERK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如此,丹酚酸B仍然显著抑制了核转录因子NE-i-κBp65活化,阻断了粘附分子ICAM一1表达和 129 分泌。复方丹参可能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提高内皮细胞抗氧化酶体系的活力 实现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保护效应,以及抑制活性氧介导信号通路中PKCa以及MAPK路径中」NK和P38的磷酸化,进而抑制核转录因子的活化和勃附分子的表 达,有利于维持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这对于解释复方丹参疗效和作用的分子 药理提供了重要证据,对中药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作 者: 陈日来 李玉珍 陈晓凯 徐玉红 路伟 王蔓琳 CHEN Rilai LI Yuzhen CHEN Xiaokai XU Yuhong LU Wei WANG Manlin 作者单位: 陈日来(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医院,深圳市,518049)李玉珍(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深圳市,518033)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A含量的比较研究刊 名: 中国药房 2005 16(20)目的:测定并比较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A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EclipseXDBC18,丹酚酸B、丹参酮?A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2%磷酸溶液(40:60)、甲醇-水(85:15),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A进样量均在0.1μg~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丹酚酸B=0.9998、r丹参酮?A=0.9999);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丹参酮?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RSD=1.9%)、101.0%(RSD=1.5%),复方丹参滴丸中丹酚酸B、丹参酮?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6%(RSD=1.2%)、98.8%(RSD=1.4%).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A含量较高,复方丹参滴丸中则未定量检出上述2成分. 2005,作 者: 范英昌 华声瑜 姚雅娟 FAN Ying-chang HUA Sheng-yu YAO Ya-juan 作者单位: 300193,天津中医学院 丹酚酸B诱导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 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刊 名: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4(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诱导 130 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方法]取大鼠股骨及胫骨干骨髓基质细胞(MSCs)培养,保留贴壁细胞进行传代;免疫细胞化学行肌动蛋白抗原、肌钙蛋白T抗原染色;观察丹酚酸B对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形态上呈贴壁集落生长,具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丹酚酸B加入5-氮胞苷诱导组后细胞死亡较少,长方形、多角形细胞明显增多.[结论]丹酚酸B能够促进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2005,作 者: 徐德然 王康才 王峥涛 王长江 胡军 XU De-ran WANG Kang-Cai WANG Zheng-Tao WANG Chang-jiang HU Jun 作者单位: 徐德然(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210038)王康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210095) 丹参中丹参素、原儿茶醛来源的初步研究刊 名: 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3)目的:考察丹参药材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来源.方法:以丹参素、原儿茶醛为指 标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采用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法鉴定丹 酚酸.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并非丹参固有成分,随煎煮时间增加而增加,而丹酚酸B随煎煮时间增加而减少.结论:丹参素、原儿茶醛是丹酚酸B的降解产物. 2005,作 者: 王晓柠 胡义扬 刘成海 刘平 朱大元 WANG Xiao-Ning HU Yi-yang LIU Cheng-hai LIU Ping ZHU Da-Yuan 作者单位: 王晓柠(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上海,201203)胡义扬(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丹酚酸B盐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大 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刊 名: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 3(4)目的:研究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丹酚酸B盐治疗组.采用二 131 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丹酚酸B盐治疗组在造模4周后给予丹酚酸B盐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用盐酸水解法检测全部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 type ?,TβR?)、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 type ?,TβR?)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型胶原蛋白、TGF-β1及其受体TβR?和TβR?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增加,而丹酚酸B盐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丹酚酸B盐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GF-β1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有关. 2005,作 者: 张艳军 张发艳 范英昌 ZHANG Yan-jun ZHANG Fa-yan FAN Ying-chang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丹酚酸B、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刊 名: 天津中医药 2005 22(4) [目的]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靶点.[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 化模型,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ET浓度,增加6-keto-PGF1α浓度,丹参酮?A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TXB2、6-ke-to-PGF1α、ET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过程中作用靶点及机制不同. 2005, 上海长征医院解放军器官移植研究所肾移植科;韩秋成; 朱有华; 132 丹参在器官保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箱 2005年 04期 【摘要】 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和在器官保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概 述,丹参具有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 的分泌等作用,能减轻组织损伤,在器官保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丹参在器官保存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丹参都是另加入保存液中,不便于临床应用。下一步的研究应该考虑:应用丹参中的效价较高的单体丹酚酸B;筛选在保存液中的最佳浓度;丹参高温消毒后是否变性;保存液的稳定性和保存时间 的长短。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及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在现有保存液中添加适 量中药成分必将成为我国医学移植领域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2005,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申亮; 纪洪芳; 柴建国; 张善飞; 张红雨;对九种天然产物清除自由 基活性的理论评价【文献出处】 生物物理学报, 2005年 05期 【摘要】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源自灯盏花、丹参、银杏和红花的九种天然产物——灯盏 花乙素、焦袂康酸、3,5-二咖啡酰氧基奎宁酸、飞蓬酯B、丹酚酸B、丹参素、银杏双黄酮、银杏苦内酯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O-H键解离焓和电离势,并以此为理论指标评价了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发现,在非极性溶剂中3,5-二咖啡酰氧基奎宁酸、飞蓬酯B、丹酚酸B、丹参素等均具有较高的活性;而在极性溶剂中,相比其它八种化合物,灯盏花乙素显示出优良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提示这些化合物有望作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治疗自由基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2005,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杜嵘; 张萌; 郭利平; 高秀梅; 商洪才;丹酚酸B预适应对心肌细胞保护在蛋白激酶C转导途径中的作用【文献出处】 天津中医药, 2005年 05期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心肌细胞(CM)抗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途径。[方法]基于缺氧预适应的保 133 护机制,通过缺氧/复氧的CM损伤模型,利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这一工具药,观察丹酚酸B对心肌细胞预适应在PKC途径中的作用,探讨丹酚酸B对心肌细胞保护的机制。[结果]丹酚酸B预适应可产生预适应样的保护作用,并且能促进被抑制的缺氧预适应(HPC)效应重现。[结论]丹酚酸B预适应与HPC具有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可增强心肌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氧/复氧损伤的耐受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通路实现的。 2005,作 者: 胡利民 张艳军 王威 吴晏 范祥 高秀梅 张伯礼 HU Li-min ZHANG Yan-jun WANG Wei WU Yan FAN Xiang GAO Xiu-mei ZHANG Bo-li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天津,300193 冰片与丹酚酸B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VEGF mRNA表达的影响刊 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英文刊名: 2005 12(5)目的:探讨冰片及与丹参和三七水 溶性组分配伍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冰片 组、丹参三七合剂组(丹七组)和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组(丹冰组),各组于再灌注后24、48和72 h灌胃给药,分别给予质量分数为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冰片和CMC-Na混悬液、丹参三七合剂(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组分 组成)、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24、48和72 h末次给药后1 h处死取脑,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72 h冰片可使VEGF mRNA表达明显上调;冰片与丹参三七配伍后,可使再灌注72 h VEGF mRNA表达上调.结论:冰片及丹参三七配伍后可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单纯冰片对损伤修复阶 段(再灌注72 h)VEGF表达具有明显诱导作用,与丹参三七组分配伍后,对增强损伤严重阶段(再灌注48 h)的抗损伤能力作用显著. 134 2005,作 者: 季旻游 作者单位: 无锡传染病医院药剂科,江苏,无锡,214005丹参对肝脏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刊 名: 中国药师 2005 8(10) 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丹参酮?A、丹参酮?B、丹参素、丹酚酸A、丹酚酸B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称,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等疾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药理学实践表明,丹参对肝脏同样具有明显的作用.现就丹参对肝脏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5,高雨琴, 王火, 姜孟臣, 等丹参酚酸对人细胞株增殖抑制的体外研 究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3):171-3摘 要: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B对人(K562)细胞系生长的抑制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 丹参酚酸B加入体外培养K562细胞中,观察加药后细胞生长数量及其形态的变 化;用MTT法检测丹参酚酸B的细胞毒作用;用Hoechest 33342和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丹参酚酸B明显抑制K562细胞生长; IC50值为2?5×10-5mol/L;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凋亡细胞的比例与药物浓 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丹参酚酸B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200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一“方剂关键科学问 题的基础研究” 资助(G1 999 0544)天津中医学院;商洪才; 范祥; 张伯礼; 曹红波; 汪洋;丹参及其水溶性成分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应用【文献出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年 10期 2006,作 者: 张红霞 学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陈可冀 廖福龙 学位年度: 2006 川芎嗪与丹参酚酸B联合干预剪应力诱导血栓形成的研究 血栓形成导致 135 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引起的死亡约占 人类非意外死亡原因的40%~50%。近年来,针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如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强,纤溶活性减弱以及血液粘度增高方 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然而,血栓形成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强烈 依赖局部血流和血管壁状况。尤其动脉血栓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在血管壁病变 的基础上,动脉狭窄或痉挛,异常的血流激活血小板,导致以血小板始动的血 栓形成。参与血栓形成的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受体—配体网络联结和粘 附机制也日益成为抗血栓药理及新药研究的靶点。本项研究采用宏观血液流变 学、细胞血液流变学和分子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逐层深入,旨在探讨剪应力诱 导下血浆和全血粘度改变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三种 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各要素随剪应 力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而改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有效成 分川芎嗪和丹参酚酸B对剪切诱导血栓形成的联合干预作用,寻求最佳组合剂量、优势作用靶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协同效应。以期为血栓形成的基础研究提供 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也为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和抗血栓药物的研制提供 实验依据。 上篇剪切诱导血栓形成规律和机制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实验: 从血小板微血栓形成,剪切后血小板随时间继发聚集率变化,剪应力与聚集率 相关性,剪应力与血浆粘度改变的关系,聚集率与血浆粘度的相关性方面揭示 剪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变化的规律。应用锥—板控应力流变仪、荧 光倒置显微镜、血小板聚集仪,采用比浊法和显微镜计数法,记录血小板聚集 和血浆粘度变化,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验过程无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发生;血小板血栓随高剪应力作用后时 间延长而增大;血小板受到15Pa和20Pa剪应力作用后4小时内,发生了明显 136 的继发聚集,与剪切时间和剪应力呈正相关;血小板受到15Pa和20Pa剪应力作用后15分钟内,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像素来表示聚集面积所得结果有非常显 著差异,此结果和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计算15分钟末的聚集率显著相关,剪应力 和聚集率呈正相关;高剪应力(15Pa以上)作用可以明显升高PRP血浆粘度,低剪应力(1.8Pa)升高血浆粘度的作用不明显,剪应力大小和血浆粘度变化之间没 有明显相关性;PRP血浆粘度改变和血小板聚集率中度相关。结论:剪应力通过 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升高而引发微血栓形成,剪切PRP实验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大是血浆粘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用15分钟连续记录,以面积评估血小板 聚集程度,可以应用于SIPA的测定。 全血实验:进一步探讨剪切诱导血小板 发生聚集,血浆粘度升高,微血栓形成病理过程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和剪 切强度(包括剪应力和剪切时间的组合)相关性;明确血小板、白细胞自身活化 以及相互间粘附聚集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运用双因素3×3水平析因设计设立剪切强度进行实验;应用锥—板控应力流变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显微镜计数法和紫外分光光 度法;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和相关分析,STATISTICA统计软件多因素方差MANOVA分析协同作用,三维曲面拟合方法得出二元二次曲 面描述因素间非线性关系。结果首先明确了最高剪切强度20Pa250s约使千分之一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不足以影响剪切诱导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结果;镜下 观察到随剪应力升高而增大的血小板血栓;剪切诱导全血血小板聚集和剪应力 水平、剪切时间相关,但两者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剪应力大小与血液粘度(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转折时间点呈显著负相关,高剪应力时粘度上升率和剪应力 大小呈正相关,以此建立一种可以定量剪应力诱导全血粘度变化的指标;剪应 力诱导血小板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实验观察四个剪切强度5Pa5s、5Pa250s、 137 20Pa5s和20Pa250s。5Pa5s条件下,血小板GP?b/?/?和白细胞CD11b已有表达。剪切强度达到5Pa250s时,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强,PLA形成、PMPs释放和血小板P-Selectin表达也明显增多。血小板GP?b/?a表达在剪应力增大、 剪切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才很显著。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实验:探讨剪应力 作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PS异位发生、粘附分子表达的规律,以及对内皮损伤进 而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相差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 镜、HAAKERS600控应力流变仪板—板和锥—板剪切装置、免疫荧光染色法和细 胞培养等技术和设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成功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荧光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合格;用生理范围的剪 应力1.5Pa和高剪应力3Pa作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都有PS异位;1.5Pa组的PS异位率8.38%小于静态培养细胞的异位率;高剪应力3Pa作用组PS异位率为24.23%,显著高于1.5Pa组,而且,与1.5Pa组相比,3Pa组的Annexin-V-FITC+/PI+比率显著增大;与3Pa450s相比,3Pa900s组有大量PI+细胞;与低剪应力1.5Pa相比,高剪应力3Pa作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显著地增强,未得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结果。结论:高剪应力诱 导微血管内皮细胞PS异位发生,3PaPS异位率为24.23%,3Pa剪应力引起明显细胞膜破损,已经造成了内皮损伤,随时间延长损伤更严重。高剪应力诱导微 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强,无VCAM-1表达。 由此可见,剪应力通过对血 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膜糖蛋白、粘附分子的表达、细胞间粘附聚集及宏观 血液流变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诱导血栓形成。本研究表明,在血栓形成与剪 切强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下篇川芎嗪与丹参酚酸B对剪切诱导血栓形成联合 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探讨了川芎嗪和丹酚酸B分别与联合应用对于血小板、脑 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以及宏观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应用抑制 138 剪切诱导的血栓形成的有效比例与协同效应。采用双因素3×3水平析因设计,川芎嗪和丹参酚酸B为双因素,各选三个浓度(0,小剂量,大剂量)为三水平;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及析因方差分析,STATISTICA统计软件多因素方差MANOVA分析协同作用,三维曲面拟合方法得出二元二次曲面 描述因素间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1)丹参酚酸B和川芎嗪可以改善血浆粘度, 有降低全血血液粘度上升率的趋势,还可降低PRP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全血血小 板聚集率,最佳剂量组合是丹参酚酸B20μM和川芎嗪0.37mM。此组合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抗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减少PMPs释放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进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川芎嗪0.73mM的高剂量对血浆粘度有不良反应的趋势。丹参酚酸B对血小板聚集显示出突出 的抑制作用,但PRP实验中高剂量显著而全血实验中低剂量作用更强。(2)川芎嗪和丹参酚酸B可以改善诸多因素引起的内皮损伤、粘附分子表达,川芎嗪对 内皮细胞的作用更有优势,川芎嗪高剂量(0.73mM)联用低剂量的丹参酚酸B(10μM)有非常显著的协同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血液流变学、细胞培 养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血浆和血液粘度,细胞 间粘附聚集,细胞膜糖蛋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以及细胞超微结构随剪切强度 (包括剪应力和剪切时间的组合)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血栓形成与血液、 血流和血管三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川芎嗪和丹酚酸B在影响血栓形成细胞受 体配体网络粘附机制方面的联合作用有优势。此结果为深入认识血栓性疾病的 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将有利于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和生物力药理 学的发展。 2006,作 者: 刘荣荣 学科专业: 化学生物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 139 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导师姓名: 马林 学位年度: 2006 中药有效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糖苷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种类繁多,几乎存 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在人类的糖原降解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糖类代谢方面 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α-葡萄糖苷酶在机体的许多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与许多因代谢紊乱失调而引发的疾病如糖尿病, 肥胖病等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α-葡萄糖苷酶参与糖蛋白中N-糖链的加工,因而在病毒感染以及肿瘤的侵润和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寻找合适的抑制 剂用于调节和控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对有关疾病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 目前,对开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热点逐渐由人工合 成的化合物转向高效低毒的天然产物。我国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治疗糖尿病 的历史悠久,为研制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因此 本论文从中药的有效成分出发,筛选和开发新型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的多种有效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其中熊果酸、白黎芦醇、丹酚酸、木犀草素、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 双去甲氧基姜黄、血根碱、齐墩果酸、辣椒碱等均具有较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丹参在抗糖尿病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根 据我国传统中药以水煎法为主要用药方式的特点,本论文研究重点集中在丹参 的水溶性成分对酶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丹酚酸B是一种很好的非竞争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丹参素对酶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同时,根据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筛选结果,本论文深入研究了姜黄素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结构改造后的姜黄素类化合物对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 天然提取的姜黄素化合物。由此揭示了不同结构的抑制剂和酶的相互关系,表 明多羟基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本实验采用圆二色谱 140 法研究了姜黄素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二级结构的影响,更加深刻的探讨了 抑制剂和酶的相互作用关系。 2006,【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博士【作者中文名】 刘长锁; 【导师】 陈乃宏; 张均田; 丹酚酸B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的药理作用比较及其相关的作 用机制研究 全文总结: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 重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已成为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神经退 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过程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 如老年痴呆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脑缺血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最近,中药的神经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 胞代谢、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故已被公认为是治疗脑功能损害的有效天 然药物。 SalB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多年的天然化合物,从以往的研究来看,SalB和EGb761的药理作用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对SaBl和EGb761的几种主要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以这种方法重新评价了SalB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探讨SalB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依据,并对SalB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SalB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于清除超氧阴离子(02一)和轻基自由基(.OH)、抑制大鼠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保护过氧化氢(HZOZ)造成的SH一SYSY细胞氧化损伤,SalB的作用均强于EGb761。 2、SalB可以明显抑制β一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纤维形成,对Aβ诱导的Pc12 141 细胞神经毒性产生保护作用,而且SalB对邸神经毒性的抑制作用比EGb761更有效;另外,salB和EGb761对邸诱导PC12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与降低细胞内活 性氧的含量有关。 3、SalB可以抑制岗田酸(OA)诱导的SH一SYSY细胞神经毒性,而EGb761在文中所用剂量范围内没有这种作用;但是SalB抗OA细胞毒性的作用与其抗氧化作 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SalB和EGb761都可以减轻短时间去血清(48小时)产生的SH一SYSY细胞损伤;EGb761对长时间去血清(80小时)诱导的SH一SYSY细胞凋亡依然有降低作 用,而SalB却失去了这种作用。 5、salB和EGb761对钙离子载体Ionomyein诱导的SH一SYSY细胞凋亡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SaBl和EGb761都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引起的大鼠神经缺失症状、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塞体积,而SaBl的有效剂量比EGb761低7倍左右;SaBl和EGb761的这种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脂质过 氧化有关,但二者对几种抗氧化酶的调节能力似乎存在差别;SaBl和EGb761都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抑制缺血再灌注所导致 的复合酶IV活性下降,这种对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也参与了二者的脑保 护作用。 7、SaBl可以降低Aβ25一35引起的PC1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对Aβ25一35和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p35一p25降解增加,SalB均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 cDKS的激酶活性。 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没有用AD的整体动物模型探讨SalB的药理作用;对SaBl抑制oA诱导的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SalB如何降低Aβ25一 142 35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SalB在实验性AD和脑缺血模型中均显示了很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说明SalB会象EGb761一样,对防治脑缺血和老年痴呆等急慢性神经退行性疾 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2006,【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工【学位年 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作者中文名】 叶挺祥; 【导师】 赵广荣; 丹酚酸B对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的影响 中文摘要:一氧化氮(NO)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抗氧化剂则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ROS)来发挥其药理作用。为深入研究抗氧化剂对内皮细胞NO和ROS的调节作用,本文以传统 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为例,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A.hy926)为模型,考察了丹参酸B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效 应,并对血管内皮细胞内活性氧与一氧化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丹酚酸B的调控作用的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结合丹酚酸B的分子结构分析了其抗氧化 活性。采用Griess试剂法检测丹酚酸B作用下内皮细胞胞外N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丹酚酸B预处理12h能明显促进NO的合成;DAF-FM DA荧光试剂法检测胞内NO的含量,结果显示丹酚酸B处理2h内对NO的合成没有明显影响,12h后才显出效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丹酚酸B能提高内皮细胞eNOS的表 达,并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上,同时活化iNOS的表达。以过氧化氢(H2O2)作为外源性活性氧处理内皮细胞,检测表明它能显著提高了细胞内ROS水平,同时促进eNOS和iNOS的表达,导致内皮细胞过量地合成NO。丹酚酸B预处理能抑制由H2O2引起的细胞内ROS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减少由H2O2引起的NO过量释放。在脂多糖(LPS)刺激下丹酚酸B同样能促进NO的释放。根据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计算丹酚酸B的Vc抗氧化当量(VCEAC),结果表明丹酚酸 143 B的VCEAC为Vc的1.87倍,从结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丹酚酸B具有很好抗氧化活性。结合丹酚酸B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丹酚酸B可以促进内皮细胞NO的合成,清除细胞内ROS,调节了NO和ROS的作用关系,为阐述丹酚酸B的药理作用及丹参的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6,【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学科专业名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作者中文名】 李小芬; 【导师】 王逸平; 丹酚酸B镁对心脏微循环灌注的 影响 摘要:丹酚酸B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MLB)是丹参(Radix SalviaMiltiorrhiza)中的一种水溶性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激光 多普勒技术应用在心脏微循环灌注检测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旨在用激光多普 勒技术建立心脏微循环灌注检测的方法,并研究丹酚酸B镁对正常SD大鼠心脏微循环灌注的影响。在激光多普勒技术的方法学实验中,我们发现心脏微循环 灌注变化波形具有相位性,与心动周期的频率一致,呈周期性波动,而其相位 与主动脉弓血流量的变化相反,即当心脏微循环灌注量最低时,主动脉弓血流 处于最大值。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脏微循环灌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 水平,而其峰值处于心脏的舒张期。静脉注射5和10 mg/kg卡托普利,对SD大鼠的心脏微循环灌注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分别增加10?2%(P<0.01)和7?2%(P<0.01)。静脉给予75μg/kg硝苯地平后迅速表现出较长时间的改善心脏微 循环灌注量的作用,最高达到7?1%(P<0.01)。这两个血管扩张药的各个剂量均 明显改善SD大鼠的心指数。静脉注射0.5 IU/kg垂体后叶素,SD大鼠的心脏微循环灌注量明显下降,减少28?10%(P<0.05)。这些结果表明采用激光多普勒法 检测心脏微循环灌注能反映出药物对心脏微循环的影响。在丹酚酸B镁对心脏微循环灌注作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心脏微循环灌注在静注给予30 mg/kg和60 144 mg/kg丹酚酸B镁后迅速升高,两者作用呈剂量相关性,0.5分钟时效应达到最大,分别升高6?1%(P<0.01)和10?2%(P<0.01)。两个剂量的丹酚酸B镁均有升高SD大鼠心指数的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然而两者对平均动脉压的作用却 不同,30 mg/kg丹酚酸B镁出现轻微的降压作用,15分钟时有显著性差异,而 60 mg/kg丹酚酸B镁在给药初的10分钟之内使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综上所述, 激光多普勒技术用于检测大鼠心脏微循环灌注的结果显示,丹酚酸B镁可以改善心脏微循环灌注。 2006,【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物化学【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作者中文名】 张娅娇; 【导师】 娄红祥; 郭秀丽; 丹酚酸B-黄连素复盐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06,【学位授予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学位年度】 2006【作者中文名】 湛月娥; 【导师】 徐江平; 丹酚酸B抗心肌缺血药效学研究 摘要:目的:为了系统研究丹酚酸B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药理作用, 为丹酚酸B用于临床提供药效学依据,我们设计了本实验。观察丹参提取物丹 酚酸B静注射后抗心肌缺血、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脏耗氧量的影响。 方法:通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注模 型,缺血同时分别静脉缓慢注射给予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酚酸B注射、丹参注射液、地尔硫罩注射液,测定在急性缺血及再灌注状态下血清肌酸酸激酶(CPK)活性和心肌梗塞范围,观察丹酚酸B注射液静脉注射给药对SD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采用麻醉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塞模型,结扎10min后从股静脉分别静脉缓慢注射给予生理盐水、不同剂量酚酸B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地尔硫罩注射液,测定不同情况下犬心外膜电(NST、?ST)、定量组织学 145 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观察丹酚酸B对犬状动脉结扎造成心肌梗塞模型的 治疗作用;将实验犬麻醉后分成5组,分别脉注射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酚酸B、丹参注射液、地尔硫罩注射液,于给前及给药后5、15、30、60、90、120分钟,观察犬冠脉流量、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平均动脉压、主动脉流量,计 算心肌耗氧量、心肌氧摄取率、外周阻力。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对犬心肌耗 氧量、冠脉流量等的影响。结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PK活性明显增加,心肌梗塞区重量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丹酚酸B注射液10mgk/g静脉注射给药组CPK活性、心肌梗塞区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丹酚酸B注射液3mkg/g静脉注射给药没有显著影响。丹酚酸Bl、3、10mg/Kg静脉注射能降低冠脉结扎犬的心肌缺血程度(ΣST),缩小心肌缺血范 (N-ST),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定量组织学检测结果与心外膜电图测定结果一致,丹酚酸B显著减小犬心肌梗 死范围,且可显著降低给药前后犬血清LDH比值。丹酚酸Bl、3、10mg/Kg 静脉注射后还可显著降低麻醉犬心肌氧摄取率,增加冠脉流量,与生理盐水组 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心肌耗氧量同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所下降,但 无 显著差异P(>0.05),对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丹酚酸B静脉注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心肌缺血程度、缩 小心肌缺血范围、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肌梗塞有治疗作用;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氧摄取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因此,丹酚酸B能通过对心血管系统的多重药理作用起到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脏的作用,在临床上将可能有较 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6, 作 者: 范焕琼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 146 予单位: 广东医学院 导师姓名: 崔燎 吴铁 学位年度: 2006 丹酚酸B对体外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 课题组曾证明丹参水溶性提 取物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大鼠骨质疏松,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体外骨 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的成脂分化有抑制作用,丹酚酸B是丹参水溶性成分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研究通过观察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分化的影响,以探讨丹酚酸B对骨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观察丹酚酸B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 成脂分化的影响,以探讨丹酚酸B对干细胞分化方向的调节作用;通过观察丹 酚酸B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一氧化氮(NO)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丹 酚酸B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 方法 1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 采用酶序列消化分离培养法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应用MTT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茜素红染色法、放射免疫测定法等方法鉴定 成骨细胞和观察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 酶活性、骨钙素含量、骨结节数目和面积的影响。 2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传代贴壁筛 选法相结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基质细胞成骨分化时,通过检测 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和骨保护蛋白及其配体mRNA表达,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基质细胞成脂分化时,通过油 红染色和检测脂质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mRNA表达,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3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 成骨细胞分化时NO途径的影响:选用传代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把细胞分成 9组:阴性对照组、成骨诱导对照组、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丹酚酸B组、丹参素组、雌二醇组、L-NAME+丹酚酸B组、L-NAME+丹参素组和L-NAME+ 147 雌二醇组。检测细胞上清NO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和骨保护蛋白 及其配体mRNA表达,以评价丹酚酸B是否通过NO途径影响骨髓基质干细胞向 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结果: 1丹酚酸B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丹酚酸B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没促进作用,高浓度(10-5mol/L)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抑制 作用。丹酚酸B可促进成骨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1×10-7mol/L浓度组作用7天时效果最明显。丹酚酸B可刺激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在药物作用第13天时骨钙素分泌量最大。丹酚酸B明显增加成骨细胞骨结节总面积,但对骨结节数 量影响较少。 2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方向分 化的影响: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传代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得到较为均一的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方向分化。在没加入 成骨诱导剂的情况下,5×10-7mol/L浓度组的丹酚酸B可增加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加入成骨诱导剂后,丹酚酸B增加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明显增 加,其中5×10-8mol/L浓度组作用最为明显。传代培养的MSCs培养22天也可以表达低浓度的骨钙素。在没成骨诱导情况下,丹酚酸B也可以促进MSCs分泌骨钙素,药物最佳作用浓度是5×10-7mol/L,在添加成骨诱导剂的情况下,丹 酚酸B促进MSCs分泌骨钙素的作用更明显。5×10-7mol/L和2.5×10-6mol/L浓度组的丹酚酸B可使成骨诱导后的MSCs的OPG表达增加,RANKL的表达减少,OPG和RANKL比值增大。5×10-7mol/L和2.5×10-6mol/L浓度组丹酚酸B对MSCs成脂诱导后PPARγ2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3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 成骨细胞分化时NO途径的影响:MSCs成骨诱导后,细胞上清NO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增加,OPG和RANKL的mRNA比值增加,与成骨诱导对 照组相比,L-NAME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抑制了MSCs的NO分泌,细胞上清NO含量明显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减少,OPG和RANKL的mRNA 148 比值下降。丹酚酸B能增加骨髓基质干细胞上清NO含量,增加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使OPG和RANKL的mRNA比值升高。与L-NAME组相比,L-NANE+丹酚酸B组明显增加药物作用第7天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22天骨钙素含量,使OPG和RANKL的比值有所增加,说明丹酚酸B能逆转L-NAME对MSCs的成骨抑制作用。 结论 丹酚酸B可促进成骨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促进骨钙 素分泌,促进矿化结节形成。丹酚酸B能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 分化,表现为增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使OPG和RANKLmRNA比值增加。实验浓度的丹酚酸B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 化有影响,对PPARγ2mRNA的表达有所抑制。丹酚酸B可促进成骨诱导的MSCs的NO分泌,能逆转L-NAME对MSCs的成骨抑制作用,提示丹酚酸B可能通过NO途径来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和功能。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博士【作者中文名】 马宇滢; 【导师】 王文健; 潘永福; 张新民; 红景天苷和丹酚酸B对人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凋 亡的作用:结果 1,红景天试类与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血管新生作用 红景天试类各剂量组、丹酚酸B能减少梗死面积,各P值均<0.01。贰类大剂量组、丹酚酸B组与西药对照组舒降之的疗效一致,各P值均>0.05。贰类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大剂量组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组,P<0.01,与中剂量组无差别,P>O.05。对红景天贰类来说,虽无典型的剂量效应关系,但仍以大剂量为 佳。红景天贰类各剂量组与丹酚酸B均能提高CD34表达量,各值均<0.05或0.01;表明红景天试类和丹酚酸B对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有促进作用,且疗效与舒 降之一致;这几组成分之间互相比较,疗效无差异,各P值均>0.05。 149 2,人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七天,贴壁细 胞呈梭形,能同时摄取Dil一acLDL与结合FITC一UEA一1Lectin,具有内皮细胞特征。部分细胞表达CD34和VEGFR。传代后的细胞出现栅栏样排列。 3,红景天普与丹酚酸B对人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不同工作浓度(4μg/m1、8ug/m1和16μg/m1)的红景天营对体外培养的 内皮祖细胞都有促进增殖的作用,P<0.01,没有剂量效应关系,尸>0.05。10μg/m1、20μg/m1的丹酚酸B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0.01,10μg/ml比20μg/ml的效果更好,P<0.05;5μg/ml的浓度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无影响, P>0.05;100μg/ml的浓度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P<0.01。 4,红景天昔与丹酚酸B对人内皮祖细胞迁移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下室中VEGF的吸引下,穿过多孔滤膜的小孔,粘附于包被 了Fibronectin的膜的下面,呈梭形、长条形或多角形,排列无规则。红景天 苷和丹酚酸B对内皮祖细胞的迁移有促进作用,P<0.05;而红景天苷和丹酚酸B在促进内皮祖细胞迁移方面的作用相同,P>0.05。 5,红景天普与丹酚酸B对人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 用无血清、无vEGF、bFGF、IGF一l、EGF等细胞因子的营养的培养条件 下,加药物的对照组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率较高,而红景天苷能够减少细胞凋 亡的百分比,P<0.01;丹酚酸B也能减少细胞凋亡,P<0.05。红景天苷和丹酚酸 B对内皮祖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而丹酚酸B的作用弱于红景天苷,P<0.05。 6,红景天营与丹酚酸B促人内皮祖细胞增殖机制的初步探讨 P13K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能够拮抗红景天苷和丹酚酸B对内皮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P<0.01;Wortmarmin的拮抗作用使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降 150 低到对照组水平,P>O.05;LY294002甚至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MAPK抑制剂PD98059同样能够拮抗红景天普和丹酚酸B对内皮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P<0.05;这种拮抗作用使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也降低到对照组水平,P>0.05。本实验说明,红景天昔和丹酚酸B对内皮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可能通过P13K和MAPK两条信号转导途径实现。 结论 红景天苷和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的人内皮祖细胞有促增殖、促迁移和抗 凋亡作用,其促增殖作用可能通过P13K和队MAPK两条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红 景天苷类和丹酚酸B对心肌梗死大鼠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可能与这种作用有关。 2006,【学位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人体解剖学【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作者中文名】 山爱景; 【导师】 沈伟哉; 丹酚酸B对小鼠胚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诱导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胚胎脑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探讨 丹酚酸B对小鼠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机械分离孕13.5d小鼠胚胎脑神经干细胞,在添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asie6broblastgowthractor,bFGF)和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法培养。镜 下观察活细胞,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R不PCR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其鉴定,并观察其生长特性;MTT法于对数生长期筛选丹酚酸B的有效浓度;分别用MTT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生 长曲线,对细胞球进行计数和直径测量以及FCM检测细胞周期比较各浓度丹酚 酸B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l)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生长特性:获取的神经干细胞悬浮聚集呈球状生长,3d左右进入指数生长期;其群体倍增时间约为 151 24h;90%以上的获取细胞处于G0/G1期;原代与传代细胞均表达巢蛋白 (nestin)mRNA,聚集形成的神经球Nestin阳性。分化4h后,神经干细胞转录 神经元特异性基因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oin,tau)基因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基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因;24h后胎脑神经干细胞分化出典型的神经元样或神经胶质 样细胞,呈微管蛋白(Tubulin)或GFAP阳性。(2)丹酚酸B的有效浓度:浓度在1-40μg/ml时,随丹酚酸B浓度的增加,其促增殖作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高 于40μg/ml时,随药物浓度增加,其促增殖作用增加不明显;而促分化作用在药物浓度于0.5μg/ml左右时已较明显。(3)丹酚酸B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诱导:在丹酚酸B干预下,培养细胞中处于分裂前期复制状态的细胞较多,维持时间 较长,围绕细胞球形成花环样的结构;各浓度丹酚酸B在相应时间点测得的OD值均高于对照组,高、中浓度丹酚酸B干预组可延长神经干细胞指数生长期的 时间(P<0.05);随丹酚酸B浓度的增高,神经干细胞处于G0/G1的比例逐渐减少,处于G2/S的比例逐渐增加(P<0.05);神经干细胞球的数目也随药物浓度增加而 增多(P<0.05)。(4)丹酚酸B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诱导:丹酚酸B干预下神经干细胞球贴壁开始分化的时间缩短,神经细胞球分化Tubulin阳性纤维面积比值增加(P<0.05),相邻细胞球形成神经纤维网络增多;分化Tubulin阳性细胞数目增多(P<0.05);扩增tau基因目的条带的阳性较强,其光密度值比值较对照组增 高(P<0.05)。结论:(l)选取孕13.5d的小鼠胚胎脑,机械分离,在含bFGF和B27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中培养可获取较多的神经干细胞。(2)适当的生长因子、传 代时间以及接种密度是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键。(3)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药物浓度在1一40μg/ml范围内,随丹酚酸B浓度的增加,其促增殖作用增加明显。(4)丹酚酸B可延长神经干细胞指数生长期 152 的时间,显著减少神经干细胞G0/G1期的百分比,而增加G2/S期细胞百分比。(5)丹酚酸B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使其分化的神经元纤维增多、延长,并促 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数目增加。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药物分析【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作者中文名】 水文波; 【导师】 程翼宇; 贺庆; 中药活性成分的小肠吸收研究 2006,基金资助: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23611611)吕炳强[1]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2]天津市塘洁区杭州道医院,300354 [1] 范英昌[1] 孙连胜[2]丹酚酸B、丹参酮?A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一氧化氮及甘油三酯的影响 2006年 25卷 1期《天津中医学院学报》起止页码:32-34摘 要:【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 清一氧化氮(NO)及甘油三酯(TG)浓度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耙点。【方法】 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用放射性免疫方法和比色法检测血清NO和TG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异同[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A都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NO浓度,降低血清TG浓度。但升高NO的作用丹参酮?A优于丹酚酸B;降低TG作用丹酚酸B优于丹参酮?A。【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都能调。声血清NO及TG浓度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2006,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教研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王晓玲; 刘平; 李伯勤; 应馨萍;丹酚酸B对PDGF及MDA诱导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文献出处】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 0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B)对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和丙二醛(MDA)刺激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灌注 153 法消化大鼠肝脏,108g/L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HSC,以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PDGFR)含量。结果:MDA组与正常组相比可明显增加MTT吸光度(P<0.05),PDGF组亦较正常组明显增加MTT吸光度(P<0.01);1μmol/LSAB和10μmol/LSAB不仅可显著抑制MDA刺激的HSC吸光度增加(P均<0.01),也可抑制PDGF-BB刺激的HSC吸光度增加(P均<0.01)。PDGF及MDA作用后细胞PDGFR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10μmol/LSAB则可抑制PDGFR的表达。结论:SAB可通过抑制PDGFR的表达而抑制体外培养HSC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与SAB的抗氧化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2006,天津中医学院张发艳 华声瑜 范英昌丹酚酸B及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IL-8及VCAM-1的影响2006年 30卷 2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研究起止页码:152-154, 摘 要: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抗 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放射性 免疫方法检测血清白介素-8(IL-8)浓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主动脉血管细胞 黏附分子-1(VCAM-1)染色,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 影响。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A均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而丹酚酸B作用更明显;丹参酮?A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 IL-8浓度,丹酚酸B对IL-8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酚酸B与丹参酮?A均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但作用靶点及机制有所不同。 2006,辽宁中医药大学; 朝阳市中心医院;贾娜; 项海芝; 杨松松;丹参水溶性部分丹酚酸的进展述评【文献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 03期 【摘要】 丹参的水溶性部分主要是丹酚酸类,其中有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 酸A、丹酚酸B、紫草酸等,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中含量 154 较高的丹酚酸B被证明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肝纤维化等多种生理 活性。 2006,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1999054403)天津中医学院中药学院,天津300193刘杰 高秀梅 王怡 张伯礼丹酚酸B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作用分子机制研究2006年 37卷 3期《中草药》起止页码:409-412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 B)对大鼠急性心肌缺 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MI)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Sal B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模型组、Sal B小剂量组、Sal B大剂量组,ig给药7d后,分别测定大鼠左室血 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 max)。同时应用寡核苷酸芯片观察大鼠AMI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Sal B对其影响,提取各组心肌组织总RNA,与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结果Sal B可以降低LVEDP,升高?dp/dt max;大鼠心肌缺血后及Sal B治疗后,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胞结 构类、炎性反应类等相关基因。结论Sal B可以改善AMI大鼠心脏功能,大剂 量应用对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能快速检 测出缺血心肌及Sal B治疗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Sal B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栏目信息:药理与临床 2006,【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基础病理【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作者中文名】 王秋华; 【导师】 蒋玉凤; 丹酚酸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脑卒中是当前 老年人致残致痴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公布的资料,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把卒中的死亡率列入了前三位,其中在日本和中国卒中的死亡率已占首 155 位。而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探讨缺血后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防治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门。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中医认为,中风主要是由“风、火、痰、湿、瘀”五大主因 引起。其中,痰瘀阻滞引起脑组织缺血是一类重要原因,而现代医家更是将中 风的致病因素归为“毒邪”致病。西医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如 高血脂和高血黏度形成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栓塞,造 成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出现一系列中风病的表现。因此研究脑缺血早期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 于有效防治缺血性脑中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缺血性脑损伤的病变机制十分 复杂,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较早的使动因素。主要表 现在线粒体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耗竭,由此导致能量依赖的离子泵功能的改变、兴奋性氨基酸的生成增多,脑组织水肿,最终导 致神经原的坏死。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根,它 的主要功效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 瘕积聚,胸腹刺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而它的活血化 瘀功效更是被用于心脑缺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几十年来,采用现代医学方 法,结合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对丹参进行了 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新的实验结果和认识,并开发出一系列疗效好的临 床应用药物。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特别是丹酚酸类化合物,受到医学家的极 大重视。它在丹参中含量高活性大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是治疗脑缺血理想的 药物。以往实验研究表明,丹酚酸B(SalB)有很强的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本实验复制低血压小鼠脑缺血模型,观 察SalB对缺血所致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和实验研 156 究两部分组成。 综述1主要介绍缺血性脑损伤能量代谢障碍的研究进展,其中 包括脑组织正常的能量代谢,脑缺血后线粒体功能以及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脑组 织损伤病理生理的机制,同时介绍了中医药对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脑 组织损伤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2详细介绍了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脑缺血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包括其抗氧化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对物质 代谢等方面的作用。 以上两篇综述为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变化的影 响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 实验研究分三部分:实验一观察 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和形态的变化。将NIH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组、脑缺血模型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对照组,每组又分为三个时间点(缺血10、20、30min)。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的同时腹腔注射 硝普纳降压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分别测量脑组织干湿重,根据公式计算脑组 织含水量,通过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实验二观察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模型复制和动物分组同实验一,应用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FCM)、高效液相仪(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等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driamembrancepotential,MMP)、脑能荷值(EC)、磷酸肌酸含量(CP)、Na+-K+-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 实验三观察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模型复制和动物分组同 实验一,应用HPLC检测小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一、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的影响 1.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10min时脑组织含水量开始逐渐增多,但差异不显著,至缺血30min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显著,P<0.05,说明SalB可有效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 2.SalB对缺血小鼠脑组织的形态改变假手术组小鼠大脑皮层组织结构清晰,神 157 经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血管内皮细胞完整、连接紧密,管周组织致密。 缺血30min时大脑皮层出现轻度组织水肿现象,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显示 有间质水肿的出现,而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无明显病理改变。SalB给药组小鼠脑组织血管周围间质水肿明显减轻,表明SalB可减轻小鼠脑缺血引起的脑 水肿。 二、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1.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缺血10min时,线粒体荧光指数和平均光密度与假手 术组比较略有增强,缺血20min和30min时明显增强,P<0.01;SalB治疗组于缺血20、30min荧光指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缺血组,P<0.01。 2.SalB对脑组织EC值和CP含量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的EC值比较,缺血10min、20min、30minEC值均降低,其中缺血30min下降显著P<0.01;SalB治疗组各时间点EC值与缺血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有所升高,其中治疗组30min时间点与缺血模型30min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缺血模型组各时间点CP含量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缺血20、30min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SalB治疗组各时间点CP含量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比较都有不 同程度的升高,其中SalB治疗组30min的CP含量升高极显著,P<0.01。 3.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缺血10、20、30minNa+-K+-ATPase活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降低,其中缺血20、30min组差异显著,P<0.01;SalB治疗组各时间点脑组织Na+-K+-ATPase活性都有所上升,其中缺血20、30min升高明显,P<0.01。 Ca2+-ATPase活性在缺血10min时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至缺血20、30min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 降低,P<0.01;SalB治疗组10、20、30min时间点Ca2+-ATPase活性均有所上升,其中缺血20、30min时间点Ca2+-ATPase活性增强尤为显著,P<0.01。 三、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脑缺血30min时小鼠脑 158 组织内的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SalB治疗组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明显降低。 缺血模型组小鼠脑组织r-氨基丁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而SalB治疗组含量略有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一、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SalB可有效缓解脑缺血早期脑组织间质水肿。 二、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 能量代谢的影响1.SalB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 2.SalB可调节脑能量代谢磷酸肌酸激酶途径的功能。 3.SalB可提高ATP的含量,促进能量以磷酸激 酸的形式得到储存。 4.SalB可增强Na+-K+-ATPase、Ca2+-ATPase的活性。 三、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SalB可显著降低缺血脑组织Glu和Asp含量。 2.SalB对缺血脑组织GABA含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在脑缺血早期,SalB一方面可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维持线粒体正常 的功能和结构,保证脑组织所需的能量代谢,稳定了离子泵功能;另一方面可 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减轻兴奋毒性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缓解脑水肿, 为保护神经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2006,基金资助: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资助项目(No2003AA:22386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 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田霞[1,2] 王逸平[1]丹酚酸B镁抑制ATP和KCl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的升高2006年 22卷 3期《中国药理学通报》311-316摘 要:目的 研究丹酚酸B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MLB)对去内皮离体血管舒缩反应以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游离钙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 去内皮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等张收缩实验 和采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运用F-4500阳离子测定系统动态检测胸主动 脉平滑肌细胞[Ca^2+]i。结果 血管舒缩实验显示,无钙或常钙条件下MLB对 159 血管基础张力均无作用。MLB 50~200μmol?L^-1预给药组抑制无钙条件下苯 肾上腺素(PE)μmol?L^-1诱导的血管收缩以及常钙条件下KCl60mmol?L^-1诱导的血管收缩,并呈浓度相关性。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10μnol?L^-1则完全阻断KCl诱导的血管收缩。在复钙实验中观察到,MLB50~200μmol?L^-1不仅抑制PE1μmol?L^-1“诱导的内钙依赖性血管收缩,而且对 复钙后外钙依赖性的血管收缩也有抑制作用。细胞内钙测定实验表明。MLB预孵育的AVSMCs静息态[Ca^2+]i没有变化。无钙条件下,MLB50、100和200μmol?L^-1抑制ATP20μmol?L^-1诱导内钙释放引起的[Ca^2+]i升高,抑制率分别为17.4%、32.4%和61.1%,显示较好的浓度相关性。AVSMCs于常钙条件下用Thapsigargin耗竭钙库后,KCl60mmol?L^-1诱发外钙内流,引起 [Ca^2+]i升高,10μmol?L^-1的Ver则能完全阻断这种外钙内流。在MLB预给药组,KCl诱导的[Ca^2+];升高降低,抑制率分别为20.0%、32.8%和52.6%。结论 MLB能够抑制PE、高K^+和复Ca^2+诱导的血管收缩,并能抑 制ATP和KC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的升高,提示MLB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的影响可能与抑制细胞内钙释放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有关。 2006,作 者: 柴士伟 潘桂湘 张艳斌 CHAI Shi-wei PAN Gui-xiang ZHANG Yan-bin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丹酚酸B在模拟消化道体液中的稳定性研究刊 名: 天津中医药 英文刊名: 2006 23(4)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pH环境,考察丹酚酸B的稳定性.[方法]以碳酸氢钠、盐酸调 节模拟体液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1%醋酸(23:77)为流动相,于288 nm检测丹酚酸B的含量变化.[结果]丹酚酸B在空腹胃液中0.5 h含量降低1.5%,4 h降低11.2%;在进食胃液中0~6 h含量无变化;在小肠液中3 h含量降低3.9%,6 h降低6.7%;在大肠液中4 h含量降低40.6%.[结论]丹酚酸B在模拟 160 小肠液中稳定,在模拟胃液和大肠液中不稳定. 200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11)朱彩莲, 李鸣宇17种中药提取物对6 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上海口腔医学 2006,15(4) [摘要] 目的: 评价17 种中药提取物对6 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选择17 种有较强抑菌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 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 分别对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具核梭杆菌ATCC 25586、伴放线放线杆菌ATCC Y4、产黑普氏菌ATCC 25261、黏性放线菌ATCC 19246、内氏放线菌ATCC 45 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丹酚酸B、厚朴酚对产黑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的MIC 值在0.053~0.313mg/ml 之间, 抑菌效果最强; 其次为川穹嗪、苦参碱、甘草酸、 龙胆苦甙、苦豆碱、黄芩甙、齐敦果酸、银杏叶的MIC 值在0.106~0.625mg/ml 之间; 白芍总苷、茴香醛、大黄素、广霍香、盐酸小檗碱、连翘苷、葛根素抑 菌效果最差。结论: 在本研究选择的17 种中药提取物中, 丹酚酸B、厚朴酚 体外抑菌效果最好。 2006,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均田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老年痴呆 药《中国药理通讯》2006年 23卷 4期6-7栏目信息:第十二届全国神经精神 药理学学术交流会摘 要:近一二十年来我们从天然产物和中药中分离出多种 抗老年痴呆药,饶有兴趣的是它们的作用机制各有特点。 3.丹酚酸B 从中药丹参分出的一个水溶性成分,首先发现它有很强的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作用,其作用强度优于Vitc、VitE、谷胱甘肽和银杏提取物等,进 而发现它能抑制Aβ的聚集和纤维形成,从源头上阻断了Aβ的神经毒性。随后证明它对脑缺血和Aβ造成的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急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缺血/能量代谢障碍的作用尤为突出,如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不影响外 161 周血管,改善缺血区血流量而无窃血,易通过血脑屏障,对引起和加强脑缺血 损伤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和兴奋性毒性均起抑制作用, 溶解血栓而无出血倾向,抗炎症,促进脑血管新生和增加海马神经发生等等, 基本上符合一个抗脑缺血药的八个标准。最近我们对丹酚酸B和EGb761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无论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各种原因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以 及抗细胞凋亡等等,丹酚酸B的有效剂量为0.007—0.7μ g/ml,而EGb761为50—100 g/ml,相差100—1000倍,在MCAO模型二者均显示抗脑缺血作用, 丹酚酸B的有效剂量比EGb761低十几倍之多。对丹酚酸B的神经保护机制也作 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教研室;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王晓玲; 刘平; 崔云华; 胡旭东; 李伯勤; 应馨萍;丹酚酸B对MDA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文献出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年 05期 结论:丹酚酸可通过影响信号通路而抑制体外培养的增殖, 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丹酚酸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2006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23611611)[1]天津中医药大学病 理教研室,天津300192 [2]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部 [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天津姜希娟[1] 赵桂峰[3] 卢斌[3] 杨琳[1,2] 范英昌[1]丹参单体对TNF-α诱导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MCP-1和IL-1β的影响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探讨丹 参单体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SMC;RT 162 —PCR法检测SMCMCP-1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SMC培养上清IL-1β的水平。结果TNF—α促进SMCMCP—1mRNA的表达,提高IL-1β水平(P值均<0.01)。两种丹参单体均抑制上述因子的表达,其中,对于抑制MCP—1mRNA的表达以丹参酮?A效果更佳。结论丹参单体抗AS作用的机制之一是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 表达,丹参酮?A抗炎效果优于丹酚酸B。 2006,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刘长锁; 胡金凤; 陈乃宏; 张均田;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抑 制作用的比较【文献出处】 药学学报, 2006年 08期【摘要】 目的比较丹酚酸B(Sal B)和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对β-淀粉样蛋白(β-AP)纤维形成及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运用硫黄素T(ThT)荧光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析Sal B和EGb 761对β-AP1-40聚集和纤维形成的影响;另将β-AP25-35预先老化7 d,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提取物对此老化蛋白造成的PC1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用荧光法观察β-AP25-35作用后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提取 物的作用。结果Sal B和EGb 761都可有效地抑制β-AP1-40纤维的形成,明显抑制老化的β-AP25-35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降低β-AP25-35造成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增加。Sal B的有效剂量远远低于EGb 761。结论Sal B对β-AP神经毒性的抑制作用强于EGb 761。 2006,作 者: 王丽娜 陶艳艳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 病研究所,201203母体文献: 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6年08月01日 丹酚酸B盐对大鼠纤维化肝脏TGF-β1/Smads通路信号转导分子的影 响 TGF-β1是关键的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其主要通过TGF-β受体/Smads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其病理生理作用.丹酚酸B盐是丹参的水溶性成份之一,有 163 较好抗肝纤维化临床效果.我们既往研究发现该成分可抑制体外培养肝星状细 胞的增殖与TGF-β1刺激的细胞?型胶原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内Smad2,3蛋白表达与Smad2磷酸化.但是,该药对纤维化肝脏的TGF-β受体与Smads蛋白等信号分子影响如何,尚不明了.因此,本实验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以丹酚酸B盐干预用药,观察药物对纤维化肝脏的TGF-β1及其受体(TGF-β receptor,TβR)表达、Smads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探讨丹酚酸B盐抗肝纤维化的分子药理 机制. 2006,作 者: 陶艳艳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 院肝病研究所,201203 母体文献: 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 文汇编 会议名称: 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6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天津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星状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影响 丹参属传统的活血化 瘀药,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研究已经证实[1],丹酚酸B能有效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目前研究认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各种病因引起的肝损伤导致HSC增殖活化并合成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于肝脏,导致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是最强的促进HSC纤维生成细胞因子,在活化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TGFβ1刺激原代培养活化的HSC,观察SA-B对TGFβ1刺激的HSC中TGFβ1信号通路的影响. 2006,作 者: 张均田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 164 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母体文献: 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理学研 究进展培训班资料汇编 会议名称: 2006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 会议时间: 2006年08月07日 会议地点: 乌鲁木齐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 丹酚酸B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在加快.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长的速度 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6倍.老年痴呆与老化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65岁以后每隔5 a的发病率呈指数增长.根据Rotterdarm的研究结果,65~69岁老年人每年的发病率是0.14%,~74岁的老年人是0.39%,~79岁是1.67%,~89岁时增至4.54%,>95岁的老人,9.57%会出现痴呆症.我国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脑血管病的病死率仅次于肿 瘤,而高于心脑病和其他疾病.西方国家的早老性痴呆(AD)患者远多于血管性痴 呆(VD)患者,我国则VD患者多于AD患者或二者的发病率相近.本文内容包括: 1、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2、丹酚酸B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3、丹酚酸B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2006,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李佑生; 马宇滢; 王文健;丹酚酸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 09期 2006,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系,湛月娥 孙莉莎 程玉芳徐江平丹酚酸B对犬心肌耗氧量的影响2006年 22卷 9期《实用医学杂志》实验研究起止页码: 1000-1002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麻醉犬心肌耗氧量的影 响。方法:犬麻醉后分成6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酚酸B、丹参注射液、恬尔心(盐酸地尔硫[艹卓])注射液,于给药前及给药后5、15、30、 165 60、90、120min观察犬冠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动、静脉血氧含量、平均血压, 计算心肌耗氧量、心肌氧摄取率、总外周阻力。结果:与生理盐水比较,各剂 量丹酚酸B、阳性对照药丹参注射液、恬尔心均可明显增加麻醉犬冠脉血流量、 降低心肌氧摄取率(P〈0.05),对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无明显影响(P〉0.05);丹酚酸B及丹参注射泣对心肌耗氧量降低的作用不显著(P〉0.05),而恬尔心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心肌耗氧量(P〈0.01)。结论:丹酚酸B对犬心肌耗氧量降 低作用不显著,但能增加冠脉血流量,起到改善心肌氧供的作用。 2006, 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 民医院口腔内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杨娅; 邹德荣; 周曾同;丹酚酸B对口腔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文献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 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金地鼠颊囊黏膜癌变 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金地鼠随机分四组。连 续6周(每周3次)在A组(n=20)和B组(n=20)动物右侧颊囊黏膜涂搽DMBA诱发口腔癌,C组(n=10)动物右侧颊囊黏膜涂搽丙酮,D组(n=10)动物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从第7周开始B组和D组动物每天给予丹酚酸B溶液灌胃(10 mg/kg),干预癌变过程;A组和C组动物每天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2周。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取颊囊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对血管 内皮细胞染色后计数血管密度。结果丹酚酸B能显著降低金地鼠颊囊黏膜癌的 发生率(P<0.01),并能抑制癌变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P<0.005)。结论丹酚酸B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口腔癌化学预防药物。 2006,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刘雯; 张艳; 左伋;丹酚酸B对PC12细胞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献出处】2006年 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B)对PC12细胞缺糖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 166 方法以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无糖培养建立细胞缺糖损伤模 型,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细胞的比率及线粒 体跨膜电位的改变;应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法研究细胞内应激蛋白grp75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观察SAB作用下Ca2+的变化。结果无糖培养24h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高达26.10%,大部分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 化。在无糖培养液中加入丹酚酸B成分后,细胞无糖损伤有明显的改善,存活率上升,凋亡率显著下降,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状态明显改善。免疫细胞化学法 和RT-PCR结果均显示丹酚酸对grp75表达没有影响;但经SAB作用后,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结论SAB对细胞缺糖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钙离子内流有关。 2006,作 者: 陶艳艳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母体文献: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 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 会 会议时间: 2006年10月25日 会议地点: 扬州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丹酚酸B对TGFβ1刺激的NIH/3T3细胞TGFβ受体及其胞内信号分子ERK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酚酸B(SA-B)影响TGFβ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 NIH/3T3成纤维细胞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TGFβ1刺激)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1 μMSA-B组与10州SA-B组.MTT法观察SA-B对不同浓度FBS刺激的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观察SA-B对TGFβ1刺激的NIH/3T3 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蛋白表达与磷酸化、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SA-B不影响NIH/3T3增殖;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TGFβ1促进NIH/3T3 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磷酸化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蛋白和?型胶原蛋白表达,SA-B剂量依赖性 167 抑制TβRI蛋白表达,抑制ERK磷酸化与PAI-1蛋白表达.结论 SA-B抑制TGFβ1的胞内信号转导,从而拮抗TGFβ1的促NIH/3T3胶原生成,以上作用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2006,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爱红; 陈亦江; 梁永年;丹参对心肌保护作用的 研究进展【文献出处】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年 11期 2006,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北大学药学院;王秋华; 蒋玉凤; 汪芸; 王文荣; 张宇忠; 刘世静; 刘智勤; 黄启福;丹酚酸B对低血压小鼠脑缺血 能量代谢的影响【文献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12期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B)对小鼠脑缺血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组和尼莫地平(N im)组,测定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MMP)、脑能荷(EC)、磷酸肌酸(PCr)含量和Na+-K+-ATPase、Ca2+-ATPase的活性。结果脑缺血组脑缺血20、30 m in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SalB组和N im组可明显缓解脑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P<0.01);脑缺血组脑组织EC、PCr的含量在缺血30 m in显著降低(P<0.05~0.01),SalB组和N im组可升高EC及PCr的含量(P<0.01);脑缺血组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在脑缺血20、30m in时显著下降(P<0.01),而SalB组和N im组可缓解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下降(P<0.05~0.01)。结论SalB改善脑缺血能量代谢可能与 其调整不同的环节有关。 2006,Circulation. 2006 Mar 21;113(11):1393-400. Epub 2006 Mar 13. Dimethyl lithospermate B, an extract of Danshen, suppresses arrhythmogenesis associated with the Brugada syndrome. 168 Fish JM, Welchons DR, Kim YS, Lee SH, Ho WK, Antzelevitch C. 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Utica, NY 13501-1787, USA. fish@mmrl.edu BACKGROUND: Dimethyl lithospermate B紫草酸B二甲酯(dmLSB) is an extract of Danshen,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remedy, which slows inactivation of INa, leading to increased inward current during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action potential (AP). We hypothesized that this action would be antiarrhythmic in the setting of Brugada syndrome.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Brugada syndrome phenotype was created in canine arterially perfused right ventricular wedge preparations with the use of either terfenadine or verapamil to inhibit INa and ICa or pinacidil to activate IK-ATP. AP recordings wer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from epicardial and endocardial sites together with an ECG. Terfenadine, verapamil, and pinacidil each induced all-or-none repolarization at some epicardial sites but not others, leading to ST-segment elevation 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both epicardial and transmural dispersions of repolarization (EDR and TDR, respectively) from 12.9+/-9.6 to 107.0+/-54.8 ms and from 22.4+/-8.1 to 82.2+/-37.4 ms, respectively (P<0.05; n=9). Under these conditions, phase 2 reentry developed as the epicardial AP dome propagated from sites where it was maintained to sites at which it was lost, generating closely coupled extrasystoles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Addition of dmLSB (10 micromol/L) to the coronary perfusate restored the epicardial AP dome, reduced EDR and TDR to 12.4+/-18.1 and 24.4+/-26.7 ms, respectively (P<0.05; n=9), and abolished phase 2 reentry-induced 169 extrasystoles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in 9 of 9 preparations. CONCLUSIONS: Our data suggest that dmLSB is effective in eliminating the arrhythmogenic substrate responsible for the Brugada syndrome and that it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s a pharmacological adjunct to 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usage. Publication Types: In Vitro Research Support, N.I.H., Extramur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653400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Life Sci. 2006 May 22;78(26):2989-97. Epub 2005 Dec 27. Selective modulation of L-type calcium current by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in guinea-pig ventricular myocytes. 心室肌细胞内L型钙电流 (ICa L) Wang W, Hu GY, Wang YP.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Research,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55 Zu-Chong-Zhi Road, Shanghai 201203, P.R. China.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LB) is the main water-soluble principle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also called as 'Danshe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LB was found to posses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and how MLB affects the cardiac ion channel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MLB on the 170 voltage-activated ionic curr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ngle ventricular myocytes of adult guinea pigs. MLB reversibly inhibited L-type Ca(2+) current (I(Ca,L)). The inhibition was use-dependent and voltage-dependent (the IC(50) value of MLB was 30 microM and 393 microM, respectively, at the holding potential of -50 mV and -100 mV). In the presence of 100 microM MLB, both the activation and steady-state inactivation curves of I(Ca,L) were markedly shifted to hyperpolarizing membrane potentials, whereas the time course of recovery of I(Ca,L) from inactivation was not altered. MLB up to 300 microM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ast-inactivating Na(+) current (I(Na)), delayed rectifier K(+) current (I(K)) and inward rectifier K(+) current (I(K1)).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oltage-dependent Ca(2+) antagonistic effect of MLB work in concert with its antioxidant action for attenuating heart ischemic injury. 200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No.05KJB330083)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柳艳 李磊 赵鸿雁丹酚酸B清除DPPH有机自由基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2006年 17卷 12期《时珍国医国药》栏目信息:药理药化 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自由基 反应模型观察丹酚酸B对DPPH自由基的淬灭效应。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 研究温度和pH值对丹酚酸B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设定的反应体系下。 丹酚酸B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相同浓度下其清除能力高于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和抗坏血酸(AsA)。热处理后,丹酚酸B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有不同程度下降。pH=3时丹酚酸B含量相对稳定,其清除能力较其它环境显著 增加。结论丹酚酸B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温度对其含量和抗氧化能力 有较大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丹酚酸B的稳定性和清除能力的增强。 171 2007,作 者: 陈嘉 邹移海 张进 孙京臣 黄冰 作者单位: 陈嘉 (广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 510405)邹移海 (广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 510405)张进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孙京臣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 510060)母体文献: 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 流会论文汇编 会议名称: 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 会议时间: 2007年09月01日 会议地点: 广州 主办单位: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丹酚酸 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大 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 MSCs),并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MSCs增殖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MSCs,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抗原CD44和CD34。用含不同浓度丹酚酸B的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MSCs 24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RT-PCR法检测培养24h、48h、72h后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获得纯化的MSCs,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44呈阳性,CD34呈阴性。MTT结果显示,0.3μg/mL和3μg/mL丹酚酸B均可促进MSCs的增殖,两者光吸收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p<0.05,而0.03μg/mL和30μg/mL丹酚酸B组细胞的光吸收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0.03μg/mL,0.3μg/mL,3μg/mL和30μg/mL丹酚酸B可明显促进VEGF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空白对照组的VEGF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纯化的MSCs,丹酚酸B可促进MSCs增殖的和VEGFmRNA的表达。 2007,作 者: 张恒铭 学科专业: 制药工程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导师姓名: 赵广荣 学位年度: 2007 丹酚酸B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氧化的影响 丹酚酸B是传统中药丹参的最主要水溶性成份。本实 172 验室已从化学体系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角度进行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 氧化活性。本文从对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氧化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其抗氧 化和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机理。 采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分析了113个人内皮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有6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 在正常对照细胞中,34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氧化损伤引起了47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而丹酚酸B预处理引起了53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丹酚酸的效应要更广泛, 丹酚酸B处理细胞,导致了多种细胞过程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发生于信号 转导、对外源刺激的应答和细胞粘附过程。丹酚酸B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 血管生成和细胞活化,还可抑制凋亡的发生。 抗氧化物在不同的氧化体系中, 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在Cu2/H2O2产生羟自由基引起蛋白质氧化体系中,较高浓 度抗氧化物的加入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促进了蛋白质降解,表现为原 氧化活性。丹酚酸B的作用最强,蛋白质几乎被全部降解,羰基含量显著增加。 活性强弱顺序为trolox<阿魏酸<抗坏血酸<丹参素<丹酚酸B,与化合物所含酚羟基数目是一致的。在较温和、稳定的AAPH自由基引起蛋白质氧化体系中,几 种抗氧化物加入后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性,明显地抑制蛋白质氧化损伤。在较 高浓度下,三种咖啡酸衍生物比抗坏血酸、trolox作用强。与抑制蛋白质聚集 的作用相比,抗氧化物抑制蛋白质降解的作用更为突出。丹酚酸B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其活性高于阿魏酸和丹参素,也高于抗坏血酸和trolox。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丹酚酸B的效应不仅涉及多种生理过程基因的表达与调节,而 且还具有直接抑制蛋白质降解的作用,扩大了其保护作用机理。 2007,作 者: 李晶 学科专业: 制药工程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导师姓名: 元英进 学位年度: 2007 丹酚酸B对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中药丹参中一个主要抗氧 173 化水溶性成份-丹酚酸B(Sal B)对血管细胞有多重保护作用。为了阐述Sal B对内皮细胞EA.Hy926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本研究在建立Sal B对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16O/18O标记比较蛋白组学方法,对? 正常培养细胞:?Sal B预处理后再用H2O2损伤的细胞;?直接用H2O2损伤的细胞中可溶性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共鉴定出125个可溶性蛋白,其中9个蛋白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7个蛋白分别属于细胞转 录翻译调节因子、细胞凋亡路径的抑制剂和细胞防御体系,它们的变化情况可 以解释Sal B的保护作用机制。在转录翻译调节因子表达方面:细胞经Sal B预处理后再受到氧化损伤时,与正常培养的细胞及直接受到氧化损伤的细胞相 比,转录翻译调节因子eIF4A-1和hnRNPA2/hnRNPB1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在细 胞凋亡途径蛋白方面:?细胞凋亡路径Rho路径的抑制剂-Rho GDP inhibitor 表达量在细胞经Sal B预处理后再受到氧化损伤时,与正常培养细胞及直接受到 氧化损伤的细胞相比明显上调,Rho GDPinhibitor的上调有助于抑制细胞受到 氧化损伤时Rho凋亡路径的启动;?Caspase-3、Caspase-9的抑制剂HMBG1的表达量在细胞直接受到氧化损伤时与正常细胞相比明显上调,而经Sal B预处理其上调程度明显增加,HMBG1的上调有助于抑制凋亡路径中的最终凋亡执行分 子Caspase酶的活性进而阻止细胞走向凋亡。在细胞防御体系蛋白表达方面: ?细胞防御体系中的热休克蛋白HspB1和Hip在受到氧化损伤的条件下表达量 均上调,而经Sal B预处理这两个蛋白的上调程度明显增加;?维持细胞自身 平衡状态的蛋白UCH-L1经Sal B预处理后再受到氧化损伤时与正常培养细胞相 比,表达量明显上升,而直接氧化损伤时无明显变化。 本实验的研究表明:Sal B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细胞凋亡及促进细胞防御系统蛋白表达 有关;而这些蛋白表达上调是由Sal B引起的转录翻译调节因子表达量上调所 174 致。 2007,作 者: 刘跟生 学科专业: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导师姓名: 徐贵发 学位年度: 2007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辐照诱发过氧化损 伤动物模型及中老年人群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方法: 1.动物实验中,昆明种 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共5组。三个剂量组小鼠每日分别灌胃给予相当于总丹酚酸为6.4 mg/kg.Bw、12.7 mg/kg.Bw、38.1 mg/kg.Bw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空白及模型对照组则灌 胃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于给予前及给予1个月后观察小鼠血红细胞SOD活力及全血GSH-Px活力:给予小鼠丹参水溶性提取物1个月后,对除空白对照组 之外的其他组动物进行辐照,继续给予三个剂量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于第4天检测血红细胞SOD活力、全血GSH-Px活力以及肝组织SOD活力、GSH-Px活力及MDA含量。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成年小鼠及 辐照后小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人体试验中,将120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 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中老年人每日补充相当于总丹酚酸 为1.27 mg/kg.BW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3个月,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比 较分析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老年人红细胞SOD活力、全血GSH-Px活力以及血清MDA含量的变化,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对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结果: 1.实验前,三个剂量实验组红细胞SOD活力及全血GSH-Px活力与两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样品30天,中剂量组小鼠红细胞SOD活力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小鼠红细胞SOD活力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较SOD活力有提高,但提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照射后第4天,模型对照组小鼠红细 175 胞SOD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组小鼠红细胞SOD活力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样品 30天,中剂量组小鼠全血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0.05),而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小鼠全血GSH-Px活力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 照组相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照射后第4天,模型对照组小鼠全血 GSH-Px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组小鼠全血GSH-Px活力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 照射后第4天,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 MDA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小 鼠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水平(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 织中SOD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三个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SOD力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个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SOD活力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水平 (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GSH-Px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GSH-Px活力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 小鼠肝组织中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水平(P<0.05),而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GSH-Px活力高于模型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为期3个月的干预试验过程中,共有12名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退出,失访率为10?(12/120)。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MDA含量以及血红细胞SOD活力、全血GSH-Px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清MDA含量以及血红细胞SOD活力、全血GSH-Px活力均无显著差别(P>0.05)。实验组血清MDA含量由干预前的3.28?0.63 nmol/ml下降到干预后的2.45?0.57nmol/ml,干预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GSH-Px活力由干预前的63.64?8.74 u/ml升高到干预后的98.99?11.26 u/ml,干预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176 而红细胞SOD活力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中剂量组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即总丹酚酸的日给予量为12.7 mg/kg.BW时,总丹酚酸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显著升高正常小鼠的红细胞SOD活力及全血GSH-Px活力,并能够显著升高射线照射后小鼠的血红细胞SOD活力、全血GSH-Px活力及肝组织SOD活力和GSH-PX活力,对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2.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人体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能够显著性提高全血的GSH-Px活力和显著性降低血清的MDA含量,而对血红细胞SOD活力无显著性提高。 2007,作 者: 张斌 学科专业: 老年医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泰山医学院 导师姓名: 夏作理 学位年度: 2007 白花丹参水提物对氧化应激小鼠的影响 目的: 建立稳定的D-gal氧化应激模型,观察白花丹 参水提物对该模型小鼠主要器官心、脑、肾以及血清中氧自由基域相关指标的 影响并结合病理结构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应用白花丹参水提物是否具有 抗氧化应激作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进而推广白花丹参这一珍稀物种的 应用。 方法: 实验采用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方式制备氧化应激小鼠模型。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模型组(model group,MG)、丹酚酸B对照组(salvianolic acid B,SB)、白花丹参高剂量组 (high-dose Salvia miltiorrhizaBge.f.alba.C.Y. Wu.et H•W•Li,HS)、白花丹参中剂量组 (middle-dose Salvia miltiorrhizaBge.f.alba.C.Y.Wu.et H•W•Li,MS)、白花丹参低剂量组 (low-dose Salvia miltiorrhizaBge.f.alba.C.Y.Wu.et H•W•Li,LS) 6组,每组 18 只。MG、SB、HS、MS、LS 各组均予以颈背部皮下注 射5%D-半乳糖0.1ml/10g/d 进行氧化损伤。同时,SB组灌服丹酚酸B溶液(0.002g/kg);HS、MS、LS组分别按40g/kg、20g/kg、10g/kg的剂量灌服白花 177 丹参根生药水提物,CG、MG 两组均灌服相当量的生理盐水。30天后,每组取10只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然后将这10只断头处死,分别取心、脑、肾 三种组织,做成组织匀浆与血清一同进行MDA、SOD、T-AOC、ROS的测定:每组分别取5只、3只小鼠,经心灌注固定后,分别取心、脑、肾制做石蜡切片和电 镜样本,观察其光镜下以及电镜下结构的改变。通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观察 三个剂量的白花丹参水提物对氧化应激小鼠氧自由基域相关指标及组织形态结 构的影响。 结果: 1、白花丹参制剂对OS小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CG组小鼠脑皮层神经元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而MG组小鼠脑组织皮层区神经元固缩、胞浆深染,软脑膜轻微水肿。CG 组小鼠心肌纤维细短,有 分支连接成网,核卵圆形;MG 组心肌纤维走向紊乱,,间质水肿;各用药组均 使纤维走向趋于整齐;而在肾脏,各组光镜下结构改变不是很明显。 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显示,CG组三种组织细胞的胞膜是光滑完整的,细胞器丰富;MG组神经元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膜、核膜不同程度的受损、水肿;心肌纤维膜 同时受损,甚至溶解断裂;肾小球基底膜稍增厚。上述MG组的表现,在用药后 都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 2、白花丹参制剂对OS小鼠心、脑、肾组织MDA、ROS含量及 SOD、T-AOC 活性的影响 MG 组血清、脑组织中MDA、ROS含量和SOD、T-AOC活性均较CG组有明显不同(P<0.01),各用药组均能减轻D-gal造成的损伤,MS组作用最强(P<0.01);MG组心脏、肾脏中SOD、ROS、MDA(P<0.01)与T-AOC(P<0.05)分别和CG组有差异,各用药组能不同程度的减轻损伤,LS的作用相对较轻(P<0.05)。 结论: 5%D-半乳糖0.1ml/10g/d 颈背部连续皮下注射 30天后,小鼠血清和心脑肾组织内 MDA、ROS含量明显增多,SOD、T-AOC活性显著降低,加剧了组织的氧化损伤。白花丹参制剂和Sal B一样,能显著降低MDA、ROS的含量,提高SOD、T-AOC的活性与能力,说明该药物可清除自由基, 178 增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力,具有抗氧化应激的效应。 2007,作 者: 毕小彬 学科专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导师姓名: 邓宇斌 学位年度: 2007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磁性标记示踪及丹酚酸B盐协同间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 研究 干细胞包括胚胎千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成体T细胞,这类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和快速增殖,同时具有向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 目前多种疾病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热点。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分泌治疗性物质, 并可能修复和替代损伤性疾病中受损的神经组织。因此,干细胞移植为脊髓损 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带来了希望。骨髓间质千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获取简单,扩增容易,可在体外和体内向 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受到研究者更多的重视。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es,SCI)是临床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脊 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受限于有限的药物种类和狭窄的治疗时间窗,康复治疗的效 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研究者更多将目光转向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MSCs自然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室对MSCs单独或结合神经营养因子及嗅鞘细胞 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进行探讨,肯定了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 然而,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也遇到和其他细胞移植同样的问 题:首先是用来区分宿主细胞与移植细胞的传统标记和识别方法只能在离体情 况下进行,显然,这些方法用于大动物实验或者临床研究时不可行。所以有必 要寻找能够在体示踪检测和追踪移植细胞命运的方法。将需要移植的细胞进行 磁性对比剂标记,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追踪,就能得知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运动信息以及未来命运。钆-二 179 亚甲基三胺五乙酸-叶酸(Gadolinium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是一种T1造影剂,和铁剂类T2造影剂一样可用于细胞标记。Gd-DTPA相比其他造影剂用于细胞标记的优点在于其较少受到血流和周围其他正常和非 正常组织结构信号的影响。那么,能否用Gd-DTPA标记MSCs来进行MSCs的在体MRI示踪?这是本课题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一个问题是成年个体中枢 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尤其是损伤的CNS很可能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即使是在细胞最好的状态下进行移植,据报道最多能有10?的移植细胞存活,而能够分化成为成熟神经元的移植细胞则更少。虽然在脊髓损 伤的实验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建议细胞移植时间窗应选在损伤后7-10天,但有证据表明存活细胞数量仍不乐观。大部分细胞治疗用于打击性或压迫性脊髓损 伤是采用髓内注射的方式,而注射器的刺入很可能对受损脊髓造成又一次大的 损害。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和随后注射造成的损害中,肿瘤坏死因子-α(tIJ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是一种重 要因素。丹酚酸B盐(Salvianolic acid B,SalB)是我国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Danst]en)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已有研究证明Sal B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和明显的抗炎作用。还有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疗 脊髓损伤。那么,应用Sal B能否促进移植的MSCs的存活呢?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采用带有红色荧光的阳离子转染试剂 jetPEI-FluoR负载的Gd标记MSC(Gd-MSCs),观察Gd标记对MSCs存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电镜检测Gd在MSCs内的分布情况,并对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节 段的Gd-MSCs进行MRI活体示踪;观察Sal B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是否在体外 保护MSCs不受TNF-α的损伤,观察Sal B是否能促进移植到受损脊髓的MSCs的存活及两者联合应用后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本实验的研究内 180 容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磁性标记示踪 目的:观察Gd-DTPA成功标记MSCs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观察MSCs中Gd-DTPA的分布情况,MRI示踪植入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的MSCs,探讨Gd-DTPA标记MSCs的方法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接种培养大鼠MSCs,用阳离子转染试剂jetPEI-FluoR结合Gd-DTPA标记MSCs。透射电镜观察Gd-DTPA在MSCs胞膜和胞浆的分布情况,MRI观察标记后MSCs的信号强度变化。用台盼蓝染色、 MTT比色法和Hochest 33342染色法检测Gd-DTPA标记对MSCs的存活、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移植标记的MSCs到脊髓损伤大鼠受损脊髓节段内,然后用MRI观察MSCs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并用组织学方法验证。同时BBB评分评价标记的MSCs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Gd-DTPA能够成功标记MSCs,且标记效率不低于80?。Gd-DTPA标记的MSCs在1.5T核磁共振扫描图像上清晰 可见,标记的MSCs在T1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明显增强。透射电镜证实Gd-DTPA存在于MSCs内。 2.Gd-DTPA标记不影响细胞存活、增殖和凋亡。 3.标记的MSCs在细胞移植后14天仍能够检测到信号强度的明显变化。标记细胞相对周围 脊髓组织的信号强度增高在第1,3,7,14天分别为26.61?,22.81?。19.88?,14.42?。但是,到了移植后第21天,信号强度增高只有8.77?。MRI上,标记MSCs从注射处向损伤区迁移,并且在移植后第14天和第21天,没有发现细胞在损伤区以外区域出现,组织学结果也证实这一点。 4.标记MSCs和未标记MSCs移植的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从移植第7天开始比对照组的大鼠的评 分高(P(0.05),而两者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Gd-DTPA可有效标记MSCs;MRI可在体示踪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节段的Gd-DTPA-MSCs,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损伤区域。Gd-DTPA-MSCs的MRI示踪可能是阐明MSCs治疗脊髓损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机制的重要示踪方法。 第2部分:丹酚酸B盐 181 协同间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目的:观察Sal B对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 用,观察Sal B是否保护MSCs不受TNF-α的损害,以及是否能促进移植的MSCs在损伤脊髓的存活数量,探讨联合应用Sal B和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 性。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观察Sal B对MSCs在TNF-α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的影响。空洞面积分析和BBB评分观察Sal B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 用。大鼠脊髓损伤后第7天,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MSCs,并腹腔注射Sal B。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细胞注射后7天和28天进行灌注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的MSCs的存活情况,观察Sal B促进移植的MSCs存活的作用。 结果: 1.分别用TNF-α或TNF-α联合丹SalB处理MSCs,观察其对MSCs存活的影响。10ng/ml TNF-α作用24小时后MSCs大部分边缘翘起,呈半漂浮状;而100ng/mlSalB存在时,TNF-α对MSCs几乎没有影响。 2.SalB可以显著减小损伤大鼠脊髓的空洞面积 (P<0.05),从脊髓损伤后第14天起,SalB和PBS对照治疗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3.MSCs和SalB联合应用组的大鼠损伤部位有很多存活的 MSCs聚集,而单纯MSCs组的细胞存活则比较少。存活细胞计数分析结果表明在 移植后的第7天和28天,联合应用组的MSCs存活数量都比单独MSCs应用组要多(P<0.5)。联合应用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要比单纯MSCs恢复的要好(P<0.5)。 结论:SalB可以减少脊髓损伤空洞形成。SalB在体外保护MSCs免受TNF-α的毒性作用,在体内促进移植的MSCs的存活;联合应用MSCs和SalB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可得到以下结果: 1.Gd—DTPA能有效标记MSCs并且不影响MSCs的牛物学特性; 2.Gd—DTPA标记的MSCs在移植后14天内可用MRI活体示踪; 3.Gd—DTPA标记的MSCs迁移并分布在大鼠脊髓损伤部位; 4.Sal B可以在体外保护MSCs免受TNF—α的毒性 182 作用; 5.Sal B提高MSCs的移植存活数量,两者联合应用明显促进大鼠脊髓 损伤的功能恢复。 2007,作 者: 赵望 学科专业: 中药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胡之璧 赵淑娟 学位年度: 2007丹参4-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和调控研究?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干燥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具祛 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中医临床上,丹参主要用来治疗冠心病、 脑血栓、肝炎及肝硬化等。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又称紫草酸 Lithersperumic acid B)、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的含量最高,活性最强,最具药用价值。 化学结构上这些化合物都含有至少一个苯环和与苯环相连的的羟基,表现出不 同程度的酸性,属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类化合物)。有关丹酚酸类化合 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很少,洋紫苏中迷迭香酸生物合成的研究可为我们提供 一些借鉴。研究发现,4-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Hydroxyphenylpyruvic acid reductase,HPPR)在迷迭香酸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它催化4-羟基苯丙酮酸变为4-羟基苯乳酸(Hydroxyphenyllactic acid),而4-羟基苯乳酸是合成迷迭香酸的前体物质之本研究克隆了丹参的hppr基因,并对其功能和表达 调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己发表的洋紫苏(Coleus blumei Benth.)的hppr基因序列,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丹参的hppr基因(Sin hppr)。该基因的ORF共942bp。该基因与洋紫苏hppr基因的开放读框序列核酸和氨基 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87%和88%。在ORF的423/424bp间有内含子,含有GT/AG剪接位点。 2.丹参毛状根中Sm hppr基因受MeJA诱导后12hr的表达量最高。利用Sm hppr基因的cDNA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原核表 183 达获得了40kD的外源蛋白;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酚酸类物质含量测定,发现转 基因拟南芥中的4-羟基苯乳酸(HPPR产物)及酚酸类物质含量有明显提高。 3.通过染色体步行克隆Sm hppr基因的启动子序列1.5kb。PlantCARE软件分析发现Sm hppr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些调控元件。将不同长度的基因启动子片段与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连接构建载体,并转化拟南芥。RT-PCR研究报告基因的表达状 况发现: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00bp 长度的序列具有基本的启动子功能。 对Sm hppr基因功能与调控的研究对阐明丹酚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具 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应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提供科学依据。 2007,作 者: 张颖 学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病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蒋玉凤 学位年度: 2007 丹酚酸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线粒体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也叫卒中,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点而命名。 中风的主要症状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或 全身麻木等。中风病发病率高,起病急,后果严重,常迅速进入昏迷,并伴有 抽搐、高热,高热程度越严重,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继发性脑组织再损伤而 加重症状,同时也容易引起其它重要脏器严重的并发症,形成恶性循环。 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所有脑 血管病的10%~15%,脑出血病人的预后不好,病死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是 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是病残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脑血管 痉挛、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而脂质代谢障碍又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 血管病通过CT和MRLI等技术在早期即可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在脑血 184 管病的治疗上,国际上有可能在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 脑血管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病机是以虚为本:清代医家 王清任认为,气虚是缺血性脑中风的根本,血瘀是缺血性脑中风的核心。基本 病因为风、火、痰、瘀、气、虚六种,主要病机为瘀血痰浊互阻,蒙蔽清窍, 而致神机失统,发展成中风。西医学中的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代谢 性酸中毒、钙离子超载、炎性介质、血管活性物质过度释放等,均可看作是中 医的毒邪。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中药常用的理血类 中药材,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具有祛淤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 功效。丹参主要含有两类有效成分:一类为脂溶性的菲醌类成份,另一类为水 溶性的多聚酚酸类成份,近年来,随着对丹参的深入研究,发现水溶性丹酚酸 类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份,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在药理作用方面甚至超过 脂溶性成份。丹酚酸B(又称丹酚酸乙,Salvianolic acid B,SalB)是丹参中重要的水溶性有效成份之一,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极好的 疗效,受到了医学界的首肯。有资料显示,SalB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 由基的活性、保护相关内皮细胞及降低细胞内钙浓度及增强学习记忆等功能, 是丹参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目前SalB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 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本实验复制小鼠脑缺血模型,探讨SalB对急性脑缺血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 综述: 综述一主要介绍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况。 综述二主要介绍了传统医学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概况,包括对病因病机及发病部位的论述和 中医治疗脑中风的常用方法和方药。 实验研究: 实验一目的:观察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将NIH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检测脑缺血 185 6min、12min、18min、24min和30min的ATP、ADP、AMP、磷酸肌酸及乳酸的含量。 实验二目的:观察SalB对脑缺血小鼠线粒体的影响。动物分组及模型复 制同实验一,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内钙浓度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实验三目的:观察Sal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Na<'+>-K<'+>-ATP酶和脑含水量的影响。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同实验一,检测Na<'+>-K<'+>-ATP酶活性,计算脑含水量和脑指数。 结论: 1.SalB通过升高ATP、ADP和PCr含量、EC值,降低乳酸含量起到改善脑缺血后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的作用。 2.SalB通过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达到保护线粒体,减少细胞凋亡的作 用。 3.SalB通过增强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脑指数和脑含水量, 达到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2007,作 者: 朱深银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周远大 学位年度: 2007 肾脏损伤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筛选和评价 肾脏是人体内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损伤的器官之一,除 了外力的机械性损伤外,内源性因素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免疫因素等都 可以引起严重的肾脏损伤;外源性因素如化学物质、药物等,也是引起肾脏损 伤的重要原因。此外肾脏具有两级毛细血管网,血管分布密集,血管功能是维 持肾脏功能的重要条件。 高尿酸是近年发现的损伤血管和肾脏功能的重要内源 性因素,而二甘醇是导致肾脏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但高尿酸和二甘醇对肾 脏和血管的损伤作用及针对该损伤的防治药物很少有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高尿 酸和二甘醇作为肾脏损伤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代表,系统研究其产生损伤的 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筛选能够抑制损伤物质生成、促进其排泄、增强肾脏抗 损伤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并评价其作用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得到以下基金项目资助: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 186 专项“创新药物筛选技术平台的研究和应用”,NO:2004AA2737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研究,NO:30171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通量药物筛选与中药大规模集成研究体系,NO:3001161940。 本课题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完 成。 一、高尿酸对血管和肾脏损伤作用及抗损伤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及评价 高尿酸可损伤血管和肾脏,促发心血管和肾脏疾病。实验建立大鼠高尿酸血症模 型,揭示高尿酸对血管和肾脏的病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然后以尿酸生成的关 键酶黄嘌呤氧化酶为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建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体外高通 量筛选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样品筛选;观察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对尿酸肾脏 排泄影响;培养血管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观察高尿酸对其病理作用,筛选 出有较好保护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实验发现: 1.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增加,全身血压轻度增加,其离体肠系膜血管 床对各剂量KCl和NE收缩反应增强,对各剂量SNP和Ach舒张反应减弱,血清 NO水平显著减少,血浆vWF水平显著升高,T-NOS 活性显著降低,iNOS活性显著升高,肠系膜血管CRP、MC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eNOS蛋白表达降低;说明 高尿酸对血管具有损伤作用,该损伤作用与血管NOS活性降低、CRP和MCP-1蛋白表达升高以及eNOS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2.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和肾组织肌 酐、尿素氮、NAG和MDA含量显著增加,T-NOS活性显著降低、iNOS活性显著升高,CRP、MC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eNOS蛋白表达降低;说明高尿酸对肾脏具 有损伤作用,该损伤作用与肾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NOS活性降低、CRP、MC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eNOS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3.应用 XO 抑制剂高通量体外筛 选模型筛选 71760 个样品,发现27个具有较好活性的活性化合物,其中17个有较好量-效关系。 4.利用离体肾脏灌流模型评价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对肾功 187 能和肾脏尿酸排泄作用,结果发现化合物J11222 (24.8ug/ml)和DF2956对肾脏具有损伤作用;化合物J11222(8.27和2.48ug/ml)和J11225能增加尿酸排泄分数和总尿酸排泄量,提示J11222和J11225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 5.FCS 1.5%和尿酸500μmol/L作用血管内皮细胞48 h,能有效抑制其增殖;被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姜黄素、三七皂苷R1和丹参酮?在1-100 uM 内对抗尿酸抑制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可促进高尿酸处理的血管内皮 细胞 NO 生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CRP、MCP-1表达、促进eNOS蛋白表达。 6.尿酸500μmol/L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48 h,能有效诱导其增殖;被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丹酚酸B、丹参酮?、芦丁、姜黄素、阿魏酸、三七皂苷R1、盐酸川芎嗪能较好的抑制尿酸诱导细胞增殖,细胞增殖率小于15%。 7.尿酸500μmol/L作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48 h,能有效诱导其增殖;被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丹酚酸B、丹参酮?、姜黄素、阿魏酸、三七皂苷R1、盐酸川芎嗪有较好的抑制尿酸诱导细胞增殖作用,细胞增殖率小于15%。 8.尿酸500μmol/L作用人肾近曲小管细胞48 h,能有效诱导其增殖;被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芦丁、姜黄素、阿魏酸、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芍药苷有较好的抑制尿酸 诱导细胞增殖作用,细胞增殖率小于25%。 由上所得,高尿酸能引起血管和肾 脏损伤;从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和抗高尿酸血管和肾脏损伤方面筛选 出了一些活性化合物,发现一些中药单体通过改善NO生成,提高NOS活性,改善CRP、MCP-1和eNOS蛋白表达而发挥抗血管和肾脏损伤作用。 二、二甘醇对肾脏的损伤作用及抗损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 二甘醇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能和化 学性能,在工业和日用化学品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时常造成人中毒,而以肾毒 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本研究以二甘醇的肾毒性为研究内容,观察 二甘醇对离体肾脏、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和肾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及药物干预 188 作用,为肾脏外源性物质损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和二甘醇中毒的药物干预提供 实验依据。结果发现: 1.发现二甘醇能增加离体肾脏灌流压力、尿蛋白含量、 尿量和肾脏MDA含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无影响,提示二甘醇能损伤肾脏血管和 肾小管,该损伤与其诱发肾脏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2.二甘醇中毒后,小鼠肝 指数降低、肾指数增加,血液肌酐和尿素水平升高;肝脏和肾脏组织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大黄和泽泻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作用与改 善抗氧化酶活性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3.DEG 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 剂量和时间依赖性,DEG400μmol/L作用血管内皮细胞 24 h,能明显损伤细胞;被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丹酚酸A,丹参酮?A,,黄芪甲苷,金丝桃苷,槲皮 素,人参皂苷Rb1能改善DEG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保护率大于10%。 4.DEG对人肾近球小管细胞损伤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DEG400μmol/L作用肾近曲小管细胞24 h,对细胞造成明显损伤;筛选的30个中药单体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黄芪甲苷,槲皮素,姜黄素,原花青素能改善DEG损伤的细胞活力,具有 较好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大于60%。 综上所述,二甘醇能引起肾脏损伤,其毒 性靶部位可能是肾脏血管和肾小管,一些中药能改善其对血管和肾小管细胞的 损伤。 2007,作 者: 唐小峦 学科专业: 药剂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南大学 导师姓名: 李焕德 学位年度: 2007 丹参PPAR-α受体激动效应的体外研究 一、目的 构建人PPAR-α受体的重组表达质粒,基于PPAR-α受体的信号传递通路和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建立稳定的PPAR-α激动剂体外筛选体系,研究丹参不同组分及部分单一成分的PPAR-α激动效应,探讨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 二、方法 1.构建重组质粒1.1 PPAR-α蛋白表达质粒从基因库获取人PPAR-α基因(GeneBank:NM_005036)蛋白编码 189 区全长序列(CDS:267..1673),依照引物设计原则及编码序列上已有酶切位点 设计引物并添加酶切位点;从正常肝组织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得eDNA,PCR扩增目的片段,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目的基因蛋 白编码区全长序列及开放阅读框的正确性,命名为pcDNA-hPPAR-α。 1.2萤光素酶报告质粒合成PPRE反应元件3倍重复序列5’-CAGGTCACTGGTCACAGGTCAG-3’,克隆到虫萤光素酶报告质粒pGL3 promoter Vector多克隆位点,测序鉴定插入片断序列的正确性,命名为pGL3-PPRE-luc。 2.丹参不同提取组分的制备取丹参原药材粉末50g于1000mL烧瓶中加水500mL,超声1hr,过滤,重复操作,合并两次滤液,低温负压干燥,干燥产物悬于 200mL80%甲醇中,过滤,滤渣为产物SMI,滤液低温负压干燥,得产物SM2:上步水提滤渣加甲醇500mL,超声1hr,过滤,重复操作,合并两次滤液,低温 负压干燥,干燥产物悬于200mL乙酸乙酯中,过滤,滤渣为产物SM3,滤液低温负压干燥,得产物SM4。 3.瞬时转染及报告基因分析设丹参提取物组:SM1、SM2、SM3、SM4,单一成分组: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隐丹参酮,非诺贝特阳性 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cDNA-hPPAR-α、pGL3-PPRE-luc及pRL-CMV载体共转染297T细胞6小时后,各组加相应试验溶液对转染细胞进行干预,试验液终浓度, 提取物组为0.1、1、10、50μg/mL,单一成分及非诺贝特组为0.1、1、10、50μM,常规培养24小时后测定萤光素强度,计算相对萤光素酶表达强度。 三、结果 1.重组质粒的构建核酸测序结果表明:所得pcDNA-hPPAR-α的蛋白编码全长序列与基因库一致,正向插入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Nhe I和Kpn I之间,开放阅读框正确。pGL3-PPRE-luc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的PPRE反应元件片段序列正确,位置在Kpn I,Nhe I多克隆位点之间。 2.丹参提取产物制得产物SM1、SM2、SM3、SM4、色泽均匀,产量分别为1.5、9.6、2.5、1.0g。 3.丹参组分的 190 PPAR-α体外激动效应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隐丹参酮、SM1、SM2、SM3、SM4对报告基因的相对诱导率均小于1.06,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浓度 为0.1、1、10、50μM的非诺贝特阳性组相对诱导率分别为:0.82、1.29、1.72、1.94,表现有显著差异。 四、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hPPAR-α和pGL3一PPRE-luc;非诺贝特阳性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基于PPAR-α信号通路及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的PPAR-α激动剂筛药系统;经筛药体系的体外研 究,四种丹参主要活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隐丹参酮无显著的体外 PPAR-α激动活性,在确保筛药体系活性的给药浓度下丹参四种不同提取组分无 显著的体外PPAR-α激动作用;丹参中是否存PPAR-α激动成分,其确切的抗动 脉粥样硬化活性是否通过可能的PPAR-α激动作用得以实现均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7,【会议录名称】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 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 , 2007 年【作者中文名】 武鸿莉; 李字华; 林燕华; 王瑞; 李学军;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会议名称】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 【会议地点】 中国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学会名称】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论文摘要】丹参缩酚酸B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GRP78表达:另一种对抗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的保护性机制 <正>目的:氧化应激在血管疾 病的发病中起到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Salvianolic acid B(丹参缩酚酸 B,Sal B)被认为是中药丹参中最活跃的抗氧化成分和主要药理学活性成分。在 本研究中,我们将研究 Sal B 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7,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210046刘荣华 李海涛丹酚酸B对心肌 191 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概况2007年 28卷 1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起止页码:58-60摘 要: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减弱和心室顺应性改变,这种 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溶栓术等心脏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中药防治MIRI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如丹参、川芎等丹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活性 成分是水溶性酚酸,丹酚酸A、B是最重要的有效活性部位在心血管疾病方面, 丹酚酸B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等。 2007,Am J Chin Med. 2007;35(1):153-68.Related Articles, Links Antiviral effe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Danshen) against enterovirus 71.Wu BW, Pan TL, Leu YL, Chang YK, Tai PJ, Lin KH, Horng JT.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Chang Gung University, Taoyuan 333, Taiwan, ROC. In this study, the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seven different extra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danshen) were determined. The first two extracts, SA1 and SA2, isol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by ethyl acetate and water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neutralized the enterovirus 71-induced cytopathic effect in Vero, rhabdomyosarcoma and MRC-5 cells. The other five crude extracts, extracted with warm water (60-70 degrees C) or organic solvents, did not have any protective activity. The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for neutralizing the enterovirus 71-induced cytopathic effect were 0.742 +/- 0.042 mg/ml for SA1 and 0.585 +/- 0.018 mg/ml for SA2 in Vero cells. No antiviral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the 192 other viruses tested. Antiviral activity was more efficient in cultures treated with SA1 or SA2 during viral infection compared to the cultures treated before or after infection, suggesting that these danshen extracts could interfere with viral entry. SA1 and SA2 were able to inhibit viral RNA synthesis in the infected cells and to abate the apoptotic process in enterovirus 71-infected Vero cells. We conclude that danshen extracts possess antiviral activity and hav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s an anti-enterovirus 71 agent. 2007,作 者: 董倩倩 李萍 闻晓东 DONG Qian-Qian LI Ping WEN Xiao-Dong 作者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现代中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药学教研室,南京,210009 丹参成分在Caco-2细胞中吸收的研究刊 名: 中国天然药物 2007 5(1) 目的:建立改良的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丹参中的可吸收成分,并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方法:HPLC-MS方法测定加入丹参水提取物的Caco-2细胞破碎液中的丹参成分,并与大鼠在体灌流给药后血浆中的成分相比较.结果:加药Caco-2细胞破碎液中检测到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D、紫草酸、迷迭香酸、 丹酚酸B 7种丹参的成分,给药后大鼠血浆中检测到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 丹酚酸D、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共8种丹参的成分.结论:细胞破碎液中检测的成分为丹参在Caco-2细胞中有吸收的成分,本方法可作为研究中药吸收的新方法. 2007,宋晓冬[1]滨州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 [2]北京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 杨玥[1] 杨军厚[1] 谭秀华[1] 郭银汉丹酚酸B抗前列腺肿瘤的作用2007年 30卷 1期《滨州医学院学报》起止页码:11-12摘 要: 193 目的观察丹酚酸B抗前列腺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形态变化、台盼蓝 计数死细胞数、MTT测定细胞活力、流武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评价丹酚酸B的抗肿瘤作用。结果丹酚酸B500μg/ml具有抗前列腺肿瘤作用,引起肿瘤细胞凋 亡。结论经丹酚酸B作用后的BPH1-C5细胞发生凋亡,丹酚酸B具有抗肿瘤作用。 2007,基金资助:(志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唐明科、陈永红、王洁、冯征、屈志炜、吴俊芳等同志和研究生完成了大量研 究工作和模型方法的建立,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杜冠华教授对大部分研究生进 行了热心的培养和指导,特此致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 研究所,北京100050张均田丹酚酸B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2007年 26卷 2期《医药导报》起止页码:107-110摘 要:实验证明,丹酚酸类化合物具 有很强的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其中丹酚酸A和B活性最强。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线粒体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 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抗Caspase-3高表达PCI2细胞的凋亡,还可抑制B淀粉样蛋白(Aβ1-40)纤维形成及Aβ1-40所致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 该药属强抗氧化药,且能消除细胞内钙超载,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07,作 者: 刘成海 刘平 胡义扬 徐列明 刘成 Liu Chenghai Liu Ping Hu Yiyang Xu Lieming Liu Cheng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 展刊 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 9(2)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 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 194 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 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方的多途 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 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 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30000230) 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教研室,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王晓玲 刘平 胡旭东 应馨萍 李伯勤丹酚酸B抑制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基因表达谱 分析2007年 2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50-53,摘 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从基因表达的整体水平上探讨丹酚酸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Cl4-橄榄油皮下注射20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B低剂量组(9.38 mg/kg体重),丹酚酸B高剂量组(18.75 mg/kg体重)和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第9周开始给予各组相应的药 物,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采用小鼠cDNA芯片分析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丹酚酸B可显著降低血清ALT及AST活性和升高ALb含量,降低肝脏HyP、MDA含量和升高SOD活性,且低剂量组效果优于高剂量组.丹酚酸B可减少CCl4所上调的?、?型胶原、SMα-actin、ADP-核糖基化因子-4等基因表达;增加CCl4 195 所下调的ALb、羟基类固醇磺基转移酶和17-β羟基甾醇脱氢酶2型、载脂蛋白C-?、调钙蛋白结合蛋白-1、脂肪酸结合蛋白-1、促性腺素调节的长链酰基-CoA合成酶、蛋白磷酸酶-2、TCAM-1等基因表达.结论:丹酚酸B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纠正类固醇和脂肪代谢的紊乱、抑制细胞过度增生、改变细胞间的病理性 黏附等多方面的作用,达到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效果.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204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NCET-04-0437),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E03008),上海市重点学科(Y0302)资助项目[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陶艳艳[1,2] 王晓玲[1,2] 刘成海[1,2]丹酚酸B对NIH/3T3成纤维细胞TGF-β1/ERK胞内信号转导的影响2007年 28卷 2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起止页码:192-195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SA-B)影响TGF-β1/ERK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NIH/3T3成纤维细胞常规培养 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正常组细胞以含0.5%FBS的M199培养,模型组和治疗组均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以100pmol/L TGF-β1刺激24h,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以1μmol/ESA-B和10μmol/L SA-B同时温育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TGF-B受体蛋白表达、ERK蛋白表达与磷酸化水平、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等。结果不同浓度SA-B无明显细胞毒性;TGF-β1刺激明显促进细胞TGF-B受体蛋白表达、ERK磷酸化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与?型胶原的蛋白表达,SA-B剂量依赖性抑制TGF-β ?I型受体(TβR-I)的蛋白表达,抑制ERK磷酸化与PAI-1蛋白表达。结论SA-B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转导,拮抗TGF-β1的促NIH/3T3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可能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30000230)[1]上 196 海中医药大学生物教研室,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 [3]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2 [4]上海中医药大学教 学实验中心,上海201203王晓玲[1] 刘平[2] 崔云华[3] 胡旭东[1] 李伯勤[4] 应馨萍[4]丹酚酸B抑制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2007年 13卷 2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起止页码:126-127 200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童元峰 程永浩 郭晓贇 吴松dl-六甲基化丹酚酸A甲酯的合成2007年 15卷 2期《合成化学》起止页码:169-172摘 要:以2,3-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还原、 溴化、Wittig反应、在正丁基锂作用下醛基化、Knoevenagel反应生成四甲基化丹酚酸F(9),9再与草酰氯反应成酰氯后与甲基化丹参素甲酯反应得到垅.六 甲基化丹酚酸A甲酯,其结构经^1HNMR和MS表征,总收率44.7%。 2007,[1]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300070 [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 [3]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医药系,北京100023张彦文[1] 张庆伟[1] 项振玲[1] 段蓉[2] 段宏泉[1] 冯淑华[3]丹酚酸A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2007年 19卷 2期《天津药学》起止页码:72-74摘 要:目的:探讨六甲基丹酚酸A、苄酯的合成方法。方法:以3-甲基邻苯二酚为原料,将酚羟基醚化保护,通过 氯甲基化,Sommelet反应,Knoevenagel缩合,Wittig反应,还原,酯化等多 步反应,同时使用硼氢化钾代替锌汞齐还原羰基,通过乙酰化反应对丹参素及 其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结果:得到酚羟基醚化保护的衍生物-六甲基丹酚酸A苄酯,经^1H—NMR证实其结构。结论:为人工全合成丹酚酸A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著者文摘] 2007,[1]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小儿科,广州510010 [2]南方医科大学药学 197 院药理学教研室湛月娥[1](综述) 徐江平[2](审校)丹酚酸B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007年 21卷 2期《华南国防医学杂志》起止页码:37-39,54 2007,基金资助: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043111211).天津中医药大学范英昌 华声瑜 郭茂娟 徐秀梅丹酚酸B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AMI大鼠心梗区血管新生的影响2007年 3期《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起止页码:133-136摘 要:[目的]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B)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移植及其对大鼠心梗区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冠脉结扎术后,联合组给于大鼠SalB并移植MSCs(SalB+B组),细胞移植组(B组)移植等量的MSC,中药组给予等量的SalB(SalB组),对照组注射等容积的MSCs完全培养液(S组),模型组(C组).手术后2周,通过心肌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丹酚酸B干预MSCs心肌移植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CD34染色示联合组动物心肌梗死区毛 细血管密度高于B组和SalB组,且有少数细胞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移植MSCs,通过参与血管形成,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是SalB起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2007,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成都610041罗培 谭正怀丹酚酸B对高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作用2007年 24卷 3期《中国药理通讯》起止页码:39-39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体 外细胞培养技术,对高糖培养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进行丹酚酸B干预试验。通过MTT法观察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的增殖情况,分光光度法检测细 胞培养液中还原型谷胱苷肽(GSH)、氧化型谷胱苷肽(GSSG)活性及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ELASA法测定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合成、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同时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明胶酶(MMP2、MMP9) 198 的改变。结果:丹酚酸B(0.5、5、50/μmol/L)可呈浓度依赖性的显著对 抗高糖培养下人肾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P〈0.01),改善高糖诱导的细胞GSH降低,升高GSSG水平,增加GSH/GSSG比值,抑制高糖刺激所致NO含量的增加。同时丹酚酸B可影响纤维连接蛋白合成,分泌增多及明胶酶活性增加(P〈0.05)。结论:丹酚酸B可显著抑制高糖刺激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改 善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降低基质蛋白生成和沉积,发挥其肾脏保护作用,对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7,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48武骏 徐立 许立丹酚酸B对兔离体心脏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2007年 21卷 3期《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起止页码:212-216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兔离体心脏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兔心脏Langendorff灌流,通氮气饱和的 灌流液60min后再恢复合氧灌流液灌流60min,造成缺氧-复氧损伤;自动生化 分析仪测定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结果在缺氧的同时给予丹酚酸B 0.3。1和3mg?L^-1灌流60min,可降低心率,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流出液中CK和LDH的水平。心肌组织形态学损伤明显减轻。结论丹酚酸B对兔离体心脏缺氧-复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07,基金资助: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J1-C02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039213);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103043)资助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32庹菁菁 郭国庆 山爱景 沈伟哉 王辉丹酚酸B诱导分化的小鼠胎脑神经干细胞膜结构特征2007年 28卷 4期《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起止页码:337-340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 199 诱导小鼠胎脑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细胞膜结构。方法:取孕13.5 d小鼠胎脑,机械分离神经干细胞,用Nestin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丹酚酸B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分化后的细胞膜结构。结果:神经干细胞经 诱导分化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细胞呈聚集悬浮生长,发出突起和分支。用原子 力显微镜观察到对照组细胞膜有一些形态不规则,边缘光滑的窗孔样结构及小 凹,膜表面粗糙,丹酚酸组亦有相似结构,窗孔样结构大而深且小凹聚集,其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膜粗糙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酚酸B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窗孔样结构与小凹明显增 多,可能与增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功能和促进细胞内信号转导有关。 2007,基金资助: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编号:043111211).[1]天津市塘沽区杭州道医院内科,天津300451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孙连胜[1] 徐秀梅[2] 郭茂娟[2] 赵旭[2] 苏金玲[2]丹酚酸B体外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cTnT的表达2007年 24卷 4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 318-320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B)体外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细胞形态及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方法]培养、纯化及鉴定MSCs,用SalB、5-氮胞苷组(5-aza)、SalB联合5-aza(SalB+5-aza)分别定向诱导分化,观察此过程中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 诱导后MSCs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结果]诱导后的MSCs体积增大,增殖减慢,并出现肌管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诱导后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结论]SalB在体外定向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过程 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07,基金资助: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资助(05KJB330083)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南京210029柳艳 李磊 刘滢 陈茂勇 吴 200 倩丹酚酸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保护作用2007年 23卷 4期《中国公共卫生》起止页码:448-449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运用自由基反应模型观察丹酚酸对二苯代苦味酰肼自 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的淬灭效应,使用邻菲罗啉(Phen)-CuSO4-VC-H2O2-DNA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丹酚酸对DNA损伤的抑制作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丹酚酸的组成。结果丹酚酸水提物(AE)、乙酸乙酯萃取物(EE)、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物(RE)和对照维生素(VC)、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141.2,15.3,14.6,15.8和71.5μg/ml。化学发光体系中,丹酚酸的加入能明显抑制并延迟DNA损伤。AE、EE、RE抑制发光50浓度(IC50)值分别为1 293.6,62.0,49.2μg/ml。丹酚酸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对羟自由基攻击的DNA损伤保护作用受丹酚酸组成和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论丹酚酸属于预防型和断链型抗氧化剂,并可有效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对DNA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丹酚酸的抗氧化活性及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丹酚 酸B含量有关。 2007,作 者: 高辉 李先辉 李春艳 吕江明 作者单位: 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湖南,吉首,416000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 的影响刊 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 血小板聚集及黏附的影响,为临床给药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7名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丹参多酚酸200、300、400 mg组.丹参多酚酸静脉滴注给 药,1 h滴完;分时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丹酚酸B镁的浓度;检测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变化率,以衡量血小板功能.结果:丹参多酚酸给药后各组 血小板聚集及黏附抑制率开始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各组对血小板的聚集及黏 附抑制作用均在3~5 h达到高峰,药效的达峰时间落后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随 201 后逐渐下降,作用维持约15 h.结论:丹参多酚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 2007,Acta Pharmacol Sin. 2007 May;28(5):609-15.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possesses inhibitory activity on Na+,K+-ATPase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Tzen JT, Jinn TR, Chen YC, Li FY, Cheng FC, Shi LS, She HKh, Chen BC, Hsieh V, Tu ML. 台湾:丹酚酸B抑制钠钾ATP酶的活性和缺血性中风的神经保 护作用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402 China. TCTZEN@dragon.nchu.edu.tw AIM: To examine i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LB) extracted from Danshen, the dried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may act as an active component responsible for the cardiac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via the same molecular mechanism triggered by cardiac glycosides, such as ouabain 哇巴因and digoxin. Moreover, we wanted to test if MLB may provide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as observed for cardiac glycosides. METHODS: Similarity 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between MLB and ouabain was analyzed. The inhibition potency of MLB and ouabain on Na( +),K( +) -ATPase activity of a commercial 202 product, as well as in purified membrane fractions from rat brain and heart tissues, was examined and compar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MLB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was also evaluated using a cortical brain slice-based assay model. RESULTS: Dose-dependent inhibition on the commercial Na( +),K( +)-ATPase equivalent to that for ouabain was observed for MLB of approximately half dosage by weight. This relative potency of ouabain and MLB was also observed for their inhibition on Na( +),K( +)-ATPase activity of plasma membrane purified from rat tissues, although these 2 inhibitors exhibited somewhat lower competence in these crude extracts. In ischemic gerbil brains, post-treatment with MLB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farct size, visualized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staining, by approximately 55%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evidently suggest that the cardiac therapeutic effect of Danshen should be at least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ive inhibition of Na( +),K(+)-ATPase by MLB, and that MLB provides anti-ischemic neuroprotection in gerbils subjected to foc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2007,基金资助: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传统经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 复方减毒规律的研究”(05DZ1973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200240刘青 骆斯慧 陈灵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干预作用的研究2007年 46卷 6期《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起止页码:996-1000摘 要:为建立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肾病大鼠模型以及研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对于马兜铃酸的干预作用,本实验分别采用了体内灌胃SD大鼠的方法 203 并测定尿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体外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微孔法.结果表明用5 mg/kg.d剂量的马兜铃酸灌胃大鼠及用 10mg/kg.d的丹酚酸B治疗所得到的β2-微球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生化指标都有相应变化,与理论结果一致;而MLA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B在100μg/mL和200μg/mL对于马兜铃酸100μg/mL均具有干预作用,可减小细胞毒性,降低突变频率,且200μg/mL丹酚酸B效果更好. 2007,基金资助: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T0301);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1C02)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上海201203陆雄 袁琳 杨静莹 林敏 郭春荣 施静 郭根英 孙银强 王宏伟内皮素-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以及丹酚酸B干预过程中肝窦内皮的变化2007年 21卷 6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起止页码:54-57摘 要:目的:探讨肝窦内皮在内皮素-1(ET—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以及丹酚酸B干预过程中的变化。方技: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门静脉穿刺灌流。在灌流缓冲液5min后,预防对照组予灌 流ET—1缓冲液,中药预防组予丹酚酸B+ET—1灌流液,治疗对照组予ET—1液灌流及缓冲液,中药治疗组予ET-1及丹酚酸B灌流液。分别观察4组大鼠各时段门脉灌流压后处死取材,通过形态学方法,观察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 及丹酚酸B干预的过程中肝窦内皮窗孔的变化。结果:在ET—1诱导大鼠门脉灌流压升高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用含丹酚酸B的缓冲液灌流后,大鼠门静脉灌流压较对照组低,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变大, 数量增多。结论:肝窦内皮在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 的作用;活血化瘀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能有效预防或改善由ET—1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及门脉压的升高。 204 2007,基金资助: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编号0IC02);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编号T0301)[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上海201203陆雄[1] 杨静莹[1] 林敏[1] 郭春荣[2] 施静[1] 郭根英[1] 袁琳[1]丹酚酸B干预ET-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2007年 20卷 6期《中医研究》起止页码:16-18摘 要:目的:研究活血化瘀 药有效成分丹酚酸B对内皮素-1(ET-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门静脉穿刺灌流的方法,将20只大鼠灌注缓冲液5min后分组:预防对照组灌注含ET-1的缓冲液,预防组灌注含丹酚酸B和ET-1的混合缓冲液各5min;治疗对照组灌注含ET-1的缓冲液5min后再灌注缓冲液5min,治疗组灌注含ET-1的缓冲液5min后再灌注含丹酚酸B的缓冲液5min,分别观察4组大鼠各时段门脉灌流压的变化。结果:与灌注缓冲液比较,预防对照组大鼠在灌 注含ET-1的缓冲液后门脉压升高明显(P〈0.01),预防组在灌注含丹酚酸B和ET-1的缓冲液后,大鼠门脉压无明显升高(P〉0.05);治疗对照组经灌注 含ET-1的缓冲液后再灌注缓冲液,门静脉灌流压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灌注含ET-1的缓冲液后再灌注含丹酚酸B的缓冲液,门静脉灌流压降低明 显(P〈0.05)。结论:丹酚酸B具有降低ET-1诱导的大鼠门脉高压的作用。 2007,作 者: 范英昌 姜希娟 赵桂峰 卢斌 杨琳 作者单位: 范英昌(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天津,300193)姜希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桂峰(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部)丹参单体对TNF-α诱导大鼠动脉平滑肌细 胞NF-Κb和ICAM-1的影响刊 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6)目的 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A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单体抗动 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RT-PCR法和免疫 205 细胞化学法检测VSMC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细胞ELISA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 TNF-α上调VSMC 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提高NF-κB水平(P<0.01).两种丹参单体都抑制上述因子的表达,以丹酚酸B 对局灶性脑缺血丹酚酸B效果更佳.结论 丹参单体抗AS的机制之一是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丹酚酸B抗炎效果优于丹参酮?A. 2007,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余晓云 陈婕 侯晓华丹酚酸B的抗氧化作用对胰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2007年 27卷 6期《中华消化杂志》起止页码:409-410 2007,[1]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510630 [2]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150郭国庆[1] 沈伟哉[1] 钟世镇[2]丹参素和丹酚酸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2007年 11卷 7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起止页码:1225-1228,摘 要:目的:以丹参水溶性 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完成。?丹参素(粉剂,纯 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1108552200203);丹酚酸(粉剂,纯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CCH601012);MBC96型趋化小室(Neuro Probe公司)。?取妊娠13.5d昆明种小鼠2只,处死后取出胎鼠, 分离其胎脑神经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Boyden小室法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取单细胞悬液50μL,分别加入Boyden小室的12个上室;取分别含有5,10,20,40,80,100mg,L丹参素和5,10,20,40,80,100mg/L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各450“L,加入B0yden小室的12个下室;另2孔以不含丹参素和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上下两室以预先包被? 206 型胶原的聚碳酸酯微孔滤膜相隔。将Boyden小室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微孔滤膜,用甲醇将迁移至微孔滤膜下层的细胞 固定,Nissl染色,显微镜下随机选择3个不同视野,计数膜上不同层次的细胞 数。?选取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丹参素组、 丹酚酸组,6只,组。丹参素组于侧脑室内连续注射80mg/L丹参素5μL,丹酚酸组注射40mg/L丹酚酸5μ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3d,术后14d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行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丹参素和丹 酚酸干预后nesti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变化。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不同质量浓度的丹参素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与空白对照比较,5,10mg/L的丹参素促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并不明显(t=1.037,1.374,P〉0.05);20,40mg/L的丹参素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迁移(f12.894,3.468,P〈0.01);当丹参素质量浓度为80mg/L时促迁移作用最为强烈(f=4.031,P〈0.01),之后有所减弱。?不同浓度的丹酚酸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与空白对照比 较,5mg/L的丹酚酸促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并不明显(f=1.365,P〉0.05);10,20mg,L的丹酚酸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迁移(f=3.021,3.947,P〈0.01);当丹酚酸质量浓度为40mg/L时促迁移作用最为强烈(t=4.342,P〈0.01),之后有所减弱。?丹参素和丹酚酸对小鼠室管膜下nestin阳性神经元迁移的影响: 丹参素组侧脑室内侧和外侧的nestin阳性细胞的数量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而 且并不局限于侧脑室周围区,在脑皮质和尾壳核可见少量的阳性细胞,细胞的 突起明显,伸向皮质方向,侧脑室内侧的阳性细胞有相似的特征。丹酚酸组侧 脑室周围的阳性细胞数量多,而且在皮质和尾壳核检测到大量的阳性细胞。结 论:丹参素和丹酚酸均具有诱导胎鼠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且丹酚酸的作 用优于丹参素。 207 2007,作 者: 钟静 唐民科 张妍 徐秋萍 张均田 ZHONG Jing TANG Min-ke ZHANG Yan XU Qiu-ping ZHANG Jun-tian 作者单位: 钟静(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唐民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University of Pittsburgh,PA 15213,USA)张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发生的影 响刊 名: 药学学报 2007 42(7) 本文旨在观察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大 鼠神经发生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丹酚酸B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环节.研究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给药,用BrdU法观察海马齿状回颗 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下层(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的变化;尼氏体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平衡杆法观察肢体功能恢复.结果显示,缺血后再灌注7 d,模型组SGZ和SVZ的BrdU细胞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5),丹酚酸B(10 mg•kg-1)显著增加SGZ和SVZ的BrdU细胞数目(P<0.01 vs模型组);缺血再灌注14 d,模型动物缺血侧海马CA1区和皮层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丹酚酸B(10 mg•kg-1)明显改善神经细胞损伤(P<0.01 vs模型组);同时,丹酚酸B(10 mg•kg-1)明显促进缺血动物肢体功能恢复.以上结果表明,丹酚酸B能够增加脑缺血大鼠SVZ和SGZ的BrdU细胞数目,改善缺血区神经细胞损伤,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示促进神经发生是丹酚酸B改善脑功能的重要环节. 2007,作 者: 何立群 HE Li-qun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 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21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肾纤维化的拮抗研究 刊 名: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7) 目的 研究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 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方法 用SD大鼠建立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尿NAG、血清肌酐、尿素氮,观察丹酚酸B对模型大鼠肾功能的 改善情况;通过检测肾组织形态以及?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 208 蛋白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观察丹酚酸B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结果 丹酚酸B能降低大鼠尿NAG和β2-MG水平,减少?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结论 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有较强 的抗纤维化作用. 2007,作 者: 蒋玉凤 刘智勤 张颖 张宇忠 王谦 刘世静 白丽敏 黄启福 作者单位: 蒋玉凤(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刘智勤(河北大学)丹酚酸B对小鼠脑缺血高能磷酸化合物和乳酸的影响 刊 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8) 目的 探讨丹酚酸B(SalB)对脑缺血高能磷酸化合物和乳酸含量的 影响.方法 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测定缺血30 min脑组织高能磷酸化合物和乳 酸的含量以及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缺血组脑组织ATP[(12.12?3.71) μmol/g]和磷酸肌酸[(65.24?8.84) μmol/g]含量及Na+-K+-ATPase活性[(1.321?0.373)U/mg]显著降低(P<0.01),而乳酸[(3.58?0.81) mmol/g]含量显著升高(P<0.01)、脑指数[(1.508?0.002)%]和脑含水量[(78.75?0.47)%]明显增多(P<0.05~0.01).用丹酚酸B治疗,脑组织ATP[(18.16?3.38) μmol/g]和磷酸肌酸[(74.46?6.58) μmol/g]含量显著升高(P<0.01),Na+-K+-ATPase[(1.902?0.491) U/mg]活性增强(P<0.05),而乳酸[(2.59?0.41) mmol/g]含量明显减少(P<0.01)、脑指数[(1.505?0.002) %]和脑含水量[(78.10?0.44) %]则降低(P<0.05).结论 增加高能磷酸化合物以 及降低乳酸的含量,可能是丹酚酸B减轻急性脑缺血早期脑水肿的作用机制. 2007,[1]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3 [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3]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8宋延平[1] 孔令姗[2] 吴静[3] 苗 209 爱蓉[1] 赵刚[1]丹酚酸A与丹酚酸B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比较2007年 14卷 9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起止页码:36-38摘 要:目的 观察丹酚酸A与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冠脉以及静脉注射脑垂体后 叶素两种方法,观察舌下注射丹酚酸A10、5、2.5mg/kg及丹酚酸B10mg/kg对大鼠不同时间点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丹酚酸A 10、5、2.5mg/kg及丹酚酸B 10mg/kg对结扎大鼠冠脉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减少梗死面 积及降低血清CPK、LDH的作用,其中丹酚酸A 10.5mg/kg的效价明显高于丹 酚酸B,2.5mg/kg丹酚酸A的作用相当于10mg/kg丹酚酸B;对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导致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作用,其 中丹酚酸A10、5mg/kg的作用明显强于丹酚酸B,2.5mg/kg丹酚酸A的作用与10mg/kg丹酚酸B无显著差异。结论 10、5mg/kg丹酚酸A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明显强于10mg/kg丹酚酸B,2.5mg/kg丹酚酸A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 用相当于10mg/kg丹酚酸B。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3057244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何立群 上海曙光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21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肾纤 维化的拮抗研究2007年 41卷 7期《上海中医药杂志》起止页码:3-6摘 要: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方法用SD大鼠建立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尿NAG、血清肌酐、尿素氮,观察丹酚酸B对模型大鼠肾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检测肾组织形态以及?型胶 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观察丹酚酸B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结果丹酚酸B能降低大鼠尿NAG和β2-MG水平,减少?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结论丹酚 210 酸B对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有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 2007,作 者: 郭国庆 沈伟哉 钟世镇 Guo GQ Shen WZ Zhong SZ 作者单位: 郭国庆(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510630)沈伟哉(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150)丹参素和丹酚酸对胎鼠 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刊 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1(7)目的:以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 迁移的诱导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完成.?丹参素(粉剂,纯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1108552200203);丹酚酸(粉剂,纯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CCH601012);MBG96型趋化小室(Neuro Probe公司).?取妊娠13.5 d昆明种小鼠2只,处死后取出粉鼠,分离其胎脑神经下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Boyden小室法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取单细胞悬液50 μL,分别加人Boyden小室的12个上室;取分别含有5,10,20,40,80,100 mg/L丹参素和5,10,20,40,80,100 mg/L 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各450 μL,加入Boyden小室的12个下室;另2孔以不含丹参素和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上下两室以预先包被?型胶原的 聚碳酸酯微孔滤膜相隔.将Boyden小室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取出徽孔滤膜,用甲醇将迁移至微孔滤膜下层的细胞固 定,Nissl染色,显微镜下随机选择3个不同视野,计数膜上不同层次的细胞数.?选取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丹参素组、丹酚 酸组,6只/组.丹参素组于侧脑室内连续注射80 mg/L丹参素5 μL,丹酚酸组注射40 mg/L丹酚酸5 μ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3 d,术后14 d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行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丹参素和丹酚酸干预后 nesti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变化.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质量 211 浓度的丹参素对神经干细胞迁移诱导:与空白对照比较,5,10 mg/L的丹参素促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并不明显(t=1.037,1.374,P>0.05);20,40 mg/L的丹参素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迁移(t=2.894,3.468,P<0.01);当丹参素质量浓度为 80 mg/L时促迁移作用最为强烈(t=4.031,P<0.01),之后有所减弱.?不同浓度的丹酚酸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与空白对照比较,5 mg/L的丹酚酸促神经干 细胞迁移的作用并不明显(t=1.365,P>0.05);10,20 mg/L的丹酚酸可明显促进 神经干细胞的迁移(t=3.021,3.947,P<0.01);当丹酚酸质量浓度为4O mg/L时促迁移作用最为强烈(t=4.342,P<0.01),之后有所减弱.?丹参素和丹酚酸对 小鼠室管膜下nestin阳性神经元迁移的影响:丹参素组侧脑室内侧和外侧的 nestin阳性细胞的数量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而且并不局限于侧脑室周围区,在脑皮质和尾壳核可见少量的阳性细胞,细胞的突起明显,伸向皮质方向,侧脑室内侧的阳性细胞有相似的特征.丹酚酸组侧脑室周围的阳性细胞数量多,而且在皮质和尾壳核检测到大量的阳性细胞.结论:丹参素和丹酚酸均具有诱导胎鼠脑 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且丹酚酸的作用优于丹参素. 2007,作 者: 闫秀川 许丽丽 陶艳艳 王清兰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201203)母体文献: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7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宁波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盐对肝细胞毒性与凋亡的影响 丹酚酸B盐是活血化癖中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丹酚酸B盐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与肝损伤作用。本研究采用HepG2肝细胞株、以药物高内涵筛选分 析等方法、评价了丹酚酸B盐对肝细胞的毒性及其凋亡作用。 2007,作 者: 刘育英 安丽华 赵新荣 常昕 樊景禹 韩晶岩 刘连祎 王芳 212 曾庆江 孙凯 方淑萍 杨继英 王传社 胡白和 作者单位: 刘育英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安丽华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 心、)母体文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会议名称: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7年10月01日 会议地点: 青岛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主要成分丹酚总酸A、B对光化学引起细静脉血栓的抑制作用 及其原理(摘要) 丹参素钠、丹酚总酸、丹酚酸A、丹酚酸B是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的主要成分,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复方丹参滴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了: 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多靶点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 了解复方丹参滴丸的组方成分中抗血栓的作用,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用光化学方法建立的大鼠肠系膜微循血栓形成模型,研究丹参素钠、丹酚酸A、丹酚总酸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用阿司匹林、SOD作为参照,并用细胞流式 检测技术测定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栓形成后,血管通透性、过氧化物的生成、 血小板粘附因子CD31、CD61的表达、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血管内皮和血小板的形 态观察,探讨上述成分抑制血拴形成的原理。 2007,作 者: 李霁 王师菡 何庆勇 王阶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母体文献: 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7年08月01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酚酸在冠心病中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2007,作 者: 聂桂丽 郭茂娟 李燕平 范英昌 作者单位: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丹参单体对肿瘤坏死因子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介 213 质IL-1β表达的影响刊 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 27(9)目的 探讨丹参主要单体成分丹酚酸B和丹参酮?A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 基础和作用靶点.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肿瘤坏死因子(TNF-α)损伤的细胞模型,并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1 β的表达.结果 高剂量丹参酮?A对IL-1 β表达抑制作用最强(P<0.01),其余中药组抑制作用次之(P<0.05).结论 丹酚酸B和丹参酮?A均可以通过抑制AS时炎症介质的表达达到防治AS的目的. 2007,上海市中药研究所,上海201203王冰 朱薇婕 曾晓丽 樊敏丹参冻干粉针中丹酚酸B稳定性研究2007年 29卷 10期《中成药》起止页码:1479-1482摘 要:目的:考察不同因素对丹参冻干粉针中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为制剂临床应用和贮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丹酚酸B的含量,用以考察光照、温度,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对丹参冻干粉针中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丹参冻干粉针在光照(30001x)下60天内,丹酚酸B含量无变化;采用Q10法预测制剂有效期为2.39年;制剂与0.9氯化钠和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配伍,于25?和37?条件下存放24 h,丹酚酸B含量无变化,不溶性微粒合格。结论:丹参冻干粉针对光照和临床稀释液稳定,其有效期为2.39年。 2007,[1]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 [2]解放军总医院尹音[1] 王峰[1] 徐向阳[2]丹酚酸B研究进展2007年 10卷 10期《中国药师》起止页码: 1034-1037 2007,作 者: 李学军 武鸿莉 李颖博 林燕华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100083 母体文献: 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 文集 会议名称: 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7年10月 214 25日 会议地点: 成都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 几种药物作用蛋白靶的 鉴定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药物发现的研究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科学家能够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 信息去鉴定和确认新药的靶点。最近几年,我们实验室结合几种新发展的技术, 特别是蛋白质组学技术去研究可能的蛋白靶。我们已经分离、纯化和结合质语 技术鉴定了30多个药物作用相关的蛋白。其中萄萄糖调节蛋白,A-激酶锚定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能够被丹酚酸B 和灵芝多糖所调节.这些蛋白可能是它们杭氧化、抗肿瘤转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蛋白靶点。 G1PS为灵芝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G1PS杭肿瘤的可能作用机制,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技术对G1PS作用后荷瘤小鼠血清中的 全部蛋白质进行分析,寻找和发现药物的可能作用犯点。结果发现给予GL/PS以后,动物血清的蛋白质语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检侧到了水平显著升高蛋白 点有22个,显著降低的蛋白点有16个,选择分离较好且变化明显的三个蛋白 点作Q一TOF分析。 现代生物学技术将极大的促进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不仅在 药物靶点的确认更重要的是在中药作用机制以及新药的研究方面,我们将在该 领域作进一步的工作,为中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7,[1]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泰安市271000 [2]荷兰鸟特勒兹大学医学中心血液学系韩纪举[1] 吴亚平[1,2] 赵晓民[1] 蔡洪信[1] 张风[1] 夏作理[1]体外灌注实验测定丹酚酸B对小鼠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2007年 15卷 12期《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起止页码:903-905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丹酚酸B对小鼠血小板粘附凝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丹酚酸B加入小白鼠血液中,以生理盐水做对照,采用体外血液灌注的方法,在低切变率 215 (300 S-1)下观察血小板在胶原蛋白基质上的粘附形态,计算粘附面积。结果 浓度为400 mg/L、800 mg/L及1 200 mg/L的丹酚酸B组血小板粘附面积分别 为9.4?1.2、7.6?1.1和3.1?0.5,而对照组血小板粘附面积为15.9?2.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01);对照组血小板多粘附聚集成块,单个粘附少见,而丹酚酸B作用组随浓度增加,形态多见疏松散在、单个舒展的 三角形或多角形。结论利用鼠胶原蛋白包被膜进行血小板的体外灌注实验,具有方便、直观地研究血小板的体外粘附面积和形态的优点,同时表明丹酚酸B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粘附凝集作用。 200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温州市325000卢明芹 潘陈为 李骥 陈永平丹酚酸B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MMP-2和TIMP-2表达的影响2007年 15卷 36期《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起止页码:3847-3851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盐(salvianolic acidB,SA—B)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 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 子-2(TIMP-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SA-B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丹酚酸B治疗组,以5mL/L的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在造模4wk后给予SA-B治疗4wk.应用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和Alb,放免法检测HA和LN,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MMP-2和TIMP-2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A-B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 病理组织学结构,治疗组血清ALT、AST、HA和LN水平明显减低(87.0?28.7U/L vs 190.4?27.4U/L, 85.6?25.3U/Lvs 178.2?15.9U/L,179.7?32.8mg/Lvs 433.3?86.1mg/L,135.6?21.1mg/Lvs 224.7?29.2mg/L.均P〈0.01),经SA-B干预后TGF—β1和TIMP-2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 216 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8.53?2.54vs 12.78?2.65,21.88?3.83vs 14.69?4.51,均P〈0.01),而MMP-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SA-B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构,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和TIMP-2表达而促进肝纤维化的逆转.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472281)[1]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 [2]河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河北保定071002 [1] 王秋华[1] 刘智勤[2] 曹绪泉[1] 任丽薇[1] 蔡大勇[1] 刘世静[1] 黄启福[1]丹酚酸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和脑水肿的影响蒋玉凤2007年 23卷 12期《中国病理生理杂志》起止页码:2300-2303摘 要:目的:通过探讨丹酚 酸B(Sal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其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 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治疗组。测定缺血30min时脑组织能荷(EC)、磷酸肌酸(PCr)、ATP酶活性、兴奋性氨基酸 (EAA)含量以及脑含水量。结果:SalB治疗组EC(0.520?0.034)和PCr[(98.344?13.249)μmol/g]的含量、Na^+ -K^+ -ATPase[(0.593?0.013)×10^3U/g]和Ca^3+ -ATPase[(0.484?0.053)×10^3U/g]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EC(0.465?0.037)、PCr[(81.614?9.919)p,mol/g]的含量、Na^+ -K^+ -ATPase[(0.244?0.065)×10^3U/g]和Ca^2+ -ATPase[(0.321?0.086)×10^3U/g]的活性。2者相比显著差异(P〈0.01);而SalB治疗组Glu[(0.405?0.110)μmol/g]和Asp[(0.141?0.02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38.1?0.1)%]则明显低于缺血组Glu[(0.550?0.140)μmol/g]、Asp[(0.287?0.05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44.1?0.1)%]。2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增强脑组织 能量代谢和ATP酶活性,并降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是SalB减 217 轻小鼠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 2007,作 者: 程铎 储茂泉 宋馨 丁祖泉 祝建 CHENG Duo CHU Mao-quan SONG Xin DING Zu-quan ZHU Jia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2 应用量子点纳米探针研究丹酚酸B与肿瘤细胞间的直接作用刊 名: 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18) 目的 应用量子点纳米荧光探针示踪中药 有效成分与细胞之间的直接作用,为该技术成为一种研究平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经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 propyl)-carbodiimide,EDC]活化,以巯基乙胺(mercaptoethylamine,ME)为连接荆,与水溶性量子点(quantum dots,QDs) 进行共价连接,将获得的QDs-SAB与肺腺癌细胞(SPCA-1)和肝癌细胞(7721)进行培育,通过QDs荧光直接观察SAB与细胞的结合情况,进而根据细胞形态观察、 MTT和DNA电泳结果考察SAB是否对这些细胞有作用.结果 QDs可清晰地示踪SAB与SPCA-1和7721细胞之间结合情况,通过常规方法首次证实了SAB对这两种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应用量子点纳米荧光探针直观发现中药有效成分与细 胞之间的作用是可行的. 2007,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64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3]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4]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广州510060陈嘉[1] 孙京臣[3] 邹移海[1] 张进[2] 黄冰[4]丹酚酸B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2007年 28卷 23期《第四军医大学学 报》起止页码:2152-2155摘 要:目的: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 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 218 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纯化MSCs,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抗原CD44和CD34.分别用含5μnol/L的5-氮胞苷(5-aza)和30mg/L丹酚酸B的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MSCs24h后,RT—PCR法检测培养1,7,14和21d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GATA-4和心肌特异性蛋白α—actinmR—NA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α—actin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纯化的MSCs,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44呈阳性,CD34呈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发生变化.RT—PCR显示NKX2.5和GATA-4mRNA在MSCs有基础性的表达,而分别以-nza和丹酚酸B处理24h后,NKX2.5和GATA-4mRNA表达增强,7d时表达达高峰,以 后维持在高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未诱导的MSCsα—actinmRNA表达呈阴性,丹酚酸B诱导后的第14日,出现α—actinmRNA的表达.结论: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纯化的MSCs,丹酚酸B可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 者: 张颖 蒋玉凤 刘智勤 任丽薇 王谦 王文荣 王玺玫 黄启福作者单位: 张颖(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蒋玉凤(河北大学,药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丹酚酸B对小鼠脑缺血不同时间脑 能量代谢及脑水肿的作用2007 42(12) 复制脑缺血小鼠模型, 测定缺血6, 12, 18, 24及30 min脑组织的能量负荷(EC)、磷酸肌酸(PCr)、乳酸(Lac)的含量、 Na+-K+-ATPase活性、脑指数和脑含水量, 观察丹酚酸B (Sal B)对小鼠脑缺血不同时间的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脑水肿的作用.结果发现, 脑缺血6 min后, EC值、 PCr含量、 Na+-K+-ATPase活性开始下降, 而Lac含量、脑指数和脑含水量逐渐升高.应用丹酚酸B (22.5 mg•kg-1)可改善小鼠各缺血时间点 的病理生理变化, 特别是在脑缺血30 min时段, 丹酚酸B可显著升高EC值和PCr含量(P<0.01);增强Na+-K+-ATPase活性(P<0.05);同时降低Lac含量(P 219 <0.01)、脑指数(P<0.01)和脑含水量(P<0.05).结果提示, Sal B可能通过改善小鼠急性脑缺血能量代谢从而起到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该研究为临床应用丹 酚酸B治疗脑缺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7,作 者: 蒋玉凤 王秋华 刘智勤 曹绪泉 任丽薇 蔡大勇 刘世静 黄启福 JIANG Yu-feng WANG Qiu-hua LIU Zhi-qin CAO Xu-quan REN Li-wei CAI Da-yong LIU Shi-jing HUANG Qi-fu 作者单位: 蒋玉凤(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 教研室,北京,100029)王秋华(河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河北,保定,071002)丹酚酸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和脑水肿的影响刊 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23(12)目的:通过探讨丹酚酸B(Sal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其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治疗组,测定缺血30 min时脑组织能荷(EC)、磷酸肌酸(PCr)、ATP酶活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以及脑含水量.结果:SalB治疗组EC(0.520?0.034)和PCr[(98.344?13.24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593?0.013)×103 U/g]和Ca2+-ATPase[(0.484?0.053)×103 U/g]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EC(0.465?0.037)、PCr[(81.614?9.91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244?0.065)×103 U/g]和Ca2+-ATPase[(0.321?0.086)×103 U/g]的活性,2者相比显著差异(P<0.01);而SalB治疗组Glu[(0.405?0.110)μmol/g]和Asp[(0.141?0.02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38.1?0.1)%]则明显低于缺血组Glu[(0.550?0.140)μmol/g]、Asp[(0.287?0.05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44.1 ?0.1)%],2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增强脑组织能量代谢和ATP酶活性,并降低脑组织中兴奋 性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是SalB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 2007, 5: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Aug 15;17(16):4481-6. Epub 2007 Jun 8. 220 Design, synthesis, and discovery of stilbene均二苯代乙烯,芪derivatives based on lithospermic acid B as potent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酪氨酸磷酸酶1B inhibitors. Jung M, Lee Y, Park M, Kim H, Kim H, Lim E, Tak J, Sim M, Lee D, Park N, Oh WK, Hur KY, Kang ES, Lee HC.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120-749, Republic of Korea. mjung@yonsei.ac.kr Dihydroxy stilbe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lithospermic acid B and were prepared from 4-(chloromethyl)benzoic acid. 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 novel compounds against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 (PTP1B) were evaluated. 3,4-Dihydroxy stilbene carbonyl compounds (7, 11b, 27b) inhibited PTP1B with IC50 values comparable to molybdate, while the conjugation-extended compound (15b) showed inhibition 3-fold better than preclinical RK682.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s or amides into the second phenyl ring, or extension of the conjugation into the stilbene molecule may increase stability of the generated radicals. 2007,作 者: 蒋玉凤 王秋华 刘智勤 王谦 蔡大勇 刘世静 张颖 黄启福 JIANG Yu-feng WANG Qiu-hua LIU Zhi-qin WANG Qian CAI Da-yong LIU Shi-jing ZHANG Ying HUANG Qi-fu 作者单位: 蒋玉凤(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王秋华(河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河北,保定,071002) 丹酚酸B对脑缺血小鼠脑能荷和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 刊 名: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8) 目的:从脑缺血小鼠脑组织高能磷酸含量和三磷 酸腺苷(ATP)酶活性探讨丹酚酸B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丹酚酸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复制脑缺血模型.丹酚酸B组尾静脉注射丹酚酸B(22.5 mg•kg-1);尼莫地平组尾静脉注射尼莫地平(0.03 mg•kg-1);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0 min后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观察缺血30 min脑组织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和磷酸肌酸(PCr)的含量并计算能荷(EC)值;同时测定Na+-K+-ATP酶和Ca2+-ATP酶的 221 活性以及脑含水量.结果:与缺血组比较,丹酚酸B组脑组织ATP,ADP,PCr含量和能荷值显著升高(P<0.01);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增强(P<0.01);而脑含水量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酚酸B减轻脑缺血小鼠脑含水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高能磷酸含量和增强ATP酶活性有关. 2008,作 者: 田影 学科专业: 食品科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 导师姓名: 朱靖博 学位年度: 2008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丹参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具有“祛 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其中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在丹参的 作用中占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并表现出以较强抗 氧化作用为特点的多方面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本研究 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导下,利用液相色谱等现代植物化学分离技术筛选 出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案对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工业化提取分离,并对分离得到 的化合物采用五种体外抗氧化体系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其量效关系。 实验采用萃取与正相硅胶、反相树脂CG161、Sephadex LH-20等多种工业色谱相结合的 方法确定出了提取分离丹酚酸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案,并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 经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确定三个化合物分别是迷 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 实验采用Fenton、邻苯三酚自氧化、DPPH、还原、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等五种体系利用比色法研究了三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并考查了浓度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剂量关系。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有很强的• OH、02-•、DPPH•清除作用、还原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五种抗氧化活性随 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外,在其 它四种体系中,三种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都强于对照芦丁和Vc,供试的三种丹 222 酚酸类化合物中丹酚酸A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迷迭香酸次之,然后是丹酚酸B。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酚酸A清除•OH的量效关系及IC50分别为y丹酚酸B=225.33×-24.721,r2=0.9919,IC50=0.3371g/L;y迷迭香酸=496.37×-36.545,r2=0.9813,IC50=0.1742g/L;y彤酚酸A=583.5×-29.411,r2=0.9944,IC50=0.1363g/L;清除O2-•的量效关系及IC50分别为y 彤酚酸B=12.034×+0.3919,r2=0.9708,IC50=4.1223g/L;y迷选香酸=12.403×+1.6514,r2=0.9869,IC50=3.8984g/L;y彤酚酸A=11.865×+10.432,r2=0.9878,IC50=3.3342g/L;清除DPPH•的量效关系及IC50分别为y 彤酚酸B=3513.8×+1.567,r2=0.9990,IC50=0.0138g/L;y迷迭香酸=3699.6×+4.086,r2=0.9906,IC50=0.0124g/L;y 彤酚酸A=4255×+3.18,r2=0.9995,IC50=0.0110g/L:抑制脂质过氧化的量效关系及IC50分别为y丹酚酸B=218.95×-6.672,r2=0.9833,IC50=0.2588g/L;y迷选香酸=279.04×-7.358,r2=0.9873,IC50=0.2056g/L:y 彤酚酸A=210.3×+27.128,r2=0.9856,IC50=0.1088g/L;与还原能力量效关系分别为:y丹酚酸B=7.41×+0.0699,r2=0.992;y迷迭香酸=10.355×+0.0746,r2=0.9997;y丹酚酸A=11.65×+0.0821,r2=0.9918。 三种化合物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还原能力均与清除自由基能力具有正相关性。 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还原力越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越强。 2008,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学科专业:制药工程 研究生:马琼 指导教师:赵广荣教授 二零零八年六月天然酚类和蛋白质与ONOO-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摘要:过氧化亚硝基(ONOO-)是由机体内一氧化氮(NO)与超氧阴离子(?O2-)合成的一类氮自由基,可引发机体的损伤。清除过氧化亚硝基,抑制其对蛋白 质的硝基化修饰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HPLC和质谱分析,研究 了几种天然酚类对过氧化亚硝基的清除活性与构效关系;采用HPLC/MS/MS、结 223 合Bioworks肽段检索软件,研究了过氧化亚硝基对干扰素和白蛋白的损伤。咖 啡酸及其衍生物是水溶性抗氧化剂,具有明显清除ONOO-的活性,清除能力由高 到低依次为:丹酚酸B(27.55?0.13μM)>迷迭香酸(37.68?0.22μM)>咖啡酸(39.60?0.41μM)>阿魏酸(45.05?0.57μM)>丹参素钠(51.51?1.02μM)>trolox(85.44?1.68μM)。4-酚羟基是活性必需基团,同时3,4-邻二酚羟基、丙烯酸侧链是活性增强基团,且3,4-邻二酚羟基数目与活性成正比。白藜 芦醇和虎杖苷是一类脂溶性抗氧化剂,它们清除ONOO-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白 藜芦醇(48.34?0.97μM)>虎杖苷(74.69?1.49μM)>trolox(105.40?1.16μM)。质谱分析表明,阿魏酸、白藜芦醇清除ONOO-作用是通过硝化反应机理。 ONOO-能损伤白蛋白和干扰素等蛋白质,损伤程度与ONOO-浓度成正比。ONOO-对人干扰素损伤位点在A螺旋上Met16发生氧化,近E螺旋上Tyr135发生硝化,还有一个位于E螺旋上的疑似硝化位点W140。这几个位点氧化和硝基化修饰将 对干扰素活性产生影响。ONOO-诱发机体内蛋白的氧化/硝化修饰而活性降低或 失活,而天然酚类化合物是一类良好的ONOO-清除剂。本文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 ONOO-清除剂类药物,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伤奠定一定基础。 2008,作 者: 甘丹卉 学科专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导师姓名: 邓宇斌 学位年度: 2008 丹酚酸B联合TNF-alpha拮抗剂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导致严重的 残疾,其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连续发生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损伤造 成了损伤局部组织连续性的破坏,而继发损伤则激活了多个化学通路如缺血、 缺氧、自由基产生、凋亡/变性受体上调及炎症级联反应,产生比原发损伤更 严重的影响。大量实验证实脊髓继发性损伤是引起脊髓进行性功能丧失的主要 224 原因。针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研究是对受损脊髓的保护和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 因此研究能减轻脊髓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继发损伤,并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的药物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优势。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Danshen)是我国传统中药一味上品。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水溶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是丹酚酸 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已有研究证明Sal B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和明显的抗炎作用。还有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减轻脊髓损伤继发损伤, 促进脊髓修复。然而,临床应用的丹参注射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不高,再加上制药工艺限制,丹酚酸B极易损失或受到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治疗效果往 往不能得到保证。另外丹酚酸B不仅效价较高,其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相比, 也较少引起过敏反应。本室毕小彬首次将丹酸酸B单体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 研究中,将Sal B与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移植联合应用,发现Sal B能促进移植到损伤部位的MSCs存活,并可发挥促进损伤大鼠 功能恢复的协同作用。而高纯度的Sal B单独应用能否对急性脊髓损伤产生神 经保护作用,它的作用是否与应用剂量相关呢? 炎症反应是脊髓继发损伤的一 个重要部分,在继发损伤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举足轻重。介导炎症反应发 生发展的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在脊髓损伤的特定环境下TNF-a早期大量表达并参与了脊髓炎症反应的发生,其作用受体分布广泛。除了诱导炎 性反应外TNF-a还能影响生化代谢、组织摄氧能力及组织内压力。本室毕小彬 发现,TNF-a对MSCs的体外杀伤作用可被Sal B拮抗,提示Sal B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对抗TNF-a有关。那么,Sal B在体内产生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 与干预了TNF-alpha的过表达有关呢? 依那西普(etanercept,ETA)为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水溶性TNF-a拮抗剂,可竞争性与 225 受体结合,从而阻断TNF-alpha的活性作用。有实验证实,ETA可减轻急性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降低组织损伤,并改善预后。这些发现使其也成为干预急性 脊髓损伤的备选用药之一。 脊髓损伤有三个临床分期:损伤72h内为急性损伤期,72h至14d为亚急性期,14d至12个月之后为慢性期。脊髓损伤治疗的时 间窗选择非常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如不在急性期及时干预,则治疗效果更不 理想。炎症反应是机体的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的手段,但损伤早期炎症反应的 过度激活对机体而言弊大于利。炎症反应是一个可逆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 在急性期给予有效的药物干预,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损伤,从而改善预后, 是现阶段脊髓损伤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本实验拟在本室的前 期基础上,探讨传统中药单体丹酚酸B在急性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观察Sal B能否对急性脊髓损伤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能否减轻脊髓继发损伤,减轻ASCI后的组织损伤和水肿,能否促进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是否存在剂量相关性;并进 一步观察Sal B是否能减少重要炎症因子TNF-a表达和分泌,探讨Sal B抗ASCI继发损伤炎症反应的相关机理,寻找Sal B抗ASCI继发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靶 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同时将Sal B与TNF-a拮抗剂依那西普协同应用, 观察能甭结合两个药物的优势,更进一步地减轻SCI后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ASCI时过表达的TNF-a。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丹酚酸B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及量效关系探讨 目的:设定2mg/kg,10mg/kg,20kg/kg三个丹酚酸B剂量组,腹腔注射到对脊髓损伤体内,观察损伤 后组织损伤情况和损伤局部水肿程度,以及对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丹酚 酸B在脊髓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并得到初步的量效关系。 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Sal B高剂量组(20mg/kg组),Sal B中剂量组(10mg/kg组),Sal B低剂量组(2mg/kg组),PBS对照组,每组12只。制作大鼠脊髓挫伤模型, 226 治疗组腹腔注射各剂量丹酚酸B,对照组注射PBS。损伤后4小时取损伤节段,用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损伤后1天取损伤脊髓节段,制成石蜡切片, 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1、c-Fos抗体表达情况。损伤 后3天取损伤节段,用干湿重法评价的水肿程度,并采用BBB评分评价10天内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损伤后4小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 Sal B治疗组MPO活性下降,与PBS组相比,高剂量组(20mg/kg组)最显著,统计学分析P<0.05。 2.与PBS对照组相比,损伤后1天HE染色切片显示Sal B组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 3.损伤后1天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 B治疗组比PBS对照组MMP-1表达减少,c-Fos表达下调,高剂量组(20mg/kg组)与PBS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损伤后3天干湿重法评价水肿程度,Sal B治疗组水肿程度轻于PBS组,统计学分析得高剂量组(20mg/kg组)与PBS组相比,P<0.05。 5.从脊髓损伤后第7天起,Sal B组高剂量组(20mg/kg组)和PBS对照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6.Sal B减轻脊髓损伤的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效应越 明显。 结论:Sal B可减少脊髓损伤后的组织损伤,下调损伤相关因子MMP-1和即早刻表达核因子的表达,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组织水肿, 并能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同时,Sal B减轻脊髓继发损伤的作用具有剂量 相关性,剂量越高,作用更显著。 第2部分:丹酚酸B盐联合TNF-a拮抗剂减轻大鼠脊髓继发损伤 目的:观察Sal B是否通过干预TNF-α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探讨联合应用Sal B和依那两普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75只大鼠在脊髓挫伤造模后,随机分为5组:Sal B(20mg/kg)组,依那西普(5mg/kg)组,Sal B+依那西普组,PBS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损伤后4小时取损伤节段,用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损伤后1天取损伤脊 227 髓节段,用RT-PCR检测TNF-a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TNF-a蛋白表达,另一部分样品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损伤后3天取损伤节段,用干湿重法评价的水肿程度,并采用BBB评分评价10天内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 况。 结果: 1.RT-PCR结果灰度分析显示,与PBS组相比,Sal B组TNF-a mRNA表达下降,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l B组TNF-a蛋白水平表达下调,与PBS组相比P<0.05。 3.Sal B与ETN联用时能进一步减轻继发损伤效应: 1)与PBS对照组相比,损伤后1天HE染色切片显示Sal B+ETN组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 2)损伤后4小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Sal B+ETN治疗组MPO活性显著下降,与PBS组相比P<0.01,与Sal B或ETN单独应用时下降更明显(P<0.05)。 3)RT-PCR和Western blot均显示,Sal B+ETA治疗组与Sal B或ETN单独应用组相比,TNF-alpha的下调作用更显著(P<0.05)。 4)salB+ETN组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更好,从脊髓损伤后第3天起,和PBS对照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SalB能下调TNF-a在mRNA水平和蛋白的表达,当与ETN联合应用时可进一步减少脊髓损伤后的组织损伤,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 性,减轻水肿,并能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二者联合应用可达到更好的疗 效。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可得到以下结果: 1.Sal B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组织 水肿程度,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性; 2.Sal B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组织 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 1)Sal B能下调代表细胞外基质损伤的指标MMP-1表达; 2)Sal B能减少早刻核因子c-Fos表达,即减轻了损伤对感觉神经元的刺激作用; 3)Sal B减轻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与SalB呈剂量正相关表现; 3.Sal B能下调损伤局部TNF-a在mRNA水平和蛋白的表达,与TNF-a拮抗剂联合时下调作用更 为明显; 4.Sal B能明显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与TNF-a拮抗剂联用 228 能增强二者的神经保护作用。 2008,作 者: 涂泽松 学科专业: 中医骨伤科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陈志维 学位年度: 2008 丹酚酸B和高氧液预防兔肢体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预防骨科手术中的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采用析因分析实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在缺血前0.5h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的0.9%氯化钠(A组)、高氧液(B组)、丹酚酸B注射液(C组)或高氧液加丹酚酸B注射液(D组),夹阻股动静脉,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和再灌注4h抽血检测CK、LDH、MDA、SOD、ICAM-1,取腓肠肌作病理检测。 结果: (1)再灌注4小时,血浆肌酸激酶活性较前明显 升高,活性差(U/L)A:4687.67?130.66、B:4400,00?187.19、C:4435.33?274.49、D:3804.67?188.44,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5);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较前明显升高,活性差(U/L)A:252.50?8.24、B:177.50?10.40、C:155.83?10.40、D:118.50?8.10,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 (2)血浆丙二醛浓度较前明显升高,浓度差(nmol/ml)A:14.35?0.72、B:7.81?0.56、C:7.83?0.77、D:4.31?0.37,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较前明显降低,活性差(u/ml)A:127.65?2.48、B:101.29?4.56、C:93.42?2.26、D:44.86?3.24,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降低(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 (3)血浆细胞间粘附因子1浓度较前明显升高,浓度差(ng/ml)A:11.52?0.28、B:7.22?0.30、C:7.72?0.18(C)、D:4.53?0.27,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 (4)骨骼肌HE染色见:相对于对照组 229 其它组骨骼肌损伤程度较轻,以联合用药组最轻;LDH酶组织化学显色见:相对 于对照组其它组组织织LDH酶活性较低,以联合用药组最低。 结论: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两者有协同作用。 2008,作 者: 冯锦山 学科专业: 药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广东医学院 导师姓名: 鲁澄宇 学位年度: 2008 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丹酚酸B静脉给药的体内过程 目的: 建立血流限速型生理药动学模型 (PBPK),描述丹酚酸B(Sal B)在大鼠静脉给药的体内过程并利用其模型对Sal B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做种属间的推算。同时,研究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Sal B在大鼠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以及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Sal B的组织/血浆分配平衡系数(Kp)。 方法: (1)建模:选择Sal B作为模型药物,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点,选择 肝脏作为消除器官,心、肺、肾、肠、脑、肌肉、脂肪、皮肤等为非消除器官, 建立具有11个隔室的大鼠静脉输注Sal B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在 MATLAB/Simulink系统中进行模型可视化构建。 (2)模型参数:Sal B标准品按100mg/kg的剂量经大鼠股静脉持续给药,5个半衰期后(约5h)取大鼠血液、组织器官,经匀浆(组织器官)、沉淀蛋白后测其组织及血液中的Sal B含量,按稳态血药浓度法计算出组织/血液分配平衡系数(Kp)。大鼠脏器血流量(QT)及容积值(VT)选自文献报道。 (3)模型调试:将所测的Kp值和通过文献收集到的大 鼠生理学参数输入Matlab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Sal B在人体生命系统中的体内过程,并比较预测值与实测值,视其结果对所设计的模型作修改, 使其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再通过比例放大原理实现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 药动学过程。 结论: (1)本论文从生理模型原理入手,分析药物转运过程和模 型结构的关系。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对血流限速的转运过程进行了数学描述, 230 提出了以数学方程表达真实生理环境和药物体内过程的具体原则。 (2)建立了基于Matlab系统的一个开展生理模型研究的具体流程,解决了建立生理模型时 的关键步骤和主要问题,建立了Simulink模拟系统,系统可高效运行,且调试 方便,并以图表等可视化方式输出试验结果。 (3)选择丹酚酸B为模型药物,用稳态血药浓度法测定了组织.血液分配系数,以文献报道的大鼠组织容积、血 流量等生理参数,建立Sal B在大鼠经静脉给药的生理模型,并在 Matlab/simulink软件中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符合。 2008,作 者: 王慧卿 学科专业: 内科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姜春萌 学位年度: 2008 丹酚酸B对肝纤维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 修复反应,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细胞外基质沉 积。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 肝纤维化早期FN含量即增加。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病理改变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通过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观察FN及其受体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丹酚酸B(SA-B)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方法: 1、体内实验: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SA-B用药组,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模型组和SA-B组以DMN10μg•kg-1,2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4周,共14次诱导大鼠肝纤维化。SA-B在造模开始时以10m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等量生理盐水,持续4周,于造模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 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炎症的病理改变;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整合素α5β1及FN的表达。明胶酶图法测定肝组织MMP-2、MMP-9活性。2、体外实验:复苏HSC-T6细胞株,以10%胎牛血清/DMEM传代培养,分为正常组和FN包被 231 组,并分4h、8h、12h、24h、36h等观察点。选择传一代HSC-T6进行药效实验,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SA-B组(终浓度分别为10-6mol/L、10-5mol/L)。模型组及SA-B组均以FN包被,正常组和模型组加0.5%胎牛血清(FCS),SA-B组加0.5%FCS+SA-B。MTT和alamarBlue法测定HSC增殖。细胞免疫荧光观察 α-SMA、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α-SMA、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 结论:SA-B能够明显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减少肝脏的胶原沉积, 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为抑制肝脏α5β1受体表达,抑制FN与其结合从而减少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沉积。 2008,2008,作 者: 冯万国 学科专业: 眼科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高维奇 学位年度: 2008 丹酚酸B对实验性老年性白内障的作用 目的:观察丹酚酸B滴眼液对老年性白内 障动物模型的影响。 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40只,12日龄。随机将其分为空白 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卡林优对照组、丹酚酸B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 外均采用皮下注射亚硒酸钠的方法建立硒性白内障模型。造模的同时,卡林优组及丹酚酸B组各自给予相应的滴眼液点眼14天。同时,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期 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并在实验结束后取出晶状体,测定晶状体中丙二醛的含量及 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结果:卡林优对照组、丹酚酸B组两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时期均有相对延缓,且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丹酚酸B组效果好于卡林优对照 组。丹酚酸B组与模型对照组及卡林优对照组比较,丹酚酸B组中MDA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及卡林优对照组,而SOD及GSH-Px活性高于模型对照组及卡林优对 照组。 结论:丹酚酸B滴眼液能安全有效的延缓老年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形成 和发展,且其效果优于卡林优滴眼液。 232 2008,作 者: 王清兰 学科专业: 中医内科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导师姓名: 胡义扬 刘成海 学位年度: 2008 扶正化瘀方及丹酚酸B影响TGF-β1信号转导的抗肝与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 制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主要有效组分丹酚酸B(SA-B)影响TGF-β1信号转导的抗肝与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 方法: 1.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扶正化瘀方组;扶正化瘀方组 在成模后即第5w给予扶正化瘀方治疗,共4w。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TGF-β1、TβR-I/II、Smad2/3及P-Smad2/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 Smad3表达及分布。 2.长期口服小剂量HgCl2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组、SA-B组及维生素E(VitE)组。自造模之日起给药,于9周末处死大鼠。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Cr、Bun含量,肾组织SOD活性、GSH含量、GSH-Px活性、MDA含量;盐酸水解法测定肾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HE、Masson和PASM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改变;Western Blot分析肾组织E-cadherin、α-SMA、TGF-β1、TβR-I、Smad2/3及P-Smad2/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组织E-cadherin、α-SMA、TGF-β1及Smad3表达与分布。 3.肝脏部分体外实验采用原代培养4d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肾脏部分体外实验采用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研究扶正化瘀方药物血 清的作用,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及TβR激酶抑制剂组(SB-431542),后3组以100 pM TGF-β1刺激,24h后,正常组及对照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NRS),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加10%药物血清,TβR激酶抑制剂组加10%NRS和10μM SB-431542。研究SA-B的作用,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1μM SA-B组、10μM SA-B组及TβR激酶抑制剂组,正常组以培养液,后四组以100pM TGF-β1并分别给予1μM SA-B、10μM SA-B、10μM SB-431542, 233 共孵育24h。倒置显微镜观察HSC及HK-2细胞形态:alamarBlue法测定HK-2细胞增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C中α-SMA,Smad3蛋白表达、HK-2中α-SMA、CK-18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分析HSC及HK-2中α-SMA、TβR-I、Smad2/3,HK-2中CK-18、P-Smad2/3、Smad7蛋白表达:Real-Time PCR分析HSC中TβR-I、HK-2中E-cadherin mRNA表达;受体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及受体亲和标记分析HSC中TβR结合功能;明胶酶图法检测HK-2培养上清MMP-2、MMP-9活性。 结果: 1.扶正化瘀方明显降低纤维化肝组织TGF-β1、TβR-I及p-Smad2/3蛋白表达、抑制间质细胞胞核中Smad3表达。 2.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及SA-B明显抑制TGF-β1刺激HSC中α-SMA、TβR-I表达及Smad3核转位;SA-B明显抑制HSC中TβR结合能力。 3.SA-B及VitE明显降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肾体比及肾组 织Hyp含量,改善肾功能,减轻肾间质炎性浸润、肾小管变性、小管扩张、胶原 沉积等病理改变,升高肾组织GSH含量;扶正化瘀方、SA-B及VitE明显升高纤维化肾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TGF-β1、TβR-I、p-Smad2/3蛋白表达,扶正化瘀方及SA-B可明显下调α-SMA表达,而VitE效果不明显。 4.TGF-β1呈剂量依赖性促进HK-2中α-SMA表达、下调E-cadherin及CK-18表达;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及1μM、10μM SA-B对HK-2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1μM、10μM SA-B、10μM SB-431542可明显上调TGF-β1刺激HK-2细胞E-cadherin、CK-18、Smad7表达,下调α-SMA、TβR-I、p-Smad2/3表达,降低MMP-2/9活性。 结论: 1.SA-B是扶正化瘀方抗肝、肾间 质纤维化的共同有效物质基础之一。 2.降低纤维化肝脏及HSC中TβR-I表达及Smad2/3活化,尤其是抑制HSC中TβR结合能力,下调TGF-β1/Smads病理信号转导是扶正化瘀方及SA-B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理。 3.扶正化瘀方及SA-B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抑制TGF-β1及其I 234 型受体表达、下调Smad2/3的活性,抑制TGF-β1/Smads病理信号转导有关。 4.抑制肝、肾纤维化关键细胞内的TGF-β1/Smads病理信号转导是扶正化瘀方及 SA-B抗肝、肾间质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也是其“异病同治”抗肝、肾纤维化 的共同作用基础。 2008,【会议录名称】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8 年【作者中文名】 吴宏伟; 杨洪军;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 研究所; 【会议名称】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地点】 中国湖南长沙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学会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于抗氧化活性的丹参药材质量评价 2008,基金资助: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资助课题(04KY36)[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金惠民[1] 赵承梅[1] 赵旭[2] 甘萍[1] 罗跃娥[1] 刘斌[1]丹酚酸B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 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2008年 26卷 7期《中华中医药学刊》起止页码: 1475-1476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 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组,每组8只。丹酚酸B组预先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后1h除假手术组外其他两组大鼠线栓法制备大脑中 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实验结束时采用免疫组化 方法,通过病理的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以及二者比值。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 显增高,以后者更为显著,二者比值失调;丹酚酸B组能继续升高bcl-2蛋白表达量,同时降低bax蛋白表达,恢复二者比例。结论:丹酚酸B能上调bcl-2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ax蛋白表达,并恢复二者比值,这可能是丹酚酸B防治缺 235 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8,基金资助: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04JC14609),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E0300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 (20060268005),上海市重点学科(Y0302)部分资助[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 [2]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上海201203王清兰[1] 袁继丽[1] 陶艳艳[1] 胡义扬[1] 刘成海[1,2]丹酚酸B对HgCl2中毒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2008年 24卷 1期《中药药理与临床》起 止页码:12-15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HgCl2中毒肾间质纤维化模 型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肾脂质过氧化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雄性大鼠以8mg/kg Hscl2水溶液灌胃9周制备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从造模开始SA—B组以丹酚酸B10mg/kg灌胃,VitE组以100mg/kg灌胃,1次/天,共9周。试剂盒方法检测肾功能和脂质过氧化,肾组织HE染色、六胺银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炎症与胶原纤维沉积变化;盐酸水解法测定肾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丹酚酸B能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肾小管炎症坏死与肾间质胶原沉积, 减轻肾组织Hyp含量,降低异常增高的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升高GSH含量,并降低MDA含量。结论:丹酚酸B可明显改善大鼠HgCl2中毒性肾间质纤维化, 其机制为增强机体抗氧化损伤能力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著者文摘] 2008, 基金资助: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资助课(04KY36).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天津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赵旭[1] 范英昌[2] 杜云[1]丹酚酸B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 丙二醛含量的影响2008年 25卷 1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63-65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236 (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该中药单体防治缺血性脑血管 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组,每组8只。丹酚酸B组预先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后1h除假手术组外其他两组大鼠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 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及血清总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升高,血清总 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丹酚酸B组能降低神经功能缺失分值,提高血清 总SOD活力并减少MDA含量。[结论]丹酚酸B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 神经功能,减少抗氧化酶的消耗,促进自由基的清除,并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2008,基金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057244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 属曙光医院,200021胡晓颖 何立群 王云满 应汝炯丹酚酸B干预慢性马兜铃酸 肾病大鼠疗效研究2008年 29卷 1期《陕西中医》起止页码:116-118摘 要:目的:建立慢性AAN大鼠模型及观察SalB的干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组按马兜铃酸 5mg/kg?d灌服马兜铃酸单体,建立慢性AAN动物模型,治疗组按SalBlomg/kg?d灌胃治疗。各组分别在第2、4、6、8周留取24h尿液,在第4、8周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肾功能指标,第8周留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随着 饲养时间的延长,马兜铃酸模型组尿β2-MG、尿NAG水平明显升高,肾小管间 质病理损害明显,而SalB治疗组尿β2-MG、尿NAG水平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 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初步建立了慢性AAN动物模型及SalB对马兜铃酸肾小管间质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有效的降低尿β2-MG、尿NAG水平,明显改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改善肾功能。 2008,【1]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09 [2]东南大学实验 237 动物中心,江苏南京210009 [3]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王晓斌[1,2] 于锋[1] 刘飞[3]丹酚酸B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 究2008,2008年 27卷 1期《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起止页码:42-46摘 要: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HUVECs 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响。方法:以H2O2为损伤剂,观察丹酚酸B对HUVECs培养上清中LDH、NO、MD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显微计数法观察该药对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 响。结果:丹酚酸B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H2O2所致内皮细胞LDH外漏和MDA生成,并提高NO释放,还能有效抑制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 率。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H2O2所致内皮细胞的氧化性损伤,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丹 酚酸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8,作者单位: 陈嘉(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510405)邹移海(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基础医学院,510405)张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 学院)孙京臣(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 者: 陈嘉 邹移海 张进 孙京臣 黄冰 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08 14(1)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并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MSC增殖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MSC.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抗原CD44和CD34.用含不同浓度丹酚酸B的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MSC 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RT-PCR检测培养24 h、48 h、72 h 后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获得纯化的MSC,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44呈阳性,CD34呈阴性.MTT结果 显示,0.3 mg/L和3 mg/L丹酚酸B均可促进MSC的增殖,与空白对 238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003 mg/L和30 mg/L丹酚酸B组 细胞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增 加,0.03、0.3、3和30 mg/L丹酚酸B均可明显促进VEGF mRNA的表达,与空白 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对照组的VEGF mRNA表达无明 显变化.结论 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纯化的MSC.丹酚酸B可促进MSC增殖和VEGF mRNA的表达. 2008, Eur J Pharmacol. 2008 Jan 28;579(1-3):418-25. Epub 2007 Nov 1. Lithospermic acid B ameli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OLETF rats. 韩国:丹酚酸B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Kang ES, Lee GT, Kim BS, Kim CH, Seo GH, Han SJ, Hur KY, Ahn CW, Ha H, Jung M, Ahn YS, Cha BS, Lee HC. Division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Yonsei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Lithospermic acid B (LAB), an active component isola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e,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renoprotective effects in type 1 diabetic animal model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AB on the prevent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Otsuka Long-Evans-Tokushima Fatty (OLETF) rats. LAB (20 mg/kg) was given orally once daily to 10-week-old male OLETF rats for 28 weeks. Treatment of OLETF rats with LAB had little effects on body weight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Treatment with LAB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lood pressure. LAB markedly attenuated albuminuria and significantly lowered levels of lipid peroxidation,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beta1) expression in renal tissues of OLETF rats. In addition, LAB inhibited the progression of glomerular hypertrophy, mesangial expans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he renal cortex.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B ha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OLETF rats by decreasing blood pressure, oxidative stress, and MCP-1 expres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AB might be a new therapeutic ag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8031723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39 2008,Food Chem Toxicol. 2008 Jan;46(1):73-81. Epub 2007 Jul 4.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自由基清除和抗 氧化特性 Zhao GR, Zhang HM, Ye TX, Xiang ZJ, Yuan YJ, Guo ZX, Zhao LB.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P.O. Box 6888, Tianjin 300072, PR China.grzhao@tju.edu.cn Danshensu (3-(3,4-di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 two natural phenolic acids of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isola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root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potential protective effects from oxidative inju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 the in vitro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were evaluated along with vitamin C. Both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exhibited higher scavenging activities against free hydroxyl radicals (HO()),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s (O(2)(-)),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1,1 二苯基 2 苦肼基自 由基radicals and 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 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radicals than vitamin C. In contrary,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showed weaker iron chelating 螫合剂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scavenging activities than vitamin 240 C. As expressed as vitamin C equivalent capacity (VCEAC), the relative VCEAC values (mg/100ml) were in the order of salvianolic acid B (18.59) > danshensu (12.89) > vitamin C (10.00) by ABTS radical assay. The protective efficiencie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 induced human ve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damage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alysis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compounds show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and conjugation of danshensu and caffeic acid appears important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are efficient radical scavengers and antioxidants, and salvianolic acid B is superior to danshensu. Their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might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ood and healthcare industry.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7719161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基金资助: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资助项目(04KY36)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天津市300193赵旭 范英昌 郭茂娟 徐秀梅丹酚酸B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2008年 22卷 2期《实用老年医学》起止页码:108-110摘 要: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 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酚酸B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原位 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利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脑组织细胞凋 241 亡指数(AI)以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丹酚酸B组AI较模型组降低,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结论 丹酚酸B能上调bcl-2表达同时下调bax表达,这可能是其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Pharmacol Ther. 2008,Shock. 2008 Feb;29(2):205-11. Protective effects of dihydroxylphenyl lact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 on LPS-induced mesenteric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in rats. Guo J, Sun K, Wang CS, Fang SP, Horie Y, Yang JY, Liu YY, Wang F, Liu LY, Fan JY,Hibi T, Han JY. 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脂多糖诱发的肠系膜微循环 障碍的保护 Tasly Microcirculation Research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China. Salvia miltiorrhiza is a Chinese medicine wide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dihydroxylphenyl lactic acid (DLA) and salvianolic acid B (SAB), the main ingredients of S. miltiorrhiza, in the microcircul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LA and SAB on LPS-elicited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focusing especially on leukocyte adhesion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Mesenteric venular diameter, velocity of red blood cells in venules,shear rate of the venular wall, numbers of leukocytes adherent to and emigrated across the venular wall, and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an inverted microscope in rats 242 after LPS infusion with or without DLA or SAB.Expression of CD11b and CD18 and production of superoxide anion (*O2-) 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by neutrophils were evaluated in vitro by flow cytometry. LPS exposure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dherent and emigrated leukocytes and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and a prominent decrease in the velocity of red blood cells in venules and shear rate of the venular wall.Additionally, in vitro experiments revealed an apparent enhancement in expression of CD11b and CD18 and production of *O2- and H2O2 by rat neutrophils by LPS stimulation. Treatment with DLA or SAB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LPS-induced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in rat mesentery and inhibited both the expression of CD11b and CD18 and the production of *O2- and H2O2 by neutrophils caused by LPS. PMID: 1766735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 Feb;117(2):280-95. Epub 2007 Oct 16. Ameliorating effects of compounds deriv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root extract on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and target organ injury by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丹参提取物改善器官微循环异常缺血再灌注损伤 Han JY, Fan JY, Horie Y, Miura S, Cui DH, Ishii H, Hibi T, Tsuneki H, Kimura I. 243 Department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kan@chuigaku.co.jp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R) exerts multiple insults in microcirculation,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enhanced adhesion of leukocytes, macromolecular efflux, production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Since the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results in injury of organ involved, protection of organ after I/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linic.Salvia miltiorrhiza root has long been used in Asian countri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various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related diseases. This herbal drug contains many active water-soluble compounds, including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PAl), 3,4-di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DLA) and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These compounds, as well as water-soluble fraction of S. miltiorrhiza root extract (SMRE), have an ability to scavenge peroxides and are able to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leukocytes. Moreover, lipophilic compounds of SMRE als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damage; NADPH oxidas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are inhibited by tanshinone IIA and tanshinone IIB, respectively, and th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is blunted by cryptotanshinone and 15,16-dihydrotanshinone I. Thus, the water-soluble and lipophilic compounds of SMRE appear to improve the I/R-induced vascular damage multifactorially and synergically. This 244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ameliorating effect of compounds derived from SMRE on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and target organ injury after I/R and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remedy with multiple drug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view PMID: 18048101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Acta Pharmacol Sin. 2008 Feb;29(2):169-76. Salvianolic acid B promotes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pinal cord-injured rats. 丹酚酸B促进脊髓损伤间质干细胞移植存活 Bi XB, Deng YB, Gan DH, Wang YZ.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IM: Stem cells hold great promise for brain and spinal cord injuries (SCI), but cell survival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to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as been poor. Salvianolic acid B (Sal B)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in brain-injured rats.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Sal B could improve transplan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survival in SCI rats. METHODS: SCI rats were treated with Sal B. The Basso-Beatie-Bresnahan (BBB) scale was used to test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Sal B was used to protect MSC from being damaged by TNF-alpha in vitro. Bromodeoxyuridine-labeled MSC were transplanted into SCI rats with Sal B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simultaneously. MSC were examined, and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SCI rats was tested.RESULTS: Sal B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245 lesion area from 0.26+/-0.05 mm2 to 0.15+/-0.03 mm2 (P<0.01) and remarkably raised the BBB scores on d 28,post-injury, from 7.3+/-0.9 to 10.5+/-1.3 (P<0.05), compared with the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control group. MSC were protected from the damage of TNF-alpha by Sal B. The number of surviving MSC in the MSC plus Sal B groups were 1143.3+/-195.6 and 764.0+/-81.3 on d 7 and 28, post-transplantation, more than those in the MSC group, which was 569.3+/-72.3 and 237.0+/-61.3, respectively (P<0.05). Rats with MSC transplanted and Sal B injected obtained higher BBB scores than those with MSC transplanted alone (P<0.05) and PBS (P<0.01). CONCLUSION: Sal B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to SCI and promotes the survival of MSC in vitro and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in vivo.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821534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单位: 汪芸(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蒋玉凤(河北大学药理教研室)汪芸 蒋玉凤 黄启福 刘智勤 王玺玫 蔡大勇丹酚酸B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损伤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3) 目的 探讨丹酚酸B(SalB)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损 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丹 酚酸B组,复制缺糖缺氧4 h的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内游离Ca2+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丹酚酸B组神经元的活性(0.450?0.105)、存活率(58.20?13.56)%以及MMP荧光值(126.24?12.09)高于模型组神经元的活性 246 (0.336?0.037)、存活率(43.40?4.73)%以及MMP荧光值(109.75?10.15),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丹酚酸B组LDH漏出率(15.84?1.47)%、细胞内Ca2+荧光强度(66.75?5.93)及凋亡率(4.82?2.48)%则低于模型组的LDH漏出率(27.39?3.75)%、细胞内Ca2+荧光强度(101.09?16.08)及凋亡率(10.83?2.13)%,两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丹酚酸B通过维持细胞内Ca2+稳态,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及降低细胞凋亡率,对缺糖缺氧损伤的大鼠皮层神经元 起到保护作用. 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作者单位: 陈嘉(广州中医药 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510405)孙京臣(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邹移海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冰(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陈嘉 孙京臣 邹 移海 黄冰 张进 张永斌 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F表达的影响 解放军 医学杂志 2008 33(3) 目的 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影响.方法 用贴壁培养法分离、 培养和纯化MSCs,取第三代MSCs进行实验.用含不同浓度丹酚酸B的低糖DMEM 培养液培养MSCs,ELISA法检测培养24、48、72h的上清中SCF的含量;RT-PCR 法检测培养24、48、72h的SCF mRNA的表达.结果 膜型和可溶型SCF mRNA均 有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0.3μg/ml、3μg/ml、30μg/ml丹酚酸B可明显 促进SCF的分泌和SCF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而0.03μg/ml 丹酚酸B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丹酚酸B可促进MSCs 分泌SCF并促进SCF mRNA的表达,提示SCF可能在中药丹参治疗心肌梗死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2008,作 者: 李佑生 王文健 马宇滢 刘毅 何春燕 何燕铭 陈伟华 应健 作者单位: 李佑生(深圳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020)王文健(复旦大学 247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40)FFA对足细胞活力的影响及丹酚酸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3)目的 考察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小鼠足细胞株活力的影响,以及丹酚酸与黄芪 多糖的干预效果.方法 取分化的足细胞,给予不同浓度(7.5 μmol、L~480μmol/L)的游离脂肪酸(FFA)干预,观察其对足细胞活力(XTT)的影响,以确定FFA干预的浓度,并根据不同浓度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治疗浓度范围.根据观察结果,取适当的FFA干预浓度(30μmol/L),观察不同浓度丹酚酸(2.5mg/L~:80mg/L)与黄芪多糖(0.05 g/L~1.6g/L)对足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结果 FFA自15μmol/L浓度开始,至480 μmol/L,对足细胞活力有明显影响,使足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丹酚酸2.5 mg/L~80 mg/L与黄芪多糖0.05 g/L~1.6 g/L对正常培养足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对FFA 30 μmol/L浓度干预后的足细胞活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在5mg/L~10mg/L浓度之间还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以10mg/L浓度作用最强,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着浓度的增加,保护作用无明显增强.黄芪多糖0.1 g/L~0.8 g/L的浓度足细胞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游离脂肪酸可明显降低培养足细胞的活力,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有较好的保护足细胞活力作用,其中以丹酚酸10mg/L浓度作用最强. 2008,天津中医药大学 徐秀梅 郭茂娟 赵旭 范英昌 丹酚酸B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3) 目的 观察丹酚酸B(SalB)干预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MSCs,对其进行分组诱导:SalB组(终浓度为250μg/L)、5-氮胞苷组(终浓度为10 μmol/L)、SalB联合5-aza组(终浓度分别为250μg/L与10μmol/L),诱导24h后继续培养4周,观察其形态 248 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Desmin和a-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 诱导后的MSCs体积增大,增殖减慢,并出现肌管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诱导后的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与5-aza组相比,SalB组cTnT表达较低,SalB联合5-aza组cTnT表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各组均表达心肌分化早期基因,SalB联合5-aza组诱导后的MSCs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SalB可在体外诱导大鼠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其与5-aza联合诱导可明显提高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 2008,汪芸; 蒋玉凤; 黄启福; 刘智勤; 王玺玫; 蔡大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河北大学药理教研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北京;丹酚酸B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损伤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年 0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B)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损 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丹 酚酸B组,复制缺糖缺氧4h的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内游离Ca2+和细胞凋亡率。结果丹酚酸B组神经元的活性(0.450?0.105)、存活率(58.20?13.56)%以及MMP荧光值(126.24?12.09)高于模型组神经元的活性 (0.336?0.037)、存活率(43.40?4.73)%以及MMP荧光值(109.75?10.15),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丹酚酸B组LDH漏出率(15.84?1.47)%、细胞内Ca2+荧光强度(66.75?5.... 【英文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on the primary cultured rat cortical neurons during combined 249 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Methods Primary cultured rat cortical neur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the model group and the SalB group.The cel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depriving oxygen and glucose for a period of 4 hours. The cortical neurons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MTT assay. The leakage rat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was measured by chromatometry. T...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472281) 【DOI】 CNKI:SUN:JZYB.0.2008-03-012 2008,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08;38(3):177-87. Protective effect of tetramethylpyrazine 四甲基吡嗪and salvianolic acid B on apoptosis of rat cerebr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under high shear stress.香港:10-20mM丹酚酸B对高剪应力下微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防凋亡,和四甲基吡嗪(川芎嗪)有协同作用 Li M, Zhao MQ, Kumar Durairajan SS, Xie LX, Zhang HX, Kum WF, Goto S, Liao FL.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limin@hkbu.edu.hk Apoptosis induced by high shear stress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e dysfunction of variou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e investigat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TMP) and salvianolic acid B (SAB) from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shear-induced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apoptosis in cultured rat cerebr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CMECs) under pathological high shear stress. Near-confluent cultures 250 of rCMECs were pretreated with TMP or SAB and their combinational dosages, and exposed to high shear stress generated by a rheometer.Apoptotic death rate of rCMECs was assess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Annexin V-FITC and propidium iodide (PI). We found that early and late stage apoptosis occurred at 3.0 Pa for a short duration of 450 sec but did not occur at 1.5 Pa. SAB inhibited the cells from apoptosis at concentrations from 10 microM to 20 microM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hile effect of TMP at 0.37 mM and 0.73 mM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Moreover, the combined use of TMP and SAB had synergistic anti-apoptotic effects (P<0.01).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TMP and SAB on rheologically induced endothelial injury is likely involved in their efficacy. 2008,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8;40(3):409-22. Epub 2007 Aug 17. Salvianolic acid B, an antioxidan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prevents 6-hydroxydopamine induced apoptosis in SH-SY5Y cells.丹酚酸B,作为来 自丹参的抗氧化剂,防治6-羟多巴胺诱发的细胞凋亡 Tian LL, Wang XJ, Sun YN, Li CR, Xing YL, Zhao HB, Duan M, Zhou Z, Wang SQ.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27# Taip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850, PR China. Oxidative stress caused by dopamin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Salvianolic acid B is an antioxidant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herb, Salvia miltiorrhiz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against 251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cell death in human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 Pretreatment of SH-SY5Y cells with salvianolic acid B significantly reduced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prevented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increases in intracellular calcium.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apoptosis was reversed by salvianolic acid B treatment.Salvianolic acid B reduced the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increase of caspase-3 activity, and reduced cytochrome C translocation into the cytosol from mitochondria. The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decrease in the Bcl-x/Bax ratio was prevented by salvianolic acid B. Additionally, salvianolic acid B decreased the activ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induced the activation of 6-hydroxydopamine-suppressed protein kinase C.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is dependent upon its antioxidative potential.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salvianolic acid B may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oxidative stress. PMID: 1788468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基金项目: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200708065)1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科(广东佛山,528000)涂泽松1 陈志维1 李逸群1丹参单体成份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 1 促进能量代谢2 清除自由基作用3 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介导作用4 改善微循环5 遏制钙超载 综上所述,丹参有效成份对再灌注损伤的各发病环节都有调节作用,从整体水平阻断损伤的发生,所以,随着丹参 252 单体成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深入,丹参单体成份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 前景。 2008,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资助项目(2005CB523404);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JCYB-JC16900)[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天津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93张萌[1] 王怡[2] 王虹[2] 王少侠[2] 柴丽娟[2]丹酚酸B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2008年 25卷 4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318-321摘 要:【目的】研究丹酚酸B(Sal B)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 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作 对照,连续灌胃给药7d。采用流式细胞术磷脂结合蛋白5(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FITC/PI)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实时荧光 定量反转录一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调控通路的基因表 达。【结果】丹酚酸B(Sal B)可以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Sal B可以显著降低Bax、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的表达,有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趋势。【结论】Sal B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梗 死后的心脏状况。 2008,基金资助: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3609411).[1]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系,天津300193 [2]天津中医大学,天津300193庞晓丽[1] 范英昌[2] 崔洁[1]中药对于实验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干预作用2008年 25卷 4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325-327摘 要:【目的】通过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 型,探讨中药对大鼠心肌梗死的干预作用。【方法】制作雄性Wistar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模型;利用中药复方心复康及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大鼠进行干预;2周后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分别评价大鼠心肌梗死面,测量室壁厚度; 253 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心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增殖情况及心肌再 生血管情况。【结果】N-BT染色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各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有 所下降,梗死区厚度有所增加,心功能有所改善(P〈0.05);增殖细胞核杭原 (PCNA)免疫组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数均有增加(P〈0.05);CD34免疫组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有增加(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中,应用中药复方心复康及单体丹酚酸B治疗可以减少梗死区面积,增加梗死区心室厚度,促进梗死周边区域血管再生, 改善心功能。 2008,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田影 何克江 朱靖博丹酚酸B的体外抗氧化活性2008年 27卷 4期《大连工业大学学报》起止页码:304-308摘 要:为考察丹酚酸B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应用比色法测定丹酚酸B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的O2^-?、DPPH.的清除能力及其还原 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并考查丹酚酸B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 表明,丹酚酸B有很强的.OH、O2^-?、DPPH.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抗脂质过氧 化能力,且其抗氧化活性随丹酚酸B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2008,Neurochem Int. 2008 Mar-Apr;52(4-5):741-50. Epub 2007 Sep 16. Salvianolic acid B inhibits Abeta fibril formation and disaggregates preformedfibrils and protects against Abeta-induced cytotoxicty. Durairajan SS, Yuan Q, Xie L, Chan WS, Kum WF, Koo I, Liu C, Song Y, Huang JD,Klein WL, Li M.香港:丹酚酸B治疗AD 抑制Abeta纤维形成和解聚抗Abeta细胞毒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 Kong, China. 254 One of the major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the appearance of senile plaques characterized by extracellular aggregation of amyloid beta-peptide (Abeta) fibrils. Inhibition of Abeta fibril aggregation is therefore viewed as one possible method to halt the progression of AD.Salvianolic acid B (Sal B) is an active ingredient isola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mo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Recent findings show that Sal B prevents Abeta-induced cytotoxicity in a rat neural cell line.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Sal B-mediated neuroprotection, its effects on the inhibition of Abeta1-40 fibril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 of the preformed Abeta1-40 fibri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using Thioflavin T fluorescence assay and Abeta aggregating immunoassay. We found that Sal B can inhibit fibril aggregation (IC(50): 1.54-5.37 microM) as well as destabilize preformed Abeta fibril (IC(50): 5.00-5.19 microM)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Sal B is a better aggregation inhibitor than ferulic 阿魏酸d but less active than curcumin 姜黄色素in the inhibition of Abeta1-40 aggregation. I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Sal B-treated Abeta1-40 fibrils are seen in various stages of shortening or wrinkling with numerous deformed aggregates of amorphous structure. Circular dichroism二向色性data indicate that Sal B dose dependently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beta-structured aggregates of Abeta1-40. Addition of preincubated Sal B with Abeta1-42 significantly reduces its cytotoxic effects on human 255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al B has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the treatment of AD, and warrant its study in animal model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7964692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天津300193姜民 郭利平 周王怡 李晶 王婕丹酚酸A对缺氧/复氧损伤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2008年 25卷 5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406-407摘 要:【目的】通过对观察 丹酚酸A对缺氧/复氧(H/R)损伤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因子 -1(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丹酚酸A对缺血再灌注急性期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培养BMEC,丹酚酸A预处理20h后制作(H/R)/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BMEC细胞间黏附因子-1 ICAM-1 mRNA的表达。以尼莫地平作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CAM-1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丹酚酸A组ICAM—1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丹酚酸A可降低H/R损伤条件下BMEC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提示阻抑粒细胞黏附作用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2008,作 者: 张萌 高秀梅 王怡 徐强 樊官伟 作者单位: 张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高秀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母体文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8年05月01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丹酚酸B对心肌梗 256 死大鼠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酚酸B(Sal B)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中药组分配伍的作用。方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作对照,连续灌胃给药7天。用彩色超声心动仪观察心脏左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 Sal B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Ds)、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升高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论: Sal B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结构和功能。 2008,J Ethnopharmacol. 2008 May 22;117(3):408-14. Epub 2008 Mar 10. Pharmacokinetics of salvianolic acids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 and without Panax quinquefolium西洋参 protopanaxadiol saponins 原人参二 醇皂苷, in rats.和人参合用可延长清除半衰期 Yang XN, Wang YJ, Liu YS, Tang X. School of Pharmac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03 Wenhua Road, Shenyang 110016, Liaoning Province, PR China. AIM: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anax quinquefolium protopanaxadiol saponins (PQDS) extracts on the plasma protein binding and pharmacokinetic of salvianolic acids extracts extrac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alvia miltiorrhiza,. Salvianolic acids are used to treat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PQDS has similar functions.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icacy if the two extracts are developed as a compound prescription for inje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An establishe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coupled with microdialysis was used.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given salvianolic acids extracts and a 257 compound of the two extracts via femoral vein.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ntage protein binding as well a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The rat plasma protein binding of the four salvianolic acids increased by different degrees at three dose levels (25, 50,100mg/kg of salvianolic acid B) when the two extracts were administered together.Also, their elimination half-life was prolonged, and their plasma concentrations remained stable longe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 dose of 50mg/kg (salvianolic acid B).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QDS extracts could delay the excretion of salvianolic acids as well as maintain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salvianolic acids extracts administered alone. PMID: 18406088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Food Chem Toxicol. 2008 May;46(5):1510-5. Epub 2008 Jan 30. Salvianolic acids prevent acute doxorubicin cardiotoxicity in mice through suppression of oxidative stress. 丹酚酸通过抗氧化应激防止阿霉素 心脏毒性 Jiang B, Zhang L, Li M, Wu W, Yang M, Wang J, Guo DA.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PR China. baohong_jiang@yahoo.com.cn 258 Although doxorubicin is an effective antitumor agent, the serious cardiotoxicity medi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as remained a considerable clinical problem. In China, salvianolic acid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cardioprotection. To test whether salvianolic acids holds the potential to be protective against cardiotoxicity of doxorubicin, we created an acute cardiac injury mice model. Therapeutic treatment with salvianolic acids (40 mg/kg for 3 connective days) significantly reduced doxorubicin-induced (15 mg/kg) toxicity,including elevation of body weight and heart weight/tibia length ratio, decrease of creatine kinas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heart vacuolation.Furthermore,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s were verified by oxygen radicals absorbance capacities assay in vitro and malondialdehyde detection in vivo, suggesting one possible mechanism of salvianolic acids on cardioprotection through blocking oxidative stress. PMID: 1823441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Eur J Pharmacol. 2008 May 31;586(1-3):226-33. Epub 2008 Feb 29.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on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balloon-induced vascular injury.丹酚酸B镁作为抗氧化剂 治疗气囊诱发的 血管损伤后心内膜形成 Hur KY, Seo HJ, Kang ES, Kim SH, Song S, Kim EH, Lim S, Choi C, Heo JH, Hwang KC, Ahn CW, Cha BS, Jung M, Lee HC. 259 Brain Korea 21 Project for Medical Science,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response to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restenosis. Rec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PDGF increases intracellular level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VSMCs and that both PDGF-induced VSMC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a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dependent. Danshen is a representative oriental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isease. Previously, we reported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n active component of Danshen, is a potent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in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carotid artery injury in rats along with its effects on the PDGF signaling pathway for stimulating VSMC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vitro. PDGF is dimeric glycoprotein composed of two A or two B chains. In this study, we used PDGF-BB, which is one of the isoforms of PDGF (i.e., PDGF-AA, PDGF-BB, and PDGF-AB).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directly scaveng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a xanthine/xanthine oxidase system and reduced PDGF-BB-induced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in VSMCs. In a rat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 model,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treatment (10 mg/kg/day, i.p)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of neointimal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vehicle treatment 260 (benzyl alcohol 苯甲醇, 苄醇.) In cultured VSMCs,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PDGF-BB-in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as measured by 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and 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s, respectively. Further,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inhibited PDGF-BB-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phosp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Akt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pathways by scaveng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 poten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cavenger, prevented both injury-induced neointimal formation in vivo and PDGF-BB-induced VSMC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vitro, suggesting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ay be a promising agent to prevent atherosclerosis and restenosis following angioplasty. 2008,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北京100029李克明 付桂香丹参中丹酚酸B的药理研究进展2008年 22卷 6期《中日友好医院学报》起止页码:366-367,377 2008,1. 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2.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斯日古楞1 ,刘洪涛2中药酚酸的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亚太传统医药第4 卷第6 期2008 年6 月摘 要:中药酚酸是一类广泛分布在药用植物具有多个酚羟基的化合物,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对近5 年国内外关于中药酚酸类化合物吸收和代谢研究的文献进行 261 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综述了中药酚酸类化合物的种类,着重从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四个方面综述了中药酚酸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中药酚酸物质提供参考。 2008,(1.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 300070; 2.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 急腹症研究所,天津 300100)周 静1 , 李惠芬13, 王洪志2 , 骆 达1 , 杜 凡1 , 王宇歆2 , 吴咸中2 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抑菌作用的考察 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19卷第9期摘要:目的考察丹参中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抑 菌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参酮?A 含量;以平板二倍稀释法统计最小抑菌浓度(M IC) ,探讨其体外抑菌作用。结果丹参水溶性成分 和脂溶性成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临床株;大肠埃希菌标准株;铜绿杆菌标准株;大肠杆菌临床株1、临床株2有抑菌作用,两种抑菌药液均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标准株、临床株作用最强,对大肠埃希菌标准株作用相对较弱;水溶性成分的抑菌作用强于脂溶性成分。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均具有一定 的抑菌活性,提示该作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2008,[1]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佛山528225 [2] 广东医学院药理学 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范焕琼[1] 崔燎[2]丹酚酸B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 成骨细胞的影响2008年 24卷 7期《中国药理学通报》起止页码:978-9792008,[1]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肾内科,溧阳213300 [2]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 内科,南京210011潘荣华[1] 芮国华[1] 姚刚[2] 吴冀宁[2] 武晓春[2] 杨春[2]丹酚酸B对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2008年 9卷 9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起止页码:779-781,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设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丹酚酸 262 B30mg?kg^-1?d^-1)术后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光镜观察肾间质纤维化、 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大鼠肾间质 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UUO模型第9天时大鼠肾组织TGF-β1、α-SMA和Vimentin表达明显增强,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加。采用丹酚酸B治疗后,肾组织TGF-β1、α-SMA和Vi-mentin表达的异常增强能得到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其能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和TGF-β1过度表达,进一步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EMT)有关。 2008,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南京210046张良 袁冬平 徐立 蒋宝平 方泰惠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2008年 19卷 6期《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起止页码:467-469摘 要: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心肌缺血60min后再灌注60min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给药后心肌组织匀浆、 血浆中内皮素(ET)、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Sal B对MIRI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Sal B中、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心肌组织和血浆中ET的含量,提高NOS的活性,增加NO的释放(P〈0.05或P〈0.01)。结论Sal B减轻MIRI可能是通过调节ET/NO系统的平衡,维持冠脉血管张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而实现的。 2008,基金资助:本课题为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No.2005038136)[1]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深圳518000 [2]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210000李佑生[1] 王文健[2] 263 刘毅[1] 马宇滢[1] 何春燕[1] 何燕铭[1] 陈伟华[1] 应健[1]游离脂肪酸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2008年 9卷 7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起止页码:606-608摘 要: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足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中药组分丹酚酸与黄芪多糖防治FF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的培养方法诱导足 细胞分化,分为空白组、FFA组(FFA30μmol/L)、FFA+丹酚酸组(10mg/L)、FFA+黄芪多糖组(0.2g/L),干预24h后收集细胞,以AnnexinV-FITC和PI双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足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加FFA组足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加入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后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的百分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FA有促进足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足细胞的凋 亡有抑制作用。 2008,Biol Pharm Bull. 2008 Jul;31(7):1381-6. Inhibitory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the high glucose-induced mesangial proliferation via NF-kappaB-dependent pathway. Luo P, Tan Z, Zhang Z, Li H, Mo Z.丹酚酸B通过NF-kappaB-依赖途径抑制高糖诱发的肾系膜细胞增殖 West China School of Pharmacy,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PR China. Salvianolic acid B (Sal B) is one of the major water-solubl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Danshen in Chinese) that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beneficial to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se effects are not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mesangial proliferation via modulation of NF-kappaB. To 264 explain this, human mesangial cells were pretreated with or without Sal B (0.1, 1, 10 microM) for 24 h and stimulatedwith high glucose (30 mM). Then the effects of Sal B on mesangial cells proliferatio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were evaluated by 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 assay, flow cytometry assa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elatin zymography assay and western blot assa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al B could inhibit high glucose-induced mesangial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partially through modulating the cell-cycle progress and MMP-2 and MMP-9 activities via suppressing NF-kappaB activation, suggesting that Sal B may be a promising agent for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859177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8,基金资助: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5810401037)[1]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 [2]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3张益嘉[1] 吴铁[1] 崔燎[1,2] 张新乐[1] 吴光樑[1] 李彬[1] 袁红江[1] 戴娟秀[1]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与丹酚酸B对去卵巢大鼠血脂的调 节作用2008年 10卷 7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起止页码:146-148摘 要:目的:探讨两种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与其主要成分丹酚酸B等对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以去卵巢大鼠为血脂紊乱模型。预防用药90天,观察以上3种丹参制剂分别对大鼠 265 血脂谱各值以及体重、肝脏、子宫重量等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去卵 巢组大鼠体重、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明显升高(P〈0.01、P〈0.05),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sTG)升高不明显,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子宫重量显著下降 (P〈0.01、P〈0.05);与去卵巢组相比。3个丹参药物预防组可显著降低TC和TG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或P〈0.01),对体重、子宫重量没有 显著影响。结论:两种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与丹酚酸B能有效降低去卵巢大 鼠血脂,其主要成分丹酚酸B在其中有确切的药理学作用。 2008,基金资助: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04311121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华声瑜[1] 赵桂峰[2] 郭茂娟[1] 范英昌[1](指导)丹酚酸B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 化过程对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 mRNA表达的影响2008年 35卷 8期《辽宁中医杂志》起止页码:1254-1258摘 要:目的: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vianolie acid B,SalB)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Nkx2.5、GATA-4 mRNA的表达,从而确定大鼠MSCs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 胞的特点。方法: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方 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μmol/L5-氮胞苷(5-azaeytidine,5-aza)及250μg/LSalB联合5-aza(5-aza+SM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GATA-4和Nkx2.5基因表达。结果:?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诱导4周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 266 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 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NKx2.5、GATA-4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结论: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且在 Nkx2.5基因表达上丹酚酸B的优势更加明显。 2008,作 者: 华海婴 樊予惠 朱琳 作者单位: 华海婴(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450052)樊予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450052)中药有效成分调控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医药导报 英2008 27(8)近年来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治疗靶点.但目前临床仍缺乏抗肝纤维化的良药,中药尤其是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肝纤维 化方面的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药有效成分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川芎嗪、姜黄素等在调控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2008,作 者: 郭永学 张华 董悦生 修志龙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大连116024 母体文献: 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 八届中国药师周 会议时间: 2008年10月18日 会议地点: 石家庄 主办单位: 中国药学会 丹酚酸B的水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 2008,J Enzyme Inhib Med Chem. 2008 Aug 4:1. [Epub ahead of print] Superoxide radicals scavenging and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丹酚酸B镁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和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Liu X, Chen R, Shang Y, Jiao B, Huang C.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P.R. 267 China.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superoxide radicals scavenging effect and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by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which was originally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lso named Danshen or Dansham), an important herb in Oriental medicine. Superoxide radicals were generated both in beta-NADH/PMS system and xanthine/ xanthine oxidase system.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reduction of NBT induced by superoxide radicals with an IC(50) of 29.8 mug/mL and 4.06 mug/mL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systems. Further study suggested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can directly inhibit xanthine oxidase and exhibits competitive inhibition.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was also found to have the hypouricemic activity in vivo against potassium oxonate 氧嗪酸钾 -induced hyperuricaemia in mic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t doses of 10, 20 and 30 mg/k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erum urate level when compared to the hyperuricemia control. In addition,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HL-60 cells from superoxide radicals-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xanthine/ xanthine oxidase reactions. This study provided evidence that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exhibits direct superoxide radicals scavenging and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PMID: 18686136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2008,基金资助: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706205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 268 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李霁 王阶 王师菡 何庆勇丹酚酸在冠心病中的研究概况 与进展2008年 35卷 11期《辽宁中医杂志》起止页码:1788-1789 2008,作 者: 陈倩 王丽娜 彭渊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母体文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 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 疾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8年11月01日 会议地点: 上海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盐对纤维化肝组织HIF-1α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影 响 ? 2008,作 者: 闫秀川 陈倩 沈丽 陶艳艳 刘成海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母体文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 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08年11月01日 会议地点: 上海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丹酚酸B盐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部分作用 机制 ? 2008,[1]青岛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山东青岛266021 [2]青岛大学医学院设备科,山东青岛266021 [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青岛266003张良 袁冬平 徐立 蒋宝平 方泰惠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 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2008年 19卷 6期《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起止页 码:467-469摘 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 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免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A—B治疗组于左前降支结扎后静滴SA—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分别 269 于结扎前、缺血0.5h、再灌注1h及4h静脉采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 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浆NO浓度、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缺血0.5h后,血浆NO浓度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浆ET含量和血4、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升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 治疗组应用SA—B后,再灌注1h及4h时血浆NO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升 高(P〈0.01),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 显降低(P〈0.01)。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 及血小板活化,SA—B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2008,作 者: 吴宏伟 杨洪军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母体文献: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8年12月01日 会议地点: 长沙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于抗氧化活性的丹参药材质量评价 ? 2009,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程晓亮 导师姓名: 倪力军 学科专业: 制药工程与技术学位年度: 2009 丹酚酸B提取、双氢丹酚酸B合成及其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 2009,柳艳(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傅博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柳艳 傅博强 李磊 戴金凤 赵鸿雁 植 270 物多酚清除自由基活性高通量筛选技术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9(1)目的:构建植物化学物在线清除自由基活性高通量筛选技术,创建植物化学物抗氧化活性研究新方法.方法:以附带2个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装置和流动注射技术为手段,引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DPPH)有机自由基分别与 经HPLC分离的植物化学物发生在线清除反应,优化流速、反应管尺寸等条件,比较反应前后DPPH吸收信号的变化.结果:确定和验证了两类植物多酚化学物茶多 酚和丹酚酸在线清除自由基活性HPLC-DPPH表征方法.反应环聚醚醚酮(PEEK)盘管规格为长10 m、内径0.254 nnn.DPPH浓度为1.0×10-5 moL/L.流速为0.7~0.8 ml/min.结论:HPLC-DPPH流动注射在线表征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组分植物化学 物抗氧化能力的高通量筛选. 2009,Pancreas. 2009 Jan;38(1):71-7. Protectiv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chronic pancreatitis induced by 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solution in rats.丹酚酸B预防慢性胰腺炎 Lu XL, Dong XY, Fu YB, Cai JT, Du Q, Si JM, Mao JS. Departments of Gastroenter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xinliang.lu@yahoo.com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on pancreatic damage in experimental chronic pancreatitis. METHODS: Chronic pancreatitis was induced by infusion of 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into the pancreatic duct in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5 weeks, the rats in group 2 were treated with Sal-B by gavage for 8 weeks. Salvianolic acid B was given at a daily dose of 10 mg/kg body 271 weight. At the end of 12 weeks, the levels of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on an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serum hyaluronic acid and lamin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pancreatic tissue malondialdehyde (MDA) was analyzed, and the degree of pancreatic damage was determin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similar in all groups (P > 0.05 for all). Salvianolic acid B treatment did not obviously reduce hyaluronic acid and laminin concentration in blood (P > 0.05). Salvianolic acid B treatment decreased MDA concentration in pancreatic tissue (P < 0.01). Salvianolic acid B clearly improved pancreatic histological findings and prevented the activation of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CONCLUSIONS: Sal-B treatment decreased MDA concentration in pancreatic tissue, attenuated morphological pancreatic damage,and prevented the activation of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in experimental chronic pancreatiti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8766118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Cardiovasc Res. 2009 Jan 1;81(1):148-58. Epub 2008 Sep 24. Salvianolic acid B protects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from oxidative stress damage: a possible protective role of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induction.丹酚酸B保护人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机制:葡萄糖调节 蛋白78( GRP78)的诱导 Wu HL, Li YH, Lin YH, Wang R, Li YB, Tie L, Song QL, Guo DA, Yu HM, Li XJ.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Health 272 Scienc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3, PR China. AIMS: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both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Sal B) an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Sal B protects endothelial cells from damage caused by oxidative stress. METHODS AND RESULTS: Pretreatment with Sal B markedly attenuated H(2)O(2)-induced viability loss,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akage and apoptosi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The mechanism of Sal B protection was studied using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coupled with hybrid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Database searching implicated that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 a central regulator for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stress, was up-regulated in Sal B-exposed HUVECs.GRP78 expression regulation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and RT-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es. Additionally, GRP94, which shares significant sequence homology with GRP78, was also up-regulated in Sal B-treated cells. Sal B caused pancreatic ER kinase (PKR)-like ER kinase (PERK) activation followed by the phosphorylation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 alpha (eIF2 alpha) and the expression of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 (ATF4). Knockdown of endogenous ATF4 expression partially repressed Sal B-induced GRP78 induc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ATF6 was also activated by Sal B. Knockdown of GRP78 by siRNA significantly reduced 273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 B.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al B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GRP78 by activating ATF6 and the PERK-eIF2 alpha-ATF4 pathway. Furthermore, up-regulation of GRP78 by Sal B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from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cellular damage.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881518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作者单位: 李庆雯(天津体育学院,300381)南亚昀(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李庆雯 南亚昀 姜希娟 谭俊珍 范英昌丹酚酸B对离体内皮祖细胞黏附、趋化和增殖的影响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8(1) 【目的] 探讨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离体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趋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免疫细胞化学法(CD34/CD133/)鉴定.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干预的EPCs,DiI染色法,Transewell小室与DAPI染色法和Brdu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PCs的黏附、趋化和增殖能力.[结果]丹酚酸B组EPCs的黏附细胞数量为(37.00?3.27),24 h和48 h趋化的细胞数量分别 为(26.32?2.66)和(53.41?3.85),增殖的细胞数量为(41.17?3.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酚酸B能够有效促进离体内 皮祖细胞的黏附、趋化和 2009,作者单位: 王磊(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烟台市药品检验所,山东,烟台,265400)丁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都婧(烟台山医院,山东,烟台,2654000)王磊 丁黎 都婧 丹参的研究近况药品评价 年,卷(期): 2009 274 6(2) 2009,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华声瑜 范英昌 马轶文 丹酚酸B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esmin、α-actin mRNA表达的影响 天津中医药 2009 26(2) [目的]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B)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 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Desmin和α-actin mRNA的表达,确定大鼠MSCs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 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方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μmol/L5-氮胞苷(5-azaeytidine,5-aza)及250μg/L SalB联合5-aza(5-aza+Sal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 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Desmin、α-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 1)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2)诱导4周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 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Desmin和α-actin mRNA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2009,Brain Res. 2009 Mar 31;1263:114-21. Epub 2009 Jan 31. SMND-309, a novel derivate of salvianolic acid B, ameliorates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 characterization and role.(丹酚酸B降解产物,即使在脑梗塞后6小时使用,也能很好保护脑组织,梗塞后30分钟一次性大剂量 使用(冲剂疗法),25mg/kg,保护作用可以延长到7天,明显增加脑内ATP含量,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和呼吸链复合体活性,减少MDA,增加SOD和GSH-Px。) Tian J, Fu F, Li G, Wang Y, Gao Y, Liu Z, Zhang S. 275 School of Pharmacy,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gdong, PR China. (2E)-2-{6-[(E)-2-carboxylvinyl]-2,3-dihydroxyphenyl}-3-(3,4-dihydroxyphenyl) propenoic acid, a novel compound designated SMND-309, is a new degradation produ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whether SMND-309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per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MND-309 at doses higher than 4.0 mg/kg (i.v.) produced a significant neuroprotection in focal ischemia rats when administered 30 min after the onset of ischemia. SMND-309 (25.0 mg/kg, i.v.)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even after delayed administration at 1 h, 3 h and 6 h after ischemia.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SMND-309 (25.0 mg/kg,bolus injection intravenous at 30 min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as still present 7 days after ischemia. Meanwhile, SMND-309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brain ATP content, improved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complex activities and attenuated the elevation of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the decrease in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glutathione-peroxidase (GSH-Px) activity in brain mitochondria. All of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MND-309 exerts potent and long-term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with a favorable therapeutic time-window in the model of permanent cerebral ischemia,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s may be due to the amelioration of cerebral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y. 276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36883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244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300193 [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0381 [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南亚昀[1] 李庆雯[2] 谭俊珍[3] 王宇春[1] 范英昌[1]丹酚酸B预处理EPCs联合BMSc移植对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2009年 26卷 1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60-6摘 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中药 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s)按不同比例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进行混合后注射至缺血局部,观察细胞移植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功能的改 善情况。[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与BMSCs;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处理的EPCs,以不同比例(1:1,2:1,4:1,8:1)与BMSc混合,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周边分5点注射。[结果恪细胞移植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心 肌梗死大鼠心室结构,增强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结果:同一时间细胞移植组均 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结构,增强心功能,与模型组相比,4:1组、8:1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丹酚酸B预处理的EPCs联合BMSc的移植促进了AMI大鼠左室功能的恢复。 2009,基金资助: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2443). [1]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天津300381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李庆雯[1,2] 谭俊珍[2] 南亚昀[2] 范英昌[2]丹酚酸B干预EPCs对BMSCs移植的AMI大鼠心肌VEG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2009年 26卷 1期《天津中医药》起止 页码:57-59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 27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fAM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 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与B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CD34/CD133/CD44)分别鉴定两种细胞。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 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干预的EPCs,与BMSCs混合,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周边分5点注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EPCs与BMSCs共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13.179?3.053、23.634?4.705,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酚酸干预EPCs提高BMSCs移植后大鼠心肌VEGF、bFGF蛋白表达,有效改善了BMSCs向心肌分化的血管微环境。 2009,Dig Dis Sci. 2009 Jan 21. [Epub ahead of print] The Strategy of Combined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and Salvianolic Acid-B Pretreatment to Prevent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哈尔滨发现丹酚酸B预处理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Kong R, Gao Y, Sun B, Chen H, Wang G, Wang X, Zhu H, Pan S, Xue D, Jiang H.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You Zheng Street 23, Harbin, China. Background: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liver surgery, especially for extended hepatectom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ombine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and salvianolic acid-B (Sal-B) pretreatment against IRI-induced hepatocellular injury. Methods Sixty 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around 200 g were randomized into five 278 groups (n = 12): sham group: only anesthesia and laparotomy; IR group: 90 min sustained ischemia by blocking the left portal vessels; IPC group: 10 min ischemia and 10 min reperfusion prior to the sustained ischemia; Sal-B group: 10 mg/kg injection of Sal-B intravenously 10 min prior to the sustained ischemia; IPC + Sal-B group: same IPC procedure as in IPC group,but proceed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al-B 10 min prior to sustained ischemia. After 5 h of reperfusion, serum levels of ALT and AST were measured; the amou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adenine nucleotides in liver tissue was determined;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caspase-3 was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t and western blotting techniques; the severity of apoptosis and 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was evaluated by TUNEL and H&E staining,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serum aminotransferases, hepatic MDA concentration, and apoptotic index in groups IPC, Sal-B, and IPC + Sal-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IR group (P < 0.001), while the IPC + Sal-B group had the lowest values among these groups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IR group, groups IPC and Sal-B not only had statistically higher ATP levels and energy charge (EC) values (P < 0.01), but also had upregulated Bcl-2 expression and downregulated cleaved caspase-3 expression in liver tissue. All these effects were further augmented in the IPC + Sal-B group.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results.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combined IPC and Sal-B pretreatment had a synergistically protective effect on liver tissue 279 against IRI, which might be due to decreased post-ischemic oxidative stress, improved energy metabolism, and reduced hepatocellular apoptosis. PMID: 19156521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2009,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09;42(1):7-18. The attenuation effect of 3,4-di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 on venular thrombosis induced in rat mesentery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北京通过光化学反应证明丹参素和丹酚酸B抑制肠系 膜静脉血栓形成 Wang F, Liu YY, Liu LY, Zeng QJ, Wang CS, Sun K, Yang JY, Guo J, Fan JY, Han JY. Tasly Microcirculation Research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China. 3,4-di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DLA) and salvianolic acid B (SAB) are two major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M). Previous works have revealed the ability of DLA and SAB to scavenge oxygen free radicals,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CD11b/CD18 in neutrophil. Cardiotonic pills (CP), which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paration containing DLA and SAB, was found to inhibit venular thrombosis induc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 (PR) in rat mesentery. 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d the effect of DLA and SAB on PR-induced thrombosis in rat mesentery by utilizing a microcirculation 280 dynamic viewing system.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both DLA and SAB delayed thrombus-initiation time, while DLA also prolonged thrombus half-size time. The experiments explore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at the dihydrorhodamine 123 (DHR) fluorescence in the mesenteric venular walls after PR challenge was diminished by pretreatment with either DLA or SAB, the expression of CD18 in neutrophils elicited by PR was depressed by administration of DLA, whil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in rat mesentery induced by PR was damped by SAB.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the two substances is likely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most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rombosis, through either directly scavenging the peroxides produced and/or indirectly depressing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neutrophil.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363236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9 Feb;104(2):176-84. Epub 2008 Dec 16.山东烟台发现丹酚酸B类似物减少皮层神经元凋亡和改善线粒体 能量代谢 SMND-309, a novel derivate of salvianolic acid B, attenuates apoptosis and ameliorates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in rat cortical neurons. Tian J, Li G, Zhang S, Gao Y, Jiang W, Fu F, Liu Z. School of Pharmacy,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China. SMND-309, a novel compound (2E)-2-[6-[(E)-2-carboxyvinyl]-2,3-dihydroxyphenyl]-3-(3,4-dihydroxy 281 phenyl) acrylic acid, is a new derivate of salvianolic acid B. The present study elucidates the effects of SMND-309 on the cultured rat cortical neuron damage induc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ND-309 treatment obviously attenuates apoptosis and ameliorates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in rat cortical neurons by increasing cell survival rate, mitochondrial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enzymes activities,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ontrol ratio and th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content, and by decreasing mitochondrial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lactate dehydrogenase release, intracellular Ca(2+) level and caspase-3 activity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Moreover, SMND-309 exhibits significantly higher potency as compared to salvianolic acid B.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MND-309 has a protective potential against cerebral ischaemic injury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s may be due to the sup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Ca(2+) elevation and caspase-3 activity, and improvement of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antioxidant property.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14374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广州医学院第一 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刘梅[1] 夏鑫华[2] 张志敏[2] 武志娟[2] 潘素滢 282 [2]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丹酚酸B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2009年 32卷 2期《中药材》起止页码:265-267摘 要:目的:利用体外抗氧化模型,定 量比较丹参药材的代表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丹酚酸B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强弱,探讨其抗氧化能力产生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为寻找丹参治 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经典Fenton反应,根据公式计算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建立量效关系曲线,通过量效曲 线算出清除率为50%时样品的浓度(IC50)值。结果:四种酚性化合物清除羟 自由基的IC50值大小顺序为:丹参素〉咖啡酸〉原儿茶醛〉丹酚酸B,表明丹酚酸B的作用最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作用相近。结论:丹酚酸B可能是丹参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活性成分。 2009,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472281)[1]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00汪芸[1] 蒋玉凤[1] 黄启福[1] 崔巍[2] 蔡大勇[1] 王玺玫[1]丹酚酸B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神经元的作用机制研究2009年 25卷 2期《中国病理生理杂志》起止页码:275-279摘 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性损伤模型,探讨丹酚酸B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缺糖缺氧 /复糖复氧组和丹酚酸B治疗组,复制缺糖缺氧3h后复糖复氧24h的细胞模型。采用MTr法观察神经元的活性,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细胞凋亡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 内游离钙水平,以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缺糖 缺氧/复糖复氧组相比,丹酚酸B可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以及MMP荧光值(P<0.05,P<0.01),同时可降低LDH漏出率、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和凋亡 283 率(P<0.01);荧光染色显示,丹酚酸B可减轻缺糖缺氧/复糖复氧诱导的细 胞核的损伤。结论:维持MMP和钙稳态可能是丹酚酸B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 氧处理的神经元的作用机制。 2009,基金资助: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7072014)[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100029 [2]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病理生理 室,北京100010梁雅慧[1] 李萍[2] 黄启福[1] 赵京霞[2] 刘欣[2] 戴淼可[2]丹酚酸B在体外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2和9活性的抑制作用2009年 7卷 2期《中西医结合学报》起止页码:145-150摘 要: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活性依赖于金属锌离子的蛋白 酶.它可以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外基质成分。MMPs水解蛋白质的特性有利于创伤 愈合过程中坏死组织的清除.以及细胞的迁移。降低慢性创面升高的MMPs活性可能是治疗慢性皮呋溃疡的新途径。丹参外用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是丹参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水溶 性成分。本研究主要观察Sal B在体外对MMPs的活性是否有直接影响。方法: 人MMP-1和MMP-2被醋酸氨基苯汞(p-aminophenylmercuric acetate,APMA)激活后,与不同浓度的Sal B共同孵育1h,通过底物裂解法观察其活性的改变。 MMP-9在中性粒细咆(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中含量丰富,因 此以大鼠腹腔PMN作为MMP-9的来源。PMN裂解产物与不同浓度的Sal B共同孵育1h,通过明胶酶谱法,观察其中MMP-9活性的改变。结果:Sal B在0.0024~0.3g/L浓度范围内对MMP-1和MMP-2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0.090?0.015)g/L和(0.080?0.005)g/L;在0.003~O.3g/L浓度范围内对MMP-9的活性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抑制作用(P<0.01),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Sal B可抑制 284 MMPs的活性,改善慢性创面高酶活性是丹参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9,[1]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 [2]烟台市药品检验所,山东烟台265400 [3]烟台山医院,山东烟台265400王磊[1,2] 丁黎[1] 都婧[3]丹参的研究近况2009年 6卷 2期《药品评价》起止页码:69-73 2009,[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C137)1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 2 陕西省农业工程勘察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62 刘海英1 ,仇农学1 ,姚瑞祺1 ,穆伟航2我国86 种药食两用植物的抗 氧化活性及其与总酚的相关性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 卷 第2 期 174-176 [摘 要] 【目的】筛选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食品原料, 以期开发中国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方法】应用Folin-Cio-calteu 法、铝盐显 色法、铁离子还原能力法( 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 FRAP) 和 DPPH 自由基分析法,对86种药食两用植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含量、黄酮含 量及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86 种药食两用植物材料的 总抗氧化能力具有很大差异,其与总酚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R2 = 0. 933 3) , 其中青果、丁香、诃子肉、丹参、红景天、花椒、金荞麦、槐花等8 种药食两 用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总抗氧化能力( FRAP 值> 2. 35 mmol/ g ,DPPH清除率> 85 %) ,并具有较高的总酚含量( > 85 mg/ g) 及黄酮含量( > 30 mg/ g) 。【结 论】药食两用植物材料总酚含量是初步筛选其抗氧化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且筛 选出的8 种药食两用植物材料能够用于抗氧化功能性食品的研制。 2009,基金资助: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043111211). 天津中医 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193华声瑜 范英昌 马轶文 王强丹酚酸B对大鼠骨 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esmin、α-actin mRNA表达的影响2009年 26卷 2 期《天津中医药》起止页码:145-148摘 要:[目的]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B) 285 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Desmin和d—actinmRNA的表达,确定大鼠MSCs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 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 疫组化方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μmol/L5-氮胞苷(5-azacytidine,5-aza)及250μg,LSalB联合5-aza(5-aza+Sal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Desmin、α-actinmRNA的表达。[结果]1)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2)诱导4周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Desmin和α—actinm RNA表达明显增强。[结论]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2009,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资助项目(No. 05DZ197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672761)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田甜; 徐列明;丹参及其组分丹参酚酸B盐对门静脉高压小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年 02期 【摘要】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及其组分丹参酚酸B盐(salvianolic acid B,SA-B)对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所致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模型小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8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内皮素A受体(endothelin A receptor , ETAR)阻断剂组、黄芪组、黄芪多糖组、延胡索组、丹参组、SA-B组,每组12只。预先灌胃等量药物或蒸馏水,1次/d,共3 d。用微量注射泵以80μL/min速度从尾静脉注射 286 ET-1(1 .6μg/kg) ,建立门静脉高压模型。每组中6只小鼠用激光多普勒测定 尾静脉注射ET-1前后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另6只活体观察注射ET-1前后肝脏微循环流速。结果:各组注射ET-1后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SA-B组和ETAR阻断剂组下降幅度较模型组小(P<0 .01) ;黄芪组和黄芪多糖 组下降幅度与模型组接近,与S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 SA-B 组则与ETAR 阻断剂组作用相当。从各组肝脏微血管流速的变化来看, SA-B 组 和ETAR 阻断剂组流速下降幅度均小于模型组( P < 0. 05 , P < 0. 01) ;丹参 组、SA2B 组的下降幅度与ETAR 阻断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 和SA2B 能对抗ET21 引起的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和微循环流速降低,这可能是 其改善门静脉高压时肝脏微循环的机制之一。 讨 论 传统观念认为肝炎 后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压力上升是由于机械受压所致[6 ] ,近年研究表明,肝血 窦可能是调节肝脏微循环及门静脉血流的关键结构。由于窦周围细胞———肝 脏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cell , HSC) 紧贴肝窦内皮细胞而构成肝血窦 的支架,肝脏损伤后被激活且具收缩力, HSC 的收缩导致肝窦狭窄,入肝血流阻 力增加,门静脉压力上升。病理状态下HSC 大量分泌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细 胞外基质比例失调,导致肝脏纤维化形成。肝纤维化不仅是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肝 硬变的病理基础,也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始动因素[ 7 ] 。这一关于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学说,在形态和功能方面都可较为满意地解释肝窦对 肝血流的调节作用[8-10 ] 。 ET 是一种血管活性肽,有3 种异构体: ET-1 、 ET-2 和ET-3 。其中ET-1 的缩血管作用最强,是目前已知的缩血管活性最强的 多肽物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持续与ET-1 有着密切的关系[11 ] 。肝 硬化病人血浆ET-1 水平升高,并且ET-1水平升高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腹 水的出现及有无肝肾综合征明显相关[ 12 ] 。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基亚硝 287 胺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ET-1 含量和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r = 0. 66) [4 ] ;用3μg/ kg ET-1 持续灌注正常大鼠,可使大鼠门静脉压力平 均升高2. 5 mmHg , 为注入ET-1 前的1. 41 倍,提前30 min 注射两种ET 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ET-1 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升高达50 %以上,证明大鼠门静脉压力的升高确实与ET21 有关[13 ] 。 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把中医的“瘀血”与肝纤维化联系在一起,认为肝纤维化就是“瘀”, HSC 的收缩可使肝窦缩小,阻力增大,因此导致进入肝窦的血流减少,流速变慢甚至停滞,也类似“瘀血阻络”的状态[ 13 ] 。近年来,丹参、丹参复方制剂及丹参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 作用机制探讨上取得了许多进展[14 ]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作用[15 ] ,但其“活血”改善肝微循环的效果很难“看到”。长期以 来,这种“活血”只是一种概念和推测。血流速度的快慢,主要体现在红细胞流 动的快慢[5 ] 。本实验通过静脉注射FITC2RBC ,在荧光显微暗视场中清楚地把 肝组织内FITC2RBC 与背景血管和其他组织在图像中区分开来,实现在图像中单个识别红细胞,通过荧光显微定位和序列图像定时,间隔采集图像,准确判定红细胞的流动情况,从而判定血流速度。显微活体直视技术使“活血”作用客观化、 可视化,解决了中药的“活血”作用无法直接可视的问题,为中医“活血化瘀” 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 本实验借助显微活体视频技术,观察到注射ET-1 后小鼠的肝脏微循环流速大幅降低, 预先0. 5 h注射内皮素受体阻断剂 BQ-123 , 可以拮抗ET-1 的作用( P < 0. 05) 。预先给予丹参和SA-B ,也能拮抗ET-1 影响肝脏微循环的作用,减少肝脏灌注量和微循环流速降低的幅度( P < 0. 05) ,其作用与BQ-123 相近。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肝脏血流量,也观察到SA-B 可增加门静脉高压小鼠肝脏血流灌注量( P < 0. 05) ,提示SA-B 可能是丹参具有活血作用的有效组分之一。 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很多,有 288 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药也不少,它们是否也能像丹参一样改善肝脏微循环? 为部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验中同时观察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肝病常用中 药延胡索,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黄芪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芪多糖对肝脏微循 环的影响。本实验在显微镜下直视观察到,延胡索对抗ET-1 的作用较弱,与黄芪相当。激光多普勒测量的肝脏灌注量的结果与显微直视下观察的结果一致,提示丹参和延胡索虽同为活血药,但“化瘀”作用却具有各自的特点。黄芪和黄芪多 糖对ET21 引起的肝脏灌注量和微循环流速的降低几乎无拮抗作用,提示并不是任何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药或组分都能改善ET21 引起的肝微循环障碍。因此,丹参和SA-B 对抗ET-1 所致的肝脏灌注量和微循环流速降低具有一定的特异 性。 2009,(1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09; 2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杭州310023) 邵静萍1 ,张善飞2 ,陈渊成1 ,杨文亮1 ,柳晓泉13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的摄取特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 : 263 - 268摘 要 目的: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 细胞中的摄取特性。方法:考察时间、温度、药物浓度、介质pH等因素对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丹酚酸B的影响,采用LC /MS测定细胞内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 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37 ?和4 ?条件下对丹酚酸B的摄取符合对数模型,细胞摄取量与细胞外药物浓度成正比并随介质pH的减小而显著增加,同时丹参中其他水溶性成分明显促进丹酚酸B的摄取,使其摄取量增加30%以上。细胞能 量代谢抑制剂能显著抑制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摄取。在温孵药液 中加入乳酸和脂肪酸,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丹酚酸B的摄取均增加20%以上。结论: pH是影响丹酚酸B摄取的主要因素,酸性介质促进了丹酚酸B 在心肌 289 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摄取,提示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内环境酸度 增加能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丹酚酸B的摄取,更好地发挥其心血管活性。 2009,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耿; 史载祥; 杨洪军; 杜金行;丹参类注射剂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较 分析中国药房, 2009年 03期 【摘要】 目的:测定目前常见丹参类注射剂品种 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同时测定8个厂家生产的6种丹参类注射剂(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冻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香丹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中6种主要化学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含量;比较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丹参类注射剂的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类丹参类注射剂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很大。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可用于丹参类注射剂中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各种丹参类注射剂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临床应用时各品种不能随意替换;部分丹参类注射剂品种的生产... 2009, J Ethnopharmacol. 2009 Jul 30;124(3):463-74. Epub 2009 May 27. Proteomic screening of antioxidant effects exhibited by radix Salvia miltiorrhiza aqueous extract in cultured 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 under homocysteine treatment. Hung YC, Wang PW, Pan TL, Bazylak G, Leu YL.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Kaohsiung Divis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AIM OF THE STUDY: Still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attenuated proliferation of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oxidative stress factors such as homocysteine (Hcy). Thus,we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Labiatae), a Chinese medicinal herb widely used in folk medicine for therapy of variety of human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would modulate this Hcy promoted growth effect in model animal aortic cells system.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alvia miltiorrhiza roots aqueous extract (SMAE) containing 3,4-dihydroxybenzoic acid, 3,4-di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and 290 salvianolic acid B, as confirmed by narrow-bore HPLC analyses with binary gradient elution was used in variable concent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A10 cells under Hcy stimulation.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coupled with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was applied for the elucidation of protein changes characterizing the response of the rat A10 cells into the Hcy-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RESULTS: This study showed In addition, concentration of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obviously decreased in the rat A10 cells after its incubation with SMAE in terms of catalase increasing activity.Next, marked down-reg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beta-1 (PKC beta-1) and 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MAPK) expression suggest that observed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polyphenol-rich SMAE on the Hcy-induced growth of rat A10 cells was realized via the PKC/p44/42 MAPK-dependent pathway. The intensity changes of 10 protein spots in response of the rat A10 cells to the Hcy-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as alpha-4-tropomyosin, vimentin, F1F0-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 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5 (GRP75), actin (fragment),prohibitin, capping protein, plakoglobin, 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tein (ERp29), and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A (PPIase A), were detect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Meanwhile, it was showed that used here SMAE resist carbonylation of specific cytoskeleton and chaperone proteins as vimentin, alpha-4-tropomyosin and GRP75, respectively, leading to phenotyp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rat A10 cells. 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pplied here SAME exerts its protective effect through circulating ROS suppression and subsequent modulation of protein carbonylation in 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A10 cells. Redox-proteomics protocol highlighted in this study may be applicable in facilitating the assessing potential novel molecular therapeutic targets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related with elevated Hcy levels in various human populations and elucidating new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rotein functions can be regulated by the redox status with the us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oxidant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481143 [PubMed - in process] 2009,(1.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15;2.山东新 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山东临沂273400;3. 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 贺玉林1,蔡芳2,孟国彬1, 李先恩3中国丹参水溶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 控研究进展 [ 摘要] 介绍了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种类、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 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认识丹参水溶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紫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促进野生植物资源可持 291 续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河北化工第32 卷第4 期2009 年04 月:54-55 2009,[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 [2]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 程学院,上海200237朱静[1] 陈慧清[2] 白鹏[1] 倪力军[2] 张立国[2]丹酚酸B水溶液分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2009年 31卷 4期《中成药》起止页码:541-544摘 要:目的:考察丹酚酸B水溶液受热分解的反应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温度、pH值及加热时间下丹酚酸B水溶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关联丹酚酸B浓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结果:丹酚酸B水溶液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其中温度对丹酚酸B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pH值,而在较低温度(50?)下,丹酚酸B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很低,随pH值变化幅度不大。结论: 在丹参水提制备丹酚酸B的过程中应避免高温、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加热,可减 少丹酚酸B的损失和分解,提高提取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 2009,基金资助: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043111211)[1]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部,天津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华声瑜 [1] 赵桂峰[2] 郭茂娟[1] 范英昌[1]丹酚酸B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 程对心肌早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2009年 29卷 4期《中国老年学杂志》起 止页码:409-412摘 要:目的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 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mRNA的表达,确定大鼠MSCs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方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μmol/L5-氮胞苷(5-aza)及250ing/LSalB联合5-aza(5-aza+Sal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 292 检测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的基因表达。结果?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诱导4W后,细胞体积变小, 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且在Nkx2.5基因表达上SalB的优势更加明显。 2009,1.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作者夏鑫华1 ,刘梅2 ,张志敏1 ,武志娟1 ,潘素滢1篇 名 丹参中水溶性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刊名 中華中醫藥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卷5期(2009/05) 頁次 1085-1087 摘要 目的:利用体外抗氧 化模型,定量比较丹参药材中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 丹酚酸B的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强弱,并探讨其抗氧化能力产生的构效 关系和量效关系,为寻找丹参治疗心血管痰病主要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 本实验采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反应,根据公式计算对超氧阴离子(O2(上标 –))的清除率,建立量效关系曲线,通过量效曲线算出清除率为50%时样品的浓度(IC50)值,IC50值反映了样品对超氧阴离子(O2(上标 –))的清除能力。结果: 4种酚性化合伪清除超氧阴离子的IC50值大小顺序为:丹参素>咖啡酸>原儿 茶醛>丹盼酸B,表明丹酚酸B的作用最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作 用相近。结论:丹酚酸B可能是丹参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治疗心血管痰病的重要 活性成分。 2009,Arch Pharm Res. 2009 May;32(5):773-9. Epub 2009 May 27. Bioavailability of salvianolic acid B and effect on blood viscositi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s in beagle dogs. 293 Gao DY, Han LM, Zhang LH, Fang XL, Wang JX.复旦大学研究显示一次性大剂 量180mg/kg口服丹酚酸B没有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而静脉9mg/kg就明显有效。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is an active component isolated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alvia miltiorrhiz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of absolute oral bioavailability (F) of SalB in beagle dogs and the effect on blood viscosity after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s (SAs). A gradient elution HPL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B and its three possible metabolites in plasma. After Sas (180 mg/kg, p.o.; 9 mg/kg, i.v.) were given, the AUCs of SalB were 1680 +/- 670 and 7840 +/- 1140 ng/mL.h, respectively. The F of SalB in dogs was calculated to be only 1.07 +/- 0.43%. The blood viscosity was remarkably decreased after a sing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SAs (9 mg/kg). However,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blood viscosity was observed after a singl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s (180 mg/kg).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F of SalB was extremely low and single oral administrated SAs had no effect on ameliorating blood viscosity in beagle dog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Validation Studies PMID: 19471893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9 May 27. [Epub ahead of print] 294 In vitro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of herbal compounds and herbs. Hu Q, Noor M, Wong YF, Hylands PJ, Simmonds MS, Xu Q, Jiang D, Hendry BM, Xu Q.英国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再次筛选出丹酚酸B作为抗纤维化作用药物 1Department of Renal Medicine, King's College London, London, UK. BACKGROUND: We recently developed high-throughput assays of inflammation-independent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based on TGF-beta1-induced total collagen accumulation and nodule formation in normal rat kidney fibroblasts. METHODS: These assays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of 21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plants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12 Chinese herbs. Lactate dehydrogenase release assay and cell detachment index were used to monitor cytotoxicity. Changes in fibrogenic molecular markers were observ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high-content imaging analysis of immunofluorescence. RESULTS: Three flavonoids (quercetin, baicalein and baicalin) and two non-flavonoids (salvianolic acid B and emodin) demonstrated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in both total collagen accumulation and nodule formation assays. The remaining 16 compounds had little anti-fibrotic effect or were cytotoxic. The anti-fibrotic compounds suppressed collagen I expression at both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and also variably suppressed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expression and bromodeoxyuridine incorporation. Methanol extrac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Georgi,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and Rheum palmatum L掌叶大黄., which are rich 295 sources of baicalein, baicalin, salvianolic acid B and emodin大黄素, respectively, also showed in vitro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CONCLUSIONS: Five herbal compounds and three herbal extracts have in vitro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These data warrant further studies on these anti-fibrotic entities and suggest it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discover new anti-fibrotic drugs by screening more plant materials. PMID: 19474275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2009,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Jun 15;19(12):3305-9. Epub 2009 Apr 23. Natural product inhibito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Src-family SH2 domains.德国发现丹酚酸A、B和咖啡酸是癌基因蛋白质相互 作用的天然抑制剂。 Sperl B, Seifert MH, Berg T.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nter for Integrated Protein Science Munich, Am Klopferspitz 18, 82152 Martinsried,Germany.In this Letter, we report the natural products salvianolic acid A, salvianolic acid B, and caftaric acid as inhibitors of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the SH2 domains结构域 of the Src-family kinases Src and Lck, two established disease targets. Moreover, we propose a binding mode for the inhibitors based on molecular modeling, which will facilitate chemical optimization efforts of these important lead structures for drug discovery.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296 PMID: 19427202 [PubMed - in process] 2009,Biol Pharm Bull. 2009 May;32(5):882-6. Preven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induced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human kidney cells.南京发现丹酚酸B抑制转化生长β因子介导的人肾内皮细胞向系 膜细胞转化。 Yao G, Xu L, Wu X, Xu L, Yang J, Chen H.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P.R. China. yg921@163.com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kidney fibrosis. While Salvianolic acid-B (Sal B) has been well appreciated to show a protective effect of tissue fibro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al B on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Human kidney proximal tubular cell line (HK-2) was used as the proximal tubular cell model and EMT was induced with 5 ng/ml of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beta1. The effects of the Sal B on cell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by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were studi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Sal B could inhibit TGF-beta1-induced myofibroblast phenotype and restored the epithelial morphology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t was partially through modulating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SMA) increase and E-cadherin 297 reduction. These observations strongly suggest that Sal B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TGF-beta1-induced EMT and might be a promising agent for treating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420758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Planta Med. 2009 Jul 13. [Epub ahead of print] Effects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nd its Analogues on Ca2+ Homeostasis in Cultured Rat Thoracic Aort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Chen L, Xuan LJ, Wang YP.上海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发现丹酚酸B镁及类似物 调节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平衡(钙稳态)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Research,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P. R. China.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LB), sodium rosmarinate (SR), and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ML) are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nents isolated from aqueous extract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Danshen, the dried root and rhizom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Labiatae). These compounds share similar chemical structures of polyphenols and oligomer 寡聚体condensates 凝聚物with caffeic acid.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MLB, ML, and SR on intracellular Ca (2+) concentrations ([Ca (2+)] (i)) in cultured rat 298 thoracic aort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 using the Ca (2+)-sensitive dye, Fluo-3, as an indicator. In our experiments, MLB, ML, and SR did not affect the basal value of [Ca (2+)] (i) in VSMCs. In the absence of extracellular Ca (2+), the [Ca (2+)] (i) increase in VSMCs induced by 20 microM ATP was attenuated by MLB, ML, and SR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Moreover, under this condition, MLB suppressed the increase in [Ca (2+)] (i) in VSMCs induced by 1 microM thapsigargin, but not ML or SR. In the presence of extracellular Ca (2+), the [Ca (2+)] (i) increase in VSMCs induced by 60 mM KCl was attenuated by MLB and SR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but not by M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LB, ML and SR regulate Ca (2+) homeostasis in VSMCs via different pathways. Our findings should aid in 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vasodilator ac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PMID: 19598080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2009,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Jul 28. [Epub ahead of print] Salvianolic acid B-vitamin C synergy in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台湾发现丹酚酸B和维生素C协同促进胚胎干细胞的心 肌分化 Chan SS, Chen JH, Hwang SM, Wang IJ, Li HJ, Lee RT, Hsieh PC.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Clinical Medicin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Hospital, Tainan, Taiwan, ROC. Inefficient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limits the therapeutic use of embryonic stem (ES)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While large collections 299 of proprietary chemicals had been screened to improve ES cell differentiation into cardiomyocytes, the natural product library remained unexplored. Using a mouse ES cell line transfected with a cardiomyocyte-specific alpha-myosin肌球蛋白heavy chain promoter-driven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reporter, we screened 24 natural products with known cardioprotective actions. Salvianolic acid B (saB), while produced minimal effect on its own, concentration-dependently synergized with vitamin C in inducing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as demonstrated by an increase in EGFP(+) cells, beating area in embryoid bodies 囊状胚体,and expression of cardiomyocyte maturity markers. This synergy is specific to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is involved with collagen synthesi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aB-vitamin C synergy in inducing ES cell differentiation into matured and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and this may lead to a practicable cocktail approach to generate ES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for cardiac stem cell therapy. 2009,郭国庆; 李斌; 王圆圆; 山爱景; 沈伟哉; 原林; 钟世镇; 暨南大 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 测重点实验室;丹酚酸B促进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突起生长和分化 中 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9年 08期 :793-802【摘要】 丹参是一种常用于 治疗脑卒中的传统中草药,丹酚酸B是其有效成份之一.但人们对丹酚酸B如何 影响神经干细胞的生长还了解甚少.本研究用MT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 RT-PCR技术检测丹酚酸B对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突起生长和分化的 300 作用.结果显示,20和40μg/mL丹酚酸B对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相似,适量的丹酚酸B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形成较多的神经干细胞球,其促增殖作用通过提高G2/S期细胞的数量而实现.丹酚酸B还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球发出较多 的突起并分化出较多的成熟神经元.分化开始时,tau,GFAP和nestin mRNA均有表达.但分化后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tau mRNA表达增多,而GFAP mRNA表达减少.说明外源性的丹酚酸B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获取更多神经干细胞和促进神经干细...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7CB512705);; 广州市科技计划(批准号:2004J1-C0241)资助项目 【DOI】 CNKI:SUN:JCXK.0.2009-08-010 2009,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实验室,天津,300193作 者: 郭茂娟 姜希娟 马东明 范英昌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9)目的 观察乳鼠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SalB 、5-氮胞苷(5-aza)及SalB联合5-aza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MSCs,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收集条件培养液对其进行分组诱导:?SalB(终浓度为250 μg/L),?5-aza组(终浓度为10 μg/L),?SalB联合5-aza组(终浓度分别为250 μg/L与10 μmol/L),?乳鼠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未加诱导剂的阴性对照组.选取MSCs进行诱导,诱导周期为4 w.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细胞形态学显示,诱导后的MSCs体积增大,增殖减慢,并出现肌管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诱导后的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与5-aza组相比,SalB组和条件培养液两组蛋白 301 表达较低,SalB联合5-aza组蛋白表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他四组表达心肌分化早期基因,SalB联合5-aza组诱导后的MSCs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 SalB联合5-aza诱导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上调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mRNA的表达,证实其能够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条件培养液不能上调心肌细胞的早期基因和 蛋白,不能诱导其分化. 2009,Int J Cancer. 2009 May 1;124(9):2200-9. Salvianolic acid B inhibits growth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vitro and in vivo via cyclooxygenase-2 and apoptotic pathways.(丹酚酸B通过环氧化酶—2和凋亡途径抑制头颈部鳞癌的生长) Hao Y, Xie T, Korotcov A, Zhou Y, Pang X, Shan L, Ji H, Sridhar R, Wang P,Califano J, Gu X. Department of Oral Diagnostic Service, Howard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20059,USA. Overexpression of cyclooxygenase-2 (COX-2) in oral mucosa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Celecoxib is a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which inhibits COX-2 but not COX-1.This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 holds promise as a cancer preventive agent.Concerns about cardiotoxicity of celecoxib, limits its use in long-term chemoprevention and therapy.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is a leading bioactive componen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which is used for treating neoplastic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302 by which Sal-B inhibits HNSCC growth. Sal-B was isolated from S. miltiorrhiza Bge by solvent extraction followed by 2 chromatographic step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Sal-B was assessed in HNSCC and other cell lines by estimating COX-2 expression, cell viability and caspase-dependent apoptosis. Sal-B inhibited growth of HNSCC JHU-022 and JHU-013 cells with IC(50) of 18 and 50 microM, respectively. Nude mice with HNSCC solid tumor xenografts were treated with Sal-B (80 mg/kg/day) or celecoxib (5 mg/kg/day) for 25 days to investigate in vivo effects of the COX-2 inhibitors.Tumor volumes in Sal-B treat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elecoxib treated or untreated control groups (p < 0.05). Sal-B inhibited COX-2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NSCC cells and in HNSCC cells isolated from tumor xenografts. Sal-B also caused dose-dependent 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E(2) synthesis, either with or without 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ion. Taken together,Sal-B shows promise as a COX-2 targeted anticancer agent for HNSC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 2008 Wiley-Liss, Inc. Publication Types: In Vitro Research Support, N.I.H., Extramur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PMID: 1912347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09,Int J Pharm. 2009 Jun 23. [Epub ahead of print] Effect of sodium caprate癸酸钠on the oral absorptions of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香港用癸酸钠促进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道吸收 303 Zhou L, Chow MS, Zuo Z.School of Pharmac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PR China.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dium caprate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ies of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the major active component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Danshen).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properties of the two compound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in vitro, in situ models as well as in vivo in rats. Based on the identified biopharmaceut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ompounds, effect of sodium carparate as absorption enhancer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in pure compound form as well as extract form were investigat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oth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demonstrated very limit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ies,leading to oral bioavailabilities of only 11.09% and 3.90% in rats, respectively.Results from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consistently indicated that sodium caprate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intestinal perme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in vivo bioavailabilities of both danshensu and salvianolic acid B. The current findings not only identified the usefulness of sodium caprate for the improved delivery of Danshen product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biopharmaceutics haracterization 表征in the dosage for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MID: 19555749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304 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2443)1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 科学系运动保健与康复医学教研室,天津市300381;2 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 学院病理教研室,天津市 300193李庆雯?,女,1966 年生,天津市人,汉族,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康复方面的研究。 leeqw1101@163.com通讯作者:范英昌,硕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 院病理教研室,天津市300193李庆雯1,2,南亚昀2,谭俊珍2,范英昌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丹酚酸B预处理内皮祖细胞共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 能及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3 卷 第23 期 2009–06–04 出版 摘要:背景:由于心肌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急性心肌 梗死后细胞移植是目前流行的再生心肌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受心肌 微环境的影响,而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微环 境。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中药丹酚酸B 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共移 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改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早期基因表达 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3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Wistar 大鼠45 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 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丹酚酸B 为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 司产品,批号20060601。方法:分别取2 只和1 只大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纯化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 只大鼠随机分为4 组:假手术组9 只、模型组11 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 只、共移植组10 只。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其余3 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冠状动脉15 min 后再次开胸,共移植组吸取骨 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50 μL(浓度1×1010 L-1)+ 8 mg/L 丹酚酸B 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悬液250 μL(浓度1×108 L-1),于结扎区附近心肌组织分5 点注 305 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法注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0 μL,模型组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功能,Real-time PCR 检测心肌分化基因Nkx2.5,GATA-4 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4 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室结构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共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均明显改善(P < 0.05),心室收Hayashi T B、C,缩功能指标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明显改善(P < 0.05)。细胞移植4 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共移植组Nkx2.5 及GATA-4 mRNA 表达均明显增加,且共移植组Nkx2.5 mRNA 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丹酚酸B 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共移植方式,可上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过程中Nkx2.5,GATA-4 基因的表达,改善急性心 肌梗死大鼠心室结构,增强心功能。 306
/
本文档为【丹参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