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

2017-09-26 5页 doc 16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一代名相诸葛亮 说起一代名相诸葛孔明,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并且都会对他称赞不已。他名垂宇宙,光芒震烁古今,他一生的事迹更为世世代代的人所称颂,有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的确,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壮志重重,也充满了唏嘘无奈。有人说他足智多谋,有人说他神机妙算,有人说他重情重义,但笔者对他的其中一点印象极深,这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一代名相诸葛亮 说起一代名相诸葛孔明,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并且都会对他称赞不已。他名垂宇宙,光芒震烁古今,他一生的事迹更为世世代代的人所称颂,有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的确,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壮志重重,也充满了唏嘘无奈。有人说他足智多谋,有人说他神机妙算,有人说他重情重义,但笔者对他的其中一点印象极深,这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对诸葛亮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也知道这个诸葛亮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有比较大的差别,鲁迅曾评价他太神而近乎于“妖”,这点无可非议。但是很多的人还是宁愿相信他是神,正是他的忠诚,品德,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气~ 相信大多数人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小说中用了几章的篇幅铺排诸葛亮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都说他厉害。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愿意辅助刘备呢,这其中自然有被刘备的真诚感动到,在关张都觉得诸葛亮在自高身价,不识抬举的时候,刘备依然愿意等,这样的主公自然是良木。 又有人说,其一,刘备海纳百川,胸怀宽广,具备了人君所必需的“仁义”品德,这迎合了诸葛亮懦家政治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定位;其二,刘备以桌雄之姿虎视大卜,坚定不移,白折不挠,具有政治家的特质;其三,刘备转战多年,足无立锥之地,急需经纶济世之才;其四,刘备求贤若渴,能够屈尊卜顾。由此可见,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的“三顾茅庐”固然有知遇之恩,但决不是他选择刘备的首要条件。 ——————诸葛亮的双重人格研究 但是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当时曹军势大,良将众多,如果去帮刘备打天下,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做了,这便是一种勇气。江南名士众多,却极少有人出山去拯救苍生,挽救黎民,像水镜先生,崔州平等等名士。诸葛亮站出来了,这便是值得尊敬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一种霸气~ 还是上述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我认为是诸葛亮想展示自己储备二十七年的才华,如他一早就制定好的隆中对战略计划,通过刘备就可以实现了。假如他帮助刘备成功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曹军势大,刘备人单力薄的情况下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也充分地显示了自己堪比管仲乐毅的治国统军之才。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人定胜天~这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小说里面有一个细节:说到诸葛亮跟随刘备下山后,水镜先生司马徽说了这样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在诸葛亮下半生的遭遇中,这句话的确应验了。我认为,既然水镜先生都料到了,孔明显然也是知道的。刘备来拜访,孔明显然知道,但是他故意避开不见刘备,我想除了他要考验一下刘备的诚心之外,他自己也在斟酌究竟出不出山,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生不逢时,大汉气数已尽,天命不属汉,自己出山也是枉费心机。可是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出山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打破宿命,改变天下大势。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霸气,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霸气。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国演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执着~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天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作法,火烧赤壁,三气周郎等等,帮刘备打下一片天地,建立了蜀汉政权,隆中对成功了一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夷陵之战中,蜀军大败,丧失了大部分主力,并且又大战南蛮,国力大不如前,人才极尽凋零。但是诸葛亮执意要完成先帝托孤之命和恢复大汉国土的夙愿,出兵讨伐曹魏。这种做法的确是不可取的,其一:蜀汉生力军已所剩无几,粮草不济;其二:国内人心未稳,诸葛亮和大臣间又有间隙,像和李俨之间有矛盾,并且又有奸佞小人作祟。但是,光复汉室从他出山那天起便是他的愿望,他渴望凭借自己之力改变天下大势,所以他事必躬亲,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军中大小事务均由他一人过目。即便睡眠不足,饮食不好,他每一分钟都在思量如何打败司马懿。 可是人毕竟是人,自从上方谷一役后,他终于相信天意如此,天命不可违。不久,他也油尽灯枯殒于五丈原。又有诗云: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杜甫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勇气,是霸气,是执着,尽管结局很多时候并不完美。 毛宗岗有云:“水镜之荐孔明与元直之荐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则相告相嘱,惟恐玄德之无人,惟恐孔明之不出,是极忙极热者也;水镜则自言自语,反以元直之荐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为可惜,是极闲极冷者也。”司马徽为什么对孔明之出持冷淡态度,其临别之际,仰天大笑的一番话,道出了根由:“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得主”与“得时”,构成了一对矛盾:得主又得时,难;得时不得其主,君子不为;得主不得时,也难,但君子知难而进~刘备一顾茅庐,途逢崔州平,知其来意,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三百年,民安巳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来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知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知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就更进一层地点破孔明“徒费心力”的悲剧结局。毛宗岗夹评:“妙在极忙极热之时,偏听此极闲极冷之语。说孔明徒费心力,是于孔明未出山时早为他临终结局伏下一笔,妙。” 罗贯中和毛宗岗都明知孔明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徒费心力”的结局,却毫无嘲讽讥笑之意,相反都一致地深会了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对他的悲剧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宿命 虽然诸葛亮的结局是悲剧,但正如夸父,精卫,愚公一样,他与命运作斗争的事迹,相信人定胜天的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依然是值得人们所称颂的~ 附引用参考文献名目: 《咏怀古迹》《诸葛亮的双重人格研究》《三国演义》《八阵图》《蜀相》 《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宿命》
/
本文档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