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2017-10-21 10页 doc 27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 影响 第28卷第2期 2011年4月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angsh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Vo1.28No.2 Apr.2011 DOI编码:10.3969/j.ISSN.1671—7422.2011.02.015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冰 吴振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
【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 影响 第28卷第2期 2011年4月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angsh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Vo1.28No.2 Apr.2011 DOI编码:10.3969/j.ISSN.1671—7422.2011.02.015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冰 吴振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 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 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 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 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第三国外交";美伊关系;二战 [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22(2011)02—0061—04 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 IranundertheStrategyof''ThirdPowerDiplomacy'' andItsImpactonWorldWarII Zhenjun (SchoolofHistory,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 [Abstrad]BecauseofitsimportantstrategiclocationinMiddleEast,Iranhasbeentheintersectionofthein- terestsofbigpowers.DuringWorldWarII,AxisandAllieswerestrivingtogetIran.ThePahlavigovem- mentagainpmp~eda"thirdpowerdiplomacy"strategy.AfterthefailureofintroducingtheGermanforces, itintroducedU.S.forcessuccessfullyatlast,defendingIrangindependence,sovereigntyandterritorialin— tegrity.DuringtheintroductionofU.S.forcesinIran,thereexistedclosecooperationbetweenIranandU. S.Irancooperatedwithalliedmilitaryoperationsand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deliveryofstrategicma— terialstotheSovietUnion,makinggreatcontributiontothevictoryofanti— fascistwar.Italsohadasignifi— cantimpactonpostwarintemationalsituation.. [Keywords]thirdpowerdiplomacy;theU.S.andIranrelationship;WorldWarII 目前,国内有关美伊关系的研究重点大多 集中在二战以后的冲突与对抗.而在二战期 间,美伊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合作关系,这与伊 朗的"第三国外交"战略分不开. 一 ,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 初步实践 1939年9月欧战爆发,德国和英国这两 个在伊朗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的开战,使处 [收稿日期]2011—02—23 基金项目】2009年度武汉大学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科研项目"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 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项目 编号:112—271077. [作者简介]吴振君(1987一),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生.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矩 于战略要地的弱国伊朗面临困难的外交抉择. 9月4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中立,示要与 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但是,伊朗的中立其 实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那就是礼萨王对德国有 所偏重.在20世纪30年代,英,苏对推行亲 德政策的礼萨王还能持容忍态度,可是到了二 战期间,英苏面临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两国 对礼萨王的亲德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uJ42.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苏联合抗德已成为必 然之势,伊朗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抢先控制伊 朗,无论对德国方面还是对英苏方面,都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远离伊朗的法西斯德国试 图发动亲德政变来控制伊朗,以实现其在中东 的侵略计划,威胁英国与苏联的利益.在该地 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英苏两国则想通过向 伊朗施加压力甚至动武使伊朗就范,以此粉碎 德国的计划,打通波斯湾经伊朗走廊到苏联的 战略通道邶.当时通过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 克港的运输船只非常容易受到德国潜艇袭击, 因此,运输效率不能满足苏联作战需要;如果 通过苏联远东港口运输,又面临日本的袭击危 险;通过黑海海峡的线路也被德国控制.遍观 四周,盟国发现把波斯湾西北端同外高加索和 黑海连接起来的横贯伊朗的铁路,是一条向苏 联输送物资的比较安全的捷径.控制这条交 通路线,对于苏联和整个反法西斯阵营来说, 都是胜败所系的一件事.伊朗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由此骤然提升,它的命运也随之开始发 生巨变. 英,苏两国于1941年8月16日向伊朗发 出照会,要求伊朗注意境内德国人为数众多以 及他们可能损害英苏利益,破坏伊朗中立的危 险,敦促它驱逐德侨(以后又进一步要求逮捕 德侨).对此,伊朗以保持中立为由,加以拒 绝H]粥.英,苏两国于8月24日再次分别照 会伊朗政府,要求伊朗方面把轴心国公民驱逐 出境.由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8月25日, 英苏军队便同时从南北两方进人伊朗,9月17 日又同时进入首都德黑兰.伊王礼萨汗被迫 退位,将王位让给他2l岁的儿子巴列维J2跎. 英,苏人侵伊朗是在肃清伊朗的德国间谍的名 义下进行的,其实入侵的根本原因在于打通向 苏联运输援助物资的通道.正如巴列维国王 在其回忆录中所言:"假若盟国不需要经过伊 朗运送军火的话,那么就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出兵占领我国了." 随着英苏压力不断增大,礼萨王更加希望 和美国进一步发展关系,企图把美国拉进伊朗 事务中,以作为抗衡英,苏,德的第三国力量. 礼萨王深知,要使美国增加对伊朗的关注,就 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所以他在1939年1月同 意了罗斯福总统要伊朗重开驻华盛顿使馆的 请求,答应赔偿先前收归国有的美国在伊朗的 教育设施,而且还与美国就贸易,贷款,飞机和 技术顾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谈判'.. 1941年8月11日,伊朗驻美公使穆罕默 德?沙耶斯泰受命约见莫雷,表示伊朗希望在 受到英,苏侵略时能得到美国的道义支持和物 资帮助Hj3.8月23日,礼萨王指示其驻华盛 顿公使,命令他请求美国当局出面制止英,苏 对伊朗的威胁.25日,国王直接向罗斯福总 统发出求救信,请求美国总统"采取有效和紧 急的人道主义措施,以结束(英苏的)侵略行 径"C41418.罗斯福要求国务卿与苏,英联系后, 复电声称英,苏军队对伊朗没有领土要求,美 国政府已要求两国政府发表一项声明,公开保 证伊朗的领土完整.罗斯福总统极力避免干 涉英,苏对德军事行动.国务卿赫尔在接见伊 朗大使时,十分坦率地说,美国同情反法西斯 的同盟国,希望伊朗与同盟国合作,放弃支持 纳粹德国. 随着二战的进展和伊朗对盟国作战,巴列 维再一次企图借助美国力量抵制英,苏不断增 加的压力.为此,他加强了与美国接触并向美 国大使表达了与美国结盟的愿望.但是由于 美国当时尚未参战,表面上仍然保持中立,而 且当时美国决策者主要关注的是欧洲整体战 局,在他们眼中,更有利于对德作战才是重中 之重.因此美国对伊朗的愿望没有做出应有 的反应,更没有给予具体的答复. 二,美国重视并加强与伊朗的 合作 欧战和苏德战争初期,美国标榜中立,实 际上偏向盟国.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与 丘吉尔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美国理解和 支持8月2513英苏联合出兵伊朗的行动,认 第2期吴振君:"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为此举对于抵抗纳粹侵略是必要的,有利于西 半球的安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 正式卷入大战.鉴于伊朗石油和伊朗作为连 接波斯湾和苏联的战略通道对盟国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大意义,美国国务卿赫尔指出:"美 国战时对伊朗的重视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中 东国家."加强盟国在伊合作以打败轴心 国,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1942年7月14日,丘吉尔,英国第一海 军大臣庞德和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进行会谈. 庞德介绍了北方补给线援苏船队遭受的惨重 损失,提出终止通过这条航线向苏联运送补给 品.迈斯基强烈反对庞德的主张.丘吉尔和 庞德告诉迈斯基,由于援苏船队中美国船很 多,这个问题最终要美国人来决定.7月l5 日,美国致电丘吉尔表示勉强同意英国海军部 关于暂时中断北方援苏补给线的主张,同时强 调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增加伊朗走廊援苏物资 的力量.为此,罗斯福建议由美国人接管伊朗 铁路的营运.12月24日和30日,伊朗驻美 公使奉命两度与美国国务院近东司官员会晤, 要求美国管理伊朗的整个铁路系统,包括德黑 兰以北苏联控制的伊朗铁路.同时,伊朗公使 还希望美国能使英苏两国政府明确向伊朗政 府表示同意美国接管南部铁路.为了加 快通过伊朗走廊向苏联运送急需的补给品,同 时扩大美国在伊势力,美军以波斯湾后勤司令 部的名义,于1942年底开始进驻伊朗,接管了 原英军控制的波斯湾港口和伊朗南部的铁路 业务及大部分公路拖运业务.驻伊美军为伊 朗走廊这座"胜利之桥"的拓宽和保持其畅通 无阻做出了无法抹灭的贡献. 美国虽然在伊朗问题上强调大西洋宪章, 却不愿意承担保障伊朗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义 务.为了实现美国战时对伊政策目标,美国认 为一个独立,稳定的伊朗是重要的.在提供援 助又不承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美国将租借法 的适用对象扩大到伊朗,并且向伊朗派遣美国 顾问团. 1942年3月10日,罗斯福亲自指示当时 租借事务管理署署长斯退丁纽斯,称他确信伊 朗的防御"对美国的防御是至关重要的",并 授权斯退丁纽斯向伊朗提供租借援助.同年 12月4日,美伊两国政府达成一项美国向伊 朗提供援助的.到战争结束之前,美国政 府无偿向伊朗提供了价值约为4150万美元 的食品和军火.美国运来的小麦缓解了伊朗 的饥荒,美国援助的武装对于伊朗政府维持治 安和镇压礼萨王逊位后再次兴起的部族骚乱 发挥了重要作用lo]35o. 1942年10月,美国副国务卿威尔斯向罗 斯福递交了一份报告,表示国务院准备同意伊 朗政府的要求,向伊朗派遣大批顾问,涉及军 事,财政,公共卫生等方面.在报告的末尾,威 尔斯表示相信美国顾问团的工作不但可以扩 大美国在伊朗的影响,而且能够帮助伊朗复 兴,使伊朗成为美国"积极和自愿的伙伴". 这表明美国国务院已经开始将美国战时对伊 政策与战后伊朗的前途联系起来Jl. 三,德黑兰会议——"第三国外 交"的胜利及对战后的影响 1943年年初起,对侵占伊朗已毫无指望 的德国人,转而采取切断输油管,炸毁铁路桥 梁和隧道等破坏性手段.1943年夏天,加什 盖伊部落武装在德国伞兵的煽动下,在萨米拉 姆歼灭了一支政府军. 盟国军队采取措施,逮捕了德国伞兵和空 降特务,伊朗政府也因此决定于1943年9月 9日对德宣战.既然伊朗政府采取了如此果 断的措施,同盟国则答应:第一,不在军事,政 治和经济方面增加伊朗政府的额外负担;第 二,伊朗可成为由反对德国的26个国家于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的"联合国家 宣言"的签字国,战争结束后,以平等资格和 权利与其他国家一起参加相关和平会议.伊 朗政府立即表示愿意加入"联合国家宣言"签 字国行列.伊朗对德宣战和加入"联合国家宣 言"签字国行列之后,国王陛下同英国,苏联, 美国和中国的首脑互致贺电.伊朗政府保证 为实现同盟国家的共同目的和彻底击败德国, 将与其他国家一道继续做出真诚而有效的努 力,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加出色0J. 为了协调同盟国对德国及其他轴心国的 作战行动,确保最后胜利,英,美,苏三国首脑 决定在德黑兰会晤.1943年12月1日,即德 黑兰会议最后一天,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拒 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在这 个宣言中,三国首脑充分肯定伊朗在反对共同 敌人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他们保证将增加[1] 对伊朗的经济援助?;战争结束后,将召开有 关国际会议,专门研究伊朗及其他同盟国的经[2J 济问题;三国首脑再次申明尊重伊朗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将同伊朗及其他爱好和平LjJ 的国家一道,为在战后建立国际和平和,安全 及繁荣幸福的生活而共同努力[12]抛.LJ 德黑兰宣言是伊朗战时外交的一个巨大 成就.它提高了伊朗的国际战略地位,苏联和 英国将其驻伊朗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宣言 也标志着美国对伊政策的重大转折:以前美国 仅在双边外交函电中表示注意到英苏尊重伊 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回避任何条r] 约义务,也不愿单独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发 表任何关于伊朗问题的声明;而在德黑兰宣言 中,美国政府则"对于伊朗政府维持其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表示完全赞成"l6j2盯. 德黑兰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7] 生了巨大影响.苏军为了履行德黑兰会议决 议,在1944年连续给敌人以10次强有力的毁[8] 灭性打击,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把战场转 移到了德国境内.早在1943年7月10日,英 美军队开始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3日,意大 利投降;10月13日,意大利对德宣战.此时, 反法西斯盟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进攻德国,j 加快了德国的灭亡. 二战把伊朗卷入了国际政治的旋涡,英, 美,苏三国的合作在此完成,三国之间勾心斗 角也在此萌芽,新兴的美国凭借强大实力取代. 英国在伊朗的地位,社会主义苏联战后的强大 使伊朗处于苏美冷战和争斗的前沿.可以说, 战后美苏冷战最早发源于伊朗,伊朗所处的国r„ 际战略地位也影响了战后伊朗的国内外政 策【1.】渤.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敦促和伊朗的 强烈要求下,英国和苏联,尤其是苏联不得不 从伊朗领土上撤离.伊朗终于在引进第三国 势力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保持了国家的领土[12] 主权完整,但也引狼人室,造成了随后被美国 控制的局面.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13] 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发生,伊朗与美国反目成 仇,相互指责对峙?. 参考文献 范鸿达.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01. 刘竟,张士智,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UnitedStatesDepa~nentofState.TheBritish Commonwealth;theNearEastandAfrica,Vol- rimeIII,Iran[M]//ForeignrelationsoftheU— nitedStatesdiplomaticpapers.Washington,D. 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41.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半个世纪 世界风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TheBritish Commonwealth;theNearEastandAfrica,Vol- nineII,Iran[M]//ForeignrelationsoftheU- nitedStatesdiplomaticpapers.Washington,D. 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8.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Europe,Vol— umeIII,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 [M]//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dip— lomaticpapers.Washington,D.C.:U.S.Gov- ernmentPrintingOffice,1942. 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TheNearEast andAfrica,VolumeIV,[M]//Foreignrela- tionsoftheUnitedStatesdiplomaticpapels.Wash- 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 1942. (伊朗)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元文琪,译.北京: 商务印馆,1982. 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TheConfe~ eneesatCairoandTehran,V.Post—Collferenc~ papers[M]//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 Statesdiplomaticpapers.Washington.D.C.: 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43. 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蔺焕萍.论罗斯福时代的美伊关系[J].商洛 学院,2008,22(1):15. (责任编辑尹春霞)
/
本文档为【【doc】“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