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一语文考点

2017-09-19 9页 doc 4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一语文考点绪论 意义:①认识自己,认识中国传统文化。②探索中国文化的去路 第一章 一、 先秦诸子百家 ㈠礼乐制度 1 黄金时代:春秋战国 2 礼乐文化:周公旦创造礼乐文化 3 为什么创造礼乐文化?  夏重天命(自然崇拜) 商重鬼神(祖宗崇拜) 4 礼乐文化的内容: 礼:Ⅰ封建制(分封制),等级制度  Ⅱ宗法制(长幼有别、嫡庶有别、内外有别—父系为内,母系为外) 乐:从文学、艺术层面辅助政治,本质:服务于礼,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精神文明教育。 ps:  土地分封(等级制度)  周天子(天下) -- 诸侯(国)-- 大夫(家)-- 士(只...
大一语文考点
绪论 意义:①认识自己,认识中国传统文化。②探索中国文化的去路 第一章 一、 先秦诸子百家 ㈠礼乐 1 黄金时代:春秋战国 2 礼乐文化:周公旦创造礼乐文化 3 为什么创造礼乐文化?  夏重天命(自然崇拜) 商重鬼神(祖宗崇拜) 4 礼乐文化的: 礼:Ⅰ封建制(分封制),等级制度  Ⅱ宗法制(长幼有别、嫡庶有别、内外有别—父系为内,母系为外) 乐:从文学、艺术层面辅助政治,本质:服务于礼,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精神文明教育。 ps:  土地分封(等级制度)  周天子(天下) -- 诸侯(国)-- 大夫(家)-- 士(只有土地使用权) 丧礼 斩衰(3年)--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父为嫡长子  齐衰(1年) 大功(9个月) 小功(5个月) 缌麻(3个月) ⑤ 礼乐制度的评价       ⒈礼乐制度是进步的,礼乐制度使人类社会更有秩序       ⒉礼乐文化之中包含“德治”的要求,而“德治”是统治者所必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二、 周礼的崩溃和士的兴起 1 周礼的崩溃:⒈等级制度被颠覆(诸侯国等级:公、侯、伯、子、男),根源核心(实力),楚庄王“问鼎中原”⒉战乱频繁 2 士的兴起:⒈士的特点 无恒产 有自由(心灵、身体)                     有职业 有能力           ⒉历史给士的机遇,士的地位提高。 ps:战国四公子 齐:孟尝君 赵:平原君 楚:春申君 魏:信陵君 ps:士的住所:传舍-幸舍-代舍 3 士是中国设计新制度的唯一人选 三、儒家     先秦三大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     “儒”现代冯友兰解释为教书匠 ①孔子的生平       ⒈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祖宗是宋国人。         叔父:孔纥,字叔良 儿子:孔鲤,字伯鱼         生于公元前551年~479年       ⒉青少年时期(热爱学习)         六艺:《诗》《书》《礼》《月》《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会识字)、数(懂得运算,认识数字)         鄙事:乘田(放养牲畜)               委吏(会计)       ⒊教书:         Ⅰ三十岁(居鲁)         创办私学(历史第一人),三十岁在鲁国招收第一名弟子。子路(战场上固君子死不免冠,而系帽子时被砍成肉酱)         Ⅱ36~54岁(回到鲁国)         颜回、子贡(“器也,君子不器”“何器也?”“瑚琏也”)         Ⅲ55~68岁(周游列国)         有若、曾参、子游、子夏         道不行,乘         四科十哲  德行:颜回、闵损、冉伯牛、冉雍                   言语:子贡、宰我                   政事:子路、冉有                   文学:子游、子夏   ⒋从政         Ⅰ34~35岁 齐国         Ⅱ36~50岁 鲁国(未士)         Ⅲ51~54岁 仕鲁,中都宰         Ⅳ55~68岁 周游列国         Ⅴ69~73岁 鲁国 文献整理(《春秋》《诗经》) 死于73岁 ②孔子的仁       ⒈仁的内涵         Ⅰ克己复礼为仁(礼与仁的关系)         Ⅱ“仁者爱人”(定义,核心内涵)         Ⅲ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Ⅳ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做法)       ⒉仁和礼乐的关系         Ⅰ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达         Ⅱ对于礼乐不再是被动的服从(遵循),而是主动的表达         礼-爱的表达-仁       ⒊仁的根源和仁的推广(延伸、类比)         爱他人—亲情之爱(亲<亲近>亲<亲人>之爱)-孝、悌       ⒋儒家的失败及胜利的原因         汉武帝时,儒家发扬光大         Ⅰ失败的原因:孔子的复礼是要恢复周初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与当时社会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一致                       以仁为礼的根基,把礼的巩固寄希望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虚幻)         Ⅱ胜利的原因:当新的等级制度出来后,要维护这种制度,儒家思想最有效。                       宗法制度的存在是儒家思想存在的根本原因 四、墨家(墨翟  宋之大夫),钱穆猜测因他曾受墨刑,所以取姓墨     兼爱、明鬼、尚同 ①兼爱与仁爱的区别       仁爱:别爱、等差之爱       本质:维护了集体的凝聚感,认同感,又维护了集体的等级制度       兼爱:没有差别的爱       本质:维护了集体的凝聚感,认同感,却削弱了集体的等级制度取消周礼,创造人人 平等的世界 ②兼爱的提出       ⒈孔子,墨子所处的时代不同         历史背景  春秋时  定期请战  列阵而战 战有礼数  战争的变化说明阶级矛盾的加剧       ⒉立场不同  儒家:上层  墨家:下层     ③兼爱是否可能       ⒈功利  Ⅰ仁爱  巫马子(儒生)  损人利己 行不通               Ⅱ兼爱行得通 以利说义       ⒉明鬼(说明鬼是存在的)  Ⅰ鬼是存在的,见鬼的人很多,鬼神起作用的例子很多,很多圣贤认为存在                               Ⅱ鬼神存在的意义       ⒊尚同  尚—上         逐级尚同:村民--里长—乡长—国君—天子         墨子希望打破等级制度,从平等,其结果是导致完全的专制 ④墨家与侠       路见不平一声吼—底层社会平等权利    季布  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三、 道家(先秦道家 杨朱 老子 庄子) ①个体   一毛不拔  “拔一毛二有利于天下,不为也”             “不以天下大利以共胫一毛”   孟孙阳问禽子 “给你一万元,揍你一顿干不干?”               “给你一个国家,砍你一条腿,干不干?”   毛-肌肤-肢体-人-天下   个体-小集体-中集体-大集体   集体由个体组成,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但个体利益也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的集体是有等级制度,所以集体利益是上层利益的代名词   悉天下以奉一身 ②道  老子--《道德经》   ⒈道的内涵     宇宙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⒉道的特点     Ⅰ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Ⅱ无为: 辩证法:Ⅰ“矛盾的双方因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亲声相和,前后相随” Ⅱ事物总是向共对立面转化发展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Ⅲ人类社会的策略方法应该以“无为”为方针 ⒊无为:自然无为  任自然 Ⅰ不德—离群索居、脱离社会 老子:道德堕落—提倡道德—道德越堕落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庄子:“道德违背之论”                 道德虚伪 Ⅱ反智—回到原始人类状态 老子:慧智出,有大伪  虚其心,实期复 庄子:知识、智慧违背本性 Ⅲ寡欲—不当人 通过不德、反智、寡欲的手段,是社会彻底瓦解,使个人具有存在性 ⒋老庄之别 Ⅰ行为逻辑  老子:以无为求有为 弱—强 庄子:以无为求无为 Ⅱ影响领域  老子:政治学 庄子:人生哲学 四、 法家(论师—冯  谋士-易中天) 1 为君王的哲学 2 势<权势、权力>(慎到) 权势:Ⅰ权势就是君王 Ⅱ势不可分  与臣分势             与亲人分             与人分势 3 术(法术)   Ⅰ君王要懂术 Ⅱ使用术: 国害则省其利者 臣害则省其反者 Ⅲ以无为本 4 法(商鞅-法令)   Ⅰ法家的法与现代法制区别 由谁制定:全体人民 约束谁:全体人民 百姓 Ⅱ法家的影响 五、 中华文化的特征 1 重社会轻自然 2 重道德轻政治 3 重集体轻个人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服饰 一、头衣(帽子—秦汉时出现的名称) 头衣(元服) 1 贵族饿头衣   ⒈冠      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⒉不戴冠    Ⅰ小孩:垂髫 Ⅱ平民:帻—陌头、幧(qiao)头—巾、纶巾、角巾—缠头(打赏钱) Ⅲ罪犯:髡(kun)  奴隶(苍头): Ⅳ少数民族:断发、文身 ⒊总角之交:年幼时的朋友 ⒋弱冠:20~29岁 ⒌笄(ji):簪 ⒍免冠:脱帽,表示低人一等 ⒎冕:皇帝专用 2 妇女的头衣   ⒈十五:及笄 ⒉簪:搔头 ⒊钗:步摇、荆钗 二、体衣 衣(上衣)裳(裙子) ①上衣:  ⒈襦    Ⅰ长襦: Ⅱ短襦:腰襦、小襦 ⒉亵衣(内衣)  中衣、衷衣、泽  袍泽之交:在部队里交下的朋友 ⒊裼(xi)    连体衣 ⒋衫    青衫(官府) ②寒衣:  ⒈裘  轻暖:轻肥(马) 轻肥:轻裘肥马 最烂:羊裘—毡裘    最好:狐白裘  此外:羔裘、狐裘、豹裘、貉裘 ⒉丝绵  袍:旧丝绵 茧:新丝绵 ⒊韩信: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③上衣的形式   ⒈衣领  Ⅰ交领(y) Ⅱ直领(Y) ⒉衣襟(衽)-前  Ⅰ右y Ⅱ左 反y  少数民族 ⒊裾-后 ⒋衣袖(袂) 断袖(同性恋):董贤、汉哀帝  分桃断袖(gay)灵公、弥子瑕 ⒌衣带  Ⅰ系衣服 Ⅱ革带:系在大带之上,用来带饰物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答:第一点:重社会轻自然 主要体现在以重农尚仕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还有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第二点:重道德轻政治 主要体现在高度重视德行修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还有以中庸之道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还有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第三点:重集体轻个人 主要体现在以利益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有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二:礼乐制度崩溃的原因和表现 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军事上:战乱频繁。主要表现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引起全国规模的兼并战争。 政治上:等级制度被颠覆。 经济上:主要是由于战争,大量公田被荒废,奴隶外逃,无主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维护奴隶主经济的土地私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取而代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文化教育上:私学兴办,士人阶级壮大,参与诸侯国政治。 表现有以下几点: 文化上:比如,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只有周天子才能64人的集体舞。 军事上: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周天子的职责,不该由诸侯来,后来天子还被逼的参加葵丘会盟。秩序、 制度上:井田制衰微,卿大夫们忙于并乐于篡夺诸侯权力。   三:周人礼乐制度的内容和实质 答:内容:从大方面来说,礼就是“礼貌”,乐就是“音乐” 实质:礼乐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为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繁琐的礼仪和之相互配合的音乐。 四: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有何区别 答:首先是其本质不同,仁爱的本质:即维护了集体的凝聚感和认同感,又维护了集体的等级制度。兼爱的本质:即维护了集体的认同感和凝聚感,打破了集体的等级制度,构建无阶级差异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次是定义不同,仁爱是别爱,等差之爱;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孔子的仁是爱人,然后力所能及的去惠及乡里和天下。因此孔子的仁是现实的,有层级的,有范围大小的区别,和人的能力有关系的。 而墨子的兼爱,类似西方的神爱世人了,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毫无差别的普遍爱他人。要做到爱陌生人和爱父母一样,这样的爱,恐怕也只有神能够做到了。 五: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答:思想上的区别: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 六:道家的“道”的内涵和特点 答:内涵: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无为。三道无形而实存。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特点: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道的运行时则是“自然”称为”道法自然“,老子的回答是”上善若水“水的习性似乎于道。 说到头道德内涵就是宇宙的本质。【道家说,道可道,的道是悟道,名可名的名是法器】 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是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七:道家无为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因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所谓的无为,就是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而西汉初期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实践足以证明这不是空想,而自由民主社会更是将无为而治运用到了极致。 表现:主要表现有离群索居、脱离社会,回到原始人类状态。 八:法家的势术法的主要内容 答:法,刑法,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惩恶。术,权术,主张统治者要玩弄权术,驾驭群臣,保持各方平衡。势,势任,主张统治者要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方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孔子教学的内容和科目?   孔子所教授的内容为六艺:即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    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孔子的名言?   a: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大事);出自《论语卫灵公》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之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
本文档为【大一语文考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