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2017-12-26 5页 doc 1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摘要:婴宁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产物,源于“撄宁”,但结局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命定的归宿。在我看来,说婴宁的一生是场悲剧未免太过偏激,而作为理想女性,爱笑的女孩最终却不笑了,这个结局又难以让人看出理想该有的丰满。与其说《婴宁》是鬼狐的传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自传。 关键词:婴宁、蒲松龄、“撄宁”、自传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1),老舍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而《婴宁》作为《聊斋志异》的名篇,脍炙人口,更具有个性。婴宁的笑灿烂间又带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笑声兜兜...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摘要:婴宁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产物,源于“撄宁”,但结局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命定的归宿。在我看来,说婴宁的一生是场悲剧未免太过偏激,而作为理想女性,爱笑的女孩最终却不笑了,这个结局又难以让人看出理想该有的丰满。与其说《婴宁》是鬼狐的传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自传。 关键词:婴宁、蒲松龄、“撄宁”、自传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1),老舍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而《婴宁》作为《聊斋志异》的名篇,脍炙人口,更具有个性。婴宁的笑灿烂间又带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笑声兜兜转转中又渐起难以言传的悲伤。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杜贵晨(2)认为《婴宁》即《庄子》“撄宁“思想的演义。但苏涵(3)却不信服,认为”从《婴宁》及整个《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说,这个“婴”字与婴宁形象的”婴儿“特征,更明显地凝聚和象征着明清时代新的文化精神,而非古老哲学命题的演义。”我却认为婴宁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产物,源于“撄宁”,但结局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命定的归宿。现实无法跟着理想走,走歪了,就只能在悲喜中交织着。 熊文斌(4)认为婴宁是一场童心的丧失、憨痴的隐藏和真幻颠覆的悲剧。而姚亦登(5)认为婴宁天真烂漫,爽朗喜笑,憨态可掬,是那个时代不太可能出现的新人,这一人物真切地寄寓了蒲松龄的生命智慧与痴情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体悟和向往。在我看来,说婴宁的一生是场悲剧未免太过偏激,而作为理想女性,爱笑的女孩最终却不笑了,这个结局又难以让人看出理想该有的丰满。与其说《婴宁》是鬼狐的传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自传。 一、三试第一名,天真烂漫时 “观如月,运笔如风”,八字评语透彻点出了蒲松龄的文采。那个将当时贵胄追名逐利的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的蒲松龄,那个笔法细腻,人物心理描写传神的蒲松龄,那个三试文章有人物独白、人物对话的蒲松龄,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披露于纸张,绝不八股地敷衍着自己的理想。这在一个深受八股统治的社会里绝属不易,不符合八股文的框框条条,甚至可以说是拿着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但所幸之事是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不拘格式限制,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此番侥幸,概率就是山林间出现狐女。 此时的蒲松龄和那生长在“乱山合沓, 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的少女婴宁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出自由烂漫的天性,一个声名大起,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一个嗜花爱笑, 天真无邪, 像山花一样烂漫, 山泉一样纯净。或“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或“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又或是于树头,无视礼教规范。对于未来的一切可能,他们都充满了无限幻想和希冀。得以赏识的光明前途,和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灿烂于眼前,似乎美好来得太过容易。 二、四次落榜,初识俗尘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不是他的文章写得不好,只是他写的“竞赛作文”不和“应试教育”的胃口。蒲松龄因为施闰章的偏爱而被录取 为第一名。因此认为,按照同样的方法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都是拿着那种刻板、腐朽、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作敲门砖,取得了功名。在我们看来,考官以此“招贤纳士”乃正常之举,不喜欢蒲松龄这种写法的文章也在意料之中。但对于蒲松龄来说,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千结,当局者迷。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开始就偏离了跑道。而施闰章惜才似乎成为了蒲松龄悲剧的误导和误判。它直接导致蒲松龄写作方向、写作形式没有改观,举人考试屡次失败,更为将来蒲松龄对科举的深恶痛绝埋下了伏笔。 假若蒲松龄了解到是自己的形式有误直接导致自己的落榜,若将其改之,是否就有望金榜题名呢,这般难解之题就如作者在文章中借鬼母之口所说:“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假若不笑,婴宁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似乎作者给出了肯定的,可婴宁真正不笑时,就真的成人了吗,婴宁还是原来的婴宁吗,而蒲松龄还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蒲松龄了吗, 次次打击并未让蒲松龄放弃仕途抱负,仍在科举的道路上探索。理想的因子仍在隐隐作祟,无视流言蜚语,名落孙山的次次不顺,蒲松龄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尽管屡试屡败,但却屡败屡战。而初入俗尘的婴宁不也是这样的吗,“母疑其为鬼,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又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婴宁会憨傻到不知王母的质疑,只是不在意而已,她还依旧保有不被外界事物干扰的本能,禁止她笑也无法止住。“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爱花的品性也未被世俗金钱名利所驱使玷污,依旧保有她的清雅高洁。 三、“越幅”终慌乱,婴宁不复笑 蒲松龄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但因 “越幅”不仅被取消资格,还张榜公布。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6):“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这次的蒲松龄是真的被吓呆了。这也暗示着科举制度正逐步磨完蒲松龄的耐心,现实的残酷法则再一次刺痛蒲松龄的软肋。贪官污吏真的只识贿赂不识字,八股制度真的只认规则不认才,俗世的虚伪狡诈,矫揉造作在蒲松龄的眼前露出赤裸裸的真貌。 “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鶻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婴宁了解到自己的笑会杀死人,更会为自己的丈夫家人带来麻烦时,彻底认清了山林与俗世的区别。自己不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及整个社会。了悟了社会的生存法则,明白自己不能再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做什么。现实的残酷教训让婴宁明白了人与狐的区别。 婴宁不再笑了,但“竟日未尝有戚容”,并因鬼母无法与丈夫合葬而大哭,可见婴宁不是变得冷漠,只是隐藏起自己的情感,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并未迷失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而蒲松龄虽屡屡落榜,但在封建社会里,科举考试作为普通百姓的唯一出路,他穷尽一生,仍在努力。虽然他的一生是一个仕途的悲剧,但其撰写《聊斋》,并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倒也让我们看出些欢喜。现实的惨淡并未让他们消极度日,也许看清了世态炎凉,麻木了世间纷扰,从容度日成为了一种习惯。现实的框框条条约束了举止行为,但却束缚不了思想与情感。 四、刺礼教,笑人间 蒲松龄用《聊斋志异》的成功狠狠地讽刺了一番科举制度的不公与缺陷。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中说道(7):“他不只是积累,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熔入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毕生的精力写出了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一生有三苦——生活贫苦, 科举失利痛苦,创作艰苦。但这一切的苦头凝炼出《聊斋志异》,想必蒲松龄认为是值得的。 婴宁的孩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婴宁虽不笑了,但他的孩子留给了世间无限的希望。婴宁用纯美无邪的笑讽刺了世间一切的虚伪做作和惺惺作态。 在我看来,婴宁就是笔下的蒲松龄,笑和考举都是真性情的一件外衣。在与理想生活格格不入的世界里,他们在不断寻求现实出路的基础上却也不愿放弃内心的真情实感。现实如此,理想依旧,本该大展宏图的蒲松龄在平凡的角落里默默地孕育着一本惊世骇俗的巨作,本该笑容满面的婴宁在俗世的爱情里静静地守护着一个天真纯洁的世界。现实很黑暗,很残忍,就算“撄宁”思想无法真正地达成,但他们仍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社会理想。 婴宁之举映射出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也许不够准确,但从一个侧面,说婴宁是笔下经过润饰的蒲松龄不为过吧。 附录: (1)《老舍对联选》 (2)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文学评论》 1999年05期 (3)苏涵•《婴宁》的文化解读与小说的文化研究•《吕梁学院学报》2000年第02期 (4)熊文斌•寓于《婴宁》中的三大悲剧•《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3期 (5)姚亦登•婴宁:理想女性的代表•《名作欣赏》 2008年24期 (6)(7)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www.fanchengwang.com (8)郁贤皓•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集简编()》
/
本文档为【婴宁——笔下的蒲松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