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2017-12-10 20页 doc 45KB 1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引起人口变动的重要方面,地区或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动和结构的变化,无不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因而人口研究离不开对不同时期和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结构做分析比较。为此首先必须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做出明晰的界定。 一、都市区流动人口的界定和范围 由于流动人口的界定涉及到人口流动的时间、空间、方向、目的和户籍性质等要素,所以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表述,而流动人口的界定不同,其范围大小也各不相同。 综合近...
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引起人口变动的重要方面,地区或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动和结构的变化,无不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因而人口研究离不开对不同时期和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结构做分析比较。为此首先必须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做出明晰的界定。 一、都市区流动人口的界定和范围 由于流动人口的界定涉及到人口流动的时间、空间、方向、目的和户籍性质等要素,所以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表述,而流动人口的界定不同,其范围大小也各不相同。 综合近年来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本报告对所研究的流动人口做如下界定: 第一、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是一组相互对应并列的概念,均属于人口移动的范畴,前者的移动不改变当事人的户口登记地和常住地,后者的移动则要改变当事人的户口登记地和常住地,尽管目前大多数流动人口,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迁移人口并无本质区别,明显地表现出人口学所描述的迁移特征,也纳入了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但我们仍将他们与迁移人口区分开来,是因为这部分流动人口并未纳入现居住地管理体制中,属于体制外的边缘人群。 第二、不改变当事人的户口登记地常住地的人口流动,又可分为人户合一的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的人口流动两种情况,前者是指每日往返于其住所与工作、学习单位之间的流动,后者是指当事人户口登 41 记地未改变但改变其现住地的流动,显然前者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动人口。 第三、人户分离的人口流动是否都属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呢,我们认为那些因过往中转而在流入地逗留但并未暂住的流动人口不能像在流入地暂住的人口一样纳入研究范围,因为他们对流入地的影响和作用小且短暂,难以产生对流入地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有意义的影响;那些在同一街道、乡镇内流动的人口也不能像跨街道、乡镇、县、区、市、省甚至国界的流动人口一样纳入研究范围,因为在狭小的空间内的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影响也相对很小,加之这种流动非常频繁且难以掌握完整资料。 第四、基于上述讨论,根据我国国情,一般来说,所谓流动人口,是指在不改变户籍登记常住地的前提下,离开户籍登记常住地所在的镇、乡、街道,到现住地暂住并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暂住时间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使用资料的便利而界定。 第五、据此,本报告关于都市区流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是:户籍上不改变其户口登记常住地的,空间上从本市区县和市外流入都市区的以及都市区内部跨街道、乡镇、区流动的,时间上暂住都市区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凡符合这些规定性的人口就是本报告所研究的流动人口。之所以这样界定流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一则便于充分利用四普、五普人口资料及公安局暂住人口资料作分析研究,二则可以剔除那些对都市区人口、社会、经济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流动人口,集中研究对城市的人口、社会、经济产生较为深刻而长远影响和作用的流动人口。 二、都市区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增长态势 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是制定城市规划、安排用地规模、确定基础 42 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规模时理应重视和掌握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重庆都市区作为经济中心,以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庞大的产业群、多样的产业结构以及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便捷的交通,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给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节点。都市区来自市内外的流入人口逐年增多,流入人口暂住时间延长,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流入人口沉淀在城市里,成为城市常住流动人口。 据四普资料显示,1990年全市暂住一年以上和不满一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合计29.58万人,流入都市区的流动人口共有17.61万人,占全市的59.54%,其中一年以上有15.96万人, 0.63%,不满一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有1.65万人,占占9 9.36%(表40)。据全国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情况,城市流动人口中暂住时间1年以上的占全部流动人口的三分之一,按此比重估算,1990年都市区全部流动人口约为48万人(15.96*3)。 表40 1990、2000年全市及都市区流动人口情况表 单位:万人 1990年 2000年 地区 合计 居住1年以不满1年但合计 居住半年不满半年 上 离开户口以上 但离开户 登记地1年口登记地 以上 半年以上 全市 29.58 27.27 2.31 262.51 245.25 17.26 都市区 17.62 15.96 1.65 137.73 124.06 13.67 渝中区 3.92 3.33 0.56 25.91 21.53 4.38 主城5区 11.19 10.25 0.98 83.95 76.71 7.24 近郊3区 2.50 2.39 0.12 27.87 25.82 2.05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43 据五普资料显示, 2000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和暂住不到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共有262.51万人,流入都市区的流动人口为137.72万人,占全市的52.46%,其中暂住半年以上的为124.06万人,占90.07%,暂住不到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为13.66万人,占9.93%。据多数城市调查,城市流动人口中暂住时间半年以下的所占比重大致在30%—60%之间。若大体按40%的比重来估算,那么,2000年都市区全部流动人口约为206万人(124.06/1-0.4)。 另据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市暂住人口64.50万人,都市区共有暂住人口37.97万人,占全市的58.86%(表41)。据市公安局户政处介绍,受警力的限制暂住人口登记率只有40%—60%。按50%的登记率推算,目前全市实际暂住人口总数约为130万人,都市区暂住人口约为76万人。1997年都市区暂住人口为24.77万人,2003年为37.97万人。6年来都市区暂住人口增长了53.30%。 表41 1997年——2003年全市及都市区暂住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万人 地区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全市 47.75 50.06 57.70 59.73 65.88 64.50 都市区 24.78 26.12 25.38 28.37 33.81 36.76 37.97 渝中区 6.16 6.10 6.74 6.85 8.26 14.03 7.44 大渡口 0.99 1.21 1.64 1.39 1.28 1.81 2.66 江北区 2.98 3.14 4.07 4.85 5.22 4.71 4.35 九龙坡 5.05 6.78 3.74 4.64 5.16 3.87 6.89 南岸区 2.39 2.32 2.46 2.24 5.11 5.16 7.38 沙坪坝 3.25 3.25 2.98 4.14 3.81 2.57 3.66 北碚区 1.17 0.70 0.74 0.89 0.91 0.81 1.64 渝北区 1.44 1.39 1.53 1.84 2.30 2.81 2.71 巴南区 1.36 1.24 1.47 1.54 1.47 0.99 1.23 资料来源:重庆市公安局户政处信息科暂住人口统计数据 44 总之,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市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都市区流动人口增长尤为快速。从规模来看,2000年都市区全部流动人口(含半年以下)为206万人,占常住户籍人口的43.33%,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为137.73万人,占常住户籍人口的28.97%;从增长速度来看,1990—2000年的十年间都市区全部流动人口由48万人增加到206万人,增长了3.29倍,与此同时常住流动人口占常住户籍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3.63%上升到2000年的28.97%。(表42、43) 表42 1990年都市9区流动人口及其占常住户籍人口比重 单位:万人、% 常住流入人口占常住 地区 常住户籍人口数量 常住流入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的比重 都市9区 483.94 17.61 3.63 渝中区 57.10 3.88 6.79 大渡口区 19.91 1.02 5.12 江北区 41.20 2.19 5.31 沙坪坝区 58.19 3.02 5.19 九龙坡区 60.92 3.20 5.25 南岸区 37.39 1.78 4.76 北碚区 60.27 0.74 1.23 渝北区 70.55 0.74 1.05 巴南区 78.40 1.02 1.30 主城5区 217.63 11.23 5.16 近郊3区 209.21 2.50 1.20 资料来源: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45 表43 2000年都市9区流动人口及其占常住户籍人口比重 单位:万人、% 常住流入人口占常住 地区 常住户籍人口数量 常住流入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的比重 都市9区 475.37 137.73 28.97 渝中区 40.14 25.91 64.54 大渡口区 18.91 5.70 30.14 江北区 43.35 17.43 40.21 沙坪坝区 60.50 18.05 29.83 九龙坡区 62.26 25.22 40.50 南岸区 41.48 17.55 42.31 北碚区 57.91 6.58 11.36 渝北区 70.47 13.50 19.15 巴南区 80.35 7.80 9.70 主城5区 226.51 83.95 37.06 近郊3区 208.72 27.87 13.35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三、都市区流动人口的分布状况 都市区流动人口的分布状况,是制定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时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流动人口的分布状况大体上可以从区域分布、寄居地分布和暂住时间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分析。 (一)区域分布及特点 1、从全市范围来看,都市区已成为常住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节点。1990年,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占全市常住流动人口的59.56%。2000年,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占全市常住流动人口的52.46%。2003年,都市区暂住人口占全市暂住人口的58.86%,其中暂住时间1年以上的占全部暂住1年以上的59%。 十多年来,都市区一直是常住流动人口分布的集中区域。面积只 46 占全市总面积6.64%的都市9区,共集聚了全市常住流动人口的50-60%,其余40-50%的常住流动人口则分布在面积占全市93.36%的31个区县市。 2、从都市区内部来看,渝中区、主城5区常住流动人口比重大、密度高,近郊3区比重小、密度较低,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向心态势。 从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的比重来看,1990年主城5区流动人口占都市9区总数的63.5%,渝中区集聚了都市区22.24%的流动人口,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近郊3区占都市9区流动人口总数的14.26%,;2000年主城5区流动人口占都市9区的60.96%,近郊3区占都市9区的20.23%,渝中区占都市区的18.81%。(表44) 表44 2000年流动人口分布状况 单位:万人、% 地区 数量 比重 都市9区 137.73 100 渝中区 25.91 18.81 大渡口区 5.70 4.14 江北区 17.43 12.65 沙坪坝区 18.05 13.12 九龙坡区 25.22 18.31 南岸区 17.55 12.74 北碚区 6.58 4.77 渝北区 13.50 9.80 巴南区 7.80 5.66 主城5区 83.95 60.96 近郊3区 27.87 20.23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 47 从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的密度看,以2000年为例,整个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1人,渝中区常住流动人口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31人,主城5区常住流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594人,近郊三区为69人。 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存在突出的向心趋势,与我市的主要功能集中在都市区特别是主城区,使都市区内外辐射功能增强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吸引力,以及与都市区经济发达、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众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以及核心区人口趋于饱和状态,都市区常住流动人口逐步由核心区向市郊结合部的外围区域转移扩散,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将伴随着外围组团的开发而增强。 (二)寄居地分布及特点 流动人口在都市区的寄居地或落脚点主要有租赁房、工地工棚、单位内部、旅馆、居民户等,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在都市区的寄居地各不相同,目前租赁房、工地工棚、单位内部已成为都市区流动人口的主要寄居地。 1、都市区流动人口以租赁房屋住为主。据市公安局2003年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都市区暂住人口租赁房屋住的占近一半(48.4%),住工地工棚的占21.6%,住单位内的占18%,住居民家中的占8.6%,住旅店的占1%,其他占2.2%。 2、在全部租赁房屋住的流动人口中,就业型流动人口占90.1%。其中经商的占22.8%,从事服务工作的占20.3%,务工的占47%。 从居所构成情况来看,都市区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职业结构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就业型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的特征是密切相关的。掌握这一特点有助于从居住地入手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归口管理。 48 (三)暂住时间及特点。 流动人口在暂住时间上具有钟摆式来回流动和在流入地滞留时间趋长等特点。据市公安局2003年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居住时间在1个月以下的只占10.88%,居住时间在1个月到1年的占67.03%,居住1年以上的占22.09%。大多人在都市区居住时间1月以上到1年以内的情形,与暂住人口多为农村人口有关,他们农闲时进城打工挣钱,农忙时回乡务农,春节返乡与家人团聚,1年中回乡1—2次,呈现出钟摆式的来回流动特点,因而大多在城市里住不久。由于农村举家外出人口逐年增加,且在外出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这部分人常住城市,很少还乡,所以居住城市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占了两成多。(表45) 表45 2003年流动人口暂住时间分布 单位:% 暂住时间 1月至 1月以下 1年以上 1年 全部暂住人口 10.88 67.03 22.09 务工型 10.96 72.55 16.49 经商型 5.65 64.35 30.0 服务型 8.92 56.88 34.20 保姆型 3.45 70.62 25.93 务农型 19.54 59.44 21.02 资料来源:根据市公安局暂住人口资料计算 四、都市区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上了解和把握都市区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有利于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并使各项管理服务措施落到实处。 49 (一)性别结构 1、从整体上看,流动人口以男性居多。据五普资料显示,全市262.5102万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2.57%,女性占47.43%,性别比为111(表46)。都市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5.07%,女性占44.93%,性别比为122。另据公安局暂住人口资料显示,2003年流入都市区的暂住人口中,男性占了67.24%,女性占了32.76%,性别比为205。都市区流动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全市流动人口性别比,也远高于同期全市总人口性别比。人口流动是具有选择性的,一般对流动者的个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流动人口呈现出的明显的男性优势,与人口流动所具有的选择性不无关系。虽然女性外出受到“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束缚及家务繁重、子女拖累等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与女性体力差、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有关。 表46 2000年全市及都市区分性别的流动人口 单位:万人、% 地区 合计 男 女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全市 262.51 100 138.01 52.57 124.5 47.43 都市9区 137.73 100 75.85 55.07 61.88 44.93 渝中区 25.91 100 14.11 54.46 11.80 45.54 大渡口区 5.70 100 3.24 56.83 2.46 43.17 江北区 17.43 100 9.79 56.15 7.64 43.85 沙坪坝区 18.05 100 9.83 54.46 8.22 45.54 九龙坡区 25.22 100 14.26 56.53 10.96 43.47 南岸区 17.55 100 9.72 55.38 7.83 44.62 北碚区 6.58 100 3.48 52.88 3.10 47.12 渝北区 13.50 100 7.36 54.56 6.13 45.44 巴南区 7.80 100 4.06 52.11 3.73 47.89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50 2、从行职业来看,性别差异显著,男女各有行职业优势。在就业型流动人口中,性别不同所从事的职业差别明显。男性在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女性在保姆、售货员、服务员等轻巧工种方面又居于垄断地位。 (二)年龄结构 流动人口年龄偏轻是人口流动的选择性在年龄上的体现。据2003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流入都市区的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15—64岁)占的比重为82.66%,其中流入主城六区的劳动年龄比重为83.82%,近郊三区为79.06%,均高于全市总人口中劳动年龄的比重。“两头很小、中间很大”是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明显特征,表明流入都市区特别是主城区的流动人口的主体为青壮年人口。(表47) 表47 2003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都市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合计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都市区 100 10.90 82.66 6.43 渝中区 100 11.17 83.16 5.67 大渡口区 100 10.75 84.95 4.30 江北区 100 8.11 84.43 7.46 沙坪坝区 100 8.40 86.18 5.43 九龙坡区 100 12.45 83.63 3.92 南岸区 100 10.26 82.49 7.25 北碚区 100 13.51 79.38 7.11 渝北区 100 9.50 79.87 10.63 巴南区 100 13.70 77.86 8.44 主城六区 100 10.55 83.82 5.62 近郊三区 100 11.99 79.06 8.95 资料来源:市统计局2003年5月1%人口抽样调查 51 (三)文化结构 由于缺少流动人口文化构成的资料,只能对都市区流动人口文化构成状况做定性推论分析。根据人口迁移理论,文化程度与迁移成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口比较容易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产生迁移流动的意愿,且他们迁移流动后的适应性也较强。根据全国多数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情况,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流出地总人口的文化程度,再考虑到我市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以及流入都市区的流动人口80%以上来自我市农村,都市区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状况大体上是:流动人口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较低,而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重则大大低于总人口平均水平。 (四)职业结构 绝大多数流动人口进入都市区是以务工经商为目的。据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资料显示,2003年都市区暂住人口中出于非经济原因流入主城区的所占比重很低,而以务工经商、从事服务、务农、家政保姆等工作为目的的比重很高,占全部暂住人口的90%以上。这表明就业型流动人口构成了流动人口的主体。 据我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都市区外来人口中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布是: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占16.32%,办事员、商业服务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81.36%,其他占2.32%。 从办事员、商业服务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行职业:一是,建筑业,建筑工地的民工,主要从事挖土石方、钢筋工、木工等,大多居住在工地工棚。二是经营蔬菜、水果、副食品、水产品、家禽、肉类等的摊位商贩,这部分人大多租赁小区居民的房子住,收入较高。三是租赁门面、经 52 商,以店为家,经营食品、副食品、服装、烟酒、餐饮、美容美发、修理、房屋装修等;四是在固定店铺当小工,吃住在店铺里;五是在各大宾馆、商店、超市当服务员、营业员,或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当门卫、小工或职员等,一般居住在单位内或单位租房里;六是在工厂企业里的临时工。 其它从业人员大多为无固定职业者,如拾荒者、棒棒、擦皮鞋、在街边兜售小商品的游商走贩等。 表48 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单位:% 生产运农林牧 办事员输设备 单位负专业技商业服副渔水地区 及有关操作及其它 合计 责人 术人员 务员 利生产 人员 有关人人员 员 合计 5.30 11.02 10.21 49.53 4.28 17.32 2.32 100 渝中区 6.53 9.12 12.25 61.81 0.45 7.60 2.24 100 大渡口 0.00 7.22 8.25 43.30 6.19 35.05 0.00 100 江北区 7.82 18.52 14.40 34.98 4.12 13.17 7.00 100 沙坪坝 3.88 6.02 10.10 53.79 3.30 22.52 0.39 100 九龙坡 5.30 9.81 6.70 55.45 4.83 17.76 0.16 100 南岸区 3.96 10.15 12.62 37.38 1.98 28.71 5.20 100 北碚区 0.84 4.64 5.06 43.88 10.55 29.11 5.91 100 渝北区 9.90 18.21 10.22 30.35 9.90 20.13 1.28 100 巴南区 3.09 25.10 8.11 36.68 11.97 13.13 1.93 100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2003年5月1%人口抽样调查 (五)来源地构成 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按流动人口来源地所在的省市区划分,二是按来源地的城乡类型划分。 53 1、都市区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本市。2000年都市9区流动人口为137.73万人,其中来自市内的有106.26万人,占81.19%,来自市外的有24.62万人,占18.81%,高出全市(15.36%)3.5个百分点。来自市内的流动人口遍及本市所有区(市)县,主要来源地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和渝西走廊。 表49 2000年分市内市外的流动人口 单位:万人、% 地区 总数 市内 市外 数量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全市 262.51 222.19 84.64 40.35 15.36 都市9区 137.73 106.27 81.19 24.65 18.81 渝中区 25.91 20.62 79.60 5.29 20.40 大渡口区 5.70 4.82 84.61 0.88 15.39 江北区 17.43 14.05 80.58 3.39 19.42 沙坪坝区 18.05 14.10 78.10 3.95 21.90 九龙坡区 25.22 19.64 77.87 5.58 22.13 南岸区 17.55 15.04 85.68 2.51 14.32 北碚区 6.58 3.51 53.35 0.69 46.65 渝北区 13.50 9.15 67.81 1.55 32.19 巴南区 7.80 5.35 68.58 0.77 31.42 资料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来自市外的流动人口的来源地较为集中。全市来自市外的流动人口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但来源地比较集中,主要来自四川、贵州、湖北、浙江、云南、湖南6省,占全市市外流入人口的81.3%,其中来自四川省的最多,人数为23.19万人,占总数的近6成(57.53%)。都市区市外流动人口来源地同样遍及全国各地,主要来源地是四川、浙江、贵州、湖北、福建、广东、江苏、河南、湖南、云南、新疆等地。与全市相比,进入都市区特别是主城区的来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流动人口比重较高,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与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为重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预期,加之大规模城 54 市建设,吸引发达外省份人口进入重庆投资经商务工有关。(表49、50) 表50 2000年市外流入人口主要来源地 单位:万人、% 全市 四川 贵州 湖北 浙江 云南 湖南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40.31 23.19 57.53 3.349 8.3 2.444 6.06 1.509 3.74 1.286 3.19 1.001 2.48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3、都市区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如表51显示,1990年都市区流动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2%,比全市流动人口还高出5个百分点。其中,南岸区、渝中区和江北区列前三位,分别为90%、89%和86%。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据2003年市公安局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都市区来自县的暂住人口占76.6%,比重仍然很高。这表明都市区亦然是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入地。 表51 1990年全市及都市9区分城乡的流动人口 单位:万人、% 地区 合计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全市 29.58 / 22.76 76.95 6.82 23.05 都市9区 17.61 59.54 14.44 82.0 3.17 17.96 渝中区 3.88 22.03 3.46 89.08 0.42 10.92 大渡口区 1.02 5.79 0.72 70.88 0.30 29.12 江北区 2.19 12.44 1.89 86.26 0.30 13.74 沙坪坝区 3.02 17.15 2.49 82.52 0.53 17.48 九龙坡区 3.20 18.17 2.59 81.12 0.61 18.88 南岸区 1.78 10.11 1.61 90.06 0.18 9.94 北碚区 0.74 4.20 0.54 73.52 0.20 26.48 渝北区 0.74 4.20 0.30 41.0 0.44 59.0 巴南区 1.02 5.79 0.81 79.98 0.20 20.02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四普人口数据计算 55 综上所述,我市流动人口的结构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初期的特点,即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就业型人口,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新兴产业的技术素养,进城后只能从事体力型和传统服务型的劳动,与此相对应,这些人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具有以青壮年为主、男多女少的特点。 五、都市区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 都市区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经济的、社会的、政策的。在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都市区流动人口的发展仍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首先,从人口流动最根本的结构性原因来看,我市不同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特殊市情,使得我市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比重畸高,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目前这种结构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在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这一基本走向的情形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高比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比率,意味着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将是持久的和大规模的。 其次,从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来看,人口流动的动力也是巨大和持久的。收入差距是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根本原因。库兹涅茨和威廉姆森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都表明,在收入分配不均等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达到某个最高值之前,存在一个持续走高的区间。重庆十分突出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以及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受此影响地区间和城乡间的迁移、流动的动力仍然很大。都市区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为活跃的经济以及较多的就业机会,自然会吸引来自市内外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流入,进入都市区的流动人口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再次,人口迁移(流动)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流动的机制更多地 56 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或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取决于该区域或城市的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住房建设规模。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是随着流入地制造业、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而不断扩大的。除非有严格的限制,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迁移率与时间成正比。不仅如此,人口迁移流动还具有乘数效应,即每个迁移者背后一般来都至少有1.2个潜在的链式移民或家庭移民。从微观上来说,决定一个人迁移、流动与否的最直接的动机是迁移、流动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只要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流动的机会成本,就会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 重庆直辖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北部新区发展初见成效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其辐射能力日益增强。都市区作为重庆的主要增长极,伴随着产业的不断集聚,加之突出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以及日渐显现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必然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带来与之相伴生的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此外,都市区优越的硬软环境会也会进一步放大人口迁移、流动的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都市区流动人口的结构,如城乡结构、地域结构、素质结构和职业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四,都市区流动人口规模不只是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将受到来自政策层面的干预和影响。如基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的承载压力的考虑而采取控制农民进城政策,考虑到进城务工经商获取的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采取城乡均衡发展政策。鉴于特殊的市情,可以预期我市会倾向于采取城乡均衡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户籍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逐步给予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如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经济住房等方面采取一 57 视同仁的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改善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都市区流动人口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在多种因素互动中寻求两种政策的平衡,并从特殊的市情出发逐步采取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因此可以预见都市区的流动人口规模将在这一政策取向下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六、流动人口对都市区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 大量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对主城区以及整个都市区经济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流动人口对都市区人口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常住流动人口对缓解都市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大量流动人口进入主城区,为都市区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缓和了城市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矛盾。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强度高、收入较低、城里人一般不愿意干但又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职业和工作,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补缺作用。 三是大量流动人口进入主城区,繁荣了市场,扩大了消费。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在城里衣、食、住、行,形成了很大的购买力,扩大了城市消费;同时流动人口还直接从事农副产品购销、餐饮、修理、保姆等服务行业的经营服务,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方便了市民生活。 四是大量流动人口进入都市区,担当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偏轻,多为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能吃苦耐劳,在都市区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58 另一方面,大量流动人口也给都市区带来了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机建制,使得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压力很大。随着大量以青壮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涌入都市区主要是主城核心区,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力供给蓄水池,虽然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给城市劳动力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是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进一步加重了都市区尤其是主城区住房、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设施的负担。 三是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一些流动人口特别是那些无固定工作、稳定收入、无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和盲流人员,给都市区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和问题。 四是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大、分布广、居住分散又经常变化,流出地鞭长莫及管不到,流入地受人力、财力的限制又管不了,使得城市流动人口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和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十分突出。 七、若干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扩散分流 1、合理引导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根据都市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特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着力点,通过制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目标规划,来合理调节人口流动的总量、结构和速度。 2、对都市核心区来说,要把流动人口规模纳入城市规划,严格控制流动人口规模,扩建各种适合流动人口活动的场所和服务设施,增强都市区的负荷能力,扩大城区容量,为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9 3、对都市区外围组团来说,应逐步建立一些工业开发区,形成缓冲地带,使之能够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充分发挥扩散、截流、收蓄的功能,以达到分流的目的。 4、培育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流动劳动力的调剂作用。 5、加强都市区与农村劳动力流出地之间劳务供需信息交流,避免流动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寻找工作。流出地劳动部门主动与流入地用工部门挂钩联系,收集就业信息,开拓劳务渠道,实行订单劳务输出,加强输出前的观念、技能培训服务,和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劳务人员中出现的问题。 (二)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 流动人口量大、居住分散、从业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应本着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为都市区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1、组建由政府牵头,公安、工商、税务、城建、劳动、土房和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 2、城市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实施归口管理,同时建立各部门协作机制,以互相支持、密切配合。 3、加强基层管理。建立区、街道和居委会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对散居社区的暂住人口、个体经商、服务人员,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实行分片、分段管理。在管理中,要贯彻责权利一致原则,使各级的管理职责与其权利相对称,在管理经费分配上要向工作量大、任务重的最基层单位倾斜,以保证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4、健全法制,依法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应将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管理。 60
/
本文档为【重庆都市区流动人口现状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