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2017-10-16 26页 doc 51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1 (,,) 2 (, ,, ,) 3 (,) 4 (,,) 5 (,) 7595 525 1. SiKN 2. NaClI AlFe 第一,必要性: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第二,不可替代性: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他营养元素不能 代替它的功能,只有补充它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第三,直接性:在植物营养上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于它改善了植物生活条件 所产生的间接作用。 1 NNO 3-4+NH 4-2-PHPO HPO4 ...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1 (,,) 2 (, ,, ,) 3 (,) 4 (,,) 5 (,) 7595 525 1. SiKN 2. NaClI AlFe 第一,必要性: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第二,不可替代性: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他营养元素不能 代替它的功能,只有补充它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第三,直接性:在植物营养上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于它改善了植物生活条件 所产生的间接作用。 1 NNO 3-4+NH 4-2-PHPO HPO4 2+KK 2+Ca Ca 2+Mg Mg 2-SSO 42+3+Fe Fe Fe 2+ Mn Mn 2+Cu Cu 2+ZnZn 2-MoMoO 43-2- B HBO BO7 24-Cl Cl CCO 2 OOHO 22 H HO 22+ Ni Ni 2 l 1一般占植株干物质重量的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碳、氢、氧、氮、 磷、钾6种。 2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它们是钙、镁、硫3种 3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铁、硼、锰、铜、锌、钼、氯、镍8种。 3 1CHONS 2PB 3KCaMgMnCl 4FeCuZn MoNi 1 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 氮素除豆科植物从空气中氮外,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 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 2 N、P和K 三种元素,是植物需要量和收获时挟带走较多的营养元素,而通常归还给土 壤的数量却又是最少的(不到10%),土壤中这三种元素常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须要 通过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壤,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也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三要素”。 植物吸收的必需营养元素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 例,植物才能健康生长发育。 生产上,往往需要通过施肥来调节,使之符合植物的需要,这就是土壤养分的平衡。 人为施肥造成的养分比例不平衡,称为养分比例失调。 养分比例失调会严重影响植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最后导致产量降 低,品质下降。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 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他营养元素所代 替。 包含二方面含义: A B 植物的养分吸收--是指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 泛义的吸收--指养分从外部介质进入植物体中的任何部分 确切的吸收--指养分通过细胞原生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 根部吸收 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 叶部吸收 根吸收养分主要部位是根尖以上的分生区、伸长区及根毛区, 大致离根尖1-10cm; 在生理活性上,这部分区域也是根部细胞生长最快, 呼吸作用旺盛的区域。 就整个根系而言,幼嫩根吸收能力比衰老根强,同一时期 起靠近基部吸收能力越弱。 • 根毛因其数量多、吸收面积大、有粘性、易与土壤颗粒紧贴而使根系养分吸收的速度与数量 成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地增加。 菌根和根瘤 根系吸肥的特点决定了在施肥实践中应注意肥料施用的位置及深度。 1 4++2+2+2+2+ KCaMgFeZn 3-4-3--2-2NHNOHPOSOHBOCl 242 3 1. 2. 3. 1 1Interception 定义:植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3和HCO-与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 实质:接触交换 数量:约占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2Diffusion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 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根系活性 作用:是养分迁移的主要形式之一 3Mass flow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对土壤水分吸收,溶解水中的养分离子随水流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一般认为,在长距离时,质流是补充养分的主要形式,而在短距离内,扩散作用则更为重要。 具 有 凯 氏 带 的 内 皮 层 “” 1. 2. (5*108/cm2) 2 由于质外体与外界相通,养分离子能以质流、扩散或静电吸引的方式自由扩散并达到扩 散平衡,故质外体也被称作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是指根部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而进入的那些区域,包括细胞间隙、细胞 壁到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 3 养分需要通过原生质膜才能进入共质体 原生质膜的特点:具有选择透性的生物半透膜 原生质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 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 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 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原生质膜是一个具有精密结构的屏障,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透性。 亲脂性非极性分子或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能溶于双层磷脂层中,因而能以扩散的形式透过 质膜。 极性大分子或带电离子:则要借助膜上的某些物质才能透过。 物质穿过原生质膜的过程叫运输(transport),习惯上也叫吸收(absorption)。 1 被动吸收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性。 两种方式: a b a 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称为简单扩 散。 途径: 离子直接通过类脂(如亲脂性物质) 或通过载体 或通过通道蛋白。 细胞内有较高的负电荷,它从介质中吸附了较多的阳离子,使细胞内该离子浓度较介质中高, 直到达到电化学势平衡。 [Na+i]×[Cl-i]= [Na+o]×[Cl-o] b 根系表面吸附的离子通过土壤溶液与土壤胶体吸附的离子相交换。 根系表面吸附的离子与土壤粘粒吸附的离子扩散层水膜相重叠时直接进行的接触交换。 (2) 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 程。 载体学说 当离子跨膜运输时,离子首先要结合在膜蛋白(即载体)上,这一结合过程与底物和酶 结合的原理相同。 carrier ATP 载体对一定的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有选择性地携带某种离子通过膜。 a. ATP b. (IC)(AC-P) c. (AC-P)(K) (AC-P-K) d. (AC-P-K)(Pi) (IC) e. ADPATP (Epstein) S + E ES E + P 底物 酶 酶-底物 酶 产物 S’ + C ES C + S 离子(外) 载体 离子-载体 载体 离子(内) 应用米凯利斯-门滕(Michaelis-Menten)方程式,求得: Vmax ?[S] Km+[S] 式中:v--吸收速率(μmol ?g-1 ?h-1) Vmax--最大吸收速率(μmol ?g-1 ?h-1) [S]--介质离子浓度(mM) Km--吸收速率常数(mM),Km= 当 v=1/2Vmax时,得 km=[S] km与结合常数(k1)成反比,所以km又被称为: 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 km值越小,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越大,载体运输离子的速度越快 例如: 请根据作物的km值判断植物优先选择吸收哪种离子 作物 km(mM) 硝态氮 铵态氮 玉米 0.110 0.170 水稻 0.600 0.020 ( 1 含氮:氨基酸、酰胺等 含磷:磷酸己糖、磷酸甘油酸、卵磷脂、植酸钠等 其它:RNA、DNA、核苷酸等 2 有机养分可能是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透过酶作用下而进入细胞的,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 于主动吸收。 也有人认为通过胞饮作用而吸收。 胞饮作用指细胞吸收附在质膜上的含大分子物质的液体微滴或微粒。通过质膜内陷形成 小囊泡,小囊泡逐渐由细胞外向内移动的主动转运过程。 在特殊情况下,植物细胞才产生胞饮现象。 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是植物营养的一种辅助方式。 生产上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茎等地上器官上,称根外追肥。 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是茎和叶。 叶部吸收养分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内。 最近的研究认为:根外营养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角质层上的裂缝和从表层细胞延伸到角质层的 外质连丝,使喷洒于植物叶部的养分进入叶细胞内,参与代谢过程。 1 2 1COSO 22 2 3 1. 2. 1 2 3 4 1 决定于根外追肥的目的 2 溶液浓度:0.1~2% 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 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30.51 可加入“润湿剂”:0.1~0.2%洗涤剂或中性皂 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 4 (1) (2) (3) 5 移动性很强的营养元素:氮、钾 能移动的营养元素:磷、氯、硫 部分移动的营养元素:锌、铜、钼、锰、铁 不移动的营养元素:硼、钙 不易移动的营养元素,应增加喷施的次数 植物根系从介质中吸收的矿质养分:(1)一部分在根细胞中被同化利用;(2)一部分经皮层 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供应地上部生长发育所需要。(3)植物地上部光合 产物及部分矿质养分可通过韧 皮部系统运输到根部。 (1)、(2)、(3)构成植物体内的物质循环 系统,调节着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 输。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 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1 横向运输:根表皮 皮层 内皮层 中柱(导管) 1. 运输部位: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运输方式:自由扩散、静电吸引 2+2+运输的养分种类:Ca、Mg 等 (2). 运输部位:根毛区 运输方式:扩散、原生质流动、 3-4-+-2-运输的养分种类:NO 、HPO 、K 、SO 、Cl等 242 (1). 1 2 (2). 特点:养分在活细胞内双向运输 韧皮部中养分的移动性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压力流动学说基本论点: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这种液流的流动是由于输 导系统两端的压力势的差异而引起的。 3. 顺浓度梯度 渗漏作用 逆浓度梯度 转移细胞 养分进入植物体内后就参与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发挥着自己的生理和营养功能。由于植物 体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各个部位对养分需求的数量和比例要求不同,因而,植物体内的养分就 会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使养分再分配与再利用。 植物不同生育期中各有明显的生长中心,这些生长中心,既是矿质元素的输入中心,也 是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光合产物一般优先分配到生长中心。 铁、锰、铜和锌通过韧皮部向新叶转移的比例及数量还取决于体内可溶性有机化合物的水平。 当能够螯合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机成分含量增高时,这些微量元素的移动性随之增大,因而老 叶中微量元素向幼叶的转移量随之增加。 • • 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对介质中养分的吸收能力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差异的原因有植物的: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 植物生育特点 1 1 根的类型 从整体上分 直根系:根深 须根系: 水平生长 定根 主根 形成直根系 从个体上分 侧根 不定根 组成须根系 根的类型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直根系--能较好地利用深层土壤中的养分 须根系--能较好地利用浅层土壤中的养分 农业生产中常将两种根系类型的植物种在一起--间种、混种、套种。 用单位体积或面积土壤中根的总长度表示,如: LV(cm/cm32)或 LA(cm/cm) 一般,须根系的LV > 直根系的LV 根系数量越大,总面积越大,根系与养分接触的机率越高--反映根系的营养特性 根系分布合理,有利于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 2 植物叶、茎不仅本身由于其形态大小等不同而造成吸收养分的能力不同,叶、 茎光合作用能力的不同造成可供吸收养分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而也就影响着根系对养分 的吸收能力。 2 1)根系离子交换量(CEC) 根系阳离子交换量与根的被动吸收密切相关。随着CEC的增 大,植物对阳离子养分(Ca2+2+,Mg )的吸收能力增强。植物根系的阳离子交换量主要由 细胞壁上自由羧基引起的,是由基因控制的。 CEC与根系的主动吸收关系不密切。 2 --反映根的代谢活动,所以与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有关 根的氧化力 根的活力 根的吸收能力 强 强 强 如水稻,具有 氧气输导组织,向根分泌O 2 乙醇酸氧化途径,根部HO形成O222 新生根--氧化力强--Fe(OH)在根外沉淀--根呈白色 3 成熟根--氧化力渐弱--Fe(OH)在根表沉淀--根棕褐色 3 老病根--氧化力更弱--Fe(OH)还原为FeS --根黑色 323 根的颜色 根的代谢活动 根吸收养分的能力 根的还原力 --对需还原后才被吸收的养分尤为重要 3+2+如:Fe Fe 试验表明:还原力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不易缺铁 推论:若此还原力是属基因型差异,就可以通过遗传学的方法改善这种特性,从而提高植物 对铁素的吸收效率 2、矿质盐类(细胞膜受损时才大量外渗) 3 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及酶、氨基酸、有机酸等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 根系分泌物的农业意义 无机物:CO 4 5 3 植物营养的共性和个性 共性:所有高等植物都需要17种必需营养元素 个性: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植物在不同生育期 对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需要不同 对介质养分的吸收能力不同 对肥料的需要量不同 对肥料形态的要求不同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作物的种子营养 种子发芽前后,依靠种子中贮存的物质进营养。 三叶期以后则依靠介质提供营养。 (1)不同植物种类对元素吸收具有选择性,这是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造成的。 如烟草对钾的吸收 蔬菜对氮的吸收 水稻对硅、铵离子的吸收 ( 2 ) 一般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增加, 往往在雌性器官分化期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根据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强弱敏感性,可分 为: 营养临界期——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不同营养元 素的临界期不同。如: P: 大多数作物在幼苗始期 N: 水稻为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期; 小 麦和玉米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K:水稻在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 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育阶段中,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一般在植物 生长旺盛,吸肥能力最强的时期。如玉米的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中期至抽穗期。 这两个时期都是施肥的关键时期。 3 生长速度小的植物,耐贫瘠,对肥料反应差,生长速度大的植物不耐贫瘠,对肥料利用 率高。 光照、温度、通气、酸碱度、养分浓度和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环境因素都直接影响植物 对养分的吸收速度和强度。 1 当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产生的生物能也多,供根系吸收养分的能量多,养分吸收 的也就多。 光由于影响到蒸腾作用,因而也间接地影响到养分离子的吸收。 2 大多数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要求的适宜土壤温度为 15-25?。 在0-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根系吸收养分加快,吸收的数量也增加。 温度过低,植物呼吸作用弱;温度过高,根细胞内蛋白质和酶变性失活。 低温更易影响根的主动吸收,对磷钾吸收的影响比氮明显,所以越冬植物要多施磷钾肥。 3 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良好的通气环境,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并能使呼吸产生的CO 从根际散失。有利植物2的有氧呼吸、也有利于养分的吸收。 4 土壤溶液中的酸碱度常影响植物对不同形态养 分的吸收和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在酸性反应中,植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 在碱性反应中,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 土壤溶液中的酸碱度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氮、钾、硫、钼 在pH>6有效性较高。 磷素在pH6.5~7.5时有效度最高。 钙、镁的有效性以pH6~8时最好。 铁、锰、铜、锌、钴在酸性时有效度提高。 硼在pH5.0~7.0 和pH>9.0有效度较高。 5 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迁移和植物吸收养分等都和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适宜时,养 分释放及其迁移速率都高,从而能够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和肥料中养分的利用率。 水分状况影响植物根系生长,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施肥的增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 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水肥耦合关系。 6 离子拮抗作用和离子协同作用。 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或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化学性质近似的离子在质膜上竞争同一结合位点。阳离子中,K +++2?+,Rb和Cs之间,Ca, 2+--4-2-2-2--Mg之间;阴离子中Cl,和Br之间,SO与SeO之间,H2PO与SO之间,HPO、44424--Cl与Cl之间,都有拮抗作用。 离子协同作用: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促进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这种作 2?+对多种离子的吸收有协助作用,一般认为是由于它具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有 3--2-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阴离子HPO、NO和SO均能促进阳离子的吸收; 244用主要表现在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或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 氮常能促进磷的吸收,生产上氮磷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 Ca 7 作物吸收养分的速度随介质养分浓度的改变而变化。起初随浓度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接着缓 慢增加,然后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如果继续提高养分浓度,养分吸收速率会出现迅速增加, 再缓慢增加,再趋于稳定的现象。 施肥有经验施肥和科学施肥。 经验施肥,即古代的传统施肥,它是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如地力常新论,三宜施肥(时 宜、土宜和物宜)的概念等。 科学施肥,始于1840年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 随后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和报酬递减律等推动了施肥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 1840“” 1. 1840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 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 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磷肥和钾肥生产先后建立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初合成氨生产出现,氮肥生产迅速发展。 在农业产量的增加份额中,有40%~60%归功于化肥的施用。 人类在土壤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的同时,也将土壤中的养分带走,从而土壤所含的 养分将会愈来愈少,这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 走的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 养分归还学说要点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 ----如果不归还养分给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养分归还学说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 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 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还的主要方式是“合理施用化肥”,而不是 “只需施用有机肥料”。 (Why?) 因为,施用化肥是提高作物单产和扩大物质循环的保证,目前,农作物所需氮素的70%是 靠化肥提供的,因而合理施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 有机农业,其特征是作物单产低,因此不符合人口增长的需求。考虑到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全 面兼有培肥改土的独特功效,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有机肥源,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 . 1843 要点:----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 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而变化的; ----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李比希是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 ------ ------ 化肥利用率低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化肥利用率一般是 N:35-40% P:10-25% K:35-50% 施肥方法不当和不讲究施肥技术是导致肥效降低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施肥技术包括适宜的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肥料养分配比等。 确定经济合理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中心问题。 施肥量的确定要受到植物产量水平、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栽培 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确定施肥量的方法也很多,诸如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等。 1 1 作物计划产量要依据当地的综合因素而决定,一般以当地前期3年植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再增加10-15%的产量作为计划产量 计划产量所需养分的总量=(计划产量/100)×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2 土壤供肥量是指作物达到一定产量水平时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 土壤供肥量=(无肥区植物产量/100)×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3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吸收养分量-无肥区吸收养分量) /施用养分量*100% 例如:某农户麦田每l/15hm2施用磷肥折合P 2O为4kg,施磷小区每l/15hm小麦收获物中25 含PO 6kg,未施磷肥小区每 1/15 hm2小麦收获物中含PO 5kg,其磷肥利用率为: 2525 (6-5)/4×100%=25% 计算肥料利用率的另一种方法为同位素法,直接测定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养分进入植物体的数 量,而不必用上述差值法计算。 2 计划施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的养分含量×肥料的利用率) 估算实例:某农户麦田前3年平均产量为365 kg,该地块无氮对照区小麦产量为150kg,现有碳酸氢铵和猪圈肥,试估算实现小麦计划产量,每 1/15 hm2约需施用多少猪圈肥和碳酸氢铵? (1)计划产量确定:365 kg+365 × 10%kg=401.5 kg?400 kg (2)实现计划产量的需肥量确定:实现 100 kg 小麦籽粒需纯氮3kg,那么实现400kg小麦籽粒需氮:400×3%kg=12kg (3)估算土壤供肥量;150×3%kg=4.5 kg (4)需要通过施用肥料补充的氮量:12kg-4.5 kg=7.5 kg (5)估算实现计划产量施肥量: 假设以氮需要补充施用量的2/3作基肥,需氮量为7.5 ×2/3 kg=5 kg。按优质猪圈肥含氮0.5%,当季肥料中氮素利用率为25%计算,则每l/15hm2需施优质猪圈肥的量为:5/(0.5%×25%)kg= 4 000 kg 剩余的氮素量为 7.5×1/3=2.5 kg,按碳酸氢铵含量为 17%,肥料利用率为30%计算,则每1/15 hm2需施碳酸氢铵量为:2.5/(17%×30%)kg=49kg?50 kg 磷、钾肥料施用量也可按上述方法估算。 不同的植物种类其营养特性是不同的;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其营养特性也是各异的。 因此,掌握不同植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性是实现合理施肥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植物不同生育阶段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要求的时期,叫做 植物的阶段营养期。 不同植物养分吸收高峰也有差别,如小麦吸收养分高峰,氮大致在拔节期,而开花期所需的 养分则有所下降;棉花吸收氮素高峰约在现蕾开花期。 1 对于大多数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来说,施肥应包括基肥、种肥和追肥3个时期(或种类)。 1 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一方面是培肥和改良土壤, 另一方面是供给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 通常多用有机肥料,配合一部分化学肥料作基肥。 基肥的施用应按照肥土、肥苗、土肥相融的原则施用。 2 播种(或定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种肥一般多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速效性的化学肥料以及微生物制剂等。 应尽量选择对种子或根系腐蚀性小或毒害轻的肥料。 3 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 及时补充植物在生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以促进植物进一步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一般以速效性化学肥料作追肥。 2 (1)撒施—施用基肥和追肥的一种方法,即把肥料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把肥料翻入土中。 (2)条施—基肥和追肥的一种方法,即开沟条施肥料后覆土。 (3)穴施—在播种前把肥料施在播种穴中,而后覆土播种。其特点是施肥集中,用肥量少, 增产效果较好,果树、林木多用穴施法。 (4)分层施肥—将肥料按不同比例施入土壤的不同层次内。 (5)随水浇施— 在灌溉(尤其是喷灌)时将肥料溶于灌溉水而施入土壤的方法。这种方法 多用于追肥方式。 (6)根外追肥— 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面,以供植物吸收。此法省肥、 效果好,是一种辅助性追肥措施。 (7)环状和放射状施肥—环状施肥常用于果园施肥。 3 (1)拌种法—根瘤菌剂施用时可与种子均匀拌和后一起播入土壤。 (2)蘸秧根—将磷肥或微生物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着液,浸蘸秧根,然后定植。 (3)浸种法—用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来浸泡种子,待一定时间后,取出稍晾于后播种,因 肥水浸种有肥育种子的作用,故也叫种子肥育法。 (4)盖种肥—开沟播种后,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或草木灰盖在种子上面,称盖种肥,有 供给幼苗养分、保墒和保温作用。
/
本文档为【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