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直心道场

2017-12-02 3页 doc 14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直心道场直心道场 道場、直心道場、水月道場 釋惠敏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例如,有人說:可以把逆境當成是生活中的「道場」,好好磨練自己。有些宗教團體也會提醒其信徒,家庭乃是最基本的「生活道場」,奉獻之前,應先妥善照顧好家庭。在日本,將劍道、柔道等武藝教授練習場所也稱「道場」。如此廣泛被運用的「道場」語詞,究竟其原意為何,在佛教史上有何發展與演變,對我們有何啟發之...
直心道场
直心道场 道場、直心道場、水月道場 釋惠敏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例如,有人說:可以把逆境當成是生活中的「道場」,好好磨練自己。有些宗教團體也會提醒其信徒,家庭乃是最基本的「生活道場」,奉獻之前,應先妥善照顧好家庭。在日本,將劍道、柔道等武藝教授練習場所也稱「道場」。如此廣泛被運用的「道場」語詞,究竟其原意為何,在佛教史上有何發展與演變,對我們有何啟發之處, 「道場」之梵語 Bodhi-manda,也譯作「菩提(Bodhi)場(manda)」。菩提(Bodhi) 是「覺悟」之意,有時漢譯為「道」,例如:「菩提心」是與「道心」同義;「證菩提」也可翻譯作「成道」、「悟道」。但是,八正道、無漏道或者「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四道:之「道」之梵語mārga,則是方法、途徑(path)之義,有所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其中,「無間道」(anantarya-marga) 又譯為「無礙道」,是指上述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四道:之第二階段,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不為煩惱所障礙,由此可無間隔:即刻:進入解脫道。此與近年的電影「無間道」是不同,電影中所說的「無間道」是指「六道輪迴」之「地獄道」:naraka-gati:,此「道」之梵語gati:趣往:是說明眾生各依其業而趣往「六道」:也翻譯作「六趣」:。所以,「無間:地獄:道」是指犯五逆罪者所作的業,導致臨命終時,無間隔:即刻:墮入無間地獄苦果。而且一墮此獄「受苦無間」;一劫之期,相續而無間斷:時無間:,壽命無間斷:命無間:;身形遍滿地獄無有間隙:身形無間:。 言歸正傳,佛教所謂「道場」、「菩提場」原意是釋迦牟尼在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成道:證菩提:之處。《增壹阿含經》中,佛陀告諸比丘:「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佛陀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眾:煩惱:,覺悟「緣起無我」,此「道場」是指特定處所的佛教歷史聖跡。大乘佛教之《華嚴經》則擴大到十方世界,而說十方世界最後身菩薩「皆詣最勝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 《法華經》更進一步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如此,所有受持、讀誦….. 《法華經》經卷所在之處皆是「道場」。《維摩經》進而將「道場」發揮為修行佛道的內在世界,而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六祖壇經》則應用此理念,開示門 徒:「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即是《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唐代澄觀:738,839;華嚴宗第四祖:之《華嚴經疏鈔》演義為:「《涅槃》云:吾今此身是幻身矣,則所得道之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幻夢故」。他認為:修行成佛的因果,皆是因緣所生,無人無我,如夢如幻,故說「水月道場」。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在《萬善同歸集》更加延伸為:「菩提無發而發,佛道無求故求…..建立水月道場……施為谷響度門,修習空華萬行……..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這些意境與《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在《金剛經》之始,佛對須菩提尊者所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回答「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此的智慧,可斷除對於發菩提心之如此深廣、長遠、是否可能的疑惑。 在中國佛教史上,與「寺院」稱呼有關的歷史事件是:隋煬帝大業年間,曾經下詔,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到了唐代才又恢復用「寺」名。例如:大業二年:606,或仁壽二年,或開皇末歲:,煬帝下詔設置四道場,三論宗吉藏法師:549,623:奉敕居住在江蘇揚州之慧日道場。此外,漢傳佛教對某些法會也稱「道場」。例如:慈悲道場水懺法、水陸道場、護國金光明道場等。 「道場」原來是指佛陀之覺悟處所,人類文明史上偉大時刻之遺跡。在時空的遷流中,如此豐富的發展與演變,或許可讓我們在使用「道場」語詞時,增加些深廣度。
/
本文档为【直心道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