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

2017-08-31 3页 doc 1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 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进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说法,颇有道理。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提出问题来,反映学生是不是认真学...
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
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 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进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说法,颇有道理。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提出问题来,反映学生是不是认真学了;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学生学得是深是浅。我国科学家茅以升先生,六十年前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书时,一反中外教育史上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考试,别出心裁地采用“学生出题,由老师回答”的考试方法。其评分,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而定:提出的问 1 题有意义或比较深,则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比较浅,就少给分。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则让其他同学提问题,由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给满分,答不上来就记零分。这样,就可以考察出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不好;哪些学生是因为都掌握了而无问题可提,哪些学生是因为学得太浅而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实践证明,这种以考察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来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那么,自学中怎样才能提出问题来呢, 除了要有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这些方法主要是: 第一,要钩玄提要。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读叙事性的文章,一定要掌握它的要领;读论说性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它的中心思想。“钩玄提要”就是要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及里的综合的工作,这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我们有些青年读书学习,所以发现不了问题,往往是只求表面懂得,读书不求甚解造成的。 第二,要融会贯通。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本身的逻辑体系,各部分组织之间都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 2 识是旧知识的发展。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必须把学过的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索。当我们在把一个个概念和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当我们在寻找那些杂乱无章的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内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或是知识本身的“漏洞”,这也就有问题可提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 书本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前人来说,可能是直接经验;而对我们来说,则只是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就必须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就会发现矛盾和问题。有些人读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样读书,既不可能真正弄懂弄通,也往往无问题可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正如我国清代学者刘开说的那样:“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4
/
本文档为【李生论善学者 善学者必善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