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7-09-20 5页 doc 1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理论依据:本单元五篇议论文,每篇写法不同,要求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格物致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理论依据:本单元五篇议论文,每篇写法不同,要求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格物致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教育文化背景和我国现状,精辟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及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师要因时施教,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不论学生学习基础好差,只要勇于探索问题积极发言就应给肯定。如发现学生有创新思维,师应及时扬鼓励,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味,由学生不愿学转化为好学、乐学、善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 2、学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 3、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编写阅读提纲。 【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小结: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二、导入新课 (一)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作品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我的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三、问题探究 (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二)指导编写阅读提纲 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2、(3-12段):分析问题 ?(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的事例,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 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师点拨: 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 (四)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有以下几种: 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四、拓展 (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 (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点拨】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本文档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