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

2017-11-17 7页 doc 19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 ------由“咏蝉三首”谈咏物诗的特点 丁玲玲 (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通 2266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蝉的特性,研读文人从古至今对蝉的咏叹,重点分析了唐代咏蝉三绝的背景和内容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感情,赞美蝉的高洁等优点,引出蝉的象征意义,概述了咏物诗的表征。从而得出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关键词:蝉的象征 咏蝉三绝 咏物诗的表征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多的生活中的寻常所见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成了诗人的寄托对象。蝉就是其中...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 诗化的蝉,蝉的诗化 ------由“咏蝉三首”谈咏物诗的特点 丁玲玲 (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通 2266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蝉的特性,研读文人从古至今对蝉的咏叹,重点分析了唐代咏蝉三绝的背景和内容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感情,赞美蝉的高洁等优点,引出蝉的象征意义,概述了咏物诗的表征。从而得出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关键词:蝉的象征 咏蝉三绝 咏物诗的表征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多的生活中的寻常所见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成了诗人的寄托对象。蝉就是其中的一个,被赋予了各种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人咏蝉,蝉也在喻人。人蝉合一,物我无分,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我国古代先民早就注意到了蝉这种昆虫,认识了它的不同种类、生活习性及与气候、节令的关系等,从而来阐发自己的情思。千古悲秋之祖----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痈痈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又提到:“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句句透出蝉所带来的浓浓秋意,背负了诗人的哀怨之情。连陶渊明这样超逸的田园诗人都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 1 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不同时代却又有着相同遭遇的士人们听到蝉鸣,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而缀诗”。蝉,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或咏之品性高洁,或寄之思念,或抒心中凄愁,千丝情感万般感叹皆系在一只小小的蝉身上。 虞世南、骆宾王与李商隐的三首咏蝉作品已经成为最为世人传诵的代表,被称为“咏蝉三首”。然而同是咏蝉,三人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因个人经历不同而很有差别。 一、 由虞世南的《蝉》看高标逸韵 蝉 虞世南 垂纬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首句“垂緌饮清露”,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官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种“贵”和“清”是相互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流传之远。梧桐是高树,这一“疏”字,显出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是指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而这个“出”字,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然表面写的是声音,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象出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会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感悟,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表现出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己就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 二、由骆宾王的《咏蝉》说高洁品性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这首诗时,骆宾王因触怒武后,遭人诬陷,以贪赃的罪名下狱。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念家乡。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己,用“不堪”和“来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青丝变白发,不禁黯然神伤。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用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曾作《白头吟》。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 3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十字之中,什么“悲”“愁”,一字不用,却尽得风流。 接下来五六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第七句再接再厉,力有余劲。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认为它是品行高洁的呢,这句诗人用蝉的处境喻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骆宾王在《咏蝉》序中说蝉“票君子达人之高行”,在诗中称蝉“高洁”,其渊源就是汉魏以来对蝉意象的人格化认同。虽然,骆诗中并没有着重写蝉的美德,但蝉的高洁已经就在其中;虽然没有明白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感情,但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 三、由李商隐的《蝉》表漂泊无依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诗歌合为情而作,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但 4 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就暗指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有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对于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其实还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情感。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所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 本以高难饱”,这都是真实的。 蝉》),也可以写“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时,即将力竭,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扩大了诗的内容。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辗转,象浮萍一样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分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的思归情就更加迫切。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将蝉和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蝉的难饱正与我的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思乡之情。钱锺先生曾这样评论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5 一样的蝉鸣,在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慨来。这蝉声曾使白居易乡愁顿起:“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也使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心生凄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不仅在诗中文人如此爱咏蝉叹蝉,柳永也曾在《雨霖铃》中写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个“寒蝉凄切”,把离别情怀写得柔肠欲断,悲凄欲绝。由此可知蝉声在人的心境里,是多么复杂的角色了。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听蝉》里所云:“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蝉本不关愁,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都是因为诗人心中有愁的缘故罢了。都是诗人各自的内心情感的外现与物化。 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虞诗以肯定蝉的高洁来表明自己的孤傲清高、志向高远;骆宾王则将悲愤沉痛寓于比兴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李诗却完全以蝉颂咏自己之清高不俗的品质,穷困无依的困苦。三人咏蝉,虽同工比兴,却呈现殊异的在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单纯的咏物,尽管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所以所咏之物,往往会有形无神。在我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咏物诗可谓一朵争芳斗艳,惹人喜爱的奇花,读来余味不尽。都是因为咏物诗具备着这样一个共性: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参考文献: 1、《唐诗名篇赏析》,吴庚舜、陆永品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典论 论文》,曹丕 3、《唐诗别裁》 ,沈德潜 6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笑辞典》 5、兰甲云《简论唐代咏物诗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学研究》95年第二期. 6、徐盛《魏晋至盛唐咏物诗研究》. 7、 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李商 安徽大学出版社98年出版. 隐诗歌研究》, 8、 《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7
/
本文档为【诗化的蝉,蝉的诗化3.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