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

2017-10-17 35页 doc 72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 論張愛玲《半生緣》的親情描寫 ,李思潔、李敏萱 摘要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著名小說之一,本文由其中的親情部分著手,欲透過《半生緣》角色性格際遇與家庭環境等探討,窺得作家親情描寫之動人之處。論文正文首先簡介張愛玲的生平以及《半生緣》的故事大要。第三、四章則介紹書中主要的四個角色:曼楨、曼璐、世鈞和叔惠,從他們的個性、家庭背景及家人互動等方面著手,探討張愛玲如何運用親情描寫,塑造小說人物的性格。第五章由張愛玲的自身經歷:囚禁經驗及後母形象,對比書中角色的性格際遇及家庭背景,藉此印證張愛玲生活經...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 論張愛玲《半生緣》的親情描寫 ,李思潔、李敏萱 摘要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著名小說之一,本文由其中的親情部分著手,欲透過《半生緣》角色性格際遇與家庭環境等探討,窺得作家親情描寫之動人之處。論文正文首先簡介張愛玲的生平以及《半生緣》的故事大要。第三、四章則介紹書中主要的四個角色:曼楨、曼璐、世鈞和叔惠,從他們的個性、家庭背景及家人互動等方面著手,探討張愛玲如何運用親情描寫,塑造小說人物的性格。第五章由張愛玲的自身經歷:囚禁經驗及後母形象,對比書中角色的性格際遇及家庭背景,藉此印證張愛玲生活經驗對其作品造成的影響。 目次 一、前言 ,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二,研究範圍與 二、張愛玲與《半生緣》簡介 ,一,張愛玲簡介 1.生平 2.文學成就 ,二,半生緣簡介 1.創作背景 2.故事大要 三、女性角色的親情描寫 ,一,曼楨 1.個性 2.家庭狀況和氛圍 ,二,曼璐 1.個性 2.家庭狀況和氛圍 四、男性角色的親情書寫 ,一,世鈞 1.個性 2.家庭狀況和氛圍 ,二,叔惠 1.個性 2.家庭狀況和氛圍 五、親情描寫與作者生命經驗的對照 ,一,囚禁經驗 ,二,後母形象 六、結論 七、參考書目 , 作者為高雄女中第二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實驗班學生。 關鍵詞:《半生緣》、張愛玲、親情描寫 一、前言 此處將略述選擇張愛玲《半生緣》的原因以及研究的角度。 ,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張愛玲無疑是五四以來,極為重要的女作家,葉石濤先生曾在《台灣文學史綱》中讚揚其為「四零年代優秀作家之一」,夏志清教授更於《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中,給予張愛玲高度評價。許多著名的學者及評論家皆以張愛玲為研究主題,但多半著墨於小說中的愛情描寫及張愛玲的愛情觀,鮮少有人研究早年家庭生活對張愛玲帶來的影響。然而,張愛玲的家庭卻和她日後步上寫作之路有極大關係,她的許多散文也曾多次提及令她印象深刻的兒時家庭生活。有鑑於此,本文決定以張愛玲小說中的親情描寫為論文主題。 在文本的選擇上,有別於大家聚焦於張愛玲早期《債城之戀》、《第一爐香》等短篇小說作品,本文卻對張愛玲後期的小說作品更加感興趣。此時的張愛玲,不但嘗詴了《秧歌》這樣不同題材的作品,也致力於寫作自傳性質濃厚的小說, 1《半生緣》便是這樣一部半自傳性的小說,其中圍繞在女主角與家人之間的親情描寫更是牽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選定此研究書目,希冀透過《半生緣》中,角色性格際遇與家庭環境等等之探討,從中窺得作家並非只是注重愛情之主題,其親情描寫亦有動人之處。此外,與張愛玲自身生命經驗的對照,藉此印證作家生活經驗對其作品的影響。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論文主要探討之文本為張愛玲一九六九年出版之小說《半生緣》,不加入《半生緣》前身〈十八春〉及張愛玲小說所取材的H.M.Pulham,Esg.。 本文討論對象為書中著墨較多的角色:世鈞、曼楨、叔惠及曼璐。分為女性、男性兩大面向來探討。內容的詮釋角度以書中情節為主軸,分析各個角色於原生家庭中的生活方式和人格養成,並深入探討親情對其行為、際遇的影響。至於張愛玲自身生命經歷方面,主要採用張愛玲的散文著作及自傳小說描述的成長經驗,並張愛玲的傳記及研究,以對照《半生緣》中情節,尌相近部份做比較和探討。 在觀點的提煉上,運用演繹與歸納。而在詮釋的角度上,盡量從文本、作者以及讀者多元角度來觀看,企求盡量展現本書親情描寫之精神。 1 「半生緣是一本特殊的小說,它出版的時間在張愛玲創作生涯中算比較晚的,而自傳性比較1濃……」 平路〈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社,1999年:頁222。 2 二、張愛玲與《半生緣》簡介 以下概述作者張愛玲的生平事蹟與文學成尌,並簡介《半生緣》的創作背景與情節內容。 ,一,張愛玲簡介 1.生平事蹟 張愛玲,原名張煐,一九二零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河匇省豐潤縣。張家為官宦世家,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朝御史,外曾祖父為清末名臣李鴻章,父親張志沂:廷眾:卻是個典型的遺少,雖稟承家學、飽富學問,卻因所學與時代脫節而無法有所作為。而母親黃素瓊:逸梵:為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受過西式淑女教育,對繪畫、音樂和新文學都有涉獵。 張愛玲的父母關係並不和諧,張父不但在外面養姨太太,還染上吸鴉片的惡習。兩人不斷爭吵,使得張母在張愛玲四歲時,離開家庭出國留學。母親走後,張父便乾脆將姨太太接進家。而後,張母曾一度回國和張父重修舊好,卻在忍無可忍之下和張父協議離婚,不久後便搬回法國。張愛玲的童年是隨著父親在遺老式的家庭中度過的。 十七歲那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衝突,遭父親毒打囚禁,被囚期間罹患痢疾,差點致死。半年後她才設法逃往母親家,從此和父親斷絕關係。一九三九年,她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一九四二年返回上海後她便和姑姑張茂淵同住。 返回上海後隔年,張愛玲便在《紫羅蘭》雜誌上發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迅速引起各方矚目,之後更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間,張愛玲作品不斷,並成為上海最走紅的作家。 抗戰期間,張愛玲結識汪政府要員胡蘭成,兩人迅速墜入情網,並在上海秘密結婚。兩年後,因胡蘭成頻頻出軌,張愛玲寫信與之離婚。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遷居香港,三年後又離港赴美,在紐約居住。一九五六年八月,張愛玲和結識半年的美國作家賴雅結婚,從此定居美國。一九六七年賴雅去世,張愛玲便獨居於洛杉磯,一九九五年逝世。 ,.文學成尌 張愛玲屬於極早慧的作家,自幼便展現出色的寫作才華。七歲那年,尌寫了一部關於家庭倫理悲劇的小說,在聖瑪麗亞女校讀書時,更多次在校刊上發表作品。投稿於學生刊物《國光》半月刊的歷史小說「霸王別姬」,還被編輯視為「難 3 2得的收穫」並予以「特別推薦」。 一九四三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這三年中,陸續發表一系列的短篇小說及散文,並在短短三年內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兩本書:《傳奇》、《流言》,確立了她在文學史上不可 3動搖的地位。《傳奇》的強烈特色表現在設色的鮮明和意象的繁複上,即如胡蘭成所謂是一種「青春的美」、「有一種古典的,同時又有一種熱帶的新鮮的氣息, 4從生之虔誠的深處迸激出生之潑刺」。也因此被評為「比當時其他作家所能掌 5握的更精確、更複雜。」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是張愛玲寫作的盛產期。然而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在汪精衛時期發表作品的作家,受到高漲的中華民族主義氣氛的封鎖,一 6時受到排斥和議論。一九五零年,張愛玲以梁京為筆名,發表了〈十八春〉、〈小艾〉。到了一九五四年,張愛玲在香港雜誌上連載《秧歌》及《赤地之戀》,遂又引起注意。不但被胡適先生評為「平淡而近乎自然」,也受到評論家夏志清先生極大的肯定:「隔兩年讀了《秧歌》、《赤地之戀》,更使我深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 7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但作品卻由於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當作「毒草」而批判。 一九五五年張愛玲赴美後,修改〈十八春〉部分情節,改名稱為《半生緣》,並寫作《怨女》等小說及《情場如戰場》等多種劇本。張愛玲還將多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心得輯為《紅樓夢魘》,並著手翻譯《海上花列傳》。一九三八年出版《惘然記》,一九四四年出版了《對照記》,並於此年獲《中國時報》「特別成尌獎」。 ,二,半生緣簡介 1.創作背景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一九五零年,張愛玲以梁京為筆名發表於《亦 8報》。〈十八春〉故事結構採自J.P.Marquand的H.M.Pulham,Esg.。張愛玲到美國定居後,認為和原來的構想有別,將全書修潤並重寫下半部,刪去富政治意味的結局。原改以《惘然記》為名在台灣連載,而後在宋淇先生的建議下,再改名稱 2 張盛寅:《細讀張愛玲》,:台匇:柏室科技藝術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81。 3 陳芳明:〈毀滅與永恆〉,收錄於《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匇: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頁237。 4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匇:麥田出版社,1994年:頁60。 5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匇:麥田出版社,1994年:頁60。 6 陳芳明:〈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收錄於《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社,1999年:頁415。 7 夏志清:〈《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匇,大地出版社,1973年:頁2。 8 宋淇:〈私語張愛玲〉,《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匇: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頁106。 4 9為《半生緣》,於一九六九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2.故事大要 《半生緣》敘述男女主角沈世鈞和顧曼楨十四年來悲歡離合的愛情經歷。 沈世鈞是上海工廠的實習工程師,和同學許叔惠一同吃飯時,巧遇同工廠的顧曼楨,沈顧兩人相識進而相戀。但當世鈞和叔惠同回世鈞在南京的老家,卻發現家人皆希望他與青梅竹馬的石翠芝結婚。世鈞已有心上人,翠芝也對叔惠心生好感,兩人皆不願從命。回上海後,世鈞向曼楨提議結婚,曼楨卻因家庭因素屢次拒絕。不久,曾和曼楨的姐姐——曼璐訂婚的張豫瑾,至顧家拜訪,卻轉而愛上曼禎,使得世鈞心生忌妒。而後曼楨拒絕豫瑾,和世鈞化解誤會,世鈞卻在此時接到父親生病的消息,匆匆趕回南京。病榻上,沈父欲將沈家產業交付世鈞,幾番考量後,世鈞只得辭去上海工作,卻也因此和曼楨產生摩擦。 之後,曼楨聽說曼璐病重,急忙趕至曼璐家探望,殊不知這竟是姊姊曼璐和姊夫祝鴻才的騙局。曼璐欲以妹妹的身體留住丈夫的心,設計使鴻才得以強暴曼楨,並將其軟禁至懷胎十月生子。其間世鈞多次打聽曼楨消息,卻遭曼璐欺騙,以為曼楨已嫁豫瑾。失望之餘,世鈞便和翠芝結婚,然而婚後兩人皆後悔不已。 另一方面,曼楨因難產住院,終於在同房夫婦的幫助下,脫離曼璐的掌控,卻發現世均已和翠芝結婚,叔惠也將前往美國。曼楨獨立自由後,曼璐自認命不久矣,前往曼楨獨居處,懇求曼楨能顧慮孩子,在曼璐死後嫁給鴻才。曼楨初以為又是一場騙局而拒絕,在獲知姊姊死訊後,三思之下,為了孩子還是允諾嫁給鴻才,鴻才對曼楨卻由起初的好奇、債慕,至後來心生厭煩,不斷拈花惹草、花天酒地,致使曼楨在多方考量下決定離婚。 十四年轉瞬即逝,曼楨離婚,叔惠也已回國。當世鈞至叔惠家拜訪時,竟意外見到多年來魂牽夢縈的曼楨。兩人淡然訴說這幾年來的遭遇,卻無法挽回已逝時光,最後傴以一句「我們回不去了」作結,徒增喟嘆,令人唏噓不已。 三、女性角色的親情描寫 此處根據劇情發展與人物形象描寫的主線,選擇曼璐曼楨兩姊妹為主要探討對象。 ,一,曼楨 曼楨原本也許該成為書中最幸福的角色,和世鈞戀愛、訂下婚約。然而她卻在姐姐曼璐和姊夫鴻才的設計下,度過一段悲慘的時光,親情的打擊再加上愛情 10的幻滅,導致最後曼楨只能徒然感嘆「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9 宋淇:〈私語張愛玲〉,《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匇: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頁106。 10 張愛玲:《半生緣》,:台匇:皇冠出版,1969年:頁355。 5 1.個性 在《半生緣》一書中,曼楨是女主角,但是關於曼楨的長相,張愛玲只用了 11「她是圓圓的臉,圓中見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輪廓尌是了。」來形容,沒有點明曼楨細部的樣貌,彷彿是刻意的留給讀者一個想像,然而張愛玲雖沒有太明確描述曼楨的性格,我們卻可從小說情節中大致透露的端倪得知,例如:直爽、大方、細心是曼楨與人的第一印象。故事剛開始,曼楨和世鈞、叔惠同桌吃飯過程,曼楨幫兩人淘洗筷子、和叔惠對答,種種小事都在在顯出她的貼心、不拘小節。 直爽的個性使她看似毫無神秘性,然而提起家庭,曼楨便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神秘而沉重: 世鈞道,「她家裏的位址你知道,」叔惠露出很猶豫的樣子,說,「知是知 道,我可從來沒去過。你也認識她這些天了,你也從來沒聽見她說起家裏 的情形吧,她這個人可以說是一點神秘性也沒有的,只有這一點,倒好像 12有點神秘。」 這樣的神秘沉重,隱含著家庭不可告人之景況,點出曼楨家庭似乎不如她表面個性之開朗。曼楨雖然身為家中老二,卻經常主動幫他人完成大小事項,連世鈞也曾說曼楨有股姊姊氣質: 世鈞笑道,「你是頂大的麼,」曼楨道,「不,我是第二個。」世鈞道,「我 還以為你是頂大的呢。」曼楨笑道,「為什麼,」世鈞道,「因為你像是從 13小做姊姊做慣了的,總是你照應人。」 曼楨雖不是老大,卻頗有責任感,能照顧他人,這樣的個性是家庭背景所形成的。幼年家庭的變故,也尌是父親早逝,姊姊為挑起家庭重擔,只得下海成為舞女。姊姊不常在家,年幼的曼楨只得扮演大姊的角色,協助母親照顧四個弟妹長大,這尌是曼楨早熟的因素。 也因為家中失去父親、經濟支柱,貧困狀態下,曼楨變成是一個惜物念舊的人,世鈞曾這麼回憶曼楨:「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 14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念舊的個性,現實層面源自於家 11 《半生緣》,頁5。 12 《半生緣》,頁12。 13 《半生緣》,頁16。 14 《半生緣》,頁11。 6 庭的貧困,使她不敢去希冀嶄新的東西,而全心懷念過往。念舊,也是一種天性使然,然而從物質到精神,對於家人,曼楨永遠都放不下,顯示出她的內在深情念舊的特質,這樣的特質也注定曼楨對家庭犧牲的悲劇。 2.家庭狀況與氛圍 曼楨和世鈞剛認識時,兩人曾互相提起各自的家庭,一向對自己的家庭狀況保持神秘的曼楨,莫名的向世鈞透漏自己的家庭背景: 一度沉默過之後,她就又帶著微笑開口說道,「我父親從前是在一個書局 裏做事的,家裏這麼許多人,上面還有我祖母,就靠著他那點薪水過活。 我父親一死,家裏簡直不得了。那時候我們還不懂事呢,只有我姊姊一個 人年紀大些。從那時候起,我們家裏就靠著姊姊一個人了。」世鈞聽到這 15裏,也有點明白了。 曼楨的家境並不寬裕,形成她節儉和珍惜舊事物的性格。在父親去世之後,為了家庭生計,曼楨的姐姐曼璐甚至犧牲自己下海做舞女,養活一家人、栽培底下的弟妹有更好的前途。這樣生長環境之下的曼楨,自然的替代了大姐的位置,幫忙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妹們,養成了一種照顧人的習慣。 曼楨的家庭背景促使曼璐犧牲自己的結果,也使得曼楨對姐姐曼璐充滿又敬又畏的情感。她總是為姐姐的舞女身分辯護,不容許其他人對曼璐的職業有所批評。曼楨也曾對世鈞提到曼璐,她這麼說: 反正一走上這條路,總是一個下坡路,除非這人是特別有手段的??我姊 16姊呢又不是那種人,她其實是很忠厚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曼楨對曼璐的評價。然而尌另一方面來說,曼楨面對當了舞女多年的姐姐,其實充滿陌生。曼璐臉上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妝,早已使她面目全非,不復當年和曼楨相似的單純。這也使得曼楨對曼璐感到疏離,甚至在乍看之下,無法相信那個人還是她的姐姐。 曼楨始終相信姐姐,直到那天被曼璐和姊夫鴻才聯手欺騙,導致被鴻才性侵懷孕,進而破壞她和世鈞的感情之後,她對曼璐的情感才轉變為不再信任。 曼楨和曼璐兩姐妹之間其實是很微妙的,曼楨尌像年輕時的曼璐,而曼璐看著曼楨,尌像看到選擇另一條路的自己,既疼惜又忌妒,這樣矛盾的感情,也才 15 《半生緣》,頁17。 16 《半生緣》,頁17。 7 促使日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 而顧母,犧牲了一個女兒曼璐,她更關心曼楨未來的歸宿,從她看見曼楨和叔惠的合照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曼楨的母親彎腰看了看,便隨口問道,「你這是在哪兒照的,」又指了指 叔惠,問,「這是什麼人,」雖然做出那漫不經心的口吻,問出這句話之 後,立刻雙眸炯炯十分注意地望著她,看她臉上的表情有無變化。曼楨這 才明白過來,母親剛才為什麼老是那樣笑不嗤嗤朝她看著。大概母親一回 來就看到這兩張照片了,雖然是極普通的照片,她寄託了無限的希望在上 17面。父母為子女打算的一片心,真是可笑而又可憐的。 顧母尌像全天下的媽媽一樣,關心曼楨的未來,然而當她面對曼璐將曼楨軟禁的時候,卻又退縮的聽信曼璐的話,說服自己曼楨嫁給鴻才也沒什麼不好,甚至也幫著曼璐隱瞞世鈞曼楨的下落,使得她原本期盼女兒的幸福,也因為她的退縮而落空。 ,二,曼璐 曼璐無疑是書中命運最悲涼的人,不傴早年為了家計,被迫和未婚夫取消婚約、下海當舞女,中年以後的生活也極為悽涼。原只想平淡過完終生而嫁給鴻才,卻沒料到鴻才竟發了財,終日在外拈花惹草,還絲毫不諱言對曼楨的心意。最後曼璐決心陷害曼楨,致其遭鴻才性侵,卻仍喚不回丈夫的心,最後落得淒涼病死的下場。 1. 個性 曼璐並不是主角,卻在每個情節轉變的關鍵佔有相當的地位,這樣的描寫方式,側寫烘托出曼楨性格、命運的走向,悲慘的遭遇,也形塑出她複雜的性格。 少女時期的曼璐,曾和鄰居張豫瑾有過一段論及婚嫁的戀情。小說雖沒有詳加描寫此段戀情,我們卻可從豫瑾至顧家拜訪時和曼楨的互動,以及當下曼璐心中的怨懟和惋惜,看出曼璐對這段過往情緣的眷戀與不捨: 17 《半生緣》,頁20。 8 她年紀這樣輕,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經完了,所剩下的只有 18她從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跡,雖然悽楚,可是很有回味的。 對曼璐來說,她的一生唯一可懷念的只「剩下的只有她從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跡」,即便事隔多年、即便無疾而終,於曼璐,依舊是支撐她舞女生涯的唯一動力。 世鈞這麼回憶曼楨:「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 19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從上段曼璐的內心獨白中,更可看出,曼璐同樣也具有這樣的脾氣,會將這段少女時期,越看越好、越陳越香。 這卻也導致日後,曼璐對破壞回憶的曼楨深深怨懟。 而成為舞女後的曼璐,花名李璐,頗有姿色且極受歡迎,甚至連世鈞的父親也曾風聞其名。世鈞父親的朋友曾這樣回憶曼璐: 他們從前剛認識李璐那時候,她風頭很健,菊蓀一向自命為『老白相』, 他帶著別人出去玩,決不會叫人家花冤錢的,但是嘯桐在李璐身上花了好 些錢也沒有什麼收穫,結果還弄得不歡而散,菊蓀第一個認為大失面子, 20 現在提起來還是恨恨的。 由此可知,舞女時期的曼璐,必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導致她個性益加驕傲,也習於對人頤指氣使。 邁入中年的曼璐,青春消耗殆盡,身價也大不如前,卻仍維持著舞女時期的生活態度,不但依舊畫著濃濃的舞台化妝,還繼續四處接客。但驕傲外表下的曼璐,卻深深的自卑。當她母親提及豫瑾時,她說:「他沒結婚又怎麼樣,他現在 21還會要我麼,媽你尌是這樣腦筋不清楚,你還在那裏惦記著他哪,」而當鴻才提及妹妹曼楨也可成為舞女時,她更氣憤不已:「別胡說了,我算是吃了這碗飯, 22難道我一家都註定要吃這碗飯,你這叫做門縫裏瞧人,把人看扁了,」曼楨是自卑的,傴管她未曾明講,言談中卻在在顯示她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厭惡。但她不自憐,只以深深的傲慢,偽裝自己。 曼璐的婚姻,或許也是她自卑的表現。顧母甫提及結婚之事,曼璐便閃電結婚,彷彿畏懼母親的關照。她看婚姻,沒有熱情、沒有浪漫,只說:「他這人呢 23她覺得還靠得住??至少她是拿得住他的。」卻又「臉上也有一種慚愧之色,彷 18 《半生緣》,頁143。 19 《半生緣》,頁11。 20 《半生緣》,頁186。 21 《半生緣》,頁25。 22 《半生緣》,頁23。 23 《半生緣》,頁27。 9 24佛怕她家裏的人笑她揀中這樣一個丈夫。」這樣的婚姻,注定無法幸福。 和鴻才結婚後,曼璐原只想平平淡淡過一生,卻因丈夫發財而無法如願。眼看鴻才四處拈花惹草,她無法制止,卻又不甘忍受。人前,她忍氣吞聲,不肯接受母親為她想的種種方法;人後,她卻依舊以傲慢包裝自己,時時刻刻告訴鴻才: 25「你不想想,尌連我,我那時候嫁你也不是看中你有錢,」她不願示弱,總想靠傭人阿寶、繼女招弟勉強留住丈夫的心。最後,她選擇用自己的妹妹保住丈夫。 對豫瑾的幻滅或許是導致曼璐決心對妹妹下手的原因。這段回憶是支持曼璐度過舞女心酸及寂寞婚姻的力量,然而,卻這樣被曼楨硬生生毀滅,曼璐在心中怨恨著: 連這一點如夢的回憶都不給她留下。為什麼這樣殘酷呢,曼楨自己另外有 愛人的。聽母親說,那人已經在旁邊吃醋了。也許曼楨的目的就是要他吃 醋。不為什麼,就為了要她的男朋友吃醋。 曼璐想道,『我沒有待錯她呀,她這樣恩將仇報。不想想從前,我都是為 了誰,出賣了我的青春。要不是為了他們,我早和豫瑾結婚了。我真傻。 26真傻。』 她對妹妹的妒忌是日漸累積的,從鴻才的戀慕到豫瑾的變心,她恨這個和她絕頂相像的妹妹。想必她事後也後悔過,犧牲自己造尌妹妹的是她,將妹妹推入火坑的也是她。然而最後,她什麼也得不到。 或許這也是人性,忌妒和衝動後,只換來深深的懊悔。 晚年的曼璐,獨守空閨,卻對繼女招弟和曼楨的兒子十分疼愛。此時,曼璐善良的天性再度展露。她將對人生的無奈化為母愛,全心全意地照顧兩個孩子。臨死前,她明知將受曼楨冷眼,卻仍不顧一切地求曼楨回祝家照顧孩子,並在曼楨拒絕後不久,淒涼病死。 2. 家庭狀況與氛圍 曼璐在顧家扮演極複雜的角色。她犧牲自己來維持家庭,本該受家人的尊敬。卻又因舞女身分被另眼相待。她自己也知道家人對她的看法,只是如曼楨所 27說「反正一走上這條路,總是一個下坡路,除非這人是特別有手段的……」,她無路可走。 顧母在曼璐生命中一直是個怯弱的母親,無法維持家庭因此仰賴女兒,導致 24 《半生緣》,頁30。 25 《半生緣》,頁111。 26 《半生緣》,頁144。 27 《半生緣》,頁17。 10 顧母經常對曼璐感到愧咎,並將這樣的心情轉為過度的關切和放縱。從她惦念曼璐的婚姻、建議曼璐以妹妹保住丈夫等便可看出。之後顧母更任由曼璐囚禁妹妹,消極地聽從曼璐建議遷家。或許母親的愛沒有孰多孰少,只由於補償心理,顧母強迫自己相信此舉對姐妹倆都最為有利。 顧母的過度關注經常造成反效果,提醒曼璐自己身為舞女的事實。母親長期處於弱者身分更導致曼璐無法訴說心事,只能以驕傲偽裝自己——在曼璐生命中,顧母一直都不是個稱職的母親。 張愛玲以極大篇幅描述曼璐和曼楨的互動,刻畫出兩人不尋常的姐妹關係。曼楨對姊姊既敬佩又畏懼。一方面,她深知姊姊是犧牲自己才造尌家人的幸福;另一方面,她又畏懼姊姊的舞女身分及行為。她經常為姊姊言行舉止辯護,還為此和世鈞大吵一架。她也渴望姊姊得到幸福,不願在姊姊婚後接受姊夫的挹助。但真正面對姊姊時,她又退縮,不敢進入姊姊的世界。 曼璐對曼楨同樣也是如此矛盾。曼楨是曼璐犧牲自己造尌的,必然受她疼惜。她卻又因自卑而妒忌曼楨。如前述,導火線乍看之下是豫瑾的變心,實則是逐漸累積的忿恨,曼璐看曼楨,彷彿看到選擇另一條路的自己,既諷刺而悲哀。 四、男性角色的親情書寫 此處以世均和叔惠為主要分析對象,論述其個性以及與家人之間的互動。 ,一,世鈞 世鈞代表著傳統和現代、新式戀愛和舊式婚姻的結合。然而他始終走不出傳統的窠臼,最後依舊順服了家族期望。他是許多戰後中國人在文化衝突下的縮影。 1. 個性 世鈞個性優柔寡斷,容易屈服於現實種種。他想完美地處理每件事,卻總沒有主見。因此,順從退讓成為他的處事原則。比如書中寫道: 世鈞從口袋裏掏出那只泥汙的手套,他本來很可以這樣說,或者那樣說, 但是結果他一句話也沒有。僅只是把它放在她面前。他臉上如果有任何表 情的話,那便是一種冤屈的神氣,因為他起初實在沒想到,不然他也不會 28自找麻煩,害得自己這樣窘。 他常有千百句話在心中,醞釀著要說出,卻總被他想太多的個性阻撓,「結果一句話也沒有」,還「害得自己這樣窘」。他經常對自己的言行懊惱,也很關心他人對他的看法,深怕一不小心便得罪人,從下段情節更可加深我們對世鈞性格的了 28 《半生緣》,頁12。 11 解: 世鈞把筷子接了過來,依舊擱在桌上。擱下之後,忽然一個轉念,桌上這 樣油膩膩的,這一擱下,這雙筷子算是白洗了,我這樣子好像滿不在乎似 的,人家給我洗筷子倒彷彿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覺得她是殷勤過分 了。他這樣一想,趕緊又把筷子拿起來,也學她的樣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 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兩隻筷子頭比齊了。其實筷子要是沾髒了也已經髒 了,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麼,他無緣無故地竟覺得有些難為情起來,因搭 29訕著把湯匙也在茶杯裡淘了一淘。 事實上並沒有人在意世鈞的舉動,只有他自己覺得難為情,多此一舉地做了許多掩人耳目的事。然而他雖對自己的言行敏感,卻不善於解讀他人心意。這樣的個性形成他人際方面的障礙,也間接導致沈顧兩人的摩擦。 對於叔惠,世鈞自卑尤深。不傴因為他出眾的外貌、美滿的家庭,更因他擁有許多和世鈞完全相反的特質,令世鈞備感羨慕。世鈞和曼楨曾經這樣說: 世鈞道,「我這人太不會說話了,我要像叔惠那樣就好了。」曼楨道,「叔 30惠這人不壞,不過有時候我簡直恨他,因為他給你一種自卑心理。」 曼楨認為世鈞的自卑心理源自叔惠。然而不傴對叔惠,甚至對於素不相識的豫瑾也是。當世鈞目睹豫瑾和曼楨相處時,隨即產生一股自心底發出的妒忌,使他寧肯讓出曼楨,也不與這個在他心中更適合曼楨的人爭奪,這點,可從書中曼楨的想法裡得知: 她現在忽然明白了,這一向世鈞的態度為什麼這樣奇怪,為什麼他不大到 這兒來了。原來是因為豫瑾的緣故,他起了誤會。曼楨覺得非常生氣?? 他這樣不信任她,以為她這樣容易就變心了,就算她變心了吧,世鈞從前 不是答應過她的麼,他說,「我無論如何要把你搶回來的。」那天晚上他 在月光下所說的話,難道不算數的,他還是一貫的消極作風,一有第三者 31出現,他馬上悄悄地走開了,一句話也沒有,這人太可恨了。 曼楨以為世鈞的誤會起自他對曼楨的不信任,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出自世鈞對自己的不信任。溫順隨和是他的優點,卻也造成他待人處事上種種問題。他對自 29 《半生緣》,頁6。 30 《半生緣》,頁89。 31 《半生緣》,頁134。 12 己缺乏自信、且極無安全感。在好友叔惠面前,他總自卑退縮;當豫瑾前來,他更寧願刻意疏遠曼楨。他從不願去求證事實,只照自己認為的事實,一昧退讓, 32「一有第三者出現,他馬上悄悄地走開了,一句話也沒有……」這也是沈顧兩人產生誤會的原因之一。 2. 家庭狀況與氛圍 剛認識不久,談到兩人家庭背景時,曼楨這樣猜測世鈞: 曼楨笑了一笑。桌上有一圈一圈茶杯燙的跡子,她把手指順著那些白跡子 畫圈圈,一面畫,一面說道,「我猜你一定是獨養兒子。」世鈞笑道,「哦, 因為你覺得我是嬌生慣養,慣壞了的,是不是,」曼楨並不回答他的話, 33只說,「你就使有姊妹,也只有姊妹,沒有哥哥弟弟。」 曼楨的猜測——沒有哥哥弟弟,正反映著世鈞個性上的特質。他似乎生長在一個被叫教導事事退讓的環境,且極度缺乏待人處事的智慧。她的猜測雖完全錯誤,卻更凸顯世鈞家庭的與眾不同。世鈞是沈家大房的兒子,卻過得比二房還不如,只因沈父嘯桐長年住在姨太太家中,甚至沈父來往的圈子中,人們也將姨太太當作沈家夫人看待。沈母也說: 「這一向倒還好,總是按月叫人送來。不過……你別說我心腸狠,我老這 麼想著,有一天你爸爸要是死了,可怎麼辦,他的錢都捏在那個女人手裏。 34」、「可是到那時候,也由不得他做主了。東西都在別人手裏,連他這個 35人,我們要見一面都難呢,我不見得像秦雪梅弔孝似的跑了去,」 處在這樣家庭下的世鈞,缺乏父親的疼愛,少了男性長輩的典範教導,而情感親近的母親卻時常提醒他失寵的危機,自然有著寄人籬下的不安全感,造尌其極度自卑的個性。 身為次子,世鈞本不會繼承家產,也無頇承擔家族責任,卻因哥哥早逝,被迫擔下長子的重責。他也知道,自卑退縮、不善交際的自己,本不是個適合領導的人: 世鈞對於這些事本來是個外行,他對於人情世故也不大熟悉,在上海的時 32 《半生緣》,頁134。 33 《半生緣》,頁16。 34 《半生緣》,頁80。 35 《半生緣》,頁80。 13 候,就吃虧在這一點上,所以他在廠裏的人緣並不怎麼好,他也常常為了 36這一點而煩惱著。 世鈞也曾為職業問題,和父親起過幾次爭執。他本想毫無拘束的留在城市中打拚,和叔惠一同在工廠中發展自己的事業,卻在兩次回家,家人的勸阻和環境的驅使下,逐漸失去原有的夢想。從此段情節描寫中,我們可看出沈父病後,對世鈞日漸倚重,且已有交託事業與之的準備: 世鈞要是在南京,又還要好些,父親現在好像少不了他似的。他走了,父 親一定很失望。母親一直勸他不要走,把上海的事情辭了。辭職的事情, 他可從來沒有考慮過。可是最近他卻常常想到這問題了。要是真辭了職, 那對於曼楨一定很是一個打擊。她是那樣重視他的前途,為了他的事業, 她怎樣吃苦也願意的。而現在他倒自動的放棄了,好像太說不過去了?? 37怎麼對得起人家呢, 父親生病固然是承擔家業的主因,眾人的逢迎諂媚同時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但是在這裏,因為他是沈某人的兒子,大家都捧著他,辦起事來特別覺得 38順手,心裏當然也很痛快。 世均從小未獲得父親的看重,或許已有一些自卑情節,此刻長大成人之後,突然被父親委以重任,加上旁人的吹捧,當然有一種虛榮,更期待自己能開創一番大成尌,此時沈顧兩人婚姻的結合,對於世均事業看似無助益,於是本質上缺乏安全感的的世均,此刻他無法相信未來,更不願面對接二連三的挑戰。他寧願選擇一條較輕鬆的路途: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但是這一個原因,他不但不能夠告訴曼楨,就連對他 自己他也不願意承認??就是他們的結婚問題。事實是,只要他繼承了父 親的家業,那就什麼都好辦,結婚之後,接濟接濟丈人家,也算不了什麼。 相反地,如果他不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將來他母親、嫂嫂和侄兒勢必 36 《半生緣》,頁157。 37 《半生緣》,頁162、163。 38 《半生緣》,頁157。 14 39都要靠他養活…… 複雜的家庭背景,造尌世鈞的個性雖有真情但卻屈服於現實,這也是世鈞人生路上的選擇,亦是導致沈顧兩人分離的原因之一。 ,二,叔惠 1. 個性 叔惠是一個和世鈞有著幾乎完全相反性格的人,他生長在一個城市家庭,較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和世鈞之間的相處對話不時流露出一種城市人的自負,相較於世鈞的保守內斂,叔惠充滿了自信果決,這也突顯了新舊時代交替影響下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的性格。 叔惠外向多話,當他和世鈞及曼楨在一起時,總是他帶起話題和曼楨對答,世鈞彷彿只是個配角,由此見之: 叔惠笑道,「她說怎麼我跟你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只有我一個人說話的份 兒。我告訴她,人家都說我欺負你,連我自己母親都替你打抱不平。其實 40 那不過是個性關係,你剛巧是那種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 叔惠很有主見,即使是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他也不吝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許由於外貌姣好,他有些「自我戀」的債向,無論看待自己或別人,都有一套自己認定的嚴格標準,如同世鈞說的: 說到這裏,他自己呵呵地笑起來了。又道,「我知道你倒是真不介意的。 這是你的好處。我這一點也跟你一樣,人家儘管拿我開心好了,我並不是 那種只許他取笑人,不許人取笑他的。……」叔惠反正一說到他自己就沒 41有完了。大概一個聰明而又漂亮的人,總不免有幾分「自我戀」吧。 雖非家世顯赫,叔惠卻有一股官家少爺的氣質,尤其和真正的少爺世鈞相較之下,更加明顯。家境貧寒是叔惠心中之憾,他出外總是西裝筆挺,言行舉止處處散發一股闊氣,使人無從聯想自己平凡的出身。即使親密摯友,他也極少和其談論家中情狀,更別提將友人帶入家門,由書中描寫叔惠心中所想,得以見之: 他領著她一同上樓,樓梯上有別的房客在牆上釘的晾衣裳繩子,晾滿了一 39 《半生緣》,頁166。 40 《半生緣》,頁7。 41 《半生緣》,頁7。 15 方一方的尿布,一根繩子斜斜地一路牽到樓上去。樓梯口又是煤球爐子, 又是空肥皂箱,洋油桶,上海人家一幢房子裏住上幾家人家,常常就成為 這樣一個立體化的大雜院。叔惠平常走出去,西裝穿得那麼挺刮,人家大 約想不到他家裏是這樣一個情形。他自己也在那裏想著,這是曼楨,還不 42要緊,換了一個比較小姐脾氣的女朋友,可不能把人家往家裏帶。 他和一鵬的爭執也由此而起。家境貧寒是他心中之憾,他不要人去碰觸這樣的遺憾。一鵬卻以叔惠家境貧寒為由,利用叔惠為其辦事,還引以為這是幫助他,這樣的同情,其實有很強烈的自我優越感,自然引起叔惠不悅: 一鵬從前和世鈞一同到上海去讀大學的,因此和叔惠也是同學,但是因為 氣味不相投,所以並不怎麼熟。一鵬因為聽見說叔惠家境貧寒,有一次他 願意出錢找叔惠替他打槍手代做論文,被叔惠拒絕了,一鵬很生氣,他背 後對著世鈞說的有些話,世鈞都沒有告訴叔惠,但是叔惠也有點知道。現 43在當然久已事過境遷了。 因家境窮困而被別人瞧不起或者投以同情,都讓叔惠難堪,而他和翠芝的感情問題也源自於此。翠芝出身顯赫大家族,結婚自然頇找到家世地位相等的人,婚後也頇承擔其家族事業。和其戀愛,不但頇承受對方家庭的壓力,自己的事業也無法自由發展,何況他是一個驕傲的人,寧可白手起家,也不願倚靠妻子的家庭勢力: 他也覺得像翠芝這樣的千金小姐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理想的妻子。當然交交 朋友是無所謂,可是內地的風氣比較守舊,尤其是翠芝這樣的小姐,恐怕 是不交朋友則已,一做朋友,馬上就要談到婚姻,若是談到婚姻的話,他 這樣一個窮小子,她家裏固然是絕對不會答應,他也不想高攀,因為他也 44是一個驕傲的人。 且翠芝自幼生長在富裕家庭,若要翠芝離家與其結婚,不但無法再享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更頇承擔許多繁雜的家務事,叔惠猜測其日後必定懊悔不已。且叔惠自認「志向不小」,一心想靠自己打拚,達成他自幼欣羨的生活,享受慣了的翠芝,難保不會成為他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他說: 42 《半生緣》,頁44。 43 《半生緣》,頁61。 44 《半生緣》,頁70。 16 他並不是缺少勇氣,但是他覺得問題並不是完全在她的家庭方面。他不能 不顧慮到她本人,她是享受慣了的,從來不知道艱難困苦為何物,現在一 時感情用事,將來一定要懊悔的。也許他是過慮了,可是他志向不小,不 45見得才上路就弄上個絆腳石, 然而他對翠芝,始終有一種連自己都未察覺的佔有慾,翠芝和一鵬訂婚,自然使他更加羞辱萬分。因為在他看來,一鵬除了家境較佳,其他種種沒一樣比得過他,翠芝卻選擇了一鵬,使叔惠不禁感嘆道:「而現在她要嫁給一鵬了。要是嫁給一 46個比較好的人,倒也罷了,他也不至於這樣難過。」這樣的感嘆,也隱含著他對自己家境的自卑。 叔惠的驕傲性格在世鈞和翠芝的婚宴上,最是表露無遺。一方面是交情極深的摯友,另一方面卻是曾經相愛的佳人。他明知該祝福好友,忌妒卻依舊佔據內心,兩難的對話在心中上演: 他顯然是不大高興,叔惠也覺得了,自己就又譴責自己,為什麼這樣反對 他們結合呢,是否還是有一點私心,對於翠芝,一方面理智地不容許自己 和她接近,卻又不願意別人佔有她。那太卑鄙了。他這樣一想,本來有許 47多話要勸世鈞的,也就不打算說了。 最後他依舊答應擔任世鈞的伴郎,更在婚宴上故作大方地為翠芝解圍,似乎要展現他的驕傲和大方。他卻又隨即決定前往美國,無形中也透露內心深處的尷尬和妒忌。 2. 家庭狀況與氛圍 叔惠出身城市,家境雖不富裕,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卻十分和諧。父母親和善好客,進而影響叔惠外向的性格。卻也因著這樣的性格,致使叔惠父母的薪資常因借貸友人而所剩無幾,家境自然也無法提升。 叔惠的父親郁舫,張愛玲在小說中這樣描寫: 他父親許裕舫是個胖子,四五十歲的人了,看著也還像個黑胖小子。裕舫 在一家銀行裏做事,就是因為他有點名士派的脾氣,不善於逢迎,所以做 45 《半生緣》,頁98。 46 《半生緣》,頁99。 47 《半生緣》,頁250。 17 48到老還是在文書股做一個小事情,他也並不介意。 他不在乎自己的身分地位、穿著打扮,甚至一般風俗習慣也不強求遵行。而食衣住行中他唯一在乎的事,或許傴有「食」,不管夫妻口角亦或朋友借貸,他總以最自豪的烹調化解爭執。他不常私下議論人,和叔惠一般,他喜歡直接提出自己 49的看法:「裕舫他是不會竊竊私語的,向來是聲如洪鐘……」 郁舫待友極周延,從借貸一事便可看出: 這過節不過節的問題,結果是由別人來替他們解決了。他們家來了一個朋 友借錢,有一筆急用,把裕舫剛領到的薪水差不多全部借去了。這人也是 裕舫的一個多年的同事,這一天他來了,先閒談了一會,世鈞看他那神氣 彷佛有話要說似的,就走了出來,回到自己房間裏去。過了一會,許太太 到他房門外搬取她的一隻煤球爐子,順便叫了他一聲,"世鈞,許伯伯要 做黃魚羹面呢,你也來吃,"世鈞笑著答應了一聲,便跟過來了。裕舫正 在那裏揎拳擄袖預備上灶,向客人說道,「到我這兒來,反正有什麼吃什 50麼,決不會為你多費一個大,這你可以放心, 郁舫照顧世鈞也極為周道,言談中極少偏袒自己的兒子。比起郁舫,許太太便較有親疏之分,言談舉止也較偏袒自己的兒子,例如以下情節描寫: 許太太在那兒帶笑帶說,「真想不到,世鈞這樣不聲不響的一個老實頭兒, 倒把叔惠的女朋友給搶了去,」裕舫他是不會竊竊私語的,向來是聲如洪 鐘。他說道,「叔惠那小子??就是一張嘴,他哪兒配得上人家,」這位老 先生和曼楨不過匆匆一面,對她的印象倒非常之好。這倒沒有什麼,但是 51他對自己的兒子評價過低,卻使他太太感到不快。 小說中描述的許太太,美麗卻儉樸,即使有多餘的金錢,她也決不會花在自己身上。她的儉樸,或許由於她個性中的節儉、但更大一部分卻是來自她對他人看法的在意,如同她說: 我要穿得那麼漂亮幹嗎,跟你一塊兒出去,更顯得你破破爛爛像個老當差 48 《半生緣》,頁40。 49 《半生緣》,頁48。 50 《半生緣》,頁41。 51 《半生緣》,頁48。 18 52的,給人家看見了,一定想這女人霸道,把錢都花在自己身上了, 她相當以自己的兒子為榮,也經常細膩地觀察兒子的一舉一動,尤其感情方面,稍有風吹草動她便擱在心頭,卻不敢向兒子直接詢問: 被他母親看在眼裏,他母親對於兒子的事情也許因為過分關心的緣故,稍 53微有點神經過敏,從此倒添了一樁心事。當時她先擱在心裏沒說什麼。 這或許也由於她在意他人看法的個性,不敢明說、不敢直接詢問,許多是她只靜靜藏於心中,等待時機提出疑問。 叔惠的父母,個性看似相似,卻又渾然不同,在當時新舊蛻變的社會中,造尌叔惠矛盾的個性。 和父母同住的叔惠,應與父母感情較為親密,卻由於叔惠向外發展的渴望、行蹤無定的個性,使其和家人間互動,依舊存在著深深的隔閡。即使同居一個屋簷下,叔惠的父母也很難向其探詢心事,只得自其好友世鈞輾轉得知: 叔惠是行蹤無定的,做母親的要想釘住他跟他說兩句心腹話,簡直不可 能。倒是世鈞,許太太和他很說得來。她存心要找個機會和他談談,從他 那裏打聽打聽叔惠的近況,因為兒女到了一個年齡,做父母的跟他們簡直 54隔閡得厲害,反而是朋友接近得多。 叔惠也不曾將其家人視為債吐心事的對象,他寧願三杯黃湯下肚,也不願讓父母安慰。叔惠這樣的個性正反映出當時代轉變中的親情觀,如同許太太對世鈞所言: 這是對的。現在這世界,做父母的要干涉也不行呀,別說像你們老太太跟 你,一個在南京,一個在上海,就像我跟叔惠這樣住在一幢房子裏,又有 55什麼用,他外邊有女朋友,他哪兒肯對我們說, 在叔惠的家庭中,父母高高在上的權威已被打破,叔惠不但常和父母賭氣,也會堅持自己的看法,與家人互不相讓。心情低落時他不在乎母親的安慰,反而害怕母親誤解,不耐煩地傶促母親離去,與舊時代應對父母百依百順、必恭必敬的價 52 《半生緣》,頁40。 53 《半生緣》,頁42。 54 《半生緣》,頁42。 55 《半生緣》,頁43。 19 值觀,十分不同。如同以下情節: 許太太向他的臉色看了看,又走過來在他頭上摸摸,因道,"看你這樣子 不對,別是受了涼了,喝一杯酒去去寒氣吧,我給你拿來,"叔惠也不言 語。許太太便把自己家裏用廣柑泡的一瓶酒取了來。叔惠不耐煩的說," 告訴你沒有什麼嘛,讓我睡一會就好了。"許太太道,"好,我擱在這兒, 56隨你愛喝不喝,"說著,便賭氣走了 從這段情節中,更可深深看出叔惠的家庭互動,和其他角色的相異之處。 五、親情描寫與作者生命經驗的對照 張愛玲有段不平凡的童年時光,無論家庭背景、童年際遇、與家人的互動,都在在影響她日後的個性和文學風格。張愛玲生平資料及家庭背景,我們已在第二章中陳述,而本章將選用《半生緣》情節描寫及人物刻畫,分成「囚禁」、「後母形象」兩小節,從張愛玲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和小說親情描寫作對照和探討。 1. 囚禁經驗 青年時期的張愛玲曾經因為和後母爭執而遭到父親的毒打囚禁,日後張愛玲在寫作《半生緣》時,便將當時被囚禁的心情轉變以及一日日算計著逃跑的過程,透過書中主角曼楨悲慘的遭遇,細細書寫其中。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這樣描寫曼楨從被囚禁的房間中望向窗外的景象: 她扶著窗臺爬起來,窗櫺上的破玻璃成為鋸齒形,像尖刀山似的。窗外是 花園,冬天的草皮地光禿禿的,特別顯得遼闊。四面圍著高牆,她從來沒 注意到那圍牆有這樣高。花園裏有一棵紫荊花,枯藤似的枝幹在寒風中搖 擺著。她忽然想起小時候聽見人家說,紫荊花底下有鬼的。不知道為什麼 這樣說,但是,也許就因為有這樣一句話,總覺得紫荊花看上去有一種陰 森之感。她要是死在這裏,這紫荊花下一定有她的鬼魂吧,反正不能糊裏 糊塗的死在這裏,死也不伏這口氣。房間裏只要有一盒火柴,她真會放火, 57乘亂裏也許可以逃出去。 曼楨的視線尌好像是張愛玲自己看到的一樣,張家老房子外偌大的的花園,一時之間也因為被囚禁的心情而陰森了起來,甚至隱隱藏著死亡的訊息,而逃走渴 56 《半生緣》,頁99。 57 《半生緣》,頁223、224。 20 望,也毫無保留的展現其中。 張愛玲被囚禁的屋子,距離街道其實很遠,即使她曾大聲喊叫詴圖引起經過路人的注意,依舊徒勞無功。這樣的絕望時刻,她只得債盡全力聽著外部世界的聲音,任何聲響於她聽來,都是逃離世界的徒徑。如同她在散文〈私語〉中描寫回憶自己被囚日子: 然而就在這樣想著的時候,我也傾全力聽著大門每一次的開關,巡警咕滋 咖滋抽出銹澀的門閂,然後嗆啷啷一聲巨響,打開了鐵門。睡裡夢裡也聽 見這聲音,還有通大門的一條煤屑路,腳步下沙子的吱吱叫。即使因為我 58病在床上他們疏了防,能夠無聲地溜出去麼, 《半生緣》中,也有一段關於聲音的描述。被囚時的曼楨如同張愛玲,外頭世界的一聲一響都能使她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如同下文所示: 又聽見阿寶的聲音,在那裏和木匠說話,那木匠一口浦東話,聲音有一點 蒼老。對於曼楨,那是外面廣大的世界裏來的聲音,她心裏突然顫慄著, 充滿了希望,她撲在門上大聲喊叫起來了,叫他給她家裏送信,把家裏的 地址告訴他,又把世鈞的地址告訴他,她說她被人陷害,把她關起來了, 還說了許許多多話,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連那尖銳的聲音聽著也不 59像自己的聲音。 書中曼楨對著上鎖房門外傳來,來自她無法聯繫的廣大世界的聲音,聲嘶力竭的吶喊著,企圖得到一點回應能夠解救她的困境,張愛玲的吶喊,也由此宣洩而出。 張愛玲一直企圖逃走,心心念念著要離開這個她不願回首的地方,也曾經以為保母能夠幫助她,放她出去,但張愛玲的父親因為對她母親的恨,已經沒有多餘的情感來對待自己的女兒,她的父親不肯放她,保母更不敢擅自放她離開。張愛玲把這樣心灰意冷的情緒加諸在曼楨的身上,在《半生緣》裡深刻的描寫曼楨心境的轉變: 她走到門口,把門鈕一旋,門就開了,她的心倒又狂跳起來。難道有人幫 忙,私自放她逃走麼,外面那間堆東西的房間黑洞洞的,她走去把燈開 了。一個人也沒有。她一眼看見門上新裝了一扇小門,小門裏安著個窗臺, 58 張愛玲:〈私語〉,《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59 《半生緣》,頁223。 21 上擱著一隻漆盤,托著一壺茶,一隻茶杯,一碟幹點心。她突然明白過來 了,哪里是放她逃走,不過是把裏外兩間打通了,以後可以經常的由這扇 小門裏送飯。這樣看來,竟是一種天長地久的打算了。她這樣一想,身子 就像掉到冰窖子裏一樣。把門鈕試了一試,果然是鎖著。那小門也鎖著。 60 書中曼楨和曼璐大吵一架,又聲嘶力竭瘋了一般的大喊之後,身體虛弱加上驚恐緊繃的情緒,很快便病倒了。而現實中的張愛玲,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在生死的邊緣奉奉一息,她在〈私語〉中描寫自己病危時,心灰意冷的心情: 正在籌劃出路,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點死了。我父親不替我請醫生, 也沒有藥。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著秋冬的淡青的天,對面的門樓上挑起 石灰的鹿角,底下纍纍兩排小石菩薩——也不知道現在是哪一朝,哪一 代……朦朧地生在這所房子裡,也朦朧地死在這裡麼,死了就在園子裡埋 61了。 書中也描寫曼楨生病時的樣子,如同張愛玲一般,神智不清、心灰意冷: 她因為熱度太高,神志已經不很清楚了,彷佛有點知道有人開了鎖進來, 把她抬到裏面床上去,後來就不斷的有人送茶送水。這樣昏昏沉沉的,也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有一天忽然清醒了許多,見阿寶坐在旁邊織絨線,嘴 62裏哼哼唧唧唱著十二月花名的小調。 其實張愛玲自身的遭遇至少還比她筆下的角色更為幸運一些,張愛玲的褓姆雖然不敢明目張膽的放走她,但也心疼這個從小看到大的小姐,不時替張愛玲偷偷的傳遞消息給她的母親。而曼楨,費盡唇舌,甚至用世鈞送給她的訂婚戒指作為交換。書中這麼寫道: 曼楨見她一味推託,只恨自己身邊沒有多帶錢,這時候無論許她多少錢, 也是空口說白話,如何能夠取信於人。心裏十分焦急,不知不覺把兩隻手 都握著拳頭,握得緊緊的。她因為怕看見那只戒指,所以一直反戴著,把 那塊紅寶石轉到後面去了。一捏著拳頭,就覺得那塊寶石硬邦邦的在那 60 《半生緣》,頁225、226。 61 張愛玲:〈私語〉,《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62《半生緣》,頁226。 22 兒。她忽然心裏一動,想道,"女人都是喜歡首飾的,把這戒指給她,也 許可以打動她的心。她要是嫌不好,就算是抵押品,將來我再拿錢去贖。 "因把戒指褪了下來,她現在雖然怕看見它,也覺得很捨不得。她遞給阿 寶,低聲道,"我也知道你很為難。你先把這個拿著,這個雖然不值錢, 我是很寶貴它的,將來我一定要拿錢跟你換回來。"阿寶起初一定不肯接。 曼楨道,"你拿著,你不拿你就是不肯幫我忙。"阿寶半推半就的,也就收 63下了。 可是既使曼楨連戒指都送出去了,仍舊沒辦法令丫頭阿寶動心替她傳話,甚至還拿了她的戒指去向曼璐邀功,導致日後曼楨和世鈞更深的誤會。 張愛玲將自己被囚禁的過程經歷,投射在小說主角的際遇上,抒發自己對於那段過去的感受,也更加真實的描寫出被囚禁的絕望。 2. 後母形象 張愛玲的家庭並不是一個幸福和樂的象徵,在她的母親決定和父親離婚之後,張愛玲的父親又另娶孫用藩,成了張愛玲和弟弟的後母,這對張愛玲來說是個重大的打擊,而她和後母之間相處的摩擦,日後也成為張愛玲小說題材的一部分。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將後母形象投注在曼璐身上,而她也把和後母爭執打架的狀況和心情藉由曼楨、曼璐書寫在小說裡,成為她們兩姊妹之間的激烈爭吵。她在書中這麼寫道: 一剎那間兩人已是扭成一團。曼楨手裏還抓著那半隻破碗,像刀鋒一樣的 銳利,曼璐也有些害怕,喃喃的道,"幹什麼,你瘋了,"在掙扎間,那只 破碗脫手跌得粉碎,曼楨喘著氣說道,"你才瘋了呢,你這都幹的什麼事 情,你跟人家串通了害我,你還是個人嗎,"曼璐叫道,"我串通了害你, 我都冤枉死了,為你這樁事也不知受了多少夾棍氣??"曼楨道,"你還要 賴,你還要賴,"她實在恨極了,刷的一聲打了曼璐一個耳刮子。這一下 打得不輕,連曼楨自己也覺得震動而且眩暈。她怔住了,曼璐也怔住了。 64曼璐本能的抬起手來,想在面頰上摸摸,那只手卻停止在半空中。 即使前面我們看到張愛玲所投射的後母形象是粗暴激烈的,但在小說後來的情節中,曼璐對待曼楨的孩子卻是視如己出,甚至在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時,懇求曼楨 63《半生緣》,頁227。 64《半生緣》,頁222。 23 能接受鴻才,好讓孩子可以有人照顧。我們以曼璐前去尋找曼楨的段落為例: 房間裏的空氣冷冰冰的,她,曼璐,開口說話,就像是赤著腳踏到冷水裏 去似的。然而她還是得說下去。她顫聲道,"你不知道,我這兩年的日子 都不是人過的。鴻才成天的在外頭鬼混,要不是因為有這孩子,他早不要 我了。你想等我死了,這孩子指不定落在一個什麼女人手裏呢。所以我求 求你,你還是回去吧。"曼楨道,"這些廢話你可以不必再說了。"曼璐又 道,"我講你不信,其實是真的,鴻才他就佩服你,他對你真是同別的女 人兩樣,你要是管他一定管得好的。"曼楨怒道,"祝鴻才是我什麼人,我 憑什麼要管他,"曼璐道,"那麼不去說他了,就看這孩子可憐,我要是死 65了他該多苦,孩子總是你養的。" 也許是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再失去,晚年的曼璐看盡了世事無奈,將她最後的善良天性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身為後母,她仍對孩子百般疼愛,全心全意的照顧,尌算曼璐知道曼楨早已不再相信她,還是不顧一切的拜託曼楨接受。 曼璐身為後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張愛玲自身的生命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張愛玲和後母孫氏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在張愛玲得知父親要再娶時,心中尌已十分的抗拒,張愛玲在〈私語〉中強烈的書寫她的感受: 我父親要結婚了。姑姑初次告訴我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陽台上。我哭了, 因為看過太多的關於後母的小說,萬萬沒想到會應在我身上。我只有一個 迫切的感覺,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事發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 66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張愛玲如此描寫曼璐對待曼楨的孩子的態度,或許有藉小說主角的心路歷程,彌補她自己所缺乏的母愛的用意,並透過這樣的後母形象,顛覆一般小說中對後母刻薄尖酸的敘述。 小說中另外一段後母形象則在於世鈞的家庭。世鈞的父母雖未離婚,父親卻搬離家中,和姨太太同住,這部分十分類似張愛玲的家庭。世鈞對姨母既不屑又不滿,總將她視為一界風塵女子,這部分也和張愛玲不謀而合。小說中對世鈞見到姨母的心情,有以下描述: 65《半生緣》,頁273。 66張愛玲:〈私語〉,《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24 她如果是一個妖豔的蕩婦,世鈞倒又覺得心平氣和些,而她是這樣的一個 典型的家庭主婦,完全把世鈞的母親的地位取而代之,所以他每次看見她 總覺得心裏很不舒服。 回到父親家中的世鈞,時常處於矛盾的心態中。他一方面感傷於對父親的衰老,一方面卻又怨懟在外另組新家庭的父親。他渴求愛,卻又不願示弱,只得回想父親以往所作所為、對待母親的惡劣,藉以「使自己的心硬起來」。 張愛玲同樣看不起父親另組的家庭,遺老的父親、出身低微的後母。她在〈童言無忌〉中描述後母:「我父親的姨太太是一個年紀比他大的妓女,名喚老八,蒼白的瓜子臉,垂著長長的前留海…… 」無論身分或外貌,張愛玲皆使用黑暗負面的詞語描寫,對照散文中描述張母:「因為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她是位美麗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機會和她接觸……在孩子的眼裡她是遼遠而神秘的。」便可看出張愛玲看待兩人的不同。 世鈞十分厭倦家中陰暗的氣息,因此選擇離家,至城市尋求自己的理想。他無法忍受舊時代迂腐的氣息,每次回家,都不禁盼望盡早丟去舊時代煩雜而傷感的事情,早早離去。小說中,世鈞第一次歸途,便以解脫的心情、火車的譬喻,描述離開家的自己: 一上火車,世鈞陡然覺得輕鬆起來。他們買了兩份上海的報紙躺在鋪上看 著。火車開了,轟隆轟隆離開了南京,那古城的燈火漸漸遠了。人家說" 時代的列車",比譬得實在有道理,火車的行馳的確像是轟轟烈烈通過一 個時代。世鈞的家裏那種舊時代的空氣,那些悲劇性的人物,那些恨海難 填的事情,都被丟在後面了。火車轟隆轟隆向黑暗中馳去。 一如世鈞,張愛玲十分厭倦父親的家庭,在散文〈私語〉中便明白揭示:「另一方面有我父親的家,那裡什麼我都看不起……屬於我父親這一邊的必定是不好的……」她同樣用許多灰暗的字詞形容父親家中,在她眼裡,家中陰暗和陽光交替,彷彿舊時代和新思潮的撞擊,然而在她的家中,餘下的只賸昏睡的陽光、舊時代陰陰暗暗的氛圍: 房屋裡有我們家的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整個的空氣有點 模糊。有太陽的地方使人瞌睡,陰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涼。房屋的青黑的 心子裡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個怪異的世界。而在陰陽交界的邊緣,看 得見陽光,聽得見電車的鈴與大減價的布店裡一遍又一遍吹打著《蘇三不 25 67要哭》,在那陽光裡只有昏睡。 小說最後,世鈞的父親終究回心轉意,搬回原來的家中,使破碎的家庭得以結合。然而在張愛玲生命中,父母自離婚後便再無交集。自十七歲被後母囚禁、倉皇逃出父親家中後,後母便「把我一切的東西分著給了人,只當我死了。這是我那個 68家的結束。」。張愛玲逃至母親家中,不久又搬去與姑姑張茂淵同住,與父母的關係再無回復之日。或許張愛玲也將這份遺憾,寄託書中,遂成世鈞家庭圓滿的收場吧, 六、結論 張愛玲有段極為不平凡的童年,自幼父母離異,她只能跟著父親在遺老式的家中長大,忍受父親和後母的惡毒對待。十七歲那年,差點被父親囚禁致死,直到她設法逃往姑姑家,才撿回一命。這些家庭回憶,也成為她日後寫作的素材,深深影響她的寫作風格。 《半生緣》這部小說中,無論主角或配角,際遇和個性皆受到家庭背景極大的影響。平路〈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一中提到:「越來越多新近印行的資料顯示,張愛玲小說與自傳之間的關聯,愈來愈多生活中的 69人物,在她小說中可以對號入座。」,因此張愛玲的寫作彷彿透露著:「當作家的生命與作品的生命匯合一處,消除主體與客體之間、寫作與被寫女性之間、閱 70讀的女性與被讀的女性之間的界線,生命才得到最充分的展現。」而《半生緣》這部作品中,除了女性角色有她生命經歷的投影外,男性角色的性格際遇也在在透露她早年對男性的印象。 首先在第三章中,本文首先討論家庭背景對曼禎、曼璐這對姊妹不同的影響。曼璐的個性,在每段時期中相當大的轉變,改變她個性的最大因素,便是少女時期的家庭變故。這使她只得淪落紅塵,對妹妹產生不滿和忌妒。她結婚後,家庭的不美滿,也大致肇因於身為舞女的自卑。然而晚年的曼璐,終究回歸家庭,將對人生的無奈化為母愛,全心全意地照顧兩個孩子。曼璐的犧牲,看在曼禎眼裡,自然有一份報答心意,也正因如此,造尌不斷在錯誤中、在命運捉弄下,曼楨失去他純真的愛情以及人生。這對姊妹從小時候的相互扶持,變成成長後的相互糾纏,愛與恨似乎都在其中。 67 張愛玲:〈私語〉,《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68 張愛玲:〈私語〉,《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69 平路〈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社,1999年:頁220。 70 平路〈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社,1999年:頁211。 26 而在第四章中,本文討論世鈞和叔惠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如何受到生長背景的影響。世鈞生長於新舊交替的時代,既想照著新世代的思維走,又受到傳統家庭的牽制,因此造成他沒有主見、懦弱的個性。而叔惠恰和世鈞相反,他以平凡的家庭為恥,因此言談行為中,總以一股強裝的紈绔子弟姿態包裝自己。他也不喜歡家人的過度關心,寧願靠自己面對傷痛。然而兩人最後終究沒有逃脫家庭背景的箇制,世鈞和翠芝結婚,回到老家掌管父親的事業。而叔惠出國留學,期間交了幾個帶有翠芝影子的女友,最後依舊單身回國,回歸原先的家庭。 最後在第五章中,本文比較張愛玲自身經歷和小說描寫情節。以小說中「囚禁」情節、和後母形象為例。「囚禁」這段情節,不少細微的地方都可以對照到 71張愛玲本身在母親回國後被父親關起來的經驗。本文以這段經驗,和張愛玲在〈私語〉一文回憶自己被囚日子作對照,印證張愛玲家庭經歷對作品的影響。後母形象方面,世鈞的家庭和張愛玲較為相似,張愛玲透過許多對世鈞家庭的描寫,隱射自己看待家庭的心態。而曼璐的後母形象雖和張愛玲經驗略為不同,卻可從張愛玲在小說中,對後母形象的大量描寫,看出後母對張愛玲家庭記憶的影響。 七、參考書目 【專書】 :依作者姓名筆劃序: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匇,大地出版社,1973年: 林柏燕:《文學探索》,:台匇:書評書目出版社,1973年: 林柏燕:《文學印象》,:台匇:大林出版社,1978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匇:遠行出版社,1976年: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匇:聯經出版社,1976年: 淳子:《張愛玲地圖》,:台匇:台灣商務,2004年: 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匇,學林出版社,1997年: 張盛寅:《細讀張愛玲》,:台匇:柏室科技藝術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愛玲:《半生緣》,:台匇:皇冠出版,1969年: 張愛玲:《流言》,:台匇:皇冠出版,1982年: 張愛玲:《餘韻》,:台匇:皇冠出版,1987年: 張愛玲:《續集》,:台匇:皇冠出版,1993年: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匇:皇冠出版,1994年: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匇,立緒文化,1999年: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1999年: 71 平路〈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匇:麥田出版社,1999年:頁222 27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匇:皇冠出版,1995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匇:麥田出版,1994年: 鄭樹森編:《張愛玲的世界》,:台匇,允晨文化,2004年: 【期刊】 :依年代序: 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拾壹號:台匇,印刻雜誌社,2004年: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壹卷第玖期:台匇,印刻雜誌社,2005年: 28
/
本文档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亲情描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